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9:25:26

点击下载

作者: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试读:

序一

赵逵夫

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包括天水市秦州区、张川县、清水一带流行的乞巧风俗历史悠久,而且有七个显著的特点:

一、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坐巧(供上巧娘娘像)到七月七日半夜子时,历时七天八夜。

二、流行区的姑娘除家中有特殊原因(如在丧服中或家中有重病人要照顾等)外,全都参加。一般以街道、巷道、村庄为单位,形成约定俗成的乞巧点。

三、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参加者以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女子为主,最主要的限制是:只要一结婚便不能再参加,而只能在幕后作些出谋划策的工作。

四、七天八夜之中姑娘们穿戴一新,白天黑夜总会有些姑娘在坐巧处又跳又唱,或一起说笑。有的白天家中有事不能来,晚上总会抽时间来一下。即使平时对女孩子管束严的人家,这几天也允许其去参加乞巧活动,而且为她们准备新衣服等,给予支持。

五、姑娘们请巧和购置祭巧用品时会成群结队到城里或乡镇街市去,而且大体在初三至初六之间还要到周边各个乞巧点去走访“行情”,一来参观人家坐巧处布置的情况,听听别的乞巧点新编的乞巧歌,二是也展示自己点上的风采,要在被拜访的乞巧点巧娘娘神像前跳唱一次。这就展示了姑娘们的风采,扩大了姑娘们的活动范围,同时与附近巷道、村庄的姑娘们建立了友谊。

六、在初六或初七所有乞巧点上的姑娘们都要到附近或较远的地方去取用来投芽卜巧的水,有时会到二三十里地的当地名胜之地去取,因而也带有旅游、展示和开阔眼界的因素。

在以上活动中,总会有很多人在旁边看,有大人,也会有些男孩子。这无形中为男女青少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

七、一些出嫁不久的年轻媳妇也会在七月初乞巧的这几天回娘家,一则看望父母,二则也会一会一起长大的姊妹们,包括尚未出嫁的及近年中先后出嫁了的。这里体现了友谊和思想交流,也是对青春时代的一种重温与回忆。

由以上七点看,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完全是女孩子的节日,是真正的女儿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她们唱的乞巧歌,除了颂唱巧娘娘的内容之外,大部分是抒发女孩子的情感,表现女孩子的思想愿望的。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歌词中多为希望学好工红、茶饭手艺,反对买卖婚姻等内容,也有些反映当地生活、生产和重大事件的内容,如揭露苛捐杂税、抓壮丁等黑暗现象。可以说全是女孩子真情的流露,也表现出女孩子希望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

从地域分布上说,以西和、礼县为中心的乞巧风俗,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主要分布在漾水河流域及西汉水流域,也即西和县的中部、北部和礼县的东北部与东部,礼县西部大半个县没有,西和县南部的几个乡没有。

二、在近代与西和县北部、礼县东北部相邻的天水市,只有秦州区中西部和清水县、张川县有,陇东的庆阳、平凉地区有几个县有少量三四十年代的乞巧歌流传下来,但已没有西和、礼县那样的场面与程式。

值得关注的是陕西省也同样只有咸阳以西的宝鸡、旬邑、岐山、永寿、乾县、武功、周至、兴平、户县这些中部的县市和靠近甘肃陇东的县市有乞巧风俗。咸阳以东则只有长安县石公、石婆像(西汉时昆明湖上牵牛织女像)所在地斗门镇有,其他地方都没有。

由此就可以看出,这种十分隆重、盛大的乞巧风俗只有秦人早期生活过的甘肃西和、礼县和天水西南一带,及逐步向陕西咸阳迁徙的路线上有所存留,而且除陇南的西和、礼县之外,其他地方的乞巧风俗在近百十年中也都在淡化和消亡之中。

漾水河与西汉水的另一主要支流盐关河相会之处的南面,为秦汉时之西县所在地;其东南峡口上为长道镇,即西路蜀道之北口,刘备入川后为防卫曹魏的进攻,在那里设一城,即诸葛亮设空城计之西城。早期秦人正是生活在西县周围一大片地方。古人论水的渊流关系主要是就自己熟悉的水言之,应是将今西和县漾水河连同流经礼县东部,又入西和南境东流的水统名之为“漾水”,至方向变为向东流之后才名为“汉”。所以《尚书·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这里说“导漾”而非言“漾源”。今人据西汉水上游各支流之长短以天水齐寿山为西汉水发源地,这是符合目前科学定义的原则的。但不能说齐寿山即嶓冢山。导漾水东流者,只有西和县仇池山。“仇池”先秦时也叫“常羊”,音近而写法异。在《山海经》所载神话传说中,为刑天葬首之山。“冢”即坟墓。“嶓”即“番”,因用为山名而加“山”旁。《尔雅·释训》:“番番,勇也。”晋代郭璞注:“壮勇之貌。”《诗经·大雅·崧高》毛传云“勇武貌。”则正是指刑天而言。则嶓冢山之得名,来于刑天葬首的传说(参拙文《刑天神话钩沉与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5、6期)。早期秦人实际上是以发源于西和县白草山与横岭山九眼泉的漾水为汉水正源(西汉以前东汉水、西汉水为一条水,后来才因地震而中断,变成两条水)。陇南的乞巧风俗主要盛行于漾水、西汉水上游一带,也即古汉水上游,所以秦人将天上的银河用他们所居之地的水名“汉”来命名,并将天汉西侧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织女星”,以纪念其始祖。

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不但广泛、热烈、时间久,而且执着。1936年夏末西和城一带发生冰雹和大雨,后又发生地震,但七月的乞巧活动基本上照样进行,据我父亲说:不但女孩子要举行,大人们也说:“乞巧的停了不吉利。”1959年到1962年,西礼县是甘肃的重灾区,但稍一缓解,很多地方的乞巧活动便恢复起来。1961年七月初,我姐从武都回家看我父亲时,说想去看一看乞巧的,我嫂子领着去看了几个点,1962年我也看过何坝街上一处的乞巧活动。我以为这正表现出女孩子对自己表达愿望、接触社会、争取社会地位的这个节日的重视。

2004年9月,我在西和一中六十周年校庆时向全校师生和来宾作了“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的报告,也提到我父亲的《乞巧歌》一书。此后,西和一中组织了课题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并收集当时城乡流行的乞巧歌。我的几篇相关论文在那一两年中刊出。2006年9月,中国民协的领导和专家到西和进行学术考查。2006年10月,西和县被全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7年元宵节举办了隆重的授牌仪式。2008年,西和乞巧节俗又被增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除因陇南地震停办两年,至2012年,西和县共举行四次乞巧文化节。

2012年8月,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到西和调研,我也到西和去,我向连部长和一起到西和的几位省上领导同志介绍了西和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乞巧活动的有关规程、特点等。连部长对西和乞巧风俗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谈了很有启发性的看法,强调一定要保护好,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提出2013年在北京召开一次高峰论坛,邀请一些专家来共同研究乞巧文化。2013 年1月,陇南市孙雪涛市长在西和县委周子强书记陪同下到寒舍,谈及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络国家有关部门主办在北京召开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决定突出西和七巧节俗的“女儿节”的主题特征,挖掘它的内涵。我觉得这无论对流行于陇南、天水一带的乞巧风俗的研究,还是对国内七夕文化各方面问题的研究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这个论坛2013年8月7日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隆重召开,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甘肃省宣传部主办,由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陇南市委、市政府,中共西和县委、县政府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同志,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同志,中国民协副主席罗扬同志等都到会讲话,对西和乞巧节和这次论坛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顾透莲同志讲话中说:“从乞巧活动的内容看,能产生农村女孩快乐、自信成长的积极效应。”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女士讲话中说:“据我所知,乞巧节是有关女孩子的节日,她们会成长为未来的成熟女性。通过教会女性重要的价值观和传承智慧,这个节日使得女孩们对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每年用七天八夜的时间赋予女性权利,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除个别学者因事未能与会之外,国内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有影响和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差不多全参加了这次论坛。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乌丙安先生、杨亮才先生,民俗学界有很大影响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老专家刘魁立先生、刘锡诚先生、宋兆麟先生、陶立璠先生、叶春生先生、柯杨先生、陈勤建先生和贺学君老师、刘晔原老师,原非遗司司长屈盛瑞先生,《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民协原秘书长向云驹先生,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先生,近二三十年中崛起于民俗学界和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叶舒宪、苑利、叶涛、萧放、万建中、郑土有、李稚田、刘宗迪、陈连山、张志春、储冬爱、关溪莹等先生和邹明华、张勃、毕雪飞、刘文江、陈斐等学界新秀都参加了论坛。会议之前,在中国民协的组织下,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主编康保成先生偕同宋兆麟、陶立璠、叶春生、萧放、郑土有、张志春等先生到西和开展了一次学术考察,分别到城乡一些乞巧点上考察,向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作了调查性访谈,考察结束之后,还一起举行了一次座谈,对西和保存这样具有突出特点的较原始的乞巧风俗,表示惊叹,给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就保护与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上面提到的先生有的到西和学术考察在三次以上,如杨亮才先生、陶立璠先生、柯杨先生和此次因事未能到会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赵学玉先生等。所以,这次高峰论坛从学者们的方面说,也是准备得很充分的。会上公布了一批新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十分精彩的见解。这是近些年来民俗学界一次成功的全国性高峰论坛。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陇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西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本省、本市民俗工作者也都到会倾听了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发言,大家都感到深受教益,开阔了学术视野,在理论上、方法上和学术规范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家决心进一步挖掘陇南乞巧文化的深厚内涵,一方面将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得更好,一方面更深入、全面地进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并与本地的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联系起来。

论坛结束之后,西和县文联主办的《仇池》杂志立即出版了“乞巧女儿节”专刊,刊出了开幕式、闭幕式上领导的讲话(9篇)、主旨发言(5篇)、专家发言(21篇)、论坛总结(三个分会场的总结各1篇)和专家们在田野考察后座谈会上的发言(11 篇),并刊出陈斐博士所写《绚丽女儿节,千年乞巧情——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综述》。可以说,以上各位的讲话、各位学者的发言都已载入了陇南乞巧文化的史册。

西和县文联根据市、县领导的指示,将会前收到各位专家的论文后所印《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加上陈斐同志所写的论坛综述正式出版,要我写序,写出以上一些感想。我想,这部书的出版无论如何都会引起民俗学界朋友们的广泛关注。2014年5月1日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序二

周子强 郝爱龙

陇南市位于西北腹地、陕甘川交界处,气候宜人,山川秀美,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地处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乞巧节也称“女儿节”,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民俗文化内涵,是甘肃省和陇南市文化资源中的一大瑰宝。据专家考证,“乞巧”是秦人古老遗风,从早期秦人对女性首领“女修”的崇拜仪式,历经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流传至今并盛行于陇南西汉水流域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它是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中华七夕文化的动态传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西和乞巧节,是保持原初民间信仰性质(指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女儿节;是祈求技艺与智慧的女儿节;是交流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女儿节;是传承着古老民俗文化的女儿节;是争取社会地位和生存权利的女儿节。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陇南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坚持文化与产业结合,保护与开发并举,使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潜能逐步得到释放和升华。在坚持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前提下,西和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和四届学术研讨会,2013年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级层次上的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体现了文化部、中国文联、文化部非遗司、中国民协等国家部委对甘肃陇南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关怀和支持。出席高峰论坛的领导对地方乞巧文化保护、传承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乞巧节为女性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参加高峰论坛的近40位在国内民俗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站在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高度,怀着对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珍惜保护之情,精心研讨并在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演讲和发言。乞巧女儿节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极大地提升了乞巧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更好保护传承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此,我们将论坛上的讲话和演讲论文结集出版,作为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的丰硕成果,本书也将成为乞巧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宝贵教材,引领更多民俗专家投身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独特的女儿节述说着美好的女儿梦,“巧慧”的女儿梦圆满着共同的中国梦。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乞巧文化所蕴藏的独特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效对接,努力把乞巧节培育成陇南特色文化的一大靓丽品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我们热诚期待专家学者和朋友们多到西和指导工作,进行田野考察、文艺采风,共同品味陇上江南的独特风韵,体验乞巧之乡的迷人风采,感受神秘古国的时代气息,与我们一起描绘幸福美好的明天!2014年5月(周子强:中共西和县委书记 郝爱龙:西和县人民政府县长)第一编致辞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持词甘肃省文化厅厅长 邵 明尊敬的顾秀莲同志,汤竹丽首席代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中国农历的7月初一,就在昨夜,陇南市西和县的女儿们开始了七天八夜的盛大歌舞祭祀活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唐代乞巧神话还在延续和重演。现在我们欢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这是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承办。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委会向应邀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向热情关心支持论坛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出席今天开幕式的领导及外宾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女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孟宁女士,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同志,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同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同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同志,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巡视员李国喜同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同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朱萍同志,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许文海同志,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志凌同志,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孙周秦同志,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同志,陇南市市长陈青同志。出席今天开幕式的还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先生等30余位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委员代表,在京的陇南籍人士代表,陇南市及各县区的代表。应邀参加今天开幕式的新闻媒体有: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众报、香港亚视、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网易、优酷、中国经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广播电台、甘肃青年报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光临。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顾秀莲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乞巧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挖掘、传承和保护乞巧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参加这样的盛会,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的乞巧风俗由来已久,不管是秦风汉赋,还是唐音宋律,我们都能觅到其踪迹。南至广东,远至日韩,都有乞巧文化的流传,而地处我国腹心地带的甘肃省西和县乞巧女儿节以其独特的历史性和地域性,融入了先秦和仇池文化的延展与共性,在众多乞巧文化活动中独具魅力。乞巧文化是几千年农耕文化时期,劳动人民理想和感情的反映,折射出人们对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向往,对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理想的追求,集中反映出劳动妇女勤劳朴素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西和乞巧活动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传承之久远、唱词之纯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是中国古代风俗的“活化石”,而这个活化石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的打磨下光亮如灯塔,在乡村青少年儿童,尤其是青春少女成长的道路上,引领着正确的航向。从乞巧的主体看,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乞巧,是青少年女性在学习工作之余自发组织的群体性活动。与东部城市发达的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不同,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在文化设施和文娱活动上依然单一,所以我们农村的女孩童年、青春时期,能享有的文化生活活动寥寥无几,而乞巧,正如沙漠绿洲一般,让这些女孩子在学习之余,汲取着传统文化的养分,寄托着女孩子们对各自的手工、歌舞、行为的创新、创造和梦想。

从乞巧活动的内容来看,能产生农村女孩快乐、自信成长的积极效应。乞巧作为一项融音乐、歌舞、手工、才艺等多项活动内容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其传承与发展,也是农村女孩们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今天的乞巧活动能为更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流行元素,越来越为女孩们所重视,编舞、谱曲、手工剪纸等多种体现了女孩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产品,为社会所认可、所肯定、所赞誉,让女孩子们的“心灵”、“手巧”得到了自我实现,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增强,这与素质教育关于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倡导殊途同归。乞巧产品的创造过程,无疑也是女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她们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培养团结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过程,而在家长和全社会共同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中,青少年女性感受到了关爱,增强了自信,学会了感恩。

从乞巧活动影响来看,能形成关注女童的良好社会环境。乞巧活动,严格来说不止于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到七月初七晚上,在此之前很多个傍晚,女孩们都为乞巧进行歌舞排练活动,与六月里小麦收割活动相互交映,形成了一幅乡村祥和的画面,这段时间,正是女孩们放暑假的日子,也是西和一带的夏收时节。白天,家长们在田间收割,女孩们在家中帮忙准备饭食,晚上女孩们在打麦场排练舞蹈,家长们围着排练场地席地休憩、纳凉,女孩们默默帮助着家长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家长们热诚支持女孩们去参加乞巧,这种交互的奉献中,“真、善、美”得到了有力的彰显。全民的热情让乞巧活动有了肥沃的土壤,而全社会对女孩们的关注形成了这片土地中最甘美的养分。

同志们,上面这种情景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晚上是多么的美,我们在城里的人感受不到,我认为的,席地而坐,唱歌、跳舞,对艺术的交流,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魅力。

从乞巧活动的内涵来看,能传承中国女性的优良美德,乞巧活动中,姑娘们祈求巧娘娘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并赐予她们美好生活。乞巧、祈福活动的开展就会启迪女性追求聪明才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追求创造健康向上的婚姻爱情,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婚爱文明。

传承和创新乞巧活动,这不仅是我们响应国家五大战略定位、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共同关爱下一代,关爱少女健康成长的有效举措,让我们携手并进,更深入地挖掘西和乞巧节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好地为保护传承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学术支撑,共推乞巧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美好家园。

我感到今天开的第五届乞巧论坛非常重要,因为前四届我也没有参加,所以这次请我来参加,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刚才联合国妇女署中国首席代表汤竹丽女士讲了妇女的问题,因为我已经离开妇联五年了,但是我毕竟在妇联工作过五年,对于中国的妇女和妇女运动、妇联的、妇女的发展,我还是非常关心的,所以他们请我参加,我一看是女儿节的事,那我就到了,我就愿意来做这个问题,另外我们关心下一代不仅发扬传统文化,使传统节日继承下来,我们还研究了现代最热的问题,比如我们青岛关工委写了一本书,专门写关于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问题“什么叫做节日”,我们现代节日比如说我们“三八”妇女节,我们重点要宣传妇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以及她在国家的重要的地位;我们“五一”劳动节,要专门讲劳动光荣的问题,劳动的价值问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五四”青年节,要讲如何发挥“五四”精神,来做好现代化,来做好我们的中国梦,这个很重要;到了“六一”儿童节,要讲怎么教育儿童;“七一”是党的生日,我们搞党史教育;“八一”是建军节,我们搞国防教育;到了“九九”重阳节,关心老同志。同志们,我国现在的老同志已经有一亿九千四百万人,是个很大的群体。今天我在这讲一下,这里年轻人很多,你们都要关心我们这些老太太、老头了,这个很重要,因为现在你们关心这些老人就是关心自己,每个人都要经历60岁、70岁、80岁,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了国庆节的时候,就是进行国史教育等等。我非常同意刚才有的同志发言所讲的,节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它贯穿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面,所以我们不仅要懂得过去,更要懂得现代,要将传统文化赋予当代的内容和形式。刚刚我看了展览,也很感兴趣,就是他们把青年的活动,妇女的活动变成为刺绣,变成为剪纸,或者是摄影,成为一种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就要推销,就要开拓新的市场,它就能促进我们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增加就业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以前在妇联的时候,组织我们西部的妇女剪纸,做鞋垫,到现在浙江的义乌国际市场去卖,既销售了我们西部的产品,又提高了我们西部的思想解放的程度。这方面的例子还有许多,讲了一点言外之意。希望大家支持他们。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 汤竹丽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事们:

非常荣幸参加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我谨向组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论坛让我们聚在一起,给我们交流经验和学习乞巧价值观念的机会。

据我所知,乞巧节是有关女孩的节日,她们会成长为未来的成熟女性。通过教会女性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传承智慧,这个节日使得女孩们对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每年用七天八夜的时间赋予女性权利,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对我来说,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之所以重要,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想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论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引起大家对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的关注。第二,论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醒了我们,尽管当前我们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第三,本次论坛让我们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克服仍然存在的弊端,以确保今天的女童,未来的女性,当她们长大以后会像男性一样可以被社会平等对待。

第一个原因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她们是孙女、外孙女和女儿,是母亲和妻子,是家庭的守护者,当她们生病或年迈时,经常也需要照顾自己。女性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当地的小商贩、科学家、农民、公交车司机、政府官员,工厂里生产线上的工人、艺术家、音乐家、家政服务人员等。除了这些现代社会里的工作角色,相对于男性来说,她们更多的也是文化智慧和传统的传承人,守护着这些世代传承下来濒临消失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技能。同时,女性还需要适应现代生活带给她们的各种挑战。这种生活在现代社会而又需要传承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矛盾,是女性面对的最根本挑战。她们试图实现同男性同等权利,同时还需要克服传统的负面影响,这种传统赋予女性的角色太过有限和传统。

文化传统有正面也有负面。最具正面意义的传统包括艺术遗产,当地手工技艺、舞蹈、音乐、节庆和其他女性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艺术形式。保护世界多元文化是联合国基础工作之一。事实上,好几条条约和声明明确指出,每种文化都具有其尊严和价值,应该被尊重和保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发展自己的文化。

文化传统有正面也有负面,最具正面意义的传统包括艺术遗产,当地手工技艺、舞蹈、音乐、节庆和其他女性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艺术形式。保护世界多元文化是联合国工作基础之一,事实上很多条约的声明都明确指出,每种文化都具有其尊严和价值,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并且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来发展自己的文化,然而文化传统也会有负面效应,甚至会具有性别歧视倾向,实际上有时候性别不平等,正是在文化的名义下推行的,有时候文化被当作支持性别歧视的论据,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或者工作能力受到质疑。

现在我知道保护负面传统绝对不是乞巧节的宗旨。尽管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但我有信心,乞巧节是弘扬正面文化传统,并且赋予女性权利的节日。

然而,在世界各地,女性依然在“文化”的名义下被压制。我感觉到传递一个清楚的信息非常重要,那就是,文化永远不能成为不平等的理由。

乞巧论坛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在性别平等的方面进步巨大。最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在贵方的邀请函中写到的,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全市女童实现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成就,让我们离性别更加平等的社会越来越近。此外,中国女性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巨大,比如中国女性的就业率达到71%,高于经合组织国家2010年的64.9%,也高于其他亚太国家,这些国家的女性就业的女性为50.7%。然而要在中国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确保女性充分发挥潜能,我们任重而道远。例如中华全国妇联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城市女性收入为男性收入67%,在农村女性收入仅为男性的56%,这些数据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下降,换句话说,尽管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男性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女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切的问题。除了相对降低的收入,女性有时候还面临着性别歧视。在中国的一些大学,女生需要在入学考试中比男生高60分才有机会学习某些科学、技术、国防等方面的专业,这种做法不光具有歧视意味,这让女性学习传统观位上更加困难。很明显,仅仅确保女童像在陇南一样,具有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倡女性拥有接受同等高等教育和同工同酬的权利。

本次论坛之所以重要的第三个原因是,它让我们在此相聚,思考如何努力克服要达到女性完全赋权存在的困难。在这一方面,我想强调,要创建真正的和谐社会,我们需要让女性的才能智慧同男性一样得到平等的开发运用。我们需要允许女性在决策方面拥有同男性一样的权利,毕竟社会的一半人口是女性,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同样重要。

当女性在政治经济层面被赋予权力,因而得以参与决策的时候,她们能通过直接贡献和影响关乎家庭和社区的决策,对家庭和社区做出更多贡献。确实,发展经验显示,当女性被赋予决策的权利,相对于男性,她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得社区内的每一个人都享有同等权利,包括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和文化保护权等。

很多时候,正是当地的女性最了解她们所居住社区的真正需求,她们传承社区文化智慧,并仍然积极施行社区的传统。因此,也正是这些女性最了解如何让社区在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和传统。要对当地文化和传统有效保护,就需要让女性积极融入到各层面的决策过程当中。

女士们、先生们,我期待有一天,陇南乃至全中国的女性志向高远,努力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成为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对我而言,这正是乞巧的终极意义所在。

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夏 潮尊敬的顾秀莲同志,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乞巧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情感。今天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一次深入研究乞巧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盛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乞巧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文化基因。举办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旨在积极利用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古今中华文化史证明,一些优秀的文化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离开了继承就谈不上发展,离开了创新也就没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代社会的新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赋予古老的乞巧节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乞巧节更加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更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在移风易俗的节日气氛中,体现当代人文社会的关怀,在欢快喜庆的节日中体现出现代人文之风,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甘肃陇南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深厚的历史沉淀、秀美的自然风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汇合,形成了独特的陇南文化资源。作为源于甘肃陇南一带秦人之风,西和乞巧节因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程式保留之完整,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国乞巧民俗的“活化石”。这个传统活动既被称作“乞巧节”,又被称作是“女儿节”。乞巧是集崇拜、诗歌、工艺、美术、技能于一体的活动,有着尊重情感、热爱生活的鲜明特征,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今天,西和人民对乞巧节的热情依然溢于言表,乞巧节的民俗活动仍然丰富多彩。乞巧节作为一项厚重的文化遗产,只有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记忆,延续文化血脉,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乞巧民俗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文联对口帮扶陇南。许多年来,中国文联着重发挥文艺人才的优势,注重项目的来源学习,在文化帮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当前陇南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陇南特色文化大省的目标,陇南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诠释着古老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陇南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支撑。衷心希望通过这一次高峰论坛,让人们从乞巧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感悟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之美好,吸取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凝聚中国人的心、铸造中国人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祝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马盛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正式开幕,在此,我谨代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对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它传承民族的血脉,提升民族的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记忆,维系人们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和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取代的。

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了党和政府、学术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全国各地都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传统节庆民俗重新进入了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

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传承弘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类型的传统节日也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2003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民俗项目进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端午节和羌年等民俗节日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七夕节、重阳节、元宵节等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渔民开洋节等地方传统节日共计54项进入了国家级名录,涉及100多个地区,文化部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积极推进这些传统节日在当地社区的传承发展。

传统节庆活动保持传统节庆的生命力,要在固本守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要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创新自主能力,以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意义,探索传统节日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甘肃陇南西和的乞巧节是独具特色的七夕习俗,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石窟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辉映。陇南西和县乞巧习俗集崇拜信仰、诗词曲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艺于一体,程式保护完整、参与人士众多,流传范围广,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西和七夕乞巧习俗具有女儿节的文化内涵,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爱、自主,鼓励她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对进一步提高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陇南市委政府和西和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以西和乞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方针,积极开展资源的普查,加强保护设施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宣传,以西和乞巧民俗为代表的特色品牌逐渐形成,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两周年,在此我们召开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集合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化界的名人名家,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共同总结西和乞巧民俗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探讨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将对传承西和乞巧民俗,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和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定会为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寻找到更加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我希望我们能够以举办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为契机,继续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罗 杨尊敬的顾秀莲同志,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民间文艺界的老师和前辈们: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日子,再过七天就是我们的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了。七夕节在千年的传承中,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有很多各自的名称,比如乞巧节、女儿节、双亲节、双七节等等,但是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十分浪漫,富有诗意的,就像秦观的那首诗所说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样一个美好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动人故事和传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美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都融入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的生活理想,美好的人生愿望和丰富的审美追求,所以成为我们的节日,使我们的节日成为了一个人民群众展示美好心灵、展示才华才艺的舞台,成为一个培育美好情操、塑造丰富情感的文化空间。

西和的乞巧文化节就是这样一个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不仅持续的时间长,延续七天八夜,而且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有乞巧文化“活化石”的美誉,蕴含着西和人民丰富的人生体验、伦理观念、道德判断、人文关怀。古老美好的乞巧风俗,使当代的西和人民呈现出户户家庭幸福,家家夫妻恩爱,代代社会和谐,年年人心稳定的社会风尚。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西和县委、县政府把对乞巧文化的传承纳入到了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西和县的人民群众也是自觉主动地把对乞巧文化的传承作为了一种生活的向往和文化的追求。我想,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从这一点来说,西和县委、县政府和西和的人民是非常明智和伟大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在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节日还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和挑战,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年轻人之中热衷于圣诞节,西方的情人节,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七夕节、乞巧节,甚至还有商家炒作把我们的乞巧误读为西方的情人节,甚至外国人拿着我们的节日去联合国申遗的时候,我们才想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多么神奇和美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2006年国务院将包括春节除夕在内的四大传统节日列入到了国家的法定假日,对我们传统节日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民协按照云山同志所提出的“我们的节日”来要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想节日如果不放假,就会丢失或遗漏我们很多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节日不是假日,假日是休闲,节日不只是休闲,要有丰富的文化仪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我想今天借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这样一个机会,与曾经呼吁把七夕节、乞巧纳入到国家的法定假日中的我们的乌老、刘先生,还有陶老师等等很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民俗专家再一次呼吁,让全国人民像西和人民一样,过一个载歌载舞、亲近自然、慎终追远,祭祀乞巧、传承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美好的七夕节,谢谢!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高志凌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因为有重要工作不能前来参加今天的高峰论坛,受他的委托,我代表他宣读他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时刻,我们在古老而神奇的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这是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的重要活动,也是甘肃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向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东方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交相辉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我们甘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文化建设的新成就。特别是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特色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八板块”的工作布局,这一重大构想于今年元月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宏伟目标。

乞巧文化是甘肃丰富文化资源当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秦文化的千年遗风,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智慧灵巧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其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纯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近年来我们甘肃省、市、县三级立足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按照保护传承、深度挖掘、有序开发、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举办学会、学术研讨、扩大宣传等措施,使乞巧这一古老民俗文化得到了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陇南西和乃至甘肃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举办这次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旨在集全国文化界、学术界的精英,共同研讨西和乞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我们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助推中国西和乞巧文化品牌的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同时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多到我们甘肃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千年乞巧文化的神奇与厚重,共同品味“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三千年”绚丽甘肃的风采,为我们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文化理论。

最后,预祝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共陇南市委书记 孙雪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专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18年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全球妇女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隆重举行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这既是响应联合国妇女署“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崇高宗旨,贯彻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妇女事业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推进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众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计,使这一古老传统民俗节日能够走出陇南,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宣传、展示陇南独特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期盼。在此,我谨代表280万勤劳淳朴的陇南人民,向莅临本次高峰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一致认为,乞巧文化逐渐演变形成的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乞巧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期望和梦想。乞巧女儿节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体现了年轻女性祈求智慧与技艺、交流生存和生活经验的渴望,展示了女性们争取家庭幸福美满的追求。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乞巧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从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从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女性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乞巧文化既反映了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表征,又反映了人类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弘扬乞巧文化,既利于光大中国女性勤劳贤惠、纯朴善良,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又利于克服好逸恶劳、奢侈浮华、精神颓废的社会不良现象,更重要的在于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着力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营造平等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广大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乞巧文化,有助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维护妇女生存发展权益,让女性同胞们在同一蓝天下更加幸福、美好地生活是乞巧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展示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扩大乞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乞巧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离不开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此前,陇南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和三届学术研讨会,今年又作为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之一,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部门,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对陇南文化事业,特别是乞巧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坚信乞巧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女性、关爱女性、关心女性发展的组织、团体和有志之士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我们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大力发展乞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完美融合,让乞巧文化这朵奇葩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交流孕育机遇,合作铸就辉煌。我们衷心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高峰论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我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陇南,也真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到陇南走一走、看一看,品味美丽陇南的独特风韵,体验乞巧之乡的迷人风采,感受神秘古国的时代气息,共同谱写美丽中国梦的陇南新篇章!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陇南市市长 陈 青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就要落下帷幕了,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开得非常成功圆满。为此,我们要首先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文化部非遗司、非遗保护中心和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等主办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你们让乞巧文化走出陇南、走出甘肃,让她特有的魅力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特别是你们的亲临指导,给予了这次论坛莫大的鼓舞。

其次,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和辛勤付出。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都是我国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声名卓著、享誉国内外的精英。大家围绕“西和乞巧民俗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在赴陇南市西和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地域特征、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理论研讨,从而科学定位了乞巧文化,厘清了乞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明晰了乞巧文化与七夕文化、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就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我们传承这一优秀中华民族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要感谢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儿基会对本次论坛的关心支持。你们用世界的眼光,深刻阐述了文化保护中女性赋权的重要意义,把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的有效对接和完美融合。

第四,要感谢甘肃省民协、陇南市委宣传部和西和县委、县政府等承办单位。为了高质量、高水准办好这次论坛,各承办单位认真策划、精心组织,为论坛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努力。

我们还要感谢广大新闻界的朋友们,你们用犀利的目光、优美的文字、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西和乞巧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西和乞巧这一民俗文化瑰宝走出西和、走向了世界。

最后,感谢中国职工之家、北京江河润泽会议公司为本次论坛提供的优质服务。

交流产生思想,研讨促进发展。我们将积极吸收这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吸纳和运用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以甘肃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西和乞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乞巧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让乞巧文化这朵奇葩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能一如既往地关注陇南、支持陇南;真诚欢迎大家到陇南做客,亲身体验千年乞巧文化的神奇与厚重,实地考察陇南转型跨越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携手共同谱写幸福美好陇南新篇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