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考点强化训练题库(新东方考研政治培训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8:10:51

点击下载

作者:刁志萍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考点强化训练题库(新东方考研政治培训教材)

(2016)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考点强化训练题库(新东方考研政治培训教材)试读:

研读考试大纲,寄语考研学子

一、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基本规定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分为“考试性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内容、题型示例”五部分内容。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4.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Ⅳ.考查内容(略)

Ⅴ.题型示例(略)二、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查的知识范围

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查的知识范围与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构成密切相关。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两课”教学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设置、学分、学时、教师等有新的规定和调整。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由“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5门必修课,即高校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此为依据,构成了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入学考试的考查范围。

2.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查范围的内在逻辑

依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查的学科范围,考查的知识范围分为五大板块,38个一级考点、115个二级考点、399个三级考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查知识范围的内在逻辑三、 结合 2015年考研真题分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命题特点

1.命题依据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是命题的唯一根据。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大纲修订说明,寻找命题信息,是获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之间颁布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继2010年出现重大变化之后,2015年考试大纲再次出现显著改变。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从结构体例到具体考点,都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2.题型、分值构成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真题总共38道题。从题型分布来看,与考试大纲高度契合。2015年考研真题题型及分值分布2015年考研真题学科范围及各部分分值构成

3.命题特点

第一,考试内容上,侧重基础;综合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侧重基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2015年单项选择题中,2/3属于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

例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015-2)

例2. 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是指

A.没有推翻帝制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孙中山没有继续革命

D.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2015-10)

命题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方面,具体来说,其一,特定年度的特定考点。如甲午战争 120 周年(2015-27)等等。其二,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2015-37)、经济新常态(2015-25)等等。其三,高频考点反复出现。如爱国主义(2015-13)、人生价值(2015-14)等等。上述考点均出现在2015年试卷中,有些考点甚至是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的。

例3.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为7.4%,其中第三季度增长为7.3%,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总体上看,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变,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这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是经济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A.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B.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减弱

C.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D.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5-25)

例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0月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对法治的高度重视。 会议结束后,微博上的各种评论满是对法治进步的热望:“想要法治的果实,就要给它阳光雨露”“期待法治进入与人民互动的2.0时代”“法治不仅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尊奉法律,需要执政者、 治理者发力,引导之,提倡之;遵守法律,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用法律来定分止争,维护之,践行之。 网络上已经有人以普通人“小明”为例,演绎“四中全会与你我有啥关系”。 有人说,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你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一旦缺少就立刻窒息。 的确,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家到立业,无不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 医疗、视频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四中全会催动“法治的春天”有着温暖人心的春意。 当越来越多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也不用回避中国的法治还有很多问题,从“暂行50多年”的高温条例,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尚无完善法律,中国的法治进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四中全会从立法、 司法、 执法、 守法等方面开出来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心与信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 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

材料2

法治是人类为了征服自己,由人类自己立法进行自我管理,这远比征服自然困难得多。 特别是约束公权力,非有高度的觉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难以成其事。 任何国家法治的确立都不是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下随随便便建立起来的,而是必须有坚定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部署。

迄今为止,尚未有法治成功的国家是在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实现法治的。 恰恰相反,就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的法治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都是自上而下,从官到民表现出对法治执着的追求,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情况极其复杂的大国建设法治,更需要有自上而下坚强统一的领导,要有统一的意志,坚决果断一体推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1)如何理解“法治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6分)(2)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分)(2015-37)

尽管2015年的考研刚刚结束,实际上,2016年的决战已经开始,特别是在考试大纲颁布时间越来越晚、考试时间越来越早、考试难度越来越大、推免比例越来越高、整体局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2016年的考研学子们,时间紧迫!

寄语2016年的考研学子:认真研读考研大纲,夯实基础、综合运用、灵活把握,志在必得。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2.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被剥削阶级的代表

B.代表一部分阶级的利益

C.社会全体成员的代表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矛盾分析法

B.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C.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D.理论联系实际二、多项选择题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英国唯物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

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

A.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D.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突出的实用性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3.1989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与“社会主义失败了”是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两个观点。20多年过去了,中国奇迹证明了这两个观点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理论的完整性答案速查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D 5.A 6.D二、多项选择题

7.BCD 8.ABCD 9.AC 10.ABC 11.ABCD 12.ABD 13.ABC题目详解一、单项选择题

1.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C。

2.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三个核心理论内容当中又处于核心的核心。从广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C。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选项A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选项B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选项C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

4.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近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走向成熟后的产物,不可能代表所有被压迫阶级,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任何理论都只能是一定阶级、而不可能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代表,所以B和C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反映了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二、多项选择题

7.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其直接理论来源分别对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BCD。

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具体表现。本题具体考查四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质含义,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并且与方法论相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BCD。

10.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则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BC。

1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这种理论品质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后,其核心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增加了“求真务实”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150多年来永葆青春,就在于她具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种理论品质。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BCD。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是由哲学的本质决定的。哲学的本质是

A.关于自然界、社会思维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黑格尔认为,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哲学的起点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B.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C.实践与认识的对立

D.人类与自然的对立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不可知论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7.1958年8月27日,刘西瑞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大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坚持实践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表现在

A.唯物论和可知论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9.列宁曾经指出,唯物史观的创立将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了。这里“最后的避难所”是指

A.自然观

B.历史观

C.辩证法

D.认识论

10.“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11.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A.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1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静止

D.时空

15.主张“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6.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1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8.卡耐基的名言:“我所了解有关人性的最可悲的事情之一是:我们全都有把生活挪后的倾向。我们全都梦想着地平线上方某个神奇的玫瑰园——却不知享受今天盛开在我们窗外的玫瑰。”这句话表明了时间的

A.一维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有限性

19.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在本质上是

A.运动的

B.物质的

C.精神的

D.实践的

2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矛盾分析法

B.科学的实践观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4.科学家罗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25.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掠夺性地挖草原上的甘草,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风,沙尘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挖甘草导致土地沙漠化,体现了

A.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普遍联系

C.事物的发展变化

D.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统一

26.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

C.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当中

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实践观

B.矛盾观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分析法

29.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

30.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31.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32.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34.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35.质是由

A.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B.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C.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D.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3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37.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是

A.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B.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原理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原理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4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4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44.“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D.对逻辑与历史关系的割裂

45.演绎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

B.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

C.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活动

D.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活动

4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里的具体是指

A.感性具体

B.具体事物

C.真理的具体性

D.思维具体

47.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抽象思维

48.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4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50.建筑单位在建造楼房时,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志创造物质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离不开意识

5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给我们的启示是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

B.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C.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D.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5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

5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经验是世界最终的构成要素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外化

54.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的

B.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B.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56.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D.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5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5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唯一特性

B.根本属性

C.存在方式

D.内在结构

59.恩格斯曾经说过:“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一命题表明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承认静止是度量运动的前提

60.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6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D.人的存在方式

6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6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64.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

A.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

B.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65.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66.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6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68.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69.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内容有

A.战争

B.学术争论

C.生活方式的差异

D.相互限制

70.整个世界的存在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下列选项属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有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D.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71.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2.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表明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

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

C.事物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

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

7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

A.它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B.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它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它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74.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75.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下列哪些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现

A.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76.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这种观点表明

A.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将会导致神秘主义的宿命论

B.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

C.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世界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77.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8.下列选项中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有

A.完成本年度工作计划

B.实现人生理想

C.实现共产主义

D.海底捞月

7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

80.下列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主观辩证法

B.从个别事实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属于归纳

C.从一般的原理出发合乎规律地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演绎

D.在思维中将对象分解为各个局部,再加以研究的方法就是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在大脑中重新组织起来,得到关于整体性认识的方法叫综合

81.辩证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一方法的要求有

A.逻辑的次序与历史事实的顺序必须完全一致

B.逻辑的顺序必须以历史的顺序为基础

C.逻辑是历史的抽象和概括

D.逻辑的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历史的顺序不一致

8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C.由抽象思维规定形成思维的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重规定的综合的过程

8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84.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85.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D.人类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86.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科研人员经过连续攻关,最终掌握了“非典”病毒的发病机制,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并战胜了“非典”。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87.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意识不外是进入人的大脑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三、分析题

88.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89.材料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90.材料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9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的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请回答:(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92.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93.材料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概括“三个基本没变”的哲学依据。

94.材料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的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账户”活动。何谓绿色账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95.材料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副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2)这个故事对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96.材料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答案速查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D 6.A 7.C 8.B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21.C 22.A 23.B 24.D 25.B 26.B 27.A 28.C 29.B 30.C 31.B 32.B 33.A 34.B 35.A 36.B 37.B 38.B 39.C 40.C 41.A 42.C 43.C 44.C 45.B 46.D 47.D 48.C 49.B 50.C

51.C 52.D二、多项选择题

53.BCD 54.ABCD 55.ABCD 56.ABD 57.AD 58.BC 59.ABCD 60.BD 61.ABD 62.ABCD 63.BCD 64.BCD 65.AC 66.ABD 67.ABD 68.ABCD 69.ABCD 70.ACD 71.AD 72.ABC 3.BD 74.ACD 75.ABCD 76.ABCD 77.ACD 78.BC 79.BD 80.ABCD 81.BCD 82.BCD 83.ABD 84.ABCD 85.BD 86.ACD 87.AD题目详解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本质内涵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对象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

2.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因为,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一是思维,二是物质存在。研究哲学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哲学的起点。之后,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

3.此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各自的地位的认识。回答此题必须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各方面内容的地位如何。本题正确选项应为B。

4.存在与思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