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美好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2:32:06

点击下载

作者:蔡颖卿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与美好生活

家与美好生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家与美好生活作者:蔡颖卿排版:Cicy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8-03-01ISBN:9787569920284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一个美好的空间所能带给人的安慰,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同样的,能使空间发展本有优势的是“人”,只有人才能付出照顾,关怀与设想。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和所有空间相处的经验,用自己的生活力量来积存整个社会的富乐,用爱护善用来表达我们对空间的敬意。序文 “触类旁通”的生活家

从烹调跨界到室内设计,全凭蔡颖卿的直觉与想象力。

她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触类旁通”:

用切比萨的方法切砖块、用刨柴鱼的方法刨木头,

突破了“工法”上的限制,也因此少了一点匠气、多了一点灵气。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唐亦男

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稿,这是我答应蔡颖卿的先生,要替他夫人的新书写序。在电话中我只简单地问了两句,就要编辑把稿子寄来。结果放下听筒,我开始纳闷,为什么不是蔡颖卿而是她的先生?当我收到《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一书以及《家与美好生活》的文稿后,一方面赞叹概念的创意,将饮食与居住比喻为精彩的艺术表演;一方面则欣赏聚焦在食物和空间那丰富多彩的镜头,原来这位将工作之余完全奉献给妻子的业余摄影师,正是那个“成功女性背后的男人”。蔡颖卿的著作,都是他们两人同心协力下,通过不断地沟通、设想、讨论,克服种种困难而完成的,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最大的妙处是夫妻的感情也愈加紧密。

出版社对蔡颖卿的介绍是“知名的畅销作家、生活工作教育者”。中文系出身,要成为作家并不难,但要成为一个知名的畅销作家,难度有点高,不但出的书要受欢迎,博客要有人点阅,每场演讲、每次签名会要有粉丝捧场,而且跟影视歌星一样,还必须具有个人的特色和魅力,才能吸引众人眼光。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办到的?

大多数中文系同学不是继续念硕、博士,就是到学校教书、谋一份安定的工作,蔡颖卿却反其道而行,一毕业就选择嫁人,而且是用最传统的方式,亦即“相亲”,找到她的另一半,并从此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庭。我检视了她所有的畅销作品,几乎都是以家庭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有关亲子教育、烹调厨艺的书。如今有很多人视家庭为重担、视婚姻如枷锁,例如日前看到电视台报道,根据他们的调查,今年母亲节最不受欢迎的礼物就是锅具,每个受访的妈妈一手拿着锅子、一边大声抱怨每天煮饭都快累死了,过节不会送点不一样的吗?如果听到蔡颖卿告诉你:“烧菜是一种表演。”“烧菜的人最快乐。”你会发现,原来家庭主妇一样有成就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我承认我错了,因为我总是叮咛女生:工作第一,婚姻其次;因为经济独立,人格才可能独立。而蔡颖卿则是把操持家务以及养育两个女儿,当作她的基本功,并且继承她父母的苦干基因、奉妈妈的话为经典,再加上她的智慧、敏锐的观察力,她从家庭的经营中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从厨房的实作中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蔡颖卿用“天马行空”来形容自己做事的方式,这本新书,好像是一本有关建筑的书,又不全然是,还要我写序,摆明了要考我这个老师。翻开书稿,有许多图片,醒目的标题写着“打造反哺之屋”。我恍然大悟,因为我的年龄与她父母相当,她想测试一下,让我以老人的观点,设身处地提出我的看法。

她首先声明,自己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也不是室内设计师,却在她二哥意外买了一百多坪(坪,约合3.3057平方米),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旧房子之后,接下了改造这个空间的任务。这一对儿女,一个出钱、一个出力,于是这一大片空间就成了她挥洒表演的舞台。从烹调跨界到室内设计,全凭她的直觉与想象力;把一座旧房子连根拔起,然后像一个大导演,外行指挥内行。她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触类旁通”:用切比萨的方法切砖块、用刨柴鱼的方法刨木头,突破了“工法”上的限制,也因此少了一点匠气、多了一点灵气。

能打造一个老年之家,让父母安享余年,是一件多么开心及难能可贵的事,除了羡慕她的父母有如此多才多艺的孝顺女儿,我也试着以自己八十二岁的年龄,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假如我是她的爸妈,我一定坚持住在台东。虽然已住了多年,但很舒服,独门独院、简静安居,有自己的老朋友与熟习的生活机能。而如今的新居,美则美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老人家是很难适应新环境的。

二、假如我是她的老爸,我非常喜欢她为我设计的开放式书房,成为卧室与客厅之间的转圜区,非常有趣。以前我确实很喜欢阅读上网,现在人老了,看久了老眼昏花,而且我早已从职场退下,还需要那么努力去查参考数据吗?还不如替我装一套最好的音响,让我陶醉在乐声中。

三、假如我是她的老妈,我不否认我的一生都消磨在厨房,那是我的用武之地,利用巧手、从无到有,养活了一家三代人。如今我八十多岁了,全身酸痛、两腿发软,厨房再宽敞明亮、实用美观,反成为我沉重的负担。即使是五星上将,也有解甲归田的时候,我想起麦帅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据她自己说,“打造反哺之屋”的想法是来自于世界著名的建筑学者范裘利与现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他们都曾在三十几岁时就为自己的母亲与父母亲设计居所,而世人就以“母亲的家”来代称他们的作品,所以她也想有机会为父母亲设计、并打点一个老年之家。她感谢她二哥、二嫂的一片孝心,而且完全信任她,她才能放手一搏,实现理想。我以上所说的其实都是“鸡蛋里挑骨头”,我是由衷地钦佩这位“无师自通”,懂得十八般武艺的高足,她对父母真“友好”,让天下读者“足感心”!序文 设计者的美学,使用者的观点

归结各种空间的设计经验,Bubu首先强调“好好使用”“动手清洁”,

然后才谈颜色、质地、光线、隔间等一般空间设计教育的元素。

这正是专业设计教育跟使用者观点的重要差异——从使用者兼设计者的角度,

功能便利、易于清洁产生的舒适感,就是一种重要的空间质量。台湾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副教授 孔宪法

这是一本空间戏剧的侧写,穿梭在四种事业两个家族的五种场景里:砖厂、家、餐厅、医院、电影院,先后登场;核心是家,延伸到其他空间。我们都出入过这些剧场,受到这些空间的影响,但是未必细细注意过其中上演的空间剧目。

我们的一生始于家。在土地与建筑被专门的活动细分占领之前,家,通常并不是纯粹的“住宅”,它也是许多家庭营生的场所。砖,作者安排成一篇“自序”,开启后续的铺陈。我们通常把砖看成建材,不是建筑空间,然而这全书的第一个空间,几乎就是这本书的空间基石!砖,叠砌出Bubu童年的家庭经济基础,也垒筑成Bubu成年立家立业的岩心。砖,以其能够大量模制、相对轻巧、容易赋形的优势,在人类构筑空间的历史中,逐渐在西方取代石头,在东亚取代版筑,成为界范空间的主要建材,传统聚落触目可见的表里,积淀出稳重的美丽与岁月的厚实。这个剧场日日上演的家庭制砖事业剧,剪影了兼顾事业与家庭的能干母亲,把爱家与爱砖传给了幼年的Bubu。

电影院,在她十八岁那年,影业王子与砖业公主开启了童话故事的演出,串起了Bubu童年的家族与成年的家族。公主没有在走完红地毯后就成为影业王后,她选择了勇闯餐饮业的舞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台湾战后富裕的代表时期,社会积累求新求变的动能与无畏精神,这位文学院气质浓厚的佳人站上了新浪潮头,走在第一批年轻人梦想开茶饮餐室行动之先,在化育她成长的大学门口,一九八六年提出新的饮食空间主张——B.B.House,具象地对比大学附近的传统餐厅。

台湾成功大学也在进行新的尝试,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出现了教职员餐厅,空间摆设自然不同于一般餐厅,有段时间是由台南知名的老牌排餐店进驻,主持人正巧是昔日好友如心的舅舅。我在一九八七年初回母校任教,一如学生时代的学研生活,往返于系馆、单身宿舍、学生餐厅与研究基地之间;我的舌尖意识与用餐空间依然学生,偶尔怀念留学泰国时旅游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风情,长荣路上的马来小馆已可圆梦,同事间比较正式的餐会在教职员餐厅,也就非常讲究了。

认识Bubu大约是在一九九五年年底从英国再度返回成功大学,通过医学院任教的好友金鼎,在成功大学医院简易餐厅里。对照《展现饮食生活的剧场》一章的年表,这已是Bubu经营的第四家餐厅。也是在这时,因为家族事业考虑,准备移居曼谷的Bubu向我探询泰国的生活状况,我们超越一般食客与主厨的舌尖味蕾辩证,开始进行空间与生活的对话。

有段时间我们比较常“见面”,那是Bubu在台南市凯旋路经营“轻食味自慢”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简称“味自慢”,读了本书书稿,才知道之前另有一个“味自慢”。当时幺儿还小,妻子在读博,亲族都在中、北部,两个大人拉扯三个小毛头,只我一份薪水,手头从不宽裕,我又不喜欢外食,但每两三个周末,就会全家到味自慢报到。每个人都有喜欢的餐点,泰式柠檬鸡、西班牙海鲜是必赏佳肴,餐后的点心是共同的期待。除了口腹之欲,舒适的空间也让我们身心松弛。

味自慢不仅是一间餐厅,除了雅致的陈设与创新的口味,还处处感觉得到一位年轻妈妈对家庭的理想与实践。我最喜欢的是那独特的A4家庭近况扉页,每个月看到Bubu家庭成员的一些趣事,主角通常是两个可爱的小朋友Abby与Pony,投射出家庭的温馨。有些时候,手工糕点就是小朋友们的作品,令人惊艳不已,她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进入了我们的餐饮。从“轻食味自慢”到“公羽家”这段时期,Bubu全家已经长年住在海外,但是台南的住家就在楼上,我们总喜欢顺便问她在不在家。偶尔,“味自慢”女主角恰巧回国,当她轻盈地出现在亲手塑造的餐厅里,对我们而言,空间剧场即到达了当晚的高潮。

诚如《永远离不开清洁的环境美学》所说:“空间是一个容器,装的‘生活’。”而生活的主体是其中的人。归结各种空间的设计经验,Bubu第一个强调的是“好好使用”“动手清洁”,是为环境美学的基础;然后,才谈颜色、形状、质地、光线、隔间等一般空间设计教育的元素。这正是专业设计教育跟使用者观点的重要差异之一。从实际用户兼设计者的角度,功能便利、易于清洁产生的舒适感,就是一种重要的空间质量。而设计专业教育在合理的功能设计逻辑基础上,突出视觉特色,在富裕社会追逐自我与时尚的风潮下,甚至往往牺牲前者,文胜于质;最终,使用者被遗忘,空间剧场徒留形式。

Bubu在书中引用丘吉尔的名言——“人造住宅,住宅造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百废待举的重建,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出:“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这样寓意深远的话,也可翻译成“人塑造空间,空间化育人”。书中追溯成功大学医院创院院长黄昆岩设立附设餐厅的宗旨在此,二十世纪美国都市史家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最关心的也是人类创造什么样的都市,而后又如何影响人类发展。路易斯·芒福德还创造了“都市戏剧”(urban drama)一词,强调市民才是戏码的主角,这个空间剧场也遥遥呼应了芒福德的都市戏剧。

最令我感动的还有“打造反哺之屋”。设计给高龄父母亲的空间,考虑的是:

这是父母亲的老年居家,也会是我们家人相聚时最重要的据点,所以我把厨房和餐厅的空间放到最大,以吻合我们这个家庭总是以饮食、以厨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如果三代相聚时,我们至少有十几个人,而凝聚家人于厨房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只有食物的引诱,还应该有足够的操作区,大家都有所贡献,相聚的气氛自然回到童年我们总是一起做家事的情景。

空间剧场里,再次嵌进了强大的磁场,安置了这个家庭的核心价值!序文 空间是生活的舞台

Bubu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我们周遭的空间是和生活密切结合的。

我们在空间中呼吸和成长,所有的情绪和经历都在这里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空间,

可以带给我们乐趣及安全感,甚至能提升对生活的了解与喜爱。庞瑟室内设计事务所负责人 蔡懿君

Bubu(蔡颖卿),一位大家所熟悉的亲子作家,也是两个优秀女儿的母亲……

Bubu要叫我“姑姑”,因为我称呼Bubu的父亲为大哥、母亲为大嫂。虽然我们年纪相仿,但如果以设计师精确要求数字的标准来说,Bubu的“年资”确实是比我“资深”一些。

就从二〇一三年四月份的一通来电讲起吧。那天,身为室内设计师的我正忙着在工地现场收尾,准备交屋,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手机那端传来熟悉又亲切的声音。Bubu告诉我,她即将出版一本新书,希望我能写序,我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脑袋竟是一片空白。

Bubu是既著名又受欢迎的亲子作家,找我这不擅亲子幼教又不熟悉文字创作的姑姑写序,我一时间还真不知如何回应。但经过Bubu耐心地说明,我了解到这本书是由她分享自己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观念,在她的盛情邀约下,我只有硬着头皮在繁杂的工务空档中,答应提笔写序。

我个人从事室内设计实务二十多年,看到这些年台湾的空间设计因巨大的经济增长,有了相当显著的进步与改变。早年的空间设计因一般人缺乏相关知识观念而有所局限,大都由设计师单向主导,来进行设计与规划;如今则拜媒体网络的普及发达,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吸收大量的信息,为自己量身定做生活空间。然而,就多年的实务观察来说,我看到很多个案不是一味抄袭、就是流于复制模式,而无法打造出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空间,非常可惜。

Bubu的这本书,让读者更清楚地体会并感受到,我们周遭的空间其实是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空间中呼吸和成长,所有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甚至是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打造一个舒适安定的家、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全家人乐趣及安全感,甚至能提升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衍生更新的了解与喜爱。

从某个角度来说,创作人的作品代表了创作人自己,呈现出她的想法、态度、生活、感受和价值观。而对于Bubu这本新作,与其从专业的室内设计角度,不如从生活实务的角度来仔细品味和欣赏。这本书让我们看到Bubu所创造的生活空间、阅读到Bubu的文字,品尝到Bubu用心烹调的三十道空间作品。我只能说,阅读这本书,是每一位喜爱Bubu的读者不能错过的美好体验,也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和我一样,用心去享受它。序文 空间把我们带回更稳定的生活

在Bubu的眼中,每一个空间都有生命,

只有真心爱护空间的人,才会巧遇居住或使用的机缘。

要了解Bubu的空间设计,一定得以扎实生活为基础,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妙,

她的设计是为生活服务,而非强调让人看见的外表。本书摄影者 Eric

出版上一本书《回到餐桌,回到生活》时隔一年后,Bubu的这本新书又进入最后的编辑阶段。以这样的速度来看,一年一本书似乎可以形容她的出版速度,但身为最亲近的家人,我会说,这本书实在已经写了好几年,更是她用几十年来的实作数据与生活心情提炼而成的分享。她所经历的不只是装修经验的累积或变革,也是世道人心价值的存留或改变。

第一次感受到Bubu对空间的敏感是在订完婚,装修我们的新房时。当时父母把他们偶尔南下暂居的房子给我们住,所改装的只是作为我们新房的一个房间。订完婚后到结婚前的近两个月,Bubu特地留在台东陪父母,我则在台南单独负责改装的事。我想听听未来伴侣对新房可有更多意见,在电话中,Bubu只说了一个要求,但她的想法却是我从未想过的重点。

她希望房间那面大窗户的窗帘能直落与地板相接,窗纱不要是雪白的,而是非常淡的牙白,不要有闪光;布帘不要有花,但布最好够厚、能有自然的柔软垂度更好。我们新房变动的部分实在不多,却因为一扇窗帘改变了原来的气氛。此后,我无论身在何处,总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居处,那种好,是我的妻子用她的眼光与勤劳的双手编结而成的生活容器——Bubu总说空间是一个容器,要装盛的是生活的细节与情感,所以,我就借用了她的“容器”之说。

一九九六年我们搬到曼谷时,房子是我去租下的。因为忙于工作,我对曼谷的居住条件没有太多时间去细心打听,朋友带我去了苏坤逸路的五十五巷,说此区如同台北的天母,我看周围环境与那四室两厅的房子确实是用心装修过,就立刻决定了,一心只想妻女尽快来团聚。这个在他人看来颇为豪华的家,却是Bubu最不喜欢的一个房子,一年后,我们要搬家时,她才告诉我那些华丽的装修堆砌在一起的缺失(泰丝的壁纸、深色的玻璃与厚重的柚木)。

从此,我决定看房子的事就由她来做主。对于空间,她的确拥有一种挑选的直觉,并有能力使它变得更好。我们每一次搬家都是一份奇遇,但这样的奇遇,我想是跟Bubu一直用行动来爱护空间有着奇妙的因果,一旦空间吸引了她,她就会尽心尽力地养护它们。在Bubu的眼中,每一个空间都有生命,而且谁都不会真正是空间的拥有者,我们都只是时间或长或短的受托管理者,只有真心爱护空间的人,才会巧遇居住或使用的机缘。

要了解Bubu的空间设计,一定得以扎实生活为基础,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妙,她的设计是为生活服务,而非强调让人看见的外表。每一次,她总是在动工之前不断地讲解给我听,为什么她要这样做、为什么她要那样想,让我觉得,她似乎是在跟空间商量,我们将会如何如何地在你这个空间中行卧坐立、言语饮食,你是否也同意、也开心成就我们的快乐?

也许是她自己生命养分很丰富,所以每次完成作品时,我总会在其间感受到宁静,那种安定让人相信自己可以在一个空间中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而这也是我记录她在工地做事,或要拍下她的作品时,常常感到气馁的,我的镜头似乎总是无法完整地留下心中所感,不知道那样丰富的生活感要如何才能存留得更好。但Bubu安慰我说:只要是真实的记录、真诚的意见,对读者就会有用。

我相信这本书对读者一定有用,因为我就是不断受惠于美好空间的生活者,也是Bubu生活概念最早的被影响者。在这个纷扰的世界,空间的具体影响力的确能把我们带回更内在、更稳定的生活之中。序文 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

空间也是需要我们付出感情的,

用心爱它,它回馈给我们的安慰也会更多,

不好好善待它、维护它,再美的空间,也会丑给我们看。

我喜欢老师用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自己其实能过得更好。Bubu生活工作室助理 小米粉(王嘉华)

当Bubu老师邀请我为她的新书写序时,我感到既兴奋又害怕,担心自己写不出心里最深的赞许。跟在老师身边学习一晃四年,无论是餐饮或空间,都看见了Bubu老师工作时的精力旺盛、用心认真和执行力,让我打从心底佩服。

老师快完成这本书的书稿时,我迫不及待跟好友说了这个消息,提醒她记得先上网预购。好友问我:“这样的一本书是对什么样的人有帮助呢?是建筑师吗?还是学习建筑或室内设计的学生呢?”

当下我的回答是:“这本书是对于有需要装修空间或整顿空间的人,提供一些实质上的建议。老师将装修的细节、该注意的事项都写在书里,可以帮助没有空间装修经验的人,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多余的花费。”

自从搬到学府路上的工作室之后,便经常有学员私下问我:“Bubu老师有没有在帮人设计空间啊?我好喜欢你们的生活工作室,真的好优美……”然后,就会提起我家也需要重新装修,或是我刚买了房子,好希望可以请Bubu老师来设计之类的话题。

由于Bubu老师常常忙到不可开交,所以我都会礼貌地委婉回绝,但还是会心软地偷偷告诉学员:“如果真的那么希望,那就写信给Bubu老师吧,看看老师有没有时间……”我很能体会学员的心情,如果可以每天都在这么实用又优美的空间里生活着,会是多么美好呢。

我有幸作为这本书的最初读者,在看这些书稿时,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惊喜。Bubu老师设计的玄关,地板总是特别好看,原来是一开始就已想到:玄关是进门后换鞋的地方,低头时地板自然会是目光的焦点。书里还提到,如果空间较小,地板的材质可以不需要太过讲究,因为家具放上去就会占掉大部分区域。

关于空调的配置,老师也提到应该如何选购,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购买空调时,店家通常会以空间坪数来建议制冷量,而我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客厅的坪数小,我们听了家电行给的建议,购买了听起来制冷量刚刚好的空调,谁知夏天一到,平常客厅只有姊妹三四人时还过得去,但只要有客人来,人数一多,空调就显得不够凉爽,使我们伤透了脑筋。如果我们当时懂得计算制冷量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在选购时做出错误判断。

老师设计的窗户,也总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地好看。工作室的二楼墙面有个很不起眼的小气窗,但窗外却有一片绿意盎然的植物,老师于是巧妙地为小气窗加上了一个美丽的大窗框,不但掩盖了原本小窗的丑陋,仿佛也扩张了视觉,把绿意请到室内,真是好看极了。

看过Bubu老师如何使用家中的餐具之后,大概就能明白,与其买一些对空间贡献不大,而且很快就过时的装饰品,不如买些日常生活可用的餐具,耐看的生活器物就是最实用的装饰品。快乐地烹调美味食物、不时更换盛菜的餐具,再好好摆饰餐桌,增加用餐的情趣,对一个享受做菜的人来说,不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吗?

实地走过Bubu老师所设计的几个空间,无论是工作室、住家、商店,每个空间都有不一样的美,而唯一不变的是一种“稳”的感觉。相信大家可以从书中的图片看见我所形容的“稳”,我非常喜爱这种感觉,因为稳,让我感到心好安定。

看完整本书,我除了体会到装修时必须特别花心思,让实用与美感共存,空间也跟食物一样——套一句Bubu老师说过的话:“食物,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它,它就坏给我们看。”空间相对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好好善待它、使用它、维护它,再美的空间,也会丑给我们看。空间也是需要我们付出感情的,用心爱它,它回馈给我们的安慰也会更多。我喜欢老师用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知道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自序 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

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炼,

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也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

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叠与支撑,

慢慢稳固了起来,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蔡颖卿

我在澳门完成这篇可以作为我原生家庭口述历史的作品。述说的人,是我八十七岁与八十三岁的父母亲。而这趟三天两夜的澳门行,是哥哥嫂嫂安排的一趟家庭相聚小旅行。

父母亲再过两年就迈入结婚六十周年,回忆起当年家中砖工厂辛苦劳作、奋斗起家的岁月,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委屈,而是有着一种“也很值得”的生命回甘之意。于是,我以自己的记忆作为引导,与父母亲一一确认细节,在制砖的工法程序之间填写上全家十七年的回忆与情感之后,决定在自己的书中补上这一篇不知该往哪一部收存的文章。不过,它很可能是这一整本书,或我之所以成为我,最重要的情感源头。希望读到此书的您,在一块砖的制作当中,能了解我想要“砌童年情思于四壁,镌父母恩情传子孙”的心念。大量倚靠人工的制程,反映出一块砖所集结的心力

虽然我们家在一九五八年就开始经营砖厂,但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开始制砖部分的机械化。难以想象父母回忆中用手印砖时期的辛苦景象,那是我还未来得及参与的家庭岁月。

一九六一年,家中老幺的我,出生在九月的台风天。那年,为了让砖厂的生产量增加,爷爷奶奶与父母亲投资了十几万元添购设备,从当时父亲担任中学主任月领一千多元的薪资作为推算的基础,母亲认为这笔投资约可估算为今天的两百万元左右。

当时位于台东成功镇麒麟里的砖厂有两家,如果面朝东方,我们在左,镇民代表陈家所经营的在右,两家紧紧相连,陈家的规模大约是我们的一半。麒麟这一区土质均匀,黏度高、含细石少,铁质成分很足够,按照土质成分大概可分为黑与黄两种,烧出的砖块硬度高,颜色也很美。

当时机器化的部分只在搅拌与印制,其他工作仍大量倚靠人工,制作的程序真实地反映出一块砖头所集结的劳力与技术。在那纯朴的年代中,每天足足工作九个小时的,不只是我们家十几位长工或临时工,还有我那兼顾工作与家庭,真正是蜡烛两头烧的母亲。

工厂并不每日印砖,但是一定要每天掘土备用。母亲是很讲究效率的人,她对工厂生产的期待是一年烧砖九次或九次半。我们家的蛇窑本来只有八目,扩张到十四目之后,每次烧砖大约可得十万多块。开窑后的火头砖(过火的瑕疵品)与破砖约1%~2%,这些不良品母亲既不废弃、也不降价求售,而是以赠品相与买家,告诉他们在有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用火头砖,至于有些砌砖难免要断块之处就用那些不够完美的缺角砖。光以此力求节省用料的思考,我相信如今已很少有工地在施作时对材料怀着同样的情感了。在讨价还价与计算成本之际,我们的金钱观念比过去还要精明,但对大地的惜物之情,却是年年淡薄了。

挖掘制砖用土之前,工人要先锄草,再以锄拍土,检查石块、挑去草根,为材料的纯净度把关。拍松的土先淋水以增加密度,印制时才会漂亮。在未购买搅拌机之前,这份工作完全由人力踩拌,其中辛苦可以由母亲的一句话解读到深处:“我们的土质因为很黏,搅拌机至少要20匹马力才能推得动。”当时并非使用电力发动,而是由柴油内燃机来推动,柴油燃烧的味道不是年轻一代所熟悉的空气臭味,却是我一直以来都深深记得的我们家工厂的气息。母亲以投注于工作的身影,激励与带动良好的生产力

印砖工作日的说法是“做砖仔”,这是小时候我所听到最沉重的一个语词。那一日,代表母亲必须黎明即起,天黑返家,也是十岁时已手足离家、开始独处的我感觉“父母辛苦,我很孤单”的提醒。但,一个时代的孩子有在那个时代长大的方法,再不愿意,我还是乖巧地接受了生活中的一切,并在长大后永远感谢父母在如此繁重的生活中,仍给予我良好的照顾。

要天气好才能“做砖仔”,母亲想必经常渴望风和日丽,却不知我总是很幼稚地想着天天下雨!因为只有下雨能把母亲留在家里。工厂要连做三天,所产的砖才能满埕,埕上新做的湿泥砖,最好是既得日晒又有风干,因为坯太湿,烧时易裂,所以不只做砖看天,砖在埕上待命时,还是祈祷天能善待。如果日照与风吹两个条件都俱足,三天后,砖坯就可进窑待烧。

母亲的心愿是待烧的砖永远满埕,因此,这代表我们不只经常要“做砖仔”,做砖的一日,更要有良好的生产力。所幸,母亲不是一个为了工作而不体谅他人的老板,所以当我随着记忆问起母亲当年工人的时间表时,她只是很简单地说:“没有规定几点开始、几点结束,我一切都配合大家的希望。但我们一开工就做足九个钟头。夏天有时六点半就开始,天气太热,大家受不了时,午休有时也会长达三个钟头。”

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有时爸爸在黄昏课后载我到工厂一起去接母亲,我会听到散工后,大家倦累地洗刷着手足头脸时,母亲还在商量地问大家:“明天,我们几点开始工作?”老板问雇工几点开始工作是很奇怪的事吧,但我太小,并没有问母亲个中的理由。一直到今天,了解了这个时间弹性如此大的工作实况之后,我才算真正理解母亲当年的辛苦。她要理家、要照顾爸爸、要教养我,还要担心在异乡住校求学的兄姐,谁会比她更需要把工作时间固定下来?但她毕竟没有只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顾他人。

我问母亲,既然工作程序如此清楚,您也知道每日大约可以生产的数量,难道没有想过让工人去做,自己不用天天去工厂吗?妈妈笑着说,生产量会差很多!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单纯只是监督的问题,但因为我太熟悉母亲的带领风格,所以了解她话中的深意。如果母亲真正起了监督作用,也是她以自己投注于工作的身影所造成的激励与带动。抓砖、烧砖,是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精华环节

搅拌成软硬适度的湿泥团,如羊羹般自长方形口缓缓出模,在运输带上往前推送。女工在带上、铁制定寸推送板上进行裁切,尺寸是厚宽长各2、4、8英寸;裁切用的是架上的细钢线,上下提放一次,两条钢线便把一个土条分为三块。这三块砖立刻会由另一个在一旁待命的女工把它夹放到一个模板上。一等模板上放满砖,两边负责端送模板的女工就双手各托一边,往推车上放,然后返回,继续等待另一个模板装满再送。如此来回几趟,等车一满,就向晒埕推去。

埕上此时有三位女工,她们会把推车上三个一组的坯砖分开排列在因担心下雨而特意砌高的长台上。为了让坯有足够的日晒通风,上埕的砖坯必须交错互跨,这重新排列的动作,闽南语叫“抓砖仔”,是印砖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环节,一般还是由女工来做,而更有体力的男工则分配于掘土与运土。“抓砖仔”因低层时要弯腰工作,除了体能更辛苦,还要有手法。抓得好的,间距一致,漂亮稳固;抓得不好,整条垮下坍塌的情况也是有的。我记忆中认识的女工,负责“抓砖仔”的多半是体型较结实、气息沉稳的少妇,而非少女工。

做砖是技术的前段,烧砖则是成砖的后段精华。跟面包坊的术语一样——“做面包的是徒弟,烤面包的是师傅。”火一点着,两位男师傅便每十二小时轮班照顾,其间不能长时休息。他们不能太累,否则会瞌睡,而观火候、决定添柴火,是师傅最主要的工作。

烧砖主要的燃料当时已用煤炭,师傅有时为了贪小睡,会多加煤炭以延长可休息的时间,但这就容易有“火头砖”出现。母亲说,几年过后,她自己也很会观察火候的问题,一看就能判断师傅偷的是哪种懒。她责备师傅的用语让我觉得很有趣:“你们做戏做到老,胡须提在手!”意指演技虽够,却不敬业。果然是母亲的作风,敬业者的扮相与精神、技术与自重,她轻轻带过时,想必我们家师傅会有所汗颜。砖的印制、烧成与砌叠,构筑了家族的记忆与情感

做砖的日子,男工约四到五人,女工约九到十人,他们在烈日下的辛劳每年约化成近一百五十万块的红砖,以成功镇为中心,北达静埔,南到隆昌、泰源,用的也是我们家的砖。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段的十七年间,这些地区中的许多砖造屋,如今还留着那一代工人的辛劳与勤奋。一般大小的砖造屋平均用砖近万块,等于我们烧一次窑,就有十幢住屋能新起完工。讲究一点的人家,隔间为求坚固仍用8英寸砖的厚度来相叠,墙壁够厚,这是今天都市型寓所难以比美的浑重。如今所有建材都是轻薄的,而现代建筑或装修又多如“布景”或“牌楼”,堆砌的是表面感,或许我的失望也是因为从小习惯了砖的厚实而产生的。

除了供应成功镇与邻近乡里一带的造屋所需,有两到三年之间,我们家曾与邻厂陈先生家合力供应政府建设所需的砖块,最大宗的是绿岛监狱、兰屿监狱与泰源监狱。母亲觉得共存共荣很重要,主动要求与陈先生家合作,陈先生小母亲几岁,佩服她做事的合理与魄力,后来两家因生意而成为很好的伙伴。

那两三年,是父母亲最辛劳,也是我的能力与情感成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母亲曾累到几次昏倒,也曾因为要了解砖块叠货上船的情状,在骑车赶往港边途中刹车失灵,沿海边大斜坡往下冲。她反应很好,幸无大碍,但至今我还记得在天黑家中得此消息的惊惶与忧心。

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炼,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叠与支撑,慢慢地稳固了起来,这段辛苦于是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我希望能把这篇序与这本书献给我最敬爱的父母,也希望读者能在此后的许多篇章中,寻找到砖与空间最朴实美好的对话。谈到空间,我们总是非常习惯地以容积尺寸、装修花费、设计者或对象的名气来建立它的价值印象;但对我来说,空间是容器,收纳我们的作息纪录与情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奋斗力。人们对于空间的种种安排,使自己的生活信念与审美眼光不言而喻,比穿着打扮或饮食主张更全面性地展现思想与性格。我小的时候,物质与流通渠道都不如现在,但那个年代的居家或商业空间却有个人的味道,不像今天,我们对空间的观念与商品的看法非常从众,心思也常被“包装”打动,以致忘了“内容”是否精彩。太多物质与太多有标志性的东西占据了空间,应该绵延不断的作息故事却退位于人工的建造与铺陈之外。如今漂亮的厨房经常锅冷灶凉,“家”字下的野猪肉不再飘香,而“安”字下的女人多数已不再烹煮绣补;一个个功能更健全、设想更周到的空间,却不再续写持家有道或温饱关怀的寻常故事了。我所了解的空间装修绝不只是具体的切划范围、调整形式功能、置放物品或装饰美化的活动,它比较像是一则复杂的生活综合题,在内涵与外延的容量之中,看看能不能扩充出抽象的意境。而这意境,也就是人珍惜资源、重视技术与关怀身心所产生的艺术。不怕,为什么要怕——空间,表达生活眼光

我的第一份装修功课并不具备理想学习方案循序渐进、由简而繁的条件,

但我每遇困难,总习惯取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来审视问题。

我鼓励自己:虽然装修前得先拆除所有的东西是一大负担,

但也因此能通过破坏来看清建立的顺序。虽是头一次,但“清楚”是信心的来源

我头一次自组工班所装修的空间,是一个转让来的餐厅,当时我手抱着六个月大的大女儿,在混乱的工地中,以年轻稚嫩的语调对工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没有想到二十六年后,我完成了三十个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虽然此时我已是经验不寡的策划者了,但由于没有头衔,无法很自然地投递出设计师的权威,所以在面对新相识的工班时,仍会受到惯有的质疑。

从来没有过例外,工班都得在整个工地完成的那一刻才会开始认同我、赞美我,但我不以为意。我知道工班的经验与长项通常在于“复制”,但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故事,再好的复制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另一个空间的设计,因此,一开始他们与我有观点上的出入是必然的。虽然他们对我有成见,但我对自己却有信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脑中的图像也能一次又一次地由虚转实,这就是信心的来源。

一九八五年进行的装修,集合了我毕生两个“头一次”的经验:头一次自组工班,以及头一次开餐厅。在别人眼中,这是很不相同的两样事,对我来说却只是同一个“概念”的落实。装修空间与开餐厅都是──创作。我要创作两个有功能的空间:客席要表达我对用餐环境的诉求,而厨房是生产餐点的地方。接下来,我要不停地创作食物、生产料理来赢得客人的肯定。如果我可以在这两部分一直保持良好的创作水平,我的餐厅就能顺利地存活下来。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这么清楚明白。“清楚”虽不代表“简单容易”,但“清楚”却代表着万般事项再复杂也有头绪,这份认识实在是比事情本身“简单”还更为重要的。所以,每当有人做事只求找到简单的方法时,我会提醒他们是否真的找对了方向;也因此,当我要把自己这二十几年的故事说出来的时候,我希望无论在心情与方法上,都能诚实地回应我对“清楚”的认识,以期带给读者真正的帮助。

回想起来,我的第一份装修功课对一个生手来说应该是“过度困难”的,因为理想的学习方案总是循序渐进、由简而繁,而我动手处理的却是一个有地下室,含一、二楼的旧空间。这个空间曾经三度易手,所以每个经营者都基于上一家店的既有状况又加了自己的需要与装饰,可以想象,那是多么混而不搭的景况,再加上没有好好维护,卫生条件实在很糟。所以,我的第一份功课有着以下的多重目标:

分配有限的预算──当时我刚结婚一年半,我们夫妻还没有足够的积蓄,打算动用父母亲在我结婚时给我的一笔现金。因为公公婆婆不赞成我去开餐厅,所以我完全不能把夫家的资源与支持考虑在内,如果我超出预算,将没有任何的后备方案。实事求是,精算与确实掌握所有的用度,是我第一次装修最有价值的学习。

转换气氛、焕然一新──我当时已体会到,无论居家或商用,空间会先于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眼光,这是一种最有力量的说服,也是会把某一种同类人聚在一起的吸引力。我不知道接手前那家粤菜餐厅的东西好不好吃,但即使在还不很讲究用餐环境的二十六年前、生活还很朴素的大学区,这个空间还是给人一种陈旧倦腻的感觉。我希望再度经过的人会忘记过去对她的印象,所以,转换气氛、不留一点旧的气息是我的目标。

重新出发──我的目标不只是这个空间要焕然一新,她还得吻合我对大学区小餐厅的美好印象:小而美,讲究而不过度装饰;足以吸引人,但不是每一个人。因为没有一个地方能赢得每一个人的喜爱,或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如归的自在,但一个有特色的商业空间却必须使某一类的人感到受尊重、与愿意付出他们最可贵的尊重。

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故事,

再好的复制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另一个空间的设计。

无论居家或商用,空间会先于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生活眼光,

这是一种最有力量的说服,也是会把某一种同类人聚在一起的吸引力。

对于这个空间的重新出发,我并未只侧重一面作出努力。就如前段所言,我很清楚空间之后的创作紧接着会是食物的创作。所以,白天先生工作的时候,我抱着女儿在工地;晚上回到家,我就进厨房,以我的厨艺为基础,再以我所能推想的“商业供应量”来实验制作的工序,推想出将来可能要采取的料理方法。

制定时间表──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很有“时间观念”,这不单是指与人约则守时之类的生活习惯,我说的是,时间对我而言,永远、永远都是最大的人生成本。我做任何事,都喜欢把时间当分母、成果当分子,得到的结果若是合情合理,我才会觉得心里舒坦。

在装修这个课题上,我亲身经验过台湾这二十六年来施工的种种改变,非常坦诚地说,装修费用不断高涨的原因,我认为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不该有的虚耗。而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就在于工作者与业主同时改变了对“时间”的想法。重建空间,所需的条件与做新衣服一样

动手装修这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空间时,时间很紧凑,房东给了我一个月的改装期。也许你已注意到,我并没有用“只有一个月”来述说这个免付租金的准备期,两个简单的理由是:任何工作都该如此积极行事、快马加鞭;而另一个有利于我这种行事风格的情况是,二十几年前,多数工班还没有拖拉的习惯或是脚踏好几条船的工作安排。以效率来看,那还是一个符合我个人期待的时代。又过几年之后,人们的观念在商业运作下急速地改变了,我越来越难熬过自己在每一场装修工作中所见的浪费,时间的问题尤其使我伤神难过。

虽然,我说第一份装修功课并不具备理想学习方案循序渐进、由简而繁的条件,但我每遇困难,总取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来审视问题。我鼓励自己说,虽然得先拆除所有的东西是一大负担,但也因此能通过破坏来看清建立的顺序。记得小时候,我虽会了一些缝纫的基本工法,但真正想给洋娃娃做第一件衣服时,还是得靠拆一件旧衣服来印证自己的推想。

在信息不发达、父母又忙碌的年代,像我这种外表安静、又热衷于创作的孩子,都必须靠自己观察生活事物来找答案,绝不会养成随便发问的依赖性。这一次,我要拆的只不过是一栋房子的内装,跟小学四年级时拆一件旧衣服,也没有绝对的差别;而重建空间,所需的条件与做新衣服一样:都是立体的、美丽的,其中的细节要足以代表自己的眼光。

这其中的胆识、面对工作时的耐心,与厘清工序的基本能力,我早已有些基础,所以,有什么好怕?

更何况,我也忙得不知道害怕的感觉是什么了。虽然是在实现梦想,但我从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我总是先把家庭照顾好,其间所留的时间与心力才用来准备未来的工作。“害怕”也同样需要心灵空间才能久留,当时我全身心满满地走向自己计划的道路,无暇他顾,埋头苦干,不知害怕。有效的沟通,让进度出现让人喜悦的成果

勤奋工作的每一天,我怀里抱着日渐可爱的女儿,先生则以行动实际给我鼓励。他不只是欣赏我对生活抱持理想和或许有些过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总有无限耐心愿意为我解决工地中属于水电方面的难题。他懂得的,会慢慢说给我听;不懂得的,就去请教真正专业的师傅。有时,我昏了头、不想听了,他就说由他来帮我处理,这让我能先躲去一时的杂乱,再生新的勇气。一场一场磨炼之后,我渐渐也把自己并不喜欢的某些工地事物弄懂了。

我签约承租下这个店面的第二天,就开始动工拆除场地。之所以可以立刻采取行动,是因为筹划要租店的同时,我们已通过不同的管道打听好工班,因此行动照着计划来,毫不耽搁地迅速前进。

平心而论,同样的一份工作,如果放到今天,处理起来可能就无法如此明快简洁,我觉得现代人花了太多时间在“沟通”上。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沟通”不重要,但说个不停、绕着问题却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于事无助。

时间对我来说,永远、永远都是最大的人生成本。

我做任何事,都喜欢把时间当分母、成果当分子,

得到的结果若是合情合理,我才会觉得心里舒坦。

如今,我却经常在各种工作中感觉浪费时间,沟通总是进不了问题中心,大家各自护卫着立场,不再像以前,为工作所做的沟通都有共通的原则,节奏又快,流程约可归纳为:

1.问题在哪里?(困难的环节)

2.问题是什么?(困难的形态)

3.能不能处理?或要不要处理?(有时候会视问题的状况决定大处理或小处理,或避开正面处理,而以另一种方法来补救)

4.解决的方法是什么?(集思广益之后,迅速决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5.采取行动,以成果检视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需不需要再调整。

在有效的沟通之下,进度随着时间而出现让人喜悦的成果。第一次装修,我很顺利地在一个月内完成空间的改装,不只如此,我也完成了餐厅开始运营的各种准备。空间给人的安慰,任何事物都难以比美

虽是第一次拆除空间,但我体会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空间的设想差异极大。原来,我所承租这个单面入口、看似箱状的店面,其实是可以两面采光的边间。前几任经营者都把厨房放在一楼,但厨房需要墙面,又不想客人多看操作现场,所以窗就封成了墙,也因此无法展现这个三角窗能同时提供充足光线与视觉上通透的双重优势。

我把整个面对巷道与大马路的L形木板封面都打开了,面对十六巷的一边,开出了一面横向长窗;面对大学路的正面,则延续转角而来的矮墙接上入口的大门。打通之后,原本觉得狭长的一楼变宽阔了,但两面光照如果在夏天就显得阳光过盛,我想室内得考虑加点柔化的遮掩。在长窗上吊挂了一整排的绿色植物之后,整个空间既得阳光的穿照,也得垂帘绿意折光后所改变的颜色之美。

一个空间所能带给人的安慰,

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

对我来说,住得好比穿得好或吃得好都重要许多,

空间所带给我的乐趣与安全之感,

使我对生活不断有新的了解、新的喜爱。

座席分布在一楼与地下室,共66个座位。二楼除了作为厨房工作区之外,还隔出一个小小的房间给女儿用。我是新手妈妈,很贪心地既想亲自带孩子也想创业,在二楼给女儿安置一个栖身之地,显然是我能一边工作一边照看孩子的唯一方法。

她本在家里有一个很梦幻舒适的房间,而我也的确是很会打点孩子生活细项的母亲,孩子抱起来永远是香喷喷的,她的每件衣物用巾我都亲自整烫。如今这个小娃娃为了母亲的梦想要在餐厅的厨房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唯一能为她做的,就是把这个小房间弄得可爱开朗一点,不只为孩子,也为自己。

我知道再过几个月,女儿就要学爬、而后站起来走路了,这个小房间必须有方便小小孩活动的木地板。我还选了一款白底浅蓝条纹的软壁纸贴上,壁纸条纹上的点点风帆非常可爱,像一片宁静无波的海洋配合着她的童心稚气。她的小床、床单、枕套,无一不是我亲手所做。如果这个房间不是在餐厅厨房的一个角落,如果不是那个必须要让我清楚看到她的纱门透露了讯息,我想没有人会说,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育婴房。

那个房间的细节,是我在不完美之中所能找到的完美;把孩子留在身边,就是我当时最好的选择。也是从那个辛苦的起步中,我深深了解到一个空间所能带给人的安慰,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对我来说,住得好比穿得好或吃得好都重要许多,空间所带给我的乐趣与安全之感,使我对生活不断有新的了解、新的喜爱。

附注:这章故事中的餐厅因为年代久远,没有留下照片数据,文中图片所呈现的是二〇〇八年我在三峡所开设的Bitbit Café。变与不变——自己装修一个美好的家

对于“变”与“不变”的期待,是我在装修空间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这不是设计的选项,而是应该兼顾的两个条件。“变”负责顺应时间的向前,满足人心的好奇;“不变”则使人相信永恒的存在与传统的意义,负责抵抗一心求变而产生的肤浅之感。

新婚之后,夫家为我们在台南预备了一个很舒适的居处,这个地点对先生的工作来说很方便。因为室内足足有70坪大,所以当时虽然与大姑同住,但各自还是有独立空间,并不觉得有任何困扰。大姑与我们的房间在长形屋中各据一端,一起活动的客餐厅与书房是采完全开放的设计,非常宽敞。由于早期大楼的结构都有一种又宽又高的坚实之感,这个家其实是很舒服的。

房子初次装修是在一九八四年左右,公公婆婆当时委托一位领有完整工班的木工师傅一手包办。可能是因为这个南部的家只作为公婆偶尔南下关照工作的暂居之地,设计师把重点都放在社交活动的功能上,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实用之需。比如说,客厅很大,方型织花的厚地毯上除了一大组L形的矮背布沙发之外,还放了一组四出头的官帽椅,它们与西式沙发、电视墙和凹在墙里的大水族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围。客厅走道另一侧是长柜接引的一张大书桌,书桌面对着一间和式房。这些功能不同、但开放相连的空间占用了一半以上的室内面积,其他地方则分布有两个大房间、一个小厨房与一个餐厅。

我们常说“爱是瞎子也看得见”,那么,一个居处的美好,

是不是也应该很容易被感受、能激起一个人的眷恋与信赖之感,

而无须通过所费的金钱、所花的工事,或设计师的名气来增添她的价值?

非常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居住空间中,只规划了一个盥洗室;更糟的是,连洗衣机也放在浴室跟我们争用有限的地盘。可以想象,虽不是每一天都有如此的盛况,但当全家在台南会合时,绝对免不了一早起床轮流使用卫浴的尴尬。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都会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需要一个可以依照自己心意装饰、变动的地方,并不是设备或装饰到达某一种等级的空间就能让人满足。

也是在这种心情的催促之下,我们夫妻在父母预备的家住了两年后,就搬到成功大学附近的一个公寓。这时,我的小餐厅已开始营业一阵子了,因为各种条件搭配得很不错,口碑为我带来更忙碌的生活,如果能把家搬到店的附近,对我就方便许多。

大女儿会走路后更需要人照顾,我还是全天把她带在身边,只在黄昏的时候特约一位成功大学的学妹,定时带她到校园散步。孩子去散步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店里晚间供餐最忙碌的开始,我仍走在创业妇女不是最理想、但可以两头兼顾的中间大道——不彷徨只前进,有牺牲也有所得。处处求不同,会把空间逼向与生活不协调的窄路

离开父母的房子之后,我们买到的第一个家是一间装修好的公寓。虽然这房子并不是由我亲手设计,但我之所以特意提起,是因为其中的分析可能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对空间的想法。

虽然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三房公寓,但用“讲究”来形容她的室内却绝不为过。装修这个房子的屋主爱所有精心设计过的事与物,因此整个空间也显现出她的兴趣所好,处处都有设计隐藏其中:一个外表看不出,但可以抽拉出来的预备床;一个看似备餐台,但两边一打开就可以成为一张增用桌的柜子……在二十几年前,这个屋子所用的材质与想法,都不常出现在普通的公寓中,唯有去书局翻阅中欧国家的书籍时,才会看到这样的风格。

我无法用“够不够漂亮”来形容这个房子,因为每个人对家的美与定义都各有主见,但我必须说,这个房子的好,是需要通过“解释”才能被完整领略的。因为她少了一种一看就让人觉得亲切、安心的感觉,这也是我认为一个居住空间无论繁简,都必须要有的基本条件。

我们常说“爱是瞎子也看得见”,那么,一个居处的美好,是不是也应该很容易被感受、能激起一个人的眷恋与信赖之感,而无须通过所费的金钱、所花的工事、设计师的名气来增添她的价值?这个房子在我看来是因为太讲究设计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

屋里的柜子很多,因此把所有的空间都给予定义了,虽然她很“与众不同”,但是“与众不同”却不一定赋予居住者表达自己的机会。因为这个空间一增加东西,就显得与已经存在的装修格格不入;不增加东西,又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每一个柜子的收边都很简单也很锐利,因此走到哪里都有严肃的感觉,我想,这个装修如果放在一个铺着长毛地毯的空间来作为某一种专业的办公室,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从那时起,我对空间开始有了几种认识:

不要以“与众不同”为出发点去设计房子──“与众不同”或“特别”是优良设计的结果,但不该是追求的目标。处处求不同,有时会把空间逼向一条与生活不协调的窄路。

不要拿喜欢的模板,直接复制到条件不相同的空间里──我们所喜欢的风格,常是因为根植或协调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所以才能引人赞叹。随便移植一种风格到另一个空间去,不一定会成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气息味道,如果忽略这些很基本但最重要的背景,只因喜欢某一种异国情调就贸然仿效,一定会显得格格不入,减低它原本的美好。

空间中的“不变”,给了我们一种坚固的感觉。

当我们确定自己身处于一个不会毁损的空间,才会感到安全,

在这个安全的空间中,情感也安定了下来。

所以,一个新起的空间如果包含了某些代表着永远不变的部分,

就能给人一种时间的承诺感,一份隽永的深情。人对空间的两种情感期待──“不变”与“可变”

除了对空间的“味道”有了基本的想法之外,我也开始注意到人与空间的“情感”关系。我发现,人对空间有两种根源于基本需要的期待,一是“不变”,另一是“可变”。所以,如果装修一个空间可以兼顾这两种需要,通常就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我们的祖先从攀树进洞,经过多少颠沛流离,所求的当然不只是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还把一代代的情感都寄予辛苦建立、负责遮灾避难的四壁之围。无论在哪个年代或地区、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空间中的“不变”,给了我们一种承诺与坚固的感觉。当我们确定自己身处于一个不会毁损的空间,才会感到安全;在这个安全的空间中,情感也跟着安定了下来。所以,一个新起的空间如果包含了某些代表着永远不变的部分,就能给人一种时间的承诺感,一份隽永的深情。

但人岂是“安定”就能完全满足的动物,我们在安定中还需要新鲜的感觉。所以,无风无浪的安定与新事物的出现,是同时存在的两种需要,并非择一而定的取舍。

对于“变”与“不变”的期待,要如何主动地在装修空间时给予考虑,直到现在还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这不是设计的选项,而是应该兼顾的两个条件。“变”负责顺应时间的向前,满足人心的好奇;“不变”则使人能相信永恒的存在与传统的意义,负责抵抗一心求变而产生的肤浅之感。“耐用”的材质,才能满足我对“不变”的安全感

在装修过一个颇受好评的小餐厅与住过一个别人装修的家之后,我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家庭重新打点居住空间。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十一月,我肚子里怀着第二个女儿,预产期是二月。我们把大学区的公寓卖掉,新购进一个大楼的跃层,准备在那里迎接第二个宝宝的诞生。

在装修上看到了问题,不能放着不解决,

一定要尽力思考,试着找到最理想的兼顾之方,

千万不要只套用他人惯用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问题。

不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就不会出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