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8:20: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占义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试读:

前言

王占义《新闻业务》编辑部约我撰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著书、写作、出版个人得意之作的前前后后,收入《新华史记·著作篇》特刊。我思虑再三。我虽然曾与张润光先生在新华出版社合作出版过《内蒙古之最》,在内蒙古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过《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等作品,但让我感慨最深的,还是这本历时近30年整理编纂、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出一本有份量的专著是我怀揣多年的梦想,但由于我长期从事营销工作,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 一直难以找到整块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潜心写作,更何况是这么一部大块头的作品。

正巧2012年3月,我有幸被组织上选派到社党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培训。我当时曾想过要利用这三个月,写一本《感悟营销》,好好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营销工作,然而去了才发现,党校学习远没我想象中轻松,每天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最主要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改变了原来写《感悟营销》的计划,转而打算整理自己剪报多年的成果,编纂一本能够体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完全和营销工作无关的书。

此念一出,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党校学习任务非常重,我回去之后,营销工作也更加繁忙,凭一己之力,还是业余水平,这个事情能够完成吗?

要知道,我曾经满怀信心,将自己三十年集报所积累的词语溯源资料精心编纂成一本厚厚的《词语溯源辞典》,但在联系出版事宜的过程中,我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在懊恼与沮丧中,我拿起了身边一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书,拨通了版权页上的电话号码。此后,通过和出版社反复沟通,我几易其稿,大幅删减,将书稿从170万字精编到90万字,一部涵盖日常用语、时尚语言、翻译词语、俗语、成语、称谓以及古诗词名句,故事性与趣味性兼具的阅读型辞典终于诞生了。我也成为内蒙古唯一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典的作者。

三十年搜集甄别材料:众里寻他千百度

可以说,《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是我近三十年读书集报爱好的一个积累和沉淀。回头来看,几十年搜集甄别材料、查阅文献的点点滴滴,那些难忘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82年,我毕业之后进入内蒙古统计局工作。那时,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统计优质服务,就是把干巴巴的统计数字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世人,讲述数字背后的故事。

于是我向内蒙古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科技报》、《内蒙古经济探讨》、《致富之友》(后更名为《现代农业》)、《实践》、《党的教育》等报刊杂志大量投稿,其间发表数百篇文章。值得一提的,一是其中一篇《统一对发展我区粮食生产的认识》被自治区党委《常委阅件》采用,二是当时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的张兴茂多次说我的投稿数量和采用率均远高于他们台里的记者,三是《内蒙古科技报》曾用半年的时间开辟专栏连载了我编写的“内蒙古之最”。这对二十几岁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我也更深切地感到,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理论功底,都十分浅薄,急需“充电”。

由于当时家里很穷,实在拿不出富余的钱来买书和资料。于是,我有了一个念头:通过集报、剪报这样最省钱的方式收集、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实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目标。不曾想,这项“工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那个时候,一把剪刀,一个旧书包,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是我获取资料的所有家当。

剪报既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有时候,对于一个词条的理解,不同的报纸会有不同的解释,要找到确定的答案并不容易。疏忽或注意不够,少了一些资料,都将会造成内容的不准确、不全面。

由于很多报纸都已经踪迹难觅,仅仅是收集报纸就十分不便。为了收集剪报,我经常麻烦街坊邻居;街坊邻居家找不到,就得去单位找;单位再找不到,有时还要到废品收购站去找。

那个时候,呼和浩特市郊区有一家废品收购站,每天大概回收七八吨的旧报纸。每到周末,我就会骑着自行车来到废品收购站翻这些旧报纸,遇到合适的资料就剪下来。

那里旧报纸成堆,霉味儿熏鼻,冬天冷风刺骨,暑天闷热难熬,可是我心里只想着要找到我喜欢的资料,常常会一直翻到第二天凌晨五六点。从废品收购站出来的时候,我脸上、鼻孔里、耳朵里,都是灰尘,擤出来的鼻涕、吐出的痰,全部都是尘土;一旦找到寻找已久的资料,如获至宝。后来,废品收购站的老板被我感动,同意我晚上太晚报纸还剪不完时,可以用麻袋驮回去在家剪,第二天再送回去。

为了寻找尽可能多的资料,我还想了很多办法。那个时候,我还住在统计局的家属楼。有一年统计局统一粉刷家属楼,很多邻居在刷墙的时候,都会在地上铺上旧报纸,刷完墙直接就扔到垃圾道里了。白天我不好意思像拾破烂似的,直接从垃圾道中将报纸取出,只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把这些沾满了石灰水的报纸掏出来抱到自家凉房,晒干,抖掉泥土,整理好,再选剪自己需要的。

就这样日积月累,我占有的资料越来越多,办公室、家里,到处是成捆成捆的旧报纸,家里的书房成了堆放旧报纸的仓库,为此多次遭到爱人的嗔怪。

利用碎片化时间编写:为伊消得人憔悴

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我产生了出书的念头,初期只是把剪到的报纸分别剪贴到空白的统计报表的后面。后来,我开始汇总这些资料,把不同报刊刊登的同一词语溯源资料剪贴在一起,反复考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

说来惭愧,自己这么多年竟然不会打字,所以只能雇人打印,打出初稿再修改,再打印,如此循环反复,使稿件日臻成熟。

编写工作枯燥烦杂,但对我而言,却觉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营销工作任务重,事情多,我不愿意因写书而耽误工作,所以编写全是业余时间在家里进行。为此,我推掉很多应酬,业余时间全部在书房里度过。即使是晚上应酬完很晚回家,我往往也坚持编写一两个词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2年5月,170余万字的初稿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共包含了4300多个词条。这一稿,我自己已经反复仔细打磨过十几遍。

2012年7月,当上海辞书出版社看过我选发过去的几个词条后,表示很感兴趣,请我立即将全部样稿寄过去。10月,出版社通知我,《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通过选题会议论证,列入图书出版计划,并提出了初步的修改意见。

按照这些意见,我对书稿修改、删削并请专业人员加注了拼音(自己的拼音水平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增加了《

凡例

》,交代了收词原则、条目安排(包括条目排序原则、相关条目处理方法等)。

二稿工作量虽没有初稿大,但要求之严远甚于初稿。为考证一个词条产生的源头和文献出处,将其叙述得更清楚、更准确,我将以前收集的资料中对该词条的不同解释都分别进行摘抄和归纳,爬罗剔抉,反复推敲论证。

2013年12月,二稿修改完成。接着,三稿的加工又开始了。三稿的重点是对涉及民族、宗教等敏感话题词条进行删削,主要由出版社的编辑完成,自己只是增加了附录之一的《网络热词及流行语》。

2014年5月,第三稿完成。至此,《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全部完成。

致谢:家人、朋友、同事共同助我圆梦《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从资料搜集到编写、核实、打磨,历时近三十个春秋,即将与大家见面。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讲,完成这样一个专业性和文化性强的项目,殊非易事。历时几十年,个中的艰苦与辛劳,我是深有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夫人,这么多年来默默无闻地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才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安心编写,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要特别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辑。几年来,我们素未谋面,当年一个冒昧的电话让我们结缘,之后工作中的数次沟通也让我感到愉悦和庆幸。每一次,在商量辞典的修改意见时,作为辞典出版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中肯的意见和谦虚的态度都让我感到“羞愧”。说实话,书稿从170万字4300个词条删减到约90万字2100个词条,作为作者,我真的十分心疼。但当我看到编辑一次次的审读意见时,深深地被他们作风严谨、功底扎实所折服。而正是有了编辑热情的帮助和肯定,才给了我出版的勇气和信心。此外,编辑还积极建议我在传统出版模式外,尝试同时开发该书的电子版。许许多多的细节都令我感动,催我奋进。

感谢我的老同学张翔鹰先生几十年来在资料收集、编辑体例、内容打磨、甚至打印校对等具体工作中,所给予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

感谢新华社的同仁们在我图书收藏和集报方面多年来所给予的奉献,不少同事参与了搜集资料和编校工作;感谢我的同事史叶和毛丫,她们承担了部分书稿的校对、修改工作,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尽管有朋友说“这是一本男人需要、女人爱看、大人小孩都喜欢,这辈子有用、下辈子不过时的好辞典”,但是,由于我的学识有限,《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不论是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还是学术方面的理据分析、故事溯源都存在很多不足;本书的遣词造句、体例安排、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也都有很多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我盼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方家的批评教正,将来若有再版机会,我将把此书改得更令人满意一些。凡例

一、 立目

1. 本书收录中外词语约2100余条,包括主条和参见条两类。主条是词语的常见形式,作详细的释义、溯源等;参见条是与主条出自同一来源故事的词语的其他形式,书中不另作解释,只提示参见相应的主条。

2. 对于一些相同、相反、相关的词语,不单独立目,合并为一个条目,词语之间用“/”隔开。如:“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合并列为一个条目,表示为【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二、 注音

1. 词目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词目中含有西文字母或其他符号的,只给其中的汉字注音。

2. 词目注音遵循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按词注音。

三、 释义

一般先解释字、词,串讲词语的字面义或本义,有典故或出处的简要说明;再追溯词语的来源,阐述词语形式、意义或用法的演变等。词语溯源一般从故事性、趣味性入手,个别条目侧重讲述源流、理据分析。一些从诙谐有趣、民间传说角度溯源的材料也收入本书。

四、 编排

本书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首字不同的,按首字拼音顺序排列;首字音节相同而字不同的,按笔画、笔顺排列;首字相同的,按第二字拼音顺序排列;首字和第二字都相同的,按第三字拼音顺序排列。以此类推。

五、 附录

正文后附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及符号》《网络热词及流行语》两个附录。

六、 检索

正文后有《词目笔画索引》,以便查检。

A

【阿鼻地狱】ābí dìyù

阿鼻: 梵语Avicinaraka的音译,意译为“无间”,即不间断地受苦。阿鼻地狱指最苦的地方,相当于十八层地狱。

典出《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狱。”

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其中造“十不善业”重罪者,要在阿鼻地狱永受苦难。后常用“阿鼻地狱”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永远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阿斗】 Dǒu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禅于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

相传,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曾夜梦仰吞北斗,而后怀孕生了刘禅,所以刘禅小名为“阿斗”。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委托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振兴蜀汉。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佐阿斗,南征擒孟获,北伐出祁山,但刘禅昏庸无能,虽有军师诸葛亮全力辅佐,也未能重振蜀国。诸葛亮死后,刘禅又重用宦官黄皓等人,朝政日衰,终灭于魏国手中。

后来人们便将没出息、不争气、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指称为“阿斗”。【阿喀琉斯之踵】kāliúsī zhī zhǒng

据希腊神话记载,密耳弥多涅斯人的国王——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预见到自己的儿子会有危险,于是,在阿喀琉斯出世后,忒提斯白天用天宫的琼浆擦他的身体;夜间把他投入火中锻炼,想烧掉他身上的凡胎浊骨;忒提斯还捏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将其倒浸在冥河水里,练就刀箭不入之身。但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因此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赫克尔弟弟帕里斯在特洛伊的盟友太阳神阿波罗的指点下,暗箭射中了脚后跟,不幸阵亡。

后来,人们常以“阿喀琉斯之踵”比喻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弱点。【阿拉伯数字】lābó shùzì

人们常将国际通用数字1、2、3、4、5、6、7、8、9、0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该数字源于印度。印度、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后来古鳊人在数字符号的基础上创造的十进位法和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在8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帝国。当时,阿拉伯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数字上成就更为突出,但它的记数符号和进位法远不如印度的简便。

在公元750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称作“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16世纪末,西方天主教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活动。他由太监马堂引荐,拜见了明万历皇帝。后来,利玛窦和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又同李之藻合编《同文算指》一书。随着西方数学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入。这种阿拉伯数字,要比中国当时使用的“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罗马记数符号简便而又容易运用。因此,阿拉伯数字也被中国人接受了。

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只有100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阿拉丁的神灯】lādīng de shéndēng

阿拉丁是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旧译为《天方夜谭》)中的主人公。

阿拉丁生在苏丹国一个裁缝家里,小时候十分顽皮。长大后,阿拉丁遇到一个法师,该法师诈称是他的叔父,取得了阿拉丁的信任。法师带着阿拉丁到了京城附近的一座山上,在地上生了一堆火,念了几句咒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地上出现一扇石门。法师抓住石门上的扣环,把石门拉开,将他骗入洞穴。阿拉丁按照法师所说的拿到了神灯。原来,只有一个叫阿拉丁的人才能拿到神灯。阿拉丁来到洞口,法师让他先把神灯递出来,但阿拉丁坚持要先出来才把神灯交给法师。法师害怕事情发生变故,便合上了洞穴石板。阿拉丁在洞里过了几天,无法走出去,无意间,阿拉丁触动了法师给他的戒指,霎时间,一个巨魔出现在面前,并说:“听从主人的吩咐。”阿拉丁立即命令巨魔:“请你带我回家吧!”,话音刚落,阿拉丁发现自己已回到了家。阿拉丁打算把神灯卖掉。他看神灯又黑又脏,想擦干净多卖几个钱,谁知刚一擦,一个巨魔又站在他的面前。巨魔自称是神灯的奴隶,能够满足主人的任何要求。阿拉丁命他拿饭来,果然,巨魔不仅送来饭菜,而且还用金银器皿奉上。从此,阿拉丁富足起来了。有一天,阿拉丁见到了公主,回家后对母亲说要娶公主为妻,母亲笑他痴心妄想,但他执意要母亲去向国王提亲。按照国王的条件,3个月后,阿拉丁不但要送去金银珠宝作聘礼,还要修建一座宫殿。阿拉丁依靠神灯全都办到了,成为举国上下有名的人物。这时,法师在非洲北部的巴巴利测算出了阿拉丁的情况,便化装来到苏丹,乘阿拉丁正在宫中之时,用计谋骗去了神灯。神灯既失,第二天早晨,苏丹国王起床一看,阿拉丁新建的宫殿已经化为乌有,公主也不见了,他非常生气,限阿拉丁三十天以内把公主找回来,否则处以死刑。但阿拉丁问遍所有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的妻子和城堡到哪里去了。后来,阿拉丁在戒指神和聪慧的公主帮助下,终于使神灯失而复得。

后来,人们便用“阿拉丁的神灯”比喻希望依靠神秘力量创造奇迹的幻想。【阿瞒】Mán

ā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乳名。据《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 曹操(144—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人。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相传在亳(

B

ó)州一带,自古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后,怕阎王爷从生死簿上看到小孩的名字,把小孩带走,所以家长往往给小孩取个贱名,甚至干脆等孩子长到十二岁时才取名字。据说这样孩子不仅好养活,而且能长寿和富贵。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是夏侯家的人,因曹家无后,且夏侯、曹两家相邻并感情很好,所以夏侯家便将幼子给了曹家,这就是日后的曹嵩。曹嵩长大后又生下了曹操,曹家如获至宝,但怕阎王爷把传承香火的曹操给勾去,便一直不给曹操取名字。更不凑巧的是,夏侯家把幼子送给曹家后,曹嵩的亲哥哥(夏侯家的长子)一直没有儿子,曹家担心他们把曹操要回去,所以只要提起曹操来,曹家总是瞒呀瞒呀含糊地说,时间一长便索性叫曹操为“阿瞒”了。

由于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所以“阿瞒”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阴险奸诈人的代名词。【阿Q精神】 Q jīngshén

阿Q原是鲁迅1921年所写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

鲁迅塑造的阿Q,是一个农村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平时靠给人打短工为生。曾因向女佣吴妈求爱,遭到赵家的殴打,后来又去县城偷窃。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向往革命,去投革命党。最后无缘无故地被当作强盗杀掉。

阿Q是一个备受压迫、凌辱,想反抗又有所顾忌,反而自我安慰,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以为是胜利者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就是阿Q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我安慰的精神。所以人们便把阿Q作为利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者”的代称。

后亦用“阿Q精神”来泛指自欺欺人的做法,或指这些人所表现出的可笑样子。【哀毁骨立】āihuǐ gǔlì

哀毁: 因悲哀过度而损坏了身体。骨立: 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支撑着。谓父母死后,由于过分悲伤,身体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东汉时的韦彪孝敬父母,纯真至诚。父母死后,他哀毁三年,不出房门。三年之后,他瘦骨嶙峋,人都变了形。后来经过好多年的医治才恢复健康。“哀毁骨立”即由这一故事而来,后用以形容遵照礼仪而尽孝心;也泛指悲伤过度而影响健康。【矮子看戏】ǎi·zi kànxì

语出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了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他哪里是好处,原不曾识。”

矮子夹在人群中看场上演戏,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戏台上究竟在表演什么,更不用说表演得是好是坏。可见这句成语,至少在宋代便已流行了。

明代李贽在《续焚书》中说:“我小时候,听人家说: 孔子是圣人,是值得尊敬的。因此我也尊敬孔夫子,至于他为什么是圣人,哪些地方值得尊敬,却一点也不懂,不过是‘矮子看戏,随人说妍(yán)’而已。”

后来,人们遂以“矮子看戏”比喻人见识不广,评论事物毫无主见,常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艾丽阿德涅的线球】 ilì’ādéniè·de xiànqiú

ài

据希腊神话记载,艾丽阿德涅是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相传,她母亲曾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取名米诺陶洛斯。国王米诺斯为了掩丑,让巧匠代达罗斯建造了一座地下迷宫,把怪物米诺陶洛斯关闭在里面。每9年,国王米诺斯便强迫雅典进贡7对童男童女,给怪物米诺陶洛斯吃。当第3次进贡时,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解除雅典人民的苦难,决定亲自前往,准备把这个怪物杀掉。临行前,忒修斯先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请求神谕,神谕要他去向爱神阿芙洛狄特献祭,祈求庇护。忒修斯和13个童男童女乘船到了克里特岛,见了米诺斯国王。这时,由于爱神阿芙洛狄特的促使,艾丽阿德涅对忒修斯产生了爱情。她偷偷来到忒修斯的住处,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只要他答应带她到雅典去,她就帮助他杀死怪物米诺陶洛斯。忒修斯答应了艾丽阿德涅的要求。于是,艾丽阿德涅给了忒修斯一个线球和一把魔刀。线球是巧匠代达罗斯送给艾丽阿德涅的,可以识别迷宫的路径。忒修斯先把线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大门上,然后一路放线,经过曲折复杂的路径,准确地走到了怪物米诺陶洛斯的藏身之处。靠着艾丽阿德涅的线球和魔刀,忒修斯终于杀死了怪物米诺陶洛斯。

后来,人们用“艾丽阿德涅的线球”指崎岖回环的建筑物,也指能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办法。【爱屋及乌】àiwū jíwū

乌: 乌鸦。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家。”意思是: 且看乌鸦哪里落,灾祸就落谁的家。爱屋及乌的原意是: 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语出汉·刘向《说苑·贵法》:“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殷商末代的君王纣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西部诸侯的首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后来,姬昌回到都城岐山,称周文王,力图推翻商朝。他任姜尚(姜太公)为军师,扩军备战。周文王去世,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合各路诸侯,出兵伐纣,很快攻克了商朝京城朝歌。早已失尽人心的商纣王被迫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为此,他召见姜太公等商量,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后来,人们常用此语比喻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与之有关的人或物。【安步当车】ānbù dàngchē

慢慢地步行,权当是乘车。语出《战国策·齐策四》: 颜斶(chù)辞去,曰:“……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著名的贤士叫颜斶。一天,齐宣王召见他。齐宣王道:“我不该对您傲慢无礼,以后我拜你为师。请您留下来与我同享富贵吧。”颜斶立即推辞说:“谢大王之厚爱。我是个鄙野之人,不习惯于荣华富贵,还是让我回到我的老家自食其力吧!吃不起肉,可以把吃饭的时间推迟一些,饿极了再吃,就会特别有滋味,好比吃肉一样;没有车子坐,步行时只要走得安稳些、舒泰些,就好比坐车了;只要不做坏事、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比升官发财要高尚得多,可以自在自乐,无忧无虑。”说罢,拜辞而去。“安步当车”即源于此,比喻不贪求富贵,能安守平民的生活。也指缓慢步行或从容不迫。

又作“缓步当车”“徐步当车”。【安乐窝】ānlèwō

语出《宋史·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北宋哲学家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共城(今河南密县东北)人。邵雍少有大志,“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又周游各地,拜师结友,终成高士。

据说,邵雍刚到洛阳时,住在简陋的草房里,用荆竹树枝编成门,四周围着土墙,连风雨都遮挡不住,亲自砍柴烧饭侍奉父母。虽然平时缺衣少食,家中空空如也,但是邵雍心神和悦,自有一种特别的乐趣,谁也猜不透其中的奥妙。为双亲治丧时,邵雍心情悲哀而身体消瘦,极尽孝礼。富弼(字彦国,曾任宰相)、司马光(字君实,曾任宰相)、吕公著(字晦叔,曾与司马光同掌国政)诸位贤人离职后住在洛阳,很敬重邵雍,经常与他交往,并为邵雍买了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邵雍的居住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仍过着“岁时耕稼,仅给衣食”的生活,淡泊明志。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给自己的住所起名叫“安乐窝”,自号“安乐居士”。“安乐窝”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后人借用“安乐窝”来比喻安稳自在的生活环境,与邵雍原意已不尽相同。【安特克利斯和狮子】ntèkèlìsī hé shī·zi

ān

源自《伊索寓言》。

安特克利斯是一个逃亡的奴隶。他逃出主人家后,躲在一个山洞里。不料,有一头狮子突然跑入洞中。这头狮子没有伤害安特克利斯,而是举起自己的前爪,让他帮助拔掉爪子上的刺。不久,安特克利斯被捕,主人罚他与狮子搏斗。很巧,这头狮子就是曾让安特克利斯拔过刺的狮子,结果,狮子不但没有吃掉安特克利斯,反而向他表示感激。

后来,人们使用此语比喻知恩必报。【按兵不动】ànbīng bùdòng

按: 止住。兵: 军队。原意是让军队驻扎下来,暂不行动。语出《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凡谋者疑也。”

春秋时,晋国的大将赵简子准备攻打东方的卫国,先派遣史默去卫国收集情报,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弄清情况。结果史默一去就是6个月。回来后,赵简子问其缘故,史默说:“我对卫国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耽搁久了些。现在卫国已今非昔比,由蘧(qú)伯玉做相国,史(qiū)辅佐。蘧伯玉原是魏国大夫,为人勤于改过,能进能退,与时无忤。史是魏国的史官,以正直著称。现在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学生子贡也在给卫侯做谋臣。对他们的出谋划策,卫侯非常重视。卫侯的周围都是有才能的人在干事,怎能轻言进攻卫国呢?”赵简子听了史默的报告,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下令停止发兵,暂不讨伐卫国。“按兵不动”即源于此,现已不是专指军事行动而言,多用来表示接受任务后,暂不行动。【按图索骥】àntú suǒjì

索: 寻找,觅求。骥: 良马。按照图像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得。典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梅福,字子真,曾做过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尉。他曾几次上书汉成帝,陈述己见,但都未被采纳。当时大将军王凤专权,改革旧制,并杀了反对改制的京兆尹王章。梅福再次上书说:“现在皇上不遵循贤德长者的治国大道,而想援引夏、商、周三代的选举办法来选拔当今的有才之士,简直就像看着伯乐画的良马图,到市上去买骏马一样,是肯定买不到的。”

伯乐,本是星名,神话传说中说此星掌管天马。春秋时秦国人孙阳,善于识别名马,当时被人称作“伯乐”。唐·张《朝野佥载》载: 伯乐有个并不聪明的儿子,读了父亲的《马经》,去找骐骥良马,结果,却得了一匹劣马,根本不堪使用。明·杨慎《艺林伐山》又进一步铺陈说: 伯乐的《相马经》在写到千里马时,是这样描述的:“额头丰满,眼睛闪闪发光,蹄子又大又端正。”他儿子把这几条死记住了。有一天,在路边看到一只大蛤蟆,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父亲,这真是一匹良马啊!您瞧,它的额头、眼睛,都跟您说的相仿,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又好气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说:“此‘马’好跳,无法驾驭!”正所谓“按图索骏也”。但这类故事,都是本自《汉书》语意想象出来的,未必准确。

后人用“按图索骥”多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拘泥于成法,不懂灵活变通。但也有取其字面意思,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暗渡陈仓】àndù chéncāng

陈仓: 古县名。偷偷地渡过了陈仓。典出《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刘邦在领导农民起义攻打秦朝的过程中,曾约定,谁先打进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打进关中,并很快攻下秦的都城咸阳,从而宣告了秦朝的灭亡。项羽对刘邦先进咸阳大为不满,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他自恃兵力强大,率40万大军进驻咸阳,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并驱使刘邦率军前往巴蜀、汉中,离开关中。刘邦对项羽的背约行为十分不满,欲与之交战。但萧何认为项羽兵力强盛,劝刘邦暂忍这口气,先进汉中。进军途中,刘邦采纳张良、韩信的计谋,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作出从栈道出关的架势,造成假象,迷惑项羽,实际上暗中绕道奔袭陈仓,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一举攻下大散关,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今宝鸡市东15里的代家湾),又借攻打反项羽的田荣的机会,暗暗率军从陈仓打回关中,迅速攻占咸阳,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

这个典故后演化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现多用来比喻表面佯装做某事以掩人耳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亦指暗中进行活动或喻指男女私通。【暗送秋波】ànsòng qiūbō

秋波: 秋水,比喻女子的眼睛。原意指女子暗中眉目传情。源自《三国演义》第八回。

东汉末年,汉室昏庸,董卓专权,为所欲为,国家岌岌可危。司徒王允忧心如焚,想除掉董卓,但苦无良策。一日深夜,王允发现府中歌伎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疑其有私情,上前责问。貂蝉惊跪答道:“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听完,顿时计上心来,对貂蝉说道:“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吕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离间之意)他父子反颜(翻脸之意),令布杀卓,以绝大恶。不知汝意若何?”貂蝉说:“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

次日,王允设宴请吕布,让貂蝉出来与吕布把盏。貂蝉进酒与布,两人眉来眼去。饮数杯后,允指蝉对布说:“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还肯纳否?”布出席谢道:“若得如此,布当效犬马之报!”王允说:“早晚选一良辰,送至府中。”吕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

后来貂蝉依计而行,促使吕布亲手杀了董卓。

后人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暗送秋波”一语,借指背地里献媚取宠或暗中勾搭。【盎三/盎三货】àngsān/àngsānhuò“盎三”,意指讨厌、差劲。这一外来语是on sale二字的音译,它的原意是“出售的”“上市的”。在市场用语中,sale又有“廉售”“拍卖”的意思。此时的on sale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大减价”“大拍卖”了。在洋泾浜英语中,on sale的货色就变成了“盎三货”。

现引申为便宜、差的东西,也指档次低、品位差的人。【奥勃洛摩夫性格】 obóluòmófū xìnggé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是腐朽没落的俄国农奴制度和贵族地主阶级的代表。

奥勃洛摩夫早晨8点钟醒来,便从床上挪到沙发里,直到下午5点钟还不曾起身。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任何需要费一点脑筋、动一动体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会干。他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袜子,买过东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静”,对社会上任何事情都抱着极端冷漠的态度。做官,他受不了天天上班、抄写公文的忙碌;社交,他害怕天天穿戴整齐,参加宴会,并对贵族小姐的“无端悲喜”感到恐惧;读书,他不愿意动脑子,一本书刚读了个开头便扔在一边。这种长年累月的惰性,使奥勃洛摩夫变得极其怯懦和无能。他“不习惯于运动、生活、人多、事忙”,担心任何变动都会打破他的生活常规。他拥挤在人群中怕窒息,坐在船上怕翻船,坐在马车里怕马匹横冲直撞碰坏车子。因此,人们用“奥勃洛摩夫性格”概括一种腐朽的寄生虫的典型性格。【奥吉亚斯的牛圈】 ojíyàsī·de niújuàn

ào

据希腊神话记载,英雄海格立斯(亦称赫拉克勒斯)自幼在名师的传授下,学会了各种武艺和技能,神勇无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力士。他因受到心胸狭窄的天后赫拉德迫害,不得不替迈锡尼国王欧律斯透斯服役十几年,他在十二年中所完成的12件苦差事中,有一件是清除奥吉亚斯的牛圈。欧律斯透斯限定一天的时间,让海格立斯完成这项任务。海格立斯到了奥吉亚斯那里,准备为他服务,但没有提起是欧律斯透斯的命令。当时,奥吉亚斯说:“你要是真能在一天之内清除掉这个牛圈的全部积粪,我就把我的牛群的十分之一分给你。”奥吉亚斯的儿子当证人。海格立斯先在牛圈的一边挖了一条沟,把附近的阿尔斐俄斯河和珀涅俄斯河的水引进来;接着,他又在牛圈的另一边挖了一条沟,让被河水冲洗掉的积粪流出去。结果,一天之内,真的把牛圈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是,当奥吉亚斯知道海格立斯是被欧律斯透斯派来完成这件苦差事时,便拒绝履行自己的诺言;他的儿子以证人的身份反对自己的父亲,被无理地逐出国境。最后,海格立斯在进攻厄利斯时,用毒箭射死了奥吉亚斯。

后来,人们用“奥吉亚斯牛圈”来比喻极肮脏的地方。也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非常的地方或长期形成的积弊。B【八斗之才】bādǒuzhīcái

见“才高八斗”。【八戒】bājiè

全称“八关斋戒”“八斋戒”。见于《中阿含经》卷五十五、《俱舍论》卷十四等。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条戒律,即: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

八戒要比五戒(《大乘义章》卷十二:“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要求更严,但它不像五戒那样终身受持,而是临时奉行,多者几天、几周,最少者一昼夜。受戒期间,受戒者过着一种近似僧人的宗教生活。【八米卢郎】bāmǐ lúláng

八米: 关中语。意思是从谷中取米达八成,言其作品的选用率甚高。卢郎: 北齐文人卢思道。语出《北史·卢思道传》。

北齐文宣帝驾崩,朝廷下令当时的文人雅士各作挽联十首,然后再从中选择好的挽联。大多数人的挽联不能入选,一般的文人最多不过被选中一篇,连当时大名鼎鼎的祖孝征、阳休之、魏收也不过录用了两篇。唯独卢思道十之中八,成为被录用挽联最多的文人,所以他被时人称为“八米卢郎”。

后以“八米卢郎”来称赞人文美才高。【八面威风】bāmiàn wēifēng

江浙沿海一带有句俗语,叫“船行八面风”。八面风在今天,人们通常以方位来称呼。在古代,人们给这八面风分别以确定的名称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说文解字》“风”字条下云:“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合称“八风”。“八风”所包含的意义,据段玉裁说,“明庶者,迎众也;清明者,芒也;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凉,寒也,阴气行也;阊阖者,咸收藏也;不周者,不交也,言阴阳未合化矣;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八风”所生,也各有其时。《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风(注: 即融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由此演化而来的“八面威风”形容声势气派十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bāxiān guòhǎi,gèxiǎn shéntōng

原谓八个神仙各凭自己的法术过海。《登州府志》载:“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说的是从宋朝建隆三年开始,驻守内地和边关的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现在的庙岛)。后来岛上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使粮食够吃,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的办法: 当岛上犯人超过300人时,便将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如此被杀的,两年内竟达700多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越海逃跑。有天晚上,众囚犯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约30里外的蓬莱丹崖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海中,只剩8人游到岸边,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后来叫仙人洞)里躲了起来。第二天,这8个犯人被渔民发现。听说他们是从沙门岛越海而来,惊奇万分。后来,人们把这种反抗强暴、追求自由的行动传为美谈。后又把它同传说中的八仙附会起来。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确定八仙为汉钟离(即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他们在过海时,各施展了一套法术,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

现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八字没一撇】bāzì méi yīpiě

原意是: 要写一个简单的“八”字,连第一撇还没有。源自北宋末惟白禅师所辑之《续传灯录》卷二十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丿”即撇。

关于这一俗语还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与刘子澄书》中云:“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说,《大学》里已经表明,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朱熹说这句话的主旨是劝说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也流露出了他对这些不认门不入门的人惋惜、遗憾和无奈的心情。“八”字的结构形似两扇门,朱熹在此以“八”喻门是十分形象的。之后的“八字打开”一语,即指将门敞开。“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意逐渐变为“条件不具备”“不可能”。现多用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连最起码的条件还不具备。【巴比伦通天塔】Bābǐlún Tōngtiāntǎ

典出《圣经旧约·创世记》第十一章。

起初,天下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他们往东迁徙时,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盆地,就在那里住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于是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塔,传扬名声。他们用烧好的砖代替石头,用石灰和泥把塔造得越来越高。上帝耶和华知道这件事后,决定从天上下来看看世人建造的塔。耶和华一看,又惊又怒。他想: 人们都说一样的语言,就能齐心协力。现在若能建起这么高的塔,以后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于是,上帝耶和华使天下的人语言发生混乱,互相言语不通。这样一来,人们就只好中止他们“渎犯上帝”的建塔壮举,扔下了工具和材料,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了。建塔和产生语言混乱的那座城叫巴比伦。

后人们称无法实现的计划为“巴比伦通天塔”。【巴兰的驴子】Bālán·de lǘ·zi

典出《圣经旧约·民数记》第二十二章。

巴兰是幼发拉底河毕弗尔地方一位著名的巫师。摩押国国王巴勒派了几位长老,携带着厚礼,去求巴兰诅咒以色列人,帮助他们战胜以色列人。巴兰祷告上帝,上帝终于答应巴兰去摩押。于是,巴兰骑着他那匹忠实的驴子上路了。然而,上帝又担心巴兰会对以色列人居心不良,便派了一个天使,手持长剑,挡住了巴兰的去路。只有驴子能看见那位天使,它扬起前蹄,后腿转了个弯,便向田野跑去。巴兰不知其故,十分恼火,抡起棍子猛打那倔犟的驴子。然而,无论怎么打,那驴子仍像发了疯似的,向前一个劲地猛跑,一直闯进一座葡萄园里。不料,天使又在前面挡住了去路,驴子急忙转身往回跑,却不小心把巴兰的腿在墙上擦伤了。巴兰疼得直叫,抡起棍子又打驴子。驴子十分委屈,哭泣着问道:“我怎么惹你了,你这样打我?”巴兰斥责驴子说:“我打你是因为你戏弄我,我恨不得手里有刀把你宰了!”驴子又抱怨说:“我是你从小到现在骑的驴子,我驮你不是一直很好吗?你想,过去我哪儿出过这种事情呢!”这时,巴兰猛然看见天使光亮的身影,急忙跳下驴背,对天使鞠躬礼拜。天使面带怒气,责备巴兰说:“你为什么要打你的驴子呀?我出来挡住你的去路,因为你不该去。驴子看见了我,三次闪开我,否则我就会把你杀死,只留下驴子的性命。”巴兰恍然大悟,连忙解释说:“罪过,罪过,我不知道是上帝挡住我的去路。”

后来,人们便用“巴兰的驴子”比喻平常沉默驯服而突然开口抗议的人。bā【巴梅锡酒宴】Bāméixī jiǔyàn

典出《一千零一夜》: 奈沙尔家贫,四处行乞,一日他来到巴格达王子巴梅锡的住宅讨饭。主人很热情,表示要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叫仆人把盆壶拿来让客人洗手,可是并不见盆壶,奈沙尔便比划着姿势进行敷衍。接着主人吩咐上菜,但桌上并无任何食品。主人劝奈沙尔多食面饼,奈沙尔即说面饼白极了。主人又叫上红烧鸡,奈沙尔即模仿吃鸡的样子“大吃”起来……最后主人叫上酒,奈沙尔作出干杯的样子,接着装作喝醉,狠狠地打了主人一巴掌,然后假意谴责自己说:“我真不该贪杯,醉成这个样子。”

后来,人们便用“巴梅锡酒宴”这个典故,比喻答应给人好处而不兑现,口惠而实不至。【拔本塞源】báběn sèyuán

本: 树根。源: 水源。拔出树根,堵塞水源。原指背弃礼法,冒犯天子。现泛指不辨是非,毁弃根本。语出《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周朝进入春秋时期,王室势力渐渐衰弱,许多诸侯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各行其是,甚至侵犯王室利益。

公元前533年,周朝的大夫甘襄与晋国的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土地。晋国的梁丙等率领阴戎(少数民族)进攻周朝的颍地。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代表周天子历数自晋惠公从秦国归国以来,秦、晋等侵扰姬姓(周天子姓姬)国家,甚至造成戎人占据中原的过错,认为这都是晋国的责任。詹桓伯义正词严地说:“晋国有周王室、树木有本、水有源、衣服有冠冕。如果晋国‘裂冠毁冕,拔本塞原(通源)’,后果将不堪设想。”晋国的叔向和赵宣子也回顾了从晋文公以后晋国的所作所为,认识到晋国确实做了些不该做的事。于是决定以后礼遇周天子,同时将阎地土地送给周朝,放回在颍地抓获的俘虏。后来周天子也派人逮捕了甘襄送给晋国处理。“拔本塞源”遂用来比喻丢弃和毁灭根本;忘本叛逆。亦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从根源处杜绝,使不再滋生。【拔苗助长】bámiáo zhùzhǎng

见“揠苗助长”。【拔薤抱孙】báxiè bàosūn

典出《后汉书·庞参传》。

东汉时,汉安帝昏聩无能,政治腐败,朝廷大权被外戚、宦官把持,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搜刮民财,加重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永初四年(110年),一向廉洁正直、竭忠尽职的庞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他一上任就特地去拜访当地名士任棠,向他请教治理汉阳和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当庞参来到任棠家时,只见门前放着一束薤(xiè),一盆水,任棠抱着自己的小孙子蹲在门旁。庞参见后沉思许久,才恍然大悟,他对随行官员说:“任棠是在借物喻义,用来考察我这个新上任的太守。他摆一盆水,是希望我做一个透明如水的清官;拔一束薤,是暗示我要敢于‘抑强助弱,惠政得民’。而他抱孙当户,是让我开门行善,体恤孤老病弱,这真是一片苦心啊!”这次拜访对庞参影响很大。他在任期间牢记任棠的教诲,严惩豪强,铲除污吏,深得民心,成为一代著名太守被载入汉史。

自此,后人就以“拔薤抱孙”作为一个典故,来告谕从政官员,为政要敢于抑制豪强,体察民情。【跋涉】báshè

跋: 踏草而行,引申为翻山越岭。涉: 蹚水而行。意即又翻山又蹚河。

春秋时期,狄人进攻卫国,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卫国灭亡,卫国百姓只好到处流亡。卫国公子顽的女儿许穆公夫人对祖国的灭亡十分悲痛,由于许国弱小而无力援助,使她更加伤心。后来,在宋国的帮助下,卫国逃亡的难民在漕邑的地方被临时安顿下来,并且拥立了新的国君,这就是许穆公夫人的哥哥戴公。戴公即位后,许穆公夫人赶到漕邑与哥哥共商复国大计。不料许国怕惹祸上身,急忙派大夫催许穆公夫人归国。许穆公夫人想起国家的艰难及许国的态度,顿时悲从心起,写诗一首: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

奔驰吧,车马直向前方,

到故国去吊唁卫侯。

策马奔向那漫长的道路,

我要回到漕邑的城头。

大夫跋涉前来劝阻啊,

我的内心多么忧愁!

后来戴公采纳了许穆公夫人的主张,联齐抗狄。在齐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卫国才慢慢得到了复兴。“跋涉”这个词就是由许穆公夫人这首诗留下来的。后用以形容旅途艰苦。【白脖】báibó

即白脖颈的乌鸦。“白脖乌”一词始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西晋时有个叫王导的人,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被任命为宰相,而且先后总揽了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近30年。在此期间,其侄王羲之及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献之均住在浙江会稽,而且都是东晋的名臣。

东晋有位高僧,叫支道林,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是王羲之的好友。有一次支道林去会稽会见王徽之兄弟,回来后有人问他会见的情况,他竟说:“到了那里只见一群白脖子乌鸦,听他们哇啊哇地叫。”显然,这是支道林风趣的揶揄,意思是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都是山东人,客居会稽,学说当地的话,语音不准确,既不是山东语又不像浙江话,别人又听不懂,所以支道林以长辈的口吻把他们说话比作白脖乌鸦叫,自然是十分风趣而形象的,当然内中也含有不是纯种乌鸦的贬义成分。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人们就把技术不高明、功夫不到家或仅有一知半解的人称为“白脖”;也泛指外行。【白驹过隙】báijū guòxì

白驹: 白色的骏马。隙: 非常狭小的空间。白马驰过狭小的空间,一闪而过。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现人们多用此语来形容人生短暂;亦形容光阴易逝,时间过得极快。【白龙鱼服】báilóng yúfú

白龙化为鱼在水中游,为人所射伤,借喻贵人微服出行而恐有不测之虞。典出东汉·刘向《说苑·正谏》。

春秋时,吴王阖闾想要跟老百姓一起饮酒,大臣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从前,有一条白色的神龙,变作一条鱼,到人间来玩。它在河水中摇头摆尾,游来游去,觉得很有趣。这时,有个叫豫且的渔人发现了这条鱼。当白龙玩得正有兴致时,豫且一箭射去,正中白龙的一只眼睛。白龙负痛而逃,向天帝告状,要求惩治豫且。天帝问明原委,说道:‘渔人本以捕鱼为业。豫且不知鱼是你变的,见到鱼当然要射。他所射的是鱼,而不是龙,他有什么罪呢?问题倒是在你自己,你在天上好好的,为什么要变作鱼到人间去呢?’如今君主放弃国君的身份,而跟老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有像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发生。”吴王听了伍子胥的建议,放弃了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的想法。

成语“白龙鱼服”即由此而来。旧时人们借用这句成语来比喻贵人隐藏身份,化装到民间去。【白眉】báiméi

原指眉毛中夹杂着一些白毛。语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刘备任荆州牧时,征召马良为从事。蜀汉时期,马良官至侍中。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次年兵败夷陵,马良死于军中。

后来,人们便用“白眉”称赞兄弟中才能突出的人。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怀》诗:“吾族白眉良,才华动洛阳。”有时候,也将一群人中的拔尖者称为“白眉”。【白面书生】báimiàn shūshēng

原谓年轻体弱脸色苍白的读书人。语出南朝梁·沈约《晋书·沈庆之传》:“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和北朝的北魏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都是未及弱冠之年而即位为君主的,宋文帝即位时是18岁,太武帝即位时只有17岁。这两位年轻的君主,即位之后就以河南四镇为中心进行战争,时和时战,形成冷战和拉锯战的交错局面。所谓“河南四镇”,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洛阳、虎牢,河北省的滑台以及山东省的碻磝。439年,北魏太武帝终于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并为了防御柔然的入侵,而与西域各国通好,以便经略西北地方。

可是在另一方面,南朝的宋文帝,也在446年平定了南方的林邑,其目的在于消除与北魏决战时的后顾之忧。元嘉二十六年(449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