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0:31:22

点击下载

作者:傅婧宸,赵晓芬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试读: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置身其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际贸易的格局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开始登上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大舞台。尤其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中迅速崛起,凸现出其大国的实力和影响。时间进入21世纪初,中国终于跨进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越来越密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这一基本背景的变化应当在教科书中得到反映,以便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们在参考现有的国际贸易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从事国际贸易教学和研究的心得,编写了这本《国际贸易》。

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看国外编写的教科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二是比较通俗易懂,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复杂的理论问题;三是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和专栏,这些案例和专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政策很好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除了参阅国内参考文献外,还大量参考了国外有关国际贸易的教科书,力求将国外教材的优点融入到我们的教科书中。

与国内同类型的国际贸易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借鉴了国外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国际贸易部分的结构体系,从而使得各个章节之间具有更强的关联性,逻辑关系比较清楚。(2)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全貌。在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研究方面的进展。结合近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变化,教材中大幅度地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方面的内容。(3)文字阐述通俗易懂。本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解释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时候,还较多地使用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全书的文字阐述通俗易懂,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4)穿插了大量的专栏与案例,力求做到理论、政策与贸易活动的实际相结合。专栏和案例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政策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观察和分析今天的现实经济。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张鸿,第一章至第七章,第十三、十四章;陈宪,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本教材参考了陈宪、韦金鸾、陈晨等编著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部分内容,在此对韦金鸾、陈晨两位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支持深表谢意。另外,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帮助,他们在查找资料、案例收集、打字、画图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要编写一本系统性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初步尝试编写这种形式的教材。尽管几易其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肯定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编者2014年1月第一章导论

生活日益国际化,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目前,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0%,甚至更高。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50%以上,这一比例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全国将近20%左右的产品直接用于出口。而且,我国有些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到了非常高的地步。例如,目前我国纺织品产量的50%以上依赖于国际市场;我国生产的丝绸有70%以上用于出口,其中丝类产品占世界贸易量的85%;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节节攀高,已经从2002年的44%提高到目前的62%;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达到了51.3%,首次超过舆论所称的50%的警戒线,而在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这一数字为6%,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在16年间翻了数倍。这都说明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已十分密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关心国际贸易,同时更需要更多的人认真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基本政策和操作技巧,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它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如果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一些海岛国家,如日本、英国等,也常常用海外贸易来表示对外贸易。可见,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区别。由于对外贸易是由进口与出口两个部分构成,所以又称进出口贸易。另外,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世界性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人们常常用“世界贸易”(World Trade)来代替国际贸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而世界贸易则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Internal Trade)的总和。

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对外贸易称为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不包括服务在内的对外贸易称为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本书主要研究国际商品贸易,但书中阐述的一般性理论和知识,无疑也适合国际服务贸易。二、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的规模是可以计量的。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又称国际贸易值,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内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但当我们计算世界的贸易总额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货物总额和出口货物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就是另外一国的进口,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为此,在统计国际贸易总额时,采用的办法是将世界各国的进口或出口汇总起来。由于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进口总额之和应该等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出口总额之和。但是,由于各国和地区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ree on Board,FOB)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CIF)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货物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货物总额。由于按到岸价格计算的商品进口额中,包含了一部分的运输、保险等费用,而各国和地区的出口商品值一般是按离岸价格计算的,所以,在统计国际贸易额时,常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各国的出口额加起来。因此,国际贸易额是一定时期内各国和地区出口额之和。

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因此,国际贸易额往往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与变化趋势。如果以国际贸易的实际商品数量来衡量,就能够避免上述缺陷。但由于参加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商品之间计量单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法将它们直接相加,所以,只能选定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作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以反映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所谓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国际贸易的量,所以又称为国际贸易量。计算公式为: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量指标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出对外贸易规模,便于比较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额,由此计算各个时期定期的或环比的物量指数,从而了解该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例如,据联合国统计,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1970年为2800亿美元,1978年为11736亿美元;出口价格指数以1970年为100的话,1978年则为265。如果按贸易额直接计算,那么,1978年与1970年相比,国际贸易额约增加了3.2倍。若以贸易量计算,则应用1978年的出口额除以当年的出口价格指数,得出1978年的国际贸易量约为4429亿美元,再把这一数字同1970年的2800亿美元相比较,从而得出1978年国际贸易实际规模变化的物量指数为158,即1978年的国际贸易量是1970年的1.58倍。

联合国等机构的统计资料,往往采用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两种数字,以供对照参考。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尚没有统一,加之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服务贸易只公布贸易额,而不公布贸易量。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将各类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通常以比重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出口贸易额相比,以份额表示。例如,某国2003年的出口额为1000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为300亿美元,制成品为700亿美元,则该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初级产品占30%,制成品占70%。

商品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在商品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等。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则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劳动力就业状况等,是一国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四、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或GNP)×1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在世界各国之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从而导致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例我国石油等五大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50%

在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同时,精炼铝、精炼铜、钾盐等大宗矿产也因“内供”不足不得不依靠外援,进而导致过去15年间,我国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的相关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上述五大矿产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竞争的日益加剧,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风险和成本将日渐加大。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最新数据分别为:石油54.8%、铁矿石53.6%、精炼铝52.9%、精炼铜69%、钾盐52.4%。随着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家间经济利益博弈,全球矿产资源竞争加剧,境外矿产资源利用成本陡增,难度和风险显著加剧,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因此,我国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量是必须要做的事。

2011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十年的“找矿战略路线图”。五、贸易差额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逆差,或称贸易赤字,我国也称之为入超。如果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是其国际经常收支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贸易差额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大的影响,是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因此,通常各国都是努力追求顺差,以增强本国的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值。六、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它用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经常出现变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不断地发生变更。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了一国(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反映出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联系程度。

对一国而言,如果商品的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我们就说该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分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以出口为例,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有利于出口厂商的信息交流,交易成本比较低。但出口的集中往往会造成国内厂商之间为了争夺客户而相互压价,从而造成出口国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得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风险,避免进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是交易成本比较高。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一、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根据货物的移动方向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又称输出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每一笔贸易的两个方面,即贸易对卖方是出口贸易,对买方则是进口贸易。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再向外出口时,称为复出口(Re-export);反之,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又被该国重新购回时,称为复进口(Re-import)。一国往往在同一类商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一国或一地区在某种商品大类的对外贸易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其超出部分便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反之,如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其超出部分便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一般以实物数量来表示,它反映的是一国(地区)在某些商品贸易上是处于出口国(地区)的地位,还是处于进口国(地区)的地位。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又称通过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例如,甲国经过乙国国境向丙国运送贸易商品,对乙国而言,这便是过境贸易。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其中,过境贸易货物不经过境国海关保税仓库存放,完全为了转运的过境,为直接过境贸易;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商品因需要分类包装、暂时的转运困难、购销当事人的意愿中途变更等,把货物先存放在过境国的海关仓库,尔后再进行分工、分类、包装转运出境的过境,是间接过境贸易。

一些国家把开展过境贸易作为吸引外国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手段,以此来促进本国的发展。如俄罗斯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利用陇海线分别吸引日本、韩国输往中亚、西欧的货物过境,以加快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二、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对于什么是进口和出口,各国的统计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总贸易(General Trade)。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

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记录,称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根据这个标准,虽然进入了国境,但如果只是存放在海关的保税仓库之内,或者只是进入免税的出口加工区进行加工,则不被统计为进口。而且,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记录为出口,称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如货物复运出口,则不作任何进出口记录。

一般情况下,一国关境与国境完全重合,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虽在国境之内,但却在关境之外,因此,设有经济特区的国家,关境的范围就要小于国境。另一种情况,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的领土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关境,对内取消一切贸易限制,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时,这时的关境范围就要大于其中某一国的国境。

由于各国在编制统计时采用的方法不同,所以联合国发表的各国对外贸易额资料,一般都注明是按何种贸易体制编制的。目前采用总贸易体系的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独联体国家、东欧及我国等采用这个划分标准;采用专门贸易这种划分方法的国家和地区约有83个,主要包括德国、意大利、瑞士等。

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反映的问题各不相同。前者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贸易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后者只包括那些进口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该国生产制造的商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三、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如汽车、粮食、服装、玩具等,所以把实物商品的贸易称为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是指非实物商品(无形商品)的贸易,如教育、通信、旅游、运输等服务的交换活动。一般来说,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无形贸易的发展是伴随着有形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但随着国际间经济关系的扩大,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如运输、保险、金融、通信等大为增加,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转让、资本移动及劳务贸易等关系也随之迅速扩大,从而使得这些非有形商品交换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一般认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是:有形贸易的进出口要经过海关手续,故其金额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这是国际收支中的重要项目;无形贸易则不经过海关手续,其金额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它显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表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的结论被修改了,部分服务产品有形化了,如光盘是有形产品,但就其性质而言,应是服务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边界模糊了。四、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依照有无第三方参加,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不通过第三方直接进行的贸易活动。贸易双方交易的货物既可以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也可以通过第三国的国境转运到消费国,只要两者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即不通过第三国的商人作为中介人来进行的贸易就是直接贸易。例如,过境贸易就是直接贸易,而不是间接贸易。生产国商品出口到消费国,从生产国来说,是直接出口;从消费国来说,是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通过第三方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它与直接贸易对称,与直接贸易同样,贸易双方交易的货物既可以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也可以通过第三国的国境转运到消费国,只要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的商人作为中介人来进行的贸易就是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地区)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签订进口合同与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仍属于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属于复出口,是过境贸易的一部分。

从事转口贸易的大多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结算方便、贸易限制较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荷兰鹿特丹、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条件便利,适合作为商品的集散、销售中心,所以转口贸易十分发达。目前在中国香港的出口总值中转口贸易额占将近一半,中国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口商埠。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第三国(地区)的商人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而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地区)运送,后者则无第三国(地区)的商人参与;转口贸易以营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五、自由结汇方式贸易和易货贸易

这是按照国际收支清偿工具不同划分的国际贸易的种类。自由结汇方式贸易(Free Liquidation Trade)又称现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所进行的贸易。其前提条件是作为支付的货币必须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兑换。目前,世界上作为清偿工具的货币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等。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以经过计价的货物作为清偿工具所进行的贸易。它起因于贸易双方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而且缺乏可以兑换的外汇储备。于是双方就把进口与出口直接联系起来,实行以货换货,以做到进出口大体平衡。与自由贸易相比,易货贸易可以缓解进口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然而,这种交换方式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易货贸易是建立在双方具有共同相互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交换的商品品种非常有限;其次,双方的进出口要保持直接平衡,贸易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最后,货物计价是通过政府之间谈判确定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商品交换之间的贸易条件往往不那么合理。

目前,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是国际贸易被普遍使用的方式,易货贸易只是在一些外汇非常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采用。六、单证贸易和无纸贸易

依交易手段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单证贸易和无纸贸易。单证贸易(Trade with Documents)是指以纸面单证为基本交易手段的贸易。无纸贸易(Trade without Document)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为交易手段的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只有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离不开国际分工的,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所有这些条件不是在人类社会产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国家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地区,腓尼基、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国家也都有贸易活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以及专供王室和奴隶主阶级享用的粮食、酒及其他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这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贸易的范围也十分有限。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产生,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对外贸易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奴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基本消失。参加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还有日用手工业品和食品,如棉织品、地毯、瓷器、谷物和酒等。这些商品主要是供国王、君主、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是为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但是受到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中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四、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宝,甚至还开始进行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归根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竞争时期。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和工具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了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同时受到阻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才真正进入了迅速膨胀的时期。五、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和萧条的一段时间。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贸易。第一次大战后,国际贸易缩减了40%,直到1924年才略超过战前水平。紧接着是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世界贸易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加上这一时期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7年,世界出口总额也只有254.8亿美元,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327.5亿美元),甚至仍低于1924年的水平(275.95亿美元)。这种状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到改变。

与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相比,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二战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商品出口总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全部商品出口价值的34.9%。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增加到50%以上。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使得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50%~60%之间徘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制成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国际贸易中将近四分之三(74.85%)的商品是工业制成品。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工业革命后曾经处于重要地位的纺织品、服装等轻纺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工业产品的地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包括汽车在内的交通和机器设备、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化工产品。(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战后,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服务贸易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番,为8962亿美元;2000年则进一步达到16136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22%左右。服务贸易已上升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贸易总协定》也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主要协议之一。(四)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工业革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贸易的模式是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矿产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即所谓的“南北贸易”。战后,随着制造品贸易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和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之间的贸易量约占当时世界总贸易量的40%;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重已经超过40%(1983年为41%);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为47%左右;到了2000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将近50%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如果把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算上,这一比例则更高。1999年,全部工业国家73%的出口产品销往其他工业国家,有68%的产品从其他工业国家进口。(五)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市场、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例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税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48年到1994年的46年中,关税总协定成员国共签订了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的6年中,世贸组织共收到了100多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通知。

总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革命、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主要趋势。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在20世纪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第四节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与内容一、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二)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

国际贸易课程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二、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马克思把国际贸易看做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等著作中,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世界货币、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此后,列宁等又论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国外市场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也一直注意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与规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学派研究了对外贸易如何带来财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探讨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和分工的依据,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20世纪以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二)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和组织

国际贸易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国都制定了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外贸易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在帝国主义时期,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取代了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其目标是实现贸易自由化。

为执行对外贸易政策,各国采取了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概括为4个字:奖出限入。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奖励出口的措施,如出口退税等;另一方面是限制进口的措施,如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等。

国际贸易组织在国际上主要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各个国家、集团还建立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三)当代世界和主要贸易国家、集团的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贸易的主体,也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在各种国际贸易机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们的跨国公司垄断着国际贸易的大部分,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影响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以独立国家身份出现在世界贸易舞台上,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本书将着重介绍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对外贸易。【案例分析】

1.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其中铁矿石、原油、粮油等各种资源性物资的对外依存度仍在不断上升。

①铁矿石:对外贸易依存度节节攀高至62%。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仍在节节攀高。据统计,铁矿石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09年的62%。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亿多吨,比2008年增加了1.8亿吨,成为全球铁矿石的第一大买家。

伴随着铁矿石进口量的节节攀高,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才暂时回落。世界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集团)把持着七成以上的资源,依靠垄断地位欺压中国。现在三大矿商供应中国的铁矿石只有一半按长协价(长协价是为了保障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由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经过谈判而确定的一个财政年度内的铁矿石价格,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则依照谈定的价格在一年内执行)供应,其余均按较高的现货价供应。

②原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超50%警戒线。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1.3%,首次超过舆论所称的50%的警戒线,而在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这一数字为6%,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在16年间翻了数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也是一路飞涨,高位徘徊,平均每月在1600万吨以上,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国内市场。受此影响,此前《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预测的“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被2008年年中的《能源蓝皮书》修改为:“在2019年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

而除了石油,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形势也在发生巨变,2009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

③大豆: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大豆已成为需要“看人脸色”的农产品。目前,除稻谷外,国际粮油产品价格都低于国内。除了大豆,油菜子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量也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大豆的市场已完全受“ABCD”四大粮商控制。据了解,2004年的大豆危机导致国内压榨企业陷入倒闭风潮,而四家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这四家企业是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被简称为“ABCD”。在中国的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已被国际四大粮商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

2.分析要求

根据上述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看法?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概述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生产国际专业化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分工。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商品交换的广度、深度和方式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也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水平。在每一次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都有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作为基础。因此,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它反映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按照生产的关联性质,即按照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一)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这类国际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农矿业与制造业、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

垂直分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形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致,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分工。二战后,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有所减弱,但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迄今为止,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二)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这类国际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工业制成品上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可分为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间水平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了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产业间水平分工则是指不同产业所产生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

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例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产业,包括汽车、飞机、电器等,已广泛建立了国际间的零部件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以欧洲式的R-180载重汽车的生产为例,发动机由瑞典制造,底盘和弹簧由美国生产,控制设备由德国制造,车身由意大利生产,而最后装配则在英国进行。(三)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参与垂直型分工,又参与水平型分工。许多发达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同发展中国家交换商品属于垂直型分工,它们之间相互交换商品则属于水平型分工。三、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到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品惯例等。第二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二)作用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分工又变成对外贸易的基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等。与此同时,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现的途径,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由此,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是发达国家国内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国内各种产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国际分工,再把这种分工推向后进国家,形成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促进了发达国家国内的分工,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冲击瓦解了后进国家落后的社会分工体系,促使新的国内分工和新产业的出现。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国际贸易(精简本)增加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扩大了世界市场。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进入国际分工的方式不同,世界各国形成了不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和格局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和格局中的外围。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主次地位和贸易利益的多寡,构成了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改变不平等秩序的斗争又推动着国际分工关系的改善和重构。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使市场大大地扩展,并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这种过渡也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此,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国家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亚、非、拉美殖民地开采矿山,建立甘蔗、烟草等农作物种植园,为本国提供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原料,以维持和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至此,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就形成了。(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此段时间内,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又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快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推进了国际分工。

1.大机器工业加深了国际分工的基础

第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大批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市场。同时,生产力革命带来生产的急剧扩大,引起原料供应的紧张,要求开辟大量而稳定的新的原料来源地。第二,大机器工业改进了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和工业品生产国联系在一起。第三,大机器工业成为工业化国家开拓市场的“重炮”,消灭了古老的民族手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格局,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世界市场。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英国放弃了重商主义政策,转向自由贸易。它通过强有力的竞争和殖民统治将亚、非、拉美国家落后的自然经济纳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马克思指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

3.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国际贸易中交换的商品,由过去主要为满足地主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和消费品转向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的农业和原材料,如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这些产品的贸易推进了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和格局。(三)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石油、汽车、电力、电器工业得以建立,交通运输加快发展,苏伊士运河(1869年)和巴拿马运河(1913年)被相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