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的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23:54:3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代赋予的能力

时代赋予的能力试读:

内容提要

成功的策划可以成为成大事者的行动指南与纲领。可以为其确定风险与机会,改善内部管理,增强竞争力,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成大事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为减功谋划方案,为明天做好准备,才不会在未来的社会被淘汰。

第一章 组织策划能力

成功的策划可以成为成大事者的行动指南与纲领。可以为其确定风险与机会,改善内部管理,增强竞争力,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成大事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为减功谋划方案,为明天做好准备,才不会在未来的社会被淘汰。

策划取胜的诀窍

你必须善于策划,策划你的工作,策划你的事业,组织策划能力在你的人生,策划你的奋斗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与成功息息相关。你必须努力提高你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只有好的策划才能取胜,才能成功。

策划有优有劣,好的策划自有它好的特点,策划是有取胜的诀窍的,世上每天那么多的策划被起草,却非每一个都成功,为什么呢?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成功策划所需具备的因素导致的,出色策划应具有以下几点因素:

1.出奇与创新

只有变化,才能因创新而成功,才能因出奇而制胜,而能够产生变化,改变一切现状的蓝图和规划就是策划。

策划成功的决窍之一是创新。因为有了创新,所以才有了新的内容、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新的服务、新的传播方式、新的契合点等等,无处不可以改变,无处不可以标新立异。请看两则出奇制胜的策划。

50年代,美国开始试验人造卫星。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即将升空之际,有家厂商写信给美国五角大楼,要求在卫星上做广告。五角大楼官员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卫星上天后,谁能看得见呢?当然也就没有答应厂商的要求。虽不是人造卫星,但和人造卫星一样这则消息成为全美乃至全球报纸的新闻。结果该厂未花一分钱,在全世界出了名,达到了做广告的目的。

另外一例发生在日本。日本著名的衣料店“越后屋”,特备有许多雨伞。每逢下雨时许多未带雨伞的顾客或过种的行人纷纷聚集在檐下或店堂里避雨,此时店员便拿出雨伞“借”给他们,让他们能早点回家。这些雨伞上都印有醒目的“越后屋”三个大字。客人们打着这样的伞在雨中行走,为“越后屋”做了活广告,并且还心存感激之情,改日再还时,又光顾了一趟衣料店。即使行人借了伞而忘记归还,那也无妨,“越后屋”倒乐得增加几个“永久性活广告”。

这两个策划的成功就在于“创新”。因为创新,适用于人类一切的自觉活动。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不能出奇便缺乏生机,缺乏魅力,如一潭死水。正如,美国学者阿瑞提普说道:“单靠科学上的创造力是不能解决人类一切领域里的不幸和苦恼的,甚至可能给世界上的生活增加潜在的危险。而在智慧上的不断创新却能够回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相互帮助而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巨大的成功要想脱离没有新意的策划,根本是不可能的。

2.掌握时机

掌握时机并不意味着按时间先后办事。倘若时机掌握不正确,再完美的策划也会死亡。只有能巧妙地运筹时间,审时度势的人才是一个策划本领强的人,才能够积累或释放应该的能量,从而人为地形成高潮或低潮,造成一种震憾的冲击力。

70年代的台湾摩托车市场,共有几家规模水平相差不大的厂家,竞争激烈。其中一家三阳公司准备推出一种新型摩托车,为了让它在众多车型中令人刮目相看,公司精心策划了一个在时间上做文章的促销方案。

先是在台湾两家主要的日报上,刊出一则没有注明厂牌的摩托车广告,图下有几行小字:“今天不要买摩托车,请您稍候6天,买摩托车,您必须谨慎考虑,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好车就要来了。”

次日,广告又出现了,只是内容换了1个字,“请您稍候5天”。这天,每一家摩托车店的营业额都减少了。

这样,类似的广告登至第六天。最后一天,一种叫“野狼”的新车型上市,全页面积的大幅广告,立即产生巨大轰动,市场供不应求,策划得到很大成功。

原来,代理的广告公司事先对市场进行了周密调查,发现台湾全省每天有200部摩托车的成交额,让消费者停止购买6天,至少可积存700部至800部的成交额,“野狼”上市后,一定可以从中争取到不少的份额,自然形成畅销的高潮。这种充分的时间酝酿出了消费者强烈的好奇心和心理期待,从而使得策划取得圆满成功,可以说时机掌握的重要性在这则策划中成首位功臣,一度成为策划界经典之作。

3.随机应变,具有弹性

突发事件经常存在,而它在出现这前,人们只能对其特性和影响有一种相当模糊的认识,并不能作出一个准确时间、准确地点发生的明确判断。但当突出事件在一个本该成功实施的策划中出现时,由于它的变化迅速,对策划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暴露出策划脆弱性。

面对这一策划大敌,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尽量对各种可能进行分析,从而用增加策划的灵活性方法对抗策划脆弱性,使策划对突出事件有足够的应变力。

日本的日立公司为了发展生产、扩大企业规格,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了许多设备。这时,正赶上了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刚生产的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停止投资施工,另一条路是继续投资。日立公司经过大家的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前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资到其他效益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

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

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而日立公司的营业额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升到160亿日元,1969年上半年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年~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这件事粗看起来仿佛仅仅只是一个日立公司的成功过程。但细看一下,就能发现,每个人在策划实施过程中都应具有随机应变,果断决策的本领。

4.帮助他人实现梦想

人人都是一个梦想者,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总不断地在内心深处实现自己的梦想。策划家们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更会为帮助其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努力,从而使策划不断取得成功。

1991年,日本个人电脑市场滑坡,传统的市场霸主“NEC”的营业额直线下降。但就在这严峻的市场寒冬中,苹果电脑推出人性幽默设计,充分挖掘人类潜意识中的游戏动机,将整台机器变得平易近人。

如使用GUI视窗操作方式,操作者只要按鼠标键即可,不需利用键盘置入指令,要消除不必要的资料时,也只要移动鼠标,将所代表的画面图像移动显示幕上的“垃圾箱”丢弃即可。“人机对话”更简单,更风趣了。另外,在操作错误时,电脑会发出“BO……YO……Yong”的悦耳音乐,或者“Kik……kee”的声音。一般人在电脑状况发生异常时通常会焦虚万分或怒气冲天,而苹果公司的这种电脑在你无法键入资料时,显示出“炸弹符号”的画面,表明目前输入的资料已消失,使用者面对一枚颇具漫画意味的“炸弹”,最多只会无奈耸耸肩,有的则会幽默地一笑——而这一笑,可能便把一天专坐在电脑前的疲劳消除殆尽。

策划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更像一场虚构的演出,尽情地驰骋人类梦想,满足人类天性中的游戏要求。掌握了这一策划的秘决——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你的策划就会赢来喝彩。

策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人类的高层次发展要求中,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在开拓事业领域和选择上,在更高层次的人类价值实现上,策划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著名的策划大师科维这样宣言:“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不想效仿竞争者,我要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策划本领的确成为21世纪每个人必备的重要本领。

提高策划本领不仅能够让你看到未来,具有独特的眼光,远见和洞察力,而且还可以为你发掘的问题,正视的问题,提出不断改进和改善。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出了许多成大事的政治预言家。这些人我们总是用“博学多文”“上通天文,下和地理”“上晓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等等来形容他们。实际上,他们也是普通的人物,但为何他们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呢?很简单,说穿了,只不过是他们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成败与发展趋势而已。但能做到这点的人,必须是一个组织策划能力高超者。

从下面这些故事中,你就可看出这种能力对一个成大事者是多么重要。

1.隆中一对定千秋《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写诸葛亮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未出隆中即知三分天下事,而其后形势的发展也正是他所预测那样,可见诸葛亮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看来这篇《隆中对》,并无什么特异之术,绝非靠能掐会算预测天下事,而是完全依据于对当时形势、人事的了解和周密的分析而作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山,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有时还需要积极地参预和投入,才能实现自己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改朝换代是经常发生的事,高瞻远瞩即成为统治者必可缺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

2.一根筷子定成败

但是毫无一定发展方向的政治预测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总是根据具体事物而变化,于是,当我们看到本质就不难发现,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便可以入手概括了。

楚、汉纷争之际,刘邦曾被困于荥阳,他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让郦食其为他出谋划策,郦食其主张实行分封,使诸侯国拥有土地与人口。计谋一出,立刻遭到张良的坚决反对,郦食其还未走,张良从外边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对他说:“门客中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以削弱楚国力量。子房,你看如何?”张良说:“是谁给陛下出这样计策?如此大势已去,陛下的事业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为您指画形势。过去商汤和武王讨伐夏桀王、殷纣王而封他们的后代,是有把握制桀王、纣王于死命,但陛下您现在有把握致项羽于死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朝,标榜商客里的门,到箕子门前抚车轼敬意,修封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二个原因。把殷纣王积粟之仓库里的粮食都发散出去,把殷纣王储财这所鹿台的财物都分发出去,用以接济贫穷的人,现今陛下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三个原因。军用的车辆在殷朝战事一结束以后就被改作乘人之用了。把刀枪剑戟都倒着装载,表示不再用了,现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四个原因。把军马散放在华山的南边,表示没有什么用处了,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五个原因。把运输军需用的牛马都放在桃林塞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运输和积聚,现在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六个原因。而且天下的游说之士,离开自己的父母,抛弃祖坟边的热土,离开有交谊的老朋友,跟从陛下打天下,只是日夜盼望能得到很小一块土地。今天您拥有六国的后代,用土地去封有功之臣,那么游说之士各自回去给自己干事,跟自己家人团聚,与老朋友会面,谁还跟陛下您去夺取天下?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七个原因。如果楚国不强大,那还好说,但是如果楚国强大,其他六国肯定会屈服于楚的,陛下您去哪里寻找向您称臣的六国后代呢?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八个原因。如果陛下用此计谋,陛下的事业就付诸东流了。”汉王停止吃饭,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骂道:“郦食其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事业。”下令催促销毁六国的王印。

张良这番话实在太厉害,让刘邦能及时醒悟,如果不听张良之言或是晚听张良之言,别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恐怕自己也死无葬身之地。

张良的政治预测可谓是极其正确的,就在他说了这番话不久,占据齐地的韩信就派使者来见刘邦,要求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觉得韩信不赶快来救援自己,还趁火打劫,要挟封王。但后来听了张良的劝说,竟封他为真齐王,从而稳住了韩信,打败了项羽。如果按郦食其的计策封了齐国的后代,那韩信早就背叛刘邦。由此可见,汉朝的兴亡成败,有一大部分是捏在张良这位政治预测家的手里的。

3.貂皮大衣买人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政治预测家,都像张良一样仅仅为某一具体事物考虑,他们的预测可能是有未来做准备,于是这种高瞻远瞩的预测有时不仅一时看不出效果,甚至还有负面反映,但这种预测对将来而言意义非凡。试看雄才大略的清世宗皇太极是怎样收拢汉族人才的:

清皇太极打算留下明将洪承畴为已效力,便派范文程去劝洪承畴投降。洪承畴当时正在跺脚大骂,范文程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内容涉及古今之事。房梁上的尘土偶然落下,沾到洪承畴的衣服上,他用手掸出灰尘。范文程回去将此情告诉皇太极,他说:“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况他的性命?”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解下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说:“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而视许久,叹息道:“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请求接受他投降。对此,皇太极异常高兴,不仅当天的赏赐不计其数。还设置了酒宴,摆上了戏台。将领们有的对此很不高兴,说:“皇上待洪承畴太好了!”皇太极劝他们说:“我们这些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是为了什么?”将领们答道:“那谁不知,是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听后笑道:“这就譬如行路,我们都是盲人,如今好容易得到一个向导,我怎能不高兴?”

此论足见皇太极是如何高明,范文程是汉族的大学者,是一位极有见识之人,洪承畴更是明朝的大官,总督蓟辽军略,学识也有过人之处。这两人为清军入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满清政府若无像范文程这样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帮助制订策略,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领路人”,想长期立足中原,是很难想象的。

4.堵人之口失天下

除了以上两种预测,还有第三种预测,他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但由于对事物的发展爱莫能助,因此,只能服看事物向坏的一面发展,“召公谏厉王”是其典型代表。

厉王实行暴虐的统治,奢侈骄傲,他的过失总是会被国都的民众议论。召公劝诫说:“民众都忍受不住您的政令了。”厉王发怒,找到一个卫国来的巫师,叫他监视议论的人,巫师报告谁议论,就杀掉谁。于是,议论的人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厉王三十四年,他统治更加严厉,国都的民众再不敢说话,路上相遇,也只是互相以眼色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议论都被我消除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不过是堵塞民众讲话罢了。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起来,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民众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要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办理政务,使议论朝政的人诗篇能被大臣和普通官吏敬献,使反映民意的歌曲能被乐官进献,史官进献可供借鉴的史书,乐师进献有劝诫作用的箴言,然后由盲人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进谏,普通民众的议论也可以间接地传给天子,左右侍从要尽规谏的责任,同族大臣在监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史官要用乐曲和史实开导天子,老臣把一切汇集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这样,政事才能办理好,不违背情理。民众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人类的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又好像大地有高低干湿等各种类型的田土,从这里产生了人类的衣食物。放任民众讲话,政事的好坏得失都可以反映出来。好事加以推行,坏事加以防备,民众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于推行。若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支持你的人又有几个呢?”厉王不听。于是国都没有人敢说话。果然,三年后厉王被民众串联起来造反袭击了。厉王在国都居住不下去了。只好逃到彘地。

周厉王的败亡在于他压制舆论,箝住人口。其实,谁都知道压制舆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但人一旦得势,又往往肆逞已欲,不愿接受舆论的监督,就终于一天天地失去了人心。召公可谓是一位明白人,预见到周厉王如下去必无好下场,只是他只能说说,却无力改变一天天腐败下去的情况,只能眼看着国家局势往他预见的坏的方向发展。

由于政治预测的复杂性,(他包括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事等诸种社会因素)和内容的包容性(包容了诸多因素和社会内容)使得政治预测不仅仅是门大学问,也是种大智慧,故而能够做出成功的政治预测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预言家、先知先觉者!

但政治预测虽难,在中国历史上,却多有成功的政治预测,多有大贤大智之人能透析世事,洞烛幽微,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政治预测的成功经验。因此,有大志者,必定要知往昔、察现实、测未来,历史经验,是不可轻忽的。

高明的策划神出鬼没

谋略也是策划,成大事者必须善于用谋,古代哲人管子认为,决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三项是:则、象、法,只有掌握这三项,你在决策过程中才有法可依。

古书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就是不循旧轨,超常思维,反常用兵,使对方惊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不意就是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办法,对其进行进攻。出奇密切地联系着不意。相辅相成,出奇可达成不意,要不意则多半要出奇。孙武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谋略对抗中,出奇和不意的谋略策略手段之运用不胜枚举。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又《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膑兵法·奇正篇》云:“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云:“发而为正,其未发者为奇也。”“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

孙武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相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按照孙武的想法,只有能够随情况而变换奇正战法,就像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并且善出奇兵,打败敌人的将领,才是一个透明的领导。他强调“示形”、“动敌”,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奇正”在战术运用上,大体可包含以下内容:在作战部置上,担任守备任务的为正,担任担突袭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的为正,迂回侧击者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作战方法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这一谋略被广泛采用,精彩战例数不胜数。

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军队交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国以三军部署在燕军正面,另一部分兵力偷袭燕军侧后,燕军只注意了正面防备,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如果说仅靠偶然或侥幸,谋士就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外,出奇制胜是优秀谋士谋略的一大特点,而他们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见识预见了人之未见之事,从而提出常规之外的方法,从而高人一筹、常操胜算。例如,在元末反元斗争中,朱元璋想挥军北伐,消灭元朝。但湖广有陈友谅,浙西有张士诚,他们经常侵扰朱元璋的根据地,因此必须先消灭陈、张,稳定江南根据地,然后再北上灭元。但陈、张在当时都是很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且互相结援。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解决这两支势力呢?在朱元璋为此召开的讨论会上,许多人都主张先攻张士诚,刘基则献策:“以兵力而言”,陈悍于张,发战事而言,张繁于陈。若以常情论,应当全力先破软弱、疲惫的张士诚。何况张士诚的腐败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陈友谅,而且此人一向无大志,只图自守,确实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陈友谅却与张不同。他雄心勃勃,锐意进取。我若急攻张士诚,陈友谅必来救援,两人合兵,于我不利。反之,我军急攻陈友谅,张士诚则未必骤然来援,这样我便可避免两面受敌。陈氏灭,张士诚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这里,刘基不仅把强弱对比,难攻易攻的角度考虑在内,还把张、陈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也考虑了。也就是说,他比别人考虑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看似超出常情,而其实是更符合当时敌情实际的战略策划。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终于消灭了张、陈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善于抓住敌思维空隙是运用这一谋略的关键。如果行动全在敌意料之中,也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出敌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

韩信暗渡陈仓,是正确选择了出其不意的策划路线。

在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创造出许多出其不意的成功战例,读之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更是别具一格的高明策划。

演义写道,孔明兵出祁山,连战皆捷,所向披靡,造成关中的紧张局势。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新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当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由于既没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越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陷敌于完全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闲的马马懿。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檄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望长安去了”的假情报。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

战争史表明,军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战争多是在敌人失去戒备或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取得的。司马懿克日袭孟达一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知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如果想为突袭行动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必须根据敌情果断灵活地实施指挥。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行动神速是实现出其不意的重要条件。但对一支军队来说,神速的行动,并不单单表现在部队的行动能力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军事指挥员当机立断的决策水平上。当时司马懿刚刚被起用,身在宛城,并非朝中之臣。按照规矩,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写表申奏天子”,待奏准后才可行事。孟达也正是这样判断问题的,他认为“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作好迎敌准备。但聪明的司马懿并没有死搬教条,他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事关安危的决策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毅然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结果,使原先企图乘虚直袭洛阳的孟达,反被司马懿这一突然袭击打得蒙头转向。这一仗,真可谓是以快制快、先机破敌的典型战例,体现出在关键时刻,军事指挥员临机处置、决断行事的重要价值。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有趣现象,就是数学计算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具体的定量分析在正确的战术指挥中占有一定地位。孙子曾说过:“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数学计算只有在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反而会推算出与实际相反的结论来。这次作战,孟达对司马懿作战的行程和时间,进行了具体的换算:

宛城至洛阳八百里,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里。

孟达的计算公式是:800×2+1200

就是说,司马懿若前来讨伐,须先得派人前往洛阳“表奏”,待得到魏主的“手令”,才能向新城发兵。于是孟达认为,至少需要“往复一月间”,才能行完这两千八百余里的行程。到那时,“城池已固,诸将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司马懿的计算公式却是:(2800-800×2)÷2

就是说,魏军决定先斩后奏,直接发兵前往新城,省去了往返洛阳“表奏”的时间,并且严令部队“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结果仅用八天就赶到了出事地点。

孟达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对敌情的错误判断,结果导致了他在数学计算上的“时间差”。这一教训,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深思。

高瞻远瞩才有好策划

成功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通常都具有战略眼光,即使他们在决定眼下需要的改革时亦如此。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是以目标、质量或价值为导向的,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问题是”,无疑为他们明确“未来”目标提供了催化剂——考虑未来目标是,一种来自突破性思维的远见。这是组织策划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条,成大事者必须要具备。

独特技巧和目的技巧能帮助你构建一个深入理解问题的框架。你最初的目标排列为你提供了建立可行办法的坚实性。现在,考虑未来有助于你提出自己今后需要的办法。你现在的变革应基于你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

找出目标以后,你下一步要做的是,考虑所有办法今后的实施情况。粉刷匠、造船人和锯树者都未进一步考虑未来,因而他们无法超越眼前的目标——仅想到把地面粉刷出来,把船造出来或者把树枝锯掉。如果他考虑到自己其行为的后果的话,那么他们眼下的做法肯定就会迥然不同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有人制造开罐头的工具、网球、一种蛋糕混合料,接着就有人来改进这些东西:制造电动开罐头的器具、彩色网球、上敷奶油的混合料蛋糕等。

一旦你实现了某个目标,然后就躺下高忱无忧,不思进取,因为你的潜意识告诉自己你已取得的成功就是最终目标,这是陈旧的思维方式。突破性思维告诉我们,每一种新产品或系统,往往只是一种更新的产品或系统的垫脚石而已。

所有问题毫无例外都会向未来发展。在解决难题时,你应注意自己今后可能再次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做能为你省去不少麻烦事,你的远见有助于改进你目前的解决办法,并能把改进措施纳入进来,以备日后之需。

考虑未来的技巧能使你的思维升华,从而超越第一个解决办法。如果你的机器运转不良,可以让工程师重新设计一个齿轮,使其运行更好。但是,你该问问自己:是改良齿轮对今后更有利呢,还是找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办法更好呢?

考虑未来的技巧激励你去发现新的办法——它可能不能立即实行,但只有朝其努力你才能生存下去。你眼下的解决办法不过是你面向更好的未来的过渡措施。所以,我们应懂得预侧。

预测很重要

街道十字路口发生了一系列交通事故,人们可会要求装一个交通信号灯。尽管这看来是目前最理想的解决办法,但它可能只是暂的措施。随着车辆的增加,人们最终会要求建立转盘式或立体通道。而等到若干年以后,还可能实行其它办法,如轮流行车、建立公共运输系统等。很显然,而对这些发展的可能性,根据考虑,不在十字路口建立摩天大楼无疑是明智之举。

所有的办法,不管它们在当时看来有多么理想,都只不过是过渡措施而已。因为时间、人物、政策和新的目标会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的目标。因此,在提出每一个办法时,你都必须考虑到任何可能发生的变化。

比如,如果今后医院的任务突然转向了治疗患气管炎的病人,那么为看急诊设计的管理系统就会变得不适用了。如果他们认为一个管理系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就很难适应今后目标所发生的变化。然而,如果在实施该系统时运用了考虑未来技巧,那么他们实际上就已经有了可供选择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一观念: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当前的管理系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步聚。这种观念有助于他们适应今后不可避免出现的目标改变。

正如眼前的知识不能准确地传播到将来一样,一个只为现在设计的方案也不可能满足不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不论对于你面临的难题还是其解决办法而言,时间总会带来变化。

时间会引起事物变化,但是我们在运用其它突破性思维技巧之前,为什么考虑将来那么重要呢?

事实上答案很简单。今后的解决办法在你思考和形成今天的解决办法时会产生直接影响。你应当探寻下一步及再一下步可能出现的问题,使长期计划与眼前需要,今天的行动和今后可能的行动联系起来。

为生产某种油漆的厂家制定一项实施现代化的计划。如果不考虑五或十年后那种油漆是否仍有市场,那时的油漆技术进步等因素,该计划就是不充分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设计这个新工厂时应有一个现成的工厂,它很容易转换成其它的行业,如面包厂等。

尽管无人能够预测未来,但是在心中设想出很多潜在的选择办法。就是你对未来进行的最好预测。目标排列表明,你要完成的目标并非只有唯一一个,因此答案也不只一个,它应当是多元的。你的下一个办法或你认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应该能够被当作连续系统的一部分来实施,它是由人类的思想或价值所引导的自然发展趋势。

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人们寄希望于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你会听见人们不知说了多少次的话:“什么,你又要改变这事了?两个月前你不是刚刚进行了改动吗?”

但对于考虑下一个解决办法的人来说,情形却会迥然不同。他们意识到,在事物发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提出不同的建议,因此他们期待着新的变化出现——它也许会成为他们提出的新措施的一部分。

你应该放眼未来

考虑未来的技巧为你或组织创造了一种未来的新形象,使你或组织所作的日常决定和自身更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成功人士认为,要想取得突出成绩,崇高的理想和远见卓识都是你必不可少的。

西科姆公司(日本最大的家庭安装公司之一)的总裁田一阐明了他的观点:“我们公司的发展势头一直很猛,而其它公司却一直在原地徘徊不前,尽管大家都处于相似的商业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不同呢?我认为其根源在于你是否对公司的未来形象进行了扩展。这种形象不是出自一种随便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切实可行的理想办法。我们必须考虑到三、五甚至十年以后我们行业的情况,并设计出那时我们公司的形象,并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现实世界里创造这种形象。如果不好好为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公司设计未来,我们就不可能成功地创建一个具有潜能的公司。”

它不仅需要你具有一个正确的大脑机制和创造性,它还需要你拥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到这时,实现目标的时机才算成熟。但是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很关键。习惯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会试图把知识直接用来解决难题,而具有革新观念的人却往往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激发自身的新观念产生。

知识本身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它总是嵌于一个事物的具体框架中,而且总是相对的,可以反复进行阐释。这就是为什么考虑下一个办法很关键的原因。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社会学家约施拜恩·桑德勒格和鲍勃·维林戈写道:“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会不断发展。确实,已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可以重建人的记忆。知识本身是流动的,因此,知识永远不可能简单地被传播,因为知识并不以可传播的形式存在。”

应该考虑理想的办法这种观念尽管已存在很长时间了,但一旦真正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它几乎总是遭到人们的否决,其问题在于:①你没有考虑目标;②关于自动化系统如何操作,没有一个草案;③你没有运用现在的决策程序;④你在推测应考虑的因素而无视它们出现的频率或重要性。

由于考虑未来技巧赋予你的理想目标以生机和活力,因此人们大都能理解并支持你关于未来的远见卓识。

1.赋予理想的办法以时间限制。例如,你可以这样询问对方:你认为下一次解决这个问题时会提出什么方案?一年后呢?五年后呢?这类问题能激发人们对现在应采取的行动提出高明的建议。即使长期的理想办法不能马上实施,有一部分在今天仍然是可以先利用的。它们是你的长远目标的组成部件,比传统方式中普遍存在狭隘、短视的想法要好一些。

2.向未来倾斜——使你能从头开始。如果一切都从头开始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绝妙的问题。它能使你的大脑摆脱过去的种种束缚,任思维自由翱翔。通常地,只有首次对某一产品或事情进行计划时,你才会采用一切从头来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在你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使大家畅所欲言。

当大密尔沃基地区护士严重短缺时,从头来的方法发挥了作用。一个由医生、专业人员和护士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来负责处理这个问题。通过运用目的技巧,他们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看护病人”上,而不是其它更具体的工作上。如果一切都从头上开始,怎样才能提供满足住院病人需要的护理呢?——通过考虑这个问题,他们获得了突破性结论。

他们开发了几种病人护理系统,它们都基于病人下列需要:如医院的引导、教育以及怎样让病人出院,还有睡眠、休息、食物、水、诊断、护理、交流、观察、监测的重要住处卫生、清理、物质供应和感染预防等。

后来他们没有建立中心护士站,而是建立了很多小工作组,每个组负责一定数目的病人,因此他们能向每一位护士提供一部分病人的详细情况。每间病房的各项供应都是标准的,供应柜台里放着每位病人的医疗病历。每间病房的门外挂着一个亮着灯的计时器,随时提醒护士下一次治疗的时间。这项革新的制度在一家拥有39个床位的医院进行了试验,结果大获成功,因此后来在做了小小改动以后,在一家拥有500个床位的新医院也实施起来。

3.鼓励提问——可能出可选择的“理想”办法。传统方法往往愿意选择第一个想法。而考虑未来技巧则鼓励决策者刨根问底地询问更多的问题,这样你就不仅能得出一种解决办法,而且是许多办法乃至许多下一个办法。那些乐意采纳多种办法的决策更有可能找到创造奇迹的突破性想法。有时,更佳的选择会成为你生存的钥匙。

美国中西部一家发展中的小型计算机公司,为了处理新开发的一种产品和原有产品销量不断扩大这种情况,感到有必要把要厂空间扩大一位并另外雇用十八个员工。公司请球一位创造性思维的顾问来帮忙审查这个决定。他通过询问能激发人们新想法问题(比如,能实行自动化吗?)弄清目标后,公司成员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生产建议。公司最后采纳的办法是:生产空间不变,仅增加七名员工。1981年年初采纳的这个办法使公司摆脱了濒于破产的危机。那时全国经济萧条,不断增加的债务和向员工作出的承诺很可能使该公司无法生存下去。但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技巧,公司变得很强大,因而扩大了销量、市场占有额、法人活动和管理活动。

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你对不同办法的热情,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你发现潜在的理想目标的机会。这需要你容忍模糊性——这是许多有效的决重者的共同特点。

4.建立常规观念——这是你提出理想办法的指南。考虑未来目标就不可避免会遇上一些不可预测的,不经常出现的非常规问题。你在考虑理想的未来办法时,不要让这些无法预测的因素埋葬整个方案。你应当关注你遇到的常规情形,而不是偶而出现的非常规现象。

例如,请想一想九十年代之前美国的国防战略,无家可归者的政策或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如今,美国有许多无力解决的困难均在于以往缺乏明确的重点目标,从而导致人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缺乏可以指导我们前进的良策。

在通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当人们聚在一块儿讨论某一个问题时,每个人都试图找出它的错误,以及它为什么不行。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讲座并且制订出方案以应付极少发生的反常情形。有时间你最好还是讨论正常的情况。

如果你能想出可以的替代的办法,那么处理反常情形的办法就变得简单了。

让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几个例子。

·设计一套医院中用的药物治疗管理系统,你首先需要考虑正常的、最常发生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情形——每日三次,每四小时一次等等。随后会出现新的系统,它能够对反常作出反应(当出现特定的病人状况,可根据病人的要求进行药物管理等等)。最后的系统会支持你几乎所有适用于正常情形的想法,并且可对反常情形作些小的调整。

·一个百货公司采用一种运送系统来接收用硬纸盒包装的商品(它所接收的商品中的90%用硬纸板盒包装),而对另外10%用木板条箱和塑料包装的商品则设计了一个独立的接货区。

·一家被雇来的建筑公司不仅要修建组合的市内房屋,还要修建一些单独的住宅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考虑到正常与反常情形会导致多种解决途径——一个突破性办法需要包括对各种情形都适用的几种替代方案。将多种目标、多种需要、多种可能的解决途径组成一个高效的突破性建议,寻你来说将是一个挑战。

犹格·柏拉抓住了考虑未来技巧的本质,他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你就会走向一个可怕的深渊。”

一个组织的方向感来自一个好的领导得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所以,领导者必须要懂得策划,这样他才能出色地带领大家前进。

组织策划作为一种能力,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为你的事业和人生选好目标,用合适的手段,巧妙和方法,并把握住时机,才能一步一步向成功迈进,策划是事物过程的前提和大纲,只有懂得策划、善于策划,事情才能做的顺利,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组织策划的高手。倘若你还不善于此,那你应该马上为此而努力了。

第二章 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自我推销及相互沟通。出色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一条金子做的纽带它连接着你和另一头——成功。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语言交际是极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谈吐可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可令人一败涂地。说话产生的效果天差地别,说话能力差者,成功将会与他拉开距离。所以,你必须努力锻炼你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成功才能伴你左右。

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空前频繁,每时每刻都需要口才的现实社会中,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交谈,开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离开语言,那么必将变得黯然无光,架于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就塌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凭“三寸之舌”就能“一言兴邦,一言衰邦”的杰出游说家。春秋时期出现的纵横家,更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西方国家,口才更受到重视。

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要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外交得斡旋,经济上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卡耐基先生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取职业,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曾幻想有哪位商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有一天,他突然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能挤出哪怕仅仅一分钟的时间来见见他,并容许他讲一两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见了他。起初,吉勃斯只想与他讲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了事,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替这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很显然,如果这名青年继续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还找不到工作。

口语说“舌灿金花”,可见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时它强于百万之师。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讲都不一样。他并非常人的所谓的“耍嘴皮子”,口才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准确,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此外,还须运用普通话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具有自信心,对人诚恳等。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强于百万之师的威力。

妙释老头子,帝威弹指无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过去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因为不定哪句话就会得罪圣上,一旦“龙颜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脑袋搬家。纪昀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敏和善辨,化险为夷。他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纪昀是清乾隆时的河间才子,博学多智,能言善辩。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著《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稿。这时正巧乾隆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等到纪昀发现时,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一猫腰,钻入案下,并将桌布拉好,准备皇帝一走,再出来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动声色来到纪昀案旁,坐了下来,并示意四周惊慌失措的众人安静下来。

肥胖的纪昀此时在通风不良的案下热得实在受不了,又倾听屋内确无异常动静,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老头子走了吗?”别的不说,单是“老头子”这三个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恼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谁知,此时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答到:“‘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领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也。”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能言善辩的纪昀凭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纪昀的确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把“老头子”三字拆开分析,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辩,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从而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验纪昀,赐死让他投江。纪昀马上谢主龙恩,跑到船的另一头去了。众人正在担心,却见纪昀过了一会从另一头活生生的跑了回来,皇上问他为什么没投江,纪昀回答说:我正要投江,屈原拦住了我,他说:“我投江是遇了上昏君,而你纪昀正处在太平盛世,皇上为当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来了。皇上听了纪昀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晓岚,朕免你一死。”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发现,纪昀的能言善辩救了他自己。而我们亦明白了,能言善辨,会说话,可以使我们摆脱险恶的环境,变不利为有利。

智者不可辱,反唇相讥

人不会时时处处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么假如受到别人的污辱时,怎么办?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赢得人格和尊严。下面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时的两个反唇相讥、不辱使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高超的交际能力。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则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及传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嘻皮笑脸的士兵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也虚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人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真是尴尬万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无理、无礼,只好吞下了这颗“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的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实,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上述故事反映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这不仅是人的智慧,更是显现了语言的威力。所以,我们在交际中,要十分注意,语言的应用。

妙语驱大祸,巧言获洪福

能言善辩也是一个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抓关键,一语中的,从而驱祸得福的奥秘。

汉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统帅主力部队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听了这话,所有的疑虑,文帝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赫免了周勃。可以想像,倘若没有人在此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入情入理,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言语的威力是何其大呀!

只言片语胜过千军万马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士兵奋起还击,拯救国家,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告诉你说,能言善辩的口才可以使对方放下屠刀,从而拯救一国家的话,你是否相信?

战国时,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遂起伐燕之念。苏仪当时在燕辅佐昭王,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

然而当苏仪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并不想谈赵楚争端问题,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了。只是礼节性地说:“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苏仪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更不说自己的来意,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地与赵惠王聊起天来:“臣今天来的时候,途经易水河,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要变成死鹬了!’两者互不相舍,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之。”

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挺有趣,便随口说道:从没听说苏仪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

苏仪笑了笑,沉吟一会儿后,又说道:

现在赵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杵,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大王想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

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仪聊天的用意。不过,沉吟片刻后,惠王脱口而出道:“好!”

之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了。而是两国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了外交谈判。自然,想当“渔翁”的秦国希望落空了。

两国相争,气氛自然充满了火药味。因此,作为被征伐国的代表苏仪这时来游说征战国的赵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之事!

因此,当苏仪到达赵国时,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的态度,只是一味作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仪的游说,苏仪此时若是单刀直入,说明来意,直陈说词,很可能要吃闭门羹。所以,苏仪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一种曲折委婉人方法不讲来意,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给赵王说了个很有趣的“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麻痹赵王,等到赵王在随和的气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解除了敌对游说心理与情绪后,才话锋一转,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使赵王如梦方醒。

很明显看出,苏仪用语言拯救了燕,使赵国未对燕国用兵。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下例:

公输般为楚国设计云梯,完成之后,即将攻打宋国。这事被墨子听说后,他急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才由齐国到了楚国的首都郢城,见到了公输般。

公输般说:“先生有什么事呢?”

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所以想借先生之刀杀他。”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奉献千两黄金作为报酬。”

公输般说:“我做事一向依循道义,不杀人。”

墨子一听,站了起来,一拜再拜,说道:“请听我说。我在北方时,听说你在创作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可以说是土地过多,人口过少,现在想去攻打宋国,等于是去杀他所欠缺的人口,而去掠夺自己已过多的土地,实在是不智;而且宋国并无罪过,攻打他是不仁;你既知道这些道理,却没能向楚王争说,是不忠;争取之后无效,是不强;既然一向依循道义在做事,请你杀个人都不肯,却要帮助楚王杀那么多人,是不能类推事理。”

公输般只有折服了。墨子一番话说服了公输般,不再帮助楚国造云梯,拯救了宋国。这真是一番话胜过千军万马。

万民临水火,一语解倒悬

“三寸不烂之舌”在古代被用来形容某人能说会道,极有口才。“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刘邦做了皇帝,封张良为”留候。可是张良却想出家当道士去。他说:我家本在韩国,祖上世代都是韩国的大臣,强暴的秦国灭亡了我们韩国,我为了报国仇,宁愿牺牲万金家产,参加了反秦战争,现在,终于见到了胜利。凭了我的‘三寸舌’,今天得到这样高的荣誉和地位,实在是足够足够的了……

古代凭三寸之舌而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例子很多。如下例:

西楚霸王项羽以“杀星”闻名,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其全城百姓总被屠杀净尽。

魏相彭越联汉抗楚,连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火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

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男子集结城东,准备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号地,悲痛欲绝。

这时,一个年仅13岁的儿童,长得面白唇红,眉清目秀,竟去楚营求见项王。

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

小儿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儿童的一番夸奖,欣喜得不得了,忙着问他还有什么意见。儿童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说:“外黄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去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戴。但大王宫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听了此话,项羽虽觉入情入理,却又碍于面子,于是威胁儿童说:“如果我杀死人民,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

儿童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部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作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城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至时已过了几天,如果前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儿童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儿童。

这样,黄城百万人的性命被一个小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救下了。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的入情入理的分析,从这里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道理。

烽火博一笑,一言而亡国

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一言可以兴邦”的道理,同样,如果说出的话属流言蜚语,往大点讲,言语可以扰敌政治,影响经济的运行,从而引致国家的灭亡,民族人沉论,甚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倒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周幽王是一位昏君,不思国家大事,只讲究吃穿玩乐,荒淫无度,宠爱美女褒姒。为使褒姒开口一笑,周幽王使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能奏效。后来,周幽王的一个宠臣,名叫虢石父,说:陛下可以突然击鼓,把烽火点燃起来,说是有西方的戎族前来入侵,哄骗各路诸候率兵策马前来援救,这样就可以逗得褒姒一笑。只知寻欢作乐的周幽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而采纳了虢石父的意见,命令手下在夜间擂起大鼓,在京城周围点燃烽火。诸候们闻讯后,都以为异族要入侵,周朝面临大难,便立即带着兵马,急急忙忙地奔向镐京。急忙赶赴京都城之下的诸候们哪里能看见周幽王和褒姒及一群舞女以外的任何一个敌人的影子呀!周幽王用手指着下面那些受骗的人对褒姒说:“看,这群傻瓜!”褒姒正在纳闷:城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幽王一说,恍然大悟,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这时,城下的诸候们方才明白自己是上当受骗了,大家愤怨地盯着城头上正在玩乐的周幽王和褒姒,率兵马回去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为自取灭亡埋下了无穷的后患。申候被逼谋反,他偷偷地联合一些地方的诸候,又勾结西方的戎族一起进攻镐京。这一次,周幽王听说是戎族打来了,赶紧叫人去擂响大鼓,点燃烽火,以集聚各地兵力。但是,这次却没有一个诸候率兵前来救援,大家还以为这又是幽王一次心血来潮,点燃烽火,陪褒姒解闷儿呢,谁也不愿意再去受骗了。结果,戎族军队很快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俘获了褒姒,并把宫中财宝洗劫一空,还放火烧了镐京。周朝灭亡了。

周朝的灭亡固然有很多种原因,但其中一条不可忽视,那就是虢石父给周幽王出的擂响大鼓,点燃烽火台的馊主意。正是采纳了这馊主意,欺骗了各诸候,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如果说虢石父的一句话,亡了一个国家的话,一点都不过分。由此可以说一言可以兴邦,亦可毁邦呀!

幽默在交际中的作用

幽默是交际中的润滑剂,他可以使人们的表现力增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如果你是说话风趣,幽默感十足的人,那么你会在交际中很受欢迎,并且善于应付复杂场合,在困境中力争主动。

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生动有趣,而有的人说出来呆板无味,这除了与人的个性有关外,还与说话有无技巧有关。一个故事是否有趣,很少含在故事的本身,它之所以有趣,十之八九在于讲故事的人如何讲法。

一语双关幽默法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等,有意识在具有双重意思,而说话者常常强调的不是其表面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种解释,即“话中有话”。幽默的特点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很容易做到一语双关,因此中国人特别喜欢一语双关的幽默形式。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有两个人吵架,甲说:“你那么厉害干吗?你能吃人不成?”乙说:“我不能,因为我是回民。”

这里的“回民”就是双关语,一定词在特定环境中有特定意思“回民”就是人们从中可以听出话中话。乙是通过回民不吃猪肉来骂甲是猪呢,应该说此话恶毒。

例二:从前有个有钱人,非常吝啬,待人很刻薄。一天在吃饭的时候,他把客人留在客厅自己偷溜进里面吃饭。客人很生气,大声说道:“这座厅堂很可惜,许多梁柱被蛀虫蛀坏了!”主人听见了,急忙走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答话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蛀虫,实际上是指主人。主人自然能够听出话中话。

例三:一个有钱人向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大献殷勤,送了许多昂贵的礼物。聪明的女演员当然明白他对自己不怀好心,于是对他说自己的心已另有所属了。但这个有钱人彬彬有礼地回答:“我的渴望没有那样高。”

有钱人的回答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其话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邪念。利用一语双关达到幽默的效果无可厚非,但利用一语双关的方式来暗示下流的东西或阴谋就是不道德的。

例四:在延安时,毛泽东有一阵子右肩发痛,时常痛得不能入睡。毛泽东问他的保健医生朱仲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朱仲丽在窑洞里进行一番仔细察看,发现这洞内朝北的那一面依着山,有一个约两米高、一米宽的洞。这下可找到原因了,“对了,对了!就是从这个防空洞口吹进来的过堂风害人。”她肯定地说。毛泽东顺着朱医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接口说道:“好,这个原因寻着了。看起来,不正之风是可以使人生病的哇!今天我从你这里学到了学问。我看,凡是从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风,总是逆风和歪风,那就非堵住它不可。要不然,真会像你讲的那样,害死人的!我们要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一定得提防从防空洞里钻出来的歪风,不能有半点大意啊!”

毛泽东的话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从隐蔽的防空洞里吹出来的歪风、逆风,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的坏风气,会使我们革命队伍里的一些人受到毒害,思想上患病。我们非得把那害人的“防空洞”堵严、堵死不可。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法实质上是一种偷换概念、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而越强烈。

例一: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在底特律对人说:“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卡特走过来问我为什么抢他的工作。我对他说,我不想抢他的工作,我只是想做总统。”

这里卡特所说的“工作”意思是指他总统的“工作”,而里根却偷换了概念,把“工作”换成了总统。本来大家对卡特的话是都明白的,强烈的幽默效果在这一换中产生。

例二:1843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伊利诺斯州共和党的候选人,与民主党的彼德·卡特赖特竞选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席位。

卡特赖特作为一个有名的牧师,他利用林肯不承认耶酥特点,从而进行大肆攻击,搞得满城风雨,林肯在选民中的威信骤降。

对此林肯胸有成竹。有一次,林肯获悉卡特赖特又要在某教堂作布道演讲了,就按时走进教堂,虔诚地坐在显眼的位置上,有意让这位牧师看到。卡特赖持认为让林肯当众出丑的机会到了。当牧师演讲进入高潮时,突然对信徒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站起来!”信徒全都站了起来。“请坐下!”卡特赖特继续祈祷之后,又说:“所有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吧!”当然,教徒霍然站立。

这时,牧师用特有的神秘而严肃的声调说道:“我看到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而进入天堂,我又看到除一人例外。这个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两次都没有作出反应。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虽是面向牧师,其实是面向选民,很平静地说:“我是以一个恭顺听众的身份来这儿的,没料到卡特赖特教友竟单独点了我的名,不胜荣幸。我认为:卡特赖特教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使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林肯雄辩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在场的人,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身处教堂而热烈鼓掌,这使得卡特赖特狼狈不堪。

林肯的妙答也是偷换概念。对卡特赖特的质问“你到底要到哪里去?”林肯明白卡特赖特的意思,当然不能上当,而是顺水推舟,回答说:“我要到国会去。”

例三:阿凡提当理发匠,大巴依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巴依又来理发了。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他:“巴依,你要眉毛吗?”“当然要!这还用问!”“好,你要我给你!”阿凡提说着,就把巴依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拿着眉毛,巴依被气得说不出来。“巴依,胡子要吗?”

巴依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嚓嚓几刀,就把巴依的胡子刮下来,扔在地上。

阿凡提的所作所为是利用的词语的多义性来“偷梁换柱”。巴依的“要”是指留在原来地方,不用剃掉。而阿凡提却把它换成“你要就给你”。“不要”是指不要剃下来放在我的手里,留在原来的地方。阿凡提把它换成“不要就剃下来扔在地上”。这样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例四: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他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一切约会。不过仅仅几分钟后已就接了一个来自新泽西州的政治家电话。“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聪明的威尔逊当然只是装糊涂,很明显,他明白那人说的位置。但他偷换了概念,将“位置”换成了殡仪馆,既回绝了那人的要求,又产生良好的幽默效果。

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法是指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引申发挥,出人意料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场合,有的话不宜直接了当地说,这时巧用借题发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传南唐时,京师连日未下雨,大旱。于是某日,烈祖问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师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申渐高的话就是借题发挥,巧借烈祖的话,引申发挥京城税多,应该减税的思想从而被巧妙表达。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意见。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这话里有话,周总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的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

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语。周总理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

有一次,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地说:“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条毛驴,现在可有两条了,阔起来了,哈哈!”“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的话把国王气得干瞪眼却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国王和大臣带着阿凡提外出打猎。炎热的天气,使国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湿透了,于是他们脱下衣衫并搭在阿凡提的肩上。

阿凡提本来就够热了,再加上国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国王见阿凡提热得满头大汗,便故意戏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

阿凡提听了很生气,但却平静地说:“不,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阿凡提两次对国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话题法。从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从国王的话题引申发挥,达到了讽刺国王的效果。

急中生智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发窘的问题和尴尬的处境,那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不乱,从狼狈难堪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呢?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的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活跃的状态,说出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帮助解困。

有一次,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先生演出《天水关》,他在剧中饰演诸葛亮。没想到,一位饰演魏延的演员开演前病了。一位来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荐,替演魏延这一角色。

当戏演到诸葛亮升帐发号施令巧施离间计时,这个演员想和马连良开个玩笑,该魏延下场时,他偏不下场,却摇摇摆摆地向诸葛亮一拱手,粗声粗气地说道:“末将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点!”

当然,马连良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难倒。他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向“魏延”莞尔一笑,说道:“此乃军机,岂可明言?请魏将军站过来。”“魏延”一听,只好走到“诸葛亮”眼前。只见“诸葛亮”稍微转了一个身体,俯在“魏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那“魏延”口中连呼“丞想好计!丞相好计!”然后赶忙匆匆下场。

这段临场现场加的“戏”,连台下的老观众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其实,马连良的“好计”只不过是压低嗓门,笑着对这位同行骂了一句:“你这个王八蛋,还不快点滚下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连良不慌不恼,巧言解困,所用的就是急中生智幽默法。马连良真不愧是一位艺术大师。

在某地有一个剧团,由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将一个戏连续上演了一百多场。剧中有这样一场戏:一个贵族被关押在一所监狱里,一个看守给他送来了一封信,他就把信当众念了一遍。每次演出,这个看守要将所念的信递给贵族,但是这一天,演看守的演员却想和演贵族的演员开一个小小的玩笑,看他是否能背诵这封信。他上台后,递给贵族的是一张白纸,而不是真正的信。演贵族的演员打开信一看,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信的内容他一句也记不得呀。他停顿了足足有两秒钟,多尴尬!他“嗯”“啊”了两声。却见他灵光一闪,想出计来,摆出了贵族的样子,说到:“这光线太暗,你念给我听吧!”演看守的演员暗叫道:“好啊,都推给我了?”他虽然每天晚上都听“贵族”读一遍,可他也记不上两句。接过和炸弹似的信件。但他毕竟是老演员,很快镇定下来,假装把信展开,放在眼前一看,然后说:“不错,光线确实太暗,连我都看不清,你等着我去拿眼镜来。”他连忙走下台,换上了原来那封信,同时也没忘从什么人脸上扯下一副眼镜。

这两个演员都很机智,在困境面前,不忙不慌,都找到了台阶,又不露声色,充分体现了他们机敏的头脑和驾驱语言的能力。

周总理被外国友人称为最有魅力的外交家,他在外交过程中表现出机敏和风度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相传有一天,周总理设宴招待东欧的一位外交使节,没想到无意中,一个本该是字形的传统民族图案成了法西斯标志。外宾大吃一惊,忙向总理请教:“为什么在这道汤里有法西斯标志?”总理也发现了汤里有字图案,随即热诚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图案,名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的意思。这是对客人们的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又幽默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这道汤被吃了个精光。

以机智闻名于全世界的周总理,再一次以机智的语言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了对方,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潇洒风度。在复杂的困境中,如果能够做到急中生智,不但能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也能给别人以台阶,这在社会交往中,即使在政治活动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60年代,我用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民僧众向陈毅赠献佛像。立时万众瞩目。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高高兴兴地双手接过佛像,大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引得笑声如雷。

如果接过长老赠献的佛像,是否也预示共产党人信佛,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困境。陈毅却机智地说了一句“靠老佛爷保佑,从此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即摆脱了困境,幽默得体。

有时,机智的幽默可以攻击对方,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且效果很不错。

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攻击于对方。攻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简直是拾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流称为“唇枪舌战呢,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接着他说: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白了这个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说海涅是驴子,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在幽默的应用上便可看出来,能力较高者,是十分善于运用幽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