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标的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6:37:22

点击下载

作者:(英)彼得·马斯特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目标的人生

有目标的人生试读:

名人传记有目标的人生MEN OF PURPOSE[英]彼得·马斯特斯博士(Dr. Peter Masters)/著 司文/译九州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有目标的人生/(英)马斯特斯著;司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1

ISBN 978-7-5108-2458-6

Ⅰ.①有… Ⅱ.①马…②司… Ⅲ.①名人-列传-世界 Ⅳ.①K8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79913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3-7995有目标的人生作  者 (英)马斯特斯 著 司文 译出版发行 九州出版社出版人 黄宪华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甲35号(100037)发行电话 (010)68992190/2/3/5/6网  址 www.jiuzhoupress.com电子邮箱 jiuzhou@jiuzhoupress.com印  刷 北京国彩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6开印  张 12.5字  数 123千字版  次 2014年1月 第1版印  次 2014年1月 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08-2458-6定  价 28.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联系印刷厂调换。联系电话010-69599001)作者

彼得·马斯特斯博士(Dr. Peter Masters,1939- ),年轻时曾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专注于英国人文历史研究。其间借助于堪称西方之最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作者深入探寻一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并进行传记创作。此书的首版完成于1973年。现已年过七旬的博士仍在勤勉写作,通过文字历史启迪读者的心灵,至今已有逾三十部的优秀图书出版。目标 让他们追寻。译序

第一次看到《有目标的人生》的英文版的时候,书的名字深深引起了我的兴趣,书中众多历史名人活灵活现的人生经历发人深省。不禁心中暗自问道:“人生目标?”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在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岁月里,我们为了事业奔波,为家庭操劳。每天的生活就像是被程序化的齿轮一样,不停运转。我们似乎是在紧紧追随着人生的步伐,无暇放慢脚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目标?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在机械化的生活中,注入活力,燃烧起希望的篝火。

彼得·马斯特斯博士精选出十几位性格迥异的历史名人,用真切写实的语言在每章内容中,为我们呈现出他们生平事迹的浓缩精华。他们当中有,出身寒微,刻苦钻研的科学天才,电磁学的奠基人迈克尔·法拉第;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食品帝国大亨亨利·海因茨;有天资聪颖,勤奋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有现代新闻业之父、《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其他一些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成功人物。不论他们是科学家、作曲家、发明家、企业家还是政治家,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向我们讲述着他们无谓艰辛,努力奋斗的精神。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他们拼搏的动力,帮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功成名就。

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本书的姊妹篇《有归宿的人生》图文并茂,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另外十余位闻名于世的“浪子”耐人寻味的经历。在历尽艰辛万苦之后,他们也都找到了幸福喜乐的归宿。

在此向作者彼得·马斯特斯博士致以深切感谢。感谢作者在历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后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并难得一见的传记类书籍。本书初版于四十年前(Henry E. Walter Ltd 1973年于英国沃辛出版),迄今已经再版多次,此次中文版是根据2003年的修订版翻译而成。此番承蒙作者许可将本书译为中文出版,不胜荣幸,愿与广大读者共勉。司文2013年10月目 录译序电力先驱 迈克尔·法拉第他建立了一个食品帝国 亨利·J. 海因茨一位作曲家的历程 门德尔松“勋爵使徒” 拉德斯托克勋爵天才在工作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一位圣诗作家的心曲 希菲利普·P. 白力斯放弃财富的酒业大王 弗雷德·查林顿直指未知领域的矛头 开尔文勋爵浪子诗人 詹姆斯·蒙哥马利电能开拓者 约翰·安布鲁斯·弗莱明爵士现代新闻业之父 丹尼尔·笛福致谢译名表电力先驱迈克尔·法拉第“很少有人,能像法拉第那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科普作家威廉姆·布拉格爵士如此说,“他是这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实践哲学家,在他的所有发现中,没有什么能比1831年那项发现产生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构成了我们现代生活的肌肉和神经。”或者就像另一作家说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个简单实验,由此开启了整个世界的电力应用。”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天才,他出身寒微,父亲是英国北部山村里的铁匠,后移居到伦敦谋生。迈克尔排行老三,1791年出生在伦敦大象和城堡街区一间租来的房子中。他的家拥挤狭小,底下还有个马厩。他接受的教育不多,童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街上玩耍。在经济衰退严重的年代,尤其是19世纪粮食短缺时,家中靠救济过活,每人每周只能分得一小块面包。

然而,法拉第的家却是幸福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同样信仰,这信仰对他们意味深长。他们村里的档案记录中提到迈克尔的曾祖父是位“石匠、瓦匠和独立主义者”,后者指的是他是一家独立教会的成员。他的后代继续热诚地投身于教会的事工。小迈克尔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在伦敦城区圣保罗巷教堂的主日聚会,在那里聚会的基督徒坚定地相信《圣经》是上帝绝对无误的话语。他从那里的传道人口中学到了塑造他一生的信仰,对他来说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信息。

十三岁时,法拉第找到了一份报童的工作,负责发送报纸和图书,他穿着哥哥的破旧大衣,在十九世纪初期铺满鹅卵石的伦敦街道上东奔西走。他决定去做与文具有关的工作,当个图书装订工,但刚开始学徒不久,另一种影响涉入他的生活。他那好钻研的心决定探寻每本经过他装订台的书的价值。他刻苦钻研以撒·华滋所著的《思考》,此后开始渴望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重新装订《英国百科全书》的第E和F卷的同时,完全汲取了其中的知识,而且经常翻回去阅读与电学有关的那一部分。闲暇时在家里,他按照书中的描述试着模仿实验,并开始搜寻他所知道的每一本包含这种令人着迷的新科技的畅销书和杂志。1831年法拉第的“磁铁与圆盘”实验设备

现在法拉第的兄弟姐妹们开始觉得他既令人害怕又很搞笑。像他们这种贫寒家庭的人去阅读厚厚的书籍,把钱花在一先令一次的科学讲座上,并且用铁丝和化学品进行特殊的实验,这些令他们感到非常奇怪。当他开始寻找一份科学领域的工作机会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在做梦。法拉第曾回忆道:“在我还是一名图书销售的学徒工时,我就开始对实验很着迷,反而对生意上的事不感兴趣。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位会员带我去听了汉弗莱·戴维爵士在雅宝街最后的讲座。我作了笔记,随后工整地书写在一个四开大的笔记本内。从那之后,我感到商界很险恶、自私,想逃离那里,转而进入科学领域工作,幻想着能像科学研究者一样和谐自由地工作,我最终决定写信给汉弗莱·戴维爵士,跨出了那大胆而又简单的一步。”

法拉第把写给汉弗莱爵士的信夹在一本精心记录了随堂笔记的皮质笔记本内,信中洋溢着年轻人的乐观自信,毛遂自荐寻找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的机会。得到的答复很含糊,然而不久由于汉弗莱爵士不得不突然解雇一位实验室助手,他随后想起了年轻的法拉第、他的信以及他的笔记。一天晚上,法拉第在家中正准备休息时,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他从卧室的窗外望去,看见一辆讲究的马车和一位手中拿着信的男仆。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封邀请面试函。这标志着他令人瞩目的科学生涯开始了。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室助理,领取微薄的工资,单位还提供住宿——实验室顶上的两个房间供他居住。

法拉第逐渐相信虽然人类有能力做许多好事,但是本质上是败坏有罪的。他接受《圣经》的解释,认为人类悖逆他们的造物主,并且与他隔绝。法拉第相信人们只有通过寻求他的宽恕,通过信靠基督——他在十字架上的爱,是替爱他的人承担罪的刑罚——只有这样才能与上帝和好。法拉第同样相信改变生命的重生得救的必要性,并且人要亲自来到上帝的面前。这些信念就是他从年轻时所持有的信仰,但在他二十二岁时也被许多疑虑困扰着。自从他受到汉弗莱·戴维爵士的影响后,这些疑虑导致公开的不信。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的良师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不用信靠基督也可以是好人、伟人。

汉弗莱爵士是全国人民的偶像,是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是位卓越的老师,也是礼貌、慷慨和友善的典范。但是他不是基督徒。看起来,似乎科学知识也能够像基督教信仰一样,给予其追随者精神和品格上的优良品质。但法拉第对《圣经》关于人们败坏本性的一贯教导没有怀疑太久,因为他越亲近他的“偶像”,就愈发不喜欢他的样子。成为汉弗莱爵士私人助手的这十八个月期间,法拉第跟着他周游欧洲各地。回来后,法拉第仍旧非常敬重作为科学家的爵士,但同时从一个人的素质及深层品格来说,并不爱戴爵士。在路途中,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现出暴躁、急躁、自负、不公正及不友善的一面。欧洲之行结束后,法拉第带着感激的心回到了家庭温馨的圈子里,回到了旧时熟悉的圣保罗巷教堂,那里有谦卑、和蔼的长老的智慧。

回到英国皇家学会,法拉第马上实施了一项最为艰巨的读书计划来扩展他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但他也没有忘记家人,每两天中就有一天不吃饭,只为省下饭钱给小妹妹付学费。他开始授课,并且踏踏实实地为汉弗莱爵士做实验。随着岁月的流逝,著名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这位在戴维阴影下默默踏实工作的员工并不是一般的助手,他年近三十的时候已经作出许多重要的发现(包括发现苯),声誉与日俱增。

毋庸置疑,作为科学家,法拉第最大的优点是他善于思考。在汉弗莱·戴维继续依靠瞬间的灵感和充沛的精力不断进行实验之时,法拉第却坐下来反复研究一个问题,再三思量,实验,再深入思考。他喜欢把自己当成一名哲学家而不是纯粹的化学家;他把时间用在寻求答案上,而不是制造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法拉第要与一位教会长老二十岁的女儿撒拉·巴纳德结婚时,撒拉对他说很害怕不能“心心相印”。然而,他们的婚姻却是有史以来名人夫妇中最幸福的婚姻之一。从结婚直至过世的四十七年里,用理解、对上帝的热心和热爱编织的纽带把他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难能可贵的。

幸福婚礼过后的一个月,法拉第在教会的聚会上见证了自己的信心,公开明确了他基督徒的身份并请求成为教会会友。他告诉大家,他如何求主宽恕自己所有的罪,并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给他。他告诉他们,他是如何确信上帝聆听了他的祷告,改变了他的心,并且使他成为新造的人。从孩童时代开始,他在聚会时就是个渴慕的聆听者,但直到三十岁时,在跨过了曾困扰他的汪洋般的疑虑,并证实了基督为他所成就之事的真实性之后,他才迈开了进入教会的脚步。

婚后三年里,法拉第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如何在不用电池的情况下获得电力。在英国皇家学会的阁楼上那间设备林立的实验室里,他为找寻“电磁现象”的解释,用磁铁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资深会员——尽管有来自汉弗莱爵士的质疑与卑劣的反对——之后,法拉第跻身于电磁研究的最前沿。在汉弗莱爵士过世后,法拉第顺理成章完全掌控了英国皇家学院的研究活动。

当时,实验室里产生电流的方式有两种,不是用简单的机器使金属板摩擦生电,就是通过使用起来很繁琐的电池来产生电。1831年,法拉第有了重大发现。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直径为六英寸的铁环上缠绕两个独立的线圈,目的是要看看如果一个线圈与电池相连时内部产生电流,另一个不与电源相连的独立线圈能否有电流。这个“活”线圈是否可以影响“死”线圈,以至于产生一股电流呢?实验的结果令法拉第非常沮丧。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成功之处只是足以让他知道实验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败之处让他意识到还需继续付出极大的努力。经过十天的实验和认真的思考过后,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真正的发电机。他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发出了电,为现今的电气时代奠立了基石。这位勤于思考的人揭示了他人所忽略的事情。当人们认为磁铁和线圈是产生电的重要材料时,法拉第的思考立足于环绕磁铁的空间,因此领会了磁场及磁感线存在的可能性。正是这一点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历史性的发明——发电机。

不出意料,法拉第在四十四岁时获得了所有科学界领袖的认可,被牛津大学授予博士头衔,他的工作也取得了政府的大笔资助。但他个人仅仅从英国皇家学院得到稍显微薄的薪水。为了全力投入研究,他还放弃了给私人提供咨询以发财致富的机会。

精明的商人们不能理解他的决定。他无疑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却如此不受财富的诱惑。像他这样能干的人,应该利用这项有价值的发明赚取大量钱财,但是,法拉第却把时间浪费在摆弄线圈和磁铁上!当法拉第公开讲解完一些新的实验成果后,围坐在讲台边的人们嘲笑地问道:“它有什么用?”法拉第总会这样回答:“婴儿会有什么用处?有一天他会长大的。”

有一次,财政大臣到学院实验室视察工作。视察结束前,法拉第讲解了一个经典的电磁实验。这位财政大臣自然而然地问道:“但是,法拉第,我亲爱的朋友,它有什么用?”这位科学家马上给出了他那著名的回答:“阁下,极有可能,您很快就能在它身上征收税金了。”

1846年,法拉第大大地领先于时代,构想出对光线本质的解释。之后詹姆斯·麦克斯韦采纳了他的看法,继而被爱因斯坦沿用。拥有卓越才华和远见的法拉第写道:“我大胆地进一步认为射线是在磁感线中一种高级形式的波动,这种磁感线是由我们所知的微粒和某些物质连接而成的……”

法拉第对荒诞不稽的上流社会丝毫不感兴趣,他的私生活以教会和家庭为中心。坐落在圣彼得巷的这间教堂是一个典型的不从国教者的教会,她好像一个“宣道音箱”,教会布置得简洁宽敞,厚重的木质讲台高高地摆放在墙边,长廊围绕两侧和后排。法拉第年近五十之时,由二十个家庭组成的教会会众选举他为长老。法拉第每周都会照常按照写在白色小卡片上的笔记来讲道。经常会有科学界的朋友前来想搞明白是法拉第的什么信仰让他成为在学术界最受爱戴之人。

一位曾去看过他讲道的人这样描述他的印象:“他朗读了长长的一段福音书,语速缓慢谦恭,对经文的理解富有智慧又饱含真情实意,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朗诵。”另一个人说道,法拉第要让经文的每个词的意思都很明确,因此他的证道广泛且准确地引用经文,反映出他的《圣经》知识非常全备。他的讲道有时就像“精彩的马赛克拼图”丝丝入扣。

科学界的朋友开尔文勋爵形容道:“法拉第一生忠实地坚守着他的信仰。我清晰地记得大英协会在阿伯丁和格拉斯哥开会的时候,他如何寻找他的宗派的聚会地点。”晚年的法拉第

想起法拉第,就不能不提及他在英国皇家学院引人入胜的公开讲座。他授课时阐述生动形象,表情丰富,比划着手势,语言诙谐幽默,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就像一位评论家所形容的,他的课“寓教于乐”。难怪女王的丈夫经常带着他的两个孩子阿尔伯特王子和爱德华王子来听他的课。法拉第在每个圣诞节举办的著名的青年讲座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前一刻钟还沉浸在严肃的讲解中,接下来就被他在科学试验中一些奇怪滑稽的举动引得哄堂大笑。这个童心未泯的人不仅在家中如此,给年轻人讲课时也常常是这样。

法拉第在重要的讲座中经常会提及基督教信仰。1854年,在给女王的丈夫上课时,法拉第袒露出以下的心声:“尽管人的地位是在所有受造物之上的,但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高的位置,这会不断让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来生的恐惧、盼望和期许。我相信就算他绞尽脑汁地思考,也不能明白那关于未来的真相。人能认识这真相是因着外在的教导,而非自身的能力,并且人接受这真理是通过单纯地相信上帝赐给的见证。我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将要推荐的就今世之事而言的自我教育,能够扩展用于思量摆在我们面前的盼望,这等于说任何人都可以靠着推理找到上帝。”

法拉第学习并且相信《圣经》的教导,寻求亲身经历主耶稣基督,找到了生命的真谛。通向这种经历的大门就是认识到自己在上帝的面前是有罪的,需要悔改罪,并且把生命交托给上帝。“没有因圣灵而知罪,”他说道,“基督徒就没有了指望。”法拉第在皇家学会为女王的丈夫等人讲课

据说,假如你是法拉第的朋友,他就是你真正的朋友。假如你是他的家人,你会得到他的关心、照料、关切,并且为你每日祷告。假如你与他一起工作,你面前就会有一剂“道德良药”。

法拉第晚年的时候,维多利亚女王庄严地授予他居住在汉普顿宫的“殊荣”。法拉第年逾古稀时写道:“我在这世上的能力正在日渐悄然流逝。令我们所有人高兴的是,真正有益的事并不在这能力中。当我们肉体的能力衰退的时候,愿我们就像小孩子那样信靠满有怜悯的天父上帝,并接受他那无法言表的恩典。我在万主之主前屈膝。”

这位电气科学的“创始人”于1867年在汉普顿宫逝世。他一生中至少荣获了九十七个各项世界级学术奖项——所有奖项都不是他自己主动争取的。重要的是,不仅是法拉第——勤于思考的科学家,还有一批沿着他的足迹开创电气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们,和他一样是热诚的信徒,相信同样的救赎的福音。像詹姆斯·麦克斯韦、开尔文勋爵以及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爵士,他们都坚守着同样的信仰,都谦卑地说是上帝让他们有巨大的转变,都亲自经历过从上帝而来的重生得救。他建立了一个食品帝国亨利·J. 海因茨

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东部的阿勒格尼河上游六英里处,放眼辽阔的草原,有一座边境小村夏普斯堡。在十九世纪中叶,有个八岁的男孩成长在这片草原上,对他来说,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牛群和涂着油彩的印第安勇士。虽然他的确曾听闻过美国其他大州,知道有不断扩张的城市、大型工厂和先进的铁路,但他所生活的地方只有驿马能与其他城镇联系,村里甚至连一个莫尔斯电报站都没有。在伦敦时的海因茨

这就是亨利·海因茨所生活的世界,他的祖上是从德国移民过来的,他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夏普斯堡与世隔绝的特点,此地居住的几百居民需要极大的幽默感和智慧才能把日子过下去。每天早上海因茨都会走在通向学校的泥泞道路上,学校里只有一个大班,给他们上课(1)的是一位热心奉献的路德宗牧师。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他就像一个特洛伊勇士一样在他妈妈杂乱的菜园辛勤劳作,这个菜园几乎能为全家提供全部蔬菜。随后他所要做的最后一项家务活就是把剩余的蔬菜装到篮子里,到村内叫卖。

在他斯巴达军训式的童年生活中,亨利·海因茨的想象力远远地飞出了这片辽阔的草原,甚至超越了在不断机械化的工业城市中未曾见闻的奇事。他经常会想到一位令人惊讶的人——耶稣基督,他曾走在东方的草原上,那里有骆驼、橡树和罗马士兵。就像他的妈妈和路德宗的牧师那样,小海因茨视基督为上帝的儿子、荣耀的主。年轻的海因茨明白主容许自己被钉在木头的十字架上在痛苦中死去的含义。“我的罪”,他认为,“在那里受到刑罚!他是我的救主,他替我受死,耶和华使我们所有的罪都归在他身上!”

对于亨利·海因茨来说,耶稣基督是天地万物的主,住在天上和地下,同样居住在海因茨的家里,在他父母的生活中,在他们的心中。他就是那位小孩子都能与之交谈并得以认识的主,就是那位配得人们爱戴、服侍和顺服的主。《圣经》是小亨利学校的主要教材,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话题。夏普斯堡的海因茨故居“在为主而活、服侍主的过程中”,海因茨在以后的日子里说道,“有些事情给了我无法数算的帮助,我很感激能够从我妈妈那里得到教导。她说过的许多话一直以来都响彻在我心里,并且影响着我的行为。”

作为八个孩子中的长子,亨利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牧师,但他在菜园里以及后来的家族生意中,都干得那么出色,甚至无法分身,因此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十岁那年,在菜园中的收获就让他每天都能在村里卖掉装满整个独轮车的菜了,十二岁时他的收获可以装满马车上街销售。即使在这样的年龄,面对成年人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时,他也能快速高效地解决。一次翻腾的阿勒格尼河涨水了,水位异常的高,冲毁了家中部分土地。亨利驾着一辆结实的旧马车来到河边,挖了几吨的沙土,在家园距离河边最近的地方堆筑起了河堤。令他的父母大为惊叹的是,他保住了余下的菜园。

在学校生活结束后,菜园经营得红红火火,俨然成为一个销售蔬菜的种植园,需要工人照看。除了管理菜园,海因茨还要帮助父亲经营惨淡的小砖厂。海因茨一直都很执迷于对砖块的研究。他晚年的时候,经常会停下脚步欣赏制作精美的砖块,赞赏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他工厂里砌墙的砖都是精心挑选的。在他食品生意的巅峰时期,他书桌的抽屉里摆满了各种砖块的样本。

1869年,二十五岁的海因茨与萨拉·杨结合。她也是位热忱的基督教信徒,他们携手一起侍奉主。1869年,“亨利·亨氏食品”公司成功注册。他靠着一块土地、两间厂房和一个地窖,开始生产瓶装辣根。清洁整理新鲜的辣根是件很费力的事。清洗切碎辣根的过程比剥洋葱还令人难受,然而海因茨终结了这项令人痛苦的家务活,把上千个切好的辣根装到瓶子里,人们食用时只需旋开瓶盖即可。这种产品立时取得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

公司虽然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海因茨仍然挤出时间带领当地的主日学,组织聚会,带领孩子们敬拜,教导他们并且充满爱心地给他们提出建议,这些“学生们”从未忘记他的爱心。在公司扩张的艰难阶段,当他把所有的资源都用于新作物的开发时,在资助基督教事工上面他遇到极大的难题。他所在的教会刚建造了一个新教堂,欠了一大笔钱。教会里的同工,包括海因茨在内,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其中有人建议每人要奉献出一大笔钱。当同工主动地奉献时,海因茨内心却做起了思想斗争。他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刚刚结婚不久,而且他把钱投入到快速发展的生意中去了。他无法保证能负担得起这笔钱,但是他想起曾向主承诺不会逃避义务且要慷慨奉献,因此他心甘情愿地拿出了这笔钱,随后告诉家人说,“如果主想让我这么做,他将会帮助我很好地完成我的承诺。”他很早就明白,基督徒首要的事就是帮助推进主的工作。员工每周剪指甲,优良的洗漱设施,为后来的亨氏工厂增光不少

后来,他的瓶装食品公司收购了125英亩地,并且扩大生产许多种类的产品,但困难还在前头。公司极需额外的蔬菜以供需求,因此他们允诺采购伊利诺伊州一家农场的全部产品。只要蔬菜质量好,海因茨就同意统统收购下来。样样事情都进展顺利,直到迎来了美国最著名的大丰收年。伊利诺伊州那家农场的收成令人震惊,他们把作物都送到匹茨堡的亨氏工厂并且要求付款。一个月内他们就能从地里采3摘两千蒲式耳(约70m)的黄瓜,工厂需要支付给他们每天1,200美元,然而这样的丰收看似还将继续下去。

通常来说,海因茨可以很容易地利用银行透支来支付所有费用,但是在这个全国经济恐慌的特殊时期,成百上千的银行倒闭,致使一些最大的公司也陷入破产。任何人都无法得到信贷。海因茨倾其所有,用尽各种办法来确保有额外的现金来支付这些源源不断的蔬菜。这些作物疯狂地涌入,但不管怎样,他履行了义务,直到最终他山穷水尽。这时,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恐怕我们无法安然渡过这场大恐慌……很遗憾,我的公司将会加入到那些成千上万一夜之间倒闭的公司的行列。”

在圣诞节的时候,公司最终还是倒闭了,海因茨身无分文。即使处在灾难的时候,亨利·海因茨仍然心存信心,并信守诚实,从动荡的商界脱颖而出。在这些最为艰难的村镇里,如果有人不专顾自身饥饱,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但是海因茨决定遵守他的义务和诺言,他为自己定下目标要偿付因公司倒闭欠下的所有债务,尽管破产法庭判定他无需偿付债务。他有一本标有“M.O.”字样的账簿(M和O分别是英文单词“道德”和“义务”的第一个字母)。这本“道德义务账簿”上记录了公司拖欠的每笔账款。不出意料,当海因茨的亲戚们拿出自己的积蓄来鼓励他重新经营之时,他之前的债权人也竭尽全力地帮助他,因为他们敬重并信任他。他公司曾经的房东同意在一定时间内免费把房屋出租给他,他的生意可以重新开始了。海因茨尽管身形矮小,却再一次精力充沛地在厂房里来回走动;到处指点人们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完善,鼓励员工,并且时刻关注有可能需要改善的地方。不久,小瓶罐装的“纯食品加工产品”再一次出现在商店货架,标志着他的公司生涯又开启了全新且杰出的篇章。

海因茨有着优秀的品格,越来越多的员工对他表现出由衷的赞赏。他是个实干派,但瘦小的身形掩盖了他的无限活力。他留着大胡子,双目总是炯炯有神,精力充沛。他勤于教导,总是不由自主地预备着就几乎任何自己所知道的事进行滔滔不绝而又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讲解。他热情而又充满爱心,只要他一出现就能帮助人们化解矛盾,振奋士气。他最亲密的同事回忆说从未见他在办公桌前连续工作超过二十分钟。尽管他不会按部就班地在办公室例行公事,但他的头脑中总能源源不断地冒出各种创意、策略和销售方式。

随着海因茨设计出新型制造流程、改善销售模式并研制出新配方,公司发展更加快速了。公司需要扩充土地,建立新厂房甚至推广大量不同品种的产品。“海因茨理念”至今还是必须保持的:车间厂房必须做到处处清洁,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必须完全公平。

海因茨的亨氏公司是美国最早提供员工福利设施的公司之一。公司创办人坚持为员工提供食堂、衣物保管室、更衣室、健身馆、游泳池、制服、免费医疗和牙齿治疗、免费的人身保险和进修的条件。因此很少有人会愿意离开庞大的亨氏帝国,无论是在匹兹堡的总部还是其他分厂。在这一切的中心,公司的创建者——用一位高管的话来说——他是“内在平安的丰碑”。

四十二岁时,作为一家全国性公司的总裁,海因茨却最终决定去旅行,这是他持续一生的愿望。欧洲是他最想去的地方,尤其是英国,在他心里那里是许多伟大属灵奇事的家园;还有德国,那是他父母的故土。但他在这次旅行中最重要的抱负,是亲自把亨氏纯食品加工产品推销到伦敦最著名的食品商店——坐落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福特纳姆&梅森。

1886年海因茨和他的妻子及四个孩子开始了欧洲之行。他们决定乘坐柏林城市号,这是一艘巨型涡轮桨蒸汽轮船,驶向利物浦。他在笔记本中详细记录下每件映入他眼帘的事物(他很少会不带笔记本)。轮船的大小、年代、速度、吨位、船员、航行历史、马力以及装备都被恰当地记录下来。没有任何事情能逃过这位开创家兼梦想家雄鹰般锐利的眼睛和孩子般的求知欲。到达利物浦离船登岸时,这一幕重演了,他用一把随身携带的铁卷尺来测量一些不寻常的门口、奇特的砖砌图案,以及新奇的建筑设计,一边熟练地测量一边把他们都记录下来。海因茨抵达福特纳姆梅森商店

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海因茨的旅行记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他对“小而古老的英格兰”在属灵传承方面表现出的热爱之情。在途经贝德福德时,他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对约翰·班扬及其《天路历程》一书的感想。在伦敦,一周中最令他欢喜的那日他详实地记录了下来:“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全家乘车去卫斯理礼拜堂,那是一座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循道会教堂,是约翰·卫斯理于1778年兴建的。”他对约翰和查理·卫斯理充满着热切之情,并且激动地记录下循道主义的早期历史。他从本思园的礼拜堂穿过马路,找到了班扬、克伦威尔和以撒·华滋的墓地——这些人对于他来说意味深长。星期天下午你会发现他正坐在主日学的聚会上,把这里的聚会与自己在匹兹堡的主日学进行对比和比较。到了晚上,他乘坐马车去听司布真在挤满人的都市会幕教堂里的讲道——在日记中他写道:“我从未见过如此谦卑质朴的伟人。”

对于天生且充满热情的推销员海因茨来说,推销产品给福特纳姆梅森(英国王室指定的供货商)是件极具挑战性的事。一天早上,他带上五箱亨氏食品,坐上出租车去要“征服”那家知名商店。他手里拿着个大礼帽,顺利且快速地引起了一位商店中层职员的注意力。当这位身材矮小却威风凛凛、目光矍铄、留着大胡子的美国人介绍自己及其产自匹兹堡纯正美味的产品时,福特纳姆梅森的店员呆呆地站在那里打量着他。在机关枪式的开场白结束后,海因茨停下来,目光炯炯有神地看着福特纳姆梅森的店员,准备好应对店员对他的第一轮异议。他是个喜欢挑战的人,然而令他有些失望的是,听到一个平缓低沉的声音说道:“海因茨先生,我们全部都要。”亨氏食品就这样进入了英国市场。他第一次拜访英国的若干年后,带有一间小型库房的伦敦分公司在伦敦塔附近成立了。亨氏的广告随处可见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亨氏所有产品上都印有“57个品种”的商标,这是营销史上最成功且最令人难忘的广告标语。这个闻名遐迩的数字是海因茨想出来的。一天,在纽约乘坐高架城铁时,他注意到某品牌的鞋子在广告上夸口说有“21种款式”。他不禁想到自己制造的食品种类繁多,“57”的标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他一生中都非常积极地担任主日学负责人,并且在许多教会的主日学工作上给予大量经济援助。二十五年来,为了鼓励主日学的工作,他帮忙组建并运营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参加了许多专门的活动去拜访并鼓励人们参加教会。在一次专门的活动中,他指挥了入户走访,在匹兹堡训练了超过2,000名访问员,走访的家庭超过83,000户。他的资助还不远万里地抵达了像日本那样遥远的地方,帮助那里的人们促进主日学的事工,他还于1918年亲自带领二十九位牧师及商人走访了日本、韩国及中国的七十座城市。

他总是腾出时间去拜访教会,并且向他们讲述主日学和少年查经班的重要性,这是为上帝传福音给年轻一代。

在他辞世的1919年,亨氏公司拥有6,523员工,26家工厂,此外还有办事处及其他的房产共227处,占有耕地100,000英亩。在报刊上发布的讣告公正地反映出了他生命中的优先顺序:“亨利·J.海因茨,教会人士,慈善家,制造商……”“他生活中真正热爱的”,匹兹堡大学教务长说道,“是他的信仰。”海因茨在他的遗愿和见证的序言部分清楚地告诉了人们他的信仰是什么:“在我属世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要在这份遗嘱的开头言明——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我信耶稣基督是我的救主。”(1) 路德宗也称信义宗,是改教家马丁·路德建立的基督教宗派。——译注一位作曲家的历程门德尔松门德尔松

摩西·门德尔松来到柏林时境况不佳。年仅十四岁,疲惫,风尘仆仆的他看上去是那样憔悴、丑陋,身材还有些畸形,而且还身为在当时受人轻看的犹太人。他独自一人,站在城门外守卫面前希望获准进入城内。当问及他的营生时,他试图用自己懂得的唯一一个德语词来应付。“学习(Lernen)”,他结结巴巴地说——想表明他是来求学的。守卫让他绕到牲口进出的大门去进城,因为犹太人不能从正门入城。在当日守卫室的登记日志中记录着:“今天进入罗森塔勒城门的有:六头牛,七头猪,一个犹太人。”当时是1743年,六年后,这位“黝黑矮小的驼背人”成为柏林最具煽动性的作家及哲学家;1767年,他的德语水平已经雨后春笋般地从一个词发展到著有许多名作。摩西是位有创意的作家,并且是位势不可当的天才思想家,但他有个儿子(他的八个孩子之一)亚伯拉罕看起来却与他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亚伯拉罕身材高大,英俊,是个慢性子,他从小本经营起家,稳扎稳打地藉着投资其他人的财富稳步地建立了一家大型银行。但是,令摩西·门德尔松从默默无闻到颇具名望的火花再次闪现在他的孙子身上。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同年海顿过世,次年肖邦诞生。与其他的作曲家不同,门德尔松出生在富有、奢华的家庭中,只有一件事给他的富足添上了疤痕——他是个犹太人。他的父亲为此担心多年,因为依据法律,如果国家要想要制裁,他所有的财产和房屋会倾夜间被充公。作为生活在柏林的犹太人,他没有丝毫的权利。因此亚伯拉罕·门德尔松回避显露财富,把他的奢华都掩藏在外表朴素的房子里。他也会因孩子们的缘故而担忧。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在那些年月里他们要忍受有种族意识的柏林人的侮辱和蔑视?

亚伯拉罕·门德尔松对于犹太教一点也不忠心,因为他不相信上帝曾超自然地对犹太人说话,并且像《圣经》记载的那样对待他们。因此他很容易受到他兄弟的推理的影响,他兄弟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认定这是唯一的救恩之道,他才会对一个压逼、迫害人的宗教保持忠诚,并把持续一生的迫害加诸子女身上。然而一旦他不再相信时,任何这类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暴虐。”

一天晚上,还是小孩子的费利克斯痛苦地哭着从歌唱学校回到家中。他直奔到父亲那里告诉他说,在颂唱《圣马太受难曲》时其他孩子们是如何的奚落他。他们高喊着“看犹太男孩在向基督颂唱!”听完后,他的父亲立刻陷入沉思中。

第二天,他带着他的孩子们来到了路德宗教会,在那里他们接受了点水式洗礼,成为国家认可的基督徒。之后很快,他的父母申请成为正式会友,通过披上基督徒的外衣来寻求得到保护。

这位富有的银行家仅仅是在名义上接受基督教,从他写给女儿的信中可见一斑。“上帝真的存在吗?”他继续问道,“……我们能靠他生活吗?如果是,在哪,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因此我从未教导过你任何相关知识。”当门德尔松家的孩子们(1)以“基督徒”的身份成长的时候,全家接受的更正教信仰只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苍白教条。

音乐对费利克斯来说非常重要。在他六岁的时候,音乐紧紧抓住了他的心,随着岁月流逝,九岁的他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准备好了第一次公演。十岁时他开始作曲,在十八个月里创作了五十余篇完整的乐章。在他年少时发生的最令人惊叹的事是,他十二岁时在德国顶级音乐鉴赏家面前的弹奏,引起了非常强烈反响。他少年时代的老师是位高个子的中年杰出音乐家,名叫策尔特。老师为他在国务大臣歌德和一些有成就的音乐家面前安排了一场演出。紧接着,在点到年轻的门德尔松的名字,让他进入歌德华丽的音乐室之前,策尔特一本正经地看着这些著名的音乐界友人们,说道:“先生们,请先让我打扰一下。你们将会见到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钢琴技艺会令你们大为吃惊,然而,他所谱写的乐曲会使你们更加惊奇。如果你们受感动要去赞扬他,请保持适度,只赞扬他的C大调,这个最平实的基调。直到现在,我已经尽量防止他陷在虚荣里。”

费利克斯进到屋里,乌黑的头发显得略长,他看上去很年幼。当他开始弹奏的时候,听众们在座位上身体前倾,全都诧异地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当天晚些时候,费利克斯又在一大群知名人士面前上演独奏,有一位到场的音乐家瑞尔斯泰描述道:“他先在低音部分把柔和的旋律变成了奔放的图画,继而又在高音部分奉献了好似一团流动火焰的狂想曲,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整个演奏令人惊讶……这个男孩子的小手竟能弹奏如此复杂的音符,掌握最难演奏的和弦;那乐曲真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小门德尔松娴熟精湛的演绎技巧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钢琴家莫舍莱斯在日记中写道:“费利克斯是个非凡的人。能有哪个天才神童能与他媲美?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无人能比!这个孩子已经是位成熟的演奏者了。”

费利克斯十六岁时,他父亲决定把柏林最好的别墅买下来,别墅周围环绕着非常罕见的美丽草坪和花园。在这里,这位友善充满活力的神童被一大群上流社会的年轻朋友们簇拥着。他们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刚刚开始在德国销售),组建管弦乐队和唱诗班,门德尔松的别墅成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中心。那里的设施一应俱全:有各种培养艺术才能的设备;也有宽敞的房间供人们散步、聊天、辩论,还能和普鲁士王公贵族家庭的后裔一起开玩笑。没有哪个新出现的作曲家不知道这里的环境。

在八月里的一个炎热的晚上,富丽堂皇的门德尔松家那瑰丽的花园令费利克斯陶醉其中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创作出第一部成功的作品。他独自坐在那里,微风令夜晚温暖的空气中弥漫着灌木丛芳香的气息,萤火虫的微光若隐若现。《仲夏夜之梦》的乐曲在他心中成形了。“那晚”,他回忆说,“我与莎士比亚在花园里邂逅。”

门德尔松敏感的心还热切渴望另一种“邂逅”,即在某种形式上对上帝的感知。与他所有富有的朋友一样,他只着眼于当下;相互奉承、骄傲、享乐、前景和远大抱负是他生活的动力。但是所有这些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家人已经从犹太教徒“皈依”基督教,但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母亲,对新信仰的信奉一点也不比之前的旧信仰强。甚至那些来自各种不同教会,经常来拜访他们并受到他父亲款待的显赫人物也似乎更感兴趣去反驳基督教信仰,而不是遵循。那时在德国,嘲笑《圣经》是上帝的默示、奚落《圣经》的权威性已经成为时尚。

费利克斯认为也许能在罗马教会信仰中找到答案。当他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就想去探索罗马教会的信仰。然而当他将要开始探索时,巴赫进入了他的世界。巴赫是上世纪“柱石级的更正教作曲家”,他的乐曲仍然会在音乐家的耳畔响起。门德尔松的一位朋友曾经评论巴赫的音乐干瘪、机械;为了证明他是错误的,费利克斯组建了一个有十六人的巴赫合唱团。他对《圣马太受难曲》怀着尊敬之情,期望能够看到该作品在柏林上演。1829年,此曲百年华诞之际为费利克斯提供了良机,他在密友歌手爱德华·德弗里恩特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和一个由四百人临时组合的唱诗班。由费利克斯指挥的这部作品上演时,赢得了柏林人的响亮喝彩。

这部作品对门德尔松的影响超出了音乐和戏剧领域。他开始对受难的属灵信息怀抱深厚的敬意,开始真实地相信基督的受难和受死是为人的罪献上的代赎。这同样让他坚定地相信《圣经》是上帝的默示,是绝对无误的。可以确知的是,当时费利克斯只有一位熟人与他持有相似观点,这个年轻人当时为了路德宗的牧职而在柏林学习。当门德尔松因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受到家人和大多数朋友的嘲笑之时,除了和这位朋友散步聊天外,他只能在《圣经》和巴赫的音乐中寻求答案。《圣马太受难曲》的成功演出为他开启了新的篇章,费利克斯取得了第一次走访伦敦的机会,用他的话来形容,伦敦“就像是地球上最宏大最复杂的庞然大物。所有事情在我周围旋转滚动,就好像把我卷进了漩涡”。这次旅行中他还到了威尔士和苏格兰进行公演,在苏格兰著名的芬戈尔洞,他得到灵感创作了《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在归途上,有人建议他作曲纪念路德宗《奥格斯堡信条》发布三百年周年。这个主意引发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马丁·路德的生平。他读到这位改教家的属灵历程时,不禁为之震撼。路德对公义的追求、想要被上帝接纳的心远比自己更加真挚热切。路德没有在修道院里找到上帝,他最终发现上帝会藉着相信基督把自己彰显给那些痛悔的罪人,他重生得救的经历是那样激动人心,他显然在上帝的帮助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这些全都深深地印在了门德尔松心里。他的感受全都在《宗教改革交响曲》中表现出来,其中最有震撼力的乐篇是马丁·路德的赞美诗——《坚固保障歌》。在那之后,一本路德的赞美诗成为他属灵的帮助和鼓励。

在二十一岁那年,门德尔松终于得以造访罗马,然而却不再是去寻求真理。他已经认识到罗马教会的信仰已经完全偏离《圣经》的根基,用靠善行得救来取代了单单信靠基督的代赎而得救。他对罗马敬拜采用的音乐很感兴趣,但是厌恶他们的颂歌,他说道:“真的,在《圣经》的记载中根本没有这种枯燥的公式化的赞美。《圣经》中的每句话语都是那么鲜活真实,表达方式总是如此美好有生气。”在此次意大利之行中,柏辽兹与门德尔松多次见面,他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坚定地相信门德尔松是有史以来最有才干的人之一……他是难得一见的有坦诚灵魂之人。他坚定地相信路德宗的信仰。我有时因嘲笑《圣经》而招来他的反感。”

罗马教会那些数不尽的神职人员和迷信、浮华以及他们的仪式让门德尔松反感,因而想念故土,他说道:“感谢上帝,那极度吹嘘的中世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门德尔松绝对是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对他而言,大自然的美丽唤起了极度的浪漫主义;与人交往激发了具有传染力的幽默感;生活的压力刺激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股子倔强劲头;而悲剧和哀伤把他抛向可怕的黑暗中,并且让他陷入长期的沮丧。肤浅和逃避现实的事情令他无法忍受。例如,在新年的时候,他会正视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失败和不足之处。这正是向全能的上帝寻求宽恕和原谅的时候,否则,似乎没有必要来发誓言并许下美好愿望。“人们相互打着招呼闲聊,轻率地、打趣地祝福对方有美好未来……他们希望通过搞笑、喝酒来去除心中的忧伤,但却是做不到……所有这些对我来说完全像是致命的。新年的时候是赎罪的日子,人需要自己独自去经历这一切。”

随着《意大利交响曲》的逐渐走红,门德尔松的名气渐增,他发觉自己被一种知足和幸福的感觉哄抬得越来越高。然而柏林最著名的音乐学院拒绝他参选新一任的主管时,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他陷入痛苦的失望中。因为在门德尔松寻求上帝的道路上发生的这些事向他显明,他仍然非常在意今世的利益,因此他的骄傲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他就像一头受伤的小鹿离开了养育他的城市,接受在杜塞尔多夫担任音乐总管的邀请,把大把的精力投入剧场的事务上。

事实证明,所有这些事都在互相效力,教他得到属灵益处。他在柏林遭受的拒绝教会了他不要为自己在地上积攒财宝,在参与剧场的相关工作时,他看到了这世上的享乐被败坏和堕落包围吞没着。他发觉剧场完全是一个虚假的、道德败坏的世界,令他生厌,他不得不与之分离。门德尔松虽然没有像使徒保罗令人称奇的重生得救那样,经历了炫目的光照,但是他有着相同的发现——基督徒是主新造的人。就像保罗说的“旧事已过”,所有完全利己的私欲和动机也与之同去。费利克斯欣然认同保罗的这一说法。并不奇怪,他发表了《圣保罗》作为自己第一部清唱剧,他的一位密友说道:“不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主题,而是这个主题选择了我们。”

当门德尔松开始创作《圣保罗》时,需要寻找一位《圣经》方面的合作伙伴兼顾问,但在这件事上他无需多想,本能地选择了自己所信任的朋友和知己,就是那位曾经的神学院学生、现在的路德宗的牧师。起初,这位牧师犹豫地说:“因主的怜悯,给我自由可以传道并结出果实,但我不认为自己真的可以胜任你所让我做的事。”然而费利克斯需要确保,自己的神学顾问相信那古旧福音并且持定上帝所启示的道。最佳人选就是这人了。

门德尔松在父亲过世后,感到自己对使徒保罗所传讲的福音比从前更加感同身受。他最后的“世界上的依靠”已经离开了他,留给他的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渴望,即完全步入全新的生命,他感到上帝已经给了他这生命——一个重生得救之人的生命。在接下来几周内,他深深地执迷于研究保罗书信,随身携带一本《圣经》和一部关于早期教会历史的书卷。门德尔松二十七岁那年,《圣保罗》首次上演,这位挚诚信徒所要传递的福音以及对上帝所表现出来的虔诚尽显于这部作品之中。例如,门德尔松在描绘基督的声音时认为不应该用男人的声音,否则就是在违反十诫里的第二条诫命。因此他用女生合唱来替代男声部,尽可能避免将其当做真实的基督的声音。

公众喜欢把门德尔松视为一个浪漫的象征。在他二十八岁时与一位害羞的十七岁美丽姑娘塞西尔·简瑞诺结合之时,公众反应热烈。塞西尔是位牧师的女儿,他们拥有共同的基督徒的信仰,二人结合成为那个世纪里最著名的幸福婚姻之一。那么为什么他要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为《诗篇》42篇中“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这段经文谱曲呢?是否因为曾经把他簇拥为中心的那些魅力十足的年轻朋友们公开地蔑视他的悔改归主并且奚落他对救主的爱?“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这首诗的作者说,“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上帝在哪里呢?”

门德尔松发觉在人群熙攘的世界里,有时基督徒是那样孤单。就如他曾感到保罗重生得救的经历就像自己的人生写照一样,现在他开始理解以利亚这位孤单的先知,将其作为下一部主要作品的主题。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以利亚的:“当今我们真应该再次使用这样一位先知,在与当权者、众人,事实上是与整个世界对立之时,他是如此坚强、热诚、愤怒并且那样忧郁!”

当腓特烈·威廉四世登上普鲁士王位的时候,他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建立国家艺术学院,并劝服了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来担任音乐系主任。在此期间,这位作曲家于1842年应维多利亚女王邀请去白金汉宫表演。阿尔伯特亲王(女王的丈夫)还专门让他在星期六的时候为宫里新安置的风琴试琴。门德尔松当然选择弹奏《圣保罗》,令他惊讶的是在弹奏期间女王和亲王一起颂唱了歌词。他们让他一起弹奏颂唱太久,以至于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在他走时,女王把自己的戒指送给他作纪念。门德尔松与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在一起

他创作了许多属灵的乐曲和赞美诗,其中包括著名的《颂赞歌》,还有英语圣歌《听我祷告》是在《以利亚》完成之前由自门德尔松执笔的。《以利亚》最终问世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愉悦,因为门德尔松显然相信《圣经》的权威性及其历史准确性,这使得他为此承受了巨大的批评。他和他的牧师搭档因无视自由派神学理论而遭受公开辱没。有一个知名的评论人批评他的作品“浅薄地把宗教幻想与伪善牧者的虔诚混杂在一起”。门德尔松长期以来一直设法通过这种合唱作品表达《圣经》的世界观。在他第十次也是最后一次到访英国的时候,朱利叶斯·本尼迪克特爵士问他最珍视的一段旧约经文是什么时,门德尔松打开《圣经》读道:“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这位作曲家叹口气道:“谁能为它谱曲?”

在这最后一次造访英国期间,门德尔松应维多利亚女王之邀在伦敦亲自指挥歌剧《以利亚》。在演出终场时,阿尔伯特亲王递给他一个节目单,在上面他亲手写着“献给这位尊贵的艺术家,他置身于敬拜巴力的低劣艺术环境中,却像另一位以利亚一样用才华和学识保持了……向主敬拜的真正艺术,这位主通过创世的伟大奇迹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他那不变的旨意……以此献上感恩的纪念,阿尔伯特。”

这份来自皇室的赞赏写于1847年5月,那年门德尔松正值三十八岁。六个月后他在莱比锡突然暴病,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应验了自己的预感,英年早逝,然而他的坚定期望是见到他的救主,并且得以进入永恒的荣耀。(1) 更正教也称基督新教,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因宗教改革时期信徒们要求回归《圣经》信仰,脱离天主教而形成。——译注“勋爵使徒”拉德斯托克勋爵

关于重生得救的真实性及福音信息的大能,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可以在今日的俄罗斯找到,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基督信徒的聚会兴旺繁盛,尽管他们因为当局要根除对上帝的信仰而遭受了数十年的残酷迫害。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这些迫害才开始平息,随后因苏联解体才得以结束。拉德斯托克勋爵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真正忠于《圣经》的基督教信仰之光已经几乎全部熄灭。俄罗斯正教会给人展现的是一个令人恐惧、迷信而又仪式化的宗教。尽管在十九世纪初连沙皇都告白自己悔改归向基督了,但这些属灵生命和热忱已经萧然而逝。然而,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真正以《圣经》为本的基督教信仰的火种重新燃了起来,点火的是一位不平凡的人,他既不是教会牧师也不是俄国人,而是位献身于传扬基督教信仰的英国贵族。

拉德斯托克勋爵出生于1833年,人称格兰维尔·沃尔德格雷夫阁下,他家世显赫,祖上是在征服者威廉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激进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粗暴易怒的海军将领,年轻时的格兰维尔看似如出一辙。他是个身量矮胖、易冲动的少年,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梦想着随着时间流逝定会如愿以偿地成为有权有势的人。虽然他父母的教导让他对寻求与上帝真正建立个人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印象深刻,但是这位未来的贵族却把这样的念头扔到背后,认为(他自己回忆说):“在这属世的生活里只需要添加一点点宗教生活就够了。”

在哈罗公学毕业后,他就读于牛津巴利奥尔学院,作为一个富庶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他过着典型的潇洒享乐人生的十九世纪生活方式。在获得本科法律文凭后,他被任命为军官,出征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当他行军到前线,战事已接近尾声,不过他抵达泥泞的战场时,还是足以体验到疾病流行的战壕里的无助、痛苦和悲惨。这里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辛勤地护理奄奄一息的病重伤员的地方,在这里格兰维尔·沃尔德格雷夫经历了他与那位活着的上帝惊心动魄的相遇的第一阶段。事情是这样开始的,这位年轻的贵族突然感到恶心、发烧、身体虚弱,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而体验到巨大恐惧。他陷入了克里米亚的死亡魔爪中,不久被医生认定性命不保。“我末时已近,”他想,“但我还没有准备好。”

他曾对母亲让他寻求上帝的热切恳求置之不理,曾经在哈罗和牛津的打猎场上取得成绩并沉溺在这享乐里。现在,他不得不把所有这些都放在上帝的面前来交账。身体、思想、权力这些在他一生中所借用来的现在必须交还给上帝,自己将如何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呀?躺在临终的床上时,沃尔德格雷夫将自己的心和灵魂转向基督并祈求他的宽恕。令人惊奇的是,他开始康复,此时他定意绝不忘记那次的祷告。他已经俨然成为一个非常不同以往的年轻人。

格兰维尔·沃尔德格雷夫带着新的心态回到伦敦,此时正值另一个社交时节的开始。起初他并没认识到把时间花费在贝尔格莱维亚社交圈里无休止的舞会和宴乐上有什么大错,但有天晚上一位显赫的律师,也是位热忱的基督信徒,把他拉到一边坦率地问道:“你是怎样来侍奉你的新主的?”尽管并不情愿,然而沃尔德格雷夫在内心强烈的驱使下,开始去米德尔塞克斯医院探访病人,给他们读《圣经》经文。他最先探望的是位患有严重面部肿瘤的西班牙工人,他苦不堪言,怨恨所有人。当沃尔德格雷夫每日读经并解释福音时,他看到赦罪、与上帝和好的信息让这个人的态度变柔和、转变了。圣彼得堡——宫殿之城:阿尼奇科夫宫

在二十三岁那年,沃尔德格雷夫成为拉德斯托克勋爵,而且在两年内结了婚,同夫人定居在南安普顿的梅菲尔德公园一处绿荫环绕的豪宅。“他们夫妻二人都很擅长社交,”巴克斯顿夫人写道,“在那里他总是尽量安静地用客气的方式为主做工。我以前经常到他在伦敦的布莱恩斯滕的家里,拉德斯托克勋爵夫妇经常在那儿召集查经聚会。”

拉德斯托克勋爵距离发觉上帝为他安排的人生主要目的还差重要的一步。二十六岁那年,他负责统领一营步兵志愿军。参谋招募并训练了一大群人,由他负责指挥,“拉德斯托克勋爵营”开始成为名声响亮的伦敦兵团。他们定期在海德公园进行阅兵——拉德斯托克勋爵骑着灰色战马行在前方率领着部队。他自掏腰包购置的艳丽精美的制服不会不引来伦敦人的钦佩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