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潮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22:36:10

点击下载

作者:本社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宁潮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

海宁潮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试读:

“涨潮神”与“退潮神”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水最大,来势十分凶猛。可是有一年,那汹涌的怒潮,却在海宁的外面改变了方向,直扑绍兴龙山而去。这是为什么呢?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一度被吴王夫差战败。为了东山再起,他曾经两次派大夫文种去吴国请求投降,还表示愿意到吴国去当臣奴。勾践的心计,骗中了夫差,却瞒不过夫差手下的太师伍子胥。伍子胥坚决主张杀死勾践,反对纳降。为了阻止越国献送美女的事,伍子胥不止一次冲撞吴王夫差。有一次,甚至板起面孔,把夫差狠狠地教训一通。他激愤地说:“大王你这样糊涂下去,老臣我总有一天会看到越国的军队侵入吴国来的!”夫差起先还念伍子胥是先王旧臣,能忍则忍;这一回真把他惹火了。当场定了“欺君之罪”,赐给一把“属镂”宝剑,叫伍子胥自杀。

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八。傍午,夫差便命令手下用一张马皮把伍子胥自杀的尸体包裹起来,扔进江里,并愤愤地说:“伍子胥呀伍子胥,我叫你永远看不到越国侵犯吴国的日子!”谁知话未说完,伍子胥的尸首忽地朝天吐了一口怨气,使正在暗涨起来的潮水,突然白浪翻滚,有如万马奔腾,吓得夫差没命地逃回“姑苏台”去了。从此,人们便称伍子胥为“涨潮神”。

伍子胥一死,勾践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在越国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用了文种的计策,很快地打败吴国,报了家仇,雪了国耻,还意外地缴获了夫差最心爱的宝剑——“属镂”。按理,大夫文种劳苦功高,晚年应该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了。想不到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人。他想,这个文种肚子里点子可真多,他教了我九个计策,我只用了三个便灭了吴国,还有六个计策,倘若教了别人,越国岂不仍有被人吞并的危险?后患无穷哪!于是找个“久蓄异心”的借口,将那把“属镂”剑赐给文种,也叫他自杀了。不过,文种死后,勾践总算发了点“慈悲”,把他葬在绍兴的龙山之上!因此这龙山又名种山",没有抛进海里去喂鱼。

伍子胥活着的时候,最恨的是文种,认为亡吴兴越,都是文种奸谋,没有一天不想找文种算账。果然,文种死后第一年的八月十八那天,伍子胥涨起大潮,不走海宁,就直扑龙山,冲山毁穴,把文种的尸骨卷走了。越国的老百姓听说涨潮神卷去了文种的尸骨,都追了过去。只见文种与伍子胥站在潮头之上,正在激烈争辩。

那文种耐心质问:“伍太师,你为什么要毁我墓穴,卷我骸骨?”

伍子胥气呼呼地说:“还来问我?我被你害得死于非命,连骨头都没剩一根哩!”“你我各为其主,理当竭智尽忠。夫差不听你的忠言,甚至加害于你,错在夫差,与我文种无涉,为什么要迁怒于我呢?再说,我虽掏尽忠心,也不得好死呀!”说到这里,文种的声音哽咽了。“什么什么,你说什么?”伍子胥有点莫名其妙起来。“自古忠魂都含冤。我与你一样,也死在那把可恶的‘属镂’剑下……”“啊,原来如此。文大夫,子胥错怪你了,得罪之处,还请海涵。”于是伍子胥向文种长长一揖,请他退潮。

从此,文种主司退潮,人们称他为“退潮神”。因为文种的性情与伍子胥不同,生前一向温文尔雅,所以退潮就十分缓慢。

伍子胥对文种从此和解,但对夫差的仇恨,从不改变,每年逢到忌辰,都要来钱塘江寻找夫差。因此农历八月十八怒潮汹涌,声势特别浩大。几千年来,年年如此。易木 搜集整理

海宁潮的由来

过去,钱塘江来潮,跟其他各地的潮水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响。

这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

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扛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成了一座又一座大大小小的石头山。

平时,钱大王在萧山县内的蜀山上,敲岩石,引火烧盐,烧了三年三个月,烧出的盐,都堆得像座高山了。这一天,他准备把盐挑到江北去,可是,这么多盐只够他装一头,他就在扁担另一头系上块大石头,放在肩头上试试,刚对劲,就挑起来,走啦。

这时候,天气热呵,钱大王走到钱塘江边,想避避太阳,就放下担子歇会儿,没想竟打起瞌睡来。可巧哩,刚碰上东海老龙王出来巡江,潮水涌着龙王,慢慢涨了起来,涨呀涨的,涨呀涨的,竟涨上岸,把钱大王这堆盐慢慢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怪呀,水里哪来一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哩,受不了啦,掉转身子就逃,逃进大海,没想潮水跟着涌进海,把整个汪洋大海的水都弄咸啦。

钱大王一觉醒来,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这就是如今有名的硖石山。另一头盐呢,却没啦。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水里有咸味,心想:哦,怪不得我的盐没啦,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不觉怒从心起,举起扁担就打海水。

一扁担打得水里大大小小的鱼儿都震死啦;两扁担打得江底的水都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受不住,慌忙冒出水面,打躬作揖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问钱大王,究竟是什么惹着了他,发了这么大的脾气呵!

钱大王气得圆睁两眼,大声喝道:“该死的龙王,你把我的盐都偷到哪儿去啦?”

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为什么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说自己巡江不小心,把那些盐溶化了。

钱大王听了心中着恼,举起扁担,真想把东海龙王砸个稀巴烂。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时,一定连喊带叫,免得钱大王睡着了,听不见。

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那根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道:“以后潮水来时,得从这儿叫起!”

东海龙王连声应着,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长脖子,“哗啦,哗啦!”一路吼叫着。潮水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挺高,叫得也挺响,这个地方就是海宁,即今天的盐官。举世闻名的“海宁潮”,就是这样来的。

这里,是人们观潮的最好地方。陈玮君 整理

哑潮和响潮

很久以前,海水跟江水一样,一点也不咸。东海边上的老百姓,吃盐比登天还难,要到很远的深山里背盐泥。那种盐泥焦黄焦黄的,跟土块一样,背到家可就成宝贝啦,化在水里,一次只舍得吃几滴。

海宁北门口,有个叫丁山的人,刚生下来十五天,他爹就过世了,他妈在月子里日号夜哭,把好好一双眼睛哭瞎了。乡亲们看他们可怜,都想方设法周济他们母子俩。转眼间,丁山长到了十七岁。那身坯,就像个大人一样虎彪彪的又高又大,走起路来,好比石硪落地,一步一个响声。人也挺懂事,很孝顺他妈。寒冬时节,为了老娘不挨饿,就是水缸里结了寸把厚的冰,丁山也要下海去捕鱼。他那一片孝心,不知感动了多少乡亲们。那些有女儿的婶婶们,都巴望着找丁山当女婿呢。

一天,丁山打海塘边经过,看见一头黄牛从陡岸上栽下去了,趴在烂污泥里,“哞哞哞”地直叫。小牛倌急得直哭。丁山一想,牛是种田人家的宝,跌撞不起。他急忙卷起裤管,一下跳进泥水里,双手把牛往怀里一搂,嘴里喊一声:“起!”那几百斤的黄牛就被他一下子托到岸上。小牛倌高兴得跳起来,左一声哥、右一声哥地谢他。可丁山摆摆手,笑了笑走啦。后来,小牛倌把这事见一人告诉一人,见两人告诉一双,没几多日子,人家都称丁山是“丁千斤”、“大力士”了。

一天傍晚,丁山打鱼回来,只见村口围着不少人。他凑过去一问,才知道山里的盐泥已经掏光,去背盐的人都空着手回来了。人怎么能不吃盐呢?这可怎么办?丁山发急了。他说:“难道就找不到盐吃啦?”有个背盐的说:“有是有,可没法办到。”丁山急着问:“为啥?”另一个背盐的大哥拍拍丁山的肩膀说:“有座盐母山,漫山都是盐,只要掏一筐子,就够我们吃上十年八载的!可这座盐母山太远了,要走三千三百三十三里路才走得到哩!”丁山说:“路是人走的,再远也能走到。”他这句话刚说完,背盐的大哥又说了:“小兄弟,你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你得打听打听,那座盐母山虽说漫山是盐,可一年只准动用九十九斤十五两呢!”在旁的乡亲们听这话也感到蹊跷,都问:“为啥?”背盐大哥说:“为啥?那是皇帝的皇盐嘛!只有皇帝才可吃。除了皇帝叫取,哪一个如背地里去拿一粒盐,就要你的命啦。为这事人家不服,每年都有许多人去挖皇盐!可都被看山的官兵杀了。现在那山脚下,一堆堆的白骨,把路都挡住了。”

从这天起,丁山晚上老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打算去盐母山取盐,可就是撇不下老娘。他知道,如果他将上盐母山背盐的事告诉老娘,他娘死也不会让他去的。这些天,他一直为这事牵肠挂肚。但为了乡亲们有盐吃,他最后还是拿定了主意。

丁山瞒着老娘,每天光着脚干活。一天又一天,等到省下三十三双草鞋时,他就告诉老娘,说要去杭州卖麻。他娘叮咛又叮咛,叫他快去快回。

丁山把老娘托给乡邻,请他们照顾,便带了三十三双草鞋,一个篓筐,径直往西走了。走呀,走呀,走了两个月零六天,才找到盐母山。那座光秃秃的盐母山,看上去红彤彤的,山高坡陡,难走哩。山脚下,整天有卫兵骑着马,一个紧跟一个,围着山转,看守得连蚂蚁都爬不过去。丁山伏在草丛里,足足等了两天两夜,看准卫兵换班的时刻,趁着个空当,急急忙忙取了一筐盐。那盐一粒是一粒,闪闪发光,真好看哩。这下丁山可高兴了,只花了二十天就赶回了海宁。

丁山背着盐回到海宁这天,正是八月十七,那时候圆月初升,正打初更。丁山打算从拱辰门进城,可走到离城门不远的地方,他看见吊桥上守城的官兵还在转来转去。心想:百姓大白天出城门,这些家伙也要翻来覆去地搜查,我深夜进城,更要找麻烦了,要是查出是皇盐,岂不要连累乡亲们和可怜的老娘?想到这儿,丁山拿定主意,不进城,从海滩上绕到北门。这时候,正巧退了潮,露出一大片沙滩,丁山在软绵绵的沙地上走着,想到取回了盐母,乡亲们再不为吃盐犯愁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脚下也愈走愈快了。他哪里晓得,这时候潮水会来啊!原来,早先的潮水是没有声音的“哑潮”,就像那种下冷口咬人的狗一样,咬了你你才知道,当知道时就已经来不及躲避了。丁山正走得起劲,突然觉得一股水撞着自己的腿肚子,回头看,不对,是潮来了,他急忙往边岸上逃,但哪里来得及啊!一人多高的潮头扑上来,一下子把丁山冲走了。

第二天,乡亲们发现丁山躺在沙滩上,身上背着一只空盐篓,腰里系着三双草鞋——他已经死了。这时,乡亲们发觉海水已经变咸。把海水放在镬子里烧烧,就会起盐霜,白得耀眼。人们慢慢地知道了,海水变咸,是因为丁山的一篓子盐母打翻在了海水里。

打这以后,潮水一来,总是哗啦哗啦地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那是因为丁山曾经吃过“哑潮”的亏,以后每逢涨潮,便在潮水前面高声大嚷,要所有下海的人当心,免得再遭祸害哩!丁淑珍 口述马汉民 搜集整理

钱王射潮

钱塘江的潮水从来就是很大的,潮头高,冲击力猛,因此两岸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了。真是“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呵!那时候,潮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从这话里,也可想见了。

到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镠的,勇猛无比,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感到各种事情都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江堤修不好,因为刚修好,潮水一下冲来,又冲坍了。手下人更愁,潮水一昼夜,都得来两次,想修好堤,难哩!修不好,又怕钱王发脾气,于是大家一商量,跑来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江堤是没法修好的呵!因为钱塘江的潮神在跟我们作对,等我们快修好时,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江堤又冲坍啦!”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厉声喝道:“呸!为什么不把那潮神拖来宰了?”

手下人慌忙奏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潮神,跟海龙王一起住在海里,我们没法找。何况,他来时,在潮头里随水翻滚,我们凡人,既看不见,更没法捉他,就是乘铁船去找,也会给潮头吞没了的。”

钱王听说,气得两眼冒火,吼道:“呔!难道就让这小小潮神胡作非为吗?不行!”

看看手下,没人吭声,他就叫道:“好,我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调一万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看看这个潮神!”

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在八月十八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天潮头最高,水势更加凶猛无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在潮头上驰来奔去的。

八月十八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来到台上观望动静,等待潮神。可是一万名精悍的弓箭手,还陆陆续续没有到齐哩!钱王见了大怒,喝令迅即聚齐,列成阵形。

这时,有位将官,上前禀道:“大王,弓箭手向江边来,得过宝石山,那儿山高路窄,仅容一人通过,还得上山下山,一时难以聚齐!”

钱王听说,喝道:“呀呸,这不是要耽搁我消灭潮神吗?”

说着,立即跳上千里驹,飞也似的奔到宝石山。他一看,果然这样,忙到山顶,向四面一望,见到山南面有条裂缝。钱王坐下,把两脚顶住对面山石,屏住气,用尽力,双脚一蹬,呵哈,这座山竟被他蹬了开来,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将官士卒见着,无不惊奇,人人喝彩,个个欢呼,踊跃穿奔而过,没多久,全部弓箭手都聚齐到江边了。

从此,宝石山有了“蹬开岭”这条山路,钱王那双硕大无比的大脚印子,直到今天,还深深地陷在石墙上面哩!

钱王下了宝石山,又四处巡视一番,回到江边大王台上时,一万名精兵,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张弓持箭,怒视江面,早已排好阵势了。

钱塘江沿岸百姓,受尽潮水灾害,修堤治水,无不欢喜,无不尽力。今天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来观战助威,家家闭户,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钱王见到这般声势,更加欢欣,叫人拿来纸笔,写了两句诗道:

传语潮神并水府,

钱塘借与筑钱城。

写罢,将诗稿投进江里,大声呵斥道:“呔,潮神听了!你如应允,就不得把潮水涌来;如若不听,那就别怪我不留情了!”

岸上军民,闻声欢呼,如鸣巨雷,鼓掌顿脚,长堤都为之震动,人人欢欣鼓舞,盯着江水,观看动静。

可是潮神并不理睬钱王告诫,没多一会儿,但见东边江天之际,出现一条白线,声如闷雷,飞驰滚来,愈滚愈快,愈来愈猛,及至近旁,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倾倒了的雪堆,翻江倒海,铺天盖地,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钱王见了,把弓拉满,大吼一声:“射!”“嗖”的一箭,自己先向潮头射去。霎时,万名精兵,竖眉怒目,齐声呼应,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拍手跺脚,呐喊助威。

一万支箭射了,又射一万支!

一万支箭射了,又射一万支!

接连射出三万支箭,竟逼得那潮头陡然壁立,再不敢向前倾泻,在激起来的水墙上头,喷珠溅玉,似天垂珠帘,光彩耀目,久久,潮头忽然向左倒伏,滚滚向西遁去。钱王下令:“追射!”

那潮头慌慌张张逃窜,弯弯曲曲,流成个“之”字形,愈逃愈没力了,最后,潮水在这里竟然销声匿迹了,此地就是今天的“之江”。

江堤筑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钱王射潮功绩,就把这堤称为“钱王堤”。陈玮君 整理

造钱塘

钱塘,钱塘,

有钱塘未成,

无钱成钱塘。

这首民谣说了一个造钱塘的故事。

有一年,杭州、海宁一带江水泛滥,房屋冲坍,田地淹没,人畜遭灾。不但杭、嘉、湖三府难保,还影响到苏、松、常、泰四府。

皇帝得知这一消息,急得向文武百官求计。他为啥心急呢?老百姓死活他倒不在乎,最担心的是冲垮“鱼米之乡”,一旦断了粮财,自己的日子就会不好过。

皇帝一开口,那班贪官暗自欢喜,心想:“造塘堵水”,无疑是个发财的好差使。于是其中一个急忙奏道:“如皇上恩准,我只要动用十万两库银,不敷者自有下官让百姓捐募,一定替皇上筑起一道江塘挡住水害!”另一个也立即附和:“国家遭难,匹夫有责,下官身受皇恩,愿一起前去效劳。”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金銮殿上有位姓钱的老御史,看透这班贪官的肮脏心思,不忍百姓在水灾面前再遭人祸,便袍袖一拂,抢步出班,跪奏道:“启奏皇上,依老臣之见,用不着让百姓捐钱,国库文银十万也可打个对折——交与老臣五万两银子,即能大事办成。”

皇帝本来是个吝啬鬼,一见能少拨五万两库银,便降下圣旨,钦命老御史出京承办。几个贪官面面相觑,心里暗骂道:“五万两银子能造海塘,除非把你这老死尸填了进去!”

且说钱御史来到杭州、海宁一带,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心里非常难过。他风尘仆仆,一到就贴出黄纸告示,上写:“造海塘,挑一担泥,钱十文;运一车,钱百文。”

灾民得着这个消息,奔走相告,都喜出望外。

开工头一天,就人山人海;三天下来,发过工钱,库官急向御史禀报:“钱已发完。”钱御史略作思索,亲笔又出告示一张:“造塘大半,库银发完,再造三天,钱在塘内。”

民工们一见告示,纷纷议论起来。这个说:“前三天每人领的工钱只用掉一半,再干三天还有饱饭吃,不能半途散脱。”那个讲:“对啊,钱在塘内,造好海塘,挡住水害,百姓安居乐业,别说工钱没白丢,还利在子孙后代呢!”就这样,原班人马,一齐上工,通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