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3:42:0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帝喾

D.帝舜【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的是“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与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2.“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时期?(  )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答案】C【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郡县制。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这一时期属于东周时期。

3.图1中人物受到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远嫁呼韩邪单于,促成汉匈友好

B.帮助孝文帝,促使鲜卑族汉化

C.远嫁松赞干布,促进汉藏友好

D.发明棉织机,传播棉纺织技术【答案】A【解析】图中的人物为东汉时期的王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4.下列古代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

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266年,司马炎废掉魏帝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为汉族政权;北魏和北周均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5.史书载,“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引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解析】宋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文人立国的国策,削弱武将势力,重用文臣,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和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是(  )。

A.巩固边防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皇权

D.精简中央机构【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两者都对于加强皇权有重要作用。

7.1840年,某文人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朝贡贸易

B.门户开放

C.私商贸易

D.闭关锁国【答案】D【解析】材料中某文人的错误认识,是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人对西方闭目塞听,缺乏了解。

8.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虎门条约》③《望厦条约》④《五口通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②④均为清政府在1842~1843年间与英国签订的;《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9.图2所示报刊的创办者是(  )。图2

A.洋务派

B.保皇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答案】C【解析】图片中的报刊分别为《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这些都是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报刊,为维新变法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工作。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要集中在下列哪一领域?(  )

A.农业

B.服务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答案】D【解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从工业部门来看,出现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轻工业为主,其中主要为纺织工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薄弱,且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所造成的。

1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它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护法运动

D.—·二九运动【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进行思想宣传,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2.图3是网友所称的“史上最牛毕业证”颁发于下列哪一时期?(  )。图3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本毕业证于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颁布,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1912年为元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即1926年6月25日,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1924~1927)时期。

13.新中国建立初期,清除“一贯道”等范东辉道门组织的是(  )。

A.镇反运动

B.“三反”运动

C.反右派斗争

D.“五反”运动【答案】A【解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是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道首。镇反运动的开展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一批帝国主义间谍,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14.图4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其中的X应是(  )。图4

A.合作小组

B.互助组

C.集体农庄

D.承包组【答案】B【解析】图4说明的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经历了从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

15.《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写道:“通过这次会议,新中国初步打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拓展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周边环境。”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万隆会议

B.贝尔格莱德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答案】C【解析】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新中国初步打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罗马人在西方所起的作用和希腊人在中东所起的作用相似。”这种相似的作用指的是(  )。

A.军事征服

B.外交往来

C.制度建设

D.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希腊人在中东主要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而罗马人通过扩大疆土,把城市文化连同它的一切扩展到了欧洲的中部和西部,也属于文化传播的性质。

17.公元前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开始了日本历史上的什么时代?(  )

A.镰仓时代

B.明治时代

C.平安时代

D.奈良时代【答案】D【解析】公元前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

18.凯旋门是欧洲人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形式。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1848年欧洲革命【答案】A【解析】《马赛曲》是吕德的浮雕作品,雕于法国巴黎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上,是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一座史诗性作品。

19.有力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著作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物种起源》

C.《纯粹理性批判》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答案】B【解析】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0.19世纪中期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米勒

B.莫奈

C.梵高

D.大卫【答案】A【解析】米勒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BC两项,莫奈和梵高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D项,大卫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

21.1967年6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进攻埃及的国家是(  )。

A.以色列

B.叙利亚

C.伊拉克

D.伊朗【答案】A【解析】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进攻埃及、叙利亚、约旦。

22.1991年,某组织发表了《汉城宣言》,提出了“相互依存,共向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壁垒”的组织宗旨和目标,该组织是(  )。

A.欧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东盟

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D【解析】1991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尔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23.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百科全书”的文学作品是(  )。

A.《悲惨世界》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答案】C【解析】《人间喜剧》因其内容全面,涉及各个学科,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24.《资治通鉴》采用的体裁是(  )。

A.经传体

B.政书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答案】C【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25.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主要目的是(  )。

①使学生了解史事的地理位置

②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技能

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概念

④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而非掌握地理概念。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问题相关的重要国际会议以及主要内容。

答:(1)二战期间与中国问题相关的会议有三个: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2)会议内容

①开罗会议

内容: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②雅尔塔会议

内容: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并确定由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波茨坦会议

内容: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即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

27.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史料要遵循适切性原则。为此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

答:史料的适切性原则是史料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来选取史料.。(2)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来选择史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3)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选择史料的时候不能选择和本节课教学无关的史料,除了要符合课标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一个重要考量标准。(4)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史料要真实、可靠,把历史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在学生面前出现“断章取义”的史料。史料要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全面、客观的历史态度。

28.简述中学历史学科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

答:学习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四个方面的功能。(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对教育活动的引导作用,即引导被评价对象预定目标前进的功能。(2)诊断功能

诊断功能是指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建议的功能。(3)反馈功能

反馈功能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评价工作收获大量信息,通过信息反馈,评价者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使之尽快和尽可能接近既定的目标。(4)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指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扱性和创造性的效果。

三、材料分析题(本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材料:

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会议指出,上述国家间在经济关系的发展方面有很出色的成就……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问题:(1)材料中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而实际上的目的是什么?(8分)(2)“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影响是什么?(8分)

答:(1)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冷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使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它设立的实际目的其实是加强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控制,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2)影响

主要有两方面:

①积极影响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恢复各成员国战后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西方国家的钳制与封锁。

②消极影响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他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30.材料:

下面是两位教师对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的教材分析:

教师甲

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对于重新恢复儒学的统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状况。但是,理学的发展脉络、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等教学内容较为艰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学的影响等内容在教科书中写的也不甚清晰,这些都需要在教学时予以适当补充说明。

教师乙

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使学生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科书写到了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以及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因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受到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都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问题:

你认为这两位教师的教材分析哪个更为合理?请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评述。(16分)

答:教师甲的分析更为合理。

评述如下:(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理清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以及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等。(2)教师甲分析了《宋明理学》的教学内容、知识脉络,并且分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教师乙只分析了教学重点掌握内容,这不能体现教材分析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在高中阶段,宋明理学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3)教师甲的分析虽然合理,但也需要进行补充。教师甲对于理论的分析较多,而对于教材的分析较少,应该补充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及知识脉络,以及知识脉络与章节前后的关系。

31.材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一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过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祌,各组代表发言5分祌。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答:(1)不得当。

理由如下: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的讨论主题“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围绕孙中山个人的影响进行的小组讨论,不符合课标的要求,同时,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并非该课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不应该作为讨论主题。(2)考虑因素

①主题内容角度

a.应该注意主题内容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b.注意命题的目标性,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确保能够完成课堂目标。

②学生角度

a.注意主题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主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又要保证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解决这一主题。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2)课文摘录: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后他又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近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学等工业发展起来,塑枓、绝缘材料、人造纤维也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此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日本的三井、三菱,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用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结合大家预习的内容,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播放剪辑视频《寻秦记》中引发雷电一段)(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视频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对了,似乎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电的开发应用,可这与事实相符吗?

学生活动: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这只是虚构的情节。

师:那么,出现这项伟大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到底具备了哪些客观条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二)新课讲授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师: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迅速席卷世界。资本主义实现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蒸汽时代。

师:(继续引导)在工业革命的促进和准动下,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那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对工业革命有何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通过问题和播放图片(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相互关系结构图)引导学生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师: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技术革新,既而引发了新的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教师活动:提出探究的问题,组织讨论,时间为15分祌。

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①电是如何发明的?电力作为新能源什么时期进入生产领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②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③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许多人称他是个“天才”,他是怎样回答的?

④卡尔·本茨是哪国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⑤飞机在什么时间试飞成功?由谁研制成功的?我国的飞机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研制成功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与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问题。(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为史实内容,学生自学比教师单纯讲授效果要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性。)

3.难点提升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更快,直接参与的行业和国家更多。因此其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我们就按照收集资料的小组分别讨论一下自己小组负责收集的科技成就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表现,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近代电讯技术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讨论科技成就的影响更加形象具体,而且由于讨论的是自己在课前收集过的成就,己经有自己的认识,讨论的兴趣更高,难度更低。最后通过总结各组的影响,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补充垄新组织的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让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更加严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让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

师:所以我们常常说:“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4.小结作业

以“汽车发明带给我们的利与弊”为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14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5题略。

6.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的“五府”是(  )。

A.监察机构

B.军事机构

C.司法机构

D.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明初,朱元璋在废掉中书省的同时,撤销大都督府,设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军卫。五军都督府承担军事组织管理职能,所以,“五府”为军事机构。A项,明朝监察机构为督察院;C项,明朝司法机构为大理寺;D项,明朝行政机构为六部。

7.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叙述可知,当时政府允许对外贸易,且对洋货征税有所不同。BD两项,康熙年间废除海禁政策、取消沿海外贸限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8.赫鲁晓夫上台后,他选择的改革突破口是(  )。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以后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并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中“种植玉米”更是广为人知。

9.“仁者爱人”,“美德即知识”分别是古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是(   )。

A.老子、泰勒斯

B.孔子、苏格拉底

C.孟子、普罗泰格拉

D.墨子、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主张,“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孔子,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内容。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古希腊三贤之一,他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他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1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兵民是胜利之本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答案】C【解析】“兵民是胜利之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出自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A项,“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属于土地革命时期;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来的;D项,“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泽东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提出来的。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答案】C【解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需要一个和平而有利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不仅可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更可以建立中国与各国间互助互利的良好外交关系,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12.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是(  )。

A.《十二铜表法》

B.《民法大全》

C.《民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答案】A【解析】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B项,《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罗马帝国时期税务法律;C项,《民法典》是由法国拿破仑制定并实施的;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典。

13~22题略。

23.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代表作是(  )。

A.《日出·印象》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答案】D【解析】《伏尔加河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是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A项,《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B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为纪念法国大革命所作;C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描绘二战惨象的画作。

24.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经》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而令诸侯”。这说明(  )。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答案】C【解析】题干中对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这一历史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是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挟天子而令诸侯”意思是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不同的记载者对曹操的做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这说明史料的记载可能与历史真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5.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的教学方法是(   )。

A.叙述法

B.讲解法

C.概述法

D.描述法【答案】C【解析】概述法,是指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措施:(1)集中军权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其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又继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置枢密院,其长官称为枢密使,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二者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师,师无常帅”。

④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驻防,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2)集中行政权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宰相权利一分为三,适于皇帝总揽大权。

②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集中财政和司法权

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使,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将司法权收归中央。

27.除了笔纸测验,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还有哪些?并对每种方法举例说明。(请写出4种)

答: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1)历史习作是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的方式。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历史演讲稿、历史短剧剧本以及课后作业等。(2)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当和必要的开展历史调查活动的机会,拉近他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3)历史制作包括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通过历史制作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在评价时要注意考查学生在历史制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设计可行的量规,并以此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4)教师观察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状态、进展与成效。如观察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对历史进行论证,了解学生对历史感知、理解的状态,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等。教师观察的记录可作为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参照。

28.简述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答: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口述史料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如下:(1)口述史料具有原始性,没有经过浮夸的文字或图片修饰;(2)口述史料生动、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3)尽管口述史料(尤其是口述自传)通常易出现自我吹嘘与主观片面的问题,但其依然具有第一史料的史料价值,只是要注意在运用时需要进行甄别和取舍。(4)口述史料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价值,学生在访谈历史见证人(亲历者)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询问,懂得倾听,并学会与别人对话,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公民大会每隔八九天便召开一次,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粮食供应、国家债务、官员考核、惩罚和罢免等问题;执政官抽签和十将军选举也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当此民主政治鼎盛之际,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1)依据材料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全面评价。(8分)

答:(1)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

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商议并决定一切大事。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2)对雅典政治制度的评价

①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具有历史局限性;

③其用抽签的办法任免公职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携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材料二:

问题:(1)材料一说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什么?(4分)(2)图表中A是当时最大的民用企业,请写出该企业的名字。这一时期工厂分布的特点是什么?(6分)(3)根据上述材料,编制一道单项选择题。(6分)

答:(1)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与求富。兴办民用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都是为了达到求富的目的。(2)图表中A为轮船招商局。这一时期工厂分布的特点是:

①集中在沿海、沿江道商口岸,尤其以上海为多,广州次之,武汉居第三。

②总体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3)编制单项选择题如下: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立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31.下面是某教师讲授《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的教学片断:

某教师先出示学校附近的两座教堂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一座教堂富丽堂皇,另一座教堂简单朴素。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介绍奢华的是天主教教堂,朴素的是新教教堂。看来,同样信仰上帝的教堂有不同的风格。新教是宗教改革运动挑战罗马天主教教皇权威的武器,教师讲授新课。

某教师在讲到加尔文的宗教思想时,首先向同学们出示下图并作出说明,指出画中右侧的人群是路德教教士,正在与教皇所率领的天主教教派进行争论,两者各持己见。

问题:(1)分析片段一和片段二的设计意图。(2)说明历史教学思想史的难点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

答:(1)片段一和片段二的设计意图

①片段一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中获得历史信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历史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只是遥远的书本。通过对比两个教堂的不同特点,来反应两个教派的不同主张:一个奢华,一个劝俭。这正好是本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之一,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②片段二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这样做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2)思想史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史的难点在于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比较枯燥。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以下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①通过多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等;

②将枯燥的思想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③讲清楚思想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以体现历史的借鉴功能;

④梳理清楚思想史发展、演变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断。(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课文摘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西式婚礼西餐厅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随着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问:同学们先观察这四幅图片,说说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衣、食、住、行)。

师: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这个变化是自何时开始的,又是如何转变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走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比一下我们的生活中今天与昨天的变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观导入,使学生看到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2)新课讲授

①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师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旧照片,说说近代男子服饰有何变化?(演示:长袍马褂—西服)

探究1:西服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的含义。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那么近代女子服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和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探究2:分析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师:我们再来想想从经济、实用、美观方面来考虑,你会选择什么服装?

学生: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师:很好。所以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主要原因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国初政府颁布“断发易服”政策的推动;穿着舒适度、实用度等。

过渡:除了服饰外,饮食、居住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为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

饮食组:学生简要介绍近代以来饮食方面的变化

学生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及其特点;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名菜,那么西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呢?为什么会传入中国呢?

学生3: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华的洋人将西餐带入了中国。

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的变化?(出示新、旧婚礼照片)

学生4:有两大变化:

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

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

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

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的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学生5: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逐渐被摒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③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如此大的变化?(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交流后回答:外因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涌入中国;内因是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师: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变迁的,即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运用书本知识的历史背景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分析归纳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以及中国的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历史教学的难点。(3)归纳小结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填写,将零碎的知识片段进行整合,便于同学们整体把握知识的脉络,进而更容易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4)作业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设计意图】历史课的学习不仅仅史实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看待事物的观点,通过作业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事物。

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答案】B【解析】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以及误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分封,刘邦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

2.唐朝农业耕作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的标志是(  )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曲辕犁的使用

C.大镰和耧车的出现

D一牛挽犁的推广【答案】B

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加强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唐为控制相权,实行三省制,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所以便于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4.评价历史人物功过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当前史学界基本肯定武则天,这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协助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答案】C【解析】武则天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有一定的发展,国力强盛。所以总体来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女军事战略家。

5.“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万英镑,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1843年”即可得到答案B。《天津条约》签订于l858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

6.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民族思想为对民众产生影响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答案】C【解析】“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是指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虽然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但社会性质却没有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C

8.《重庆晨报》2009年2月21日发表的题为“‘重庆谈判’三巨头合影照首次披露”的文章,刊载了1945年9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美国大使赫尔利、蒋介石三人合影。对此透露的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在美国斡旋下实现联合

B.美国介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谈判

C.国共两党都对美国的斡旋给予厚望

D.《双十协定》是在美国的导演下按照美国的意愿签订的【答案】B【解析】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和平建国,毛泽东等人为实现和平而到重庆谈判,最终签订《双十协定》。三巨头合影说明美国介入两党谈判。

9.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生了三次里程碑式的思想解放潮流。下列不属于新时期里程碑式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五四运动

B.“南方谈话”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A【解析】“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现在这段时期,很显然五四运动不是这个时期的内容。

10.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

A.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B.东方文明的影响

C.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D.积极的殖民活动【答案】A【解析】由于古代希腊多山多岛屿,当时只是一些城邦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所以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行,从而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11.下列选项属于梭伦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是(   )

①将雅典公民分为四等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

③设立陪审法庭

④制定陶片放逐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

12.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人人”是指(  )。

A.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

B.全体的贵族

C.全体罗马帝国的成员

D.外邦的自由民【答案】C【解析】罗马当时有发达的奴隶制度,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人人”指除奴隶外的帝国成员。

13.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古罗马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有(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

③“不告不理”原则④三权分立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解析】三权分立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不属于古罗马法的内容。

14.美国的托马斯·利科纳认为,古希腊人给人类留下了四种美德:智慧、公正、坚忍不拔、自我控制。古希腊人能够给人类留下这四种美德的原因是(  )。

①哲学的发展②人文精神的产生

③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④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其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哲学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D。

15.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B【解析】由“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可以得出A项错误;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