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9:30:2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子仲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

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试读:

前言

把中国历史比喻为一局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李鸿章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赵翼的“秦汉之际为一大变局”,宋诗的“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杜甫的“闻道长安似弈棋”,都表达了一种“局观历史”的观念。在历史的弈局中,各种局面层出不穷,人们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得到生存所应有的环境,博弈从来就没有风平浪静过,总是一个弈局刚结束,新的弈局又开始了。在博弈中,不论忠奸善恶,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各种各样的人间弈局拴在了一起,不同的是,你这次是在做局,或许下一次就是在防局。但无论哪一次博弈,都是一场智慧与智慧的比拼,每场比拼都称得上是历史之精华,古人之圣智。进退是人生的策略,攻守是人生的战局。历史对局中的博弈,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历史无法复制,更无法重演。但是,我们可以解读历史,从中获得智慧,尤其是强者之间的对弈,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从吴越争霸到战国的纵横家时代,从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到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到明清之际的多种政治力量的交汇……这其中的成败得失、功过荣辱、智慧谋略,尽在他们的对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给后人留下无数的精彩画面与智慧。

历史如棋,人生更像一盘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棋手,在一张张无形的棋盘上布设棋子,努力争取胜利。为了能够取胜,人们步步为营,相互牵制,下出众多精彩纷呈、变化无穷的“棋局”。所以,任何事物都属于“局”的范畴,其区别只在于环境的不同。对局是局内所有环节进入了对峙状态,掌局人需灵活变通才能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破局。破局的手法有多种,可从利益角度,可从环境角度,也可从局中人角度。但终其目的是要改变现状,为自己也为局内各环节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以,对局的时候需要破局,而破局并不是结束,是要进行下一个布局。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当中每一步都不容有失误,每一步都关系着下一步的进展和成败。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不掌握一点博弈之道是不行的,如果遇事既不留心也不琢磨,那你可能就会输给别人。所以,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竞争对手、你的领导、你的朋友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系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或中立的角色。一方面,因为利益的不同,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为了取得弈局的胜利,他们当中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必须掌握博弈论的策略思维。《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一书是历史生存游戏中如何获得胜利的典范读本,让你在历史人物的弈局中体会到自己人生中的弈局,让你在与对手的博弈中赢得弈局。

历史中隐藏的秩序,博弈中的对策,以及“两栖”的处世法则……历史中之博弈,人间对局之谋略,全部跃然纸上。

第一章 打开主动局面,掌控人生

有时候,要生存,就必须先掌控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这样才能掌控事态发展趋势,甚至是自己及别人的命运。人们总爱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得不承认,它确有其道理。只有相信这句话的人,才能够更快地迈向成功。然而,每个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坏的想要变好,好的想要变得更好,这就造成一种竞争力,一种局面。所以,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先掌控主动权,或是懂得争取主动,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处处受制于人,要做控制局面的人。

1.毛遂自荐,“秀”出自己

生存规则当今职场,毛遂自荐这一求职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运用,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屡屡碰壁。除去主客观因素外,自荐者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决定求职的成败。所以,在运用毛遂自荐这一招时,最好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音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家长都想让这位歌王听听自己子女唱歌,目的就是想拜他为师。帕瓦罗蒂出于礼节,只得耐着性子听,一直没有表态。黑海涛是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这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也想得到帕瓦罗蒂的指点,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难道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吗?黑海涛不甘心,灵机一动,就在窗外引吭高歌世界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一直茫然的帕瓦罗蒂立即有了反应:“这个年轻人的声音像我!他叫什么名字?愿意做我的学生吗?”黑海涛就这样幸运地成为这位世界歌王的学生。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黑海涛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由此成为奥地利皇家剧院的首席歌唱家,名扬世界。这个成功案例说明:要取得毛遂自荐的成功,至少应具备三大要素:胆大心细,适时果断出击;表现手段能立刻吸引考官注意;要有真才实学。如果黑海涛没有两下子真功夫,他就是唱破了嗓子,也没人理会。所以,胆量是前提、技巧是关键、水平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因为人的生长及生存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许多事的不公平也是必然存在的。也许上天没有给你与别人同样的机会,但是你必须要学会自己寻找机会。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千里马总会有奔腾的机会。面对不公平,永远都不要放弃学习,你只有加倍地努力,以求出头,自己才有能力创造一个未来公平的社会;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终要成为长期的命运多舛了。历史上怀才不遇者数不胜数,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把自己推销出去;黄金埋于地下,人难识其贵;千里马要去找伯乐,否则,千里马也会蜕变为普通马,只能眼看着后来者去驰骋千里路了。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只有将自己推销出去了,才能让别人看到你的表现,看到你的闪光点,为自己赢得喝彩,走向美好前程。毛遂自荐

春秋时期,秦国大军在长平大胜赵国后,想要一举攻下赵国都城邯郸,秦军主将白起领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所以赵王就命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为国为己,他都决心亲自去拜见楚王,与其商谈联合抗秦之事。

事态紧急,平原君决定从府中挑选20名足智多谋的门客随己前往。所谓门客,就是战国时候,有权有钱的人为增强自己的势力,供养的一些有才能的人。平时无事时,就将他们闲置在府中供养着,当有事或是遇到难题需要有人想办法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些门客也被人们称作食客。由于平原君势力强大,所以府中门客有数千名之多。

一天,平原君把所有的门客都召集起来进行挑选,但是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个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都觉得不满意。此时一个门客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平原君先是一惊,但一看是个貌不出众之人,便不以为然了。平原君对他有所印象,他在府中待了三年,却没有任何贡献,平原君虽觉奇怪,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埋怨,任由他在府中吃住。于是便问道:“先生名为?”门客答道:“在下名叫毛遂。”平原君婉转地说:“据我所知,你到我门下已达三年之久,却不见你有什么作为,也从未听到过你有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贤士在世,他的才学很快就会被人所发现。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你还是留在府中吧。”

听了平原君的话,毛遂并没有感到挫败。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我到府中三年,一直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现在我觉得是时候了。您说我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那是因为我这个锥子从来不曾放进过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它决不会是只有锥子尖露出口袋了,而是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其他的门客都带着轻蔑的目光笑他,都觉得此人肯定是在说大话。而平原君听后倒是对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很赏识,也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当天就辞别赵王赶往楚国了。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与楚王在朝殿上商谈,但任凭他说尽了其中的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了口舌,从清晨到正午却还没有达成协议。随行的门客也很着急,有的还讽刺毛遂,让他去露露“锥尖”。毛遂手持佩剑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高声嚷道:“合纵之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这本是三言两语就可决定的事,为何议而不决?”毛遂的声色俱厉让楚王不知所以,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听后非常恼火,大声喝道:“还不速速给我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做什么?”毛遂丝毫没有被吓倒,他不但不退下,反而手按宝剑向楚王走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数百万精兵,原本是个可以称霸的大国,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做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秦国的白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只带了几万人就将楚国都城给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是楚国的耻辱,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也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每一句都戳痛了楚王的心。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并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歃血而盟,并立即派兵救援赵国,帮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事后,平原君待毛遂为上宾,他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这次能够结盟成功,多亏了他机智英勇。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鉴历史,得智慧“毛遂自荐”所反映的就是古人毛遂的自我推销。毛遂勇于抓住来临的机会,勇于展露自己的才华,才能在千名门客中脱颖而出,奔了个大好前程。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干,就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争得显露才华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能先于别人取得成功。

历史上这种勇于“秀”出自己的人有很多,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王述赴职,不复谦让等,都表明了我们民族崇尚竞争进取的一面。在当今社会,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懂得要想在竞争中坦荡无私地展露才华就必须先得抓住机会这个道理,勇敢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很多时候,机会不会凭空降临,需要靠你去发掘,通过主观的努力,创造出客观条件。如何把握时机,展露自己的才华,则要靠适时的自我推荐。所以就有人把推销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技能,因为它可以被你在人生中广泛应用。一个人只有成功地毛遂自荐、推荐自己,别人才能充分地认识你。如果不善于自我推荐,你就很可能被埋没,也很难大有作为。爱默生说:“伟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无论是从抓住机遇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自荐都是必要的。推荐自己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

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时,自我推销会让你很容易地被人接纳,从而增加成功的概率。因为只有让别人接纳了你这个人,他们才愿意进一步地去了解你的想法或建议。因此可以说,具备了自我推销的能力,就等于是具备了一种说服力。这种能力是取得任何一种工作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推销自己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吹嘘、不自我膨胀的一种自我表现的方法。可能在我们传统的旧观念里,含蓄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今的时代,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人生的追求绝对不可含蓄,这个时候的含蓄可能会让你失去一次次成功的机会,然而下次机会的到来又不知要到何时。所以,在现代急速发展的工商业社会里,为加速并增进对方的认识,把握时机、推销自己则是个人追求成功的一种途径。不要认为去向别人说自己的好、推销自己是很难以启齿的一件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尝试。不要坐等“圣旨降临”,要学会积极地促进,掌握好时机,毛遂自荐,你才可能会迅速地脱颖而出。

2.投其所好,以达目的

生存规则口才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不管是屠夫还是面包师,甚至是宝座上的皇帝,他们统统都喜欢别人对他们表示出好意。”爱德华·查利弗从事的是童军教育工作,有一次,他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了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这时他很需要筹措到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亲自拜会公司的董事长,希望他能够慷慨解囊。而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这位董事长曾经开出过一张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留作纪念。于是,爱德华一踏进董事长办公室,便立即针对100万美元的事,要求参观一下这张被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还告诉董事长,自己以前从没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因此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他的那些小童军们听。董事长听了很开心,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出那张支票的详细情形,一一说给爱德华听。结果,当董事长说完那张支票的故事之后,还没等爱德华提及,就开始主动问他的来意。在爱德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位董事长不仅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五名小童军去参加童军大会,并且负责全部的开销,此外,他还亲笔写了一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爱德华事前并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没有做到一见面就投其所好,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之所以“因人而异,投其所好”能让别人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感,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能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兴趣。有了共同的爱好兴趣才有感情,这样就更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要想与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养鱼种草的人谈论花草的种植,和养宠物的人谈论宠物的喂养,和爱好音乐的人谈论音乐等。如果想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被对方听进去,进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不妨先使对方对你的话题产生兴趣,只要让对方感到受到了重视,你就可能会获得比预期更多的回报。赵穿除晋灵公

晋灵公是晋国的国君,但是其“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好为游戏”。他大兴土木,在绎州城内建了一个桃园,内筑三层高台,中建绎霄楼,极为豪华壮观。他还派出大量人马四处寻求奇花异草,移栽至园中以观赏。凭栏四望,全城风物,市井百态,尽收眼底。晋灵公时常登临俯瞰、饮酒取乐,并以张弓弹鸟为戏。后来,晋灵公的暴虐愈演愈盛,由张弓弹鸟转而变为弹人、甚至是斩杀仆人,为的只是从中寻找乐趣和刺激。他的厨师给他煮熊掌没煮熟,他一气之下就让人把这个厨师活生生地肢解了。他还专门设台,利用弹人来赌胜负。对着人多的地方,一声令下,乱弹齐发。百姓头破血流,目毁牙落,怨声冲天,号哭遍地,抱头逃避,相互践踏。而这位国君却在台上开怀大笑。所以民间就传出如此一谚:“莫看台,飞九来。出门笑且忻,归家哭而哀!”如此以人为道具的玩乐,堪绝千古,历史上可能只有殷纣王能与其媲美。这种做法终于导致民不聊生,民怨连连。

朝中有一元老重臣赵盾,他是晋襄公在世时的大功臣,并且很受晋襄公的器重。晋灵公即位后,他更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对于晋灵公的残暴,他屡屡进谏,劝他礼贤远佞,勤政亲民,可晋灵公非但不听,反而把赵盾看成眼中钉,对其产生了杀害之心。在奸佞屠岸贾的撺掇下,竟暗中派人刺杀赵盾。幸亏派出的行刺者是个义士,在看到赵盾为国为民尽心劳累后,不忍心杀赵盾,但又无法回去复命,所以自杀身亡。晋灵公和屠岸贾怎肯就此罢休,继而又设圈套,诱赵盾进宫看剑,想借此给他强加个欲行刺的罪名。果然,赵盾中计,不久便被围困起来,亏得赵盾的家臣提弥明舍命掩护,赵盾才幸免于难。但迫于情势,赵盾不得不暂时逃往城外避难。

就在赵盾父子出城时,碰上了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先王晋襄公的驸马,晋灵公的姐夫,与赵盾同族。他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气愤,就让赵盾暂避一时。赵穿吸取了赵盾的前车之鉴,采取了投其所好、曲意逢迎的计谋去惩治晋灵公。

当即赵穿就入宫拜见晋灵公,他先装出痛心疾首的样子,主动要求晋灵公治他们赵家的罪,说:“我们赵家人有罪,请主公罢去我的职位,再治我的罪吧!”晋灵公见赵穿词卑貌恭,认为他真诚可信,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安慰他说:“赵盾数次欺蔑我,让我颜面不堪,但是赵盾之罪,与你何干?你大可安心供职。”

为了尽快得到晋灵公的信任,赵穿还百般投其所好。晋灵公喜欢游玩,赵穿就说:“所贵为人主者,唯能极人生声色之乐也”。赵穿知道晋灵公贪美色,就对晋灵公说:“当年齐桓公满宫的美女,除正宫娘娘外还有六个嫔妃;先君文公妾媵无数,六十多岁时还纳姬呢!您现在年富力强,何不多选些美女进宫?”此举正合晋灵公的心意,他满心欢喜地问:“依你之见,此事派谁去最为妥当呢?”赵穿接口道:“办理此事恐怕没有比屠岸贾大夫更合适的人选了,他最懂得主公您的喜好。”于是,灵公遂命屠岸贾到民间物色美女。

赵穿巧妙地支走了屠岸贾,就等于是搬走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使晋灵公一下子成了一个空架子,他必须乘机行动。当时正值金秋,赵穿对晋灵公提议:“主公有些时日没有去桃园游玩了吧?时下桃园景色迷人,主公何不去观赏金秋风光呢?”晋灵公当然高兴,接着,赵穿又献计:“屠岸贾不在大王身边,其他的卫士武艺又不强,怎能保证大王的安全呢?为了安全起见,不如让我精选一批强悍甲兵,随您左右。”晋灵公只知玩乐,不知是计,连连称妙,还夸赵穿心细,考虑周到。

于是,赵穿精心挑选了200名忠于自己的强壮甲兵,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详细的部署,然后告知晋灵公精兵护卫已选好,请其在桃园检阅。晋灵公登台阅兵,见人人精勇、个个强壮,心中大喜,即留赵穿侍酒。当晋灵公酒兴正浓之时,赵穿一声令下,众精兵一声呐喊,晋灵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甲士们刺死了。对于晋灵公的种种恶行,民间百姓早就对其积怨甚多,所以他的被杀并没有在晋国引起大的混乱。不久,赵盾回来主持国政,立晋文公的小儿子为国君,即晋成公。鉴历史,得智慧

投其所好,是古今中外重要的计谋、兵法之一。赵穿就是用此计将暴君晋灵公铲除的。在取得晋灵公的信任之后,赵穿就百般投其所好,晋灵公好美色,赵穿就建议派奸臣屠岸贾为他尽选国中美色,并借以调“虎”离山。

说屠岸贾是晋灵公身边的一只猛虎,毫不为过。他能够成为晋灵公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靠此计。屠岸贾才智过人,性情坚毅,实属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心中对赵盾积怨已久,有取而代之之意。为了扳倒赵盾,他打算借晋灵公之力,所以在伴读于灵公左右的时候,屠岸贾就一直在揣测灵公的喜好,平日里投其所好,果然灵公把他视为心腹宠臣,对他言听计从。在晋灵公10岁那年,还未行冠礼的他就听从屠岸贾的提议,从赵盾手里收回权力,开始亲政。屠岸贾认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赵盾失去权力,也自然而然地就不能与自己对抗,更构不成威胁。

结果虽不如屠岸贾想得那般完美,但他确实是成功地利用此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挑拨了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关系,不但收回了赵盾手中的权力,还使晋灵公对赵盾心生恨意,使诈杀害忠臣。只是赵穿更善用此计,他把仇恨埋在心里,投其所好,用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灵公的信任,以间接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有些人认为赵穿不够光明磊落,将其所为视为卑劣的行为。这种想法是狭隘的,赵穿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环境及制度理念的限制,也是一种巧妙的处世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也需要利用“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销售或是服务行业,要想把商品推销出去,就要懂得取悦于顾客,懂得让顾客满意,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反客为主,步步为营

生存规则古时候,有个很精明的小偷,听说京城多财主,便想到那里去试试运气。但又恐天子脚下,凭一人之力难以成事。正巧结识了两个强盗,于是三个人就商量着一起分工合作,共取财富。深夜,在事先打探好了以后,三个人来到财主家院前,登屋翻瓦,按事先商量好的,两强盗在屋顶用绳子将小偷放入屋内,在小偷搜得财物后用绳子绑住,给个信号,两强盗再从屋顶往上拉。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运了两次后,屋顶的钱财已不少了,到第三次时,小偷怕两名强盗违约将自己弃于屋内不管,于是就把很多值钱的珠宝放入了一个大柜中,自己也躲了进去。给了上面一个信号后,强盗用力将柜子拉了上来。看到这么大的一个柜子,两人果然打起了坏主意,摸着柜子私语:“加上这一柜的财物也差不多了,此次把绳子放下,我们每人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财物,但如果不放,将财物一分为二,那我们必然多分一份,不如不拉他,正好让他做替罪羊。”说完,两人诡异地相视一笑,急急忙忙地抬着柜子走了,却不知小偷已在柜里。由于怕主人家发现,两人一路上没敢休息,连夜赶路,直到天微亮时才找了家客栈休息,吃些东西再赶路。正当两人悄悄商量着到下一个镇上后就把东西清点一下时,忽然听到柜里有人大喊:“救命啊,有强盗掳人啊!”两人顿时惊慌失措,见客栈里的人都逐渐围过来,也顾不得许多,拔脚飞遁。小偷觉得是时候了,便顶开柜门出来,编出一套被绑经过,在客栈饱餐一顿后,带着所有的财宝回家了。这个小偷就是用了反客为主之计,使自己免受其害,又占据了上风,轻松地以主人身份获得了所有的珠宝。“反客为主”原意是指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招待。现在多指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或是被别人控制了转而变成控制别人。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现象,比如在单位中,上级不会指挥下级,反受下级指挥,正与反客为主的道理相似。如果再将其做进一步引申的话,就是有野心的人用尽各种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逐步夺取上司的权力,最终完全取代上司,这种情况,我们也称之为“反客为主”。郭子仪单骑见回纥

仆固怀恩是唐朝的一员大将,曾协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显赫。后被封为节度使,驻守在朔方。但他并不满意唐王给他的待遇,自以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应当被授予更大的官位。唐玄宗怕再出了安禄山式的人物,就想收回他的兵权。这使得仆固怀恩产生了叛变之心,但由于他平时不得人心,所以很难凭自己的力量与唐相抗,所以他煽动吐蕃和回纥两国联合出兵,进犯中原。

首次发兵只有10万,但由于郭子仪威名显赫,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把他看作活神仙。所以当他们看到唐将是郭子仪后,很快不战而退了。仆固怀恩并没有因此罢休,没过多久,他又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名将已死,别无畏惧。于是,仆固怀恩再次带领两国30万联军向唐出兵,屡战屡胜,直逼泾阳,长安也受到了威胁。郭子仪奉命领一万余名精兵赶到泾阳平息叛乱,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郭子仪知道形势十分严峻。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就在郭子仪愁眉不展之际,探兵报来消息说,仆固怀恩突然因病死了。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荐的,仆固怀恩一死,吐蕃和回纥就失去了联系和协调的人物。双方都想争夺指挥权,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矛盾逐渐激化。两军各驻一地,吐蕃驻扎于东门外,回纥驻扎于西门外。联军的不团结,让郭子仪心生一计,他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在“安史之乱”时,回纥的将领曾与郭子仪并肩作战对付安禄山,所以郭子仪想利用这一层老关系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他秘密派手下部将李光瓒前往回纥营中拜见回纥都督药葛罗。李光瓒见到药葛罗后恭敬地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一向友好,为何听从小人之言,来进犯我大唐呢?”药葛罗听说郭子仪还活着,不禁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奸人杀害,你就不要以此来骗我了吧,我是不会退兵的。”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并没有死,他现在就在泾阳。”药葛罗也是个重情义之人,他听了之后自然很高兴,但又恐怕有诈,所以对李光瓒说:“要我相信可以,除非郭令公亲自到来,让我亲眼看到方能信你。”李光瓒口说无凭,只好回去如实复命。

郭子仪得知这一情况后说:“既然如此,我就亲自去一趟,叙叙旧情,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众将士听到和谈有望时都很高兴,但想到郭令公的安危,深怕回纥有诈,都不让郭子仪前去。郭子仪说:“为国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纥营中,如果能谈得成,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天下从此太平,有什么不好?”将士们不放心,打算派500名强壮士兵保卫他,但他拒绝带卫队保卫,怕回纥人误会他要袭击,只带了寥寥几个随从到回纥大营去了。

郭子仪临行前,他的儿子郭睎拦住马,哭着劝父亲:“回纥兵如狼似虎,父亲身为大唐统帅,不能单独一人去虎口冒险呐!”郭子仪平静地说:“现在敌众我寡,如果唐军和回纥真打起来,你我二人性命都难保,而且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危,如果国家不存在了,个人还有容身的地方吗?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去说服回纥退兵。此行如果谈得回纥退兵,那就是国之大运,如不成功,那国家安危就靠你们了。”

当回纥士兵远远地看到有人疾奔而来时,连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立即命令兵士摆开阵势,拉弓搭箭,准备迎战。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前,翻身下马,为了表示自己是诚心讲和,他摘盔脱甲,放下刀枪,从容地走入回纥营。回纥将领一看,大叫:“啊,还真是郭令公他老人家!”药葛罗亲眼见到郭子仪后,更是高兴,连忙命人设宴招待郭子仪。宴中,郭子仪问道:“大唐、回纥关系很好,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大唐也没有亏待你们呀!今天怎么会和吐蕃联合进犯大唐呢?”药葛罗说道:“我们受骗了,仆固怀恩说您在阵前丧命,朝廷乱作一团,我们才敢前来的。”听完药葛罗的话,郭子仪看似无奈地叹了口气,有些责备地说:“唐朝待你们一片真情,你们怎么能违背盟约,帮助叛臣攻打唐朝呢!吐蕃是想利用你们与大唐作战,他们好乘机得利。我今天孤身到此,就是要劝你们悬崖勒马。我也做好了把命留在这里的准备。”药葛罗歉疚地说:“令公万万不可这样说,我们也是被人所骗,以为大唐气数已尽,要是知道您老还在,怎么也不会对唐开战啊。”

郭子仪见此状,又慢慢说道:“假如你们肯帮助唐军打退吐蕃,我们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一来可以增进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二来这对于我们双方都有利。”与吐蕃正处于对立的药葛罗愤然说道:“老令公说得有理,我们是被他们骗了!我们愿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以将功补过。”药葛罗是回纥王的弟弟,所以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他代表回纥与郭子仪立誓联盟。

吐蕃得知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后,觉得形势骤变,于己不利,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连夜准备拔寨撤兵。郭子仪与回纥合兵追击,吐蕃大败,没过多久,回纥也撤了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边境无事。鉴历史,得智慧

郭子仪只身去回纥营中,本是处于被动,就连性命都捏在敌人手中,但是他却可以巧妙地反客为主,话没过半就完全占据了主动。在敌营中,就像脖子在敌人的刀剑下,但是郭子仪反而还声声责备回纥人的不义,以及攻打唐朝的错误举措,使回纥将领连声道歉不说,心中还备感愧疚而愿意与唐结盟,合力攻打吐蕃。可谓一绝。在用此计策时,多是像郭子仪那样,用在盟友兄弟身上,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争取掌握主动权。

在生活、职场中,如果你已占“主”位,就要时刻防“客”反;如果没占主,就要尽力反客,争取主动。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取得言行上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你扭转时局。在工作中,若能熟谙此道,必会成为职场上进退自如的高手。事业、商业本来就是一场斗争,在斗争中,主客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界限,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主,能支配别人的就是主,反之,受人支配的被动者就是客。所以,不妨做一个有“心机”的人,适用反客为主之计,抓住有利时机,从被动中争取到主动。只有占得了上风,才能步步为营,才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环境。

4.杀鸡儆猴,震慑人心

生存规则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人们就根据这一点来征服猴子。驯猴的人为了让猴子听话,就当着猴子的面把鸡杀了,让它看到整个过程,看到鲜血淋漓的场面,这样才可以逐步地进行教化。而人们在捕捉猴子时也会采用这种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那些看到的猴子便会全身瘫软,任由捉获了。这就是“杀鸡儆猴”的典故。“杀鸡儆猴”有威胁恫吓之意,即“杀一儆百”。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权术,一种驭众的手段,在战乱纷争时,当作一种计谋,以震慑敌心。现代有人也会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略施此计。为使步骤划一,法令得以贯彻执行,就以严厉手段对付,他们将此举称之为“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远古时代,有一个国家面临着战争,四面楚歌,为了国家的安危,本国有名的大将军下到民间网罗人才,为国家效力。当时有一位贤人,智慧出众,深受地方人士的推崇。于是大将军就慕名前去,想请他出面为国效一份力,但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大将军就挥剑将其斩杀了。国中与大将军一起共事的一位大臣不免感到惋惜:“此乃一位贤人,集智慧于一身,备受人们爱戴。他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将军为何滥杀无辜呢?”大将军正言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为国出力的义务。如果人人都像他这么犹豫,都自私地想要过隐居安逸的生活,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此人如此冥顽不灵,本将军再三与之讲劝都无动于衷,必要杀之,目的在于以儆效尤,杀鸡儆猴!”果然,在贤人被杀的消息传遍全国后,本想隐于乱世、避免战乱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大将军杀鸡儆猴,让那些贪图安逸的软弱之人都得到了心灵上的震慑,此举为大将军再次网罗人才做了开道石,没有人再敢拒绝为国效力了。试想,如果那个深受人们爱戴的贤人一开始就答应合作,就可以带动一批国民共同为国卖力;但他不合作,那些崇拜他的人必然会学他,隐身于战乱。这样的人即使集智慧于一身,如果没有可用之处,终日对井耕田的话,要那些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他对于国家来说,也就是一个无用之人了,所以,牺牲这样一个人,换来全国其他贤人智者的积极性是非常值得的。刘胜获悉情报

王鑫背叛曾国藩,打算自己打天下。他认为:要成就一番霸业,就要先拿下湖南,从长沙打开突破口。当看到秦汉的护国军大举东征,和曾国藩的湘赣联军打得正烈,他就想趁虚回师长沙,打一个攻其不备之战。在听说长沙只有一个新编的警备师驻守后,王鑫更加有把握将湖南一举拿下,以他一万多能征善战的精兵,要打败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师,那定然是轻而易举之事。

此时,护国军与湘军交战,大获全胜,已成功地攻占了新余,其前锋部队正向东进攻。为了躲开护国军,王鑫率自己的一万多人马从郭家渡窜进了深山密林中,专挑羊肠小道向西急进。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胜也带着一队夜行军,依一张地图艰难地在这羊肠小道中行进,夜晚在洋田宿营,并将护国军的临时师指挥部设在洋田的一道山梁上。刘胜在萍乡分兵时,看到地图上那一道道短短的直线,想着要到达吉水也费不了多少时日,哪知这条道路会如此崎岖难行,有时候地图上看似很短的距离,却需要在山弯里转上大半天才能走过。单是穿过武功山,就足足多走了五天时间。尽管他紧赶慢赶,但离与大军约定的聚集时间就只剩下两天了,可他的部队才挺进到安福一带,距离吉水还远着呢。这使刘胜寝食难安,如坐针毡,自己被杀事小,坏了护国军的东征大计才是大事。再看一眼酣睡中的战士们,他也只能黯然叹息。为了加快行进速度,战士们已经有两天一夜没有休息了,此刻都已是疲惫不堪了。他想:“战士们都已尽力了,不能再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了,有什么责任,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

感叹之际,只见远处有一束光向护国军奔驰而来,刘胜知道,是派出去的侦察兵回来了。从侦察兵的急切神色中,刘胜已猜出几分,想必是探得了些情况。

来人火速冲到刘胜面前喘息道:“有情况,在前面20里的洋子山,发现大队人马。”刘胜问:“大约有多少人马?”“看宿营地的规模约有一万人左右。”刘胜听后一惊:“什么?一万!”然后厉声道:“拿地图来。”

看着地图,刘胜一个人在那嘀咕着:这附近除了新余、吉安两地驻有大队湘军之外,其余集镇都只有零星小股部队驻防,这一万人莫非是从新余方向败退下来的残兵?说着便高声命令道:“再派人去查一下那队人马是否是战败的残兵!”刚才回来的侦察兵连忙说:“师长,我刚才仔细看了看,这队人马阵容整齐,人马整洁,不像是战败的残兵。”“那不早说!”刘胜先是怒斥,接着又是一番沉思:不是从新余逃下来的残兵?这就怪了,这支一万人的敌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莫非是从吉安调出来的?可是据吉安那边送来的情报说那里也只有一万人驻守,难道曾国藩想放弃吉安?就算他不要吉安,把队伍调出,又为什么来到这荒山野地?难道他已探得我军路线,想切断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刘胜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找了几个兵士,说:“去敌营抓个人来,我倒要搞清楚这帮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切记小心行事,不要打草惊蛇。”直到天亮的时候,终于抓到了两个敌营的人。

刘胜见到这两个人时,双眼紧盯他们,其中一个显得很不屑,梗着脖子全然无惧,而另一个却惊惧地避开了眼神,不敢和刘胜对视,顿时刘胜心里就有了计策,他向梗着脖子的敌兵招手道:“你!过来!”回应只是一声闷哼,并无所动。只见刘胜脸色一变,反手便从腰间抽出了指挥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对方的脖子劈了下去,锋利的钢刀就像切豆腐般杀死了不怕死的敌兵,只见热血激溅而起,刘胜满头满脸都被溅满了血,就好像刚从修罗血狱里爬起来似的,骇人至极。另一个从开始就不敢正视刘胜的敌兵吓得魂飞魄散,双腿一软便瘫坐在了地上,样子极为无助与惊恐。

刘胜蔑视地一笑,蹲下来,将锋利的刀架在已吓傻的士兵的脖子上:“快说,你们的主将是谁?如果你不想与他的下场一样的话。”对方此时牙齿打颤,口齿不清,颤声道:“将……将军……饶……饶命……我说……我什么都说……”刘胜的这一招杀鸡儆猴果然有用,对方将刘胜心中的疑惑全都解开了,最后还捕风捉影地将王鑫准备撇开曾国藩单干的事也说了。此刻他对于刘胜已没有任何作用了,刘胜命令道:“托出去绑在树上,让他自生自灭吧!”这深山老林里,绑在树上只有死路一条了,不管对方如何求饶,他根本不为所动,脑子里盘算着如何对付王鑫的这一万精锐湘军。

刘胜心中也不免庆幸,幸亏自己不熟悉武功山的地形,延误了行军,要不然,王鑫的这一万湘军必然会穿过护国军的间隙杀回湖南,时下护国军将兵力都调出来,只留了一个警备师守卫,一旦王鑫真的杀回,湖南必然难保。鉴历史,得智慧

刘胜的一招“杀鸡儆猴”获取了敌军的重要信息,扭转了整个局面。“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孔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杀鸡儆猴”在平乱与治乱中的妙用,它作为一种权术使那些心怀鬼胎、造势造乱的权臣有所畏惧,也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而刘胜借古人之智,将此计在获取敌情时加以妙用。他抓住两个敌兵的性格特点,即一个士兵对死毫无畏惧,任凭你怎么问他可能都不会吐露半个字,再问也只是耗费时间;而另外一个在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的怯弱,他连正视刘胜的勇气都没有。刘胜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胆小的士兵亲眼看到同伴惨死、血溅四壁的场面,自然就乖乖地听话,有问必答了。本来处于被动、劣势的刘胜,由于会师晚到可能有性命之忧,但在荒山野岭得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既保住了湖南,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为护国军立了一大功,可谓一举多得。

人都是有弱点的,“杀鸡儆猴”意在以震慑得到有利形势或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是神秘的,社会愈复杂,人就愈机巧奸诈,各有主张,各行其是,如不限制一个范围,必致正邪莫辨,人欲横流,就会出现所谓的“乱世出英雄”。然而,此等“英雄”越多,反而对国家越是不利。常言道“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英雄”者,等于枯木中的蛀虫也。很多人为做乱世“英雄”,贪婪暴戾,好乱成性,唯恐天下不乱,言之为民请命,实则搞得民不聊生。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对于这批作乱的人,应予严惩痛处,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有几分顾忌。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见了棺材泪涟涟”的攻心战术。“杀鸡儆猴”在现在也作为借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另一个人的计谋。

5.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生存规则“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源自于《孙子兵法·计篇》。兵法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意为兵家作战,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胜的奥妙,不可预先讲明。古人将它作为一种战略,用于对付敌人,以假象迷惑敌方,让其对己失去警惕或是放松戒备,然后再突然袭击,让对方措手不及。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巧夺先机。后来此计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军事法则及名言传诵至今。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将战争中的智慧转用到商场中,如果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想要制胜于商场,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奇”字。有句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奇迹。因此,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都能成功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弱点,捕捉到对方的思维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和常识,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天津第四铝制品厂,当别人都在样式上求改变时,他们却想到在铝壶上装一个小哨子,利用蒸汽吹响哨子提醒人们水开了。仅此小小的出人意料的革新,就使这种“响壶”供不应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一种谋略,同样也是一种智慧,可以应用到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处事求成之道。吕蒙智夺荆州

吕蒙练兵之余,不忘听取孙权的劝告,细读兵书。不久,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他一反鲁肃的吴蜀交好的主张,率军驻扎在陆口。并上书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关羽此次征战很有可能有兼并东吴之野心,所以为了争得主动权,应出兵攻打关羽。”

其实,在接到吕蒙的信之前,孙权已对关羽愤恨不已。因为孙权为了表示友好,维护两国的联盟关系,曾经派使者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通过联姻来使两国更加亲好。关羽不但不答应,还将孙权派去的使者辱骂了一顿,这使孙权心生愤恨,难以平息。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与此同时,孙权接见了曹操派来的使者,使者表明了曹操意与孙权联合夹攻关羽之意。孙权随即回复,表示自己愿意与之合作,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亲率大军攻打樊城,而且对于后方的吕蒙他也从来没有放松过防备,因为他早就听说吕蒙英勇善战,把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不可小看。孙权知道关羽对后方的防备后,为了解除他的防备之心,于是正式发布了一则消息,说吕蒙因病要调回去休养。原来,吕蒙身体本来就不好,正好借此装作旧病复发,让人放出消息去,说是自己病得非常严重。关羽果然上当,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心中还暗笑吕蒙无用,是个病秧子。

接替吕蒙的是个年轻书生,名叫陆逊。他刚上任没多久就特地派人拜见关羽,送上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近闻名,没有人不称赞将军的神威。曹军大败,我们心中也很为之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日后还望将军多多照顾。关羽见此人如此恭敬卑微,而且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由于陆逊在暗中报信,孙权和吕蒙对关羽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关羽在樊城收了于禁的降兵十几万人,一下子增添了这么多的人马,营中的粮草很快紧缺,于是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给强占了。孙权得知此事后,更为恼怒,立即命吕蒙为大都督,迅速赶去袭击关羽后方。吕蒙先是到了寻阳,在那里挑选了一批强悍精兵,然后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成商船,船上摇橹的兵士扮成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大摇大摆地驶向北岸。蜀军守防的士兵看到一列又一列商船驶过来,本还有些紧张,再一看个个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松了一口气,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到了晚上,藏在船舱里的士兵一齐出来,借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占据了岗楼。

吕蒙大军占据了北岸后,进而向公安进军。留守在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就对关羽抱有很大意见,一直不敢说出口,忍气吞声,所以吕蒙稍一劝降,两个人就都投降了。吕蒙进城后,为了收拢民心,他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要求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索拿百姓一丝一毫。其中有一个士兵是吕蒙的同乡,因私拿百姓一顶斗笠抵挡暴雨,遮盖铠甲,被吕蒙视为触犯军令,士兵请求吕蒙念在同乡的份上饶了他这无心之过,但吕蒙为了严整军中纪律,以儆效尤,还是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此时,曹操的援军在徐晃的带领下已逐步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将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蜀军看后,得知吕蒙已悄然袭击后方,顿时慌乱不已,就在关羽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趁机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其不得不撤去樊城的围城军队。

之后,关羽又派使者赶往江陵打探消息,吕蒙早已恭候多时,使者一到江陵,吕蒙就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中看望,将士家属都对东吴人心存感激,一致说东吴人体恤百姓,没有说东吴人不好的。使者回去后,蜀军士兵都向他探问自己家里的情况,他就如实告知了。蜀兵一听东吴人待百姓如此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甚至还有些士兵结伴偷偷逃回江陵了。

关羽意识到自己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时,为时已晚。既已成定局,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孙权的兵马也随之进入麦城,在对关羽苦劝不降的情况下,就把他杀了。鉴历史,得智慧

吕蒙用智,巧夺荆州,被后人传为佳话,历史上称之为“白衣渡江”。白衣渡江是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是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的用来对付关羽的一次“大阴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关羽放松对吕蒙的警惕,他们采用逐步减压策略,先是宣告吕蒙抱病,由一个书生接管军队大事。这样做只是让敌方关羽对自己疏于戒备后,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关羽果然上当,最后败走麦城。

两兵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轻敌,吕蒙就是利用了关羽骄傲的个性,使他犯了这一忌讳,小看对手,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导致荆州的失守。像陆逊这样,越是无名小卒,就越容易被对手轻视,让对手形成轻敌心理,有利于克敌制胜。陆逊就是研究透了关羽的这种心理,才能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

战场与商场是有共通之处的。商场之上,一个小企业如想发展壮大,则需发展业务,使自己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上,再去谋取其他领域和业务的发展。取得业务、客户,则为攻;而保持自己原有的业务、客户,则为守。这个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困难与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顺着既定的轨迹前进,那么必将落后于他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学会另辟蹊径。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之处,要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出击,那么无疑就占了优势,使对手措手不及。此为“制敌于没有准备”。

战场也好,商场也好,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你做好了成功的准备没有?

6.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生存规则早些时候,中国还没有可口可乐生产厂,美国看准了中国的潜在市场,便开始想方设法地打开中国这一大市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首先找到一家中国的合作商,向其免费提供价值400万美元的可乐罐装设备,还自掏腰包在中国宣传,单在电视上做广告就耗资不少。他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中国人熟知这个产品,以便把中国的可口可乐市场打开。接着,他们为中国提供低价浓缩饮料,使合作商很乐于生产和推销美国的可口可乐,很快中国的市场打开了,人们对可口可乐爱不释手,产品马上就供不应求了。可是,当合作商想要再获取进口设备和原料时,美国公司开始根据需要来调整价格,抬价收钱了。这时,中国合作商才知道,之前大方地相予,就是为了今天的得到。美国的可口可乐很快风靡中国,十年时间就使中国的生产企业由一家发展到八家,销量、价格也在成倍增长。可以说,美方先前无偿给中国设备、宣传及其他所有的投资早已不知收回了几倍。其实,美国人就是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一开始并不急着向中国推销产品、商谈价格,而是先让中方尝到些甜头,使其割舍不掉,然后再实施自己的计划,这的确使他们成功地在中国得到了很多的利润。他们的这一举措就是我们古语中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古代战争中被广为应用,想要打败敌人,取得胜利,就要予以敌人假象,让其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取得胜利。所以兵法中也将此称为“欲擒故纵”。“擒”,是目的;“纵”,是方法。郑庄公平定叛乱

郑庄公生于春秋时期,是郑国郑武公的儿子。继位前名为寤生,与其弟共叔段均为武姜所生。然而郑庄公的脖子一直是架在刀刃上的,架这个刀刃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弟弟和他的母亲。虽说两个人都是亲生儿子,但武姜从寤生一出生就不喜欢他,在生下共叔段之后,更是对寤生心生厌恨,对幼子却倍加宠爱。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武姜在生寤生时,因难产费了好一番周折,这使武姜受到了很大的惊吓,认为寤生是自己的克星。所以,寤生的一切言行举止对她而言,都好像带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即使他是君王,也是如履薄冰。

寤生是郑王的第一个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以继承国之大业。但由于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她在郑武公在世时,就多次提出废除寤生改立共叔段为太子。然而当时国家传统与制度都是立长不立幼,所以郑武公始终没有同意,这使得武姜的希望成了泡影。

寤生在郑武公死后荣登王位,即为郑庄公。武姜自然不服,为了给共叔段谋得权制,她以母亲的身份向郑庄公索要封地,想以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没有同意,他说:“那里不行,荥阳地势险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想当初虢叔就死在那里。所以除了荥阳,为共叔段选什么地方都行。”武姜因有求于庄公,也不好再装强势,退而求其次,改要京城。京城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与荥阳也就相距20余里,庄公心里自然不愿,但因自己对武姜有除荥阳以外任选一地的许诺,也只好答应。其实,武姜这一举动的真正意图在于让共叔段远离庄公,好蓄备力量,积攒兵力,为叛乱夺位做准备。

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庇护下,来到了京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自己的权势与武姜的撑腰,他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广招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意与武姜合谋,里应外合,袭郑篡权。为了尽快地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忽略了为王者最重要的民心,而且太急于求成,使自己的谋反之意表露无遗。

郑庄公早就知道母亲与弟弟的企图与阴谋,也有忠臣向他提出除去隐患,但他怕外人议论,揽上杀母弑弟、不孝不义的骂名,所以不动声色,为的就是让百姓民众看到共叔段与武姜的谋反意图。果然,共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的议论,郑国的大夫祭仲也看出了事态的苗头,便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一旦超过三百丈,就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危。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然而共叔段一再扩建城邑,现在京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规定,是很大的一个威胁,您怎么能容忍呢?”庄公很无奈地说:“京城是母亲开口要的,我怎么能限制呢?”祭仲说:“武姜与共叔段是决不会满足于只坐拥京城的,不如及早给共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只是笑笑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看看再说吧!”

这位“京城太叔”见庄公没有对自己扩大城邑之事做出反应,便更加嚣张起来。没过多久,他就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之民都服从自己的命令,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副二君王。大夫公子吕找到庄公对他说:“一个国家听命于两个人,就好像存在两个君王,但您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容忍他如此猖狂呢?如果您有意将君主之位让与共叔段,那我就名正言顺地去侍奉他。但如果不是这样,就需尽快将其除掉,以免百姓生二心。”郑庄公冷静地说:“别着急,用不着我去除他,他会自取祸殃。”

共叔段屡次试探,一再挑战郑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这让共叔段觉得庄公也只是一个懦弱之徒而已,竟然公开宣布郑国的西部、北部边境为自己的封地,还把封地扩展到了廪延。公子吕又提议要对共叔段有所行动,怕再晚些民心会转向共叔段那边,却又遭到郑庄公的拒绝。郑庄公说:“不义之举,怎能取得民心?让他发展势力吧,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分崩离析。”其实,郑庄公并不是对武姜母子的所作所为置之不理,他派人暗中时刻盯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共叔段在京城修城屯粮,制造武器,整练兵士,蓄势待发,准备攻进国都取他而代之,郑庄公都心知肚明。

当武姜认为时机成熟了,便怂恿共叔段尽快攻城,由自己在城门内做接应。于是,共叔段亲率甲兵万人准备袭击郑都。庄公得到共叔段起兵日期的密报后,便对公子吕说:“现在是时候了。”公子吕就受郑庄公之命,即率200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闻讯,纷纷逃离。共叔段还没明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叛乱之火还没燃起来就被浇息了。共叔段也只好弃城而逃。

据历史记载,郑庄公静观共叔段的谋反过程及时局的发展,长达22年,其耐心让人极为震惊,他就是采用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欲擒故纵,也就是让其“自毙”、“自及”、“自崩”。郑庄公是精明的,他用纵容的手段,甚至是面对共叔段的挑战故意显示软弱来置敌于不义的境地,表面上对他唯唯诺诺,心里却是在等他跨出叛乱这条警戒线。所以,在纵的同时又加紧防护,在最后给叛乱者以致命的一击。这样既压制了叛乱,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誉。鉴历史,得智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仅用于古代权力争夺与战争当中,这也是一种成功达到目的的手段,先暂作让步,然后再伺机而动,后发制人。有时候放纵要比紧逼得到得更彻底,如果一味逞强,以刚制刚,有时会适得其反,不如先采取忍让的策略,用小惠一步步将敌人引进自己设下的圈套,待时机成熟,再果断出击,将其一网打尽,更为绝妙。现在人们在商场上也是利用此计为自己赢得利益。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与人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总是急着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在刚开始谈合作的时候,双方肯定都是各持己见的,都希望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如果双方都过于坚持,那就只有合作失败这个结果了。智者不防在“取”之前,先做些退让,从退让中找出得到主动权的机会,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就请帮他一个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你就要付出为得到这样东西的东西。是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众多的人都想着如何得到,却吝啬于付出。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却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他们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却看不见远方取之不尽的“宝藏”。其实,这些人都被表面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一味保留反而会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给予是得到的最好方法。

西方人信奉“施比受更有福”,而中国自古推崇“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精神。《道德经》言:“将与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就必须学会付出。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一个得到的过程。所以,请别再吝啬手中的种子,因为如果你将它们播撒,就能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出幸福的鲜花。要记住,人生就像是一本存折,你投入、给予的越多,索取、拥有的将会更多。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生存规则在美洲的大草原上生存着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看似鹿,却要比鹿强壮些,喜水。当地人称之为“猢狁”。那里有两个大草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当一个大草原变得干旱时,另一个大草原正好是在湿润期,所以,猢狁们就是靠着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生活着,繁衍着。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每当一地干旱时,就必须赶往另一地。要从一个大草原到达另一个大草原,不但要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更可怕的是它们必须沿着一条河进行迁徙大行动,因为这条河是两个大草原之间唯一的水源,所以,这条河对于猢狁来说是生命的希望,只有水才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命。然而,对猢狁来说这条河却又是死亡的象征,因为河水还滋养着其他生命,比如灌木、大树和两岸的青草等,但这些都不是猢狁所惧怕的,真正给它们带来生命威胁的是河流中生活着的许多鳄鱼,这些生物掌控了猢狁的生命线。猢狁在这个时期最能忍受干渴,它们必须要与河流保持距离,在忍受不住时才会冒险去河边饮水。生存?死亡?猢狁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勇敢的猢狁冒着生命危险喝到了水,还有很多的猢狁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尝试,只得继续忍受着干渴,有的宁可站在悬崖上痛苦地叫着,也不肯向河边靠近。所以,每次成千上万的猢狁结伴迁徒,能够最终到达目的地的却只有2/3,剩下那1/3中的大部分并不是被鳄鱼所害,而是因迟迟不敢去饮水而渴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猢狁要获取水,就必须冒着被鳄鱼吃掉的危险。这也就好像我们古语中所说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功是需要胆识的,如果成功必须要你先置身于险境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不光要有才智,还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只有身临其境了,你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那么危险与可怕。就好像是猢狁,只有去尝试了,才能找到生存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才能比别人多一分生存的概率。成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生存也非易事,只有能勇敢地面对“虎穴”,才能有所收获。现在生活中的那些仍在成功边缘徘徊不前的人们,就像猢狁一样只能远远地看着别人痛饮成功之水,而自己却忍受着干渴的煎熬。班超和盟

东汉时候,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兵北征,攻打匈奴。假司马官职虽小,但是班超的才能并没有被埋没,他的智慧与谋略得到了窦固的赏识。于是,他和郭恂一起被派出使西域。班超和郭恂带着36名部下首先来到了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的为人,对他十分敬重,嘘寒问暖,礼敬备致,但隔了一个时期,忽然怠慢起来,变得极为冷淡。班超很快便察觉到事情必有隐情,他同一个部下说:“大家是否觉得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呢?想必是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来到郑善国,意图笼络,这使郑善国国君躇踌不知所从。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但猜想终归为猜想,所以,班超打算施计得以验证。

他把郑善国的侍者传唤过来,出其不意地问道:“北匈奴的使者来有数日了,现在所在何处啊?”侍者出乎意料,十分惶恐,仓猝间难以置词,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此时已经有了应对的计策,为了万无一失,他把侍者关押了起来,以防泄露消息。随即他自己又召集36名部下饮酒。喝得差不多了,趁着酒意正浓,班超故意设辞激怒大家:“大家与我同在异国,都想要立功,以求得发达富贵。但匈奴使者到此寥寥数日,就使得郑善王对我们如此冷淡,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若再过些时日,说不定会将我们送给匈奴,到时我们的骨与肉可能就要被豺狼吞吃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所有士兵也都感觉到了危机,说:“如今在危亡之地,我们的生死都由您调遣!”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使者,以火攻之,使其不知我军有多少人马,趁乱迅速将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郑善王就会吓破胆,归顺于汉朝,我们也就成功了。”话间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呢?”班超大怒,说:“是生是死就在此一战了,郭恂胆小怕事,听后必然一口否定,会坏了大事。那样就算我们最后死了,也不会被称为壮烈之士。”众士兵一致称是。

当天夜幕刚至,班超就率领所有的将士直奔匈奴使者驻营。到达后,他按事先制订好的计划,10个人持鼓藏于匈奴驻营之后,其他人先掩蔽起来。待夜一深,敌人睡熟防备最差时再加以攻击,让敌人措手不及。正好当时天刮大风,班超顺风纵火,持鼓者按约定,见火起后就猛敲鼓大声喊叫,声势喧天。顿时匈奴人乱做一团,逃遁无门,他们不是死于箭下就是葬身火海。经过奋力拼战,班超以少胜多,战胜了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班超还命人带3个匈奴使者的头颅回去,以威慑郑善王。

事后,班超首先将此事告知了郭恂,郭恂先是一惊,听说成功之后又满脸的不悦。班超善于察言观色,他知道郭恂是心存嫉妒,便说将功劳分其一半,这才令郭恂容颜转为喜。当他们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郑善王看时,郑善王为之一震,再经班超的一番劝导,晓之以理,便和班超言归于好,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汉朝做质子。班超就这样成功地完成了任务。鉴历史,得智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进老虎洞,怎么能够捉到小老虎。班超要和郑善王和盟,但有敌人与之相争,两国使者的成与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班超不但才思敏捷,而且谋与勇兼具,先是借酒的作用来激发将士的热情,再为之讲述夜袭匈奴驻营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要想成功就必须冒险,只有进入敌营才能得到胜利,拿到和盟的王牌。

现在这个典故用来喻示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不能取得成功。冒险精神不仅表现为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高超能力。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敢于冒险、善抓机遇之人。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敢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所以能取得比别人更容易成功的先机。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成功往往是和风险同行的。风险的背后通常都暗藏着机遇,风险越大,收益也会越大。俗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从不敢冒一次险,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马克思也曾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意也是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要犹豫不决,把成功当作地狱的入口,进入险境后,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个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想要脱颖而出,风险意识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现代意识。可以说,从商者的每一次成功,几乎都是在风险的浪尖上获得的,也就是说,现代商场上,如果你想成功,就一定要冒险。只有具备冒险精神,才能够在商场上临危不惧,再加上自身的才智,这样才能点燃成功之火。

8.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生存规则据说,蚂蚁是搬东西的能手,它们的这个绝技也使其成为生存的高手。蚂蚁非常怕水,自然界的雨水被人们视为甘露,但却被蚂蚁视为死神。如果在下雨之前,它们不能及时地搬到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待大雨袭来,生理上的限制让它们无法与雨水抗衡,它们弱小的身躯就会被大雨冲走,或是受到雨水的长期浸泡。所以,一到多雨季节,它们只要稍微感到空气的湿度增高,及地下渐趋潮湿时,就立刻搬家,搬往更高、更安全的地方,以避免暴风雨带来的灾害。蚂蚁的搬家大行动看起来很是壮观,它们团结一致,集体动员,个个脚步匆匆,有的带着乳白色的蚂蚁卵,有的带着灰褐色的蚂蚁蛹,有的带着老蚁、伤蚁,还有的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不知疲倦地向新居地进军。除了搬家,蚂蚁对搬粮食也很在行。它们用娇小的身躯背着将要送回家的粮食,那粮食在我们看起来只是沙粒大的东西,而在它们看来却是巨物,但它们却乐此不疲地搬着。它们一般是在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大肆地搬运粮食,储存起来,等天气寒冷以致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它们就可以靠这些备用食物度过寒冬。蚂蚁的下雨搬家所体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而蚂蚁的粮食储备则是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一直被我们视为难能可贵的精神,蚂蚁为了生存,将它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我们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说的也就是蚂蚁所体现出来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一个人若没有危机思想,就会被时代所吞噬。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甘茂出征宜阳

甘茂为秦国的左丞相,当时的国君秦武王一心想要攻打韩国的三川,以便进一步攻取洛邑。甘茂是个忠臣,他为了实现秦武王打通三川、窥探周室的战略图谋,便自动请命,要率军去进攻韩国的宜阳。他对秦武王说:“臣愿率军出征,为秦完成大业,但请大王先准我以使者的身份到魏国与其订立盟约,一同攻打韩国,打通去三川的道路。”秦武王求之不得,便让甘茂为正使,向寿为副使,去魏国谈和盟攻韩。此行非常顺利,甘茂与魏王相谈甚欢,和盟非常成功,两人还将合力攻韩之事做了详细的筹划。

但此时甘茂却忧心忡忡,他深知宜阳难攻,远征宜阳之事只要稍有不顺,就可能会遭到国内臣僚们的谗言和诽谤。还有些平日里对自己心怀恶念的小人也会趁机在秦武王面前作怪,到时自己远在千里之外,即使想要辩解恐怕也没有机会了。想到这里,他对此次征战感到十分恐惧,便在进攻宜阳之前,设计让秦武王召见自己。于是,他对即将回去复命的向寿交待说:“在告知秦魏和盟成功后,一定要记住,务必请大王暂缓攻击韩国。你把这件事办成了,这次出使的全部功劳都归你。”向寿便按照甘茂交待的向秦武王做了汇报。

秦武王百思不得其解,便来到一处叫息壤的地方,召甘茂来面谈。见到甘茂后,秦武王问:“既然魏已经和我们结盟,为何迟迟不肯发兵?”甘茂解释说:“请您先听我讲一个故事。”秦武王为了解开疑惑,便说:“请讲。”甘茂说:“以前,曾参与其母亲住在费地。有一次,鲁国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全国贴了告示捕捉。于是,有人告诉曾母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正在织布,只是笑了笑对来者说:‘我的儿子我还不了解吗?他是绝对不会杀人的。’说话时,手中的活儿并没有停下来。又过一会儿,另一个人来告诉她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不予理会,继续劳作,只是手中的动作显得比刚才慢了些,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时,又来了第三个人,说:‘曾参真的杀了人,已经逃亡了。’曾母心中再也平静不了了,她当即丢下织布的梭子,马上逃走了。”

说完这个故事后,甘茂顿了顿又说:“曾参是有名的贤人,臣自知无法与之相比,但秦王对臣的信任自然也比不上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宜阳不仅是座大城池,它集韩国上党、南阳两地的财物,虽其名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但其实力足以抵得上一个郡。我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去攻打宜阳的困难不可一般而论,也绝非短期可以拿下的。如果久攻不下,国内就会有人非议下臣,嫉妒、诋毁臣的人可就不止三个了,我身在异地,有口也难辩,就怕您会像曾母那样弃我于不顾啊。”

秦武王听了甘茂的这番话很感动,他笑着说:“你放心前去吧,我保证不会听信谣言的。”作为国君,他虽然一再表示不会听信别人的谗言,但为了使甘茂放心,他还特地和甘茂在息壤结下盟誓。甘茂满怀壮志雄心地去攻打宜阳了,果然不出他所料,在宜阳作战已快半年了却久久不能成功,于是便给了那些小人可乘之机,他们不断地在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秦王终于经不住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谗言,便下令召回甘茂,欲以撤兵。甘茂未作辩解,只是提醒秦王别忘了在息壤缔结的盟誓。秦王顿时醒悟,又给甘茂加派兵马,而甘茂也不负所望,终于攻下了宜阳,为再次进攻三川打下了基础。鉴历史,得智慧

甘茂是朝中大臣,贵为丞相,自然有对立的敌者,谗言的蛊惑会对加重疑心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忠诚、信义都将脆弱得不堪一击。于是他施计让秦王召见自己,又以“曾参杀人”的典故引出了自己的担忧。这就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结果也证实了他并没有多虑,他为自己做的防范措施帮了自己,也帮了国家。战国时期的那种宫廷政治本身就是权谋,权谋就是相互钩心斗角,彼此暗中算计,害人以利己。如果不是甘茂聪明睿智,把可能发生的隐患想到了前头,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的话,他早就被那些奸臣的谗言给害惨了,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孟子》中有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在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并不是说让你每天充满消极思想,盲目地去把不可能的坏事都想到自己头上,以至于牵绊了前进的脚步。聪明的人要善于观察时事变化,凡事都要有两手准备,这样才能在隐患到来时,不至于乱了阵脚。现实中,有许多企业由强变弱,最终惨遭淘汰。尽管这些企业败走麦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令其失败的共同因素,那就是缺少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对面临的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在社会上,生存的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处处都有风险。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有的领导者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有的只看到了别人的不足,却忽视了自己的弱点。所有这些因素都足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推及到个人,也是如此。

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会迎来“生机”。

第二章 透析历史规则,潇洒处世

凡是能够潇洒处世、活出风采的古人,都是善于掌握和了解处世潜规则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利益斗争中生存下来。历经了人生的风雨之后,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做人太难,处世不易。如果不能掌握处世的规则,就无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更不能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一点上,许多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做人不要太死板,要学会变通

生存规则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云游到了郑国,恰巧碰到了当地一个反对儒学的权贵。这个人严厉地命令他们立刻离开郑地,而且要他们保证以后再也不传播儒家思想,不然的话就以杀头处置。弟子们都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孔子立即一本正经地当场作出了保证,然后立即带着众弟子上路。不过,他们一离开郑国,孔子就一如继往地着手于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总是告诉我们为人要诚实守信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为什么却并不遵守诺言呢?”孔子哑然笑了:“诚实守信也是需要对人对事的,既然儒学思想是没错的,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当时对他作出保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难不成还真的因此而被杀吗?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对他的约定也就不必认真对待了。”在这件事中,孔子的智慧就在于他善于变通。试想,如果他固执地坚持己见,说不定就会丢掉一群人的性命。因此,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只有变通才是走向成功的阶梯。一粒种子种在地里之后不能轻易地移动,否则就很难成活。但是人和植物不同,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遇到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用这个方法行不通就换另一种,总有一种可以派得上用场。宋襄公因死板败兵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代君主,本名子兹甫,位列五霸之一,他是一个将仁义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公元前642年,齐桓公因病去世,朝中的三个奸臣易牙、竖刁、开方一手掌握大权,在齐国发动了一场内乱。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扶持他们的傀儡公子无亏当上了国君。被废的公子昭看到情势对自己十分不利,再待下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就跑到宋国去,请宋襄公为他作主。宋襄公这个人野心很大,齐桓公去世后,他一心想成为春秋的霸主。不过宋国的实力并不强大,可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他想利用这次齐国公子来投靠他的机会实现梦想。于是便联合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的人马去攻打齐国。由于齐国的一些贵族不满易牙等人的统治,所以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群起将当时已登上王位的公子无亏杀了。公子昭顺利登基,即齐孝公,宋襄公也因此小有名气。

宋襄公自认为对齐孝公的复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将自己盟主的地位确定下来。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召集齐、楚两国的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齐国和楚国的霸位也不如宋国高,所以他事先并未征求齐国和楚国的意见,便自作主张地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还擅自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同扶持周王室的通告。楚成王对宋襄公的做法很不满意,到了约定开会的那一天,楚成王就公然说道:“楚国很早就开始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起王来恐怕还稍低一等,所以盟主的地位理所当然由我来坐。”经过一番论战后,宋襄公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地当上盟主,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后来,他听说在支持楚国为盟主的国家中,郑国是最积极的,于是便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

宋襄公不顾众位大臣的反对,硬要对郑国采取武力措施。郑文公知道消息后,知道势单力薄的郑国并不是宋国的对手,于是他便向楚成王求援,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不过,楚成王并没直接去救郑国,而是率领大批人马直接攻击宋国。宋襄公知道后一下就乱了阵脚,因为楚国兵强马壮,宋国一定会吃大亏。于是他也顾不上攻打郑国,便连夜带兵赶回国内,在涨水的河边扎好营盘,等待楚国的到来。楚国的兵马来到了对岸,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此次的目的只为救郑,现在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也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我们国家的实力毕竟不如楚国,不可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谁知宋襄公却说道:“楚国虽然算得上是强国,可他们却缺乏仁义,而我们虽然势力较弱,却是仁义之师。不义如何能够胜得过仁义呢?”随后,宋襄公还命人特意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经过了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楚军已经开始过河了。此时公孙固又向宋襄公建议道:“现在我军明显占有地理优势,若在他们过河过到一半时,我们杀过去,一定能够将他们打败。”顽固的宋襄公却指着“仁义”之旗说道:“半路对楚军进行攻击,算不上是仁义之师所为。”楚军全部渡过了河,开始在河岸上布阵。此时公孙固第三次向宋襄公出谋划策:“如果我们趁楚军混乱布阵之时向他们发起进攻,还有取胜的可能。”不料,宋襄公听到此话却说道:“楚军还没有布好阵,我们若现在攻过去,岂是一个仁义之师的作风?”

直到最后,楚军已经布好了阵,他们可不会讲什么仁义,列队杀气腾腾地冲了过来。仁义的宋襄公最终没能取得胜利,还被楚军打伤。那面“仁义”大旗,也在混战中不知所终了。鉴历史,得智慧“学会变通,善莫大焉”。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善于变通。宋襄公的愚蠢就在于他不懂得变通。诚然,推崇仁义值得受人尊敬,但也要分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战场那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地方,过度强调仁义无疑等于自取灭亡。生活中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或者挫折,坚持自己的原则并没有错,但也一定要学会擦亮眼睛看清事实,只有变通才能让我们顺利地渡过难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勇往直前,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我们应当明白,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一成不变的固执要好得多。

俗话说的好,穷则变,变则通。变通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山不过来,你可以过去,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美国的著名人物罗兹说过:“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及客观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自身必须也要随之变化,千万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试想在你前面有一个万丈悬崖,你还会一直往前走直到跳下去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执着的重要性,但盲目的执着是不可取的,有时候惯性思维可能会牵绊人的一生。一个过于死板的人,比起一个善于变通的人,所感受到的快乐要少得多。

世界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和前一刻不同。一味地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可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是错的。此时,只有变通才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法与手段。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曾说过:“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利而所何无敌。”意思是说,一个人应当根据外部的环境适时改变自己,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所向无敌。一旦确定外界环境对自己不利,或者发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就应该果断地放弃,然后寻找另一条正确的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2.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生存规则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自我表现,他们希望自己的优点能被所有的人看到,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却是以谦逊和退让为美德的,所以那些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往往会受到人们的非议。其实,表现自我并不是坏事,它恰恰是一个人有能力、有自信、有胆识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不应该让他们的闪光点被所谓的传统观念给掩盖起来。生活向来都是平等的,人生也从来不是那么绝对,我们不要害怕付出,更不要吝于付出,适当的时候你给了别人一个机会,自己也并非是一无所获,说不定,等待你的将会更加美丽。有时候,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你能从别人的成功中感受到特殊的回报,别人也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人生就如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有无数个交叉点,如果你懂得给别人一次机会,你就能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哪怕一个骨子里都透着谦逊的人也不例外,所以,永远不要以各种理由拒绝愿意与我们谈话的人。只有心存宽厚、容得下别人的人,他的世界才会更加宽阔,机会也永远比别人多。如果将这个机会死死地握在自己手里,从不考虑也许其他人会更适合它,那么你很可能剥夺了别人建立自信心的好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剥夺了让自己受益的好机会。秦穆公不诛败将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中以秦晋两国最为强大,为了能称霸天下,两国的君王时常明争暗斗。后来,晋文公病逝,秦穆公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想借此机会去攻打晋的盟国郑国。不过,这个决定遭到了秦国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郑国远在秦国千里之外,奔袭郑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且此去势必兴师动众,很有可能会走漏风声,让对方有所防备,结果不会理想。但秦穆公不以为然,他认为晋国前几次的内乱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定的,就连其国君都是他立的。理论上来讲,他应是诸侯之首领,但晋国似乎并不认可他首领的地位。既然如此,何不以武力慑服呢?于是,秦穆公不顾诸位大臣的反对,命秦国的大将孟明视为将军,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大队军马向郑国进军。当大军行至半路,郑国一个叫做弦高的牛贩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急中生智,牵来20头肥牛迎上秦国的军队,说道:“我们大王听说秦军出师,特派我前来慰问。”孟明视见此情景,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为了以防万一,就说道:“我们此次出师,是为了进攻滑国,与郑国无关。”随后,他便改变了原定的计划,向滑城进军,灭了滑国。

此时,晋国已经得知了秦军出师的真实意图。晋襄公刚刚即位,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消除大臣们的惧秦心理,他就亲自率领大批人马在崤山做好了埋伏。待灭滑的秦军满载而归路经崤山时,从天而降的晋军从四面八方突然展开了围攻。毫无防备的秦军顿时乱作一团,马上就处在了劣势。晋军又乘胜追杀,最后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三位大将也都成了晋国的俘虏。晋襄公本想杀掉孟明视等人,但因秦穆公的女儿文赢是其后母,在她的劝说和帮助下,晋襄公把他们放回了秦国。晋襄公原以为秦穆公会亲自杀掉败将,就连孟明视也认为自己逃不过这次劫难了,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秦穆公不但不杀他们,还亲自到京郊远迎。三人一见到秦穆公,马上跪下请罪。秦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十分愧疚地说道:“都怪我当初一意孤行,不听大臣们的话,害得你们受了如此大的屈辱。胜败乃兵家常事,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忘了这次耻辱,发奋图强,以报仇雪恨!”不仅如此,宽厚大度的秦穆公还让他们继续掌握兵权。他的所作所为令孟明视等人感动不已,他们发誓效忠君王,为国报仇。

后来,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一支新的作战精英队伍在孟明视三人的训练下渐渐地成熟起来。一年后,孟明视认为可以对外作战了,就去征求秦穆公的意见,得到同意后他率领军队去报崤山之仇。不幸的是,刚一交战秦军就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孟明视异常悔恨,这一次的战败让他觉得无颜再面对秦穆公,而穆公也不会再饶恕他。但是,当他带着残弱兵将回到秦国时,秦穆公依旧迎接他,仍然和上次一样将战败的责任归在自己身上,并让孟明视一如既往地掌握军权。

秦穆公两次的谅解及恩情,极大地感动了孟明视。为了能为国效力东山再起,他变卖了家产,将换来的银两安抚阵亡的将士家属,亲自招募兵将并进行训练,且常常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快地,他就又组建了一支士气旺盛、纪律严明、战斗能力极强的军队。两年后,他信心满怀地再次挥师东进,结果大败晋军,一洗前两次战败的耻辱,更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历史,得智慧

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上面这个历史小故事就贴切地说明了这句话。秦穆公两次不杀败将,不以一失掩大德,深深地震撼了孟明视等人,激发了他们的报效国家之心,他们怎能不奋勇杀敌、竭诚相报知遇之恩呢?最终,秦穆公也成为最大的受益人之一。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之事,也难免会不小心陷入一种尴尬窘迫的状况,倘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的道理,那么定能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这是一个人宽容大度的体现,更是接纳他人的行动,在让别人对自己感激的同时,也将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为什么要拒绝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等于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这种行为就如同跳高选手的撑杆一样,能够给自己腾空一跃的力量,到达人生的另一种高度。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机会,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它太过于隐蔽,或带有一些假象,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或者没有看清,因而在不经意间我们就让机会白白流失了。好不容易发现并抓住了一个机会,当然会视若珍宝,哪里还肯轻易拱手让与他人?即使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很好地运用这次机会,或明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但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依然想要放手一搏,最终将自己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倘若当初将机会给了别人,或许现在就是双赢的局面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机会,自己也就得不到任何机会。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坦然的心态,凡事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有学会给别人机会,才能享受到生活的馈赠。

3.适时收敛锋芒

生存规则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如愿以偿地打败了项羽,登上了帝位,建立了汉朝。他手下的强将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来因为听信谗言,刘邦误以为韩信有谋反之心,便设计将韩信逮捕。经过调查后,刘邦查明了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将他释放了。但是并没有恢复韩信楚王的地位,而是将他贬为淮阴侯。对此韩信心中十分不服,但也无可奈何。刘邦也早已看透了韩信的心思。有一天,刘邦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韩信:“依你看来,我能带多少人马?”韩信想也没想就回答:“陛下能带十万。”刘邦又问:“如果是你,又能带多少人马呢?”心无城府的韩信回答道:“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见韩信被降职后依然如此狂妄,心中十分不满,遂起了杀韩信之心。后来,刘邦再次出征,韩信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设计杀害。韩信的死就在于他不懂得收敛锋芒。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在天子面前,一定不能表现得过于张扬,适时地收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现代生活中,收敛锋芒也是十分必要的。诚然,毫无个性的人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乏味,但如果太有个性了,就如同一只刺猬,不但会损害别人的自尊,还会破坏同他人之间的团结,伤人伤己。因此,一定要适时地学会低调做人,既显示出了自己的豁达,又能达到满足别人的目的,让双方都能够感觉到轻松和愉快,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萧何自污其名

刘邦登上帝位后认为,在他身边众多的将士中,张良、萧何、韩信是最得力的功臣,其中萧何为首功,于是便将他封为“开国第一侯”。萧何的待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服气,他们经常私下里议论不休,说自己跟随刘邦征战沙场,走南闯北,而萧何只不过坐在家中动动手,写写字,毫无战功,凭什么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后来,萧何辅助吕后将韩信杀掉,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因此更加受到刘邦的恩宠,加封五千户。为了表示庆祝,萧何在府中大摆酒席,许多宾客都前来捧场道喜,萧何也非常高兴。正在众人喝到兴致之处时,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穿着一身白色的丧服,昂然进来吊丧。众人见状都大为不解,萧何也十分生气,他大声喝斥召平道:“你喝醉了吗?”

这个门客,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萧何入关,听说了召平的贤名,便将他招至幕下,每次一有大事便会找他前来商议,获益匪浅。如今,召平见萧何并未领会他的良苦用心,便说:“大人先别忙着欢喜,恐怕以后会后患无穷呀!”萧何不解,问道:“我现在位列丞相之位,得到了皇上的恩宠,且我遇事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疏忽之处,君何出此言?”召平说道:“皇上曾身经百战,亲临沙场,历经无数生死才有今天的地位。而大人您却安居都中,没有参与战事,反而得到这么多的赏赐与封地,我揣度主上之意,恐怕是在怀疑大人您哪!难道您忘了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处在老虎的嘴边了却还不自知,如果不是召平提醒,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不仅极力将所受封的邑地辞掉,并拿出许多家财充入国库中,以备军队之需。汉帝刘邦果然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同年秋天,英布起兵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人虽在前线,却时时心系远在都城的萧何。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他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每次都这样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了置办军用物资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使者回到长安后将刘邦的问题回报于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便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大人不久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听后大惊,忙向其询问原因何在。那门客接着说:“大人您现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况且,自从您入关的那天起,就一直深得百姓的爱戴,十几年如一日,直到现在,您还在想尽方法为民办事。如今,皇上之所以常常问起您的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您想想,如果有朝一日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若想求得自保,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故意让自己做些令百姓不满的事情来,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只有您不得民心,皇上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何尝不明白,历来的帝王最怕的就是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产生野心,一旦皇上对自己有了怀疑,事态就非常严重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采用了门客的建议,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后来,刘邦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有一些耳闻,不过正如门客所料,刘邦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放松了很多,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时,有不少百姓拦路向他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接着,萧何进宫去面见皇上,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看似不轻意地说道:“你身为相国,怎么也和百姓争利呢?你就是这样‘利民’啊?现在百姓将状告到了我这儿,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表面上,刘邦是在责备萧何,可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了。鉴历史,得智慧

萧何自污其名给了后人无限的启示,他虽然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却没有一个适合他发展才能的好机会,最终只能将一世英名埋没在百姓的唾骂声中,恐怕这是他所料想不到的。人生就是这样,谈话办事都需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如果你处处彰显能力及才华,肯定不会让身边的人感觉舒服,一旦遇到小心眼的人还有可能将你视为眼中钉,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正所谓树大招风,只有学会适时地收敛锋芒,才能避免两败俱伤。

学会适时收敛,说白了就是做人要学会低调,不可过于张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你拥有了超强的实力,做事情也要注意留有余地。低调,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风度、文化和品格,没有了这种品格,我们就容易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走向张扬。张扬是幼稚的表现,它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疯狂,甚至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收敛的必要性,结果往往处处碰壁,直到被撞得鼻青脸肿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收起锋芒与张狂。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把握自己,纵使你才华横溢,也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如果你显露张狂的个性,企图一步登天,那么你很可能会在爬到最重要的高度时狠狠地摔下来。

高山并不刻意地彰显自己的高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耸立云端;大海并不刻意地夸耀自己的深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容纳百川;大地也并不刻意地吹捧自己的厚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承载万物的地位……做人也是这样,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不仅可以在不动声色中保护自己,又能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所以,将自己的才华用在需要它的地方吧,不要让它白白地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

4.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存规则“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一个人肚量大,胸襟广,遇事不斤斤计较。说白了,就是指人处世宽容、谅解、忍让、克制的程度。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有囊括四海之志,有包藏宇宙之心,并且能够原谅别人犯下的过错。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被人称为君子,就是因为他懂得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会将责任一味地推到别人身上,而是首先思考自己本身是否做了什么不仁的事,不然别人又何故会不公正地对待自己呢?这样的胸襟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用来形容弥勒佛的,也是对“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最好诠释。做大事就要有大气魄,心胸狭窄的人永远难成大事。不过,一个人的大度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锻炼和学习的。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共事,而一个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的人,到最后受伤最深的还是自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看来,弥勒佛之所以笑,大概就是因为一些人不明事理、徒增烦恼吧。待人宽厚不是害怕,不是懦弱,更不是窝囊和无能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豁达的体现。拥有了这种美德,你就会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快乐,收获着笑容。容人不能容,得人不能得

相传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中年时不幸丧妻,他便又娶了一位名门才女,名叫姣娘。姣娘年方二九,长得如花似玉。自从嫁给王安石之后,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总是闷闷不乐,因为她觉得王安石太老了,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王安石每天忙于国事,他并没有注意到姣娘的心情。

有一天,姣娘到后花园散心,遇到了一个在府中做事的年轻花匠。这花匠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姣娘就对他一见钟情了,而花匠也早就对姣娘的美貌有所倾心,从那以后,姣娘就常常偷偷地到花园里同花匠相会。王安石的府外四周都种着大树,树上住着老乌鸦(俗称老鸹)等各种鸟雀。说来也巧,这些鸟每到五更天就会叫唤,宰相只要一听到鸟叫声就会起身上朝。有一回,姣娘对年轻的花匠说道:“你我这样偷偷在花园里相会,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有一个办法,可使咱俩天天相会,如同夫妻一般。”花匠一听自然特别高兴,便问是什么妙计,姣娘说道:“我们可以用竹竿让那些鸟儿提前一个时辰鸣叫,等老头子一走,我俩就可团聚了。”花匠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年轻花匠就拿着竹竿去轰鸟群,那些鸟雀便叽叽喳喳一齐叫起来。王安石一听到鸟的叫声,连忙起身上朝去了。趁这功夫,年轻花匠就赶紧来到了姣娘的房间。老宰相来到朝廷一看,皇帝没临朝,正好听到朝房门外刚好鼓打四更。他纳闷地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于是只好又回了家。当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时,却听到了姣娘和年轻花匠调情的声音,顿时气得浑身发抖,他也明白了为什么鸟会提前一个时辰叫了,不过他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恰巧是中秋佳节,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时婉言相劝姣娘,便有意将姣娘带到后花园中赏月。趁着酒兴,王安石说道:“如此良辰美景,如果只是饮酒实在太无趣了,不如我吟诗一首你来作答,如何?”姣娘回答说:“当然好。”深思了片刻,王安石吟道:“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一诗既出,吓得姣娘心惊肉跳,她知道自己和花匠的风流事让丈夫知道了,脸不由得“唰”地红了。她自知愧对王安石,便“扑通”跪在丈夫面前答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叹了一口气,想自己已过花甲之年,而姣娘却正值青春年少,也难怪她会红杏出墙。如今她又是诚心认错,不如原谅她的过失。想到这里,王安石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又吟诗一首:“老少匹配本不宜,意马难拴我自知。花枝应偕粉团去,速离相府成夫妻。”说完,王安石还赠花匠白银千两,并让他与姣娘成了亲。花匠和姣娘对于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感激涕零,叩头谢恩后携手离府而去。后来这件事在当地传开了,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大胸襟赞不绝口,“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也成了形容一个人宽厚大度的最佳语句。鉴历史,得智慧

王安石的度量不得不让人佩服,真可谓“心胸宽阔,气魄非凡”。试想,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身上,他一定会大发雷霆,火冒三丈,不将奸夫打死也得将他致残。但是,王宰相却一反常态,不但没有因此将背叛他的两个人治罪,而且还让他们美梦成真,这份魄力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大度是一个人心地宽容的表现,人生在世,伤害无处不在,如果学不会宽容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所以,凡事都试着看轻一点,我们就能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

俗话说的好:“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大度的人往往能够为自己赢得一个好人缘,因为度量大的人,能够在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刻伸出援手,谅人之短,补己之过,自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乐于亲近。胸襟狭窄者,则只会忌妒他人的才华和能力,讥笑他们的不足之处,别人当然会对他敬而远之。看来,大度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看似“马马虎虎”,实际上则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我们每个人脚下都有路,但路上的人不同,脚下的路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路越走越宽广,有的人却越走越狭窄。其实,决定路的宽度的是人的心胸,有什么样的心胸,就有什么样的路途。肚量宽广的人能够容人所不能容,所以他的人生也就越来越充实。

法国的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是的,一个人的胸怀是无限宽广的,前提是你要善于去发掘。放眼历史,大凡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及外交家,都有大于常人的胸襟和肚量。如“负荆请罪”的廉颇、受到了“胯下之辱”的韩信及“不计前嫌,重用魏征”的唐太宗,他们都是胸怀坦荡、抱负非凡的人。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会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土地那样承载万物,笑傲人生,搏击未来。

5.不屈不挠,终成目的

生存规则约翰·克里西是英国的一位作家。他年轻时勤奋写作,并坚持将自己的作品寄到各个出版社,不过命运似乎是在考验他,他收到的退稿信达743封之多,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说:“不错,我的失败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但我坚信这对我是一种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那么这些退稿信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可是如果我坚持下去,一旦获得成功,它们的价值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退稿信不但没有打败他,反而给了他更大的动力,他不断地改进自己,从自身找问题,再不停地给出版社寄稿,并请求社方提出宝贵意见,终于,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的作品被广为传颂。约翰·克里西真的成功了,直到去世,他一共出版了564本书,不屈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让他将无数的挫败变成了惊人的成功。约翰·克里西的确是位不可思议的作家,他的成功证明了一句话:成功总是藏在一条路的尽头,要想找到它并将它占为己有,就必须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下约翰·克里西的伟大精神,也许这条路十分漫长,长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成功;也许你遇到了许多的艰难坎坷,全身上下都已筋疲力尽;也许就算你走到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是千万不要放弃,如果这时放弃,那么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将成为无用功,所花的心血都是徒劳,而如果再坚持一下,眼前就有可能是别有洞天,豁然开朗。所以有人这样说,成功与失败最终取决于意志的较量。即使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可思议的困难阻挠着你,即使目标遥遥无期,总也望不到头,但只要每次进步一点点,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因此,要不断地鼓励自己向前一步,再前进一步,每次进步一点点,那么成功就越来越近。当你穿过层层迷雾,见到灿烂的阳光的那一刻,你会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丝绸之路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由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开辟的。张骞,汉中成国人,是一个具有超强的意志及坦荡胸怀的人,且善于待人处世。公元前139年,他接到汉朝的命令出使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欲同其结为联盟合力攻击匈奴。当时,张骞率领一百多个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环境极其险恶,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还遇到了其他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险阻。但他信心坚定,不畏艰难,一心只想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任务。不幸的是,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人发现了,匈奴单于得知了张骞此行的目的,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将他们一百多个人全部关押起来。

匈奴将他们一群人分散开来,每天放羊牧马,并且派人严加看管,就这样一过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匈奴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目的在于监视和诱他投降。但即使有了妻子和儿子,张骞还是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礼节,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动摇他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11年的时间过去了,匈奴以为张骞应该不会再有什么行动了,于是便放松了看管和警惕。这对于张骞来说可是一个大好时机,他终于找到机会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逃离了匈奴。

离开匈奴的地盘后,张骞、甘父两个人继续向西行进。由于逃得过于突然,他们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连生存所需的干粮和饮用水都没有。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时常猎一些野味来果腹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他们向西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大宛王早就对汉朝的强盛和富饶有所耳闻,很想与之建立联系,如今听说汉朝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连忙设宴款待。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辗转数地才找到了大月氏。不过,现在的大月氏比起十几年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到了阿姆河之后,用武力征服了大夏,又因为这里土地肥沃,他们便渐渐地在阿姆河安定下来,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无论他怎样劝说,都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无奈之下只好归国。

谁料,在回国的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抓获,又被他们关押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发生叛乱,张骞才得以趁机逃出,历尽千辛万苦后回到了长安,此时距他出发已过了13个年头。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也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也直接激发了汉武帝出兵匈奴的决心,他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大大地打击了匈奴的势力,收回了河西走廊及漠北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119年,汉朝为了同乌孙结为联盟,以断“匈奴右臂”,再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率领三百多人,且带了数万头牛羊和数目庞大的金帛货物,躲过了匈奴的眼线,顺利地到达了乌孙,他还谴副使出使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等国家。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恰逢乌孙国发生内乱,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从此,汉朝同西域的政治、文化及经济交流渠道便开始建立起来。鉴历史,得智慧

张骞不畏艰险,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两次出使西域,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使中国开始了对西欧诸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说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实不为过。张骞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在于他内心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带给了他坚持不懈的动力。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成功永远只属于那些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奋斗者。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成功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的确,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伟人的胜利来得容易,他们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之后才看到了成功的庐山真面目。成就大事固然离不开坚持,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是如此。但是很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毛病:当他们计划要做一件事时,刚开始往往满怀信心、踌躇满志,有着许多美好的设想,可到头来查看自己的成果时,往往更多的是遗憾和悔意。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不屈不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遇到困难或见不到成效就会放弃,成功便与他们擦肩而过了。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大事,最需要的就是顽强与坚持,忍耐与坚毅,这些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因素,它们几乎可以让人无所不能。

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的希望,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强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在人生环境十分不顺利的时候,或者说命运同他作对的时候,还能否一如继往地坚持他所要坚持的,并持续他的意志力,能否在别人都放弃且也在劝他放弃时,他还在坚持。如果他依然不改自己的初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那么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成功最终一定属于他。

6.讲诚信,守信用

生存规则从前,有个部队举行了一次长跑比赛。一个士兵由于不善于长跑,很快便被其他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他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跑下去。转过了几道弯,他跑到了一个两岔口,一条大道是军官专用的跑道,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也是这次长跑的规定跑道。他看到后不由地心想:“怎么就连跑步,军官都有特殊待遇?”虽然对此感到有些不满,但是他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半个小时后,这名士兵气喘吁吁地到达了终点,令他不可思议的却是他居然名列第一。这个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因为在以前的比赛中,别说取得名次,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几个小时后,原先跑在他前面的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却发现落于人后的士兵赢得了冠军,也觉得奇怪。原来,那条标明让军官跑的道路恰恰拉远了同终点的距离,而那条小路才是通向终点的捷径。大家醒悟过来,原来诚实守信是如此重要。那些士兵之所以输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按比赛的规定,跑该跑的跑道,在他们选择军官专用跑道的那一刻就等于是抛弃了诚信,然而失去诚信的人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快感与优势,但结果绝对是不容乐观的,会让你离原本唾手可得的荣誉与成功越来越远。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有句话说的好,诚信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失去诚信,你将永远无法看到成功的真实面目。诚信是立世之本,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无论你是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领导,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平民,如果离开了“诚信”二字,你的人生将寸步难行。因为一个人获得成功不可能靠孤军奋战,他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具备诚信品质的人,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成功自然也会来得更快些。从这一点上来说,诚信能为成功积累人格力量,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季札挂剑

季札,春秋时吴国人,他的父亲吴王寿梦一共有四个儿子,季札排行最小,但却最有贤德,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他的三个哥哥也都十分通情达理,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弟弟季札,只有他才最适合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吴国的臣民也都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过季札却不肯接受大家的美意,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直到最后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使吴国上下不再提立他为王的话题。

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要到北边去访问鲁国,他带着随行人员从吴都出发。当他们路经徐国的地界时,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康,不禁暗暗称赞:“徐国的国君向来以仁义闻名于天下,今日得此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他临时决定要去拜访一下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国的国君早就对季札的贤名有所耳闻,如今得知他特来拜访,心中自然特别高兴,急忙命下人设宴盛情相待。两个人交谈甚欢,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宝剑,脸上露出了非常喜欢的表情,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聪明的季札当然一眼就看透了徐君的心思,欲将宝剑赠送给徐君。不过他忽然想到,佩带宝剑出使别国,是对被出使国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礼节,如果现在将宝剑赠予了徐君,那么对鲁国岂非大大的不敬?想到这儿,季札就打消了赠剑的念头,不过他却已经在心里许诺:等到从鲁国出使归来,一定把剑赠送给徐君。

辞别徐君,季札又带着一行人向鲁国出发。来到鲁国后,也受到了鲁君的热情招待。季札也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令鲁国人对其佩服有加,使“鲁人敬焉”。在鲁国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季札开始返程,在此期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心里曾对徐君作出的承诺。再次路过徐国的国界时,他决定再去拜访徐君,兑现自己的诺言,将宝剑赠送给徐君。可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徐君已经去世了。对此,季札感到十分悔恨和悲痛,他解下宝剑欲将其赠给徐国现在的继承人。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把宝剑是吴国的国宝,怎么能随便用来送人呢?何况现在徐君已经不在人世,又何必相赠呢?”季札说:“上次同徐君交谈时我未赠剑予他,是因为我还有出使鲁国的任务,但在我心里却早已将宝剑默默地许给了徐君。既然答应了他,又怎么能因为徐君不在就欺骗自己的良心呢?再说,我作为吴国的公子及使臣,如此不讲信用,若传出去,吴国的颜面何存?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呢?”这时,徐国嗣君却一再坚持不受,且说道:“我没有先君的遗命,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季札的做法受到了徐国人的赞美,他们还编了一首歌来歌颂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从此,“季札挂剑”的故事就流传开来了。鉴历史,得智慧

从“季札挂剑”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两个字的深刻意义,它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季札对于已故之人也不失其承诺,何况他所谓的承诺只存在于自己心里,徐君并不知道他的想法。这种崇高的境界实在让人感动,一幕挂剑演绎了古信高义,传承了重信守诺。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一个不知诚信为何物的人,是难以交到真诚的朋友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也许你只有一次不讲诚信,但这一次却会让你付出一百次的代价,它会令你永远失去别人的信任,更不能指望别人会对你有所尊重。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恰恰就是因为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受到了“自己不诚信”的惩罚。

自古以来,“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诚实守信的人的最佳用语。诚实守信,就是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尽力去实现,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要求。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它更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比其他任何能力都重要。古今中外,诚信受到了无数成功人士的推崇,能够遵循这种美德的人往往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因此,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力量的有效工具,有着非凡的魅力。

倘若一个人失去了权力、地位、名利或者财富,只要不失诚信,就可以再重新站立起来。但一旦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那么他将会一败涂地,甚至一生的前程都将为此蒙上阴影。也许不守诚信会给人带来暂时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恒,也许你的良心还会因此而时时感到不安。只有诚信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西方有句哲语这样说:这个世界上能够让人们的内心为之深深震动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无形无色的道德品质——诚信。诚信如同一块金子,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每个人将它珍藏在心中;诚信又像一面镜子,照出灵魂的善恶美丑,让人们看清是非,自警自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离不开诚信,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更不能脱离诚信。一个诚信的人,无往而不克。

7.方圆处世,巧妙进言

生存规则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各种关系如蜘蛛网般纠结缠杂,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和欺骗。一个小小的个体置身其间,常常会感到迷惑不解,或往往一不小心就被撞得头破血流,更谈不上会有所作为了。这就要求人们学会方圆处世的智慧。想必大家都见过古代的铜钱,一个圆圆的铜片,中心有一个小小的方孔。其实方圆处世的智慧最初就是由铜钱演化而来的,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懂得外圆内方、方圆结合的道理。不过,“方”也好,“圆”也罢,都是有一个度的。俗话说的好:“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拘泥。”过于方正的人,办事情总是有角有棱,坚持原则,宁可得罪所有的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随波逐流;过于圆滑的人,则总是毫无立场,见风使舵,一副献媚的嘴脸让人心生厌恶。其实,人人都能够做到方圆处世,关键在于你是否将它做得精,做得妙,做得不露山水,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掌握国家大权,强大的秦国就将赵国作为自己的攻击目标,赵国自知实力不能和秦国抗衡,便向齐国求救。齐国表示可以出兵援救,但为了以防出现变故,一定要让赵国的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行。赵太后十分疼爱长安君,自然不肯答应,赵国的大臣们极力劝说,却惹恼了赵太后。她当着众位大臣的面说道:“如果有谁再提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我一定不会轻饶他。”当时有一位叫做触龙的左师官,为了国家的安危着想,希望进谏太后,赵太后也知道他来的目的,便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来到宫中,虽做出一副快步走的姿态,却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老臣因腿有毛病不能快走,还望太后见谅。我好久都没见您了,私下里还总是自己原谅自己呢。不过又总是担心太后玉体欠安,所以今天来看望您。”太后道:“我现在要靠坐在车子上才能行动。”触龙又问:“不知太后近日饮食如何?应该没有减少吧?”太后道:“每日不过吃些稀粥,身体并无大碍。”触龙说:“老臣近来不知为何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自己只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这才稍微改善了一下食欲,身体也稍见舒适了。”太后叹道:“可是我却办不到呀!”此时,太后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怒气冲冲,脸色缓和了许多。

善于察言观色的触龙马上抓住时机,慢慢地进入正题,说道:“臣有一子名叫舒祺,年岁最小,老臣对他十分疼爱,可他偏偏不争气,不成器得很。现在我年岁已大,为了他的将来考虑,我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担负保卫皇宫的职责。我冒死来向您禀告,还望太后您能够成全。”太后答道:“当然可以,不知他年龄几何?”触龙道:“15岁了。虽然还小,不过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看到触龙对小儿子如此用心,太后问道:“难道你们堂堂男子汉也如此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其实男人爱儿子比女人还要真切。”赵太后却不同意他的观点,说道:“我觉得还是女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触龙又说道:“我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远远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其实我最疼爱的还是长安君,这一点燕后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触龙言道:“天下的父母若是对自己的子女疼爱,就会为他们的将来考虑得长远些。想当初燕后出嫁的时候,您万分地伤心,拉着她不想让她走,还为她哭泣,那个场面真是催人泪下。燕后走后,您纵然十分想念她,却还是会在祭祀时为她祝福,说‘莫让人家赶回来啊’,您这样做不正是为她做了长远利益的考虑吗?不正是希望她能够生儿育女,有后代能相继为燕王吗?”听了触龙一席话,赵太后不禁感叹道:“正是这样啊。”

触龙又进一步说道:“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一直到初建赵国的时候,这期间有许多受封为侯的人,但他们的子孙能够继承父业的人,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想了想,回答道:“没有。”触龙又问:“太后您再想想其他的诸侯各国,那些被封侯的人的子孙,还有在的吗?”赵太后摇了摇头,说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接着说道:“这就是了,祸患来的早一点呢,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的晚一点呢,灾难就会累及子孙。难道说只要是诸侯之子就一定难成大业吗?当然不是,原因就在于虽然他们地位尊贵,但却没有做出过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情,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而没有劳绩,然而他们却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着取之不完的财富,这难免就会引起世人的不满。而您现在不也正在犯这样一个错误吗?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不仅给他很多的封地,还赐给他权力及珠宝,可是不趁现在使他有功于国,那么试想在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所以,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才会说您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呀!”听了触龙的话,赵太后终于想通了,说道:“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便命人准备上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也马上兑现了诺言出兵援助。鉴历史,得智慧

触龙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说服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就是因为他善于进言,深知方圆之道。试想,如果他内方外也方,那他一定会直言不讳地指出赵太后的错误决定,后果可想而知;倘若他外圆内也圆,那他势必又会对赵太后的决定大拍马屁,又何谈进言呢?方圆之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与升华,它的形式变化多样,可以理解为在屈中求生存,也可称其为“以柔克刚”。诚然,一个人想要在世上立足,便不能没有原则和规矩,有些东西是绝对应该坚守的,比如信念,比如尊严,这些是生命的底线。但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依然毫无变通之处,不懂得灵活运用,那就未免显得有些呆滞和固执了,于人于己都不利。只有遵循着“方在圆中行,圆在方外转”的智慧,才能在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任外界风云变幻,心中自有乾坤。所以有人这样说:泰然自若是方圆处世之道的最大好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及历史的原因,不少人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不能有丝毫的圆滑,只有刚正不阿才是正确的途径。其实不然,拥有这样心态的人,成事者固然极多,但败阵者亦为数不少。所谓的圆滑并不是指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取胜的战略或计谋,能够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以减少阻力和矛盾。

人生在世,不可能同所有的磨难及打击相抗衡,因此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面临着一个对自己不利的环境时,最好不要硬拼到底,就像一块钢板一样,如果过于刚硬就容易被折断,而想要将一根柔软的柳条折断却要费上一番力气。因此,一个人要学会入世,在坚持“方”的原则的同时,也要以一种“圆”的姿态融入社会大潮。这才是智者的保身之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