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5年第8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4:31:42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5年第8期

科幻世界2015年第8期试读:

科幻和科技的共生(下)

文_赵洋

未来学诸定律

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被科幻迷广为传诵,但他在1974年创造的“未来学三定律”却鲜为人知,这个三定律规定了科幻预言的方法,具体如下:

1.正在发生的事情仍将继续发生;

2.对显而易见的事物需慎重对待,因为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它;

3.考虑后果。

科幻作家在考虑新科技造成的后果时,不仅要看到第一层影响,还要看到第二层乃至第三层影响。比如说,谁都有可能预言汽车的发明,但只有科幻作家会预言交通堵塞;谁都有可能预言飞机的发明,但只有科幻作家会预言到劫机、里程积分和时差病。

这种对科技第二层和第三层后果的预测,可以一直追溯到科幻文学的开端——1818年问世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从科学角度探讨了合成生命的概念: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研究人类死亡之后的化学分解和腐败,然后逆转这一过程,就可以让无生命的物质活起来。玛丽·雪莱笔下的这个故事和随后的很多其他科幻作品一样是一个警世故事,它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究竟谁有权利创造生命?创造者对他们的造物和对社会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想一想,玛丽·雪莱是在将近两百年前提出了这些问题,要等到四十一年后达尔文才会发表《物种起源》,一百三十五年后克里克和沃森才发现DNA的结构。难怪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阅读科幻小说是预防未来冲击的良药。

曾被《展望》杂志列为英国顶尖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未来学家齐亚乌丁·萨达尔提出过四条未来学定律:

未来学第一定律:未来学是诡异的。

未来学之所以诡异,首先因为它要处理的问题是诡异的、复杂的;其次,它是开放无定论的、边界模糊的;第三,它不仅仅是多学科、跨学科的,而且可以说是无学科的,并且不以此为耻。它有意识地拒绝一个学科应有的地位和状态,而始终处于非常系统性的、批评性探究的模式。

未来学第二定律:未来学是疯狂的。它具有互相保障的多样性。

未来学第三定律:未来学是怀疑性的。它对于用一维的简单化解决方案去应对未来问题的所有思路均持怀疑态度。

未来学第四定律:未来学是没有未来的。既然我们并不拥有关于未来的真正知识,那么,所有未来学探究所发生的影响,只能于当下进行评价。

1982 年,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预言信息社会将取代工业社会,这本书销售了900万册,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如今,他的新书《定见》传授了用常识预测的“绝招”。所谓“定见”,是一种可以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心态。在这本书中,奈斯比特整理出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告诉读者如何建立十一个“定见”,如何将这十一个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等方面。奈氏“定见”如下:1.变化中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循;2.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3.要关注统计数据;4.尽情想象,错又何妨;5.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通过科幻设计未来

以“技术奇点”论闻名的未来学家库兹韦尔认为,我们之所以不擅长展望未来,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思维遗传自祖先的线性思维模式——在草原游荡偶然撞上一只羚羊,估算着储备的食物还能撑多久——但是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人类正面临指数增长的变化,线性思维已经捉襟见肘,我们无法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变化速度来推测近未来会发生什么。

好在人类发展出了两种有力的工具来预测未来。讲故事和科学看似平常,但是二者结合起来却潜力无穷。《科幻小说原型研究:通过科幻小说设计未来》一书描述了利用科幻小说的共同要素去推想、检验新技术潜在后果的方法。正如故事是人类经验的映照一样,科幻小说的原型用小说去探索新技术的潜在影响。研究者使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幻去创造科幻原型,探讨科技对人、对文化、对道德以及对法律的影响。企业使用这些原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既是用作探讨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的手段,也作为一种内部沟通的媒介,以便使理念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科幻原型是比办公室备忘录或产品说明书有趣得多的沟通工具。它还能表现出科技当中的人的体验,这可是备忘录或说明书很难做到的。

科幻描绘未来,科学家把它变成现实。这种事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一再发生,部分原因在于科幻作家可以比科学家更加畅所欲言。科幻作家不受保密协议的限制,而很多为企业和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则被这样的限制所约束。因此,科幻作家是率先指出核电站的潜在风险的人(莱斯特·德尔·雷伊创作于1948年的短篇《神经》);也是他们开始公开揭露核武器的实际影响(朱迪斯·梅丽尔创作于1948年的短篇故事《仅仅是位母亲》中提到了辐射对基因的损害)。科幻就是科学界的维基解密,它让公众了解前沿研究的真正意义。

科幻作家承担这项工作也是有根据的。很多科幻作家都是科学家,比如格里高利·本福德、大卫·布林;还有很多人在科学领域获得了高等学位,比如乔·霍尔德曼;还有些人有科技新闻背景。近年来的科幻小说涉及了全球气候变化管理(如金·史丹利·罗宾逊的《雨水的四十个迹象》系列)、生物恐怖主义(如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等热点问题。虽然谁也无法想象有人请乔治·卢卡斯为太空计划做顾问,但在传统媒介发表过作品的科幻作家却的确经常受政府机构之邀做顾问,比如一个名叫SIGMA的科幻作家团体经常为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技术问题方面的咨询,斯蒂芬·巴克斯特、亚伦·斯蒂尔经常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未来宇宙飞船设计的咨询意见。

科幻小说中采用的把单一技术跟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结合考察的方法,最终也形成了一种未来学方法,称为scenario,即剧本法、脚本法或情景规划法。

兰德公司的著名学者赫尔曼·卡恩对世界经济进行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未来场景法,同时辅以趋势外推法和类推法。所谓未来场景法,就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设想,并分析可能形成这种场景的各种因素。当然这种设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他对经济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而是从历史的角度,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

法国学者皮格尼奥说过,未来研究的公式是“现在——未来——现在”。也就是说,从现在出发,揭示当前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生原因,确定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和如何发生;然后,再回到对现在的关注,决定现在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应付、选择、影响和控制未来的发展。

有人正在把科幻原型推进为更为严密的方法。其结果便是,科学和科幻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如今,每一天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发现、技术进步或者一直被视为幻想的发明出现。创造出纯粹的未来想象图景,推演出极速变化的新技术的潜在影响,这种能力已经不再仅限于小说家——要想创造出可能的未来,这将成为一项关键能力。

曾有人利用科幻小说构筑的未来场景阻止了美国政府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内阁成员杰·莱夫科维茨给当时的布什总统念了一段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描写人类在孵化场中出生和培育的文字,按照莱夫科维茨的说法,布什“被吓到了”。而当他念完这段的时候,布什直接回应道:“我们就站在悬崖边,一旦跌入深谷,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我们应当慢慢来。”

理解科技进步的坐标

现在的科技新闻栏目中充斥着这样的题目:《盗梦成真:美科学家为小鼠植入虚假记忆》《这不是科幻:你的汽车将被黑客入侵》《没错,牵引光束成为现实》《科幻大杀器成现实美国激光炮已升空测试》《破译大脑工作密码<黑客帝国>将成为现实》……

1903年,还叫周树人的鲁迅就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科学读物常常使读者厌倦,唯有科幻故事,才让人兴奋和喜欢阅读。因此,科幻可以让中国人在快乐的状态下接受科学。而一百年后,受众仍在借助科幻来理解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高科技。

包括科学家在内,很多人在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科学争议时,往往会受到科幻小说表述的影响。科幻小说的一种潜在作用是,为“科学以及揭示的真理”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使其广为人知。在通过科幻普及科学方面,凡尔纳是一个典范。在科学方面,凡尔纳基本上是自学成才,而所有自学成才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总是急切地想把新学到的知识与别人分享。雨果·根斯巴克继承了凡尔纳的衣钵。他在《惊异故事》创刊号的编辑按语中宣称:“这些惊异故事……为读者提供别处得不到的知识,而且是使读者以一种相当惬意的方式受益,因为我们最好的科幻小说作家有将知识甚至灵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读者的窍门,丝毫不让读者有被教导的感觉。”

随着影视的普及,科幻也成为科学普及与传播的有效媒介。一些科技概念借助科幻的形式可以传递给更广的受众,达到更高的探讨热度。比如,《侏罗纪公园》上映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基因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的讨论;《黑客帝国》激发起公众对虚拟现实、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探讨;《星际穿越》促进了公众对天文学和太空探索的兴趣。在科幻片《10.5级大地震》播出之后,美国加州地理调查学会网站的访问量翻了一番。由此可见,即使科幻影视节目有瑕疵,依然能引起公众对科学本身的兴趣。有科学家提出,在影视中塑造科学家的正面形象并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将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近几年,美国科技界更加重视与影视界的合作,从而扩展影视科普的社会效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甚至启动了“科学与娱乐交流”项目,在科学界和影视娱乐界之间展开跨界合作。

普通公众可以将科幻作为一个应对未来的有效对策。科幻作品使我们通过想象,提前适应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因为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化有时异常剧烈,令人措手不及,所以看科幻其实相当于一种思维试验。读过科幻小说、看过科幻电影之后,我们就不会对新科技带来的变化感到那么大惊小怪了。

但科幻毕竟不是科普。喜欢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法国人西里尔·杜布乐依在硕士论文《中国21世纪科幻文学简介》中研究了王晋康、刘慈欣和郑军三位科幻作家在2000年至2010年间出版的作品。西里尔发现,教育属性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特点之一。这些作品都是硬科幻,里面大部分科学是真的科学,而不是幻想的科学,其优点是读者可以顺便学到科学,但缺点则是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复杂未来的推测。

20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的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曾与迪士尼合作,拍摄了《征服太空》等科幻片;他还与著名太空美术画家切斯利·邦尼斯泰尔合作,为《科利尔》杂志撰写图文并茂的文章,宣传未来的火星探索。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航天技术更容易被外行的读者理解和接受,也通过选民影响了美国的航天政策。这堪称是通过科幻普及科学,并达到科幻与科技良性互动的典范。

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快,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反映在科幻领域中,就是对未来世界的负面看法日益增多。学者江晓原曾提出“科幻的三重境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幻创作中反思科学技术的思潮为何一枝独秀,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江晓原认为,科幻的第一重境界是科学。有人喜欢将科幻分成“硬”和“软”,那种有较多科学技术细节和较多当下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依据的作品,被称为“硬”;而幻想成分越大、技术细节越少,通常就越被称为“软”。通常越是倾向于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就越欣赏“硬”。第一重境界的极致,是预言了某些具体的科学进展或成就。这与先前将科幻视为科普一部分的观念也是相通的。

科幻的第二重境界是文学。追求的目标是要让科幻小说厕身于文学之林,得到文学界的承认。这种追求在中国作者中也非常强烈。在一些关于科幻的老生常谈中,也一直想当然地将科幻的这第二重境界当作创作中的最高境界,却不知它其实并不值得科幻作品去汲汲追求。

科幻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是哲学。是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刻思考。科幻作品的故事情节能够构成虚拟语境,由此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幻想作品能够让某些假想的故事成立,这些故事框架就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思考空间(这方面,小说往往能做得比电影更好)。因为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是无法展开思考的。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科幻作品在另一方面的贡献更为独特,是其他各种作品通常无法提供的。这就是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至少可以理解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科幻作品无疑是当代科学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现在看来,至少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似乎只有科幻在一力承担着这方面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以及50年代的作品都很有科学‘抱负’。人们以为未来不论如何都会比当下更美好,但现在他们不这样想了。”美国科幻畅销书“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罗宾森说。但也有人认为,对科幻的未来乐观还是悲观,常常取决于作者是否对未来抱有希望,“至少可以选择善待世界。”【责任编辑:杨枫】

科幻与不老泉

文_魏映雪 图片_BBC、百度百科、大西洋月刊、众科幻小说

从古至今,人类都未曾放弃过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从秦皇汉武晚年求仙问道到现代基因科学家的呕心沥血,无一不是人类想要打败“死亡”的明证。当然,科幻作家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探讨更是永无止境。

未来回春术

作为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扛大旗式的人物——罗伯特·海因莱因,他的不少作品都涉及过“青春永驻”这个话题,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时间足够你爱》中的主人公老祖——撒拉路·龙。这个1912年出生在地球上,热情、奔放、睿智又臭脾气的老家伙,经历了漫长的一生,目睹了地球人口危机发生到人类遍布星际大散居的整整二十三个世纪,爱过无数人,拥有无数子孙,基因遍布整个银河系。

为什么他会拥有如此漫长的生命?原因之一在于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跳动缓慢的巨大心脏,当然,他的长寿除了天赋异禀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回春治疗技术的诞生。

关于回春术,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两个因素使大散居成为可能:当时被称为比利——谢菲尔德的超驱动(其实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驱动器,只是一种扭曲多维空间的航行方法),和第一种有效的(也是最简单的)生命延长术,其原理是使用培养皿里生长的新鲜血液。

这种治疗术,后来逐渐发展为多种治疗方式的集成术,能延缓人的衰老,同时延长人的活力和生殖力。”

青春永驻对人类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很长时间以来,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技术突破,渴望战胜衰老。但同时,对“长生”的道德拷问却层出不穷,不老不死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使很多人倍感恐惧。不是所有科幻小说作家都像海因莱因那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乐观情绪,他们从传统的世故人情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与叩问。

在当代美国硬科幻作家格雷格·贝尔最富野心的科幻小说《天使女王》中,虽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但延长生命依旧是让众人争论不休的道德禁忌。在小说中,那些接受了延长生命治疗的人被称为艾洛伊人,也有人称他们为“回春者”。“由于‘回春者’常在这儿进行他们的灰色交易,把好端端的市民变成不死老妖般的艾洛伊人,这一带也越来越拥挤了。

眼前这个年轻人外表光鲜却已死去,一到中年就极可能变身为艾洛伊人。一只漂亮的寄生虫。

三位长衫男子围着厄尼斯,他们都是巢区居民,接受过轻微的转换。根据她观察,他们都是高级别的代理机构管理人员。这些人看似相当正常,但直觉和移情能力告诉她,他们的内心是一座定制化产品的迷宫。他们很可能成为合法延长三百年寿命的人,甚至是艾洛伊人。他们极可能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被加强过。奇怪的是,她不太喜欢这种形式的转换。而她一辈子挣的钱可能都没有他们一个月挣得多。”

在普通市民眼中,这些“回春者”更像是不老不死的妖怪,就连经过某些生理机能强化的转换人也对其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外表光鲜,内心却早已死去。

而刘宇昆的短篇小说《弧》塑造了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女人,她和她的丈夫带给了世界永生,而自己却最终选择了停止治疗,走向死亡。她说:“促使我选择衰老死亡的并不是爱,而是一股想要逃离时间束缚、逃离不断开始新生活的命运的欲望。”在她的眼中,永生未必便是幸福,反而是一种更为长久的束缚。

科学家的求索

从一些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不死”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很大的冲击。而在现实中,执着的科学家们是不会因为道德的禁忌而放弃内心渴望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理查德·沃克才刚刚26岁,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嬉皮士。可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了。那是个青春闪耀的年代,充满了躁动不安:反越战游行、致幻剂、性解放……年轻的沃克追求着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但面对时间的流逝他却没办法做到无动于衷。为了解开死亡之谜,沃克化茧成蝶,成了一名科学家,开始涉足医药、生物、神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现年已经74岁的沃克相信,不死之谜的谜底就藏在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之中。这种疾病甚至没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姑且称之为“X综合征”吧。在最近10年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他先后发现了四个罹患“X综合征”的女孩,她们似乎永远处于婴儿时期,成长过程神奇地停滞了。他怀疑,这种病症源于DNA某处的损伤。如果能找到损毁的位置,也许就能解开永生之谜。

四个女孩其中的一个,是美国蒙大拿州威廉姆斯夫妇的二女儿加布里埃尔。

又一个繁忙的工作周结束了,玛丽玛格丽特·威廉姆斯正在接她的孩子们回家。她开着一辆巨大的SUV,可还是被六个孩子和他们的衣服、包包和零食塞得满满当当。车厢最后一排坐着三个兴高采烈的大孩子,中间则是一排婴儿座椅,三个小些的孩子被牢牢束缚在座位里。

加布里埃尔是这群孩子中最娇小的一个,她细长的小腿和马尾辫露在安全座椅外面,灰蓝色的眼睛盯着车顶,完全不像她的兄弟姐妹那般闹腾。她有着黄油般嫩滑的肌肤、紧握的十指和如新生儿般朦胧的意识。但实际上,她已经九岁,在这群孩子中排行老二。

医生说,加布里埃尔之所以看起来如婴孩一般大小,是因为她有基因缺失,大脑额叶过于光滑,没有足够的皱褶和凹槽来固定神经元。沟通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萎缩,有可能会使她失明。她还有两处心脏缺陷,捏紧的小拳头打不开。她还有唇腭裂,吞咽反应也不正常,这意味着她只能通过鼻子里的导管进食。

理论上说,衰老是细胞、器官和组织损伤的缓慢累积,最终造成了像老年人那种物理形态上的变化,如口腔萎缩、牙龈后退、皮肤松弛、骨质疏松、软组织变薄、关节肿胀、动脉硬化或梗塞、头发灰白等,同时,也伴随着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生理变化。

但比起单一原因导致衰老,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支持衰老是多个系统同时崩溃所造成这一理论。随着年岁增长,人体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变得越来越低效,这意味着遗传物质的变异越来越多;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端粒会逐年变短;表观遗传信息也会渐渐变化甚至衰坏;热休克蛋白不再工作,使得因温度过高而纠缠紊乱的蛋白质无法被修复。这一切同时发生时,细胞会尝试着改变它们新陈代谢和贮藏能量的方式。但最终,细胞将会停止分裂并不再和其他细胞联系,人类便逐渐步入衰老。

沃克则认为,衰老是因为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从不停止。从出生到青春期,生理变化至为重要:我们会长大,然后成熟。等到我们成熟了,成人的身体就不再需要变化,而是需要维护了。“比如你已经建造了一栋完美的房子,你就不会想要给它添砖加瓦了。”沃克说,“同样,你拥有了一副完美的身躯,你也不会再想去改变它。但进化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自然选择影响不到代代相承的基因特征,我们也没能进化出一个“停止键”来阻止成长。所以,我们只能持续不断地给“房子”添砖加瓦。刚开始这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使得房顶有些下垂,抑或打碎了一扇窗户。但终有一天,地基再也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重负,房子就塌了。沃克怀疑是成长导致了衰老,而加布里埃尔是因为基因疾病阻止了成长。换句话说,这女孩可能手握打败衰老的钥匙。

永生狂想曲

科幻文艺中的永生当然不止“回春术”一种方式,否则科幻小说家也太没有想象力了。

在冬眠技术实验一点点走入大众视野的今天,也许像《三体》中罗辑那样不停地冬眠是最靠谱的永生方式。一觉醒来,世上已百年,再睡一觉,又是一个世纪,这种感觉应该很神奇……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有同“人体冷冻”相关的非营利基金会诞生,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当然,现阶段不成熟的冬眠技术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当技术成熟时,价格可能还是颇为不菲。有人说,生存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而金钱的多少甚至可以带来生与死的差别,这又涉及了人类社会怎么绕都绕不过去的道德伦理。

相信《黑客帝国》是很多幻迷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将人的思维上载到虚拟空间,虽然没有涉及永生,但确实为永生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后,在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我们推测上传后的生物体可以在计算机中继续生活、学习、工作,并与其他人交流。

……

我们的肉身当然会死去。但是我们上传的意识会记得我们的过去,并且在计算机中继续我们的故事。在计算机中,我们接触的一切就是我们过去在真实世界中生活的延续。所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技术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死亡了。我猜促使人们上传自己的最大原因是: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或衰老了。

……

我发自内心地反对放弃我们的肉身。虚拟现实不过是虚无。我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是真实的。”

可是除了人类不愿放弃生命的真实之外,在《大西洋月刊》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更是让人细思极恐。谷歌的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相信在2045年以前,能够扫描人类大脑的电脑就会出现,思维上载便不再是纸上谈兵。可是,当一个存在于电脑中的“人”犯了罪,或是他曾经的罪行被揭发出来,我们该如何处置?死亡已经不可能了,难道要受到永无止境的囚禁或是惩罚?这种堪比西西弗所遭受的酷刑,挑战的是不是人类同理心和道德的底线呢?人类的子孙后代,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的法律和社会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或许读者们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

虽然种种方法不一而足,说起来满纸热闹,但不管人类怎样费尽心思,时至今日,衰老仍旧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唐朝诗人李贺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倾尽全国之力追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们,汉武帝的墓穴里仍是白骨累累,而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秘不发丧只有用大批鲍鱼来掩盖尸体的恶臭。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这条征途,看起来似乎绵绵无尽头。【责任编辑:杨枫】

科学不息,蒙太奇不止

文_小酹 梁爽

科学是科幻的基石,科幻是科学的动力。惊才绝艳的科幻作家们以自己惊人的想象力大刀阔斧地探索人类世界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同样天才却更严谨的科学家们一路如履薄冰、殚精竭虑,只怕科幻也只能停留在“幻”的层面上。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比之科幻小说,传奇性竟不遑多让。原子弹的爆炸意味着人类拥有了灭世的实力,而计算机的出现则使人在成为创世主的路上越走越远。当世界被有关金钱的复杂欲望占领,有人就用数学的简洁抽丝剥茧;而当人类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宇宙的时间竟然从一个点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有的科幻作家在作品中以自己的方式向创造奇迹的科学家们致敬,而电影导演则用胶片将传奇的人生永远凝固在时光之中。

没有传奇会被电影放过,而电影是记录传奇的最好方式。

荆棘路上的先驱者

给传记性的电影打分是件尴尬的事情,不是说故事不好,而是这人的一生有太多值得圈点,背景又过于宏观,无法浓缩在短短的电影里,处处是高潮,平铺出来反倒失去了高潮。—— 摘自《钱学森》豆瓣影评

2012年,国内有一部电影悄无声息地上映了。虽然电影主人公是“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可被“追车、枪战、肉搏一个都不能少”的好莱坞电影养刁了口味的观众们,一般都不大青睐文艺片,对这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电影更是不买单。

电影失之贪多,想要把这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浓缩在短短两个小时之中,导致每件事情都蜻蜓点水,缺乏戏剧冲突。实际上,钱学森的一生除了“波澜壮阔”,再没有别的词语能够概括。

钱学森24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时隔一年便获得了硕士学位,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两人共同建立了“卡门-钱近似”公式,28岁的钱学森遂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他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学神”固然让人膜拜,但比起他接下来的人生,这一切经历不过是开胃的冷盘。

无论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多么优越,从小接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育的钱学森对祖国始终念念不忘。1950年,39岁的钱学森决定回国,谁知竟在港口被美国官员拦住并遭拘禁。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经过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在外交上的不断努力,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回国后,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有人将钱学森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科学家的命运往往和时代相连,大时代的知识分子一不小心就捡到了国之重器的钥匙,从此以书生之肩担国家兴亡,不禁让人唏嘘。

天才是一种孤独的信仰

世人一面享受着英雄们专注一生换来的各种成果,一面八卦着他们的花边新闻、嘲笑着他们居然和自己不一样。

值得安慰的是,他们虽然看起来没有朋友,但其实还是有灵魂伴侣的,或许在当下,或许是先贤,或许要等到很久的未来才能出现,总之,至少有那么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借一句丘吉尔的名言: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 摘自《模仿游戏》时光网影评

传说电影《模仿游戏》的最后,那颗被图灵咬了一口的苹果,是苹果公司商标的灵感来源。但这只是一个谣言,一个对逝去的伟大科学家的美好纪念。

然而,当你坐在电脑前运指如飞的时候,可曾想过面前这台计算机的由来?你或许会说它是苹果、微软的产物,你或许会想起乔布斯的艺术创造和比尔·盖茨的卓绝贡献。事

图灵创造的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它把复杂的工作程序进行分解,再以简单的指令进行操作运算。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象力具有伟大的革命意义。二战期间,图灵带领琼·克拉克等解码专家制造出解码机器,成功破解了纳粹德国的机械加密装置。然而,也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图灵和穆雷的同性恋人关系饱受争议,1952年2月7日,警方审讯并逮捕了阿兰·图灵。尽管图灵极力为自己的罪名辩护,但他仍被法院判处一年缓刑。在被迫选择雌性激素注射疗法后几年,图灵不堪忍受折磨,吃下了涂满氰化物的毒苹果,告别了这个他曾经热爱并救赎过的世界。直到2013年底,在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和其他十位名人的呼吁下,英国女王才正式赦免图灵的“严重猥亵”罪,我们才有机会完整地认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生。实上,这一人类科技创新飞跃的基石,都因为一个人——艾伦·图灵。

2014年,根据安德鲁·霍奇斯撰写的《艾伦·图灵传》改编而成的电影《模仿游戏》上映,并获得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艾伦·图灵。

如果,那个年代的人能像琼·克拉克一样接受并包容图灵,也许图灵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机。

爱情方程中的逻辑

探索外部世界的极致,反而深深指向人类的内心。在这个意义上,请允许我说数学是有性格和生命的。一个数学家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思路,那一堆冷冰冰的符号后面是一个狂热的灵魂,打上了他性格的深切烙印。—— 摘自和菜头《美丽心灵》影评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在2015年5月23日和妻子遭遇车祸,双双辞世,纳什时年86岁。他的妻子艾丽西亚在他坎坷而漫长的一生中,不离不弃,而这一次,死亡成就了永恒,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们分开。

早在2002年,纳什的经历被拍成一部名叫《美丽心灵》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横扫了2002年奥斯卡各项大奖,更成了无数人的“电影座右铭”。

在数学上有惊人天赋的纳什20岁时便从卡耐基技术学院取得了数学本科和硕士学位,随后又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并进入学院继续深造。据说,当时哈佛大学也向这位年轻人抛出了橄榄枝,可傲娇的天才觉得普林斯顿离家更近一些……

1958年,纳什30岁,刚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妻子艾丽西亚怀孕了。而就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却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曾经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密码。因为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他与学术领域的各种奖项失之交臂,而癫狂易怒更是将他的家庭生活弄得一团糟。艾丽西亚最终因为不堪忍受而与他离婚,但却继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直到2001年,两人才复婚。

最令人动容的是,历经磨难,纳什凭借他对数学的热爱最终从精神病的阴影中走了出来。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颁奖典礼上,他是这样致辞的:“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它们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来决定?' ,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得了妄想症,从肉体上到精神上,到幻觉上再回来,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然后我作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发现——这是我整个一生最重大的发现:只有在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缘由。”

时光足够你爱

这部电影抒情,但不悲伤。这部电影丰富,却不繁杂。这部电影典雅,但不做作。配乐、画面、摄影、光线,在霍金不一般的生命中,我们受到感染,在霍金和简的爱情和婚姻中,我们受到启发。—— 摘自《万物理论》时光网影评

上帝给了霍金天才般的头脑,却没有赋予他健康的体格,并且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人类科学的进步就交给你了。这句话如果被这个蜷缩在轮椅上、歪着头、只能靠电脑发声的72岁小老头儿听到的话,他会用他的理论告诉你:别信上帝,信霍金。

霍金很幸运,身在一个迫切需要科技武装自己的年代,即使流着口水、龇牙咧嘴,人们依然信奉他;霍金也很不幸,他天才地研究出了万物理论,让人类重新认识浩瀚的宇宙,却搞不定一个至今无法治愈的渐冻人症。“冰桶挑战”让全世界知道了渐冻人症的可怕和悲哀。而这样一个其貌不扬、患病51年的人,需要忍受怎样的病痛折磨,才能坚持到现在?期间,霍金还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毅力提出了“黑洞悖论”“量子力学论”以及“霍金辐射论”等为人类理解和探索宇宙本源奠定基础的理论。并且用仅有的能动的三根手指编著出版了无数影响力巨大的作品。除了学术成就,霍金同样是人生赢家:娶妻生子、参演电视、冰桶挑战,甚至还录制歌曲。可谓站在世界之巅,风生水起。

霍金活得很努力,霍金活得也很欢脱。病痛没有打败他,而科学则给予他更多灵感。

就像霍金和英国先锋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一起合作的歌曲《Talkin' Hawkin》里说唱的一样:我们最大的希望可能在未来实现,在这些技术下,一切皆有可能。

2014年,由霍金前妻简·王尔德回忆录改编的电影《万物理论》上映,由埃迪·雷德梅恩出演霍金并获得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在《万物理论》里,霍金的演讲中有一段话可以用来向所有科学家致敬:“很明显,我们人类只不过是高级灵长类动物,生活在一颗围绕着普通恒星运转的小星球上,在上亿星系中一团普通星系的旋臂边缘。然而,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世界根本规律的探索。宇宙的边界是什么?肯定有特别的答案,但是还有比没有边界更特别的答案吗?同样,人类的潜力没有边界,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你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科学不息,蒙太奇不止。【责任编辑:杨枫】

银河奖征文

太阳坠落之时(中)

文_张冉 图_鲨鱼丹

距离第二次发射: 5小时01分30秒

地球静止轨道 特里尼蒂γ空间站两千公里外

一颗波音公司制造的国际通信卫星EpicNG 709MP通信卫星收起太阳能板,在太空中悄然转向,使其圆柱形结构的底端指向两千公里外的庞然大物。从这个角度观察,特里尼蒂γ空间站巨大的复合抛面集中器就像一堵漆黑的墙壁,遥远的视界边缘镀着一线金色阳光。

这颗“殉道者”攻击卫星已经锁定目标,激光瞄准器的光斑在特里尼蒂空间站控制室外壳部位闪烁了十万次,随着武器系统保护盖熔毁,二十四枚SB-KKA动能拦截弹显露出来。

几秒钟后,“殉道者”激发了一级固体推进装药,蓝白相间的尾焰从卫星尾部喷薄而出,所有导弹悄无声息地离开母体,以一千米每秒的相对速度射向目标。紧接着,弹体上的二级推进器启动了,矢量喷射口朝不同方向偏转,二十四枚导弹如花瓣般散开,化为三个攻击梯队,迅速加速到十四千米每秒的惊人速度。固体推进器很快烧蚀殆尽,余下的动能战斗部是一块一百七十公斤重的实心钨合金锥体,它击中目标时能够释放五点六吨TNT当量的能量,足够把一栋大楼从地面上抹去,当然更能轻易撕开太空站那纤薄的合金外壳。

为了尽量减少太空战产生的爆炸碎片,“殉道者”并未装备炸药武器,但除了二十四枚动能导弹之外,它还有更强大的攻击手段。攻击卫星开启所有推进器开始加速,助推焰照亮了逐渐崩解的圆柱形结构体,纤细而强韧的碳纳米管绳索将飞离母体的金属部件连接起来,当加速结束时,它会化为一张直径五公里的大网,可将侥幸躲过第一波攻击的目标包裹起来,将其拽向不可逆转的失速坠落轨道——当然在其悲壮的名称背后还有另一重意义:太空战爆发后,美国会在必要时使用“殉道者”作为碎片收集器,避免密布在静止轨道的通信和军事卫星被太空垃圾波及。

动能弹飞速穿越黑暗的空间,留给特里尼蒂空间站的时间只有两分钟。

空间站控制室内,肖点亮了通信系统,对两名伙伴简短地说道:“这个时刻到来了,祝你们好运。”“好运,伙计。”“你也一样。”

γ空间站的主控电脑上运行着一个第三方程序,由肖亲自编写并利用系统漏洞植入的自主防御程序。复合抛面集中器外缘亮起一串红色信号灯,隐藏在防辐射板背后的透镜系统显露出来,像数百只窥探着深空的眼睛。主电脑花了两秒钟的时间进行诸元计算,将目标锁定,发出拦截请求。

肖扶正眼镜,开启了自动防御模式按钮。

四十厘米直径的光斑凝聚在第一枚动能弹上,钨合金转瞬间气化,分子向太空四散逃逸。紧接着是第二、第三、第四束激光,每个光斑都笼罩了一枚弹头,这是特里尼蒂太空站的陨石防御系统在高效工作。为保证抛面集中器不被小陨石和太空垃圾伤害,三座太空站都装备了激光防御系统,由主泵浦激光器提供的能量可以尽情挥霍,防御激光的能量很高,若集中射击,足以将数十吨重的物体瞬间消灭。肖所做的只是破解防御系统的目标甄别,提高响应速度和瞄准并发数,将功能单一的自我防御措施化为强大的自动化武器。

俄国人面无表情地盯着屏幕,看着代表目标的红点一个一个消失。另一块屏幕上,他锁定了在攻击卫星发射动能弹同时进行变轨的中低轨道卫星,“还是露出马脚了吧,美国佬。”他低声自语,点触屏幕,发出了攻击指令。

三万公里之下,一颗伪装成海事通信卫星的“雷鹰”攻击卫星正从特里尼蒂γ空间站的投影点附近掠过,它刚刚瞄准目标,即将激活氧碘化学激光器发动攻击。这种化学激光短时间照射的强度不足以熔化空间站的防辐射外壳,但能够烧毁所有裸露在外的镜头、探测器乃至电子设备。若集合多台“雷鹰”集中照射,则完全有可能凿穿空间站的外层防护。

可这一切没来得及发生。来自特里尼蒂的激光束率先降临,脆弱的攻击卫星立刻失去功能,接着化为青烟。同一时刻,附近的其他几颗“雷鹰”也被光斑笼罩,激光在太空中传输几乎没有衰减,特里尼蒂的力量没有任何人造物体可以抗衡。

这时,二十四枚动能弹已被全部清除,屏幕上却多出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那是“殉道者”大网的上千个金属节点。

肖陷入短暂的犹豫,从他的角度没办法判断这些目标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既可能是集束炸弹,也可能是金属诱饵。目标飞行的速度较慢,他在三十秒后作出决定:攻击!

一百束激光同时射击,那些来自攻击卫星的金属板、曲轴、电机和导轨被高温气化,大网却没有破碎,碳纳米管绳索在应力拉扯下猛然收紧,网开始旋转,如某种海底生物般摇曳着扑来!

肖按下按钮,开始第二次、第三次射击,但每次射击都只让屏幕上的红点减少一部分,那些目标却纠缠交错得愈加紧密,密度不断提高,最终凝聚在一起化为一个红色斑点。“……糟糕!”俄国人猛然明白过来那可能是什么东西,也知道以每次一百个目标的攻击频率,已经来不及将对方消灭。但他已没有时间重新输入指令进行大规模照射,所能做的只有冲着通信频道里大吼一声:“是网!不要射击那张网!否则——”“轰!”

收缩成一团的卫星残骸与太空站控制舱发生猛烈撞击,如同炮弹一般击中舱壁的,是相对速度八千米每秒、总重量一点五吨的沉重钢铁。

距离第二次发射:4小时30分0秒

美国新墨西哥州奥特罗县 特里尼蒂α地面站

一支由四辆黑色雪佛兰Suburban全尺寸SUV组成的车队沿着54号公路南下,车门上有金色三角形的公司纹章。尽管不到下午四点,车队还是得打开大灯照亮道路。

前方出现了美军的临时检查站,车队减速停在横杆前,打头那辆车的车窗缓缓降下,一名美军士兵向穿着黑西装的中年驾驶员敬礼道:“前面是临时军事管制区,禁止通行,先生。”“我是国土安全部紧急事务总署副署长查尔斯·唐,这是我的证件。”驾驶员摘下墨镜,打开钱包展示工作证和徽章,“坐在我旁边的人是特里尼蒂公司应急处置小组的负责人,我们接到命令,前往特里尼蒂α地面站执行紧急任务。你可以向华盛顿核实,士兵。现在。”

那名美军上士检查证件后交还回去,开始用对讲机联系上级。

查尔斯·唐活动了一下脖颈,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天空是铅灰色的,一束巨大而缓慢膨胀着的烟柱占据整个视野。从这个角度看不到燃烧的阿拉莫戈多小城,却依然能从温热、干燥、带着焦糊味道的空气中感觉到火焰的热力。“真可怕。”身旁戴黑色鸭舌帽的男人说,他的帽子上也有金色的三角形标志。“谁说不是呢……”查尔斯应道,他点触车辆中控屏,切换到电视模式, CNN新闻台正在播放罗马教宗的演说画面。站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面向广场的阳台上,教宗语速缓慢地说道:“耶稣对他们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①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 ……这是启示,你们应该看到启示。”

戴帽子的男人说:“你知道我不太相信宗教。”“我也是。”国土安全部官员切换频道,CBS电视台在播放民间天文爱好者刚刚拍摄到的画面:繁星灿烂的背景中有一片深邃的黑暗,几条弧形亮线勾勒出特里尼蒂太空站的轮廓,微小火花在黑暗中不断迸现。新闻主持人说:“我们看不清细节,但相信我,有些事情正在上面发生。五分钟前,密歇根大学太空科研计划的带头人之一格林菲尔德教授答应接受记者采访,现在我们进行连线……”

这时,美军士官回到雪佛兰SUV旁边,立正敬礼,说道:“没问题了,长官,前面可能很危险,请注意安全。”“谢谢。可是从第四纪开始人类就时刻生存在危险当中,不是吗?危险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士兵。”查尔斯冲他点头致谢,升起车窗玻璃。

士兵挥舞手臂,横杆抬起,四辆SUV通过哨卡,加速向前行驶,很快消失在烟雾弥漫的荒原。

士官望着南方,觉得这位在昏暗光线中戴着墨镜的联邦官员是个怪人,但身份核实没有问题,国土安全部给予这支车队最高的通行权限——无论他们究竟要去特里尼蒂基地干什么。

距离第二次发射:4小时19分19秒

大西洋上空 美国空军AMC-XII远程运输机 编号60-752A

耳机中响起运输机驾驶员的声音:“我们将于四小时后降落在西汉普顿的弗朗西斯·S.嘉伯雷斯基机场。一号储藏柜中有野战口粮,以及足够的咖啡、香烟和口香糖,请您自便,长官。”

巴塞罗缪博士站起来,摇摇晃晃走到储藏柜前,取出一盒麦克纽杜机制雪茄,拆开点燃,深深吸了一口,喷出浓郁的烟雾。在总统的怒火平息之前,他什么都做不了,不得不找个有害健康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即使医生说他的身体除了有机蔬菜之外什么都接受不了。幸好那位暴怒的大人物已经停止砸东西,白宫战略情报室安静下来,只剩紧急信息提醒的单调蜂鸣声。“说点儿什么吧……”总统坐在桌旁,胸部起伏不定,左手抚摸着自己的右眼球。

他面前的众议院议长整张脸涨得通红,“我说过了!特里尼蒂空间太阳能计划当年确实是我带头推动的,议案能够通过,是我们的一场大胜……但谁能预料到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知道特里尼蒂美国公司总裁和副总裁在哪里,那个南方暴发户带着长头发的怪胎逃回新墨西哥去了,他的私人飞机应该就在圣塔菲机场!”

总统用指甲轻轻刮着假眼球表面,发出令人心悸的刺耳噪音,“说点儿什么,除了推卸责任的话之外。”

议长抓起桌上唯一一只完好的玻璃杯,一口气喝下整杯矿泉水,“听着,我承认特里尼蒂计划的一些细节是你不知道的,但那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要想让空间太阳能开发法案通过,必须跟少数党作出妥协,你知道那些能源巨鳄豢养的政客有多么难对付!……是的,特里尼蒂计划的最大发电量是对外公开值的八倍,满负荷运行的话,一座特里尼蒂α太空站就能满足整个北美大陆的供电需求……”“滚出去!”总统挥了挥手。

议长将涌到嘴边的咒骂强行咽下,转身大踏步离开,开门时差点儿被一张摔坏的椅子绊倒。

信息屏幕里,太空司令部长官垂手肃立,他需要二十四小时才能组织起第二波有效攻击,而“太空怒火”计划没有任何一种装备能完美突破太阳能电站强大的主动防御系统。“如果代号‘丁克’的天基电磁炮项目没有在三年前中止的话……”他谨慎选择着用词,“……第①四期计划中的SNPC也能够奏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对试验中的中性粒子炮进行作战效能评估,我想——”“给我接通中国和俄罗斯。”总统打断了他,站起来走到信息屏幕前,挥手关闭太空司令部的远程画面,整理了一下凌乱的领带结。“是,长官。”

专线电话拨往大洋彼岸,两国国家领导人很快同意了可视电话请求。无须客套,总统明白对方早已从无数个情报管道了解到了事情真相,发生在太空中的战争只持续了五分钟,但已足以震惊世界上每一个有空间观测能力的国家。“不明智的行为,但这次我们不会谴责。”中国领导人说,“共享情报,这很重要。”

美国总统说:“情报?我会尽我所能提供。美国会很快发动第二次攻击,现在到了展现太空战能力的时刻,明哲保身的政治哲学不适用了,他们在威胁整个地球,威胁全人类!我要求中国、俄罗斯与美国太空军协同作战,共同发动攻击,彻底摧毁三座特里尼蒂太空站。”

俄罗斯总理板着脸说:“失败是你们的愚蠢导致的,俄罗斯不会步美国的后尘,我们的太空力量会在合适的时候出击。”“我国第二炮兵早已进入作战状态,中国航天兵已经准备就绪。但直至此时还不知道那些敌人究竟想要什么,我猜贵国有些线索……”中国领导人说。“联合国大会!我会共享视频。他们没有对你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吗?这些疯子想要召开联合国特别紧急大会。”

俄罗斯总理问:“以什么身份,联合国观察员?”“我不知道。这个要求太过荒谬,我不会考虑它的可行性。”美国总统说。

中国领导人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小的时候,我爷爷经常对我说一句话,他说娃呀,你做啥事都不能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知道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说,豆腐刚出锅,烫,你着急往嘴里一搁,就把嘴唇和舌头给烫坏了。你要等着,等豆腐外面变凉了,里面还热乎着,这时候吃,才好吃,又不烫。”

美国总统脸色阴沉着,“你的意思是?”“中国不会主动出击,因为时机并未成熟。敌人的第二次发射是个未知数,中国会等到发射之后再作出决定。”“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肯……”“如果美国发动你所说的第二次攻击,中国会全力加以配合。我保证。”领导人说,“如果你们剩余的攻击卫星还够用的话。”说完这席话之后,中国单方面终止了对话。

俄罗斯总理则不留情面地回绝了:“现在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太空军备,不必跟在任何国家的屁股后面。再见。”

美国总统站在那儿,手指不住地轻轻颤抖,显示心中的愤怒已经达到极点。

这时,巴塞罗缪博士终于能抢占信息频道,大声说出他一直憋在心里的话:“我是布兰登·巴塞罗缪,总统先生,我们还有另一种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心理战!只要发布联合国紧急会议的消息,对方就会同我们联系,我会使用心理暗示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使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乃至瓦解这个小小的三人联盟!我需要一块投影屏幕,用来播放插有暗示性颜色与形状的画面,另外在通话中插入暗示性混音的白噪声,我会根据三个人的行为分析学特征制订方案……”“我正在想同样的事情,博士。”这次总统终于有所回应,但指令却下达给另一个部门,“杜克,让FBI开始对美国宇航员里克·威廉斯的父母进行讯问,找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惜任何代价!”“总统先生!”巴塞罗缪博士大声叫嚷着。

无人聆听。

距离第二次发射:1小时59分07秒

地球静止轨道 特里尼蒂β太空站控制室“受损修复情况?”“……75.4%。”“复合抛面集中器的工作效能?”“99.85%。”“很好,将指向K34-D03的雷达转移到L07-D03角度。”“已断开连接,工程机器人正在向坐标移动。”“另外,要保证通信。”“指令不明确。”“我是说别让通信中断!”“指令不明确。”“……保障与其他特里尼蒂太空站间的激光通信线路!把所有试图靠近通信路径的人造物体击毁,这样说明白点儿了吗?”“已设置警戒区域。”“蠢货!”“指令不明确。”

莫甘娜一边烦躁地跟主控电脑斗嘴,一边敲打键盘将备用摄像头连接至系统中。不久之前的激烈战斗中,β太空站的火控系统漏算了一颗远程攻击卫星,那时两个分处不同轨道的美国攻击卫星恰巧运行到同一坐标,太空站的激光打击消灭了高轨道的卫星,紧接着就遭到了低轨道卫星的攻击。一束化学激光穿越三点四万公里的距离,聚焦在太空站底部,顷刻间烧坏了β站指向地球方向的摄像镜头、主无线电发射器和相控阵雷达。底部设备舱还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爆炸,一些金属碎片被冲击波推动击中抛面集中器,在以公里为尺度的庞大曲面上射出了数十个小小的破洞。

作为胜利的代价,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战斗结束后,肖与里克·威廉斯很快发来平安的信息,同时互相告诫:直至联合国紧急大会召开之前,危机状态都未解除,现在要尽快修理受损部件,提防可能到来的下一波攻势。美国人难得一脸严肃地说:“中国还没有出手,要小心!我猜中国才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太空军事力量的国家,当我们喝着啤酒敲着电脑设计攻击卫星图纸的时候,中国人早就用扳手和螺丝刀造出宇宙战舰来了!”当时,莫甘娜勉强笑了笑,肖则没说什么,他的画面背景相当阴暗,看起来照明设备出了点儿问题。不过出于三个人之间的默契,莫甘娜与里克并未追问他γ空间站的损伤情况。

提示音“滴滴”作响,备用镜头连接成功,遥远的蓝色星球出现在显示屏上。

莫甘娜推动控制拨杆,地球在眼前不断放大。坐标为“0,0”的情况下,镜头指向空间站的地面投影点:北非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的沙漠地带。沙漠上空没有云层覆盖,但民用级别设备拍摄的画面开始模糊不清,只能勉强看到特里尼蒂β地面站中央的十字基准线。“能提高清晰度吗?”莫甘娜问道。“正在进行快速插值运算。”

画面稍稍变得清楚一些了,现在能分辨出圆形的激光接收矩阵、长方形的变电装置和月牙形的基地主建筑群。莫甘娜用指尖抚摸屏幕,“再提高一些!要到能看清人脸的程度……可以吗?”“无法完成。”“能跟基地建立联系吗?使用预设的保密线路。”“无法完成。无线电信号受到阻塞干扰。”“如果……我对β地面基地发动攻击,可以精确到什么程度?”“指令不明确。”“……蠢货!”

莫甘娜·科蒂愤怒地关闭了语音识别系统。她做了十二组腹式呼吸法与相应的庞达收束法,不停地原地旋转,试着让自己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做了一会儿,瑜伽和冥想明显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于是她冲到食品柜前,吞下大把药片,把苦涩的药片咯嘣咯嘣嚼碎。“没什么的,没什么的。”她对自己说,目光投向舷窗旁边的几张照片,胸口不断起伏,“没什么的,莫甘娜。很快就能结束了。”

距离第二次发射:0小时10分05秒

美国纽约西汉普顿 弗朗西斯·S.嘉伯雷斯基机场

夜幕已笼罩美国东海岸。AMC运输机的涡喷发动机声音震耳欲聋,布兰登·巴塞罗缪博士戴上黑色便帽,裹紧大衣,走出机舱,通过舷梯来到地面。

前来迎接的FBI高级探员看起来已经等待多时,他伸手与老人相握,“我不知道你为何特别要求降落在纽约而不是华盛顿,博士。”这名光头的大块头探员脸上挤出微笑,“总统在白宫等你,不过命令并不是强制性的。车辆已经准备完毕,如果你需要亲自驾驶的话,这是钥匙、通行证和手枪……”“不,你来开车,我们去曼哈顿。”“我会通知长岛和纽约警察局开辟特别通道。具体地址是?”“第一大道与东42街路口。”

两人钻进未曾熄火的黑色GMC牌SUV,高级探员驾车驶向机场外。博士在后排皱了皱眉头,驾驶员没有系上安全带,这是外勤探员的习惯,他们认为逃离车辆和快速拔枪比交通安全更重要——糟糕的习惯。“我见过你一面,博士,在兰利的紧急事态处理课程上。”探员说,“对很多人来说,你是个很神奇的人。”“你不这么认为吗?”老人随口应付着,打开笔记本,看着上面的红色倒数计时数字。十分钟之后,恐怖分子宣称的第二次攻击将在地球某处降临,而现在美国政府什么都没做,电视新闻里民间阴谋论分子、迷信人群和三流科幻作家在大放厥词。由于政府没有泄露恐怖威胁的详情,每个人都在尽情猜测,这简直是一场虚假信息的狂欢。阿拉莫戈多毁灭视频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三亿次, FOX宣称视频是假的,还找出棱镜项目的技术专家逐帧分析,收视率一时飙升至全球首①位。一个名为“夸特尼蒂”的半宗教组织刚成立五个小时,就吸引了三百万信徒加入。

探员把车窗降下一条小缝,一边点燃嘴上的香烟,一边单手转动方向盘驶上快速路,“不,我是说,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迷信。很多人会把你的书摆在床头当《圣经》一样崇拜,‘行为分析说旧约’,这挺滑稽的,不是吗,博士?”“科学的极致是哲学,哲学的极致是宗教。这是美国物理学家杨振宁说的。”巴塞罗缪博士打开三位宇航员的简历,再一次浏览起来。莫甘娜·科蒂,三十五岁,出生于法国罗讷河口省港口小镇拉西约塔,幼年时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有关外太空的纪录片,从此立志成为太空人;她毕业于拉西约塔卢米埃尔纪念中学,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地球信息科学专业硕士,欧洲图卢兹宇航中心特殊培训计划第20期优秀学员,执行“未来号”宇宙空间站任务三次,月球探索任务一次,评价优秀;素食主义者(不抗拒奶制品),业余马拉松选手,丧偶,前夫是英国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街上警灯闪烁,警察为FBI的GMC牌汽车开辟出一条通道,任黑色SUV开着警示灯呼啸而过。“所以我们去联合国总部做什么,博士?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白宫还是在华盛顿,没搬家呢……”探员从后视镜里瞅着后座的客人。

老人摘下眼镜揉揉眉心,“去等着事情发生,探员。事态已经不可避免,联合国紧急特别大会一定会召开,我没必要到白宫去,因为总统会亲自过来。”他望着窗外,深夜纽约街头依然人流不减,人们怀揣着各种梦想从全世界各个角落跋涉至此,追寻着仅存在于美国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