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问题(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6:28:2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发兴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千个问题(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一千个问题(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试读: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长寿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过生日举办生日庆祝宴会的场面。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只要按中国传统的方式庆贺生日,诸多议程中必定有个议程是庆贺的人和过生日的人一起吃长寿面(尤其是给老人庆祝生日),并且,一边捞起碗中的面条,一边还要欣喜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到嘴里开始吃。每每看到这种场面,就有人不禁问道:“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长寿面呢?”

据说,这个习俗是这样来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有个叫刘彻的人接替刘启当了皇帝,他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的时候外修边防,内抓生产,将一个汉帝国治理的有条不紊、兴旺发达。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却相当迷信巫术、算命。他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特地在宫廷中养了一帮子方术之士,捣药炼丹,想吃了丸丹长命百岁,永葆青春。

一天,汉武帝心血来潮,突然召见文武大臣,对他们说:“《相书》上写着:鼻下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间中央凹下去的地方)长一寸,可多活一百岁。这话你们觉得对吗?”像这样召集群臣,讨论《相书》交流心得,以往不是第一次。前几次,群臣百官大多是听汉武帝一个人讲,没人敢吱声。可这一次,大臣东方朔听了汉武帝的发问,忽然大声笑了起来。司礼官见了,立即奏禀皇上,说东方朔发笑,不敬重皇上。东方朔听了,就摘下帽子表示谢罪说:“请皇上明鉴,臣东方朔实在不敢笑皇上。我只是笑彭祖脸长。”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大惑不解:这个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的东方朔,他怎么把我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彭祖联系在一起了呢?他正要问东方朔,却听东方朔接着说道:“传说中的仙人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么,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要是人中八寸,那彭祖的脸该有多长,起码也有一丈余长吧。”汉武帝听了大笑不止,再次为东方朔诙谐的话叫好。

在汉语中,“脸”和“面”很多时候是通用的。脸(面)长人中长,人中长寿就长。所以,以后人们为了表达一种良好的愿望,就用长长的面来喻指人的寿命长。虽然面条的“面”并非脸面的“面”,但毕竟是同一个音。因此,人们每逢过生日便吃长长的面条,以祝愿老人长寿。

什么是小名、学名、字、号和笔名?

今天的人初生下来,无例外的须先取一大名,也即学名。然后择学名中一较中听的字,通常取末尾的字,读作重音,就成了孩子的小名。也有别取一字作小名的,如龙龙、虎虎、囡囡、宝宝等,是父母长辈对小孩的昵称,所以小名又叫乳名、小字、奶名。

上海人取小名喜欢在名上带个“阿”字,如阿弟、阿囡、阿福、阿五头。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里就有个上海兵叫阿男。还有用不太雅的字眼命名的,如阿猫、阿狗、狗憨、小和尚、小扁头,等等,都是正话反说,希望孩子像猫、狗一样无病无灾,容易养活;像长得不很周正的人那样,倒也无事无端。

孩子在幼年时期的名字,统称小名。等到稍稍长大些后,父母就要考虑着给他们“正名”,尤其是上学读书时,给孩子起学名就成了不得不办的事情。学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使用的个人符号,为的是便于与别人相区别。许多地方(民族)是把它当大事情来办的。如哈尼族在婴儿降生三日后为他(她)取名时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杀鸡、做糯米团,让全村人来取食。上海浦东某些地方也极重视使用学名,届时,正式使用学名的人须到村里挨家挨户去通知别人,以后喊其学名,废弃小名,表明他(她)已成人。为孩子取学名历来讲究颇多,学名的用字主要的类型有祝愿吉祥的兴、盛、昌、发,有表示贵重的珍、宝、琪、谨,有描述品德的仁、惠、刚、强,有动物名称的龙、凤、熊、虎,有自然现象的风、雷、云、霞等。

在古代除取学名外,通常每一个人都要取一个“字”,又称“表字”。古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名为体现一个人的性情状貌,字为表达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名和字两者往往是互为表里,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明”的意思就是很亮。汉代的地震仪发明者张衡,名衡字平子,“平”、“衡”乃同义字。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字鹏举,都有强调、补充正名本意的意思。最有趣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他的这个名轼,原是马车上的横板,通常用来供坐马车的人登在上面瞻望远方的,所以他的字叫子瞻。

此外,这些先辈名家在拥有了富有含义、典雅动听的名和字后,“号”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称谓。“号”也叫“别字”、“别号”。自从崇尚清淡的晋代文人开了自取别号的先河以来,历代文人雅士都竞相仿效,到了唐宋时更为盛行,明清时则几乎人人都有别号。别号有两个字的,如宋代欧阳修号醉翁,王安石号半山;有三个字以上的,如晋人葛洪号抱朴子,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袁枚号随园老人,近代人辜鸿铭号汉滨读易者,等等。别号的意义、字数都不受限制,可以比较自由地体现出个人的意趣和爱好。

号不仅是古代社会人们交往所必具的称号,也作他们赋诗著文的署名。就像后来的作家(包括写文章的人)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时所用的代称笔名一样。现代人所用的笔名也正是号的延续。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字梦阮,雪芹则是他的号,当然也是他的笔名了。《彷徨》的作者鲁迅,姓周,名树人,字豫才,鲁迅则是他的笔名,相对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号。后来的作家虽然不将笔名视为别名,但其选取自由,纯粹出于作者自己的创造,却与号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所以像古代许多妙趣横生的别号一样,笔名中就有很多很能展示作者个性的杰作。如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他之所以改成了今日的“高士其”,据他自己说是“去掉人旁不要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表达了作家高尚的情怀和操守。“高士其”既成了他的真名,也是他的笔名。

令尊、令堂、家父、家母怎样区别?

有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个酸秀才,自命博学、幽默,见同村的种田农夫不懂文言称呼,便存心要捉弄农夫,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名叫令尊。农夫信以为真,便问秀才:“敢问相公,你家有几个令尊。若没有或缺少,我倒可以送你几个”。此话一出,引得围观的人一阵哄笑。结果酸秀才落得个自搬石头自压脚,画虎不成反类犬,羞得掩了面孔狼狈地跑开了。

那么,这里所说的“令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些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可看到“令尊”这两个字,稍加留心,还会发现,这是作品中写的一方在称呼另一方的父亲,而且从字里行间,还能看出是一种带有敬意的尊称。其实,“令尊”是旧时社交场合和书信往来中时常使用的一个敬辞,一方为着表示对彼方父亲的礼貌尊敬,才使用这个敬辞。在文言词汇里,“令”字可作尊敬解,也含有善良和美好的意思在里头;“尊”字则与现代汉语通用,即为尊敬之意。“令尊”这个合成词的出现,还表示一种道德规范:封建社会认为长辈和晚辈之间,不仅有长幼辈份之序,同时也有尊卑之别,那就是长辈为尊,晚辈为卑,于是形成一种认识惯例,便有了一方称彼方父亲为“令尊”韵礼仪用辞,由此连带的是“令堂”一词的解释。因为古代做母亲的,通常坐守内堂,故此内堂也就被引申出作为母亲的代称;使用礼仪用词时,表示对彼方母亲的尊敬,也就随着出现了“令堂”的称谓。

由此扩大,在社会交往中,一方称呼彼方的祖辈、平辈和低辈,统统在称谓前,加上一个“令”字,这都是出于对彼方亲属表示的一种尊敬。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姑父、令弟、令妹、令郎、令爱等等均是。

按照旧时礼仪,人们在交往中间,对别人的父母尊称“令尊”、“令堂”,表示一番问候后,自然的也会谈到自己的父母,于是随之便有了“家父”、“家母”的称呼。所谓“家父”、“家母”,就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母的一种自称,含有谦卑之意,也是谦称。“家”在这里是被看作小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古代,虽有“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之说,实际上那时国、家二字常不分义,取自一个用意,认为国即是家,家即是国,所以历史上也有家国的说法。所不同的是,国家的家是群体聚众的大家,比之社会组织的单个细胞——血缘亲属组成的家,后者就被看作为小家了。正是这个缘故,这个大家与小家的观念,经过扩大发展,后来沿用到人际交往的称谓上,便成了自谦为小的一种谦称,此也就是“家父”、“家母”称谓的由来。由此推及“家祖父”、“家祖母”、“家姑丈”、“家姑母”等等亦是同样道理。

为什么俗称媒人为“月老”?

唐代的杜陵地方,有个书生叫韦固,父母早死,想尽快娶个媳妇操持家务,但多次相亲,总是没有成功。有一天他要到清河去,途中住在宋城南店。店主知道他还未成婚,就给他作媒,介绍前清河潘司马的女儿。他与媒人约定,第二天清早在西龙兴寺门口相见。

韦固因为求亲心切,天未亮就去了,只见在朦胧的月色下,有一老人倚着布袋,坐在庙门口翻检一本古书。韦固好奇,上去一看,那上面的字全不认识。他问老人这是什么书,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人间的书,是幽冥之书。”

韦固又问:“袋中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用它来系夫妻之足的。男女生下来,在冥中就有红绳系在两人足上。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红绳一系,必成眷属。”韦固又问他是干什么的。老人说他是枉冥中掌管天下婚姻之事的。这书就是冥中的婚书了。韦固正要求婚,就请教他与潘司马之女的婚事如何。老人答道:“不成。”韦固求他明点,自己将与何人结婚。

老人说:“她现在三岁,到十七岁时,才能和你结婚。”

韦固听罢就问:“妻子家在什么地方?”老人说是店北卖菜陈婆的女儿。

老人就带他去菜市中寻找:只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坐在集市上卖菜,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老人指给韦固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见这一老一小,丑陋无比,心中大不高兴,认为自己生在士大夫之家,怎能娶一个瞎妇人的丑女儿呢?于是,大骂老人是“老鬼妖妄”,骂声未断,老人却隐身不见了。这下便更是火上浇油,韦固回去便磨好一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教他杀了那小女孩。仆人去后不久就回来了。韦固问:“刺中了没有?”仆人说:“本想刺她的心,可不知怎么的,刀子扎在两眉中间,没有刺死。”韦固很失望。

以后韦固多次求婚都不成。十四年后,他在相州做了官,很有政绩,刺史王泰很赏识他,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儿年龄十六七,容貌美丽,韦固当然很满意。可是这姑娘古怪,眉间常贴一片叫做花子的面饰,就是沐浴,也从未拿掉过。

一年多以后,韦固忽然惊讶起来,他想起了当初命仆人刺杀那女孩时正中眉间的事,因此,追问起她贴花子的由来。

他妻子潸然流泪说:“我原是郡守(即刺史)的侄女,不是他亲生女儿。叔父在宋城做官时,自己正在襁褓中,母、兄先后死去,只靠乳母陈氏哺养。三岁时乳母抱我在宋城客店近处的菜市卖菜,被一个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所以用花子把它覆盖起来。七八年前,被叔父抚养,叔父仁慈,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后来,我就嫁给你了。”

韦固又追问:“陈氏乳母是不是瞎了一只眼?”妻子说:“正是,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韦固惊叹不已:“奇哉、怪也!”于是,他相信了月下老人的话,并且把以前的事全和妻子说了。从此,夫妻相敬如宾,感情更好了。

以后,人们称媒人为“月下老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尽管它有命中注定的迷信色彩,不过,也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真正的好夫妻,是刀砍不断、棒打不离的。

非洲大陆有哪些民族?

1.男人戴面纱的图阿雷格人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中,妇女常常戴着面纱,可是非洲的图阿雷格人的男人也戴面纱。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天,图阿雷格人的男人们出去打仗,妇女们在家做好饭菜,等待他们胜利归来。黄昏,男人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打了败仗。妇女们非常气愤,纷纷扯下头上的面纱扔到男人们的脚下,说:“打了败仗还有脸来见我们,从今以后你们就把脸遮起来吧!”男人们羞愧地拾起面纱缠在头上。这种面纱叫做“达格里”,有的长达5米。

图阿雷格人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洲罗马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语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他们是十分稳定的游牧人,放牧羊、牛和骆驼。

现在,图阿雷格人分为撒哈拉地区和萨赫勒地区两支。男人们所戴的面纱有黑、白两种颜色,分别标明各自生活的地区。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

由于图阿雷格人生活在环境艰苦的沙漠中,所以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王”;又由于他们的奇特装束,因而又被称为“戴面纱的大刀骑士”。2.勇士的后代贝扎人

贝扎人的每个男人都佩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夜晚枕剑而卧,只要听到一声呼喊,他们就会一跃而起,执剑在手。传说贝扎人的祖先是一个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勇士,因此贝扎人十分强悍勇武。

贝扎人主要居住在苏丹东北部,少数分布在埃及东南部和埃塞俄比亚西北部,约有100多万人。他们属黑白混血的埃塞俄比亚人种,身材矮小强健,高鼻子,讲贝扎语,起源于尼罗河、阿特巴拉河与红海间的山区。今天的贝扎人受阿拉伯人的影响很大,多数人能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贝扎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由几个强大的部落组成。部落的事务由部落长老会议决定。

贝扎人主要从事畜牧业,采取游牧的方式,放牧骆驼、羊和牛。部分靠近农业区居住的贝扎人也种植少量的农作物。3.开拓非洲文明的苏丹尼格罗人

在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那是一尊青铜制作的女人头像,它是在贝宁发现的。这个女人头戴高高的王冠,鼻子微微挺起,有着一双美丽的大眼和一对修剪过的眉毛,嘴唇轻轻抿着,脖子又细又长,显示出高傲、含蓄的美。这是苏丹尼格罗人在很久以前创造的艺术品。

苏丹尼格罗人是尼格罗人种的古老支系,简称苏丹人。他们约有1.5亿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日尔河、尼罗河中上游及乍得湖地区,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20个国家中。他们是非洲文明的重要开拓者,曾经创立苏丹农耕文化,开发了西非的热带丛林地区,他们制作的大量精美的木刻、牙雕和泥塑工艺品,给予现代艺术较多的启迪。他们的歌舞是尼格罗人文艺的优秀代表。7世纪在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下,苏丹尼格罗人曾建立了马里、桑海、加纳、豪萨城邦等一系列国家政权。

苏丹尼格罗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粟类和薯芋类作物。畜牧业、手工业、渔业和狩猎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过去,苏丹尼格罗人大多居住在锥形圆柱状的茅房里,这是他们传统的住房形式。在现代城市中,这种茅房已被混凝土建造的高楼大厦所取代。4.牧牛的尼罗特人

尼罗特人有进行“成年礼”的习俗。凡13到16岁的少年,都要在头上用刀划出六处伤口。静坐到伤口愈合后,村里的人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典礼。他们在河中沐浴后,再在身上涂上各种颜色,然后从长者的手中接过了长矛、公牛和渔叉,表示已经成年。

尼罗特人又被称为“尼罗人”,人口有近2000万,属尼格罗人种尼罗特类型。他们生活在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区,最南达维多利亚湖岸,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扎伊尔、苏丹南部和乌干达北部,使用尼罗特语。尼罗特人黑皮肤,厚嘴唇,宽鼻翼,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

尼罗特人还有按年龄结群的习俗,当同龄人达到某个年龄后,部落就要为他们举行一种结群仪式。有的以4年至6年为一期,有的以15年为一期,采用逐渐升高或循环的形式进行。尼罗特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又经营畜牧业,普遍养牛,并把牛看作是财富的标志。在农耕地区,生产由男女共同负担;在畜牧区生产多由妇女承担。

牛奶和各种奶制品是尼罗特人重要的食品,他们还会用特制的弓吸取牛血喝。尼罗特人用皮革铺屋顶、制口袋,用兽骨制箭头、矛头。有些农耕区的尼罗特人住在圆形的茅屋或蜂窝式的房屋中,用牛粪作建筑材料。在一些蕴藏铁矿的地区,当地的尼罗特人也会炼铁。

在欧洲殖民者进入非洲大陆以前,尼罗特人仍处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末期。近代以来,欧洲殖民者在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区劫掠奴隶,使尼罗特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19世纪末,尼罗特人居住地区被殖民者瓜分,使今天的尼罗特人分居在许多国家。5.神秘的颇尔人

颇尔人又称为“富尔贝人”、“富拉尼人”、“普洛人”,主要分布在西临大西洋,东至乍得湖,北起萨赫勒,南达喀麦隆高原的广大地区,约有1500万人,为苏丹尼格罗人与柏柏尔人的混血种。由于他们具有这种双重人种特点,使人们感到他们很神秘。富尔贝语是他们的主要语言。

颇尔人本来是游牧民族。在游牧和迁徙中,大部分颇尔人放弃了游牧生活,改营农业、商业或手工业,少数人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在扩散过程中,颇尔人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聚集地,与其他民族杂居,现多数已融化在其他民族之中,不再讲本民族的语言。今天,生活在尼日利亚北部的颇尔人基本上已豪萨化,正在形成豪萨一颇尔人,是尼日利亚第一大族。在喀麦隆北部的颇尔人则同化了当地其他各族,形成颇尔化的阿达马瓦人。

游牧的颇尔人居住在精美、轻巧的牛皮帐篷中,半定居和定居的颇尔人居住在附有牲口圈的“乌罗”中、或居住在附有院落的“加勒”中。“乌罗”和“加勒”都是篱笆围成的泥筒,上盖一个摩革制成的锥形帽。

颇尔人过去生活在父系家族社会中。他们在饲养的牲畜耳朵上烙上家族的徽记,标明了可以通婚的家族关系。游牧的颇尔人就是根据这种徽记寻找自己的伴侣的。长角牛是游牧颇尔人财富的象征,牛奶、奶油是最主要的食品。

历史上,颇尔人曾建立起强大的富拉尼王朝,并在战争中征服了西非的许多民族。这个王朝一直存在到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时。颇尔人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奇特的文化,他们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西非的博罗罗从是最典型的游牧颇尔人,他们的男子以忍受毒打为荣,认为那样才能显示出个人的能力。6.农业民族班图人

班图人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22个国家中,约有1.3亿人。在班图人中,100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9个。班图人有自己的语系,下分7个分支,即西北班图、东北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东南班图和刚果班图。在经济类型、社会结构和体质上,班图人各族之间存在着差别。

班图人是非洲大陆上的农业民族,大多数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赞比西河为界,以南的班图人大多从事畜牧业,兼营农耕;以北的班图人主要从事锄耕农业,种植玉米、粟、高粱和豆类等。圆柱形的茅屋和蜂巢式的泥屋是班图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班图人各支的社会构成情况不同,刚果班图人、中央班图人和东北班图人中有母系氏族存在,其他各支则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班图人中广泛流行,赤道东部沿海地区的各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奉基督教。

古代,班图人曾建立了刚果、布干达、卢旺达等一系列国家。殖民统治时期,班图人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的控制与奴役,土地也被殖民者抢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班图人各族大多已经独立。7.“熟练的手艺人”柏柏尔人

在阿拉伯人侵入北非以前,柏柏尔人是那里的主人。“柏柏尔”是阿拉伯人对他们的称呼,意为“蛮族”、“异教徒”,后来从音译演化为今天的名称。

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大部分柏柏尔人被阿拉伯人同化。小部分柏柏尔人逃到了沙漠地带或山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柏柏尔人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马里及其他国家,是北非的民族集团之一,约有900多万人,属欧罗已人种地中海类型。

定居的柏柏尔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各种麦类、葡萄、油橄榄、豆类作物,具有较高的治理农田和园圃的技艺。游牧及半游牧的柏柏尔人生活在草原或农业区边缘,主要饲养牛、羊、骆驼、马、驴、骡。

在柏柏尔人的父系大家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阿拉伯妇女的地位要高,她们主持家务,可以不受伊斯兰教习俗的约束,去掉面纱。在柏柏尔人居住的村庄中,由长者组成长老会管理。几个村庄组成乡,几个乡组成部落,几个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在柏柏尔人妇女的服装上,有时可以见到刻印的部落标记。

手工业生产也是柏柏尔人传统的经济形式。他们用羊毛编织出各种地毯、帐幕及褡裢等用品,十分美观。由于柏柏尔人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因此被称为“熟练的手艺人”,闻名全世界。

柏柏尔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也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如信仰“巴拉卡”(意为赐福),崇拜圣地、圣泉、树木等。8.大森林中的科伊桑人

科伊桑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称桑人,有本民族的语言,约有26万人,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贝达马拉人和布须曼人。科伊桑人过去分布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图人扩散时,他们退居到南方。后来,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濒于灭绝的地步,幸存者被迫退居荒凉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

科伊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取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动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植物的根、茎、叶。他们有高超的狩猎本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动物发出的任何信息。

氏族是科伊桑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男人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狩猎。妇女们主要从事采集,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食品来源。科伊桑人居住在用树枝、树叶、草、泥等搭成的小屋里,也有露天的营地。各氏族的土地有一定的划分。在搬迁时,妇女们负责搭建新屋,火种由氏族首领保存。

科伊桑人具有突出的艺术才能,他们的石雕、赭石绘画、雕蛋艺术都十分有名。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他们的狩猎活动和社会生活,有的与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神有关。9.“袖珍民族”俾格米人“俾格米”出于希腊文,是“拳头大小”的意思。俾格米人是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的一个种族类型,在非洲的被称为“尼格利罗人”,在亚洲安达曼群岛、马来米岛、菲律宾的被称为“尼格利陀人”。这两个词源出西班牙文,意思是“小黑人”。俾格米人现在多特指非洲的尼格利罗人。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头大腿短,身高很少能超出1.5米,堪称“袖珍民族”。

在很久以前,俾格米人就生活在非洲中部,是史前桑加文化的继承人。班图人的扩散,迫使他们退人中非的热带森林中,这些地区现在由扎伊尔等国家管理。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俾格米人丢掉了自己的语言。

俾格米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中,氏族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七八户组成一个集体,没有私有观念。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男人们个个都是优秀的狩猎能手,在9米开外,能认出一只黄蜂的雄雌和种类。他们虽身材短小,但灵巧敏捷,用猎网、长矛、毒箭等武器,可以捕获大象、猴子等动物。采集的工作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采集的各种可食植物及白蚁、果蜜、毛虫、蜗牛等,是日常的主要食物。

俾格米人不会取火,因此妇女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保存火种。他们将草或树叶铺盖在用树枝搭成的架子上,作为他们的居室,火种就保存在这里面。树叶和草也是他们用来制作衣服的材料。

到现代,俾格米人仍不愿意离开他们热爱和依靠的大森林,他们的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和虔诚的自然崇拜是在大森林中创造和获得的。10.尼罗河哺育的埃及人

被人们视如猛兽的洪水,在埃及的库姆·阿姆布山区却受到热烈欢迎。人们把印有“河水来访,绝对自由”文字的纸投入水中,并在洪水上泛舟,载歌载舞,欢度传统的尼罗河泛滥节。由于尼罗河的洪水使两岸的土地更加肥沃,使埃及人能更多地收获粮食,所以人们对洪水十分“友好”。

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建立了国家,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伟大标志。尼罗河就是哺育埃及人、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母亲。

今日埃及人基本上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后裔,大部分聚居尼罗河流域,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约有4000万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型。少数埃及人分布在利比亚和苏丹。640年,埃及曾被阿拉伯人占领,随着阿拉伯人的陆续迁入,埃及人逐渐阿拉伯化,自12世纪起普遍使用阿拉伯语,因此又被称为“埃及阿拉伯人”。

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充足的水源和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主要种植麦、稻和棉花。埃及人是典型的阿拉伯文化继承者,他们的风俗习惯多渊源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如《古兰经》中说:“只有骆驼穿过针孔,他们才能进入天堂。”所以针在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奇特的意义。埃及人的商店在一定的时间内决不卖针,农村妇女借针用,也要用面包作为传递工具。

埃及人男子穿短裤和袖子宽大的开领衬衫,冬天时外加一件用驼毛织成的斗篷。女子穿黑色正面开襟的衬衣和直挂到脚上的长衫。有些妇女遵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戴面纱。妇女还喜欢在手、脚和眼上涂红色或黑色的颜料,佩戴阿拉伯式的花饰。

在近代,埃及人先后受法国和英国殖民者统治,文化受西方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经过长期的反抗斗争,埃及人在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了共和国。

美洲大陆有哪些民族?

1.“太阳神的儿子”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相传,周游众星的诸神来到地球上,他们嗅到了人间的芳香,听到了悦耳的鸟声,但没有太阳,大地一片黑暗。诸神中最贫贱的神决心作出牺牲,以照亮地球上的一切。他勇敢地跃入火里,被火焰吞没,于是太阳就升起来了,照亮了大地。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最初居民,他们的祖先早在两三万年前就从亚洲迁移到美洲。起先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后来扩散到南美洲。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

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误以为自己到达的美洲是印度,将美洲的土著居民误称为“印度人”。后来,人们为了与印度人相区别,称他们为“印第安人”。今天的印第安人有许多民族和部落,分布在南北美洲各国。

16世纪起,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急剧减少,直到20世纪才开始上升,现有3000多万人。今天的印第安人大多从事农牧场和矿山采掘等工作,少数人在亚马孙河密林中过着传统的生活,也有一些人进入城中谋生,出现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

印第安人对美洲大陆的开拓,丰富了世界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他们在古代就建立了阿兹塔克、玛雅和印加文明。他们首先栽培了马铃薯、可可、烟草、棉化、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对世界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对艺术的创造,特别是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口头传说、羽饰、木雕、刺绣、编织、制陶等一直到今天仍。是美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保存的传统习俗,丰富了现代文明。2.印加帝国的创造者印加入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支,又称“印卡人”,在克丘亚语中是“王子”的意思,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克丘亚语。

印加人原来是安第斯山区中部的一个部落。11世纪起,印加人征服了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阿根廷西部和智利北部的印第安人各族,建立了印加帝国。帝国中的居民后来就被称为印加人,形成了印加一克丘亚族。西班牙人侵入美洲后,印加帝国瓦解,原亲印加入的爵裔分别形成了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现散居安第斯山各国。

印加帝国是美洲印第安人最严密的政权。在帝国内,分为国王、贵族、僧侣、平民、奴隶几个等级,具有同一血统和图腾的人组成基层社会经济组织“艾柳”,两个以上的“艾柳”组成村落。一般的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由代表各部落的议事会治理。帝国分为四大地区,各区由一名官吏治理,中心在库斯科。

印加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并驯养驼马、驼羊等。他们创建了复杂的人工灌溉系统,制陶和纺织技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金属矿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他们建筑十分精美,被视为世界奇观。他们还创造了一套近似符号的萌芽文字。印加人所创造的文明,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一起被誉为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3,住雪屋的爱斯基摩人

地球的北端是一个冰雪的世界,那里的海洋上漂浮着巨大的冰山,陆地上覆盖着皑皑的冰雪。在这冰雪世界中,有一座座半球形的雪屋,它是用积雪压成的雪砖砌成的,爱斯基摩人就住在雪屋里。

爱斯基摩人分布在亚洲的东北角和美洲的北极地区,现在是美国、俄罗斯、丹麦、加拿大的居民,约有10万人。他们居住的区域绵亘约500公里,最北达北纬82°,最南到北纬55°。他们自称为“因纽特”,即“人”的意思。印第安人称他们为“爱斯基摩”,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爱斯基摩人最初是亚洲的居民,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后来从亚洲中北部经白令陆桥扩散到美洲。

爱斯基摩人的经济以海上狩猎为主,采集占有一定的地位。海豹、鲸鱼等海兽和鱼类既是他们的主要食品,也是他们生活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用鱼骨、兽骨、兽皮等制作生活器皿、武器、衣服和工具。海上狩猎时,他们乘坐用兽皮制作的船。他们的渔叉很有特色,叉头与叉柄可以脱离,用一条长绳连结,当刺中海兽后,叉头带着前杆在水中浮动,猎人可以循踪捕获猎物。标枪和弓箭是他们常用的狩猎武器。

爱斯基摩人以地域集团为基础组成社会,一般二三百人为一集团,没有氏族部落组织,以亲属关系和友谊作为社会联系的纽带。他们大多信奉萨满教,因此萨满(巫师)就自然成为各集团的首领。萨满大多是受人尊敬的优秀猎人,他的职责是主持各种仪式和庆典,不行使权威和行政权力。

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唯一家畜和狩猎助手,狗拉雪橇是他们的陆上交通工具。爱斯基摩人常以狗群多少作为财富标志。

现在,爱斯基摩人已开始使用现代工具和工业产品。有的已迁移到现代城镇中生活。在北美爱斯基摩人中还出现了资本家和富裕户。

爱斯基摩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不着色的骨牙雕刻和武器装饰非常生动美观。赛歌、讲故事、角力、拳击等娱乐活动十分活跃。4.大湖的骄傲臣民易洛魁人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描写了一种印第安人的住房,称为“荷——德——诺——索——特”,意思是长屋。这种住房用木杆和树皮搭成,有一个尖的或圆的屋顶,最长可达到30米,每座长屋中住着一个母系大家族。住在长屋里的印第安人自称为“荷一德一诺-骚一尼”,意思是“住长屋的人”。他们又被称为易洛魁人。

易洛魁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现在生活在安大略湖和伊利湖地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易洛魁语。他们共有十多个部落,约有10万人。

易洛魁人主要从事锄耕农业,兼营渔猎和畜牧业。他们充分利用了大湖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是大湖的骄傲臣民。母系大家族是易洛魁人的基本社会组织,住在一座长屋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财产继承和血统按母系计算。易洛魁人的本支五个部落曾于1570年组成“易洛魁联盟”,以后又形成“六部落联盟”。联盟在东起哈得逊湾,西抵密歇根湖,北到渥太华流域,南至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问的广大区域内生息。曾顽强地抗击过殖民者的侵略。美国独立战争时,联盟曾支持英国,后被美军击溃,大部分成员迁移到加拿大地区。5.“糖的国度”中的古巴人

古巴人是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古巴的居民,讲西班牙语。据1970年调查,在古巴人中,白人占72.8%,黑人占12.7%,印欧、黑白混血种人占14%,其他人种占0.5%。

1511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古巴,古巴人遭到残酷的屠杀,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幸存者几乎全部与西班牙人混血。为了开发古巴岛上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西班牙殖民者输入大批非洲黑人到这里从事奴隶劳动。同时,欧洲移民也纷纷迁入古巴,混血情况更加复杂。

古巴人曾多次进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1898年美西战争后,古巴又受到美国的控制。1959年巴蒂斯塔亲美独裁统治被推翻后,古巴才摆脱美国的控制。

由于以上历史原因,古巴人文化具有非洲文化和欧洲西班牙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是加勒比海地区近代文化的一个代表。

古巴人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甘蔗、烟草、水稻、玉米等。糖业生产是古巴工业的重点,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糖的国度。烟草的生产也是古巴经济部门中的重要产业。6.由移民组成的美利坚人

美利坚人是美国的居民,主要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美利坚人包括100多个民族成分,分属三大人种和各种混合类型,有2亿多人。美国是一个近代形成的移民国家,仅有200多年历史,美利坚人就是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形成的。

美国本土原来是印第安人的故乡。从16世纪起,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开始向那里移民。17世纪后,英国逐步在大西洋沿岸建立起13个殖民地,疯狂屠杀和驱逐印第安人,并运来非洲黑人充当奴隶。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移民最多,其次是来自荷兰、法国、德国、瑞士、瑞典等国的移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爱尔兰、挪威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显著增加。

美利坚人各族一般对外都自称美国人,而在国内的分布则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例如,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多居住在东部各州,德意志人多居住在新泽西州及西北各州,意大利人多居住在大西洋海岸中部地区,法兰西人多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地区等。

美利坚人通用英语,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少数人信奉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美利坚人是一个现代化水平极高的民族。20世纪以来,他们在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7.继承印第安文明的墨西哥人

墨西哥人是北美洲南部墨西哥居民的总称,是由印第安人同西班牙人、黑人长期结合而组成的,约有七八千万人(1982)。其中,印欧混血人种约占60%,印第安人约占30%。其余为黑人、华人和欧洲移民的后裔。通用西班牙语,其中的印第安人则使用60多种印第安语。

墨西哥本上原是印第安人的故乡,它的南部是印第安玛雅文明的发祥地,西部和各地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传说太阳神威齐洛波特利(也是战神)告诉阿兹特克人,当他们见到一只嘴里叼着蛇的鹰站在一枝仙人掌的地方,那里就是他们的家乡。这个传说中的形象现在已成为墨西哥的国家标志。

公元前后,玛雅人就在那里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在绘画、建筑、农作物开发及天文学上都有很多创造。阿兹特克人在公元14世纪初统一邻族,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开发了灌溉农业。在16世纪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后,大批西班牙人迁入,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也被大批输入。1821年,墨西哥人赢得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斗争的胜利,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现比墨西哥是美洲比较发达的国家,石油化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墨西哥也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有“玉米王国”之称。

墨西哥人继承了古老的印第安文明,并把它同西班牙的传统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墨西哥文化。民间舞蹈、艺术创作、民间节日和音乐都具有很强的印第安人色彩,带有西班牙文化的痕迹。在文学创作中,印第安人的羽蛇神成了一个经常出现的主人公,他教导人们种地、刻像、烧陶等技艺的故事很流行。墨西哥人的服装和建筑也具有明显的印第安特色。在尤卡坦等地区生活的印第安人仍保留着他们的传统的文化特征。

亚洲大陆有哪些民族?

1.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参见本卷“中华民族”部分。2.能歌善舞的朝鲜人

朝鲜人是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约有6000万人,使用朝鲜语。朝鲜人是由古代貊族、一韩族、胡族等民族经长期融合形成的。中国的朝鲜族与朝鲜人同源。

朝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期,朝鲜半岛上就有人类生活的遗存。公元前1世纪,在半岛上逐步形成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7世纪,新罗统一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935年,在南部兴起的高句丽势力扩张到北部。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国号为朝鲜。1910年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才获得解放。此后,朝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朝鲜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有些习俗源于中国(如过春节),而有自己的特色。1444年,朝鲜人创制了一种字母文字,借用了汉字的音训。他们所信奉的佛教也是从中国传人。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朝鲜人的宗族血缘观念很强,实行同姓不婚,同族有互助的义务,并有崇拜祖先和尊敬老人的风俗。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中国的影响较大。压跷板、荡秋千、摔跤和玩球是朝鲜人十分喜爱的活动。

传统的朝鲜人一般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屋中,屋中砌有火炕,入室脱鞋。男人一般穿短上衣、肥裤,外加坎肩。妇女穿长裙和宽袖短上衣。白色是最常见的衣料颜色。3.善于汲取的日本人

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是亚洲东部日本国的居民,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约有1亿多人,主要集中在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日本人使用日语,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假名拼音文字。

在旧石器时代,日本本土与亚洲大陆相连,日本的原始居民就是由大陆上经陆路迁去的,他们的后裔是今天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一万多年前,日本列岛与大陆分离,又有大批来自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来自南洋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等经过海路陆续迁入日本列岛,他们与公元后迁入的朝鲜人、汉人等经几千年的混合而形成今天的日本人。

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渔猎、采集或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生。公元3-4世纪,以奈良为中心的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列岛,“大和民族”的名称即源于此。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汲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由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早期的日本受中国影响很大,同时吸收了朝鲜文化和印度文化。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又大量汲取欧美文化,形成东西方多种文化大融合的独特的日本文化。

日本人是一个具有双重信仰的民族。早期的日本居民信奉多神。6世纪,佛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后,迅速普及。明治维新后,日本原有的神道教被定为国教,城乡都设有神社。许多日本人既信奉神又信奉佛,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丧葬、法事、道德修养等方面遵照佛教信仰,在生育、婚姻、节日等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

早期日本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明治维新以后,工业发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迅速成为发达的工业大国。虽然有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但日本人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日本节日很多,既有源自中国的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又有日本的传统的节日,其中以樱花节最具特色。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农村居民大多仍住在传统的木板平房里,地板上铺草席,供睡眠和起居使用,进屋必须脱鞋。茶道、插花艺术等也是日本人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来的传统活动。4.沐浴恒河水的印度斯坦人

印度斯坦人,是亚洲南部印度的居民,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约有2亿人,使用印度斯但语。

印度斯坦人是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等著作是印度斯坦人在文学、历史、思想等方面成就的标志。他们在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天文及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印度斯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根据印度教的传说,恒河是天上的神女下凡,沐浴恒河水,饮用恒河水,可以冲涤身上的罪恶;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因此,印度斯坦人常要到恒河沐浴,虔诚的教徒终身只饮恒河水,死后将骨灰撒入恒河。他们所喜爱的舞蹈、音乐,内容也多与宗教有关。

印度斯坦人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围裤或宽大的裤子。女子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和彩色沙丽,腰身袒露。女子喜佩首饰,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恒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棉纺织和传统手工业水平很高。5.善奏“卡美兰”的爪畦人“克里曼”是“挨打”的意思,可是爪哇人却有“克里曼”的娱乐。每逢爪哇历虾月,他们就进行这种娱乐活动。两个光着上身的大汉,一个手执长鞭,鞭梢有手指那么粗,另一个空手。在“卡美兰”乐器的伴奏下,空手的人左右躲闪,尽量不让鞭子落到身上。挨抽的人笑容可掬,抽打的人优雅雍容。

爪哇人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约有7000万人。

爪哇人的祖先早在公元2到3世纪,就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历史上,他们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很深。

爪哇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修建梯田,种植水稻、玉米、咖啡、甘蔗和橡胶等。沿海爪哇人也从事渔业生产。爪哇人拥有占印度尼西亚全国约半数以上的产业工人。他们有比较发达的文化艺术,舞蹈、帛画、雕刻和音乐独具特色。“卡美兰”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打击乐器,常用以伴奏。每逢民族节日或其他喜庆之日,爪哇人总是在卡美兰乐器敲击出的变化多端的节奏下跳起土风舞。

爪哇人居住在有共同词堂和墓地的村庄中,土地大多为公共所有。除了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外,爪哇人还保留着万物有灵的信仰,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驱逐恶灵的仪式。6.生活在中南半岛上的泰人

泰人有过水灯节的传统。每当节日,一盏盏水莲灯发出闪烁的荧光,随着河水飘向远方。岸边的人群各自眺视着那盏属于自己的灯,默默地诵念祷词,心中充满期待。夜色越浓,水灯越多,与粼粼波光相映,情景十分动人。

泰人是中南半岛上泰国最大民族,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通用曼谷语,有拼音文字,约有4000多万人。中国的傣族、壮族,缅甸的掸人和老挝的察人跟他们同源。泰人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谜,至今人们还找不到最适当的答案。

泰人分为中部、东北部、北部和南部四大支系。中部泰人最典型,社会经济比其它地区的泰人先进。东北部泰人基本受中部泰人影响和同化,但保留着一些寮人的生活习俗。北部泰人在古代曾建立兰那国,中国元代史书上称之为“八百媳妇国”。他们自称“昆勐”,即“本地人”的意思。南部泰人是当地泰人与马来人、孟人等移民融合而成的。

泰人是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的技术非常发达,橡胶种植业的水平也很高。有传统的手工业,善于制作首饰和佛教工艺品。

泰人大多信奉佛教,每个男子在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到寺庙中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国家庆典、婚嫁喜寿、祭祀丧葬等都必须由和尚诵经祈祷。泰人在见面与告别时双手合十而拜,也出自佛教的礼节。

寺庙在农村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泰人保持的传统节日很多,渊源于婆罗门教的节日有泼水节、春耕节、水灯节等,渊源于佛教的节日有万佛节、守夏节、解夏节、吠舍怯节等。泰人的艺术作品和古典文学一般也都具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色彩。

泰人妇女穿沙笼(统裙)和紧身上衣,有时也穿背心,喜带戒指、项链、耳环等饰物。一些地区有纹身的习俗。7.来自西藏高原的缅人

缅人每个星期都可以过生日。他们有妙翅鸟、狮子、双牙象、无牙象、老鼠、天竺鼠、龙等生肖。由于每个星期只有七天,他们便把星期三分为上下两半,这样一星期有八个生肖。每个人不仅有出生年月日,还有一个生肖,这个生肖就代表了星期几,所以他们每个星期都可以过一次生日。缅人的名字也是由星期几的头一个字母拼出来的。只有名字,没有姓氏。

缅人是亚洲中南半岛缅甸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约有3000多万人。通用缅语。

缅人的祖先是从中国西藏东南高原来到中南半岛的,最初居住在怒江、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11世纪建立了蒲甘、东坞、贡榜等国家。15世纪,陆续向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迁移。

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棉花、花生、水稻等。丝织业、金银首饰业较发达。

缅人信奉佛教。佛寺和佛塔建筑很多,号称“塔林之国”。每家都设有佛坛。男孩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到寺庙中当一段时间的和尚。佛塔有八个方位,分别配以八个生肖。人们膜拜时,一般是从自己所属生肖的方位行礼。

缅人的婚俗很奇特。在婚前,男女双方在得到家长同意后,可以同居一段时间,然后再决定结婚与否。结婚以后,夫妻双方分别保留对自己财产的决定权,经济上平等,因此缅甸有“亚洲第一女权国”的称呼。

缅人的民间节日很多,缅历四月中旬的泼水节和十月中旬的大斋,以及斋后的点灯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节日期间带素色薄纱或粉红色丝中,留一角挂在右耳边,这种头饰称为“岗色”。妇女一般梳发髻,插花为饰。男女上衣均是对襟或右衽无领长袖短衫,下身都穿统裙,男子在正面束裙,女子在侧面束裙,不使用腰带。男子的裙料多用方格布,女子的裙料多用花布。缅人进入寺庙或人屋要脱鞋,也有赤脚在街上步行的。男子有纹身习俗。

缅人文化受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较大,喜爱戏剧、舞蹈、音乐。8.骆越人的后裔越南人

越南人是亚洲中南半岛越南最大的民族,又称“越人”、“京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越语,约有5删万人。柬埔寨、泰国和老挝也有越南人分布。

越南人是古代骆越人的后裔,原来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后来逐渐向南迁徙。中世纪,越南人曾先后建立了几个封建王朝。19世纪中叶以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30年,胡志明领导越南人进行民族解放斗争。1945年8月,在北方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75年,实现南北统一。

越南人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在越南人中,中国思想家孔子的学说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有孔庙。他们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创作也模仿中国汉族的文化形式。

长袍是越南人妇女的一般服式,长袍两边有长长的开衩。老年妇女穿无领长袖对襟衫,颜色多为深色,下为宽大的半长裤。男子穿无领长袖小衫,下为宽口半长裤。这种服装便于在炎热的气候下生活。一部分越南人住竹楼、竹房。

越南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村庄多按职业和宗教信仰组成。男子喜用文、廷、世、辉、维、友等字取名,女子喜用梦、丽、瑞等字取名,但忌用神灵、尊长的名字取名。9.吴歌窟的建造者高棉人

洞里萨湖岸正在激战。士兵们挥舞着刀和盾牌在相互厮杀,有的倒下了还举着武器,有的负了伤还在抵御敌人刺来的长矛。一个将军骑在大象上,指挥着如潮的士兵。湖中千舟齐发,击浪奋桨向前冲锋。这是吴歌窟中的一幅战斗浮雕。它层次分明,形象逼真,是高棉人艺术创作最高成就的象征。

高棉人是亚洲中南半岛柬埔寨的最大民族,属南方蒙古人种,使用高棉语,有800万人。在越南、泰国和老挝也有高棉人分布。

高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建立了强大的王朝。他们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泰人、越南人等民族进入中南半岛以前的历史有很深的影响,当时是那里最先进的文明。今天的高棉人是古代高棉人与外来移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而成的。

高棉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棉花、稻谷等农作物,兼事渔业和手工业。

高棉人大多信奉佛教。佛教对他们的文化发展影响很大。高棉人建造了很多佛寺、佛塔,艺术性很高。吴哥城和吴哥窟是在12世纪前期建造的,窟的四周及回廊上雕刻了许多佛经故事、国王出征、高棉人的日常生活的浮雕,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高棉人的舞蹈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在东南亚的舞蹈中别具特色。高棉人使用佛历,以释迦牟尼的降生为纪元。

竹木结构的高脚屋是高棉人的传统居住形式,也有住上房的。轻而薄的统裙是高棉人的传统服装。他们有赛龙舟等传统活动和迎水节、送水节等民族节日。10.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

波斯人又称“伊朗人”,是亚洲西部伊朗的最大民族,主要居住在伊朗高原上,属欧罗巴人种南支,使用波斯语,约有1800万人。

波斯人在古代曾建立了波斯帝国,疆域东达印度河,西接爱琴海。公元前2世纪,他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交往,关系十分密切,不少波斯人居留中国。公元7世纪后,异族先后入侵。18世纪起又遭英、俄等国侵略。1925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1979年,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波斯人创造了灿烂的波斯文化,在绘画、建筑、制毯、烧瓷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口头文学、戏剧、诗歌极为丰富。他们信奉伊斯兰教。现代波斯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城市居民多从事棉毛纺织、制毯等手工业,少数人从事商业。石油工业是他们的主要工业。

长衫、肥裤、缠头巾是波斯人男子的传统服装,头巾的颜色、式样标志着他的家乡和社会地位。妇女穿灯笼裤、外出时穿黑长袍。城市妇女戴有网眼的白面纱,叫做“普尔达赫”,农村妇女不戴面纱。波斯人的传统住房是平顶泥土房,平顶兼作晾台,室内设壁炉或火塘供取暖用。有许多阿拉伯式的和传统的清真寺建筑。11.亚欧两大洲上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土耳其的主要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使用上耳其语,约有4000万人。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也有土耳其人分布。

土耳其人是被中国唐朝击溃的古代西突厥人乌古斯部落塞尔柱人的后裔。他们从中亚迁到西亚,与那里的波斯人结合,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后来又在小亚细亚地区建立了鲁姆苏丹王国。13世纪与同族的奥斯曼人结合,形成了奥斯曼土耳其人。14世纪后,国力逐渐强盛,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创立了奥斯曼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瓦解。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土耳其人在迁徙到西亚以前是一个游牧民族,以后逐步改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棉花、小麦、烟草、干鲜果类是他们的主要农产品,所产安哥拉羊毛驰名世界。地毯织造工艺精美,享有盛誉。工业以采矿、纺织、烟草等为主。

伊斯兰教在土耳其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奥斯曼帝国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建筑了许多土耳其式的清真寺。共和国建立以后,废除了国教,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土耳其人妇女的服装非常华丽,佩有许多装饰。盛装时,妇女头戴丝质有饰物的头巾或镶有宝石等的帽子。这是一个富于艺术创作的民族,喜爱文学和诗歌,在音乐、戏剧、美术和电影等方面享有盛名。12.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兴起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另有一部分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约有一亿多人。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血统。

7世纪前期,阿拉伯人各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兴起,结合成强大的力量,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他们建立起东达印度河,西临大西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10世纪,帝国衰落,分裂为许多哈里发国。现代阿拉伯人国家多是在反抗欧洲列强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建立的。

阿拉伯人初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现在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兼营农业。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饲养骆驼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现在,不少阿拉伯国家石油工业十分发达。

阿拉伯人传统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区的阿拉伯人用棕榈叶和芦苇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则住在用羊毛或帆布制成的四角形帐篷里。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用白头巾或方格布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时戴面纱,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妇女一般不戴面纱,喜在额、脖、唇、胸,脚掌及面部黥染蓝色花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