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凉都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4:40:18

点击下载

作者:邓俭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凉都故事

中国凉都故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凉都故事作者:邓俭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16614815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李再勇

这是一座可以触摸地球生命最古老记忆的城市。

3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距今2.5亿至3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鬼斧神工、磅礡乌蒙,留下了今天的贵州屋脊韭菜坪、水城金盆天生桥、北盘江流域的乌蒙大地缝、大峡谷群,世界上最珍贵的海生爬行鱼龙化石……如诗如画、神秘莫测、风光神奇。

这是一座能够倾听远古人类欢声笑语的城市。

30万年前盘县大洞的古人类4枚牙齿化石,清晰见证了中国南方旧时器时代我们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劳作,用“勒瓦娄娃”技术打造石器,留下的人类文明轨迹。

从30万年前的“大洞人”,20万年前的“水城人”,到1万年前的“桃花洞人”,这片土地上古人类延续的悠久历史,令考古学界瞩目。

这是一座让您四季放牧心情的城市。

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无论徜徉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是行走在云朵上的坡上高山草原,或是漫步世界上最大的妥乐古银杏部落、飞舞在纬度最低的玉舍森林滑雪场,您都能享受充足的负氧离子,融入乌蒙的千秋画卷,感受凉都的神奇魅力。

这是一座伴随祖国改革开放律动的城市。

50年前的“三线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大军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在西部荒原上,铸就了这座贵州版图上曾经找不到的城市,奠定了“江南煤都”的发展基础。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中央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六盘水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建成了以煤、钢、电、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

2005年,六盘水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获得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专家评审认可,被授予“中国凉都·六盘水”称号,为“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战略转型打下基础。

如今,全市320万人民正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致力于把六盘水打造成为“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幸福城市。

320万凉都各族人民,正在为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奋力前行。

值此,《中国凉都故事》讲述的“古今传奇”“神奇风光”“多彩风情”“独特美食”系列故事,既有“乌蒙磅礴、大地飞歌、牵手白云、行走凉都”的神韵,又有“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穿越的青春、活力、魅力,值得一读。(作者为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

这里有2.5亿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海生动物化石群;

这里有300万年前,中国南方古人类生活的90000多平方米的洞穴大厅遗址;

这里有50000万年传承,古老而神秘的长角苗原始风情;

这里有千年银杏的世界古银杏之乡。

如果你想探秘华夏三大古国谜团之一的“夜郎古国”,请到这里来;

如果你想触摸乌蒙大地缝、千年北盘江、世界罕见的大峡谷群的脉搏,请到这里来。

这里有峰林中的城市,云朵上的草原;有乌蒙磅礴的红军长征文化;有6000多年前明代古城墙、古城门的完整遗存;有大三线建设诞生的明珠般的高原新城。

这里,就是“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

这里,就是以“199摄氏度的夏天,3600度激情”风行天下的中国西部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贵州六盘水。A系列古今传奇

生命起源,2.5亿年前,新民羊圈村,世界最古老的海生动物化石群,“海霸王”悠久的历史文化……

30万年前,中国南方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盘县大洞

贵州西部古人类史上神秘的路线图:30万年前的“大洞人”,23万年前的“水城人”,1万年前的“桃花洞人”

史记,古夜郎国

600年盘州古城“红军长征”与“盘县会议”追踪

荷城之美与荷城之古群雄争霸远古海洋蜚声中外羊圈鱼龙

生命之谜,2亿5千万年前,贵州盘县新民羊圈村还是一片汪洋,这里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古老、最“恐怖”的海生爬行动物,因此也有了远古“海霸王”的传奇……

走过一段泥泞坎坷的土路,终于看到了新修入村的水泥路。初夏时节的周末,我们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乡雨那村的羊圈村民组,寻找59岁的农民黄发吉的家。“老黄,老黄在家吗?”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肖本祥在老黄家门口大声呼喊,老黄的出现却让人意外。

他不是从家门口出来,而是在牛圈旁现身。原来他正在专心致志,从坚硬岩石的包裹中,修理一条古鱼龙化石,但见嘴尖头大身壮的鱼头鱼身栩栩如生,尾部雏形开始显现。“中科院的专家今年7月要来,他们要看这块化石。”老黄说。

老黄是羊圈村鱼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自1999年3月他在村里发现与“兴义贵州龙”相似的鱼龙化石以来,他几乎每一次都融入了中外科学家在羊圈的科考,因此与一些考古专家、地质学家成为挚友。羊圈发掘的古鱼龙化石

15年来,黄发吉从包裹化石的岩石中,将化石修理出来的技术亦炉火纯青,当地农户无人可比。●北大教授慕名“羊圈”

正是从黄发吉在羊圈村最早发现的第一块鱼龙化石起,当地农民挖掘的鱼龙化石被当作“奇石”源源不断流往外地。黄发吉说,他有一块小鱼化石,花了半天工夫找的,拿去请人鉴定,人家给了200元钱。那个时候,半天时间你到哪里能挣这些钱?

羊圈古鱼龙化石的发现,引起了省市县国土部门的高度重视,吸引了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郝维城教授等专家。

2001年夏天,郝教授来到羊圈,做第一次探访。

他心中的一个疑团是:盘县鱼龙与40多年前发现的兴义贵州龙化石、晚些时候发现的关岭海生古生物化石,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2004年8月20日,郝教授一行以科考的正式身份来到盘县新民乡。经过一个月的挖掘,中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终于发现了6条半鱼龙,其中最长的有一米二三,短的有七八十厘米。自此,专家们在羊圈村20多次科考中陆续发掘的动物群,除了鱼龙化石,还有鳍龙类、海龙类、原龙以及原始的混鱼龙类等化石。

羊圈海生爬行类动物化石年代之久远,种类之丰富,史无前例。可惜,今天人们看到的,同时也是2亿5千万年前生物大灭绝的悲惨世界。那时,5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科、80%以上的属、90%以上的种都遭受了灭顶之灾,正在海中游玩嬉戏的鱼龙家族瞬间消亡。

2004年9月告别羊圈村时,郝教授一行将两条鱼龙留在了发现它们的地方,为羊圈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留下实物。同时,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羊圈当地收购了一块被农民修理过的“头长脖子短,身体像现在的海豚一样”的混鱼龙化石。●世界之最初露端倪

很快,2004年10月7日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11个页码的整版篇幅,报道了《220000000年前的贵州》,文章的作者正是北京大学郝维城教授。“在贵州西部盘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郝维城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挖掘到了距今2亿4千万年的鱼龙化石。以这种鱼龙化石为主的盘县化石群以及早年发现的兴义化石群、关岭化石群,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三叠纪时期黔省热闹而又神秘的海底世界,是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科学发现。”

在地质学家们描绘的贵州西部海生爬行类动物群时代关系图表中,羊圈村产出的以鱼龙为主的化石群——盘县动物群年代最早,为中三叠纪安尼期的2亿4100万年至2亿4600万年间。比关岭、兴义两处早很多。而羊圈后来发现的混形黔鳄、东方恐头龙,则是2亿5千万年前的化石。

关岭动物群距今约2亿2千万年,兴义动物群约2亿4千万年,而盘县动物群则有2亿5千万年以上的历史,比前两处化石群分别早2500万年和500万年,甚至比欧洲瑞士与意大利交界的圣乔治山海生爬行类动物群还要早约300万年。

自然,盘县羊圈鱼龙比100多年前欧洲发现的第一条鱼龙,贵州茅台发现的鱼龙,西藏喜马拉雅发现的鱼龙也都早了上千万年。

在贵州,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自学成才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在兴义顶效的绿荫村发现了贵州龙,至1997年的40年间,中国总共有15种海生爬行动物被记述。但是在2003年之后的羊圈,科学家们却有了更惊奇的发现。莽莽群山藏难解之谜恐龙祖辈乃“混形黔鳄”

这是一幅海蓝色的生态风景图,贵州龙和幻龙、成群的小鱼畅游在两亿多年前的海洋,波光粼粼中,它们有的在浪花间起舞欢歌,有的在礁石上抬头观景,突然间它们遭遇了灭顶之灾——“混形黔鳄”复原图

在偏僻的贵州高原山区行走,莽莽群山成为李淳的伴侣。

与北京大学郝维城教授等获得国土资源部门的资助不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淳博士一行前往盘县羊圈考古,获得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读博的李淳当然知道,海洋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摇篮——38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在海洋;5亿多年前,海洋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脊椎动物——鱼类;2.5亿年前,在一场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之后,新的生命又出现在新的海洋和新的大陆中。恐龙这类巨无霸,就是新生命诞生的代表性物种。

在羊圈海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掘、考古中,30岁出头的李淳博士独辟蹊径,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远比恐龙古老、年龄可追溯到2亿5千万年前的史前“海怪”,被李淳命名为“混形黔鳄”的恐龙祖辈。●混形黔鳄之海生陆生?

2009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破译凝固的生命密码》中,报道了李淳博士倾注十年心血,探寻史前海怪遗骸,一步步解开了埋藏在贵州盘县大山深处的远古谜团的经历。

李淳的发现与恐龙有关。

早在6千5百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恐龙,曾是陆地霸主。但却很少有人知晓,羊圈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中,竟埋藏着恐龙的祖辈“混形黔鳄”。

李淳说,当我看到这个动物全貌的时候就震惊了,它猛一看就跟恐龙一样,但细看又绝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祖辈,学术上统称为“槽齿类”的动物。

在古生物学的经典教科书里,槽齿类动物全部生活在陆地上,从来没有进入过海洋,而李淳却颠覆性地发现,混形黔鳄恰恰是海里的槽齿类动物,它至少是恐龙在大海里遨游的“叔叔”。

由于这一发现打破了古生物界“槽齿类动物没有进入海洋”的结论。混形黔鳄这种2亿5千万年前海洋世界的霸主,在中国科学家李淳与美国科学家的“引领”下,登上了德国著名杂志《自然科学》的封面,引起世人瞩目。

从2006年记述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海生初龙类——混形黔鳄,到“混形黔鳄”蜚声中外考古界,羊圈的名声随之远播。●混形黔鳄为何被称之为“海霸王”呢?

李淳博士说,混形黔鳄之所以是“可怕的杀手”,在于它的嘴里布满匕首状、边缘带有锯齿的牙齿,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刺穿、撕碎任何猎物。

但混形黔鳄留给考古界和人类的谜团是——作为陆生的“槽齿类”动物,海生的混形黔鳄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谁有更大的魔力,让混形黔鳄这种陆地的霸主进入海洋生活?

科学家预言,这些谜底的答案,或许还埋藏在盘县羊圈的莽莽群山之中。

在羊圈,李淳还发现了中国第一条“有着恐怖头骨的怪物”,被他命名为“东方恐头龙”。

恐头龙的“脖子比长颈鹿脖子还要长”,身子仅有1米,脖子却有1.7米。

曾经有人大胆推测,这条“龙”进化的后代,是否就是2008年夏天,六盘水电视台记者付江在牂牁江拍摄到的那条约10米长的“水怪”?人们通过电脑试图复原的那个有点类似鳄鱼、又绝不是鳄鱼、更不是尼斯湖水怪的庞然大物,莫非是东方恐头龙的后裔?

暂且不论此种推测是否靠谱,东方恐头龙与混形黔鳄化石,均产自羊圈村2亿多年前的同一岩层,却是不争的事实。

继羊圈海生爬行类古生物化石群发现之后,周边的云南富源、罗平、贵州的普安等地,也都有了鱼龙化石的身影。亿万年前的海洋,在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家族成员。远古海洋世界的奇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但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其他地方发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中,均没有混形黔鳄、东方恐头龙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既然它们都在同一个地方遭遇灭绝,至少应该是“狮虎同林”的好友了。

正如李淳发现混形黔鳄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叔叔”一样,东方恐头龙也不是长颈龙。有趣的是,混形黔鳄的霸主地位,决定了它的生活美味,但恐头龙的长脖子行动不便,它怎样捕食呢。

长颈动物由于颈部长、僵直、不能灵活运动的缺陷——成为令人沮丧的“生物力学噩梦”。李淳博士在研究中成功破解了这一噩梦。

他认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发现的长脖子海怪“东方恐头龙”,能够像吸尘器的管子一样,依靠嘴到脖子的管道迅猛扩张,产生吸力把猎物吸入捕食,为“噩梦”提供了新的解释,其科研成果于2004年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百年石板房变身现代房有志家乡人希冀羊圈村

羊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三叠纪中最古老的海生动物化石群遗址,群山环抱石板盖房的羊圈,自发现化石的15年间,有了或喜或忧的太多变化——

与38亿年前海洋中诞生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相比,羊圈或许算不上什么。但是,若从2.5亿年前那场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灾难来看,羊圈发现的化石群则弥足珍贵。

从1999年起,远在贵州高原深山的羊圈村,因“盛产”化石、埋藏甚丰,成了远近闻名的化石村,这究竟是喜还是忧呢?●喜上眉梢,梦向小康建家园

先说喜事,羊圈的化石发掘与科研成果,有了两项世界第一。

一是北大地质学家的科研成果表明,羊圈是三叠纪2亿5千万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遗址;二是中科院专家发现的“混形黔鳄”为世界上首次发现,“东方恐头龙”为中国首次发现。

青年农民唐征闯记得,郝维城教授2001年到羊圈时,车路不通,泥滑烂路。他用摩托车将郝教授送到羊圈:“那天下雨,有棵树倒下挡路,郝教授自己走了三里多才到村里。”

黄发吉说,来羊圈的外国专家,有美、英、法、德、加拿大的,他们自己带压缩饼干来吃,住街上简陋的旅社。“老外保护化石,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发掘时小心翼翼,用脚当支架,哪怕石头把自己的脚砸出血来,也不肯换钢架。”

羊圈化石的发掘,最先得到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羊圈化石保护站已经成立几年。2011年至2014年4月,国家已投资近400万元,修建羊圈化石博物馆。馆址占地2000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现雏形,“因资金跟不上”处于停工状态。

年轻的盘县文管所罗永周所长告诉我,2008年县政府曾为羊圈化石保护拨款15万元。当年7月,县人民政府在羊圈村头立起“六盘水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民羊圈古生物化石保护基地”的石碑,并在村里宣传相关法律。

对于羊圈修地质公园,村民们充满期待。黄发吉说,地质公园不仅保护、存列化石,而且也可能把旅游业搞起来,村里、乡里、老百姓,大家都好。

从1999年羊圈发现古生物化石起,黄发吉就喜欢看央视科教频道:“我现在看化石,可以把头尾找到。比如小头龙,小海龙,竹龙,盘龙,凳子龙,幻龙,还有小龙鱼,羊圈都有。如果地质公园修起来,我可以当讲解员!”

话语间,精瘦的老黄两眼放光,充满自豪。200条小鱼的生命瞬间●忧在心间,前路茫茫盼曙光

现在该说说羊圈的忧虑了。

按照国法,地下(矿产)资源属国土部门管,而化石文物又是文物法保护的范围。罗永周说:“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沟通不够,对羊圈化石和遗址的保护有负面效应。”

看看周边地区,发现鱼龙化石的兴义、关岭,地质博物馆已陆续建成,作为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羊圈化石博物馆的建设已经落后。“青山环抱,石板盖房”是羊圈令人向往的生态人文景观,由于化石发掘,地貌有了伤疤,但最令人伤感的是羊圈石板房正在消失。村民组100多户人家,现在石板房只剩下20多间。

羊圈石板房有上百年历史。发吉的父亲今年75岁,老人住的石板房是其老祖健在时盖的,至少都有100年。

羊圈的另一忧虑是古生物化石大量流失。

新民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科考的人来得多,难免鱼目混珠,个别人打着科研的旗号,将羊圈化石运走后非法牟利。”

羊圈村的一位农民说:“我们这里的化石,比如混形黔鳄,世界唯一,要是卖给老外,换飞机都还要他补差价!”

基层干部和村民们盼望,国家能加大对羊圈古生物遗址的保护、开发;政府部门与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关系能协调好,各方齐心协力,让羊圈这块瑰宝早放异彩。体态优美的古鱼龙中外专家心血浇灌寻宝藏布依市长廿年情牵大洞人

中国凉都的世界之最,有“大洞人”生活的盘县大洞,史前古人类活动最大的洞穴文化遗址;从30万年前的“大洞人”,到20万年前的“水城人”,再到1万年前的“桃花洞人”,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万年前的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一本装帧精美、洋洋近27万言的金黄色封面专著摆在我的面前。

这本书,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五家单位联合编辑,黄慰文、侯亚梅、斯信强三位专家主编的《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

认真拜读,书中感人的一幕幕情景,与我多次前往盘县大洞采访的一桩桩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老骥伏枥志千里,耄耋知音喜相逢

2012年3月22至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教授一行,在贵州六盘水市原市委书记、六盘水市原市长管彦鹤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盘县大洞考察。

时年黄慰文75岁,袁宝印74岁,管彦鹤72岁。

70年风风雨雨,黄教授此生对盘县情有独钟,全是因为“盘县大洞”——199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名列榜首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古人类遗址”。

当年考古界有一句热词:“北有周口店(即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地),南有盘县大洞(发掘出人牙化石及近万件动物化石,其堆积丰富、保存完好为古人类遗址中举世罕见)。”“南与北”这句热词,后来继续为盘县大洞带来好运,其9900平方米的古人类活动“大厅”,成为“世界最大的古人类文化洞穴遗址”。1996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榜上有名,成为“国宝”。“盘县大洞”科考,作为中外古人类学家在贵州的第一次合作,首当其冲应该感谢的功臣,是中科院的黄慰文教授。

自1992年4月大洞遗址第一次科考和正式发掘,至2000年的六次野外科考,领队的黄教授均亲力亲为,历尽艰辛,与中外科学家为发掘、研究盘县大洞倾尽全力。

1992-2012年,整整20周年,黄教授从壮年走到老年,几乎为盘县大洞的发掘、研究,贡献了他的后半生。

2012年12月,黄慰文教授领衔主编的“盘县大洞”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专著,充满了集体主义的人文情怀——

编辑单位除中科院外,还有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局,市文物局,盘县人民政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编著者除了中科院的专家,还有地方出过力流过汗的斯信强、高荣光、邹兴林、袁成武、罗永周等。

为专著作序的,是20世纪90年代相继担任过六盘水市委书记、市长的管彦鹤。曾被百姓称为“布依市长”的老管,既是布依族干部,又有亲民情怀。

黄慰文请管彦鹤作序,是相互的感恩与报答。在盘县大洞科考中,两人20多年心心相印,体现出一种“科政新制”——即“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长久的良好的合作机制”。

管彦鹤任职时,曾亲临中科院古脊椎所、国家文物局,达成科研以中央部门为主,管理保护、后勤以六盘水市为主的共识,实现了科学家与市县党政官员通力合作、中科院与地方政府、与国际合作,且是愉快、幸福、艰辛而又成功的合作。古人类牙齿化石●30万年的“祖先”,凉都人的“国宝”

谁是最早发现盘县大洞古人类活动遗迹的人?

是六盘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斯信强、文管所原所长刘军,时间是1990年6月19日。此后,斯信强又“亲送大洞石器、化石标本前往中科院请专家识别”。

1992年开始的盘县大洞科考,将六盘水境内人类居住的历史追溯到30万年前。“大洞人”“水城人”“桃花洞人”——30万年、20万年、1万年,这根日月链条穿越时空,把人们带到了今天的六盘水。“大洞人”给了我们什么呢?

给了30万年前盘县就有旧石器时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定论,还有大洞人使用过的“勒瓦娄娃”石器。“勒瓦娄娃”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欧洲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代表了西方旧石器中期的打磨技术,在亚洲从未发现过。而大洞人在旧石器初期就已打磨出这样的石器,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的考古新发现。

1992年春开始,由多学科一流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伍进驻盘县大洞,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始了综合研究性质的考古发掘,科研取得的“极大成果”,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4枚古人类成人牙化石,近2000件石制品,洞内大量的烧谷和炭屑,印证了大洞是古人类用火的场所;

——300多公斤、上万件动物化石中,有43种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地区单个考古遗址出土最多的哺乳动物群化石;

——大洞文化堆积9900平方米,为世界最大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洞内保存良好的堆积层及埋藏的3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物遗迹,使它有可能成为世界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研究基地。

1996年底,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成为六盘水市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洞亦成为凉都人的“国宝”……盘县大洞洞口18年倾心守护为国宝40载风雨兼程看何泉

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当兵退伍后来到中科院盘县大洞工作站,守护上万件化石,这一守,就是18个春秋——

我说好想找一位盘县大洞发掘地——珠东乡十里坪村(原十里乡)参加过科考的农民采访。

县文管所的罗永周所长脱口而出:何泉。

2014年4月1日下午,我们到达大洞遗址。

与何泉通电话后不过两分钟,一辆红色摩托车载着红光满面的主人来到记者面前——身高约1米68的汉子,体重似有80公斤,憨厚的笑容配上真诚的眼光,“小伙子”看上去精神抖擞。“要进洞吗?”“要。”“我正好带了手电,走吧。”没有客套,有的却是进入宽敞洞厅后,何泉朴实而又流畅的回忆。●科考用上挖耳瓢,1万件化石这样发掘……

1990年夏天,市里面的斯信强副局长一行到老厂考察风景区,问周边还有哪里好玩。区里的人说没什么。想了想又补充“十里乡有个大洞”。

大洞离老厂约10公里。

人们走路下来,无意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斯信强带到北京请中科院黄慰文教授看。1992年黄教授带队下来试发掘。

何泉说,那时我还在二炮部队当兵,退伍回来,我到大洞工作站以后,看了考古资料上的记载。

第一次发掘有黄慰文、沈冠军教授,市里面有斯信强,县里面有袁成武所长。他们住在农民何荣富家,没水洗澡,公路不通,没有电话——现代生活设施一样也没有。

六次野外科考,中外科学家每一次下来都是20天左右。

何泉说:“每逢科学家下来,我们都在一起。化石发掘的艰辛、细致、操劳,是我从未经历过的。”

大洞发掘现场,何泉指着发掘深度近6米的坑槽说,当年黄慰文教授、侯亚梅教授和美国的梅莎莉、谢莲妮博士等,每发现一个化石,都要把坐标、水平、经纬度标示清楚,才小心取出来。

1996年7月到8月,他们来了27天,早上7点起床,8点准时到洞里发掘化石。何泉正在整理化石

老专家蹲到地上掏,每天晚上要加班,埋了几十万年的化石要清洗,用挖耳瓢掏、针挑,洗干净以后编号,输入电脑。晚上常常加班到10点左右。

大洞发掘的1万多件化石,专家博士们基本都编过号。“那时请的农民工,主要是用小锄头、小洋铲,轻轻地、一点点地刨,刨出来的泥巴要用筛子筛三遍。只有一棵针头大小的化石都不放过,最后用水淘,没有东西再倒掉。涉及化石部分的工作全是专家完成,没人可以代替。”●最难忘,中外专家乡村欢度中国春节

下午3时许,大洞工作站。

站里的房子与崭新的十里学校并肩,看上去已显老态,何泉一家住一楼的两间房,采光、通风不太好,有些潮湿。“我出生在1974年,1992年当兵到二炮部队,1994年12月退伍,20岁。1996年大洞工作站成立招管理员,当时县里宣传部的张志祥部长主考,三个人面试,定了我。”

眨眼间,何泉已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合建的大洞工作站工作了18年,这正好是他当兵的年龄。

工作站的二楼三楼存放化石,有防盗门,何泉的主要任务是科考时“打杂”,做后勤。平时主要守护化石。

18年守护“国宝”,何泉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点蜡烛科考,放鞭炮过年。

科考初期用手电,点蜡烛。大洞的电、公路,都是1997年才通。那时洗衣用手,吃水要挑,后来政府拨款,从老厂接了自来水,为大洞发掘拉了程控电话专线,水、电、路都是为大洞考古、发掘服务的。

1998年1月27日时逢春节,11位中国、美国、加拿大专家在工作站吃年夜饭,“这是我们科考以来最丰盛的一顿饭。大家喝酒、燃鞭炮、放礼花,乡村的上空灿烂辉煌。”

3位美国女专家见我们放鞭炮,跃跃欲试,点燃引信,噼噼啪啪,一阵尖叫,一片欢呼——那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春节!●文物管理员,何泉的喜悦与祈盼

1996年,国务院公布盘县大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1997年立碑,上面要求绿化,但没有资金,何泉开始义务植树。

第一次,他自己花钱买了一批速生树,桃树竟全部被偷。以后,何泉开着拖拉机,一车一车买树苗,拉树苗。柳杉、桃树、滇柏、黄杨、冬青、樟木,买了1500多棵树栽下,支出9000多元;请人除草3次,花了4000多元。

如今,何泉栽的大树,成活的就有500多棵。他的辛劳,换来了大洞遗址生态恢复,郁郁葱葱。遗址有一排挺拔的柳杉,种了10年,已经有十几米高,最大的树直径有30多厘米。

十年树木,何泉与妻子张璐花自家的钱就有1万多元。

18年守护大洞,绿化遗址,何泉要常常巡山,饱一顿、饿一顿,有了胃病。

义务植树,自己买苗、管护。须知,何泉每个月的工资仅有600元。而且,自2009年六盘水市文管部门将大洞工作站移交盘县至今6个年头,何泉没有得过工资。

何泉到县里问过,文体广电旅游局的一位领导和风细雨地说:“你好好干,我们会想法解决,以后博物馆、风景区用人,会优先考虑你。”“好好干”依然未果。何泉作为“中科院古脊椎所与地方合建的大洞工作站”文物管理员,实干却并未讨价。

但愿他早些领到应得的劳动报酬……高峰山俯瞰“水城人”汪家寨起舞“溶洞风”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20万年前生活在“硝灰洞”的古人类,不知是否知道它的邻居有高峰山、康熙寨——“五虎”兄弟在硝灰洞遗址

乌江流域的三岔河,在蜿蜒的群山中向远方奔去。

今天的212省道公路一侧,原水城发电厂的厂址上方,20万年前的古人类“水城人”生活过的硝灰洞,如今是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的辖区。

细心的同事刘云冰,为我联系了“有共同语言”的向导、钟山区文联副主席施昱。上午11时许,我们到达汪家寨,竟巧遇了“一条龙”——镇党委宣传委员施大龙。

大龙与我们来到硝灰洞,又引荐了镇上积极保护重点文物的农民“五虎”——石光显家四弟兄,再加一个彭国锋。●民间传说,康熙皇帝与水城古人

六盘水市境是贵州史前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黔省发现的早期智人主要分布在六枝、盘县、水城三地。如果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硝灰洞的水城人”比“盘县的大洞人”要早19年,比六枝的“桃花洞人”也要早10年。

但要论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久远,1992年“最晚”发现的“大洞人”资历最老;1973年最早发现的“水城人”屈居“第二”,1983年六枝特区发现的“桃花洞人”名列“第三”。

从汪家寨镇政府到硝灰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不过5分钟车程。令人意外的是,以往古人挖土熬硝的洞口,已被淤积。

大龙说,传说有一个洞口可穿过高峰山,那边有个康熙寨,民间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在那里住了一夜。

康熙寨是中庆村的村民组,传古时有一天池,一彭姓农夫打到大鱼,四五十斤重。那鱼拴在柱上,鱼身摇摆,竟震动房屋,人们连称“神鱼神鱼”。

不知是康熙的龙气、神鱼的紫气,还是古人的地气,为现代的汪家寨带来了江南煤都的若干第一:汪家寨煤矿、汪家寨选煤厂、水城发电厂,都曾有过“第一”的美名。●五虎追梦,亿元打造“东方古人类探秘景区”

中午12时许,我们正在与大龙商量,怎样从硝灰洞峭壁之上的上洞进入洞内,看能否一睹20万年前古人类居家的远古风采。

这时,一辆红色的轿车在路边停下,大龙搬的救兵来了。

所谓“救兵”,其实是对硝灰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地形地貌,特别是对洞穴深处环境了如指掌的“五虎上将”——石光华、石光强、石光显、石光富四兄弟,再加一个彭国锋。他们最年长的52岁,最小的36岁。石光显是“五虎”的领军人物。“五虎”因虎虎生机,在保护性开发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硝灰洞遗址的过程中,有独特、创新的思路、行动,得到了汪家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

硝灰洞海拔1700米,洞口比三岔河面高出40米。其上中下洞并不互联互通,远古人类那颗宝贵的牙齿化石,是1973年夏天在中洞发掘的。

拥有这枚牙齿的“水城人”,比“北京人”进步,较“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原始,为早期智人。

硝灰洞考古的另一重大发现,是出土的53件石器,其中过半数——28件用锐棱砸击法制成。此种石器加工法,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区域性文化。

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2月23日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硝灰洞的日子有些冷清。为此,石光显弟兄和彭国锋就想以民间的力量,在保护重点文物的同时,开发汪家寨的溶洞文化旅游资源,“让古人动起来,农家乐起来。”

2013年以来,石家弟兄与国锋“无数次进入下洞、上洞,考察岩溶钟乳石景”。光强说,能进人的上洞,我们已经保护起来了,哪怕拇指大一点,都要保护好!

洞口被“五虎”用树枝、刺条封住,进洞不易。入得洞内,别有洞天,醒狮、巨鳄、飞瀑令人目不暇接;梯田、群乳、神柱顶天立地。我们小心翼翼,上下攀援,在洞厅与洞厅之间行走,在鬼斧神工的风景中穿行。洞中全靠手电照明,“黑暗”中凉风习习,人的心胸却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光显说,他们想投资亿元,打响硝灰洞古人类遗址品牌,打造“滇黔旅游走廊上的神秘驿站”“东方古人类探秘第一景区”。

把溶洞变成会唱歌、会讲故事、能观光、能体验的洞;把古人类变成活生生“有故事”的传奇之人;把景区变成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乐园……东方古人类探秘第一景区一万年前,桃花洞的古人与峭壁上的岩画

桃花洞,古岩画,牂牁江,古夜郎……桃花公主的“首饰”在桃花洞发掘,“桃花王子”的石斧磨得铮亮,仡佬布依先祖的“天书”,是否亭亭玉立的“少女”——桃花洞,究竟还有多少秘密

1万年前的“桃花洞人”与2000多年前的古牂牁国、古夜郎国人是否有血缘亲情?作为曾经申报过“夜郎县”的六枝特区,究竟与大西南神秘古国有怎样的关系?●“桃花公主”的首饰

桃花山景秀、桃花湖水灵、桃花洞久远,它们如今都坐落在“盆景之城”的六枝特区城中心,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公园。

2014年4月30日上午,记者与特区党委宣传部的龙尚国先生来到公园,巧遇了一起游园、年过花甲的兄妹四人。“请问几位,你们可知道桃花洞的来历?”“知道知道,你说的就是桃花洞古人类吗?”四兄妹中72岁的魏继华二姐热情回答。今天,她是陪远在江苏常州的妹妹、妹夫来游览桃花山,64岁的小弟魏继斌一同作陪。

69岁的妹夫潘云光毕业于南京机械学院(现东南大学),曾任六枝特区农机厂厂长,1986年调回家乡常州。潘先生温文尔雅,说起桃花洞侃侃而谈:“我1968年来贵州时,桃花洞又叫蘑菇洞,因为里面有人种蘑菇。”

1983年10月,六枝修建桃花山公园,施工人员在洞中发现了巨猿化石。当年11月,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一行前来考古,在2米厚的上、中、下三层发掘中,分别找到了新、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上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玄武岩磨制石斧1件、磨光石器5件及陶片20余件;中层是旧石器时期,出土石制品256件,还有骨锥、穿孔蚌器和大量烧骨烧石,最厚处达70厘米。

其穿孔蚌类饰品2件,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上的新发现,不知是否传说中桃花公主的饰品?铮亮的那把磨光石斧,莫非就是“桃花王子”的最爱?

桃花洞考古的最大惊喜,是出土了人股骨化石1件,这与“大洞人”、“水城人”靠古人类牙齿化石鉴别年代不同。根据桃花洞人类股骨化石折断面髓腔极小,骨壁很厚的原始性,股骨脊发达的进步性,“桃花洞人”被确定为1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加冕”的桃花洞,1985年成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云光1986年离开六枝时,妻侄儿将在桃花洞拾到的一件精美穿孔蚌器,“送给姑爹做纪念”。潘先生说,这件上万年的古人装饰用品,“就那个年代而言,应该算很光滑很精致很漂亮的了。”“我家还有一把石斧,可能是古人用来砍砸肉食的。如果建桃花洞古人类博物馆,我和姐夫都愿意捐献。”四兄妹中的弟弟魏继斌说,“这件化石保存完好。”

作为新旧石器时代文物并存的古人类洞穴遗址,桃花洞或许居住过若干代古人,看看洞口长发齐肩的“老祖”,当年的桃花公主与“帅男美女”们一定要从他身边经过,去采摘花果山的果子,并与小熊猫一起,品尝山坡上的嫩竹……●六枝岩画,仡佬布依人的天书?

山重水复,贵州最早发现的古代岩画,在六枝。

2014年5月16日,我在查阅六枝岩画资料时,看到了徐辉先生拍摄的两幅图片,前者是峭壁上桃花洞的岩画,后者是一块立面巨石上的“夜郎天书”。

桃花洞岩画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为黔省发现最早。

贵州大学王良范教授在解读贵州岩画时,说过安顺的“画马岩”,贞丰的“七马图”,却并未指明六枝桃花洞岩画“画为何物”、何人所画、何年所画。但是,王教授却给出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思路,让人们分析、探秘、解读。

贵州岩画主要分布在牂牁江流域,六枝岩画若与“桃花洞人”有缘,岩画的年代又在1000年至2000年之间,我们据此得出,2000年夜郎——1000年岩画的时间连线,“桃花洞人”与古牂牁、古夜郎国也就有了缘分。

六枝是仡佬、布依先祖的故乡之一,以赤铁矿粉末绘制的桃花洞岩画,看上去既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婀娜多姿、舞姿翩翩的桃花公主。与其他地方发现的风格粗犷的岩画相比,六枝岩画的“笔触”细腻,“笔锋”飘逸,给人以更多美妙想象的空间。“九龙因势腾绝壁,双狮缘石卧半坡”。桃花洞、古岩画,莫非你真的与古牂牁、古夜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古牂牁古夜郎古且兰神秘古国的前世今生

古牂牁,古牂牁江;古夜郎,古且兰,古夜郎国,以及夜郎王多同的领地、王宫、王印究竟在哪里?2013年,贵州数十位文物考古工作者洒下的辛勤汗水,浇灌了《夜郎寻根》的一串串果实……

千帆竞发,战鼓齐鸣,10万精兵,顺江而下,从贵州的牂牁江浩浩荡荡,向广东的西江、珠江进发,为汉朝讨伐南越立下汗马功劳——此乃2125年前(公元前111年),发生在夜郎国的一件重大事件。

此前的公元前135年,汉朝为结束南越国(今珠江流域一带)的割据及夜郎等部落联盟,派特使唐蒙游说夜郎,施以绫罗绸缎,金银财宝,使夜郎接受郡县制。

24年后的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借”夜郎10万精兵,顺牂牁江南下,直捣南越。夜郎侯多同入朝受封为夜郎王——朝廷赐其王印,并划夜郎原控制驭地和滇国南部地方共15县,钦定了夜郎王的地位和对本地群体的统治大权——也就是说,“夜郎王印”若存在,距今已有2125个春秋。●滚滚长河,寻觅古牂牁古夜郎踪影

古牂牁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贵州六枝桃花洞境内就活动着几个原始的部落——被称为“濮”的仡佬族土著人群。

春秋初期的公元前770年,牂牁国——因建于牂牁江即现在的北盘江流域而得名,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地处六枝境内——古牂牁国距今已有2784年的悠久历史。

时年,古牂牁国的领地,从现在的长江水系乌江以南,延伸到了珠江流域的云、贵、粤、桂的部分地区。《左传》载,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周封诸侯,濮部落建国地处牂牁,为“散落溪水之间”的百濮之侯。

倘若“牂牁国”建于春秋初期,直至春秋末战国初衰落,那么,按照春秋战国断代的分界线,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长约294年——也就是说,牂牁国存在了294年。

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475年,牂牁江上游(是否今六盘水市水城县或云南宣威一带)另一支濮人部落占领了牂牁国中心直属领土,以夜郎邑为中心,定国号为夜郎,将原来牂牁国君及其族人迁于夜郎邑东北面的小邑,改号且兰——

也就是说,距今约2489年前,古夜郎国诞生,古牂牁国衰落,变成了“夜郎国”属下的“且兰小国”。

此后,夜郎迅速扩张势力,东降西征、南战北伐,形成了战国时期占今贵州土地3/4、云南1/4、今广西、广东、四川、湖南一小部分地区,独立于西南的大夜郎国。

传今贵州独山、荔波、威宁、绥阳、遵义、桐梓、习水一带,均为古夜郎之版图,桐梓至今仍号称“夜郎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三同”,即“车同轨、书同文、全国统一度量衡”;政体方面实行“郡县制”,废除了战国时期的政体,改设36个郡县,夜郎国曾“一度消亡”。

12年后的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秦国灭亡,郡县皆废,夜郎国很快恢复,势力超过战国时期,成为大夜郎国并独立于汉控制之外。

又过了79年,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夜郎国纳入大汉朝的版图。《史记》载,汉代在“平南夷置牂牁郡”,其范围大体是夜郎的故土。

19年后的公元前111年,夜郎王多同因灭南越有功,入朝受封为“夜郎王”。自此,夜郎王与夜郎国,夜郎王与九层山、老王山、月亮洞,有了神秘、传奇的2000多年谜团。●夜郎寻根,六盘水古夜郎时期遗址123处

夜郎国究竟在何处?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可通抵“番禺(今广州)城下”。

今天的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境,是北盘江的主要流经地,但北盘江上游段的盘县、水城、六枝段,就是古时的牂牁江。因此,夜郎国的王都,应在牂牁江畔的六枝毛口。

迄今为止,毛口的牂牁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等,都成了古夜郎都邑的见证者。

2013年8月,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贵州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先生在为《夜郎寻根——六盘水市史前至夜郎时期考古调查新发现》一书中,披露了如下数据:传说中的夜郎图腾

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近半年艰苦细致的野外工作,六盘水仅史前洞穴和夜郎时期的旷野遗址,就达123处。其中六枝特区49处、盘县50处、水城县18处、钟山区6处。

此间,若按县域面积算,六枝特区成为发现古夜郎遗址最多的地方。

夜郎寻根,六盘水是贵州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最为集中的区域,从30万年前的“大洞人”,20万年前的“水城人”,1万年前的“桃花洞人”,到2000多年前的夜郎先民,人们选择六枝毛口、郎岱、水城、盘县作为自己的家园,不足为奇。

有相当多的历史、考古、民族学家,主张六盘水是古夜郎国都或核心区的一部分,也不足为奇。

请看,1954年贵州省博物馆在盘县红果征集到的“青铜时代的2件青铜锄”;1982年在市中心区出土的龙首铜釜青铜器,均为古夜郎时期的珍贵遗存。

考古学家们认为,“千古夜郎之谜,极有可能隐藏在一个个长满荆棘的神秘洞穴中”。99座山比不上老王山99道滩难不倒夜郎人

想从水城的花戛进入牂牁江,水位不依;又想从野钟峡谷冒险进入,峭壁太险;终于,我选择从阿志河的西嘎渡口……开始了99座山、99道滩的夜郎寻根之旅——

看“夜郎天书”,比看桃花洞岩画要难很多,这块近乎平整的立面岩石上,既看不出“书”在哪里,更读不出“书”为何意。倒是有两处颇为怪异的石刻书法,隐隐约约,扑朔迷离。●老王山的王冠与古夜郎王千年古石与夜郎“王冠”

我到过3次六枝的毛口(古称茅河渡口),寻访古夜郎王踪迹。

第一次去,是20多年前,战备性质的毛河吊桥通车,连接了六枝特区毛口与黔西南州的晴隆。那时,牂牁江河水湍急,浪花飞溅,激流中,江水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奔腾而去。只可惜,那天老王山云遮雾绕,既看不清“王冠”,更找不到“月亮洞”——

据说里面葬有夜郎王的古墓,原来称为“郎山”的这座山,因此改称老王山,千年沧桑,山形竟神奇地变成了“王冠”。

再次到毛口,已经是2013年的盛夏。此时,从光照到毛口江段,已经是牂牁江上湖面最为宽广的风景名胜区核心区。

高峡平湖,如诗如画。

6年前的2007年,牂牁江上的光照水电站大坝关闸蓄水,江水与湖水面积猛增到50多平方公里,整个旅游区面积超过了190平方公里。

这一次,我们从沪昆高速公路贵州段的岗乌出口,行约20余公里,来到牂牁湖的光照码头。满以为乘游船从码头到毛口,定能一睹老王山的风采。入得毛口,但见海拔2126米的老王山云端高耸,深藏不露,王冠踪影全无。

寻觅之间,到了2014年4月28日,我们经水城到黄果树的高等级公路,从阿志河出口,行约7公里到达牂牁江西嘎渡口,乘快艇向毛口“飞”去。这一次,终于见到了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老王山。原来,“王冠”就是它无须雕琢打磨的天然山型。

老王山周边层峦叠嶂,山势险峻,延绵不绝。夜郎王仿佛端坐主峰,一览众山,正回味2000多年前夜郎王宫选址的曲折经历。

它对面的九层山,正是当年那座由“无数个大小差不多的山头”组成的“峰林”。夜郎王站在其中的一座山头,想选一处100座山头聚集的地方建王宫。

排兵点将,左数右数,上数下数,数来数去,只有99座山头。最终,王宫只好选在了气象万千的牂牁江畔。

王宫建好后,夜郎王才发觉,九层山重重叠叠,正好有100座山头,选址时计数的99座山,竟然没有算自己脚下的那座山!遗憾只好放在心头。

夜郎王多同逝世后,据传悬葬于老王山的月亮洞。但要靠考古发掘洞中的古墓来证实。●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城来龙去脉

迄今为止,关于古夜郎王、夜郎国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建五个卫星城”的故事,要数六枝的“最合乎情理”。

古时,牂牁江的毛口叫茅口渡,老王山叫郎山。西汉前,茅口古渡又称牂牁渡,清朝改称西陵渡。

传说中的茅口有4座古城遗址,中心的“仡佬城”又称“王城”“石城”。城内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城南有大井,井泉清冽。城墙干砌,为汉前所筑。

2000多年前夜郎国建设的“五行五城”,似更为神秘。据传,夜郎王多同在茅口建都城时,与王公大臣们商议,决定将都城建在牂牁江畔,并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周边再建五个卫星城。

卫星城沿牂牁江水系的99道滩而建,“金城”建在茅口(即牂牁寨),“木城”建在郎岱,“水城”则是原水城县、现钟山区境内的老城(荷城),“火城”建在火炕(今六枝中寨乡的火炕村),“土城”建在盘县(即今盘县柏果镇土城)。

依“五行”建“五城”,分布于今“六、盘、水”市境,除六枝本土外,盘县、水城在古时确为夜郎辖区,且“土城”位于牂牁江(北盘江)上游的拖长江畔,“水城”则是99道湾的水城河绕城而过的“风水宝地”。“五行五城”,不仅佐证了六盘水为古夜郎国的核心区域,而且也彰显了夜郎王多同丰富的地理天文学识。后人在评价多同选择六枝毛口建都城时,众口交赞,好评如潮。

最具代表性的一说是“夜郎王识天时、观地利、懂天书”:

——毛口地理位置十分有利,气势如虹的牂牁江在高山峡谷中流过,形成天然屏障;巍峨的老王山高耸于云山雾海之中,虎踞龙盘。

——牂牁江畔悬崖陡壁天造长城,打铁雄关固若金汤。

——毛口一带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毛口水陆交通方便,顺江而下可达南粤,通珠江南海乃至太平洋;古驿道则是古代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牂牁江水向何方夜郎国魂归何处

前述夜郎10万精兵,沿牂牁江而下攻打南越,我不禁生出一些疑问,牂牁江水路可达番禺(今广州)是谁发现的?战国初期诞生的夜郎国,存在了多少岁月,又是何时消亡的——

2014年6月10日上午,我在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中,寻找到牂牁江水向何方的答案。

吕思勉(1884-1957)既是当今闻名遐迩的学者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学大师,又是史学巨著《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先生的授业恩师。

吕先生的《中国史》,“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其史料分析之细微,出处考证之权威、科学,全依博览古籍,仅二十四史,他就通览了数遍——由此,他对夜郎古国牂牁江流向乃至“枸酱”的考证,学术价值也更大。●唐蒙品美味,“枸酱”来自夜郎国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5年,武帝派特使唐蒙出使珠江流域的南越国。南越人在国都番禺(今广州)请他喝“枸酱”酒。其“酱”甜中带咸,口感细腻,酱香扑鼻,酒香浓郁,别具风味,是唐蒙从未品过的美味。

唐蒙于是请教主人:“枸酱从何而来?”南越王赵佗说:“从夜郎国里,牂牁江而来。”吕大师在此特别注明,牂牁江即“今北盘江”。原来,唐蒙享受的“枸酱”,并非现今贵州六枝郎岱酱传承之“枸酱”,而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夜郎国民间酿酒师酿造的神秘果酒。

因其酿造技术仅为少数人掌握,“枸酱”便成为当时部落王族的用酒。这种“酱酒”经牂牁江可达珠江下游的南越国,经古驿道可至巴山蜀水,所以又有人说“枸酱”产自四川。夜郎时期青铜器《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正是“唐蒙出使南越,食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临牂牁江,出番禺城下;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司马迁明确记载枸酱来自于牂牁江的夜郎国,这段史实,也是今人确定古夜郎中心在六枝毛口的依据。但谁也没想到,当年“枸酱”与牂牁江的追溯,竟成为夜郎日后亡国的缘起。

因枸酱,唐蒙才晓得,走西南夷的牂牁江可以通南越,同样可以上通云南至西亚,这条通道比走北方的匈奴地盘安稳许多。

回朝后,唐蒙上书武帝,开发牂牁江与夜郎国,称此为“制粤(越)一奇”。汉武帝于是封唐蒙做中郎将,去“晓谕夜郎”。夜郎国起初以为汉朝离得远,且不知“大汉”有多大,便问“汉国有没有夜郎大?”此乃成语“夜郎自大”的又一解。

夜郎人想,汉朝“断不能占他的地盘”,又得到唐蒙送来的绫罗绸缎和财宝,何乐不为?所以听了唐蒙的话,愿意等中央来置郡。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通西南夷置牂牁郡之后,云贵才算正式入了大一统的中国版图。

观古夜郎文明,记者认为,2000多年前的夜郎10万精兵走牂牁江水路下南越,如果每艘战船乘100人,需1000条船,远航的距离途经贵州、广西、广东,约1000余公里——

这说明,当时的夜郎造船业、内陆航运业已达到相当水准。其“水兵”的素养与战斗力,在西南夷中可执牛耳。夜郎古国的记忆●夜郎国岁月几何,缘何消亡

这是一把长满铜锈却依然可以彪炳千秋的青铜斧。

公元2004年10月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了一期贵州专辑——山地省的文化梦。封面“未知的诱惑,边缘的精彩,贫穷的财富”提要下,导出了《大西南的神秘古国——夜郎》。

无疑,综合《史记》、《汉书》、《中国史》等记载的夜郎古国史料,是今人认识、追寻夜郎秘史的重要参照。

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先生,既是全国闻名的考古学家,更是夜郎考古方面颇有研究成果的著名学者。

他认为,《史记》记载有10万精兵、满坝良田,于北盘江上下舟楫往来的神秘古国夜郎,是“战国时期大西南一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方国”。

关于当时的夜郎,《史记》有两点记载:其一,“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二,“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梁先生认为,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种新的观点正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同,即夜郎国的中心区域位于贵州西部、北盘江和南盘江之间。

真正的古夜郎国,消亡于西汉末年的公元前27年,距今已经2041年。

当年,夜郎国与句町、漏卧相互攻伐,太守陈立“持节和解”,夜郎王多同的第三代王位继承者兴不服,“迫胁二十二邑反叛,陈立率大军压境,诸小邑临阵倒戈,兴被斩杀,王都随之陷落”,夜郎古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千古之谜。

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公元前475年建夜郎国,至西汉的公元前27年消亡,古夜郎国存在了448年。

梁太鹤教授认为,唐、宋时期今湖南、贵州多地出现的“夜郎县”,包括李白诗中的夜郎,甚至夜郎灭国300多年后西晋王朝在北盘江上游设置的夜郎郡,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夜郎古国,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其地域与社会文化内涵与相距数百、甚至千余年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夜郎古国及夜郎文化,已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郎岱古镇夜郎文化雍正城墙令人神往

关于古夜郎与郎岱古镇,民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主角是“郎君”;这个故事为何没有文字记载?是否因为从“野狗精”到“狼精”再到“郎君”的传说“难以启齿”——

两位70岁以上的老人,性别不同,向我讲述“夜郎故事”的内容也截然不同。

郎岱镇青龙村桥头组,家住苟家寨的杨世仙老人,今年77岁,说起古夜郎国,她只记得年轻时去毛口挑甘蔗的事——那时,她还是豆蔻年华的少女。●民间品味的郎岱有滋有味78岁的刘凡有老人

2014年4月13日中午,我们从水城至黄果树的高等级公路郎岱出口下车,进入与古夜郎关系神秘的郎岱古镇。想从民众的口中寻找古郎岱的踪迹。沿老街步行约两公里,见到了77岁的“杨门女将”杨世仙老人:“我家老伴关心夜郎国,说是在毛口。年轻时他和我去毛口挑甘蔗来郎岱卖,要经过打铁关,来回五六十里路,一天走到黑。那时,郎岱是赶场热热闹,毛口是出产丰富。”

杨世仙的老伴叫王正达,孤儿,1951年当兵抗美援朝,是中共党员,前年81岁去世。

正达有个好朋友,是尖坡寨78岁的刘凡有。他说:“我们郎岱,是古夜郎国的木城,牂牁江边的毛口是夜郎都邑,郎岱古城就是夜郎国都的前宫。”“毛口有九层山,99座山,99道滩,有夜郎王古墓的老王山,上面可修飞机场!”老人说起夜郎,最遗憾的事情是许多年前,“有个大学生来郎岱修夜郎城”,无果。

古镇郎岱的地名因何而来,有另一种版本。

郎岱中学的罗天翔老师说,郎岱地名源于“郎君”。古时皇帝的玉玺失落,昭示天下,谁将玉玺找到,皇上就把公主许配给谁。

没曾想,拾到玉玺的却是“野狗精”,也有人说是“狼精”。“狼精”将玉玺送到皇宫,皇帝大吃一惊,命下官快快拿肉招待,却不提驸马一事。“狼精”视肉不见,直到许配公主的圣旨下达,方呈上玉玺。

带上美丽的公主回家,“狼精”在地上一滚,变成了帅气的“郎君”。小两口生儿育女,辛勤耕耘,家乡便成了“郎岱(带)”。现在的郎岱早春,10万亩坝子盛开金黄的油菜花,清香扑鼻,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据称是郎君与公主播撒的良种使然。

古镇还有一说,郎岱是夜郎的国都,夜郎10万精兵,只有在一马平川满坝良田的郎岱方可立足。但从军事角度分析,牂牁江直通南越珠江,若10万水兵不在江边操练,而在数十里外的郎岱做“旱鸭子”,不太可能。

再者,牂牁江地势险要,打铁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郎岱则少了防守的天然屏障。相反,郎岱若是古夜郎的商业重镇,战略后方,或相辅相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