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的阴影(公元1800年至1914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06:42:44

点击下载

作者:郭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殖民的阴影(公元1800年至1914年)

殖民的阴影(公元1800年至1914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殖民的阴影(公元1800年至1914年)作者:郭方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5-1-1ISBN:9787550216723本书由北京日知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前言殖民的阴影1800年至1914年

15世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野心家、航海家们,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那些臭名昭著却又功勋斐然的全球性拓荒者,在大海上开辟出了一条条新航线,在海洋的那端发现了一块块新陆地。自此,一直因蒙昧而隔绝的世界被沟通起来,一个崭新的地球出现人们的眼前。可是,崭新未必意味着美好。因为人类固有的欲望,那些从“文明”的欧洲而来的开拓者变成了疯狂的掠夺强盗的急先锋。

新的航路成为早期殖民者胜利进军的栈道,被发现的“新”大陆成为欧洲“强者”竞相争夺的猎物,并最终沦为牺牲品。一段波澜壮阔却又染满鲜血的殖民争霸史自此拉开帷幕。19世纪,殖民争霸进入高潮,地球上差不多每一寸土地都已经被殖民者瓜分殆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老的强者逐渐衰弱下去,成为明日黄花;而新的强者不断崛起,跃跃欲试地加入战局。殖民史的主旋律进入争霸时期,对殖民地的争夺愈演愈烈。

从赤日炎炎的大洋洲到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大平原,从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到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再到浩瀚的太平洋中如珍珠般洒落的小岛,殖民争霸的剧目在真正的世界舞台上上演。来自欧洲的白人、黑非洲的土著、棕色皮肤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一幕幕血与火的剧目的表演者亦同样真正地来自世界每一个角落。在这段恢弘的历史中,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无声滑过:拿破仑、库图佐夫、女王维多利亚、宰相俾斯麦……这些伟大的历史缔造者是无可质疑的主角。无休止的争夺激发着更强烈的欲望,无止境的贪婪将争夺推到又一个高峰。长达百年的恩怨纠纷最终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为一个完结。旧日的格局即将被打破,新格局逐渐形成,历史将进入下一个时期。Chapter01 拿破仑时代拿破仑加冕称帝

人类命运中这个人物的重量过分,搅乱了平衡。他个人计算着他比整个宇宙都要重要。人类的过剩精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大脑中,一个人的头脑要决定全世界命运,人类文明要延续的话,这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维克多·雨果科西嘉少年

从法国尼斯向南约170千米,地中海蔚蓝色的海水中矗立着一座传说中因特洛伊王子科尔与提洛王后的孙女西嘉相爱而得名的岛屿——科西嘉岛。这座岛屿原本是意大利的属地。1768年,意大利国王将之转卖给了波旁王朝治下的法国。一年之后,1769年8月15日,岛屿西岸阿雅克肖城中没落的意大利旧贵族夏尔·波拿巴的次子在略显寒碜的客厅里匆匆降生。喜悦的父亲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寄予了厚望,因此为他取名拿破仑·波拿巴,即“荒野雄狮”的意思。科西嘉的易手,使岛上大部分居民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国籍身份,因此,岛上的很多居民产生了强烈的科西嘉独立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曾深深地影响了小拿破仑的成长。但是,夏尔·波拿巴显然是位务实主义者,他作为阿雅克肖城的“皇家法官”,时刻关注着政治的风向,以期随时调转船舵,改善自己的地位和生活。因此,1779年,年仅10岁的拿破仑就被迫按照父亲的安排,离开了从小一起嬉戏的伙伴和母亲温暖的怀抱,远赴法兰西布里埃纳军校,在这里他将要度过为期5年的军事学习生涯。

初到布里埃纳的拿破仑·波拿巴显得十分与众不同,他身材瘦小、单薄孱弱,操着浓重的科西嘉口音的法语,却又十分凶狠好斗,个性孤僻古怪,以致在同学中极少结交到朋友。但是这个少年老成的孩子其实在心中有自己明确而清晰的主张,科西嘉民族主义的激情充满了他小小的胸膛,他的理想是要将科西嘉从法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纯真坚定的热情使这个少年有了足够的毅力在布里埃纳的校园中汲取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营养。为此,他埋头苦读,沉溺于他最喜爱的历史中,如饥似渴地阅读历史书籍,那些古代伟大的将军每每令他心潮澎湃。另外,他的数学和地理成绩也一样在同学中名列前茅。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德·波拿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布里埃纳毕业,被巴黎高等军事学校所录取,成为一名身穿银条纹袖口红色衣领军装的“军官候补生”,开始真正接触到军事生活。

新学校的生活异常严格而有秩序,完全按军事化管理。除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学员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这令拿破仑觉得简直难以忍受,因此他常常遭到教官的处罚。但是,在其他的学科的学习中,他却是非常出类拔萃的,数学、防御工事构筑以及炮术成为他的长项。他对作战的天赋和爱好在此时初露端倪,以至教授这些科目的教官都

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1785年9月28,他顺利地通过毕业考试,提前完成了学业。11月6日,穿着有银胸扣军装的拿破仑前往拉费尔炮兵团报到,作为法国皇家炮兵上尉,自此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军事生涯。法兰西皇后约瑟芬约瑟芬是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拿破仑加冕的时候,她被册封为皇后。由于没有孩子,拿破仑最终于1809年和她离婚。在炮火中成长早期的军事生涯中,这位略带稚嫩的年轻军官并无太多建树,当时,拿破仑还一心沉浸在科西嘉光荣独立的梦想中。为此,一有机会他就返回科西嘉,和故乡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积极筹划科西嘉的自由和解放。

在军中服役期间,他依然保持着特立独行的性格,远离社交,把一切可能的时间用来阅读书籍,寻求救国之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运动巨擘的著作深深吸引了他,使他手不释卷。理性的光辉渐渐照亮了他一直过度狂热盲目的内心,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等主张为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的大门,他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科西嘉民族主义。拿破仑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他认识到科西嘉和所有法国人民的苦难来自于封建的专制制度,而非某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统治。很快他就成为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曾热切地为之欢呼。1792年,拿破仑第三次返回科西嘉,他与科西嘉分离主义者发生了武力冲突,彻底抛弃了科西嘉独立的想法。此后,拿破仑才完全把自己作为法国的一分子开始积极参与到法国的历史中。1793年,24岁的拿破仑临危受命,围攻保王党所控制的堡垒——土伦。这位年轻的炮兵少尉在战斗中第一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为这一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为此,他被提升为少校营长,不久又擢升为准将,在军界崭露头角。1795年,热月党督政府面对保王党新一轮的武装叛乱束手无策,督政官想到了拿破仑,拿破仑不负众望,很快用大炮击垮了保王党人,稳定了局势。作为奖励,督政府晋升他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拿破仑在军界和政界中一夜成名,成为巴黎家喻户晓的大英雄。1796年3月2日,他又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6日,拿破仑与情人约瑟芬结婚,一时春风得意。

虽然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上以其出色的指挥技巧和英勇的战斗气概所向披靡,屡次击退奥地利和撒丁王国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进攻,并最终迫使他们签订了议和条约,督政府却在酝酿对付他的办法。因为,随着拿破仑的声望日渐升高,督政府已经开始感受到一丝威胁。1798年,按照来自督政府的命令拿破仑任东方远征军总司令,奉命离开土伦,远征地中海那边的埃及。从执政官到皇帝

可是,在埃及青尼罗河上拿破仑遇到了首位令他在战场遭受挫折的敌手——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将军,他不仅在尼罗河上摧毁了拿破仑的舰队,还将在未来在更广阔的海面上给拿破仑更沉重的打击。拿破仑的海军主帅战死沙场,陆军受困,心情大为沮丧的他把气全都出在了法老金字塔前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身上,斯芬克斯的鼻子就是在此时被他一把扭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拿破仑从一张过期的报纸上获悉法国本土内外交困,外部第二次反法同盟正在形成,内部保王党人再次集结。1799年11月,察觉到良机在即的拿破仑秘密返回法国,发动了“雾月政变”,将权力从督政府手中夺取过来,随即组织法兰西共和国执政府,并自任第一执政,实际的独裁者。

这位受到启蒙思想洗礼的执政官终于有了机会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除了继续以军事行动巩固政权之外,拿破仑在国内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其中最有意义,也最为他自豪的是他组织编纂了《拿破仑法典》,以立法的形式最终保全了大革命初期的革命果实。他曾自述道:“我的伟大不在于我曾经的胜利,滑铁卢一战已使它随风而去,我的伟大在于我的法典,它将永远庇护法兰西的人民享受自由。”

权力的叠加滋长个人的野心,独裁者拿破仑渐渐不再满足于第一执政十年任期的限制。1802年,在他的要求下参议院进行了民意调查,最后修改了共和八年宪法,将执政官任期改为终身,拿破仑距离王冠上的那颗钻石仅仅一步之遥了。不论是出于真诚的追随,还是纯粹作为官僚阿谀奉承的本性,围绕在拿破仑周围的官员们很快察言观色明白了拿破仑这位未冕之王的意图。于是,1804年4月30日,议员巨雷向保民院上了一份奏章,建议将共和国改为帝国。5月3日,参议院议长康巴塞雷斯率领全体议员宣读请愿书,恳求拿破仑接受人民的请求,为保护法国人民永远的自由而成为他们的国王。这正中拿破仑下怀,他稍微推辞之后便欣然应允。15天之后,参议院便正式批准了新的宪法,拿破仑从法律上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作为欧洲的传统,而且为了给皇冠加上更加神圣的光环,拿破仑极为礼貌地邀请教廷教皇庇护七世前往巴黎为他加冕。教皇感到极大的震动和愤怒,那个小个子的法兰西新皇帝竟然破坏规矩要教皇屈尊就驾。但是,在枪炮的威慑下,庇护七世只能忍气吞声,满足拿破仑所有的要求。1804年12月2日,教皇登上巴黎圣母院的祭台,冗长复杂的仪式过后,他准备将皇冠戴到拿破仑的头上。没想到,早已经等得不耐烦的皇帝一伸手接过了皇冠亲自戴到自己头上,然后,又把一顶小皇冠戴到皇后约瑟芬的头上。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为自己进行了神圣的加冕。

重回帝制下的法国在这位35岁皇帝的率领下横扫欧洲大陆,整个欧洲旧世界的秩序被这个新帝国搅动得地覆天翻,欧洲历史上又一页开始了。拿破仑会战马伦戈

这位野心勃勃的科西嘉贵族后裔对军事似乎有着天生的敏锐感触和嗅觉,拿破仑的秘诀在于集中,而他的继承者的秘诀却在于分散。当拿破仑看到自己不得不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作战时,例如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他就立即把自己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有决定意义的作战线上……而把较少的兵力留在次要的战场上……因为他相信,即使他的军队在次要战场上打了败仗,他自己在主要作战线上的胜利也能比任何直接的抵抗更可靠地阻挡敌军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法国元帅缪拉明修栈道

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政府一直力图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因此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即将缔造的崭新的法国令它寝食难安。1798年,法国国内军事力量空虚,英国政府急忙照会俄、奥、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织起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决心用刀与剑阻止法国革命的发展。

此时,主持法国的督政府对内无力挽救罗伯斯庇尔“恐怖统治”时期遗留下的千疮百孔;对外更无力抵抗反法同盟强大的军事进攻,几个月之内意大利北部、多瑙河流域的土地丧失殆尽,法国再次全线告急。1799年11月9日,从一张旧报纸上获悉国内局势动荡,决心趁此建立功勋的“荒野雄狮”拿破仑·波拿巴火速从埃及赶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从软弱的督政府手中接过权力,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这位野心勃勃的科西嘉贵族后裔对军事似乎有着天生的敏锐感触和嗅觉。他恼恨英王乔治三世和奥皇弗兰西斯二世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为他们对他和平倡议粗鲁的拒绝感到十分满意,他曾高兴地搓着手对他的外交部部长塔列兰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一回答充分地满足了我。英国需要战争,英国将会得到它。是的,是的,殊死的战争!”于是,拿破仑立刻着手备军,他的首要目标是夺回失去的意大利。

为了迷惑在战场上接连得胜、得意扬扬的奥地利军队,拿破仑精心为潜伏在周边的英奥间谍制造了一系列假情报。1800年4月,他先是成立了一支所谓支援热那亚的预备军团,其实是仅仅由3000到6000名新兵和服役过期的老兵,其中还包括一些残废军人组成的临时队伍。5月初,他又大张旗鼓地检阅了那支未经训练、衣着不整的部队。依据这些情报,战场上的奥军主帅梅拉斯断言法国预备军团根本就是捕风捉影,充其量不过是乌合之众。阿尔克莱大桥上的拿破仑

1796年11月15日,画家格罗随拿破仑的军队到达阿尔克莱,他画出拿破仑将三色旗插到桥头的景象。暗度陈仓

其实,做足了表面功夫的拿破仑并没有放松对整个战争形势的研究。他发现,因为梅拉斯愚蠢的判断和对阿尔卑斯山天险的盲目相信,奥军主力正在全力以赴进攻意大利西北部的萨沃纳、热那亚等地,而放心地把自己的后防交给了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毫无防范。这一漏洞自然没有逃过拿破仑的鹰眼,他制订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突破阿尔卑斯山山口,突降奇兵于梅拉斯的背后,并且从1800年1月开始亲手秘密组织一支真正的预备军团。

5月7日检阅完假预备军团之后2个小时,拿破仑飞速赶往日内瓦。在那里,他先是会见了派去探测圣伯纳德大山口的工程师马来斯戈,听取了关于大小圣伯纳德山口的情况。这两处山口海拔高达2473米,高处常年积雪,通过非常困难。但拿破仑决心学习古时汉尼拔,战胜这个天险突入意大利。

5月15日,拿破仑亲率3.5万人的主力部队,携带40门大炮,开始强行登山。高耸入云的山峰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漫长的队伍犹如一条灰色的长蛇缓慢前进。士兵们只能徒步穿越在悬崖峭壁、嶙峋怪石和深深的积雪中,他们把大炮等辎重设备全都化整为零,或由骡马驮着,或由战士肩背手拖。为了鼓舞士气,拿破仑身先士卒,从马背上下来,和所有战士一同步行。

5月16日,部队顺利翻越山口,来到山谷地带,并于17日旗开得胜,在沙蒂隆附近消灭一小股奥军。5月23日,又攻陷巴尔德堡炮台,法军主力终于走出阿尔卑斯山区,皮埃蒙特平原就在眼前。得到消息的梅拉斯将军大惊失措之下又一次做出错误判断,他以为拿破仑会南下都灵,于是就留下奥特部继续围攻热那亚,自己率军北上迎战。自4月以来,一直坚守热那亚的马塞纳的部队虽然英勇奋战,但因为与敌人力量对比悬殊,眼看城内就要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不断向拿破仑告急求援。经过再三衡量,拿破仑断然决定,暂时放弃热那亚,主力直取米兰,在那里与蒙赛部会合,切断奥军与国内联系的通道,然后包抄奥军。6月2日,法军未费吹灰之力便占领米兰城,梅拉斯驰援已晚,大呼上当,急忙东进亚历山大里亚,准备迎战拿破仑大军。而拿破仑则于6月9日从米兰挥师西上,次日到达波河,组织司令部,布置与奥军的大会战。好消息接踵而来,11日上午,从埃及赶到的德赛将军率军与拿破仑会师,法军力量陡然壮大不少。拿破仑与狮身人面像

拿破仑在埃及的时候,小试身手,锋芒毕露。法兰西的旗帜在埃及上空飘扬。面对狮身人面像,拿破仑应当是踌躇满志,在盘算着自己的人生梦想。遭受挫折

可是,大战在即,致命的侦察失误却使拿破仑犯了一个错误,他误以为梅拉斯闻风而逃撤往热那亚了。于是他决定将法军兵分两路,一路驻守,一部由德赛将军率领向南去切断梅拉斯的后路。

6月14日清晨的马伦戈平原上一片寂静,上午9时,这寂静忽然被打破。奥军如潮水一般涌出亚历山大里亚城,三路齐趋,直向法军扑过来。马伦戈西靠丰塔农讷河,周围村庄、农舍和葡萄园星罗棋布,本来形势比较利于防守,但无奈法军此刻孤掌难鸣,分兵之后,只有维克托军团9000人孤军奋战,与奥军2.8万人展开厮杀。奥军有备而来,杀得法军措手不及,因此声威大震,70多岁的老将梅拉斯所乘坐的战马虽然两次遭到炮弹袭击,但他仍然坚持亲临战场,鼓舞士气,指挥战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拿破仑充分显示了其天赋的军事家本色。他临危不乱,亲率800名士兵加入战斗之中,指挥法军全力拼杀,前后4次反击,夺回阵地。但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下午2时,法军已经伤亡殆尽,平原上布满法军尸体,泥土都被鲜血染红。面对如此景况,拿破仑只能忍痛撤退,下令部队有秩序撤离马伦戈。

梅拉斯见此欣喜若狂,认为大局已定,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已经被他彻底击溃。他立即命令信使回维也纳告捷,然后清理战场,点数战俘。大战之后,放松了紧绷神经的梅拉斯感到十分疲惫,于是他将追击法军残部的指挥权交给了部下查赫,自己回到亚历山大里亚高枕无忧地休息去了。一决生死

梅拉斯犯了最后一个致命的错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查赫并未听从梅拉斯的命令乘胜追击,而是下令奥军分批休息用饭直至酒足饭饱。而沉着撤退的拿破仑却在坚忍地等待时机,他相信战斗只是刚刚开始。他已经命令德赛部队火速返回马伦戈,只要两军会合,他便要与奥军一决生死。果然,下午5时,德赛部队赶到了。他不仅带来了士兵,而且还带来了15门大炮。拿破仑下令部队立刻调转方向,发动反击。刚刚还趾高气扬的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中大批奥军被勇猛的法国士兵或开枪击中,或挥刀削首。战场上一时血肉横飞,但更多奥军则是成批成批地跪地投降。清点战果,奥军损失了将近1万人,但是法军也伤亡将近6000人,其中包括英勇善战的德赛将军。

马伦戈一役,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灵活应变,相机而动,最后取得了全面胜利,迫使奥地利再次投降,重新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也因此而土崩瓦解。贝多芬的英雄颂歌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格利尔巴采共同成长的政治家和音乐家

1770年12月16日,长大后为欧洲政治版图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伟大统帅拿破仑·波拿巴正在科西嘉岛上蹒跚学步;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又诞生了一位长大后为欧洲音乐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伟大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位“乐圣”出身音乐世家,祖父曾担任波恩宫廷乐团的团长;父亲是男高音歌手,但是酗酒的毛病却给小贝多芬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母亲是一名女仆。望子成龙的父亲从小对贝多芬要求严格,8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尝试作曲,12岁时成为著名的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这位真正意义的启蒙老师对贝多芬进行了系统的培养。

1792年,炮兵少尉拿破仑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第二次来到维也纳的贝多芬也开始在音乐界声名鹊起,人们称赞他是“最卓越的演奏家”。启蒙思想将民主、自由、平等的光芒共同照进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同样使这两个年轻人激情澎湃,拿破仑在战场上屡建功勋,贝多芬创作出大量气势恢弘的交响曲。献给心目中的英雄颂歌

1796年,在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的拿破仑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总司令,等待他的将是一系列辉煌的战功,未来的道路仿佛已经撒满鲜花。但命运却将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这一年,贝多芬感到自己耳朵听力出了问题,而且情况不断恶化。1801年,医生宣判贝多芬的耳疾无法医治,对一位音乐家来说这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

自1798年起,拿破仑的副官贝纳德被任命为法国驻维也纳大使,正是他将这两个从未谋过面的伟大人物联系在了一起。耳疾缠身的贝多芬在忧闷中与贝纳德结识,两个人很快成为知己。贝多芬经常到贝纳德家中去做客,贝纳德不时将拿破仑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讲述给他,鼓舞贝多芬面对挫折的勇气。因此,当1803年拿破仑的大军占领了大部分的德国和奥地利领土后,出生在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并没有为故乡的沦陷感到多少悲伤,反而带着一丝喜悦的心情期待着拿破仑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贝纳德的鼓励下,被革命激情所振奋的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三交响乐》。1804年春,《第三交响乐》完成,贝多芬在手稿的封面写着:献给拿破仑,并在下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期待着将这部作品亲自送到拿破仑手上。童年贝多芬

贝多芬,这个音乐界的天才,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这是他13岁担任大风琴手时的画像。英雄与命运

然而,远在巴黎的拿破仑此刻正忙于继续扩展自己的野心。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之后,法国获得了珍贵的和平时期,拿破仑对内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被彻底确定下来。法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社会出现了繁荣稳定的景象,拿破仑在法兰西民众中的威望也随之而空前提高起来。1802年8月4日,法兰西共和国颁布了《共和十年宪法》,宪法中规定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

这个来自科西嘉的“英雄”开始野心勃勃地想象戴上皇冠,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经过精心策划,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消息传来,失望的贝多芬义愤填膺,他气愤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愤怒之余,他将写有拿破仑名字的乐曲封面撕得粉碎。平静下来之后,贝多芬重新整理了乐曲首页,并将名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下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特拉法尔加海战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会战,它对于历史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把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完全击碎了。一百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战从此告一结束。它使英国获得了一个海洋帝国,这个帝国维持达一个世纪以上。——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

纳尔逊在拿破仑时代造就了英国海军的辉煌,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拿破仑的心事

自1799年上台以来,来自科西嘉但胸怀整个欧洲的法国执政拿破仑率铁骑横扫欧洲,罕遇敌手。欧洲大陆上的反法分子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大小公国的皇帝们匍匐在他的脚下。1804年,拿破仑堂而皇之地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冠戴在自己头上。

但是,对这位马上皇帝而言,欧洲大陆上的无往不利并不能使他完全满足并高枕无忧,在他的心中,隔海相望的英国才是心腹大患。不把英国彻底打垮,拿破仑很难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几次反法同盟,英国都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这让已经登基的拿破仑食不安味,睡不安枕。更为可气的是,英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海军优势在海上扬兵跃舰,对法国实行海上封锁。法国海军虽然控制了欧洲的一些主要海港,但是在他的外围始终盘桓着英国海军,法兰西的海外贸易已经开始捉襟见肘。

更令他光火的是,英国在《亚眠和约》中虽然放弃了一部分海外殖民地,但其实它以土地换取了时间,抓紧扩军备战。截至1803年,它的正规军已经达到13万人,其中8万驻守本土,另外还有5万民兵随时待命。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至少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拿破仑可能用于渡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兵力。这壮大了英国人的胆量,1803年,英国政府再次向法国宣战,准备一雪《亚眠和约》之辱。

内心的焦虑和英国的咄咄逼人,激发了拿破仑的斗志,他开始了自上台以来最大规模的备战。法国西部海岸的布伦港日夜开工,军舰、运输船、驳船和所有渡海所需的一切奇迹一般迅速在数以万计的工人手中被制造出来。到1805年,法国已经拥有103艘战列舰、55艘巡洋舰。拿破仑自信地说:“只要三天大雾,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都将纳入我的囊中。”

英国毫不示弱,它以征召59万人入伍,240艘现役战舰、317艘巡洋舰的庞大规模列阵以待。另一方面,它大搞“英镑外交”,纠集俄国和奥地利重组反法联合战线——第三次反法同盟。不过,稍令拿破仑安慰的是,这次西班牙与荷兰则把赌注压在了法国一边,把海军指挥权放心地交在了拿破仑的手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开始运筹帷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英国战船

总的来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的实力略胜一筹,加上纳尔逊,无疑增加了胜因。游戏大西洋

1805年1月11日,按照拿破仑的调虎离山之计,米西塞和维尔纳夫先后共率法国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16艘战列舰和13艘巡洋舰,从土伦港出发,突破英军海上防线,驶向浩瀚的大西洋,以诱使英国海军分散力量,从而减轻被法国、西班牙联合联军的压力,为强渡英吉利海峡铺平道路。一场太平洋上的追逐游戏自此拉开帷幕。游戏的主角是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和刚刚出发的法军将领维尔纳夫。

维尔纳夫刚一出发,纳尔逊随风而动,不过由于判断失误,当维尔纳夫已经因突起的风暴返航,纳尔逊却枉费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误追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3月30日,维尔纳夫再次起航,这次有西班牙船舰随行。行程虽然缓慢,但还是于4月上旬顺利到达西印度群岛。纳尔逊重复了上次的错误,径直追往埃及,行至直布罗陀海峡才幡然醒悟,立刻调转船头,横穿大西洋。到达了目的地的维尔纳夫却没发现按原定计划先他到达的米西塞的踪影,于是在6月匆匆返回欧洲。纳尔逊闻讯转身再赶,7月10日到达地中海。

两个人犹如猫捉老鼠一样,6个月中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来回穿梭,丝毫没有战火的硝烟气息,仿佛战争还很遥远。

在游戏中疲于奔命的维尔纳夫并没有从中获得丝毫喜悦,反而在7月22日与一小股英军的短暂遭遇中受到了惊吓,他失去了对舰队的信心,以致他在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浓雾笼罩,我的舰长对战斗和战术一无所知,除了紧跟着前面的船只以外,别无他法。我们已经成了欧洲的谈资笑料。”交战中的英法舰队

1805年10月21日拂晓,英法双方打响了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参战英国舰队有27艘战舰,法、西联合舰队有33艘战舰。纳尔逊迎敌

9月29日,纳尔逊将军悠然度过了自己47岁生日的一天,并且在这一天做好了对法作战的战略计划。他将舰队一分为三:一队由他亲自率领攻敌要害,拦腰切断法军舰队,使其首尾分离;另一队由柯林伍德率领攻击法军后卫部队;最后一支则作为预备队,突袭法军指挥舰,夺其首领,打乱法军秩序,陷法军于分离之中,最后逐个歼灭之。为此,他允许各舰长不拘一格、各出奇招,自主发挥作战方法,唯一目的就是勇猛歼敌,夺得胜利。各舰长闻言摩拳擦掌,时刻待命。海上交锋

困守加的斯港被拿破仑称为“可怜的”维尔纳夫的境况真的非常不乐观。士兵贫病交加,军中金库一贫如洗。而且,替代他的新任长官即将到来。觉得受到莫大侮辱的维尔纳夫决定背水一战。

10月20日,天色刚亮,游弋在直布罗陀海峡的纳尔逊发现了维尔纳夫企图突围而出的舰队。纳尔逊没动声色,暗中追踪。21日拂晓,维尔纳夫舰队完全进入纳尔逊布置下的战略包围圈——特拉法尔加海域。

从11时30分开始,到下午3时,柯林伍德的舰只陆续投入战斗,以围攻的方式接连歼灭或虏获法西联合舰队的“圣安拉”号、“弗高克斯”号、“贝里岛”号、“火星”号等舰只。法西舰队一艘舰只被击沉,10艘被俘获,4艘逃出,西班牙海军将军格拉维拉重伤。纳尔逊亲自坐镇“胜利”号军舰,一边指挥舰队严格保持队形,一边全力搜寻法军维尔纳夫乘坐的舰只,并最终在“布森陶尔”号上发现了法军总司令的军旗。双方激烈交火并进而肉搏战。双方损失惨重,纳尔逊将军被流弹打中胸部,坚持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后光荣殉职。

杜马罗尔支队是法西联军舰队的前卫,战斗初期,他的支队一直没有开火而是自顾自向北而行,脱离了大部队。直到维尔纳夫投降以后,他才调转回来参加战斗。仅仅20分钟,他的舰就有5艘投降,5艘逃逸。短暂的反攻更像是迅速的失败。战斗结束,鲜血染红了海面,燃烧的船舰冒出滚滚浓烟。法西联合舰队惨败,而英国舰只损失甚小,纳尔逊的生命不仅为英国赢得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更为英国赢得了一个稳固的海洋帝国。战后的特拉法尔加海面

特拉法尔加一战,让法兰西彻底丧失了海上优势;纳尔逊的牺牲,换来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黄金时代的来临。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

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来看,很少有哪个胜利所具有的决定意义,能够同耶拿和奥尔施泰特的双重会战相比拟。——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法国元帅内伊

内伊,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亲王。在耶拿之战中他率领法军第六军为耶拿战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1 8 0 6年夏天

1806年夏天,奥斯特里茨会战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那一役留给三位皇帝的欢欣或伤痛却还远远没有完结,欧洲其他头戴皇冠的国王们也因此心事各异。

拿破仑虽然在战争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如何消化这一硕果却是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军事征服下不断扩大的法兰西帝国版图要获得永久巩固需要的不是血与火,而是民生安稳,国富民强。拿破仑皇帝需要和平的氛围,以便扶持法国略显脆弱的工业使其加快发展,为此,他希望能够尽快与俄国在1806年夏天达成和解,签订和约;另一方面,他同时与英国进行谈判以图解决两者之间自大革命以来不断加深的仇怨。可惜,事与愿违,英法谈判进展缓慢,而俄国沙皇则一直徘徊观望于其旁,一伺英法决裂就说服英俄重新联手,一雪前耻。

为了在炎热的夏天平息英国的火气,拿破仑决定以汉诺威换取谈判进展的速度,可是这一决定无疑使普鲁士皇帝及其国民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因为三皇会战前,拿破仑曾承诺用汉诺威换取普鲁士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如今拿破仑自毁诺言,不仅损害了他在普鲁士普通民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更激怒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其他一些封建贵族及军事将领。普鲁士王国自上而下弥漫着对那个科西嘉小矮子的强烈愤怒,他们共同呼吁国王要对法国采取强硬态度,让他们见识见识普鲁士人的威风凛凛。

在反法情绪日益高涨的感染下,1806年8月8日,威廉三世给俄国沙皇写了一封信以探听口风,结果很令他满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保证一旦发生战争,俄国将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并建议普鲁士与英国和瑞典尽快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对抗拿破仑蓬勃发展的帝国。9月,新的反法战线——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英国、普鲁士、俄国和瑞典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油画《奥斯特里茨的太阳》

这幅油画表现的是拿破仑和他的爱将们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场上指挥作战的情景。腓特烈大帝余晖下的普鲁士

七年战争中,威廉三世的父亲腓特烈大帝曾在罗斯巴赫战役中,一人力敌法国和奥地利联军,以一比二的劣势,用500人的牺牲获得了歼敌8000人的光荣胜利。这一役让腓特烈大帝声震欧洲,普鲁士进入全盛的辉煌时代,普鲁士日耳曼人民的心中充满着荣誉感,他们以此睥睨群雄。拿破仑的崛起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沉浸在往昔的骄傲中,即使那辉煌其实已经不过是余晖。1806年,普鲁士拥有20万军队,但实际上只有大约17万战斗兵力,其中还包括8万外籍士兵。士兵主要来自普鲁士农村,大部分是农奴的后代,因为按照普鲁士法律,贵族则是天生的指挥官,不必从士兵做起。因此,军营不过是普鲁士贵族老爷和农奴的另一个缩影。指挥官用对待自己农奴的态度对待自己手下的士兵,这一方面不过是无益地增长了将领的野蛮骄横、无知腐朽,另一方面更积累了士兵的憎恶和反抗情绪。如果将领想用胜利向上级邀功请赏,士兵报复的最佳手段就是尽快失败。

日耳曼民族特有的谨慎持重,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往日辉煌的留恋,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造就腓特烈大帝显赫功勋的一切战争法则。战术上,他们还迷恋着按照线式战术原则采用密集横队战斗队形,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按照腓特烈大帝的行军规则,部队每天的行程和作战的机动距离不能超过两个补给仓库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沉重的补给辎重队行动迟缓,使得十几万部队的行军如庞大爬虫一样缓缓蠕动。

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40年,普鲁士军队除了将军已老外,一切都保持着古老的颜色。那些被往日余晖耀眼的贵族将领们却得意扬扬、狂妄不已,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上战场教训那个不守信诺的科西嘉小子。即使他曾经打败了意大利、奥地利和土耳其又怎样呢,一切都不过是因为普鲁士日耳曼人还没有出手而已。勃兰登堡门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奋起的法兰西

如果说普鲁士军队已经日落西山、暮气沉沉,那么勃兴的法兰西帝国的军队则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

1806年,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洗礼的法国军队不论在部队内部将领和士兵的关系上,还是在战略战术上都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状态。大革命摧毁的封建等级制度也摧毁了军队中原有的高低贵贱之分,拿破仑赏罚分明,以军功行赏的治军方针不仅激发了将士的作战勇气,更使军中上下级关系趋于平等,形成了融洽的气氛。整个军队不是从外形上,而是从精神上凝固成了一个稳固的集体。

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充分展示了拿破仑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他将谋略、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结合,使他的战略、战术技巧上都更上了一层楼,到1806年已经达到了顶峰状态。法军中许多将士都曾跟随拿破仑转战欧洲各地,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一连串的胜利使他们斗志昂扬。整个法国,整个法国军队都散发着一种逼人而来的年轻有活力的气质。初试刀锋

1806年8月9日,普鲁士宣布总动员,决心与拿破仑一决雌雄。但为此而组建的普鲁士军队统帅部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它简直如一只多头怪物,权力分散,互相扯皮。腓特烈·威廉三世虽然对战争一窍不通,却亲自担任统帅,因此任用了82岁高龄的莫伦道夫元帅为其顾问。71岁的布伦瑞克公爵、霍恩洛赫亲王和鲁歇尔将军分掌统帅部权力,而沙恩霍斯将军则作为不伦瑞克的参谋长,马森巴赫上校作为霍恩洛赫亲王的参谋长参与战事讨论。这几个人对待这场战争各怀心事,会议召开的多,但形成一致结果的却极为稀少。以致总动员后半个多月,到了8月25日才勉强讨论并制订出了一个作战计划,普军兵分三路:左路,霍恩洛赫亲王率领约5.5万人,向霍夫方向前进;中路,布伦瑞克公爵率领7万余人,从莱比锡向南开进;右路,鲁歇尔将军率领约5万人,进往哥廷根。拿破仑检阅自己的部队

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战役即将开始之前,拿破仑在将领的陪同下检阅了自己的部队。此时的法军气势高涨,俨然欧洲大地上的狂飙之师。

9月5日,拿破仑才获得准确情报——普鲁士军队已经集结,他立刻敏捷行动起来,征召新兵入伍,调动并部署兵力。9月28日,接到普鲁士发出的最后通牒。2天之后,拿破仑亲自赶到了前线,侦察普军部署情况,并随时修改法军应对策略。10月7日,通牒最后一天,法国三路大军已经布置好:右路,苏尔特在贝劳斯,内伊的第六军紧随其后;中路,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纵队和缪拉的骑兵预备队在科堡以东,达武的第三军和近卫军紧随其后;左路,拉纳的第五军也正在接近科堡,后边是奥热罗的第七军。10月8日,法军越过林深山险的图林根,进入了萨克森,并在霍夫附近与普鲁士军队左路前卫师遭遇,会战的第一枪就此打响。普鲁士首战即告失败,在退却过程中遭到法军前后夹击,损失惨重。左路军统帅霍恩洛赫惊慌之中命令左路军主力出击,结果普军先头部队统帅斐迪南亲王在骑兵混战中命丧沙场。

接连失利使普军总司令布伦瑞克认识到了形势的危险,明白普军已经将左翼和后方都暴露在了法军的优势兵力之下后,他随即发出命令:中路军退守易北河以北;右路军退向耶拿以西的魏玛;左路军撤到耶拿以西的高地上集结。但是,布伦瑞克没有意识到他将耶拿高地的天然屏障萨勒河拱手留给了法军。在普军退却的过程中,拿破仑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调整兵力,部署位置。10月11日,根据准确报告,拿破仑做出了最新部署计划:中路一、三军和骑兵主力穿过耶拿,沿萨勒河向北对普军进行迂回包围;左右两路四、六、五、七军在耶拿以南渡萨勒河朝魏玛方向搜索普军主力。这一调整正是对布伦瑞克所做部署的准确追击和包围。10月13日上午,拿破仑的部署已经部分实现,中路军迂回之势进展顺利,拉纳报告说已经进抵耶拿,占领兰格拉芬山。13日夜间,萨勒河谷及以西高地浓雾弥漫,临近拂晓天寒雾气更浓,法军四、六、七军在顺利到达预定位置,大战即将展开。

1806年10月14日上午6时,拿破仑一声令下,法军发起攻击。第五军两个师以钳形攻势顺利攻占了当面的克罗瑟维茨村、柯斯皮达村和鲁齐罗达村。随后第四军先头部队取得当面的柴维提勒森林的控制权。第七军在依斯尔提德弗罗村成功立足。9点时第一阶段战斗结束,拿破仑命令休息。10点钟,浓雾已经被和煦的太阳驱散,普军霍恩洛赫亲王发起反冲击,以等待鲁歇尔部队前来救援。可惜,原本奉命在右侧展开攻击的法内伊军发现拉纳左侧空虚之后,立刻开进到那里击敌。霍恩洛赫的反冲击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打乱了。

很快,拿破仑预定的7.5万人全部到达集结位置,12点半左右,他发出总攻命令,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战斗,法军如猛虎一般冲向4.7万人的普军。感觉大势已去的普鲁士军队一哄而散,四散奔逃。下午4时,耶拿会战进入尾声,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骑兵军追击普鲁士残兵。他一直以为普鲁士主力已经被消灭。奥尔施泰特会战

然而出乎拿破仑意料的是,13日夜大雾弥漫中,由布伦瑞克指挥的普鲁士军队7万主力驻扎在奥尔施泰特,奥尔施泰特位于离耶拿20多千米远的西北部,普军准备从此向马格德堡撤退。普鲁士国王及整个指挥大本营都在其中。

但与此同时,执行拿破仑迂回任务的法军第一、三军已经先普军一步占领凯森渡口,切断了普军的去路。14日上午6时,耶拿会战打响之时,达武也率领他的三个师开始向普军进发。其先头部队古丁师首先与普军约600名骑兵交火,他组织手下法军以哈森豪森为中心成功阻挡了普军的4次冲击。第五次冲击,普军集中了大部分力量进攻法军左翼,为了打通退却通道全力以赴。古丁伤亡惨重,战线几次差点儿被冲击开。可惜,此时普军因急于求成、指挥急躁而功败垂成。

战斗依然在继续,普军又发起了几次攻击,结果都无功而返,士气越来越低落。中午时分,达武看到普军攻击力量明显减弱,立刻命令左右两翼合围,在山脊上架起火炮向奥尔施泰特山谷扫射,普军死伤无数。此时,普鲁士国王还不知道霍恩洛赫军团已经在耶拿被法军主力围攻,还希望与他靠拢增强实力,于是否决部下调动约两个师的后备队伍继续反攻的建议,命令部队全线向魏玛方向撤退。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部队损失也超过了25%,而且长时间行军和激烈战斗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于是达武没有要求部队乘胜追击。拿破仑在耶拿听到第三军托布里安的报告后,惊愕不已,简直不敢相信。

普王下令撤往魏玛方向,结果在路上遇到了从耶拿会战中幸存下来的普军官兵,两支残兵会合在一起,狼狈凄惶地向魏玛逃去。曾趾高气扬地叫嚣着要教训小个子科西嘉人的普鲁士王国,在短短的7天里就一败涂地了。耶拿战役

耶拿一战,普鲁士灰心丧气,看这硝烟弥漫的战场,法兰西的军队追亡逐北,声势之大,惊天动地。拿破仑翻越比利牛斯山

法国大革命缔造了拿破仑的崛起,这位崇拜汉尼拔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使用炮火和鲜血将革命的火种带往了整个欧洲大陆。犹如巨浪一般,所向披靡的法国军队横扫封建制度下的欧洲旧王国。随着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国王相继屈膝降服,整个欧洲大陆已然成为拿破仑的掌中之物,他成为实际的独裁者,拥有欧洲最大的权力。大陆封锁的缺口

特拉法尔加战役之后,法国彻底失去了直接渡海进攻英国的能力,火炮的长臂已经无法扼住那个小岛的咽喉。然而这无法阻挡拿破仑坚定的意志和必然要达到的目的,日思夜虑,这位马上将军决定另谋他路,准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从经济上切断英国赖以存在的营养通道。

拿破仑下令封锁欧洲各个港口,禁止英国船只靠岸交易。1806年11月21日,他颁布《柏林敕令》,全面封锁英国与所有法国及其盟国的贸易关系。接下来的一年,《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接连下达,宣布:“任何商品必须有原产地证明,确属非英国及其殖民地产品,方可进入大陆;一切中立国的船只凡曾在英国靠过岸的,货船一并没收;曾屈服于英国的中立国船只即视为‘已剥夺国籍’,可予捕获。”法国大军征服下的土地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战争机器——大陆封锁体系。

但是,这个庞大的封锁体系中却有一处难以缝补的缝隙,时刻提醒着拿破仑皇帝危机暗伏,不容忽视,那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虽然宣称为法国友好的盟友,但实际上貌合神离。葡萄牙则完全为英国马首是瞻,根本不理会法兰西皇帝的意愿和命令。这实在令拿破仑皇帝恼火。1807年,鲜血染红的艾劳换来了法俄《提尔西特条约》,俄国俯首称臣,第四次反法同盟被解体。获得喘息之机的拿破仑决定挥师西去,彻底解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问题。征服伊比利亚

常年的征战渐渐使法国人对战场上的荣耀失去了兴趣,甚至连帝国宰相康巴塞雷斯都开始对拿破仑皇帝新的军事计划表示反对。但是这阻止不了皇帝激情澎湃的脚步,即使是一意孤行,他也要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不过,夜晚冷静之后的皇帝认识到还是要顾及国人的情绪,反复思索之下,他决定先用外交手段解决掉西班牙问题。1807年秋天,拿破仑开始与西班牙进行谈判,他希望能够借道西班牙领土,直接进攻葡萄牙,作为报酬,西班牙将获得葡萄牙的宗主权以及一大片土地。贪婪的西班牙国王和他的宠臣戈多伊立刻点头表示同意。

10月22日,法国正式向葡萄牙宣战,朱诺将军率领2700人经过西班牙径直向葡萄牙开进。法军如入无人之境,葡萄牙军队望风而逃。11月27日,葡萄牙摄政王坐军舰逃往英国。29日,法军兵不血刃占领里斯本,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战事基本结束。拿破仑翻越比利牛斯山“当我们翻越比利牛斯山的时候,我们自豪地告诉自己,我们比比利牛斯山还高;当我们占领马德里的时候,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比宙斯还富有……”这就是拿破仑的目标!西班牙的游击战争现在只剩下了西班牙问题,拿破仑皇帝不允许自己身旁睡着的是一个同床异梦的同伴,更不可能真的把刚刚夺得的胜利果实分给这个三心二意的邻居。之前的约定不过是为了安抚西班牙以便免除同时对西葡作战的危险。现在,葡萄牙已被解决,战争期间以假道为理由,法国已在西班牙屯兵11万之众。拿破仑毫不犹豫地撕毁了承诺,决定将西班牙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兄长约瑟夫·拿破仑。

此时,西班牙王廷内的王权争夺战正如火如荼,国王查理四世懦弱无能,宠幸佞臣戈多伊胡作非为,王储斐迪南在人民的支持下决心夺权。法军大兵压境使查理四世胆战心惊,逃出王宫,愤怒的西班牙人民拦住了国王的道路,查理四世不得不将王位让给了斐迪南,不久又反悔,宣布斐迪南为非法,父子俩为西班牙王冠闹得不可开交。见此情景,1808年4月30日,拿破仑以调解为名将查理四世和斐迪南都请到了巴容纳。在所有波旁家族面前拿破仑宣布:“查理四世和斐迪南都应该放弃王位……为了他们个人的幸福和安宁,他们离开西班牙。”人们惊讶地呆立当场,随后查理四世被送往枫丹白露宫,斐迪南则被请往瓦朗斯塔列朗公爵城堡。5月10日,拿破仑又宣布约瑟夫·拿破仑为西班牙新国王。

得意中的拿破仑皇帝没料到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将引发西班牙人怎样的愤怒,并最终将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拖往死亡之路。5月2日,义愤填膺的马德里人民首先举起起义大旗,他们发誓要将法兰西军队赶出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农民手拿砍刀,摩林纳牧人身背生锈的猎枪,卡塔洛尼亚工人则挥舞着铁棍和长剑,从街道的每个角落,乡村的每个路口袭击法国士兵,用一场全民皆兵的战争给法国军队带来了巨大伤亡。

1808年8月8日,英国派遣了1万人的英国部队在阿瑟·韦尔斯利爵士指挥下进入葡萄牙,向里斯本进军。法军4.4万人在朱诺的率领下与英军交战,但是法军大败。30日,双方签订和约,法军撤出葡萄牙,葡萄牙光复。西班牙新君约瑟夫·拿破仑在马德里吓得夜不能寐,他赶紧收拾行李,逃往维多利亚。转眼间,拿破仑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战果基本化为乌有。拜伦战役

拜伦是西班牙的一座小镇,这里是西班牙抵抗拿破仑的主战场。1808年,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卡斯塔尼奥斯将军在著名的拜伦战役中打败了皮埃尔-安托万·杜邦·德莱唐将军率领的法国军队。皇帝的脚步

拿破仑皇帝的烦恼接踵而来,所向无敌的法国军团竟然折戟弱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另一方面心里不忿的奥地利则正在暗中蠢蠢欲动,法国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权衡之下,拿破仑决定亲自组织一支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彻底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1806年10月26日,拿破仑皇帝离开巴黎;11月8日,他抵达维多利亚并立即起草作战计划,新的大战即将开始。

此时,西班牙所有军事力量为11.5万人,其中还包括大量非常规军。这些军队武装低劣,纪律涣散,而且由于将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机关,整个西班牙军犹如一盘散沙。而拿破仑皇帝指挥下的维克托、苏尔特、勒菲弗尔三个军则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皇帝自信平定西班牙11万多乌合之众将易如反掌。事实果然如此,12月4日,法军便顺利地占领了马德里。但是,英国此时派出了3万士兵由约翰·穆尔爵士率领进入西班牙加入到对法作战中,这给法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12月21日,英法骑兵首次交战,法军败北。22日,拿破仑亲率4.2万人,以内伊为前卫,前去援助与穆尔交战的苏尔特,英军不敌,穆尔指挥部队有计划地撤退,拿破仑命令部队将英军赶出陆地。但1809年春,奥地利即将发动攻击的消息越来越频繁,拿破仑不得不火速赶回了巴黎。西班牙战场由苏尔特继续指挥战斗,但战果因此大打折扣。在交战中英军指挥穆尔虽然身负重伤,但撤退到海里的英军很快又重新出现在葡萄牙。另一方面,法军将领拉纳奉命围攻萨拉戈萨城。1809年1月27日,成功攻入城中的法军却遭到了该城人民的英勇抵抗,在巷战厮杀中法军损失惨重。拉纳用了整整3个星期才完全控制局势,城中尸横遍野,满目疮痍。

虽然法军以强大的兵力暂时占领了西班牙,但西班牙人民中抗法运动的熊熊烈火却使这种占领岌岌可危,30万法国精锐部队深陷比利牛斯山南侧的战场。西班牙战场成为拿破仑无法拔足的泥潭,为法兰西帝国走向没落埋下了伏笔。拿破仑在西班牙战场

西班牙的抵抗最终被拿破仑击碎,西班牙落入拿破仑的手中。但是,拿破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30万精锐之师就这样陷入了西班牙“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拿破仑折戟莫斯科

无论在西班牙还是俄罗斯,拿破仑的战略,就纸上谈兵而论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他的后勤工作却缺乏保障作战胜利的性质。——T·A·道奇《伟大的将军们》求婚失败

1809年,拿破仑在欧洲的事业几乎达到了顶峰,一系列古老的封建王朝相继臣服在他的脚下。面对如此庞大而骄人的成就,拿破仑不禁志得意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虽然深爱着他的皇后约瑟芬,但约瑟芬却没有生育能力,无法为他生下一位能够继承法兰西第一帝国万里江山的王子。11月30日,拿破仑对约瑟芬说:“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随后,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重新恢复单身的拿破仑将再结良缘的愿望寄托到了俄国沙皇亚力山大的妹妹安娜·巴夫洛夫娜公主身上。他相信年轻美丽的巴夫洛夫娜公主一定能为他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而且这桩政治联姻还会将欧洲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没想到门第之见极高的沙皇根本瞧不起这个科西嘉走出来的小个子平民皇帝,对拿破仑的求婚予以决绝。

拿破仑骄傲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胸中怒火熊熊燃起,他愤然撕碎曾与沙皇就波兰问题达成的协议,支持波兰复国。沙皇则针锋相对,对英国开放波罗的海沿岸港口,破坏了拿破仑精心组织的“大陆封锁体系”,同时还对来自法国的货物征收重税。在拿破仑眼里这种行为不异于公然挑衅,而他所要做出的回应除了战争之外绝无他选。1810年4月2日,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战争就会发生,由不得他,也由不得我,也顾不得法国和俄国的利益了。”大军出征

1811年8月15日,拿破仑为庆祝自己的生日举办了一场宴会,宴请所有外交使团。觥筹交错之下却掩盖着咄咄刀锋,拿破仑故意对俄国大使出言不逊,闻言者都心知肚明法俄之战在所难免。第二天,拿破仑将所有高级将领召集到宫中,计划对俄作战方案,并开始战前筹备工作。

拿破仑皇帝和同样嗅到战争气息的俄国沙皇在热战之前先展开了一场外交竞赛,欧洲主要宫廷前来往穿梭着来自法俄的游说使节,各国皇帝也乐得在谈判桌面前略显沉思,等待哪一方将筹码抬得更高便投入哪一方的怀抱。

1812年2月24日,普鲁士在拿破仑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同意派出2万人的军队随从他出征俄国,允许法国军队过境,并供应一部分粮草。3月14日,拿破仑利用姻亲关系获得了来自奥地利的支持,奥地利皇帝首肯出兵3万对俄作战。而俄国沙皇则在3、4月间以挪威为诱饵将瑞典拉拢到了自己身旁。双方壁垒森然,各自严阵以待,箭已经在弦上。

1812年5月9日凌晨,拿破仑告别年轻的新皇后,踌躇满志地宣布大军东进。这支名副其实的庞大军队足有60万人之众,其中包括拿破仑的精锐部队20万人,来自奥地利和普鲁士的5万人,另外还有来自莱茵联邦的14.7万德意志军队,8万意大利军队,6万波兰军队以及荷兰、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派出的军队。60万大军和25万匹战马拉着辎重武器扬起漫天烟尘,犹如一股巨浪般向东涌去。油画《莫斯科战役战场上的欧仁亲王》

欧仁亲王是拿破仑的养子,第一任意大利总督。在莫斯科战役中,由欧仁亲王率领的法国军队为拿破仑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法军实力。如入无人之境

1812年6月23日,法国大军来到涅曼河河畔顺利渡河。河岸那边东欧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如大海一般遥不可测。初入俄境,拿破仑命令部队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迎接突然而来的战斗。但奇怪的是,一连几天,行军路上都静悄悄的,除了荒漠、衰草和树林之外连一个俄国人的影子都没发现。从6月底一直到8月中旬,法军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没遇一兵一卒的抵抗便踏过了千里沃野。

可是,虽然这只如巨怪一样庞大的战争机器还没遭到一丝战争的损伤,它的机体本身却逐渐出现了问题。一方面,6、7月间大草原上炎热的天气极大地消耗了战士的体力,因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的疾病已经夺走了一些人的性命;另一方面,60万人的饮食供应在部队开拔之后不久就发生困难。拿破仑本以为进入俄国之后可以就地补给,没想到不仅俄国军队不见踪影,连俄国人也踪迹皆无,空荡荡的村落没有一颗粮食可供部队取食。8月16日清晨,攻城的号角吹响。17日,斯摩棱斯克被攻陷。不过俄军撤走之前放火烧毁了城内所有房屋和运不走的物资,法军将士的生命换到的不过是一片焦土。战后清点部队人数,经过之前的消耗和这一役的损失,原来60万人已经只剩下30万人了。空城莫斯科

长久以来独断专行而逐渐变得刚愎自用的法国皇帝虽然意识到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