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图解大藏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8:26:08

点击下载

作者:释心田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图解大藏经

(新)图解大藏经试读:

第壹章:如何读懂佛经?佛经入门必读

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四依法和三法印

经题、译者、经文

人、法、喻

经题透露的其他信息

佛经的翻译者

佛经的翻译过程

三分科经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长行、偈颂和密咒

佛经的科判

第贰章:什么是《大藏经》:《大藏经》概说

《大藏经》的经名释义及经文来源

《大藏经》三大语言系统

经藏

律藏

论藏

印度佛教史上四次著名的结集大会

判断《大藏经》的标准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巴利文《大藏经》

汉文与藏文《大藏经》

第叁章:汉地的翻译系统:汉文《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的来源

汉文《大藏经》的主要版本

《开宝藏》

《大正藏》

《大正藏》的结构分类

26个部类内容提要

经藏与律藏

论藏与其他

《大正藏》的目录、内文和校勘

《中华大藏经》

其他重要的《大藏经》版本

汉传佛教的宗派

第肆章:西藏的翻译系统: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形成的渊源

藏文《大藏经》的内容结构

藏文《大藏经》的版本流传

《甘珠尔》

《丹珠尔》

《丹噶目录》

藏文《大藏经》的翻译者

藏区三大印经院

玛尼石刻《大藏经》

贝叶经《大藏经》

第伍章:佛陀教法的汇集:经藏

一、阿含部

《阿含经》的诞生

大迦叶和阿难

四谛与十二因缘

五蕴、十二处与十八界

三十七道品与八正道

因果业报与六道轮回

《大念处经》

四念处

四念处的修法

二、般若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出自《大般若经》

经题的含义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题的含义

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金刚经》中的人生观

《金刚经》与世俗世界

三、法华部

《妙法莲华经》

经题释义

《法华经》的总体结构

《法华经》中的授记观

《法华经》中的佛身论

《法华经》的成佛观

《法华经》中的修行法

法华七喻

四、华严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题释义

《华严经》的来历

《华严经》的结构

华藏世界

出离心

菩萨行

空性见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五、宝积部

净土三经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修持五力

六、涅槃部

《大般涅槃经》

经题的含义

佛身不灭

众生皆有佛性

七、经集部

《维摩诘经》

维摩诘其人

说法的缘起

不二法门

《入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密教部

《大日经》与《金刚顶经》

大日如来

金刚顶部与胎藏部

五方佛与五智

《楞严经》

《楞严经》的缘起

体现全书精华的20个字

《楞严经》的真伪之争

25种圆通包罗所有修持法门

七趣因果

五阴魔相

第陆章:后世对佛理的阐释:论藏

《中论》

龙树

龙树提出的“八不”命题

《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

《瑜伽师地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三士道

附录

《大藏经》中的譬喻《满文大藏经》中的佛教尊像

经夹板画 清乾隆年间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选自清乾隆时期的《满文大藏经》的经夹板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满文大藏经》的编纂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完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历时18年,可谓工程浩大。全部以汉语《大藏经》为底本,对比蒙文藏经翻译而成。共译佛经699种,2 535卷。这是目前流传下来的唯一满族文字的《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装帧十分精美,采用贝叶夹装,共108函。经页双面朱印,经夹板上下绘有各种藏传佛教造像,共计709尊,其数量之多,色彩之鲜艳,图像之清晰,堪称清乾隆时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图像学研究价值。

以下仅选取了《满文大藏经》中较有代表性的《大宝积经》和《法华经》经典中的一些佛教尊像,希望读者可以从这些佛像中一窥《大藏经》的风貌。《大藏经》结集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清代唐卡主要画的是释迦牟尼四处传法四十多年后,到拘尸那迦城入灭的经过。释迦牟尼入灭后,其弟子大迦叶鉴于当时佛教内部佛法不一,于是组织了佛教的第一次结集,并由阿难等结集出《阿含经》——这部经典后来成为《大藏经》经藏中阿含部的重要典籍,也标志着《大藏经》结集的开始。本图右下角就反映了当时结集时的盛况。第一次结集后,佛教又进行了三次结集,之后在佛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编者序游走在《大藏经》的慧海佛光中

如同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一样,《大藏经》是佛教理论的基本依据,也是佛教发展的经典依据。佛教素有“佛、法、僧”三宝的说法。而作为将佛教经典汇编而成的全集,《大藏经》自然成为“法宝”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闪耀着熠熠“法宝之光”的《大藏经》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多佛教高僧大德以及修行佛法的僧徒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是僧徒学习和研究佛法的教材,还作为佛法的代表被无数信徒顶礼膜拜,而且也是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大藏经》,又称“藏经”、“三藏经”或“一切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藏的内容。经藏主要记录佛陀在世时所宣说的一切教法。它包含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等10个部类。其中仅阿含部就收录佛经2 000多部。律藏指佛陀为信众的日常生活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它只包含律部,含戒律500余条。论藏指佛弟子对经藏、律藏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它包含释经论部、中观部等13个部类。其中,仅释经论部和毗昙部就包含论著59部,850多卷。除此之外,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可以说,一部《大藏经》浩如烟海,等于几千部经。它的形成是中外历代众多僧人千余年的精心创作、校正、发展、整理的结果,实属集体智慧的结晶。

然而,佛教在产生时并没有现在人们看到的书面佛典。佛陀传教时主要靠口传,最初弟子们学习教义也主要靠心记。书面佛典是在佛陀涅槃后才出现的,是后来佛弟子们通过结集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所谓结集,是指在佛陀涅槃后,佛教徒们聚在一起回忆佛陀在世时的言论,讨论教义,制作佛经的会议。这样的结集一共举行过四次,佛教最初的三藏主要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发展,中国汉地也进行了《大藏经》的多次编纂工作。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少量汉文《大藏经》的刻本,宋代开始大规模刻印佛典,刻印了包括第一部官刻本《开宝藏》等在内的5部著名的《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刻印并流传的这一漫长过程,可谓几经磨难,充满了传奇色彩。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佛难运动,造成了很多佛教典籍消失殆尽,只有很少一部分幸免于难。例如1974年在山西应县辽代佛像中,惊现了辽代《大藏经》,佛像中秘密隐藏了包括《华严经》在内的12卷经卷,这就是十分罕见的《契丹藏》。还有在多次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赵城金藏》等。如此曲折的流传经历,使得《大藏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发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佛法之光。

佛法的智慧,是“无上菩提”的妙智慧、是通透觉悟的大智慧,它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尽释般若智慧,引导人们离苦得乐、在痛苦中获得解脱,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少有机会走进佛音缭绕的寺院之中静心修炼,如此缺乏师承与修持,也就很难体悟到佛法的妙明真心。所以,我们在《大藏经》为数上千的典籍中选择了20部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详尽解读,如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典——《阿含经》,最短的大乘般若经典——《心经》,最高的大乘般若经典——《金刚经》,大乘佛教重要经典、素有“经中之王”之称的《法华经》等。此外,为使读者对这部浩大的佛经拥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本书特别在书前增加了佛经入门必读、《大藏经》概说,以及汉文《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的总体介绍。总之,我们力求较全面地还原《大藏经》的全貌,希望在浩瀚玄奥的佛理与读者之间建起一座互通的智慧桥梁。

内容上,《图解大藏经》借鉴了古哲大德的诸多真知灼见,围绕《大藏经》的三藏内容为读者一一解读,以期使读者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中,探寻到照亮人生路途的那盏明灯,真正获得洞察世间一切的妙明智慧,从而树立积极坚定的人生观。

形式上,本书采用简洁直观的现代图解手法,将一目了然的图表和生动形象的手绘插图、充满般若智慧的文字有机集合起来。这里虽无庙堂之静,无山林之幽,但我们衷心希望您手捧这本书时,如同身游在远离红尘纷绕的心灵天堂般惬意、自在。当然,由于受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我们在编写这本书时难免出现一些纰漏,我们在此诚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正完善。第壹章:如何读懂佛经?佛经入门必读

佛经是佛陀所说的教法,是引导众生通向真理的指南。佛经入门,包括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一部佛经的组成元素、佛经的翻译等问题。本章以佛经历史上重要的集结为纵线,以佛经的基本结构为横线,为《大藏经》的初学者提供基础性的解读方法和指导工具。这些基础的佛经知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认识《大藏经》之经藏的方便之门。什么是佛经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佛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说佛陀)所说的经典。相传佛陀在世时只以口传方式教导弟子,并无文字记录。他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他的说教进行了四次佛经结集。由此,逐渐形成文字版佛经。口传期的佛经

佛经是佛陀在世时教导弟子的经典。相传佛陀在他说法的49年里,遵循古印度传统习俗,以口授相传的方式教导弟子。因为在当时的印度,尚未对书写记录引起重视,佛陀教授弟子只能采用便于记忆口诵的偈、颂等韵文形式,而弟子们也只能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把典籍背诵下来。

佛陀倡导“众生平等”,佛教接纳一切众生,因此印度底层的很多贫民纷纷加入佛教僧团,理发匠出身的佛陀大弟子优婆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佛陀在弘法时,通常使用方言俗语(主要是摩揭陀语)来讲解,以便他们能听懂。

佛陀涅槃后,为了防止教法的散佚,弟子们也用方言将佛陀的教法教义回忆诵出,所以最初的佛经是方言俗语;之后经过大众的集体审定,判断是否为佛陀所言;最后将诵出的内容依次第编成经或律。文字版佛经

佛陀涅槃后,其弟子对他生前的教导进行了四次佛经结集,其中前两次结集的内容并无文字记录。佛陀弟子阿难尊者一日在竹林中听到比丘颂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上前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因为比丘使用方言使口音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不见水老鹤”了。

有一部分能够背诵经文的比丘,他们并不理解经文的深刻含义,或者知之甚少,便漏掉和更改了原句中的某些字句。结果造成一些佛法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就已经被歪曲了。随着佛教流传地区的不断扩大,用文字来记载佛经已经成为必须。

一般认为,第一次正式文字版的佛经,是在佛陀涅槃后400年左右,也就是第四次结集时产生的。初期的文字版佛经,主要记载佛陀对弟子的教授,而后期是在公元2~7世纪在印度各地渐渐结集而成的,是以记载诸佛、菩萨的观念为主。佛经释义

佛经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以口传方式教导弟子,并无文字记录。他涅槃后,佛弟子对他的说教进行了四次佛经结集,最终逐渐形成文字版佛经。如何判断佛经四依法和三法印

众所周知,佛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在其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要判断一部佛经究竟是不是经典,主要依据“四依法”和“三法印”的原则。四依法:学习佛法、佛经的准则

佛陀教导弟子,当他涅槃后,嘱咐后世的弟子要谨遵“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就成为后世弟子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佛经,意思是说学习佛法要以佛经为标准。

依义不依语:意思是说学习佛法要以教理教义为标准,而不能以其所说的形式作为标准。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意思是说真正能了生死、脱轮回、断烦恼、生智慧的才是了义经典,这样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经典。

依智不依识:这里指出了佛法及佛经的修学态度,智就是理智,识就是感情,意思是说修学佛法要理智,切忌感情用事。三法印:佛经是否了义的标准

佛陀提出“三法印”的标准,让他的弟子们来判断一部佛经是不是了义佛经。法印是指法的章程,“三法印”就是指佛法的三个特征。若一部经典符合三法印的三个特征,就表明其是佛陀的真说;反之,就不属于正确的佛说。

所谓“三法印”,具体是指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诸行无常印,是说世间一切现象无时不存在于生灭的变化之中。

诸法无我印,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

涅槃寂静印,是说众生所追求的目标是灭除一切生老病死的痛苦,而后获得涅槃。“三法印”是判断佛经的重要方法。若与“三法印”相背离,即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佛法。反之,即便不是出自佛陀之口,也可以归为了义法的范畴。判断佛经是否合乎正法的标准

判断一部经文是否合乎正法,要看经文中是否含有佛陀提示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教义的核心精神,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真理。佛经的基本结构经题、译者、经文

打开一部佛经,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经题和译者,紧接着就是具有架构的经文。一部佛经就是由经题、译者和经文这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经题

所谓经题,顾名思义,就是一部佛经的标题。一般情况下,从经题来看,便可知道这部佛经的主要内容。例如,看到《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就能够推知此部经主要讲述的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和誓愿的内容。译经者

紧接着经题之后的是译经者的名字。举个例子,《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译经者部分为“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于阗,指的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一个国名;三藏沙门,指的是通晓经典、律典、论典三藏圣典的出家之人;三藏,是代表佛教一切圣典的意思,而三藏沙门的头衔是出家学问僧的最高荣誉;实叉难陀,是译经者梵文名字音译过来的读音。综合起来,整句的意思是:这部佛经是唐朝时期,从于阗国来的一位精通佛教一切圣典,名为实叉难陀的出家修行人所翻译过来的。经文

在接触了经题、译者名之后,读经人开始进入正式的经文部分。正文才是一部佛经完成佛法义理证明、修行的主要部分。佛经大多数都有一个清楚的结构,中国晋朝的道安法师将佛经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这种分类法称为三分科经法。这三个部分分别是:

序分:即序言部分。这是一部佛经正文的开始,描述的是此经发生的缘由。依据其内容又可分为“通序”和“别序”。

正宗分:即正文。紧接着出现在序分之后,这是全部佛经中的最主要部分,内容讲述的是此经的教法。

流通分:即结论。出现在正宗分之后,内容为持颂本经的利益,以及嘱咐弟子们不但要持颂本经,更要广为流传,依教奉行。

这样的分段法受到读者的普遍采用,所以一直通行到今天。一部佛经的基本元素

一部佛经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经题、译经者、经文这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解读经文最常用的方法有“三分科经”法。

 经题透露的信息人、法、喻

在阅读一部佛经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它的经题。经题即经名,是一部佛经的高度浓缩,了解经题就等于掌握了这部佛经的主旨。破解经题的玄机,要从人、法、喻三方面着手。佛经经题的三元素:人、法、喻

一部佛经的命名方式有多种,但是归纳起来,大体都是以人(人名)、法(教法)和喻(譬喻)三个元素交替进行来命名的。开始阅读一部佛经之前,只需稍微思考一下经题,就可以快速掌握此经的主旨大意,可谓读经的终南捷径。一元素命名

有的佛经是采用人、法、喻三元素之一来命名,例如:《央掘魔罗经》是采用人名来命名的,央掘魔罗是人名,此经主要是讲述杀人魔王央掘魔罗皈依佛陀的故事。又如《六度集经》,采用法来命名,六度是法,指的是菩萨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德目,此经就是配合六度汇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的91个故事。再如《梵网经》,采用譬喻的方式命名,以大梵天王无数宝珠交错的宝网,象征佛法的重重无尽。此经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菩萨修道的阶位,以及应该受持的种种戒律,是大乘戒律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两个元素以上命名

有的佛经同时采用两个元素以上来命名,如我们所熟悉的《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是佛的名字,本愿功德是法。此经主要讲述的是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还没有成佛之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的誓愿。又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名,师子吼是譬喻,用来比喻佛陀无所畏惧的说法。再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喻,般若波罗蜜是法。金刚代表的是最坚硬的宝石,般若代表的是佛教最高的智慧,此经的经名以金刚的坚硬,象征般若智慧的不可破坏性。

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同时运用了人、法、喻三个元素来命名。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大方广就是广大无边的意思,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的觉者,华是花的通假字,华严是比喻佛以过去还没有成佛之前的种种行谊,严饰证得的佛果。认识经题

了解经题可以快速掌握一部佛经的主旨。经题的命名,主要采用人名(佛名)、教法、譬喻三个要素。以下为七种命名方式。属于哪一类经题透露的其他信息

从一部佛经的经题不但可以看出该经的内容主旨,而且还可以从中找到它所透漏的其他信息,如该经应归于显教、密教中的哪一类,以及它究竟是经、是律、还是论的问题。显教和密教的判断

佛教依据教法又可分为显教和密教,从一部佛经的经题可以判断该经是属于显教或是密教经典:

显教经典:其文字记录能够让人从言语文字上明显说出教法的经典。

一般常见的形式是:《××经》、《××律》、《××论》。

密教经典:其文字记录无法让人从表面文字知道其内涵的秘密教法的经典,一般从经题上,就可以初步判断它是不是密教经典。

密教经典一般常见的形式是:《××教王经》、《××陀罗尼》、《××仪轨》。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简称《金刚顶经》)等。经、律、论的判断

一般从佛经的经题,还可以初步判断该经是属于经典、律典或是论典。

经典:就是记录佛陀所说的教法。

其一般形式是:《××经》。

律典:就是记录佛陀所制定教团的规则。

其一般形式是:《××律》,或是《××戒本》、《××昆奈耶》、《××经》等。

论典:就是佛弟子对于经典的进一步分类、整理或解说。

其一般形式是:《××论》,或《××疏》、《××释》等。从经题辨识经典

从经题中可以找到它所透漏的更多的信息,如该经应归于显教、密教中的哪一类,以及它究竟是经、是律还是论的问题。冗长的头衔佛经的翻译者

佛经通常在其译作者的名字前加上译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籍贯和称谓,这些名称经常让现代人感到很困惑,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试着来解读这些文字。从外国来的译经家

汉译佛典翻译的依据是从印度或是西域地区传入的梵本。在这些经典中,一部分是由外国僧侣带入的,一部分是西域各国进贡而来,还有一部分是中国派高僧西行取回的。主持这些经典翻译的人,大多是从以上这些地区来的僧侣,在诸多佛典的译作者中我们看到的许多梵文直译的名字和地名,因为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久远,因此经常会让我们现代人感到陌生。

例如:《佛说阿弥陀经》的译者是“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这里译者部分的文字,其意思是:姚秦时代从龟兹而来、通晓三藏的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短短几个词的文字却含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线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译作者的年代、籍贯、称谓和名字。冗长的官职头衔

有些佛经的译作者的称谓非常长,好比现代有些人的名片上通常会冠以很长的头衔。例如,被列为四大译师之一的唐朝不空法师,他一生翻译过许多密教经典,在其翻译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简称《金刚顶经》)中的头衔是“开府仪同三刊持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人兴善寺三藏沙门下空奉诏译”,这一大串冗长繁复的文字都是唐玄宗赐给不空法师的官职尊号。

佛经经题名字之后的译作者栏,除了表示翻译者的“译”,还有“释”、“编”、“辑”等,分别表示一部经论的阐释、编辑、收集等工作。有时候这些字词着实令人困扰,例如叙述佛陀一生的传记《佛所行赞》,其译作者是“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这句的意思是说这部佛经是马鸣菩萨所写,由北凉时期从印度来的三藏法师昙无谶所翻译的,这里的“造”表示著者的意思。佛经译者的表达式

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佛经怎样译成佛经的翻译过程

佛经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是因为翻译者为佛经的传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佛经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必要的程序和原则。佛经的翻译程序

我们今天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内容不可增删。这是因为古代翻译者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成效的工作。一部佛经的译成,需经过多次考订,不但要求义理上和梵本一致,一些细小的发音处也要辨别得相当精准。

在后秦时代,佛经的翻译只靠口授、传言、笔授完成。东晋后,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和校对这三道程序。而到唐朝,政府组织的译场规模较之以前更宏大、分工更精密。从《宋高僧传》一书中可知当时译场分工的基本情况:

译主:就是主持译经事务的人,一般由从外域带来梵本佛经的三藏法师担任。译主通常意义上要掌握梵、汉两种文字,还需精通佛法义理。

笔授:就是负责译经撰写文字的人,一般由精通梵、汉两种语言的人担任。

度语:又称“译语”,就是将梵文的文字音译成汉文的文字。

证梵本:就是检查译文中梵语的翻译是否准确。

润文:就是对译文文字进行润色。

证文:就是检查译文的义理是否准确。

梵呗:就是将梵文译成汉文后,用读梵音法唱念一次,以求音律、节奏协调,便于诵读。

校勘:就是对照梵本,对译好的经文进行校勘。

监护大使:就是由政府委派人员监督译经一切事宜的人。佛经翻译原则

唐朝玄奘法师据前人经验制定了“四例五不翻”原则,成为后人译经的准则。

所谓“四例”,就是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词;翻音不翻字,如“ 卍”字等;音字都翻,就是全部译成汉文的经典;音字都不翻,如梵本。

所谓“五不翻”,就是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它包含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秘密不翻,如一切陀罗尼神咒等;尊重不翻,如“般若”等词;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词(意思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知晓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果名)。

对于流传到中国的佛经,虽译本各异,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了以上原则。中国古代佛经译场

和现今许多个人的翻译形式相比,中国古代的佛经译场可以称为世界上最严谨、最彻底、最完美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的学术气氛极为浓厚。特别是在隋唐之后,佛经译场的组织形式发展极为完备,有西序、中堂、东序等专门场所。划分经文内容的三部分三分科经

三分科经就是把一部经文的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佛经因太广大而让人难以一下看清它的结构。东晋高僧道安大师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采用三分法去判摄一切经典,他认为一切佛经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

序分就相当于一部佛经的序言,讲一部经的缘起,讲佛在何地说法、为何说这部法、参会的众弟子等。

佛经的序分一般包括通序和别序。通序又名证信序,是为让众生生信的序言,如绝大多数佛经的开篇都是“如是我闻”,这就是证信序,因为每部经都相同,故又称通序;别序又称发起序,是佛讲这部经的因缘,在不同的经中或有或无,故又称别序,发起序一般与经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宗分

正宗分是经文的主要内容,一部佛经的主要经义一般都在正宗分中阐发。流通分

流通分讲如何使这部经在世间流通,兼讲护法的方法和功德、闻法弟子的欢喜等,是一部经的结尾部分。

三分科经的两种划分形式

第一种,代表字式:因三分科经较复杂,古代高僧采用十天干作为符号,用字为经文划分层次,从形式上看,类似于现代的树状图,甲代表树根,乙代表树干,丙代表树枝,以此类推。如果十天干字不足,就拿十二地支补足。以《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为例来说明。

甲序分为二:乙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通序分二:丙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丁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丁初声闻众分三:戊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

第二种,目录式:将三分科经编汇为目录,列在经文卷首,通过前后对照,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经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