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的足迹(套装全四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2:14:3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探路者的足迹(套装全四册)

探路者的足迹(套装全四册)试读:

前言

高标准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都市新城的“建邺样本”——来自南京市建邺区的调研报告 一、二次创业:新城开发建设的建邺模式二、筑巢引凤:产业跃迁发展的建邺路径三、强基固本:共建共治共享的建邺经验四、鉴往开来:建邺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与建议

解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奥秘——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的调研报告 一、江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总体成效二、江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三、改革开放以来江宁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四、新时代江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经济、社会与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宜兴模式”——来自宜兴市的调研报告 一、40年来的发展变化二、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做法和经验启

示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常州市新北区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创新发展——来自常州市新北区的调研报告 一、从拓荒到先行,实现跨越发展二、承接与创新——常州市新北区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三、常州市新北区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之路——来自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 一、产业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海安发展之路探析——来自海安市的调研报告 一、以改革引领、镝鸣江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二、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

发展道路,全力打造江苏省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改革破解各类经济社会的难题,勇于进行发展之路新探

索,不断攀登改革创新新高峰四、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的目标,坚持聚焦富民

增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五、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描绘中国梦海安新篇章,踏

上区域现代化新征程

苏北地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领头雁”——来自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调研报告 一、百年盐场的沧桑巨变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开发建设的特色做法和成功

经验三、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对新时代江苏省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的启示

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的调研报告 一、改革开放40年邗江区整体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改革开放40年邗江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三、改革开放40年邗江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示范区——来自泰州医药高新区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历程二、成效与特色三、面临的挑战四、对策建议“两山理论”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自宿迁市泗洪县的调研报告 一、泗洪县生态环境变迁二、泗洪县实践“两山理论”的主要措施三、泗洪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的经验启示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年来,江苏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发扬创造精神,积极为全国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探索新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前一阶段,省委宣传部组织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各基地、省重点智库和各地宣传部门对部分县(市、区)、镇、村和企业开展调研,以点带面回顾总结我省改革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以小见大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深入探求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用好调研成果,我们编辑出版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十县十镇十村十企”调研丛书,以此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信心、激发改革开放伟力,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把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变成美好现实,不断开辟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编者2018年12月高标准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都市新城的“建邺样本”——来自南京市建邺区的调研报告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导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是李白时代对建邺地区富有诗意的写照。大江奔流,沧海桑田。往昔金陵城外的江中沙洲早已与陆地连成一片,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圩堤、湿地还有农田曾经是建邺区的主要风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邺的发展异军突起,区域面貌日新月异,十余年间在扬子江畔为南京勾勒出一道新的富有现代化和国际化气息的城市天际线。如今的建邺,产业兴、百姓富、社群治、环境美,吸引着各类高端资源要素不断向其集聚,已然成为南京城市拥江发展的一方热土,支持其作为城市中心的各项条件和功能日趋成熟和完备,枢纽及辐射效应逐步得到彰显。从老城到新城、从边缘到中心,建邺区建设发展的历程,为改革开放大潮中南京乃至中国城市发展变迁之生动实践提供了注解。一、二次创业:新城开发建设的建邺模式

建邺地区“扬帆起航”始于新世纪。随着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新街口地区为中心的老城开发空间逐渐趋于饱和,向外疏散老城功能、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培育新的城市发展动能,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在此背景下,与老城仅隔秦淮河相望并且是南京主城最后一处较为完整的可开发空间的河西地区,成为南京谋划新城建设,并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提振城市发展能级的战略首选承载区。2001年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开发建设河西新城的战略部署,并且,为确保新城开发建设战略得到快速有效地推动实施,2002年南京市对相关行政区划作出了重大调整——建邺从老城退出,全面进军河西,成为河西新城的主体。由此,建邺区告别过去,开始了“二次创业”,历史性地承担了开发建设与管理发展河西新城的重要使命与职责。新城肇始

新城建设起步时,基础条件很薄弱——区内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几乎一片空白,200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3.6亿元。面对困难和挑战,建邺人没有“等靠要”,而是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中央的城镇化战略和省、市开发建设河西新城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新城开发建设的实际出发,一方面,高标准全方位规划新城发展蓝图,对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要素和产业配备、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等进行了全面谋划。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厘清和理顺各类主体关系,激活改革与创新的动力、释放改革与创新的红利。再一方面,不断推动城市的开放发展,既有“引进来”,也能“走出去”,包容并蓄提升软环境、增强软实力。(一)抓住机遇,不断提升新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在2002年到2010年的建设起步阶段,建邺区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区域内要素集聚加快。特别是得益于当时“一城三区”的战略布局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发展定位,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首届中国国际绿化博览会、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峰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纷纷落地建邺。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河西的北部、中部相继建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大量投资的进入,为建邺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奠定了基础。

2011年到2014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河西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目标。随着城市框架的整体拉开,建邺区进入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亚青会、青奥会等大赛要事的推动下,遵循“优化提升中部、提速建设南部、综合整治北部、规划建设西部”的总体思路,建邺区全力推进迎青奥“千日行动计划”。在此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200多亿元。同时,以新城科技园、河西中央商务区、江东商贸区、中新生态科技岛四大功能园区为主体,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初步形成了金融服务、广告创意、动漫游戏、商务商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新城开发建设凝聚了大量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汗水和心血新城不断成长

2015年起,新城建设转入深化拓展阶段。2016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标准建成河西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随着空间要素的集聚和主导产业的强化,创新驱动对发展开始起决定性作用。相应地,主导产业也呈现出在创新资源推动下朝着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经过前期的开发建设,一个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优良、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城区在江畔崛起,建邺区初步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根据发展阶段和形势任务变化,建邺区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内涵、[1]提升发展标杆,主动作出了加快打造“一地五中心”的部署,为高标准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二)遵循规律,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依规开发建设

同样是新城开发建设,建邺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广州天河区等相比,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整体规划并一次性建设到位,而且在规划前就已经完成土地的收储。既坚持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前瞻性,又能够适应新城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求。规划过程中,强调城市设计全覆盖,从而保证了城市空间形象井然有序,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引入先进的城建理念(如相关规划较早采纳了雨污分流、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设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理念也在规划中多有体现),体现规划为民的意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配套公共设施(如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换乘中心等等)提前规划建设落地。

随着科学前瞻的规划逐步实施落地,建邺区发展的优势逐步显现并累积。例如,规划将生态智慧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引,近年来已累计新建绿色建筑约300万平米,其中二星建筑比例达到90%以上。新建成的滨江风光带、生态公园、鱼嘴湿地公园全部达到生态示范标准,逐步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新城景观风貌。又如,先后启动六批次“宜居宜业共享幸福圈”项目共239个,打造了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10分钟教育文体服务圈、15分钟优质医疗圈,建成了五大国家级产业平台和一批创新创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公共服务水平。生活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同时,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也相得益彰,进而推动了投资创业环境的更加优化,例如,建邺区在聚焦“3+3”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1+N”产业政策,加快了主导产业的集聚,有力推动了驻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前瞻性高标准规划,循规律高质量建设(三)立足长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改革是建邺区建设发展的底色。多年来,建邺区在社会管理及城市治理、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等许多领域推动了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及成果,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创新案例。

以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改革为例,在2011年以前,建邺区的街道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其他地方的大多数街道一样,基本承担了一级政府的各项职责,既要负责社会管理又要考核经济发展,而经济职能常常对社会职能构成“挤压”,使得社会管理变得羸弱。特别是到了社区层面,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力不足。而居委会往往被指派了过多行政事务,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这导致了社区工作常常“条条”上管不到位、“块块”上也管不好,既无法有效对接居民多样化的关切和需求,也无法有效承接上级党委政府赋予的职责,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011年初,建邺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求解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在前期试点实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改革。改革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社区基层起步,着眼于理顺社区治理[2]关系,构建起“委居站办”的社区治理架构,强化基层的管理服务功能,统筹推进社区党建、基层民主等工作。在社区层面的改革成功推进后,随即对街道层面实施改革——取消对街道经济指标的考核,从而剥离街道的经济职责,转由功能园区承担。街道工作经费由财政拨款来加以保障,使得街道干部从“全员招商”转变为“全员服务”。如此,将街道的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向加强党建、服务民生,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指导基层自治的定位得到明确。很显然,这一改革厘清了区、街道、园区三者之间的权责与职能关系、理顺了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关系,并生成为一项重要的长效机制——通过区—街—社区三级平台,推动全区资源向社区下沉,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部门、街道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确保社区负担“减”下去、服务效能“提”上来。改革后,原先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遇到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为后续改革走向纵深,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改革所形成的“建邺模式”得到了中组部、民政部等中央部门的重视和肯定。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使基层治理有效运转起来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四)放眼长远,不断提振发展能级与国际化水平

建邺从江畔的城郊地区跃升为新城区,进而从“城市新区”向“城市中心”的目标跨越提升,从本质上说是发展的能级不断得到提升。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形成辐射南京都市圈和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极,是高标准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的必由之路。随着南京进入“拥江发展”时代,建邺区不仅是地理意义上南京的城市中心,而且积极努力打造具有实质意义的城市功能中心。因此,建邺区顺势而为,提出“一地五中心”的发展举措,着力于推动建邺更好地融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中心节点作用,着力于建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于集聚总部经济和国际元素,迈向不断提振发展能级与国际化水平的新征程。

建邺区以项目驱动城市能级的提升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的打造,大力争取和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各类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的建设落地。综合交通方面,区内城市道路网不断得到延展和优化。在相继开通的3条地铁线和1条有轨电车线之外,还有多条地铁线路正在建设或筹备中,轨交网络将进一步加密,过江通道、跨秦淮新河通道也在增加。综合交通的提升为加强建邺内外开放与联通、发挥作为城市中心的枢纽和辐射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类功能载体方面,位于建邺区核心地带的河西CBD,目前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陆家嘴的第二大中央商务区。河西金融城是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载体,是推动南京金融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目前,金融城一期74万平方米载体租售去化率达到100%,二期80万平方米正在加快建设。此外,新城科技园已建成和在建科技创新产业载体近500万平方米,是南京市主城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承载潜力巨大。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全部建成后,整体规模及硬件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可承办国际一流展会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性会展中心。生态科技岛项目则是南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整体对外合作项目,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内、区位优越、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江中洲岛。此外,建邺区已经围绕青奥村、仁恒江湾城等小区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社区,积极试点城市公共信息双语标识、加强对涉外人员的集中管理服务。2018年3月,全省首家具有签证权的社区一站式外籍人员服务中心在青奥村社区落地,成为建邺区扩大国际交往的一个窗口。随着高端业态和总部经济不断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环境宜居宜业,建邺区的城市中心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二、筑巢引凤:产业跃迁发展的建邺路径

从2002年到2017年,经过15年的努力奋斗,建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约11亿元提高到近423亿元,增长了37倍。区财政收入则从3.6亿元提高到64.4亿元,增长了近17倍(增长态势参见下面两张图)。毫无疑问,这份成绩主要归功于建邺区聚焦改革发展主业、聚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建邺区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主导产业构成(2002年—2017年)单位:亿元数据来源:2002年—2016年数据来自历年《南京市统计年鉴》,2017年数据来自《建邺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2017年工业增加值暂未掌握)。建邺区历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2年—2017年)单位:亿元数据来源:2002年—2011年数据来自历年《南京市统计年鉴》(2003年、2004年数据暂未掌握),2012—2017年数据来自建邺区财政局历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新的建邺区在发展之初,产业基础弱、经济体量小、财政收入少。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建邺的低端产业和产能包袱很小。因此,在各方努力之下,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腾笼换鸟”。一方面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另一方面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乃至跃迁发展。从图示可以看出,早从2004年开始,建邺区的第三产业增加[3]值就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此后便一直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优势和主导地位,相对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势一度持续拉大,目前建邺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接近90%。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10年前一直较为平稳,2012年以后有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这主要是随着建邺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及与其相关的房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因素不断减少(或迁出)。河西CBD与金融城:高端服务业的强势崛起

第三产业成为建邺区产业的绝对主导,与其开发建设之初的高端定位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建邺区集聚成效显著(见下表)。承担经济发展职能的各功能园区作为最主要的产业和企业载体功不可没——仅河西中央商务区就集聚了500多家金融和准金融机构,其中外资和法人金融机构均占全市三分之二以上,集聚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220余家,计划募集资金超过4000亿元。新城科技园获得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移动互联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南京)游戏谷、国家版权示范园区5项国家级资质评级。江东商贸区目前已建成万达广场、金基广场、德盈广场、乐基广场等产业项目共120多万平方米。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建设全面推进,新纬壹科技园展示中心顺利开馆,完成“青奥森林公园”一期及“江心公园”建设,并且依托胜科国际水务中心等平台,加快形成水科学产业集聚区。

建邺区现代服务业集聚情况高端产业集聚的一个显著效应是直接推动了地区财税收入结构的优化,以2018年上半年税收数据为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税收占比高,达95%,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二是主导产业贡献大,“二下三上”趋势明显,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与建筑业的发展趋稳,第二产业占全区收入比重下降2.8%。随着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全区收入比重近90%,上升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占比上升至21.9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占比持续下降,较2017年同期下降14.4个百分点。另一个显著效应是与职业人口的导入以及高端人才的集聚互为强化。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建邺区近年来加大了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据统计,近年来建邺区每年净流入人口达到2万以上,其中多数是具有高学历的年轻群体。目前已引入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37名、国家“万人计划”3名、省“双创人才”33名,入选市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2人、科技创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32人、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61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市级)33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区级)101人。而在这些引进人才的企业中,有1家已经在创业板上市,5家挂牌“新三板”,10家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成功挂牌,21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人才企业累计纳税突破5亿元,初步形成了人才梯队合理分布的高端要素[4]创新创业主体队伍。高端产业的集聚还对人才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可靠的载体平台和有力的服务支撑,四大功能园区以及其中的孵化器、加速器、金融和准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能够从人才、资金、技术、法务等多方面提供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支持。数据来源:参见袁文、赵扬波:《培育适应新经济成长的生态圈》,《群众》(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9期。新城科技园: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高地高端产业聚人才

为顺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建邺区还积极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制定出台了《建邺区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改革促进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四大功能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全面深化功能园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园区的体制机制活力,努力把功能园区建成创新创业的先行区、开放开发的先导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7年,建邺区在全面深化街道、功能园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以大集团战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国资、城建、城管、房产四大国企集团,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构建起亲清的政企、政商关系。同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邺区立足区情,着力在补短板、降成本上下功夫,优化服务营商和发展的软环境。此外,建邺区还制定出台了“1+N”产业发展开放式、渐进式的长效政策集成体系,每年安排不低于5亿元的专项资金,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发展。推动简政放权,切实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明确全区24个部门169条公共服务事项,制定7个部门16项涉及中介服务的行政审批清单,不见面审批占比达93%。三、强基固本:共建共治共享的建邺经验

在第三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上,包括学者、官员以及社工等在内的代表围绕深化社区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展开了研讨,对建邺区推出的“五微共享社区”线上平台、“建邺五微驿站”线下实体店以及“五联工作法”等系列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五微驿站:社区公共空间与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五微”包括微平台、微心愿、微行动、微实事和微星光,是建邺区近年来运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民生”理念打造的线上互动社区(五微共享社区)和线下服务站点(五微驿站)。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打造和推广“五微”行动品牌,有效引领和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既是前述“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并确立起相应的长效机制后所取得的改革创新最新成果,同时也是对前续改革创新的延展和深化。

如前所述,街道专注于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之后,建邺区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大力加强和扎实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建邺区围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发挥及相应组织力、影响力的释放,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强化的同时,街道、社区变过去的政府包办为组织引领,更加注重对居民群众关切和需求的回应,探索引领中动员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对相关工作和活动的参与,通过向社区注入引导性的增量资源,盘活社区更多各类存量资源,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以建邺区的一个老居民区——南苑街道话园社区为例,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话园社区党支部将线下的“五微驿站”精心打造成一个融便民服务、社会交往和学习宣教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与线上“五微社区”相打通和对接,从而实现了线上党群沟通对接、线下组织服务递送,做到了快速回应、工作留痕、责任到人,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百姓、连接党群的有效途径和得力平台。“五微”的有效运作,密切了党群关系,和谐了邻里关系,老社区因此焕发出了新活力。党建引领:为社区治理注入动力和活力

而在建邺区西部的江心洲,一个新社区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彰显了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功转型的重要意义。洲岛家园社区是以建邺区就地安置江心洲失地农民而兴建的小区为基础形成的,从2014年开始,陆续有近5000户、1.4万余人迁入居住。“村改居”和农民“上楼”之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既包括物业费收缴难、车辆乱停放、私搭乱建等管理难题,也有拆迁后人心浮躁、不适应“上楼”生活而衍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由于配套设施缺乏和管理不力,加之许多老百姓对来自社区和物业的相关约束不习惯、不理解,更有一些人我行我素、公德意识薄弱,导致早期的小区环境曾经一度乱糟糟,社区氛围不佳。

2016年3月,洲岛家园党支部成立,2017年12月,通过选举产生了社区居委会。党支部认识到社区建设治理对于生态科技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标准不能低”,并着手开始探索推动农民向居民的适应性转化,着力解决小区管理和社区治理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放眼“洲岛”发展要求,立足“家园”建设实际,党支部探索并确立了“党建引领、理念先行、社团带动、居民参与”的工作主线,形成了“决策联议、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困难联帮”的“五联工作法”,在社区治理中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在小区管理问题上,疏堵相结合,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恰当行为,另一方面对不良现象及时予以制止,组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充分座谈交流,联议共商双方都能认可和接受的物业管理制度,最终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小区管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当行为和乱象一一消除,人车分流、垃圾分类、保安巡逻落到了实处,小区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大家对缴纳物业费也不再抵制(收缴率高达99%)。在上级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在党支部的领导和组织下以及社区居民、社区志愿团体的积极参与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了社区内外各类资源,成为有效的活动空间和服务载体——各类文体活动室实现了居民自由使用、自主管理。设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用的工作室,为倾听民意、沟通民情、抓住民心提供了渠道。道德讲堂致力于通过居民身边好人好事和典型宣传,弘扬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涵养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实现“在服务中宣德,在宣德中服务”。实施社区议事委员会议制度,并相应建立例会、联席会等工作机制。引入早教、社区医疗等专业化服务机构,让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相关服务。

社区党支部和党员干部通过践行“五联工作法”,一方面加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影响力,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动员参与更加有力。另一方面,居民群众对党组织和社区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对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也使得洲岛家园社区的公共意识、人文精神得到彰显,映衬了生态科技岛和建邺区的城市文明建设和发展水平。

在社会治理架构方面,建邺区不断创新求变,在早前改革形成的“委居站办”架构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延伸为社区[5]“三委一中心”改革,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出台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治理“1+4”文件,加快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多网融合,做优街道、做强社区、做实网格,形成“社区治理到门口、网格服务到家庭”的社区网格化服务治理新格局。

在社会志愿服务方面,建邺区以服务亚青会、青奥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培育出众多志愿服务组织。例如,2014年青奥会期间,建邺区作为“主战场”,动员组织了8000多名平安志愿者参与安保工作,联合该区公安民警、消防官兵等专业力量开展网格化巡查,做到了群防群治,提升了公众安全感,共同为青奥会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建邺区构建起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工作站、社区分站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实现志愿服务站全覆盖,拓展多方参与渠道,目前全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相关服务保障活动的志愿者达到11万人。例如,在兴隆街道奥体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登记、服务认证和考评体系以及激励、培训、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得到建立,并确立了公开身份、公开服务项目、公开联系方式、公开服务时间,承诺服务效果的“四公开一承诺”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有序,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壮大,2016年该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建邺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2002年—2017年)单位:元数据来源:2005年—2016年数据来自历年《南京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4年数据暂未掌握),2017年数据来自《建邺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此外,在具体民生服务领域,建邺区持续加大资金和资源倾斜和投入,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居民群众所共享。从图3可以看出,建邺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持续较高速度的增长,2017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52922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建邺居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区图书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档案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在建邺区内建成,据测算,每万人实际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了1400平方米。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累计减免教育、医疗等费用1.4亿元。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8%,医疗保险覆盖99%。2017年,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和体系建成率近100%,家庭医生签约率34.66%。每千人医生数由2002年的1.42提升到2017年的3.26,在人口翻番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再倍增。

人民心中有杆秤。也正是因为建邺区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把共建、共治和共享的理念落到了实处,让居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切实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在2016年和2017年南京市民生幸福建设满意度测评中,建邺区分别名列全市第二名和第一名。四、鉴往开来:建邺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与建议

纵观建邺区在不断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中谋发展促发展,成果丰硕,实现了从老城向新城的华丽转身,变成富民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城,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在总体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做到: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长期以来,建邺全区上下始终高举旗帜,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在建邺的实践和深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富民摆到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尺。坚持区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二是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实际的发展路径。建邺区在推动发展方面能够保持高度敏锐,一方面,及时发现和把握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机遇,谋定而后动,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把发展机遇切实转化为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准确研判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注重与具体领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相结合,不脱离本区发展实际。建邺区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面向先进城市发展理念对标找差,在各个发展阶段迅速抓住诸如大型赛事、重大活动、上级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等创造的机遇窗口,借力推动发展,并适时调整具体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发展的层次,丰富发展的内涵。三是善于抓住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在关键领域攻坚、重点突破,重实效、重长效。建邺区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引导产业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能够取得突出成果,形成相关的“建邺模式”、“建邺路径”、“建邺经验”,得益于对各个领域关键环节的准确把控、精准施策,形成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建邺之业: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

在具体的改革发展行动上做到:一是努力开创新城发展之“新”内涵、“新”局面,深入前沿抢占“C位”,变“后发”机遇为新一轮“先发”优势。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建邺立足新城的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积极瞄准和推动产业高端化,拥抱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实现了区内产业的转型跃升。同时,遵循节能环保等先进理念高标准建设的功能园区,成为企业活动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了经济和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提高了区内土地的集约化开发利用,提升了区内单位面积产出效率,并引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建邺瞄准现代化和国际性城市中心的目标,在发展中求治理,在治理中谋发展,把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精细化、发挥和拓展各项城市功能、规避和治理现有的城市问题摆到突出的位置。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积极的运用,拓展了城市未来发展与治理的多向维度和纵深空间。二是努力推动城市区域实现“善治”,深入群众,深耕基层,使党的建设、社会建设与城市治理紧密融合,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紧密融合,推动了治理资源的下沉,保障了基层治理的可达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五微”等品牌化建设实践,推动了基层治理活动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真正使基层党组织运转起来,党员干部带起头来,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使阵地更加巩固,工作更加务实,服务更加到位,为推动基层民主、完善终端服务、解决具体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增强了政社互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夯实了执政的社会基础。

尽管建邺区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但面向更高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破解的难题和面临着一些挑战与不确定性,需要加以深入研究谋划,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一是城市中心功能建设与发挥方面,建邺区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颈,未来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人口方面,作为一座尚未开发完毕的新城,建邺区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目前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片区,西部和南部片区还在开发之中,建成尚有一定的周期,未来面临着人口导入的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各片区的均衡发展问题。人随产业和资源配套走。建邺区要继续探索促进产城融合、职住融合方面的经验,在各类资源要素的积极导入与优化配置,在商圈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公共空间营造以及公共治理与服务网络覆盖等方面继续做优做强。其次在区域发展方面,众所周知,国家级江北新区核心区与建邺区隔江相望,目前正处于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之中,未来5—10年将初步成型。江苏省和南京市对江北新区建设寄予了厚望,投入了大量资源,发展潜力不可小觑。一方面,江北新区的崛起将在相关产业及人才、资源等方面产生分流效应。对此,建邺区要加快巩固既有的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形成头部性的产业地标。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向纵深,不断优化载体功能、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增强对各类企业、人才的吸引力,培育其归属感。另一方面,以邻为壑不可取,鸵鸟心态也不可取。建邺区要提前和主动谋划与江北新区核心区的关系问题,在未来实际发展过程中在功能发挥、产业布局等方面,能够与核心区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二是创新发展方面,建邺区目前呈现“一短一长”的局面,即以大学和大院大所为基础的科研资源和以制造业为主要基础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载体资源是短板,而金融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资源则是长板,因此面临着如何补短板、强长板以及更好地扬长避短的问题。科研资源短板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建邺区就缺乏高校院所布局所致,载体资源短板主要是由于建邺区第三产业绝对主导、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业缺乏造成的。在补短板方面,当前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方兴未艾,新型研发机构大量落地。建邺区可以探索通过发展科技金融强化长板优势,再通过强大而完备的服务体系吸引和助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到建邺落地,借力新型研发机构拓展科研资源和载体资源。

三是推动城市国际化方面,建邺区作为南京城市中心和城市会客厅,有着作为窗口的优势和一流硬件设施及高端服务的优势,但在城市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特别是在扩大国际交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除了继续争取承办各类国际性赛事、重大会议活动之外,日常国际交往也不能忽视。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高端智库等不仅能带来各类国际性业务的开展,还能够带来高频度的各类国际性商务、会务等人员交往活动,以及分支机构与外籍人员的驻留活动,因此能够产生丰富的“国际流量”。建邺区要充分依托和利用高端设施与服务完备的优势,积极谋划引入这类面向国际化的机构到区内开展业务活动和设立分支机构(诸如区域总部、代表处、教学点、研究中心等)。【注释】[1] “一地”指将建邺区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五中心”指的是把建邺区发展成为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创新创意中心、南京都市圈会议展览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和商务商贸中心。[2] “委居站办”指的是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3] 因建邺区作为主城区,第一产业的规模和占比都很小,不易在图示中加以显示,对研究分析亦不构成影响,因此未将其数据录入图表。特此说明。[4] 参见袁文、赵扬波:《培育适应新经济成长的生态圈》,《群众》(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9期。[5] “三委”指社区党委、居委、综治委,“一中心”指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解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奥秘——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的调研报告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导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宁历届区委区政府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江宁区域特点,不断开拓进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实践,四十年来江宁的每一次艰辛探索与重大变革,都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江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总体成效(一)1979年到1991年的起步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江宁开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通过搞活经济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江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第二步改革,农村生产力充分释放,农村经济从自给型、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式经营向现代化经营转化,从单一经营形式向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转化。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与联合,从“五联五引”发展到农、副、工、商之间纵横交错多种形式的联合工业异军突起。期间,江宁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于1985年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经济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1.9亿元上升到1991年的超10亿元。(二)1992年到2000年的发展期

在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江宁将发展外向型经济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扩大开发领域,推动区域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以大而快的开放和开发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于1996年实现“二一三”向“二三一”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期间,1992年自费设立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建立南京民营科技园,加快由城郊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到2000年,开发园区、乡镇工业小区产出达400亿元,外资企业产出占全域工业经济总量50%以上,区域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达到10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9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地方外贸出口分别达2.08亿美元和1.12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05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3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0.87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17.8亿元,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由1978年的471元和191元上升到2000年的8832元和4120元。(三)2001年到2012年的跨越期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江宁撤县设区,南京城市的大批优质资源迅速向江宁延伸、扩张和转移,江宁的城市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由此,以开发园区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江宁大学城为载体的知识创新基地等成为江宁发展知识创新产业强劲发动机,区域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与提升。按照城市化管理要求和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对全区进行了数轮大规模区划调整,完成所有乡镇的撤销并设立了新的街道,并以升级产业结构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抓手,积极带动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使江宁进入了崭新的城市时代。期间,江宁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地区生产总值也上升到62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00年的192.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7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36.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7.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97.7亿元,地方外贸出口由2000年的1.1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8.2亿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由2000年的8832元和4120元上升到2010年的27349元和11289元,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6.76%提高到2012年的69.4%,实现了江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四)2013年至今的全方位推进期

进入新时代后,江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强富美高”和“六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江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继续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江宁各项事业进入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期。在此时期,江宁改革创新的诸多经验与做法先后得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中编办、中联部以及省市的肯定、表彰与奖励。城乡改革与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先后创成全国首批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并高质量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评估考核。国有资产优化整合和企业重组成效显著,国资总量及经营收入跻身全省三强,成为南京市集成改革唯一的试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期间,江宁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26.6亿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1935.9亿元,2018年上半年为1043.1亿元,并有望于2018年底突破2000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2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74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100亿元,较上年度增幅达20.3%。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为8.6亿美元,地方外贸出口达633亿元,这较上年度增幅达15.2%。城镇和农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2923元和23760元,年均增幅均超过9%,分别为9.1%和9.3%。到2017年年底,江宁开发区综合实力跻身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7位,江苏省第3位,区域经济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6位。二、江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城乡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以及人才集聚等各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科技创新持续攀升1.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宁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经济增速方面,1978年至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亿元增加到1935.92亿元,现价增幅918.9倍,年均递增19.44%,可比价年均增长12.67%,在同等行政区划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方面,1978年为1.9亿元,到1990年突破10亿元,2001年突破100亿元,2017年近2000亿,地区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踏步的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由1978年的287元提高到2017年的17.94万元,年均递增17.95%。其中,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3万元,折合美元首次达到2万美元,已达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江宁城区新貌2.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宁区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呈现“高、轻、优、新”特点,三大产业结构已从最初的“一二三”发展为“二三一”,即由1978年最初的49.3∶35.7∶15.0升级到2017年的3.2∶53.3∶43.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托“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的腹地集聚式发展呈国际化、顶尖化和市场化趋势,逐渐形成“3+3+3+1”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即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三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文化休旅三大现代服务业,以及一个科技未来产业,产业体系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持续生长潜力进步明显。3.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全球合作广度不断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江宁外贸进出口从零开始,规模连年跨越新台阶,到2017年实现外贸进出口140.4亿美元,出口额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特别是2012年至2017年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为7.37%。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从最初的以纺织品、轻工等初级产品和代加工产品为主的外贸出口,到90年代“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外贸出口战略下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再到21世纪以来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服务贸易也随之崛起,2017年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9.1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区的出口总额55.7%。全区累计利用外资合同200.01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19.73亿美元,并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包括菲尼克斯、福特、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先后在江宁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和项目开发。(二)城乡发展深度融合,人民福祉有效增强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功能品质提升

按照“中心集聚、轴带联动、节点凸显”的总体空间战略,构建以副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新市镇为补充、特色田园乡村与主城同城化为驱动的先导区、标志区,实现城市品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南京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优势,主动对接南京主城,完成南京主城南部中心战略研究,加强东山副城、开发区、高新园、禄口空港新城“四位一体”统筹协调、联动发展,重点推进谷里、秣陵、淳化等8个新市镇建设,强化全域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全域一体化,制定出台“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路线图”,成片推进村庄整治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黄龙岘、石塘人家等一大批国家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为引领,扎实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美丽乡村黄龙岘美丽乡村钱家渡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禄口机场二期、宁杭高铁江宁站、宁安城际江宁西站投入使用,滨江港建成1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高速里程由118公里提高到148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370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2公里,全区所有街道实现了通一级公路、所有集镇通二级公路,村(社区)双车道公路覆盖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等级公路通达率达100%。推进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37.5亿元,稳步推进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建成长江干堤达标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战胜了2016年“四超历史”特大汛情考验。坚持量入为出、民生优先、生态为重、城乡并举的原则,编制年度城乡建设行动计划,统筹城建项目管理,近五年累计实施城乡建设项目近1000个,投资约1200亿元。3.共建民生民心事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全力共建民生事业,应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关乎群众生活品质的诉求,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利用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名校牵手合作办学等形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完善“33518”医疗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全面实施门诊救助,发放救助金近3500万元。扩展区“互联网+养老院”服务功能,引入“小江家护”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实时联动、需求供给无缝对接”,为“五类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居家关照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率均在98%以上,五年保障性住房竣工1100万平方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100%。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整体打造了东线温泉民俗游、西线休闲乡村游、南线山水田园游、中线寻史赏花游四条特色休闲精品路线,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三)坚持“双效统一”,文化发展活力迸发1.创新理论宣传渠道,拓展新媒体主阵地

从新媒体资源入手,建设以网站平台为主的新媒体传播阵地,现已开设政务微信125个、政务微博69个,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打造新型文化空间,推进“城市文化客厅、社区邻里书房、乡村文化大堂、城镇最美街角”为重点的新型文化空间建设,邻里书房已经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亮点。“睦邻·书房”以网格化嵌入式打造“新型城市阅读空间”,以推广全民阅读为目标,利用信息智能化技术,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多媒体区域的功能拓展+无人值守和读者自我管理服务的全方位、高品位城市社区图书馆”,同时与高校图书馆实现一卡通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培训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传播阵地。建立读书群,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成功打造了特色化的邻里书房,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出台文化发展相关细则与行动规划,增强文化创造力。坚持推进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开放与特色发展,推动实现文化与工业、科技、旅游、商业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文化产业质效明显提升。江宁开发区以文化软件服务为龙头行业,滨江开发区重点推进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文化+工业产业,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温泉养生、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产业,放大温泉小镇品牌效应。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通过佛禅文化核心区、文旅功能配套区和产城融合拓展区“三个圈层”推动“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打造全国著名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知名佛教文化圣地。观音殿、黄龙岘等特色田园乡村引领以“文创+旅游+特色农业”模式的美丽乡村。3.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化效益共享

坚持“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方向,以让更多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为重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按照“规定动作不丢分,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打造了以“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欢聚艺堂”、“讲图与你同行”为代表的群众文化艺术学习品牌,以“一街一品”、“江宁民俗”、“诗颂江宁”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品牌,以“书香江宁”为代表的全面阅读服务品牌。通过区街联动的形式,推动江宁文艺走进街巷、走入人心。汤山街道结合温泉文化开展温泉旅游文化活动,东山街道结合历史典故打造“东晋文化论坛”,谷里、秣陵、淳化等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大量艺术家走进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和学校举办文化惠民活动,促进文化共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