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髹饰光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9:21:4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漆髹饰光彩

大漆髹饰光彩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上古时期漆器

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有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

另外,在江苏省吴江梅堰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发现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年至3600年。

夏商时期,漆器被广泛应用,当时的漆工艺已经成了一项专门的手工业。

稳步发展的夏商时期漆器

关于漆器的记载,比较早的有韩非子的《十过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就是说,大禹时期,也就是夏朝做的漆器,外面是黑色的,里面用红色漆画出纹饰。夏商时期,漆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夏商漆器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夏代漆器器形有鼓、筒形器、觚、盒和漆棺等;漆器上的纹饰主要受当时陶器和青铜器的影响,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如在河南省二里头典型的夏代遗址中,就发现有装饰兽面纹的漆器。夏代漆器的胎骨,只有木胎一种,其制作工艺继承了前人的方法,如觚、钵、豆等都是采用挖制和斫制相结合,并出现了新的雕刻工艺。

如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雕花漆器的残片,虽然已不再是成品的面貌,但仍然可以确定当时漆技术已经用于日常使用的多种器物中。

在辽宁省敖汉旗大甸子墓地有30多座夏代墓葬,都发现了漆器或漆器碎屑,器形有觚形器、筒形器等,并有经过加工的松石片、蚌片、螺片发现,说明当时已经有镶嵌绿松石和螺钿的漆器。

夏代之后,漆器的品种逐渐增多,殷商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在稳步发展,用途也在慢慢扩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纹饰深受青铜文化的影响。

商代漆器品种以日常用具为主,器型有盘、觚、钵等日常用品,乐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马车,丧葬用的有棺椁等,并出现了长方形和圆形的漆盒。

商代漆器上的纹饰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如饕餮纹、雷纹、蕉叶纹等纹样,漆色为红、黑两色,一般以朱漆为地,用黑漆涂成花纹,并能在漆里掺杂各色颜料。

还出现了镶嵌工艺和贴金箔技艺,即在有些器物的花纹上还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一些器物的表面贴有金箔。

如在一件商代漆盒的朽痕中,发现了半圆形的金饰薄片,其正面阴刻有云雷纹,背面遗有朱漆痕迹,可能是漆盒上的金箔,这表明最早在商代金箔已用于漆器的装饰。商代漆器的胎骨有木胎、陶胎和铜胎3种,其中以木胎为主,陶胎、铜胎则少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省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

商代漆器的发现地主要集中于河南安阳殷墟,同时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一带也有发现。

河南省安阳殷墟的商代漆器均不完整,只有木器雕刻和带有朱红色印痕的泥土,在精致的花纹间,镶嵌有各种图案的骨雕、椭圆形小蚌壳。这些朱红雕花木器,是我国较早的漆器纹饰印痕之一;骨雕和蚌壳,是我国较早的漆器镶嵌实物之一。

殷墟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发现了很多雕花木器的朱漆印痕,虽然木器已腐朽无存,但印在土上的朱漆花纹还很鲜艳。同一地点的虎纹石磐两侧,各发现一处方形印痕,据分析,是磐架方座漆绘的纹饰。

漆器在殷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普遍,在殷墟西北冈王陵的一座墓中发现一件圆形漆盘内,有漆豆7件,并且还发现髹漆的“抬盘”。

西北冈商代墓葬中的花土,还能清楚地看出上面绘有云雷纹、龙纹、虎纹、饕餮纹,部分花纹还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

殷墟漆器也有皮革为胎骨的,在另一座王陵大墓南墓发现有两件“皮甲”,其上用漆涂饰出美丽的菱形和卷枝纹图案。

殷墟漆器最常见的兑漆颜色是红、黑、黄、白四色,这也是晚商木棺外表的常见颜色。兑色后的漆常常用来进行彩绘。不少殷墟墓葬中的棺木外表可以看到白地红彩、黑地红彩或红地黑彩的花纹装饰,但图案全形多不可辨。

小屯西地还发现过漆绘陶片和用于镶嵌漆器的材料如蚌片、绿松石片、龟片等细小饰物。

河北省藁城台西村遗址中发现的漆器最能代表商代漆器制作的水平,残片大小不一,原器为盘,为盒,尚能辨认。木胎,朱地黑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图案,有的花纹上还嵌有经过磨制的圆形、方圆形、三角形的绿松石,有的贴金箔。

大部花纹经雕刻后施髹饰,故表面呈现美丽的浮雕。在已发现的商代漆器中,以这些残片的髹饰工艺最为精美。

湖北省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在遗址中,发现有涂朱的棺椁椁板板灰,推测此时的棺椁可能已用漆髹饰。

湖北省阳新的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也发现有缠丝线黑漆柲,残长14厘米,最宽3.7厘米,木胎,斫制。木秘握手处凸起五层丝线,构成细密的方格云雷纹,每组图案为四层方格纹和一个十字纹,一端边缘横缠丝线。通体髹黑漆。

河南省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墓地中共发现漆器9件,器形为碗和豆。其中有一件商代缠丝线黑漆木桃,残长16.5厘米直径2.5厘米,木桃外缠绕丝线,呈四方连续的云雷纹图案,外表髹黑色漆,图案的每一单元呈方格状,这类图案在商代玉器、铜器上亦有发现。

另外,在山东省的益都和滕州也有商代漆器的发现。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被称为“江南商代第一墓”的大墓中,发现了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知识点滴商代的漆器已颇鲜艳,有时漆也涂于木器以外的陶器、皮革、金属等不必加以保护的器物。后来又涂于苎麻布之外,其成品之轻盈鲜艳,令铜器望尘莫及。可见古人用漆,最初是借重其光泽,后来才发现其薄膜有增加木器耐用性的功能,因此大量施用于木器。所以漆器业的发展与木器业有密切的关系。而木器业又与其制造工具的材料有绝对的关系。木材大半粗素无纹,或纹目不显,不加漆涂就显不出其令人喜爱的色彩和光泽。木器之所以为人们所看重,主要还是借重漆的色泽。

造型丰富的西周时期漆器

与商代漆器相比,西周漆器的造型更为丰富,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在广泛采用镶嵌技艺之后,镶嵌材料以加工过的绿松石和蚌片为主。

西周时期,各地种植的漆树很多,种植者要向天子贡赋。《周礼·春官·御史》中描述统治者显示身份的出行器物时提到了“髹饰”和“漆车藩蔽”,对髹漆后座车的高贵华丽有详细的描绘。《周礼·考工记》列有30多个工种,多次涉及髹漆。漆的取用已不单单用于髹饰祭祀用具、饮食之器,如豆、觚、壶、簋、杯、盘等,而且已在舟车、宫室、乐器、兵器等广泛使用。

西周漆器主要以木胎为主,并且兼有瓷胎;按照用途划分,有生活用具、乐器、兵器、车马器和丧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占主导地位,且与同时期陶器、青铜器的器形相同的器物为多数,如豆、盘、扁壶等。

日常生活用具中还增加了漆耳杯、勺、梳、槌等,乐器中有漆瑟等,兵器中有盾、甲、矢、剑鞘之外,还有戈、矛等,车马器中有已髹漆的竹木车舆、车辕、车伞盖穹以及马饰等。丧葬用具有棺椁、镇墓兽和小木俑等。

西周漆器的装饰纹样较之夏商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加,其装饰题材的范围也扩大了许多。装饰纹样主要有饕餮纹、凤鸟纹、弦纹、雷纹、云雷纹、回纹和涡纹等。

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继承了商代的技法,用彩绘与蚌片共同组成纹样,而这也成为了西周漆器装饰图案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而西周漆器上的几何纹样只是作为主要纹样的衬托,数量并不是很多。

西周漆器在我国古代漆器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有了嵌螺钿工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西周漆器在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陕西省长安县普度村西周墓群、河南省上村岭虢国墓、信阳光山县黄君孟夫妻墓等有发现,多描绘花纹或镶嵌蚌泡作为装饰。

陕西省长安县普度村西周一座墓中发现有围绕在陶器周围的蚌泡,上面留有附着的漆皮。由于漆皮有折叠和重叠,推测漆皮里面原有一层木质或编织物的胎。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晚期的一座墓中也发现有这样漆器4件,器形为豆、俎、杯。漆器木胎已朽,仅存外形及各种蚌饰。豆为2件,形状相同,深盘粗把,盘径18.4厘米,高16.2厘米。

盘周壁镶嵌蚌泡8枚,柄镶嵌小蚌泡4枚及菱形蚌片,蚌泡均涂红彩。俎上部为长方形盘,口大底小,四壁斜收。盘下接一长方形四足方座,座四周镶嵌各种形状的蚌片图案。漆色暗褐。盘长36厘米,宽23厘米,深4厘米,座高14.2厘米,足长6.5厘米,宽3厘米,通高18.2厘米。这些漆器的发现说明嵌蚌泡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漆工装饰,它为螺钿漆器上溯到西周提供了实物证据。

河南省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发现的“蚌组花纹”,推测与西周螺钿工艺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螺钿漆器及其残片,有的以方、三角、椭圆、圆锥等状的贝壳片平镶在漆器上,有的贝壳片微微凸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和洛阳庞家沟先后发现外壁嵌有6枚蚌泡的漆豆和套在瓷豆之外的嵌有蚌泡的漆器托残片。

北京市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发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周漆器,为罍、豆、觚、壶、杯等多件螺钿漆器,磨制和镶嵌技法甚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漆器以豆为主,均为厚重的木胎,深盘,粗把,褐地朱彩,豆盘外用蚌泡和蚌片镶嵌,与上下的朱色弦纹组成装饰纹带;豆柄以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与漆绘构成饕餮图案。

此外,在安徽省屯溪、陕西省宝鸡斗鸡台和竹园沟等地都有西周漆器的发现。知识点滴西周漆器和现在所说的漆器有所不同,当时漆器的制作方式是:在事先做好的胎体上缠绕纱布,然后在纱布上刷油漆,待油漆干后,再将里面的胎体去掉,类似于现在雕塑制作中的翻模。当时的漆器非常薄,保存到现在非常不容易,西周墓葬里发现的漆器一般是在泥土里若隐若现,表面由红绿两色纹饰组成。

走向成熟的春秋时期漆器

春秋时期,漆器走向了制作工艺的成熟期。漆器图案基本完整,既有构图严谨的几何图案,又有写实风格的鸟兽、房屋、人物等新的装饰纹样,彩绘技巧高超,内容丰富。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重视漆树和桐树的栽培,《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均有记载。漆树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国家需要设官置守漆园。

最早的关于割漆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曾任“漆园吏”的庄周所撰的《庄子·人世间》。书中记载孔子南游到楚国,楚狂接舆游其门道:

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段话确切地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漆已经是一项十分普遍而经常性的生产活动,成为当时人们习见的劳动内容,“割”说明其所用的采集工具是刀具。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变革促进了人们思想活跃和手工艺解放。这时期以青铜的重量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衰微,而漆器所具有的体态轻巧、美观实用和色泽绚丽等优点,使陶器和青铜器相形见绌,所以髹漆工艺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漆工艺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华丽浪漫的漆器艺术风格成为这个时期的标志。

春秋时期漆工艺可以说是我国髹漆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时期的漆工艺与商、西周时期漆工艺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制作漆器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发现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而春秋时期已扩大到黄河流域下游和长江流域。

同时,春秋漆器制作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漆工艺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诸如不同的地理环境、各诸侯国政治制度、民族传统、漆器的制作方式和使用方法等,从而造就了这时期漆器的器物类型、装饰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春秋时期漆器器型有簋、豆、扁壶、方壶、盒、盘、盆、匣、俎、瑟、镇墓兽和漆绘棺椁等。这时期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其胎质大多数为木胎,出现了竹编胎,仍有少部分铜胎髹漆漆器。木胎主要有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

而且,春秋时期漆木与金工结合的工艺制作十分精美,如山东省沂水刘家店春秋墓发现的嵌金漆勺就是这类漆器的珍品。

这时期漆器装饰艺术逐渐增多,有黑地朱彩或朱地黑绘,有二方连续纹样,也有单独适合纹样。传统的几何曲纹依然是这时期的主要图案之一。其他还有云雷纹、蟠龙纹、窃曲纹、变形鸟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漆器中出现了写实题材的图案,如山东省临淄朗家庄春秋墓中有此类纹样。这类写实题材往往伴随着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图案讲究均衡对称。

这时期总装饰纹样风格虽然已经摆脱商、西周青铜的那种神秘、恐怖的饕餮纹样,但可以看出从商、西周青铜器云纹、窃曲纹和云雷纹等纹饰演变的痕迹,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漆器由于轻便、精巧,被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王亲国卿、宫廷贵族竞相使用漆器替代青铜器,在上层社会蔚然成风,使其成为丰富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漆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等。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衣箱、屏风等。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乐器如琴、瑟、鼓、笙等。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交通工具如车、船等。此外,还出现了纯艺术形态的观赏性漆器工艺品。

春秋时期漆器的地点有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在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发现了一批漆器,有漆豆、漆盖、漆斗、髹漆棺等,其中漆豆为黑地朱漆彩绘,而木棺通体髹黑漆,盖面用朱漆绘窃曲纹。

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末期河南侯古堆一号墓中有十余件漆器作品。这些漆器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色泽艳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突出的是漆木瑟,长192厘米,宽37.5厘米,高10厘米。面板和底板皆用一整块桐木板做成,板厚1.1厘米。瑟面板稍隆起,底板平整。两端近首尾边处稍薄,中间夹着厚1.5厘米的横木,形成瑟的内腔中空。瑟面两端为承弦。

承弦上边刻有过弦的位置线,首端19根,尾端合成3股,两侧承弦各为6根,中间的承弦为7根。琴弦外边的面板上钻有圆形过弦眼,都与承弦上的刻线相对照,弦数相同,均为19根。

瑟的尾端面板上雕刻有两个椭圆形的大眼睛,周围雕刻10条盘绕着的蛇,非常生动。蛇身的空间中凿有5个穿过面板的方眼,这是为插入绕弦柱而设置的,长宽各2厘米。绕弦柱的顶部为兽头形,其下露出面板部分为圆柱形,插入方眼内的为方形,总高12厘米。

此瑟面板四周均髹黑漆,中间素面。尾端面板下的横木为平缓的斜坡状,并阴刻云纹,髹有黑漆,下半部中间刻有宽8厘米的凹槽,19根弦皆从此通过。

瑟的底板前后两端凿有弧形窟窿,瑟的两侧设有立墙板,立墙板刻有槽口,周边钉有竹钉,扣合严密。立墙板的尾端浮雕三蛇盘绕。立墙的高度和瑟的高度相等,四周髹黑漆,中间素面。

从整体看,木瑟是做成后再进行穿弦的,穿弦的顺序是:先把弦从底板的窟窿内通过首面板的19个弦眼,又经过首端和尾端的承弦,再穿过尾端的弦眼内进入瑟腔,然后从尾端底板的窟窿内一根一根抽出,再经过尾端横木的小凹槽,牢固地将19根弦绕接在5根绕弦柱上。

另外还有漆木鼓,内径36.2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张皮革使用的竹钉有8枚,钉长2厘米,竹钉都是3个为一组,呈三角钉法。鼓壁中部髹黑漆,其间有朱绘变形螭虺纹,空间以银白色回纹填补。有两块鼓壁板的中部凿有小方眼,眼内还存有方榫,榫长2.8厘米,外大内小,用途不明。

同时发现的漆木有柄鼓,鼓壁外弧直径19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鼓面髹漆彩绘,中间朱绘一圆形,其间涂黄色,朱绘3条夔龙,龙身填黄色回纹。

再于其外绘4股交叉的绳纹,两红两黄。绳纹外朱绘方格、云纹、回纹等,其间以黄色星点纹饰填补。边沿以朱、黄绳纹环绕一周。鼓壁上下用双线勾勒朱色山字纹,中间鼓起的一周绘12组连尾兽纹,内填黄色涡纹。线条流畅,色泽艳丽。

该鼓的鼓壁凿有方形眼,上下对应,木柄素面的一端插入方眼内,通过鼓腔又插入上端的方眼内,组合严密,非常牢固。下端有一圆形柄格紧贴鼓壁,使鼓柄不易脱落。鼓柄八棱形,残长18厘米,表面先髹黑漆后再用朱色勾成三角形界格,其间朱绘云纹。

此外还有精致的木雕盘龙,为一块独木雕刻而成,底座为圆形,直径46.4厘米。盘龙两耳直立,双目圆瞪,双肢曲蜷于两侧,前边双肢曲蜷于头下,爪作偶蹄形。雕刻生动,有狰狞之感。通体先髹黑漆,然后用朱、黄二色勾勒成蛇纹。

墓中发现的漆木豆通高19.4厘米,系一块整木刻成,通体涂黑漆并有朱色彩绘。而漆木俎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稍凹,长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和两侧均涂黑漆,朱绘斜三角纹和云纹。

陕西凤翔是秦国都城雍城所在地。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二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40座秦墓,共分六期,这里所发现的春秋时期漆器具有承接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漆工艺的特征,而明显有别于山东齐鲁地区漆器和楚系漆器的艺术风格。

山西长治分水岭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漆器,其中在两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中,均有长方形漆木箱等漆器,另外还有木椁漆绘残片等。

山西长子县春秋时期几座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有些漆棺上还有红漆绘的雷纹和几何纹图案,另外还发现了漆扁壶、漆盒、漆舟、漆箱等漆器。

山西省侯马村的墓中发现了大量漆皮和包金的圆形装饰品。

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西部望父台的一座春秋墓中发现两件漆奁,木胎,通体髹黑漆,器物已朽。漆奁里均装有4或6个小方形盒,食盒均为髹黑漆铜胎,有的尚存禽骨。

山东省临淄朗家庄一座东周殉人墓中发现一批重要的漆器,有彩绘雕花条形器、朱地黑彩的羊形器、绘彩红黄绿三彩的镇墓兽、黑地红彩漆豆、绘雷纹骨饰圆木棒、扁木牌、长方木器和漆豆等。其纹饰除传统的雷纹、几何纹外,还出现了现实生活写实性较强的图案。但因腐朽过甚,其器类与数量无法准确统计。

这批漆器的图案基本完整,图案风格也很特殊,其构图规矩严谨,对称要求较高,图案化严格,推测为春秋时期齐国所产。

山东省沂水刘家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嵌金漆勺,制作十分精美,实属罕见。

山东莒南大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漆剑鞘、车伞盖弓、木棒漆盘残片等。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气候温和,湿度较大,适宜漆树、油桐和其他树木的生长,这就为楚国发展髹漆工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春秋时期早期楚国墓葬有湖北省当阳赵家塝墓发现的漆木俎。春秋中晚期墓葬有金家山两座墓发现的木俎,当阳赵家塝另一座墓也发现有漆俎,当阳曹家岗的两座墓有漆俎、漆瑟、漆槌形器,湖北当阳赵巷一座墓有漆豆、漆瓒等。

春秋时秦、三晋、齐、燕等国墓葬中均发掘出漆器,只是保存条件较差,多数留漆器残片。

此外,在山东省海阳嘴子前、安徽省舒城九里墩等十几处均有春秋漆器的发现。有的漆器上已经使用金属附件,并发现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漆器,代表了当时漆器的发展水平。知识点滴著名的三星堆遗址曾发现一件雕花漆木器,而且青铜人头像上面的金面罩内侧有一层“极薄的呈枣红色的硬壳”,也为土漆粘接时所留痕迹,由此可见三星堆时期的古蜀人已熟练掌握了制漆用漆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都漆器曾大量出土于荥经和青川墓地,漆器种类包括漆盒、漆盘、漆壶、漆杯、漆奁、漆梳等日常生活用品,说明当时漆器已不是什么罕见的贵重物品。有趣的是,制漆工匠们深知自己制作的产品绝非一般手工艺品,而是可以传播名声并留为纪念的上等工艺品,因此均得意地在漆器上留下“成都造”的烙印文字。

以楚文化为代表的战国漆器

战国时期,漆器工艺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技术,生产规模日趋扩大,成为历史上重要成长时期,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漆器的制作已社会化,漆器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其轻便、无异味、耐腐蚀、保暖隔热的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这时,漆器制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阶层。从墓葬发现的遗物来看,显示统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漆器逐渐增多,而青铜器逐渐减少,这说明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成熟。战国时期漆器最常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奁、盒、匣、匜、鉴、枕、床、案、几、俎、箱、屏风、天秤等。

其次是兵器和乐器,如编钟架、钟锤、编磬架、大鼓、小鼓、虎座双鸟鼓、瑟、琴、笙、竽、排箫、笛、甲、弓、弩、矛柲、戈柲、箭、箭箙、剑鞘、盾等。有些漆器是模仿铜器和陶器制作的,也有模仿动物造型的。

这些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绘出各色图案,花纹精细流畅,绮丽无比。花纹图案除菱形纹、方块纹、三角纹等几何纹之外,更多的是用点纹、目纹、涡云纹、圈点纹、夔纹和龙凤纹。

战国漆器多与铜器结合,而商代镶嵌绿松石、蚌片的手法基本不见;楚国漆器的装饰大量运用了漆画,并出现了金银描绘技法和针刻等工艺。

这个时期装饰纹样用色较多,主要有红、黑、黄、蓝、翠绿、褐、金、银、银灰等九种颜色,但以红、黑色最多,金银色最少。

漆器的底色与装饰纹样的用色搭配和谐、讲究对比色的应用。绝大多数漆器都以黑色为地,以红色描绘花纹。

战国漆器以木胎为主,并有陶胎、铜胎、皮胎、夹纻胎、竹胎、骨角胎,其中以厚重的木胎为多,中期出现了夹纻胎和薄木胎的雏形,晚期加嵌金属的漆器增多,即扣器,成为战国漆器中的珍品。

皮胎漆器主要有漆盾和漆甲,竹胎漆器主要有漆卮。

在制作工艺方面,因质料与器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铜、陶、骨、角等胎骨的漆器,是在器物上髹漆,有的再漆绘花纹。木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往往是3种方法并存的。

战国中期的漆器与金工相结合,即多在木胎制成后安上铜环、铜蹄足、铜铺首衔环等青铜构件,然后髹上漆,再描绘各种花纹图案。

战国晚期,又出现了铜扣器的新工艺,即在樽、卮等漆器外,用青铜制作的箍加固。木胎制漆主要有斫制、挖制、卷制和雕刻四种,有的一件器物同时使用几种方法。有的漆器上还发现了一些刀刻、烙印的文字,是工业作坊、漆工艺或者漆工匠姓名的标志,是战国漆器制造业发达的标志。

楚国漆器是战国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楚国漆器高度发达的原因,除了战国时期大的社会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些楚国自身的原因。

首先,楚国处于长江汉水流域,这里生长着大片漆树,有丰富竹木资源。

其次,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与楚国疆域的开拓、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楚人不仅接受了北方中原漆器装饰技术的影响,还与秦、巴、蜀等国广泛接触,使漆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继承了当地早期漆器的优秀成果。

再次,细致的分工和程序较高的标准化生产,也是楚国漆器在战国时期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楚国漆器有制胎、涂漆、描绘、打磨等不同分工,并注意与金工的结合,注意规格和形体的相近。

楚国漆器成为繁荣的战国漆器的代表,除了不仅对当时中原地区和巴蜀地区的漆器生产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秦汉漆器有启迪作用。

因此,战国漆器中,以楚国漆器最为重要,其发现地点最多,品种最丰富,数量最大。楚国漆器的发现地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中以湖北发现漆器的地点为最多。

湖北省鄂城一共发掘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30座,漆器大多为木胎,器内多为红色,器外为黑色,少数内外均用黑色,部分器物在黑地上用红色、褐色绘几何纹、云气纹、点纹等图案,器形有耳杯、杯、尊、豆等。

江陵县沙冢、望山墓地发现了大量漆器,多为实用器,也有明器,其中以在望山墓地发现的一件彩绘木雕小座屏风最有代表性,用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雕刻了多种动物形象,座屏以黑漆为地,漆绘朱红、灰绿、金银等多种色彩。

江陵沙冢一座墓中发现的战国鸟兽纹扁壶形矢箙面板,高23.5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18厘米,木胎。矢箙为上大下小的扁盒,由面板、背板、底板和侧板黏合而成。

面板透雕鸟一只,凤和豹各两只;并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鸟,凤的羽毛纹和豹的花纹。边框上部浮雕两条小蛇,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蛇的鳞甲。边框的其余三边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几何纹样。

沙冢这座墓的彩绘木雕小座屏长51.8厘米,屏宽3厘米,座宽12厘米,通高15厘米。木胎,雕制。屏座两端着地,中部悬空;屏座上竖嵌长方形雕屏。

屏内由透雕的鹿、凤、鸟各4只,蛙2只,小蛇11条,并以双凤争蛇为中心组成二方连续性图案,屏框上有浮雕小蛇8条,屏座上也有浮雕相互缠绕盘结的大蟒22条。

该座屏通体髹黑漆,用红、黄、蓝色彩绘凤、鸟的羽毛纹,鹿的梅花斑纹,蛇和蟒的鳞纹等纹样。在外框两侧用红、蓝、银色彩绘变形鸟纹。楚国工匠巧妙地将55个动物交错穿插,相互争斗,变化复杂而有规律;并以鸟尾、小蛇将外框与雕屏相连,又以蟒头或尾相交于座上,将屏座与雕屏相连,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漆绘、木雕的卓越成就,使这件小座屏成为我国古代木雕与漆工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江陵纪城楚墓彩绘鸟云纹耳杯,口长17.5厘米,通宽16.5厘米,高4.2厘米。木胎,挖制辅以斫制。杯口椭圆形,有对称的双耳,平底。通体髹黑漆,耳面和杯口两端用红、黄漆绘鸟云纹,线条流畅。

这件云纹耳杯双耳成羽状,古称之为“羽觞”,《楚辞》中曾有“瑶浆密勺,实羽觞些”,是当时的饮酒器。这件器物做得轻便灵巧,黑红两色对比明显,云纹流动,龙飞凤舞其中。

李家台发现了20多件漆器,其中以彩绘漆木盾为最有特色的楚国漆器。在江陵县雨台山发现近千件漆器,其中彩绘鸳鸯形漆豆和彩绘蟠螭纹漆卮最具有代表性,是楚国漆器的代表作。

江陵枣林铺一座墓中发现的彩绘虎座鸟架悬鼓,鼓径38.4厘米,通高86厘米,木胎,雕制,由两虎、两鸟、一鼓组成。

两虎背向作昂首伏卧状,两鸟昂首分立于虎背上,鸟腿插于虎背的榫眼中,鸟尾以榫卯相连,圆形扁鼓由3个铜环用丝线连接于两鸟之间。通体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花纹,两虎身绘斑纹,鸟绘羽毛纹,鼓框绘斜三角云纹等图案。

另外,天星观也发现了100多件漆器,其中以彩绘漆透雕座屏最有代表性,其高13.2厘米,宽49厘米。木胎,由凸形座和长方形屏两部分组成。

屏中间用立木分隔,两侧各透雕一龙,龙相背,尾相连,瞪目,吐舌,屈身,蜷爪,作欲腾状。座屏通体髹饰黑漆。底座正、背斜面阴刻云纹,座两端侧面及立木饰三角云纹。所有纹饰均用红、黄、金三色彩绘。

曾侯乙墓的发掘是楚国漆器的又一重要发现,发现有5000多件漆器,胎骨基本上是用一整块木板斫制或剜凿而成,纹饰主要有浮雕或透雕及彩绘,多是黑地朱漆或黑地金漆,其中以二十八宿衣箱和鸳鸯形盒最具有代表性。

曾侯乙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长71厘米,宽47厘米,通高40.5厘米,木胎,挖制辅以斫制。由盖、器身组成,器身为长方体,盖顶拱起。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等文字及其他花纹。

衣箱盖面正中书一篆文大“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与《史记·天官书》的二十八宿名称基本相同。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在阮宿之下有“甲寅三日”4个字。

衣箱两端面,一面绘蟾蜍纹和星点纹;另一面绘大蘑菇云纹、星点纹。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

这件衣箱是我国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以之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常规二十八宿星图不同,此图中二十八宿名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成一个椭圆形,且只出现了代表东宫的青龙和西宫的白虎,却没有代表南宫的朱雀和北宫的龟蛇。

而如果将整个漆箱的各个面展开,发现南立面的图案正是代表南宫的鸟,而北立面全部涂黑代表玄武,也就是龟蛇。

这一反方向排列的二十八宿,是一个刻意的设计。设计者是以拱形箱盖象征圆形的苍穹,长方形箱底象征大地,当人们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时,则此二十八宿就成为逆时针排列。

由此,这个绘有星象图的漆箱,就构成一个以盖面为天穹、4个侧面为天边,箱底为大地的一个宇宙完整的模型。

曾侯乙墓乐舞纹鸳鸯盒长10.3厘米,宽6.4厘米,高8.6厘米,木胎。鸳鸯身为两半分别制作再黏合而成。其盒里髹红漆,盒外髹黑漆,用红漆与金色绘鸳鸯的眼、嘴及羽毛等纹样。

并在鸳鸯盒两侧绘图:一幅龙形双层架座,上层悬两个甬钟,下层挂两件石磬,一乐师手持长棒背向撞钟;另一幅是乐师捶击建鼓,并有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

曾侯乙墓龙凤纹盖豆通高24.3厘米,口长20.8厘米,宽18厘米,木胎,雕制。分盖、身两部,盖与器身的盘耳柄座又分别雕成。盖顶中心浮雕三条盘绕的龙,由里向外的第一、三圈阴刻云纹,第二圈在网纹中阴刻云纹,网纹上绘勾连纹。

在方耳内、外侧、顶面及两旁五面浮雕形态各异的龙纹。柄圆形,座大底平。盘内与盖内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金色绘花纹。座上绘菱形纹、三角形纹和变形凤纹。

另有一件龙纹盖豆,通高28.3厘米,口长12.6厘米,宽17.3厘米,木胎,雕制。分盖、身两部,盖与器身的盘耳柄座又分别雕成。盖顶中心浮雕两条盘绕的龙,周边饰变形云纹,两端各有五组浮雕的龙首或龙身纹样。方耳的五面亦浮雕龙纹。

器身的盘为椭圆形,两侧附加浮雕方形大耳。柄圆形。盘内与盖内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金色绘花纹;盘外侧上部施云雷纹,下部在网纹上施蟠螭纹,柄与座施蛮形云纹。

曾侯乙墓发现的内外棺是已知最大的漆器,外棺长3.20米,宽2.10米、高2.19米。知识点滴1978年春天,曾侯乙墓衣箱与曾侯乙编钟等一批国宝级文物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一同出土。在曾侯乙墓中同时出土的衣箱一共有5个,它们样式相同、大小相近,箱身和箱盖分别是用整块木料雕琢而成的,外表髹漆。在其中一件漆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图,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图。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它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而且,由于它是作为装饰纹样描绘在一件盛衣物的箱子上,还说明这种天文知识在当时已相当普及了。

秦汉隋唐漆器

秦代漆器制作由工师管理生产,在漆器上戳记产地、工匠等烙印铭文。由此形成了秦代漆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普遍都有文字和符号。西汉出现了大型器物,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

唐朝时期,漆器达到了空前水平,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工艺品。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实用而美观的秦代漆器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各个行业从而得到发展,漆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以生活用品为主,器形丰富,有圆盒、盂、双耳长盒、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杖等十几种,以耳杯为最多,有的模仿动物形象和青铜器、陶器的器形。秦代漆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竹胎和铜胎四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木胎,并以厚木胎最多,薄木胎较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增多。漆器的制作工艺,依据质料与器形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

秦漆器的木胎主要沿袭战国时期的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而漆樽、卮、圆奁和椭圆奁等,则采用卷制的新工艺,盖壁和器壁用薄本胎卷制,再与厚木胎的盖和器底相黏合而成。竹胎的制法与战国时期一样,采用锯制与编织的制作方法。极少数铜胎,系在铜容器表髹红、黑漆,末加饰彩绘花纹。

当然,这个时期漆器的选材与用料,也是相当考究的。而且动物形象也趋于简洁。例如凤形勺的造型,为昂首曲颈张尾之凤,简化了凤之双翅与双足,于凤背上挖制成勺,它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不失真,造型新颖别致,反映了秦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秦代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之漆器,数量也不少。例如云梦发现的双耳长盒,就是仿制铜盔的器皿造型,作椭圆形,有弧形假足,双耳似猪嘴而微秃,更富于变化。

漆樽也是仿制青铜樽的,但它的盖顶有3个“S”形铜钮饰,腹外有一铜环形鋬,底下有3个铜蹄足,有的还有铜或银箍加固,整个造型显得精巧,而与浑厚庄重的铜樽风格迥然不同。

秦代漆器的器皿造型,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基本法则与制作规律,并加饰各种彩绘的优美花纹,但它又有所发展,对于费工费料、又不大符合实用的一些器皿造型,如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及曲形盒等,在种类与数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减少。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这些纹样,除个别的仍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器皿上彩绘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动物纹饰不如战国时期的多,但它们出于当时漆画匠师的妙手,千变万化,繁丽多彩,是当时漆器上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这类动物纹样往往还辅以几何纹等,使整个漆器图案显得十分和谐优美。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这类纹样的数量不多,未见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其中有的是作为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他纹样的。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波折纹、卷云纹和云气纹等,这类纹样在当时漆器中的数量不少,但都不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只是与其他纹样组成图案,起烘托的作用。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几何纹样,主要有圆卷纹、圆圈纹、菱形纹、三角形纹、方格纹、点纹、点格纹等。有少数漆器上是以它们相互组成几何花纹,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漆器上又往往是与其他装饰纹样构成图案,仅作为一种衬托。

秦代漆器描述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极少,只在江陵凤凰山秦墓发现的彩绘木梳、篦的画面上见到。

木梳正面为饮宴场面,背面是歌舞场面;木篦的正面是彩绘的送别场面,背面是幅角抵竞赛的画面。画面共3人,右边的两人正在进行比赛,左边一人平伸双手全神贯注地作评判;作者抓住比赛双方全力以赴、相持不下的一瞬间,把竞赛中的气氛渲染得紧张、热烈。

秦代的漆器纹样,应用写实的装饰手法更为成熟。如睡虎地的牛马纹扁壶,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使牛雄健肥壮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有力。另一面的飞鸟下为奔马,表现了奔马快于飞鸟的意境。

而植物纹样中的四瓣花和梅花等,是将花瓣夸张变形,而将枝叶部分剔除,使其特征更加明显。

秦代漆器制作由工师管理生产,在漆器上戳记产地、工匠等烙印铭文,由此形成了秦代漆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据统计,秦代漆器戳记主要是烙印、刀刻、针刻和漆书。这些文字符号中,有的表明器物是咸阳漆器作坊制作的,如“咸市”、“咸亭”等烙印文字,有的是素工、上工、刨工和造工在制作时的戳印,如“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

素工,是制胚后造素地之工,即木胎加工平滑无波状仑痕。

髹工,垸漆,即刮灰漆。通常在木胎上漆之前要先髹一层封闭漆以隔绝外面水分进入胎胚,然后多次上漆、磨平,每次入阴房干固,再上一层熟漆后磨平,成为“光底”的半成品。然后,由“上工”再髹“面漆”,要求做到漆面无刷痕。“造工”,当为总管之工。它们表明当时漆器的生产有很多道工序,分工已相当复杂了。 秦代漆器官营工坊和私营作坊并存,官营的漆园还规定了严格的律法和管理制度。《礼记·月令》中说:

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秦简,也载有秦代管理漆园的法令,秦简《秦律杂抄》上说明:

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令、丞各一甲。

如果漆园管理不善被评为下等,县令、丞与漆园啬夫并罚,说明秦国对生漆生产的极度重视。

秦简《效律》还有专条:

工禀漆它县,到官试多,饮水,水减二百斗,赀工及吏将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赀各一甲;不盈百斗以下到十斗,赀各一盾;不盈十斗以下及禀漆县中而负者,负之如故。

这些都说明,秦代的官营漆器已实现相当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有着严格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

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处长江中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汉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

虽然这里的雨水多,地下水位较高,但这些墓葬多为土坑木椁墓,深埋于地下,棺椁外面又常常填塞密度较大、能起防潮和隔绝空气作用的自膏泥,因而发现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湖北省的几十座小型秦墓,绝大多数都随葬了漆器,少则几件,多达40件左右,其漆器的品种在20种以上,主要有生活用具、文书工具和丧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地增多,专供丧葬用的明器剧减。

湖北省秦代漆器的最重要发现,应当是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的秦墓,共发现近700件漆器。器物有圆盒、盂、双耳长盒、长方盒、圆奁、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等。这不仅填补了战国与西汉之间的漆器空白,而且对于研究秦代漆器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云梦睡虎地一座墓中发现的秦鸟云纹圆盒,口径21厘米,通高18.5厘米,木胎,挖制,由盖与器身相扣合而成。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褐漆彩花纹。

盖顶、盖面、器身下部绘鸟云纹、圆圈纹等纹样,盖与器身的口沿外绘波折纹和点纹。盖面、外底和器身外壁有“告”、“亭上”、“素”、“包”等烙印和针刻文字。

这座墓中还发现秦漆六博,高2厘米,长32厘米,宽29厘米,六博由木棋盘、骨棋子和竹博筹组成。棋盘正面阴刻行子的格道,用红漆绘4个圆点。棋子12颗,其中6颗髹黑漆。博箸6根已残。

其他较重要的发现还有湖北省云梦龙岗与木匠坟、江陵凤凰山秦汉墓地、杨家山秦墓、荆门的白庙山、沙市的周家台、鄂州的鄂城钢厂、河南省泌阳秦墓、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四川省荥经古城坪秦墓、曾家沟秦墓。

如江陵岳山一座墓中发现的秦菱纹铜釦鐏,口径11.2厘米,通高15厘米,木胎,盖顶与底为厚木胎,斫制;盖壁与器壁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圆筒形,由盖与器身套合而成。

直口、直壁、平底,底下有3个铜蹄足。盖顶较平,有3个铜钮饰。腹外中部有一铜环形鋬。通体髹黑漆器,器表并用红漆绘菱形纹、卷云纹和圆圈纹等纹样。

光山岗秦墓也发现有秦变形鸟纹奁,盖径16.9厘米,通高5.8厘米,盖与底为厚木胎,斫制。

盖壁与器身擘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呈圆筒状,由盖与器身相套合而成。

直口,直壁,平底,盖顶微隆起。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绘花纹。

盖面绘变形鸟纹,卷云纹等纹样,盖外沿绘鸟纹,器身近外底处绘波折纹、圆点纹。知识点滴据史书记载,楚自西周初年至战国晚期建国800余年。但是,目前对楚国早期的历史文物尚难确认,漆器资料也缺乏,随州曾侯乙墓并非楚墓,但战国早期曾国已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它与楚文化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属于楚文化范畴,故将其收录。在我国历史上,秦王朝仅15年就灭亡了。然而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并在秦军所占领的湖北大部分地区建立南郡。而且在湖北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的漆器,与原来楚国的漆器特点迥然不同,应属于秦文化系统的漆器。

精美而繁多的汉代漆器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生产地域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制作规模日趋增大。

西汉前期的漆器在安徽、山东有大量生产,而地处偏远的广西也开始大量生产漆器,这都说明当时各地的髹饰工艺正在交流融汇。

西汉时期的漆器已没有战国时的地域风格,各地风格趋于一致,数量增多,尤其到西汉晚期,漆器生产已遍布全国各地,除了赏赐和流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漆器产地的增多,从而使漆工艺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