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的心理:财富精英的隐秘知识(思想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0:38:24

点击下载

作者:(德)雷纳·齐特尔曼(Rainer Zitelmann) 田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富豪的心理:财富精英的隐秘知识(思想会)

富豪的心理:财富精英的隐秘知识(思想会)试读:

前言

大量与“创造财富”有关的畅销书,印证了有不少人对此话题感兴趣。但奇怪的是,学者们对此似乎并没那么感兴趣。此类畅销书我读过许多,虽然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目前缺乏对这一主题的经验性或学术性研究,这个需要填补的空白一直令我感到遗撼。几年前,我自己研究并出版了一本关于这个话题的书——《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有财富》(Reich werden und bleiben:Ihr [1]Wegweiser zur finanziellen Freiheit),那时我才意识到关于各种致富途径的第一次学术调查早已展开。然而,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作品主要关注那些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或生活较为富裕的人。

对那些真正的富人和超级富豪——拥有数千万或上亿财富的人的学术调查的缺位,反而更受人瞩目。

为了研究本书,我成功地说服了45名富人接受采访。虽然以任何客观的标准来判断,他们都非常富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自称为“超级富豪”。其中一人甚至这样对我说:“我并不那么富有,还有很多人比我富有得多,比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指出,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有几百人都比他富有得多。这并不是假装谦虚,而仅仅证明了这类富人的共同倾向,就是拿他们自己“和那些处于最高地位的人”做比较。我忍不住提醒他,还有73亿人比他更穷。

无一例外,受访者均为企业家或投资人。在采访之前,我研究了大量文献,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美国创业研究领域,以此寻求灵感,期望能为本书找到合适的问题。非常感谢受访者的坦诚相待。我曾向其中的一个人发送了采访中最重要部分的摘要,他写信告诉我:在阅读采访记录时,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话都感到相当震惊。不过这些话肯定都是我说出来的……相信你所记录的内容将我的性格描述得相当准确。未来,所有这些都将指导我做事。就如同你用胶片记录下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反应。

采访是于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面对面完成的,每次持续时间为一小时到两小时。采访记录有整整1740页。此外,每位受访者(只有一人例外)均参与了一项由50个问题组成的性格测试。

采访结果详见本书第二部分。对这些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从第215页开始阅读。本书的第二部分无疑更有趣,即使受采访的学术性所限,某些调查结果也必定会让你莞尔一笑。第一部分是针对那些对创业和财富的学术研究感兴趣的人和那些想对当前学术讨论了解更多的人,概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尽管如此,想要完全了解第二部分内容,阅读第一部分内容并非必不可少。

采访并探讨了富人表现出的个性和行为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的书籍,无论是通俗的入门书,还是学术著作,都偏向于提高读者的期望值,而其中许多人都在寻找致富的见解、指南或秘诀。无疑,我的受访者透露了他们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和策略,这些能帮助他们积累[2]财富。然而,畅销的创造财富类文学作品做出了错误假设,即认为只要找出富人间的相似性,就足以制订一劳永逸的致富计划。

我的受访者们都已获得巨大的财富,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表明,本书所述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已在他们非凡的经济领域的成功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是一个基于定性社会研究方法的课题,因此,采访主体不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答案没有在由非富人组成的对照组里被验证。

这里所描述的行为模式有助于这些特定人士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与此同时,极为相似的行为模式,如高风险偏好、目标明确、重点清晰、与大多数人的意见背道而驰以及根据直觉做决定,也能导致失败。我的采访也证明,十有八九这些人已经能够将自己的成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巩固和提升自己的财富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最终学会了控制自己与生俱来的、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偏好。否则,最初使他们成功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很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失败。这样一来,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参加这个或其他任何针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了。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读者应对本书进行全面思考,特别是第21章中关于本次研究结论局限的高质量评论。

这项研究结果最初于2016~2017年的冬季学期提交给了波茨坦大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学院作为博士论文,并获得了“优等论文”的荣誉。在此,我要对教授兼博士沃夫冈·劳特巴赫(Prof.Dr.Wolfgang Lauterbach)表示感谢,是他发起本次研究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我指导。“德国的财富”是他的研究项目,这是第一个解决德国财富起源的实证研究项目,也是第一个把我引入财富学术研究领域的项目。我也要对教授兼博士盖德·赫伯曼(Prof.Dr.Gerd Habermann)表示感谢,他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一些与受访者接触的机会。雷纳·齐特尔曼(Dr.Dr.Rainer Zitelmann)[1] Rainer Zitelmann,Reich werden und bleiben:Ihr Wegweiser zur finanziellen Freiheit(Munich:FinanzBuch Verlag,2015).(雷纳·齐特尔曼:《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有财富》,李凤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 T.Harv Eker,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Mastering the Inner Game of Wealth(New York:Harper International,2007);Martin S.Fridson,How to Be a Billionaire:Proven Strategies from the Titans of Wealth(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0);Napoleon Hill,Think and Grow Rich:Instant Aid to Riches,New a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Wilshire Book Co.,1966);Robert T.Kiyosaki and Sharon L.Lechter,Rich Dad Poor Dad:What the Rich Teach Their Kids about Money that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Do Not!(New York:Tech Press,Inc.,1998);Bodo Schäfer,Der Weg zur finanziellen Freiheit.In Sieben Jahren die erste Million(Frankfurt-am-Main:Campus Verlag,1998).简介

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所有亿万富翁中,[1]1995~2014年白手起家的人所占比例从43%上升到66%。这一趋势引发了对个人得以发展并加入财富精英行列所依赖的人格特质和策略的探讨。

近年来,财富研究学科不断深入和发展,关于此话题的博士论文和论文集已发表不少。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与本书中提到的“财富精英”或“超级富豪”(UHNWIs)这一群组有关。这些人已经积累了几千万或数亿净资产。几乎没有任何发现涉及这个群体内的财富创造,也没有涉及使他们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此外,学术界的财富研究者迄今还未充分涉足另一个研究领域,即创业研究,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创业研究的结果也引起了学术界财富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正如第1章所示,大多数富人都是通过创业变得富有的。特别是,学术界的财富研究者们迄今未能充分开展关于特定人格特征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的广泛研究。

本书旨在填补这些研究空白。作者对受访者进行了45次采访,受访者的净资产最低为1000万到3000万欧元,有的受访者的净资产达数亿欧元,有的受访者的净资产最多甚至达数十亿欧元。2/3的受访者拥有3000万至10亿欧元的净资产。绝大多数亿万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该群体还包括这样一些以继承资产起家,然后一次次地使他们的财富成倍增长的超级富豪们。而财富主要来源于继承或馈赠的那些人士,与本书中探讨的研究问题无关。

这些访谈是卓有成效的,因为最初在制定适当的访谈问题上我付出了大量努力。这涉及对各个领域包括学术财富研究、创业研究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当前财富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这使读者了解采访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概述内容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空白,描述了所提问题和研究方法。这种重新评价现有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和考虑适当研究方法的过程为确定后续访谈的指导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文献综述结果的细节讨论已超出本书简介的范围,本书第一部分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介绍。本次调查以超级富豪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一关键问题为方向。采访问题的提出是为了了解富豪们的行为模式,并揭示态度和属性,它们是这些富豪经济上取得极大成功的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了解受访者性格塑造的社会背景、性格形成期、教育情况与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过程。他们所受的正规教育与其后获得的财富程度有关联吗?或者非正式的学习过程(例如通过竞技体育或早期创业活动)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调查结果表明,创业精神在年轻人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来自创业研究的发现能被证实吗?

此外,有个问题值得探讨——是什么使创业者和投资者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选择创业,而非在现有组织内继续工作,并且接受与这个选择相关的高风险。是不是正如一些研究所声称的那样,无法适应现有结构并融入等级制度才导致这些人创立自己的企业?

目标设定在这些人的财富成功中起到了何种作用,这是一个同样重要的调查线索。畅销的财富创造类图书一致宣称,这些创业者和投资者首先在某一时刻确定了明确的致富目标,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者变得富有只是作为自己创业活动的副产品?致富并非其最初和最重要的目标?

这些人一旦变富,在财富提供的机会里,什么是他们最看重的呢?他们是否欣赏自己的经济自由与独立,或者说,安全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他们能负担得起美丽、昂贵的东西。尽管承受许多抱怨、嫉妒,但他们享有社会的认可。这一点有多重要呢?

在这些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什么特殊能力和天赋能在他们的经济成功中起作用?考虑个人销售技巧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很有趣的。还有,这些人是如何做决定的?他们是以严格的理性分析为指导,还是以直觉或“天性”为指导?

他们愿意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在创业初期与后期,扩大公司规模和继续创业时的风险偏好是否有差异?他们真的知道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与其他人一样吗?

乐观与过于乐观所扮演的角色有直接关系。几乎所有创业者和投资者都认为自己非常乐观,但他们所谓的“乐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过于乐观可以导致企业家承担不合理的风险,那么他们想到的这些常在行为经济学中被强调的风险到了何种程度呢?

最终,走自己的路,反对多数人的意见,甚至有时逆流而行,对这些个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处理冲突的能力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大五类人格特征: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以及宜人性。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一个人例外,其余都完成了性格测试,用以衡量这些人的人格特征的发展程度。

在身为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漫长职业生涯中,他们也必须克服危机和挫折。他们是如何在心理上应对这些挫折的?一般行为模式的存在与这些个体如何应对挫折有关联吗?

这些问题的来源不同。除了学术财富研究领域之外,这些来源主要包括美国创业研究和行为经济学。此外,问题出自成功人士的传记[2]与自传的评价——作者于2011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一个话题。45位受访者似乎极有可能表现出一些相同和不同的行为模式。相同的行为模式会到何种程度?受访者的不同行为模式又会到何种程度?

本项研究工作的主体,就是那些净资产达数千万或上亿的人,他们代表了这样一个小社会群体,即便是社会经济专家组(Socio-Economic Panel,SOEP)所用的20000个受访者样本,其数量也远[3]远不足以得出理论上合理的结果。为此,本研究排除了基于定量方法的标准化方法,而选择了一种基于引导性访谈的定性方法。这意味着需要确定一个作为访谈框架的架构,以保证预先确定的问题和话题会在访谈中被提出。

这些引导型的采访尽力寻求与所谓叙述性访谈间的平衡。在访谈时,采访者为事情发展推波助澜,同时尽量避免不被卷入其中。采访者还为访谈提供标准化的方法,受访者在一个精确定义的顺序中会被问到同样措辞的问题。

对公司高管和企业家的采访常常表明,当受访者只提供社会能接纳的答案时,采访者没有充分考虑其产生的方法论问题。然而,有一个真正的危险就是,习惯于在官方声明中发表积极言论的企业家们大部分会习惯性地说一些完美和精致的陈词滥调。问题的措辞越温和,采访者越缺乏批判,那么这种危险也就越大。如果采访者随后将采访记录发送给受访者以获得同意,那么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基于这些原因,作者决定进行引导性访谈,而不是要求受访者认可录制好的访谈[4]记录。本书第二部分所引用的语句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受访者最初的措辞,尽管为了可读性,在这个版本里进行了一些细微的编辑。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描述了研究现状,定义了此项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概括了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第二部分涉及对45位超级富豪的访谈及其评价。

第1章讨论现有关于财富的学术研究现状,对最重要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中的空白做了概述。

第2章着重考察许多精英研究中“经济精英”一词的用法和定义。此前对经济精英的研究,过于关注担任领导职务的在职高管,而几乎完全忽视了独立的企业家和投资者。经济精英应该分为两大类,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作为经济精英的一个独特子群,财富精英是本次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

第3章介绍了创业研究的现状。早在20世纪初,就有作者探讨了创业现象,特别是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和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强调了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如今,对企业家的心理研究较为广泛,特别是在美国,本书3.2节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些努力集中于研究企业家个性的实质性发现。

第4章涉及行为经济学和学习理论,它们与创业成功相关,都包括“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方法。内隐学习是学习“隐性知识”的基础,正如现有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它对企业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对这些超级富豪的采访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第1章至第4章中反复出现了许多话题。这些采访的问题和话题是从各种各样的来源中精心选择的,如果情况并非如现有研究所显示的那样,那将是相当令人惊讶的。其中的一些话题,如目标设定和不墨守成规,可以在早期创业研究中找到相关论述,在近期创业研究及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作品中则地位显著。

第5章讨论了机会或“运气”的作用。这两个因素经常被成功人士提及,有不少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所起的作用远大于本书所提到的。成功人士强调运气或机遇,其中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学解释?

第6章是关于人格理论的考察——特别是大五类人格特征。本章还讨论了作者对大五类人格理论之外的特征进行探究的原因,如风险偏好。

第7章主要讲述了方法论。首先,这一章概述了各种可能的定性访谈方法,然后对选择引导性访谈作为最适合本研究的模型做出了解释。此外,对于社会赞许性偏差问题,研究中,发生在中企业家和精英们身上的这个问题时常被低估,本书也对社会赞许性偏差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5]

第二部分涉及对超级富豪的45次访谈及其评价。这些大量的材料是按主题编排的。受访者的回复最终被呈现出来,这是因为本项研究工作的一个关键目标是重现受访者的观点,与此同时尽可能洞察到他们真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但是考虑到可读性,本版本对采访记录做了适当编辑。[1] Billionaires:Master Architects of Great Wealth and Lasting Legacies(UBS and PWC,2015),p.13.[2] Rainer Zitelmann,Dare to Be Different and Grow Rich(Mumbai:Indus Source Books,2012).[3] Markus M.Grabka,“Verteilung und Struktur des Reichtums in Deutschland,” in Reichtum,Philanthropie und Zivilgesellschaft,edited by Wolfgang Lauterbach,Michael Hartmann,and Miriam Ströing(Wiesbaden:Springer VS,2014),S.31.[4] 采访摘要被发送给大多数受访者时,都明确而严格地要求不对采访摘要做任何改变(除非存在明确的事实错误的情况下,例如当一个错误的数据)。只有一位采访对象对采访摘要进行了大幅修正,但这些修正并没有改变原有叙述所要表达的意思。[5] 在本书第二部分,为方便识别,译者遵照英文原著,在涉及具体访谈内容时,在受访者后添加了序号,如受访者1。——译者注第一部分 回顾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第1章 学术财富研究评述

经济学家艾琳·贝克(Irene Becker)在2003年时宣称:“关于什[1]么构成财富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她点名批评了一点,即围绕财富的争论总是集中在收入上,而忽视财富本身。她强调:“只有当高净值收入与高水平的财富相吻合时,人们才能拥有足以使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财富地位,并且这个财富地位保证相关安全程度,这是一个人[2]富有的一个定性特征。”

2002年,社会学家彼得·因布施(Peter Imbusch)说,不仅学术财富研究领域缺乏详尽的知识和信息,即谁应该被归为富人以及他们如何生活,“此外,即便对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看法也不同:我们如何定义财富?一个人什么样才算有钱,我们怎么衡量他们的财[3]富?”与研究贫困问题相比,因布施抱怨学术财富研究领域的实证[4]发现极其模糊、矛盾且不完善。

谈到自己声称的社会学失败,因布施认为,财富并不构成真正的社会学范畴,而富人过去从未被认为是社会学家可识别的研究对象。[5]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从数字上讲,上层阶级或精英阶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因此社会学家把工作重点放在其他群体上是有道[6]理的。就其本身而言,这一论证不具备说服力。毕竟,社会学家经常对少数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其中许多群体里的人并没有比“富人”[7]更多——无论人们如何定义该词。

因布施还说:“尽管对财富具体方面的调查多种多样,但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学至今未能将其研究重点放在财富上面。”他把这一点归咎于对财富的现有实证研究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及“富人和他[8]们的财富被证实是一个特别难处理的调查对象”这一事实。

因布施还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观点,即针对这个话题把研究兴趣和基于规范性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对财富的研究给社会学家带来了特殊挑战,尤其是因为它的规范性维度使这一领域特别容易受到描述性[9]和判断性分析的干扰。

贝克尔和因布施这样的研究者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空白,但即使在十年后,继他们之后的研究者仍在抱怨学术界对“富人”缺乏关注。2012年梅兰妮·伯温-斯科梅兰布洛(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发现,“学者大都忽视财富这个主题……很可能没有哪个学科认为自己有责任从事财富方面的研究。即使在今天,对财富[10]的研究也不是固定在任何一个领域,而是穿插于各个学科。”但在未来,她希望关于财富的学术研究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跨学科的学

[11]科。

虽然她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德国学术界关于财富实证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为弥补这一空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直至今日其主张仍然被采用。此外,关于财富研究的大量论文已被收录进合集里,目前更多的项目正在进行中。财富学术研究包含了广泛的问题和研究策略,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几十年来,财富学术研究集中在财富分配平等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大多是从规范的立场出发的。这种方法并没有涉及调查个人财富的起源,而是往往具有明确的、具体的政治意图。它调查了财富是否“公平”地被分配到整个社会。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简要地讨论一下两部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出版的论文集。1993年,欧内斯特-乌里奇·胡斯特(Ernst-Ulrich Huster)出版了一部论文集,名为《德国的财富,社会两极分化的受益者》(Wealth in Germany.The Beneficiaries of Social Polarization)。此论文集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不断抱怨财富分配不公。“以穷人为代价的财富和繁荣”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而另一篇文章的标题则是“财富是男性的,还用说吗!”编辑方大方承认:“当然,自由民主国家对每[12]位公民的不公正的推定同样适用于高收入者和商业企业。”通过使用这种语言,“富人”很明显被指派了被告的角色,因为即使“不公正推定”在德语原文中是一个口误,本应读为“无罪推定”,后者只对被控犯罪的集团或个人有意义。在2002年问世的《财富理论》(Theories of Wealth)这一文集的序言中,胡斯特和沃尔兹(Fritz Rüdiger Volz)表述道:“胡斯特的批判与财富和富人无关。他从政治和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批评针对的是社会发展和企图从概念上、实际中和政治上将整个经济领域从其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参与、规范性话语基础及其对基本社会共识的依赖中分离出来的力量,从而提出经济学(和财富)服从一个受到新自由主义精神鼓舞的纯粹的经济[13]逻辑和权力。”上述两部论文集都是以“不平等”为视角论述财富分配问题的文集。而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问题几乎没有被主题化。这同样适用于三名瑞士社会学家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书——《富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How the Rich Think and Act)。此书着重讲述富人的生活环境、税收政策和关于财富话题的理论方法。该书最[14]具启发性的内容是对百万富翁进行的访谈。访谈涉及一系列话题,包括受访者对近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的看法、富人如何为自[15]己的利益游说,以及如何创新和对社会负责等。该书作者对与超级富豪财富来源相关主题的关注度非常低,书中只有寥寥几页专门讨论这个问题。2.结合德国联邦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3年[16]发布的四份关于贫穷与财富的报告,实证研究已开始大范围展开并且相关作品已出版。然而,这项研究主要关注收入分配的趋势。在大多数情况下,富人主要指其收入相当于全国净收入2~3倍的那些人。3.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者开始研究财富和慈善之间的联系。在德国,本研究主要由托马斯·德鲁银(Thomas Druyen)和沃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发起或开展,研究富人参与慈善[17]事业的原因、目标和参与程度,如捐款、建立慈善基金会等。[18]

托马斯·德鲁银将“财富学术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财富(社会结构研究)·分布·起源·使用B.财富(文化研究)·家族与企业网络·社会参与度·态度和生活方式C.财富心理/伦理财富·心理类型·人格特质·同理心与道德

上述1~3条与A~C条中所述的大部分问题与本书主题并无多大关联。本书并不致力于讨论与财富分配平等有关的问题,也不从上述几方面对“丰厚收入”进行研究。同样,关于富人的社会参与度或“财富与慈善”这个主题,以及富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问题,都未在本研究中进行明确讨论。因而,在此不必概述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的重点是“财富的起源”这个主题,梅兰妮·伯温-斯科梅兰布洛在研究中也讨论了这个主题。作为德国财富研究的一部分,她的博士论文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最强的实证基础,她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在下文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辅之以过去几年相关文集中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些文集也研究这一问题。

梅兰妮研究的核心点是财富产生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因素。财富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定为有偿工作或继承,而其背后的因素主要是[19]个人特征,特别是人格特质。作为财富起源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的一个中心前提,也是被本书所采纳的,就是个人角色的重要性,即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决策:“参与者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是财富来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财富作为个人财富建设过程的结果,受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积极影响。因此,私人家庭财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但自[20]由的过程,这种过程只作为家庭成员行动和决定的结果而发生。”

梅兰妮把她的方法与社会学流动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她的研究“重点是个人生活的发展,而不是代内比较”。因此,她的研究涉及的是代内而非跨代的流动过程。可以这样说,她相信:“最重要的是,[21]财富的流动性和人的个性有关。由于个人能够参与到识别和开发机会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流动性过[22]程。”

梅兰妮坚持认为,财富来源于工作报酬、房产、遗产继承或赠与,[23]然而,这一观点是需要改变或者补充的。当然,她也承认,“财富的第三种来源是现有财富,并假设它会自动增长。”在她看来,这仍应该被当作“一种次要来源,而非首要来源”。因此,以资本赚来的[24]收入被当作财富起源的次要因素,而非财富本源。

这个观点很难令人信服。最终,这与财富的本源是工作薪酬还是投资都没有关系。但即使在梅兰妮所采访的人中,他们的财富平均数[25]约为140万欧元,多达48%的人表示房地产是他们财富的“重要”来源,1/10的人表示房地产是他们个人财富积累的“最重要的方面”。而共有20%的人称股票市场收益是财富积累的重要因素;尽管在这种[26]情况下,只有2.4%的人表示这是积累财富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梅兰妮最初的假设是需要修订的,尤其是她自己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财富是由个人创造与积累的事实。她的研究结果如下:1.财富来自工作薪酬(包含所有形式的工作,如受雇于他人和自主创业。这与继承遗产和接受财产赠与截然不同。)2.来自投资。3.继承遗产/接受财产赠与。

梅兰妮研究的基础是波兰大学沃尔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发起的上述“德国的财富”研究项目。研究涉及472名[27]受访者,其财富平均值为230万欧元,财富中位数为140万欧元。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它首次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一个基础数据库,但由于样本数量大且调查内容多,该研究进展远远超出个人研究的范畴,采用标准化的研究工具,重点调查富人和家庭财务资产的[28]组成和规模。”

换言之,这项研究的重点不是“超级富豪”,而是“下一代的百万富翁”。梅兰妮描述了一种三层结构的“财富金字塔”。在最底层,决定性因素是每年的净收入,下限阈值一般是54320欧元,它是德国平均可支配家庭总收入的两倍。金字塔的上层是以金融资产定义的。在这里,作者区分了“脆弱的财富”(总资产至少为120万欧元)和[29]“稳定的财富”(总资产至少为240万欧元)。

梅兰妮将财富定义为“家庭资产产生的收入至少达到使全家过上[30]舒适生活的家庭收入标准”。当然,这主要取决于与利率和投资回报有关的假设。据梅兰妮估计,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为4.5%。根据她的定义和54320欧元净收入的目标,资产要求达到至少120万欧元。然而,每年达到4.5%的投资率回报似乎有点不现实。毕竟,这取决于一个人大部分收入的来源,是来自需缴纳德国代扣所得税的投资回报,还是根据个人所得税率来评估的房产租赁收入。为了实现4.5%的税后回报率,这些投资的长期税前收益应平均在6%~8.5%。[31]定义财富的最低门槛必须远远高于梅兰妮规定的水平。

然而,这些资格并不是故意要贬低“德国的财富”项目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它对财富的起源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调查,因此他们的工作是突破性的。这为包括本书在内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德国的财富”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从有偿工作中积累大量财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自主创业,即从事自由职业者的活动,特别是以创业为基础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是巨大财富和资产的保证。“据观察,随着企业家精神的发展,他们的平均财富也大幅增加。以这种方式致富的家[32]庭,他们的财富平均比其他的家庭高出250万欧元。”创业在财富积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资产是财富最高水平的两倍,而不是[33]中等水平。[34]2.研究表明,靠雇佣工作致富的人寥寥无几。继承当然有助于财富的产生,尽管它的作用仍然属于有偿工作的角色。有偿工作对大部分富裕家庭的意义重大,其作用远大于继承遗产。3.“随着财富规模的增加,人格特质变得重要,而其他个人因[35]素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该研究提出两种观点来支撑这一假说,即财富的增加和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适宜的个人形象会增加一个人走上通往更高财富水平的道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旦克服了大多数重大障碍,人格的相关度就更高——[36]而随着财富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越来越多。”4.梅兰妮指出,与中产阶级相比,富人在性格特征方面表现出[37]更大的开放性。另一个特点是他们的宜人性较低。她还发现,中产阶级人士的性格特征和因就业而变得富有的人的个性特征有很强的相似性。只有自主创业人士拥有特殊地位。这里介绍的详细的人格特征特别适用于这一群体,他们与社会的中间阶层以及其他富人[38]的区别很大。

综上所述,企业家精神和一种非常特殊的人格结构,与其他群体的不同,暂且不考虑财富的转移。企业家精神和一种非常特殊的人格结构是财富起源的决定性因素。梅兰妮在她的结论中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她表示:“从实质上来说,首先需要关注性格特征和[39]自主创业的关系,因为两者都直接支持创造稳定的财富。”

从梅兰妮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是:研究对象越富有,企业家精神和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就越大。这一推论的含义是,对创业主题的研究与本书有关,特别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格特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这一点在这里更有意义,因为本书并不关注财富的起源,而关注超级富豪财富的起源。此外,与梅兰妮所采取的方法不同,那些主要由继承而积累财富的人并不在本书所要探讨的范围之内。

沃尔夫冈·劳特巴赫(Wolfgang Lauterbach)的分析证实,企业家精神的影响随着财富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劳特巴赫比较了企业家在中产阶级(财富中位数为16万欧元)、富裕人群(财富中位数为75万欧元)、超级富豪(财富中位数为340万欧元)、100位最富有的德国人(财富中位数为15亿欧元)和100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财富中位数为105亿欧元)中的比例。在富裕人群中,有37.8%的人被归类为企业家,64.6%的人属于超级富豪,在100名最富有的德国人中,98%的都是企业家,而世界上最富有的100个人中,有95.2%的人是[40]企业家。劳特巴赫认为:“经验主义证据表明,自主创业是财富积[41]累的必要先决条件。依赖于雇佣关系,很难实现财富累积。”劳特巴赫进一步指出:“成为企业家对累积巨额财富来说十分重要。”[42]

劳特巴赫和特温恩(Alexander Tarvenkorn)可证实人格特质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个性化进程不断瓦解阶级结构,与结构性因素相比,‘开放性’或‘冒险倾向’等个人素质越发重要,比如在投资领域。个人行为的性质(无论是规避风[43]险还是寻求风险)都是由他或她的个性决定的。”

在美国,大量研究的主题都是企业家精神,这在第3章中将会提到,但严格来讲,对财富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成熟。很多年来,这个领域都被一些社会科学家写的规范性论文所主导,从本质上看这些论文很多是存在争议的,并没有什么启发作用。1968年,菲迪南德·伦德伯格(Ferdinand Lundberg)出版的《富豪和超级富豪》(The Rich and the Super Rich)备受关注。时任纽约大学社会哲学和经济学教授伦德伯格说:“谈到美国财富创造者一般是什么类型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他们是外向性格的人,通常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什么文化。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这些财富创造者的世界观和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很单纯。在这样的[44]情况下,他们和别人的关系就疏远了。”《财富》榜单里的大多数[45]“资本家”可能简单地被形容为“高雅文化的逃离者”。《财富与民主:美国富人的政治史》(Wealth and Bemocracy:A Polotic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ich)这本书就没引起太多的争议。它是从类似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本书抨击了“市场神学”[46]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平等性和富人在政治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克里斯蒂娅·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所著的《富豪阶层:全球超级富豪新贵的崛起和其他所有人的衰落》(Plutocrat: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所包含的信息更多。弗里兰在她的书里描述了一个新的全球精英群体的出现,这一群体和之前的其他富豪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大都[47]是“工作致富”,而且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虽然弗里兰公然对超级富豪进行政治批评,但她表示:“他们的大部分财富通常来源于努力、智慧和大量的运气。……白手起家是当今全球富[48]豪自我形象的核心。”

美国几乎没有进行过与财富起源相关的实证研究。1985~1987年,美国社会学家保罗·G.舍维什(Paul G.Schervish)、普拉登·E.科特苏克斯(Platon E.Coutsoukis)和伊桑·路易斯(Ethan Lewis)采访了130名美国的百万富翁,并将这些采访收录在《财富福音书》(Gospels of Wealth)之中。他们认为,为了研究人员能够探索富人的形象,应该首先允许富人发声,而不是立即批评他们。“阴谋论是一种‘结构性’批判主义,它来源于一种友善的,但又很肤浅的尝试,[49]是为了找到藏在富人自私面具下的‘真正’动机和目的。”这本合集包含百万富翁自己讲述的生平,没有任何学者的干预,也没有人试图提出假设,或得出关于财富起源的结论。

学者托马斯·J.斯坦利(Thomas J.Stanley)的作品在美国流传甚广。他的作品《百万富翁的思想》(The Millionaire Mind)出版于2000年,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998年,他采访了733位百万富翁。受访者的平均净资产为920万美元,他们的财富中值是430万美元。据报道,平均家庭收入是74.9万美元,财富中值是43.6万美元。在受访者中,只有8%的人的超过50%的资产来源于继承遗产,还有61%的人从未继承过任何财富或受到过任何财产赠与。[50][51]在这次采访中,他总共提出了277个问题。

在上班族中,自主创业成为主导职业类别。在被调查的人当中,32%的人是企业家,16%的人是高层管理者,10%的人是律师,9%的人是内科医生。剩下的人基本是推销员、建筑师、教授、公司的中[52]层管理者,以及家庭主妇。那些有着最高财富值的人都是企业家。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包括:[53]1.选对职业很关键。托马斯·斯坦利说:“研究了20多年富人,我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一项重大决策做对了,你就会变得富裕。如果你选择了理想的职业,就能赢,并且很风光地赢。[54]真正杰出的百万富翁大都选择了竞争很小但获利超高的职业。”智商和教育对他们取得财富成功只起次要作用。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尤其是那些有额外资格证书的人,会错误地选择进入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开展一些大型的合法业务,在这些企业和业务中,他们不得不与另外一些能力很强的人竞争。斯坦利强调:“但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情:择业。你在哪里就业要比你在哪里可以赢得竞争重要得多。即使是我曾教过的很多管理专业最优秀的学生,也经常在竞争[55]中失败。为什么不选择你更能成为赢家的职业和目标呢?”2.天资和学历并不是取得财富成功的决胜性因素。这些百万富翁在美国高考中的平均成绩是1190分。正如你所想的,拿到最高分的人是律师和内科医生,然后是企业家,他们比那些自由职业者要[56]富有很多。1190分的美国高考成绩可能远高于平均成绩,但是也达不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入学要求。在此次调查中,百万富翁还被问及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只有20%的人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高智商,或者说主要是高智商。在调查对象提及的30个成功因素中,高智商排在第21位。只有15%的人说,上一个好大学比在大学里取得好成绩更重要,这个因素排在第23位。排序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排在第30位的是,“在班级里排第一名”,只有11%的参与者将此视[57]为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显然,在所有企业家中,认为“社会经验”比“智商超群”更重要的占大多数:16%的人将“高智商”看作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12%的人认为上一流大学很重要,只有5%的人认为“在班里排名第一”很重要。相比之下:34%的律师(他们是企业家的2倍多)认为高智商或者智力超群是一个关键因素,18%的人强调了他们从名校获取的学位,26%的律师(律师人数是企业家的5倍)认为“在班里取得第一名很重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45%的企业家认为销售技能很重要,只有16%的律师也持有此[58]观点。斯坦利总结道:“想要和你们学校的神童在一个行业工作[59]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和其他的高智商群体(例如法律和医学方面的人)竞争将更为激烈,这也降低了其财富成功的可能性。3.“智慧创新”是经济成功的主要因素。以下是企业家与律师的百分比较,这些企业家与律师认为以下因素在其财富成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比例为(括号内的数值是律师所占的比例):“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机会”:42(19);“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职业”:[60]35(14)。4.能冒多大的金融风险,与获得经济上的成功高度关联。净财富值越高,调查对象越认同这一评估结果。在净资产低于100万美元的受访者中(除了733个百万富翁,还有268个人所持资产低于这个标准),只有18%的人同意这一观点;那些资产在200万~500万美元之间的人中,28%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人中,有41%的人同意该观点。斯坦利很认真地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更富有的参与者就会鲁莽地去搞风险投资。例如,有趣的是,在资产不到100万美元的人群中,近一半人(47%)在过去12个月的某个时间段购买了一张彩票,资产在十几万美元的人[61]只有20%的人也这么做了。5.斯坦利在其著作中明确区分了那些赚取大量工资但同时花费很多(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UAW:财富不足)的人,以及那些存了大量资金,从而积累真正财富的人(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th,PAW:财富丰富的累积者)。他指出,根据他们的储蓄方式,收入几乎相同的人(年收入分别为73万美元或71.5万美元),PAW的净值达750万美元,而UAW的净值只有40万[62]美元。

除了学术研究领域之外,作者还回顾了数十年的大众财富创作文

[63]献。关于富人的书确实非常多,实际上这些书可以分为两类:1.许多指南类和科普类图书的书名有助于使人变富有,主要涉及股票类投资或股票市场策略等。2.有的书往往侧重于变富有需要具备的心智能力,或变富有的策略。

第1点中提到的书对本书的问题和假设没有帮助。学术财富研究的结果表明,德国只有2.4%的百万富翁认为股票市场利润是其财富[64]的主要来源。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文化比德国更为普遍,但即使是在1998年股市欣欣向荣的时期,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股市投资是其财富成功的原因。在美国,受访者受邀在其成功的30个最重要因[65]素中按照重要性排序,股票排名第27位。

对20世纪90年代末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单进行的评估得出结论,[66]并没有人通过证券或被动股票投资投机而得以位列亿万富豪榜。尽管有7个美国人将其财富归功于“投资”,但这些投资并不涉及被动股票投资。相反,他们都是像卡尔·瑟雷安·伊坎(Carl Celian Icahn)这样的人物,他专门从事恶意收购,购买和转售整个公司等。“即便是沃伦·巴菲特这位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成为亿万富豪也是因为他的企业行动主义,而不是他的被动投资。虽然‘奥马哈圣人’不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行直接管理,但他制定了全面战略,并[67]密切监督每个部门经理。”最富有的德国人中有企业家和继承者,[68]但没有人是主要通过投资股票积累自己的财富的。

上文第2点提及的财富创造指南,主要侧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精神先决条件。在有关财富的大量书中,有一本因其影响力而被选中用于广泛分析。那就是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的《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该书自1937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册,是一部关于财富创造的经典著作。拿破仑·希尔1883年生[69]于弗吉尼亚。在做记者之前,他在乔治城大学学习法律。时任田纳西州州长及杂志《鲍勃·泰勒的杂志》(Bob Taylor’s Magazine)的所有者鲍勃·L.泰勒(Bob L.Taylor)看过希尔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并委托他撰写一系列美国名人简介。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是希尔的第一个写作对象。卡内基鼓励希尔采访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并基于采访内容探索成功的方法。希尔在此次的采访中认识了亨利·福特、乔治·伊士曼、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弗兰克·温菲尔德·伍尔沃斯、J.P.摩根和哈维·费尔斯通等人。虽然他的作品并非学术著作,但是希尔的一些想法引发了本次访谈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用这些问题来确定超级富豪是否应用了希尔所描述和推荐的那种心理技巧。

希尔最重要的假设是:“当你开始思考,并且想变得富有的时候,你会观察到,富人都很有思想,且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工作也不怎[70]么辛苦。”依据希尔的观点,只有那些特别渴望富有的人才会变得富有。这个观点和很多富人所说的话是矛盾的,富人们声称,“财富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始驱动力,而是一种副产品,通常至少有一部分财富是意外得来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希尔强调:“但是一心想变得富有,接着制订计划,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得成功,[71]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不向失败低头,最终会成功。”

希尔还说,对于“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取一定的财富”这个承诺,只有将其写下来,才能最终成功获得财富。希尔在书中提出了致富的[72]几个步骤:1.需要精准地确定财务目标。2.需要明确打算付出什么作为回报,以及具体的时间和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3.必须制订计划,并立即开始实施。4.需要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并且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大声朗读写下的目标。“在读的时候,要如同已经经历,体会你已经赚到这笔钱时的感觉。”

根据希尔的说法,将愿望变成现实,比如财富是建立在不断自我暗示的基础上的,以这种方式调动并运用潜意识的力量。他强调,书中推荐的所有其他技巧仅是获取潜意识力量的工具。希尔鼓励读者按照上述步骤,每天思考两次自己的财务目标,并带着激情去实现这些目标。“你的潜意识只会认同那些与情绪或感觉融合得很好的想法。”[73]“信念的自然发展只有一种已知方式:不断地肯定潜意识发出的[74]指令。”这也是在潜意识中锚定目标的唯一途径。

希尔认为仅设定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且这个目标需要在潜意识中被锚定下来。他声称通过潜意识可以比意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你成功锚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会找到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希尔描述了这种方法:“人类思想不断吸引着那些与支配人类思想的振动频率一致的振动。一个人的大脑会出现各种想法、主意、计划或目标,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这些联想让此前的想法更加成熟、完善直至这些想[75]法成为这个人头脑中压倒一切的思想动力。”希尔在书的另一段中提到,潜意识“会接收和记录感性知觉或想法,不管其性质如何。对于那些你希望变为实物或货币等价物的计划、想法或目的,可以主动[76]将其植入你的潜意识。”

希尔认为,能够清楚地看到财务目标达成的场景,是最有效的。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欺骗潜意识。“为使这种‘欺骗’更逼真,在唤起潜意识的时候,你要表现得好像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物质。”[77]希尔要求读者想象他们最想拥有的财富,并且想象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会使得内在和外在现实之间产生一种矛盾,而潜意识[78]迟早会消除这一矛盾。

希尔的另一个假设指出,每一次失败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成功,每一种劣势都可以转化为至少同等程度的优势。他说:“每一次失败[79]都孕育着同等程度的成功的种子。”希尔表示,美国最成功的500[80]个人曾说过,他们最大的成功往往是在失败之后很快降临的。当然,成功不会(未必会)自动到来。希尔建议可以学习“从转换失败[81]开始做起,将其作为获得机遇的垫脚石”。最有意义的是,“每一[82]次失败都会带来同等程度优势的种子”。希尔的书开创了关于财富创造的文学流派,并确立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核心心理因素。

在学术财富的研究尚处于形成阶段,且高净值个人财富的创造问题逐渐成为流行励志图书而非实证类学术型考试的主题时,精英研究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其关注重点之一便是经济精英。[1] Irene Becker,“Die Reichen und ihr Reichtum,” in Oberschichten-Eliten-Herrschende Klassen,edited by Stefan Hradil and Peter Imbusch(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2003),S.73.[2] Irene Becker,“Die Reichen und ihr Reichtum,” in Oberschichten-Eliten-Herrschende Klassen,edited by Stefan Hradil and Peter Imbusch(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2003),S.74.[3]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3.[4]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4~215.[5]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5.[6]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6.[7]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跨性别研究。这里涉及一个群体,从德国的变性人和两性人身份协会(DGTI)公布的估计数字来看,其人数是20000~80000人(该数据出自http://www.dw.com/de/transgender-in-deutschland/a-17630664,2016年7月8日获取)。虽然这一群体在数量上绝对是少数,但关于这一话题已有广泛的学术研究,例如格萨·林德曼(Gesa Lindemann)的研究[Das paradoxe Geschlecht:Transsexualität im Spannungsfeld von Körper,Leib und Gefühl(Wiesbaden:VS Verlag,2011)]。德国的摇滚人士数量与之相似,德国有1000家摇滚俱乐部,每家有10~20名成员(该数据出自http://www.derwesten.de/region/rhein_ruhr/die-meisten-rocker-sind-friedlich-id6396863.html,2016年7月8日获取)。摇滚人士也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例证可参阅由不来梅大学的马丁·G.奥皮茨(Martin G.Opitz)所写的博士论文[Martin G. Opitz,“Rocker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 Clubinteressen und Gesellscha-ftsnormen,Constance 1990,”(PhD diss.,Universität Bremen,1989)]。[8]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g:LIT Verlag,2002),S.217.[9] Peter Imbusch,“Reichtum als Lebensstil,” in Theorien des Reichtums,edited by Ernst-Ulrich Huster and Fritz Rüdiger Volz(Hambur:LIT Verlag,2002),S.217.[10] Melanie Böwing-Schmalenbrock,Wege zum Reichtum:Die Bedeutung von Erbschaften,Erwerbstätigkeit und Persönlichkeit für die Entstehung von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