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处世大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7:12:2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人的处世大智慧

中国人的处世大智慧试读:

内容提要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第一章 愚为方,智为圆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假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会是真正的成功者,拥有真正的方圆人生。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做为一个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李白曾说:人贵藏辉。

杰出人物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夸耀自己、不锋芒毕露。

凡事糊涂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与世无争,方能解得开天地所布下的罗网。

觉察到别人的欺骗而不在言语和态度上显露出来,你的诈谋就高于他的诈谋;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动声色,那么对方所受到的侮辱就超过了你所受的侮辱。这就是高人一筹之法,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喜欢揭发别人隐私的人必然使自己面临危险,甘愿装糊涂恰恰是保护自己的智慧;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常被别人取笑,卖弄聪明恰恰显出自欺欺人的愚蠢。

觉察到别人在弄虚作假而不动声色,装糊涂也是很有意思的。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车痕足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不愿博取名声,他们只是悄然进行自己的事业。

聪明睿智的人,要用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要用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要用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要用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要用谦让自守。如此处世,就能避免招致损害。

锋芝毕露,自掘坟墓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全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耙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方圆人生:

方圆认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醉拳要领:形醉而神不醉

看电视连视剧(武松)时,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有武林中人告之:此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闻之而思,言道:懂了!

看古典小说《红楼梦》后,特佩服薛宝钗的谋略,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读之而想,不由拍案:绝了!“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宠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碟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装疯卖傻,保性命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聩,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疾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陶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技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胺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本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可见“推销傻气”多么辛苦和不易。

孙膑装疯,袁凯装傻,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保住性命,成就了大事业。

方圆人生:

拥有方圆人生,也要善打醉拳,做到形醉而神不醉,只有这样才能迷惑敌人,又能保持自己清醒。

■“大愚”之中藏大智

懂得装傻者绝非傻子,显得木讷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必须掩藏你的聪明。下面再介绍几例装傻术的妙用,望能举一反三。(1)睁一眼,闭一眼。在交际活动中,单凭言语难以说服对方,采用交际情境表义,有时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常可产生言语不能达到的效应。(2)歪打正着出笑料。

抗战期间,驻在距重庆50多公里的北碚的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捐劳军文艺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在正式开演之前,先垫一段相声。老舍自告奋勇,并请梁实秋先生做搭档。梁实秋有言在先:在演出时用折扇敲头的时候不能真打,只能点到为止。到上演的那一天,两人走到台前,泥塑木雕般地绷着脸肃然片刻,装着一副傻样,没有说话,台下的观众已笑成一片。他俩几乎只能在一阵阵的笑声之间进行对话,一逗一捧,诙谐幽默。当须用折扇敲的时候,不知老舍是一时的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背诺言,竟抡起大扇向梁实秋的头上敲去,梁实秋本能地把头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梁实秋的眼镜。说明迟,那时快,梁实秋连忙手掌向上,两手前伸,正好接住落下的眼镜,并保持那姿态久久不动。台下掌声、喝彩声经久不绝。相声本来就容易使人发笑,老舍这一喜剧性的“歪打正着”,更是让人如醉如痴。观众们以为这是他俩的绝活而连声高呼:再来一回!“老舍,尤其是梁实秋心中有数:这”绝活只能来一次!(3)荒诞之中明事理。有时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该下大狱。”Z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钝生”的厨师。演员借皇帝“馄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

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的机趣。这种幽默语言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荒诞推理。(4)明知故犯生幽默。

有个相声叫《歪批三国》,其中有这么一段:甲问乙:“刘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你知道赵云卖过什么?”乙说:“不知道。”甲说:“你没听过《天水关》(注:一出三国戏)里姜维在校场上唱的那两句吗?‘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这赵云不是卖年糕的吗?”听众听到这里,无不捧腹大笑。把“老(迈)年高”理解为“卖年糕”,相声的作者利用谐音制造歧义,造成了笑料,取得了幽默生动、令人解颐的效果。(5)答非所问妙解困。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默。答非所问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达潜在意图。

方圆人生:

答非所问讲究技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异军突起的表达,幽默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装作不知道,说话更奇妙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说辩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而化干戈为玉帛,并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会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换回失语,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2)可用于对付别人的诡辩。“事实胜于雄辩”,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是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巧舌如簧的人,总是让人难堪至极——明知对方是谬论,却又无法还击。

两位青年农民有一次去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中年农民似乎连常识也不懂了,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3)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袁兵因身体肥胖,同班的赵强、王明“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袁兵,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袁兵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此时袁兵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赵强,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云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迸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4)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椰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大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啦!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么?”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深切关怀,非常恼恨丈夫抽烟,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那也只有伤和气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一个没好气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为幽默了一次,心理获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气,妻子已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已不太在乎丈夫听到没有,因此也不再言语。(5)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

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倭、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作结,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

方圆人生:

为人处世有时装装糊涂,卖点傻,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分寸,一定得顺理成章,天衣无缝,否则就显得假了。

■装聋作哑妙撒谎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应该粉饰真诚,说假话,撒谎。在交际场合装装糊涂,有时也能避免尴尬,解除窘境。有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应该以诚待人,应该说真话,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有时也有必要说点“假话”。这一点人们已有一些认识。不过,通常人们都是认为只在某些很特别的情况下才需要不说真话,不道实情。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症,知道这一情况的亲友多不以实情相告。其实,在一般的交际活动中也常有说假话产生好的效果的时候,而且“说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必只拘泥于直接而简单地说上一句骗人的话。(1)能产生良好交际效果的谎言有时是以装糊涂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装糊涂的言辞有时能避免或解除尴尬。在同一场合,说大实话倒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到朋友家做客时,主人热情地给客人夹菜,恰恰是客人不喜欢吃的菜。这时,客人不外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拂主人盛情,一边道谢一边违心地说:“好吃!好吃!”结果,一句谎话却让自己很难堪。如果这种态度不改,那就难免要做一辈子难堪的客人。要是主人知道了原委,是要后悔一辈子的。这窝囊的谎言,既苦了自己又伤了别人,值得吗?另一种态度,便是巧妙地拒绝。先说一句:“别客气,我自己来!”再补充一句:“这个菜我挺喜欢吃,就是胃受不了!”这巧妙的谎言,既不伤主人的面子,又避免了活受罪,岂不两全其美!(2)在某个时候说点谎话,能使本来很有距离的双方达到某种“共识”,从而使进一步的交流成为可能。

一位朋友在报上发表文章,讲了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我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教授,那个教授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只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朋友看到他家养的热带鱼,其中几条色彩斑斓,游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我知道这鱼叫‘地图’,自己也养了几条,还很得意地为这位朋友介绍过。见他目不转睛地看,心里纳闷,他又不是没见过,怎么这样?教授见朋友神情专注,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刚想开口:‘见过,我家也养着几条呢!’朋友却抢先说:‘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我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过吗?“教授一听,来了兴致,神采飞扬,大谈了一通养鱼经,朋友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名称、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们本来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挽留,直到晚饭后才放我们走,临走时硬塞给朋友几尾小鱼,一直把我们从七楼送到楼下。”

一句谎话使教授前后判若两人,本来几乎陷入僵局的交谈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都归功于朋友的一句谎话。若据实相告,那很可能就会继续“尴尬”下去的。(3)有时候对家人也应撒点谎。

60年代的困难时期,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为了支持儿子上学,竟然把买药治病的钱给儿子交了学费,当她带儿子到商店给儿子买圆规掏钱时,带出了一张药单。儿子见后,再也不肯让母亲买圆规,说:“没有圆规不要紧,可以借用同学的。”母亲为了使儿子能安心努力读书,便说:“老是借用别人的学习工具不方便,耽误学习,你不用担心,那药单是用过了的。”

听了这位母亲的一番谎话,你难道能不动情吗?这位母亲的谎言,不仅可爱,更可敬,因为,这谎言中孕育了伟大的母爱,表现的是一种最可贵的奉献精神。

有位作家因公出差,见商店有件羊毛衫很漂亮,一问价,觉得不贵,便买了下来。同行的女同事欣赏时,才知本地商店就有这种羊毛衫,价钱更便宜。回到家里,为了讨妻子的欢心,作家便把这件羊毛衫价格说成比本地商店还便宜20元,妻子听了自然高兴得很。

漂亮的谎言得到了妻子的夸奖和温存,坏事变成了好事,不是挺美的吗?当然,花钱交了学费的丈夫,在谎言的鞭策下,下次定会精明起来的。(4)对求爱者的谎言。

一个男大学生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对女大学生说过一番这样的话:“我离不开您,您是温暖着我的太阳,您是照耀着我的月亮,您是为我指引方向的北斗星,您是为我呼唤早晨的启明星。”

女大学生聪明,早已听出这是一番表自爱情的极热烈的话,但自己并不喜欢面前的小伙子,怎么办?如果断然说“我不喜欢你”,岂不是会使对方陷入尴尬?不置可否,岂不是对对方不负责任?

她只说了一句:“真美!您对天文学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对不起,我对天文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舞场上,一位姑娘不小心踩了一位小伙子的脚,姑娘羞愧之下,忙道歉说:“对不起,踩痛了吗?”小伙子出语惊人:“不痛,不痛,欢迎你再踩一脚。”这俏皮的谎言,不仅逗得姑娘开心一笑,更为小伙子创造了深交的契机。

谎话要说得漂亮风采,并非易事。为了创造幽默风趣的效果,说谎,就得从反常角度入手,越是说得俏皮大胆新奇,越是引人入胜。说谎,就要说得轻快自信,就要说得圆满自如,不容置疑,才能以假胜真,巧中取胜,黑中取白。

方圆人生:

有时处在困境时,装聋作哑,撒点谎,往往可以解除窘境、缓和气氛,总之,妙撒谎也为人生的方圆之法,好好领悟,好好把握你会运用得更好。

■智慧为方圆之根本

一个人的智慧是神奇的。智慧能变化自己,能变化他人,能变化万物,能变化大地,能使世界产生神妙的奇观,能使人类的文明、文化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所有的历史文化,所有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智慧的产物,无一不是智慧的成果。

智慧在人们的心中,就如同太阳照耀在天地间,永远光明,永远存在。生命有衰老死亡,智慧却永恒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智慧的积累,越积越多,越积越明。学问增长智慧,经验增长智慧,常识增长智慧。所以一方面要事事用心,一方面要事事学习。有人说:“智者因为常常用心而智,愚者因为不肯用心而愚。所以人生而智时,不得矜于智而忽略了用心;生而愚时,不得拘于愚而怠慢了用心。”又说:“学习于书本的人,因书而智慧;学习于实践的人,因实践而智慧;求教于人的人,因他人的教导而智慧;学习于外物的人,因外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

学与用是智慧的双面,而以本人为整体。聪明的人从愚笨的人身上得到的智慧,相对说来,比愚笨的人自聪明的人身上得到的多得多。因此说:学习不能拘泥于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可学的方面。

智慧的获取只有一条途径:亲身体验。未曾体验过的东西你无法深刻地理解它。写进书里的不都是智慧,必须借由想像力的转化。智者之所以能成为智者,不是因为他生命历程的长短,而是他洞穿古今的想像力。经历愈苦,体验愈丰,因此有苦的人就有福了,有苦的人就有慧根了。但历经大苦者要成为大智者,还须从思考中来。因此心在智慧就在。智者行事,终能化险为夷

陶侃门,字士行,东晋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少孤贫,后自县吏一直做到大司马、督八州军事。在门阀政治鼎盛的东晋,大族子弟多“凭借世资,早蒙殊遇”,即承袭先世的官职爵位,理所当然地获得高官厚禄。而像陶侃这样出身寒微的人,只有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命运的垂青,才能搏得功名利禄。

在朝为官,皇上的态度对于大臣的命运是决定性的。陶侃一生历明、成两帝,均得到信任与重用,而陶侃也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皇权社稷于即倒。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起兵造反,旋即被平定,陶侃以功迁征西大将军,都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成帝咸和三年间(327年)历阳太守苏峻叛乱,京城不守,苏峻“逼迁天子于石头,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在这危急时刻,陶侃挺身而出,率大军会同平南将军温峤等诸路军马,一同平定叛乱。陶侃部将彭世斩苏峻于阵上,又在石头城上杀了苏峻的弟弟苏逸。至此,叛乱平定,京师克复。陶侃以功大,改封为长沙郡公,赐封地三千户,绢八千匹,加都督交、广、宁州军事。看来,陶侃忠心耿耿,明、成二帝对他也信任有加。

陶侃在庐江太守张夔属下任主簿时,张夔的妻子病了,要到几百里外去请医生。当时正下着大雪,各臣僚都面露难色,只有陶侃说:“对待君长就像对待父亲,君长的妻子就如同母亲,哪有父母生病做儿子的却不尽心尽力的道理?”说罢便请求前去。大家都佩服他义气。长沙太守方嗣经过庐江时,得知陶侃为人忠诚热情,很是佩服,说他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并让自己的儿子和陶侃结为朋友后才肯离开。

在各种成功因素中,对于出身寒素的陶侃来说,广泛地结交朋友,获得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显得尤其重要。

就是那位受范逵之托而录用了陶侃的张夔,后来又推举陶侃为孝廉,送他到洛阳,为陶侃日后腾达奠定了基础。

陶侃处理军政事务认真仔细。战斗中有所缴获,他全都分给士兵,自己不留。他做武昌太守时,中山少数部族的山民常拦江抢劫,陶侃令将领们伪装成商人,驾船引敌出山,将这伙强人一举擒获。自此,江中陆上清平安定,流亡在外的人纷纷归家,陶侃又尽散财物接济他们,众人感恩戴德。更难能可贵的是,陶侃并不以武力剿杀为目的,而是要谋求当地的长期安定。于是,他在郡东边建立了市场,和当地山民进行贸易,既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又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陶侃勤于政事,谋事周密。尽管政务、军务繁杂,千头万绪,但他从没有一件遗漏。他待人恭敬有礼,善于结交人际关系。各处送来书信,他都亲手答复,文笔如流,毫不滞涩造作。

他接待客人从不避疏远,一律以诚相见。当年,周公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忙得连洗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同样求贤若渴的曹操,将周公的事迹归结为两句感人的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陶侃自然尚不足以同周公、曹操比肩,但他的礼待宾客确已做到了如后人所说的“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

陶侃待人,还表现在他的磊落与宽容。

成帝时,庾亮(字元规)以帝舅的身份执政。因怀疑历阳内史苏峻要举兵反叛,于咸和二年(327年)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实际是想借此褫夺苏峻的兵权。苏峻害怕入朝被杀,便真的举兵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守将庾亮遁逃,急求救于江州刺史、平南将军温峤。此时,陶侃的儿子陶瞻被叛军杀害,温峤就邀陶侃戮力平叛,但是陶侃没有答应。这是因为,当初晋明帝去世前,陶侃不在顾命大臣之中,他很遗憾,于是回复温峤说:“我只不过是疆场上一员将领,不敢越位去管朝廷内部的事。”但温峤坚决请他出来,并推他为盟主。陶侃于是令督护龚登带军队到温峤处,但随即又将他追了回来。温峤再次致信,以苏峻杀死他的儿子来激怒他。陶侃的妻子龚氏也竭力劝丈夫亲去。毕竟国事重于私怨,陶侃登舟起航,星夜兼程,以致连自己儿子的丧事也无暇顾及。五月,他与温峤瘦亮等在石头城会合。

当时,庾亮的名气比陶侃大,又是明穆皇后的哥哥、当朝皇帝的舅舅。但这次叛乱实在是由他引起的,陶侃当初曾说过:“苏峻作乱,全是由于庾亮做事不周,就是砍了他的脑袋,也不足以谢天下。”陶侃有一段时间曾与质亮不和,这次庾亮间下大祸,舆论都认为陶侃一定会借机杀了庾亮,好向天下人交代。所以庾亮很害怕,躲着不肯出来。后来还是温峤劝他主动去向陶侃戏。朋说:“陶公的为人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保证没有问题。”庾亮走投无路,只得硬着头皮去见陶侃。他进门便拜,陶侃一把拉起他说:“庾元规还来拜陶土行么?”二人相视大笑。陶侃设宴款待,二人整整交谈了一天。席间,庾亮吃薤,顺手留下薤白,陶侃问:“要这东西干什么?”庾亮说:“还可以种。”陶侃听了,称赞说:“公不但风流文雅,而且有治国的实际才干啊!”庾亮十分感动,当即表示要全力杀敌,将功折罪。

到了石头城,庾亮派督护王彰讨伐苏峻党羽张耀,却连吃败仗。质亮传信向陶侃请罪。陶侃回答说:“古人三败而后可胜,你才两败。现在形势危急,不应计较。”庾亮又是感激,又是鼓舞。当时他正带着二千人守卫白石垒,苏峻一万多兵来攻打,四面围攻,大家都很害怕。庾亮鼓励将士,奋力死战,终于打退了敌军。庾亮又追杀出去,斩获数百人。

在这时,有人主张立即和敌人决战,陶侃却认为敌人气势仍很盛,不可与之争锋,应等待时机,以智谋取胜。陶侃令将士在查浦筑垒,监军部将李根建议筑白石垒,陶侃不听,说:“如果垒筑不成,你要承担责任。”李根说:“查浦地势低下,又在长江南岸,只有白石峻极险固,敌人来攻不易下,这是消灭敌人的策略。”陶侃听罢李根的分析,笑着说:“你真是位好将领。”于是采纳李根建议,连夜筑垒,早晨就筑成了。敌人见了大吃一惊,疑有神兵助阵,不战自乱,旋即被彻底平定。

陶侃虽为人宽厚,但凡事能坚持原则,从不循私情,不苟从。

母亲去世时,陶侃暂时辞去官职,居家服丧。期满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属官。不久,江州刺史华轶表奏陶侃为扬武将军,让他屯兵夏口,又用陶臻为参军。华轶和晋元帝历来不和,陶臻担心灾祸临头,借口有病回家。他对陶侃说:“华彦夏(轶)有操心天下的志向,但他才干不足,而且和王郎邪王(晋元帝司马睿)不和,大难将发。”陶侃听了大怒,让陶臻先回华轶处,再仔细弄清情况。陶臻后来寻机向晋元帝汇报了这件事,晋元帝很高兴,命陶臻为参军,加陶侃为奋威将军。陶侃自此与华轶绝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赢取人心、加官进爵的依仗,有时也是确保性命无虞的屏障。

晋明帝时,扬州牧王敦专权。此人为前朝重臣,如狼似虎,残暴傲慢,早有篡位之心。曾以沫灭刘隗为借口,统兵杀人京城,吓得朝廷官员四处逃散。晋元帝也脱去戎装,对王敦说:“你要想坐我的位置,应该早说,我就回到自己的封地挪邪去。何必以武力相逼,涂炭生灵。”

王敦心胸狭隘,他很妒忌陶侃的功劳。陶侃将回江陵时,去和王敦告别,手下人知王敦性格,都劝陶侃不要去。陶侃不听,果然被王敦“留”住,不得脱身。王敦还把陶侃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继而又披甲持矛,要杀掉陶侃。但慑于陶侃的威望,一时不敢下手。就这样在陶侃的帐外走过去走回来,徘徊多次,却终未敢动手。陶侃早看出王敦的企图,就正言正色地对他说:“您的豪雄果断,能裁定天下所有的事,为什么在这么件小事上犹豫不决呢?”说罢,起身去厕所,王敦也不敢拦。王敦的咨议参军梅陶、长史陈颁对王敦说:“周访和陶侃有婚姻关系,好比是左手和右手,哪有斩断一个人的左手,右手却无动于衷的道理?”王敦这才打消了杀陶侃的念头,反而设盛宴为陶侃饯行。陶侃连夜离去,到了豫章后,见到周访,陶侃流着眼泪说:“不是你做我的外援,我早就没命了。”

类似蒙难王敦的事,陶侃经历了不止一次,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方圆人生:

智慧的命运是征服者,不肯运用智慧的人是一个顽夫,不能运用智慧的人是一个傻子。所以说想做超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智慧人人都有,只能说埋藏的深浅不同,埋藏得浅的人,他的智慧容易显示、容易流露;埋藏得深的人,就必须加以发掘,加以锻炼,才能显示出来。

■智圆事方,事半功倍

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是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还在少数人手中,该坚持的原则决不可动摇。

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明辨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而个人的真知灼见又是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之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办,必须经过公议,也必须有最后的决策者。但决策人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存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

贤智与英雄是人世间的两座丰碑。做英雄既需要天分,也需要机会,而贤智却全在自己。因此对资赋平平的人来说,选择贤智是可以实现的理想。下面我们述用以智治资的事情来识识,或许你会从中悟出点道理。以智治盗,以逸代劳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在捕盗破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的奥妙实在是一言难尽。

西川历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治安一直很乱,盗贼很多,居民家中经常失盗,人们怨声载道,希望官府有人出面治理。但西川的前几任官吏不是因为没能力就是官匪相通,盗贼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也因此都被罢了官。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四月,崔安潜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上任后,除了处理一般政务以外,没有提及盗贼扰民问题,蜀中人感到很奇怪,私下议论说:“别的官吏在上任之初都是首先治理盗贼,新任官员没有对盗贼采取什么措施,莫非又与以往的官吏一样,老百姓的生活真难啊!”有人把这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报告给了崔安潜。

崔安潜听后说:“这里的盗贼扰民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严加治理,但以往盗贼之所以如此猖撅,是因为捕盗官吏相通,致使盗贼久禁不绝。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办法去捕盗,派很多人去搜捕,那是用拳头打跳蚤,我们在明处,盗贼在暗处,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况且,盗贼的脸上也没有写着自己是盗贼,因此,派人进行大规模搜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徒劳无益。这也是以往官吏禁盗贼而不见效的原因。”崔安潜又说:“对待这里的盗贼,我有个万全之策。”他对下人耳语了一番,让下人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准备。

初五这天,崔安潜拨出了节度使府库的公钱一千五百缗,分别放置在成都蚕市、药市、宝市三处闹市,并在市上张贴榜文说:“有人如果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赏钱五百缗。盗贼必有同伙,若同伙告发可以赦免告发者罪,和平常人一样领赏,望大家奋勇捕盗,绝此祸患。”

告示贴出以后,为了验证自己的计策,崔安潜经常骑马到三市巡视。

崔安潜看到一个人押着另一个人来到蚕市,被押解的人还有些不服气,他就知道这是盗贼。于是,对盗贼说:“你既然知道我有榜文,为何不将你的同伙逮捕送官府,如果你这样做,他就该处死,你就该受到奖赏了。现在你既然被他先告发,还有什么话好说!”捕贼的人得到了赏钱,并当着盗贼和围观群众的面当场兑现,盗贼耷拉着脑袋无言以对,围观的群众拍手称快,赞叹节度使除盗贼的新方法。

盗贼被押到市上剐死,并诛灭其一家。此事传出以后,诸盗贼与他们的同伙互相猜疑,惶惶不可终日,在成都无容身之地,就纷纷逃离西川,有的洗心革面,不再操旧业,从此,西川境内盗患大减。

崔安潜运用智慧,使西川盗风大减,是真正的大智者。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武则天时,曾发生一件很大的失窃案。武则天曾赐给女儿太平公主两盒细器宝物,价值黄金千镒,太平公主将宝物收藏库府中,这些宝物忽然不翼而飞,全被人偷盗去了。武则天听后大怒,她严令洛州长史限期破案,若三天之内破不了案,便治长史之罪。

长史接到限令,非常惧怕,他召来各县的县官,限他们两天将盗贼抓到。若抓不到,就将他们处死。县官们也不敢怠慢,就下令手下的吏卒一日内必将盗贼擒住,否则杀无赦。最苦的就是那些吏卒。偌大的一个洛州,一天之内,到哪里去抓盗宝贼?看来只能等死了。吏卒们正无计所施,忽在街上遇到湖州别驾苏无名。苏无名以破案若神著名,众吏卒如遇救星,请他帮忙。苏无名当即应承,并要求面见县尉。吏卒赶紧带他见县尉,并报:“善抓盗贼的人来了。”县尉赶紧出来,这时,苏无名已至阶下,说:“我是湖州别驾,前来相助。”县尉责备吏人说:“你们为何诬蔑苏别驾,他哪里是盗贼?”苏无名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在任上,以擒贼破案出名。凡是偷盗之人,在我面前无不现形,所以众吏卒们将我带来,为他们解围。”县尉听了大喜,问:“请问先生用何法擒贼破案?”苏无名说:“请带我面见州长史,我自有良策。”

县尉大喜,立即带他面见州长史。长史听说,便亲自出来迎接,拉住他的手说:“今日遇见您,真是遇到了救命恩人,请赐良策?”苏无名说:“请带我面见陛下?”长史立即禀报。武则大召见之,并问:“爱卿已经抓到贼人了吗?”苏无名说:“陛下若要臣下擒贼,请不要严限时日,并且宽限州县,不要让他们追查。将县里吏卒归臣下所使,不出数十日,便可擒贼。”武则天答应了这个请求。

苏无名指挥各县吏卒,放松追查,气氛就缓和下来。

过了一个多月,转眼到了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民间节日,正值清明前夕,在此前后,民间扫墓、祭奠先人者甚多。苏无名便把吏人们召集起来,命令他们:“你们可十人一群,或五人一组,都到东门、北门暗察。如果发现有十几个胡人在一起,披麻带孝,到郊外祭奠,就悄悄跟上他们,将他们的一举一动向我报告。”

众吏卒按照苏无名的吩咐分头行动,果然发现了一伙胡人,正如苏无名所说。他们便跟上去,掌握他们的动向,回来向苏无名报告。苏无名问:“那些胡人有何举动?”

吏卒们说:“他们身穿重孝,来到一处新坟前面,摆上供品,哭而不哀。撤掉供品之后,他们并不离开,而是在坟墓四周巡视,并相视而笑。”苏无名拍手笑道:“盗宝者正是这伙胡人。”便带领吏卒将这伙胡人全部抓获,接着,又带人至新坟处,将其挖开,打开棺木。果然,棺木之中无人,全是太平公主所失珍宝。

事后,武则大问苏无名以什么方法侦破此案。苏无名说:“臣没有别的办法,只不过是善识盗罢一了。臣刚到都城之日,正是这些胡人出葬之时。我见他们行动诡密,神色异常,就怀疑他们是盗贼。但不知道他们埋藏珍宝的地方。我料他们必借寒食节的机会,以出城祭奠为名,察看他们所偷的宝物。果不出我所料,于是我便知道了他们藏宝之处。盗宝贼扫墓设奠,哭而不哀,说明坟里所埋不是人。祭奠完毕,又不离开,而是四周巡视,破涕为笑,说明他们发现宝物安然无恙,所以高兴。我请求陛下宽限时日,就是想等到寒食节破案。当初,如果陛下督促急迫,州府紧查不放,可能会将贼人逼急,取宝逃遁。现在,我们外松内紧,贼人自然不感紧迫,也就不急于取宝了。”

崔安、苏无名以智治盗,以逸代苏成就千古之名,是善用智慧的贤者,是真正的方圆之人。

方圆人生:

做事一定要有智慧,也就是说用智慧去办事才方能事半功倍。事情是不变的,是“方”;而智慧却是万千的,是“圆”,用“圆”去解决“方”,成就方圆人生。

■善捕时机是智者

处世不可无智谋,世道如此复杂,脑筋过于简单就难应付,因此我们必须明察秋毫,老谋深算,耳听八方,深思熟虑。只有如此,处世才不上当受骗。

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害,为官亦然。明智之士,当其富贵到顶点时,功成身退,保身免祸。心明眼亮的人能看到晦暗的地方,智慧出众的人能在事物未成之前谋划,听力敏锐的人能从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事情形成时防备。

即使是最明智的人也常装得一片愚蠢,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即所谓大智若愚。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愚者本身才是愚人。只要你懂得装蠢,你就并不愚蠢。智慧是你的财富,但要使用得当,不可事事锋芒毕露,处处高人一等,盛气凌人。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就要学会收藏你的聪明。

多谋善断,“见机早,行动快”。多谋善断,早行动

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王室衰微,天子之身价已经暴跌。但是毕竟还是一国之主的象征。因此奉戴天子以讨伐群雄尚不失为一个争夺天下霸权的良策。谁先拥戴了天子,谁就会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但像董卓之流专横暴戾,虽有此机遇,但却不具备此能力。董卓之后,袁绍和曹操集团也都有智士献“奉戴天子”之策,但是因为曹操在倾听了臣下的不同意见后,能够当机立断,立即着手奉迎天子——汉献帝的行动。首先取得了争霸大业的有利的政治优势。

当时迎献帝也有“风险”,因此有的人表示反对,认为山东尚未完全平定,韩暹、杨奉新近刚领着天子到洛阳,他们北与张杨连结,恐怕不是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苟这时劝告曹操说:“以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日影追身般地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下人心就纷纷归附。近年来,天子四处流亡,将军您曾首倡讨伐乱贼董卓的义军,只是因为山东连年兵扰战乱,没能远远地奔赴关右,到天子身边,然而您仍然不断地分批派遣将帅,冒着危险与天子通使节。将军虽然在外边替天子平定战乱,但您的心却无时无刻不放在王室。这说明,匡救大下正是将军您素有的志向。如今皇上的车驾刚刚从西京东运,而东京洛阳也是荆棘丛生,破败荒芜。忠臣义士都有保存国本的。忧思,黎民百姓也都怀念旧都故主,睹物伤情,悲哀倍增。果真能利用这一时机,迎接主上,以此顺应民众的愿望,这是大顺;用秉承至公的行动来感服英雄豪杰,这是大略;用扶持大义来罗致英杰,这是大德。大下虽然还可能有少数抵制反对的人,但他们必然不能成为多大拖累和障碍,这也是明白无误的。韩暹杨奉两人怎么敢为害!这一计划若不及时确定,让四方外人生了此心,再生变故,以后就是想要这么做,也来不及了。”

但袁绍集团则恰恰相反,由于袁绍的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而终究失却了这一个千载难逢而又十分重要的良机。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在汉末群雄混战中,起初他的势力最大,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后地广兵多,手下谋臣武将也不少。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几乎在苟等向曹操提出此建议的同时,袁绍的首席幕僚沮授也向他建议:“主公的世家(指袁氏)好几代都荣任辅佐皇帝的宰相,忠义之名大下皆知。如今,皇上和朝廷被迫西迁长安,宗庙遭到破坏,皇权沦丧。而全国各地州郡,虽都以勤王之名起事,但实际只求扩张自我势力,根本没有人有保卫皇室、安定天下百姓之心。如今本州初定,我们已有了较稳定的力量,就应该奉迎皇帝到邺城安顿,一方面表示我们安定天下的志愿,一方面更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堂堂正正的名义,来讨伐不守臣节的州郡,相信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我们的。”

袁绍初听之下,也很赞同,便交付讨论办理。

时长老审配及大将淳于琼同时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即使想帮他们重建也是很困难的。如今天下群雄割据,各拥庞大军团,有道是‘秦亡其鹿,先得者王’,现在应是大家再公平打天下的时候了。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任何行动理当请示,这样会严重损害军事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更何况,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过分尊重他们,会使我们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也会有违抗皇权的麻烦,实在值得多加考虑。”

沮授立刻反驳道:“奉迎皇帝,必得天下大义之名,这个利益对我们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以时机而论,目前皇帝正愁没有去处,执行起来最轻松;如果不乘机行事,一定有不少人会抢着作。通权变者从不放弃任何机会,能立大功者在于不延误时机,希望主公尽速考虑这件事。”

袁绍是个优柔寡断又怕麻烦的人,加以他最大的愿望是巩固黄河以北政权,对全国性的规划也缺乏概念,因此对沮授的建议,迟迟不敢决定。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到曹操因见机早,行动快而成就大事这一点。

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三月及六月的讲话中曾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

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

1959年毛泽东曾说:“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用将,《三国志》的《曹操传》、《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毛泽东还多次谈到郭嘉对袁绍的评价。《郭嘉传》记载,郭嘉起初在袁绍手下做事的时候,曾私下对袁绍的谋土郭图说:“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土,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点,然后当机立断。不称职的领导,常常失误于此。在1959年3月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谈到袁绍见事迟,得计迟,推崇曹操多谋善断时,毛泽东还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失误为例。他说:“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京。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

毛泽东不只是在读史评古人时才批评和反对见事迟、得计迟的领导弱点,他是把它当作现实问题,当作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的问题提出来的。在1964年10月23日修改一位同志于9月16日、9月23日在某座谈会上的讲稿时,他提出:凡办事,首先要看得到。如果连那件事,看都没有看到,当然谈不到抓的问题。有许多人,甚至于当前已经出现了苗头,甚至大量出现了的事实,缺乏看到的能力(感觉和理解)当然谈不到抓起来做的问题。至于抓得起,是指抓全局,更需要有一种大的能力。普通叫做魄力。有些人对于某些事,不是没有看到,甚至著书立说,长篇大论。至于做,他就抓不起来了,或者抓了片面,忘了全面。说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对,要抓得紧。抓不起,等于不抓;抓不对,就要坏事;抓得不紧,也等于不抓。看也有看得对不对的问题。看得不对,等于不看或者还要坏事。

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这是毛泽东具有的领袖素质,也是他饱读史书,借鉴历史得出的结论。

方圆人生:

智者善于捕风捉影,能抓住别人不能抓住之机遇,而他们区别于常人的也在于此:有“适”有“度”,能把握分寸。

第二章 静为方,动为圆

静是本原,是原则,是“方”;动是谋略,是行动,是“圆”。以静制动是不变应万变;以动制静往往是机关算尽动却误了性命。如我们克服浮躁,做到能静能动,静动结合,将无事不成。

■静出于世外,方生于圆中

静就能使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适应方圆。以它来临大事,处大难,解大疑,定大计,自然毫无阻碍,唾手可得!所以蕺山说:“遇事不能应付,只有炼心法,更没有炼事法。”道家修养大法是:炼心法,炼气法,炼精法,炼神法。全部都是以练静为入门宗旨,也就是收放心的方法。

不论是哪一位圣贤豪杰,统治天下容易,统治人心却难。所以禅宗鼻祖达摩说:“制心一处,无事莫辩。”制心的方法,不外乎静坐。只不过稍带有强力的意思。不像儒家所说的养心治心来得平易,来得自然。

梁启超所说的治心要法是:“治心的功夫,必须心地洁净,不追逐于外缘,没有纷乱于内心,超脱于中纲之外。心中没有一点杂念,没有渣滓在里面,就有鸢飞鱼跃自呈活泼的气象。然而我辈并非厌世脱尘之流,不得不接触万事万物,志愿越多,他所接触的事物越多,不像有道的人有自然之心,即使有秩序,就像百万之师,而没有主帅,号令纷乱,怎么会不崩溃呢!”“所以,凡是遇事惶恐,丧失自己的操守,都是乱为之害,实要有损存养的功夫。所以古今中外的哲人,没有不是以恳切之心作为第一大事。存养用功之法,大都以主敬主静两条为宗旨。敬的妙用,大都以制外为养中之助,因为我辈的德业之所以不长进,其原因虽很多,仍然不外乎是受外面环境所牵累。受外面环境所牵累,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官,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物交换于物吧。眼耳鼻舌身既受牵累,他的本意就会随之动摇,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引神罢了。”

梁启超的这番理论,正可以说明主静功夫,不但可以作为人圣人哲的门槛,而且也可以作为英雄豪杰成就大事。立大业的基本要素。

路说:“静字功夫最要紧,大程子的主静功夫充足,王文成也是有静字功夫,所以他能不动于心。如果省察自身不慎密,见理不明,都是浮物。总之要的是个静字。”

我们必须知道,静能养心,静能养神,静能养气,静能养精,静能养戒,静能养定,静能养慧,静能开悟。这些都是静字的神妙之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柳宗元这首诗里,就有一种清静境界。可以看到高雅,可以看到孤旷、独傲、虚灵,也可以看到我同万物无不和谐,我同天地合一的超凡境界。“清明在躬,就会气质如神,天下从来没有昏浊瞀乱的脑袋,而能够决大计立大业。凡是大人物大豪杰,他们所承载的事,越多越重。经常有一种世界之外的世界,来培养自己的神明,久而久之,将受常人所感染,而渐渐与他们同化。否则脑髓将干枯,智慧也比减损。所以想做大人物的人,在自己一生中,不能无数年居在世界之外的世界;在一年中,不能无数月居于世界之外的世界;在一日中,不能无数刻居于世界之外的世界。”这里的意思,就是提出“主静”的功夫。因为静中别有天地、别有世界、别有人生。静中可以变化气质,可以变化心脏,可以变化神情。所以说:静超天地外,不在无有中。

激情是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但不可由它来驱使我们行动。少年老成者懂得戒骄戒躁,因此比同龄人更早接近成功。静心可以养气,气不聚者事难成,因此谨慎的人总是试图永远保持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柳宗元清静为官,仕途坎坷

贞元九年(793年),二十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榜三十二人,刘禹锡亦在其中,二人从此相识并结为终生知己。不巧的是,同年五月,柳宗元的父亲柳镇病逝,按规定得服丧三年,不能参加吏部制科考试而做官。三年之后,他与杨凭的女儿结婚,又两年之后才通过吏部考试,被任命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初入仕途。

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任满之后,柳宗元顺利调补京兆府蓝田县尉。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他的文才,没让他去实任县尉,而留在京兆府庭做文书工作。这使他能继续住在长安,求学结友。在这段时期内,他在文学上结交了韩愈、孟郊等文坛名人,而在政治上则与王叔文、刘禹锡、凌准、吕温、韩泰等人相近。王叔文正致力于招贤纳士,对早有名气、颇有才干的柳宗元十分青睐,而柳宗元也渴盼通过王叔文接近太子李诵,达成自己的政治愿望。于是从入朝伊始,他就态度明朗地站到了王叔文一边。

贞元二十年(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重垂危,朝廷上两派的斗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关头,双方都霍霍磨刀,抢夺权力。偏偏就在这紧要的关头,太子李诵得了中风病,失音不语。宦官集团以此为借口,提出应另立太子。王叔文一派针锋相对,竭力抵制。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病死,宦官密谋延期发丧,谋生变故;王叔文联系吏部郎中韦执谊、翰林学士郑等朝臣,在朝堂公开揭露宦官的密谋,得以立即发丧,公布遗招,扶李诵登基。在这些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日子里,柳宗元和王任刘禹锡冲锋在前,因而这个集团后来被人称为“二王刘柳”。

正月二十六日,李诵在太极殿即位,是为顺宗。王叔文一派接管朝政,迅速安置自己的人员占居要职。二月十一日,任命史部郎中韦执谊为宰相,王叔文以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王还以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形成“二王一韦”执掌朝廷大权的局面。柳宗元也被越级提拔为吏部员外郎。这是中书省礼部的属官,正六品,执掌礼仪、享祭、贡举。是年柳宗元才三十三岁,可谓年轻得志,前程远大。他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

人算不如天算。唐顺宗重病缠身,无法理政,真正是天不相助。在选立皇储的问题上,王叔文又心慈手软,铸成大错。顺宗的长子李纯,一直对王叔文没有好感,可他是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皇储非他莫属。王叔文曾经预谋另立嗣皇,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退缩了,同意立李纯为太子。然而立得也太快了,顺宗正月即位,四月就立太子,权力斗争的大平很快就倾斜了。宦官和朝中大部分大臣,迅速投奔到李纯麾下。五月,大梦初醒的王叔文才想着去抓兵权,派名将范希朝去接管京城卫戍部队神策军,但遭到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李纯(唐宪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年八月四日,他联络神策军和藩镇节度使,迫使唐顺宗退位为太上皇,自己登基执政,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形势急转直下。宪宗即位的第二天,就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贬黜外放。“二王刘柳”短暂的政治改革就此夭折;柳宗元的官远从此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拣不回来了。

几年来,朝廷也有人提议起用王叔文余党,但是宪宗对他们深恶痛绝,尤其是武元衡自西川人朝为相以后,更是铁石心肠,不但不予任用,而且不许他们北移一步。

就在柳宗元快要绝望的时候,朝廷政局却发生了变化。淮西镇吴元济反叛朝廷,宪宗命令严缓等人招集十六道兵进讨淮西镇,并于元和九年十二月拜韦贯之为相。韦贯之当年曾被王叔文一派汲引过,同情王叔文余党“十年不量移”的处境,建议宪宗“怜才起用”。宪宗遂于当月诏征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人入京。

诏命传到永州,已是无和十年正月。柳宗元忽接喜讯,悲喜交集,恍如梦中。

带着欣喜,带着憧憬,柳宗元来到了长安。刘禹锡也从朗州返回了长安。二人相聚,先是感慨万千,继而萌发出洗雪沉冤后的扬眉吐气。他俩又一次犯了过度乐观的毛病,认为皇帝既然同意召他们回来,自当会有重用。他们哪里知道,此时朝廷内部的纷争倾轧十分激烈,宪宗只不过出于与藩镇斗争的需要而暂时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他内心深处仍十分记恨王叔文余党,不予谅解。而铁腕人物武元衡,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对柳、刘等人入朝为官。在这种形势下,柳宗元应实行韬晦之计,哪怕是硬装也要装出“悔过乞怜”的样子。可是,耿直的脾性和激动的心情使他做不到这一点,他和刘禹锡伊然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京城,令那些本来就恨他们的人恨得牙根更痛了。

宪宗这次的惩罚,仍然像上次那样果断迅速。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人二月回朝,在长安停留还不到一个月,三月十四日,即被赶往外地任职。柳宗元被赶到遥远荒僻的柳州当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韩泰为漳州刺史。它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地点却更遥远,实际上是又一次惨烈的贬逐。

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抵达柳州。柳州,柳宗元任职之州,柳宗元命终之州,这简直是个宿命性的地名。

此番遭贬之后,柳宗元预感到起复的可能性不大了,心境反而澄静了许多。虽说是贬滴,但毕竟是一州的长官,地位与在永州时不同了,不能光留连于山水,而必须做些对当地民众有益的事。中央朝政自己想操心已操不上了,那就努力当好一名地方官,开发开发柳州地区,实现“富庶且教”的“大任”。

柳州的经济很落后,柳宗元主持兴修水利,大力提倡发展农、林、牧业,并且率先垂范,亲自参加植树造林。在《种柳戏题》诗中,他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连用四个“柳”字,诙谐幽默,写出种树的快乐;结尾说“好作思人柳,惭无惠化传”,暗用召公树甘棠、后人不忍剪伐的典故,谦逊地表示为自己没能为民留下好的政教而惭愧。

柳州的文化也很落后,群众很迷信,看病请巫师,吃水吃江水而不敢破土打井。柳宗元在这里办学校,传授儒家充满理性的文化知识,破除迷信。群众私人不敢掘井,他就利用公款雇人打井,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问题,提高了当地的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

当柳宗元在南方静悄悄地格尽职守的时候,唐宪宗正在北方痛下决心,征讨藩镇。元和十二年,宪宗任命裴度为相,并派裴度亲赴淮西前线节制诸军。裴度取消监军宦官参预军事的恶例,大胆任用名将李。李雪夜袭蔡州,擒获了吴元济,一举荡平了最为强横的淮西镇。次年,割据成德镇的王承宗上表表示归顺朝廷。元和十四年二月,朝廷军队擒杀李师道,平定了淄青镇。至此,在河南、河北割据了六十多年的藩镇都被制服了,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

柳宗元闻听消息,非常高兴,接连写了几个表状,称颂朝廷的武功。尽管宪宗惩治了柳宗元,但他们在抑制藩镇这一点上是意见相同的。更何况国家事大,怎能以个人恩怨而分不清好坏呢!

裴度声誉鹊起,正欲延揽人才,重振朝纲。有人曾向他提及柳宗元,但没起作用。这主要取决于宪宗的态度。宪宗的固执与他的刚毅成正比,他坚决要让柳宗元、刘禹锡他们留在南荒看野树,而不容许他们再来京城观桃花。

刘禹锡是幸运的,他的寿命长,宪宗死后得以复出,历任礼部侍郎、苏州刺史等职,仕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柳宗元就不行了,他的身体没熬过宪宗。

元和十四年,四十七岁的柳宗元觉得身体越来越差,将不久于人世了。在僧人的陪同下,他拄着拐杖登山远望京城,写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望故乡,望故乡,只能是望,回是回不去了。

待妾为他留下两于两女,长子柳周六才四岁,次于柳周七是遗腹子,长女的年龄大一些,但也未成人。柳宗元虽是一州之长,但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难以治丧。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代为筹措丧葬费用,表弟卢遵把他的灵枢运回长安万年县安葬。柳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在罗池立庙,敬他为罗池之神,世世供奉。

人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人种超越社会冲独自生活,柳宗元清静为官,任途坎坷,虽不能丰衣绵食,却成就了千古之名。

方圆人生:

人生于世,而去于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奢求太多。做到静待人生,往往会留名与世,被世人敬仰、悼念。

■正气冲天,则心神宁静

现在的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而西方人却景仰东方人的纯朴典雅、注重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华民族注重自我修养由来已久。

我们知道,心不受外物的引动,就会自然的静寂。静寂就不受骚扰,没有骚扰就清静。静就能虚,虚就能明,明就能灵,灵虚就不糊涂,必然是一副湛然而神圣圆通的样子。静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能刚,刚就能强,强就能直,直就能勇,刚强直勇,就会是一副盛大的样子,使人不可抵御。所以要想得到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从主静做起,既然想做到浩然之气磅礴,正气冲天,也必须由主静着手。

主静,是贤哲士人君子的超凡人圣的入门要诀,是英雄豪杰立德立业的主要功课,也是人生中一门上乘的修养艺术。静能养生,静能生慧,静中开悟,静中明道,静能通神化。

人们修养到了静定阶段,就能“我自无心于万物,万物何妨常围绕。”心中则自有主宰,只有一个天地,触之不动了。所以《易经》中说:“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有灵感就会通天下。”这个寂然不动,就是心中的静。感悟而通神,是心灵的作用。所以孟子有“不动心”的教导。

执私就拘泥于私,执亲就拘泥于亲,执戚就拘泥于戚,执于师友就拘泥于师友,执于党派就拘泥于党派,无所不执就无所不拘泥。所以说人只要有贪私的念头,便削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的人品。所以古代人不以贪私为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几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钦仰。有人赞扬他说:身任相国,扶颠持危,文天祥和诸葛亮是相同的,但他慷慨尽节;举义倡勇,杀身不异,文天祥和张巡一样,但他位至宰相。“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宰相,英勇节烈之土,他的事迹足以彪炳千古!下面我们就列举一段来看一看。

南宋腐败,政权摇摇欲坠,元军势如破竹,不可抵挡,于是南宋就请求与元议和。

太皇太后和陈宜中加紧进行议和活动,派人到伯颜营中,请求称侄纳币,准许议和,伯颜不许,求称侄孙,也不行。太皇太后无可奈何,准备奉表称臣,岁纳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以乞求保存小朝廷。伯颜根本不让南宋保存朝廷名义,坚持非丞相亲自来请降不可,并指定于德二年(1276年)正月十五日到长安镇商议投降事宜。

太皇太后命文天祥和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到伯颜营中去。吴坚胆小怕事,不敢抗争;谢堂遇事唯唯诺诺,没有主意;贾余庆是卑鄙小人,一味奉迎元军,以求取得新朝官位。这场尖锐的谈判,势必由文天祥来担任主要角色。

伯颜大营设在临安郊外的皋亭山明因寺。文天祥到来后,昂首阔步人见伯颜。营中刀枪森列,元军杀气腾腾,他视若等闲,十分坦然。

伯颜首先问:“丞相来谈投降的事啊?”

文天祥不承认是投降,而说是来谈判的。他严肃地说:“投降是前丞相一手经办的,我一概不知道。太皇太后命我为丞相,先来军前商量。”

伯颜连忙改口说:“丞相来商量大事,这很好嘛!”

文天祥直截了当地问:“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所在,北朝究竟想把它作为国家来对待呢?还是要毁它的社稷?”

伯颜只好说:“皇上(指元世祖忽必烈)的诏书说得很明白: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义正词严地指出:“现在两国丞相亲订盟好,你们应当退兵平江或嘉兴,把和议情况奏闻北朝,北朝诏令下来后再作续议。”

伯颜正是为了灭宋而来,怎么肯退兵呢?他露出胜利者的踞傲、骄横的神气,威胁着文天祥。

文天祥毫不示弱,他以高亢的声调继续说:“能依我所说,双方讲和,是为上策;不然南北兵祸不已,对你们也没有好处。”

文天祥的强硬态度使伯颜感到诧异,他从没有见到宋朝的使节敢于这样对待无军的统帅,但也不相信文天祥不能屈服,声色俱厉地恐吓着要把他置于死地。

文天祥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馒,在所不惧。”

军营中元军将官见到文天祥竟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都十分惊奇钦佩。伯颜和几个将领进去商量后出来对南宋的使节说,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回临安城见太皇太后,文丞相暂留下来,大家商议完毕,即可回去。

文天祥提出抗议,伯颜耍起无赖,笑而不答。文天祥愤怒地质问:“我是为商议宋元双方大事来的,为什么把我扣留起来?”伯颜无法正面回答,叫人把他带到伴馆中,软禁起来。

第二天,太皇太后派吴坚等人送来降表,伯颜接受降表,南宋朝廷正式投降。文天祥被邀进军营时,仪式已经结束。看到这个情景,他怒火中烧,他痛恨灭亡宋朝的元军,对一些大臣的颟预无能也很气愤,特别憎恶那些想当新贵的败类。备尝艰辛重举义旗。

伯颜胁迫宋朝一批大臣作“祈请使”,奉表到大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文天祥也一同去,但他没有使节的身份,形同囚徒。

押解的元军对文天祥严加防范,而且不断侮辱他。他们一行从临安出发,沿运河北上,经杭县到平江。又经无锡。常州,走了十天才到镇江。第二天,渡江到瓜州去拜见元军元帅阿木。一些大臣竭力奉承,唯独文天祥怒目而视,始终不发一言。阿术也看得出来,幸好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文天祥和他的随行人员千方百计准备从镇江逃脱。元军江防极严,所有船只都被管制。到了第九天,居然有一个船户,敬重文丞相,甘愿冒死送他们到真州(江苏仪征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们从镇江逃脱,来到真少。

真州守将苗再成对宋朝忠心耿耿,一心想要恢复旧河山,对文天祥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认为以丞相、枢密的威望作号召,江淮的宋朝将领同仇敌汽,要挽回颓局是大有希望的。他把考虑多时的想法告诉文天祥:两淮兵力足以复兴,只要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能同心协力,西面佯攻建康,东面以通州。泰州军打湾头、扬子桥两个元军据点,扬州大军进攻瓜步,真州军队直捣镇江,各路军队同日行动,元军顾此失彼,只要拿下建康、镇江,两浙元军没有退路,伯颜可以生擒了。

文天祥听了,喜不自制,认为中兴机会在此一举。他连忙写信给李庭芝、夏贵和各州郡将领。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如能实行,可以沉重打击元军。但它已无法实现了,因为前几天夏贵已经投降,而李庭芝不相信文天祥这样的重要人物在元军的严密戒备中竟能逃脱,认为他是被放出来赚城的奸细,并移文真州要苗再成加以杀害。苗再成怀疑此事,怕错杀忠良,只是把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骗出城去,叫他们自找生路。“误把忠良接剑猜”,被自己人怀疑比被敌人侮辱更难忍受,文天祥痛苦的心清到了极点。他们打算到扬州去和李庭芝说个清楚。也有人反对,说到扬州正好送上虎口。最后他们决定不去扬州。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从高邮、泰州到了通州(今江苏南通)。

通州守将杨师亮对文天祥热情接待,让他到州衙好好休息。两个多月来,颠沛流离,这时才能过着比较安定的日子。

在通州,文天祥获得一个使他异常兴奋的消息:吉王赵是。信王赵在驸马都尉杨镇等人的护卫下,到温州重新建立朝廷,挽狂澜于既倒。陆秀夫、张世杰等也到温州来。陈宜中本来就逃到了温州。文天祥由海路到温州来朝觐二王。

经过十三天,船从台州(浙江临海)靠岸。文天祥由陆路赶到温州,原来二王已把大元帅府移到福州。文天祥写了奏章,派人星夜送福州行在。主持朝政的陈宜中也派人来温州,和文天祥商议吉王即帝位事宜。有了皇帝,就象征着宋朝的存在,文天祥完全赞同,并上书劝进,自己暂留温州候命。

吉王在福州登基,改元景炎,他就是端宗皇帝。信王晋封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土、侍读,朝廷召他立即到福州来。

文天祥打算到广州招集兵马,作北伐的准备。这时无军进行新的部署,分数路向南进攻。一路攻占浙闽州县,一路进兵江西,另一路由鄂州南下,取潭州,广州守将投降元军,开督府于广州的计划无法实现了。

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十三日,文天祥到达南剑州(福建南平),这是闽北军事要地,素有“八闽屏障”的称号。文天祥在这里组织督府军,来投效的既有富有谋略的人士,也有久历戎旅的战将。开府南剑,规模、声势比在赣州组织勤王军大得多。十月,塔出、李恒率领的元军连陷江西许多州县,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十一月,督府人员大都来到汀州,文天祥作了部署,派遣越时赏、越益取道石城,攻克宁都;派吴浚驻屯瑞金,相机攻取雩都,刘沫在江西策应;邹讽在宁都起义,里应外合。不幸邹识起义失败,几个首领遇难,计划遭到挫折。

这时阿刺罕、董文炳率领元军越仙霞岭进入福建,陷建宁府(福建建)南剑被围。知南剑州王祸翁弃城逃到福安府间福州,这时升为府人南剑落入元军手中。南剑沦陷,行都福安失去屏藩,受到很大威胁。这时宋军尚有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还有战斗经验丰富的淮兵一万,如果有得力将领指挥,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元军在闽江中游决战,谁胜谁负还难预料。但朝廷无人下这个决心,陈宜中、张世杰惊惶失措,匆匆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福安随即陷落。此后,南宋小朝廷设在船上,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起先船泊泉州港。泉州势力最大的是阿刺伯商人蒲寿庚。他居住中国几十年,当上市舶司使,看到元军势大,投降元军。南宋船舰在泉州站不住脚,开向广东潮州,不久又移师惠州甲子门(今海丰县东面海口)。从此南宋政府再没有在大陆上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

闽北、闽东、闽南相继陷落后,江西局势也继续恶化,这给处于闽西的文天祥增加很多困难。元军统帅李恒看到文天祥的困境,派降将吴浚来劝降。文天祥宣布吴浚的罪行,果断地把他处死。督府军中也有一些人动摇,文天祥正以军法,局面才稳定下来。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文天祥率督府军移屯梅州(今广东梅县)。五月,经过一番整顿后,主力越过梅岭,开展收复江西的战役。勤王军旧部和各地义民纷纷起来和督府军相呼应,江西的抗元斗争掀起了高潮。

乐安人何时招集一支义军攻克了崇仁县。文天祥的大妹夫吉州龙泉县令孙桌组织本县人起事,收复了县城。另一个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攸县人吴希等在湘赣边境起义,攻克袁州萍乡县。

在这个有利形势下,文天祥率主力一举攻克了赣州会昌县,接着又取得了雩都大捷,并乘胜攻克兴国县,移督府于兴国。一连串的胜利,对各地义兵鼓舞很大。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派人来要求文天祥指挥。临川、洪州、袁州、瑞州义兵也来请求受督府节制,抗元声势越来越大。

文天祥对军事作了一番布置:派遣督府参谋张汴率领主力部队直逼赣州城;邹讽率赣县义兵攻永丰、吉水;黎贵达率吉州所属各县义兵收复泰和。这时赣州所属各县已全部克复,元军被困守在赣州孤城之中;吉州所属八县恢复了四个县。督府军大有席卷赣南之势。

湖南的抗元斗争也日趋激烈。衡山、湘潭、攸县、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都被当地义军攻克。

元军从襄阳东下以后,没有遇到这样的军民联合抵抗的局面。元军非常紧张,立即采取对策,开展大规模的攻势。八月间,李恒率精锐部队兼程来赣南阻遏宋军的攻势。黎贵达率领督府军一千多人和民兵数千在泰和同元军遭遇,民兵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溃散了。邹讽在永平聚集兵民数万,也被元军所败。督府军都是步兵,元军以铁骑冲击,往往很难抵抗,数万军队,经过几次战斗,已被击溃大半。在兴国的督府,兵力不多,文天祥只好带着他们撤退。李恒在背后紧紧追赶,文天祥且战且退,张汴、赵时赏、刘谦等将领都壮烈牺牲。督府军几乎全军覆没。

文天祥在江西失败的同时,南宋流亡政府从惠州甲子门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澳岛),元军水兵进攻浅湾,张世杰率部和元军进行一场恶战,没能挫败元军的攻势。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护卫端宗先后逃到秀山(珠江虎门内的虎头山),井澳和巩洲(广州湾口外海中)。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自己逃往占城(现越南境内)。端宗在巩洲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赵继位,陆秀夫代陈宜中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仍为枢密使。陆、张在日暮途穷的情况下,对宋朝仍忠心耿耿。他们觉得矾洲也不安全,把行朝移到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的山,这是南宋朝廷最后落脚的地方。

文天祥率领督府军余部,到南岭过冬后,到处寻访行朝的消息。终于知道行朝在山。朝廷加封他为太保、信国公。他先是在海丰活动,不久移督府于潮阳。正当文天祥筹划以潮、惠为依托收复附近失地的时候,元军水陆两路进攻潮州。为了避其锐,文天祥带督府军退入山中。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率二百轻骑紧紧追赶。到五坡岭时,文天祥不幸被俘。他准备自杀殉国,没有成功。督府军的将领不是被俘,就是牺牲,督府军从此瓦解了。

方圆人生:

冲天的气概,发于内心,心宁则神静,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成就功业,名垂千史。

■静方动圆真人生

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相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

世间绝大多数事情都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选择能力,仅有智力和行动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卓越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缺少了一个都不能做出完美的选择。凡事选择最重要,选择就是做决策。以静制,退曹兵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宝人,他曾经先事公孙瓒,后归刘备,英勇善战,且有智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一战中击溃夏侯渊,曹兵大败。黄忠斩了夏侯渊,提其头,到刘备那里献功。刘备大喜,设宴庆贺,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

不久有哨马来报:“曹操要替夏侯渊报仇,亲领二十万大军,现已查明,敌军驻守在汉水北山下,现如能夺取他的粮食,必定会挫伤他的锐气!”黄忠说:“老夫愿意担当此任。”刘备说:“曹操非夏侯渊之辈,不可轻敌。你可以与赵子龙一起领兵前往,遇事可以商议。”

黄忠与赵云商量劫粮计策,赵云说:“夺粮之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去,如何?”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你先去?”赵云说:“你我都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俩拈阄,谁拈着谁就先去。”黄忠同意了。结果黄忠拈着先去。赵云说:“既然将军先去,我就协助你,我们约定时间,如将军按时返回,我就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还不返回,我就带兵前去接应。”于是二人约定为午时返回。

赵云回营,对部下将领张翼说:“黄忠明日去曹营夺粮草,若午时不归,我即前去相助。我营面临汉水,地势险要,你要谨慎守寨!”赵云是个十分细致的人,他在事前把这一切工作都要安排好。

当夜黄忠率领人马,偷渡汉水,直奔北山而去。正当东方欲晓,看见曹操的粮食堆积如山,只有少量军土看守。黄忠与赵云不同,虽然忠勇,但却少了一些缜密,他见如此情景,令部下一齐下马,准备放火,原来,曹操早已有了准备,突然之间,曹操部下大将张的队伍赶到,将黄忠拦截,围困起来,黄忠挣脱不得。

赵云在营中等到午时,还不见黄忠返回,急忙上马,带着骑兵前去接应。一路冲出曹军的几次包围,杀至北山下,救出黄忠,及时杀回本寨。

曹操本来打算杀掉刘备的一员大将来为夏侯渊报仇,没有想到竟被赵云救走,于是大怒,命张、徐晃两员大将追赶。守营的赵云部下张翼,在寨门前迎接赵云入寨,望见后面尘烟滚滚,知道是曹军追来,看看曹操的军队来势十分凶猛,人数众多,自己不可能抵挡,就命令士兵关闭寨门,上城楼防卫。赵云上前阻拦说:“休闭寨门!听我安排。”于是大开营门,停止擂鼓,收起战旗,然后在寨外壕沟中埋伏了弓弩手。赵云自己却不进营内,单枪匹马,巍然立于大营门前。

张、徐晃率领兵马追到赵云营前,天色正黑,见营中无声无息,好像有千军万马埋伏在那里的样子,只有赵云一人单枪匹马立于门前,顿时心生疑惑,怕营中设有埋伏,不敢轻易入内。

就在曹军踌躇之间,只见赵云举枪一招,两边壕中弓弩齐向曹军射来,曹军惊慌大乱,天色又黑,自相残踏,拥到汉水河边,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赵云大败曹军,汉水边收军器无数。消息报到刘备那里,第二天刘备和孔明一同到赵云营前察看,军士又将赵云大开营门诱敌之事细述一遍。刘备极为赞赏地对孔明说:“子龙真是一身是胆啊!”于是设宴欢庆,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

赵云以静制动,大智大勇退曹兵,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静方动圆就传大之功业。

方圆人生:

一个人如能静、动自如,就是大智者,其人生可谓是方圆人生,不过静、动一定要相辅相成,有静无动是木头,有动无静则是机器了。

■宁心静气心可化圆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还存有人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完全扬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在战争中应该奉行动如水,静如山的准则,使敌人害怕行动时让他们丧胆,静止时让他们心惊。达权善变的人也会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渊博的知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是他灵活作人的依托。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做到顺水行舟。(1)静待时机,攻其不备

因骄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各不相同的,龙且骄在于他不能正视别人的名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韩信的“半渡而击之”的妙计得以成功。

汉四年(前203年)十月,韩信兵下齐都临淄,齐王田广、齐相田横乘乱逃出,派人向楚王项羽求救。

此时,项羽正在西线与刘邦隔广武涧对恃,汉军运敖仓之粮接济军队,但楚军远离内地,国内粮仓又被彭越焚毁,军粮供应日益困难。项羽正觉得难以处置,忽侍者来报,说韩信发兵已攻下临淄,齐王已派使臣前来乞发救兵。项羽便派大将龙且、副将周兰,领兵二十万东往救齐。

龙且奉命进入齐境,立即派人往报齐王,叫他领兵前来会师。田广闻救兵已到,急忙整顿兵马,出高密城,迎接楚军。两军合兵一处,行至潍水东岸,扎下大营。

韩信闻楚军救齐,听说龙且是主将,知道他不是个一般的将领,对他十分重视,派人报知汉王刘邦,调来曹参、灌婴两军,在潍水西岸筑塞,与对岸楚齐联军隔河相恃。夜间,韩信观察了地势,琢磨好了计谋,当即下令:全军坚守不出,违令者斩。

楚将龙且见汉军如此,认为韩信怯战,便欲渡河进击。旁边的从吏谏道:“汉军远来,久经战阵,其锋不可挡。齐军是疲惫之师,又在本土作战,因顾念家室,极易逃散,我军虽勇,也不免受到牵动。最好是坚壁自守,不与汉军交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再使齐王派人到各处已经投降汉王的各城守将那里游说,如果他们知齐王无恙,又见楚军来救,就不肯降汉了。汉军去国二千里,兵至齐地,无城可依,无粮可食,又怎能坚持长久?不用多少时日,汉军便会不攻自破了。”

这种分析其实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果真的这样实行,韩信的处境还真有些难办,但龙且刚愎自用,他听了以后,摇头说道:“我深知韩信其人,他少年贫贱,衣食无着,曾寄食漂母,受辱胯下,无过人之勇,没什么可怕的。况我奉项王之命,领兵救齐,如不战而胜,我又有什么战功?如我兵胜韩信,定可震动齐地,齐王也必委国予我,我将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这不是名利双收吗?”

周兰怕龙且轻战有失,也在旁功道:“将军不可轻视韩信,他助汉王平定三秦,又灭赵平燕,今又发兵攻齐,此人足智多谋,将军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龙且听了这话,不仅没有引起他的警惕,反而笑道:“韩信所遇,皆是庸将。”说完,便修了战书,派人过河送往汉营。韩信见了他的战书,正求之不得,提笔写了四字:来日决战。

韩信按照已经谋划好的计谋,就命令将粮食倒出,准备布袋。韩信又召来部将傅宽,对他说道:“当夜色降临,你可带领一支人马,拿着布袋,前往潍北上流,择水浅之处,将布袋就地装满沙石,塞住流水。明日交战之时,听到我军号炮,立即令军士将布袋捞出,让河水奔腾冲下,不得有误!”傅宽走后,韩信又吩咐曹参、灌婴二将道:“明日见龙且登上西岸,当率部力敌,擒斩龙且、周兰。”

第二天,汉军饱食一顿,韩信发令,命曹参、灌婴二将留守西岸,自带裨将数名,领兵渡过潍水,列阵向楚军挑战。龙且相迎,韩信出阵叫骂,龙且跃马出营,大声叱道:“韩信,你原是楚臣,为何背楚降汉?今日天兵到此,还不快快下马投降。”经过一番争斗,韩信败退,从潍水奔回了西岸。

汉将见韩信退走,也边打边撤,陆续返回汉军大营。龙且见状,大笑道:“没想到韩信如此不堪一击。”说着一马当先,领着人马,渡河向对岸杀去,意思是想夺取汉军的大营。周兰见河水甚浅,心中生疑,想阻止龙且,但龙且马快,已快达岸,他也只得打马急追。及周兰追上龙且,楚军过河的只有二三千人,大部分人马尚在河中。

忽听一声炮响,河水随之就暴涨起来,转眼就变得丈余深,汹涌而下。河中楚军将士,无处立足,多被冲走,此时,汉军在韩信、曹参、灌婴率领下,从三面杀来,将数千楚军层层围住。楚军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被歼,龙且被斩,周兰被擒。

东岸楚兵见主将已死,便四散而走。齐王田广率众往高密逃去。韩信立即派出人马追赶田广,将其生擒,因他烹杀郦生,韩信便下令将他斩首。到此,齐地皆平。

成功自有规律,对于历经磨难而走向成功的人来说,并非事事都靠机遇。他们知道机遇要借助努力才能生效。因此不论困境逆境,都咬着牙硬生生地挺,坚忍地等候时运降临。不努力者无机会,不敢闯者也难得生路。生平遭人误解嘲笑,除了忍气吞声往肚里咽之外,惟有一个忍字能帮你。归根结底,只有你自己是靠得住的。(2)积聚实力,以待高飞

曾国藩早在京城为官,深研《易经》,对“潜龙在渊”尤为加意。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清廷圣旨,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钅容被太平军击败,见死不救,可以说把事做得够绝情了。

1853年,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清廷合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令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带船炮兵勇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