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4:26:1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试读: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专业委员会、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同仁堂研究院、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国中药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山东世博金都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组负责人:肖小河。

主要执笔人:王伽伯、于江泳、杨洪军、鄢丹、段金廒、林瑞超、康廷国、赵润怀、赵军宁、彭成、牛明、柏兆方、张萍、赵艳玲、马莉。

参与起草与论证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双成、马永刚、马丽娜、马骁、马致洁、马晓慧、王发善、王宏涛、王英豪、王海南、王继永、王睿林、王德勤、王霞、孔维军、叶正良、田书彦、史志龙、付静、代春美、朱雅宁、任永申、刘友平、刘文龙、刘红宇、刘春生、刘振杰、江云、孙琴、阳长明、严桂林、杜军、李刚、李伏君、李会芳、李建宇、李春雨、李寒冰、杨明、谷陟欣、张志强、张定堃、张素英、张海珠、张跃飞、张雅铭、陈广耀、武彦文、武彦舒、罗云、金城、封亮、赵奎君、赵海平、郝俊杰、郜丹、宫嫚、骆骄阳、秦玉峰、秦谊、袁海龙、夏新华、徐峻、高华、郭玉明、郭兰萍、唐旭东、唐进法、唐健元、曹俊岭、章从恩、章顺楠、阎琰、阎敬武、董小平、董芹、董凯、嵇扬、詹常森、解素花、谭鹏、熊吟、潘五九。

技术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万德光、王广基、王永炎、刘昌孝、肖培根、吴以岭、张永祥、张伯礼、金世元、周宏灏、郑永齐、钱忠直、唐元泰、黄璐琦。

引言

中药品质是指中药及相关产品的品种、产地、规格、等级、质量及其与功效相关的属性。中药品质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目前常规的中药品质评价多局限于一般化学及感官评价,较难反映中药的内在品质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亦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建立反映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中药品质评价策略和方法,一直是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起草组主要成员通过系统揭示中药多成分、多功效的品质特点及其与化学药和生物药在物质基础和质控策略的差异性,提出并开展了功效导向的中药品质评价研究,探索、建立了以生物效价、生物毒价、直接活性测定、效应成分指数、生物效应表达谱、生物标志物等为核心的中药品质生物评价体系,弥补了化学和感官评价的不足。进一步综合运用感官评价、化学评价和生物评价的技术优势和特点,以优质性为导向,在《中国药典》基础上,创建了中药品质整合评价方法体系“质控力金字塔”,并针对中药材和饮片、中药提取物和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不同类型中药产品和质控要求,分别提出和制定评价技术路径及方法。

该《指南》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将推动中药品质评价向感官、化学和生物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旨在解决中药品质评价难以反映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为中药产品实现辨质用药、优质优价和科学监管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引领国际中草药和植物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发展。

由于中药本身的异常复杂性及目前研究水平和条件的局限性,中药品质评价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本《指南》需要结合中医药科学研究以及行业需求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品质评价方法及其适用原则。

本《指南》面向中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使用和监管等机构和人员。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及相关产品的一致性、安全性和优效性评价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的制定引用了以下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9105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T/CACM 003-2016。《Botanical Drug Development Guidance for Industry》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1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品质Brand Quality

中药及相关产品的品种、产地、规格、等级、质量及其与功效相关的属性。3.2优质性Superior Quality

指中药原料或相关产品品质优良的程度,通常可采用优、良、中、差或数字等级对优质性程度加以划分。3.3优效性Superiority

中药及其相关产品针对功效所表现出的临床疗效或生物效应的相对程度。3.4安全性Safety

中药自身毒副作用以及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或污染物毒性的程度。3.5一致性Consistency

中药及其相关产品品质的相似性或稳定性程度。3.6质控力Quality Controllability

中药品质评价指标能够反映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一致性的能力。评价指标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越强,质控力就越强,越能反映中药品质的优劣。3.7化学评价Chemical Evaluation

采用化学分析的手段检测和评价中药品质的方法。3.8生物评价Biological Evaluation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定性或定量评价供试药物作用于生物体系(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微生物和细胞以及相关生物因子等)所表达出的特定生物效应。3.9直接活性测定Bioactivity Measurement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测中药某种特定生物活性的强度或产生预期生物活性的量的评价方法。3.10生物效价Biopotency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对比供试中药和对照品对生物体系的特定生物效应,按生物统计学计算出的供试中药相当于对照品的生物效应强度的单位(效价),以评价毒性为目的的生物效价,又称为生物毒价(Toxic Potency)。3.11生物效应表达谱Biological Response Profile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供试中药作用于生物体系所表达出的一组特征生物效应信息或图谱,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表达谱、代谢物表达谱、细胞响应谱、生物热活性谱、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等。3.12质量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for Quality Evaluation

能够反映中药真伪优劣的标示性生物物质或检测指标,应与一致性、安全性或优效性相关联,通常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3.13效应成分指数Effect Constituent Index

根据药效或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强度作为成分含量的权重,计算全部药效或活性成分的效应总和,作为综合性指标评价中药的整体品质,反映与中药某一特定功效用途相关的品质信息,通常是归一化的无量纲指标。

4 中药品质评价的策略

评价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联程度是中药品质评价的关键,各项指标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越高,质控力就越强,越能反映中药品质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方法的质控力和适用性有所不同。

以优质性为导向针对一致性、安全性和优效性,不同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性。一般来说,生物评价特别适合于优效性评价,也可用于安全性和一致性评价;化学评价,以药效或毒性相关物质含量为检测指标时,可用于优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尤适用于一致性评价;感官评价可用于优效性、安全性和一致性评价,其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及等级均一性等可作为中药材一致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根据与临床功效的关联程度,本《指南》在符合《中国药典》等我国相关法定药品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以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多组分化学表征、生物活性/效价和效应成分指数为递进的中药品质整合评价方法体系“质控力金字塔”(图1),实现了中药品质评价向感官、化学和生物评价相结合方向发展,旨在解决中药品质评价难以反映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技术难题。根据特定中药品质评价的实际需求,可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单独或综合评价。中药品质评价可优先考虑效应成分指数、生物活性/效价等方法,并建立中药品质-功效-用法关联调控机制,以指导中药辨质用药、优质优价和科学监管,确保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5 中药品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推荐方法

中药品质评价分为一致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和优效性评价。根据评价内容和中药类型的不同,适用的品质评价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的推荐方法见表1和表2。5.1 中药品质评价的内容及其相关推荐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