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1:03:11

点击下载

作者:宁安宁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试读:

前言

朋友,你有“病”吗?“这位朋友,你有精神病吧?”

没错,这位朋友,在下问的就是你。 ”

听到这个问题,恐怕你会立刻勃然大怒,回敬一句:“你才有病!””

先别着急。咱们这里说的“精神病”,可不是说你到处乱跑、精神崩溃、思维混乱。这里说的“精神病”,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障碍。毕竟社会生活压力这么大,人人都有点儿不正常也很正常。”

放眼世界,“精神病”可真不少。孤独症、抑郁症、强迫症,依赖人格、偏执人格、表演人格,

这是一个奔波的年代,这是一个孤独的年代,这是一个全民皆“病”的年代。”

你可别说什么“众人皆‘病’我独清,众人皆‘疯’我独明”这样的傻话。在全民皆“病”的大环境下,想独善其身很难。你本没有“病”,只不过压力大了自然就有了“病”。”

想想吧,你是否有过不正常的时候:”

你每天必须要化妆,不化妆就不能见人,素颜就会心慌慌?”

你独处时口若悬河,电脑前才华横溢,偏偏众人前一张口就结巴,一发言就想撞墙?”

你没事就胡思乱想,服毒、跳楼……所有的死法你都想一遍,没有一个“满意”?”

你的至亲至爱是手机,从早到晚拼命玩,晚上瞪着眼睛熬到大天亮?”

你吃饭穿衣都靠妈,大事小情都问娘,自己完全没主张?”

你白天晚上不一样,上一秒积极下一秒哀伤,瞬间分裂变成双?”

……”

你不必立刻对号入座,也不必着急摇头否认。儿童时期与父母不完善的关系,少年时期性启蒙的不足,青年时期对成功的过分向往,成年时期对亲密关系的不妥善处理……活这么大,简直步步为营,哪一步走错,恐怕你都会踏上“精神病”的不归路。”

不过,你也不必从此就紧张不安。看看四周,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领导下属,你的偶像导师,其实个个都是你的“病”友,只不过有的人清楚自己的“病”情,有的人还茫然不自知。”

有“病”没关系,最怕的就是讳疾忌医。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打开这本书,找到自己对应的“病”情,治愈自己。”

本书读起来新鲜有趣,合上书也能让你沉静反思。本书涉及焦虑、躁郁、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泛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性偏好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病,看完后可有两个收获,一是祛除心病,二是通往幸福!

本书对你望闻问切,也教你自己把脉。先给你问卷调查,请你对号入座,认清症状;接着专业解惑释疑,深入浅出戏说心理学;然后给你提出解决方案,手把手教你为自己的心理做治疗;再给你一面镜子,看一些典型案例;最后开方子给你带回家,最终使你离开“精神病人”的队伍! ”第一章世界上就没有能让我省心的东西——泛虑症【精神病自测】你是泛虑症的臣民吗?

请你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回忆自己最近三个月的情形,根据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是否总是担心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2.你是否总是害怕家人或身边的人遭遇不测?

3.你是否总是感觉到无形的压力?

4.你是否很容易受到惊吓?

5.你是否总是会感到紧张不安、心慌意乱?

6.你是否总是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7.你是否很容易被激怒,爱发脾气?

8.你是否经常过分担心,明知自己不该如此,但仍然控制不住?

9.你是否会“期待”不好的事情快点到来,好让自己能够尽快解脱?

10.你是否总是感到神经紧绷、不能放松?

11.你是否总是感到疲劳、乏力?

12.你是否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差?

13.你是否总是来回踱步、搓手、身体震颤、坐立不安,或者有其他类似的身体反应?

14.你是否容易出汗、口干舌燥?

15.你是否容易心率加快或肠胃不适?

16.你是否经常感到头晕、恶心?

在以上16个问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有5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可能有轻微的泛虑症;如果你的回答有8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泛虑症,建议到专业机构做一下鉴定。

不管你的回答是什么,了解泛虑症十分必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泛虑症到底是什么。【问 题】担忧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我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姐姐,叫MOMO。有一天,MOMO姐长吁短叹地来找我诉苦:“你说说啊,这都多大了,还尿床!什么方法都用遍了,就是治不好!”

MOMO姐的儿子四岁了,小家伙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没想到这小帅哥居然还尿床。我假装不在意地跟MOMO姐说:“没事,他年纪还小呢,再观察一段时间吧。”“还小?他都三十几了!”

什么?原来尿床的不是小帅哥?

MOMO姐眼看自己说漏了,赶紧捂上嘴,不过为时已晚。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半天才下了决心似的,道:“尿床的是你姐夫。”

MOMO姐问我:“为什么我老公三十几岁了还会尿床?”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人们在挑战、危机等面前出现的内心不安、烦躁或恐惧等情绪反应。焦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马上要考试了但你还没复习完;快要结婚了你却还有一大堆事情没准备;失恋了你内心痛苦不堪……于是,你焦虑了。

焦虑在生活中简直无孔不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感受到压力并形成焦虑情绪。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以此来减轻焦虑。然而,当你焦虑时,一旦无法顺利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焦虑,我们称之为“焦虑障碍”。泛虑症就是焦虑障碍的一种。

泛虑症又叫“广泛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的焦虑障碍,会对患者进行长期的、渐进式的折磨。而广泛焦虑症中的“广泛”二字,则说明了让患者焦虑的对象众多,并且是不特定的。因此,泛虑症一般是由于患者对不确定对象的长期持续的病理性担忧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患者长时间对很多方面都感到敏感和担忧,而这些担忧往往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的。当他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摆脱这些担忧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或者因能力或条件限制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泛虑症就悄悄地建立起根据地了。

泛虑症患者不外乎两种类型:担忧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首先,我们来说说担忧的等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为了某事担忧的情况,比如考试后觉得发挥失常而担心成绩不好,因家人不舒服而担心他们的健康,走夜路时担心自己的安全,等等。显而易见,这些事情的确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此担忧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其程度也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你失去了担忧的依据时,也就不会再继续担忧。比如,医生检查家人的身体之后,得知只是小毛病且开了处方,你就不会再担忧了。因此,这种焦虑和担忧都是面对压力的正常反应。

但是,泛虑症患者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度担忧。什么叫“过度”?也就是说,他们的担忧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夸大了事件的危害性,因此扩大了担忧的程度。对泛虑症患者而言,生活到处都暗藏着不幸。比如,女儿一个人出门上班,母亲在家中毫无理由地开始担忧:出车祸怎么办?被人打劫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事实上,这些担忧就是过度的、毫无依据的,夸大了小概率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在过度担忧的时候,妈妈能为女儿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家中心神不宁地等待。这种现象被称为“担忧的等待”,即泛虑症的核心症状。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恐怕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

另一种情况就是害怕性期待,又叫“自由浮动性焦虑”。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只知道自己时刻都感到焦虑,看什么都心烦意乱,想什么都忧心忡忡。患者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不对,但就是觉得处处充满危险,整日提心吊胆。他们总是感到危险可能来源于任何一个角落,且随时会来临,甚至他们还会“期待”不幸的事情快点儿到来,这样就能早日解脱。

之前我们提到的MOMO姐的老公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对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是很紧张,但又不知道到底在紧张什么。生活似乎为我准备了无数彩蛋,但一旦打开它们,就只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我总是期待,不幸的事情都快点儿来吧!”他常常失眠,好不容易入睡,早上醒来后却发现床单上已留下一片湿漉漉的地图。作为男人,他因此以为自己“肾虚”,便更觉得颜面扫地。

事实上,人的身体反应也是情绪的出口。因为在清醒时分,MOMO姐的老公的过度焦虑无法得到宣泄,所以在入睡后意识放松时,身体就会用排尿的方式来缓解情绪,同时也在敲响警钟。果然,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他的尿床症状慢慢消失了。【案 例】暴力主妇与沉默吃货

茉莉姐和花生哥的相识是一个美女救英雄的故事。传说,当年花生哥被人打劫,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抖,当场跪地求饶。路过的茉莉姐当即化身女超人, 大喝一声,直接将歹徒踢倒,充分发挥了跆拳道黑段的优势。

从此,花生哥便深深爱上了女英雄茉莉姐,死缠烂打,一会儿贤惠一会儿卖萌,终于俘获了美女英雄茉莉姐的芳心,两人妇唱夫随,羡煞旁人。

谁也没想到,过了很多年之后,这对老鸳鸯居然也能出问题。

这得从花生哥来找我那天说起。年过五旬的花生哥哭哭啼啼,像个被恶婆婆欺负的小媳妇,一边往嘴里塞花生,一边哭诉:“我老婆,她,有情况!”

我这一惊:“茉莉姐已经是全职主妇了,每天除了打麻将、跳广场舞、催女儿结婚,也没别的爱好了啊,能出什么情况?”

花生哥继续往嘴里塞着花生,哭得更厉害了。

茉莉姐自从过了五十岁之后,经常胸闷气短,烦躁不安,总发脾气。花生哥一看,这是更年期到了啊!赶紧按电视上说的买了更年期药品,巴巴地送到老婆面前,一脸求表扬的样子。没想到,茉莉姐怒火中烧,直接将他连人带被一起扔到沙发上,让他做了一个礼拜的“沙发客”。

听到这里,我叹了口气。花生哥做沉痛状:“还有比这更惨的。”

花生哥半夜躺在沙发上辗转反侧,总是睡不踏实,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房间里有声音。他壮着胆子摸过去,结果发现茉莉姐正趴在被子里,哭得一塌糊涂。花生哥顿时男子气概上来了,走过去:“媳妇,这是怎么了?没事,有老公在……”话音未落,茉莉姐突然拿出了当年教训歹徒的气势,把花生哥好一顿“修理”。半夜,惨叫响彻云霄……

花生哥给我展示自己的伤:“你看这一块块瘀青,都快连成片了……”

我想了想,问:“那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花生哥豪气冲天:“那是当然了!我严肃地交涉过,当场就把她镇住了!我说:‘茉莉,你给我听好了!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我就,我就长跪不起!’”不用说,茉莉姐当场就一个飞踢,花生哥又多了无数瘀青。

我基本上是听明白了,“茉莉姐现在正处于更年期,由于身体激素的变化,会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同时,衰老出现、健康下降、精力减退等等问题涌现出来,令其产生严重的焦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更年期焦虑症。”

和茉莉姐聊过之后,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断。茉莉姐的情况是泛虑症中的典型之一——担忧的等待。

茉莉姐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细腻。她担心的事情还真是不少:自己身体不如以前了,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啊?自己身材走样了,年老色衰了,花生哥会不会移情别恋啊?女儿也不小了,还没结婚,怎么办?女儿万一羊入虎口,遇人不淑怎么办?这爷俩走路摔跤怎么办,喝水呛到怎么办……

茉莉姐就陷在这日复一日的担忧中,除了烦躁发火,别无他法。她的精神越来越差,电视看不进去,十字绣扔到一旁,连最爱的广场舞都不去跳了。她总是待在房间里,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最严重的时候还想自杀!

这可吓坏了花生哥。在得知了茉莉姐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和药物调节进行治疗之后,他赶紧领着茉莉姐去看了专业的医生,这才逐渐好转起来。

和茉莉姐这位“暴力主妇”的担忧的等待不同, 另一位泛虑症患者小胖的症状,则是典型的害怕性期待。

认识小胖,纯属偶然,不过也可算是注定。当时我们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的饭菜,就立刻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吃货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

小胖似乎天生沉默,和她搭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们两个当时都专注于吃,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小胖只是傻傻地笑着,偶尔看看我,几乎不说话。虽然筷子坚定地向嘴里输送着食物,嘴巴慢慢地咀嚼、品味,但她的眼睛却总是机警地四处扫描着,仿佛雷达一般。“你在看什么?”我问。“等吃完了告诉你。”“我吃完了。你告诉我。”

小胖都懒得抬头:“我还没有。”

直到我都撑得走不动路了,却看到她还能静静地吃下第三碗饭、第五份菜,又慢腾腾地掏出零食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在“吃”这方面,我完全不是小胖的对手。

而且,小胖是不会有吃“完”的时候。

这一点,连同样作为吃货的我都忍不下去了。因为,我吃不下那么多。我问:“你很饿吗?”“不是啊。每天吃这么多怎么会饿?”“那你为什么要吃这么多?”

小胖用那双雷达般的眼睛盯了我一会儿,眼神中似乎带有一些困惑。许久之后,才不大情愿地回答:“我高兴。”

这个回答让我很无语。可是,她又回答得那么认真。我只好抑制住不满情绪,自己揣测。

难道她是什么隐者,用这种方式来练盖世神功?难道她体内有寄生兽,所以才必须不断进食?难道她胃里有个黑洞……

小胖受不了我的推论,终于幽幽地回答:“我很不安。”“不安?”“没错。我对于一切都感到不安,我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我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都让我感到不安。比如说,时间,未来,以及站在我背后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感到巨大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可是我又不知道它到底隐藏在哪里。它似乎无处不在,但是又藏得天衣无缝。我可不想和它玩躲猫猫。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高兴的办法,那就是吃东西。只要吃东西,我就会暂时忘记这些。”

我终于明白,小胖所说的“我高兴”绝非妄言。这就是泛虑症中的害怕性期待。【现 象】“屌丝”的焦虑谁能懂?

当下网络流行词“屌丝”二字为人熟知,不论男女,多数人都乐于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尽管曾有某导演炮轰“屌丝”二字不雅,质疑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但实际上,“屌丝”二字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广泛焦虑的社会心理。“屌丝”一词源于网络,是一种自嘲的说法。起初,它指的是跟“高富帅”截然相反的一种人,其标签是“矮矬穷”“土肥圆”“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品位没人爱”“宅在家玩游戏不懂女神心”等。用我们平时的话说,就叫“普通人”。

人们对于“屌丝”这个词的一般印象是什么呢?网上晒出了“屌丝”的各种条件:

女“屌丝”:从没买过比基尼、没有亮色指甲油、不会穿成套的内衣裤、从来不穿跟高5cm以上的鞋、超半年没换过新的发型、5个月以上都在减肥、不敢咧嘴大笑、喜欢走在男人的后面、不爱或太爱照镜子等。

男“屌丝”:身上现金不超过1000元、皮鞋价格不超过800元、婚前女友不超过3个、年终福利不超过1万、喝瓶装绿茶、抽20元以下的烟、开10万以下的车、只喝白酒和啤酒、三五年未长途旅游等。

标准一出,众网友顿时高呼:原来想当“屌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说回来,讲了这么多关于“屌丝”一词的普遍印象,那么,这么多自称“屌丝”的人都是“悲剧”的吗?

其实不然。很多人看起来符合“屌丝”的某些标准,也有很多人也只是为了凑热闹。他们纷纷快乐地将自己称为“屌丝”,扎堆到这个队伍之中。

事实上,“屌丝”一词的泛滥,正折射出人们的广泛焦虑心理。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便会发现,“屌丝”背后隐藏着这样几个词:“小人物”“失败感”“难以改变现状”。

比如,A君会想:“社会那么大,我这么小。我工作不好,地位低,买不起车房,娶不起老婆,养不起爸妈。”

而B君可能会想:“我拼搏那么多年,每天加班加点却升不了职,加不了薪,陪不了家人,在领导客户面前低头哈腰,早想掀桌子不干了,但没那个胆儿。”

于是,他们都自嘲为“屌丝”,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会有更好的未来,而自此之后,虽然对现状不满,却也过得安逸。但是,对他们来说,时刻生活在“不安全”中,即自己可能会因为一丝波澜而彻底失去仅有的生活。

A君也好色,但是他不敢追女神。B君也想创业,但他怕钱打了水漂。他们之所以会焦虑,正是源于这两点: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失去现状的担忧。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为“屌丝”一族,到底在焦虑什么?

1. 幻想,却无愿景

很多人说“屌丝”没有上进心,其实这大错特错,上进心人人都有,关键是朝哪里上进,如何上进;有人说“屌丝”没有梦想,这也大错特错,事实上每天他们的脑中都有无数小剧场上演。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愿景,是努力的方向。他们回忆几年前的自己,发现自己仍是原地踏步,生活似乎停滞了,对未来也没什么期望。

2. 渴望,却无行动“屌丝”的心中有很多渴望,渴望成为人生赢家,渴望万众瞩目,渴望改变世界。可是,这些渴望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却缺乏执行力。实际上,他们只是懒惰,懒得去奋斗,懒得去改变,懒得去追求。他们焦虑不安地渴望着,却又心安理得地重复过去的一切。

3. 自尊,却更自卑“屌丝”的自尊心不可小视,看似喜欢自嘲,其实内心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暗藏着一种从众心理。然而,在自尊的背后,却是深刻的自卑。他们将自己平庸的出身、平凡的才智作为不努力的借口,进而放任自己。他们总在想,“如果我失败了,我将一无所有……”之后便会否定自己的一切。结果,就是将自己束缚于一隅,在成功的幻想中满足自尊,也在失败的幻想中不断自卑。

4. 不甘,却要认命“屌丝”深切地知道,梦想遥远,现实残酷。他们总是惦记着有一天能拍着桌子跟老板叫板,像富二代那样挥金如土,像暴发户一样购物炫富。他们并不甘于现有的生活,却只选择自嘲,在娱乐自己的同时麻痹自己,让自己继续安于这不如意的生活。“屌丝”人群自我焦虑的对象远不止这些,而“屌丝”这一称呼,也正是他们用自嘲的方式来找到归属感、来排解焦虑。【解 答】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在学习此疗法之前,请先列出那些经常让你感到惶恐不安的事。比如:“我必须拿下这次的客户!”“我必须在比赛中获得成功!”“我必须要把我的孩子放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你可能会觉得我说的都太不靠谱了,你根本没那么想过,你只是“害怕”——害怕拿不下客户,害怕在比赛中出丑,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儿伤害——你并没有要求自己“必须”。

想想吧,你害怕拿不下这个客户,所以你要求自己怎么样?你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你害怕在比赛中出丑,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须”完美表现!你害怕孩子受伤害,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须”保护好他们!

没错,你的焦虑症结就在于“必须”。

那么,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必须,一切都只是可能。你可能拿得下客户,也可能不能;你可能表现出色,也可能表现欠佳;你的孩子可能安全生活,也可能出现意外。

首先,你要允许自己失败。“我必须拿下这次的客户!如果我的表现有一丁点儿差错,客户就会被对手抢走!我将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我会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我的前途就毁了,我会一无所有!我将永远无法翻身……”

你的焦虑实在是过度了。而你的注意力则一直在“失败”这个后果上,完全无暇顾及如何摆平客户,恐怕失败的概率被你人为地提高了。

事实上,不如换一个思路:“这次的客户对我的确重要,但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虽然我更希望成功,但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只需要像平时那样就可以。失败或许会让人难受,但我的生活并不取决于此。”

你要允许自己失败。因为没有人能够“必须”成功!而生活中某些事情——即使再重要——的失败,也不会真要了你的命。

其次,要能够接受他人的态度。“我必须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如果我表现得不好,那些家伙就会不停地嘲笑我,说我是个没用的小丑,他们会没完没了,简直太可怕了……”

你确实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这些和你一起组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的确会对你产生影响,其中一些可能让你反感、伤心或者暴躁,但别急着“过度运用”焦虑,请你尝试着全身心地去接纳这些,哪怕是恶意。

起初你会觉得很难,但当你接纳了这些,认为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你就不会再去关注它们。记住,你只要在此刻努力就好了。

最后,不要过度夸大危害的部分。“我害怕我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他可能会被欺负,可能遭到车祸、抢劫、诈骗、非礼、地震、雷击……我不能让他受到一点点伤害,我很担心……”

事实上,这些都是小概率意外事件,只要事先做好防护工作就会大大降低风险,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去危险地区、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收听灾情信息等。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必须”。希望你能将自己列出的“必须”进行分析,看看属于哪种情况。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接下来介绍ABC理论。

ABC理论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认知模式来调整你的情绪和行为。A代表事件,C代表结果,B则代表你的认知。

首先,A作为一个不愉快事件发生了,也就是情绪的触发点。在经历了A之后,你会得到一个结果C,即你的焦虑不安。

这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是吗?我因为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产生了过度的焦虑。

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点——B。在经历了事件A之后,我们在心里进行了加工,对事态加以理解,最终才酝酿出C这个焦虑情绪。

也就是说,引起C的源头确实是A,但追根究底,却是源自你的认知模式B。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后,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人在心里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加工是不同的。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结合之前说的没有“必须”,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完全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为什么不马上就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比如,马上要考试了,你又开始焦虑不安:“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监考老师会不会故意找我的碴?考试当天会不会肚子疼?我是不是并不是块读书的料?是不是放弃学习比较好?我的人生是不是完了?”

此时,你可以换一种想法:“这次考试我会尽力,虽然我不能保证结果,但是考得不好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依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或者就算我在读书上没有天赋,我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长,我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显然,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可以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学会了理性思考。如果你的思维又兜转回到原地,那么你要马上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松,同时进行这样理性的思考。

那么,最后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式。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经过理性思考后,可以接受好或不好的结局,不过这不能避免你要参加考试这件事情的发生。现在,你已经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去寻找好的复习方法,并且不顾结果地投入进去。最后的考试成绩就是给你的努力的回报——不管是什么样的成绩,都是你全身心努力的结果。如果最终结果并不满意,要对自己说:“没人规定一定要成功,但我确实努力过。”【生存法则】5种心理效应帮你摆脱焦虑1. 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来自教育学家的实验。他们设置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并作答。在观察解答过程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成功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会继续增加难度进行挑战;而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经过努力依旧失败后,却往往不会屡败屡战,而是会变得态度消极、垂头丧气,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因此,成败效应就是:在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之后,人会获得激励而继续向前,这是成功效应;而在努力后依旧失败的情况下,人则容易感到极大的失望,这就是失败效应。

成败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制定一个努力后能够达到的适当的目标,然后努力去获得成功,成功后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前进动力,不断进行挑战。

对于泛虑症患者来说,战胜自己无所不在的焦虑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着手,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的控制焦虑的目标,并且努力去达成。一旦获得成功,患者就会获得巨大的信心,然后会给自己提出一些新的目标。渐渐地,患者将在控制焦虑、战胜焦虑上获得很大的进步。2.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来源于一则寓言。在一个冬天里,有两只刺猬觉得很冷,于是,它们决定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它们靠得很近,虽然温暖,但彼此都被刺得生疼,鲜血淋淋。于是,它们想了个办法,将距离稍微拉开一些,彼此都能从对方的体温上取暖,同时也不会伤害对方。

刺猬效应讲述的就是心理距离效应。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适当地拉开一些距离,减少彼此之间因太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压力,但却依旧保持相互之间的“温暖”,那么将会生活得更好。

泛虑症患者尤其应该学会把握心理距离。他们往往因为无法适当地把握心理距离而引发各式各样的焦虑,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空间,那么多方面的焦虑感都会大大缓解。3. 黑暗效应

通常情况下,男女双方约会都会选在一个光线幽暗的环境下,这时双方的感情很容易迅速升温。这就是黑暗效应。

为什么在黑暗中人们反而会变得更加亲近?首先,这里的黑暗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应排除危险因素,不会让人产生恐惧。一般来说,在光亮之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进入戒备状态,隐藏自己的弱点,调动感官对对方察言观色,根据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表现。而在黑暗中,你们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不需要察言观色或伪装,也就会自然放松下来。同时,在黑暗中,人会产生一定的脆弱感,对同处于黑暗中的同伴会更加信任和依赖。所以,在黑暗中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感情。

泛虑症患者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当然,必须是在没有黑暗焦虑的情况下。你可以尝试在一个光线柔和、感到安全放松的环境下,和家人朋友进行交流,这可以适当地缓解焦虑感。4. 蝴蝶效应

如果亚马孙河流域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它细小的翅膀,对周边的空气产生了微弱的气流,而这微弱的气流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一定影响,这样下去,最终便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两周后,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则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就是指这种细微变化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对某些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无法评价其好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感受、情绪、态度等有一些细微不同,那么就可能在日后引发行为的重大不同。

对泛虑症患者来说,一种细微的担忧都可能演变成一种巨大的焦虑。而一个细微的积极观念,则可能使人的状态得到改变,并且令焦虑的程度得到缓解。5. 空白效应

人都有很强的联想能力,空白效应就和这项能力有关。人在对事物进行感受时,如果感觉到不完整,也就是存在空白部分,那么就会不自觉地在脑中进行联想,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些空白填满,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并且,联想出来的结果往往会让人印象深刻。

泛虑症患者对很多方面感到忧虑也和这种心理效应有关。他们往往在接触事物之后,遇到空白部分就自动展开不良的联想。而因为这种联想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会不断地强化这种联想,最终屈服于这些不良联想之下。

要消除这种因空白效应而产生的不良联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空白。也就是说,泛虑症患者应该尝试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加已知的既定事实来减少空白,压缩进行不良联想的空间。第二章必须这样做,根本停不下来——强迫症【精神病自测】看看能给你的强迫症打几分

请你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回忆自己最近三个月的情形,根据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是否总是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好?

2.你是否做事总是很慢,以确保自己不会出错?

3.你是否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反复检查?

4.你是否看到别人做事情没做好就觉得别扭?

5.你是否无法容忍别人出错?

6.你是否总是在内心反复重复同一个观念?

7.你是否总是回忆过去的场景,并且无法自拔?

8.你是否总是喜欢追根溯源、穷思竭虑?

9.你是否总是反复做毫无意义的某个动作?

10.你是否有严重的洁癖?

11.你是否对于物品的摆放有严苛的要求?

12.你是否会有一些奇怪的原则,并且严格遵守?

13.你是否认为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有强迫性的,但你无法阻止自己?

14.你是否认为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有强迫性的,并且为此感到痛苦?

以上14个问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有4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可能有强迫症倾向;如果你有7个以上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很可能患有强迫症,建议到专业机构做一下鉴定。

强迫症大概是日常生活中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学术语了。似乎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强迫症,而每个人又多多少少会“痛恨”强迫症。这一章我们就来看看让人又爱又恨的强迫症。【问 题】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很不厚道的玩法,叫“逼死强迫症”。起初大家主要是为了黑一个星座,叫“处女座”。据说处女座的人都是超级强迫症患者,所以这个游戏最开始叫“逼死处女座”,后来大家玩嗨了,干脆扩大打击面,整个强迫症群体都成了“受害者”。

比如,前一阵子微信上十分流行的“小红点头像”,即将普通头像的右上方模仿微信提示信息标上一个红色数字,来告诉你收到了几条消息。一般有强迫症的人看到这些一定要点击进去,退出来时看到数字消失,才会心里舒服。可是这种小红点头像就不一样了,它本身是无法被消除的,所以强迫症患者会不断点击,纠结于此,恨不得和用这些头像的朋友绝交。

于是,广大群众抱着“强迫症好讨厌”和“强迫症好好玩”的心态,一路将这个玩法发扬光大,陆续在网上出现了“错位图片”(使人强迫矫正,可是你矫正不了)、“弄脏图片”(使人强迫清洁,可是你清洁不了)、“各种没有结尾的动图”(使人强迫结束,可就是不给你结局、难受死你)等一系列玩法,并且不断升级,乐此不疲。有段时间,我都怀疑强迫症患者是怎么上网的。

虽然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是否有人真的了解强迫症呢?

所谓“强迫症”,主要是在思维和行为上有强迫性表现,同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反强迫,在二者的冲突中始终是强迫性表现获胜。因此,患者不得不迫使自己忍受强迫性表现,且无力进行反抗,就好像深陷在一张巨大的网中,你越是挣扎,却被束缚得越紧。这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                                                                                                                         

强迫症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叫“强迫思维”,一种叫“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表现上有强迫回忆、强迫怀疑、强迫对立等,这些都可以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强迫思维会在脑海中不断强化,不会被其他思维代替,也不会因主观意愿而停止,反而会因为对它们的抑制而变得更加强烈,就仿佛是它们将你施加给它们的力又反弹给你一样。

举例说说常见的一些强迫思维,比如“孩子只要外出就会受伤”“碰到脏东西我就会得病”“如果我不完美就会被抛弃”“我怕门窗没有锁好”“在我看不到的时候会有人对我的食物动手脚”“我也许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杀人”……

下面我们来说说一个小萝莉,我决定称她为“小红烧肉”,简称“小红”。

小红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不过她也有烦恼,那就是她的父母时常吵架。这对夫妻吵架的焦点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个人平时十分恩爱,一副“说好了做彼此的天使”的中国好眷侣模样,但是一涉及教育小红的问题,顿时天使变魔鬼,眷侣变仇敌,两人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一个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要让孩子去国际学校与世界接轨;一个要让孩子走遍大好河山增长见识,一个要让孩子安心在家搞好成绩。总之是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让谁。

夹在中间的小红看到父母这样,总是又惊又怕,但是,一个是自己最爱的爸爸,一个是自己最爱的妈妈,他们又都是为了自己好。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一个念头闯入了小红的脑海中:“要是没有我就好了。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就会像平时一样开心了。”这个念头一下子占领了小红的整个身心。从此,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会闯入小红的脑海。后来,即使在没有发生什么的情况下,这个想法也会闯入小红的脑海,并强迫自己一遍一遍地想:“要是没有我就好了……”小红想要抑制这种想法却无能无力,反而使它变得更加强烈起来。

没错,小红就是因为家庭环境带来的焦虑形成了强迫性观念,并且自己无法消除,反而不断地将这个观念培养长大,并逐渐定形,最终为她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事实上,强迫思维在最初往往只是让患者自身感到困扰。这会让其行为产生一定的改变,但可能只是让人“感到奇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强迫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强迫行为就会出现了。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强迫行为?其实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抑制自己的强迫思维。比如,总是怀疑门窗没有锁好,这种强迫怀疑在脑海中不断重复,导致的行为就是回去检查。检查的时候,这种强迫怀疑得以暂停,但这种强迫怀疑是持续不断的,因此也就有了强迫性地反复检查的行为。

至于那些总是担心自己不完美而会被抛弃的患者,为了抑制这种强迫想法,就会强迫自己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并且在细节上达到标准要求。只有这么做,才能让强迫思维得到暂时抑制。而长时间的强迫性行为后,患者会依据自己的“套路”形成一定的程序或仪式。

小六就是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他有严重的强迫整理行为。他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所有的事情都有固定的顺序。自从发现这一点后,我就总爱送他茶叶、沙画、乱七八糟的线团什么的,然后看他一根根、一粒粒、一条条地整理好。后来,他就拒绝收我送的东西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般他都拒绝我去他家。他不仅爱自己整理,还爱帮助别人整理。有一次他来我家,看了一眼就开始翻天覆地大整理。后来,我在墙上按死了一只蚊子,留下了一个小黑印,小六整个人就都不好了。我用海报贴在墙上,挡住了那个小黑印,可是小六依旧焦躁:“那个印还是在那儿!”等我们把海报从墙上揭下来,四个角又留下了胶印,这下小六彻底抓狂了。最后,我俩把墙重新涂了一遍他才罢休。

不过,他再来我家的时候,每次都能准确找到那个曾经有小黑印的位置……【案 例】女神的包袱:化妆强迫症

我曾经看过一则国外新闻,说某处住宅发生火灾,情况十分危险,可这家女主人死活不肯逃生,理由也很奇葩:“我还没化妆,所以我不能出门……”于是在这危急时刻,她淡定地坐到了梳妆台前……

一般来说,在“要吃还是要瘦”这一命题面前,大多数女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瘦。现在看来,在“要命还是要美”的命题前,也会有女人坚定地选择美。事实上,这就是化妆强迫症。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小B也是个视美丽高于生命的女子。小B是一位高级白领,面容姣好,身段玲珑,如果以1~10分来评定的话,小B完全可以得12分,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女神级别的人物。

不过,做女神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成为美女有这么几个手段:整容、化妆、修图。无论是怎样的美女,都不会想要真的“素面朝天”,而是要用妆容来修饰自己。

小B每天早上4点钟就会起来化妆,从敷面膜开始,整整3个小时,她才能完成精致的妆容。中间的过程但凡出现一点差错,她就会从头再来,一直到顺利完成为止。“最严重的一次,我要参加一个聚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是眉毛画歪了,就是眼线画重了。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化好妆,可聚会已经结束了。”

即使是在周末,小B也毫不松懈:“就算是休息在家,我也要化3个小时妆,因为我不确定这一天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许我得下楼买酱油,也许快递会上门来送货,也许会有人来查水表,也许会有朋友来拜访……不化妆我就不能见人,否则就会浑身冒虚汗。”“有一次半夜突然惊醒,觉得家里有声音,心想是不是进了小偷。然后我心里一惊,第一反应不是担心安全,也不是报警,而是——我还没化妆。”

至于在公司的时候,那就更不得了。“公司美女如云,每个人都妆容精致。而且,女人的妆容就是她们的一种语言,是个性、品位、格调甚至能力。我总是怕自己的妆容有什么不妥之处,给人落下话柄。我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照镜子,甚至连开会时也是。我知道自己常被说成是花瓶,其实我是名牌大学毕业,虽然不敢说自己多有天分,但我绝对是凭能力打拼的。”“偶尔想要停下来,尝试不化妆,可出门时却两腿发软。想到大家在网上吐槽化妆前后的对比时,我就觉得难受。我总会想象人们指指点点的样子,也会想象其他人嘲笑我的样子。我只好重新化好妆,一瞬间阴霾一扫而空,好像这样才是做回了自己。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心酸,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虚伪。面对自己镜子里的妆容,一时就会恍惚,忽然分不清我究竟是在化妆,还是在给自己戴上面具。”【现 象】手机癌&囤积症

所谓“手机癌”,就是你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基本算是“癌症晚期”;换句话说,就是手机强迫症。

现代人最亲近的事物恐怕非手机莫属。想想,你是否在任何时候都手机不离身?上班时玩手机,下班路上玩手机,回家睡觉前还是玩手机。甚至有时候,你只是打开手机里的某个软件,随便翻一遍便关上,如此循环往复,也能消磨好几个小时。

我想很多人都会经常这样:没什么事,就是拿起手机,解锁,漫无目的地看上一眼,然后放下。旁边要是刚好有个好事者问你:现在几点了?你肯定一脸茫然,重新打开手机看上一眼,才能报时。如果你认真统计的话,这种无所事事解锁手机的情况一天得发生几十次,如果你特别闲或者压力特别大,一天能达到上百次。

当一个人手机响了,不管铃声是否和你的一样,你都会习惯性地拿起自己的手机看一眼。或者,不管干着什么,都会拿起手机看看,虽然手机根本就没响。

如果你出门忘带手机,上班又快要迟到了,你会怎么办?选项一,回家取手机然后迟到;选项二,不带手机准时到单位。

你怎么选?告诉我你是不是一边纠结一边回家拿手机!因为若是一整天手机不在身边,你做什么都会精神恍惚……

每天与手机寸步不离,简直就是人在手机在,人亡手机亡。恭喜你,你的手机癌已经深入骨髓。

人们对手机的强迫性关注,源于一种“害怕错过重要信息”的焦虑。当然,其实大多数情况是——根本就没人找你。

现今,手机是十分重要的通信工具,重要到它甚至已经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第一道具。所以,你经常看到有人一遍一遍看各种交友软件,查看电话和短信。其实,这无非就是源自对社交的焦虑,对情感的焦虑,以及对自我认同的焦虑。对于手机强迫症来说,与其说是“害怕错过重要信息”,不如说是“期盼每一条信息”,说白一点,就是希望有人想着自己,以此来安抚自己对社交、情感和自我认同的焦虑感。

除了手机强迫症之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另一种症状:囤积强迫症。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是不停地“买买买”,买完了也不用,就那么一件件安置起来,大有不仅要“曾经拥有”,更要“天长地久”的架势。很多东西即使坏了烂了,你也不舍得丢掉。对于你的每一件东西,你都能细数它们的历史,赋予它们与众不同的含义,比如“去看歌手演唱会时手背贴的创可贴”“买娃娃时用来承装的大纸箱”“小学三年级时最喜欢的裙子”……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怀旧的人?你对每一件东西都充满感情,提起它们时瞬间记忆力爆发,每一样都能说出一二三来,因此,扔了任何一件东西都会让你心如刀绞。很多东西,你都以一种“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上”的心态宽慰自己,其实只是给自己找个不丢弃的理由。

因此,新的、旧的、用得上的、用不上的东西一大堆,而你享受着这种“左拥右抱”的感觉,那么我就要对你说:“你好,囤积强迫症患者。”

囤积强迫症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收藏癖”。但是,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所谓“收藏”,指的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收集,对不符合自己收藏要求的会及时清理。同时,收藏往往意味着能给你带来生活情调,而不是带来精神压力。

囤积强迫症往往源于一种占有欲,对大量物品的占有能让人产生一种类似“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的奇妙的安全感,即便这种无意义的占有严重压缩了自己的生活空间,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儿时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匮乏,很容易引起日后的囤积强迫症。

顺便一提,如果你女朋友喜欢买很多衣服和化妆品放在家里,那么她应该不是囤积强迫症,她只是女人而已。【解 答】强迫症自救手册:二法让你停下来

其实,完全不需要有“逼死强迫症”这个活动,因为就算没人逼,强迫症们也会自己逼死自己。可以说,强迫症患者每天脑内都在经历着世界大战。

那么,在这一节,我来给大家介绍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绝对是你摆脱强迫症控制的利器。1.打地鼠游戏——思维阻断法

思维阻断法主要用来抑制强迫性思维,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当患者出现了某种强迫思维时,利用外部手段,人为地将其中断。在反复多次后,为患者建立一定的条件反射,促使强迫思维逐渐缓解,慢慢消失。

要想使用思维阻断法,你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哪些思维属于强迫性思维。你可能会有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穷思竭虑等,你要认清你的哪些思维属于这些情况。

接下来,你要让自己尽量放松。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晃一晃你的头,甩一甩你的手腕脚踝,然后以一个尽量舒适的坐姿靠在椅背上。

下面,打地鼠开始喽!你要让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思想,一旦出现了强迫思维,你要将其分辨出来,并且要像打地鼠一样,“啪”地把它打回去,嘴里大喊一声“停”,同时,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在桌子上用力敲一下,让这个刺耳的声音警醒自己。

这个过程中,你要注意计时。在你开始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按下计时器,直到你用小锤子敲桌子结束计时。在重复的训练之下,如果时间在逐渐延长,那么就说明思维阻断法对你是有效果的。

准备好了吗?开始打地鼠了哟!2.让子弹飞一会儿——15分钟法则

前面讲到的“打地鼠”的思维阻断法主要是用来针对强迫思维的,下面介绍的这个15分钟法则则是针对强迫行为的。

所谓“15分钟法则”,就是说,当你产生了某种强迫思维之后,为了消除这种强迫思维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先别着急,停下来,让子弹飞一会儿,不用太久,15分钟就行。

比如,你出门后会回来强迫检查门是否锁好。那么,当你想要这么做的时候,别着急,把这个反应的时间向后延缓15分钟。

不过,这15分钟可不是什么都不做地干等着。这15分钟里,你有几件事情要做:

一是“再确认”。所谓“再确认”,就是认清当下自己想要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这件事情属于强迫行为。

二是“再归因”。在意识到这是强迫行为之后,不要抗拒。告诉自己:“并不是我想要这样做,而是强迫症在作祟!”没错!强迫症并不能替你做主!

三是“转移注意力”。找一些你感兴趣的东西,玩游戏、打篮球、看小说……什么都行!总之,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上面。然后,重点来了!你可能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你心心念念的都是你要去检查门锁没锁。但是,你要将注意力不断拉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然后坚持15分钟!

四是“再评价”。看看自己和强迫症战斗的过程,简直就是惊心动魄!你要再次接受自己有强迫症的事实,并且要知道你是和它斗争的勇士。不要觉得自己犹豫不决,总是要向它屈服,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告诉自己在不断地进步着,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再确认”“再归因”“转移注意力”“再评价”是治疗强迫症常常用到的四个步骤。即使不和15分钟法则一起应用,也可以时常帮助你缓解强迫症。

有人会说:“我实在是坚持不到15分钟,怎么办?是不是我就是败给强迫症了?”

要知道,你的对手非常强大,你可能不能一下子就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你可以将目标先定在5分钟,然后10分钟、15分钟,接下来是30分钟、60分钟……也许你不能立刻完成目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下去。

记住,当强迫行为的冲动到来的时候,先别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哦!

另外,你也可以用食物进行辅助。很多食物都含有有益的营养元素,对人的情绪有良好的作用。比如,香蕉含有生物碱,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心,减少忧虑感;燕麦含有维生素B,可以让你情绪平稳;谷类食物含有微量矿物质,可以让你积极向上。而酒精、咖啡、糖分则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应控制摄入量。【生存法则】5种心理效应帮你缓解强迫症1.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古希腊有个国王,命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虽然重量和他提供的金子一样,但他还是怀疑工匠是否用银子偷梁换柱了。于是,他要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验证王冠是否是纯金的。

这可是个大难题。阿基米德日夜冥思苦想,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和尝试,但还是没有成功。他非常疲惫,于是决定先去洗个澡放松一下。他坐进浴盆中,将身体浸泡在水中,非常舒适。

忽然,他发现自己坐在浴盆中时,有一种力量将他的身体轻轻向上托起。他恍然大悟,从而发现了浮力的秘密,借此解决了这个难题。

阿基米德在竭尽全力思考后,暂时放下疑问,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酝酿效应。

在强迫症患者中,有强迫思维的人,在不断思考一个问题而得不到结果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这个问题我暂时放到一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遇到某一个契机,那么答案可能就会浮现出来。在遇到强迫思考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效应来提醒自己,并且逐渐放松,回到正常的思维中。2. 巴霖效应

我们平时在看星座、性格测试等时,都会觉得结果和自己很相似,其实很多测试往往只是很笼统的对人的描述。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思维会自动从这些一般性描述中优先选择和自己相符合的信息,或者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这就是巴霖效应,也叫“巴纳姆效应”。

巴霖效应描述的其实是人的一种求同心理,在求同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强迫症患者在巴霖效应的作用下,很容易在某些方面“对号入座”,对自己的强迫思维或行为进行进一步认同,并在观念中将其合理化。

而强迫症患者也可以利用这个效应。在看到一些积极信息时,巴霖效应同样发挥作用:患者会在这些积极信息中进行求同,看到与自己相符的部分,发掘自己向上的一面,不断强化积极的一面,缓解强迫症状。3. 环境效应

所谓“环境效应”,指的是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对人类本身产生影响。

例如,近年来,人类所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对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引发了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对海洋生态、水循环、农畜牧业、世界经济结构,甚至是人口比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环境效应应用到心理学方面同样适用。人处于社会环境之中,会对自身所处的小环境形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这种影响也会对其形成反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往往会对其周边的小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患者自身,加深其焦虑情绪,增加其强迫行为。而当患者主动控制自己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并且为自己所处的小环境做出考量和贡献的时候,那么小环境也会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积极的回应,让其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从而让强迫症得到一定的缓解。4. 霍布森选择效应

所谓“霍布森选择效应”,其实是一个思维陷阱。其源于17世纪在英国卖马的一个叫霍布森的商人。这个人说:“我做生意是很公平的。你想买我的马还是想租我的马,都没问题,随便你挑。但是,你只能站在门边上挑。”他的马圈只有一个小小的门,人们只能挑到一些瘦小的马,因为高大肥壮的马根本就走不出来。可是,人们还是觉得自己“挑选”到了合适的马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没有其他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效应在强迫症患者身上的作用往往很显著。患者看似给了自己很多选项,事实则不然。他们实际上在其他选项上都标注了“此门不通”,只给自己留下一条道路,那就是他们一直强迫自己的那条路。

所以,强迫症患者一定要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思维怪圈,在做决定的时候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能不能有所改变。5. 毛毛虫效应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这样一个关于毛毛虫的有趣实验。他将很多毛毛虫排成排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让它们在花盆边上围成一个圈,不远的地方放着毛毛虫喜欢的食物。然后,毛毛虫们开始动起来,它们一个跟着一个,慢慢绕着花盆的边缘走啊走,夜以继日,不知疲倦,没有一只离队,更没有任何一只去奔向美食。它们只是单纯地跟着前面一只走下去,重复着毫无意义的事,最终就在美食旁饥饿劳累而死。人们用毛毛虫来比喻那些一味跟随的人,把因无意义的盲目跟随而引发不良后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效应在强迫症患者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但是,他们跟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之前的思维或行为习惯。他们并不思考这些思维或行为的意义,只是因为习惯而进行跟随或重复,便加强了强迫现象。

强迫症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自身是否有“毛毛虫”现象。强迫自己想某个问题,或者强迫自己出现某种行为,这是否只是在跟随从前的习惯,而忽略了这种思维或行为是否有意义。一旦发现这些,患者就可以尝试让自己摆脱“跟随”的状态,重新进行选择,向着更加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三章无法摆脱的精神天敌——单一恐惧症【精神病自测】你是单一恐惧症的一分子吗?

请你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回忆自己最近的情形,根据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1.你是否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者场景有极其深刻的恐惧心理?

2.你是否恐惧某种动物,例如,蜘蛛、鸽子、蜜蜂、猫等?

3.你是否恐惧某种自然环境,如森林、花朵、飓风、雪等?

4.你是否对血液、注射、伤害怀有深刻的恐惧,如打针、流血、刺伤等?

5.你是否对某种特定的情景怀有恐惧,如夜晚、孤单、乘坐电梯等?

6.你是否对其他方面怀有某种特别的恐惧?

7.你是否认为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你对该事物或者场景的恐惧是不合理的,或者是过分的?

8.你是否时常担心会遇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哪怕实际上遇到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并不存在?

9.你是否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避免遇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或是不断逃离?

10.你是否对于你的恐惧无法自控?

11.你对于该事物或者场景的恐惧是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

12.你是否很少或者从未接触过你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

13.你是否对你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有某种印象深刻的回忆?

14.你是否担心你在接触到你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后发生极其可怕的后果?

15.你是否除了在你所恐惧的事物或者场景之外,都算是一个勇敢的人,甚至敢于面对更加危险的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