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选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0:10:39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选粹

上海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选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上海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选粹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29ISBN:9787509728567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第二批全国文明村镇浦东新区金桥镇:金色足迹 和谐乐章

金桥镇地处浦东新区中北部,与金桥出口加工区唇齿相依,行政管辖面积为25.28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目前全镇有6个村和8个居民区,户籍人口约2.9万人,流动人口约5.6万人。

近3年来,金桥镇领导班子立足于执政为民、强镇富民、发展惠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在巩固“全国文明镇”、“全国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安全社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国际安全社区”、“上海市双拥模范镇”、“上海市充分就业社区”、“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达标区”、“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镇”等一系列荣誉。目前,金桥镇正全力以赴朝着建设上海市郊综合发展示范镇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一 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立足金桥实际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明创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不断壮大镇经济实力,金桥面对土地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的瓶颈制约,坚持拓宽视野、找准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镇域经济。(一)推动特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拓展产业空间

紧紧抓住汽车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做大做强汽车配套物流产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汽车配套物流除了服务上海通用,还伴随通用跟进拓展到烟台、沈阳、西安等地。通过实施合并重组战略,与上汽集团安吉天地汽车物流企业实现强强联合,成立安吉通汇合资公司,从而使业务从通用汽车扩大到上汽集团旗下的其他汽车品牌。同时,致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65%,经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深挖潜力、腾笼换鸟,做足有限空间文章

坚持对内深化开掘,提高存量土地、厂房、楼宇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引进资金、品牌对原金桥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圆满承担了世博游客接待任务。引进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先后引进奥迪城市展厅等5家高能级企业入驻金金园区。加快镇集体资产盘实、盘活、盘优的步伐,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运作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无贷款、无负债、无坏账,净资产达到12亿元。(三)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引税力度,为持续发展积累后劲

制定镇招商企业扶持奖励措施和亲商稳企日常联系制度,为企业落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完善各项招商机制和后续服务,大力拓宽招商渠道,丰富招商形式,招商引资总额每年都在10亿元以上。(四)亲商稳企,在深化服务、优化综合环境上下工夫

坚持以优质的服务营造优质的软环境来促进招商,不仅招得进,而且留得住、做得大。镇班子成员和机关同志定期走访落户企业,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想方设法为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优质服务,包括员工住宿、子女就学,企业周边环境整治等,为企业经营者营造良好的创业、居住和生活氛围,使金桥镇成为近悦远来的一方热土。2009年、2010年,镇三业总收入均超过200亿元,年度税收分别达到16.77亿元和25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税收位居浦东新区镇级第一;2011年1~7月份税收达到18.85亿元,同比增长8%,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 强镇富民,发展惠民——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

开展文明创建,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文明程度与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为此,金桥镇始终把持续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既注重“雪中送炭”,又兼顾“锦上添花”,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一)积极做好就业工作,着力夯实民生之本

发挥镇劳动保障部门及村(居)委就业援助员等多渠道的作用,广泛开辟就业岗位。制定了对吸纳金桥镇人员就业企业实行奖励和扶持补贴的政策,创立了金桥青年创业服务社帮助年轻群体就业,并率先在浦东新区建立了金桥来沪人员就业保障服务中心。2009年、2010年,金桥镇成功推荐上岗就业人数分别超过2.8万人、4.5万人,成功将镇创建为“上海市充分就业社区”;2011年上半年已经推荐上岗就业2.4万人。2009年、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29元、17188元,位列浦东新区各镇第一。(二)做细做实民生保障,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制度,完善以政府救济为主导,社会帮扶救助和党群结对互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体系,特别是对因大病重病致贫困难家庭实施大额帮困。全镇农民享有医疗保障率达到100%,每年免费对30岁以上参加合作医疗的所有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免费对6000多名来沪人员进行肺癌、肺结核两病普查。(三)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快重点功能项目的推进。按照欧陆风格建设的现代新型集镇别具特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集镇住宅平改坡、居民楼顶水箱改造、雨污水分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健康社区创建,荣获“上海市健康社区先进镇”称号。完善“三校联动”机制,推进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广大居民的各类素质。三 优化机制,综合施治——立足长效加强社会管理

巩固全国文明镇,必须要强化社会管理,着力于构建和谐,通过形成机制、综合施治,确保文明创建实现长效、常态。(一)完善综合管理体系

除党委、政府重视外,金桥镇平时抓住责任落实、工作督察、实效考核等关键点,在服务世博和文明创评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格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督办、标准化绩效考核、制度化市民巡访等管理体系。同时,针对来沪人员比较多的实际,以“管理属地化、服务市民化”为理念,在浦东新区率先建立来沪人员集中居住的“蓝领公寓”,加强管理服务,为企业解决员工住宿问题,让企业受益、员工得实惠。(二)完善市容管理制度

以长效、常态为目标,建立完善了市容环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市容管理路段包干制度、市容环境即时报告制度、每月检查讲评制度、集镇商户“门前三包”制度、集镇道路分级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制度等6项制度,管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加大农村“两违”和渣土整治力度,做到管理属地化、考核能跟上。(三)完善社区管理模式

针对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积极推动探索“政府扶持、购买服务、制定标准、完善考核”的新型管理模式。针对碧云国际社区相对高端的特点,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努力搭建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需求的平台,在智能化管理、服务方面已经走在浦东新区前列。充分发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敬老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在便民利民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大社区居民血压档案健康信息库等惠民工程的受益群体。(四)完善平安建设机制

全力加强世博期间的社会面防控,通过抓队伍培训、抓实战演练、抓机制完善,做到以点保面、服务大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的目标。在完善实施维稳责任制、班子成员“一岗双职”、矛盾信息定期排摸等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大动迁、大开发当中维护社会稳定。近3年来,在有序推进各项动迁、拆除不少违法建筑的情况下,金桥镇没有发生进京集访事件,信访办结率都达到98%以上,民间纠纷司法调处率和成功率都达到100%。构筑“大安全”长效机制,成功创建“WHO国际安全社区”,少年消防军校等特色项目并得到国际安全社区评委的高度肯定。四 探索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推进文明创建工作

在全国文明镇巩固之路上,金桥镇始终坚持虚事实做,始终坚持精品化打造与群众性普及两翼齐飞的工作思路,既注重培育能够体现金桥特色、金桥水平的精品项目,又十分注重群众性活动在农村、社区的蓬勃开展,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使文明创建工作在金桥镇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发展。具体体现在“六个有”上:(一)有抓手

在布置和开展文明创建时,对基层有工作任务、有量化指标、有专项检查、有评比表彰,从而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创建秩序。通过努力,2011年年初,全镇7个居民区全部创建为市级文明小区、1个可创建村创建为市级文明村、两家单位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全镇4家宗教场所中的3家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宗教场所”。(二)有阵地

在巩固原有创建阵地的基础上,又新建金桥镇文体中心,并按照市里的要求完善内部设施与整体功能,2011年已经投入使用,文体中心的建筑体量和投资量在镇一级都名列前茅。另外,金桥镇有专门的镇标、《今日金桥》镇报、镇网站和金桥镇镇歌,《今日金桥》每期发行量达到13000多份,发到全镇每家每户群众和落户金桥企业的手中。(三)有队伍

主动探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机制,立足于体现群众参与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团、文明劝导队、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各支队伍在创建中的积极作用。在文体活动方面,全镇共有97支文体团队开展日常活动;在志愿者队伍方面,着力打造金桥镇志愿者工作社会认证体系,目前全镇有68支志愿者队伍,共2500多名志愿者参与各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有活动

按照弘扬“科学、文明、和谐、民主”社会新风尚的目标,积极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镇内月月有广场文化、周周有电影下乡,每年送电影到村、社区都超过100场。对常年开展的活动,比如沪剧沙龙、社区健身、老年人读报小组等,加强组织与资源支持,使各社区内的群众性活动热火朝天地蓬勃开展。(五)有特色

金桥镇合唱团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的文化团队品牌,为镇里赢得了荣誉;作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桥书画展已经连续举办了22届,2011年金桥镇还举办了首届上海市刻字艺术作品展、海派书画名家邀请展和浦东新区首届老年书画展等多个大型文化活动,书画艺术在金桥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氛围;“行人闯红灯自动监控系统”项目属于全国首创,并在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受邀做了专题介绍;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在浦东新区38家街镇的社区体育指数评估中,金桥镇排名前列,被评为“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六)有保障

在文明创建经费方面,金桥镇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每年都在300万元以上,用于市容环境、社会管理、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财政资金3年来累计超过8000万元,另外,镇文体中心光是建造投资就达到1.5亿元。为保障文明创建的顺利开展,镇领导班子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为文明创建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营造勤政廉政优政的政治文明氛围;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强化文明创建的意识与责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为文明创建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近3年来,在全国文明镇巩固和提升的过程中,镇领导班子深深体会到,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民生工程。因此坚持高标准实施、聚焦有形目标;坚持基层基础、不断探索创新;坚持虚事实做,注重通过形成机制实现常态长效。通过文明创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从而形成了文明创建与其他工作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

放眼今后的发展,金桥镇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国文明镇的标准和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优化综合环境、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加强精深化开发、精细化建管、精品化展示的基础上,努力争创上海市市郊综合发展示范镇。浦东新区张江镇:适应聚焦要求 提升创建水平 努力打造与一流园区相匹配的科技人文社区

张江镇地处浦东新区最富特色的科技产业走廊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交通主轴的联结交会点。在“聚焦张江”战略的强势推动下,张江开发园区已形成了起点较高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使张江镇的区位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并由此步入了“形态城市化、产业科技化、农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与此同时,张江镇通过持续不断的创建活动,取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国际安全社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上海市‘五好’镇党委”、“上海市健康社区示范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但也存在着与科技园区不相适应的城乡“两元结构、两级落差”。对此,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镇创建活动中,张江镇着眼于“三个两”,主动对焦找差距,通过园镇一体融合发展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区域文明程度。一 着眼于加快“两体融合”,深化规划联体、开发联动、产业联结、资源联合“四项机制”,以科学规划引领文明发展

面对张江大转型、大跨越、大发展、大融合的特点,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立足率先、主动融合、加快转型、合作共赢”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联体、开发联动、产业联结、资源联合”的四项机制,在新起点上推进与一流开发园区相匹配的宜居家园建设。(一)规划联体

张江镇坚持把规划编制、实施的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园镇产业一体和社会管理融合上。形态规划,主要细化完善与区域发展相配套的二、三号动迁基地修建性控详规划等几个专业性规划的调整和整合;产业规划,完善形成以张江路、祖冲之路为主轴的核心商圈和以张江科技工业园、张江总部经济园和环东生态农业园为主要形态的“两轴三园”的产业布局;民生规划,围绕建设与一流开发园区相匹配的宜居家园的定位,促进民生工作实现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二)开发联动

张江镇在稳固园区委托型、包干型、合作型等开发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征地开发前期委托合作、城镇建设公建和市政管理分工合作、产业项目多元招商股份合作、社区服务功能互补合作等机制,基本形成了园镇优势叠加、利益共享的联合开发机制。重点做好商用飞机研发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地铁11号线、复兴医药、盛大彩虹城、申江路延伸等国家、市级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三)产业联结

张江镇坚持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投资入股等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主动迎合高科技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社会边际需求,确立了生活区内企业转制与转移同步、机制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对低能级企业、低效益产业实施梯度转移,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三大高地”。2010年全镇三业总收入实现318亿元,年均增长14.8%;镇可支配财力完成4.2亿元,年均增长10.5%;税收完成14.2亿元,年均增长10.7%。(四)资源联合

张江镇坚持以依托园区、服务园区作为基本工作立意,建立了“镇园联动、镇校联动、镇企联动”的社区资源共享和“划分网格单元、落实网格责任、实施网格管理”的联合机制,基本形成了大张江、大社区的承接式、组团式服务格局,在相互协调、相互滋养中促进园镇融合。二 着眼于破解“两元结构”,构建民意传导、民乐文化、民政保障、民治管理、民安和谐“五大体系”,以和谐服务营造文明环境

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区域文明群众最能感受触摸的就是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因此,镇党委、政府着力构建“民意传导、民乐文化、民政保障、民治管理、民安和谐”五大服务体系,以和谐服务营造文明环境。(一)民意传导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完善“两代表”定期走访(党代表、人大代表)、“四例会”工作制度(征询会提事、听证会议事、协调会理事、评审会监事),保证信息上行畅通,使社区居民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得到表达和汇集。

二是完善迎博办博期间的媒体服务机制,建立镇—村居—楼组—团队4个层面的媒体志愿服务队伍,收集民意、表达民意、引导民意,扩大信息下行覆盖。

三是发挥报(《张江科技文化报》)、网(张江门户网站、张江家园网、乐吧网)、群(小区论坛群)等传播平台作用,促使信息平行传递充分,民意得到充分的表达。(二)民乐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立会(文体联席工作会议)、建库(文体资源库)、下单(活动配送菜单)、派员(文体指导员)、考核(活动绩效评估),搭建上学(社区学校)、上网(乐吧网)、上场(公共运动场)的多元需求平台,扩大自娱自乐场所,促进民乐文化发展。

二是通过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动,搭建展示、交流、分享的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社区、园区、校区文化资源的融合联动,鼓励发展自娱他乐,提升政府提供文化的服务力。

三是通过探索社会化组织管理、项目化经费投入、团队化自治发展的运行机制,搭建管理、激励、引领的团队发展平台,持续促进众娱众乐,使社区文化小舞台转出社会大和谐。(三)民政保障服务体系

在医有所保方面,完善了曙光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站点的两级联动机制,初步构建了预防、医疗、保健、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模式。在困有所帮方面,通过加大政府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困救助力度,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助、慈善互助的多元帮困机制,3年累计帮困救助5058.25万元、48400多人次。在劳有所助方面,通过“四个一体”、“九个一块”深化园镇联动、镇企联动的就业促进机制,3年累计推荐上岗3414人次,让所有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适龄居民充分就业。在学有所奖方面,发挥张江镇优秀园丁奖励资金、黄炳权奖学金、优苗计划等引领激励作用,建立完善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阶段教育的扶持与奖励制度。(四)民治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对国际化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动迁房社区、集镇社区、农村社区等5类社区形态实行分类管理,扩大社区居民有序参与自主管理、自主服务。

二是发挥志愿者、文化团队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是通过结对共建、联席会议等途径,支持社区单位协同,激发区域管理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增进社区共治、共荣、共享。(五)民安和谐服务体系

围绕点,以看家护园为主要内容,强化防控重点单位、重要场所、重要时点物防、技防、人防的力量配置,形成“点”的局部联动。串起线,通过信息联通、勤务联动、治安联防、“顽点”联控、整治联合的“五联”工作机制,对辖区内主要防控线路、防控时段构筑网格布防主干支架。覆盖面,注重填充扩展网格间隙,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平安建设和安全创建中来,真正实现稳定工作和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队伍建设和设施配套全覆盖。三 着眼于缩小“两级落差”,通过教育引领、主题实践、文化配送、群体示范“四大活动”,以广泛参与提升文明素质

面对高科技、高学位的园区精英和刚转型的低文化、低学历的新市民的“两级落差”, 镇党委、政府把缩小这一“短板”作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寓教于“学”、寓教于“和”的创建活动,在广泛参与中引领提升文明素质。(一)以“争先创优”和张江率先发展为主题的教育引领活动

先后开展了“两看张江”、“四比四为”、“我说变化”等主题教育活动,看发展变化、讲发展形势、谈发展感受、展发展成果。广泛开展“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同时还通过拍摄《华彩张江》、《科技张江》等宣传片,出版乡土教材《张江镇志》、《张江钩沉》,编辑报纸《张江科技文化报》等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在参与创建中凝聚合力。(二)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为主线的文明实践活动

从“垃圾不落地”和“马路不乱穿”等文明细节入手,开展“献一计、展一技、改一习、亮一片”文明实践活动。张江镇还在集镇区域的20个主要路口,专门建立了近800人的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党政班子、机关带头每月服务1小时,每月评比推出两名文明之星,引导人们从身边细微小事做起,加快进镇农民向文明市民的转变。(三)以项目运作和平台搭建为主抓的文化配送活动

根据群众需求,每年排出100多项“六进社区”配送活动,形式有“周”(宣传周、活动周)、“赛”(才艺赛)、“会”(运动会、展示会)、节(科技文化节、中外家庭文化节)、“评”(文化才俊、文化团队)等,丰富社区居民“上学、上场、上网”的活动平台。为适应多元社区形态和多类人群需求,社区学校创设了“68365.cc”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乐享新鲜事”、“乐学工坊”、“乐活圈子”和“乐玩游戏”等板块,引导建立张江“乐活”社区文化,以文化活动提升文明素质。(四)以志愿者服务和团队骨干凝聚为主打的群体示范活动

张江镇组建了十大志愿者服务基地、百个志愿者服务岗位、千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网络,特别是针对来沪务工青年而建立的“大家乐俱乐部”,通过大家学、大家看、大家练、大家演等活动板块,创设了凝聚、交流、展示的舞台。

几年来的创建活动,张江镇深切感受到,精神文明创建“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其主体是群众,动力来自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工作推进上,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恪守创建为民这一宗旨。在深化文明镇创建过程中,把保障实惠、环境实惠、精神实惠作为创建的着力点,每年办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10项实事,花重力破解困扰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文明创建活动融入群众生活,群众在享受文明创建成果的同时,变创建的“客体”为“主体”,从而为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二是必须抓住基层创建这一重点。镇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系列创建活动,创建覆盖率达到100%。在创建主体上,由以村(居)委层面为主向整个社区转变,由以户籍人口为主向镇域全员转变;在创建要求上,由以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为主向激发全面发展转变;在创建途径上,由以组织推动为主发展为双向互动再到内在驱动转变,从而增强了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必须激发创建活力这一关键。文明创建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创建规划上,把创建文明镇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和科技文化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创建网络上,形成了党委统揽、政府落实、条线分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创建的计划性、协同性、针对性和成效性。在创建活动上,与创建国际安全社区、国家卫生镇、环境优美乡镇、上海市健康社区等创建活动紧密衔接,每年都有一个创建“兴奋点”,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创建高潮,文明镇创建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提升。

四是必须抓住长效机制这一保障。创建成在坚持,难在坚持,镇党委、政府突出4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责任机制。对照文明镇创建的标准要求,逐一分解责任,逐条组织落实,使创建工作层层有人抓、项项有指标、件件有落实。

2.参与机制。通过为市民服务、请市民参与、听市民建议、让市民监督等途径,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

3.合力机制。按照“社区所需、群众所求、自己所能”原则,坚持借助外力、整合内力、发挥自力三者统一,最大化地整合扩大创建合力。

4.督促机制。建立了由党员代表、人民代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市民巡访队伍,让群众参与文明管理、评价创建成果。宝山区月浦镇:鼓乡奏响文化之音融合南北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坐落在上海北翼的月浦镇东临长江,辖区内有大型部、市属企业如宝钢等单位落户。在47平方公里的面积内,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近30个民族的居民,共14.1万常住人口(其中户籍人口6.8万),涌现出了63支文化团队共2000多名队员。走在月浦的大街上,处处飘来吹拉弹唱的欢歌:气势宏伟的锣鼓声,吴侬软语的沪剧声,嘹亮悦耳的合唱声……各个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股浓浓的群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居民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有了文化的氛围,就有了和谐的氛围,也有了发展的氛围。近年来,钢城月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由政府搭台,让群众唱戏,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素质,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月浦镇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卫生镇”,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镇”;还连续4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镇”。月浦锣鼓 串起南北文化精髓

这是夏日的一个夜晚,虽然酷暑难耐,但月浦锣鼓艺术团的几十名队员依旧聚精会神地练习着,节奏强烈的锣鼓声,整齐划一的步伐,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我们大家都喜欢打鼓,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因为锣鼓走到了一起。白天在家里自己练,晚上出来一起练,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充实。”锣鼓队的刘素芬来自山西,打鼓已经10多年,“最早的时候我们锣鼓队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有80多人了,而且不仅有山西人,还有湖北、河南、四川等好多地方的队员,连不少月浦当地人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始于清朝中期的月浦锣鼓源远流长,流传民间的“八仙对鼓”更是风靡一时。随着宝钢建设、全国各地的冶金单位来到宝山,威风锣鼓、太远锣鼓、闹年锣鼓、浙东锣鼓等许多地区的优秀鼓种和众多的民间鼓手落户月浦。海纳百川的月浦人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这些外来鼓种和鼓手,将月浦传统的锣鼓艺术与之结合,博采南北文化之精髓,赋予月浦锣鼓新的文化内涵。“刚开始我们也只是觉得好玩,后来月浦镇成立了锣鼓协会,让我们一下子觉得有了娘家了,锣鼓队也从当初自娱自乐的业余队,成为登上世界艺术舞台的表演队。”袁智繁觉得没有月浦镇的支持,他们的锣鼓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当时,月浦锣鼓队的队员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分布在不同的单位,相对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让月浦锣鼓敲得更响,传得更远这个问题,月浦镇采取由镇财政拨款、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和新老队员传帮带等方式,支持锣鼓文化建设,扶持锣鼓队伍发展。几年来,共培训1000多名鼓乐爱好者,其中有200多人成为了锣鼓队的骨干。

1997年,月浦地区锣鼓协会正式成立,将分散的锣鼓队和鼓手聚集在了一起。每年一次的锣鼓节,锣鼓、劲鼓、摇鼓、腰鼓等各种形式的锣鼓表演让月浦群众一饱眼福,成为月浦地区的一件文化盛事。月浦锣鼓也逐渐走向成熟,先后参加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市首届群众锣鼓邀请赛”、“上海市首届农民运动会”等大型表演。2007年6月,月浦锣鼓艺术团走出国门,应邀参加了“欧洲民间艺术节”,让中国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受到世人的瞩目。2010年世博期间,月浦锣鼓更是敲进了世博园,在世博园的前后20多场演出中博得了中外游客的喝彩。

在不断的整合优化中,月浦锣鼓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2005年,月浦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百鼓陈列馆”,展出的中外锣鼓近90种。2007年6月,月浦锣鼓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锣鼓艺术已成为月浦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女子劲鼓队”、“学生对鼓队”、“幼儿摇鼓队”等特色鲜明的锣鼓队活跃在月浦的大街小巷上,成为月浦群众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未来,月浦镇设想建设以锣鼓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和科技文化一条街,建造一座标志月浦锣鼓的城市雕塑,借助“文化村”和“文化小区”建设,实现锣鼓队伍“全覆盖”,开办锣鼓艺术学校培训班,使月浦锣鼓后继有人,同时为锣鼓这个古老的民间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文化培训 凝聚人心共创和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软环境,群众文化的繁荣,可以凝聚人心共创和谐。

走进月浦的许多小区楼道,经常可以看到每层楼里都张贴着居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有的楼道里放着绿化盆景,这些使每幢楼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60多岁的张老伯刚从虹口动迁到月浦10村时,对这里的一切都不满意,经常跑回原来住的地方。后来,他参加了小区的国画学习班,还时常观看小区里居民自己组织的文艺演出。社区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慢慢改变了他的看法:“月浦的文化气息很浓,现在,月浦就是我的家了。”如今,他参加了关工委,经常向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文明新风尚,还加入了月浦公园志愿者队伍,为爱绿护绿、保护月浦的环境出力。

月浦10村里本来有个活动室,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每天来这里打麻将。丰富的文化活动渐渐把这些老年人从麻将桌上拉了下来,“我本来每天要去打麻将的,现在开始练书法,还可以养神,好啊。”年近七旬的李大爷说好多老人都和他一样参加了书画班,再也不去打麻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加了文化培训,过去的活动室也被改成了书法国画的教室。“侬好,阿拉一道来讲上海闲话。”每个周二的上午,月浦8村上海话学习班里总会传出一阵阵不太标准的上海话。虽然说得还有些别扭,但学员们却一点也不马虎,有的不时做着笔记,有的还特地买来了学说上海话的专用学习手册。

这些学员都是早已落户月浦的新上海人,尽管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但许多人对于上海话还是十分生疏。“现在我在上海生活,离不开这个地方,如果能讲上海话就更好了。”刘阿姨是已经退休的冶建单位职工,来上海20多年了,听说小区里有这个班,立即报名参加。在一字一句的学习中,刘阿姨更深地了解了上海的文化,也觉得自己更深地融入了上海,融入了月浦。

从周一到周五,英语班、绘画班……月浦8村每天都有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小区里不少居民。走进爱心编织社里,妇女们正用她们的爱心一针一线地编织着毛衣。正在织毛衣的王阿姨说:“我本来不会织毛衣,听说这里有人教就来了。”编织社里有人手把手地教,让初学者慢慢能织些简单的花样。“最初只是打算为喜欢编织的妇女们组织个兴趣班,织好的毛衣送给困难群众,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参加,现在已经有5件毛衣送到了社区居民手中。”居委干部说很多人是被“爱心”吸引来的,这些用于编织的“爱心毛线”是小区周围几家毛线店自愿捐赠而来。

月浦镇的常住人员来自20多个省市,由近30个民族构成,其中藏着不少能人巧匠。为了发挥这些人的文化底蕴,创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氛围,近年来月浦镇在各个社区中开展了“一居一品”的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书画、乐器、鼓艺、沪剧、健身、丝袜花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投身月浦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 使农民融入月浦社区

让所有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创建文明镇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全民进一步参与共建的强大动力。月浦镇在文明创建中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让农民感受到了文明创建的显著成果。“我们虽然是农民,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这是文明创建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实惠。”许多村民为镇、村这几年在文化建设上的不断投入感到欣慰。

如果你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走进月浦的新农村,可以看到,这里的广场上村民们正翩翩起舞,欢快的旋律、舞动的脚步,让村民们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尽情地放松自己。这里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居民一样拥有图书室、健身室、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有几个村还先行一步,建起了篮球场。村民们把图书室称之为“农家书屋”,大家业余时间可以上农家书屋看看书,去健身室做做操,老年人则可以到活动室喝喝茶聊聊山海经,年轻的可以到篮球场打打球。2007年年初,月浦镇的沈巷村在村里还建起了村级社区信息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网了,信息苑还专门请来老师为村民上电脑课,一些平时很少和外界接触的老年人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到了世界的瞬息变幻。

月浦镇是一个城乡一体的城镇,如何在农村开展群众文化,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针对农民喜欢听沪剧的习惯,2001年,月浦镇成立了沪剧协会。队员们走村入巷,深入月浦的各个农村,他们演出的大多是《星星之火》、《阿必大》等传统的沪剧折子戏,因此很受村民的欢迎。沪剧队还自编自演了《5个媳妇孝敬婆婆》、《唱唱我伲的新月浦》,通过戏曲的形式向观众传授互敬互爱的家庭美德和爱祖国、爱家乡的家乡情,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我们年纪大的人就喜欢听沪剧,他们每次来演出我们都很喜欢看的。”一次,朱老太在看完沪剧队演出后,拉着队员的手不让他们走。

近年来,月浦镇不断加快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段泾村、聚源桥村、沈家桥村等各个村陆续建起了集学习、娱乐、休闲于一身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老年活动室陆续建成,农家书屋已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村村建起了社区学校教学点,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农民在不断的理解和欣赏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了对月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整个社区洋溢着“月浦是我家”的和谐氛围。

月浦镇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了月浦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素质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也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以及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为建设文明幸福月浦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闵行区七宝镇:巩固成果乘势而上 谱写七宝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

七宝镇位于闵行区的东北部,是闵行区的门户之一。全镇面积19.62平方公里,有9个行政村,53个居委,现有常住人口28万,其中,户籍人口12万。

自2008年创建成全国文明镇以来,七宝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上海市、闵行区文明办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紧密结合实际,以迎办世博为契机,围绕“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主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1年,创建成市级文明小区45个,市级文明村4个,创成比例均达50%以上;保持和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经济百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书法之乡”、“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上海市‘五好’镇党委”、“上海市民俗文化特色区域”、“上海市学习型社区”等5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一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文明创建的推进机制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镇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到文明镇是七宝镇一项综合性最强、要求最高的创建工作,是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抓手;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更是新形势下探索解决“新二元”结构瓶颈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证七宝镇的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七宝镇针对城市化进程快、导入人口多、外来流动人员多、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多等特点,进一步强化了所创建的组织领导,完善了“党委统揽全局,政府全力推进,各方齐抓共管,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

实行由镇党委书记任文明委主任,镇长任常务副主任,副书记具体抓落实,文明办、创建办协调推进的领导体制。同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书记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并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镇文明委委员,具体负责各自条线的工作,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合力推进。由于责任到位,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做到分工明确、确保落实。(二)强化社会管理机制

成立了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和镇综合管理“大联动”中心,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在闵行区率先实现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城管所、联管大队、拆违办等部门集中办公,形成了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中、信息采集大平台、矛盾隐患大排查、社会治安大联防、行政执法大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目前,全镇9个村、50个居委均成立了“大联动”工作站,社会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了镇3套班子领导分工下基层督导考核机制,班子成员走进各村、各居住小区,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走访督察,对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及时进行协调、督办,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每年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每年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仅授予荣誉称号,而且给予物质奖励。

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使七宝的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 把握发展主线,坚持惠民利民,进一步提升地区综合实力

在巩固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过程中,七宝镇党委、政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始终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教育重镇”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发展社会事业,地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10年全镇完成地区增加值60.6亿元,财政收入23.5亿元,群众收益9.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左右。产业结构保持稳定,第二产业质量持续优化,第三产业稳中有升,集体经济自有产业物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占全镇增加值比重达到50%。(二)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3年来,完成老街徐家弄地块等14个地块的改造,新建拓建道路5.58公里,完成5条道路改造整治。对26个共112.75万平方米旧小区实施平改坡综合改造,对53个共212.9万平方米旧小区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开通、调整、延伸了14条公交线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调整、新绿化面积15.82万平方米,污水收集外排率达90%以上。(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重镇建设成果显著,依托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带动学校软硬件设施提升,完成了七宝中心幼儿园、明强小学、七宝实验中学等一批基础教育设施的改建扩建。文化大镇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新的镇文化活动中心,立足七宝千年文化的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七宝皮影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称号。(四)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镇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每年对符合条件的退休、退养老人发放精神文明和谐奖。率先实行合作医疗实时结报制度,简化了手续,减轻了居民垫付药费的压力。组织开展了“万人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一系列就业促进活动,着力解决动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年均新增岗位3000多个。深入开展国家健康试点镇建设工作,建成“健康自检室”,建立“健康生活指导中心”,开展社区重大疾病健康筛查。三 抓住世博机遇,深化创建内涵,促进文明镇创建上新水平

利用重大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七宝镇多年来坚持的一条成功经验。迎办世博,是一个极为难得的重大机遇,对此,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深化文明镇创建内涵,丰富和充实创建内容,把文明镇创建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以志愿服务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在两年多迎办世博期间,七宝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平安世博、清洁城市、交通文明、市民巡访、窗口服务、社区服务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世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城市文明志愿者,他们每天坚守在全镇各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商业网点、旅游区域,开展志愿服务,践行文明礼仪,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老街钟楼广场开展的“文明行动365”志愿活动,成为七宝镇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品牌,得到闵行区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如今,志愿精神已深入人心,七宝镇将努力探索后世博志愿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志愿服务,传播文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二)以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明素养

群众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七宝镇从实际出发,结合全镇500多支文体团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如“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周周演”文艺巡演、“蒲溪书画社”和“培池书画室”的书画展等,这些以群众文化为抓手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七宝镇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七宝合唱团获“上海市十佳优秀社区合唱团”称号,原创的男女声四重唱《古镇音画》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柔力球队参加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大众组比赛获团体第一。(三)以道德建设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开展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方面,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大的特点,镇党委、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先后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践行八荣八耻”、“创评改”、“万名市民学礼仪”、“理论学习示范户”等活动,有效推进了全镇思想道德建设。镇党委、政府还关心、关爱外来劳动者,调动他们融入七宝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涌现了上海市优秀农民工郑启芳,心系员工、创先争优作表率的非公企业主党支部书记何世奎,全家献血总量达3000余毫升的侨眷刘郑梅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七宝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七宝镇将更加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进一步弘扬世博精神,创新社会管理,为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作出新的贡献!嘉定区安亭镇:千年古镇汽车城 文明创建新跨越

安亭是上海的西大门,西接江苏省,处于嘉定、昆山、青浦三地的交界,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在地。全镇面积89.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5万,下辖44个行政村、20个社区居委。

近年来,在上海市、嘉定区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安亭镇以发展汽车产业作为经济支撑,全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方共同配合、工作制度规范、四个文明一起抓”的良好格局。安亭的经济综合实力始终排在市郊前列,人均GDP达3万美元,先后创建成“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国家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并于2008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镇”。在巩固全国文明镇的新一轮创建过程中,安亭镇紧扣中心任务,借世博之势,聚全镇之力,认真对照创建标准,夯实基础性创建工作,开展创新性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一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安亭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党政班子和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巩固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聚焦迎办世博,广泛搭建平台,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一)创设主线,坚持一年一个创建主题

2009“共建年”,围绕“联创共建促发展”主题,全镇掀起村村结对、村居结对、村企结对、村(居)校结对、校企结对等高潮,通过签约结对、以优带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扎实推进文明创建。2010“实践年”,突出“迎办世博”和“新安亭新跨越文明实践”主题,引领市民利用实践基地,参与实践活动,全力营造迎办世博的良好氛围。2011“争创年”,围绕“创先争优促发展”主题,抓好“文明创优五百工程”,进一步巩固“上海市文明镇”和“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二)打造亮点,精心培育创建特色品牌

通过“双城(安亭国际汽车城、花桥国际商务城)共舞”,加强与昆山花桥的跨省市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镇文明委与各职能部门及各村、社区签订《文明创建目标责任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镇107家文明创建单位结对共建单位达298家。各共建单位围绕“七联”(经济建设联行、思想教育联抓、党建工作联做、精神文明联创、社区建设联搞、示范区域联动、贫困对象联帮),秉持“七靠”(依靠制度结对、依靠情感结对、依靠办实事结对、依靠优势结对、依靠互惠互利结对、依靠抓结合点结对、依靠有效载体结对),有力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目前,安亭镇有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小区共41家;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小区共97家。(三)聚焦世博,有力提升整体文明程度

在迎办世博期间,安亭镇立足环境渲染、媒体宣传、教育宣讲3个途径,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氛围。全镇近20万人次接受了世博知识和文明观博培训,同时有18万多人通过了第一轮和第二轮的世博知识及文明观博网上测试。通过深入开展世博先锋行动,不断优化“个十百千万”(一个总队、十支分队、百家单位、千人参与、万人受益)志愿者服务工作模式,在世博宣传、窗口服务、交通文明、清洁城市、平安世博、文明游园、社区志愿、市民巡访等八大类志愿服务项目中共登记志愿者33277人。迎办世博前后780天中,全镇开展具一定规模的主题活动300多场次,在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和示范带动下,安亭市民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热情大大提高,世博知识和市民礼仪规范深入人心、显见在行。二 经济发展全市前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安亭镇紧紧抓住国际汽车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壮大集体经济,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安亭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安亭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的市级汽车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促成了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形成了国内首家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上海安亭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火炬计划。基于安亭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国家商务部授牌安亭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2010年,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列嘉定区第一。其中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工农业总产值6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财政总收入52.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镇级可用财力达12.2亿元。安亭镇党委、政府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集体富裕了,老百姓才会富裕的道理。因此,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走集体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镇、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镇、村集体企业171家,资产总额达192.5亿元,镇级资产和村级资产分别占到了嘉定区总量的近二分之一。2010年,集体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完成产值147.5亿元,实现利润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7%和55.3%。全镇一半以上的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500万元,有10个村超千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9782元,比2009年增长29.4%。(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生态宜居的市郊新城

安亭作为上海市“一城九镇”建设率先启动的试点镇,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为引领,一个时尚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已然形成。

一是汽车城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汽车制造、贸易博览、教育研发、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和新镇住宅等六大功能区建设齐头并进。上海国际赛车场、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机动车检测中心、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展示贸易街、高尔夫球场、安亭新镇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先后投入营运。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迅速。道路交通方面,将镇区所有断头路进行贯通,形成了镇区“二纵四横”的道路网格。加上上海绕城高速、沪宁高速、嘉金高速、312国道、轨道交通11号线、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同时,通过增加公交线路、运能等方式,构建镇域内完善的公交体系,方便市民出行。公用设施方面,能源、通信、污水处理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内有日供水12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220kV变电站1个、110kV变电站4个、35kV变电站3个,500kV华东电网也经过安亭。“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分3路向安亭地区供气。绿化建设方面,目前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

三是重大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安亭市民广场占地104亩,布局合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安亭老街改造基本完成,沿街古树文物保护完好,“河—桥—街”的江南水乡文化充分发扬。新源路现代商业街成为时尚消费新天地。墨玉路金融一条街会聚各类银行14家。汽车俱乐部一条街5个主体项目即嘉正国际大厦、世昶生活广场、安亭娱乐城大酒店、新词商务酒店、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中心等已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江苏进入上海的第一个亮点。

四是城市管理日臻完善。一方面,从理顺体制、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文明执法着手,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透明化,在市容、交通、治安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城市运行秩序。另一方面,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修桥筑路,植树种绿;拆除违章,白化楼道;设置停车场,安装健身器;实行垃圾袋装,定时定点投放;整治大小河道,清理宅前屋后。这些工作使安亭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造就了整洁舒适、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三 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思想道德风尚良好

安亭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一)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镇党代表和镇人大代表依法直接选举产生。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各项职权充分落实,对政府依法行政实施有效监督。深化村务公开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畅通社情民意的诉求渠道。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部实行“公推直选”,在各村全面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安亭镇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在全镇蔚然成风。

一是创设宣传教育品牌。“安亭镇百姓宣讲团”一讲10年,宣讲近300场,听众近3万人次,被誉为“时事大师”、“流动的宣传车”,获2010年“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学习宣讲日制度”拓展了宣教覆盖面;“百姓宣教村村讲”让理论走进群众;“走近大师、走进安亭”系列讲座成为安亭镇特色宣教载体。

二是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项目。打造“社区小公民自主管理委员会”特色,搭建学校、家庭、社区共育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广大未成年人中。2009年,安亭镇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四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安亭镇党委、政府切实关注民生,持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筑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一)科教文卫体等快速发展

近几年,安亭镇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教育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财政预算达1.5亿。近几年,先后投入近两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全镇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仅改扩建具有180多年历史的安亭中学,财政投入就超过6000万元,学校软硬件设施属市郊一流。专门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全镇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安亭中学高考上线率连续3年名列嘉定区同类学校第一名。

二是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布点建设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格局。引入东方肝胆医院,全面提升地区医疗水平。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先后设立“大病救助基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