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那些诗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0:07:10

点击下载

作者:许松华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朝的那些诗人

唐朝的那些诗人试读:

第一章 诗仙李太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李白(701-762年),一个光辉四溢的名字!他自号太白,乃太白金星下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俨然一飘飘道仙;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足不为世用,殊为可惜、可叹!其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与唐太宗同宗,是地道的金枝玉叶。李白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有《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李白诗集》。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 富二代家的大帅哥

唐朝出了个李白。

大概是上天看见大唐疆域辽阔,物阜民丰,霸气外张,可是无人鼓吹其锦绣,宣其国威,于是,某位神仙就对李白吹了一口仙气,说:“去吧!”

于是,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有一个妇人梦见长庚星掉进自己怀中,历经阵痛,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流光四溢的天才诗人李白。

李白一出世就不同凡响。据《唐才子传》说:“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就是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启明星入怀,所以给他起名李白,后来李白干脆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太白。在数百年间,老百姓都认为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说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关于少年李白,讲得最多的自然是那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无非是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白5岁左右,由他的老爸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李白一家两次大迁徙呢!

李白一家流亡西域,与隋末隋炀帝驱李有关。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听信术士“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而大杀李氏家族,李白的祖上很可能逃脱了这场灾难,流亡到碎叶,也有人说被流放到碎叶。至于为什么一直到武则天神龙年间,李白的父亲李客才带领家族回归中原?因为他们已在碎叶居住了好几代,有家有业,而且距中原路途遥远,特别是当时的三峡,极其险恶,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家的谱牒断了,成了黑户口,而唐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很严格的。因此,李客带领家人走到偏远的蜀地就停留下来,没有继续往中原行进。

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述说李白的身世时,曾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351-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亦称李暠为其先祖。据考证,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就是说李暠的子孙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一家并没有去登记。

在李暠的第七代子孙中,还出了一个大人物。在整个唐代,只要一谈到这个人,甭管是谁,都得先恭恭敬敬地向天拱拱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这样看来,李白的确是李唐的宗亲,而且比唐玄宗的辈分高出很多,只是由于家谱断了,无法自明,也就不能录入李唐的宗族。

李白的父亲是李客,李客不是其真名,客,是客居的意思,李客在碎叶和四川都只有隐姓埋名的。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回到四川之后,才恢复李姓。李客经商,可能是丝绸之路上客商中的一个,做物流生意,会剑术,而且经商很成功,不是巨富,至少也是个土豪。李白在家里排行十二,据说他还有一个弟弟,李白晚年时还住在三峡旁,有一个妹妹叫月圆,死后葬在漫坡渡;李白青年出川时,在扬州一年花掉30万钱,这些都说明,李白是个真正的富二代。李客还是李白的启蒙老师。

李白在蜀度过了二十年左右的青葱岁月。在这二十年里,李白可是个白衣飘飘的大帅哥。

李白长得帅,他自诩“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呵,道貌仙风,帅呆了!二十出头的李白初次见到了80多岁的道教界领袖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贺知章初次见到李白,被他的气宇轩昂的气场所震惊,叹其为“谪仙”人!

李白自幼很聪明,不是一般的早慧。他小时候写过一首小诗,是描写萤火虫的: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这首小诗受众人称赞,教他的先生逢人便吟诵。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让他表演。他把诗用草书写成条幅,搭人梯挂到梁上去,喝彩声四起。

李白少年即能出口成章,据说还是最早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小李同学十四岁,即开元二年(714年),找到昌明县的县令手下当了一名小吏(此时的天子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避他的名讳,昌隆县已改称昌明县,后改为彰明县)。此事彰明县大匡山的“中和大明寺住持碑”、《谪仙祠堂记》碑文、《全唐诗》均有记载。李白为什么去当小吏呢?唐律规定,有三种人不能参加高考。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工商子弟,三是州县小吏。李白的上辈是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的;自己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当小吏在唐朝是“流外流”,是个被人轻视的职业,岁的李白到县衙当小吏,可能是为了谋取晋升。

说来很雷人,李白的第一份差事居然是给县令放牛,附加干一些杂役。有一天,李白牵着牛经过衙署大堂,县令夫人不知为何突然发怒,对他大加诘责,李白赶紧道歉。不过到底是天才,李白的道歉别出一格,他随口吟了一首诗: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这首诗对县令夫人是夸中有责,责中有夸,恰到好处,县令夫人听了心里很舒服,就没继续为难他。县令听了这首诗,惊异于李白的才学,对他也稍稍客气了一些,不让他放牛、干杂活了,让他给自己当个书童。

这个县令也是个文化人,喜欢吟诗。一天,他让李白备好纸笔,想写首咏山火的诗,刚写了前两句“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就不知道下两句该写啥了,捻着胡须,在那里憋着了。李白在旁边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县令一听,嗬哟,好诗、好诗啊!他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这么个小娃娃,写的诗不知道比自己高明多少倍,罢了,笔一扔,不写了。

没过多久,县里有条河流暴涨,淹了不少地方。李白陪着县令去查看灾情,见一位年轻女子的尸体在水上漂着,甚是可怜。

李白正在难过,却不料县令诗瘾复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吟了一首诗:“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治下的小民死了,你身为父母官的,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居然还有心思吟诗?!

李白在旁边是一肚子气,就琢磨着损县令几句。怎么损呢?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于是他也立刻回应了一首诗: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

在诗中,李白讽刺县令就像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鲁国大夫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伍相”)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明白了,脸色顿时变得极其难看。得罪了父母官,李白也没法继续在这里当小吏了,他卷起铺盖,一走了之。

李白后来还查出了女子落水案的始末,原来是一个恶少企图占有少女,少女坚决不从,遂投河而死。少年时就苦学剑术的李白找到并杀死了恶少。后来他还把这件事写进诗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李白学识渊博,活脱脱就是一座藏书阁。小李同学炒了昌明县长的鱿鱼后,隐居大匡山读书十年,博览群书,“制作不倦”,风骨渐壮、学识弥丰。在《上安州裴长史》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这可不是一般的气概!其下笔出入经史百子,九流十家,万象奔走乎笔端,便是明证。

李白还学习了纵横术,这在唐朝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十五六岁,李白到长平山拜纵横家赵蕤为师。古今讲纵横术的书,首推《鬼谷子》,其次便是这位赵蕤。他写的《长短经》这本书融会了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文韬武略,无不涉及,是一部融治国安邦之策和济世匡时之略于一炉的杂学之作。赵蕤剑术高明,李白还师从他学过剑术。李白跟随赵蕤学习了一年有余,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李白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李白曾经模仿过司马相如写辞赋。在《赠张相镐二首》中,李白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汉武帝的御座前,他是风光人物。从汉魏一直到隋唐,不少文人向往他的作派:有才,有钱,有官,有名气,有美女。少年李白一口气写下《明堂赋》、《大猎赋》、《拟恨赋》,洋洋数千字,恨不得自己明天就变成司马相如。在蜀地,相如更是家喻户晓,即使看不懂他的文章,也知道他到临邛县娶了富家女卓文君,可谓财色双丰收。一般老百姓,只要提到他,马上就肃然起敬了,小李把他当成偶像,仰慕他,可以理解。

李白擅长书法,还会弹琴、唱歌,吼起来估计跟藏天朔差不多。李白是个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人,他的诗歌、书法在墙壁上随便文艺,存留不多,《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朝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大意是说,李白的书法跟他的诗歌一样,使人思绪渺远,慷慨振奋,他的行书、草书一点不比古人差。李白在庐山,常常把自己写的诗歌唱出来。

李白是武林高手,剑术高超!唐朝尚武,小李同学文武兼修,十二个兄弟姐妹当中,父亲器重他。父亲教他剑术,可能处于保护门户的考虑,但李白一学就来劲,他还跟吴指南等一帮少年组织过一个侠客帮,横行乡里。李白说自己“杀人红尘里”、“十步杀一人”;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比裴旻稍差,居第二,如果李白不学文,潜心研究剑术,大概他的剑舞不会逊于裴旻。

李白痴迷学道寻仙。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所谓仙山处处。小李读书用功,入学堂脑袋就晃个不停,下课就一溜烟跑了,每天要玩到天黑。绵州有山有水,离成都、渝州(重庆)都不太远,小李到处寻仙问道,6岁就与四川著名道士讨论道教,道士数次邀请他到嵩山访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他少年访道的记录。李白的一生,访过道,寻过仙,炼过丹,采过药,受过道篆,并经常出入道观,研读道经,玄谈道旨,道教修为很深,道教上的铁哥们很多,他跟道士的友谊,比杜甫、高适、孟浩然这些小跟班深得多。

至于喝酒,那就别提了,李白自称是酒中仙,奇的是李白虽醉犹醒,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沉酣中所撰写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此外,李白还有一门绝技超炫:善训鸟。他竟然能懂鸟语!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这个东严子,据明朝杨慎考证就是纵横家赵蕤。李白说自己在青城山养奇禽上千只,一声口哨,上千只鸟都到他手上吃食,那景象,仿佛李白有挥拥万物的能力。而这些奇禽,据考证,是非常稀少的鹇鸟。李白玩鸟,实际是秀自己道教修为之深。用李白的话说,是“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总之,青少年时代的李白绝对是优秀青年,可谓引领当时潮流的男神!他习武修文,炼丹学道,喝酒使横,斗鸡走马,玩鸟驱甲,其实都非常适应唐朝社会的需要。唐朝以诗歌取士,学道寻仙是入仕途的捷径,在他身上明显烙印着他父亲的殷殷期望。

少年李白的意志力朝哪个方向喷射,应该说大致清楚:他月下舞宝剑,灯前写华章,山中访仙道,还念念不忘官场、朝廷。家族的意志,经由父亲的悉心培养传入他的血脉。包括那些从小就伴随他的、影影绰绰的家族传说。

壮士一去不复返。李白二十五岁出川,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官场拼搏、得意和失落,以及他的几位妻妾、一堆孩子,绵州青莲乡的亲人们好像全然不晓。

2 让人哭笑不得的求职者

李白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吞吐八荒之志,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因而他对自己的期许决不在写诗上,写诗只是为了实现自己雄伟的政治抱负。唐人任华说李白:“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他的奇志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的政治理想是当丞相,做皇帝的老师。在任华看来,李白不仅是个牛气冲天的天才诗人,更是个冠绝今古的超级政治家。

应该说,李白在青春期,已经为他奔赴官场做好了准备,可惜李白拿不到高考准考证。虽然不能参加高考,但李白还有第二条途径:修道。李白终身求仙,在当时道教界是知名人士,更是资深人士,以他的道教修为,再提高段次,完全可以像司马承祯一样,靠修道受到皇帝的接见,就不难加官进爵了。但李白是何许人也?要他以道士的身份走进仕途,不啻一种侮辱。

既然如此,那就还剩下最后一条途径:“荐举”和“制举”,这是朝廷在科举之外选拔人才的两种制度。所谓“荐举”,是按朝廷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吏可直接向朝廷荐举贤才,至于“制举”,那就更厉害了,是天子对待非常之才的一种制度。

李白是那种目高于顶、经常把自己比作“大鹏”的人,他要一飞冲天,像姜子牙遇文王,像诸葛亮出山,像韩信封大将,一步登天!像范蠡、张良那样,先立下盖世之功,然后再退隐修道。

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理想,李白一面四处求荐,一面炒作名声。为了让自己名满天下,25岁从四川出峡的李白,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给自己策划了一场“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以长安为中心画一个圈,沿着各州县漫游。每到一地,想方设法拜访地方官,投求职信。

纵观李白的求职信,涉及侍卫御、韦秘书、张卫尉、徐安宜、卢主簿、王瑕丘、韦参军、何判官、李邕、苏颋、李长史、裴长史、韩荆州等众多长官。但是他的求职全部失败,空手而归,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开元九年(721年)春天,原礼部尚书、许国公苏颋出任益州长史,即将到成都赴任。这位苏颋,不但长期在中央担任要职,而且在文学方面名气很大,与时任兵部尚书、燕国公、后来的丞相的张说齐名,世称“燕许大手笔”。

李白认为这是炫自己的绝好时机,又开始认真整理他的行卷,他觉得现有诗文尚不够惊世骇俗,于是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秀出洋洋洒洒的《明堂赋》和《大猎赋》,再找一个惊世骇俗投求职信的方式。李白记述这件事说:“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李白在苏颋赴成都上任的路上,拦住他的轿子,呈上自己求职书,用平民的礼节对待苏颋。狂!

苏颋此次因事得罪玄宗,下派到益州改造,心情自然不佳,可他读了李白的《大猎赋》后,心头阴霾却似一扫而空,忍不住大加称赞:“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意思是李白这小子真是天才,如果学问再广博一点,跟汉代的司马相如有得一拼!

这位苏颋十分厚道。他在益州长史任上只待了几个月,就被召回京城,上奏朝廷一封《荐西蜀人才疏》,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惜这封奏疏石沉大海,朝廷对此没什么反应。

我们知道李白学了纵横术,心仪苏秦、张仪、东方朔等,在求职中常用到纵横术,从李白拦道中途向苏颋投递自荐信可见一斑。但他这般动作,在当时的人看来,是相当另类的,唯有他自己乐此不疲。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在安陆成了家。他的老婆许氏通过千折百回的人际关系,联系到了一位李长史,并呈上李白的诗赋。试想,这回该有门儿了吧?然而,李白醉后骑马,偏偏在大街上惊了李长史的驾。按当时的地方规矩,长史的大驾所到之处,十丈内都是回避的范围。官员威仪受损,如何得了?轻则吃鞭子,重则关牢房。许家人担惊受怕,催李白写悔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就是这么来的。李白写这类文章,手法如出一辙,堪称最早的无厘头文。这类活用纵横士游说的大文,先是夸自己学究天人,孔子也不在话下,想把对方镇住;再赞对方如尧舜再世,所有人拥护他如红太阳;接着说我李白送上门让你推荐,是把名垂千古的机会留给你;或者扮犀利哥,说自己像个小瘪三,大爷你可得提携我;最后炫一把自己的诗文,实力是真的,对方看没看,李白就管不着。《上安州李长史书》正是这样一篇妙文。文章一开头说:“白崎历落可笑人也。”然后说,古来圣贤都是相似的,我远远看长官你就像北朝的魏洽,于是快步跑上前,投求职信。中间诉没工作的苦大仇深:“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若浮云而无依。”再无厘头地借用“螳臂挡车”典故,把李长史比作历史上建立伟业的“齐庄公”,把自己比作可笑无知的“螳螂”。临末要“沐芳负荆,请罪门下”、“伏剑结缨,谢君侯之德”,最后照例送上一些作品。李白这样一番一会儿充爹,一会装孙子;一会儿装疯卖傻,一会儿说自己是圣人的表演,实际是把李长史当猴耍。任李白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李长史是既得利益者,惊撞了他,再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表演,哪怕你是天才,李长官也不稀罕你!

就这样,李白这次求职又泡汤了!泡汤不说,这件事,在安陆官场成了笑话,李白的悔过书,有人拿到宴席上朗读,佐酒取乐。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张嘉贞推荐,李白专程到韩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鼎鼎大名的韩荆州。此人大名韩朝宗,神通广大,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李白朋友崔宗之就是经他推荐走红的。李白怎样奔赴自己的梦想呢?

当李白到了襄阳时,正赶上韩荆州举办的酒会,李白也去了。韩朝宗敬酒,愤青李白第一个站起来跟人家碰杯。韩朝宗是地方最高长官啊,他一看是个愣头青抢了镜头,就很生气。接下来,李白就向韩朝宗道歉,又写了一篇无厘头自荐信《与韩荆州书》,开篇就说:“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我李白听说天下人碰到一起,都说一句话,万户侯算什么呢?我只要认识韩荆州就行了。原来李白活用“战国策”,先扎一个茬子,要不怎么引起韩大人的注意呢?然后编一句貌似民谚的天大谎话,把马屁拍到人家心坎里去了,钩住韩荆州,接下来的写作手法,不说大家都知道。不过这一次,李白的纵横术小有收获,韩荆州答应见他一面。

李白是怎样去见韩荆州的呢?他写诗描绘此事: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弄一顶烟囱似的高帽,佩一把威武的长剑,见到长官韩荆州,我李白却长揖不拜!——好小子,官是这么见的吗?这分明是战国策士惯用的伎俩!这哪跟哪?这是开元盛世的唐朝!你写信开始讨好人家,见面却还所谓不卑不亢。李白还真不会来事儿!好吧,你小子臭美,你就是天仙也不管用!这位韩荆州,与前任一样,把李白真情洋溢、掏心掏肺的求职信扔进了废纸篓。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在安陆成了家,居于寿山。李白住安陆,即以安陆为中心,多方以求地向外求职。据方家研究,他求职的足迹,北到雁门,南达湘沅,东至越剡,西达武功,四出漂泊,均无结果,李白总结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为了炒作名声,婚后第二年早春,李白到洞庭湖将好朋友吴指南从坟墓中挖出来,用刀子刮泥土,满手筋肉。鄂城(今湖北武昌一带)为之轰动,大小侠客奔走相告。安陆这边,却反应一般。李白喝酒写诗,酒后也能想出高招:他隐起来了。隐了半年多,名声照旧,不大不小的。李白心里焦急,再来了灵感,索性隐到长安去。

开元十八年(730年),已届而立之年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长安南面有座终南山,又名太乙山,是秦岭诸峰之一。终南山是道教胜地,是皇帝常去的地方,王公大臣、社会名流趋之若骛。山中很热闹,离宫别馆随处可见,美酒脂粉俱飘香。而简陋的小客店里,则住满心怀大志的隐士。当时有个顺口溜:隐士不到终南山,隐上千年无人管。然而,隐士见隐士,要吵架,要搏杀,竞争非常激烈。山道上草丛中,如果发现一具或两具尸体,不用问,一定是隐士的尸体。李白的剑术派上了用场,随便舞几招,便吓退半打隐士,总算落下个隐身的窠。

李白在长安三年,可能有两年待在终南山。他立志隐给别人看,写诗舞剑表演书法,山顶山腰山脚,都可见他不甚壮伟的身影,一面展开外交攻势。

果然,他隐出名堂了。他结交了一位姓崔的京官,崔京官带他到长安,将他引荐给当朝宰相张说。李白异常兴奋,可是转眼情绪又低落:张大人正患重病呢,不久死掉了。

老爷子去了,儿子还在,并且有个儿子张垍还是娶了皇帝女儿的驸马爷。这张驸马也写诗,李白就投奔他了。岂料张驸马专爱捉弄人,他介绍李白去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馆。张驸马说,玉真公主读过李白不少诗篇。言下之意,公主是李白的崇拜者。李白一听蹦起来了,不顾连日秋雨,直奔终南山。到那别馆一看,竟像一座废园。不过,李白心中有了公主的倩影,枯藤老树兼凄风苦雨,无不呈现诗意。他等了四十多天,每天粗茶淡饭,一个看园子的老农陪着他。张驸马捎信叫他等下去,等机会更是等佳人。他写诗作回信:《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找山里的农妇要点饭吃,以鹔鹴裘换酒来喝,他确实等得辛苦。

后来他得知,公主当时在华山。他消息闭塞,不然他会跑华山去的。而终南山的这座别馆,公主的芳踪数年未至了。他徘徊废园,害着单相思,把秋天认作春天。

其实他也没有白等。上苍垂怜大诗人,几年后玉真公主和他见面,情动意动。公主读过了他在终南山别馆写的诗,为他的苦等流下了眼泪:早知如此,她也不去华山了。

李白好不容易从终南山下来,回到长安后,就没再去找张垍,而是设法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因为苦闷,他还和长安的斗鸡徒大打出手,差点丧命,最终只得怏怏而返,著名的“二难”(《蜀道难》、《行路难》)就在此间问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破空而来的这一声呐喊,千年后听来仍是振聋发聩。

从上面约略可以看出,李白求职无门,一是唐朝所谓开元盛世,各级官吏是最大利益获得者,得意得很,李白那点钱,请吃有余,求官不足;李白虽然姓李,但拼爹不够级别,李白虽然有才,毕竟草根一个,人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二是李白恃才傲物,傲岸不羁,喝酒误事,不拘小节,甚至自命不凡,这可犯了官场大忌。他又信奉“以傲为礼”的纵横家哲学,无论怎样假装谦卑,结果也还是“谑浪”,因此李白想不得罪权贵都难,但李白绝不会向命运低头。

经过万里长征,李白在干谒方面最后却以无为而告终。虽然如此,李白的诗文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诗歌创作也显得更加成熟。他的诗名已经确立,据传,李白每一诗出,大街小巷竞相传唱,学子们揣摩诵读。贞元六年(790年),刘全自撰《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碑文云:“(李白)文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3 皇帝说朝廷不适合他

开元十二年(724年),对李白来说,确实值得一提。这一年的春天,李白轻舟来到江陵,在江陵偶遇游历蜀中时结交的道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诉李白: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要去游南岳衡山,此时正路过江陵。李白闻言大喜。

这位司马承祯绝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的。他和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这三朝皇帝都有密切联系,去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亲受法箓,取得了道士资格,为这位盛世天子授箓的,正是司马承祯。他是道教的领袖,当时身份相当于“国师”。司马承祯弟子众多,在他的再传弟子中有一位叫胡紫阳,道号“紫阳真人”。元丹丘就是这位紫阳真人的弟子。司马承祯还有一位女弟子,道号叫持盈法师。持盈法师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这些人对后来的李白都有很大的影响。时年80岁的司马承祯称赞23岁的小兄弟李白有仙风道骨,大大提高了李白的名声,而元丹丘和玉真公主则成为后来李白见到唐玄宗的直接原因之一。司马承祯与李白仅此一面之缘,飘然而去。李白就此写下举世称奇的《大鹏遇希有鸟赋》。

天宝元年(742年)秋,经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召入京。大鹏展翅的日子就要来了!李白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仰天大笑出门来,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此时正在大明宫金銮殿等候,当李白迈着自信而潇洒的步子朝金銮殿走来时,玄宗远远一望,见李白飘然若仙的风采,竟不自觉地从御座上走下来迎接,请李白坐于御座旁的七宝床上,并亲手调了一碗羹汤,递给李白,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意思说,你虽是草根,大名连我这个皇帝都知道!如果不是你平常有道义,怎么能够如此出名呢?李白在这一天所受到的礼遇可说是前无古人。

李白在宫中的职位和吴筠一样,也是“翰林待诏”。在“翰林待诏”的日子里,李白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谈论诗文、道术,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相当于帮闲文人。天宝二年(743年)暮春时节,兴庆宫牡丹盛开,玄宗和杨玉环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著名乐师李龟年带着一帮梨园弟子前来歌舞助兴。

当时杨玉环尚未被册立为贵妃,只是以“太真道士”的身份陪伴在玄宗身边,但玄宗早已把她当妃子看待。玄宗乐呵呵地说:“赏名花,对妃子,怎能用旧歌词”,于是下诏宣李白进宫。内侍好不容易在长安市上的酒家找到李白,发现他已喝得酩酊大醉,只好用轿子把他抬到了兴庆宫。内侍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到榻上,又是换衣服,又是揉肩捶腿,又是灌醒酒汤,忙得不亦乐乎。李白好不容易清醒了一些,于是被众人扶到沉香亭,见笔墨早已齐备,而杨玉环亲自捧砚。李白在半醉半醒之间纵笔疾书,三首《清平调词》一气呵成,被谱成歌曲,使李白诗名震动朝野。

二是写了著名的《和蕃书》。天宝二年(743年)底的一天,李白突然被玄宗召进宫去。宫中的气氛与往常不同。事情跟吐蕃有关,由于吐蕃军队连年骚扰大唐边境,玄宗决定先礼后兵,先以一封《和蕃书》加以劝诫、威慑,如果吐蕃不知收敛,再加以兵威不迟。李白很快就将《和蕃书》写就。玄宗一览之下,只见洋洋洒洒千余言,措辞堂皇,词气纵横,不由得喜出望外。

在玄宗时代,唐朝与吐蕃几乎年年征战,唯独在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两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事,很可能是李白起草的《和蕃书》发挥了作用。此外,据刘全白在《唐故翰林李君碣记》记载:除了《和蕃书》,李白还上了一篇《宣唐鸿猷》。《宣唐鸿猷》应该类似于后来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当是一篇全面反映李白政治思想的作品,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李白起草完《和蕃书》之后,宫里传闻说玄宗有意封他为中书舍人,让他专门为朝廷起草诏书。李白也自以为升迁在望,谁知道等来等去,却迟迟不见任命,他依然只能每天坐在翰林院,做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

三是喝酒。李白做翰林待诏这份帮闲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没技术难度了,业余时李白就充分发挥他醉仙的特长,搞了个“喝酒俱乐部”。几年后杜甫到长安,根据市井传说,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妙趣横生的休闲诗,令今人还能一睹“饮中八仙”的风采。

李白很快就失望了,三年后,李白抱着“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的决绝态度,主动上疏请求还山。李白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他放弃了很多从前的梦想。或许出乎李白的意料,唐玄宗居然很快就应允了李白的请求,并给了他一大笔赏赐,“赐金还山”。李白的翰林待诏生涯,就以这样较为体面的方式结束了。

李白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赐金还山”了呢?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谗言说”。有人说是高力士因遭李白羞辱而唆使杨玉环向玄宗进谗,有人说是李林甫为排斥异己而进谗,也有人说是张垍因嫉妒李白才华而进谗。话说回来,就算李白在长安得罪了不少人,但只要取得一个关键人物的信任,他还是可以平步青云。这个人就是唐玄宗。

那么,唐玄宗肯重用李白吗?

李白本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有两句诗说“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其实,李白和玄宗之间有一道明显的鸿沟。李白到长安要做的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那样的大事,可是唐玄宗只要他做君王宴乐之余点缀升平的帮闲文人。

其次,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既而(李白)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温室树”是宫廷秘密的行话。玄宗欣赏李白,他可以养着李白,宠着李白,可是李白毕竟经常出入内廷,他性格那么张扬,又常常喝醉酒,玄宗担心他“不能不言温室树”,没准还在想办法怎么让李白走呢,恰好那边李白也待不住了。那就好合好散吧,“赐金还山”,够意思了吧!

李白的辞京还乡,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他无法忍受任何羁绊,如果任何人要让他以独立人格为代价,换取一身玉带紫袍,李白是绝对不会合作的。苏东坡后来认真研究过李白,他在《李太白碑阴记》中说李白是“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一生从不依附于任何权贵,即使天子也不行,这大概是李白个性中最迷人之处。

4 至死不悟的官迷

实事求是地讲,李白的确只有诗人之文墨大才,没有政治家之远见卓识。

李白“赐金还山”后,对政治仍抱着很大的期望。回顾一下李白自“赐金还山”(天宝三载)以来漫游的历程,我们注意到,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显然,这些区域要么是接近朝廷政治、经济中心的地区,要么是文化繁荣、人文荟萃的地区。这说明李白的漫游还是具有相当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游逛。他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东山再起,获得进仕朝廷的机会。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丙寅,“安史之乱”爆发。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和妻子一起,沿着逃亡队伍相反的方向,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可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现在的函谷关以东已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出山为国效命。

在去成都的路上,玄宗下诏实行诸王分镇。接到诏书后,永王李璘筹集数以万计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趋广陵(今江苏扬州),途中路过九江,于是派亲信韦子春上庐山邀请李白加入幕府。入幕后,永王军中救国杀敌的气氛感染着他,李白表现出雄健的激昂情绪,似乎从此就要展开平定内乱、建功立业辉煌的政治人生了!

李白在永王的军队里刚刚待了两个月,他的命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太子李淳首先发兵攻打永王,永王兵败,李白成了新皇帝死囚,后改为流放夜郎,给李白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悲剧的句号。

乾元二年(759年),因为皇帝要册立太子和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中途被释放,他再次站在了出三峡的船头。这一年,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即位大燕皇帝。乾元二年(759年),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大举南侵。这期间,李白在江夏活动,希望能出征,将功折罪,没有任何结果。

上元二年(761年),朝廷任命李光弼为南副帅,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李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戴上军盔,手执长戟,腰佩宝剑,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从军之路,他相信自己能杀敌平贼建奇功。但是,李白这时已经是61岁的老人,半路上他就病倒了,次年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中。

为了追逐自己的政治梦想,李白从三进长安到扫地出门,从误投永王到花甲出征,终其一生,极其悲壮!

李白虽然倒下了,但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壮志还在,他的精神支柱还未垮。他的一生,虽然倍受摧残、折磨和打击,但他始终相信,他有力量战胜这一切。所以,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就是李白不屈的人格力量之所在。“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李白显露出的精神之伟力,是古往今来平民知识分子奋斗入仕的一个不屈的典型,尽管他历经磨难,成功不多,但他这种执意追求理想、孜孜以求、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人格的光环,却彪炳千古的。此亦即是李白和他的诗历千余年而不朽的原因之一。

5 李白的“女儿经”

大诗人李白一生经历过四次婚姻,其间不乏与青楼歌妓的交往。

李白26岁那年,经过孟少府等人的穿针引线,李白在安陆与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亲,成为许家的上门女婿。“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李白诗文中都是以满意和自豪的语气写到自己与许氏的成婚。许氏为李白生下一儿伯禽,一女平阳。

许氏是名门闺秀,气度娴雅,和李白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常一起探讨诗文,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李白写下《长相思》,夫人看后说:“诗写得好,但最后两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与前人诗相似。”李白随即找出诗卷,果有武则天所写“不信比来常落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此李白更加敬重这位夫人。许氏对李白的亲朋好友也十分尊重和热情。寓家桃花岩期间,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亲族李令问、李幼成以及安州蔡十、廖侯等“贤俊之士”纷纷前来拜访。

许氏在事业上支持李白。她对李白“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非常理解和支持,她通过父亲的老关系,托马都督找李长史推荐李白,为李白担惊受怕。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应邀前往长安,许夫人为他绣一锦枕,上绣大鹏和梅花,此后李白一直带在身边达16年之久。长安花销大,李白不断让丹砂回安陆取钱,许氏在那边卖掉田产,抹眼泪却瞒着他。

许氏善解人意,是李白坎坷人生道路上的“知音”。虽然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希望与丈夫长相厮守,但她对李白的心境非常了解,安陆期间,李白大多时间在外游历,北上太原,东去洛阳,下扬州是家常便饭,离家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许氏却很少埋怨他。李白经历“一入长安”政治生涯的重大失败,回到白兆山沉湎饮酒浇愁,甚至拿她撒气,她都能曲意抚慰。李白以愧谑口气写下《赠内》一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首诗既发泄心中郁闷,又自我反省,表达愧疚心情,可见夫妻情深。

许氏始终对李白一往情深,李白游历在外,她放不下心中牵挂,与李白保持书信联系。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西入秦海,以观国风”,游历数年,满怀“羞为无成归”的心情作别长安。回到安陆后,许氏以团聚的温情治疗李白内心的创伤。李白借白兆山的奇峰、幽谷、芳草和野色、春烟这些灿然若画的自然美景,来陶冶性情,砥砺志向,并借助夫人的慰藉和鼓励,更加勤奋攻读与努力创作,《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李白在诗中写道:“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家庭的深切依恋表露无遗。

许氏为家族而活,寿命不长。李白将家迁至山东兖州一带的第二年,许氏得病,李白不再出游,陪侍夫人,又亲到山中采药为其治病。许氏病危之际,拿出一个诗匣,里面是用小楷抄写的李白诗作,上面还有批语,李白热泪盈眶,他为夫人弹奏一曲她最爱听的《峨眉山月歌》。许氏去世后,安葬在泰山脚下,李白又为许氏栽下她喜爱的石榴花。许氏大概死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当时李白四十岁,还正在南阳游历。

许氏之后,李白又续娶了刘氏夫人。但是这次婚姻持续的岁月并不长。刘氏很快就发现李白是一尊十分地道的酒仙,还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旅游者,可绝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他可做官,但必然不长久;他也会有钱,但肯定会挥霍一空;他会写诗,但是除了空得才名外,几乎是百无一用。同时后母的日子也属难过,所以刘氏对这段婚姻的必然性渐渐丧失了信心。没有信心的婚姻必然是短暂的婚姻,因此李白与刘氏只能是以分手告终。

第三位夫人,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位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天然,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位夫人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天宝九载(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时年49岁李白在洛阳与宗氏成亲。这位宗氏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一年,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恰逢宗氏路过,仆人要擦掉墙上李白的诗,被宗氏阻止,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宗氏跟李白结婚后,和李白并肩战斗,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李白献策,她和李白一起,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朝着逃亡众人相反的方向,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在庐山一道观隐居,李白托人去山东接回儿女,却只带回女儿平阳来信:“伯禽患病在床,无钱求医,暂不能动身……”李白心情沉重,贤惠的宗氏将许多首饰变卖,换成钱后托人带回东鲁为小儿伯禽治病。当李白答应加入永王李璘当幕僚时,宗夫人竭力反对,虽然没有劝阻成功,但反映了这位宗夫人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头脑。

李白因随永王李璘北伐而获罪被捕入狱,被判死刑。这时,如果没有宗氏利用宗家的老关系,上下奔走,估计李白是难逃噩运了。“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这是李白在九江监狱里写给宗夫人的帖子。里面用蔡文姬向曹操求情来比拟宗夫人救自己。多半是宗夫人的奔走加上李白的文名感动了诸如李光弼等权贵,李白死刑免去,被发配夜郎劳动改造。

李白被捕狱中,李白极度思念宗夫人和一双儿女。而此时,宗氏已托人将平阳和伯禽接到豫章,本想等李白归来一家团圆,但得到的消息是李白囚于浔阳死牢之中,她昏倒在地,第二天,宗氏带着平阳和伯禽,翻山越岭,夜以继日的赶到浔阳探狱,全家在狱中短暂团聚,李白在朋友力救之下免去死罪流放夜郎,浔阳江边,李白再次与夫人和儿女话别,夫人让他保重身体,她在家中继续许夫人未整理完毕的李白的诗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李白流放途中获赦免,李白恨不得立刻与宗夫人和儿女相聚,于是调转船头向千里之外的江陵驶去,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此,历史方知此诗所表达的李白思归之情。第二年春天,他返回豫章与宗氏重聚,十月,李白到南陵五松山看望寄居在荀妈妈家中的一双儿女,新春之际,将女儿平阳嫁给一位朴实的农民,小儿伯禽已娶农家姑娘为妻。

上元二年(761年)五月,李白再度从军,他已61岁,李白赶到金陵突然病发,被当涂县令、他的族叔李阳冰接去养病,第二年九月,李白病危,他将许氏和宗氏用心血整理的诗集交给李阳冰,题名草堂集,请李阳冰作序。这时他已极度虚弱,他握住宗氏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感激她伴他度过艰辛岁月……

诗人多情。除了对几任夫人的情感牵连外,李白还把更多的恋情和强烈的审美欲望,投入到了萍水相逢的歌女、舞女、邻女等随缘相见的美人身上。

千金一掷为红颜,拼得一醉为红妆,诗泉翻涌为红粉,执迷不悟拜红裙。否则就不成其为李白,不成其为诗人,不成其为酒徒,不成其为壮士!

据说李白那次离开金陵要去扬州,船刚解缆,便有一位绝色歌女跳上船头,扑向诗人。诗人不忍见女孩子珠泪滚滚之状,就将歌女收为己有,直奔扬州而去。等到在扬州花光了钱财之后,诗人又将歌女转送给好友卢六。后来有人攻击李白拐带金陵良家女,由头便出于此。

从《赠段七娘》来看,李白要害起相思病来,居然也是那么的浓烈,火辣辣的情诗,至今还给人以发烫灼人的感觉:罗袜凌波生网尘,哪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在东鲁居住期间,李白还曾对一位邻家少女产生过很大的好感。他也为如何获得姑娘的芳心而大犯踌躇,于是就有了《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一诗: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这哪里是在咏花,分明是对花之主人的衷心爱慕。有人说李白曾将这首情诗投到邻女窗前,却被他人拾到,因此给诗人惹出了许多是非。

当然,使得李白作苦苦追求状的女孩子看起来还不算太多。更多的情况是李白与朋友们狎妓纵酒、观妓作乐、带着歌儿舞女们登名山、泛江湖。人生苦短、及时寻欢的情绪经常在诗人的笔下流露出来。且看他的《邯郸南亭观妓》:歌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映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唯其生活在一个追欢买笑寻常事的时代,唯其与美女们接触是这般轻易随便,所以他的相思病才犯得那么高洁,他对几任妻室的情感才显得那么真挚而弥足珍贵。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剑术宗师裴旻的曾侄孙裴敬拜谒李白墓。当地人告诉裴敬,李白的孙女至少五六年没来扫墓了,可能也已经去世。这时距离李白去世已经80年。自此,史籍就再也没有李白后世的记载。“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一代诗仙身后萧条,但古往今来,人们被他的诗歌、文章和人格魅力感召,纷纷前来湖北安陆白兆山寻访诗仙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代诗仙是永生的,他的影响是永恒的。

6 诗神无人能挡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出世太亮眼了!他一出世,就横扫唐家诗坛数百年。李白是孤月一轮,是诗坛霸主。唐朝以后的诗坛是杜甫领着一众诗人与李白一个人拔河。

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许多就是天籁。如妇孺皆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妙处,就妙在你说不出她的妙处,妙在你无法赏析。她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大家念了就上口,上口就入心,口口相传,千年传唱。

李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仙气”。唐代诗人皮日休这样赞美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用现代的话来说,李白大概就是星外来客,难怪李白写诗喜欢用“天上来”!他的“谪仙人”名号不是白叫的,他的境界、大气令后人望尘莫及。杜甫的诗能够学,李白的诗没法学。且不说学做李白的诗,就是想要读好、写好都不容易。李白的《行路难》多少人朗读了?可仍期盼着将来会来那么个飙哥能读出李白味。

李白具有宇宙宏观境界,是上帝视野。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他一出手就是匪夷所思的神奇气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到了庐山,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神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胸襟?看了崔颢写《黄鹤楼》的诗,李白不服气又无奈,于是要“一拳捣碎黄鹤楼,一脚踢倒鹦鹉州”,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天真霸气?

李白一出手便是撼天动地的大手笔:“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一般人读起来都感到呼吸困难;“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他还随意拎动山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些话凡夫俗子哪里敢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非仙人岂能道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岂非“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仙人所不能感悟?

常言道:读李白的诗,要学人家的夸张手法。可不知李白的夸张岂是我们能学来的呢。骨子里透着仙风道骨,睥睨一世,傲视万古,用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天才,我怕谁!”就算是神仙,白大爷也跟仙人平起平坐:“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金星和我聊聊天儿,给我打开天关请我进去,给我当了回仆人,瞧,谁是大爷?“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他跑到云上睡大觉,喝着仙人的美酒;“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地上过得不如意,我不跟你耍了,跑到银河中划船快活去。

对于王侯将相,李白倒是乐意追求,可是追求不来!黄鹤楼都敢捣,王侯将相就一边凉快去:“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那个什么楚王,滚回土丘里去吧!我明摆着如日月长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达官贵人算什么玩意,我不高兴了,就不侍侯你们。

李白天生有一种老大心态,一种穿透历史的霸气,读李白的诗让我们从人性回复到神性。我们一般人挣扎在世俗的各种羁绊中,常是跪着看世界,看达官贵人,活得低到了尘埃中,而李白却是中国文化的一股浩瀚雄风,是塞外的一匹汗血马,浑身毛孔都散发着的血腥气。李白描绘自己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中国古代人物中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实属罕见。他的精神世界完全是自由不羁的。他写诗,不守格律,还是唐朝最早写词的。

我们来看他的《蜀道难》。当他抬头仰望蜀道,劈头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瞧这开头,太目无诗律,太没把别的诗人当人了嘛!“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除了他李白,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可这三字一出,仿佛太古洪荒,一声啸傲,留下的音响效果达于天庭;“危乎高哉”,“危”与“高”不是重复吗?李白连病句都敢用,而且经他一用,就特别猛,蜀道那个高,简直比天还高!悬想斯时,李白站在蜀道下,俨然就是天地的代言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天为大,自己姑且委屈当个老二吧。然后再紧承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了!对蜀道天险的描述,恐怕再难找出一个更牛的。而对于作家来说,用这两句话等于封杀了自己的描写!但李白何人?他是高手中的高手,顶尖中的顶尖。对于他来说,这不是绝境,才刚开头呢!他如椽巨笔,另辟源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对千年典故信手拈来,澎湃直下,一泻千里,令人眼花缭乱。难怪贺知章读了他这首诗后,惊叹李白是“谪仙人”,喜得连忙解下自己腰间的金龟,拉李白喝酒去!

歌德写一个小说,单说一个鬼,随身一抖,鬼火都变成满地金子。李白正是这样,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诗,他随手一捞就是诗。他不像孟郊,把一生都献给了唐朝壮丽的诗歌事业,不像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甚至连杜甫都成了他的粉丝。杜甫写诗很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一句诗,那可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杜甫羡慕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写诗跟玩儿似的。他在旅社里涂鸦,在墙壁上写诗,写完“抽身走,千里不留名”。李白写诗简直就像说话,像唱歌,像孩子绕口令。他把诗歌玩得滴溜溜转,吹得满世界响。李白在五松山下荀媪家留宿时,有过这样一首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简直是跳出来的。我们再看他的《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不是猜拳喝酒时喊出来的吗?

李白存诗900首,而实际超万首,许多诗都已散佚。白居易晚年把自己的诗整理成册,正是吸取李白不存留诗稿的教训。

李白的诗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他的诗风格多样,气象旖旎。我们来看他的《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把怨妇的幽情写得苍凉慷慨。写山陡峭:“山从人面去,云傍马头生”,写实不输杜甫;写农家乐:“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写美女:“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读这首诗,整个的感觉就是惊呆了。江南的水也白、月也白,女人的脚,比雪还白。而且她们穿得那样艳丽,驾着小舟在水上荡来荡去。“新妆荡新波”的两个“新”字,用得很到位,道出了李白乍到金陵看到江南女子的惊艳之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感谢李白,用他天才的诗歌,把我们华夏燃烧得诗意漫天。他是个天大的奇迹,是唐代诗歌上的巨无霸,他的诗歌光耀华夏民族一千多年,而且还将光耀下去!

第二章 诗圣杜甫

“自古大才难为用,只可为栋梁,不可以为小器。”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史”、“诗圣”,其行世有《杜工部集》。杜甫是个奇怪的综合体,他少年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年时小儿子却饿死;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他嗜酒、狂傲绝不输李白,因其狂傲,也只做到工部、拾遗一类的小官,但杜甫在后人心目中却是儒家的典范!他有豪壮阔大光明的胸襟,在后人的眼里,却是一副苦瓜相;他生前诗名默默,知者不多,但随着时代越往后推移,他的诗名越来越大,直追并几乎盖过李白!

1 一览众山小

杜甫出身名门之后,书香世家,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杜甫喜欢自称“杜陵布衣”或“杜陵野老”,“杜陵”,代表着杜甫的家族荣耀。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寒食节,30岁的杜甫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这位当阳君,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曾任西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的杜预。

这位杜预爷,文武双全。“缮甲江陵,祲清东吴”,为国家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春秋》主解,槁隶躬亲”,后人称之有“《左传》癖”。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都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如一颗闪亮的星星指引与注视着他的后裔。

在整个家族中,杜甫念念不忘,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就是这位杜预爷。在杜甫看来,杜预爷给这个家族奠定了优秀的传统与良好的基础,即“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杜夫子的“奉儒守官”,源远流长。杜预爷为杜家后人的具体好处,是可以不交纳租税,不去前线当兵作战。

除杜预外,杜家中还有一个猛人,是令诗人倍感自豪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当时官拜膳部员外郎,中央级领导。杜审言的儿子叫杜闲,时任奉天(今陕西乾县)县长,他就是杜甫的父亲。

这位审言爷,吹牛仅在李白之下。他曾放言说,论文学水平,即使屈原、宋玉再世,也只有当自己学生的份;论书法水平,王羲之只配给自己磨墨。对于当世名人,杜老先生正眼也不瞧!有一天,他突然神秘兮兮地对人说,苏味道(大文豪苏东坡的祖宗)就要死了!旁人很奇怪,问其原由,他解释说:我的文章写得如此这般好,苏味道见到后肯定会羞愧而死。后来,这老人家病了,奄奄一息之时,宋之问等人去探望他,老先生说:“我活着的时候,骑在你们头上,使你们无法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了。”从这位杜爷的浮夸风中,可以看出,唐朝官场学风浓,文风盛,文化人还是可以显摆的。

杜审言是武则天皇帝时期的诗人,当时名气很大,杜审言的老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的孙女。武后执政时,李慎因李贞起兵讨伐武后牵连下狱,他的次子李琮也被拘入河南狱,他的一个女儿嫁给崔氏,天天穿着草鞋布衣,面容憔悴,徒步出入狱中,送衣送饭,在洛阳的街上往来,使许多人深受感动,被人称为“孝勤”。

这个女子,就是杜甫的外祖母。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的瑶湾村。他出世两年,母亲去世。他的母亲是清河人,姓崔,大家闺秀。他的舅舅散居各地,大都出色,杜甫写诗颂扬:“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杜甫年幼多病,父亲忙着做官,继母生下了诸多的弟妹如杜颖、杜观、杜占、杜丰等,自然无力照顾他,只好把他寄养在洛阳二姑家。有一次,杜甫与姑母的儿子同时病倒了,巫医说,靠房柱子东南方睡觉就可能痊愈。二姑的儿子原本就睡在那个地方,这时便与杜甫调换了位置。时隔不久,杜甫奇迹般的痊愈了,而二姑的亲生儿子却死去了。

二姑爱杜甫胜过自己的儿子,这种人性的温暖,照耀杜甫的一生。

幼年的杜甫拉着二姑的手从洛阳街走过,如小鹿刚走出树林。洛阳,是唐时东都,繁华仅次于长安,胡人、外国人随处可见。胡人在街头活蹦乱跳,寒冬互相泼冷水,欢度他们的泼寒节;跳得忘形时,裸体狂叫,汉人为之侧目,朝廷出面干预。

六岁,杜甫在郾城看了一场顶级剑舞。一身戎装的公孙大娘剽悍、雄浑的剑器浑脱神技,给病弱的杜甫极为强烈的震撼,50年后,写成传世之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有“草圣”之称的张旭,看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悟出神韵,草书才大为长进。

杜甫七岁学诗,写下一首歌咏凤凰的诗: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凤鸣如箫笙,凤舞天下平。

九岁练习书法,废掉纸笔无数。他具有乖孩子的那种勤奋,和李白神童般的勤奋有区别。明朝人胡俨,在内阁见过杜甫的书法,形容为“字甚怪伟”。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他在《百忧集行》中回忆欢快的童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四、五岁,杜甫就经常出入考场了。考试成绩如何呢?他没有夸耀,估计是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得意的,是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见了他的作品,都为之惊赏,说你小子简直就是班固、扬雄再生。杜同学还混上了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崔涤这样的顶级权贵。

这时的小杜还在茂腾腾地生长,上下求索,还有待他充分挖掘传媒学的潜力,爆炒诗名,以便顺利通过高考。

文学青年杜甫踏上了自己的征程,开始了壮游,他一生共有三次漫游,历时长达十年之久。

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岁的杜甫正式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731-734年)。吴越如画的风景和悠久的人文吸引了他。在常熟当主簿的姑父和在武康(浙江德清)当县尉的叔叔,给他提供了物质支撑。年轻的杜甫暂时还不急于声名与仕途,他一路走来,关注的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

读书之余,诗人走了很多地方。他到达了姑苏(苏州),在江边眺望扶桑,甚至做好了渡海东游日本的准备,但未能成行。在苏州,他去虎丘山探寻阖闾荒凉的坟墓,去石壁探访峭拔幽深的剑池,去长洲苑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阊门拜谒肃穆的太庙。后来,诗人又沿着当年秦始皇东巡的路线,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游览鉴湖,泛舟剡溪。这次漫游,灵山秀水的江南给诗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他只有在梦中温习这江南秀色。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机会重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参加在洛阳举行的高考落第,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的齐赵之游(736-741年)。诗人落第,虽然懊恼,却不沮丧。他用两句诗,描绘了自己齐赵漫游的飞舞轻扬:“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齐赵一带,是现在的山东与河北南部。他能以裘马清狂,是因为他的父亲当时在兖州做司马。他在这期间内,往北到过邯郸,往东到过青州,春天他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在青州以西的青丘游猎。和他一起游猎的有武功苏源明(后中天宝元年进士),还结交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杜甫在汶水之上遇到高适的时候,高适还没中进士,生活异常艰难,经常需要以打柴、捕鱼来维持生计。但是,高适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抑郁,相反,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与生俱来的那份豪气和洒脱。他们常常骑着马在原野游猎,有一天忽然看见远远飞来一只鹜鸽,杜甫把马放开,向天空射出一箭,霎间这只鸟儿便落在马前。从这里可以知道,杜甫在当时不只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箭不虚发的英武射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深秋,25岁杜甫登上泰山,写下平生第一首的传世佳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展示了他雄伟抱负以及对未来满怀信心和希望,这首诗很快就在洛阳传开。

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李白结识,开启了他第三次的梁宋之游(744—745年)。李白与杜甫游梁、宋时,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三人同行,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的怀才不遇、功名不显。一路上,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互诉衷肠,开怀畅饮,纵情高歌。他们去了著名的梁园,登上了当年汉高祖刘邦藏匿过的芒山、砀山。傍晚寒风中,他们还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那时候的宋州,是一个繁荣兴旺有充满豪侠气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宽广,楼台高达,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人十分好客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恩怨分明,为了报仇,可以在闹市杀人,为了报恩,可以为其赴汤蹈火,倾其所有。这样的侠气氛围,让三位诗人激情四溢,热血沸腾。天宝四载(745年),三位诗人离开了这里。高适到南方漫游,李白去齐州紫极宫。杜甫则去拜访了早就希望与他结识的北海太守李邕。

后来,杜甫在另一份求职书《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大刮他爷爷的浮夸风,说大才子李邕请求与他见面,王翰希望能够把家搬到他的隔壁做邻居,即“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齐赵之游,杜甫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杨氏,其父杨怡是某县财政局副局长,门当户对。杨美女算得上大家闺秀,颇有古典美。杜甫写诗赞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0岁那年,杜甫与在洛阳渑池县首阳山下,盖了一栋房子(窑洞)。洛阳是大唐的东都,房价不比现在低,杜甫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翻身做主的心情大好。他把新居取名叫“陆浑庄”。陆浑是渑池县的古名。“庄”,不是随便叫的。“庄”是一处田地中间的宅子,宅子不止一间,田地不止门前,“陆浑庄”就像西方的农场。杜甫盖了房,还买了田地,当起了地主。杨美女顺便当起了地主婆。夫妻二人情爱深深。“陆浑庄”附近,有杜审言和杜预的坟墓。杜甫用先祖激励自己,而立之年写下《祭远祖当阳君文》。有了娇妻,做了人父,可是无一寸功名,杜甫心里能不急吗?

天宝五载(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预备明年的高考。

杜甫写的诗,大多苦大仇深。但是35岁以前的杜甫,绝对是衣食无忧的公子哥。他不懂世间有那么多苦难。懂得苦难,要等到来日。

2 在长安清水挂面的十年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下诏,天下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京就选。杜甫踌躇满志,以为经过10多年磨练,中个举人,如囊中取物。但这年高考,没有一个考生跳进龙门。

这一次,不是杜甫没水平,而是有人作梗,作梗人:当朝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居相位长达19年。为了维持大唐的和谐稳定,营造繁荣富强、海晏河清的大好局面,他曾对朝臣们,尤其是谏官们发表一个重要讲话:“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新唐书·李林甫传》)

李丞相让所有言官闭上了乌鸦嘴:当今有明主在上决断,你等下臣奉承还来不及,瞎咧咧什么呢?没看见老板家做仪仗用的马吗?终日不乱鸣叫的,可吃到精美的饲料;一乱鸣叫就会被退出,到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了!

李大人三言两语,把大唐事业推进到万马齐喑、波澜不惊的新阶段。

为了不让后来者居上,李林甫让考生全部落榜,并恭喜玄宗说:野无遗贤。70多岁的玄宗大脑不灵光,一笑而过。

同是河南诗人的元结也是这场考试的受害者,他当即在《喻友》中,指名道姓控诉了李林甫玩弄权术、压制人才的恶行。杜甫怕事,直到李林甫死后许多年,才咬牙切齿:“破胆遭前政,阴谋都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李林甫玩弄阴谋诡计,害得我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

高考不成,杜甫展开外交攻势,结交达官贵人。

杜甫的人脉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他的一位萧姓姑表兄,当时正担任工部郎中之职;他的堂弟杜位,是当时宰相李林甫的女婿。朝中另一位宰相房管是河南偃师人,是杜甫的同学,还是棋友。当时名相严挺之跟杜甫家是世交,严挺之的儿子严武曾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吏部侍郎、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等职,威震西南。他对杜甫一向非常欣赏,后来长期接济杜甫一家。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在担任河南尹期间就曾多次去拜访住在偃师老家的杜甫,非常赏识杜甫的才华,常在朝廷当着众官员的面,朗诵杜甫的诗作,为其延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曾任国子监司业(副校长)、秘书少监的苏源明,是他的铁杆兄弟。

杜甫对琴棋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还能豪饮,完全可以从容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各种交际场合。他在长安的外交卓有成效。天宝五载(746年),杜甫进京献求职信《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深受唐玄宗宠爱。“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两人一见如故,此后跟李琎过从甚密。杜甫名作《饮中八仙歌》,就描写过李琎的饮酒风采,还结识了当朝驸马郑潜曜。杜甫后来跟郑潜曜的叔郑虔结成铁哥们。郑虔是河南荥阳荥泽人,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比杜甫大20岁的郑虔,时任广文馆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院院士。因为有人告发郑虔“私撰国史”,郑虔混得一穷二白,杜甫不时周济他。名相张说后来迁居河南洛阳,杜甫跟他的三个儿子有来往。张说长子张均封燕国公,任户部、兵部侍郎;次子张垍是驸马,任太常卿,文章写得呱呱叫,差点当了宰相;三子:张琡任给事中、宜春郡司马,都是朝廷高官要员。

杜甫还结交了不俗的诗文朋友,如书法家顾诫奢、画家曹霸、韦偃、王宰等;日后也有比较发达的,如王维、岑参、元结。王维官做到尚书右丞;比杜甫小三岁的岑参,先后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跟杜甫一道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元结,做过监察御史、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杜甫还用李白、贺知章等名流提高自己的声誉。

杜甫给权贵写过求职信的,还有京兆尹鲜于仲通、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驸马崔惠童、何大将军等。这些人,杜甫未必跟他们都有多么亲密的关系,但是,能向他们投求职信,说明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按照当今社会的游戏规则,杜甫要想谋公务员的职位,轻而易举。这些跟杜甫有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交情的人中,可以汲引举荐杜甫的人,为数不少,而实际上对杜甫施过援手的,并不多。所能确知的是,严武举荐杜甫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

但确有人暗中帮过他,这个人是张垍。

天宝九载(750年),杜甫在长安认识张垍,投求职信——《赠翰林张四学士珀》,把张垍吹捧一通后,要求找工作: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张垍您简直就是皇宫里面的文曲星,我们就是全靠你了。

天宝十三载(754年),杜甫又给张垍写了一封道歉信:“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才小辱题写。”您吹嘘我的时候,别人都以为我能青云直上了,可是没想到我从这梯子上没爬上去,说到底是我自己本事不行,辱没了您对我的提携。

怎么回事呢?得从头说起。

天宝九载(750年),有个叫王玄翼的道士,一日神秘地对唐玄宗说,我见到轩辕黄帝老子了,而且在宝仙洞里头发现了一本秘籍,叫《妙宝真符》。玄宗醉迷长生术,马上派一个大臣,去宝仙洞找《妙宝真符》。

派谁去呢?张垍的哥哥张筠。张筠一找就找着了。大臣们马上拍唐玄宗的马屁。李林甫还表示,愿意把自己的住宅捐给道教,以便能让皇帝长生不老。唐玄宗马上在长安的南郊举行大祭。

在这活动的当口上,杜甫写了三篇大文章献给皇帝。这就是后来提到的《三大礼赋》。分别是《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唐玄宗一看,这个文章来得太及时了。《新唐书·杜甫传》浓重地记下了一笔:“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让杜甫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杜甫在一天内声名大噪,考试时集贤院的学士们围绕着观看他秉笔华章。这次考试让杜甫备感荣耀,多年以后他回忆起当时的场面,还心潮澎湃,《壮游》诗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玄宗不用膳就把我召见,见而奇之,集贤士齐聚一堂。在《莫相疑行》中津津乐道:“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可是这个幸运一闪即逝。考试后他等候消息,结果毫无下文。

杜甫的试卷呈给李林甫,他看都不看,随手扔掉了。

杜同学只好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

实际上杜甫不甘心就此沦落。为了早日获得实授的官职,天宝十三载(754年),杜甫又写了两封上访信进献:《封西岳赋》和《雕赋》。所以这一年,杜甫写诗感谢张垍。

但是,这次杜甫苦心营造的自我展示机会,化为泡影。李林甫既然在玄宗那里说了“野无遗贤”。又怎么能单单让杜甫一个漏网呢?!

天宝十载(751年)以后,过了四十岁的杜甫,在长安的日子小有起色。朋友们给杜甫资助,帮他在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盖起房子,结束了京城流浪的日子。这位饱受权贵和客栈老板白眼的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欣喜之情藏不住,动不动就自称“少陵野老”、“少陵布衣”。杜甫把家人接到长安,可见他对未来信心大增。妻子杨氏,此时不到三十岁,大儿子宗文五岁,小儿子宗武未满周岁。杨氏到长安,面呈喜色,宗文宗武蹦蹦跳跳。

然而家里用度紧张,杨氏心中有数的。有钱买米无钱买盐,赊借是常事。偏偏这一年,绵绵秋雨又来了,一连下了六十多天,米价暴涨,很多人家顾不得御冬,抱着棉被换米吃。

杜甫的父亲死于这一时期,长安的开支巨大,一年又一年的沉寂,权贵们对他失去了耐心,对他越来越冷漠。杜甫不得不靠卖药为生,他自嘲饿不死,十天一顿饭,也捱过来了。长安城里他四处转悠,挎着宝贵的药篮子,“酷见冻馁不足耻”(《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天宝十三载(754年),杜甫大病一场,差点死去。“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三日相交战”(《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他卧病一百天,瘦得皮包骨头,身体坏透了,心情糟透了。偏偏这年秋天,长安多雨,他的衣服被子生了霉,下床便是青苔,出门踏水坑,积水中还生出小鱼。(《秋述》:“多雨生鱼,青苔及榻。”)

在这种贫病交加的状态下,杜甫反倒很坦然,饥饿时就睡觉,不去麻烦别人,衣服破了就破着穿,补什么补啊。诗云:饥卧动即向一旬,敞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朝廷故旧礼数绝”,杜甫的富朋友们,在他患难时踪影全无。幸亏一位叫王倚的普通朋友,把大病初愈的杜甫接到他家去,花钱请医生买补品,使他慢慢康复。病榻上的杜甫,终于看见这几年自己在长安的真实身影: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大病一场,跟死神照过面了,寻视周遭的目光会产生变化。这几句诗,道出多少文人的辛酸。

杜甫不得不将妻儿送往奉先(陕西蒲城)投靠亲戚。老婆孩子走了,家里变得空荡荡。杜甫深夜守着孤灯,写下一封又一封求职信。“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老婆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客人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饰过来。

杜甫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这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杜甫的上层外交起了作用。天宝十四载(755年),朝廷一纸任命,派他到河西县担任县尉。到长安这么多年了,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县尉系实职,专管衙役、捕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兼刑警队长。唐代县尉多由进士担任,京畿县尉职位尤重。县尉有油水的,灰色收入数不清,捉人放人都得些好处。

但是河西县离长安太远,而且也只是个从九品,杜甫不去。

第二年,朝廷给他另安排了一个小官职:兵曹参军,从八品,保管军用仓库的钥匙,被军官们呼来喝去,开门锁门。好处是有点俸禄,他不用去卖药了。门前喝酒,仓库里读书,倒也自在。余下一些银两,准备带给老婆孩子。杜甫在少陵(长安城东南)有一个家,结束了京漂生活。

仕途不幸诗家幸。长安十年,杜甫在天堂和地狱里煎熬过。他的诗歌脱胎换骨。情携沉郁,诗语顿挫,杜甫形成了的诗歌风格。

安史之乱前,杜甫写的诗,首推长诗《丽人行》。天宝十二载(753年)的春天,杜甫亲眼目睹一大群宫中丽人游曲江,踏青芙蓉苑,写下著名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三月三为上巳节,宫中佳丽鱼贯而出,曲江边上姹紫嫣红。杨玉环和她的三个姐姐走在丽人队伍前边,佩环摇动,酥胸半裸。这一年长安涝灾,许多房屋倒坍,成千上万的穷人啼饥号寒,高官富人画船争艳,正忙着欣赏雨中秋色。杨国忠欺骗玄宗没有雨灾,杜甫愤怒地写诗揭露。

他为唐朝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深深忧虑。天宝年间,唐军疯狂开边:鲜于通攻南诏(云南西北部),大败,死六万人;高仙芝远征大食(阿拉伯),带去的数万人全军覆没;安禄山强攻契丹,又死六万人。朝廷不甘心失败,大募新兵,连抓带骗送往军营。《资治通鉴》说:“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还有一首写于天宝中后期的《兵车行》。杜甫几番站在长安渭水咸阳桥旁,目睹为皇帝开拓边疆士兵们,一拨又一拨从桥上走过,是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在简陋客栈写下著名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后来,杜甫又写《前出塞九首》,直接追问统治者了:“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杜甫一眼看透皇权的要害处,追问它的逻辑,它的运行模式。

杜甫深切地感受到,盛唐离乱唐只一步之遥。

3 少陵野老吞声哭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初,杜甫从长安赴奉先(陕西蒲城)探亲。这次探亲,杜甫的心情是愉快的。长安十年长漂,毕竟跻身仕途,少陵原上有个家。

他骑马,半夜从城里出发,天寒地冻,风嗖嗖地从耳畔划过。凌晨路过骊山,伫马遥望华清宫,想象玄宗与杨氏兄妹正在宫中享受春天般的温暖。《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每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

杜甫快马加鞭,昼夜兼程,耳边回响着华清宫的音乐。飞雪夜归人,多么兴奋!推开柴门,却听见哀嚎声:他最小的儿子刚刚饿死。

杨氏痛哭,四邻抹泪,杜甫老泪纵横心如刀割。

草草安葬了幼子,杜甫在奉先写诗,五百字一气呵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诗中说,杜陵这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傻。对自己的期望,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做稷、契那样的社稷之臣。这种想法竟然落得个到处碰壁,现在头发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

诗从志向入手,忧国忧民,矢志不渝,愈挫愈勇,老而弥坚!

四百字后,诗人才写到幼子饿死: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诗人自叹:老婆孩子在风雪那边受冻挨饿,我怎能长久不管?这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谁知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惭愧呀,做父亲的人,竟没本事养活孩子!

中年丧幼子,杜甫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却能看到自己是特权阶层的人,比失去田地的农民、到远方打仗的士兵强多了。他都这么悲惨,平民百姓又将如何?“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杜甫对皇帝的忠诚,就像葵花向太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可是同样坚定的,是他伟大的民间立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

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杜甫发出沉痛的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声吼,惊天动地!

忠君、爱国、爱家、爱天下苍生,推己及人,时刻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杜甫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博爱的胸怀,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在这首诗中,杜甫已经预感到貌似宏丽的大唐危机四伏。

果然,一个月后,掌控着东北、华北广大地区的军政大权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20万反唐,安史之乱爆发了!铁骑所过之处,血光遍地。仅三十三天,洛阳沦陷。

天宝十五载(756年)的暮春,还在奉先探亲的杜甫,仓皇加入逃难的人流。百万难民忽东忽西乱窜,哭喊声动地。杜甫的马被人抢去,慌不择路,跌入荆丛,摔伤了腿,眼看落入胡兵手。家人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杜甫不见了。幸亏侄子王砅骑了一匹马,赶回去,把杜甫从这荆丛里救上来,扶他上马,自己一手牵缰绳,一手拿大刀保护杜甫,这才赶上家里人。

一家人在陕西境内流窜。路过彭衙(今陕西白水县境内)时,小女儿饿得大哭,惹来虎狼长啸。夏季雷雨大作,山洪又来了,很多人往树上爬,有胆小的,数日不下树。杜甫与杨氏拖着二儿一女,泥泞中连滚带爬,到鄜州的羌村(今陕西富县南)。后来,杜甫在《彭衙行》中记载了他携妻子儿女逃难经过彭衙时的情形:……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杜甫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又想起朝廷。自己是朝廷官,要去报到。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称帝。杜甫启程向北,只身走延安,欲出芦子关(陕西横山附近),投奔灵武。

这一路艰险无比。四周胡兵虎视眈眈,沿途岗哨林立。杜甫挥剑开路,躲避虎狼,千辛万苦,还是被胡兵捉去,押送长安。这一关就是一年。

时在九月,杜甫再入长安,不过是囚犯。他看到的长安,“决眦入血腥”。

长安沦陷近百日,大屠杀已经过去。劫后的京城惨不忍睹,到处都能闻到尸体的气味儿。断垣残壁下,曲江渭水中,头颅、断肢横陈,肿胀尸身漂浮。大屠杀发生在炎夏,艳阳照着成千上万的尸体,街巷堵塞,渭水不流。胡兵杀汉人,连婴儿都不放过。腐烂的尸身臭气熏天,胡兵又驱使汉人清扫战场。城北的皇宫禁苑、富人区,尸体堆成山。

杜甫大半个冬天躲在没人住的房子里,春日入夜溜出去,沿曲江潜行。忆及京都繁华,杜甫悲从中来,写下在《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杨玉环葬于渭水之滨,而玄宗远在剑门关内,彼此永无消息。杜甫又写《哀王孙》,对沦陷的故国、昔日的长安寄托了深沉哀痛。杜甫身陷贼中,却密切地关注战事发展。

唐军与叛军激战于陈陶,丞相房管指挥的四万人几乎全部战死,杜甫悲愤之极,写下《悲陈陶》:孟冬十月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四万良家子,从早晨拼杀到黄昏,鲜血染红了河流。而群胡得胜回城,唱胡歌饮美酒。沦陷的长安百姓向北啼哭,日夜盼望官军来。

妻子儿女在鄜州,生死未卜,杜甫写《春望》,寄托深沉的忧家忧国之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

杜甫官小,没名气,胡兵看管不严,他瞅个空子逃出来了。他发挥游击队员的功力,昼夜疾走,穿过唐军与叛军对峙的地带,从一座山偷偷爬到另一座山,几次险些丧生。时隔多年,杜甫想起这一幕还心惊胆战。

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打胜仗。肃宗李亨从灵武迁到凤翔。杜甫再见到肃宗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草创,正用人之时,肃宗被杜甫的忠心感动,封他做左拾遗。左拾遗的主要职责是提建议,官不大,八品,但是属中央级官,职位很重要。

杜甫履行职责,提的第一个建议,是为丞相房管辩护。

房管打了败仗,他的政敌诬陷他的琴师董庭兰贪污。战争特殊时期,肃宗下令查办。

经过周密调查,杜甫认定房管没有贪污,便提建议说:“罪细,不宜免大臣”。肃宗大怒,转而查办他,幸亏宰相张镐说情,这才把肃宗怒气压下。

这事看起来简单,实质是太子党和玄宗党的斗争。肃宗解决房管,是清理门户。杜甫没弄清就里,就放了一炮。

杜甫的不来事儿,还在后头。他回家写了一封检讨书,先把房管夸了一通,再说我做错了,肃宗火上加油,给他放长假,让他回家看看。这些都说明,杜甫不是当官的料。

从凤翔到鄜州,660多里,杜甫发怵,向一位叫李嗣业的将军借一匹马。他在《徙步归行》一诗中写到打借条: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老杜说:我知道战争时期,马匹是紧缺物资,可是我老婆天天在家哭着,我孩子在家里面见不着我,你就给我一匹马,还得好点的马,不然怎么走得到呀。好吧,李嗣业给了他一匹马。

不管自己混得怎样不如意,战乱年代,能跟家人相见,杜甫是高兴的。

群山绵延,马背上瘦削的杜甫渐行渐远……《羌村三首》(其一),记录这次赴羌村与家人团聚: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妻子惊喜地望着杜甫,你还活着,这不是做梦吧?!千言万语,无限酸楚,在流泪又转笑中,照见了平凡的幸福。

长安收复,新老皇帝相继返京,杜甫举家迁长安,但他的好日子一晃而过。

乾元元年(758年)端午,肃宗赐给杜甫香罗和甲衣。杜甫《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杜甫惊喜不已:宫衣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爸的臣子,把房管、张镐、严武、贾至、高适、岑参等人贬出京都,杜甫愣以为皇帝眷顾自己,没想到端午节过后几天就被外放了。

杜甫贬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华州原来是没人去的穷山沟,杜甫的办公桌上蝎子爬,苍蝇蚊子满天飞。积压了几个月的公文堆到杜甫手上,使他冲到山崖边发狂大叫。气愤之余,还是写诗吧,这就有了《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洛阳也收复了,杨氏带着孩子回洛阳老家。次年初,杜甫向州官请了假,千里迢迢赴洛阳,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匆匆返回。

战局多变。三月,史思明再次攻破洛阳城。相州(河南安阳)大会战,六十万唐军全线溃退,每过一地,抢掠民宅,州官县官止不住。杜甫正在返回华州的途中,目睹了大混乱。唐军为补充兵员,到处抓人。河南陕西,抓得鸡飞狗跳,十室九空。

杜甫就沿路看到战乱之后的情景,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就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新安吏》写在河南新安征兵,征到一个小孩子,孤儿,杜甫很同情他,鼓励了他一番。《石壕吏》写杜甫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并自请应役的经过。《潼关吏》是告诫当时戍守潼关东大门的唐朝军队,不要再犯哥舒翰的错误。《新婚别》是说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己的丈夫上前线。《无家别》是说刚刚在前面的战场上溃退回到家的战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经荡然无存,却接到了官府的文书,要求他再次参军。《垂老别》是说一个老人家里没有孩子了,也被征到兵要去作战,跟自己的老伴儿告别,上前线。

这一组诗歌,是杜甫代表作,与《诗经》、《乐府》中的一些名篇比肩而无愧。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回到华州后,不久弃官而去。《新唐书》载:“关辅饥,辄弃官去。”杜甫弃官,因为四月关中大旱。战乱年代,又逢天灾,物价飞涨。杜甫那点工资,只够买半斗粮食,一家六七口没法活下去。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辞官意味着他不复留恋仕途。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遥远的大迁徙。

杜甫有个从弟杜佐做襄阳节度使,他在秦州有一个小庄园。杜佐说庄园里的瓜果蔬菜茂盛,这对杜甫来说,吸引力太大了,他就举家翻越陇山迁徙。陇山高近千丈,古人戍边行役,一向视为畏途。旧日记载说,山路九转,翻越要用七天的功夫。杜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秦州,住在郊区的一个小破屋里头,一到下雨,内外如注。杜甫在《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一诗中记叙了向杜佐借米的情景: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他大概觉得诗价等于米价,杜佐却躲得远远的。老杜饿得肚子咕咕叫,还在操心国家大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老杜担心吐蕃以后攻长安。后来的事实印证了杜甫的操心。老杜在秦州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住了三个月再次迁徙。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肃宗将亲生小女儿宁国公主,进贡给回纥60多岁行将就木的老可汗为妾,出嫁回纥仅三个多月,老可汗便死了。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宁国公主据理力争,回纥才同意她回长安。但不能安然回去,贵臣们执行回纥的风俗,在公主的脸上割了几刀。公主只有带着创伤,嚎啕着回到长安。远在秦州的杜甫,感慨良多,写《即事》一首:闻道花门破,和素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此诗评肃宗对回纥和亲政策之失计。

乾元二年(759年)冬天,可能杜甫写过求助信,同谷县令邀请他到同谷,于是杜甫举家迁至同谷,可是到了同谷,县令连影子也没有。杜甫贸然走他乡,过于相信亲朋,全家陷入困境。他写下了许多悲伤的诗句,即《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读来不由催人泪下: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发乱飞行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零下十几度,杜甫不得不拣拾橡树果子为食,不然就去挖地里的野芋头。苦苦捱了一个月,眼看有人要饿死,杜甫和妻子紧张商议,决定长途跋涉,到天府之国成都。

一家老小又上路了。时在十二月,最寒冷的日子。途中有传言,李白已死,杜甫一连三夜梦见李白,写《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诗是吾家事。”这一年,杜甫从洛阳返华州,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向遥远的成都进发,几千里折腾,受冻挨饿,却是写诗最多的年份。在秦州,他写了800多首诗。

4 草堂春秋

千秋华夏一诗圣,万里江山两草堂。

杜甫一家人,走了整整一年才走到成都。当时的成都,号称十万户,实际人口在二十万左右。繁华仅次于扬州。而成都远离战火,杜甫对它寄予莫大希望。

乾元三年(760年)春,在朋友的资助下,杜甫草堂在浣花溪暂落成。虽然简陋,但是对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他写下了一首清新明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初夏时节,浣花溪畔山青水碧流水淙淙,天上飞翔的白鸥给河边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气息。河边有几位少年在垂钓,岸边的垂柳底下有几个老翁在下棋。有朋友供给柴米和住所,还有什么可奢求的?杜甫满眼喜悦。

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在城里做司马,他和高适、严武及邻居都来资助杜甫。杜甫此时的人生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久,当地的县太爷崔明府来看望他。杜甫喜出望外,写下了《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环境幽美,邻里和睦,主人殷情,客人贵雅,一派明媚。

草堂附近,得地有数十亩。杜甫为建设宜居家园,忙得不亦乐乎:《萧明府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处觅绵竹》、《凭何少府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从这些诗题看,杜甫的家相当于一个小农场了,花团锦簇。诗人漫步花径,看见邻居黄四娘,《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信手拈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小路两边的花丛里蝴蝶飞舞,在各色的花朵间留连忘返翩翩起舞。不时有一两声莺啼在林间传来,把春意渲染的更浓。因为杜甫,这位无名的黄四娘芳名千古。

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以后,又在锦江岸上搭建了水亭,专门用来垂钓和远眺。《水槛遣心》写出了杜甫满足的心情: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水亭虽然离城市很远,但是视野开阔,是个眺望的好地方。碧绿的锦江水面宽阔,很多地方几乎见不到江岸。蒙蒙细雨洒在江面上,小鱼们在水面上吐着水泡,欢快地在水里游动;微风轻拂,小燕子倾斜的略过江面,留下一丝轻微的漪澜。草堂的四周林木茂盛繁花似锦,在春日的黄昏里散发着阵阵香气。

杜甫最钟情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少不了要去缅怀,写下了著名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祠堂周围松柏森森,显得庄严肃穆。台阶和墙角碧草丛生,一派生机盎然。茂密的树叶里传出几声黄鹂的鸣叫,反而使祠堂显得很沉寂。诸葛亮所处的那个年月跟现在很相似,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千秋共鸣。

大概杜甫的性格有点放大自己的痛苦,深秋的一天,一场大风把草堂屋顶上的茅草吹走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佛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杜甫总是站在个人的苦难低谷,愿天下苍生幸福。

然而平静的生活维系的时间并不长,一年之后,杜甫在成都所依靠的朋友严武入朝为官。走到半路,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起兵作乱。杜甫在草堂待不住了,不得不去梓州避难。

杜甫的“草堂生活”在这一年的冬天暂时告一段落,离开草堂以后,他先到射洪县参观初唐大诗人陈子昂的故居,然后到通泉县参观郭元振故居。顺便还到庆善寺薛稷的书画壁。

次年,广德元年(763年),唐政府军收复河南河北,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说后大喜,产生了回京城的念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是此时所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感情奔放,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由于种种原因,杜甫的重返京城的计划始终没有实现。就在他游荡东川的这段时间里,成都传来消息,好朋友严武任剑南节度使,重新回到成都。

杜甫听说后才从梓州搬回来。再次进入草堂,心情大好,提笔写下一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风格明丽,意境雄浑,气象光明,堪称七绝“绝唱”。

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做了节度使参谋,好歹也算是吃公家饭的,每月都能按时领取工资,总比单纯靠朋友资助过日子好一些。不过杜甫对那种幕僚生活很不满意,没过几个月便请假回到草堂。第二年三月便写了辞职报告,彻底结束了幕府生涯。

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以后,杜甫失去依靠,无奈举家南下,至此“草堂生活”告一段落。

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以后,他后半生最后一段安定的时光就此结束。杜甫带着家人从成都往南走,先后到达四川乐山、宜宾、重庆等地,在重庆的龙兴寺居住一段时间之后,顺江流而下移居奉节白帝城(那时候叫夔州)。此时的杜甫已是体弱多病,基本上可以说是五十多岁的人七十多岁的心脏。流离的生活给了晚年的杜甫一副多病的身体。

杜甫在夔州的这段时间里,多亏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得以再次有了安身之地。这时候的杜甫开始着手整理早年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作用。

大历二年(767年)春,56岁的杜甫迁居瀼西草屋。草屋附近有果园四十亩,菜园子好几亩,还有稻田若干顷,还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几个“隶人”,可以说生活衣食无忧。

然而秋季的丰收和暂时的定居没有给杜甫带来喜悦。杜甫天生就是一副操心的命,忧国忧民、忧天下社稷。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割据、朝廷暗弱,人民照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好。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杜甫抱病登高,千古名诗《登高》一泻而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江两岸猿啼声声,显得十分悲哀。举目远眺,看见飞鸟在沙洲上盘旋,形单影孤,心情更加低落。北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连大自然都为诗人而哀愁。滚滚长江水从天边流向另一个天边,不可阻挡的滚滚而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见杜甫的胸怀。

大历二年秋冬之际,杜甫在夔府看到了一个女子在做舞剑表演。一问,竟是公孙大娘的高徒李十二娘。杜甫一阵感叹,不由得回忆起儿时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情形。

杜甫在草屋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吴姓朋友自忠州来,他把草屋借给了朋友居住,自己则有了东游荆襄的打算。于是收拾行装顺江东下来到荆楚大地。他久病的身体依旧不见好转,因为某种疾病的原因,左耳朵也变聋了。

大历三年(768年)元宵佳节后,杜甫离开夔州踏上了前往荆襄的道路,苦心经营一年的草屋连同果园菜园也赠给了别人。杜甫出三峡后的在江陵逗留了几个月,迁往公安,几个月之后移居衡州。途径岳阳的时,登上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号称古今登楼第一诗的《登岳阳楼》诞生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五年(770年)春天,一直在湖南漂泊的杜甫遇到了京城好友李龟年。看着朋友落魄的样子,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有预感,他这次见到李龟年恐怕是最后一次了,毕竟两个人都年纪大了,而且都有病在身,燃烧的生命随时会枯竭。杜甫和李龟年分别之后来到衡阳,在游览岳庙的时候被大雨所阻隔,一连十几天没有吃东西。在衡阳待不下去,他起身投奔郴州的舅氏崔伟,在经过耒阳县的时候又被雨水阻隔。这事被耒阳县令知道了,这人对杜甫非常崇敬,于是驾船把杜甫接到耒阳县城。县令给杜甫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当时的杜甫实在是饿极了,一下子吃了好几斤牛肉白酒,可能是由于肠胃的原因,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一代诗圣就此陨落。

孔庆翔说: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在世时,籍籍无名,即使在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乃至死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依然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杜甫的背影与人世渐行渐远,形成了“千家注杜诗”的局面。

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人格在古代诗人和知识分子中,是崇高的、完美的,堪为世人的典范,称之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章 诗王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吊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是早慧的神童,也是早恋的情种。他的情诗写得回肠百折,令人叹为观止;在现实中他也倾情上演《长恨歌》。他是贞元进士,善于用诗歌这个独门武器经营仕途,制造人气场和保护盾甲,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晚年官运更隆。他写诗上取《诗经》,瞄准杜甫,自觉地用文字打败时间,以诗歌扬名后世。他的乐府诗针砭现实,质朴刚健,观察入微,通俗易懂,为百姓喜闻乐见。他晚年号醉吟居士、香山居士。他的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存世有《白氏长庆集》。

1 到京城买房很容易

白居易是中唐一声嘹亮的唢呐,富丽,婉转,尖锐,有时呜咽。

他轻轻浅浅,百姓喜爱他,皇帝怀念他。

有此殊荣,白翁该得意。

唐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县城东郭村。

白居易的先祖,有一个大大的名人,就是白起。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白居易在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后来秦始皇封白起的儿子白仲于太原,白氏在太原成为望族。于是白居易写诗、作文时,动不动自称“太原白居易”,原因在此。

白居易世代书香门第,而官阶不高。他的父亲白季庚先后做过彭城县令、徐州别驾、襄州别驾等职,后来他把家迁居新郑县西的东郭村,白居易在此度过童年。

白季庚41岁时结婚,夫人陈氏当时只有15岁,两年后,白居易出生。

父亲常年在外做官,母亲陈氏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陈氏善良贤惠,有学问,有见识。她教育出的孩子,个个不凡。

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就能识字。《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有一次,乳母指着屏风上“之”、“无”两个字,读给他听,白居易尽管还不会说话,却似乎记住了。后来,无论谁让他指认这两个字,他都能明辨无误,百试不爽。白居易不满周岁,就为汉语贡献了一个典故:“略识之无”。

白居易三岁,母亲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温声细语,昼夜教导。五六岁,已开始学作诗,八九岁懂得诗词声韵,能用琵琶熟练地弹奏《秦王破阵舞》,乡邻都称其“神童”。

白居易的一生,几乎见证整个中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朝廷的控制力极大削弱,吐蕃进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不断。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战火中飞蓬流转。唐建中二年(782年)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叛乱。四月,河北藩镇朱滔叛乱。六月,王武俊叛乱。十月,李希烈叛乱。次年,朝廷对两河用兵,十月,德宗逃往奉天,朱泚据长安称帝,围奉天。十二月,李希烈陷汴州。这一年,武元衡进士及第。

为避战乱,11岁的白居易随母迁往父亲的官地徐州。徐州未住多久,战事又起。白季庚将白居易的母亲送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安居在濉水南畔东林草堂,另送白居易到苏、杭避难。从此,白居易便开始了“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的漂泊生活。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更加思恋自己的故乡与亲人。

白居易十五岁时在越中游历,发奋读书,诗文成就,已见不凡,准备应进士第。还经常跟文人士子讨论天下事,找机会接触韦应物、房孺复这样有名的地方官,跟他们学作文,制事方略。

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从越中回到了符离家中,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白居易虽然诗才出众,但不是生徒出身,只有走乡贡一条路。唐朝科举制度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指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学子,直接送往尚书省应试;二是乡贡,指学馆以外的学子,按“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规定,而先经所在州县的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因为他们是随各州的进贡物品同时解送的,所以称乡贡。况且唐朝试卷都不“糊名”,达官贵人和名士推荐,对考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贞元五年(789年),17岁的白居易在父亲白季庚的鼓励下,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才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被举荐而谋得一官半职,满怀希望要去京城长安。

唐朝的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这段记载的背景是,贞元三年(787年),顾况为李泌所荐引,担任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朝廷重要文件的著作郎,是诗界大腕,文坛掌门。尤其在李白、杜甫、王维等顶级大师离世之后,他独撑唐诗一片天,无论朝野,求见者极多,常常昼夜等待,门庭若市。他是大诗人,又是宰相李泌的挚友,十分高傲,一般士子求访不易,更难得到他的赞赏。

到了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顾况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踢出长安,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

顾况在贬官南下途中,路经衢州,与要到长安去的白居易有了这次接触,白居易的诗名不胫而走。

初见时,顾况很有点瞧不起白居易这个初出茅庐、年未弱冠的陌生少年,就疑惑地问:“你家住何处啊?”白居易连忙答道:“晚生姓白名居易,从东都来冒昧拜见先生。”说完就恭敬地呈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看到书衣上的姓名,忍不住调侃道:“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说的脸面泛红,不知如何应对才是。只是低头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

戏言毕,顾况还是拿起诗卷,随手翻开,阅读下去。过了一会儿,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页,他的手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不由轻轻地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大为赞赏,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妙啊!青年才俊如此,长安居亦易矣!”

正是顾况对白居易的刮目相看,使白居易的诗名惊动长安,他一到长安便名声大振。

不久,17岁的白居易乘着激情写出《咏王昭君》,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写的《咏王昭君》诗二首,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时在夏天,长安天气酷热难忍,达官贵人抢购冰块祛暑,以至于货缺价奇,不得如愿,然而,白居易需要冰块,售冰者却用筐装送,分文不收,他们喜爱这位难得的诗才,愿意无偿为他服务。

而这一年,白居易在长安城,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再加上刻苦攻读,不但不能久居下来,相反,他大病一场,差点死去,不得不返回符离。

贞元六年(790年),18负的白居易重返符离家中发奋攻读。他在《与元久书》中写道:“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得舌头成疮,写字写得手肘生茧,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几年的苦学,白居易学识文章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贞元十年(794年)五月二十八日,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突然病逝于襄阳官舍。由于白季庚生前为官清廉,没有什么积蓄,突然过世,担任符离主簿的白幼文和白居易、白行简兄弟三人不但没有能力把他的灵柩运回原籍,甚至也无力较好地安葬,只好把父亲灵柩暂厝于襄阳县东津乡南原村,然后跟哥哥一起护送母亲、外祖母和弟弟返回符离故居。

父亲去世,没有工资,白幼文因为守孝丁忧,也没了薪水,再加饥荒岁月,白居易家庭的经济情况变得非常困难,日常生活常常难以维持,“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的白居易在溧水顺利通过乡试。贞元十五年(799年),在叔叔白季康的和哥哥白幼文的安排下,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在宣州主持的贡试。

白居易参加乡试的试题是《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诗题出自谢脁《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白居易在《窗中列远岫诗》中写道:“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后来有人将它与盛唐诗人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称为科场诗作“双璧”),造语玲珑、意境悠远,很得崔衍赏识,被破格选为宣州“乡贡”,获得了去京城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

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再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首都长安,轩车高乘络绎不绝,笙萧歌舞喧闹不止。

这年二月十四日,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试如期举行,试题为《性习相近远赋》和《玉水记方流诗》,另加策论五道。白居易考中了第七名进士。在同榜进士陈权、王鉴、郑俞、吴丹、杜文颖、崔玄亮等十七人中,时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一个。白居易不无得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离京之际,同科进士设宴欢送,同唱衣锦还乡曲。

贞元十六年(800年)秋,进士及第后的白居易重返宣州,专程拜谢崔衍“贡”举之恩,并希望继续得到崔衍的提携。白居易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一诗中,称自己是“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在宣州与杨虞卿相识。

回到长安后,白居易先后参加了吏部侍郎主考的“拔萃科”和唐宪宗亲自主考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名高中均奏凯而归,“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天,白居易离开符离,转道洛阳,准备次年应考吏部的拔萃铨试。这届铨试是吏部侍郎郑珣瑜主持的。经过一次次地考试选取,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李建、崔玄亮等名列甲等,联袂登第,数月的拔萃考试也使他们几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贞元二十年(804年)春,白居易西归,路过洛阳,拟偕母亲与弟弟同赴长安。他果然在长安住下来。

一年后,他把家搬到搬家到与好友元稹比较近的永崇里华阳观,与元稹一起准备中央公务员考试。白居易闭户累月,潜心结撰策论,“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万”,将自己的策文七十五目编为四卷,名曰《策林》。在《策林》中,白居易陈述了自己“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致”的政治主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后来,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通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元稹考得甲等,授官左拾遗,白居易入选乙等,被任命为周至县尉。

2 官场愤青的突围

白居易是富贵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中,他排第三,但从职场生存智慧比较,他高居第一。

初入官场的白居易,向污浊朝廷“作狮子吼”,一个字:猛!

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和元稹同时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唐顺宗李诵将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改元为永贞元年,开始了以王叔文的“永贞革新”。白居易写一封三千言的长信《上宰相书》,对永贞党人表示支持。仅半年之后,永贞党领袖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旋又赐死,韦执谊被发配海南崖州,忧愤而死;其余都遭贬谪。白居易差点撞上刀口,惊恐之际,也受到极大触动,刚刚生长的“兼济天下”之志几被摧折。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周至县尉。县尉要到民间催缴赋税,诗人的良心滴血。

在折腰为小吏的惆怅日子里,白居易写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芒种时节,黄鹂催唱,白居易策马南召冈,他看到一幅令人心酸的图景,这就是诗歌《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由农民生活的痛苦,白居易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诗传到京城,县令脸上不好看,让他靠边站。

白居易乐得游山揽胜,最喜的是城南三十三里的仙游山和仙游溪: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寄迹鸳鹭行,归心鸥鹤群。唯有王居士,知予忆白云。何日仙游寺,潭前秋见君?

仙游山上有寺,曰仙游寺,水复山重,清雅宁谧,乃是隋文帝避暑的山宫。仙游溪中有潭,曰黑龙潭,虽不甚宽阔,却青森无底,深邃幽静。

元和元年(806年)冬日,白居易和王质夫、陈大亮聚会于仙游寺云居阁,在诗酒畅叙中,大家谈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嵬与周至本就不算太远,天宝十五载的马嵬喋血也才刚刚过去半个世纪,人们记忆犹新,话及马嵬兵变,个个唏嘘感叹。

三人相约,由白居易写《长恨歌》,陈大亮写《长恨歌传》,王质夫先行赏析,评判。

周至,仙游,云居阁,诗坛醉约……运传神妙笔,逞卓荦才华,回环曲折,宛转超凡的千古绝唱《长恨歌》由此诞生: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篇洋洋洒洒的爱情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

随后,陈大亮也完成了《长恨歌传》。陈大亮在《长恨歌传》中叙写创作缘起道:“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相得益彰,各具其妙。

千古名篇,常读常新。有人认为白居易在巧妙地利用《长恨歌》,含蓄地向皇帝进谏。进谏的都是国是:宦官当权,国家不幸,皇帝社稷危如累卵;藩镇割据,国家永无宁日;内宫规模过大,开支庞大,直接影响了黎民百姓的正常生活和官场的正常秩序。

写爱情也罢,讽谏也罢,把皇家写得一往情深的《长恨歌》,迅速传到京城,被青楼妓女谱成歌曲,不多日便传布朝野。

不久,白居易获得升迁,受命入朝,任官翰林院。愤青白居易发扬书生本色,连上一道道奏疏,拼死拼活,把众多不可一世的权臣拉下马。

元和三年(808年)夏,因牛僧孺科场冤案,宪宗听信李吉甫和众宦官,贬杨于陵为广府节度使,罢裴垍翰林学士,除户部侍郎,裴垍、王涯出翰林院,白居易义愤填膺,上《论制科人状》,慷慨陈辞,然难以改变宪宗的决定。

元和三年(808年)九月,荆南道节度使裴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司空、同平章于頔请求入朝,白居易上奏指出裴均在驻地大肆搜刮,进奉朝廷,于頔更是公然聚敛,肆意虐杀,提醒宪宗加以拒绝,宪宗不纳。裴均、于頔因此记恨白居易。

不久,淮南节度使王锷来朝,要求宰相头衔。王锷曾任岭南节度使,大肆搜刮民财,让他的儿子在朝廷天天请客,对宦官巨款贿赂,对宪宗厚贡进奉。白居易上《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强烈反对王锷的买官之举,宪宗看了奏章后,便给王锷加封官衔,把他打发了。

元和四年(809年)春夏季节,天气久旱,饿殍载途。白居易上疏《论和籴状》,主张改配户和籴为开场自籴,或者改和籴为折籴。这么好的利民举措,宪宗竟不予采纳。

元和四年春上,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了,其子王承宗要继任。宗宪宗早就想革除河北三镇的世袭积弊,可笑地把兵权交给了宦官吐突承璀。白居易作速上奏,请宪宗罢去吐突承璀,未予采纳。后来突承璀涉足军界,宦官集团形成气候,朝政日非。

元和五年(810年)二月,元稹因追查河南尹房式弄虚作假,在华阴县敷水驿住宿时,遭宦官刘士元使马鞭痛打。元稹贬官。白居易上奏表三次,力陈元稹无罪,不当贬黜,无果。

而在长庆二年(822年)二月,好友元稹做了宰相,他有意要解除裴度的兵权,怂恿穆宗罢兵。穆宗听从了元稹的意见。白居易对元稹的这种作法极为愤慨,于是上《论请不用奸臣表》,揭露元稹:“臣素与元稹至交,不欲发明。伏以大臣沈屈,不利于国,方断往日之交,以存国章之政。”白居易不以私害公的凶猛,实在让人钦佩。

作为御史大夫,白居易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强大的敌人。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的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脸色,事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提拔的,居然敢这样,多半是不想混了。”

面对大势,思考再三,白居易上了一道陈情表,以“臣家素贫,臣母多病”为名,要求下派锻炼。

元和五年(810年)五月,白居易便被授为京兆府户曹参军,官品倒是上调了,正七品,掌管京兆府的户籍、租税,对白居易却是沉重打击。元和六年(811年)四月三日,白母陈氏在长安宣平里第逝世,偏偏祸不单行,他的不足三岁的爱女金銮子也患了重病,不久离世。慈母与爱女的相继谢世,白居易极为悲伤。

为母亲守孝三年期间,白居易广泛接触民众,甚至亲自下田种作,朝廷的黑暗,使他了萌生乡居种田的念头。

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守孝结束回朝廷,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是个闲职,活动范围仅限于东宫。但只要陪太子玩好,太子登基之日,就是出头之时。

这时候,朝廷为新任宰相武元衡主使,加紧部署对反叛的淮蔡节度使吴元济的用兵,引起割据称雄的巨镇强藩的恐慌,担心唇亡齿寒,最终被各个击破。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天尚未亮,武元衡早起入朝,由住所走出靖安坊的东门时,突然有贼从黑暗处以箭射之,随从们吓得一哄而散,贼人抓住武元衡的马,杀死了他,割下他的头颅而逃走。大约在同时,另一伙贼人在通化坊击伤主战大臣御史中丞裴度的头部,裴度从马上摔到沟里,幸亏毡帽较厚,阻挡了刀锋,才得以不死。

血案发生,京城大骇,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白居易挡不住血脉喷张了,他不顾权限,上书皇帝,认为在京城里刺杀丞相,是对皇权的蔑视,是朝廷的莫大耻辱。要求追查凶手,捕贼雪耻。

白居易出于忠心,请求捉贼以肃法纪的正义举动,却触怒了另一宰相韦贯之等政敌。韦贯之、吐突承璀一帮,早就不满于白居易那些针贬时弊、揭露奸佞的讽喻诗和他的所作所为,此时借机报复,说白居易并非谏官,不当言事,应该定罪。

但是按照《唐律疏义》,东宫官员先于谏官言事,并不构成罪名,况且,白居易是在京师发生宰相被杀、合朝震竦的非常事件时,毅然率先上奏请求捕贼雪耻的,本应收到奖赏,若似此忠君忧国有罪,岂非荒唐难解?

不料此时,有人乘机散布谣言,说白居易性情浮华,文人无行,其母因赏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却还在作《赏花》及《新井》诗,如此违背人伦、忤逆不孝的人不能居官东宫陪太子读书,而且这样败乎礼俗、伤乎名教的人也不宜在京城里任职。这使白居易百口难辩,悲愤莫名。

在谏事和舆论的双重作用下,白居易被下派当江州(九江)司马。

初到江州,白居易的心情十分低落。总结几年官场生活,白居易若有所悟。他在庐山下搭起草堂,貌似要扎根山区。不过他的草堂,比杜甫的草堂不知好多少。按官品,江州司马是五品高官,比他父亲当年的官阶高出了好几级。他为家族争了这么大的光,忍不住要欣慰,要悠哉游哉。

秋天来了。浔阳山清水秀,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陷入苦闷的诗人,在一个送客的秋夜,为《琵琶行》赢得了一个契机。天才作品不期而至。《琵琶行》开篇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黯然销魂兮,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何况秋瑟瑟的江头。枫叶,荻花,江月,主与客,马和船,均被离情别绪所笼罩。喝酒无管弦,于是醉不成欢。

琵琶女的出场,韵味十足。秋弥大江,女子色衰,一个“抱”字,写琵琶女的生命中只剩下琵琶了。羞于见人的背后,多少辛酸!江州司马从琵琶声中似乎听到了琵琶女的心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掩抑声声思,似述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起初只有两三声,轻轻的,柔柔的,曲子未成,而情已出,全场寂静,唯见秋江荡秋月。琵琶挽留过去的时光,叹息黯淡的当下与未来。她哀怨,只因她始终活在生命的灿烂与凋谢的反差之中,她不认命才不得志。什么志呢?显然是嫁个好丈夫,爱她疼她欣赏她,使她原本不凡的生命得以洋溢喜悦。三两声,信手弹,琴技炉火纯青,却反衬情路堵塞,琴与情,背道而浑成。“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显现了情路堵塞,并作短暂的、也是永恒的停留。她的人性情态,就是如此这般,只有过去,不复有未来。萨特有名言:“人是人的未来。”而琵琶女却看不到未来。

突然,琵琶弹声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什么东西在震撼人?是她的命运。

她站起身了,“整顿衣裳起敛容”,在陌生的知音面前,她尽情表达,又不失礼数。也许她三十多岁,往后还有若干年,知音再难邂逅。对她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邂逅。

陌生与邂逅,乃是男女间的经典情态之一,其瞬间的交流有如原子裂变。没有后文。白居易有妇,琵琶女有夫,然而此情此景,二人终身不忘。花是去年红,月向梦中白……

诗人听她讲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些句子,透出多少烟花女子隐忍的辛酸。白居易发感慨: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是失意的高官,一个是沦落的娼女,身份悬殊,地位迥异,但白居易眼中却没有这些。他看到命运捉弄人,琵琶女色衰守空船,他年纪也大了,待在浔阳这地方,辜负平生抱负。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话说尽各自境遇,以及白氏对琵琶女的尊重。二人一见面,便有异样的好感。娼女从“千唤万唤始出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表明她弹琵琶,继而向陌生男人倾诉,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她自重,也赢得白居易的高度尊重。

轮到白居易向琵琶女倾诉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氏一席话,令娼女大为感动。她见过的官员不计其数,谁对她这样?互为知音,提到命运的层面了。良久立,良久是多久?五分钟还是十分钟?心中无限事,涌向喉头与指尖。这“涌向”何其不易,她五脏六腑的积郁得以翻江倒海。枫叶荻花秋瑟瑟,亭亭玉立琵琶女。良久立,立于白氏的杰出诗篇,也立在我们的心头。《琵琶行》六百多个字,把两个人的命运和盘托出,交互黯淡,又相映生辉,黯淡与辉煌,同时照亮浔阳江头的秋天。佳句比比皆是,仿佛随手一划,就传向千万年。

多谢白居易,多谢琵琶女!

这首长诗,再一次显示白居易对女子命运的深度关切。他能看到细微之处。而在细看的背后,总有什么东西在支撑。

白居易“吏隐”江州,设草堂于庐山脚下,混迹于青楼歌姬间,携同精美绝伦的《琵琶行》,飞向京城,流传民间。他似乎向暗波翻涌的朝廷,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白居易学乖了,跟你们一样堕落,再不是那个血脉喷张的愣头青,我无意高官,不当你们的政敌。

四年后,元和十三年(818年)底,白居易离开江州,到忠州(四川忠县)做刺史。这是他第一次做地方行政长官,白居易一展宏图,“整顿地方行政,宽刑均税,奖励生产”,放宽刑罚,取消土豪特权,与平民一样收税。仅一年,忠州变样,吏风带动民风,犯罪率减少,粮食产量上升。

忠州任期未满,元和十五年(820年)朝廷调他回京。白居易鸿运高照,升至中书舍人,在皇帝身边起草诏令。

此时宪宗死,穆宗立。这穆宗比宪宗又差一截,遇事毫无主见。党争又起,藩镇再叛。白居易针对军政大事屡上奏折,没用,皇帝的耳边声音太多,朝政日非。

所谓圣君贤臣,只能减缓一个朝代崩溃的速度。

权衡大势,白居易决定远离是非之地,请求外放做地方官。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转任杭州刺史。官阶再升,四品大员。

在杭州,他和在忠州一样政绩斐然。修西湖水利,浚杭州六井,充分利用朝廷给的权力,为人民做好事,不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事,史料记载明确,并非后人溢美之辞。

杭州一年半,州民送他,老幼拦道哭,白居易自知杭州豪强势力比忠州过之,心里抱愧: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回朝廷的路途中,升官诏书已至。其间穆宗却死掉,敬宗坐龙椅。这小皇帝年仅十六岁,贪玩,乖张,朝政付与一帮宦官。白居易走到洛阳停下了,不愿到长安。

长庆四年(824年)年三月,改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拖着病体,勤政为民如故,一病再病,他实在撑不住了,请求离任。

北上的那一天,全城市民送他,刘禹锡写诗描绘送行盛况:“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黑压压的小民哭成一大片,哭声透出皇权下的老百姓的无尽辛酸。

北上途中,惊闻噩耗:小皇帝被宦官刺杀。泪尽北望,白居易对政治空前的失望。

文宗李昂上台,下决心着手对付太监,也搞暗杀,密令宰相精心策划。然而策划不周,宰相反被太监们置于死地。另一边,高官之间争斗激烈,姓牛的斗姓李的,闹得乌烟瘴气。

白居易不搞党争,官倒越做越大,后来做到太子少傅,正二品,并进封冯翊县侯。俸禄极为丰厚,却经常闲着。

五十七岁他再得一子,取名崔儿,爱如珍宝。崔儿长到三岁,生病,一命归西。白居易从此无子嗣。

同年,元稹也死了,五十几岁。白居易得知消息当场晕倒。他把给元稹写墓志铭的厚赠财物,转赠他常去的香山寺。他是香山寺的居士,人称白香山。

他长居洛阳。远离长安的是是非非。

六十八岁他得了中风病,几个月下不了床。

七十岁,他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金是该职的一半,相当于四品官的俸禄,随意花销也花不完。他致力于慈善事业,出巨资开凿洛阳龙门八节滩。那地方滩险流急,又是商船必经之地,常有船翻人亡。

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卒,虚岁七十六,葬龙门山。洛阳人及四方游客常祭奠,墓前经年泪不干。有人专程从遥远的忠州赶来……

三年后杨氏请李商隐写了墓志铭。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江州司马四年,无疑是白居易的突围期。白居易从亢辞逆上的官场斗士,转化到谐世和流的士大夫,与他很好地利用了自己拥有的特别武器——诗歌艺术,使之成为求生存的一种利器,并将自己的智慧赋予其中,有密切关系。他自知压抑不住自己抗恶的冲动,在几个重要时期,自请离开朝廷,到地方做官,且政声显著,从而比较完美地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3 倾情上演《长恨歌》

白居易是情种,情痴。

一如他早慧的诗歌,他的爱情也早熟。如果像元稹写成《莺莺传》,他的爱情段子,又不知是会被谁演绎成怎样感人的“扇底桃花”。

白居易写了千古名诗《长恨歌》,他自己也在生活中上演了一曲凄婉动人的《长恨歌》。

唐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为躲避战乱,离开新郑,寄家符离。符离南临汴河,有埇桥,虽不如江南山水秀丽,但也清幽恬静。浩荡的汴河,从城南缓缓流过。著名的濉水,从西北流入,奔向洪泽湖。城的附近,港汊纵横。城中的碑湖,每到夏天,碧波粼粼,白鸥飞舞,也算是个风景秀丽之地。

在那里,他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其中就有小他四五岁的东邻农家女儿湘灵。他和湘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白居易的父亲去世后,白居易回到符离开始三年丁忧生活(为父守孝)。一直到贞元十三年(797年),他始终未离开过埇桥。三年中除了刻苦攻读外,他还开启了他的初恋,这次恋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再次来到符离,湘灵十五岁了,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出落得非常美丽,而且略通音律,嗓音婉转悦耳,白居易爱上了她,偷偷塞给她一个小纸条《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娉娉婷婷的姑娘,十五岁的花季,像美丽的莲花,像下凡的姮娥,在白居易心里,她胜过一切天仙。

在熏香醉人,秋高菊黄的季节,白居易与湘灵开始相互爱慕,随之沉入热恋之中,“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林,树枝连理生。”俩人彼此倾心,相爱弥深,在某一个日子,偷食了禁果: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

服孝期满后,白居易离开符离,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与湘灵不忍别离: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湘灵》)

中举后,喜荣归,再到符离。白居易的这次归来,若说是为湘灵而回来的,不免有些过份,但是他在符离安静地住下来,而且住了将近十个月,不能说不是为了湘灵。他写下一首《花下自劝酒》的诗: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