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论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9:55:32

点击下载

作者:黎贵新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场论道

职场论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职场论道作者:黎贵新排版:skip出版时间:2018-05-01本书由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道”字拆开理解,包涵着先用头想、再用足走之意,昭示着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梦想之路,一条是脚步之路。只有把梦想附丽于正“道”之上,才能走出靓丽的人生之路。然而,许多人晚上想到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特别是进入体制被“圈养”起来后,往往热衷于付少量劳动,担微量责任,过定量生活。面对平庸心生不安怎么自慰呢?于是,如“平平淡淡才是真”等庸俗哲学应势而生,并逐渐在身上播种、生根、发芽,使生命失去了源动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继而营营于蝇头小利,戚戚于鸡毛蒜皮,把未尽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则过多地以酒局、麻将或者其它娱乐方式消磨人生,并往往对成功者刻意轻视、排斥甚至使坏。经年过往,一个长期平庸生活的人,心境往往处于一种无所谓的麻痹状态:感动过他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他,吸引过他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他,甚至激怒过他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他。于此情况下,可以说是思想病了、僵了,就需要读读馨香满径、引人入胜的书,让思想快乐旅行,带动脚步正确前行。

这本书既能给人充电赋能,又可为人指点迷津,避免缘木求鱼式的人生结局。职场认知影响心之所向,人生哲学决定生命历程。其实,职场如“官山”,摆在人面前的俨如三条路:第一条是人间正道沧桑路,第二条是中庸之道平白路,第三条是魔鬼牵道快活路。许多人对职场生态认知不准,人生哲学选择不佳,以至于迷茫较多,看破红尘,随波逐流者众;只拉车、不看路者也多;尤其是走向邪路之人,大多是在心路的交叉口认识错误、取向错误所致。择路重于努力,这本书有助于人看清职场正道,进而有利于理清思路,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而且,采取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外到内的方法,将此融汇贯通于实用的公文速成、信息工作、问题信息、互联网信息、突发事件应对和人文素养六个方面之中,以新颖的思想指引,逐一论“道”,循循善诱,让人顺应时势,以道驭术,轻松自然地向着梦中的地方去。比如,为了让职场人摒弃消极落后的心态,心入正道,一针见血地道明:追求平凡的前提是已经做到了不平凡,追求平淡的前提是已经历经天地沧桑、阅尽人间繁华,回到低处的前提是已登高处“望尽天涯路”,此种情况下再谈平凡而低调的生活才幸福,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又比如,针对许多人觉得依法干不成正事儿、过不了幸福生活的认知,讲明法律尊重一切普世的价值观及其行动,对于一切事情,只要以法治思维,认清了、认准了,大胆走,就不会有大问题。诚然,在信息时代下,此类文章仅手机上就很多,可随时随地阅读。但编者主要考虑大众的参阅率,作为职场中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在人生必经的每个十字路口都安装一盏思想明灯,作为完整的思想路标的著作很少,偶尔有一些也是星星点点的,对个体产生不了深刻的、根本的影响,更难让一个群体凝心聚神、相向前行。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解惑破难的利斧。在不少人的职场生涯中,会经常感到世道艰难,尤其是“拦路虎”常让人却步。笔者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注重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在领悟中总结,对实践中各种适用“道道儿”进行真理性萃取,归纳、总结、提炼出克难制胜的理念、观点、思路和措施,可作为职场人拓路前行、解惑破难的利斧。比如,针对许多人认识不正确,觉得入政界干不出一番事业,且只能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以至于不少人辞职进入商界的实际,道明了只要理念正确、思路科学,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干出一番事业,都有合法合规的办法,以别人不反感的方式洒脱生活;又如,针对理想不科学,精神支柱中只有职位和家庭两个维度的实际,道明了职场人正确的思想维度,应当是职位、才能、业绩和家庭四个,此消彼长,适时调整,为自己构建一幅清晰的行为图景。比如,在职位晋升长期停滞期间,提高才能、干出业绩、建好家庭,并注重把三者统一起来,适时效法先贤,有所侧重,或者认真练习写作,或者潜心学习知识,或者奋力干出业绩,或者建设幸福家庭,如车之四轮,一、两轮不发力,其它轮转照样可使车前行,让自己始终处于前进状态、努力状态、收获状态,如活鱼逆水而行,不像死鱼般随波逐流。

在紧张的间隙里停下来,不论是碎片化的、还是完整地阅读这本书,都是很惬意的,能让人学会怎样乐对一切。当初,多数人梦想的人生之路,都是没有红尘喧嚣的净境,有花草、有碧水、有歌声,有可以眺望期许、诗意栖居的远方!然而,进入职场之后,残酷的成长环境,使许多人变了,痛苦、焦虑等情绪会滋生出来。而这本书是笔者在几十年的职场生涯中,以一颗无尘的心,在奋力干事创业的时候,与社会很好融入、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岁月凝炼之笔书写职场正道的乐章。在倡导人生态度上,道明把人生当旅途的人,前方永远是风景,辽远而富有诗意;把人生当战场的人,前方永远是争斗,苦累而令人生畏,以旅途诠释职业之路,让人依心而行、乐对人生。并注重灵魂塑造,情趣涵养,以艺术的情怀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特别注重让人掌握简约的艺术,简约的工作、简约的生活,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一道人文风景,而不必过多地去景仰别人。在表述方式上,融汇贯通“乐”的理念,采取讨论体、讲座体的形式,以暖语述之,兼具诗、词、歌、赋的韵律和音乐之美,读之有轻松愉悦之感。对特别重要的内容,偶尔运用铿锵有力而又富有诗意的句子重复,形成“空谷回音”,读之可无形提高脱稿讲话、座谈发言的水平;而且,本书适度地引精典故事入文,可吸引人轻松自然地看,特别是对于一些枯燥的知识,更注重这个问题,案例点缀,事以载道,使人读之久久不忘。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职场人不能墨守成规、囿于成法,一直在原地里打转转儿,一生要有所开拓、有所作为,而这本书就如引领开拓创新的风标,对作品创作、工作创新和生活创意等各方面,都具有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这种饱含创新气息的文之清风,能给一时茫然之人以正确的方向。比如,内容之一是针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通过对互联网信息工作的精准阐释,能够较好地引领职场中人以岗位为平台,以工作为载体,进行创作创新,让职业之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留恋忘返,使职业生涯成为人生之路最美的风景。又比如,在引领创作上,此书能让职场人掌握许多简单适用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扬长避短、嫁接优点,利用比作家更熟悉工作情况、人际环境,更熟悉专业知识的优势,自觉培育和保持创作执念,不断使自己获得创作的动力和灵感,并与时代发展良性互动。当前,可让作品当看的资料;不久,还能开发衍生产品“立方书”,即可以嵌入视频、音频、知识点,支撑读者线上线下、移动互联网、APP、UGC等多形式、全时段学习;将来,还可作为全媒介、全屏幕作品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人活着都要面对两种世界,一种是大千世界,一种是内心世界。经年流转,面对纷繁喧闹的大千世界,要始终保有初心,安贫乐道,尊崇心底的声音,走归心之路,并且深切认识到平路好走不宜游,下坡好走不能走,人一定要往高处走,让自己的心积极向上,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我不写日记,但我写书,把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悟获,心路历程中火花式的活态心得,以及谈话、笔记、调研等精典内容,系统汇集成一本书。尽管不是全面系统的,但却是人在职场上重要而往往不知道、不明白的,或者说是容易忽略的。完稿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丰富,不断打磨,形成鲜活的精神佳作,既涵养自己,又有益世人。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在社会上不断发酵,成为众多有志之士的精神伴侣、前行导师和心灵良医!第一讲论公文速成

公文,顾名而思义,就是公务活动中运用的文章。当前,对于每个工作人员而言,练就公文的写作本领是很重要的。因为不论干什么工作,年初都要写计划、年中有调研、信息等许多材料任务,年末要做总结,等等。而且,讲话文章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种,信息时代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界线更模糊了,即席讲话内容常以数据电文,有时候依附于视频资料记录、存储和传播开来。所以,说、写要互促共进,平时讲话也要注意文理,努力做到言辞准确、恰当、优美,自然出文采,推敲无毛病,体现良好的个人素养。

但是,这项本领是许多人忽略的、不愿意学的。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希望有助于大家增强公文的学习意识。我国战国时代的庄子,给后人留下了两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叫屠龙之技与庖丁解牛。说有两个年轻人学艺,一个学屠龙之技,也就是杀龙的本领;另一个叫庖丁,学解牛之术,也就是杀牛的技术。几年后,都学有所成,可杀龙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无龙可杀,自然无果而终;而杀牛的庖丁,处处有牛可杀,在实践中练就了快速解牛的绝技,后为国君杀牛,生前广受赞誉,死后名垂青史。几千年过去了,现在不依然如故吗?许多人学识广、水平高,但所学的大量专业知识、技能是用不上的;许多理论知识是治市、治省之道甚至是治国之策,走不上相应的岗位,就如同屠龙之技,派不上用场。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很赞赏《论语》中孔子与弟子曾晰对话时,曾晰阐明的人生态度,过“沂水春风”般的生活,在无事无为中干出有事有为的业绩。达到如此境界,实现如此目标,需要练就一身适用的、精湛的本领。尽管有些本领如同杀牛一样不高贵,干起来也不体面,但学精了,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了,它就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走向成功的有用之技。公文写作就是这样一项本领,这种本领是与“说”、与“做”同样重要的。如果不会写,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是一种缺陷。这个缺陷,既制约着自己思想的成长,也影响着说话、办事水平的提高。所以,练就公文的写作本领是重要的、必要的。但在许多人看来,写作是辛苦活、苦差事。结合自己学习写作、从事写作的实践,我深切感到,只要方法正确了,是能轻松的、很快地掌握这项本领的。我觉得,基本方法是先入门、后提高,两步走:

要怎样先入门?

我感到,基本策略就是把说的、写的数量减半,按照想、走、学、练四步走,实现质量倍增。

第一步,要怎样想?

当前,许多人很忙。“忙”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由前边的竖“心”旁,加上后边的“亡”构成的。我们应经常扪心自问,人在忙,心在哪儿?因为“心”没了,那就是“亡”,可理解为徒劳。作为管理者,不应忘了是不应有这种忙的。比尔•盖茨曾说:“一个领袖如果整天很忙,就证明一件事,能力不足。”但凡这种忙,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没有多少建设性和创造性,于事无益、于己不利。在学习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好好想想,为什么公文如此重要,从事者如此众多,但在文章这个大家族中却长期衰萎不振?我觉得首要问题是思想缺少自由,过多指导、设限,以至于内外不能协调,能力往往发挥不到最好水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使之内外协调、健康发展。

首先,要自身协调。我很赞赏道法自然的思想,做人、办事、写文章也要遵循这一理念,自然而然地进行,如禾苗生长拔节、抽穗结实一般。如果邯郸学步式地学习,不仅学习艰涩、低效,而且如同新学一门外语,自然不能成为自己干事创业的工具。实际中,很多人想的到写不到,说的到写不到,做的到写不到,而练笔又是很苦恼的事情。想能决定说、决定做,为什么支配不了写呢?主要是把文章看成了一门特立独行的学问,就像100年前的中国人看待文言文一样,而不是现实中记录语言的文字组合和存储信息的媒介,脱离了思想实际,偏离了所说、所做、所爱,文没随事出、情不随理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付出多、获益少,不少人知难而退或者半途而废,以至于公文写作成了“美丽的痛苦”。思想是公文的灵魂,工作是公文的沃土,语言是公文的姊妹,要让自己的想法统领说法、做法和写法,使言为心声,言行一致,文如其人。

再则,要与外协调。虽然古书上记载着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我相信,系统的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独创的,如果确有其人,不过是个文字的整理者而已。每个汉字不管是从“结绳”、“八卦”或者“图画”等哪种方式起源,不管是采用象形、会意,还是形声等哪种方法产生,也不管它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哪些演变,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艺术内涵,具有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比如:我们常想的“赢”字,由五个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意解“赢”字包含着必备五个要素,当头的是“亡”,即要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口”为中心位置,意即言为心声,是主要工具;基础部分之首的“月”字,多泛指包括妻子在内的女性;“贝”古作钱币使用,表示经济基础;“凡”指代平凡大众。又如:“怒”字,就是“心”上之“奴”,形美、音美和意美兼备。而且,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又能生发出独特的风韵,或挺拔如峰,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有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民族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现代,微机出现后,汉字迅速摆脱了同世界的阻隔,且因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以其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像西方那26个字母的拼音字,需要不断地再造,以至于令人无法忍受。我深切感到,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文,自然诱发人的语言情感,能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意的灵性。我们要珍视汉字及其文化遗存,以艺术的情怀对待公文写作,从练习艺术地运用好字、词、句、段开始,艺术地构思行文,使之成为一种思想、情感、知识、智慧与汉字的艺术结晶。同时,公文与新闻、文学和而不同,是不能分道而行的,更不能游离于社会实践特别是语言表达之外,因为这些是公文更新扶壮、活泼灵动的源泉。自古以来,许多公文都融入了大量的文艺元素,如:王勃写下的《腾王阁序》,是文学性的序言。又如:毛主席写下的《别了,司徒雷登》和《友谊,还是侵略?》,是用文学翻译政治、传播思想的;还有,他1952年2月1日,向驻疆部队下达的集体转业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虽是一道军事命令,却写得有情有意,耐人寻味,启人深思,让将士们乐意接受。

其实,好的作品以思想性、艺术性和口语性见长,能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是淡化体裁界限的,如《三字经》、《弟子规》和《木兰辞》等大都如此。其中《陋室铭》堪称一绝,全文仅81个字,如一首诗,清新流畅、言浅意深、语淡情浓,透露出灵性的光辉;如一幅画,准确勾勒出了“陋室”的淡雅之色和蓬勃之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韵律很美,朗朗上口,像一支缓缓弹奏的乐曲。而且,还有一些作品,遵循但不受格式、韵律所拘,如我们这里民间流传的《黑暗传》,是话语,是诗篇,也是歌谣。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回望,流传下来的精典文章大多出自政界人物之手,并且是在繁忙的任上写下的,如唐宋“八大家”个个皆官员,大都政绩卓越而又文笔传神。为什么他们能够挥毫写下不朽篇章?因为自己的文章是与思想、爱好、言行互促共进的,是用笔在做乐章,是在刻画现实,也是在用心与人说话,他们的从政生活是洒脱的,写文章是工作的内容,是轻松而不累的事情。

第二步,要怎样“走”?

学写公文,掌握基本功后,还要具有引领民众的思想魅力,指导工作的真知灼见。这既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体现在作文之中,使公文源于工作而高于工作,来自大众而指导大众;又要要求撰写者具有高贵的品质,这样的人理想、抱负、宏愿自然流露于笔端,形成的文章才能高屋建瓴、凝心聚神、催人奋进。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作品多是以人品为铺垫而流芳后世的,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便是例证,5000字的文章对国人乃至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什么叫品质高贵?我个人简单地理解就是贵在能脱俗,比常人有思想、有精神、有感情,这是我们提升品质、学写文章的初始风标。

第一,要走上社会的思想高地。意识形态领域俨如天上的云彩,一团团各不相同、飘忽不定,但时代文明都有喜新厌旧、弃低到高的特性。先进分子引领着新思潮的主流,也占据着思想高地,他们共同的思想领地是风生水起、花开四季的。人要往高处走,成为领路人,首先要心高一点儿,心高身自脱世俗,心高品自脱红尘,多走近那些高尚的人。每有机会,我总爱走近这样的人,比如在湖南岳阳,现场看到《岳阳楼记》,就想起了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去浙江桐庐一个叫环溪的村子,自然深化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理解,无形中走进了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的精神世界,慕名而至,现场感受,对自己思想的触动远比看文章大得多。要习惯走进这样的人,包括为国捐躯、长眠地下的烈士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与之形成思想链接与共生,让自己思想距离与之近一些,思想境界差距与之小一些。如果一个人不注重拔节思想的高度,心中没有国家民族的大义,没有对民众命运的牵挂,不论是感动的内敛之情,抑或是感恩的付出之举,以及由此衍生的言谈、举止和写作多是低位的,纵然步入了上层单位、上游社会,也往往是孤家寡人。文革时期,许多造反起家的小头头儿一跃成为各地要员,甚至中央大员,但是思想是低位的,提不出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工作只能照搬照套、讲话只能照本宣科,最终“哪里来哪里去”。

第二,要走进精英的精神家园。精英能成精英,首先是精神使然,他们的理想、抱负是超乎常人的。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本感人的故事,我们要通过看事迹材料、传记等多种方式,走进这些人,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汲取自己缺少的精神养料,为自己的思想补“钙”,让自己的精神饱满起来,思想缺少精神养料是乏力的。笔者在从事办公室文字材料工作的十多年中,数次参与改革、征地拆迁、黄标车淘汰等攻坚战后深切感到,璀璨的精神之花只会绽放在开拓进取、忘我拼搏之中。如果文人远离了工作实践、远离了火热一线,必将成为“夫子”,这样的人是写不出真知灼见之文的。一次,我到九路寨去玩,专程看了吴德峰的老家,我是很有感慨的,门前场子里有一大块自然生长的小石山,这在当地是鲜见的,我想寓意就是想让家人牢记“江山”吧!吴德峰的前辈中有一位叫吴元泽,本来已至清朝知府级别的高位了,但他却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成为北洋政府的兵役局长;而他本人,年轻时候已当上了国民政府武汉市公安局长,却坚定地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之中。这种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精神品质,才使得他们志向远大,自强不息,求索不止,成为国之栋梁。而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尽管智商并不比他们低,或许还高,但品质中却少有人具有这种精神底色,自然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有,每次到尧治河以及其它当代精英的创业之地,现场感受,我都有充电赋能、深受启发之感,不禁文思泉涌。

第三,要走进读者的感情世界。文人要智商、情商兼备。特别要注重历练情商,走进干者的心中,飞入读者的感情世界。作文不能无病呻吟,要缘情而发,为干而作,顺理成章,引人入胜。如此,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进而传之久远、熏陶后人。首先,要懂得人之常情。人们总是憧憬着冰清玉洁感情世界,追求着至真至纯的美好情感。同时,将感情附丽于思想之中,至深至远地维系着各类关系,坚守着爱憎取向和底线。只有这种富有人情味儿的人,对事业才会热心,对他人才有爱心,写出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大家的感情共鸣。麻木不仁的人,对人、对事都缺乏真情实感,必然看重名利、亵渎感情,自己也会逐渐失去被爱。这样的个体多了,群体关系便会因失去情感底韵变得苍白、松散、短暂,团队便缺乏力量,个体不仅在写作而且在其它领域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其次,要顺应人情世故。看《红楼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第五回的一个情节:贾宝玉随贾母等至宁府赏梅,倦怠欲睡中觉,侄媳秦可卿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贴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燃藜图》是绘着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汉代儒生刘向夜坐诵书的,这画与对联放在一起,正好相辅相成。贾宝玉不喜欢,而我却很喜欢。贾宝玉的结局,是出家当和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生活在纯净的真空中,而只能生活在尘世里,要相信人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然是美好的,要看得惯所处的政治生态,顺应得了大家的心,热爱生活,洞明世事,人情练达。也就是俗话的“要知世故而不世故”,让自己成为一个和谐分子,而不要成为一个“另类”。第三,要规避情感冲突。如果智商高、情商低,不顾人性冷暖,不重通情达理,在情感的世界里经常磕碰,在实际中表现出来会致自己受损的。比如,许多人不注重顺应情感行事,也不注重感情的维系与修复,与亲属评理、与领导评理,就是显著表征,评理多了,感情淡了,包容少了。同样的道理,在写文章上,要通情达理、寓情于理,成为与读者维系感情、建立关系的媒介。同时,要以“理”制“情”,减少情感冲突,少触碰感情底线,力避关系恶化,充分吸取苏轼乌台诗案、建国后北京原副市长吴晗写《海瑞罢官》的教训。《海瑞罢官》诱发了“文革”,吴晗一家人的结局是很悲惨的。

第三步,要怎样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的开篇语。以学为乐,是《论语》的一大精神,也是一大境界。当今,正处于一日千里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各行各业竞争日趋充分的时代,慢进则退已成为时代特征。不学当然落后,不乐学因自然慢进也会落伍。那么,至于当下学写文章而言,尤应如此,唯有乐学,才能深度融入文章的世界,让自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第一,要学习活态形式的文章。著名诗人陆游在晚年的诗作中,有两个精典句,叫“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是深有体会的,书本上的知识,相对于知识的海洋,如沧海之一粟。而且,书中的知识也时常滞后,我们也往往没有专门时间学习。所以,要把社会当作一所最好的大学,立足人生志向,坚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理念,能够在什么场景中都能汲取于己有用的精神食粮,比如开会时领导的精典讲话,与人交谈时别人的思想火花、精典之语,电视中精典的情节等等,都是好的学习素材。通过这样轻松自由地学习,自然而然的领会,让自己思想的丛林四季常青、花开有声。也只有这样的思想变成文章,方如金玉良言,亦如永悬天空的明灯,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莫不如此。古今中外,许多人学堂经历并不长,就是这样学习成长成材的。特别是主要靠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取胜的管理领域,此类典型尤多。毛主席就是杰出代表,他的许多文章秘书代替不了,不是单纯的文笔功夫,重要的是其从政实践、高位思考,产生的高深谋略和方法别人代替不了,许多讲话、谈话成为活态文章。如《论持久战》,是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被誉为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又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光芒。放眼世界,许多精典演讲就如好的文章,如林肯《在葛提斯堡国家公墓上的演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其实,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学习,比如我们在不经意间学习怎样说话、怎样办事、怎样做人,有些人对此造诣是很深的,把这种自然的行为拓展一下,拓展到写作上就好了。公务人员居“庙堂”之位、专执政之事,尤其要注重练口才,不断提高说话、发言、讲话的艺术和水平,使之成为思想财富和活态文章。邓小平读书并不很多,但许多讲话、谈话成为思想财富,特别是1992年的南巡讲话,如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这项水平也是很高的,他出口成章,当年一些精典的脱稿讲话、答记者问,卸任多年后结集出版,还那么畅销,2014年向慈善机构捐赠的4000万元主要就是那项收入。

第二,要学习文字形式的文章。关于怎样写文章,有许多名家专著,这些是营养全面的精神大餐。但许多人学之效果却不明显,尤其是有许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参加工作了,写材料适应不了工作的要求,空洞无物、辞不达意问题尤为严重。为什么呢?因为抛开了自己早已具有的基础,学别人的那一套,如素食者吃不了荤腥一样,消化不了,变不成自己有用的营养。在学习的时候,要基于自己的思想需求,学其思想精髓,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阳光、雨露般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思路、框架、体系和表述,构建自己写作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谋篇布局、行文方式和表述风格,这样易学、易记、易成。大多数公文在题目上就表明了中心,通篇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关于正文部分,通常标准的结构是鲤鱼式的,分为开头、正文和结尾,中间大、两头小,首尾能够咬合,上下珠联璧合,中间骨架有力,内外血肉丰满。其中主体部分是学习的重点,我总结主要是四种基本分层法,横剖法、纵剖法、内外法、点面法,就相当于将一条鲤鱼的躯干,横断几截叫横剖,纵切几片叫纵剖,在断面从内到外数叫内外法,一点映面叫点面法。要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注重学习效益,看自己喜欢的、能够为自己注入正能量的,而又能学习包括写作在内的多种知识的名著。许多人都爱读、写拿破仑的书,因为他是个世界精神人物,读这类书就能同时收到多种成效。当年,巴尔扎克在书房里放置了一尊他的塑像,并在上面刻下:“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在他的精神激励下,巴尔扎克创作了96部作品合编的《人间喜剧》,100多年来,传遍了全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我很敬佩的,是他的两点:一是他用文字树立了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座丰碑,那就是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当初,他任命了一个4人组成的法典起草委员会,在起草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有资料表明,在审议草案的102次会议中,他至少参加了57次并作为主席的角色,使这个法律文件成为了大陆法系的典范。他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提及民法典时曾说:“我的光荣并不在于赢得了40场战役,因为滑铁卢一役就使得这些胜利黯然失色。但是我的民法典却不会被遗忘,它将永世长存。”历史证实确实如此。这部法典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等文化、理论为基础,原则鲜明,编排合理,逻辑严谨,语言简洁,现在仍然施行于法国。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成就,是值得后人特别是起草文件之人学习的。二是他的批示、谈话、演讲等精典迭出。许多名言佳句流传于世界,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即便是在黯然谢幕时的演讲也依然精彩。如1814年,他被迫退位,要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了。临行前,在枫丹白露同卫队告别,发表了题为《我要拥抱鹰旗》的演讲,全文不足400字,却感动得卫兵们失声痛哭。我多次读拿破仑的传记,但不重复看一个版本,每次都能愉阅而完。比如,年轻的时候,看那时瑞典皇后戴丝蕾写的《我与拿破仑》,她是拿破仑初恋的朋友,是以日记的形式写他的,当时读之很有情调,一点儿都不觉得累;有时,我在百度网页上,看关于他的资料,主要是采取纵剖法分类介绍的;一次闲暇的时候,想再看看这位英雄,但现在毕竟时间有限了,我是上网看的法国人制作的4集影片,浓缩、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他辉煌的一生。

第四步,要怎样练?

我首先讲一个故事,希望有助于大家练笔。1943年初,中国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开启了长达7个月的美国之行,2月18日在美国参议院发表了精彩演讲。这个故事就是她在20分钟演讲的后半部分讲的,并且很快通过电台、报纸传遍了全美。说:两千年前,在衡阳山上有一座古老的佛寺。一位年轻的和尚来此修行,他整天双腿盘坐,双手合十,口中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因为,他渴望成佛。而寺庙里的住持则拿着一块砖头去磨一块石头,天天如此。

有一天,小和尚禁不住地问住持说:“师傅,您每天拿这块砖磨石头,到底为什么呢?”

住持答道:“我要把这块砖磨成镜子。”

小和尚说:“可砖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镜子的呀!师傅。”“没错。”住持说,“就像你成天只是念佛,不做些实事,也很难成佛。”

当年,她这个故事是讲给美国人听的,现在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就借花献佛,把这个故事献给大家吧!我们要明白,在写文章上不仅要心动,还要有行动,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行动。

始于模仿、终于独创,是文艺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文与字不同,是不能“描红”式练的;文与画也不同,也是不宜“照葫芦画瓢”作的。也就是说,不能尽习常规、囿于成法、落入俗套,为自己套上精神枷锁,成为规则的奴隶。要相信自己经过多年学习,实践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那就是自己的科学的思维、正确的方法、理性的行动和准确的表达,这些实质上就是文章存在的活态形式,文字化就是丰满厚实的文章,至少也是文章的雏形。也要相信文无定法,先立足实际、着眼目标、心随所愿地想好,再用这些规则如要有文章中心,着眼写作目的,科学选择内容,艺术组合材料等来规范。胸有成竹了,方可动笔成文。并且,要经常练习,就如同学开车、学游泳等技能一样笔耕不辍。而且,要注重驾轻就熟,尽可能用“最”字融合,即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最喜欢的内容、最熟悉的素材,在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下写作等,循序渐进地提高。

文章穷尽心智完成了,可再请好老师修改。好老师也如医生一样,要找对自己把脉看病准的人,提出意见或者修改。但要注意,过多地让你推倒重来,按他的思路去写的人,不是你练笔的良师益友,因为他不懂你的心。人的思想有高低、不相同,能够站在一起的,高低差别不大,形态差别很大,文章只不过是其反映载体而已。要明白,人的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芬芳。这思维之花是绚丽的,芳香是沁人的,要正视她、呵护她、尊重她,但不要孤芳自赏,让她以文字形式诞生吧!“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其生动形象的诠释。但写作新手往往明心不明口,用手写不好的。真正的好老师,会心领神会,因材施教,因文而改,改好了,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失去了这种天然的、独特的灵性,千篇一律作文,是没多大价值的。

要怎样来提高?

中国几千年来,多为“武功定天下,文德绥海内”。文德之治下,自然十分重视笔杆子。早在曹魏时期,开国皇帝曹丕就有一个精辟的论述,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发展到近代、现代的中国,公文的作用更大了。毛主席曾说:枪杆子,笔杆子,干革命就靠这两杆子。他就是用笔杆子指挥枪杆子的,他的文章承载着超人的睿智与哲思,一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当代,在写材料为重任的办公室系统,自然产生了大批人才,因为写材料的人不仅与领导自然接近、贴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着学习化的工作,既学习文章的写法,又研究怎样抓好工作,还经常跟随领导深入实践,于无形中提高了政治思考力和艺术表达力。而且,写公文的人是为公家立言、为领导立言的,在为单位铸造光环、为领导近身服务的同时,也无形提高了、展示了、推荐了自己。我们要牢固确立以文辅政的志向,鼓足向社会发声的勇气,真正进入状态,走进公文之中,练就过硬的笔底功夫,让文以载道、文以明志、文以抒情,不断提高自己文章的传达能力和教化作用。具体而言,要把握好四个要领:

首先,要记。好口才、好文才需要好记忆。记忆力是天生的,也需要后天的训练提高,而且它的潜能特大。对于记忆这门学问,人类探索出了多种好方法。要破除门户之见,各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供选择、互补联用的。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只有用头脑里的知识快速高效组合,方可一支笔、一本纸写出好文章;一个台、一杯水做出好报告,如此也才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从而最为人称道。一般而言,要掌握运用三种基本方法:

一是朗诵法。识记、保持、重现,是记忆的三阶段。人对外界信息是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接受的,对于重要的需要记住的内容,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朗诵有助于记忆,这是记住的基础。我揣摩过这种方法的效果:这样多一样器官——耳朵记忆,效果自然好一些。通常而言,用视听法记忆比单纯地眼看,记忆数量要多、时间要长。同时,再辅之于笔记法,即用笔反复写出来加深记忆,在有学习笔记任务时可兼顾练习手写记忆。实际上,记忆就是克服遗忘,而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即识记的内容可于当天内忘记许多,而往后的遗忘速度会减慢,要揣摩准自己的遗忘规律。在遗忘曲线时段复习遗忘的知识时,要先完整地回忆,对于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就可不必浪费时间记了;对于遗忘的内容,特别是一再记忆仍然遗忘的部分,利用醒后1小时,8—10点和18—20点,入睡前1小时三个记忆黄金时段,反复读、记印入大脑,并让记忆加速度显现出来,这样越记效率越高,形成很强的潜意识和条件反射,用时内容会随搜索引擎自然浮现。

二是归纳法。一方面,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一句话或者一个内容浓缩成一个有代表性的字,可以是第一个字,可以核心意思字,也可以是最后一个字,并相对固定下来,以免以后发生混淆。然后,按顺序串起来,赋予这个句子以内心熟知的意思内涵。可以是俗语,如毛主席对旧中国“一穷二白”总结,农业八字“宪法”的归纳。可以是顺口溜,如出差要记住的四样“身手钥钱”就很精典,在全国都推开了。又如的、地、得的用法,概括依次为定语、状语、补语的标记;辅之归纳记为:名词前面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动后形前“双人”到,综合好记更能用好。可以是诗歌,如中医药方几乎全部诗歌化了,大都总结的很精典,记住能长久不忘,其中之一《麻黄汤》,叫做“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施”,四味中药讲的清清楚楚;又如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以一首很精的儿歌,能让小学生终生记牢用好。而且,对于找不出规律的,也要赋予意思内涵,特别是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点,必需牢记的重点法条中,经常会有许多款项,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要把握立法者的思维脉搏,破译其中的规律和逻辑,一款选一个字,按顺序串联起来,不断机械重复记忆,虽然开始生疏拗口,但久了也就亲切了,顺口了,正如同许多人的名子别扭特别是音译过来的外国人名,但是说多了也就顺口了。另一方面,归纳总结成图表来记忆。我学法律时,许多内容是学习教授们归纳总结的图表,如《立法法》、行政类一些法律,但经过教授们一归纳、一总结就很简单了,几分钟内一部法律重要的知识点就可全部掌握。特别是“国际法”部分的内容,因为离日常生活很远,我大部分都是运用图表法记住的。可以说,是这种归纳总结记忆帮助了我高效地掌握许多法律知识。

三是联想法。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两者功能不同,左脑主管记忆,右脑主管想象。电脑取代的多是左脑功能,右脑功能则很难取代,因为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且存储量远比左脑大,但人们现实中开发利用很低。要善于运用右脑记忆,把要记内容与头脑中既存内容发生联想,进行粘贴记住,并加以联想记牢。回忆时,这些早已铭记的事物,会如钓钩一般钩起往事。如学太极拳时,五套拳无论是拳谱的连贯记忆,还是各个招式的记忆,都需要在看、听、打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联想记忆法记牢,这样才能打出水平来。实践证明,联想是确保记忆速成的根本保证之一!是迈入记忆高手殿堂的一张入场券!那些记忆大师们的超级记忆表演,没有一个不应用联想记忆!当年,我学习法律的时候就善用联想记忆,总体上,把法学想像成为一片榕树林,母树不断地生长小树,变成一片片逐渐延伸茂盛的树林。而对于许多具体内容,常想像成一个真实的场景。用时,头脑中能像放电影胶片一样回忆这个联想的场景片段,或者直接写出来,或者脱稿讲出来。

在具体运用上,要根据自己喜好、于己功效,相对确定几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通常,我是先记住梗概性内容,后通读多遍扩大,而后再归纳总结,默背或者默写,再通读稿件,重点读记未记住的部分。大致记住了,白天闲暇时用笔在笔记本上写,晚上在床上如此回忆,但只写或者只回忆梗概性的内容,记住部分的、故事性不写、不详细回忆,如此记忆,不久就记牢了。

其次,要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紧,干事要快,作文亦然,快要体现在办文的方方面面。一要快速读听。当前,许多人在这方面适应不了工作的要求,如:在领导脱稿讲话需印发,或者开会需要记录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要养成快速读听的习惯,看材料的时候看关键字句,以最快的速度将材料阅读完毕;听的时候也听关键字句,并快速准确记忆,让录音作为辅助备用手段。一般而言,经过训练提高之人的阅读速度和听力准度会有明显提高。二要快速构思。许多人在提笔写材料和即兴讲话的时候,往往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当初,我也有同感。但后来,我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平时要针对问题多思考,归纳掌握一些基本的东西,这样关键时候第一感觉往往就具有科学性。任何材料或讲话的构思,在基本要求上,都要做到“高、深、全”:“高”就是从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方面考虑;“深”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对于问题的指出与对策措施的提出均应注意这个问题,不能浅辄则止,但也不能太深;“全”就是要全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全面罗列,缜密构思。从这三个方面,多训练、多领悟、多归纳。三要快速成文。快写是自古以来的要求。科举制度下,考试就是要求一气呵成的。我在江苏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住过的一处民间行宫里,看到了那时考生的真实试卷,考生们一气呵成的文章都很不错,字迹公正、文笔优美,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且,纵观流传下来的许多精典文章,大多是快速完成的。他们是才子,能够挥毫写下千古奇文。我们是凡人,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应当具备一挥而就写下适应工作要求的文章,这既是考试的要求,也是工作的要求,现在领导在材料上要求是质量既高、完成又快。而且,只要我们增强自信,焕发激情,点燃梦想,有时也是可能出名篇的。如历史上的刘邦不是文化人,但他却提出了《约法三章》、写下了《大风歌》等精典。做人啊不能像跳蚤,跳蚤正常跳起的高度在自己身高的100倍左右,是世界上真正的跳高冠军,但它的弱点是习惯“自我设限”,压抑它一定时间了,它跳不高了,甚至会变成爬蚤。当拿火烧它时,它又会猛地跳到身高100倍左右的高度。现实不正是这样吗?许多人因为单位环境不优之“罩”、成长受阻之“罩”、生活艰难之“罩”,等等,丧失了信心,放弃了梦想,泯灭了激情,人未老心已老,使自己的本能都退化了。难道真要“在别人用火把自己烧死”时才愿意发挥本能吗?我们不妨在写文章方面考量一下自己,让自己恢复本能。

第三,要准。具体而言,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会要准。文人要心有灵犀、善解人意,与人特别是要与领导形成默契。通过别人的一个大概介绍,两三句话说明,再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不能想偏了、写偏了,做无用功。当前,文字材料领域绩效并不高,做无用功的太多了,主要原因是对领导的本意、真意和深意把握不准的缘故。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主席委托陈伯达起草大会开幕词,陈伯达认真地写了几张纸,毛主席看后摇了摇头。这时候离开幕之日很近了,毛主席叫来田家英,说:“你来写吧,写得短些,有力些。”田家英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就交了稿,毛主席看后赞许地笑了。八大开幕上,毛主席不足2000字的开幕词被数次热烈的掌声打断。这篇开幕词能得到毛主席和代表们的肯定,主要原因是田家英平时对毛主席思想脉搏的把握准确,当时通过简单地交待便领悟准了毛主席的意图,而陈伯达没有领悟准毛主席的意图,做了无用功。领悟准的内在要求,是要把公文写作当事业来对待,功夫下在平时,作时方可一挥而就。而靠任务来了冥思苦想,通宵达旦是下策,而且很可能把握不准工作现状和发展律动,领悟不准领导的意图,将材料想偏、写偏,做无用功。毛主席写过一段至理名言,叫“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是很适合写材料的人自勉的。二是观点要准。观点如同海中的灯塔,能够穿透迷雾,标定前进的方向。如果错了,方针、路线、政策、规划和执行自然会跟着错。比如,在发展经济上,有一个市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就确立旅游兴市的理念,把工业大都灭掉了,但几十年过去了,经济还是不发达,财政仍然贫困,这时才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确立了发展生态工业、旅游工业和环保工业振兴经济的理念。扩而言之,对于一个政党、国家也是如此,想想上世纪初蒋介石的思想理念,很多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以“攘外必先安内”为代表的错误观点,是偏执的,政策自然狭隘,措施必然招致过多人的反感、反对,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民众离他而去了,最后失败了。缩而言之,对于我们每个人不也是一样吗?领导经常叫我们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啊?就是要从确立一个个正确的观点开始。因为观点是观念的基本单元,而观念又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确立这样的观点呢?主要从工作、生活中的一个个棘手难题入手,让大家的思想充分碰撞,这种思想碰撞是新观点产生的“温床”,碰撞的越猛烈,越容易催生新观点。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当初主人公王启明、郭燕夫妇怀着美国梦来到纽约。然而,深度融入美国社会,并非他们所梦想的天堂,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本改变,思想观念的猛烈碰撞一度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迷失和彷徨。比如,剧中面临离婚问题的思考,开始是分谁对谁错,逐渐过渡为确立“感情是否确以破裂”的观点。就这样,一个个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几年后,他们变的成熟了,与当初大不一样了,思想中既具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又具有一些美国人的因素。这就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山里人外出打工不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惧怕思想的碰撞,大胆地往前走,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遇到挫折后不回头,想深悟透再走路。而且,有时注重多走进新的人际环境之中。要注意,确立一两个新观点,自己的思想解放不了、观念更新不了,对自己的人生起不到大作用。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革新,观点不断升级,形成科学配套的体系,如此才能保证自己始终站在高处、走在前列。三是表述要准。公文是工具,作者要多琢磨事、多琢磨人,并用文字艺术地表达思想、表述状态。如果过份地讲究对仗、工整,或者搞之乎者也那套,是不合时宜的。在具体表述上,要言简意赅、文约事丰、浓缩精粹,准确到位。而且,要尽可能地像诗词那样凝练,那样对仗,那样新颖。如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歌就如这样。特别是文章的题目和标题,尤应如此。还有,要像画作那样能够再现现实场景,让工作、让人物跃然纸上;像乐曲那样具有优美的旋律,念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让人爱读、爱讲。同时,切忌出现低级错误。如2012年,湖南省祁东县县长作了一次普通的述职报告,却因为其中的“四不”承诺,一时成为网上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哪四不呢?“不偷懒、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问题出在哪里?在表述上,把应该正面表述的方式变成了反面表述,将底线标准当成了上线标准来承诺,肯定是有问题的。

第四,要精。一是意念要精。数年前,在一个世界文学座谈会的现场,一位衣着朴素的美国女士正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一位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过来搭讪。“请问女士,你也是来参加座谈会的作家?”“哦,是的,先生。”女士回答道。“那你写过什么作品呀?”男作家问道。“哦,我没写过多少东西,只写过小说罢了。”女士回答道。“这可不行,一位伟大的作家是要什么都会写的。你知道吗?到目前为止,我已出版30几部小说和散文集了,不久我的诗集也要出版了。”“哦,祝贺你。”女士很真诚地回答道。“你说你写小说,那你写过几部小说呢?”“哦,只有一部而已。”女士回答道。“啊,才一部啊!你那一部小说叫什么名字?”男作家再次问道。“《飘》。”女士简单地回答道。

男作家一下傻眼了,因为《飘》已风靡全球、举世皆知。这名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米切尔,是红极一时的美国女作家。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并且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玛格丽特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飘》,也留下了这个永远的故事,而那位匈牙利作家和他的几十部作品,早已堙没于岁月的红尘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品包括讲话这种活态文章形式的作品,在精而不再多。早在1958年,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的胡乔木就从公文的功能出发,从受文者的角度着眼,提出了衡量公文精品佳作的三个标准,即要能吸引人、说服人、打动人。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可言,观点鲜明、文字灿烂、光彩照人,当时会让人眼睛一亮,过后使人回味无穷。在襄阳有着巨大影响的诸葛亮,他亲笔写下了许多文章,尽管篇幅都不长,但精品佳作众多,如《出师表》、《诫子书》等,至今依然传颂不衰。遵义会议决议才九十多个字,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不精之作如同过眼云烟,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仅诗就写了4万多首,还有众多的批示、圣旨、敕令等,但没有一样作为精品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地方都是这样的,有“高原”缺“高峰”,较好的文章、讲话较多,但精品力作很少。写材料的人,不能做个简单的写字工。否则,不久会被智能手机、电脑取代的。二是构思要精。许多人在构思的时候,往往觉得素材很少,只能平淡构思。我也是这样的。但我每当有这种感觉时,总是习惯地默默吟哦着卞之琳写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也习惯地想想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他们能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开掘出题材的“富矿”,用俯拾皆是的素材建造起精致的“迷宫”,我为什么不能?那么,怎样构思出精品?首先,要观照现实,即用现实主义精神冷峻地观照工作实践,按照工作的本来面目反映工作。其次,要理想照耀,即要有把工作经验上升为精神启示的深刻担当,将自己独特的思考表达出来,以理想之光烛照现实,让人思路豁然开朗。再则,要艺术提升,这是个手艺活儿,就如同国厨做饭菜、名匠做假山一样,使文章超拔现实,照亮心灵,启迪智慧。特别是在艺术构建上,要以浪漫主义情怀,充分发挥飞升于世俗之上的幻想力,进行灵动的艺术提升,既要让事物在笔下活灵活现,还要能抽枝展叶、开花溢香。那么,怎样进行艺术地提升,化平凡为“神奇”?这就要靠一个人的智慧,但有些基本的方法。如:可以优势嫁接。即一面不显著,就再加一面,几者嫁接,产生裂变效应。假若,写一个某单位某项工作的材料,但相对而言,该单位做的只是较好而非最好。怎么办?可采取围绕思想教育活动抓这项工作,两结合、两促进的办法。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材料也广泛了。在一个单位,每项工作、每个人都有闪光的面儿,每个阶段都有新鲜的事儿,这样嫁接是容易的活儿。又如:可以知识融入。即用已学的知识特别是文学和相关专业知识,为体裁枯燥、平淡如调研、汇报、分析等文章润色,往往会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如《三国志》、《红楼梦》,作者就运用了所学的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结晶格外璀璨。再如:可以花朵点缀。不仅要以一文包容、涵盖相关内容,而且还要能囊括多数亮点,让工作不琐碎、不平庸。不少人都到过武汉的黄鹤楼吧!千百年来,小楼依旧,但就在那栋楼上,也不知产生了多少精品力作。我们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科室的工作,内涵和构思的空间远比这栋楼要丰富的多,只要提高水平,穷尽心智,精心构思,一定能构思出精品力作。三是选点要精。大的分层思路确定以后,要科学选择点面,一定要善于归纳出几个特点来,点应当是最亮的,以此映衬一面。同时,要注意整体,多个点面能够交相辉映,就像教科书中《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对桂林的水“静、清、绿”的归纳,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概括,都较好地达到了这个效果,短小、通俗的一篇文章成为中国代代人学习的精典。几十年过去了,我对此记忆犹新。四是选材要精。我们都看过不少精典的影片吧!影片容量有限、时间有限,要刻画人物只能通过有限的材料来反映,这些素材往往很精,使故事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精,能够充分证明论点,较好地烘托主题,并且给人的感觉是油然而生,看不到刻意挑选的影子。要着眼科学搭配,注重对材料进行适度地打磨、加工,就如同红薯和西红柿简单搭配不好,但在西餐厅里,薯条和番茄酱就成绝配了。

当然,以上后三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过程,就如同雕刻家雕琢珍品一样,需要目光来回游移,思维综合考量。有时构思要服从于材料,如台北故宫的第一镇宫之宝---翠玉白菜,就是因材构思、创意雕琢的结果。第二讲论如何做好信息工作

有一则格言叫做:小事养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许多人都会开车,高速上诸多情况的处置是没有时间思考的,就靠平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习惯成自然地进行。相对而言,信息是小事儿,许多人是想干大事的,但信息渗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掌握这项本领也如车技一样重要而实用。要练就逢人遇事迅速看清、悟透、认准的能力,并形成这个良好习惯,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事业之基。第一个方面,要深化认识

第一,能推动工作发展。这项工作做好了,能促进正确决策,极大地推动工作发展。仍其自然,会被众多假像蒙蔽出现错觉。“包围定律”被称为中国社会的九大定律之一,鲁迅阐述的很明了,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一个人站的越高、管的越多,越容易受蒙蔽,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工作发展,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如:五十年代后期,统计出的粮食“亩产双万斤”,1958年毛主席亲自视察,到处看到的都是丰收景象。中央决策改变了,减少了农业投入,在自然灾害下,出现了严重饥荒。这个问题受害最大的是老百姓,人们饥肠辘辘,不少地方哀鸿遍野、饿死多人。无独有偶,40年后,我国又出现了类似问题,那就是在落实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上,不少地方做了手脚。1998年朱总理亲自视察,又多见假像,误导了中央决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过去,我在基层工作,感到上级单位工作措施上不合适的地方很多,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基层干群很反感。对这些问题,有几个人愿意说实话呢?实际中,为什么许多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为什么诸多政策付诸实施收效甚微?原因就于此,不能知根知底,自然不能正确决策。所以,我们要尽好自己的职责,主动作为,正确作为,抓好信息工作,以促进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为构建良好政策环境贡献才智。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事业、误民众,最终还会误自己。

第二,能增强机关效能。信息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上下左右情况互流互通,既便于普通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情况,也便于领导干部抽身谋大计,还能极大地方便企业、群众掌握信息资料和问政办事。比如,仅网站办好了,就能同时兼顾这些服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能。而且,有时还能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产生很大效益。如:2005年秋,本地地质灾害频发,我精心编报的一批信息,有几篇被省长批示了,那几个项目就马上立项了。又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