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突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8:45:1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方华 席酉民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逆势突围

逆势突围试读:

前言

思辨篇 |席酉民|化疫情为突破性创新的跳板——危机应对中的创新

思考和行动|王方华|危难之中方见企业家本色|陈春花|在疫情中找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平衡|陈春花|经此疫情危机,企业必须做出五个变革|赵曙明|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如何进行管理变革?|毛基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商业逻辑——万变不离其

宗,化危为机|芮明杰|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经济增长|杨百寅|肺炎疫情无情,整体知识有价|张志学|个体思辨,组织思变|杨杜|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制|王文|须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酿成更大经济危机|苏勇|面对 重视 处理 放下|何佳讯|建立企业信仰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陈宏民|熬过严冬是春天——浅析当前疫情对各行业的短期

和长期影响|陈凌|灾难中的中国如何学会坚强和成长|潘煜|“疫”后企业发展的政府建议|刘文瑞|如何应对灾难和危机?

治理篇 |陈晓红|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伊志宏|以专业精神应对疫情,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李维安|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要急补短板|蔡莉|突发疫情下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席酉民|危机应对协同体系的升级——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汪戎|越是隔离人群,越要保障物资——谈疫情应急状态下

的防控物资生产与供给|叶强|突发疫情下的社会治理|苏敬勤|加强突发事件预判决策的专家队伍建设|包国宪|构建以“效能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突发疫情治理体

系|高闯|疫情危机治理短论三则|唐宁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考虑民众心理因素|黄丽华|突发疫情下的整体性治理、科学治理和全球治理|肖海林|如何在避免重大公共危机发生上体现制度优势|王云峰|突发疫情下政府治理的三个关键点|吕力|疫情下的政府治理——反思与对策|马洁|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李凯|疫情治理的逻辑及工作改善

管理篇 |陈晓红|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刻不

容缓|席酉民|在迭代中升级——高校特别是国际大学的挑战和对

策|陈春花|疫情下更需要企业家的经营意志力|张新民|调整财务管理策略有效应对疫情困境|徐飞|疫情肆虐严冬下活着最重要,赋能是必需|李垣|防疫危机状况下的企业创新发展|芮明杰|企业应对危机的四大战略性对策|魏江|因业制宜,长短结合——突发疫情下的高效精准施策|齐善鸿|借力中华智慧,在疫情中完成企业升级|田志龙|借危机压力完善企业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响应机制|高松|新冠肺炎疫情必将引发企业学习的七个变革趋势|贾旭东|“乌卡时代”企业家能力提升

对策篇 |席酉民|凤凰涅槃——危机面前中小企业的出路|陈春花|疫情防控的同时,还要打一场保护中小企业的防控

战|吴照云|疫情危机与中小企业发展|汪寿阳|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应精准施策|李新春|对中小企业应对突发疫情的几点建议|吴晓波|面对严重疫情,中小微企业怎么办?|张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和对策建议|陈劲|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对策|尤建新|支持中小企业跨越当前的险境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张玉利|创业者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高手|井润田|疫情时期,如何开业?|曾赛星|从防疫口罩奇缺看战略性物资的企业应急响应|王全喜|尽力抓住中小微企业生存的关键——现金流|梁建|对疫情中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三点建言|金润圭|“三个坚持”助力中小企业突围|王永贵|抗击疫情中的中小企业生存与突围之道|魏农建|正视疫情,找准中小企业突围之道|赵向阳|中小企业不要过度恐慌!推荐序一

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阻断传染源。该收治尽收治,该隔离尽隔离。但武汉已精疲力竭:缺人、缺钱、缺资源,还缺果断决策。“方舱”是战地创伤医院,移植于传染病防治,恐患者、医护人员有交叉感染之虞。应征用武汉及周边城市待售或已完成建安工程的住宅小区,一个小区十几万平方米抵得上五六个火神山医院。

武汉不保,全国难保。兄弟省市分包一个小区,包人、包钱、包资源、包管控,事在人为,曙光在前。要总结教训,规避黑格尔的“咒语”:人类总是不断重蹈历史覆辙。郭重庆推荐序二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与新冠肺炎病毒展开了一场新时代的人民战“疫”。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上至党和国家,下至基层民众,上下齐心,坚决依法科学防控、精准科学施策,为赢得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而努力!

在此非常时期,一批优秀的中国管理学界教授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立言求真,立行求实,科学研判,深刻解读,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智囊团”、企业施策的“参谋部”,为中国管理的提升和进步提供真知灼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管理学者的优秀品质,那就是永远将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帮助和支持企业应对疫情为己任,履行作为中国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

需要看到,这场疫情斗争是异常复杂和异常胶着的,是一场与看不见的敌人之间开展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斗争涉及面非常广,从湖北到全国,不仅是特大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公司治理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心态、人际交往、生活习俗、工作环境、办事准则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表现。在这场人民战“疫”中,我们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可喜的是,这群优秀的管理学家充分发挥各自所学,在短时间内深入思考,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大量的建议和思路。他们认真、负责、积极的度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鉴于此,我郑重推荐本书,相信各位读者能够从中得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并运用于各项管理工作中。前言

新冠病毒突然袭来,因看不见、摸不着、传染途径不明,加上人群快速移动,感染和蔓延防不胜防,迅速酿成重大疫情,人们的危机感、焦虑感不断发酵,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小概率)感染的恐慌,也诱发了哄抢口罩、相关药品、防护物资和食品,以及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假、哄抬物价等现象。如何尽快消除恐慌,帮助人们冷静、理性、有效配合各级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尽快控制和阻断病毒的蔓延?政府如何借鉴非典防控经验,根据此次疫情新情况迅速完善和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协同体系?企业如何面对疫情及带来的巨大挑战甚至是危机?中小企业怎样渡过难关?政府如何给予帮助?特别是当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美国暂时禁止过去14天内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许多国家中断往来中国的航线,更严重的是,美国等国家将中国旅行预警级别升至最高的四级,警告其公民不要前往中国或马上离开中国,疫情不仅可能阻滞中国经济发展,也可能引起世界经济衰退。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因素使全球发展环境恶化,各国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政府如何在危机中均衡抗疫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处理各种矛盾和快速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众志成城、打赢抗疫这场人民战争,既需要政府强大的集中力量,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和协同配合,更需要各方的专长、建议和智慧。

中国管理50人是一群自愿走到一起的管理学者,他们大多是各类组织的执行者、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学界活动的中坚。面对疫情的挑战,自然责无旁贷,希望以自己的专业、学识、研究、经验和智慧,建言献策。

因情况紧急,我们邀请他们中的相关学者,分别就“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难关支招”“突发疫情[1]下的政府治理”三大话题贡献智慧。

针对第一个话题,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飘忽不定的关键期,16位管理学家就企业应如何闯过难关,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情过后,企业如何实现“重新上路”甚至“在发展上实现飞跃”等问题发表意见。

针对第二个话题,19位管理学家就中小企业如何逆势而上,突破疫情重压;如何在疫情中存活下来;又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针对第三个话题,17位管理学者认为,疫情在极短时间内对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不能战胜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我国政府在应对措施、统筹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进步很大。但在此役中也暴露出政府治理中的短板和不足。于是,大家就我国重大疫情应对协同体系的建设、政府治理的效能、应急事件的预警、舆论体系的透明和有效引导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我们相继在中国管理50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以上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更系统地呈现大家的真知灼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决定特事特办,邀请所有参与者进一步丰富其观点并集结出版,以助抗疫,同时帮助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实现更有效的持续发展。在此,我们真诚感谢管理学者的积极参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快速响应,特别要感谢李文重编辑辛勤和高效的工作。

时间紧迫,准备仓促,其中观点和建议的疏漏在所难免,但只要能对社会有所警醒、能引发对有关问题的关注、能对实践有所帮助、能给疫情后的发展和建设有所启示,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抗疫进入攻坚阶段,疫后发展恢复更具挑战,我们会继续努力,尽到管理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有不同观点或评论,欢迎及时发给我们,邮件地址是:fhwang@sjtu.edu.cn和youmin.xi@xjtlu.edu.cn。上海交通大学 王方华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 席酉民教授注释[1] 本书是在这三大话题所有参与者丰富其观点的基础上,另外又邀请了多位管理学家撰写文章,个别管理学家还撰写了多篇,因此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参与者更多。思辨篇|席酉民|化疫情为突破性创新的跳板——危机应对中的创新思考和行动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陕西MBA学院常务副院长。于1987年创立了和谐理论,并将其扩展成和谐管理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及政策分析、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行为与领导理论等。

世事无常,无论政府、企业、各类组织还是个人,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以应对不测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首先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企业、组织的正常经营,甚或摧毁资金和资源上绷得太紧的企业和组织,摧残受疫情正面冲击或潜藏问题严重的企业和组织,给中国社会甚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压力,挑战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其次,疫情的巨大影响和抗疫压力会迫使人们改变很多陈规陋习、传统的生活方式、政府和机构的运行模式,从而诱发商业模式、行业结构、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的调整。最后,病毒超越国家边界的蔓延,还会影响国家的共处关系,进而改变中国人、组织、企业和中国及其经济社会的国际生存和经营环境。然而,危机往往是孕育创新和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机会。所以,当下也是个人、各类组织和企业、各级政府和国家面对危机和新形势,大胆创新和部署未来变革的难得机遇。

创新可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前者通过不断的、渐进的、连续的改进,实现创新的目的。后者常常需要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升级范式、大步跃进,实现创新和升级的目的。在常态下,一般会采取渐进式创新。但在危机面前,因为前所未有的影响、崭新的对手、独特的生存环境、结构性的改变,往往需要也会刺激突破性创新。因迫在眉睫的压力,人们众志成城,相对容易克服惯性和各种阻力,实现行为、规则和范式的升级。谁都不想遭遇危机,但当不得不面对危机的时候,惊慌失措、焦虑不安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冷静、理性、智慧行动可帮我们借机经由突破性创新而成长和升级。具体来讲,国家和政府、企业和各级组织、每个人都有突破性创新的机遇和空间。

首先,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讲,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突破性创新:(1)通过治理体系的突破性创新,助推我国危机应对协同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讲,就是在建设我国法治体系的治理结构时,注意权力、市场、网络三种治理机制的协同,特别要重视市场和网络治理,以释放各种社会力量的活力和能动性。(2)利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突破性创新适应公众社会环境的新型社会舆论体系,增加其透明度,重建社会信任,激发社会动能的涌现和协同。(3)利用生态和网络组织技术,突破性创新和升级民主集中制,在发挥集中领导的效率的同时,营造包容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行政体系,赋能各级决策者,释放他们的能动性和应变力,升级社会应对危机的快速响应能力。

其次,从企业和组织角度讲,可尝试进行如下突破性创新:(1)面向未来社会趋势和需求,关注范式转移和新业态的涌现,大胆构想未来社会新形态,如危机过后行业结构的调整、老龄化社会新的产业机会的萌生等,主动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孕育和引领新的行业和产业发展。(2)数字与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不少传统的商业模式,刺激和孕育许多奇特行业和业态的涌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类企业和组织商业模式的突破性创新能力就成为应急和在未来社会制胜的法宝之一。(3)创造性地以网络、数字、智能和5G等技术为基础,突破传统和陋习的约束,创新性地构建新商业模式运行的支撑体系,包括平台、生态、网络组织等。

最后,对于各级领导和个人来讲,也可通过突破性创新持续升级:(1)从当下心智模式升级为复杂心智模式。疫情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抗疫过程可以淬炼各类管理者的领导力,改变他们的心智模式。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将习惯于常态的心智模式转换为适应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心智模式,这有利于领导各级组织或帮助自己在日益全球化的复杂不确定环境下更有竞争力和生存能力。(2)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养成敢于突破和创新的习惯。越是动荡不安的世界、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越需要敢于创新和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能够组织和带领大家在摸索中前行的领导力。尽管事业发展同时需要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和管理才能,但在危机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和价值更为关键。只有敢于突破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才能应对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及事业长远发展的挑战。(3)不断提升自身的终生学习、创新和创业能力。在快速涌现的新技术的催生下,所有国家、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似乎都在寻求突破性创新。这虽然会促进社会发展、新技术涌现,但也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化更快且不确定,并处于不断的迭代和升级中,这极大地增加了生存难度。这次危机就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只有利用强大的终生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才能赢得更好的生活。

暴雨过后,终见彩虹。无论国家、政府、企业和组织还是个人,赶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能预见彩虹的先行者,而不是凑热闹的看客,适时、大胆地突破性创新,渡过难关、赢得未来。如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你的,会把你锻造得更强大!|王方华|危难之中方见企业家本色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别顾问,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上海管理科学》杂志社社长及主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发展理论。

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是见英雄本色的时候。

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刚刚度过内外部压力巨大、非常艰难的2019年。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中国各类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一切都乱了。企业不能正常运营,企业需要的物资不能及时到位,企业正常的用工受到了限制,最要命的是,企业运营的资金链有可能断裂,中小微企业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作为企业领导人和主心骨的企业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一场不期而遇的大洗牌残酷地出现在企业面前,这正是企业家发挥特殊作用的时候。他们需要坚定、坚决、坚持、坚韧、坚毅,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带领大家渡过难关,走出困境,逆势突围。

首先,要把“危”看成“机”。一定要找到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历史告诉我们,许多伟大的企业都是在大危机中发现偶然出现的机会,逆势而上取得成功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冒出了许多现代制造业新公司,带来了一波长达10年的大发展,奠定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199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出现了,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调整了经济结构,而且带动了产业升级,美国获得了又一次大发展。在这两次危机中诞生了美国企业家群体,他们成为美国经济中特别重要的力量。我国2003年非典以后,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一大批企业家也是抓住了“危”中出现的“机”,逆势飞扬,成功崛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群体由此诞生。这种看破“危”、发现“机”,不是碰运气,而是靠智慧、眼光、胆识以及企业家精神。这次疫情给予中国企业家极大的考验,也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一定会有一批新的企业家涌现出来,他们可以大有作为,创一番新事业。

其次,要把“机”转为“势”。重新调整组织结构,起用新的关键人才,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确立企业市场优势。在正常发展时期,有些东西很难下决心改变,许多因素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我们看到了“危”中有“机”,更让我们有了改变现状、突破瓶颈的勇气。有了“机”,就有了方向;有了“势”,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种“势”需要企业家有胆识,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必须改变路径依赖,摆脱人事困境,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凸显企业家精神、能力、风格。这是最好的契机,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最后,要把“势”变成“行”。在逆势突围中行动比宣言重要一百倍。企业家要身体力行,抗得住、压不垮、拖不烂,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之间比的是耐力和韧性。“势”强固然可贵,“行”快更为必要。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战略执行力,也就是企业上下对战略认识、理解、行动的能力。“势”高力沉冲力足,“行”快心齐如破竹。见了便做,做了便了,了了无不了。

总之我认为,这场危机是激发、推动形成企业家精神的一个极佳机会。中国需要企业家,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家。逆势突围,带领企业成功崛起,方见企业家本色。|陈春花|在疫情中找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平衡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研究领域: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创新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研究。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当地时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采取了多项防控措施。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专家都给出了预判。恒大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从宏观的视角看,需求和生产骤降,会给投资、消费、出口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会导致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从中观行业的视角看,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从微观个体的视角看,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损失更大。

一方面,要承认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需要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会保持增长。这是对疫情下经济的基本判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该如何面对呢?

身处不同的行业,企业面对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我想就共性的部分给出自己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一、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

虽然疫情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传播的各种信息来看,我们并未做好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的准备。人们总是期待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判断,有一个时间节点,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疫情持续的时间和政策的对冲力度都将带来不确定性。1月30日之前,我们还仅仅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而在这一天之后就成为全球的公共事件,由此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更大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

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发生,我们不仅需要直面它的勇气,更需要认知它、与它共处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核心是改变自己;亦即,我们需要将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变为经营背景,我们不再在原有的熟悉的经营环境下展开经营活动,要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当下的情况。

我非常推崇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深受其影响,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我开始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二、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疫情带来的影响的确让人焦虑,甚至有些灰心。我知道经营企业很苦,但是如果环境成为一种经营条件,那么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环境,还有自身的调整。

坚信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企业自我成长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我写过一本书——《冬天的作为》,在开篇中我写道:增长是一种理念,并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它们的行动。

我是做领先企业研究的,在对有着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的研究中,我发现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可能处在良性的环境中,也可能处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可能处在一个高增长的领域,也可能处在陷入停滞的行业。但是,这些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同行无法比拟的增长,年复一年,不管经济是处在繁荣阶段还是处在衰退时期,保持增长都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三、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

这几天不断有企业界的朋友通过微信问我,如何看待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理解专家对疫情发展的判断?每每被问到这类问题,我也反问自己。我们力求得到答案,期待在明确的判断下做出选择。但是我知道,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才是答案本身。

在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里,没有人能够预测并借由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朝着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准备,并努力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市场中,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不断进化的承诺是一个来自古老军事战略的版本。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道:“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战争中四分之三的行动都或多或少处在不确定的迷雾当中。”在他看来,审慎的战争策略就是针对敌军状况相应筹建一支军队,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不断因应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春节假期延长,复工后如何应对疫情,需要企业动态去应对。很多企业已经采取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一些企业开启在线工作模式,一些企业让员工在虚拟小组中学习。我想,这些企业如果充分利用好这段特殊的工作时间,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能力提升效果。四、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

2019年,很多企业有了自我调整发展模式、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在今天的疫情之下,我们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更坚定地开展自我救赎之旅,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同时要确保竞争力。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

如何让企业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如何让成本是对顾客价值的投入,而不是一种价值牺牲,我在过去的课程和研究中反复强调过,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但是这一次,我更强调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住现金流。

对于具有良好现金流的企业而言,我依然建议重构成本能力,因为应对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能力。我也希望有能力的企业在疫情背景下,在做“减法”的同时关注“加法”,也就是关注真正的顾客价值,并创造顾客价值。

当然在危机中依然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断、足够大的勇气、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决策。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如果能在危机中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增加投入,那么所获得的增长将是无法估量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使得公司具有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更强的业务能力。一旦机会来临,更加合理的业务结构便能让企业有机会与其他企业拉开距离。五、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疫情还在变化中,人们已经知道2020年第一季度的压力,也开始考虑疫情对第二季度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春节后复工带来的压力,也在考虑复工之后如何恢复正常的工作。人们既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参与防控,又启动恢复日常生活的准备。人们在理性面对疫情,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在期待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帮助武汉,帮助人民群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来得太突然,冲击太大,而信息传播不够及时以及真伪难辨,又导致很多复杂性,这一切让我们觉得困惑和不安。我们在面对这一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告诉自己,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其实,人生际遇并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思维的瞬间。所以,确定与不确定,在我看来是一个有机的组合,确定在我们的手上,不确定来自环境。如果我们把确定与不确定两者组合起来,我相信,这个不确定会是你的机遇,是你真正成长的来源。六、结束语

我想用闻玉梅院士寄语武汉的六个字作为结束语:科学、参与、信任。她说:科学需要冷静、研究。参与就是大家参与、群众参与,参与就是首先做好自己。信任就是信任自己,信任医务人员,信任国家。|陈春花|经此疫情危机,企业必须做出五个变革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研究领域: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创新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研究。

对于任何人来说,环境都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人认为不好的因素,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好的因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此次武汉疫情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危机,但是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危机使得市场格局被重新界定。对于可以利用这种格局的企业而言,危机也是一个新的契机。如果企业管理者真正理解危机带来的冲击,认知危机并做出彻底的改变,危机对改变的企业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

这次疫情对每个人、每个企业、整个国家都是一次考验,不仅考验响应速度,还考验整体协同能力、内在免疫力,以及在摆脱危机的同时平衡发展的能力。这次疫情危机也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那些能升级自己、提升免疫力的企业,将会化危为机,成为强者。

如何把疫情危机变成自我变革升级的契机,企业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变革。一、数字化变革:拥有数字化能力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真切感受到在线模式的价值。在一个延长的春节假期中,人们要在线获得信息、交流、解决生活问题,甚至是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心境。

在整个疫情防控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疫情防控中腾讯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医联、丁香医生等五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立即上线“疑似症状在线问诊”小程序,公众如果出现轻微的疑似症状,可先行在线上咨询医生,快速判断病情,这减少了线下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AI算法使新冠病毒RNA分析时间从55分钟缩短到27秒,百度智能外呼平台用语音机器人代替人工,帮助政府、基层社区快速完成居民排查。

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行业遭遇冲击,同时也给一些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企业微信、钉钉等在线开放工作平台等,让千千万万的企业能够开展工作。当武汉封城,全国各地都在建议自我隔离、取消线下各种活动的时候,拥有线上平台的企业反而可以大展拳脚。一些不具备线上平台但是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快速和平台对接,找到自己的机会。而那些没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在这段时间里完全束手无措。

如果面向数字化转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对于很多企业还只是一个口号,我希望经此疫情,企业要真正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一家拥有数字化技术的公司,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运行模式,都变成数字化模式。二、发展模式变革:共生价值成长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大部分中国企业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但是大部分企业依然习惯于原有的发展模式,并未做出彻底变革。

企业固有的发展模式是在线性、可连续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大部分企业习惯于按照行业经验、环境预测以及自有的核心优势安排企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习惯是,在意规模增长,在意扩张,在意竞争,企业也习惯地认为,只有扩大投资才能获得规模。

但是,事实上,今天企业发展的环境变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再是线性的、连续的,而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会出现断点,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复杂性才是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模式不再是规模扩张,也不再是行业成员之间的竞争,企业甚至不知道对手是谁,扩大投资也不再能直接获得规模。

我在研究中一直强调,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企业发展模式要从竞争模式转向共生模式,要从规模增长转为价值增长,用创新驱动增长而不是投资驱动增长。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有双业务模式来与不确定性共处。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创造价值空间,协同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在疫情中,盒马鲜生招其他歇业餐饮企业员工做临时工,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举措,更是一个共生价值的举措,相信盒马鲜生在这个特殊时期会获得完全不同的发展。三、组织管理模式变革:领导优于管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涉及每个人,又发生在春节假期,所以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不言而喻。而时间又不等人,防控疫情的难度以及挑战都无法估量,每个决策、每个选择都极其困难,这样的危机是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我们从中既看到了混乱,也看到了有序;既看到了贻误战机,也看到了高效得力。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卓越的领导力带来了有序与高效,而一味在意管控与权限带来的则是混乱并导致贻误战机。

管理是让繁复的层级得以维持运营的主要方法,但在一个复杂、多变、灵捷的网络中,管理可能会成为阻碍力量。特别是如果只关注流程和权限,而不是面对变化来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甚至很多管理者成为解决危机的障碍的时候,我们需要依靠领导来获得组织的效能。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以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

在研究组织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与领导的差异一直是我所关注的话题。关注管理的人更多关注预算与计划、职责划分与权力界限,关注指令和流程,关注控制与问题。而关注领导的人更多关注方向与目标,关注如何联合组织成员,关注如何激励和鼓舞人们去实现目标。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需要反思在组织管理上的缺陷,需要反思为什么如此缺少具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更需要反思为什么这么多管理者只在意管理,在意流程和管控,在意自己的权力,而这些恰恰是无法应对危机的内在原因。

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得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今后环境的基本态。我们需要汲取这次疫情危机中组织管理的教训,变革传统的层级组织模式、封闭和僵化的组织状态,变革管理者画地为牢、管控为主的管理习惯,训练管理者具备领导力,真正发挥领导职能,让组织能够应对变化,让管理者能够引领和激励组织成员,让大家一起面对不确定性,克服障碍,取得更大的成长。只有真正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组织才具有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四、工作方式变革:智能协同

就个体而言,这次疫情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出行、沟通以及工作的方式,人们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想办法适应,到已经适应在线、独立、协同工作的模式。就组织而言,我们看到,具有协同工作平台、价值网络与价值伙伴成员的企业,比如腾讯、美的、阿里巴巴等能够在此次疫情中快速反应,高效行动,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在调整企业自身的应对措施中占有先机。

智能协同是企业今天需要具备的工作方式,因为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可以让组织成员更有创造力并发挥作用;可以让企业动态应对变化;可以让企业在价值网络中与价值成员更高效地创造价值。

智能协同工作方式的核心是每一个体更加独立,同时协同更加便捷和高效,更多人在一个网络结构、群组之中,每一个工作单元的成员可以是灵活便捷的组合,组织成员可以同时在各种不同的组合之中,信息更加透明、对称,成员围绕着任务展开工作,而不是围绕着权力或者流程展开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的办公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

智能协同工作方式的核心是精简组织结构,让组织成员可以更贴近顾客和价值伙伴成员,让企业与价值伙伴、顾客之间的边界融合,由此带来的是企业与价值伙伴成员更高效的协同合作,改变和重构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的、内化的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五、公众沟通模式变革:私域流量的影响

这次疫情也许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传播的力量,尤其是私域流量的影响力。微博等平台赋予你的流量就是公域流量,而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这种你可以基本把控的流量就是私域流量。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众最想得到的是信息透明、公开和及时。但是各种信息满天飞,人们很难辨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相信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以至于腾讯及时上线“腾讯新闻较真平台”小程序,对各类疫情消息、焦点问题、防护措施等进行较真查证、核实辟谣。但是,人们还是不断在各种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中转发、传播、获取信息。

这次疫情中,信息传播导致恐慌、不安情绪蔓延,导致信息真伪难辨,很多工作无法有效、有序地展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也许是没有充分认识私域流量的影响力。我们需要真正地认识到私域流量的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公众、顾客、社群沟通的能力。企业要真正转换传播沟通的方式,升级自己的认知,以及对新的媒介技术、传播技术的理解,确保自己跟上消费者变化以及技术变化的步伐。

事实上,在每一次危机中都会涌现出一批成功的企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IBM成功渡过危机的原因就是美国市场停滞,IBM为了让员工保有工作,不得不彻底改变自己,转战海外市场,因此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三星获得重生,一跃成为世界电子品牌,就是因为三星做出彻底变革,“除了妻儿,一切皆变”的决心和行动让三星从危机中崛起。经历了2000年网络泡沫的腾讯和阿里巴巴,深知只有自己变革才能从逆境中崛起,事实也是如此,今天的腾讯和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排前十的中国企业。而一直以危机驱动成长的华为,更是不断变革自我,获得发展,如今已是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导者。

我始终对那些经历了数次变革、渡过各种危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充满敬意,从这些行业背景截然不同、个性迥异的公司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在危机中确定增长的信心,在危机中彻底地自我变革。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愿我们面对疫情,在困境中找到光亮,战胜疫情,成为真正的强者;愿企业面对疫情,在逆境中找到光亮,变革自我,成为真正的强者。|赵曙明|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如何进行管理变革?赵曙明: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第三届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强大[1]的企业应该具备强大的感知和响应能力。在此次疫情中,如何提高企业的响应能力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易传染、存在潜伏期,不少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在保障企业运行的同时避免了员工的聚集。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或出于行业特性,或出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将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

由于中小型企业事关城镇就业率,因此在春节期间,各地政府就开始颁布政策救助中小企业。德鲁克(1999)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及,“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前面”。疫情所导致的短时期经济动荡与部分市场的萧条,对企业而言既是威胁也是机会。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是值得管理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以部门或团队的形式聚集在稳定的工作场所,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稳定的工作场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集体培训的方式则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在当前的商业生态、技术环境下,已有企业果断进行自我变革,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

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认为,“信息革命不是一场技术、机械、技巧、软件或速度的革命,而是概念的革命”。受信息技术影响最深的不是企业决策,而是经营方式的变革。从当前来看,这种变革是持续且全面的。如何直面并参与这种变革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体都至关重要。1.推动关于信息体系的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在5G、云服务、物联网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发展位于世界前列,出现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方案提供商。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政府从构建信息网络、发展互联网产业体系、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这四方面探讨了我国信息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光明的前景离不开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因此,以半导体设计、生产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依然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长期扶植。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专家参与行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约束政府权限,保证相关产业的自由经营。

在人才培养上,应当从学科建设和社会风气两方面进行推动。在学科建设上,注重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配套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在社会风气上,虽然政府致力于推广“奋斗”的价值观,但不得不承认,崇尚个人享受、追求自利的风气在一些年轻人中依然盛行。信息产业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实干家。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保障从业者拥有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崇尚奋斗和利他之心,树立为中国明天而努力的社会风气。2.加快建立基于信息平台的远程办公模式

远程办公的理念由来已久,或许是由于行业性质,或许是由于变革的惰性,少有企业进行远程办公的探索。当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特点为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固定,工作人员聚集。弹性工作制的出现使员工突破了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其可行性在商业实践中已经被证实。基于信息平台的远程办公模式则突破了工作地点的限制,在获得批准的前提下,员工能够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对于企业而言,推广远程办公能够节省物业成本和管理成本,削弱“办公室政治”现象,提高办公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员工而言,参与远程办公能够节省路途时间,在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提高幸福感,有助于实现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二、基于自我管理的变革

在当今社会,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自我管理的艺术尤为重要。“人类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将掀起人类事务中的又一次革命”(德鲁克,1999)。如何推进自我管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参与。1.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共享型学习平台

无论是本次疫情还是我国正在经历的产业升级,对于许多劳动者而言都是一场冲击。在这场冲击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逐步被机器人取代。如何应对这些冲击,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终身学习的态度,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建立共享型学习平台,能够降低劳动者获取职业知识的门槛,减少求职难度。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劳动者,甚至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提供再就业机会?如何将共享型学习平台与企业招聘平台相结合,使员工在求职前具备基础知识,也使企业的招聘质量更高。2.构建基于企业内网的定制化学习平台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源于诸如入职教育等培训课程,非正式学习则源于日常工作。正式学习面向范围广,但组织难度和成本较高;非正式学习面向范围小且随机。如何提高入职员工的专业性是不少企业关注的问题。以德勤为代表的企业与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搭建基于内网的学习平台,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培训效果。因此,构建基于企业内网的定制化学习平台是未来的趋势。基于学习平台,企业不仅能实时追踪员工的学习进度,而且能根据员工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习效果。学习平台的建立降低了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利于利用员工的碎片化时间,同时员工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课程。3.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综合使用多个学习平台

如上文所述,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或职业生涯中的其他冲击,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进行自我管理,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尤为重要。虽然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完整的学习渠道,甚至没有学习意识,但个体应当保持警醒,并意识到终身学习是自身能够控制的改善现状的唯一方式。“人必自助,而后人助”,大多数劳动者可能暂时无法接触到完善的职业学习体系,但当前已经存在诸如慕课之类的共享型学习平台。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综合使用多个学习平台,有助于增加个体的专业知识,在长期平稳、短期波动的经济环境下,有助于个体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自我突破。

总之,在复杂环境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作场景、工作方式、工作要求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在空间维度上处理好“平台与合作”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处理好“学习与成长”的关系,在管理维度上处理好“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积极贡献。注释[1] 疫情肆虐背后:明智的企业该怎么应对危机?https://mp.weixin.qq.com/s/1BoSvIhwVzTuqBrKPRHQA.|毛基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商业逻辑——万变不离其宗,化危为机毛基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大数据应用和IT外包管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会极大地放大中国企业近年来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和内部管理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应对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从长远看,疫情会加速企业转型和升级这个必然趋势,能够活下来甚至发展更好的企业必须更加敏捷、精细化和创新驱动。

然而,这个世界不存在适合所有企业的最佳危机应对策略,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想找具体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的“疫情非常时期,给中小企业的64字活命方针”讲得非常好,给出了一系列具体且有价值和实操性的建议。尽管他是离中国企业最近的教授之一,但他也还是谦虚地表示“没有亲临第一线,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招”。因此,本文希望探讨的是面对汹涌而来的危机,企业的长短期应对策略的基本逻辑,或者是相对确定的方向。

从短期看,我的判断是,疫情期间企业的应对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次疫情危机让我想起10多年前开始研究离岸软件外包行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当时的应对从表面上看五花八门,但基本逻辑是基于内外部资源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匹配。尽管这次疫情来得更加突然和猛烈,但应对的基本商业逻辑并没有本质变化。

根据管理学中的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做好三件事:充分感知环境,及时做出面向市场的决策,以及重新配置资源。这是多年来全世界企业实践经验的提炼,也是成百上千篇学术论文的共识。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在抗疫救灾中已经表现出这些动态能力——本质上就是,感知环境与及时应对。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尽量准确地感知环境、把握大势。这次疫情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多倍,防控举措也远超当年,持续时间可能更久。因此企业必须尽早做最困难的打算,准备好打持久战,至少有备无患。战胜疫情是此刻国家的头等大事,企业必须全力配合,尽量为防疫救灾做贡献,承担社会责任,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即便具备复工条件,也要严防死守做足防控,坚决防止企业出现群体感染事件,否则就会有灭顶之灾(至少短期封闭停工)。此刻企业家需要了解本地疫情和防控措施、各级政府的救助政策、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新需求等,以便制定相应的策略。企业必须构建足够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机制,否则误判形势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次,面对突发危机,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做出面向市场的决策。快速反应是关键,因为最有价值的商机可能转瞬即逝。企业必须聚焦市场和客户,积极在疫情中寻找新的商机。例如,叮咚买菜的超级快速感知和响应能力已经发挥明显作用,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就安排100多位采购人员分赴各地采购新鲜食材。不仅老板和销售团队盯着外面,企业各部门更应该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加强市场导向。由于各地疫情不同,复工时间不一,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的供应链断裂或订单取消,企业很可能因为关键原料不足而停工。因此企业应该尽早策划预案,应对的基本逻辑无非是开源和节流:对外加强与上下游伙伴的联系,形成生命共同体(甚至合资和兼并),确保自己的订单甚至份额不降反升;或者通过改变产品或服务来降低对短缺资源的依赖。后者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验,风险较大,但也是转型的契机,尤其是当企业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考虑转型时。然而,无论采用哪个策略,企业内部都需要挖潜节流,例如有条件的尽量远程在家办公等,以最大限度保障现金流。

最后,重新配置资源。这涉及根据新的战略和目标,设计对应的新的组织架构和重新配置有限的资源。企业需要做困难的取舍,由于涉及新的利益分配,更需要决心、勇气和智慧。危机时刻最重要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劳资双方和上下游之间)齐心协力,彼此信赖才能群策群力,因此特别需要信息公开和充分沟通。企业与上下游之间需要更充分的信息分享和沟通,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例如近期盒马鲜生与云海肴等餐厅间的员工共享),以便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危机时期更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因此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创新机会的识别特别重要。

这次疫情会极大地放大企业近年来面临的转型和升级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1)中国社会即将全面进入小康时代,经济增长放缓,从全面产品短缺过渡到相对过剩,存量竞争时代给企业带来精细化经营的压力,效率和效益比规模更重要。企业的成长逻辑已经从以往的规模第一(成本领先)以及投资拉动的外延式成长转变为创新和品质优先的内涵式成长。(2)消费者特别是超过4亿80后和90后消费者在拉动消费升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愿意为高品质和个性化埋单,一切消费从线上开始。(3)数字化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提供了智能化的大规模定制能力,也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会和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企业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最根本、最可预测的创新是数字化转型和相应的组织重构,只有成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性组织(由于篇幅限制,具体举措不在这里赘述),才能实现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定制能力的对接。

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持续多年,很多企业开始遭遇瓶颈。这次疫情如果持续较久,对企业的敏捷性、精细化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考验。敏捷性意味着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重新配置资源;精细化导致企业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创新指有足够的能力来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包括产品的数字化和营销的数字化,以及用数字技术重构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这些变革也是应对疫情危机所需要的,有些可以马上开始。例如,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在防疫救灾中的卓越表现与其建立在数据和资源优势上的动态能力高度相关。由于防疫隔离带来远程办公需求,钉钉和企业微信的广泛使用会推动企业的业务全面线上化和数字化。因此,疫情过后,活下来甚至发展更好的企业会更加敏捷、精细化和创新驱动。未来的一切企业都会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这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芮明杰|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经济增长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兼任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与企业发展、创新与知识管理。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扩散,全国上下已经动员了巨大的力量投入到抗击疫情过程中,效果正在显现。由于此病毒人传染人,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染病及潜在染病的人与正常的人群隔离,阻断交叉传染,同时迅速探索治疗方案并对染病的人进行有效治疗,对潜在染病的人及早诊断和隔离,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与基本逻辑。为此需要每个人进行病毒防护,并尽量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不聚集,少活动,少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去公共场所,少外出吃饭、旅行,在家隔离就成为最佳选择。一、疫情对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少外出少集聚必然减少对服务品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对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购物、娱乐、健身、政府公共服务等的需求。对这些服务需求的减少还会关联至这些服务行业的上游产业,如宾馆用品生产行业、旅游用品生产行业等,如此就形成连锁反应,即服务业的需求下行会导致相关制造业的产品需求下行。所以本次疫情如果延续3个月甚至半年,那么对服务业的影响是致命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会非常大。有人说,上半年疫情影响了服务业发展,我们可以在下半年发力,把失去的补回来。可能吗?这对制造业而言或许可能,但对服务业而言则不可能,因为服务业及服务品有自己的特性。

服务品的特性一是同一性,即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二是不可储存性,即服务品一旦生产就必须消费,所以它是不能储存的。服务品的生产不像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不可能先生产、储存服务品,然后等待疫情过后再分销给消费者。因此今天社会对服务品需求的下降就是服务业生产能力的放空,就是服务业生产的下降。这样来看,本次疫情的特点就决定了服务业内多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并波及相关的制造业,甚至农业。可以这么说,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就越大。

更重要的是,服务业已经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服务业对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了60%,同时吸纳了最多的就业人口。另一方面,2019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略有波动,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2.7%、3.3%和2.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在2019年度从年初的高点6.1%降至第三季度的5.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维持比较稳定的状况,2019年第一季度达7%,第三季度回升至7.2%。由三个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可见2019年我国GDP实现的6.1%增长中,主要的贡献者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如果本次疫情导致202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大幅衰退的话,下半年即便再努力,2020年经济的衰退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减少多少增长。更何况,我们还没有考虑疫情导致的我国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的可能,例如进出口货物受阻。二、稳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应对思路

人命关天,我们当然要全力抗击疫情,争取尽早结束疫情。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尽量减少经济损失,稳定经济大局,稳定社会发展。怎么办?我的建议是稳住服务业,稳住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就稳住了2020年中国经济大局。稳住服务业,首先是稳住服务业中大量的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