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国际汉语教育: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1:16:20

点击下载

作者:赵成平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变革中的国际汉语教育: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变革中的国际汉语教育: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试读:

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简介

由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共同主办,重庆大学国际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5月23—24日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大陆及港澳台80余所高校,美国、英国、日本等10余所海外高校,北语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等5家出版单位,共计250余位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海外孔子学院院长、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等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国际研讨会旨在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战略,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加快汉语国别化教材的建设。会议共安排了6个分会场,16个小组,3个专题讨论组(含东盟国别化教材专题研讨)和近40幅壁报交流。出席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有:刘乐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如龙教授(厦门大学)、周小兵教授(中山大学)、张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吴勇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甘瑞瑗副校长(韩国又松大学)、张慧晶院长(安第斯大学)、陈志红院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本次“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的举行,切实推动了针对各国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科研、编写和出版进程,特别是对东盟国家国别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为提高各国的汉语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次会议为中国学者、机构与外国学者、机构互学互鉴、交流沟通,建立合作发展平台,对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国际关系,尤其在人文交流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感谢本次会议的支持单位:中国教育部、国家汉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以及重庆大学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和重庆每日外文书店等图书出版发行单位。部分嘉宾与重庆大学教师合影

序言

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组织发起的“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举办了四届。

2015年5月,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和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联合在重庆大学举办了“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本书收集了“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这些论文围绕汉语特征与汉语教学、汉语特征与国别化教材、特定群体汉语教材编写、信息技术与国别化教材编制等主要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理念、途径与方法,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令人耳目一新。

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基于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理念源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其包含了人类在对待环境方面累积下来的经验储备,引导人们尊重历史和宽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大自然把不同构造、不同面貌的环境赐予了不同民族,多样的环境滋生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了各具形态和个性的语言文化,正如多样的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弥合造就了生机盎然的全球生物圈一样,世界各国语言文化都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各自的贡献。跟生物体一样,语言文化也必须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元性。因而,包括汉语文化在内的各种语言文化传播,对于维护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避免人类文明同质化,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和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为世界了解中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因此,借助国际汉语教育,有利于越过跨文化的障碍,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也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国际汉语教育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与全世界高涨的汉语学习热情不相适应的是国际汉语教学受到教材短缺和不适应等问题的困扰。虽然目前已有了为数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但真正适应外国人汉语学习需求的并不多,尤其是贴近国外学习者生活、思维和习惯的教材非常少,适应不同国家实际需求的国别化教材则更是屈指可数。国际汉语教育的教材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音像、网络多媒体教材不敷使用,尤其是一些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而且有很多外国人不理解的内容。

国别化教材开发是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性工作,如何让教材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需要、吻合不同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文化的要求是国际汉语教育教材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国别性、适应性与可接受性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各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接入口,开发编写针对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本土化汉语教材,以满足国际汉语教育的迫切需求。

编写和推广国别化汉语教材,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适用性”和“本土化”是海外汉语教材的两大重要因素。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开发与推广涉及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教材在编写原则、编写体例、教学内容与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训练等方面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不仅要从第二语言的角度体现汉语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充分体现所在国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贴近教学对象的社会生活、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课文内容的文化取向要准确把握,力求使教材既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兼有本土文化元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的内容还应通俗易懂、轻松有趣,突出交际功能,以激发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有效降低汉语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需要在需求分析和语言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创新国别化教材的编写理念,选择更具针对性、交际性、趣味性的简捷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切合各国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为此,我们应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一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有效整合国内外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院校与机构的力量,协同开展国别化教材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二是创新教材编写理念,探索既融合国际上教材编写先进理念,又立足于汉语特征实际的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的路子。教材编写的内容应生动活泼,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准确反映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尤其是要贴近对象国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三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材研究与开发队伍。四是打通国际汉语教材发行渠道,努力开发汉语教材国际市场。五是将大数据和数字处理技术有效应用于国别化教材的研发。对体现汉语语言特征要素和中华文化各种表现形态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数据库,搭建汉语教材网络应用平台,供不同国别、不同等级用户根据实际需求从平台上调用适用的素材,生成个性化、实用性的教材、讲义或教辅资料。

汉语国际教育与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呼唤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世界汉语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要求我们从海外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所在国的国情出发,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编写出更多适合外国学习者的富有特色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教材。衷心希望本论文集的出版,能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添砖加瓦,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2015年12月29日

汉语特征与国别化教材研究

蒙古的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 [蒙古]CHOIJILMAA.L【摘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依托,一套好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的授课模式。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模”。所以本文拟从现状入手,研究对外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 系统性;趣味性;实用性;现代化

近几年来,在蒙古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热情,同时客观上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编写富有针对性的教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据教师、学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蒙古学者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方面存在六大问题:①练习种类单调,数量不足;②教材内容不够有趣;③语法注释烦琐,术语过多;④教材学系统不完善,各阶段教材之间衔接困难;⑤各单项技能训练教材未形成配套;⑥实用性不强。本文认为,要想解决好教材问题,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教材编写观念要现代化

教材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所谓教材编写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教材编写在设计思想上要体现教学观念的现代化,网络课堂就是一大突破。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知识传授的信息源。这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面对面,甚至可以手把手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但是,固定的授课时间、地点无法兼顾学习者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堂上教师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网络连接的大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是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这种课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学习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和交流。

网络课程的最大优点是个体化教学,学习者可以各取所需。这种教材是通过智能化的课间组合构成的特定课程来体现的。首先,这种教学的信息量是任何一种纸质课本所无法容纳的。其次,这种教学是一种多方位的立体式教学,集中了网络大众的智慧与经验,远远超过单个教师的智慧与经验。再次,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学习者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他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喜欢的课程。二、教材题型要多样化

在蒙古编辑教材的练习题型的设计方面,教材之间差别很大,题多量大已成为新型教材的明显标志。本文认为提供足量的练习对于学生把汉语规则转化为汉语表达技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超量过多,却会使学生不堪重负,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后练习所用课时与课堂教学所用课时的比率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是比较适宜的。听力和口语的提高更多的是靠社交语言实践,练习的设计也应体现鼓励学生自觉进行语言实践的特点。教材题型多样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区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多数教材都没有区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通常的做法是把练习集中在一起,放在每课的最后。至于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各占多少比例,哪些练习应在课堂上做,哪些应在课后做,哪些是必做,哪些是选择,完全由教师个人决定。课堂上的练习应是需要即时复习巩固的、能对教学效果获得及时反馈的那部分内容。而练习形式应该便于师生之间开展交际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于在课堂上进行的练习形式。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大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充分的训练,因此大量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项目应安排在课后进行。2.注重语言技能训练

课文通常是教材的核心和灵魂,除了语言教学的内容以外,课文还体现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容。大多数练习都是围绕着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展开的。但这只适合于高年级教材,低年级的课文大多为对话体,对课文的熟悉和掌握主要还是一种材料记忆性的训练,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训练方面。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多数教材练习的顺序安排都是按照中国教材内容的顺序,但教学的内容不一定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安排的。本文认为最佳训练模式是由近及远、从易到难,滚雪球似的扩大知识,增长技能。三、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实用性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涉及教材编写的方方面面。因此,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提升和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另外,教材的实用性是可以创造和增强的。但实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实用程度强弱的问题。

教材不够实用主要表现在选文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或由于过度强调中国文化介绍,而对关于蒙古国的社会、文化等实际状况反映不够,结果使课文过长,生词过多,词汇过于陈旧;缩编教材难以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写原则,等等。又如,一些中高级阶段的教材,编者对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各家名篇情有独钟。而事实上,许多名家名篇所依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离现代社会,特别是离学汉语的蒙古学生实在有些遥远,课堂上费时费力学到的一些词汇和语言现象,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是难得一用。

另外,编者的实用性意识不强也导致了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编教材者往往以为所编写或选择的内容是实用的,其实不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最根本的要求是设计和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对蒙古学生是否真正有实用价值,是否是他们的真正需要。四、教材的趣味性

教材内容没意思,趣味性是教材编写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要想内容有意思,首先要突破一些旧框架。比如,编者编课文首先考虑要有意思的内容,要富有教育意义和中国文化,但外国人学汉语,大多带有工具性目的,就不一定认同中国文化。所以,要做到有趣,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做好权衡。那么,如何具体提高课文的趣味性呢?1.加入绕口令、诗歌等增加趣点

绕口令、诗歌等能体现语言的特点,很多情况下也和文化有关,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幽默或语言幽默。可以在教材中加入一些这类语料,以此作为增强趣味性的手段。当然,这样的语料在教材中只是点缀,不能是主体。练习绕口令、诗歌等,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汉语语音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形式,绕口令、诗歌等在形式上带给人的美感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进行诗歌朗读时,总会给人一种愉悦感。当然,既要兼顾教材的实用性,又要增强趣味性,就必须依靠编者的创造。因为有趣的课文,也只是里边的某个地方有趣,并非从头到尾全都妙趣横生。所以,如何创造这些趣味点就成了增强课文趣味性的核心。2.教材中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背诵材料

学习语言要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背诵下来,才算是确切地掌握了。背诵有利于语音、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所学词汇和语法的巩固,有利于把握住正确的语感,无论是对口语能力还是书面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背诵要与多种练习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二是背诵与练习应同步进行,才能提高表达能力。3.正确对待笑话和故事

幽默故事或笑话很受学习者欢迎,是很好的语料。需要强调的是:一般而言,故事和笑话的实用性稍差;在初级教材中只能有限度地使用。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语言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笑话或幽默有时未必能为蒙古学生所理解和欣赏。所以,在故事和笑话上,问题的核心应该是选择哪些,配以何种任务。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在安排故事和笑话时,一定要谨慎。

总之,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飞速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满足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开发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多样性的现代化教材更是不容忽视。参考文献:[1] 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 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3] 刘晓雨.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研究——以《汉语教程》一、二册为例

▲ 崔晓飞 陈琛【摘要】 文章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教程》为例,考察、研究了该套教材初级一、二册生词的英文翻译,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翻译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订意见。通过与留学生的调查访谈和教学反馈也表明:这些案例很容易对具有英语背景的留学生造成理解、使用上的困惑与误导。【关键词】《汉语教程》;生词;英译

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国际交往的深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现在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所选择的注释语言大多是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材的英文译注语言会存在不太恰当,甚至错误译注的情况,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对外国学习者准确理解汉语生词的含义和用法产生误导作用。因此,针对留学生汉语教材中的英文译注进行考察、分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选择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的《汉语教程》作为研究对象,对教材生词部分的英文翻译与注释进行了认真考察,并通过面向欧美学生的调查访谈和教学实践中的偏误反馈,分析讨论了书中一些不恰当的英文翻译案例。《汉语教程》由杨继洲主编,属于对外汉语本科系列的语言技能类教材,是国家汉办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推荐教材之一。这套教材首版于1999年,2006年进行了大幅的修订,其修订本至今已重印了十余次,总印量达数十万册,从印刷数量和影响时间来看都属于一部重要的对外汉语教材。

本文的研究过程是:首先,作为具有英语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凭借自身的英语语感和汉语习得体验收集相关语料;其次,向其他具有英语背景的汉语二语学习者进行求证、调查;最后,对这些案例加以归纳分类,结合权威的汉语和英语辞书进行论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一、译文内容不准确

例1. 上网: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log on。(第一册下,P3)

课文例句:有时候上网跟朋友聊天儿或者收发伊妹儿。

分析说明:英语中“to log on”是“登录、注册”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刷卡签到,用来表示“上网”时需要学生的引申联想,不够精确。

修改建议:上网(to go on line; to surf the internet)

例2. 歌词:名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verse。(第二册上,P4)

课文例句:我觉得流行歌曲的歌词没有民歌写得好。

分析说明:英语中“verse”一词是指歌曲中的一个段落,而不是歌词的意思。

修改建议:歌词(lyrics)

例3. 营业员: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shop employees。(第一册上,P71)

分析说明:英语中的“shop employees”,翻译成汉语是“商店的雇员、员工”。可是,商店的雇员不只有营业员,还有其他员工。

修改建议:营业员(Shop assistant)

例4. 顺便: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on the way; conveniently。(第一册下,P30)

课文例句:①我去邮局寄包裹,顺便去书店买一本书。

②你顺便替我买几张邮票和一份青年报吧。

分析说明:英语中on the way 是“在路上”的意思,而conveniently是“方便”的意思。这两个英语单词用来翻译汉语中的“顺便”都不太准确。

修改建议:顺便[By the way; (Do sth.)in passing]

例5. 戴:动词,课本翻译是to adorn; (wear sth. On the head, face, neck, chest, arm, etc.)。(第二册上,P151)

课文例句:①新娘长得很漂亮,穿着一件红棉袄,头上还戴着红花。

②她头发黄,眼睛大大的,戴着一副眼镜。

分析说明:“adorn”是一个较正式的老派英语单词,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是“(formal)to make sth./sb.look more attractive by decorating it or them with sth.”,相当于汉语的佩戴、装饰。在今天的英语口语中很少使用,笔者调查的一位澳大利亚学生就表示自己很少会用这个词。而要翻译的汉语词“戴”却是常用的口语词,这样的翻译严格来说是不太恰当的,其实可以直接采用括号中的译文即可。

修改建议:戴(wear sth. On the head, face, neck, chest, arm, etc.)二、中国式英语

例6. 球迷:名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ball fan。(第二册上,p107)

课文例句:你没发现吗?我可是个球迷。

分析说明:英语里可以说“sports fan(sports + fan); football fan(football +fan),字面翻译成中文就是“运动迷(运动+迷)、足球迷(足球+迷)”,可是没有“ball +fan (球+迷)”这样的组合。“ball fan”是把中文词“球迷”按照字面意义直接翻译的英文单词,属于中国式英语。从词汇的角度讲,“球迷”中的“球”是泛指,表示所有与球相关的运动,有时结合语境也可特指某一项球类运动,如(篮)球迷、(足)球迷等。

修改建议:球迷[sports fan(ball sports only)]

例7. 成绩:名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fruits of study or work。(第一册下,P195)

课文例句:我都做完了,但是没都做对,做错了两道题,所以成绩不会太好。

分析说明:英语单词“fruit”本意为“水果、果实”,在“fruits of study or work”中“fruits”一词翻译成中文可以引申为“成果、果实”,这个短语的意思可译为“学习或工作的成果”。这样翻译尽管能够理解其含义,但与课文例句以及汉语中“成绩”用法不尽一致。汉语中的“成绩”是一个中性词,所以既可以说“我要做出成绩来给他们看看”,也可以像课文的例句“成绩不会太好”。其实,“fruits of study or work”在欧美人的口中基本上是见不到的,用它来翻译汉语的“成绩”一词也不太恰当。

修改建议:成绩[*exam results(academic); achievements(in work)]

例8. 厕所、洗手间:课本翻译是toilet; W.C; lavatory。(第一册上,P117 补充生词)

分析说明:现在,中国城市里,尤其是旅游景区中的公共厕所一般都会同时标注上“W.C”,不过在欧美英语国家里却很少见到。它是英文“water closet”的缩写,这个单词是很久以前英国人对卫生间的称呼,今天更多的是用toilet, washroom, bathroom等,或者使用更加委婉的men' s room(男厕所)和women' s room(女厕所)。另外,“lavatory”也不是常用词语。这样的翻译虽然没有错,但还是有些不太恰当,建议修改。

修改建议:厕所、洗手间(toilet; bathroom)三、译文内容不充分

例9. 表情: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expression。(第二册上,P117补充生词)

课文例句:他觉得这个孩子走路跟小偷一样,说话跟小偷一样,脸上的表情也跟小偷一样。

分析说明:中文“表情”一词的语义范围较窄,只是指面部表情、脸上神色。而在英语中“expression”一词义项丰富,可以表示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肢体语言(body expression)、措辞用语(language expression)等,翻译时需加上限制范围。

修改建议:表情(facial expression)

例10. 早上:名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morning。(第一册下,P70)

课文例句:①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吃早饭。差十分八点去教室,八点上课。上午我们有四节课,十二点下课。中午我去食堂吃午饭。

②明天早上七点在楼前集合上车,七点一刻准时出发。

分析说明:英语里“morning”可以表示的时间段“from midnight to midday”,即涵盖了从凌晨到中午的这个时间段。因此,“早上”翻译成“morning”并没有错,但是在汉语中还有“凌晨” “上午”这样的概念。而“凌晨” “早上”和“上午”在时间指向上却是有区别的,“早上”一般是指凌晨以后、上午以前的这段时间。如果对此不加以说明的话,学生可能会以为两个词语完全一样而造出“他早上十一点了还在睡觉”这种偏误。顺便要说明的是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对“中午”的时间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汉语里的“中午”是从中午12点左右开始的,而在英语里“中午”是从下午1点左右开始的。

修改建议:最好在教学中加以比较、说明。

例11. 短: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short。(第一册下,P42)

课文例句:这件有一点儿长,有短一点儿的吗?

分析说明:“short”在英文里还有“矮、差”等意思,为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最好对所指的义项作以限定。

修改建议:短[short(opp. of long)]

例12. 轻:形容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light。(第一册上,P112)

课文例句:这个黑的很重,那个红的比较轻。

分析说明:“轻”是汉语的常用词,义项众多,如重量轻、年轻、轻伤、轻薄、轻敌等。而“light”在英语中义项更多,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在作形容词使用时,可表示(重量)轻的、(数量)少的、(程度)低的、(光线)明亮的、(心情)愉快的等。为了使翻译更加精准,最好加以说明或限定。

修改建议:轻[ light(opp. of weight)]

例13. 举行: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hold。(第一册下,P56)

课文例句:①我准备举行一个生日晚会。

②什么时间举行?

分析说明:英语中“to hold”除了表示“举行”,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如“拿着;举着;屏住(呼吸)”等。由于教材上英语翻译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造出偏误的句子,如:你可以帮我举行杯子吗?(拿着);你可以举行那个牌子吗?(举着)。

修改建议:举行[to hold(events)]

例14. 参观: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visit。(第一册下,P30)

课文例句:明天一个外贸代表团去上海参观,我去给他们当翻译。

分析说明:汉语中的“参观”一词,后面只能加处所,如参观展览馆、参观校园、参观纪念馆等。但英语中的“visit”一词,后面既可以加处所,也可以加人,如“I went to visit a friend”。这一差异往往会使学生造出“下午我去参观老师”这样的偏误句子来,最好在翻译时加以说明。

修改建议:参观[visit(+place only)]

例15. 停车: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stop the car。(第一册下,P123补充生词)

课文例句:(替换练习2)这儿可以____吗?(注:用“停车”作替换练习)

分析说明:在汉语里“停车”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把开动着的车停下来;另一种意思是把车停放在某一个地方。而英语的“to stop the car”只是前一个意思,而没有后一个意思,因此后一个概念也应该翻译出来,以避免翻译上的不对等。

修改建议:停车(to stop the car; to park the car)

例16. 岁寒三友: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第二册下,P128)

课文例句:梅、松、竹是中国画家最喜欢画的,中国人把松、竹、梅叫作“岁寒三友”。

分析说明:这样的翻译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的直译,难以表达出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像这一类的文化词语、固定成语等,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可以在翻译或者通过特别的注释中进一步说明其引申含义、用法、注意事项等,会更有助于学生对这类词语的理解与掌握。

修改建议:通过补充性翻译进一步说明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岁寒三友(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在中国文化里面,因(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岁寒三友”,中国人常用它们比喻忠贞的友谊。[Because of how the (pine tree/bamboo/yellow plum)can still maintain a strong vitality in the cold winter, there for they are called the three friends in winter. It is a metaphor for long lasting friendship.]四、译文内容赘余

例17. 酒: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alcoholic drink; spirits。(第一册上,P58)

课文例句:不喝,我喝啤酒。

分析说明:“alcoholic drinks”一词已经准确地说明了汉语生词“酒”的意思,具有英语背景的学习者也都可以理解。而再添加的单词“spirits”并没有补充更多的语义内容,而且单词spirits是一个多义词,还有“灵魂、精神、勇气”等义项,反而易致混淆,因此最好还是去掉。

修改建议:酒(alcoholic drinks)

例18. 药: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medicine; drug。(第一册上,P112)

课文例句:①这是一些药。②什么药?③中药。④这是不是药?⑤这不是药,这是茶叶。

分析说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drug”一词在英语里尽管可以指“药”,但更加常见的义项还是“毒品”的意思。而且,单词“medicine”已经可以很好地说明汉语生词“药”了,添加单词drug反而可能引起误解,建议去掉。

修改建议:药(medicine)

例19. 小偷: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petty thief。(第二册上,P117补充生词)

课文例句:①他觉得这个孩子走路跟小偷一样,说话跟小偷一样,脸上的表情也跟小偷一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②找到斧子以后,他再看邻居的儿子,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跟小偷不一样,说话的样子也跟小偷不一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小偷了。

分析说明:“petty thief”是一个英文词组,“petty”的意思是“卑微”, “petty thief”的完整翻译就是“卑微的小偷”。和单词“thief”相比,这一词组的情感色彩强烈,含有看不起、瞧不起的意味。就语言翻译的精准性来讲,还是应该去掉修饰语,只用单词“thief”比较好。

修改建议:小偷(thief)五、翻译重复与译文前后不一

在语料收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词语在教材中存在重复翻译且前后不一致的现象。这些反复译注的词语在课本用例中的词性、词义或用法都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既浪费了宝贵的教材版面,有时也会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例20. 唱歌: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sing。(第一册下,P24)

唱歌: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sing(a song)。(第一册下,P65)

唱:动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sing。(第一册下,P84)

唱歌: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sing a song。(第一册下,P123)

分析说明:英语中的“to sing a song”翻译成汉语是“唱一首歌”的意思。汉语“唱歌”中没有数量的概念,所以翻译时不用加“a”。

修改建议:唱(to sing) 唱歌[to sing(songs)]

例21. 跳舞: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dance。(第一册下,P24)

跳舞: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dance。(第一册下,P117)

跳舞: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dance。(第一册下,P164)

分析说明:像这种一模一样的生词重复翻译占据了课本的生词空间,虽然这也不会给学生们带来误导,但是这些简单的生词是否有必要在生词表中重复出现这么多次呢?

修改建议:建议在教材修订时避免过多重复。

例22. 哭:动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cry; to weep。(第一册下,P164)

哭:动词,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to cry; to weep。(第一册下,P158)

分析说明:像这样单纯的生词重复,又不是特别难的词语,其实必要性不大。如果改成不一样的词语,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修改建议:建议教材修订时予以调整。

例23. 老外:课本中的英文翻译是foreigner。(第一册下,P94补充生词)

课文例句:我这个“老外”这么喜欢看京剧,老师当然感到很惊讶。

老外:名词,课本翻译是international guests; international visitors。(第二册上,P92)

课文例句:(汉语说得)马马虎虎,中国人一听你就是老外。

麦克:一看也知道我是老外呀。

分析说明:“老外”在汉语口语中对外国人的一种称呼,而英文翻译中的international guests(国际宾客); international visitors(国际友人)都是非常正式的说法。所以,这样翻译不太恰当,还是用“foreigner”比较好。

修改建议:老外(口语)(foreigner)六、印刷和单词拼写错误

除了以上我们举出的这些翻译问题以外,《汉语教程》还存在一些明显属于印刷或英文单词拼写的失误,这一类失误在教材修订或重印时最好改正过来。这类错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英语单词字母拼写不正确

例24:第一册(下)第56页中汉语量词“号”的英文翻译是“date in a monfh”。但是,英语中没有“monfh”这个单词,正确的拼写方式应该是“month”,教材错把“t”拼成了“f”。

例25:第一册(下)第132页中汉语动词“提高”的英文翻译是“inprove”。这个英语单词正确的拼写方式应该是“improve”,是“im”而不是“in”。

例26:第二册(上)第36页中的汉语词“中等”的英文翻译是“mediwm”。英语中这个词语的正确拼写方式应该是“medium”,是“u”而不是“w”。

例27:第二册(下)第18页中汉语动词“管理”的英文翻译是“to mamage”。该词英文的正确拼写方式应该是“manage”,是“n”而不是“m”。2.词性标注错误

例28:如第一册(下)的第196页的生词“作业”英文翻译是homework,但词性标成了动词。3.英语译文存在语法错误

例29:如第一册(上)第88页将汉语的“没什么”翻译为“never to mind”,实际上,英语中这个短语应该是“never mind”,中间不能加“to”。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汉语教程》在英文译注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翻译部分的整体精确度很高,在翻译理念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较好地避免了一对一、单纯的词语对译,而尽量结合词语在课文或练习中的使用语境全面考虑。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这套教材针对不同生词分别运用了一词多译法、短语翻译法、对应翻译法、标注法等不同方法,努力使学习者能够更准确、更便捷地领悟到译文的内容。

不过,跨语言的翻译传递与信息理解不仅要懂得词语本身的词汇义,还要考虑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使用习惯、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背景等相关信息,因而常常会导致理解与使用的偏误。因此,一方面教材的编译人员要尽可能准确、全面地进行释义,特别是词语搭配、具体用法等存在的差异现象;另外,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精准的示范例句和适当的补充讲解。通过准确、恰当的外文翻译和注释说明,使外国留学生能够借助于自己熟悉的第一语言更加迅速地理解汉语生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参考文献:[1] Richards R Graham. The Oxford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2] Sally Wehmeier.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M].Harlow:Longman Press,2002.[3] 董乐山,何伟杰.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0.[4]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 杨寄洲. 汉语教程(第一、二册上·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国别化教材有必要吗

▲ 戴国华【摘要】 通过回顾作者与“国别化”教材概念提出的微妙关系,以多年一线教师的身份对此概念提出质疑。从六个方面提出疑问,言简意赅地论证国别化教材毫无推广必要。以刘珣教授所编的《实用汉语课本》为例,尝试找出所谓国别化教材的出路。【关键词】 国别;教学;教材

2008—2009年,在维也纳孔子学院工作时,接到汉办的一个调查问卷,咨询对境外汉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当时维也纳孔子学院处于初创期,我们尝试使用过的课本非常有限,没有德语译本的汉语教材。加上当时我完全不懂德语,学生中50岁以上的学生居多,他们的英语也有限,师生双方的交流有很多困难。基于这些客观原因和当时的心理期待,我在汉办的问卷上顺手填写了一个建议,即“需要国别性汉语教材”。问卷寄回没多久,就看到了相关论文的发表,并风闻关于国别性教材的研究开展起来了。虽然不知道是否和我的建议有关,但后来搜索并粗览了相关论文,至少在2008年前,汉办是没有支持过这方面成体系的研究的。一、不支持国别化教材的原因

在提出这项建议后没多久,我就开始后悔当时的经验不足和沉不住气。其实再适应一段,就会找到教材、教法与学生结合的好方法。作为学术研究,国别化教材的提出不失为一个新思路。但从一线教学的角度看,这项研究的实用性有待考证。作为多年的一线教师,我不支持大规模展开国别化教材研究,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我自己的外语学习经验,成人学习者可以不参考国别教材就能逐步掌握一门语言。

在维也纳孔子学院任教期间,也就是在那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之后不久,我正式参加了维也纳大学的德语培训项目,该项目是奥地利最权威的德语培训项目。作为一个零起点成人学习者,经过一学期(10周,每周3小时)的学习,我拿到维也纳大学颁发的德语初级证书。参加这个培训,一方面是当时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带着私心,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培训零起点成人习得者的。我所在的班共15人,来自9个国家,都是成人,最后只有一人因事放弃考试,其他人都成功通过初级考试。

我在这里展示一下当时使用过的教材,如图1所示,维也纳大学使用的课本是他们的通用教材,即他们常说的海豚教材。图2选拍了其中任意一页第11页,含我的批注。仅仅到第11页,学生已经被训练写简单的信件了。图3是练习册的任意页,和图2一样,没有任何中介语提示,也没有任何国别内容,连练习的要求都是德语的,通篇都是以奥地利国情为背景内容。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导引下,一步步被迫习惯德语语境和德语思维的。图1图2图3

这对我们的教材编写是一种启发。我们的教材首先不能抛弃的就是中介语,有的考试说明也常常使用中介语。甚至高级教材中都含有大量中介语,如单词解释、语法说明、练习要求等。对教师来说,这可能更易操作;但对学生来说,只能放慢其学习速度,而不能使其很快融入汉语语境,使用汉语思维。如果在教材中再增加了国别内容,那更是一种纵容,一种拐杖了。

十年前,我赴日工作,也曾参加过一个当地的公益性日语班。当时我只有很少的基础,但老师让我参加高级班,她用汉译过来是“激活”的这个词鼓励我。意思是在高级班,我的基础语法和词汇都会很快被强化和激活,进步很快。果然,两个月后,我完全可以用日语跟日本同事进行沟通了。而当时使用的教材完全没有中介语。也是在十几个外国人的班上,老师一句中介语都没有使用过,课堂操练也一直贯穿日本的风土人情,不许学生用自己国家的情况做课堂范例。

历次在境外非英语国家工作期间,我特别观察过我的英美同事。他们在进行对外英语教学时,无论什么课型,都是使用纯母语文化背景的课本,没有中介语,没有国别内容。有过境外工作经验的老师应该也观察到过同样的情况。

我非正式地咨询了一些外国同行,在他们各自的对外语言教学中,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国别化教材研究,包括英语、日语、德语、马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当然这并不表示未来没有这样的研究。

第二,从初学者的角度看,世界各地初学者的需要都是大同小异的,即入门知识大致相同,先学会发音,然后学会简单的沟通,再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所以,国别化教材到底要在哪个层级“国别”?至少初级阶段是不需要“别”的。高级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和不同的需求,就更不需要国别了。

第三,到底什么是“国别”?同样的课本的不同语言译本一定不是“国别”。“国别”是一个大概念,是需要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剪裁和选择的,有明显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特色的东西。试问,一个母语国家的人学自己国家文化,他有多大兴趣?如果只把汉语课本中的“天安门”换成“埃菲尔铁塔”,既不会更多增加一个法国学生的兴趣,也不叫真正的“国别”教材。

第四,学生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是主动学习者,既然他们选择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在课本中学习自己熟悉的本国情况?我们不需要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需要,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第五,如何做到公平?除非是特殊项目中背景完全一致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境内还是在境外,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国际班的学生,怎么才能做到公平?难道上课时十国的学生要拿着十个版本的课本?怎么保证他们同时翻到同一页书?怎么保证他们能理解其他国家学生课本中的内容?

第六,国别化研究的经济损失。百度解释:国别,国家的不同,国与国间的区别。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要在教材中体现出这么多国家的区别,需要动用的不仅包括语言学师资,还需要求助熟悉该国国情的各个领域的专家。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语言,可以想象“国别”教材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得不偿失。二、尝试解决“国别”的建议

首先,当然是相信我们的教师。我们的专业教师都是经过培训上岗的,根据学生的国别因人施教,适当在课堂内容上“国别”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以我的外语学习经验为例,教师的国别教法,或者说“人别”教法比教材的“国别”重要得多。再如上文中“埃菲尔铁塔”的例子,在课堂上,老师随时把“天安门”换成“埃菲尔铁塔”,即使不能更多增加一个法国学生的兴趣,至少会吸引一个已经走神儿的法国学生当时的注意力,这就要看老师操纵课堂的能力了。

其次,好教材的不同译本也许是国别化教材的一条捷径。刘珣先生的《实用汉语课本》是一个成功范例。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界都知道这本著名的绿皮书,1981年版本的《实用汉语课本》,在海外广泛使用至今,自出版后在欧美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曾被翻译成多国译本,翻印次数可观,20世纪90年代曾被全美超过四分之三的大专院校话语课程所采用。虽然现在很多国家出了革新的汉语教材,但是谁敢说没有参考过刘珣先生的开拓之作?《实用汉语课本》出版的时代没有国别概念的提出,但其第一册、第二册至今依然是最好的初级汉语教材之一。我现在还常常选用这本教材给短期班的学生使用,每每都获得好评。无论是词汇、语法的循序渐进、练习的配备、文化历史内容的介绍、生活实用性等方面,这本教材都堪称典范。《新实用汉语课本》在老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更新,大获成功。出版后,更是在短时间内被印刷十多次,被多个国家买走版权,汉办用九种语言出版了这本书。可见,在语种上区别,在内容上保持本国特色,发展好教材的多种译本,是目前能看到的“国别化”教材的最佳方式之一。参考文献:[1] Hartmut AufderstraBe.Delfin [M].Germany:Hueber,2002.[2] 刘珣.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 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 邓云凌【摘要】 本文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体为例,提出了学译致用的口译教材编写的一点思考。外交致辞、经贸口译、影视口译是各类口译教学中几乎无法避开的内容。目前所使用的口译教材较为混乱,大多数都没有涉及三种文本的翻译要点与差别。每篇课文往往将文字当作信息本身,不是将字、词看作传递信息的媒介,因此常常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进行口译。三种文体共同的编写策略是:除了加大语言与文化理解的内容外,亦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和译员快速记忆方法训练的篇幅;外交致辞文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外交口译语料,扫除语言障碍,抓住“即时性”进行训练,更多地采用意译的方法理解文化内涵;经贸文本口译以训练即席翻译为主,鼓励学生充当模拟译员,掌握五“W”的快记法;影视文本要求译员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双重文化,适当的习语译文更能体现出目标语的传神与接地气,追求源语与目的语长短的一致性。【关键词】外交致辞;经贸文本;影视文本;日汉口译教材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国语言与汉语之间对译口译教学与研究成果斐然,以中国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英汉、汉英方面的论著最为丰富。而日汉、汉日口译,特别是口译教学方面的论著、教材相对处于弱势。以日本留学生为对象的日汉口译教学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中国大国经济、文化地位的确立,APEC级别的国际会议会陆续在中国举办,必将促进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本文以日本留学生的日汉口译教学实践为例,从三种文体的日汉口译教材研究入手,梳理研究日汉口译课学译致用的教材及教法研究。三种文体文本分别是:以宴会场面为主的外交致辞口译,以推广介绍为主的经贸文本口译,以台词对话为主的影视文本口译。希望本文的探索与思考不仅能对当前国内留学生的口译教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最终能催生一套实用的初、中、高级日汉口译教材。一、教学回顾(一)课程设置

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为例,日本留学生的日汉口译课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上、三年级下和四年级上三个学期。商务与影视的课时比例为3∶2。(二)教材

三年级所用教材为《日汉口译教程——商务翻译》(上、下册)、《日汉口译教程——影视剧翻译》(上、下册)。四年级所用教材为《日汉口译教程——影视剧翻译》。三套均为汉语学院翻译系自编教材。其中商务翻译为主干教材。影视剧翻译使用土豆网下载的电影及相应的文字教材。(三)教法

商务单元:预先给学生教材和汉语答案录音,要求听录音预习,把听到的答案写在有一半空白处的教科书上。上课时,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做过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上被提问时,边听日文教材边照本宣读准备好的汉语答案,也就是进行所谓的“读译”。没预习的人则边看教材边口译,不久便养成了“看译”的习惯。

影视单元:上课时一般先看2~5分钟的光盘,再逐句口译。情节简单、内容浅显的对白以“听译”为主。但有些内容(大段的对白、旁白、长定语句、谚语等)口译难度相当大,除了汉语功力不够外,还有文化理解、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困惑。因此,教师带为宣读或板书“标准答案”的“记译”教学时有发生。

口译课中语言教学的介入,提高了学生的汉语速记能力,但也强化了其对笔记的依赖。二、三种文体的教材涵盖内容

外交致辞、经贸口译、影视口译是各类口译教学中几乎无法避开的内容。留学生多搞不清三种文本的翻译要点与差别,往往将文字当作信息本身,而不是将字、词看作传递信息的媒介,因此常常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进行口译。三种文体的教学策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同点是除了语言与文化理解外,亦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和译员快速记忆方法的训练。少部分经贸谈判需要直译,力求简洁。

共性:技能训练主要有,①人称代词的补译;②数量词的增译;③长定语的断译;④重复词连用时的变译、省译、简译与对译;⑤外事口译技巧;⑥技术谈判口译技巧。除了上述技巧外,在直译、意译两大类型中,还穿插着多种辅助性技巧,如增译、省译、简译类、句译、段译、节译类等。

译员快速记忆方法训练有时仅靠笔记是不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可以促进记忆。这种文化意识在记忆中的参与和帮助常常是隐性的,而一旦缺失,就会使短时记忆受干扰,造成理解困难、表达受阻。如有些名言佳句,往往是政府首脑和官员在外交活动中经常引用的话语,译员如果外交知识和词汇丰富的话,所听到的信息就易于理解,从而便于记忆。日语的语序是谓语在句末,必须听完全句,才能知道要干什么、怎么样,即谓语是口译的关键。笔记可以把感知到的语码信息从后到前储存起来。笔记训练可由五部分分解完成:①谓语速记法(动语、形容词、形容动词); ②语言符号标志(中、日文字、词); ③数字、画面、数学符号;④专有名词、主干及重点词;⑤特殊用语替代符号。

逐字对译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资深翻译家长谷川叶指出,日本文坛所认同的翻译风格是“一个句号、一个逗号都是不可滥弃的,若原文有三个逗号、一个句号,译文也应照着三个逗点、一个句号般的移植原来的调子”。这种崇尚直译的翻译观不仅影响了许多日本人,甚至影响了文坛巨匠鲁迅的翻译风格:“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风姿……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忠实与直译的翻译理念与日本人一板一眼的国民性情也十分相符。所以在介绍口译技巧时,让学生了解多种口译方法,强调语段与句子的文化理解和整体表达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差异点。(一)以宴会场面为主的外交致辞口译1.补充外交口译语料,扫除语言障碍

目前使用的口译教材中往往出现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词汇、语段、熟语、句型等,有些语句还存在着文化差异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可在口译课的前半段,提前解决一些语言、文化、口译技巧等问题。就北语的实际情况看,可在每次课的前20分钟,讲解口译理论及作相应的语言知识储备。可以提前把本课涉及的高难度词语,有特殊习俗意蕴的词语,容易误译、偏译的词语做成文字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套话、日汉对等词汇,还要使学生明白口译即是交际的道理。

教学形式分为讲解和实践两大类,二者所占课堂比例约为1∶4;以即席听译为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学生的水平、诉求,增减教材内容。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以作业的方式补充外交口译语料,扫除语言障碍。(1)常用各种外交场面涵盖的主题:①感谢、感恩;②愉悦、兴奋;③呼吁、号召;④遗憾、反省;⑤期待、展望;⑥交流、谈心;⑦成果评价;⑧回顾过去;⑨印象表述;⑩表明决心;⑩1干杯用语;⑩2招待用餐;⑩3诚挚邀请;⑩4真诚祝贺;⑩5依依惜别。(2)访问中国时常用各种致辞场面的表达(以重点目的语词句填空练习为主)。涵盖的主题:①到达机场时的简洁致辞;②欢迎(欢送)宴会的答谢辞;③敬表访问致辞;④参观各企业展览会时的致辞;⑤纪念品呈赠致辞。(3)访问日本时常用各种致辞场面的表达(以即席听译为主)。涵盖的主题:①在机场致欢迎辞;②欢迎宴会致辞;③欢迎中国经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