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1:49:5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主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三、哲学名著(下)

《原道》

《原道》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著名的哲学家。

韩愈出身庶族地主家庭,3岁时父母双亡,由嫂郑氏抚养成人,生活贫寒,自称“布衣之士”。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六经百家,崇尚儒术,笃信孔孟。他为人清正廉洁,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25岁进士及第,30岁开始做官,任监察御史。因上书直言,得罪了德宗皇帝,被贬为阳山令。永贞元年(805年)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人宫,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又任国子祭酒,转任吏部侍郎、御史大夫。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均田制已破坏,经济凋敝,寺院经济与国家政权的矛盾更加尖锐,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国家已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在思想界,释、道蔓延,儒家旗帜不明,学说不彰,呈现出一片混乱状况。这种政治、经济、思想形势,都从不同方面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封建集权。韩愈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观察问题,看到的便是所谓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因此,他认为复兴古道是救世良方。这个古道就是由上天命定的,圣君体现的,传之有统、不可更改的儒学。为此,他把倡导儒家道统作为振兴世道、教化人心的根本。他有一种肩负着天命和先王使命的历史责任感,挺身而出,以批判佛、道,振兴儒学,重新确立和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写了《原道》。在《原道》中他仿照佛教僧侣传法世系的法统,第一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与佛教信仰、老庄思潮相抗衡。这篇著名的哲学论文是韩愈哲学思想的总纲,它开宋、明道学之先河,强烈地影响了后期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化。《原道》收于《韩昌黎集》,这是宋代廖莹中辑注本。韩愈文集有宋朝《五百家注》本,此本也收有《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韩昌黎文集校注》。

《封建论》

《封建论》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我国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革新派政治家。他能诗善文,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河东解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因曾贬官柳州(今广西),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世代做官的地主家庭,从小受家庭熏陶,聪警绝众,刻苦好学,勇于进取,无不通达。21岁中进士,26岁第博学鸿词科,为集贤殿正学,后又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任用王叔文革新政治,他与刘禹锡等一起,受到器重,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在这些当年十分荒僻偏远、人烟稀少的地方,度过了十多个寒暑。漫长的贬谪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体验到了人民的疾苦,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同时,由于长期遭受政治迫害,精神的压力,疾病的折磨,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但他斗志不衰,发奋钻研经史诸子,以坚韧的毅力和批判创造精神,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为我国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被编为《柳河东集》,其中《天对》、《天说》、《非国语》、《封建论》、《贞符》等篇,是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封建论》论述了柳宗元的历史观。所谓“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柳宗元认为,由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割据,进到秦朝的郡县制,是历史大势之所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在他所处的中唐时期,在思想理论上,主张恢复分封制的复古论调甚嚣尘上。在政治上,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尤其在平定叛乱中崛起的藩镇军阀割据一方,并与宦官互相勾结,与王朝中央分庭抗礼,破坏国家统一。柳宗元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写了这篇著名论文。《封建论》从理论到实际充分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表达了他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辩证法及无神论思想。

收有《封建论》的《柳河东集》有《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了《柳宗元集》。

《天论》

《天论》作者刘禹锡(773~819),字梦得,生于河南洛阳,原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世为儒而士”。刘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刘禹锡是柳宗元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人称“柳刘”。唐德宗贞元年间同柳宗元同科进士及第,后又同登博学鸿词科,同为监察御史里行,同受到王叔文的器重,成为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骨干。革新失败后,他们又同时被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改贬为播州刺史,经宰相裴度说情,改为连州刺史,后又经裴度多次推荐,被召入朝,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老年,他的官职最高升到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

在刘禹锡所处的唐中叶,在哲学战线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两种世界观斗争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韩愈认为天有意志,能赏罚。柳宗元写了《天说》,对韩愈进行了批判。但《天说》写得比较简略,刘禹锡认为它没有把天人关系问题讲透彻。他为了“极柳子之辩”,“尽天人之际”,写了《天论》,对《天说》作了补充和发挥。《天论》收在《刘宾客集》,又叫《刘梦得集》,有清《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刘禹锡集笺证》。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了《刘禹锡集》。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的作者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是宋明礼学的开创者,其学被称为“濂学”。

周敦颐幼年丧父,曾得到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的抚养和栽培。20岁人仕,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他做了30多年地方官,并未显达,较长时间从事刑狱工作,作风果断、泼辣。墓碑上的碑文说他“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他在从政之余,还传道授业,程颢、程颐曾拜他为师。

周敦颐能开创理学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北宋王朝建立后,经过十多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步发展的有利形势,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较大发展,工商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宋王朝一建立,就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大地主、大官僚随意兼并土地,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因此农民不断起义,并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宋王朝还经常遭到辽和西夏的武装侵扰。在这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们应该研究的问题。为了解决当时已经很尖锐的社会矛盾,为了封建制度的根本利益,北宋初、中期,出现了一股社会改革的思潮,王安石就是改革派的代表。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提倡“儒术”以取代佛教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理学,涌现出一批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理论家,通常把他们称为“北宋五子”。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所谓“天地万物之源”,“道德性命之源”以及“天人之际”等哲学根本问题。他们主要以儒家六经为根据,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重新恢复儒家权威,以对抗佛教思辨哲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周敦颐就是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又从陈抟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给予新的解释,从而建立起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都保存在《周子全书》(又名《周濂溪集》)中。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了《周敦颐集》,收在《理学丛书》中。这些著作体现了周敦颐的宇宙论和人道观,在宋明理学的开创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正蒙》

《正蒙》的作者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其父张迪曾在四川做地方官,死在任上,后来全家迁居陕西郡县横渠镇。因张载长期在此讲学,人们称他横渠先生。郿县地处关中,他的弟子也多是陕西关中人,故称之为“关学”学派。

张载成熟较早,少时无所不学,尤其喜欢谈论用兵之道,并有志攘除边患。21岁时,曾写信给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并要求投笔从戎,执干戈以卫社稷,但被范仲淹婉言阻止了。他仍壮心不已,一直关注边事,讲习兵法,撰写《边议》。张载也很重视自然科学,对天文、历法、医学都有一定的研究。他才学出众,在关中颇有名声。

1057年,张载38岁时考中进士,后来作过几任地方官。先任祁州的司法参军,丹州的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等。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张载,得到宋神宗的重视,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正是王安石执政实行新法的时候,张载对于王安石变法持消极态度,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顿革之”,不是“与人为善”。张载的弟弟张戬,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矛盾尖锐,张载感到恐惧不安,于是辞职回到故乡横渠镇。

张载回到横渠镇后,整日读书讲学,研究理论,著书立说。他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1076年,写成《正蒙》一书。这是一部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重要哲学著作。张载其他著作还有《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正蒙》和《横渠易说》是张载的重要哲学著作。这里所选的《太和篇》和《乾称篇》(节选)都是《正蒙》中的篇、段。

张载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自然观上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建立了关于气的系统的学说。气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先秦道家就已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到汉代,王充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学说,后经范缜,直到柳宗元、刘禹锡,元气自然论告一段落。到魏晋隋唐时期,玄学、佛教都提出了唯心主义本体论,以此来对抗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推崇老子的“有生于无”,极力论证“以无为本”。佛教各宗也以真如佛性或心为本。他们都力图在现象世界之外、之上、之后,去寻找一个主宰天地万物的精神本体,把它作为宇宙的最高本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载创立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本体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性的太虚之气。他还以此为武器,批判了道家和佛教的唯心主义谬论,初步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他又肯定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气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样又初步论证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太和篇》正体现了张载这些精湛的思想,在《正蒙》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识仁篇》

《识仁篇》的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学者称明道先生。

程颢不满20岁就中了进士,做过县主簿、县令等地方官,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由于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激烈抨击新政,所以在支持变法的君主神宗在位期间,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推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上路就病逝了。1220年南宋皇帝赐给程颢“纯公”的谥号。1241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与弟程颐从学于周敦颐,在哲学上赞成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又受周敦颐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便立志于孔孟之道。他还泛览六经、老庄之学、佛学等,学识赅博,深通义理,并把他自己体会出来的“天理”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成为唯心主义理学的真正建立者之一及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最大。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派被称为“洛学”。程颢没有长篇哲学著作,主要哲学代表作是“识仁”这条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朝末年徐必达将他和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3《伊川易传》《伊川易传》的作者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省洛阳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学者称伊川先生。

程颐18岁时就写了《上仁宗皇帝书》,劝仁宗“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故在王安石当政时,未被重用。司马光执政后。他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因此名声越来越高,从游者日益众多。此后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撤职,被遣送到四川涪州,交地方官管制。徽宗继位后,他又被赦回洛阳,时间不长又被排斥,迁居龙门。不久病死于家,享年75岁。

程颐早年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并赞成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哲学,又受周敦颐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思想体系,与程颢共同成为唯心主义理学的真正建立者。他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对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他一般把理与气相对论述,这就开了以后朱熹一派哲学的先河。

他的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文集》、《经说》等。他和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最值得重视的是《周易程氏传》,又叫《伊川易传》,这是程颐的主要哲学著作。程颐说他写此书下过很大功夫,积数十年的心血,经过多次修改,于1099年才成书。此书是程颐对《周易》的注解,其体例是按64卦顺序,对经文(卦辞、爻辞)、《彖》、《象》和《文言》逐句进行解说,主要是讲义理,不注重文字训诂。程颐注解《周易》,实际是借解释《周易》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宇宙观在此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因此它是程朱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所选的《易传序》,是程颐对他这部书所作的序。该文叙述了他对《周易》总的看法,说明了作《伊川易传》的目的,提出了他的易学基本原则。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的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省南平县)。南宋著名哲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出身于日趋衰落的官僚地主家庭。14岁丧父,在生活不算优裕的条件下,刻苦学习,18岁中举,19岁进士及第,开始走上仕途。做过知南康军、宝文阁待制等官,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加起来做官不过10年,其余40多年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因此他主要是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在当时享有盛名的。

在朱熹生活的时代,金兵入侵,中原沦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以宋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和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同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更为激化,农民运动已从反对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到争取财产平均、人身平等的阶段。这时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哲学上,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已经建立,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更明朗、更尖锐化。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朱熹尽管也反对屈辱和议,主张收复中原,但当宋朝内部阶级矛盾激化时,他就放弃了积极抗金主张。他从维护封建礼教,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主张重点应是“先安内而后攘外”,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要求“整顿纪纲”,进行德教。而且他亲自展开了广泛的教育活动,居家谈经、授课、讲学,外出做官,每到一地都大兴学校,建立书院,聚徒讲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形成了闽学学派,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及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展开了热烈的辩论。

朱熹是程颢、程颐四传弟子,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同时又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主义著作中的某些思想资料,还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邵雍的“象数学”、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说”等,可以说是兼采众说,“综罗百代”,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全面总结,从而建立起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从理学的发展历史来考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只是到了朱熹时代,才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反映朱熹理学思想的,是他的著作。朱熹一生讲论、著述、撰注、编辑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其数量之大,在封建社会学者中是不多见的。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朱子语类》,是朱熹的弟子黄士毅按朱子的学生记录朱熹的言论分类编辑成的,共138卷。后来王佖又编《续语录》40卷。宋末黎靖德汇编成书,共140卷。《朱子语类》涉及文、史、哲诸方面内容,这里的选文是哲学方面的。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了《朱子语类》,收在《理学丛书》中。

《甲辰答朱元晦书》

《甲辰答朱元晦书》的作者陈亮(1143~1194),字同甫,浙江永康人,因世居永康城外龙窟村,学者称龙川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浙东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被称为“功利之学”。

陈亮所处的江浙地区,是南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出现了享有特权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垄断性商业。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层地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又受到垄断的商业的束缚。尤其在宋金对峙、南北分裂的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更严重的损害。陈亮就是代表中下层地主兼商人利益的哲学家。他反映工商业地主的意志和要求,经济上主张“农商一事”,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联合抗金。他在青少年时就有“驱驰四方”杀敌救国的壮志,刻苦钻研兵法战略,考究古人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写成了《酌古论》一书,作为抗金救国的借鉴。当以刘豫、张邦昌、秦桧为代表的上层官僚地主鼓吹民族投降主义,残酷镇压民族自卫斗争时,他写了《中兴五论》,上书孝宗皇帝,陈述复仇雪耻、恢复中原的主张。以后又多次上书,指陈抗金救国大计,抨击主和派,劝勉皇帝励精图治,收复失地。其词锋之尖锐,言语之激烈,震惊朝野。他这种爱国言行遭到当权者的嫉恨,他们以空言罗织罪状,进行陷害,使他两次下狱,备受鞭笞之苦。但他抗金之志终不屈挠,写了许多有战斗性的论文和诗篇,直到临死的前一年,还写下“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的豪壮诗句。

陈亮的哲学思想也表现出很强的战斗精神,他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唯心主义。陈亮与朱熹是同时代的人,并有个人交往,但他们在思想上水火不相容。陈亮针对朱熹等唯心主义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尊王贱霸”、侈谈“仁义”、讳言“功利”等种种谬论,提出注重“事功”的功利主义学说。

陈亮与朱熹的辩论,主要是通过来往书信的形式进行的。这里所节选的《甲辰答朱元晦书》是陈亮于公元1184年写给朱熹的一封回信。甲辰即宋孝宗淳熙11年。元晦是朱熹的字。这是陈亮同朱熹进行“王霸义利”问题大论战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陈亮的著作,都收在后人编辑的《龙川文集》中。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亮集》。

《传习录》

《传习录》作者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今绍兴地区余姚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守仁青年时代就关注北方边境的安全,28岁中进士后,向明孝宗皇帝疏陈边务八条,建议加强北方防务,不久,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后又改任为兵部主事。他35岁那年,宦官头子刘瑾胡作非为,迫害朝臣,他上书鞭笞,结果被打了40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4年以后,升为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以后调回朝中,任过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后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积极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1519年(正德十四年),又平定了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并没有因这次大功而受到皇室的信任和封赏。王守仁50岁时,才升任为南京兵部尚书,没有赴任,又授予光禄大夫上柱国的虚衔和新建伯的封号。嘉靖七年,广西一带徭、僮等少数民族起义,王守仁接受朝廷命令前去镇压。他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迅速扑灭了这次农民起义,在回军的路上病死,终年57岁。他利用军政余暇,从事讲学活动,从学者甚众。因此,他的学说在晚明时期影响很大,形成了阳明学派。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中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土地兼并十分激烈,大量的土地被皇室、官僚所占有,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头上,迫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破产流亡,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社会基本矛盾引发下,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上述被王守仁所镇压的农民运动及少数民族的起义和所平定的宁王叛乱,都说明了明王朝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王守仁力图把明王朝从危机中挽救过来,为此,他除了亲自带兵镇压起义、平定叛乱以外,还进行了如何“破心中贼”的理论探讨。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朱熹的学说被官方奉为正统思想,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的知识分子都溺于所谓训诂词章之学,把朱熹的学说当成猎获名利的工具。许多学者、理学家由于受朱熹的影响,在知行观上认为必须先知然后才能行,于是只在讲习讨论上作“知”的功夫,说“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王守仁认为,人们追逐名利,对于消除统治者内部的互相倾轧与缓和统治者和农民的阶级矛盾都是不利的。他总结思想统治的经验,从心物关系、心理关系和知行关系问题上,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朱熹“析心与理为二”是导致知行分离的理论基础;朱的“即物穷理”之说,只能约束行为外表,不能钳制思想动机。他以铲除人们的叛逆和不守本分的心理为目的,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批判朱熹的“理学”。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很大,而且几乎动摇了程朱理学作为后期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左右了思想界长达一百多年之久,它还影响到我国近代及朝鲜、日本等东方各国。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上、中、下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横渠理气辩》

《横渠理气辩》的作者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人,明代著名哲学家。

在王廷相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濒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农民起义彼伏此起,边患日益严重,各地藩王反叛不断发生,奸佞当道,宦官擅权,贪贿成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已经衰朽,王守仁为了解救明王朝统治的危机,极力鼓吹他的心学。王廷相在政治上不满意宦官的专横,在思想上赞成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反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谬论。他28岁时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亳州判官。但他毫不气馁,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出许多“才名播天下”的学生。后来升任高淳知县,又升为御史。在巡抚陕西期间,曾裁制镇守太监廖镗勒索人民的罪行,又抵制过两个宦官的纳贿干涉校政的丑恶行为,因此被宦官合力栽赃诬陷而下狱。嘉靖年间,历任湖广按察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他曾在严嵩当政残杀异己、满朝文武噤不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上疏抨击弊政,以致被诬,斥为平民。王廷相品行端正,生活俭素,为官廉洁,办事公正,敢于同权奸斗争,是封建官僚中比较正直、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官僚,与人民革命势不两立,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并因有功而不断升迁。

王廷相学识广博,一生勤于著述。他的著作后人汇编为《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书》。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了《王廷相哲学选集》,1989年又出版了《王廷相集》,收入在《理学丛书》中。其中哲学代表作是《慎言》和《雅述》。

《焚书》

《焚书》的作者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县人,是明代敢于反潮流的异端思想家。

李贽26岁时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后来做过20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专门著书讲学,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封建礼教的部分内容也有所批判,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并把他关进北京监狱,在他76岁时竟被折磨得自杀于狱中。

在李贽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已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货市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特别是江南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城镇,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形式的手工作坊、工场,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濒于崩解。市民阶层、雇佣劳动者的出现,自然经济的崩解,标志着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明王朝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衰败和腐朽。皇帝不上朝,整天安居深宫,过着荒淫晏乐的生活,使中央集权的政府陷于瘫痪状态。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军事腐败,贵族豪强对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引起农民起义、市民暴动,明王朝危在旦夕。随着统治者危机的加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作为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道学这种意识形态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它禁锢着知识分子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使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不明事理、苟安谄媚的卑劣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晚明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出现了泰州学派。这个学派肯定“利欲”,反对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封建名教起了破坏作用。它还提出了“造命由我”、“意为心之主宰”的命题,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李贽的反道学、反礼教的所谓异端思想的产生,除社会及阶级根源以外,与泰州学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李贽的思想贯串于他的全部著作中。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贽已考虑到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容忍这些著作流传于世的,不是遭到他们的焚毁,就是藏起来不让人见,因此取用这样的书名。也正如他所料想到的,在他生前和死后,这些著作几次遭到封建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是仍然被流传下来。中华书局1959年、1961年分别出版了标点本。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卓越思想家。

在黄宗羲所处的明朝末年,封建君主专制的罪恶本质通过农民起义已经暴露,皇权威风扫地,封建纲常被打乱。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满族贵族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极力挑起民族之间的仇视,对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时汉族地主阶级分化为投降派和抵抗派,广大农民革命军也转变到抗清的立场。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推动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当中一些人产生要求改革腐败政治和批判腐朽理学的进步倾向。另外,在统治集团内部,上下离心争权夺利,激起下级官僚和中小地主阶级的不满,要求对皇室贵族的权力加以适当限制。对君权的怀疑和动摇与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也有密切关系。当时已出现了手工工场与大批雇佣劳动力;而封建统治者又采取压迫工商的政策,引起市民阶层的反抗。这些都使进步的思想家进一步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为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供了客观社会条件。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就是同明朝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代表下级官吏和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东林党的名士。他主张改革朝政,被宦官魏忠贤陷害。黄宗羲自幼受东林党“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斗争精神的熏陶,19岁时人京为父诉冤,在刑堂上以铁锥毙伤仇人。他发愤为学,年轻时便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坚持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迫害,斗志不衰。清兵南下时,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斗争失败后,长期过着政治流亡生活,四处奔走。1656年退居家乡,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勤奋著述,讲学授业。他一生著作盈车,共60多种,1300多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数学、天文、地理、历法、音乐等许多方面。重要的有:《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他儿子黄百家及学生全祖望完成)、《孟子师说》等。他的学术特点在注重史学,开创清代史学的新风。他的学术思想史巨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开断代思想史之先河。《明夷待访录》写成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共21篇,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74年)刻本,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于1955年、1957年出版了排印本。“明夷”二字是《周易》的卦名,其卦象是,坤上离下,象征日在地中,有智慧被压制。此卦《彖》辞说:“‘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是殷末开明政治家,因反对纣王而被囚禁。武王克殷后,向他请教治国之术,箕子讲了九项“大法”,称为“洪范九畴”。黄宗羲是明朝的遗民,自比于箕子,等待开国之君的来访,所以书名为《明夷待访录》。此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这里所选的《原君》就是其中的一篇。

《周易外传》

《周易外传》的作者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船山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宋明理学的批判终结者。

王夫之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养,青年时代就以博学多识著称。24岁考取举人。1643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进驻衡阳,曾邀请他参加农民政权,他假装伤病拒绝了。在清兵南下,明王朝危在旦夕之时,他曾在衡山招募义兵,进行抗清斗争。失败后,一度参加南明桂王(永历)政府,担任行人司行人官。因不满意南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上书要求改革,受到当权者的迫害。后来隐居衡阳石船山,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闭门著书,最后病逝在这里。

在王夫之所处的明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在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下缓慢地向前发展。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时一些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包括王夫之,参加了抗清斗争,看到了历史风云的变化,经历了亡国的惨痛,身受异族残酷压迫之苦,但他们始终不放弃民族复兴的信心。因此,他们抗清失败后,虽然停止了武装斗争,却更勇气百倍地在文化领域内,在思想战线上,进行了气势宏伟的斗争。他们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为了进行有效的斗争,就以唯物论为武器,研究回答现实问题。他们从明王朝覆灭中吸取教训,看到了宋明理学对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从不同方面掀起了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潮。王夫之是这一批判思潮中的卓越的哲学代表。他从气一元论出发,对当时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作了比较正确的解决,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正体现了王夫之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一生的著作极多,有100多种,400多卷,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重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等。《周易外传》是王夫之在批判历史上研究易学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发挥自己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这里所节选的《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就是其中的一篇。

《四存编》

《四存编》的作者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是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

颜元19岁中秀才,一生没有做过官,以教书、行医为职业。24岁时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仰慕古圣贤,把他住的屋子命名为“思古斋”。26岁时成为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到34岁时,才感到程朱理学不合情理,而且发现朱熹对古礼删改很多,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认为“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于是改“思古斋”为“习斋”,并以“习斋”为自己的号。晚年主持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他先后有学生100多人,李塨是他的得力门生。

颜元一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时代思潮的起伏。宋明理学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封建统治御用的官方正统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明清之际一些启蒙思想家对它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批判,尤其是王夫之把对理学的批判运动推向高潮,对理学进行了一次总清算,建立起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但他并没有最后结束这个任务。清初封建皇帝又大力提倡唯心主义理学,使理学继续维持其统治思想的地位。颜元敢于面对现实,与李塨一起,继承发展了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学说,批判宋明理学,提倡“实文、实行、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开“习动”的一代新学风,世人称他们为“颜李学派”。他们对理学的批判比王夫之锋芒更加锐利,问题更集中,尤其在对理学的核心问题,即人性问题的批判上,已经超过了王夫之。这里所选的《驳气质性恶》所批驳的就是理学中的人性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