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0:50:30

点击下载

作者:梁归智,梁湘如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试读:

再版说明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2017年9月起,中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课外语文应用系列”丛书可以说预测了这种变化,早于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丛书出版16年来颇受小读者喜爱。为更符合新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针对中学语文作文这一难点,丛书作者对书的内容作了修订,以使得这套以“语文的功夫在课外”为出版理念的中学生写作应用丛书更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择其中的10个品种推出。

本套丛书共10本,重点在“课外”和“应用”。其中的《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唐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文言文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国学经典应用品种将赏析寓于应用,助小读者爱上国学、应用国学;《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议论在作文中的借鉴》《现代诗歌在作文中的应用》《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写作方法借鉴品种则是通过对名家名著的精彩文章片段的引用和点评来提升中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而形成写作直觉。

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如何想,如何写,如何生动,如何感人——如丛书主编王毅教授所言: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所以,有心的小读者可将这套书当作阅读索引,循着这条线索,去发现一片阅读的森林,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时光荏苒,匆匆16年。当年的总策划赵炬先生和责任编辑之一王瑛玮女士已退休,但我们初心不变,愿以微薄之力助小读者们笔下生花!

再版序

转眼之间,这套丛书初版竟是16年前,如今有了再版的社会需要,令人感慨而高兴。

当年,组织这套书的撰写,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从容而又自信地写出一篇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好文章,这是积累、发展、逐渐成熟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然而,在这个自然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助力?能否较具操作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地去滋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养?

2017年新版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作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几个方面。

对照之下,“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兼有的作用”,本套丛书的宗旨倒是与此吻合。

语文的重要性、体现语文素养的作文之重要性,今天终于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重视。2012年至2014年,在各省区统一采用全国试卷之前,我曾连续三年担任辽宁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推敲拟定作文题目时,如何激活与考查考生的读书积累、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是反复斟酌、思考再三、最费脑筋的。现在,不仅仅是各类考试中“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在信息海量涌现、自媒体蜂起、人们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空前活跃的这个时代,必然是质高者胜出,平庸者湮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希望这套丛书能对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一点作用。王 毅2018年5月于南国

写在前面的话

中学生的作文,老师非常强调,社会非常重视,其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在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之中。想一想,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社会的期待,一般都不会要求你去孤立地分析、讲解字、词,或者是做语法分析,要的是你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除了口头表达以外,在课堂上、在考场上、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看你的文章写作了。而文章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讲,似乎又呈现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对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中学生来说,作文并不是难受的事情,尤其是那种自己想写的“课外作文”,它是快乐,是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升华。这大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与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相比,在本质意义上已经开始相通了。用纸和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甚至是把自己脑海里、心灵中此刻并不那么清晰定型的感受和思绪整理出来,固定下来,越是去整理它、固定它,就越发现自己的感受竟是如此丰富、细腻、微妙,自己的思绪是如此复杂,起伏变化,直通向一个令自己也吃惊的深处!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言,这在本质上真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对于一些现在已经在写长篇小说、在出诗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进入这种境界了。

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学生来说,作文却是苦差事,是不得不做,所以只好敷衍了事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时,为了让同学们有话可说,不至于太搜肠刮肚,给的已经是相当宽泛灵活的题目了,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熟悉的人”“自己去过的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本书的读后感”等。可是,有多少同学,面对这样的题目,仍然觉得脑中空空,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或者是无从说起,仍然是件皱着眉头、烦得不得了的苦事。

关于作文,中国古人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恐怕就是“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这话等于没说,但又是句大实话,一切总结出来的作文套路在根本上都是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这就正像所有兵书上的战法不能够保证一位将军去打胜仗,纸上谈兵的话,还要吃大败仗;也如同现在那些著名股评家建议的操作要诀,决不能保证每一位股民照此办理就笃定赢钱。仔细想一想,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恐怕没有什么是可以依赖“定法”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有人搞出了快速生成一篇文章的作文电脑软件,只要你输入自己要写的题材、主题、文体或者是别的什么要素,这个软件就可以飞快地从它的语料库中合成出一篇文章来。电脑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它依据人所提供的逻辑,靠着它自身快得惊人的资料整理和排列速度,的确可以在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文字中快速地找出与你这篇文章要求相关的材料来,这些材料,如果靠你自己去读、去找、去记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月,或者是一年;它还可以按照人所安排的某一角度的理性逻辑,把这些材料整合为有头、有尾、有中间的一篇文章。不过,这到底是由人的心灵涌出,情感发酵而成的文章呢,还是同一个题目千篇一律的资料汇编和整理呢?作文,在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思想、沉淀情感的基础上,在具体写作时,说到底是一个“想”和“说”的质量问题:如何想得清楚、想得透彻、想得独到、想得灵动,想到栩栩如生、诚挚感人的程度;如何能够把所想到的这一切说得明白、生动、到位,甚至在“说”的过程中补充和发展了“想”。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

然而,“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完全只能是一个自然过程。中外文学史上、思想史上那些已有定评的优秀文化资源,它们的存在,对它们的熟悉和领悟,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无疑会对中学生作文过程的“想”与“说”起到激活和引导的作用,辽宁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丛书,用意就在这里。唐诗、宋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古典格言、优秀文章中的议论说理、感情抒发,以及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一共10种,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材料篇,除此而外,还有关于作文构思和技法的两种书,构成了这套丛书独具特色的构思篇和技法篇,使这套作文系列具有极强的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套丛书并不是一般性地谈论这些文化资源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尽管这一层也很重要,而是充分考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切实提高,更注重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同老师一道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是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这对中学生作文将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两个方面的作用。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这就是本套丛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再换句话来说,它不重在那些大师(或者名作)想了些什么或者是说了些什么,而重在他们(它们)是怎样去想、如何来说的,我们希望这会对中学生的作文有更为切实的帮助。

想法听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在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做一些操作性、步骤性的事情,这常常费力不讨好,而且很冒险,往往为那些妙笔生花的文章高手和文学家所笑。但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学生。我们期待着来自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还有专家的中肯批评。

人物借喻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样捏出了人。……普罗米修斯又升到天上,在太阳马车那里点燃了一支火把,将火送到地上来。朱庇特却不大乐意允准人们用火……但是普罗米修斯用一根空心管子从天府偷盗火种,再次取得了宝贵的天火。为此,朱庇特命令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一块绝岩峭壁上,让他成年累月地受一只老鹰的折磨,老鹰天天啄食他的肝脏却又不吃光。《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源头。普罗米修斯(英文:Prometheus)则是其中一个最伟大的神话英雄。他是一个天神,创造了人类,又敢于反抗万神之父宙斯(即朱庇特)的意旨,把天火偷给了人类。最后被天帝锁在高加索山上受老鹰啄食肝脏之苦。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69年根据传说创作了杰出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使这一形象变得更为激动人心。

普罗米修斯是人类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并走向成熟的一种神话象征,也折射了当时希腊城邦中奴隶主民主派对贵族专制的抗争。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普罗米修斯更成了为人类的利益,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牺牲献身的一种象征,一个殉道者的化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冲突成为人权与神权、民主与专制、革命与压迫的神话隐喻。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为“哲学的历书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在作文中,可以用普罗米修斯比喻革命党和反抗叛逆者或者革命烈士,比喻为理想献身的人。如:“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方偷来了天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风暴,又有多少革命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牺牲,成了殉道的普罗米修斯!”也可以用普罗米修斯偷天火转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如:“科学家们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的天火,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阿喀琉斯

当阿喀琉斯还是一个婴儿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提着他的脚把他浸到冥河里,使他刀枪不入,但除了她抓住的那只脚的脚后跟。阿喀琉斯大败特洛伊人,紧紧追赶他们到城墙下。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决定惩罚他,因为他对着赫克托耳的尸体说过一些傲慢无礼的大话。……阿波罗以云彩为掩护,站在斯坎伊恩门前,找到鏖战中的帕里斯,转过他的弓箭,引导他射出致命的一箭,击中阿喀琉斯身上唯一致命的地方——他的右脚跟。《古希腊·罗马神话》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英勇善战,而又暴躁任性,在与特洛伊人的战斗中,成为希腊联军最有威慑力的大将。由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他美丽的女战俘,阿喀琉斯愤怒地退出了战斗,使希腊联军节节败退。后来由于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人的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重上战场为友复仇,杀死了赫克托耳。然后就是上面引的这一段情节,阿喀琉斯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射中脚后跟而死。阿喀琉斯在《伊利亚特》中是一个体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崇高理想的形象,史诗表现了他“性格的多方面性”,“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美学价值很高。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激情赞扬:“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阿喀琉斯的脚踵”或者“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英文:Achilles’s Heel)从此成了一个典故,意思是“致命的弱点”。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使用这个比喻。如:“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管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要找到其‘阿喀琉斯的脚踵’,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敌人防守虽然严密,但西边兵力薄弱,只要狠狠打击这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就能取得胜利。”

西绪弗斯

也许因为他泄露了宙斯的秘密,西绪弗斯受到了惩罚。阴间法官们指给他看一块巨石,命令他把石头推到山顶,推出另一边的斜坡。他至今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快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而巨石再一次蹦到山底。他疲惫不堪地在山脚找到石头,又要从头推起。《古希腊·罗马神话》

西绪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城邦的创建者和国王。他很有心计和主见,荷马史诗中说他诡诈多谋,与天神对抗,和死神周旋。他曾经骗得死神戴上镣铐,让他做了自己的俘虏,弄得世上不再有人死亡,后来天神介入,死神才把西绪弗斯带到地狱。但到了地狱后,他又行骗术,使自己返回阳世。他死前嘱咐妻子,不要给自己举行葬礼,到了地狱就以此为借口,要求死神让他返回人间惩罚妻子。他回了人间就一去不返,众神只得又派神将去捉拿他,让他推那块永远推不上去的石头。

西绪弗斯的石头(英文:Sisyphus’s Stone)从此成了一个象征,本来比喻单调而沉重,徒劳无功的悲剧处境,后来法国作家加缪以“西绪弗斯的神话”为题目写成一部哲学著作,表现对人生命运荒诞感的一种沉思,意思是虽然人生的本质就像是推石头又滚下来那样永无结果的苦役,但人在这种徒劳的努力中仍然会体现一种悲壮感和尊严。“西绪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绪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绪弗斯是幸福的。”

懂得了“西绪弗斯的石头”正反两方面的象征意义,我们在作文时就可以根据要表达的主题灵活运用。可以这样说:“每天没完没了的课外作业,简直就是西绪弗斯的石头!”也可以这样说:“你以为平凡的工作就没有意义吗?即使是西绪弗斯推石头,也有他的意义和尊严呢!”

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先是杀了生身父亲,现在娶了王后又做了生身母亲的丈夫。无人知晓所有这一切可怕的事情,直到后来底比斯发生了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俄狄浦斯的双重罪孽才真相大白。伊俄卡斯忒(俄狄浦斯的母亲和妻子)自杀身亡。俄狄浦斯也疯了。他挖出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泊。人们畏惧他,抛弃他,只有女儿孝心不死,忠诚地追随着他。过了相当漫长而艰苦的流浪生活,俄狄浦斯的悲惨生命才得以结束。《古希腊·罗马神话》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敢于和命运苦斗,但最终逃不脱可怕命运掌握的悲剧人物。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民主派的领袖,处理政务时公正廉明,体贴民众,但他在神谕的阴影笼罩下终于陷入可怕的处境,杀父娶母,身败名裂。作家一方面渲染命运的不可抗拒,一方面表现俄狄浦斯的果敢刚毅,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迎接命运的挑战,尽管抗争失败,但仍然是一个悲剧英雄。

俄狄浦斯情结(英文:Oedipus Complex)后来经过心理学家们的理论推衍,成了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恋母情结”,表现一种男孩子依恋母亲的潜意识心理。相应地,也有女儿潜意识中依恋父亲的“恋父情结”。这在文艺评论中已经成了常用的术语了。

懂得了这些,在作文时就可以使用这个术语。比如可以造这样的句子:“青少年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总是摆脱不了俄狄浦斯情结是不行的。”

美狄亚

伊阿宋虽然受了美狄亚那么多恩惠,还是变了心,想要另娶科林斯的公主克瑞乌萨为妻。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使美狄亚十分恼怒。她祈求众神为她报仇。她送给新娘一件有毒的长袍,杀死了亲生儿子,然后放火烧了宫殿,乘着蛇车逃到了雅典,嫁给了雅典国王。《古希腊·罗马神话》

女巫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的女主角,一个敢爱敢恨的不幸女性。她本来是科尔喀斯的公主,因为爱上了勇士伊阿宋,背叛父亲,帮助爱人粉碎父亲的阴谋,甚至牺牲了自己亲兄弟的生命,随他私奔,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美狄亚为伊阿宋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伊阿宋却抛弃了她。美狄亚于是对伊阿宋展开疯狂而残忍的报复。

剧本把美狄亚弃妇和慈母的感情矛盾表现得十分动人。欧里庇德斯为了使美狄亚这一人物形象性格更加鲜明,改动了神话的情节,让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残酷的决心与母爱的慈悲形成了尖锐的情感冲突,构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孩子最后死在慈母之手,突出了美狄亚性格的坚强残酷,也表现了这个无家无国走投无路女人的绝望和愤怒。

美狄亚成为这样一种女人的代称:具有坚强意志、残酷手段和强烈报复心的女人。我们作文时可以在这三种意义中的某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个代称。如:“那个女老板打扮得雍容华贵,说话时笑容可掬,但她那双眼睛中分明透露出一种美狄亚式的决心和意志。”

潘多拉

传说朱庇特造了第一个女人并把她送给了普罗米修斯兄弟二人,以惩罚他们偷盗天火的狂妄行为,也惩罚人类,因为他们接受了天火。这人类中的第一位女性名叫潘多拉。……有一天她打开了一个盒子,立刻从里面冲出一大群使人遭受不幸的灾难……潘多拉赶快捂上了盖子,但是,天哪,盒子里关着的东西都已经跑掉,只剩下压在底下的一件,那就是希望。《古希腊·罗马神话》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潘多拉是在天上创造的,每个神祇都对她有所赋予以使她臻于完美。据说维纳斯送给她美貌,墨丘利送给她伶牙俐齿,阿波罗送给她音乐的天赋,等等。因此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经受不住诱惑而接受了她,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

后来潘多拉的盒子(英文:Pandora’s Box)就成了一个典故,比喻由于受不住诱惑而招致意想不到的祸害,或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愚蠢行为。有时候它的用法和中国成语中所说的“有一利必有一弊”也有相通之处。

这个比喻在作文时可以灵活运用,如:“人类如果盲目地开发自然资源,不注意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那么科学技术发明就可能变成潘多拉的盒子,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你别太贪婪了,钱太多了,就成了潘多拉的盒子了。”“我很想干那件事,但又害怕干那件事,我害怕我会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海 伦

帕里斯在

维纳斯

的保护下来到希腊,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热情地接待他。可是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正是维纳斯为帕里斯选中的女子,是个绝世无双的美人。……帕里斯在维纳斯帮助下,劝她跟他私奔,把她带到了特洛伊,从而引起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古希腊·罗马神话》

海伦是希腊最著名的美女,有无数的求婚者想要她做新娘。在她尚未做出决定以前,在求婚者之一尤利西斯的建议下,所有来追求她的人宣誓保证他们将保卫她免受一切伤害,并且如有必要将为她报仇雪耻。她看上了墨涅拉俄斯,跟他生活得很幸福。可是,美男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她。

这个美男拐美女的故事,又是由一个三女神比美的故事引起的。纷争女神丢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字样,天后赫拉、美神维纳斯和智慧女神

雅典娜

都认为自己最美,她们请帕里斯作裁判。赫拉承诺让帕里斯拥有权力与财富,雅典娜答应赋予他光荣与声望,维纳斯则以最美丽的人间美女相许。帕里斯就把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两个故事互为因果,把希腊人对美的无限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伦(英文:Helen)与“不和的金苹果”(英文:Appleof Discord)就成了两个文学典故。在写文章时,这两个典故都很有用。海伦可以比喻美丽的女孩子,或者女子雕像、画像等。如:“那是一幅可爱的画像,上面画着几个像海伦一样的少女。”“不和的金苹果”则可以比喻某种争端、矛盾,如:“中东地区的冲突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是谁在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中间丢下了不和的金苹果?”维纳斯

海伦因为恐惧她丈夫的愤怒,瑟缩着躲藏在最远的屋角里,使他的丈夫不易找到她。当他第一眼瞥见她时,一种妒忌的心情怂恿他将她杀死,但阿佛洛狄忒(维纳斯)已经使她比过去更美丽,如今打落他手中的利剑,平息他胸中的怒气,并燃烧起潜伏在他心中的爱情。《古希腊·罗马神话》

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神和爱神,在罗马神话中叫维纳斯。荷马史诗中说她是众神之王宙斯之女,在另外的传说中她是从海洋中诞生出来的。在希腊文中,阿佛洛狄忒这名字就是“从海水的泡沫里诞生”的意思。据说她有一条能迷惑男人的神奇的腰带,连天后赫拉都向她借用以挽回宙斯的爱情。维纳斯曾经爱上了英俊的青年猎人阿多尼斯,阿多尼斯却一直躲避女神的求爱,后来阿多尼斯狩猎时被野猪所伤而死,维纳斯悲痛欲绝,于是阿多尼斯身上流下的血变成了玫瑰花,维纳斯流下的泪水则成了秋牡丹。这里引出的一段是海伦的丈夫攻破特洛伊城后,再次看到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海伦时的情景,爱神维纳斯就这样用爱和美化解了仇恨和报复。

维纳斯的形象随着希腊文明的演变而发展,公元前5世纪古典时期以后的维纳斯,逐渐成为“高尚的女爱神”,变得典雅而庄重。希腊古典造型艺术中有许多维纳斯的形象,都健康美艳,充满青春的活力,实际上是希腊人理想女性美的一种体现。最著名的雕塑是1820年出土的《米洛岛的维纳斯》,是女性人体美的经典之作,现保存于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拉菲尔、达·芬奇等艺术家都创作过不少杰出的维纳斯像,成为不朽的艺术品。

维纳斯在写作中经常被作为美的代称,因为有一尊断臂维纳斯塑像,那断掉的维纳斯手臂引人遐想,所以后来“断臂维纳斯”成了一种残缺美的象征,残缺美激发人的想象力,比正常美更具有魅力。如《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原稿没有流传下来,《红楼梦》也被称为断臂维纳斯。维纳斯、断臂维纳斯,在作文中都可以作为比喻巧妙地予以运用。如:“那是个美丽得像维纳斯一般的少女,但更重要的是,她还有一颗高尚的心灵。”“这残垣颓壁的古迹,像断臂维纳斯一样,美得让人心醉。”雅典娜

阿拉喀涅用类似的主题填满了她的画布,确实精彩极了,但明显表现出对密涅瓦的傲慢和对神的不敬。密涅瓦不得不佩服她的手艺,同时又对她的侮辱感到愤怒……她用附子汁向阿拉喀涅洒去,她的头发马上就脱光了,她的耳朵和鼻子也掉了。她的体型也缩小了,她的头变得更小,手指紧贴身体两侧变成了脚。《古希腊·罗马神话》

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女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叫密涅瓦。据说她是从她的父亲宙斯的头颅中跳出来的。她是雅典城的保护神,教给希腊人纺纱、织布、造船、造车、冶炼等本领,还驯服牛羊,发明犁耙,所以又是工艺之神、科学之神。雅典娜指导珀尔修斯杀掉怪物墨杜萨,墨杜萨的头就成了她的盾牌装饰,因为墨杜萨的眼睛能让看到她的人变成石头,这就更增加了雅典娜的威力。雅典娜还保护“阿戈尔”英雄们远航去寻取金羊毛。雅典娜也有她霸道的一面,因为帕里斯没有把金苹果判给她,她就帮助希腊人攻破特洛伊城,还怂恿凡人狄奥墨得斯刺伤了美神维纳斯。雅典娜还把敢于和自己比赛手巧的凡间女子阿拉喀涅变成蜘蛛,就是上面引出的一段。

希腊的许多城市都有对雅典娜的神灵崇拜,在雅典的卫城上,现在还残留着崇拜她的神庙,叫帕尔忒农(意为“处女”)神庙。神庙里原来塑有高达十二公尺的雅典娜神像,头戴战盔,身披战袍,胸前是挂有墨杜萨头像的护胸,左手扶盾牌,手臂前竖立长枪,右手托胜利女神尼刻的小雕像。这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菲阿斯的杰作。据说雅典娜还有一只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后来用雅典娜的猫头鹰作为智慧的代称。上海三联书店曾经出版过一套西方哲学丛书,整套书被起名为“猫头鹰文库”,典故就来源于此。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用雅典娜、猫头鹰来作为智慧的代名词,比如:“我的这番话可能像猫头鹰叫,不中听,但你别忘了,猫头鹰可是代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当然也可以把雅典娜的故事灵活地用在写作中,如:“妒忌可能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本能吧,要不雅典娜怎么会把那个比她手巧的女子变成蜘蛛呢?”

亚当和夏娃

上帝以泥土造了一个男人,朝他的鼻孔吹了一口气,他才有了生命。然后上帝在东边之伊甸造了一座花园,把他造的男人安置在伊甸园中。……但是这男人没有伴侣,于是上帝使他昏睡,在他昏睡时,从这人身上取出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圣经·旧约》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出自《圣经·旧约》,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是一种常识性典故。当今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东西方的文化也交融得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因此对《圣经》中的一些故事,我们应该有所了解,并可以恰当地运用在作文写作之中。

基督教是一神教,崇拜唯一的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造的。不过亚当是上帝用泥土造的,而亚当的妻子夏娃却是亚当的一根肋骨造的。这表现了古代的西方人一种有趣的思想,一方面,这说明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有妻子应该服从丈夫的意思。这和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用黄土造人的幻想有同也有异,表现了西方与中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起源时就有的一些微妙的差异。

在作文时,对这个人类始祖的典故可以从象征比喻的角度使用。比如,当说到人类的老祖先时,就可以用“亚当和夏娃”来代替,这样就使文章更有文学色彩,比较生动。如:“从亚当和夏娃开始,人类就为自己的生存艰苦奋斗了。”“伊甸园”则可以作为理想世界的代称来使用,如:“我们要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人间的伊甸园。”

耶稣和犹大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来到了那人的家。他们坐下吃饭时,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正和我一起吃饭的人要出卖我了。”……耶稣拿起面包先谢主赐食,然后把面包分给众人。他说:“吃吧,这是我的身体。”然后他又拿起一杯葡萄汁先谢主赐食后,递给他们,他们每人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的血,是我立约为众人而流的血。我告诉你们,在我于上帝之国喝到新的葡萄汁的日子之前,我再也不喝这葡萄汁了。”《圣经·新约》《圣经·新约》里的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被派到世间为人类赎罪的圣徒,他向不信上帝的人宣传上帝的福音。耶稣有十二个徒弟,其中出卖了耶稣的徒弟叫犹大,耶稣在被钉死前夕和徒弟们一起吃饭,并说了上面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后来有许多文艺作品表现这个故事,其中达·芬奇的同名油画更是不朽的艺术杰作。耶稣说面包就是自己的身体,葡萄汁就是自己的血液,就包含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人类赎罪的宗教含义。这构成了基督教中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就是教徒们领受“圣餐”和“圣水”。

耶稣、犹大、最后的晚餐都成了文化典故,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当然要用得恰当。一般来说,耶稣成了为某种理想而献身和承担苦难的代称,犹大成了叛徒的代名词,最后的晚餐则在更广泛的转喻意义上指称某种即将终结的事情的象征。如:“在小说《红岩》中,许云峰和江姐是耶稣,甫志高则是革命队伍中的犹大。”“明天就要毕业了,全班同学在一起聚餐,这可真是我们班最后的晚餐了。”

哈姆莱特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心灵承受着无常命运的

箭和石就算崇高吗?

还是要从苦海索取武器

对抗苦恼,结束苦恼?长逝,酣睡——

没有别的——假若酣睡果然能终结

肉体承受的痛苦及与生俱来的

千般打击;那当然是热诚渴望的

结局。……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这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一段著名独白。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他对家庭、爱情和友谊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由衷地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但他面临父王被叔父谋杀,母亲改嫁叔父,自己被篡夺王位的人生危机,这种严峻的遭遇改变了他的心情和性格,世界在他眼中改变了面貌,成了“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狱室。他想复仇,但势单力薄,因此装疯,由于思想的重压,也许真的有一点儿精神错乱。他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成了文学评论中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哈姆莱特的延宕”成了复杂心理的一个象征。

上引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在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其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对人生的一种悲剧性哲理性的思考。认为莎士比亚深刻地描绘了哈姆莱特所处的两难处境,是人生根本命运的一种象征。哈姆莱特的斗争和普罗米修斯的斗争具有同样的意义,但有更复杂的心理内涵。“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这更成了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这句话的英文是: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我们写作文时可以引用这句名言,可同时注出英文,以表现相应的主题。如:“科技发明让人眼花缭乱,的确给人类带来许多利益,但面临原子武器和可能克隆人类这样一些科技进展,我们真应该像哈姆莱特那样发问反省: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莱特”也可以作为一种犹豫不决的借喻来使用,如:“你要赶快做出决定,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像个哈姆莱特。”

夏洛克

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难道犹太人就没有手爪、脏腑、形骸、感觉、感情、激情?——难道他和基督教徒不吃同样的饭菜,怕同样的武器伤害,被同样的疾病折磨,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因同一冬夏而冷暖?你们要搔触我们,我们可以不笑吗?要用毒药害我们,我们可以不死吗?假如你们要迫害我们,我们可以不求报复吗?在别的地方我们跟你们相似,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一定要与你们相像。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是一个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他既是一个贪婪而残忍的高利贷者,表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高利贷的丑恶的本质,又是一个受到当时的威尼斯基督教主流社会歧视和凌辱的犹太人。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卷带珠宝和情人罗佐化装私奔,夏洛克又惊又痛,巴不得女儿立刻死掉,表现了高利贷者利益胜过亲情的冷酷。他和商人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契约更表现了他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把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伤害了夏洛克的利益,另一方面,这里面也有夏洛克对基督教压迫犹太人反抗的某种值得同情的因素。

这里引出的一段夏洛克的独白,是对基督教压迫犹太人不满心理的发泄。他用一系列排比式的发问控诉对犹太人的不公平遭遇,造成一种气势,把他心理的不平衡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心理独白,莎士比亚实际上也向读者和观众含蓄地提出了犹太人所受不公平待遇的现实问题,尽管他也批判了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把夏洛克放到戏剧冲突的焦点上,又能发掘出他性格心理的复杂因素,是这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原因。

由于夏洛克这个形象具有内涵的复杂性,我们在作文时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上使用这个文学共名。可以把夏洛克作为贪婪残忍的代称,如:“那个老板除了钱什么也不认,一点儿同情心也没有,简直像夏洛克一样冷血。”也可以从民族平等的角度使用这个代称,如:“你为什么这样看不起黑人?对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即使是夏洛克,也应该享有他应得的权利。”同时,这一段引文用排比句的反问形式表现一种内心情绪的写作方法,也是可以借鉴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朱丽叶)

要走了吗?天还没亮哩。

刚刺进您惶恐的耳洞的,

是夜莺,不是云雀。

她每夜都在那石榴裙上歌唱。

真的,吾爱,那确是夜莺。(罗密欧)

那是云雀——晨曦的先驱,

不是夜莺。吾爱,且看嫉妒的斑纹

在那东方为碎料的云朵镶花边。

星星已经熄灭;欢欣的白天

已踮着脚儿站立在薄雾的山头。

我要走了,要活;不走,怕要死。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译《柔蜜欧与幽丽叶》)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像中国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为追求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悲剧典型。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身于贵族,却是两家有世仇的贵族,家族的仇恨与青年的爱情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最后使两个挚爱中的青年男女做了家族仇恨的牺牲品。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反而化解了家族的仇恨,也就是说爱战胜了恨。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也和基督教以“爱”作为宗旨的宗教传统影响有关。

这一节引文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私会时表达爱情的对白。天快亮了,罗密欧即将离去,朱丽叶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不让罗密欧离去。报晨的云雀叫了,朱丽叶却硬说那不是云雀,而是夜晚鸣叫的夜莺。两段对白都充满了诗意之美,把自然的美、青春的美、爱情的美三者融为一体,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从作文借鉴的角度,有这样几点可以学习:首先,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作为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的代称,用这种代称比用酷男孩、靓女孩那些时髦称谓显得更典雅,更有文化含量。如:“春天了,草绿了,花开了,公园里,大海滨,山坡上,到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其次,这一段对白表达感情的方式很有意思,明明是云雀,偏要说是夜莺,用这种方式表现对感情的沉迷。同样是对爱情的迷醉,男方相对理智一些,女方则更加感情用事。这种描写把握得有分寸。此外,用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人的青春和感情,以造成优美的意境。这些都是可以在写作中仔细体会、学习的。

麦克白夫人

是什么野兽使得你向我吐露的?

原先你敢于说出来,你倒是大丈夫;

比你当时讲心事更大胆,你就会

更是个好汉。那时候时间和地点

还并不相宜,你倒是敢想敢说。

如今机会真来了,时地两宜

反使你畏缩了。我奶过孩子,也知道

怎样爱怜吸吮我乳汁的婴儿。

就在他朝我的脸上微笑的时际,

我会从柔软的嫩嘴里拔出奶头,

砸碎他的脑袋,如果我像你一样发过誓。莎士比亚《麦克白》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女主角。这是一个既有某种杰出气质而又很坏的女人,作者赋予她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她的丈夫麦克白将军相形之下显得软弱得多。麦克白谋杀邓肯王的罪行完全是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完成的。但作者又表现麦克白夫人的邪恶是源于一种对丈夫的爱情,她的野心更多的是为了帮助丈夫实现政治抱负。同时,在麦克白夫人的残酷和顽强中,又经常流露出温柔的天性。她实际上处于天性和野心的复杂心理冲突之中,最后终于不能承受负罪感而变疯自杀。

这一段引文是麦克白夫人与丈夫的对话,她在鼓舞已经发生了动摇的丈夫,她讽刺丈夫缺乏男子气概,说他过去敢于对自己说出谋杀国王的野心,现在机会来了却畏缩不前了。她嘲弄他,规劝他,要他把谋杀的计划进行到底。这一段最精彩的几句就是最后的一个比喻,麦克白夫人说自己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够战胜慈悲和良心,杀死正在吃奶的自己的婴儿。婴儿是最纯洁无瑕、最天真无辜的,母爱是最神圣的,母亲能够为了某种目的杀死自己的婴儿,这个细节就把麦克白夫人的狠毒和坚定刻画得入木三分了。

当然我们作文时一般不会写到这种性格复杂的人,但我们可以把麦克白夫人当作一种代称来使用,用她来借喻为了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冷酷性格。如可以这样说:“生存竞争,政治野心,金钱诱惑……都可能使人堕落,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成为麦克白夫人那样冷血而残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犯罪的人会增多,也就是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鲁滨孙

我沿着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坡往下走了一段路,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虽然也带着一点另外的苦恼心情)眺望着它,心里想,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我是这地方的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渡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在那里,我又看到许多椰子树,橘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不过都是野生的,很少结果子的,至少这时候是如此,可是我所采到的白柠檬,却不但好吃,而且很滋养;后来我把它的汁羼上水,吃起来又滋养,又清凉,又提神。笛《古福希《腊鲁·滨罗孙马漂神流话记》》《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的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一部作品。笛福写这部小说是有生活原型的,有一个叫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抛弃在一个荒岛上,度过了四年茹毛饮血的生活。笛福的小说则写这位“荒岛上的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6年,靠自己的努力打猎,种植,烘烤面包,制作各种工具和用具,始终过着文明人的生活。他后来又救了一个土人,起名叫“礼拜五”,收为自己的奴仆,并用基督教文化来“开化”他。再往后鲁滨孙又救下一个落难的西班牙人和“礼拜五”的父亲,他就感到自己有了臣民,成了岛上的“总督”。

笛福写这部作品用朴实的文字、真实的细节,表现了鲁滨孙的勇敢、勤劳和创业,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在当时生气勃勃的个人奋斗精神。这一段描写鲁滨孙巡视自己的“领地”,那种喜悦、乐观的心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跃然纸上。

可以学习笛福这种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如这一段中对于“椰子树,橘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只有平实的叙述,却洋溢着生动的生活气息,鲁滨孙得意地叙述自己的行路,看到的树木,最后更津津有味地谈怎样吃亲手采到的白柠檬,让人感觉不到丝毫与世隔绝的孤独,却有一种对生活的浓烈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在貌似平淡的叙述中表达一种境界的写法对我们写记叙文具有启发意义。同时,“鲁滨孙”也可以作为一个代称来使用,可以代指一种开拓精神。如:“我们不要害怕困难,我们要有荒岛鲁滨孙那样的开创奋斗精神。”

罗宾汉

他一边说,一边站到射击的位置上,不慌不忙,也不瞄准,满不在乎地射了一箭,好像连靶子都没有看一下似的。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箭已经落在靶子当中,比贺勃尔的那一支箭离中心的白点还近两吋。……

他这回比上次稍微小心一点,一箭恰好射在贺勃尔的那支箭上,把那支箭劈成粉碎。站在周围的人对他这样神奇的技艺大吃一惊,一时竟不能用通常的欢呼来表达他们的惊异。射手们一个个低声耳语说:“这一定是个魔鬼,绝不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大不列颠有人射箭以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射法呢。”……

说着,他已拉满了弓,这回仔细看了一看他的武器,觉得那根弓弦用过两次之后有点擦损,就换了一根新弦,然后瞄准一下。观众都屏息静气地看着他。这个射手的本领果然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嗖地一箭就把那柳枝劈成两半了。《古司希各腊特·《罗艾马凡神赫话》》

司各特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历史传奇小说作家,他写了许多小说,影响最大的是《艾凡赫》。这部小说通过12世纪末英国“狮心王”理查的一个宠臣艾凡赫的冒险故事,对英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斗争作了生动的展示,其中最栩栩如生的形象是绿林好汉罗宾汉。这个形象有其历史上的真实生活原型,经过艺术的夸张,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这里引出的是罗宾汉在小说中首次亮相的一个精彩场面:他和约翰亲王斗智斗勇,以三次神奇的射箭比赛战胜了约翰亲王派出的神箭手贺勃尔,又不肯接受约翰亲王的赏赐和拉拢,扬长而去,表现出高傲的侠客精神。

三次射箭比赛一次比一次难度大,作者对罗宾汉的描写也有所区别。第一次是“也不瞄准,满不在乎”,第二次是“比上次稍微小心一点”,第三次则是“仔细看了一看他的武器……换了一根新弦,然后瞄准一下”。一次比一次更认真一点儿,但总的来说是从容不迫,这就把罗宾汉那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射箭本领完全呈现出来了。这实际上是直接描写和间接皴染相结合的写作技巧,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和有张有弛的节奏烘托了罗宾汉的形象。同时,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是使人物形象鲜明的一个有力手段,罗宾汉的对手也是一个神射手,贺勃尔在前两次比射中都显示了高明的射技,并总说一句幽默的口头禅:“我爷爷曾射得一手好箭”,第三次高难比赛贺勃尔自动放弃,罗宾汉最后重复了他的口头禅。这些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为是英雄之间的对比,就更能显示出罗宾汉的不同凡响。

直接描写,间接皴染,戏剧性情节,人物之间对比,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罗宾汉已经成了一个侠义英雄的象征性代号,在写作时也可以灵活运用,如:“他性格粗犷,为人侠义,有一点罗宾汉式的气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