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预防与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1:21:27

点击下载

作者:郭力,李延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脂肪肝预防与调养

脂肪肝预防与调养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共六章,详细介绍脂肪肝的病因、症状、危害、预防及调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脂肪肝预防措施,饮食调养方案如主食方、菜肴方、汤羹方、果蔬汁方、药粥、药茶,运动调养,中医外治调养如按摩、拔罐、刮痧、艾灸、敷贴,药物调养。本书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既有效又安全,且管用。“爱心小贴士”从医生的角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读者关心的预防、治疗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疑问给出解答,方便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预防及调养方案。

本书主要是向脂肪肝患者及关心健康人群提供一些脂肪肝预防与调养的常识,是脂肪肝患者及其家庭预防与调养的必备参考书。

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人吃五谷杂粮而生百病”,生老病死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疾病找上门来,干扰我们的生活,甚至剥夺我们的生命。其实,生病就是疾病在生长!如果想要阻止疾病的生长,首先得知道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而预防疾病,调养身体。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人生病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比如感冒、流行病等;第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无论是哪种原因,疾病都会导致人体细胞异常,继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症状。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自身抵抗力的下降——正气不足,二是外界致病因素过于强大─邪气过盛。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的盛衰变化,决定着病机的虚或实,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这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老百姓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另外,还有愈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脏腑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学会预防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鉴于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常见病预防与调养丛书”,本丛书以“未病应先防,患病则调养”的理念,翔实地介绍了临床常见病的病因、病症和保健预防、调养等,帮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广大读者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健康管家!“常见病预防与调养丛书”目前推出了临床常见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冠心病、妇科疾病、妊娠疾病、产后疾病、乳腺疾病、月经疾病、小儿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与调养,未来还将根据读者需求,陆续出版其他常见病的预防与调养书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编者2016年8月

编写说明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强度明显降低,人群体力活动减少,平均体重持续上升,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致使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目前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它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正常情况下,肝组织会一方面吸收体内的游离脂肪酸,将其“加工”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面,要以脂蛋白形式将甘油三酯送到血液里,使它成为人体活动的重要能源。一旦肝脏在转运过程中发生障碍,脂肪就会在人体肝脏内聚积,超过一定的聚积限度,就会产生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的疾病,一般来说预后较好,一旦发现有了脂肪肝,就应在单纯性脂肪肝的时期进行干预,此时最简单、最有效,决不能置之不理。目前脂肪肝已经成为现今生活方式、健康状态的“晴雨表”,有效预防与调养脂肪肝,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自我保健方式。脂肪肝的预防与调养应从祛除病因开始,戒酒、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加强运动。

由于目前脂肪肝尚缺乏明确的特效疗法,更显出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本书重点在预防及调养,内容包括:肝脏与脂肪肝基础知识、脂肪肝的预防、脂肪肝的饮食调养、脂肪肝的运动调养、脂肪肝的中医外治调养、脂肪肝的药物调养。本书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既有效又安全,且管用。能及时给读者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让读者坐在家中就能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得了病能及时进行调养,就可以做到少花钱、省时、省力,又能缓解病痛甚至治好疾病。“爱心小贴士”从医生的角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读者关心的预防、治疗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疑问给出解答,方便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预防及调养方案。

本书可供脂肪肝患者、临床医师、中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关心健康的人群阅读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敬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建议,以便及时修订与完善。编者2016年8月

第一章

认识肝脏与脂肪肝

第一节 肝脏基础知识

一、肝脏的解剖结构

要想有效地预防脂肪肝,想知道患了脂肪肝如何治疗与调养,就要对肝脏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 肝脏的形态

我国成年人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154~1446.7克,女性为1028.93~1378.85克,约占体重的1/40~1/50。胎儿和新生儿时期,肝脏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肝脏的长径、宽径、厚径分别约为25.8厘米、15.2厘米、5.8厘米。

肝脏呈棕红色,质软而脆。肝右端圆钝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的上面隆凸,被肝镰状韧带分为较大的肝右叶和较小的肝左叶。肝下面有左右两条纵沟,中间有一条横沟,三条沟形成“H”形,是肝下面肝分叶的标志。横沟内有肝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正常肝脏的形态

◎ 肝脏的位置

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上腹,大部分在季肋区,充满腹腔圆顶的全部空间,小部分超越前正中线而达左季肋区的左上腹部。肝脏的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交于第五肋间,下界除在剑突下方的部分突出肋弓之下中,靠腹前壁之外,右下界与右肋弓一致。故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肋缘下一般不能触及。由于肝借韧带连于膈,故当呼吸时,肝可随膈肌的运动而上下移动。肝脏的位置也会因体位改变和个人体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儿童肝脏位置略低于成年人,正常儿童肝脏可低于肋弓下缘1~2厘米,少年期后在肋下就不易触及肝脏了。肝脏在腹腔器官的位置关系

◎ 肝脏的邻里关系

肝的邻近脏器为左叶上面膈邻近心包和心脏,右叶上面膈邻近右胸膜腔和右肺,因此,肝右叶脓肿有时侵蚀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右叶后缘内侧邻近食道,左叶下面接触胃前壁,左叶下接触幽门,右叶下前边接触结肠右曲,中部接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

肝以肝内血管和肝内裂隙为基础,可分为五叶、六段,即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尾叶;左外叶又分为左外叶上、左段间裂、下段,右后叶又分为右后叶上、右段间裂、下段。肝脏被许多条韧带固定于腹腔内,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

◎ 肝脏的血液供应

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肝脏的血管包括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入肝血管即血液流入肝脏的血管,包括肝动脉和门静脉;出肝血管即血液流出肝脏的血管,叫肝静脉。流入肝脏的血液25%来自肝动脉,75%来自门静脉。

肝动脉由腹腔内的腹主动脉发出,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是肝脏的营养血管,主要供给氧气。而门静脉是由起源于腹腔脏器的一些静脉血管汇合而成,终支在肝内扩大为静脉窦,它是肝脏的功能性血管,收纳胃肠道、胰腺及脾脏的静脉血,富含来自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供给肝脏营养物质。

肝静脉起源于肝小叶,逐渐汇合成较大的分支,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血液从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通过下腔静脉流向心脏。

二、西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都要进入肝,肝几乎参与了人体所有物质的代谢,如蛋白质、糖类、脂质、胆红素、胆汁酸、维生素、激素,同时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凝血、解毒及免疫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被比作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简而言之,肝脏的功能受损,人的健康就会受损,所以爱护我们的肝脏,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

◎ 代谢功能

人们每日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肝脏对这些经过胃肠道初步消化吸收的物质进行代谢,并将其变成人体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将会受到威胁。(1)糖代谢 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部分在肝内转变成糖原。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成人肝内约含有100克糖原。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而释放入血供机体利用。其分解与合成保持平衡。储藏和释放糖分的过程就像储水池一样,肝脏随时吸收糖分,用时释放,以维持血液中的浓度。肝功能受损时,血糖经常会发生变化,人就会感到乏力、疲倦、出冷汗、心慌、气促等不适。(2)蛋白质代谢 肝内蛋白质的代谢极为活跃,肝蛋白质每10日就要更新一次。它摄取经过消化吸收及体内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还可将非氨基酸物质转化成蛋白质,对维持机体蛋白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除γ球蛋白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参与。肝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成年人肝每日约合成12克白蛋白,占肝合成蛋白质总量的1/4。肝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及蛋白成分比例变化等情况。肝除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外,还合成多种分泌蛋白质。肝在血浆蛋白质分解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肝中有关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酶含量丰富,体内大部分氨基酸主要由肝分解。(3)脂肪代谢 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4)维生素代谢 许多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可储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A都储存在肝内,肝脏是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储存和代谢的场所。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所以,患肝病时应补充多种大量维生素。(5)激素代谢 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中进行。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雌激素、雄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均在肝内灭活。当肝发生疾病时,对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而使某些激素在体内堆积,引起物质代谢紊乱。如体内雌激素过多时,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男性可见乳房发育、睾丸萎缩。肝病患者常见“肝掌”和“蜘蛛痣”,是因为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而在体内蓄积,使小动脉扩张而引起的。

◎ 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功能

说到胆汁,人们往往以为是由胆囊产生,但实际上产生胆汁的却是肝脏。由肝脏分泌的胆汁,浓缩10倍后储存于胆囊中,当脂肪类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胆囊便根据需要适量排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吸收。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可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经胆囊浓缩后排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功能不好时,胆汁生成排泄出现障碍,食物中的脂肪消化不良,常引起腹泻和消瘦。如果由于胆管结石和胆管癌等疾病引起胆管阻塞使胆汁无法进入肠道,淤积的胆汁便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急剧增加,而造成眼结膜及皮肤黄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黄疸的出现常常预示发生了急性、慢性肝病或胆管阻塞。

◎ 解毒功能

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一样,是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变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然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内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氨,食物中所含蛋白质进入肠道被分解时可产生氨等有害物质,以及组织蛋白质分解时产生的氨,这些都是分解产生的废物,如不加以解毒,一旦通过血液大量进入脑部,就会引起神志不清等意识障碍。肝硬化后期所常见的肝性脑病就是由此而引起的。而肝脏通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将这类有害于人体的氨转化为尿素等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对人体加以保护。另外,外来有毒物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乙醇(酒精),饮酒时摄入体内的乙醇经过氧化反应转为乙醛,而乙醛就是引起酒后不适、头痛、呕吐的根本原因。乙醛经乙醛脱氢酶的化学作用,分解为醋酸,这样摄入体内的乙醇最终以醋酸形式进入了血液,或进一步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经过一系列的肝脏解毒反应,尽量将乙醇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肝脏除了对氨、乙醇等物质进行解毒外,还对食物添加剂和药物进行解毒。此外,肝脏中的星形细胞还能对血液中的毒素、色素、肿瘤细胞以及坏死的红细胞等进行“吞噬作用”,也就是消化与解毒作用。这是肝脏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当发生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解毒功能会大大减退,体内有毒物质会蓄积。这样不仅会损害其他器官,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病变。

◎ 免疫功能

肝脏是最大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 凝血功能

肝脏制造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能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患者出现严重肝病时,肝脏产生的凝血因子减少,因此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等。

◎ 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在胚胎第8~12周时,肝脏是主要造血器官。新生儿的肝脏仍然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肝脏才不再造血,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脏可以恢复造血功能。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也很大,这是因为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肝脏就像一个“血液储备室”,在其他器官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比如一个人发生了消化道大出血,血液容量急剧下降,心、脑、肾经受不住缺血,肝脏就恢复了造血功能。

三、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其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人体各脏腑功能、经络、气血运行都与肝密切相关。尤其是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更是受着肝气的调节。

◎ 主疏泄 所谓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津液运行,促进脾胃运化等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调达气血 肝主疏泄,可调达气血,能保证各个脏腑活动正常进行。若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瘀。

(2)舒畅情志 如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平,肝脏功能协调,五志安和,就能保持正常的情志;如肝气亢奋,则可见失眠多梦、头痛头胀、头晕目眩等;如有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郁怒),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出现肝气瘀结、气机不调等病变,古人日“暴怒伤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即为此意。

(3)健运脾胃、促进消化 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消化,除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肝气抑郁症状外,还可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如嗳气n区恶、腹胀腹泻等症状,即“肝胃不和…‘肝脾不和”。

(4)通利三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之功效。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以致血液不行,导致水肿、腹水等症状。

◎ 主藏血睡眠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的血液便贮存于肝;当人活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脏就将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机体的需要。如肝血不足,肝不藏血,就会出现易倦乏力、不耐劳累、双目干涩、视物昏花,以及呕血、便血、鼻出血等症状。

◎ 主筋华爪

筋,是指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指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影响到筋、爪。如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运动正常;若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筋弱无力,爪甲软而薄,枯而色灰。

◎ 开窍于目

肝开窍于目是指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 与胆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是指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肝的疏泄功能可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循常道而行;反之,则可造成上逆或外溢,形成病变,如出现口苦、黄疸。

第二节 脂肪肝基础知识

一、脂肪肝的概念

脂肪肝西医又称脂肪性肝病或肝内脂肪变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根据症状归属于“胁痛”“积聚”“痰饮”“肥气”“膨胀”“痞证”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现国家标准定名为“肝癖”。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脂肪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脂肪,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多少而变化。另一类为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胆盐、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是固定不变的。

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约占肝脏重量的3%~5%,其中含磷脂占50%,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肝组织切片每单位面积内见30%以上的肝细胞内有脂滴存在时,称为脂肪肝。除此之外,其他脂类成分、糖原、羟脯氨酸、肝脏蛋白质及水分也相应改变。但由于脂代谢酶的遗传性缺陷而导致脂肪酸、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等处沉积的脂质沉积症不属于脂肪肝的范畴。

脂肪肝患者,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量的异常增高,而胆固醇及磷脂等相对增加较少。在不同的病因下,积聚在肝内的脂肪可以是甘油三酯、磷脂、糖脂、胆固醇酯或神经酰胺等。因此,脂肪肝的命名,更确切地讲,应该包括说明脂类的性质,如“磷脂性脂肪肝”“固醇性脂肪肝”等。由于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积聚所致,故一般所讲的脂肪肝即指此类脂肪肝。

随着医学的发展,肝病学家发现,部分脂肪肝患者的肝脏有炎症表现,甚至有些患者的肝脏会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目前肝病学家将脂肪肝称为脂肪性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等。

二、西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脂肪肝发病率的增高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关系密切。根据病因,脂肪肝可分为营养性、酒精性、肝炎性、药物性、内分泌性等。其中以营养过剩和饮酒过量所引起的脂肪肝最为多见。西医认为,可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有很多,同一患者的脂肪肝可能是不止一种因素引起的。目前公认的可引起脂肪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 营养因素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均可引起脂肪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能、高脂肪类食物摄入增多,而运动量却大幅度减少,造成肥胖症、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报道,50%的肥胖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见于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另外为了减肥而快速减重者也可患脂肪肝。在我国的贫困山区,由于摄入蛋白质不足而患脂肪肝的也不少。

1.营养过剩

长期过食肥甘厚腻的高脂膳食、糖摄入量过多、素食过少,出现营养过剩,从而引起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血脂或血糖升高,形成营养过剩性脂肪肝。这类患者主要见于肥胖及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也见于一些运动量过少的正常人。普查显示,约50%的肥胖者可并发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发病率在60%以上。我国常见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又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酶)增高者,因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劳动而致肥胖性脂肪肝。

2.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质和能量供给或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在灾荒年代或战争时期发生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妊娠期、哺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以及婴儿因乳汁不足或断奶后饮食供给不合理,或并发其他传染病等,引起机体热能和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诱发原发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营养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年长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食欲下降、吸收不良、分解代谢亢进及消耗增加等所致,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15%~54%。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营养不良分为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1)消瘦型 又称营养不良性消瘦,主要因能量严重不足所致,体重下降为主要特征。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常是致死原因。其原因可能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营养不良患者,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加剧脂肪分解诱发脂肪肝,但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因其他组织利用脂肪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肝内脂肪蓄积反见减轻甚至消失。(2)水肿型 又称恶性营养不良,多为饮食中蛋白质严重摄入不足所致,以全身水肿和生长发育迟缓为特征。主要见于非洲和南亚以淀粉类食物(如白薯)为主食的儿童,可出现肝细胞脂肪变和纤维化,但不会进展为肝硬化。(3)混合型 蛋白质和热能均缺乏的营养不良患者,也可发生大泡性脂肪肝。病理上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脂肪肝。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主要与饮食中蛋白质和能量的供给或摄入不足有关。此外,摄入氨基酸不平衡的食物,如缺乏合成载脂蛋白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也可诱发实验动物肝细胞脂肪变性。

◎ 炎症因素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各种致病微生物都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以病毒性肝炎为多见,甲、乙、丙、丁、戊、庚6型肝炎均可合并脂肪肝。

此外,炎症性肠病、胰腺炎、结核感染均可引起脂肪肝,主要是因营养不良、缺氧及细菌毒素损害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 代谢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代谢生成的三碳化合物被肝细胞摄取转化为脂肪酸,而后酯化为大量的甘油三酯蓄积在肝内。同时,通过对激素的影响而影响脂代谢,造成脂肪肝。

1.糖尿病

糖尿病是脂肪肝的重要致病因素,约50%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脂肪肝。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血浆脂蛋白清除能力降低所致。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表现,减弱了胰岛素对脂代谢的调节,出现代谢紊乱,大量脂肪被动员,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增多,促使细胞内脂肪酸堆积,使肝细胞损伤或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2.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肥胖病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肝内脂肪浸润和程度不等的脂肪肝表现。造成肝内脂肪浸润的原因与体内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释出增多有关。有效减肥常可使脂肪浸润显著消退。肝炎后脂肪肝则与恢复期患者不适当增加营养和活动量减少有关。

3.妊娠

妊娠早期可因持续恶心和频繁呕吐,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营养缺乏和新陈代谢障碍,并发局灶性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和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大多在补充营养后可随之消失。首次妊娠的36~40周,易发生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脂肪沉积于肝、胰、脑和肾,病情严重,整个病程为1~2周,母婴死亡率为75%~8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药物不合理应用等因素有关。(1)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 妊娠时体内雌、孕激素增加,对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的损害,可引起微血管脂肪酸代谢紊乱,使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及其他脏器内迅速堆积。(2)营养不良 当胎儿在妊娠晚期需要的营养显著增加时,如营养跟不上,蛋白质合成和活力不足,使脂肪浸润的细胞达足够量后,细胞就会肿胀,以致损害肝细胞和胆管的胆汁倒流(尤其是肝脏中心小区),就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3)遗传性疾病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之母初查杂合子为不完全表现型。(4)药物不合理应用 妊娠时如静脉注射四环素,可导致肝细胞的微泡脂肪浸润;抗癫痫药如VALPROATE等,也可引起类似的脂肪变性和肝损伤。

◎ 中毒因素

能引起脂肪肝的化学因素主要为真性肝毒物,即其致病作用主要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及剂量有关,故又常称为可预测性肝毒物质。

肝毒物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肝毒物和间接肝毒物两大类。前者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及其细胞器,而后者多为抗代谢物,是抗特异性代谢过程而引起的肝损伤,除慢性中毒外,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力潜伏期一般较短。药物和毒素可引起小泡性或大泡性脂肪肝,脂肪变常位于小叶中心区,亦可分布于门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程度不等,主要取决于药物或毒素的种类。(1)酒精中毒 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饮酒致脂肪肝可能是乙醇对肝内甘油三酯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者,每日饮酒(相当于乙醇的量)100~200克,连续10~12日,不论其饮食是否含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低蛋白质只是一种加重因素。乙醇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乙醇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肝内脂肪蓄积量与嗜酒量及嗜酒持续时间明显相关。酒精性脂肪肝蓄积的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主,过量脂肪蓄积使肝脏明显变大,重达2~2.5千克,甚者可达4~5千克。肝细胞肿胀,充满脂肪滴,细胞核被挤向一侧,相邻的肝细胞膜破裂,融合成脂肪囊。(2)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导致肝脏损害。其中能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毒物包括黄磷、砷、锑、铅、铜、汞、钡、苯、氯仿、二硫化碳、二硝基酚、二氯乙烷、二氯丙烷、四氯乙烯、硼酸盐、铬酸盐、铀化物等。另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水杨酸、胺碘酮、四氯化碳、磷、铁等也可引起中毒性脂肪肝。(3)药物中毒 肝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排出体外。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造成损害。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成人肝炎的10%,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者中药物所致者甚至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常见的类型。多种药物可诱发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应该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类药物所导致的脂肪肝,可通过脂肪性肝炎并发纤维化。

◎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形而引起的。其中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β-脂蛋白缺乏症、半乳糖血症、肝糖原贮积病、果糖耐受不良、高酪氨酸血症、WOLMAN病、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先天性代谢缺陷,如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性缺陷、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等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无论是酒精性脂肪肝,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

◎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许多脂肪肝的发病因素,可与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时期,脂肪肝的发病率及其病因分布不一。如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乙醇中毒、肥胖病、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原因,而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落后地区。在我国苏、浙、沪一带,肥胖、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高于酒精性脂肪肝;而在我国西南、北方地区,则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热能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懒散等因素易诱发脂肪肝。而现代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等可导致酗酒等不良嗜好的发生率上升,又促进脂肪肝的好发。

◎ 其他隐源性脂肪肝

小肠改道手术治疗肥胖症,可引起脂肪肝,REYE综合征、原发性脂肪肝以及某些消化疾病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常可成为脂肪肝的诱发因素。

三、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条达;好逸恶劳、痰瘀阻络;久病体虚、气血失和所致。一般而言,可归纳为以下5种原因。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饮食主要是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并由脾的传输散精作用而布散营养周身,另外肝主疏泄、肾藏精主水,对于水谷精微的正常代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谷精微(包括脂质)的运化输布失常,痰饮、水湿内生,瘀血停留,形成脂肪肝。

◎ 饮食失宜

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痰湿蕴阻;或为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入络,随气运行,停滞于肝。

◎ 少劳多逸

主要是嗜静懒动,少劳多逸,脾胃失和,肝血不畅,过度肥胖,气滞血瘀,痰湿交结,积聚于肝。

◎ 情志失调

多为情志过度,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久则内伤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络于肝。

◎ 基础疾患影响

其他脏腑疾病日久,尤其是糖尿病、冠心病等,易引起体内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痰为瘀,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

四、脂肪肝的症状

脂肪肝的表现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而有差异,约有25%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尤其是一些轻度脂肪肝患者,故难以从临床上被发现;而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其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且与脂肪浸润肝脏的程度成正比;当肝内过多的脂肪被移除后,症状即可消失。脂肪肝的常见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 肥胖或消瘦

体格检查时发现形体肥胖或消瘦。有50%肥胖者,伴有脂肪肝(尤其是中、重度肥胖者),故呈肥胖外观者占多数。他们常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有的面部和眼球结膜有脂质沉着,皮肤油光,舌苔黄腻或有齿痕;也有一些脂肪肝患者,因营养不良,形体呈消瘦状。肝脏触诊,有半数以上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也有极度肿大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呈钝圆、软或中等硬度(Ⅱ度),一般无压痛,少数患者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而脾脏肿大者极为少见。

◎ 消化道症状

一般来说,有26%~50%的脂肪肝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但有些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体重减轻、疲乏感、食后腹胀,以及右上腹或肝区有疼痛感,且在食后或运动时更为明显;常有便秘或便溏,还有少数患者有流涎等症状。

◎ 循环系统症状

12%的患者有体液潴留,重症脂肪肝患者可见腹水及水肿,并伴有轻度脂肪肝的营养不良患者亦可有腹水及水肿,血清电解质的改变,类似肝硬化者可出现低钾和低钠。肝中脂肪减少后,体液潴留及电解质紊乱可纠正。少数重症脂肪肝患者体液潴留,心脏扩大,循环时间缩短,有高搏出量心衰。8%的患者有蜘蛛痣及门静脉高压。治愈后肝中脂肪减少时,蜘蛛痣即消失,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是暂时性改变,脂肪肝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50%的病例伴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包括末梢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过度角质化、皮下瘀斑等。脂肪肝偶有引起肺、脑血管脂肪栓塞者。

◎ 其他症状

(1)糖尿病脂肪肝 患者除有糖尿病的表现(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少)外,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轻度脂肪肝多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自觉上腹部不适、肝区胀痛、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倦怠等,可有轻度肝脾肿大。(2)酒精性脂肪肝 轻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无症状,中度以上可有乏力、倦怠、易疲劳、右上腹不适、恶心、食欲不振、腹胀等,少数可出现低热、黄疸、腹泻、手颤等。有73%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肝肿大、黄疸,脾肿大不常见。重度脂肪肝患者,可并发脂肪栓塞。如果继续长期饮酒,则会发展成为更严重的酒精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3)肝炎后脂肪肝 肝炎后脂肪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脂肪肝疾病之一,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过程中。前者是病毒性肝炎并发脂肪肝(或称病毒性肝炎继发性脂肪肝) ,即病毒性肝炎作为脂肪肝的一种原因,先有病毒性肝炎,后有脂肪肝;后者为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部分患者除体重增加外,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可表现为原有的症状加重,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的患者因肝体积增大,肝包膜伸长而使肝区疼痛加剧。个别患者可因胆小管受压而出现轻度黄疸。(4)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见于恶性营养不良性疾病、肠旁路手术后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偶见于爱美女士过度节食减肥,儿童挑食偏食等。(5)药物性脂肪肝 药物性肝损伤,通常在用药2周内发病,占50%~70%;8周内发病,可达80%~90%;3个月后发病的,一般很少见。停药后几日或几周,肝毒性可有改善。有直接中毒(包括蓄积中毒)和过敏反应两大类,常见为发热、皮疹、黏膜炎、血管炎、骨髓炎、局灶性肺炎、胰腺炎及肾功能衰竭等。(6)妊娠脂肪肝 多在第一次妊娠34~40周发病,初产妇占48%,子痫或先兆子痫者占40%,其中14%为孪生妊娠妇女。轻者可无肝功能暴衰症状,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先是剧烈的持续呕吐,偶有腹痛,腹痛多位于正中上腹、右上腹或右下胸部。数日后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不发热,常有心动过速及头痛;病情迅速发展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搐、少尿、出血倾向。常在胎死腹中或分娩死胎后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暴衰而于短期内死亡,病死率达85%。少数因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而脱险。(7)脑病脂肪肝综合征 主要发生在小儿和青少年,发病前常出现某种病毒感染、感冒症状及水痘,在感染症状改善2~3日后,开始出现难以控制的呕吐和腹痛,数小时进入谵妄、痉挛、木僵和去大脑皮质状态,最后陷入昏迷。多数患者死亡,少数可自愈或交替输血抢救方可治愈。

五、脂肪肝的西医分型

脂肪肝的西医分型很多,如按病因、病变程度、肝细胞内积蓄脂肪性质、肝细胞内脂肪滴大小等分类。

◎ 按病因分型

脂肪肝按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1.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由于长期过量或短期内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受损,初期通常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继续发展成酒精性肝炎,再进一步发展形成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严重酗酒时,酒精性脂肪肝可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引起重症酒精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与肥胖引起的脂肪肝相比较,酒精性脂肪肝更易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此外,酒精性肝病患者除肝脏发生病变外,酒精对人体的其他器官也有致病作用,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严重酗酒会引发急性胰腺炎等。因此,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2.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饮酒史或无过量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单纯性脂肪肝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1)单纯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过度积聚,不伴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也没有纤维化。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正常的,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也是正常的。(2)脂肪性肝炎 除具有单纯性脂肪肝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外,还有组织学异常,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坏死,肝细胞浆内有玻璃样小体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静脉周围和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及胆汁淤积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较明显,而酒精性肝炎有较多的玻璃样小体和中性粒细胞浸润。(3)脂肪性肝纤维化 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纤维化。其主要特点是大量纤维组织在肝脏中积聚,但肝小叶结构尚保持正常,无假小叶形成。(4)脂肪性肝硬化 是脂肪性肝病的严重阶段。脂肪性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肝内纤维结缔组织重度增生,肝小叶组织结构改进、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就会出现脂肪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肥胖或超重、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原因不明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为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药物、病毒以及妊娠等明确病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称为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我们通常说的脂肪肝主要是指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按病变程度分型

根据肝脏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及脂肪变性肝细胞所占的比率,将脂肪肝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1)轻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5%~10%或光学显微镜下30%~5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自觉症状不明显,肝功能基本正常。(2)中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10%~25%或光学显微镜下50%~7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自觉肝区不适,食欲缺乏,肝功能轻度异常。(3)重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大于肝湿重25%或光学显微镜下75%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无法辨认。自觉肝区疼痛,腹胀闷满,或见黄疸、蜘蛛痣。肝功能检查重度异常。

◎ 按肝细胞内积蓄脂肪性质分型

根据肝细胞内积蓄脂肪的性质分为甘油三酯性脂肪肝、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1)甘油三酯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甘油三酯,且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本类脂肪肝占脂肪肝的绝大部分。(2)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磷脂或胆固醇。本类脂肪肝占少数病例。

◎ 按肝细胞内脂肪滴大小分型

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形成的脂滴的大小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脂肪肝和小泡性脂肪肝。(1)大泡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滴直径大于25微米,常为单个,肝细胞核可被挤压而移位。大泡通常发生于肝腺泡Ⅲ区,预后较好,累及Ⅰ区者预后较差。大的脂滴可相互融合成微脂囊肿,甚至形成脂肪性肉芽肿。引起大泡性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包括酒精、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因素。(2)小泡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满布直径3~5微米的细小脂滴,肝细胞核无移位,肝小叶结构无紊乱,多数没有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故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小泡性脂肪肝可为大泡性脂肪肝的轻型、前期或恢复期表现形式,但经典的小泡性脂肪肝常伴有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多形性异常,并伴肝外器官脂质贮积,患者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较大泡性脂肪肝差。

六、脂肪肝的中医分型

中医对脂肪肝的分型是按辨证分型,不同的中医学家常有不同的辨证方法,有关脂肪肝的中医辨证,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基本理论是相同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病之根本在于肝脾气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湿热等。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下述7种证型,即脾气虚弱型、肝经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交阻型及气血瘀阻型。

◎ 脾气虚弱型

脾气虚弱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目虚浮,气短乏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大便稀溏不成形,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化浊降脂。

◎ 肝经湿热型

肝经湿热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尿黄,大便不调,或有黄疸,心烦易怒,舌苔黄腻,脉弦或滑数。治宜清肝化湿,降脂泻浊。

肝郁气滞型

肝郁气滞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有时嗳气,肝肿大或不大,乳房胀痛,脘闷食少,舌质淡,苔白,脉弦,妇女可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治宜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头昏耳鸣,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口干,体形偏瘦,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 痰湿内阻型

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不适,疼痛不明显,痰多咳嗽,胸部满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治宜化痰祛湿,理气降脂。

◎ 痰瘀交阻型

临床表现为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肿大,质地较硬,肝区疼痛,或压痛明显,苔淡黄,脉弦数。治宜解酒祛脂,化痰破瘀。

◎ 气血瘀阻型临床表现为肝脏肿大,胁下刺痛,痛处固定,肝区疼痛拒按,面颈部可见赤丝血缕,舌质暗,边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七、脂肪肝的危害

很多脂肪肝患者都认为脂肪肝不是病,不痛不痒,只不过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像乙肝、丙肝那么可怕,不会影响肝脏功能和身体健康。而且许多人在体检时即使发现自己有轻度或中度脂肪肝,也认为不过是工作节奏快,平时应酬太多所致,是小事,既不重视也不治疗。其实这样的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有关研究和临床病例发现,脂肪肝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可造成慢性肝损害,长期的慢性肝脏炎症还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脂肪肝不但是病,而且必须及时治疗。

◎ 对肝脏本身的危害

脂肪肝是肝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损伤的致病因素,这是一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发展。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患者中,1.5%~8%可发生肝硬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就很难逆转。

◎ 对心脏的危害脂肪肝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胆囊的功能,临床研究也证实:脂肪肝患者中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 对孕妇的危害妊娠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后期(36~40周),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终因出血、肝性脑病、脑积水、肝衰竭、肾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80%。

◎ 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而猝死。糖尿病患者中并发脂肪肝的约占50%,脂肪肝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为30%~40%。脂肪肝与糖尿病两者兼有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预后不堪设想。

◎ 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

脂肪肝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使肝的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肝大、脾大。脾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大会造成脾功能亢进,脾功能异常便会抑制细胞的免疫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更容易被感染。另外,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解毒功能降低,容易造成内毒素、外毒素在体内的潴留,对机体造成毒害。

总之,胃、肠、肝、胆都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摄取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都要经过肝的代谢才能被机体所利用。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肝有病常影响胆囊的功能,脂肪肝患者中有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因此,脂肪肝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节 脂肪肝的检查

一、抽血化验

尽管不能凭借抽血化验结果诊断脂肪肝,但抽血化验有助于确定脂肪肝的可能病因、伴随疾病状态以及脂肪肝的病情轻重,并可以帮助判断是单纯性脂肪肝,还是已并发脂肪性肝炎或肝纤维化。脂肪肝患者抽血化验指标有以下4个方面:

◎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区别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有助于判断脂肪肝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有助于鉴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助于了解脂肪肝患者是否形成了肝硬化。

1.肝功能检查目的(1)区别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 临床上进行的肝功能检查项目最常用的指标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实际上是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这两项指标的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损伤。脂肪肝主要有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时有肝细胞损伤,常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因此,肝功能检查有助于区别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2)判断脂肪肝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一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不超过200单位/升,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不超过300单位/升。如果肝功能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超过400单位/升,应考虑脂肪肝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3)鉴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升高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主,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1。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升高以谷草转氨酶升高为主,即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1,同时常有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因此,根据上述特点肝功能检查有助于区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4)了解是否形成了肝硬化 脂肪肝患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出现多种肝功能检查项目的异常,如肝硬化患者常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肝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脂肪肝患者是否形成了肝硬化。

2.肝功能检查项目

肝功能检查常用的项目有蛋白质代谢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胆红素代谢试验(血液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染料排泄试验等,其中以肝脏酶学检查最为实用。

3.肝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肝功能检查必须在空腹时抽血检查。空腹时间一般为8~12小时。对于初次检查肝功能者,尤应如此。抽血检查前一日最好禁酒类。肝功能检查多项内容测定值与饮食有一定关系。如饮酒,易使某些血清酶值升高,进食油腻食物后可以使血脂增高等。

4.肝功能检查的局限性

肝功能检查不是万能的,有一定局限性,以下三点必须加以注意:第一,肝功能检查的敏感程度有一定限度,而且肝脏代偿储备能力很强,因此肝功能检查正常不一定没有肝病。第二,肝功能检查中有些指标缺乏特异性,所以肝功能异常也不一定就是肝病。第三,血清酶活性是一项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它不反映肝脏功能,酶的指标只是对肝细胞完整性的估计。肝功能异常视肝内脂肪浸润的程度、范围和病因而定。成人健康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者中,约35%为脂肪肝。因此,无症状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脂肪肝,而不是病毒性肝炎。

◎ 血脂检查

尽管造成脂肪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原因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肝所致的肝脏病变反过来又会加重脂肪代谢的紊乱,形成恶性循环。在脂肪肝的形成过程中,甘油三酯(三酰甘油)起着主要的作用,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堆积在肝内的脂肪绝大多数为甘油三酯。因此,检查脂肪肝时莫忘记查血脂。

1.血脂化验指标

血脂化验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等。

2.血脂检查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验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体内血脂的实际水平,血脂检查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抽血前两周要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体重稳定,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发生。(2)3日内避免饮食高脂食物,24小时内不得饮酒,不进行剧烈运动。(3)抽血前空腹12~14小时。(4)要防止药物的干扰。有些药会直接影响检查质量。(5)静息5~10分钟后坐位取血。(6)输全血者3日后方可做血脂检查。(7)如果检验结果超过正常值,应间隔一周后再做一次检查,如果两次检测结果都不正常,而且所测数值相差不超过10%(以血总胆固醇为例),就可以据此判断。

◎ 血糖检查

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以及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因此,脂肪肝患者应常规检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并可检查血胰岛素、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

◎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查

肝穿刺活检是判断脂肪肝是否发生肝纤维化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肝穿刺活检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肝病学家逐步筛选出一些“血清学纤维化标志物”,以期作为能反映肝组织学改变的非侵入性检测指标。目前常用的有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等。(1)Ⅲ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Ⅲ型胶原的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正常值<120微克/升。(2)Ⅳ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较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维化的过程,是肝纤维化早期标志之一,正常值<75微克/升。(3)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正常值<130微克/毫升。(4)透明质酸 是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灵敏准确地反映出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和肝细胞受损的状况,正常值<110毫克/升。其中透明质酸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同时检查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能提高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临床上,脂肪肝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80%为单纯性脂肪肝。一般认为,这些患者预后良好,不会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因此,这些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不必进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脂肪性肝炎约占10%~20%,由于脂肪性肝炎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因此,对于脂肪性肝炎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应进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以协助判断是否已发展为肝纤维化。

二、B超检查

脂肪肝的诊断最早是由B超检查得出的。B超检查脂肪肝不仅敏感性高,而且方便、迅速,对人体无痛苦及损伤,适合于追踪观察,价格亦便宜,是健康检查的常规项目。因此,B超称为诊断脂肪肝最常用、最受欢迎的首选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性学普查。

◎ 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价值(1)优点 对大多数脂肪肝患者而言,B超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90%,准确性高达80%左右。因此,B超被广泛用于脂肪肝的临床诊断。B超可以基本反映肝内脂肪分布类型,做出弥漫性或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并根据肝脏回声判断脂肪肝的程度。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抽血化验,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后,常可明确脂肪性肝炎的有无及其病因和伴随疾病状态。因此,虽然脂肪肝是一种病理学状态,但是大部分脂肪肝患者的诊断无需依赖肝活检组织学检查。(2)缺点 B超检查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超声波是隔着肚皮看脏器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人腹壁情况的影响,如果体形偏胖的患者皮下脂肪比较多时,也会吸收、散射超声波的能量,这样就会干扰肝脏对超声波的反射,使检查者对脂肪肝的程度判断有失准确性。虽然超声是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但也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方法来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