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23:44:34

点击下载

作者:罗曼•罗兰

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人传

名人传试读:

走进阅读殿堂,走近大师光辉

文◎金波

阅读是孩子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阅读中采撷属于自己的精神云朵,找到自己渴望的人生暖意。而优质的阅读,更能帮助孩子打造坚实、宽广、崇高、美好的精神世界,提高孩子的生命质量。所以,建立优质的个人阅读史,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说,牙牙学语时,母亲讲述的故事(亲子阅读)是每个孩子建立个人阅读史的第一步,那么,学生时代的自主阅读,就是孩子建立个人阅读史的第二步。它是自发自觉的,是以个人自身感到了对阅读的渴望为前提的。我们用双眼看到的文字,用双手触摸过的纸张,有足够的力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既能折射出个人内心的光芒,又能展现世界的无垠宽广。

因此,在个人阅读史建立的第二个阶段,“读什么”变得尤为重要。

很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鉴赏水平、审美趣味给孩子挑选作品;学校老师也会根据新课标要求,给孩子们推荐读物。可是,孩子们真实的想法、需求和兴趣点是什么?多年以来,我专注

于儿童文学创作,通过文字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发现孩子们更愿意阅读有趣的、易读的文学作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阅读心理秩序,而在这种阅读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中,有趣易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必不可少。

小当当经典阅读馆策划的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经典悦读系列,就是以有趣、易读为前提,为自主阅读期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开阔、开放的阅读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类奖项,自设立以来,诞生了百余位伟大的作家,他们为人类精神文明构建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这套诺奖书系旨在带领孩子们在个人阅读史建立的第二阶段,走进这座文学殿堂,在自己心中树立起一个精神标杆,进而构建个人独立自主的文学、美学乃至精神世界。

这套书邀请了诺贝尔文学研究专家为孩子们挑选篇目,精选了包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老人与海》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也仅是数点星光。为了让孩子们易于读懂诺奖大师经典,编者还邀请了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对作品进行改写。改写过程中,作者们保留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经典的故事场景,使作品更适合孩子的阅读喜好和认知水平。今天的阅读,就是把初读这些经典的感受,留存在童年的记忆中,为以后精读原作、深入钻研做准备。

我相信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经典悦读系列,能让孩子感知外界、唤醒自我,促成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愿这套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愿每个爱阅读的孩子都拥有丰饶的内心,拥有宽广、富足的精神世界。第一卷贝多芬传

贝多芬短小臃肿,体格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眼神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传达出他内心丰富的思想——这是贝多芬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他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但屡遭失败,因此不得不一边忍受感情的煎熬,一边以顽强的毅力投入音乐中,创作出一系列传世名作。后来他不幸耳聋,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痛不欲生,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超强的创造力,以及严格的道德标准。无论何时,他都不向命运屈服,成功的喜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曾阻止他前进的脚步。

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性格激昂,人格高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对音乐有超乎常人的天赋,能抓住一切音乐的灵感,感受大自然的精髓。他竭力为善,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虽然命运给了他诸多不幸,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世界。贝多芬的成长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妄真理。 ——贝多芬1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 1770年 12月 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市莱茵河畔一间破屋子的阁楼上。

据贝多芬的朋友和见过他的游历家说,贝多芬的身材短小臃肿,但结实得像运动员一样。他宽阔的脸庞泛着土红色,额角凸起,头发乌黑浓密,但却总是乱糟糟的。贝多芬有一双细长的眼睛,眼窝深陷。他常常忧郁地望着天空,目光中似乎有一股奇异的力量,让人琢磨不透。贝多芬的鼻子宽大,下唇突出,下巴左边有一个深陷的小酒窝,这使得他的脸呈现出一种怪异的不对称。贝多芬的笑容时常是粗野而难看的,当然,他很少笑,即便脸上带着笑容,那笑容也未必是愉快的,他的笑容常常一瞬即逝,接着便陷入无尽的哀伤。更多的时候,他的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

认识贝多芬的人常常说,他是一个不擅长快乐的人。

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是家族中最优秀的人, 20岁时从安特卫普搬到波恩,成为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独立的天性受到祖父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位男高音歌手,他不聪明,还酗酒,时常发脾气。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位女仆,她一生结过两次婚,在第一位丈夫去世后,她嫁给了第二位丈夫,并生下贝多芬。

贝多芬的童年里很少有温情和幸福。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将他当作神童来炫耀,因此加倍地开发他的音乐才能。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的时候,贝多芬已经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他常常被迫和一架洋琴或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从早到晚学习音乐,盘算着怎样才能给家里挣得一块面包。

11岁时,贝多芬加入戏院乐队, 13岁就成为大风琴手。

命运给贝多芬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在他 17岁那年到来,他深爱的母亲因为肺病去世了。

母亲的离世令贝多芬痛不欲生,他比过去更忧郁了,并时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他甚至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和母亲一样的病。来自身体的和心灵的痛楚让他感到绝望。

许多年后,贝多芬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我 17岁时就知道了。 ”

母亲去世后,父亲酗酒过度,贝多芬不得不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还要负责教育两个弟弟。少年贝多芬在痛苦中一天天长大,人生对他来说,更像一场悲凉而残酷的斗争。

幸好,上天并没有对贝多芬太过残忍,在贝多芬最窘迫痛苦的时候,他结识了布罗伊宁一家,这一家人的亲切与关爱,让贝多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贝多芬与可爱的埃莱奥诺雷 ·特 ·布罗伊宁尤为亲密,埃莱奥诺雷比贝多芬小两岁,她像邻家妹妹一样温柔,贝多芬教她音乐,两个人还时常一起研究诗歌。

后来,贝多芬与埃莱奥诺雷的丈夫韦格勒医生也成为知己。他们三人之间纯洁且珍贵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一生,这带给贝多芬莫大的安慰。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经历十分悲惨,但他仍然如同婴儿爱着母亲那样深爱着故土。在人生最初的二十年里,他的梦境里时常出现风景秀丽的莱茵河畔,波恩那遍布鲜花的山坡,还有那薄雾笼罩着的白杨树,那座座村落、教堂、墓地,在阳光下显得慵懒而沉静。还有那废弃的古堡,尽管看起来有些怪异,却威严地矗立着。

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中始终是那样美,那样明亮,和我离开它时并无两样。

贝多芬曾在给韦格勒的信中这样写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忠诚。2

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年, 19岁的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

当时恰逢法国大革命爆发,全欧洲新思想泛滥,波恩大学成为新思想的集中点。即将当选为下莱茵州检察官的厄洛热 ·施奈德先生时常在波恩大学讲学,他那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如同鼓点,敲打着学生们的心,贝多芬也深受其影响。

当巴士底监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印刷并发行了一部慷慨激昂的诗集,这部诗集的预约者名单中就有贝多芬和布罗伊宁。

三年后的 12月,战争蔓延到了波恩,贝多芬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家乡,搬到了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其实在这之前,贝多芬曾经去维也纳旅行过,并造访了大音乐家莫扎特,可惜莫扎特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年轻人。那次离开维也纳之后,贝多芬又结识了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海顿,海顿真诚地给予贝多芬音乐方面的指导。同时期,贝多芬还拜奥地利作曲家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与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为师。

三年后再去维也纳时,已经无法像三年前旅行时那么轻松了。战争的气息弥漫整个欧洲,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在去往维也纳的途中,贝多芬遇到了开赴法国的黑森军队,这令贝多芬印象深刻,后来他将这段经历谱写成音乐,分别是《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

来到维也纳后,贝多芬很快凭借他出色的音乐才能,在这座音乐之都崭露头角,并在 25岁那年,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被赞美和声誉包围的年轻的贝多芬看起来是那样高傲,他时常带着蔑视一切的神色。但是他那骄傲之下的仁慈,却只有最亲密的朋友知道。

在准备给韦格勒写信时,贝多芬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当看到朋友深陷困境,但自己的钱袋却不足以帮助朋友时,他只要坐在书桌前,片刻之内就能解决朋友的困境,

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残酷。后来,贝多芬在信中这样写道:

只要我有办法,我的任何朋友都不该有任何匮乏。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受益。

名人传贝多芬一生都如此认为。

就在贝多芬最辉煌的时刻,痛苦的命运敲响了他的人生之门。

贝多芬人生中的第二次沉重打击来得突然而又可怕 ——他的耳朵聋了,就在他的第一场钢琴演奏会之后的那一年。耳聋对于这位音乐天才来说简直就是酷刑,这酷刑折磨得他痛不欲生。

当时为贝多芬治耳病的克洛兹 ·弗雷斯托医生认为,贝多芬的耳病大概有一部分遗传因素,也有可能与他母亲的肺病有关。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贝多芬并没有完全耳聋,他只是觉得耳朵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诊断为耳咽管炎。贝多芬没有及时治疗,后来发展成严重的中耳炎,耳聋的程度逐渐加重。

耳聋带给贝多芬的痛苦远不只是生理上的,对他的精神的折磨也是夜以继日的。作为一位极具天赋的音乐家,却失去了最重要的听觉器官,这是多么讽刺的事情啊!最初的几年里,贝多芬耻于向别人说出自己的病情,甚至对最亲密的朋友也隐瞒了耳聋的事,他独自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这个可怕的秘密像毒药一样,被深深地藏在贝多芬的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秘密让贝多芬越来越绝望。

直到五年以后,贝多芬终于承受不住这个秘密啃噬他的意志,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两位至交——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贝多芬在给阿门达牧师的信中凄凉地写道:

我亲爱的阿门达,我多么希望你能常在我身旁!看看你的贝多芬吧,他是多么可怜!我的听觉、我曾认为自己最高贵的一部分,现在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经感觉到病痛,但是我羞于启齿,从此越来越严重……还能痊愈吗?我多么希望如此,但是这类疾病往往是无药可医的,希望如此渺小!在这个可怜的、自私的世界上,我不敢去见我心爱的人,不得不忍受着孤独和痛苦,在伤心和绝望中寻找我的容身之地!我多么想与这一切祸害一刀两断,但又怎么可能呢……

他还给韦格勒写信说:

亲爱的朋友,如今的我是多么的悲惨啊!两年来我不敢去见任何人,因为我不能和别人说话:我聋了。如果我从事别的职业,或许还不至于如此绝望,可偏偏我是一个音乐家,耳聋简直如同灭顶之灾。若是我的敌人知道了,他们又将怎样嘲讽我呢?在戏院里,我只有坐在第一排,才能勉强听到演员的对白,如果座位稍微靠后一点儿,我连乐器和歌唱的高音都很难听清……我时常诅咒我的命运,它是如此的多舛和不堪。我想向命运挑战,但是这希望微乎其微,我只能隐忍!也许我正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贝多芬的人生,如同一出愁苦的悲剧,他在很多作品中都将这种残酷命运的悲怆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的第十三号作品《悲怆奏鸣曲》(1799年),再比如他的第一号作品之三的奏鸣曲。

但是并非贝多芬的所有作品都是悲苦的,他也有一部分作品是表现欢乐的,如他在 1800年创作的轻快的《七重奏》和清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

虽然现实如此残酷,但贝多芬并没有自暴自弃。

被痛苦的命运折磨时,贝多芬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那就去创造欢乐。那段孤独的日子里,他时常回忆起家乡的清泉与草原。那些往昔的美妙岁月是支撑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正是在回忆中创作的,贝多芬创作这两支曲子赞颂故乡莱茵河。这两支曲子轻柔温和,像缓缓流淌的河流,曲子中的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在跟随贝多芬的梦境,重回故乡波恩,重回莱茵河畔。在这样慵懒的时光中,贝多芬努力忘却现实的残酷。3

韦格勒曾说贝多芬对一切事物都怀着一腔热情,并且是十分纯粹的热情。贝多芬向往纯洁高贵的灵魂,厌恶粗野的谈吐与思想,他对神圣的爱情抱着虔诚之心,从不敢亵渎。据说贝多芬一直不能原谅莫扎特,他觉得才华卓越的莫扎特屈辱了歌剧《唐 ·璜》,莫扎特描写了一个视爱情为游戏的粗野形象。这与贝多芬对爱情的虔诚态度完全相悖。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曾说:“贝多芬的一生都保持着童真,从未有过任何爱情的罪过需要忏悔。 ”

这样纯粹的人,难免受到爱情的欺骗和捉弄,甚至成为爱情的牺牲品。

贝多芬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希望得到幸福,但是他的这一愿望却一次次幻灭,只能独自品尝痛苦的煎熬。

1801年, 31岁的贝多芬遇到了一个热情的姑娘,他为这个姑娘着迷。他写信给好友韦格勒:

现在,我的生活多了些甜美,也多了些交际……这都是一位亲爱的姑娘改变了我。她爱我,我也爱她。两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幸运。

这位亲爱的姑娘名叫朱丽埃塔 ·圭恰迪妮,贝多芬曾为她写下那首闻名于世的第二十七号作品之二的《月光奏鸣曲》。然而,这段爱情让贝多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圭恰迪妮是个自私又幼稚的姑娘,她很少能体会贝多芬的痛苦。贝多芬虽然迷恋她,却深知自己耳聋的窘迫,无法娶她。

两年后,这段爱情结束了,圭恰迪妮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当她丈夫遇到困难时,她哭着请求贝多芬帮助他们,贝多芬立刻答应了。

贝多芬在与好友申德勒见面时,在谈话手册上写道:

加仑贝格伯爵是我的敌人,所以我更要尽力帮助他。圭恰迪妮曾来维也纳找我,她哭着求我,但是我瞧不起她。

爱情啊,当初有多么甜美,现在就有多么痛苦。对爱情的渴求摧残着贝多芬的心灵,让他变得虚弱不堪,狂乱的思绪甚至将他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绝望的苦闷中,他写下了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

把德行教给你们的孩子吧,能让人幸福的是德行,而不是金钱。在患难中支撑我坚持下去而不至于自杀的,除了艺术,只有道德。

贝多芬还给韦格勒写信说:

假如我不知道一个人在完成善行前不该结束生命的话,我早已不在人世了,而且是出于我自己的处决。

贝多芬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并依靠坚强的意志支撑下来。然而,他渐渐丧失了对病愈的最后希望。他在痛苦中发出惨痛的叫喊,向命运的不公发出绝望的反抗:“连一向支持我的勇气也消失了。上帝啊,哪怕是一天的欢乐也好,请赐予我吧!我已经太久没有感受到欢乐了!在我仅剩的生命里,我是否还能再次与它相遇?永远都不会了吗?不!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这是奄奄一息时的哀诉,是感受生命走到尽头时发出的哭喊。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就此死去,而是又多活了 25年。骨子里坚强的天性使他不肯向命运屈服,不肯向磨难投降。

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说:

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看到我生命中那些遥远的目标,我想我每天都能向它们更靠近一些。噢!如果不是这疾病缠绕着我,我将拥抱世界!除了睡眠之外,我不知道还能怎样休息,可睡眠却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如果人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好呀!

在贝多芬 1802年的作品里,浸透了他爱情的痛苦、坚强的意志、内心的悲剧,这些作品包括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作品第二十六号)、俗称为《月光曲》的《月光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作品第三十一号之二的奏鸣曲等等。在 1803年的作品《第二交响曲》中,则流露着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中的甜美。他忧郁的情绪在这支曲子中一扫而空,坚强的意志得到凸显,乐曲不断激昂,不断沸腾,最后掀起了乐曲的终局。

一生多灾多难的贝多芬渴望幸福,渴望爱情,渴望痊愈,他对生活怀抱着希望,不肯相信自己命中注定的苦难。

这些作品中的好几部都富于英武壮烈的气概,显示出特有的战斗性,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他所处的时代。当时大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维也纳,拿破仑率军数次攻进维也纳。

贝多芬受大革命的影响,与友人热烈地谈论政局,主张自由与民族的独立,渴望所有人齐心协力地建立起民主政府。他将这一希望寄托在波拿马身上,还在 1804年写下了乐曲《英雄交响曲:波拿马》。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大发雷霆,“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一气之下,贝多芬撕去了乐谱上波拿马的名字。

在那之后,贝多芬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战争的踪影。例如他当时创作的《科里奥兰序曲》,曲调激昂澎湃,仿佛狂风暴雨在肆虐。另两支作品《第四四重奏》的第一章和《热情奏鸣曲》,也都能闻见战争的硝烟。

当时德意志的首位宰相俾斯麦在听到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非常激动,他说:“这是全部生命的斗争与讴歌。如果我能常常听到这首曲子,那么我的勇气将永远不竭。 ”

这位铁血宰相一生中最喜欢的音乐家就是贝多芬,他曾说:“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 ”4

命运似乎不忍心再给贝多芬太沉重的打击,贝多芬与圭恰迪妮分开后的第三年,他与圭恰迪妮的表姊妹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了。

其实,早在贝多芬刚到维也纳时,特雷泽就爱上了贝多芬。当时贝多芬初来乍到,结识了布伦瑞克一家,认识了特雷泽 ·特·布伦瑞克,并与她的几个姊妹交好。

才华横溢的贝多芬吸引了特雷泽,当时的特雷泽还是个小姑娘,她跟着贝多芬学习钢琴,在心里默默暗恋着这个音乐天才。

只是,贝多芬后来喜欢着圭恰迪妮,特雷泽便把这份爱恋藏在心里了。

命运终于在恰当的时候眷顾了贝多芬, 1806年,特雷泽再次遇见了已经 36岁的贝多芬,并与贝多芬相爱。

那段甜蜜的爱情时光至今还保存在特雷泽的叙述里:

星期天的晚上,晚餐后,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他轻轻抚摸着黑白琴键,这是他的习惯,每次创作之前,他都会如此。接着,他在低音部分弹了几个和弦,然后,他变得庄严而神秘起来,弹奏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曲子《乔瓦尼尼之歌》。

母亲和教士都已入睡,哥哥严肃地看着正在弹琴的贝多芬。而我的心在贝多芬的歌和目光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悸动。

第二天一早,我和贝多芬在园中相遇,他说:“我正在写一部歌剧,主人公就在我心中,在我面前,无论去到哪里,他都将与我同在。这般崇高的境界充满了光明和纯洁,我从未感受过,原来从前的我不过是个懵懂的孩子,只顾着捡石头玩,因而错过了路旁绽放的鲜花……”他说话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

1806年 5月,我最亲爱的哥哥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和贝多芬订了婚。

这一年,贝多芬写下了《第四交响曲》,这支曲子浸润着爱情的芬芳。那段时间是贝多芬一生中难得的平静时光。

有人说,当时的贝多芬正尝试着把他卓绝的天赋和普通人在经过了大师的引导后所获得的成就加以调和。

爱情的滋润也影响了他的举止和生活方式,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即使面对讨厌的人,也表现得很礼貌。同时,他思维活跃,穿着讲究,甚至能巧妙地让别人察觉不到他的耳聋,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残疾,只知道他有点儿近视而已。

在画家梅勒的画笔下,那时的贝多芬身上带着一种浪漫的风雅,尽管有些不自然,却是讨人喜欢的模样。即使是猛狮,在恋爱中也会收起锋利的爪牙,但在那眼眸深处,仍然闪现着一种动人的力量。

爱情使贝多芬的个性变得平和,这种平和的个性持续了四年。在这四年里,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如《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他献给爱人特雷泽的《热情奏鸣曲》和作品第七十八号的富于梦幻和神秘气息的奏鸣曲,更是洋溢着爱情的热烈,诉说着对“不朽的爱人”的真情。

他曾在给特雷泽的信中写道:

我亲爱的天使,你可知道,我心里装着许多要对你说的话,我大概永远都说不完这些话。不管我在哪里,我总能想到你。

记得有一次,你没有得到我的消息,我想象着你惊慌的样子,难过得哭了。

我爱你就如同爱我自己一样,甚至比对我自己的爱更强烈。我无法想象,如果失去了你,我要怎样生活啊!我不朽的爱人,我整颗心都装着对你的思念,那思念时而忧伤,时而甜蜜。我多想叫命运实现我的愿望,让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上帝啊!为什么相爱的人会分开呢?我不愿意和你分开。我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可是你的爱却让我感到幸福。

可是,这段爱情并没有圆满的结局,或许是财产和地位的悬殊,或许是因为特雷泽需要贝多芬等待很久才能携手走向婚姻,也或许是特雷泽让贝多芬对这段爱情守口如瓶的要求令他难以接受,又或许是贝多芬那暴烈、愤世嫉俗的性情,不仅使特雷泽痛苦,更让他自己感到绝望。最终,两人撕毁了婚约。

婚约撕毁了,爱情也走向了尽头,可是贝多芬和特雷泽从未割舍这份纠缠不清的爱恋。直到贝多芬去世后,直到特雷泽走到生命的尽头,她也依然深爱着贝多芬。

1816年,贝多芬创作了《献给遥远的爱人》,他说:“每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仍和第一天见到她时跳得一样剧烈。 ”

特雷泽曾将自己的肖像赠与贝多芬,上面题着:

给罕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

在贝多芬晚年,一位朋友目睹贝多芬抱着那幅肖像(那幅肖像如今依然保存在波恩的贝多芬家里)痛哭流涕,喃喃自语:“你是这样美,这样伟大,就像天使一样!”

过了一会儿,贝多芬开始弹奏钢琴,那位朋友说:“今天的你十分平和,全无可怕之色。 ”

贝多芬答道:“那是因为我的天使来看望我了。 ”

爱情的第二次创伤久久难以平复,贝多芬哀伤地对自己说: “可怜的贝多芬啊,今生今世你都无法找到幸福了,只有在理想王国你才能找到朋友。 ”

他在笔记上又写道:

你向你的命运屈服吧,你无法再为自己存在了,你只能为别人而存在。只有在你的艺术中,你才能得到幸福啊!上帝!请给我勇气吧,让我能征服我自己!

1810年, 40岁的贝多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野心,剩下的只有力量和孤独,他肆无忌惮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放纵自己粗犷的性情,他变得不修边幅,不再介意别人的目光。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心是一切伟大的起点。

除了仁慈之外,贝多芬不承认自己还有什么优越的特质。5

德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贝蒂娜 ·布伦塔诺极为崇拜贝多芬,她给当时的男友歌德写信时说道:

亲爱的歌德,你可知道,当我第一次看见贝多芬时,他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我面前消失了,他让我忘记了世界,甚至忘记了你!亲爱的歌德,我敢向你保证,这是个远远走在现代文明之前的人物!

贝蒂娜的信让歌德对贝多芬有了兴趣,因此设法认识贝多芬。

1812年,歌德和贝多芬终于相遇,但是他们聊得并不十分投机。贝多芬太过强烈的性格让歌德感到不舒服。但是贝多芬非常佩服歌德,他写信给贝蒂娜说:

歌德的诗使我幸福。

贝多芬幼年时接受的教育虽然不完整,但是他的文学品位极高,在他看来,文学方面高于歌德的人只有荷马、普卢塔克和莎士比亚。

贝多芬还在信中给贝蒂娜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们在归路上远远地看见了全体皇族,这时歌德挣开了我的手臂,毕恭毕敬地站在路旁,不管我怎么劝,他都不肯多走一步。于是我理了理帽子和衣襟,背着手,朝着皇族们走去。太子鲁道夫向我脱帽,当然他是我的学生,皇后也向我打招呼,那些大臣和亲王也认得我。有趣的是,我看着这队人马从歌德面前走过,他弯着腰,脱帽致敬,为此我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歌德在给策尔特的信中写道:

很遗憾贝多芬是一个倔强至极的人,他认为世界可憎,虽然这是对的,但这并不能让他活得愉快些。我们应当原谅他,因为他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歌德一生既不拥护贝多芬,也不反对他,而是抱着绝对的缄默。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歌德十分钦佩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他甚至惧怕贝多芬的音乐,因为那音乐中蕴含着一种会使他躁动的力量,歌德为了避免音乐打破他心灵的平衡,不得不用他那强有力的智慧抗拒着贝多芬音乐中的力量。

当时,贝多芬创作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他在这两部作品中肆意挥洒自己的快乐和狂乱,展现出一种异常自在的状态。就连歌德也不得不说:“我怀着惊愕的心情钦佩他。 ”策尔特在给歌德的信中写道:

人们说贝多芬疯了。

当时的德国北部流传着一个说法,人们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一个酒鬼的作品——这的确是一部令人沉醉的作品,也是力量和天才的产物。6

1814年,幸运之神前所未有地来到贝多芬身边,在维也纳会议上,人们将他视为欧洲的荣光。受到独立战争的鼓舞,之后贝多芬相继创作出《威灵顿之胜利交响曲》《德意志的再生》《光荣的时节》《大功告成》等激昂的作品,这些应时的作品使他声名大噪,更是表现了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可惜对于战争,我什么都不懂。我所擅长的只有音乐,否则我将战胜它!”

然而,幸运之神的眷顾转瞬即逝。在荣光过后,等待贝多芬的不是英雄的礼遇,而是更加悲惨的遭遇。

其实,维也纳从未真正善待过贝多芬,因为他孤独、高傲、天资过人,在那个轻佻浮华的都会中,他的这种性格难以被人认可。

贝多芬很想离开维也纳。 1808年,威斯特伐利亚王热罗姆·波拿马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波拿马愿意给予贝多芬钱财,保证贝多芬衣食无忧,但是贝多芬要时常给波拿马演奏,并偶尔指挥室内音乐会。当时饱受命运折磨的贝多芬几乎决定动身了。

然而,作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还是不乏一些高贵的鉴赏家,他们不忍失去天才,使国家蒙羞。当时的维也纳三个富有的贵族——贝多芬的学生鲁道夫太子、洛布科维兹亲王和金斯基亲王,答应给贝多芬提供更丰厚的物质,保障他生活所需,以此来挽留他。

贝多芬留下了,但是事与愿违,三个贵族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给贝多芬提供的物质保障并不丰厚,而且不久后就完全停止了。

1814年,维也纳整个社会目光从艺术转移到政治,意大利的社会风气破坏了音乐品位,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被认为是老学究,迂腐不堪,不再受到重视和尊敬。

不久后,贝多芬的亲人和朋友们,有的失散,有的去世。贝多芬 45岁那年,他的兄弟卡尔离世。同年,他与幼时好友斯特凡 ·冯·布罗伊宁断交,他当时唯一的朋友玛丽亚·冯·埃尔德迪也患了不治之症。就在这一年,贝多芬举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自那以后,贝多芬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

第二年,也就是 1816年,贝多芬的状况变得更加糟糕,他在那一年的笔记上写道:

没有朋友,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是在这一年,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聪,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当年的 10月开始,他患上了重伤风。一年以后的夏天,医生说他得了肺病。这场病对贝多芬来说简直如雪上加霜。

后来,他又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黄热病和结膜炎。病魔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贝多芬,令他痛不欲生。

也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有了巨大转变,而标志着这一转变的是他的一百零一号奏鸣曲。

在贝多芬最痛苦的时候,好友申德勒始终与他保持着书信来往。

贝多芬 52岁那年,为作品《菲岱里奥》举办了预奏会,申德勒记录了这次预奏会的经过,也记录了一段惨痛的经历:

贝多芬希望能亲自指挥最后一次预奏,可是从第一幕的第二部分开始,他已经完全听不到台上歌唱的声音。为此,他不得不延缓乐曲的节奏,乐队非常配合地跟着他的节奏,但是台上的歌手却不管这些,歌手自顾自地唱着自己的节奏。这场预奏会很快就乱成一团,不得不停下来休整,再重新开始。然而,再一次开始,结果还是紊乱。贝多芬指挥的演奏无法进行下去。可是,该怎样告诉他,这里不需要他的指挥了呢?敏感的贝多芬感受到了现场的异样,他局促不安起来,希望能从别人脸上找到答案,但是所有人都一言不发。他开始呼唤我,寻求我的帮助。我在我们的谈话手册上写道:等我回去再告诉你。他看完我写的这句话后,朝我嚷着:“快走!”然后跳下指挥台,跑回了家。他用双手捧着脸,一直发呆。这种状态持续到晚上。我看得出来,他痛苦极了。我与他告别的时候,他拉住我,希望我能陪着他。我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后来,他又请我陪他去看耳科医生。我与贝多芬认识许多年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那么孤独、痛苦、绝望,那天预奏会上发生的一切,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一击。他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到死都没有忘记那一幕。

1824年 5月 7日,他参与指挥《合唱交响曲》时,连全场热烈的喝彩声都没有察觉,直到一个女歌手拉着他的手,让他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了全场起立的观众们挥舞着帽子和双手,向他鼓掌。

因为耳聋,他几乎和其他人隔绝了,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有在自然中他才能觅得一丝安慰。特雷泽曾说:“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 ”自然使他在一片狼藉中还能找到一个庇护所。查理 ·纳德这样形容他,“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依赖着自然而生活。”他的精神总是承受着非同常人的痛苦和骚乱,只有在自然中,他才能获得平静。7

在维也纳时,贝多芬每天沿着城墙绕一圈,从黎明到黑夜,他一个人在外面散步,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雨如梭,他都不戴帽子。在自然中,他是快乐的,“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感受到了快乐,每棵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这是多么神奇!在树林中,在山峦上,只有宁静,供你役使的宁静。 ”

贝多芬的居所永远不舒服,他在维也纳生活了三十五年,迁居三十次,经济上的拮据成为一大问题。 1818年,他写道:

我几乎到了行乞的程度,却还要装出生活并不窘迫的神气。

他的第一百零六号的奏鸣曲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写成的,

用来换取生活所需的面包,这让贝多芬感觉十分痛苦。

德国小提琴家施波尔说贝多芬常常无法出门,因为靴子上有破洞。

那时贝多芬还欠了出版商巨额债务,因为他的作品卖不出去,他的《 D调弥撒曲》预售时甚至只有 7个预约者,其中一个音乐家都没有。他花费三个月心血写成的奏鸣曲,只能挣到三四十块钱。他用血泪为加利钦亲王写成的四重奏,更是一文钱都没拿到。

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层出不穷的诉讼案,请别人履行津贴的承诺,以及争夺侄儿的监护权,种种琐事将贝多芬彻底摧垮了。他像一棵枯草一样,在风中瑟瑟摇曳,似乎随时都会折断。

贝多芬的兄弟卡尔因肺病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儿子,贝多芬要与那不入流的弟媳争夺小卡尔的抚养权。他把自己全部的温情都灌注在这个孩子身上,悉心地养育和教导他,希望将他领上接受高等教育的路,然而这个孩子似乎辜负了伯父的信任。

小卡尔没有按照贝多芬给他安排的人生之路前进,而是经常出入赌场,欠下高额债务。伯父的慈爱和伟大并没有使他变得优秀,相反地,却让他感到恼怒,甚至反抗。正如他所说:“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 ”

贝多芬写给小卡尔的信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慨。

如果我们的关系最终要破灭,我也无能为力。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你似乎已经无法忍受我对你的关心了,那么只有把你的命运交给至高无上的神明决定,我已经尽了我应尽的职责……

像你这样被宠坏的孩子,还是学一学真诚与朴实吧,这对你没有害处。你对我的虚伪态度让我感到痛苦,这痛苦我将永远无法忘怀,我现在只想远离你,远离这丑恶的家庭。我再也无法信任你了。

这封信的署名是“你不幸的父亲”。

虽然侄子令贝多芬失望,可是他在抱怨过后,依然以宽恕的态度接纳侄子。他给侄子的另一封信里依然表露出对这个孩子的爱和关怀:

我亲爱的儿子!请你回到我身边来吧,我不会再责备你,关于你的前程,我也会认真同你商量,不会擅自决定。虽然你不是我生养的孩子,但我用一颗真诚的心抚养你长大,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请回来吧,请接到信就马上回到你忠诚的父亲身边。如果你不回来,我会因你而死。

贝多芬的精神太过坚决伟大,这对侄儿来说是沉重的压力。

1826年,小卡尔朝自己的头开了一枪,但是他并没有死,倒是贝多芬差点儿为此送命。申德勒说当时的贝多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精神崩溃,似乎一夜之间如 70岁的老人般苍老,而当时的贝多芬才 56岁。“如果小卡尔死了,贝多芬肯定也会因承受不了打击而死去。”申德勒说。

几个月后,贝多芬果然一病不起。小卡尔痊愈了,但是他始终让贝多芬承受着痛苦,甚至对贝多芬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

贝多芬在给小卡尔的信中写道:

上帝从来没有抛弃过我。终有一天,会有人替我阖上眼睛。

但是贝多芬至死都没想到的是,他称之为“儿子”的那个人,直到他临终前都没有在他床前忏悔。8

即使堕入悲苦的深渊之中,贝多芬仍然没有忘记讴歌欢乐,这是他一生的音乐追求。早在 1793年,贝多芬 23岁的时候,就有了要一生赞颂欢乐的念头。他希望能以颂歌的形式,

创作一部终曲。但是这部终曲放在哪部作品的最后,他却一直犹豫不决。即使是被誉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最高成就的《第九交响曲》里,他也没确定是否放入声部颂歌。《第九交响曲》的原题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曲》,因为要在一首交响曲中引进合唱,在技术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贝多芬反复试验,反复修改,这才将“欢乐”的主题以声部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现一片出其不意的沉默,这段短暂的沉默为“欢乐”主题的出场烘托出神秘的气息。当“欢乐”的主题从天而降时,柔和的气息仿佛能抚平痛苦的创伤,正如贝多芬的朋友所说的那样,会令人忍不住因为看到他那双柔和的眼睛而为之落泪。当主题过渡到人声时,最开始出现的是严肃而受压迫的低音,慢慢地,“欢乐”征服了生命,唱着反抗的歌。接着是进行曲的节奏,男高音热烈而急促地响起,贝多芬的呼吸似乎随着呼喊的节奏传递出来,在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励下爆发力量。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虔诚,紧接着是神圣的宴会,以及爱的兴奋。人类张开双臂,面朝天空,紧紧地将“欢乐”拥入怀中。

维也纳轻浮的风气,被这一巨著震撼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势力在贝多芬面前也不得不感到羞愧。

后来,贝多芬准备移居伦敦,去那里演奏《第九交响曲》,却被一封 C.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等二十余人联合署名的请求信打消了念头。

我们知道您完成了一部新的圣乐,您心灵的光明照耀着这部作品(《D调弥撒曲》),它必然会成为不朽的佳作。您近几年的沉默,使所有关注您的人为之凄然,外国音乐在我们的土地上大肆横行,德国的艺术却被人遗忘,我们引以为傲的天才,竟沉默不语。只有依靠您,整个民族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建立起崭新的时代。但愿您能使我们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您的天才,将来的春天,对于我们,对于人类,都将会加倍地繁荣!

贝多芬被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感动了,决定留下来。 1824年 5月 7日,他在维也纳举行《 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这之前,即使皇族出场,群众也只会行三次鼓掌礼,但当贝多芬出场时,观众给予了他五次热烈的掌声,很多人甚至热泪盈眶,气氛热烈至极,连警察都不得不出面干预。在终场以后,贝多芬激动得晕了过去。人们把他抬到申德勒家里,他和衣睡去,不吃不喝,直到第二天早上。

音乐会的成功并没有使贝多芬摆脱生活的窘迫,他依然贫病交迫,孤苦无依,但是他却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9

同年秋天,贝多芬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这病拖了一年多,到了第二年的冬天,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甚至吐血、流鼻血。

饱受病痛的折磨时,贝多芬强撑着给侄儿写信:

我衰弱到了极点,长眠不起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上帝!”贝多芬已经达到了终身期盼的目标,他抓住了欢乐。但是悲苦的命运依然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在他最后的几部四重奏中,依然能感受到苦难的印记。《第九交响曲》的成功,在贝多芬心中留下了荣光。 1826年,施皮勒医生见过他后说,他气色好多了,精力旺盛,充满了快乐。在那个艰苦而专制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字受到压迫,但所幸声音还是自由的,贝多芬就是那伟大的自由之声,这也许是当时德意志思想界唯一的自由之声。

贝多芬时常说,他的责任就是把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谋福利,让他们从幻梦中清醒过来,丢掉怯懦,恢复勇气。

贝多芬无疑是勇敢和自由的,他敢于对政府、警察、贵族自由地发表言论,在公众面前也是如此。他还大胆地抨击政府的腐败,用尽一切诅咒的字眼痛骂奥地利政府。警察当局明明知道贝多芬如此,但却认为他的批判和嘲讽只是无害的梦话,因此没有为难这个光芒四射的天才。

似乎没有什么能让贝多芬的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屈服,即便是面对痛苦,贝多芬也保持嘲弄的态度。

在贝多芬最后几年所创作的作品中,他表现出蔑视一切的、快乐的精神基调,这种快乐并非是一般人所有的,他时而嬉笑怒骂,时而欣慰满足。他的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苦难,超越了死亡。

贝多芬有着比一般人更为强大的精神和力量,然而就在 1826年 11月底,死神终于叩响了贝多芬的门。他患了肋膜炎性的感冒,再加上为侄子奔走前程,疲惫不堪。精神上的痛苦,更加促使了疾病的发作。他打着冷战,浑身颤抖,脏器也发生病变,他时常因痛楚而痉挛。最后,他终于在维也纳病倒了。

当时,贝多芬的朋友都不在身边,病榻上的贝多芬不得不让侄儿去找医生。但是那麻木不仁的家伙将这件要紧事抛之脑后,直到两天后才想起来。

由于延误了治疗,而且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贝多芬的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那原本如运动员一般的体格也变得羸弱不堪,但他依然在坚持抗争。

1827年 1月 3日,贝多芬将至爱的侄儿立为正式的承继人。在病痛中,贝多芬想起故乡莱茵河畔的好友韦格勒,他于是写信给韦格勒:

亲爱的朋友啊,我现在多想和你聊聊天,但是我这虚弱的身体却不允许我这么做,我只能在心里拥抱你和你的夫人洛亨,除此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在生命的最后,贝多芬变得非常温和。在等待第四次手术时,他说:“我耐着性子,心想: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 ”这种善,是一种解脱,他称之为“喜剧的终场”,后人们却说,那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

1827年 3月 26日,维也纳下起了大雪,还伴着雷电和大风,这位人类音乐史上最优秀的天才之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青年音乐家安塞尔姆 ·许滕布伦纳替他合上了眼睛,虽然他们是完全陌生的。贝多芬遗嘱

对于贝多芬的去世,布罗伊宁写道:

感谢上帝!感谢他结束了这长时期悲惨的苦难。

贝多芬去世后,他的书籍、家具全部被拍卖,却只卖了不过 175弗洛令(古德国货币单位),他的 252部音乐手稿和音乐书籍,共售出 982弗洛令,而谈话手册只售出 1弗洛令。

多少人曾赞颂贝多芬在艺术上的伟大,其实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音乐上,他更是近代艺术史上最英勇的力量。在那些面对苦难却依然坚持奋斗的人心中,他是最伟大、最好的朋友。在我们深陷困境之中,对未知的前途感到不安和发愁时,他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虽沉默不语,却为我们演奏着隐忍的悲歌,给哭泣的人带来安慰。当各种斗争让我们疲惫不堪时,只要在这意志和信仰的海洋中畅游一番,就能收获难以言明的力量。他始终像一盏明灯、一缕清风,指引迷途的人们前进,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勇气和希望。

申德勒曾说:“贝多芬教会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的指导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法则,而是自然最基本的威力。 ”

贝多芬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大自然的交流,这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自然的深邃力量,他仿佛是自然界的一种力,这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的其他部分相结合,便产生了犹如荷马史诗般壮观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诗人格里尔巴策在提到贝多芬时,既钦佩又敬畏,“贝多芬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狂野与古怪的元素合而为一。 ”1

贝多芬的一生,如同一个雷雨天。最开始是在一个宁静如水的早晨,几阵懒懒的微风拂过,给人清新的气息。但是在宁静的空气中,隐藏着暗流,沉重的闷雷即将滚滚而来。接着,顷刻之间,一片巨大的阴影掠过,闪电撕破了平静的天幕,一声悲壮的雷鸣震耳欲聋,狂风肆虐地呼啸着,那是《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然而,清明的白日却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雷雨破坏,依然如同孩童的微笑一般纯洁无瑕。欢乐依然是欢乐,但悲伤和痛苦永远保存着泛滥的契机。

自 1805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天平似乎倾斜了,日光变得非同寻常。往昔那清晰的思想,如今蒙上了水汽,这水汽时而散去,时而凝聚,带着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笼罩住了心灵。他天赋异禀的乐思在薄雾之中起起伏伏,几次之后就完全消失不见了,直到曲终时才在一阵狂飙中浮现。快乐本身也不再纯粹,而是沾染了苦涩与狂野。所有的情绪之中都混合着一种痛苦,一种毒素。

黄昏即将来临的时刻,雷雨也随之而来。沉重的乌云布满天空,闪电在其中穿梭,夜幕漆黑一片,狂风中裹挟着暴雨,那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就在狂风骤雨之际,黑暗之中似乎出现了一条裂缝,那裂缝越来越大,直至将黑夜赶走,意志的力量焕发出来,迎接另一个光明的白日。

即使是波拿马最骄傲的一场战争,也敌不过这场胜利的壮观。即使是胜利之都迎来的曙光,也比不上这种超越常人的光荣,心灵的胜利胜过千言万语,胜过一切战役。

一个自始至终深陷在痛苦之中的人,他的一生被孤独、贫穷、病痛围绕着,上帝似乎忘记了给予他欢乐,但他却自己创造出了欢乐,并且慷慨地将欢乐奉献给世界!他用苦难铸就欢乐,用意志战胜命运。正如他曾说过的那句豪言壮语——那是他一生的完美总结,是一切勇敢战胜苦难的人们的心灵箴言: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给我的兄弟卡尔与约翰·贝多芬:

噢,你们这些人,把我当作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人,甚至也让其他人如此看待我。这是对我的诬蔑!你们并不知道在我的外表之下,有怎样隐秘的理由!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的心和精神都是慈悲的,我甚至总是想完成一些伟大的事业。

然而,六年以来,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庸医加重了我的病情,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受着医生的欺骗,怀抱着巨大的希望,以为我的病痛能够痊愈。可是最终我才发现,虽然有微乎其微的痊愈的希望,可是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我生来就有热烈奔放的性格,甚至能够适应社会的消遣,但是却被迫早早和人类分离,过着孤独的生活。

有时我要克服这一切,但耳疾总是挡住了我的去路!可是我无法对别人说:“请大声一点儿!因为我是个聋子!”

噢,这我做不到!

啊!怎样才能让人知道我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感官本应该比任何人的都要优秀,从前它也确实比音乐界的所有人更加完美!当你们看到我孤僻独处时,请原谅我吧,因为我只能在心中与人们为伴。这灾祸对我来说,是异于常人的苦难,而我也因此被人误解。

在与人交往时,在微妙的谈话中,在彼此的倾诉中获得安慰,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再也无法享受了。孤独,只有完全的孤独与我相伴。我越是需要在社会上露面,就越是无法冒险。

我不得不过着亡命者一般的生活。如果要我融入一个团体,那么我的心将会承受沉重的压力,生怕别人发现我的病。

正因为如此,我最近在乡下住了六个月。我那位高明的医生劝我尽量保护我的听觉,这是迎合我心意的。但是每当我觉得非要与社会接近不可时,我就禁不住要去了。当别人对我说“他听见牧童在歌唱”,而我却什么都听不见时,这是多么大的屈辱啊!这让我感到绝望,我几乎想去自杀。

然而,艺术留住了我。在我还没有完成所有使命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只能挣扎在悲惨的生活中,这副虚弱的身体,只要有一点点儿变化,就能使健康变成疾病!“忍耐啊!”别人这样说,而我也只能将这句话当成支柱。

我已经有了耐性,但愿这份抵抗的决心能够长久,坚持到死神来收割我生命的时候。

也许这样更好,也许并不好,总之我已经准备好了。28

岁时,我已无奈地看破一切,我知道这是困难的,保持这种态度,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艰难。

神啊,你在天上看着我的心,你了解它,你知道它热爱着人类,希望行善!

噢,人啊,要是有一天你们读到这些,不要忘记你们曾经对我做过的不公平的事情;但愿那些不幸的人,在看到一个和他同样遭受苦难的人也能冲破自然的阻碍,努力跻身于艺术家和优秀人士之列,能够聊以自慰。

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如果斯密特教授尚在人世,请把我的病状详细地告诉他,在我的病症外再加上这封信,让社会在我死后尽可能地与我言归于好。

同时,我承认你们是我的一些薄产的继承者。请将它们公平分配,和睦相爱,互相帮助。你们曾经对我的伤害,我早已原谅。我祝愿你们今后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不要像我这样始终被烦恼纠缠。把“德行”教给你们的孩子吧: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至于自杀的,除了艺术,只有道德。

别了,相亲相爱吧!

感谢所有的朋友,特别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和斯密特教授。愿李希诺夫斯基的乐器能保存在你们手中,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争吵。如果能够对你们有帮助,尽管卖掉它吧,不用犹豫。要是我在去世后还能帮助你们,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将怀着欢乐的心情拥抱死神— — 如果在我的病症还没来得及蔓延到所有的官能之前,死神早早降临的话。我虽然命运坎坷,但我还是不希望死神来得太早,希望它缓一缓再出现,我将勇敢地接受它。

别了,不要忘记我。我值得你们思念,因为我在世时时常思念你们,希望你们幸福!我要向你们告别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伤心。

是的,我的希望——在某种程度内痊愈的希望,破灭了。这希望就像秋天的树叶,飘零枯萎了。我最大的勇气也离开了我——在美妙的夏天,它曾屡次支撑我。

噢,我多希望万能的主宰,能够赐予我一天纯粹的快乐,我已经太久没有感受到欢乐了!这次告别后,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在自然与人类的殿堂中感受到快乐?永远不能了吗?不!这太残酷了!可是我无能为力。就这样吧,我最爱的亲人们。请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开拆并执行。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写于维也纳近郊海林根施塔特,1802年 10月 10日贝多芬书信选

贝多芬致阿门达牧师书亲爱的阿门达、我忠诚的朋友:

读到你的来信,我既痛苦又快乐。

你对我的忠实和诚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相比。感谢你始终对我怀着这样的友情。我曾经考验过你的忠诚,而我也能区别出你和别的朋友。

我多么希望你能时常陪伴在我身边!因为你的贝多芬可怜极了。我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你在我身边时,我已感觉到一些征兆,但是我却瞒着你,从那之后每况愈下。是否能痊愈,现在还无法知道,这大概与我肚子不舒服的症状有关。但我的肚子已经快要痊愈了,我的听觉还能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它能痊愈,但医生告诉我,希望十分渺茫,因为这类病是治不好的。我将在凄凉中过活,避开一切我爱的人,在这个可怜的、自私的世上!

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我最可靠的朋友是李希诺夫斯基。从去年到现在,他给了我 600弗洛令,再加上售卖作品得到的钱,我还不至于为面包而发愁。如今只要我创作出新的作品,很快就能得到四五家出版商的青睐,能卖出不错的价钱,这些也让我的窘境得以缓解。

更让我感到安慰的是,我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布罗伊宁来看望我了,我们时常一起聊天,这种纯粹的友谊让我感到开心。

我经常和他谈到你,说你是我离开家乡后用心选择的朋友之一。但他和我的另一位朋友永远也了解不了我崇高的精神世界,无法真心加入到我的生活之中。当然,他们对我很好,给予我帮助和安慰,我会尽力报答他们。

噢,如果我的听觉健全的话,我该多么幸福!那样的话,我在思念你的时候,会立刻去找你。但我无法改变我的命运,我无法逃离现在的一切。我浪费了最美好的年华,没能尽我的才能和力量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寻找栖身之所!虽然我曾发誓要超脱这些痛苦,但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我的病在六个月内还不能痊愈,请你放下一切事情,赶到我这里来,那时我将去旅行,你将成为我的旅伴。我相信,只要你陪在我身边,我会感到很幸福。现在没有什么痛苦和不幸是我无法战胜的。我相信你不会拒绝我,你会帮助你的朋友分担他的疾病和忧虑。我的钢琴演奏有了很大的进步,你会为我感到高兴的,我也相信旅行能让你愉快。之后,你将永远留在我身旁。

你写给我的信我都收到了,尽管我很少回信,但每次看你写的信,我都觉得你在我眼前,我的心也以同样的温情为你跳动着。

关于我听觉的事,请你一定要保密。多多给我来信吧,即使是几行字,也能让我感到安慰。希望不久后就能收到你的来信,我最亲爱的朋友。别了,亲爱的朋友!如果我能做任何让你愉快的事情,你应该告诉我,我是你忠实的朋友,我真诚地爱你。

你的贝多芬写于维也纳,1801年贝多芬致弗兰兹·格哈德·韦格勒书亲爱的韦格勒:

多谢你的关心!我真是不配得到你的关心,然而你却如此好心,我不可原谅的沉默也没有让你沮丧,你永远是我忠实的、慈悲的、正直的朋友。你来信说我忘记了你们,忘记了我如此疼爱和珍视的朋友,这怎么可能呢?我强烈地想念你们,希望在你们身边。

我的故乡,我出生的美丽地方,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和我离开你们时一样。如果能再次见到你们,向我们的父亲莱茵致敬,那该是多么幸福啊!我还不能确定这个心愿何时能实现。但至少我相信,那时我会更加成熟,不管是艺术还是为人,我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国家尚未进步,那么我的艺术就应该用来改变那些可怜之人的命运……

我的近况不坏,从去年起,我最好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每年会给我 600弗洛令,我的作品也卖了不少钱,每次都有六七个出版商抢着要。他们也不跟我讨价还价了,我定一个价目,他们便照付。你瞧,这多美妙。

当我看到我的朋友深陷困境之中,但我的钱袋却不足以帮助他,这时我只要坐在书桌前,片刻之内就能解决他的困境,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我虚弱的身体却要来和我作对。

三年以来,我的听觉逐渐衰退,大概是受了我的肚子不舒服的影响。现在情况更加恶劣,我不断地腹泻,身体极度衰弱。

法郎克想用补药滋补我,用薄荷油来医治我的耳朵,但一点儿用处都没有,这种情形持续到去年秋天,我绝望极了。我听从一个医生的建议,到多瑙河畔洗温水浴,这大为见效。肚子好多了,而耳朵却还是如此,甚至更加严重。

去年冬天,我的身体简直糟透了,于是我去请教韦林,他差不多完全止住了我的痛苦,四天前他给了我一些治胃病的药丸和一种治耳朵的茶,我的病好了一些,但耳朵里还是传来轰隆的声音,日夜不息。两年来我不敢去见任何人,因为我不能和别人说话。我聋了。

如果我从事别的职业,那或许还不至于如此绝望,可偏偏我是一个音乐家,耳聋简直如同灭顶之灾。若是我的敌人知道了,他们又将怎么嘲讽我呢?更何况他们的人数还如此之多!

在戏院里,我只有坐在第一排,才能勉强听到演员的对白,如果座位稍微靠后的话,我连乐器和歌唱的高音都难以听清。

在谈话中,有些人从未察觉到我的病,这真是奇怪。当别人柔和地交谈时,我只能勉强听到一些,但是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出字句。当别人高声叫喊时,我痛苦极了。结果如何,或许只有上天才知道。

韦林说即使不能完全康复,也一定会好转。我时常诅咒我的命运,它是如此的多舛和不堪,我想向命运挑战,但是希望微乎其微,我只能隐忍!也许我正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我求你不要把我的病告诉任何人,即使是对洛亨也要守口如瓶。如果我的情况持续下去,我将在明年春天去拜访你,你可以在乡下为我租一所风景秀丽的房子,我想在乡间住六个月,这也许对我会有些好处。

隐忍,多么伤心的栖身之所!然而这才是我唯一的出路!请原谅我又在你的烦恼之中加上了一笔友谊的烦恼。斯特凡·布罗伊宁陪在我身边,让我感到很安慰,他已长成一个善良而出色的青年……

我也想写信给洛亨,我没有忘记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写信并不是我所擅长的,我只在音符中生活。我刚完成一件作品,又要接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