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百家临证争效献秘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8:47:41

点击下载

作者:178065:刘典功$${0}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科百家临证争效献秘招

妇科百家临证争效献秘招试读:

前言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以便逐步提高中医药对妇科病的疗效,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各医药刊物报道的一些治疗妇科病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也就是在众多妇科医师经验秘招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妇科百家临证争效献秘招》。

本书在每个疾病前面简介该病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的辨证论治,而后介绍“百家”医师治疗该病的经验秘招,以证明“辨证论治”是源、是宗,而“经验秘招”是流、是变。以流求源,变不离宗。读者先阅辨证论治,后读经验秘招,二者传承,自然悟在其中。

本书是治疗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证参考书,全书分三篇:上篇为妇科疾病,中篇为产科疾病,下篇为计划生育相关疾病。全书共介绍常见病155种,近千首效验秘方。每首经验秘方分为作者、组成、加减、用法、功能、主治、疗效、按语以及该方来源等内容。对中医药具有特殊疗效的病证以及难治顽病介绍内容较多而具体详尽。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尤其是业内行家、中医、中西医及乡村、厂矿医师批评指正。编 者2010年1月上篇 妇科疾病第一章 月经紊乱第一节 月经周期异常

月经周期异常,主要是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间期出血等。中医认为:月经与五脏关系密切,而尤以肾、肝、脾三脏更为重要。

月经先期:凡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六七天一潮者,称为“月经先期”,其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而引起冲任不固的原因,则有气虚、血热、瘀血三个方面。其治疗则重在平时调理,可采用补脾益气、固摄肾气、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治法。本病往往合并月经量多,或合并经期延长,或三者并见。

月经后期:凡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称为“月经后期”。其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充和冲任壅滞之虚实两途。虚者有血虚、阳虚、阴虚三因,实者有寒凝、气滞、痰阻三因。临床治疗,虚者补之,或养其血,或温其阳,或滋其阴;实者行之,或温经散寒,或行气活血,或燥湿化痰。本病治疗不当,可发展为闭经,导致不孕。

月经先后无定期:凡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7天以上,或一月两至,或延后7天以上,逾期不来,并连续出现三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其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所致。析其成因,则有肾气亏虚,肝气失调,脾气虚弱等,而尤以肾虚肝郁为多见。本病累及肝、脾、肾三脏,且易发展为肝肾、肝脾、脾肾同病。

月经周期异常,西医学认为: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丘脑下部、垂体、卵巢之间的功能协调与否,都直接影响着月经周期的调节。其中卵巢黄体分泌孕酮不足,可导致经期先后紊乱,经量时多时少,或淋漓不净,血液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经间期出血。

一、月经频发(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提前7天以上来潮,每月月经周期短于21天。妇检宫颈黏液涂片有周期性变化,基础体温为双相,卵泡期短,仅有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幅度不足0.5℃。活检经期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说明本病与卵泡发育迅速而提前排卵,且与黄体功能不全及黄体过早萎缩有关,因此,西医疗法在黄体期补充孕酮,出血多者可酌加止血药。本病为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认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早育;或房劳多产;或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而脾气亏损;或恣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肝郁化火;或大病久病失养;或手术损伤而致冲任虚损等多种原因,造成经血失于固摄,乃至频发先期。辨证论治

1.肾虚型

症状:以月经先期7天以上而至,量少,色淡,质稀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尺脉尤弱。

治法:补肾固冲。

主方:肾气丸(《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熟地、枸杞、桑寄生、续断各15克,菟丝子30克,怀山、山萸肉、杜仲各10克,当归6克,砂仁3克。

加减:若血量过多,加鹿角胶10克(烊化)以温肾止血。

2.脾虚型

症状:以月经超前7天以上来潮,量多,色淡,质稀为主症。兼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音低怯,食欲不振,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脉虚缓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固冲调经。

主方:补中益气丸(《脾胃论》)加减。

用药: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各15克,陈皮、莲房炭、炙甘草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

加减:①若小腹疼痛,夹有血块者,加茜草10克,三七粉3克(冲服)以化瘀止血止痛。

②若四肢发凉者,加炮姜、艾叶各10克以温经散寒止血。

3.阳盛血热型

症状:以月经提前7天以上来潮,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色光亮,质黏稠为主症。兼有面赤身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解毒四物汤(《万病回春》)加减。

用药:生地15克,大小蓟、赤白芍、黑栀子、黄柏各10克,当归6克,黄连3克。

加减:①若经量多,夹有血块者,加生蒲黄10克(包),三七粉3克(冲服),以化瘀止血。

②若兼有恶寒发热,小腹疼痛者,加败酱草15克,连翘、龙葵各10克以清热解毒。

4.肝郁血热型

症状:以月经先期7天以上,量时多时少,色黯,有血块为主症。兼有性情急躁,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减。

用药: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薄荷6克。

加减:①若心烦易怒者,加制香附、川楝子各10克,以增强疏肝清热之力。

②若经行不畅,腹痛甚者,加益母草30克,枳壳10克,以活血行滞。

5.阴虚血热型

症状:以月经先期7天以上而至,量少,色红,质黏稠为主症。兼有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生地、地骨皮、麦冬各15克,阿胶(烊化),赤白芍、炒地榆各10克。

加减:①若经量偏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以滋阴凉血止血。

②若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

6.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先期7天以上,但经行不畅,色黯,有血块为主症。兼有小腹疼痛而拒按,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安冲止血。

主方:桂枝蛮虫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加味。

用药:桂枝、蛮虫、桃仁、天花粉、赤白芍各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加减:①如小腹痛甚,血块多者,加生蒲黄(包)、生五灵脂(包)各10克,以化瘀止痛。

②若小腹冷痛,四肢不温者,加附子、艾叶各10克,以温阳化瘀止血。名医秘招荟

1.郑长松

月经先期的各证型病机不同,治法亦异。每一证型除去共有的月经先期外,各自有特有的临床表现。

如血分实热者,量多色深,舌红;虚热者,量少色鲜,颧红;气滞者,胸腹胁肋胀痛;气虚者,色淡,神疲乏力;血瘀者腹痛,血色暗紫有块。临床上单一病机出现者较少,往往两种或几种病机同时存在,如气滞血瘀并存,气虚挟热邪等。

经量过多之先期病人,同治疗崩证一样,应采取用止血塞流之法护阴为先急。

此外,应注重择时用药。凡属热者,多于经前服药;凡属虚属寒者,尽量经期用药。(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91.(2):14)

2.翁充辉

月经先期临床可辨证分为:(1)血热型

①实热证:血得热则妄行。症见经水质浓黏稠,色紫或成瘀块,心烦,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活血固经,选清经散、芩连四物汤加减。

②虚热证:真水不足,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症见经量少,色紫红,心烦,舌绛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调经,选两地汤、地骨皮饮加减。(2)气虚型:脾主中气而统血,脾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调。则症见先期来潮量多,色淡质稀,短气懒言,小腹重坠,心悸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补脾,固摄冲任,选补中益气汤加乌贼骨、牡蛎、茜草以收敛固摄,化瘀止血。(3)肝郁型:忧思忿怒,伤肝化热,冲任受热则血妄行,故症见月经先期,色紫成块,乳房、胸胁、小腹皆感胀痛,舌质红,脉弦数。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解郁清经,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摘自《中医妇科诊治备要》)

3.王渭川

月经先期,临床辨证论治:(1)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调经,选六味地黄丸加减。(2)血热型:治宜清热凉血调经,选用先期汤。(3)血燥型: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润燥,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4)气郁型:治宜疏肝解郁,选用越鞠丸加减。(5)气虚型:治宜补气调血,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摘自《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4.刘奉五

月经先期的治疗,多以清经化热或健脾补肾、固涩冲任为大法。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血热型者为多见,脾虚型则较少。(1)血热型

①实热者,治宜清热凉血,多用清经汤加生牡蛎、旱莲草。

②虚热者,治宜滋阴清热,多用二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2)脾虚型:治宜健脾补肾,多用归脾汤加续断、熟地。(摘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5.朱小南

辨别月经先期的实热和虚热。(1)实热:突然超前而经水有浓厚秽臭气味,并伴有带下者。治宜于生地、白芍、丹皮、丹参等诸药中,加入黄柏、黄连以安心清热即可。如兼有带下的,经净后必须治带,往往带下痊愈,经水也能恢复正常。(2)虚热:经常超前而经水色淡,无秽臭气味,体虚而有内热。虚热着重在虚,当归、熟地、白芍、玄参等在常用之列。此外可再加地骨皮、青蒿、白薇等清虚热药。如量多者,则补气药人参、黄芪亦宜酌量加入,阿胶、地榆、赤石脂能制止经量,临证时也可加1~2味。(摘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6.班秀文(1)证为血热偏盛者,常选用牡丹皮、丹参、栀子、荷叶、白茅根、侧柏叶等清热凉血泻火,佐以麦冬、生地、北沙参等甘寒生津,以水济火,遏其燎原之势。(2)证属肝肾亏损,相火偏旺者,则用生地、麦冬、玄参、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等滋阴壮水,佐以地骨皮、知母。黄柏、凌霄花等凉血泄热,使真水充而虚火熄。

总之,根据病情之缓解,或以丹栀四物、地骨皮饮清火为先,继用归芍地黄汤、二至丸、增液汤滋水善后;或用左归丸、两地汤滋肾固冲,佐以异功散、四物汤益气养血,摄血归经。遣方用药力倡甘润为主,清滋相兼,既可达滋水抑火之功,且无伤血损阴之弊。(摘自《陕西中医》1993.14(6):260~261)。

7.刘云鹏

月经先期有虚有实。(1)实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因冲任血热迫血妄行,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汤加减;肝郁化火,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2)虚者以年过四十、天癸将竭之中老年患者居多,以脏腑功能渐衰,脾虚失其统摄血液作用而导致月经先期,宜补虚扶正,固涩止血,方用归脾丸加减。(摘自《妇科治验》)

8.卓雨农

月经先期,只要有虚象存在,无论有热无热,均不宜过用寒凉药物,这是治疗月经先期的重要法则。

属于血热的宜清热凉血,拟用自制加减清经汤主之;若经量过多色紫者,宜清热止血,用自制清热固经汤主之。

属于气虚的,宜补气健脾,养血调经,用自制加味四君子汤主之;而气虚偏热者,宜益气清热,用自制养阴益气汤主之。

属于气滞的,宜理气和血,用自拟加减乌药汤主之。

属于血瘀夹热者,宜行血逐瘀清热,方选桃红四物汤主之。(摘自《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9.祝谌予

治疗月经先期之血热证,多以丹芩逍遥散为主方,由丹栀逍遥散去栀子加黄芩,是祝氏临床经验方。

如兼见实热证候,重用白芍,加黄连、槐花、大小蓟、生蒲黄;兼见虚热,加白茅根、白薇、生地;兼见肝郁,加香附、川楝子、乌梅。(摘自《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10.马爱华

栀芩先期饮

组成:茯苓15克,麦冬、白芍各12克,黄芩、生栀子各10克,泽泻9克,酒大黄、升麻各2克。

治疗方法:在月经干净后第五天开始服用,连进7~15剂。服药期间月经来潮,应停服药。待月经干净后第五天再继续服药,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清热泻火,调血固经。

主治:月经先期。

疗效:经采用先期饮治疗106例,25例痊愈,77例显效,4例无效。其中有效102例,有效率96.2%,无效率3.8%。随访时间均在治疗后6个月至1年。(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8.(7):304)

11.周志东

滋阴凉血汤

组成:鹿衔草30克,旱莲草15克,生地、玄参、失笑散(包)、赤芍各12克,丹皮9克,甘草6克。

加减:阴虚盛,加麦冬、北沙参;气虚盛,加党参、升麻、仙鹤草;有血瘀,加茜草炭;兼气滞,加香附;虚寒者,加炮姜炭、艾叶炭、灶心土;兼实热,加大黄炭、炒槐花;月经量特多者,加三七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病人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对桂圆、辣椒、酒类等过于辛辣、温热食物,均忌。

功效:滋阴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巩固疗效:经血干净期间,阴虚血热为主者,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行经前期,一般提前一周仍用上述方随证加减治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临床运用:本组病例60例,痊愈51例(崩漏18例,先期12例,出血过多12例,经期延长9例),显效8例(崩漏6例,出血过多2例),无效1例(右侧卵巢囊肿,手术治疗)。(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4):17)

二、月经稀发(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超过40~50天,甚至更长的不规则子宫出血,但行经期和经量均基本正常。如属无排卵性月经,则子宫颈黏液结晶无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活检呈增殖期变化,其基础体温为单相。如发生在有排卵性月经周期者基础体温为双相,但基础体温偏低,卵泡期延长。本病为生育期妇女的常见多发病。西医多用人工周期疗法,用甲状腺素及强的松治疗。

中医认为:造成本病的因素是:①多由素体虚弱,或思虑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等,而致阴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②或因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情志不畅,或素体肥胖,或恣食肥甘厚味,而致瘀血、痰湿阻滞血海,经血不得畅行。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型

症状:以月经错后40天以上,量少,色淡,质稀为主症。伴有头晕心慌,面色不华,食纳欠佳,精神疲倦,四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主方:八珍益母丸(《景岳全书》)。

用药:党参、益母草各30克,白术、茯苓、当归各15克,炙甘草、川芎、熟地、白芍各10克。

加减:①气短懒言气虚甚者,加生黄芪30克,怀山15克,升麻10克以补气升阳。

②面色萎黄血虚甚者,加黄精、首乌各15克。

③目涩眼花者,加枸杞子15克,菊花12克,以养血明目。

2.肝肾不足型

症状:以月经错后40天以上,量少,色淡黯为主症。伴有头晕耳鸣,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主方:四物汤(《和剂局方》)合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加味。

用药:当归、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各15克,覆盆子12克,白芍、川芎、五味子、鹿角胶(烊化)、车前子(包)各10克。

加减:①大便溏薄,夜尿频急者,加补骨脂15克,巴戟天10克,以温补肾阳。

②五心烦热,潮热汗出甚者,加生地、地骨皮各15克,以滋阴清热。

3.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错后40天以上,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疼痛缓解为主症。兼有胸胁乳房胀痛,情志郁闷,喜叹息,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调经。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熟地、赤芍、枳壳、川牛膝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柴胡、炙甘草各10克。

4.寒凝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延后40天以上,量少,色黯,夹有血块,形寒肢冷为主症。兼有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舌质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用药:党参20克,当归、赤芍、川牛膝、丹参各15克、川芎、肉桂、莪术、炙甘草各10克。

加减:①小腹疼痛拒按,血块多者,加三七粉3克(分冲),血竭粉1克(分冲),以化瘀止痛。

②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术15克,干姜10克,以温中健脾止泻。

5.痰湿型

症状:以月经后期40天以上,量少、色淡,质黏稠,形体肥胖为主症。兼有呕恶纳差,胸闷痞满,舌胖大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主方:苍术除湿汤(《症因脉治》)合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当归各15克,姜厚朴、陈皮、半夏、白芍、川芎、炙甘草各10克。

加减:呕恶纳差明显者,加荜澄茄10克,砂仁6克(后下),以宽中和胃。名医秘招荟

1.刘云鹏

月经后期常见有:肝郁脾虚型、寒凝血瘀型、寒凝血虚型、气血两虚型四种类型。(1)肝郁脾虚型,宜补其脾气之虚,疏其肝气之郁。(2)寒凝血瘀型,宜温经散寒,活血养血法治之。(3)寒凝血虚型,宜温阳补虚为主。(4)气血两虚型,宜气血双补,使阳生阴长气血旺盛,则月经按时来潮。

总之,虚证其病理机制终属血虚,血虚则血海不足,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后期而量少,治以益母胜金丹以养血而调经。

但是,在治疗月经后期的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妊娠的可能。因为临床上,在妊娠以后仍然存在一些经前症状,往往容易误诊。(摘自刘云鹏《妇科经验》)

2.郑长松(1)妇女月经后期,特别是阴虚有热者尤多,每占就诊患者的十之三四,不能以经迟无热论之。(2)治疗月经后期,不忘治疗脾肾。凡属月经后期者,无论有无肾虚或脾虚见证,一般多宜在方中加入或多或少的健脾补肾药,特别是益肾药物更为必用,使气之阳盛以动血,每可明显提高疗效。常选健脾药物有:四君子汤、怀山、陈皮等;常选用益肾药物有: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续断、肉桂等。(3)治疗月经后期,温补贯穿始终,除重视健脾益肾外,还每善使用通补兼施之法,临床上,分别对虚者以补为主,佐以通脉;对滞者以通为主,辅以养血,补血药常用当归、白芍、首乌、熟地等;通剂多用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等。(4)用药贵在择时。郑氏认为:调治月经后期,在经前期(即经行后的第20天)开始服药最好。此刻运用鼓动月经来潮的药物,既顺应了人体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又促进了月经周期的正常演变。(摘自《山西中医》1991.(3):14)

3.朱小南

治月经后期,不论血虚或血寒,凡有肾亏情况者,补肾药在必用之列。临床多用巴戟天、狗脊、杜仲、续断、肉苁蓉等药,其数量占处方中首位;其次是调经养血药当归、熟地、白芍等居次位;再次,脾胃为气血之源,荣溉脏腑,白术、陈皮、茯苓非仅用前,而且用以善后。气滞则加香附、枳壳;带脉不固则加海螵蛸以涩敛固托。(摘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4.夏桂成

对经行后期的辨证与治疗的辨别与运用颇为重要。对经的期、量、色、质的辨别,尤为重要。(1)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则属阴血虚或偏阳虚。治宜补阴养血或佐以补阳。(2)如月经后期量少,色黯,质稀黏不一,则属血寒。治宜温阳祛寒。(3)如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则属瘀滞。治宜理气化痰。(4)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则属痰湿。治宜燥湿化痰。(摘自夏桂成《中医临床妇科学》)

5.时逸人

月经后期,一般有虚有实。(1)虚者为气血不足,冲任失养,不能按期而至,古人多以人参养营汤为治;甚者血室虚寒,经色淡而量少,可用加减温经汤治之;亦有因脾虚而痰浊阻滞所致者,宜加减香砂二陈汤治之。(2)实证见于气郁为多,情志抑郁,气不条达,气滞而血滞,以致月经后期,治宜逍遥散加减,甚至用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亦有因血热内炽,津液干枯,络血燥结,发为经行后期者,其特点为经色紫黑,其味腥秽,治宜清热活血汤。(摘自“时逸人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症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82.(9):19)

6.李德新

加减温经汤

组成:当归、麦冬、党参各15克,白芍、川芎、姜半夏、丹皮、阿胶(烊化)各12克,桂枝、吴茱萸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红糖适量。

加减:经行腹痛,加苏木、没药各10克,益母草15克;嗳气、腹胀、乳胀者,加青皮、橘叶各10克,全瓜蒌15克;腰痛者,加杜仲、续断各15克;白带多者,加白扁豆、车前子各15克,龙骨、牡蛎各10克。

用法:在月经后2周左右连服3~4剂,水煎服,每日服1剂。

功效:温宫散寒,理气活血,养血调经。

主治:月经后期。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40例,痊愈28例,显效7例,无效3例(其中2例未坚持治疗),服药最少的6例,最多的15例。(摘自《河南中医》1988.(6):24)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不规则,时而提前,时而错后达7天以上,并连续发生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此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有关。妇科盆腔正常。性激素测定表明LH/FSH比值异常,E(雌二醇)、P(孕酮)异常。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月经者基2础体温为单相;有排卵性月经者基础体温为双相,但卵泡期长,或高温相持续时间不足10天,温差小于0.3℃,或曲线波动大。子宫内膜活检:无排卵者,经期呈增期变化;有排卵者,为分泌欠佳。为生育期妇女的常见多发病。西医多用人工周期疗法或服用克罗米芬。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多育,房事不节,或肝气郁滞等因素,致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辨证论治

1.肾虚型

症状:以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经色淡,质稀,腰酸腿软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尺脉尤弱。

治法:补肾气,调冲任。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加味。

用药:菟丝子30克,熟地、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杜仲、怀山、当归、茯苓、鹿角胶(烊化)各10克。

加减:①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以滋阴清热。

②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仙灵脾、仙茅各10克,以温肾壮阳。

2.肝郁型

症状:以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不畅,色黯有血块,性情忧郁不乐为主症。兼有胸胁、小腹胀痛,舌质正常,苔薄,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气,调冲任。

主方:益肝调肝汤。

用药:益母草25克,当归15克,柴胡、白芍、香附、紫河车、山萸肉各10克。

加减:①若兼有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各10克,以疏肝清热。

②如饮食不香,腹胀者,加白术15克,陈皮10克,以健脾和胃。名医秘招荟萃

1.郑长松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精神心理均有所不同,故临床治疗亦有所不同。(1)初潮期与绝经前期:其主要病机是肾气的相对不足,故治宜益肾调经为主。郑氏常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等,惯用菟丝子、熟地、何首乌、女贞子、巴戟天、续断等药灵活出入。(2)壮盛期:容易以情志因素致病,多见肝气郁结,脾不调,故治宜疏肝健脾为主,郑氏常选逍遥散、定经汤等方,习用合欢皮、橘核、香附、槟榔、青皮、陈皮等药。

转归:一般情况下,只要及时正确地调理,均可使月经恢复正常。倘若延误了治疗,就容易使病情间两极转化,或闭经,或崩漏。肾气亏虚,藏泻失司,当泻不泻,或血虚而经脉不充而致后期或闭经;肾气亏虚,藏泻失司,应藏而不藏,或脾虚统血无权,可见先期或崩漏。(摘自《山西中医》1991.(3):14)

2.李培生

寒凉止崩汤

组成: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各15克,乌贼骨、白芍、黄芩各10克,丹皮、血余炭、茜草各6克。

用法:上药除白茅根、旱莲草用鲜品外,黄芩、白芍、乌贼骨宜微炒用,茜草、血余、丹皮炒炭用。每日1剂,水煎服,病重者,可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凉血,和血止血。

主治:月经不调,或经期错行紊乱,或经来不断,血下如崩,或淋漓不止。

临床运用:此方系湖北名家李培生先生止崩经验方,用之临床,颇有效验。(摘自《中医杂志》1988.(6):48)

3.秦家泰

两地调经汤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玄参各12克,丹皮、白芍、黄柏、麦冬、阿胶(烊化)、旱莲草各10克。

加减:血热兼瘀者,加丹参12克,蒲黄10克;血热不甚,去旱莲草,加益母草10克;心火亢盛,加炒枣仁10克。

功效:清热滋阴凉血,固经止漏。

主治:胞宫血热所致之月经紊乱、漏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更年期月经紊乱漏证11例,治愈10例,好转1例,一般服药6剂。(摘自《广西中医药》1991.(6):261)第二节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异常,是指行经期间,阴道流出的血液或多于正常量,或少于正常量,或月经量时多时少的病症。

月经过多:凡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失血量超过80毫升,周期基本正常,基础体温呈双相,子宫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且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中医称为“经水过多”。本病可与月经先期或月经延后同见,尤以前者为多见,常伴继发性贫血。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有冲任失约,经血妄行及冲任阻滞,血不循经,虚实两方面。其病因则有气虚、血虚、实热、虚热、痰湿、血瘀等。治疗当以益气、清热、养阴、活血行滞为法。本病若与经期异常同见,应与崩漏相鉴别。

月经过少:凡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短,不足两天,称为“月经过少”。其病机为虚实两类,虚者以血虚、肾虚为主;实者以寒凝、气滞、痰阻、热灼为多。对本病应及时治疗,以免向闭经转化。

一、月经量多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却明显增多。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所致性激素过度分泌,子宫内膜反应性增生过厚;或子宫内膜中螺旋小动脉收缩功能不佳等有关。妇检:阴道脱落细胞多示雌激素水平过高,基础体温为典型双相,多示黄体功能不健,经期子宫内膜活检呈分泌期变化,少数有高度分泌反应。西医多选用止血药,如止血敏、安络血及甲基睾丸素等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损伤中气,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外感热邪,或五志化火,或手术损伤等,而致冲任不固,经血妄行。辨证论治

1.气虚型

症状:以月经量明显增多,色淡,质稀,小腹空坠,气短乏力为主症。兼有面色白,语音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调经。

主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味。

用药:黄芪30克,乌贼骨20克(先煎),白术15克,阿胶(烊化)、红参(另煎)、升麻、炙甘草各10克。

加减: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者,加枸杞子、何首乌各15克,熟地12克,以滋补阴血。

②汗出肢冷者,加附子、炮姜各10克,以温阳止血。

③大便溏薄者,白术改焦白术,加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以温肠暖胃。

2.实热型

症状:以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二便热象为主症。兼有面赤口干,心烦易怒,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主方: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味。

用药:青蒿20克,大小蓟、白芍、生地、地骨皮、茯苓各15克,丹皮、黄柏各10克,炒栀子6克。

加减:夹有血块者,加茜草10克,三七粉3克(分冲),以化瘀止血。

3.血热型

症状:以月经量多,色紫红,质黏稠,潮热汗出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口渴咽干,五心烦热,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固冲。

主方: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味。

用药:生地、熟地、白芍、怀山、续断各15克,黄芩、黄柏各10克,龟板12克,甘草9克。

加减:①伴有气短乏力者,加太子参25克,炙黄芪15克,以益气摄血。

②如有大便秘结者,加麦冬15克,玄参12克,以滋阴润燥通便。

4.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量明显增多,但行涩不畅,淋漓不净,色黯,多血块为主症。兼有经期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安冲止血。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用药:当归、赤芍、熟地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茜草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加减:①小腹痛甚者,加生蒲黄、五灵脂各10克(包煎),以化瘀止痛。

②若小腹冷痛,畏寒者,加炮姜、艾叶炭各10克,以温经散寒止痛。名医秘招荟萃

1.夏桂成

在辨证方面,对出血的时间亦应关注。一般在行经第一天量就很多者,首先考虑血热,其次考虑气虚。行经的第2~3天,或者第4~5天,量始多者,应考虑血瘀。

在治疗上,首先予以止血。如偏于血瘀性出血的即服三七粉、云南白药、震灵丹等;如偏于血热性出血的,即服血安、固经丸、十灰丸等。

临床上,除了血瘀的选用加味失笑散,血热的选用固经丸,气虚的选用归脾汤外,均需选加相应的止血药物。

如血瘀,可加大小蓟、血竭、花蕊石、景天三七、虎杖、琥珀等1~3味;

如血热,可加地榆、槐花、紫珠草、仙鹤草、贯众炭、莲房炭等1~3味;

如气虚,可加入阿胶、艾叶炭、赤石脂、炮黑姜、煅龙牡等1~3味。

其次,要结合补肾治疗,血瘀的可加入续断、杜仲、鹿角片等;血热的可加入女贞子、旱莲草、熟地等;气虚的加入红参、补骨脂、鹿角胶等。

血止后,转入补肾调经,按四期论治,以使巩固疗效。(摘自夏桂成《中医临床妇科学》)

2.时逸人

血热者,量多色红,质稠有块,治宜新订凉血固经汤(生地、白芍、棕皮炭各15克,阿胶、地榆炭各9克,黄芩、栀子各5克);气血虚弱者,量多色淡,质清稀薄,治宜加减归脾汤。(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2.(9):19)

3.郑兰芬(1)血热型:量多色鲜红,口干舌赤,掌心热,烦躁不安,脉数,治以四生丸加仙鹤草、绿萼梅、生龙骨。(2)肝热型:身热,口苦口渴,胸胁痛,心烦喜呕,脉弦数,常用丹栀逍遥散。(3)脾虚型:头晕肢倦,面色萎黄,心悸,纳呆,脘胀,便溏,舌淡,脉虚,治宜八珍汤或四君子汤加杜仲、续断等。(摘自《福建中医药》1992.(2):3~4)

4.张良英

治疗月经过多,要充分考虑其周期性特点。

平时以审因治本为主。(1)脾肾气虚者,治宜健脾补肾,调理冲任为主,采用补中益气汤加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怀山各15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2)湿热蕴结者,治宜养阴清热除湿,凉血化瘀调经为主,自拟止崩方(炙黄芪30克,党参、怀山、炒贯众、白芍、续断、益母草各15克,炙升麻8克,熟地、阿胶(烊化)各20克,海螵蛸12克,赤石脂10克,甘草5克)。(3)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散结消癥为主,以自拟三棱丸(当归、桂枝、茯苓各15克,橘核12克,三棱、莪术、枳壳、川芎各10克,甘草5克)。(4)痰湿停滞者,治宜健脾除湿化痰,行气活血消癥为主,以自拟消瘤方(桂枝、茯苓、丹参各15克,浙贝母、荔枝核各12克,鸡内金、橘核、枳壳各10克,甘草5克)。(摘自《云南中医药杂志》1999.26(5):5~7)

5.夏慧琴

参茜固经冲剂

组成:党参、茜草、生蒲黄、生槐花、大小蓟、生地、女贞子、升麻各等份,制成冲剂,每包30克(3包相当于1剂中药量)。

用法:经前5~7天开始服药,每日3次,每次一包,直至经净,连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功效:祛瘀生新,益气养阴。

主治:月经过多。

疗效:以本方治疗37例,总有效率为84.8%,月经血量平均减少30.7%。(摘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2):730)

6.姚寓晨

益气清营固冲汤

组成:炙黄芪、重楼各30克,太子参、生地、贯众炭、乌贼骨各15克,炒黄芩12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炒柴胡、炒白芍、炒当归、制香附、煅花蕊石;肝肾阴虚,加熟女贞子、旱莲草、炒续断、煅牡蛎;阴血虚,加熟地、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寄生。

用法:每日1剂,服5~10剂可愈。

功效:益气摄血,清营凉血,解毒固冲止血。

主治:妇科多种血证,如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胎漏、产后及人流后恶露不绝等气阴两虚、营热扰冲或夹瘀血、湿热者。

疗效:本方为姚寓晨主任医师经验方,治疗妇科多种血证,每获良效。(摘自《中医杂志》1990.(3):22)

7.钟秀美

加味桃红四物汤

组成:熟地、海螵蛸各15克,赤芍12克,桃仁、当归、茜草各10克,红花6~10克,川芎6克。

加减:有热象,加蒲公英15克,黄芩10克,生地易熟地;腰酸,加续断15克;瘀滞,加炒蒲黄10克,益母草15克;有寒象,加炮姜6克;气虚,加黄芪15克;纳呆,加山楂15克。

功效:去瘀生新,引血循经。

主治:阴道出血,月经过多。

疗效:以本方治疗128例。结果显效10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2.(7):300)

8.王峰

活血固冲汤

组成:益母草30克,当归24克,赤芍、生地炭各15克,泽兰12克,枳壳10克,桃仁、红花、川芎各9克。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黄芪、丹参、阿胶(烊化)各15克;气滞血瘀者,加青皮、香附各10克;肾虚者,加续断、杜仲各15克。

用法:经前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固冲。

主治:月经过多。

疗效:以本方治疗32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摘自《河南中医》1989.(3):35)

9.田觊

宫血灵

组成:重楼(胶质重楼)。

用法:将重楼磨成粗粉,经提取制成干燥粉末,装入胶囊,每粒含量相当生药2克,在流血期间,每日口服3次,每次服2粒。出血严重时每日可服4次,每次3~4粒。

功效:缩宫止血。

主治:子宫出血症(包括月经过多、功血、子宫肌瘤、产后出血、放环后出血、避孕药出血、盆腔炎及子宫内膜炎出血等)。

疗效:用本方治疗子宫出血症共300例,服药量最少2粒,最多50粒。服药后有效286例,有效率95.3%;无效14例,占4.7%。其中月经过多103例,全部有效(100%);功血111例有效(90.8%);子宫肌瘤28例中27例有效(96.4%);产后出血26例中25例有效(96.1%);其余放环后出血等,均获得良好效果。服药止血天数最短1天,最长8天,平均2.8天,止血效果随药量加大而更显著。随后又用于正常产褥期产妇50例,表明可使阴道出血量减少,子宫复旧收缩加速。(摘自《中医杂志》1984.(3):37)

10.李文忠

宫血灵

组成:益母草、旱莲草、生地榆、藕节各30克,贯众炭、山楂各15克,茜草12克,红花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加减:气虚不摄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热象重者,加炒黄芩、炒栀子、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重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子宫内膜炎者,加金银花炭、黄芩炭、败酱草、白芷。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功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放环后出血等。

疗效:治疗151例月经过多,按服药1~3剂,即止血者为显效46例,占30.4%;3~6剂即止血者为有效91例,占60.3%;6剂以上不止血者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0.7%。(河南中医学院李文忠)

11.林永华

乌茜汤

组成:槐米炭、荠菜、马齿苋各30克,炒乌贼骨、茜草炭、地榆炭、檵木各15克,蒲黄炭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2克;血热加生地炭20克;血瘀加煅花蕊石20克。

功效:去瘀生新,凉血止血。

主治:子宫肌瘤引起月经过多,功血。

疗效:治疗100例,显效45例,占45%,总有效率98%。(浙江医科大学林永华等)

12.姚传平

参茜童便饮

组成:党参、茜草各12克,童便50毫升(冲)。

加减:中气下陷者,加黄芪;血虚,加阿胶、生地炭;血热,加黄芩炭、焦栀子;血瘀,加蒲黄炭、山楂;气郁,加香附、藕节;腹痛,加川楝子、元胡;肾阴虚合左归饮;肾阳虚合右归饮;虚寒,用茜草炭用童便炒,酌加黑姜。

用法:水煎,童便冲服。

功效:益气养血,滋阴降火,祛瘀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疗效:治疗266例,总有效率为95.47%。(江苏省新沂县高流医院姚传平等)

二、月经量少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不足3天,甚至点滴即净。本病多由幼稚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垂体-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增殖不充分、内膜过薄等因素所致。

妇检: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示雌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测定表明E、2FSH、LH等值偏低,基础体温呈双相,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或平均升高幅度不足0.3℃,或升高及下降缓慢,子宫内膜光滑而薄,病理示分泌不足。西医对这个发育不良和垂体-卵巢功能低下者,用人工周期疗法;对子宫内膜结核,应予抗痨疗法。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屡孕屡堕;或房劳损伤;或大病久病;或慢性失血损伤阴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过食生冷,久居寒湿之地,血为寒凝;或忧思恚怒;或素体肥胖,痰湿壅滞等因素所致。

1.肾虚型辨证论治

症状:以月经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初潮迟,腰膝酸软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性欲淡漠,或婚久不孕,舌质淡,脉沉细尺弱。

治法:补肾调经。

主方:温肾调周汤加减。

用药:益母草、党参、当归、女贞子各15克,仙灵脾、仙茅、紫河车、枸杞子、巴戟天、白芍、香附各10克。

加减:①若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麦冬各15克,以滋阴清热。

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者,加鹿角霜、肉桂各10克,以温阳补肾。

③若属子宫发育不良者,重用紫河车20克,鹿角胶10克(烊化),以补肝肾,益精血。

2.血虚型

症状:以月经量明显减少,色淡,质稀,唇甲色淡为主症。兼有面色苍白无华,心悸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调经。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用药:党参30克,益母草、当归、白芍各15克,熟地、陈皮各10克,肉桂6克。

加减:①心悸怔忡者,加何首乌15克,桂圆10克,以养血安神。

②饮食不香,胃呆纳差者,加黄芪、白术各15克,砂仁6克(后下),以健脾益气,滋生化源。

3.血燥型

症状:以月经量明显减少,色红,颧红,盗汗为主症。兼有咽燥口干,五心烦热,大便燥结,舌质红而裂,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养血调经。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用药:生地、熟地、白芍、麦冬、青蒿各15克,知母、地骨皮、当归各12克,甘草10克。

加减:如属于子宫内膜结核者,加生牡蛎30克(先煎),龟板12克(先煎),以滋阴清热,杀虫抗痨。

4.血寒型

症状:以月经量明显减少,色黑红,质稀,或夹有血块,味腥,形寒肢冷为主症。兼有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调经。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味。

用药:当归15克,人参、川芎、白芍、肉桂、莪术、牛膝、艾叶、炙甘草各10克,丹皮8克。

5.血瘀型

症状:月经量减少,淋漓不畅,色黯红,多血块,腹痛拒按为主症。兼有小腹疼痛拒按时,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黯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用药:益母草25克,白芍15克,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香附各10克。

加减:①若伴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者,加柴胡、郁金各10克,以疏肝理气。

②如有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者,加肉桂10克,吴茱萸6克,以温经散寒。

6.痰湿型

症状:以月经过少,色淡,质黏稠,白带量多,色白黏稠为主症。兼有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大便不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养血调经。

主方:二陈汤(《和剂局方》)加味。

用药:滑石30克(包),茯苓、白术、当归、枳壳各15克,法半夏、炙甘草、川芎、香附各10克。

加减:①如痰多畏寒者,加鹿角霜15克,白芥子10克,以温化寒痰。

②若泛恶纳差者,加姜竹茹、胆南星各10克,砂仁6克,以化痰宽中,降逆止呕。名医秘招荟

1.夏桂成

月经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伴见,有可能发展为闭经。本病的主要证型是阴血不足,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型。血寒证型较少见,痰湿证型近年时有所见。

月经量过少,临证时必须排除宫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宫内膜结核、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激素所引起的月经量过少等。

在治疗方面,要注意服药的时间。(1)阴血不足型:虽以小营煎加减施治,但重点在于经净后即服用,随着经后期的移动,逐渐加入续断、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等1~2味补阳药,更有利于阴血的恢复。(2)气滞血瘀型:虽以七制香附丸施治,但重点在经前3~5天开始服,同时要加入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活血化瘀调经的药物。(3)血寒型:虽以温经汤施治,但必须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同时要加入续断、肉桂、仙灵脾等补肾助阳的药,才能达到祛除血寒的目的。(4)痰湿型:虽以芎归二陈汤施治,但亦必须在经前3~5天服用,同时要加入续断、鹿角片、仙灵脾、丹参、泽兰等补阳调经之品,才有可能促使月经增多。(摘自《中医临床妇科学》)

2.翁充辉(1)血虚型

月经量少色淡红,面呈白,目眩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选用八珍汤,经色清淡,脉迟者,加肉桂、附子以振元阳,调气血;血虚血瘀者,加益母草以去瘀生新。(2)肾虚型

月经量少,色淡质清,腰膝酸痛,头眩耳鸣,下肢不温,舌质淡红,脉沉细。治宜补肾填精,滋阴养血,行血调经,用大营煎。(3)血瘀型

经水量少而成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暗紫,舌边瘀点,脉沉涩。治宜化瘀活血,和血调经。方用膈下逐瘀汤。(摘自《中医妇科临证备要》)

3.班秀文

临证治疗月经量少、稀发者,或滋肾兼运脾,或益脾兼滋肾,或疏肝助脾,或养肝滋肾,旨在使肾精充,脾血盛,月经复常。

如证为月经量少,色淡,久婚不孕,腰痛便溏者,常用五味异功散加归芍,健脾和胃,益气生血,佐以仙茅、仙灵脾、菟丝子以温肾养精。

如证为子宫发育不良,或人流、胎坠后经量少、月经后期者,常用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合四物汤以益精生血,少佐砂仁、陈皮、木香运脾行气。(摘自《陕西中医》1993.14(6):260)

4.郑兰芬(1)血虚型:治宜益气补血为主。经常用八珍汤、四物汤加黄芪;如少腹胀痛配服丹参饮;若是闺女经量少,无腹胀痛者,常用柏子仁丸。(2)肝郁型:其病因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而经血少,治以逍遥散为主,若怒气化火伤肝,以致血亏目暗,则加丹皮、栀子。(3)湿阻型:常用越鞠丸佐以茯苓。妇女七情抑郁,气滞痰湿,以致经血少,咽喉阻梗,胸闷气急,常用七气汤。至于湿阻气滞,出现胸脘绞痛,配用丹参饮理气化湿,活血化瘀,效果至为显著。(4)虚寒型:临床经验,以温经汤加减为主治疗,屡获奇效。若因子宫虚寒,经量少,夹杂血块,少腹冷痛,腰酸带下,久不怀孕,常治以艾附暖宫丸。(摘自《福建中医药》1992.(3):3)

5.时逸人

月经量过少,一般有虚有实。虚证多为阴虚、血虚或血室虚寒。症见经量少,色淡或点滴即净。一般阴虚、血虚者,可用两地汤加减;兼有气虚,可用归脾汤加减;血室虚寒者,可用温经汤加减或加减乌药散;实证气滞血瘀者,可用加味桃红四物汤;血热内炽,阴虚血枯而经量少者,也可用清热活血汤。(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2.(9):19)第三节 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是指发生在月经中期有规律的阴道出血,量少,或带下中夹有血丝,持续半天或数天,多可自行停止的一种经病,又称“氤氲期出血”。或兼有小腹隐痛或坠胀感,白带多,呈蛋清样,但月经周期正常,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多发病。

本病多是由于排卵期雌激素高峰波动,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撤退性出血;亦可能由于排卵期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较多,导致子宫内膜充血,引起红细胞漏出而致阴道内有血性分泌物。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而出血多发生在体温曲线由低向高转化时。西医在出血多时可加用止血药或小剂量乙烯雌酚。

中医认为:由于经间期(即排卵期)是胞宫由虚至盛,由阴向阳转化的特殊时期,暗合体温曲线由低向高转化时。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损伤,或脾胃虚弱,或情志所伤,均可引动阳气,损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出血。辨证论治

1.肾阳虚型

症状:以排卵期阴道出血,量少,色鲜,颧红,潮热,口干,咽燥为主症。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止血。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二至丸(《世医得效方》)加减。

用药:生地、茯苓、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怀山、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0克。

2.实热内蕴型

症状:以排卵期出血,多在带下中夹有血丝,质黏稠,而带下素多,色黄,秽臭为主症。兼有口苦,口中黏腻,心中烦热,胸脘痞满,饮食不香,小腹坠胀,大便滞涩,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清热利湿,调经止血。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味。

用药:龙胆草6克,鸡冠花、生地各15克,炒栀子、黄芩、车前子(包煎)、当归、柴胡、泽泻、生甘草各10克。

加减:①如脘痞满闷,饮食不香者,加生薏仁30克,白术15克,石菖蒲10克,以健脾利湿,芳香化浊。

②若带下量多,且气味臭秽明显者,加土茯苓、败酱草各15克,以清热解毒。

3.肝郁化火型

症状:以排卵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红,性情抑郁,心烦易怒为主症,兼有时喜叹息,胸胁胀痛,小腹亦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止血。

主方: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减。

用药:仙鹤草、茯苓、白芍各15克,当归、丹皮、炒栀子、白术、甘草各10克,薄荷6克。名医秘招荟萃

1.班秀文

经间期出血,一般有阴虚火旺、瘀滞脉络、湿热下注等不同。临床所见,以阴虚阳亢,虚火内动为多。

本病即以阴虚阳亢为多见,治疗总原则当以滋养肝肾之阴为主。但出血时的治疗和平时的调养有所不同。

如属平素阴虚,肾阳偏盛之变而出血,治宜滋阴壮水以制火之法,可用两地汤加旱莲草、藕节、夜交藤、益母草治之。

如平时调养者,则宜用《景岳全书》之加减一阴煎去知母,加女贞子、怀山、玄参、枸杞子治之。

由于本病多见于阴虚阳亢之体,因而在治疗期间,凡是辛辣香燥助火之品,一律禁忌。如果是已婚妇女,则应禁止房事。(摘自《妇科奇难病论治》)

2.夏桂成

经间期出血的诊治,可结合西医学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最简单的也需根据基础体温的测定,来观察体内的激素水平,以作出正确的诊断。(1)阴虚型:治宜滋阴益肾。如有火旺可用滋阴清热法,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或选用乌鸡白凤丸。

加减:如阴虚夹有湿浊者,要加利湿药,如薏仁、萆薢等;如出血时间较长者,要在滋阴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川芎、红花),以促使体内气血活动加强而致排卵。(2)阳虚型:治宜补阳为主,同时加强补阴之药,故其治则以益肾温阳为主,佐以滋阴活血,方选健固汤加鹿角霜。

加减:基础体温测定,发现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较慢,呈阶梯样上升,西医认为是黄体功能不足,辨证为阳虚,在补阳的基础上稍加调气活血药,以利气血活动加强,促进基础体温升高。(3)湿热型:治宜清利湿热为主,湿热去,血就会自止,方选清肝止淋汤。

加减:湿热偏重者,加瞿麦、木通、猪苓、大小蓟以清利止血。(4)血瘀型:经间期出血腹痛,多见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病人。治宜逐瘀止血为主,方选逐瘀止血汤(当归、赤芍、红藤、败酱草、穿山甲、生薏仁、山楂、元胡、海藻、茯苓、牛膝)。(摘自《陕西中医》1990.11(4):147)

3.哈孝贤

经间期出血的发病关键,在于血海不宁,冲任气盛。而阴虚、肝热、湿热、血瘀等,皆为诱因。但验之临床,则以阴虚火旺者似为多见。(1)阴虚火旺证:一般出血较多,烦热口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治当先止血,宜滋肾凉营、固冲止血。方选清经散合两地汤化裁,并少佐泽兰、茜草、郁金等流通之品,以免滞涩留瘀。于下次经净后,再以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先于经间期投服,以为未雨绸缪之计。(2)肝经郁热证:血少色黯,乳及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便干。治宜宣郁通经。方选宣郁通经汤或加味逍遥散化裁,并酌加蒲黄炭、山楂炭,使行中有止。下次经间期前,再予服加味逍遥散合二至丸,以迎而夺之。(3)湿热蕴下证:见血质稠浊黏秽,或带中夹血,肢体困重,舌红有腻。治宜清热利湿为主,行气活血为辅,方选清肝止淋汤加减。凡车前草、瞿麦、萹蓄、败酱草等必用,使湿热清利,血脉通达,自无出血之虞。(摘自《天津中医》1991.(4):3)

4.姚克敏

固摄调冲法治疗经间期出血,即具体运用益气、健脾、和肝、调冲等法。(1)益气——益气是固摄的主要方法,气为血帅,旺则能统。常用黄芪一味,以其补气而益血。气虚无热滞者,加太子参,其补调而不浮燥,少用补气而辛温之药。(2)健脾——治血必治脾,脾既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又具统摄气血之功。脾气健旺,中气上举,则经血不致妄行。常用白术、茯苓以配参芪;用怀山、芡实、莲子等健脾肾而兼固藏。(3)和肝——肝为藏血之脏,主全身血量的出入调节。本病以和肝为治,调和濡润滋养,肝气顺,使经汛行止有序,藏泻有时,故“逍遥散”治疗经间期出血,常有显效。(4)调冲——妇科诸病,极重冲任。氤氲之期,冲任得气血天癸之充而复盛,血海胞宫应为满而不盈之态。违此者,则经血不藏,外泄为患。用药多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千张纸、菟丝子、鹿角霜。

此外,本病重视服药时间:①行经期间,养血调冲,引导正常经汛如常而行。②出血期,固摄调冲为主,审因治疗兼证为辅。③月经干净后防患于未然,采取复旧和固摄,防止出血。(摘自林莉、姚克敏老师适用固摄调冲法,治疗经间期出血经验。《云南中医杂志》1993.14(3):4)

5.刘奉五

排卵期出血,多以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少腹冷痛,白带量多为主症。

月经中期出血,实属实热下注,热伤血络所致。故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法则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摘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6.哈荔田

经间期出血,多以血海不宁,冲任气盛为主要关键,治疗大法如下:(1)阴虚火伏者:治以养阴清热凉血为主,选用知柏地黄丸化裁。(2)肝经郁热者:治以清热凉血为主,选用丹栀逍遥散化裁。(3)湿热内蕴者:治以清肝利湿为主,选用八正散化裁。(4)或依据证情之兼夹,合数法于一辙,临床有一定的效果:①如阴虚火伏,冲任不固,治疗则经间期予以滋阴泻热,凉血固经而治标;②如肝经血热,湿热内蕴,治用养血平肝,清热利湿,标本兼顾之法,病遂得愈。(摘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7.李广文

经间期出血的治疗,应掌握有效的用药时间。根据本病的特点及发病原因,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七天开始服药较合适,每月连服7~10天。因为月经后期,阴血较亏,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规律,正是“阴长”时期,此时给予补肾养阴之品,使肾阳充盛。至排卵期阳气内动之时,则能保持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摘自《四川中医》1999.17(1):47)

8.姚寓晨

姚老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妇女经间期,由于阴阳转化,血气活动尤著,若少阴真水不足,火热内焚,氤氲乐育之气又触之,势必伤损冲任而致出血,治宜养阴清营,自拟“养阴清营宁冲汤”加减治之。养阴清营宁冲汤: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炒黄芩、炒黄柏、地骨皮、大黄炭。(摘自《广西中医药》1990.(6):17)

9.王净

清利止血汤

组成:炒丹皮、地榆炭、小蓟、赤芍、白芍各15克,黄柏、川牛膝、生薏仁各10克,苍术、制香附各5~10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扁豆、炒白术;瘀血者,选加蒲黄炭、五灵脂、三七、茜草炭,或者加桃仁、乳香、没药;肝气瘀滞者,加柴胡、青皮、郁金;阴虚火旺者,加生地、旱莲草、知母、地骨皮、黄芩。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

主治:排卵期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8例,结果痊愈25例,占65.8%,有效11例,总有效率94.7%。

经验体会:由于本病有一定的季节复发倾向,故宜在次年相近季节的前1~3个经间期进行经前预防治疗。(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1.(2):21)

10.李秀珍

缩宫灵

组成:马齿苋、益母草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于出血期间服用。血止后调整月经周期。

功效:缩宫止血。

主治: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刮宫后出血、经间期出血以及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放环后、不合理使用激素、盆腔炎等所致的各种出血。

临床使用:以本方治疗妇产科出血疾病100例,结果服药不超过9剂,出血全部停止,痊愈83例,占83%,好转13例,占9%,无效4例。总有效率96%。(摘自《中医杂志》1990.(7):47

11.扬永珍调冲汤系列

方1.熟地、怀山、山萸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生地炭、炙黄芪各12克。

方2.白茅根、白芍、生地炭各12克,郁金、柴胡各9克,牡丹皮6克。

辨证加减:肾虚加山萸肉、旱莲草;脾虚加黄芪、茯苓、陈皮。

功效:补肾调冲,疏肝凉血。

主治:排卵期子宫出血症。

疗效:治疗12例,痊愈11例,好转1例。(武汉部队总医院扬永珍)

12.刘桂珍

补肾清热方

组成:生地、枸杞子、怀山、白芍、旱莲草、黄柏、苦参、石莲子、乌贼骨、茜草各12克,甘草6克,当归炭、鸡冠花各9克。

功效:补益肾阴,清热利湿。

主治:排卵期子宫出血症。

疗效:治疗2例痊愈。(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刘桂珍)

13.羊萄芬

温经三棱煎经前、经间期、平时调补用三方。

方1.经期前用:红花15克,丹参12克,三棱、莪术、桂枝、何首乌、牛膝、山楂、五灵脂各10克,广木香、肉桂粉、吴茱萸各5克。

方2.经间期用:当归、香附、阿胶、赤芍、白芍、牡蛎、乌贼骨、侧柏炭、藕节炭各15克,制大黄、乌梅各5克。

方3.平时补气血用:丹参、元胡各12克,生地、仙灵脾、补骨脂、当归、香附、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陈皮6克。

功效:温肾疏肝,调补阴阳。

主治:经间期出血症。

疗效:疗效满意。(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188页)第四节 黄体萎缩不全(经期延长)

黄体萎缩不全,是指黄体发育良好而萎缩过程缓慢,经期延长超过7天以上,或经后淋漓下血数日方净,经量增多,基础体温呈双相,活检为混合型子宫内膜。多由其分泌的雌、孕激素不能如期撤退,受其影响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完全脱落所致。因此,西医常选用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久病伤阴,阴虚生内热,热扰血海;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人流手术损伤等因素,致经期延长。辨证论治

1.实热型

症状:以经期超过7天以上,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面红目赤为主症,兼有心烦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主方: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茯苓、青蒿、生地、白芍、丹皮各15克,地骨皮12克,黄柏10克。

加减:出血日久不止,量多不减者,加马齿苋15克,大小蓟各10克,以增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2.血热型

症状:以经期超过7天以上,色红,质稠,潮热盗汗为主症,兼有手足心发热,口干咽燥,舌红质嫩,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调经。

主方:一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生熟地、白芍、麦冬各15克,地骨皮12克,知母、甘草各10克。

加减:①口干渴甚者,加北沙参、天花粉各15克,以养阴生津止渴。

②如出血量偏多者,加仙鹤草20克,茜草10克,以清热化瘀止血。

3.血瘀型

症状:以经期延长7天以上,淋漓日久,色紫黯,有血块为主症。兼有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块下痛减,舌质黯,或舌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用药:益母草20克,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各10克,三七粉1.5克(分冲)。

加减:①经行不畅者,加生牛膝、枳实各10克,以理气活血通经。

②小腹痛较重者,加失笑散10克,冲服,以化瘀定痛。名医秘招荟

1.符式皀

促黄体汤

组成:熟地、龟板(先煎)、白术、续断、肉苁蓉、炒槐花、当归各10克。

加减: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肾阳虚,加黄芪、巴戟天各10克。

功效:补益肝肾,调养冲任,健全黄体。

主治: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月经不调以及不孕症。

疗效:治疗4例。治疗后基础体温显示黄体期延长,子宫内膜分泌反应接近正常。血清孕酮值增高,其中2例怀孕。(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符式皀)

2.陈慎

排卵汤

组成:柴胡、赤芍、白芍、泽兰、阿胶、牛膝各9克,益母草、刘寄奴、何首乌、生蒲黄、续断、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鸡血藤30克。

功效:补肾调肝,养血活血。

主治:黄体功能不全,月经稀发,闭经,无排卵型功血。

疗效:治疗100例(其中黄体功能不全31例,月经稀发29例,原发性闭经3例,继发性闭经28例)。治疗后基础体温由不典型转为双相。100例中25例妊娠,显效25%,好转46例,无效29例。(河北医学科学院陈慎)

3.扬燕生

补肾四物汤

组成:生地、熟地各15克,赤芍、白芍、当归各12克,川芎9克。

加减:肾阳虚,加紫石英10克,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覆盆子各15~20克;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五味子、元参、麦冬各15~20克。

用法:每日1剂,每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养血活血,滋补肾阴,温补肾阳。

主治:黄体功能不全,基础体温双相不典型者,或因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早期流产。

疗效:治疗40例,治疗后,基础体温明显改善,妊娠26例(其中足月分娩20例)。40例中单纯服中药27例,19例妊娠。服药后3个月内妊娠13例,4~6个月内妊娠3例,7个月以上妊娠3例。

按语:单纯用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报道甚少。本方单纯用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妊娠率达70.4%,是为可贵。(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扬燕生)

4.靳淑芬

健全黄体汤

组成:制香附、丝瓜络、益母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各12克,赤芍、白芍、黄芩各10克。

功效:补肾,活血,通络。

主治:黄体功能不全,排卵延迟,以及无排卵月经失调。疗效:治疗22例,共治88个周期,有效率达66%。(广西医学院二附院妇科靳淑芬)第五节 子宫内膜修复延长(经期延长)

子宫内膜修复延长,是指在正常月经来潮后,阴道出血淋漓不断,量不多,持续7天以上,甚者十余天方净,月经周期正常。其病因主要是月经来潮后,下一周期的卵泡发育延迟或欠佳,性激素测定表明卵泡期雌激素水平低下,基础体温呈双相,经期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卵泡发育不佳等原因,不能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已剥脱的创面止血,以致经期延长。西医常选用小剂量乙烯雌酚或克罗米芬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大病失调;或房事不节,产乳过多;或经期、产后失于调养,损伤肾气;或摄生不慎,感受湿热邪气等原因,以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令经期延长。辨证论治

1.气虚型

症状:以经行淋漓十余天方净,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为主症。兼有面色白,气短心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固冲摄血。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

用药:生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陈皮、炙甘草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加减:若小腹持续疼痛不休,夹有血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各15克,以化瘀止痛。

2.肾虚型

症状:以经行延长十余天,量少,色黯淡,质稀,腰酸膝软乏力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尤弱。

治法:补肾固冲,调经止血。

主方: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熟地20克,山萸肉、怀山、枸杞子、菟丝子、桑寄生各15克,杜仲炭12克,鹿角胶10克(烊化),附子6克(先煎)。

加减:如夜尿频甚,小便清长者,加桑螵蛸、补骨脂各10克,以温肾缩泉。

3.阴虚血热型

症状:以经行淋漓十余天不止,量少,色红,质稠,潮热心烦为主症。兼有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质红嫩,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地骨皮饮(《医宗金鉴》)加味。

用药:生地、白芍各15克,地骨皮、牡丹皮各12克,当归、龟板(先煎)、山萸肉各10克,川芎6克。

加减:①骨蒸潮热者,加青蒿15克,鳖甲12克(先煎),以滋阴清热。

②出血量多者,合二至丸,以滋阴止血。

4.湿热蕴结型

症状:以月经过期仍淋漓不止,量少,色深红,夹有黏液,质稠,气味秽臭,白带量多而色黄秽臭为主症。兼有身热不扬,脘腹痞满,腰酸胀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主方:固经汤(《医学入门》)加减。

用药:鸡冠花、樗根皮、白芍、苍术、白术各15克,黄芩、黄柏、龟板(先煎)、制香附各10克。

加减:经行发热者,加蒲公英25克,白花蛇舌草20克,以增清热利湿之功。

5.血瘀型

症状:以经期延长十余天淋漓不止,时多时少,色黯,有血块为主症。兼有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下后痛减,舌质紫黯而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安冲止血。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用药:益母草30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桃仁、红花、当归、生蒲黄(包)、生五灵脂(包)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加减:①若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炒栀子、制香附各10克,以疏肝解郁。

②如小腹冷痛,得热则舒者,加艾叶、小茴香各10克,以温经散寒。第二章 无排卵性功血(崩漏)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所造成的不正常子宫出血。

其主要症状是三个紊乱:①周期紊乱:月经周期无规则,短则几天、半个月,长则2~3个月,甚至半年;②经期紊乱:经期多延长十余天,甚至淋漓30天以上;③经量紊乱:经量多少不一,在一段时间的停经后,往往表现为大出血,多则顺腿流,少则淋漓不净,或时多时少,时停时有。此外,还伴有出血前的乳房胀痛,小腹坠胀或心情烦躁等;出血多时,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精神萎靡,浮肿,食欲不振等。

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不足以支持子宫内膜时,则子宫内膜发生脱落而阴道出血。由于缺乏孕激素的作用,不能抑制子宫内膜中酸性黏多糖的合成,酸性黏多糖持续存在或增加,使子宫内膜不易完全脱落,而不完整的剥脱又阻碍了子宫内膜的迅速再生,故造成不规则出血,且持续时间长。另外,当雌孕激素水平低下时,子宫内膜中的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释放出水解酶,使子宫内膜易于剥离脱落;而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子宫内膜不易脱落,以致出血时间长。缺乏孕激素的支持,子宫内膜中螺旋动脉发育不良,破裂后即不能很好地修复,可引起子宫出血量多,日久不止。

西医治疗青春期功血,以雌激素止血,同时可配合止血药。治疗更年期功血,用黄体酮加丙酸睾丸酮止血。至于调整月经周期,青春期施以雌孕激素人工周期,而更年期则在经前用孕激素。促排卵适用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功血,多选用克罗米芬。严重功血者可行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充而未盛;或早婚多产,频频小产;或房劳过度;或久病失调;或素体虚弱;或劳损过度;或过食辛温暖宫之品;或五志化火;或素体阴虚;或手术损失等因素,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妄行、崩中、漏下。辨证论治

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首宜止血。血止以后,尚须继续调治,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防止功血复发。止血方法:崩宜固涩升提,不宜辛温行血;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调整月经周期,重在调节肾之阴阳,兼顾心、肝、脾。如月经逾时未行者,可酌加活血调经,促其来潮。总之,崩漏应以止血为先。

1.血热型

症状:以经来无期,骤然崩中,或漏下日久,色紫红黏稠为主症。兼有口干喜饮,烦躁难寐;或潮热,或两颧发红,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滑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减。

用药:生地、地骨皮、生藕节各15克,煅牡蛎30克(先煎),棕榈炭、阿胶(烊化)、炙龟板(先煎)、地榆、黄芩、焦栀子、生甘草各10克。

加减:①若热毒偏重,而出血量多,腥秽黏稠,面赤身热,口干苦而不欲饮,尿黄不爽,苔黄腻者,加黄连、黄柏、当归、白芍各10克,以清热解毒。

②如肝经郁热,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脉弦者,加丹皮、当归、白芍、柴胡、醋香附、炒蒲黄,以疏肝涩血。

③若淋漓日久,夹有血块,小腹疼痛者,加丹皮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④如兼气短乏力者,加西洋参10克,以益气摄血。

2.气虚型

症状:以骤然崩中,或久漏不止,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为主症。兼有面色苍白或虚浮,小腹空坠,舌淡而边有齿痕,苔薄润,脉虚大或细弱。

治法: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主方: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用药:熟地、白术各30克,怀山15克,黄芪12克,当归、升麻各10克,人参9克,炮姜6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加减:①久漏不止者,加乌贼骨20克,茜草炭12克以活血止血。

②若兼有腹痛,加焦艾叶10克以止痛止血。

③如有腰膝酸软者,加补骨脂、续断、杜仲各10克以壮腰补肾。

④若暴崩下血,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者,宜急服独参汤,或加参三七粉吞服。

⑤如崩漏,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用参附汤加味(人参15克,附子、山萸肉、炙甘草各10克),以回阳救逆,固脱止血。

3.血瘀型

症状:以经血非时而下,或淋漓不断难净,或经闭日久,突然大量下血,色紫黯而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经止痛。

主方: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加减。

用药:乌贼骨、煅龙牡各25克,丹皮炭、炒丹参、阿胶各15克,当归、川芎、没药各8克,五灵脂、炒蒲黄、炒艾叶各9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加减:①小腹胀痛者,加枳壳15克,香附10克,以理气止痛。

②出血量少,终月难净者,加桃仁、炮姜以温补活血止血。调整月经周期

1.肝肾阴虚型

症状:以经治血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为主症。兼有口干咽燥或足跟痛,舌质红或淡,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或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益母草、女贞子、生地、怀山、枸杞子、白芍各15克,山萸肉、紫河车、当归、香附各10克。

加减:手足心热甚者,加旱莲草15克,以滋阴清热。

2.脾肾阳虚型

症状:以阴道出血已止,腰脊冷痛如折,带下清稀如水,形寒肢冷为主症。兼有饮食不香,面目或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弱。

治法:温肾健脾,养血调经。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党参、益母草各20克,白芍、枸杞子、白术、茯苓各15克,仙茅、仙灵脾、紫河车、干姜、香附、炙甘草各10克。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15克以补气。

3.肝郁气滞型

症状:以阴道血止,经前胸胁,乳房、少腹胀满为主症。兼有精神忧郁,性急易怒,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主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益母草20克,山萸肉、枸杞子、生地各15克,白芍12克,当归、柴胡、茯苓、白术、薄荷各10克。

4.气血两虚型

症状:阴道出血已净,神疲气短,头晕眼花,心悸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主方: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味。

用药:炙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何首乌、熟地各15克,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阿胶(烊化)、川芎、肉桂各6克。

加减:①心脾两虚者,加枸杞、怀山、山萸肉于归脾汤中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血。

②心悸怔忡者,加桂圆肉、炒枣仁各15克,以养血安神。

③饮食不香,胃呆纳少者,加陈皮10克,砂仁6克以健脾和胃。促排卵

待宫血止后,调节排卵是治疗青春期崩漏的关键,而恢复卵巢正常的排卵功能,是治疗青春期、育龄期无排卵性功血的最终目的。

主方:经验方。

用药:菟丝子、续断各30克,党参、当归、女贞子各15克,仙茅、紫河车、白芍、仙灵脾、羌活各10克。

加减:①形体肥胖者,加昆布15克,鹿角霜10克,以温阳祛痰。

②初潮迟,子宫发育不良者,加巴戟天、鹿角胶(烊化)各10克,以补益肝肾。名医秘招荟

1.夏桂成

崩漏施治,以止血为先。因本病血瘀证常无腹痛,而表现为阵发性出血,且有较大血块,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与止血并重。夏氏常用自制加味失笑散(黑当归、赤白芍、五灵脂、蒲黄、茜草、大小蓟等)。

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青春期应辅以香砂六君子汤;更年期用加味失笑散加四草汤(鹿衔草、马鞭草、茜草、益母草)。

崩漏血止之后重点是补肾以促排卵。经后期以归芍地黄汤加减而滋阴养血为主;排卵期以滋阴为主,佐以助阳,兼调气血,治以自拟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白芍、怀山、地黄、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红花等);经前期为阳长期,应养血补阳,用毓麟珠加减;行经期以理气调经为主,以四制香附丸加减(制香附、青陈皮、乌药、姜黄、当归、赤芍、泽兰等)。(摘自《夏桂成教授治疗崩漏经验》)

2.裘笑梅

治疗崩漏,清热除湿药要贯穿整个治疗之始终,特别是血止以后,要以清热除湿为主。对除湿药的选用,首推白术,可用15~30克;对于妇科病伴有腰痛者,白术可重用30~50克,每收拾臂之效。次选翻白草、地锦草、黑栀子、炒黄柏、车前子以清热除湿止血;冲任损伤者,选仙灵脾、续断、桑寄生、旱莲草、鹿角霜等;血瘀者,选五灵脂、炒蒲黄、糯稻根等;气虚不能摄血,或气随血脱者,选人参、黄芪、怀山等。此外,可随症加减,选用固涩炭类药,如五倍子、金樱子、龙骨、贯众、乌梅炭等。(摘自《山东中医杂志》1994.13(3))

3.哈荔田

对于崩漏的治疗,要灵活地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方法。塞流是“急则治标”的措施,是治疗崩漏的第一关。特别是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如不迅速止血,就有发生虚脱,危及生命之虞。但止血并非一味固涩,必须根据证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止、或清止、或补止、或泻止。(1)清止,即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崩漏的热证常与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扰动血海有关。因此,治宜选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炒黄芩、白茅根之类。至于苦寒泻降之连、柏、栀等,则宜慎用,以免引起苦寒伤阴之弊。(2)温止,即温而止之,用于崩漏之属于虚寒者,拟用鹿角胶、巴戟天、狗脊、菟丝子、人参、黄芪等药温阳益气,水中补火为当。(3)补止,即补而止之,用于崩漏之属于肝肾两虚或脾肾两虚。前者选用女贞子、旱莲草、续断、桑寄生、杜仲、山萸肉等药,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后者选用益气摄血,养血安神,治以脾虚为主,选用温阳益气,养血固经,治以肾虚为主。(4)泻止,即泻而止之,用于崩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选用刘寄奴、赤芍、茜草、泽兰、益母草、元胡、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以活血化瘀,通因通用。

在出血基本得到控制以后,继续酌加胶类(阿胶、鹿角胶)、炭类(棕榈炭、侧柏炭、蕲艾炭)、酸敛类(五味子、五倍子、山萸肉)、介类(龙骨、牡蛎)等止血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崩漏证的善后调理,应重视肝、肾、脾。肝为调节血流之动力,肾是气血化生之根本,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泉。三脏功能调和,则气血充沛,运行调畅。(摘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4.戴慧芬

治崩漏九法:(1)益气固脱法——用于暴崩不止,大有元气将脱之势。急投吉林红参30克,浓煎服之。独参汤大补元气,气固则血不妄行。(2)扶阳固阴法——先予独参汤固脱,继用四逆汤干姜改炮姜服之,以温扶元阳而固真阴,以复气血之平衡,服两剂后,改用归芍理中汤(姜用炮姜)以调理善后。(3)温中益气法——归芍理中汤加味。此方常用于脾胃虚寒或阳虚气陷所致的崩漏日久,阴损及阳的患者。(4)补养冲任法——《金匮》胶艾汤。此方是治疗崩漏的常用方,对妊娠下血或产后恶露不绝,以及经期漏下,大便下血等用之得当,疗效俱佳。(5)温经化瘀法——《金匮》温经汤化裁。此方除治月经不调和宫冷不孕外,常用治崩漏之属于冲任虚寒,阴血不足,兼夹瘀血内停者,此方投之,最有效验,若下血多者,加艾叶炭、荆芥炭、乌梅炭。(6)活血化瘀法——《和剂局方》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乌贼骨、茜草炭、三七粉。(7)清经止血法——《妇人良方》固经丸加味。本方用于阴虚血热所致月经过多,崩漏,以血色深红,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血止后,继用四物汤加太子参、麦冬调理。(8)祛风止血法——加味愈风散加减,以补血养肝,祛风止血。(9)滋阴潜阳法——简化育真汤,用于阴虚阳亢,阴血妄行所致崩漏。(摘自《中医教育》1993.57(2):39)

5.何少山

崩漏之作,因虚寒所致者,并非少数。用温经壮阳,固涩冲任,以止崩漏,疗效显著。温阳止崩,主要通过温肾壮阳,散寒祛瘀,以增强天癸、肾气、冲任、胞宫的调节功能,使阳回气固,阴血不致奔脱,起到塞流止血作用。(1)温中益气摄血:血脱,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常用高丽参、红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甘草、升麻、饴糖等,以温中益气,补气摄血,振奋脾阳,生血补血。(2)温阳补气摄血:对于血崩证,阳气大虚,命门火衰者,当壮阳固气,摄纳阴血,尤其对于阳气欲脱者,当回阳救逆,引火归原。常用药物有:附子、炮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艾叶、鹿角胶、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仙茅等。(3)温行祛瘀摄血: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温性活血,化瘀止血。常用炒当归、泽兰、失笑散、血竭、山楂、三七、云南白药、熟大黄等。(4)甘温救阴摄血:崩中失血既多,阴血无有不虚者,但滋阴不离益阳,故常用甘温添精救阴药物,如熟地、制何首乌、阿胶、鹿角胶、龟板、龙眼肉、枸杞子、山萸肉等,既滋阴养液,又不克伐阳气。(5)温敛固涩摄血:久崩滑脱之症,应佐以温敛之品,固涩血海。常用药物有赤石脂、禹余粮、龙骨、牡蛎、乌贼骨、牛角腮、五味子、松花炭、肉果仁炭、石榴皮等,酌情加减使用。

总之,在组合方剂时,应以温中益气和补火壮阳为主。因为失血伤气,阳气虚衰,更使冲脉大开,摄纳无权,血崩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温阳化气则是截断恶性循环之关键。筛选温通祛瘀、甘温救阴及温敛固涩之品,摄取力强,止崩效者。(摘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6.王渭川

王老治疗暴崩,以补气固脱为主,急用独参汤加童便急救;或重用党参、黄芪、仙鹤草、棕皮炭、贯众炭等,以固气防脱塞流应急。

其根据年龄不同及胎前,产后崩漏,总结出不同的治法,独具匠心。

如治疗青年血崩,注重柔肝解郁,凉血安神;如老年血崩的治疗,力主滋肾为主,调气运脾为辅;如胎前崩漏,多因肝肾郁热,血热妄行所致,治疗首重澄源,澄源既是安胎,其次才是塞流止血;如产后崩漏,多因调养失宜,或劳力太过,或房事不慎所致,急宜调气固脾,急塞其流,总以肝、脾、肾为主。(摘自《四川中医》1991.(2):39)

7.朱晓鸣(1)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妄行之崩漏。常用既能止血,又能散瘀的药物,如生地、水牛角、牡丹皮、地榆炭、栀子、茜草、阿胶、三七粉、地骨皮等。如肝火炽盛者,加柴胡、香附、白芍等以清肝开郁。(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崩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香附、三七粉、益母草等。气滞血瘀者,加柴胡、青皮以调气开郁;气郁化热者,加丹皮、栀子以清泄郁热;寒凝血瘀者,加桂枝、艾叶、乌药以温通经脉。(3)补气摄血法:适用于脾不统血所致崩漏。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炙甘草、阿胶、三七粉、当归、炮姜、升麻、怀山、黄芪等。(4)调补冲任法:适用于肾阳不足,冲任不固所致崩漏。常用药物有熟地、怀山、山萸肉、枸杞子、杜仲、续断、鹿角胶、菟丝子、人参、紫河车等。(摘自《江苏中医》1997.18(3):8)

8.宋光济

宋老认为:崩漏常常虚实夹杂,临床以虚证居多,而尤以脾胃气虚为主。然瘀则每夹气滞,气虚或血虚,故处方用药,常灵活变通兼而用之。

虚热者,常选用生地、麦冬、龟甲养阴清热,其中尤推崇龟甲一味,认为其可走任入奇,调补冲任;夹实热者,加用黄芩、黄柏;脾虚者,首选党参、黄芪、白术;偏肾虚者,常用熟地、山萸肉、怀山、鹿角胶、菟丝子、覆盆子等;瘀血者,选用三七、五灵脂、震灵丹(包煎);夹气滞,则加用川楝子、香附炭;夹寒凝,则加用艾叶炭,炮姜炭;兼气血不足,加用当归、焦白芍、黄芪、党参等。常选用的炭类止血药有:侧柏炭、地榆炭、棕榈炭、茜草炭、血余炭、升麻炭、艾叶炭等。(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2):36)

9.朱古亭

崩漏之病因多端,治法当以养血止血为先。因出血过多,易致虚脱,故阿胶、当归、白芍、蒲黄、侧柏、棕榈炭等为常用之品。

阴阳两虚,将有脱绝之危者,急于养血止血中,加别直参、制附子、黄芪、山萸肉、白术以补虚救脱;另用铁器烧红放入醋中,使蒸汽上熏病人口鼻,以促使病人苏醒。

血热者,宜加牡丹皮、栀子、黄芩、白薇、贯众(以上各味均炒)、生地等凉血止血。

虚寒者,宜加炮姜、艾叶绒、鹿角霜、吴茱萸等以温经止血。

劳伤气血者,宜加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炒升麻、艾绒炭。

血瘀者,宜加益母草、丹参、延胡索、制大黄、参三七、震灵丹等以破瘀解结。

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者,宜加青皮、香附、佛手、郁金、绿梅花等调肝解郁之品。

肝肾两虚,八脉亏损者,宜加熟地、肉苁蓉、枸杞子、杜仲、紫石英,兼血肉之品如鹿角胶、龟甲、鳖甲、海螵蛸之类,以滋补下焦,摄纳冲任。(摘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崩漏专辑)

10.班秀文

先谈老妇的崩漏,其原因虽复杂,但多由于肾气衰退,阴阳失调,封藏不固而形成。

中医有“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固其旧”的治崩大法。治疗老妇崩漏,首先要分清是肾阴虚或是肾阳虚,也应注意其往往影响肝、脾二脏。

如症见阴道流血量少,淋漓不断,色红,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夜难入眠,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少或无,脉细数者,此属肝肾阴虚,虚火内动的漏下。治宜滋阴补肾,固摄止血,以左归丸加减治之。

如症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伴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脊胀痛,神衰食少,小便频数或不禁,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质淡嫩,脉细弱者。此属肾阳虚衰,固摄无能,治宜补肾扶阳,温经止血,以右归丸加减。

次如少女崩漏。少女崩漏,多由肾气未充,冲任二脉发育未全,血海不固所致。班老以治男子不育症的五子衍宗丸,治疗少女崩漏,屡获良效。

若阴道出血量多,则减去车前子之滑利,以金樱子或桑螵蛸之温涩代之;兼脾虚气弱者,加入健脾益气之黄芪、人参、怀山之类;兼血虚者,加入当归、白芍;阴虚者,加入女贞子、旱莲草、北沙参、麦冬;血瘀则加入鸡血藤、丹参、泽兰、苏木、益母草以治之。总之,以五子衍宗丸调养冲任,燮理阴阳,使肾充本固,则少女崩漏可愈。(摘自《福建中医药》1994.25(2):5)

11.张子义(1)止血(即塞流)是治疗功血的主要环节,也是防止经乱、血脱的有效方法。张老每用此法主张“止血防瘀,中病即止”。强调止血药要佐以少许行血之药,选用兼有祛瘀作用的止血药,要有引经血归经药,切勿“一味止血”,必须审因论治。

临证用止血药的原则是:

①肾虚功血,取阿胶、蒲黄炭。

②脾虚功血,用黑姜炭、血余炭。

③气虚欲脱,先重益气养血,常用人参15克,五味子30克,麦冬10克,小蓟9克以止血。

④对阴道骤然大量下血,血色深红,烦躁不安,脉实,证属血热者,先清热为主,加参三七止血不留瘀。

在运用止血剂中,张老均不超过6~9克。认为:“用量虽少,力拨千斤,塞流切莫过急、过甚”。(2)张老认为:复旧是治功血的善后调理,巩固疗效的重要方法,并非全然补血。当视其前因,重在调脾肾。张老临证,每见功血止后,兼有腰膝酸软,脉沉者。在立法处方中均用壮水温阳法,取桂附地黄丸加狗脊、杜仲。张老临证,每在功血止后,症见神疲气短,面色白,纳呆者,便说:“此属脾虚,治宜重在益气。”常以八珍汤重用人参以增强补气之力;取升麻30克以升举阳气;白术一般最少用30克,意在健脾燥湿生血。(3)治疗功血,清热注重养阴,化瘀重在调气。故清热止血要与滋阴结合,才能达到热祛血止不伤血源。临证时,对实热致功血者,用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阿胶以补阴;而治疗虚热致功血者,常用玄参30克以滋水清热,配伍沙参、天冬合用,使方滋而不腻,达到“资血之源,安血之室”的功效。(4)治疗功血瘀阻者,对气郁血滞者,常以香附、青皮、枳壳理气行郁止血;对寒凝气滞阴道流血者,以官桂、小茴香、炮姜等药,温血行气止血;对气虚血瘀,经血不归者,则重用人参、黄芪之辈以益气活血,佐以止血。张氏认为:化瘀必须与扶正祛邪有机结合,而功血瘀阻则自然愈出。(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93.(4):7)

12.李春华

人参与五灵脂。《本草正》云:“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济阴纲目》谓“五灵脂炒炭存性,治疗血崩不止,其效如神,其救急之良方也”。《本草纲目》云“五灵脂恶人参,损人”。

然李氏不拘于诸家本草“人参最怕五灵脂”之戒,临床将两药配伍,用于暴崩之症,且人参量大于五灵脂,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五灵脂功擅止血。然涩中有化,两药相配,补气之中,行止血之法,其益气摄血止崩,则效力更佳。(摘自《新中医》1999.31(11):10)

13.蔡小荪

蔡氏认为:青春期功血之气虚型、脾虚型、血热型,临床可用食疗法。(1)气虚血崩:取红枣250克,红糖125克,人参9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数天,有补气养血,固涩冲任之功。(2)脾虚崩漏:乌贼骨12克,鸡肉90克,炖服,加适量精盐和味精,每日2次,服3~5天可见效,有益气补精,补虚温中,收涩止血之功。(3)血热崩漏:玉米须30克,猪瘦肉120克,加工切碎,一起放入陶罐内加水500毫升,上蒸笼,瘦肉熟透后,加精盐、味精即成。

14.孙克彪

安宫止血汤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生地各30克,白术、藕节各12克,怀山、续断各20克,白芍、茯苓、阿胶、乌梅炭、贯众炭各15克,大小蓟、香附、泽兰叶各10克。

加减:瘀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10~20克;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仙灵脾各10~15克;气虚怯弱者,加党参10克,黄芪20克;虚热者,加丹皮15克,地骨皮12克;盗汗加玉竹15克;自汗者重用牡蛎至50克;心悸怔忡者加远志12克;失眠者,加酸枣仁20克。

功效:安宫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84例,显效73例,有效9例,无效2例,止血总有效率97%。(摘自《天津中医》1991.(5):25)

15.刘秀芬

健脾益肾汤

组成:黄芪、怀山各30克,菟丝子25克,炒杜仲、生地、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炒白芍、乌贼骨各12克,党参、土炒白术、阿胶(烊化)各10克,柴胡、陈皮各6克。

加减:阴虚有热者,太子参易党参,去白术,加白茅根、旱莲草各15克,麦冬12克,炒黄芩10克;兼瘀血者,加茜草9克,三七粉(分冲)3克,棕榈炭15克;出血停止后,去龙牡、乌贼骨,加枸杞子、山萸肉、续断、仙灵脾以益肾固本。

用法:每日1剂,连服2个月以上。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填精,固冲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00例,痊愈79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摘自《河北中医》1989.(4):38)

16.刘家磊

归芎黄芪汤

组成:黄芪、当归各20克,川芎、赤石脂、党参、阿胶(烊化)、赤芍、牡丹皮各10克,三七粉(冲服)、炮姜各4克。

用法:每日1剂,如失血量较多,日服2剂,好转后改为日服1剂,7天为1疗程。一般血止后,视病情给予归脾汤加减,以巩固疗效。

功效:健脾补肾,止血养血,活血化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989例,经1~2个疗程,治愈956例,占96.7%。

经验体会: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组创本方。(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91.(4):19)

17.曹述文

升阳举经汤

组成:黄芪30克,党参25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炒栀子10克,白芍、黑姜各10克,升麻、柴胡各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

加减:小腹痛者,加艾叶;血虚者,加熟地、何首乌;血热者,加牡丹皮、地骨皮;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滞者,加香附;精神紧张焦虑者,加合欢皮;瘀块多者,加川牛膝、失笑散;肾虚腰酸痛者,加桑寄生、菟丝子;出血甚者,加地榆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二次,每剂药液取300毫升,分早晨、下午、夜半分服。服药期间忌酒、生冷、油腻之物。

功效:升举中气,固调冲任,佐以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47例,结果痊愈29例,占61.7%,好转16例,占34%,总有效率为95.7%。(摘自《湖南中医杂志》1986.(3):27)。

18.张洪杨

固肾调经汤

组成:黄芪15~20克,熟地、侧柏炭各15克,续断(或补骨脂)12克,巴戟天(或仙茅)、当归、白芍各10克,炒艾叶炭6克。

加减:血热妄行者,去艾叶炭,熟地易生地,加赤芍、黄芩、生熟蒲黄、藕节炭;肝郁化火者,加制香附、丹参、白术、甘草;若出血如崩,血色鲜红者,加茜草、藕节炭、仙鹤草等;若淋漓不尽,色紫有块,小腹胀,舌有紫瘀斑,此为子宫内有瘀血,当加桃仁、川芎、丹参、益母草。

功效:固肾益气,调和冲任。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6例,痊愈35例,治愈率达97.2%。经一年以上随访未复发。(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2):28)

19.樊学成

固崩止漏汤

组成:旱莲草30克,生怀山、生麦芽各25克,生地炭20克,藕节45克,茯苓、炒白芍、栀子各12克,墓回头、黄芩炭、炒枳壳、陈皮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腰痛者,加女贞子、桑寄生、续断、菟丝子各15克;心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各15克;赤白带下者,加乌贼骨、茜草、土茯苓各15克;若月经来潮,原方去炒枳壳、墓回头、怀山,加贯众炭、茜草各15克,柴胡10克。

功效:清热养阴,健脾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46例,结果痊愈132例,好转8例,无效6例。

经验体会:血止后,应服十全大补汤以巩固疗效。(摘自《四川中医》1988.(10):38)

20.渠敬文

加减断红汤

组成:仙鹤草60~90克,乌贼骨40克,血余炭、熟地各20克,茜草10克,续断20~30克,煅龙骨、地榆炭各30克,五倍子6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升麻;脾虚加党参、白术、怀山;气血暴脱者,加红参、五味子、麦冬;血虚加阿胶、桑椹子、旱莲草;血热加生地、丹皮、栀子、水牛角;肝郁加生麦芽、柴胡、郁金;肝火盛加龙胆草、栀子、黄柏;血瘀加三七、牛膝、蒲黄;阴虚加龟板或龟胶、山萸肉、何首乌;肾阳虚加炮姜炭、鹿角霜或鹿角胶、制附子、菟丝子。

用法:每日1剂,连服6剂。

功效:补肾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87例,结果治愈58例,占66.6%,有效18例,占20.7%。总有效率87.3%。(摘自《新中医》1990.(10):28)

21.刘树农

归芍散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按1:4:1:1.5:1:1.5的比例配方组成,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药粉0.5克,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服3克(6粒),日服二次,整个月经周期持续服用,疗程3~6个月经周期。

功效: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83例,结果治愈3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6%。(摘自刘平,归芍散治功能性子宫出血83例,《中医杂志》1983.(6):25)

22.何邦余

固经汤

组成:旱莲草、仙鹤草各30克,茜草、侧柏炭、地榆炭各20克,生地、阿胶、黄芩各15克,白芍12克,丹皮、乌梅肉各10克。

加减:肝郁热盛者,加炒栀子、贯众炭各15克,大黄炭8克;脾虚气陷,加炙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升麻炭各10克;气血两虚,加炙黄芪15克,党参、熟地各12克,当归10克;肾阳虚加覆盆子、仙灵脾、赤石脂各15克,补骨脂10克;肾阴虚,加山萸肉、熟地各12克,女贞子10克,黄柏、知母各6克;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克,生蒲黄、五灵脂各9克,三七粉6克(冲服);虚寒者,加艾叶炭、炮姜各9克,吴茱萸6克;气滞甚加香附、枳壳、木香各9克。

用法:每日1剂,7天为1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即可取效。

功效:清热凉血,调经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功血80例,显效74例,总有效率为92.5%。

经验体会:固经汤主要作用在止血治标,而血止之后须着手治本。对青春期患者,重在补肾气、益冲任,以服肾气丸为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摄冲任,以逍遥丸为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益冲任,以杞菊地黄丸、归脾丸为主。(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4):29)

23.庞田民

功血灵

组成:怀山30克,白芍炭25克,香附、黄芪各15~20克,续断18克,党参10~15克,黄芩炭、栀子炭、生地炭各15克,牡丹皮10克,玄参、地榆炭、麦冬各12克。

加减:血热者,去参芪,重用丹皮、栀子炭、白芍炭;血瘀者,去地榆炭、白芍炭,重加丹皮、玄参;脾虚者,去黄芩炭、栀子炭、生地、玄参,重用党参、黄芪、地榆炭、怀山;肾虚者,去黄芩炭、栀子炭、玄参,加何首乌,加重续断之量。

功效:益气健脾摄血,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功血100例,痊愈93例,好转5例。其中青春期30例均愈;育龄期60例,治愈55例,好转5例;更年期10例,治愈8例,无效2例。(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1.(6):21)

24.高玉明

崩漏停

组成:生地炭、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柴胡6克,女贞子、焦白术、木贼草、旱莲草各10克,乌贼骨、熟大黄炭各9克,贯众炭、仙鹤草各15克,三七粉(冲服)5克。

加减:实热型,经行前加丹皮10克,土茯苓30克;经净后加麦冬、枸杞子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30克,黄芪15克;肝肾阴虚者,加阿胶、山萸肉各10克;脾肾阳虚者,加鹿角胶6克,仙茅、仙灵脾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血止后,每在经前5天服3剂,直到月经周期和色、量正常。服药期间忌食辛辣。

功效: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止血消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功血43例,痊愈24例,占55.8%;显效14例,占32.6%,总有效率为88.4%。(摘自《新中医》1990.(5):15)

25.何国兴

补肾固崩汤

组成:生地炭、熟地炭各15克,阿胶珠、枸杞子、莲房炭各12克,山萸肉、当归身、仙鹤草、炒白术、鸡冠花炭各10克,黑升麻、黑荆芥穗、五味子、五倍子各9克,白茅根炭3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出血如注者,加三七粉5克;夹瘀者,加茜草、丹参、三七各6克;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或加用独参汤;阴虚血热者,去白术、熟地。

功效:补肾固冲,养血止血,调养冲任。

主治:青春期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0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根据“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之治疗崩漏原则,治疗青春期功血,以补肾(滋阴温阳)之法,临床最为常用。(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91.(3):35)

26.郭德兰

青春固冲汤

组成:血见愁30~50克,女贞子、黄芪各20克,当归5克,白芍、熟地、菟丝子、白术各15克,旱莲草30~50克,甘草10克。

加减:血净后去血见愁,旱莲草减半量,另加五味子15克。

功效:滋阴补肾,固冲和血。

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1例,痊愈26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8.(6):14)

27.张凤民

止漏补先汤

组成:熟地50克,枸杞子、菟丝子各30克,紫河车粉25克(冲服),山萸肉20克,鹿角胶、龟板胶、杜仲炭各15克,当归、怀山各10克,血余炭一团,童便为引(以7~8岁男孩清白者为佳)。

加减:气滞者,加香附20克,木香5克;血瘀者,加红花5克,五灵脂10克;阴虚火旺者,加牡丹皮30克,黄柏10克;阳虚者,加巴戟天15克,血茸粉2克;脾虚者,加白术10克;气分热者,加沙参20克,麦冬30克;气虚下陷者,加黄芪50克,党参30克,升麻7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15~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健脾,益精止血。

主治:青春期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05例,1疗程后痊愈103例,占98.1%,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5%。(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91.(1):19)

28.薛葵

固本止血汤

组成:续断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生地、熟地、旱莲草、白芍、女贞子、黄柏、地骨皮、炙黄芪、炒白术、失笑散(包)、地榆各10克。

加减:冲任血热,加丹皮、炒栀子各10克;肝肾阴虚,加龟板、山萸肉各10克;气虚血瘀,加党参、当归、红花各10克,黄芪增至30克。

功效:补肾,养血,固冲。

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0例,3剂血止者12例,6剂血止者14例,9剂血止者2例,10剂以上血不止者为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摘自《江苏中医》1992.(10):8)

29.叶静雯

青春功血汤

组成:党参、黄芪、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枸杞子各30克,白芍15克,知母、地骨皮、生地各10克。

治疗方法:临床分两个阶段用药。

第一阶段,月经干净至行经前期,用本方。

第二阶段,即行经期,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如经量多,加用槐花、茜草、黄芩炭各10克,阿胶12克,花蕊石9克予以固经。

用法:三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2例,结果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3):13)

30.高捷

强肾固本汤(1)三法止血汤

组成:黄芪15~30克,党参、白术各9~12克,升麻、荆芥炭各3~6克,益母草、地榆各15~20克,贯众炭、枳壳、旱莲草各12~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甘草3克。

加减:暴崩气虚明显,加重黄芪用量。偏于血瘀而出血不止者,在服用2剂时出血量会增多,可排出大血块数枚,不必担心,待血块排出后,出血自止。如服3剂后出血尚未全净,可加1~2味固涩药,如乌贼骨、芡实、煅龙牡等,再服1~2剂,出血即可停止。注意:固涩药不可过早、过多使用,以防有败血滞留之弊。

因此,在出血阶段,主以三法止血汤,一般3~5剂,即可止血。(2)强肾固本汤

组成:紫石英10~20克,仙灵脾10~15克,肉苁蓉6~12克,续断、生地、熟地、白芍各9~12克,菟丝子10~12克,党参12克,当归9~15克,枸杞子10克,枳壳9克,甘草3克。

加减:偏于肾阳虚者,可重用紫石英、仙灵脾等助阳药;偏阴虚者,可重用生熟地、枸杞子等滋肾阴药,在出血停止后的第6~8日,可稍加活血通络之品服1剂,以促排卵。如需服药2个月者,第2个月隔日1剂即可,其疗效不低于每日1剂,且可避免多服药伤胃之弊。

因此,出血停止后,在调理阶段,主以强肾固本汤。

功效:①三法止血汤可益气逐瘀,凉血止血;②强肾固本汤可益肾填精,双补阴阳。

主治:均用于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上述二方治疗105例使用西药治疗无效的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结果治愈80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达98.1%。

按语:三法止血汤对各种类型的功血以及产后、人工流产出血,止血效果甚佳。(摘自《中国医药学报》1988.(4):35)

31.陈秋实

加味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15克,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各10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忌食生冷,一个月为1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

主治:青春期功血。症见月事不调,逾期不止,或淋漓不尽,或一月两行,血量或多或少,面色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时有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缓细弱。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1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9.(3):22)

32.袁丽辉

安冲调经汤

组成:生牡蛎30克,熟地、怀山、续断、菟丝子、乌贼骨各12克,椿根皮、白术、白芍各9克,炙甘草5克。

加减:出血多,加藕节炭、陈棕炭各9克;阴虚血热,加炒黄柏、丹皮、地骨皮各9克;夹瘀者,加蒲黄炭、炒茜草各9克以通涩并行;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气虚明显,急宜先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补气摄血。

用法:每日1剂,连用3个月。

功效:健脾补肾,清热固涩。

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0例,全部治愈。(摘自《新中医》1992.(8):30)

33.胡玉荃

栀母霜汤

组成:鸡血藤、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炒栀子15克,川楝子炭、生甘草各12克,鹿角霜10克。

加减:脾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克;血瘀症状明显,加三棱、莪术各6~9克,乌贼骨15克;平时出血量少,伴带下量多,兼有湿热者,加黄柏9~15克,墓回头15克,丹皮、赤芍各10克;伴有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15~30克;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菟丝子、仙灵脾各10~15克。

用法:出血时按上述方法,每日1剂,一个月为1疗程。

功效:清热养血止血,疏肝理气,调理冲任。

主治:青春期功血以及月经过多。

临床应用:自1962年至1984年用本方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资料完整的84例中,治愈72例,占86%,好转6例,占7%,无效6例,占7%,治疗最长达1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3~4个疗程。

经验体会:治疗青春期功血,发病时多用塞流之法,常选用收敛固摄之品,而较少用鸡血藤、益母草、红花等活血养血。本方用鸡血藤达30克之多,配以红花炭、益母草、川楝子、炒栀子等活血、行气、清热之品,再加鹿角霜补益肾气,获得了总有效率达93%的效果。本方不仅有止血作用,而且能调整月经周期。所报道的84例中,有72例2年内月经正常。(摘自《中医杂志》1987.(6):46)

34.赵荣胜

养宫汤

组成:仙鹤草、延胡索、北沙参、黑玄参、白芍、生地各15克,阿胶(烊化)、旱莲草各12克,牡丹皮、地骨皮、麦门冬、鹿衔草各10克。

加减:气虚明显,加黄芪、太子参;夹瘀者,加茜草;经量偏多者,加血余炭。

用法:每日1剂,服药期间停止用其他中西药。

功效:养阴补肾,凉血止血。

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本病65例,结果显效5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2.(3):128)

35.朱美德

滋阴健脾汤

组成:煅牡蛎(先煎)、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生地、太子参各12克,知母15克,当归、炒白芍、炒白术、钩藤、枸杞子、黄柏各9克。

加减:腰酸甚,加续断、补骨脂各9克;纳呆,饮食不香,加陈皮、焦神曲各9克。

用法: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服。

功效:滋阴健脾。

主治:更年期无排卵型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13例,连续服药3个月后,痊愈1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15)

编者按:老年期功血之病机,常以脾虚为本或脾肾俱虚为多,肝郁为标,故对更年期较注重补脾或脾肾双补,兼以疏肝理气,可望提高临床疗效。

36.牟重临

固本止崩汤

组成:黄芪20克,党参、白芍、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各15克,当归、白术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4克。

加减:血热型,去陈皮、黄芪,加仙鹤草、焦栀子,生地易熟地;血瘀型,加红花、血竭、失笑散(包),香附易陈皮;脾虚型,气虚甚加红参,气虚下陷加升麻、柴胡、荆芥,伴阴虚加炮姜、附子;肾虚型,偏阴虚去白术、陈皮,加旱莲草、生地;偏阳虚,去白术,加附子、肉桂、枸杞子。

用法:每日1剂(严重者2剂),水煎服。

功效:温补气血,益肾固涩。

主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54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7%。(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8.(11):28)

37.区永光

加减固冲汤

组成: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茯苓各30克,白芍、炒白术、山萸肉、茜草、阿胶(烊化)各15克,当归炭20克。

加减:脾虚气弱型,若出血量多,加服云南白药,每日1~2次,每次0.5克,党参改高丽参;脾肾两虚型,加巴戟天、杜仲、仙灵脾、续断;脾虚夹热型,去当归炭、山萸肉,加炒栀子、地骨皮、白薇,炒白术改生白术,党参改用西洋参;脾虚夹瘀型,加三七、失笑散。

功效:补脾益肾,固冲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尤适宜于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化裁治疗功血52例,结果痊愈35例,占67.3%;显效13例,占25%,总有效率为92.3%。(摘自《新中医》1991.(11):31)。

38.李俊鸣

益气补肾汤

组成:熟地、龟板胶各24克,菟丝子、续断各15克,鹿角胶、山萸肉、枸杞子各12克。

加减:脾气亏虚者,加党参、焦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阿胶、黑姜炭、荆芥炭以养血止血;偏于肝肾阴虚者,易熟地为生地,加丹皮、白芍、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补肝肾,地骨皮、地榆炭以清虚热兼止血;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杜仲、仙灵脾以温补肾阳;兼气滞血瘀者,加当归、丹参、益母草、川芎、香附、五灵脂以行气活血化瘀,血余炭、蒲黄炭活血止血;若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柴胡以疏肝解郁;寒凝血瘀者,加桂枝、艾叶以温经散寒;邪热炽盛者,去鹿角胶,易熟地为生地,加黄柏、栀子、地榆、丹皮以清热凉血止血。

用法:每日1剂,月经来潮时开始服用,连服6~9剂,血止停用,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补肾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尤适宜于更年期功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功血73例,结果痊愈18例,24.6%,显效27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0.4%。(摘自《新中医》1984.(8):21)

39.王庆松

更功饮

组成:熟地、山萸肉、怀山、阿胶(烊化)、茜草、续断各15克,焦白术、茯苓、仙茅、仙灵脾、炒枣仁各10克,升麻、参三七末(冲)各3克。

加减:阴虚瘀热,去熟地,加生地15克,牡丹皮10克,益母草20克,焦栀子6克,马鞭草30克;脾肾阳虚,加肉桂3~5克,炮姜6~10克;气虚夹瘀,加党参20克或红参10克,黄芪30克,花蕊石、蒲黄各15克。

功效:健脾统血,补肾固冲。

主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47例,痊愈31例,占66%;显效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3.6%。(摘自《新中医》1992.(1):29)

40.唐占山

宫血宁

组成:黄芪15~30克,熟地10~20克,阿胶(烊化)10~15克,山萸肉10克,白芍、怀山、续断、桑寄生、菟丝子、仙鹤草、地榆各15克。

加减:气血甚,加党参、太子参、白术;阴虚,热象明显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知母、黄柏;阳虚明显者,寒象偏重者,加附子、肉桂、艾叶炭;瘀血明显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气滞甚,加香附、乌药、枳壳;出血量大且急者,加三七粉、云南白药。

用法:每日1剂,6天为1疗程。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安护冲任。

主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6例,结果痊愈38例,占67.85%,有效14例,占25%,总有效率92.85%。其中26例服药3剂即出血停止。(摘自《云南中医杂志》1990.(5):14)

41.李超荆

功血方

组成:熟地、怀山各12克,黄精9克。

加减:偏肾阴虚者,加知母、黄柏;阴虚阳亢者,加枸杞子、菊花;心火上炎者,加黄芩、黄连;偏肾阳虚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肉苁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阳虚严重者,加附子、肉桂;脾阳虚者,加白术、党参、黄芪、炮姜、肉豆蔻。

功效:滋补肾阴,温补肾阳,调理冲任。

主治: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疗效:治疗100例,病程5个月以上占43%,最长达1年,控制周期基本加用激素。除8例绝经期外,92例有67例排卵,占72.8%。(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李超荆等)

42.朱英芬

补肾方系列(1)用于肾阴虚型方:生地、女贞子、地骨皮、旱莲草、龟板、瓜蒌仁各12克,元参、白芍、黄芩各9克,炒丹皮6克。(2)用于肾阳虚型方:熟地、仙灵脾、当归各9克,怀山、菟丝子、覆盆子、党参、补骨脂各12克,附子、白术各6克。(3)用于肾阴肾阳两虚方:生地、女贞子、党参、熟地、怀山、菟丝子各12克,白芍、黄芩、续断、何首乌各9克。

上述三方辨证加减:腹痛加蒲黄、丹参;出血多加槐花、茜草、花蕊石,重用旱莲草、脱力草。

功效:补肾调经。

主治:肾虚型的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疗效:治疗49例,治愈38例,占77.5%,显效9例,占18.4%,有效2例,占4.1%,总有效率100%。(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朱英芬)

43.施光庚

白地汤

组成:白头翁90克,地榆炭、白糖各60各。

加减:出血多,加生天冬30克,血余炭10克,棕榈炭25克;气虚加棉花根120克或黄芪30克;月经先期加艾叶炭30克;月经先后无定期加柴胡15克;有血块加五灵脂12克。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疗效:治疗106例,痊愈69例,占65.1%;显效17例,占16%;有效13例,占12.3%;无效7例,占6.6%,总有效率为93.4%。(湖北省大悟县中医院施光庚)

44.冯忠

育阴止崩汤

组成:龟板、牡蛎(均先煎)、海螵蛸、怀山各30克,生地25克,白芍、续断、阿胶(烊化)、杜仲、山萸肉、桑寄生、炒地榆、蒲黄各15克。

加减:血热,加丹皮、地骨皮、知母;气虚,加升麻、桃仁、红花、赤芍,去白芍、地榆炭;血量多,加白茅根30克,海螵蛸增至80克。

功效:滋阴益肾,清热止血。

主治:青春期功血,也适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更年期功血。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8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医院冯忠)。

45.金明文

扶正止崩汤

组成:仙鹤草、黄芪各30克,当归、白芍各9克,党参15克,侧柏炭12克。

加减:阴血虚,倍用当归、白芍,加阿胶、熟地;血止后服归脾汤巩固;气阴不足,加白术、怀山,倍用党参、黄芪;血止后服补中益气汤巩固;虚实夹杂,如兼气滞加栀子、香附,兼血瘀加三七、茜草,血热加大小蓟、藕节;出血多者加龙骨、牡蛎、白及。

功效:益气养血,固本止崩。

主治:气血虚弱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尤适宜更年期功血。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88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8%。在100例中,对74例随访3月,其中55例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金明文)

46.贾锐

益气固冲汤

组成: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党参、荆芥穗炭、当归、炒续断各15克,升麻4克。

加减:出血多,加血余炭、棕榈炭各10克,乌梅炭5克;气虚,党参易红参;血虚,加生地炭20克,阿胶10克;血热,加丹皮、炒黄芩、焦栀子各10克;血瘀,加蒲黄炭、茜草各10克;气郁,加香附、藕节、莲房炭10克;日久不愈,加三七末5克(冲服),海螵蛸、白及各10克,鹿角霜20克。

功效:益气升提,固摄冲任。

主治:更年期功血,青春期功血。

疗效:治疗更年期及青春期功血。治疗290例,痊愈286例。服2剂即愈25例,服3~6剂痊愈170例,服药11~16剂治愈91例。(辽宁省朝阳市妇幼医院贾锐)

47.熊永厚

固冲汤

组成:熟地、山萸肉、黄芪、白术、仙鹤草、侧柏叶各30克,白芍、五倍子、茜草各25克,龙骨、牡蛎、乌贼骨各45克。

加减:血瘀,加蒲黄炭、赤芍、当归;虚热,加生地、丹皮、旱莲草;虚寒,加附子、炮姜、艾叶。

功效:益气养血,固经摄血。

主治:更年期功血,月经过多,伴继发性贫血者。

疗效:治疗50例,痊愈34例,显效13例,有效3例。(四川省长寿县中医院熊永厚)第三章 闭经

凡已年满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已来潮又连续6个月未行经者,均称为闭经,即为病理性闭经(另有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后月事不潮者,则称为生理性闭经)。闭经是妇科常见病。

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依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完善以及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均可引起闭经。按引起闭经的病变部位,可将闭经分为子宫性、卵巢性、垂体性和下丘脑性闭经。

西医治疗闭经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如对环境改变、精神创伤引起的一时性闭经或初潮后闭经,可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口服避孕药引起闭经者,可停药观察。子宫内膜结核者,予抗痨治疗。

如先天性性腺发育不良、卵巢功能受损、垂体功能低下、卵巢功能早衰等引起闭经者,可用性激素替代疗法:①常用乙烯雌酚或炔雌醇。②用尼尔雌醇和黄体酮,或利维爱,或乙烯雌酚和黄体酮行人工周期疗法。③常用氯菧酚胺与绒促性素,或氯菧酚胺与LHRH或氯菧酚胺与雌激素合用。

此外,对处女膜闭锁、阴道闭锁、宫腔粘连,卵巢、垂体及其他部位的肿瘤,或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病机不外虚实两类,实者则为冲任瘀阻,胞脉阻痹,经血不得畅行;虚者即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

临证时要注意辨别而施以不同的疗法,如月经突然停闭,伴有小腹、乳房和全身胀痛等症者,多属实证,治宜以活血行瘀为主,佐以调气;如初潮年龄推迟或超过18岁尚未行经,或经期逐渐延后,经量逐月减少继而停闭,伴有某种虚证者,多属虚证,治宜以养精补血为主,兼顾脾胃;如瘀滞过久,内停于血者,宜予攻破,攻后又当着重补虚,决不可一见闭经,就滥用疏通攻破之法。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型

症状:以初潮晚于18岁,经行错后,量少,色淡黯质稀,渐至停闭,下肢不温,夜尿频数,性欲冷漠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黯,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尤弱。

治法:补肾益精,调理冲任。

主方:苁蓉菟丝子丸(《济阴纲目》)加减。

用药:党参、当归、枸杞子、菟丝子各15克,熟地、桑寄生各12克,肉苁蓉、淫羊藿、覆盆子、紫河车各10克。

加减:①如四肢冰凉,畏寒怕冷者,加肉桂6克,以温肾通阳。

②如腰部和腹部发凉,怕冷,喜温,喜按,带下清稀者,加巴戟天、紫石英各10克,以温肾暖宫。

2.肝肾亏损型

症状:以年逾18岁,尚无月经来潮;或初潮来迟,量少色淡;或堕胎、久病、流产、产后,经量逐渐减少,经行延后,继而闭经不行,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为主症。兼有头晕目涩,心烦潮热,带下量少,阴中干涩,甚或形体消瘦,肌肤不润,毛发脱落,性欲冷漠,子宫萎缩,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熟地、怀山、茯苓、枸杞子、菟丝子各15克,山萸肉、当归、杜仲各12克,鸡血藤、怀牛膝各10克。

加减:①如有健忘、怔忡、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各12克,龙骨15克以养血安神。

②若偏阴虚(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汗出者),加龟板20克(先煎),阿胶12克(烊化)以滋阴清热。

③如偏阳虚(少腹冷感,带下清稀者)加巴戟天、紫河车、鹿角霜各15克,以温肾壮阳。

④如闭经发于产后者,加肉苁蓉12克,鹿角片、紫河车各10克,以补肾气,养精血。

3.气血虚弱型

症状:以月经逐渐延后,经量递减,量少色淡,质稀薄,继而停闭不行,面色白或萎黄,头晕目眩为主症。兼有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心悸怔忡,失眠少寐,毛发不华,肌肤不润,饮食不香,唇舌色淡,苔少或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主方: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茯苓、熟地、当归各15克,黄芪、白术、鸡血藤各12克,人参(先煎)、白芍各10克,远志、桂心、炙甘草各6克。

加减:①心悸怔忡者,加柏子仁12克,石菖蒲10克,以养心安神定志。

②若经闭日久,毛发不泽,且易于脱落者,加山茱萸、阿胶各12克,怀山、枸杞子各10克,以补肾养血。

4.阴虚血燥型

症状:以月经周期逐渐延长,经量逐渐减少,继而闭经,两颧潮红,烦热盗汗为主症。兼有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或咳嗽唾血,或骨蒸劳热,皮肤干燥,饮食不香,舌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用药:龟板20克,生地、熟地、白芍、麦冬、北沙参各15克,知母、地骨皮各12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若咳嗽唾血、咯血者,加仙鹤草、百合、阿胶(烊化)各15克,荷叶12克,以润肺止血。

②虚烦潮热颧红甚者加鳖甲(先煎)、青蒿各15克,以清热除烦。

③如营阴暗耗,心火偏亢,而证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泽兰、牛膝各12克,以养心阴,和血脉。

5.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经行或先或后,量少,渐至闭经,或在恚怒之后骤然经闭不行,或胸胁乳房作胀,舌质色黯有瘀点瘀斑为主症。兼有情志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少腹胀痛拒按,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通经。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当归、枳壳、赤芍各15克,生地12克,桃仁、红花、醋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各10克。

加减:如郁久化热,口干舌红者,加生地15克,丹皮、栀子各10克,以清肝泻火。

6.寒凝血滞型

症状:以闭经,面青,少腹冷痛为主症。兼有四肢不温,白带量多质稀,大便溏薄,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主方: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用药:当归、川芎、白芍、人参、丹皮、牛膝各9克,肉桂8克,吴茱萸3克,生姜3片。

加减:①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克,重用人参补气。

②若明显者,加制何首乌、熟地各15克以补血。

③如寒甚者,去丹皮,加小茴香、艾叶各8克以温阳。

7.痰湿阻滞型

症状:以经量渐少,经期延后或甚至停闭,躯体逐渐肥胖,呕恶痰多为主症。兼有神疲倦怠,胸脘满闷,带下量多而色白质稠黏,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主方:苍附导痰汤(《叶天士女科全书》)加味。

用药:当归、枳壳、茯苓各15克,苍术、神曲各12克,半夏、陈皮、甘草、香附、南星、川芎各10克,生姜5片。

加减:①呕心欲吐者,加竹茹、厚朴各10克,以宽胸和胃止呕。

②痰湿化热,苔黄腻者,加黄芩10克,鲜竹沥水15毫升,以清热化痰。

8.津血枯涸型

症状:以月经量少,渐至停闭,口干舌燥,口渴欲饮为主症。兼有心胸烦热,心情急躁,或夜寐多梦,或消谷善饥,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血养阴,生津润燥。

主方:瓜石汤(《刘奉五妇科经验》)加减。

用药:全瓜蒌20克,黄精、当归、麦冬、牛膝、益母草各15克,石斛、生地各12克,何首乌、玄参各10克。名医秘招荟

1.金梦贤

闭经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非常详尽复杂,不一而足,由于历代医家派别不同,各有师承,理论各有偏重,疗效亦有短长,所以金老认为不如分为“属虚”和“属瘀”两类:凡是血亏、血枯、水亏、脾虚等,都属于“虚”的范围;凡寒凝、热结、血瘀、气郁、痰阻等,都属于“瘀”的范畴。(摘自《天津中医》1992.(3):5~6)

2.翁充辉

闭经的病因有:(1)肝肾不足:先天肾气不足,年幼多病,早婚纵欲,产育过多,肝肾受损,精血不足,血液亏虚而闭经。(2)脾胃虚弱:饮食失节,大量出血,慢性疾病,化源不足,血海空虚而闭经。(3)气滞血瘀:过分惧怕,多怒忧郁,渴望妊娠,生活环境突变,气机不利,血瘀不行,瘀阻冲任而闭经。(4)痰湿内阻:形体肥胖,多痰多湿,痰湿壅滞,络脉不通而闭经。(5)阴虚内热:消瘦之人,情欲过度,津液耗损,不能充盈,血海枯竭而闭经。

在治疗闭经时,首先应明辨虚实。虚证以补益气血为主,兼顾脾胃,或滋补肝肾;实证以活血通络为主,佐以理气。(摘自《中医妇科临床备要》)

3.刘云鹏

肾虚血少致闭经者,以青少年女子较为多见。治当循序渐进,从缓图功。先天之肾精不足,初潮后不久即闭经,用补肾养血调经法,选四二五合方为代表方。(即四物汤、二仙汤、五子衍宗丸合方)。(摘自《妇科治验》)

4.何子淮

闭经,临床按气血虚弱,肾气不充和痰脂阻隔之型辨治,常能获得一定的疗效。(1)气血虚弱型:治宜补养心脾,促进生化,选《济生》归脾汤加当归、远志。(2)肾气不充型:治宜补肾填精,养血调冲,选药:熟地、紫河车、石楠叶、仙灵脾、仙茅、菟丝子、巴戟天、天冬、枸杞子、小茴香。如小腹作胀,加当归、川芎、香附、泽兰。(3)痰脂阻隔型:治宜祛湿化痰,疏通经络,选二陈汤合五皮饮加减;次以扶持中土,培补化源之五味异功散加味;再次以益肾温通,鼓舞经潮,选用四物汤加狗脊、续断、泽兰、香附、月季花、丹参等。(摘自《何子淮女科经验集》)

5.姚克懿

闭经之兼夹因素,多为气滞、瘀阻、郁热、寒湿等。诸兼夹又可互见,治宜补益精血,滋养肝肾,以五子汤(女贞子、茺蔚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配合四物汤、逍遥散养血柔肝,调和疏导。而不论补益或疏导,特别强调冲任二脉的调畅,故用药时桑寄生、续断、杜仲、鹿角霜、牛膝等常灵活配用。精气重损者加二仙、杜仲、肉苁蓉、巴戟天、人参、黄芪、枸杞子之属;如兼气滞,加香附、乌药、砂仁、苏梗;如兼瘀阻,加益母草、丹参、牛膝等;如兼郁热者,加黄芩、青蒿、丹皮等;如夹寒湿加艾叶、吴茱萸、官桂。(摘自《云南中医药杂志》1993.14(1):14)

6.裘笑梅

治疗闭经心得:(1)温补肾阳,调养冲任法

先天肾气不足,幼年多病,或房劳过度,多产伤肾,可致冲任两脉亏损,血海空虚。症见闭经,面色苍白,形寒怯冷,腰脊酸楚,眩晕耳鸣,舌淡白,脉沉细弱。测基础体温单相,血检雌激素水平低下,B超提示子宫正常或略小。西医学中的卵巢功能不全或早衰所致闭经,多属此类范畴。裘老认为:治当以温补肾阳,调养冲任为总则。药用仙灵脾、仙茅、葫芦巴、肉苁蓉、巴戟天、肉桂为基础方。经行之前,加当归、川芎、泽兰、蒲黄以养血活血,冲任充盈通畅,经净后加熟地、阿胶、鹿角片以益气养血;排卵后期加艾叶、炮姜以温肾助阳暖宫。(2)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法

女子善怀多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脉道不通。症见经水不行而闭,情绪急躁,胸胁胀满,乳房作胀,苔薄黄,脉弦涩,测基础体温单相或双相。西医学中的情绪变化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变所致闭经多属此类范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通络,脉道畅顺。药用白蒺藜、八月札、青皮、橘核络、蒲公英、香附、柴胡、麦芽。如郁久化热,加半枝莲、忍冬藤、龙胆草、栀子、泽泻以清泻肝胆实火;兼有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泽兰、苏木以活血行气。(3)温肾运脾,化痰祛湿法

形体肥胖,脾肾阳虚,聚湿生痰;或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寒湿凝滞。症见闭经,白带增多,口腻痰多,恶心心悸,苔白腻,脉滑细。B超提示卵巢正常大小或增大。西医学多囊卵巢性闭经多属此类范畴。治宜运脾温肾,化痰祛湿,经络疏通。药用茯苓皮、大豆卷、生薏仁、车前草、威灵仙、皂角刺、续断、狗脊、紫石英、鹿角片、香附、青皮、枳壳、乳香、藿香。(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6)

7.王自平

闭经的特点是月经无期可寻,基础体温测定多无规律可依,必须采用中药建立人工周期。具体方法,分3个阶段:(1)第一阶段治疗

人为确定初诊日期为第一阶段开始,定时而攻。具体方法是:第一阶段用四物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肝肾不足,加鸡血藤、枸杞子、山茱萸、黄精。气血两虚,合四君子汤加黄芪、何首乌、阿胶、鸡血藤。寒凝,加桂枝、肉桂、吴茱萸、小茴香。痰湿,加二陈汤、白芥子、三棱、莪术、郁金。子宫发育不良,加胎盘粉、鹿角胶、茯苓、白术、怀山。人流术后闭经(宫腔粘连除外),加胎盘粉、山茱萸、枸杞子。上药每日1剂,连服10~12剂。(2)第二阶段治疗

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加入促调月经之品,如川牛膝、菟丝子、仙茅、仙灵脾、红花、赤芍,每日1剂,连服10日,此时已为月经末期做好准备。(3)第三阶段治疗

用自拟通经汤(当归、枳壳各12克,桃仁9克,赤芍、土鳖各10克,川芎6克,黄芪、川牛膝、苏木各20克,肉桂3克)。每日1剂,连服5剂,红糖水、黄酒为引。

服完第1疗程,月经仍不来者,需停药3天,再从头服药。若在服药期间,月经来潮,应停药,早晚各饮一杯红糖水,服2天,等经净5天后,再从头服第2个疗程。(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97.24(9):395)

8.哈荔田

闭经原因虽有多种,不外血滞、血枯两端。血滞属实,血枯属虚。

实者:多因风冷、气郁、血瘀、痰阻等实邪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所致。

虚者:多因即往经带过多,房事不节,产育频繁,或大病、久病以后,致阴血不足或枯竭,血海空虚,无血可下。

闭经的治疗,原则上是血滞宜通,血枯宜补。但虚中可以夹实,实中也可以兼虚。故对血滞不宜强攻,对血枯不宜峻补。临床必须审病机,分清虚实之兼夹,寒热之错杂,灵活掌握,调之使平,才会收到良好效果。(1)实证:大法都以通为治。

血瘀气滞,病在血分,以三棱、莪术、桃仁、赤芍、大黄、瓦楞子等破血化瘀为主,兼以香附、川芎、厚朴等开隔化滞为辅。

寒客胞宫,寒凝血瘀,治宜吴茱萸、高良姜、肉桂以温通经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刘寄奴、牛膝以流通瘀血,归、芍、女贞以养血和肝。

外邪失宣,入里化热,流连少阳,搏于血海而致血瘀阻脉,治以大柴胡汤加丹参、牛膝、桃仁、川楝子以和里达外,活血化瘀。(2)虚证:大法都以补为治。

阴血亏虚,瘀血阻胞。治以当归、阿胶、党参、白术以补血益气,生地、玄参以生津化血,赤芍、山楂、鸡内金以活血化瘀。

脾虚痰阻,又兼气郁。先以二陈汤合四逆散燥湿祛痰,调畅气机,继以赤芍、当归、丹参、牛膝、刘寄奴以活血化瘀,而通其滞,治其标。后以归脾汤化裁,心脾兼顾,治其本。

肝肾亏损,相火不藏。治以补虚为主,药用归、芍、女贞子、山萸肉、生地、麦冬、丹皮、瓜蒌、石斛以养肝滋肾润肺,以椿根皮、车前子、刘寄奴、丹参、牛膝以清热利湿活血而通经脉。(摘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9.朱南孙

根据病因和症状,临床分为虚实寒热四大类八个症型进行辨证论治。(1)虚证

气血两虚型:患者有出血史,慢性消耗性疾患,心脾不足而闭经。治以益气养血,调理冲任,选八珍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加减。

肝肾不足型:治以补益肝肾,充养冲任。如偏阴血者以左归丸为主加减;偏于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加减。(2)实证

肝郁气滞型:患者沉默寡言,月经稀发,量少致闭经。治以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用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瘀滞甚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血瘀为主者,用通瘀煎加卷柏、马鞭草。

痰瘀阻络型:患者形体肥胖,嗜睡痰多,带下频繁。治以燥湿化痰,理气调经,用苍术导痰汤加减。(3)寒证

冲任虚寒型:青春女子,经行后期渐至闭经。治以温经暖宫,调理冲任,用艾附暖宫丸加减。

气血虚寒型:血为寒凝,经闭不行,治以温经汤加减。(4)热证

阴虚内热型:血受热灼而经闭,治以清热养阴,调理冲任,用一贯煎合四物汤加减。

心肝火旺型:治以三黄合四物汤加减。(摘自《国医论坛》1992.(1):18)

10.姚寓晨

治疗闭经的主要方法:(1)双补脾肾资养益

临床闭经成因以气血精液亏虚最为多见,脾虚肾亏,互为因果,治宜双补脾肾以资养益。选用圣愈汤合归肾丸加减。宜适当佐入炒柴胡、制香附、川芎以行气活血,调畅冲任。(2)调养心肝悦情志

妇人性多怫郁,气滞血阻,易致闭经。辨治当分虚实,虚证属心肝阴血亏虚者,选生脉散、四物汤、柏子仁丸;实证属气郁血滞痰扰者,仿逍遥散、黄连温胆汤出入以调畅心肝,行气活血化痰。(摘自《广西中医药》1990.13(1):14~15)

11.唐吉父

组成: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三棱、莪术、川牛膝、乌药、穿山甲、党参、刘寄奴各10克,川芎5克,肉桂3克。

加减:有热象者,去肉桂,加丹皮10克;积瘀过久,加土鳖虫10克。

用法:每日1剂,一般服药60余剂左右。

功效:活血祛瘀,调气散寒。

主治:闭经(以原发性、继发性闭经属于气滞血瘀者为适宜)。

效果:本方不但治疗气滞血瘀之闭经,对输卵管阻塞不孕症也有一定的疗效。(摘自《中医杂志》1985.(5):9)

12.白立全(1)周期调经汤系列

促卵泡汤:

制何首乌、鸡血藤、怀山各20克,泽兰叶、熟地、女贞子、仙灵脾、菟丝子各15克,制香附、枸杞子、川芎、当归各10克。

促排卵汤:

熟地、泽兰叶、鸡血藤各20克,菟丝子、女贞子、仙灵脾、肉苁蓉各15克,当归、川芎、红花、牛膝、香附各10克。

促黄体汤:

当归、赤芍、仙灵脾、肉苁蓉、枸杞子各10克,菟丝子、女贞子、熟地各15克,黄芪、党参、丹参、鸡血藤各20克。

调经活血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赤芍、泽兰叶、制香附、牛膝、益母草、续断各15克,熟地2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化裁:

肝郁气滞者,加郁金、川楝子各10克,柴胡6克;胞宫虚寒者,加吴茱萸、艾叶各10克,桂枝6克,生姜3片;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各20克;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丹参12克;血虚者,加制何首乌20克,阿胶15克。(2)治疗方法

经后期(周期6~10天)服促卵泡汤5剂。

排卵前期和排卵期(周期11~16天)服促排卵汤5剂。

排卵后期(周期17~25天)服促黄体汤7剂。

月经期(周期26~30天)服调经活血汤3~5剂。

以上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肾养血,活血调经。

主治:闭经(包括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的31例,均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病变,通过病史、症状诊断为肾虚血瘀闭经。

结果:31例月经周期全部恢复正常,16例不孕者有13例妊娠,疗程最短者1个周期,最长者7个周期,一般2~5个周期。(摘自《四川中医》1990.(7):44)

13.侯锡五

加味真武汤

组成:干姜10克,附子、白术、茯苓、白芍、肉苁蓉、桃仁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一般35~40剂可愈。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通经。

主治:肾阳虚之闭经。

临床应用:以本方经治60例,结果痊愈54例,占90%,有效4例,总有效率96.6%。(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2.(4):26)

14.方聪玉

加味归脾汤

组成:炙黄芪30克,炒党参、炒白术、当归、茯神、龙眼肉各10克,朱远志6克,木香、紫河车粉(冲服)各5克,炙甘草3克。

加减:四肢麻木,加炒白芍、鸡血藤各12克;腹痛加元胡、炙鳖甲各12克;形寒怕冷加仙灵脾12克,鹿角片10克;体胖腹胀加炒枳壳、泽兰叶、生山楂各10克;腰际酸楚加杜仲、续断、怀牛膝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汤药吞服紫河车粉。

功效:人流术后闭经。

临床应用:以本方治疗人流术后闭经共24例,全部均治愈。月经恢复最快者5剂,最慢者35剂,平均服药15剂月经恢复正常。(摘自《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717)

15.徐晋勋

益肾人工周期方(1)促卵泡汤

肾阴虚(口干,手足心灼热,舌红等),用熟地、当归、何首乌、茺蔚子、菟丝子、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

肾阳虚(乏力,怕冷,舌淡等)加用仙茅6克,仙灵脾10克。(2)排卵汤

丹参、赤芍、泽兰叶、紫河车各10克,香附、当归各6克,红花3克。

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

肾阳虚,加仙茅6克,仙灵脾10克。(3)促黄体汤

熟地、龟板(先煎)、白术、续断、肉苁蓉、炒槐花、当归各10克。

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

肾阳虚,加黄芪、巴戟天各10克。(4)调经活血汤

肾阴虚者,用丹参、赤芍、泽兰叶、茺蔚子、桑寄生各10克,香附、当归各6克。

肾阳虚者,加川芎6克,当归改为10克。

以上4方剂量及药物均可随辨证酌情加减。

用法:每日1剂,于月经第五天或撤退性出血第五天开始按如下顺序给药:先服促卵泡汤7剂,继服排卵汤5剂,再服促黄体汤7剂,最后服调经活血汤5剂。结合病情一般服药2~4个月经周期。

功效:上述系列方,重在益肾、扶脾、活血、调经。

主治:闭经(Ⅰ-Ⅱ度)、青春期功血、黄体不健、无排卵月经等病。

临床应用:对Ⅰ度闭经,黄体不健,功血无排卵月经疗效较好,尤其是青春期功血疗效显著,但对卵巢功能低落的 Ⅱ度闭经疗效差。(摘自《中华妇科杂志》1984.(4):193)

16.武政文

补肾调经系列方

补肾活血汤:菟丝子、牛膝各30克,何首乌、枸杞子、生黄芪、续断各20克,川芎、女贞子、当归各15克,三棱、莪术各12克,肉苁蓉10克。

治疗方法:(1)对所有闭经患者,先用补肾活血汤10~15天后,再用黄体酮5天,每天20毫克,以期月经来潮。(2)月经来潮第五天,乙烯雌酚1毫克,每日1次,连用21天,月经周期第12天开始,用绒毛膜促性激素,每日1000单位,连用5天,第18天用黄体酮每天20毫克,连用5天。(3)月经周期第6~10天,以滋阴补肾,调养冲任为主,促进卵泡发育。紫石英、川断各30克,熟地、肉苁蓉、当归、益母草、香附各10克,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生白芍、菟丝子、怀山各15克。(4)月经周期第11~16天(排卵前期、排卵期)以补肾活血为主,诱发排卵。紫石英、菟丝子、川断各30克,枸杞子、女贞子各20克,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香附、益母草各15克,桃仁、红花、牛膝各10克,柴胡12克。(5)月经周期第17~25天(分泌期)以补肾阳、调冲任为主,健全黄体功能。菟丝子、桑寄生各30克,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炒白芍、川断、党参、炒香附、益母草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熟附片、桂枝各6克。(6)月经周期第26~28天(经前期)以活血调经为主,佐以引血下行,促进月经来潮。当归、泽兰叶、牛膝、茺蔚子、香附各10克,川芎、赤芍、桂枝各6克。(7)月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促使子宫内膜剥脱。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炒白芍、牛膝、泽兰叶、香附各10克,桂枝6克。同时在月经来潮第12~15天,选三阴交、关元、中极、归来、大赫穴,用以针灸,连用3天,平补平泻手法。

功效:西药人工周期改善雌激素水平和黄体功能;中药人工周期按照卵巢周期性变化,补肾滋阴,活血补肾,补肾壮阳,活血调经,以促进肾的功能而使月经来潮。

主治:闭经。

临床运用:以本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30例,结果痊愈25例,占83.3%,其中怀孕20例,占66.6%,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6.6%。(摘自《新中医》1992.(7):25)

17.金季玲

调月经周期组方(1)经后期方

肾阴虚型:当归、生地、熟地、白芍、制何首乌、制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楮实子、怀山、麦冬各15克。

肾阳虚型: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续断、紫河车、补骨脂、鹿角霜、肉苁蓉各15克,肉桂10克;阴阳两虚者,根据偏重不同参照用药。(2)排卵前及排卵期方

丹参、泽兰叶、牛膝、茺蔚子、鸡血藤、菟丝子、仙灵脾各15克,桂枝、赤芍、红花、木香、香附各10克。(3)经前期方:同经后期方。(4)行经期方:同排卵前及排卵期方。

加减变化:心肝火旺者,加柏子仁、合欢皮、龙骨各15克,山栀仁、黄芩、牡丹皮各10克;肝郁气滞者,加柴胡9克,青皮、香附各10克,郁金15克;脾气不足者,加党参、云茯苓、黄芪各15克,白术12克。

治疗方法:经后期服用经后期方,排卵前及排卵期服用排卵期方,经前期服用经后期方,行经期服排卵前及排卵期方,均水煎服,1日1剂。

功效:补肾养血,平补阴阳,活血行气调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

临床运用:以本法治疗47例,结果痊愈23例,有效7例,好转4例,无效13例。(摘自《陕西中医》1990.(4):148)

18.俞瑾

滋肾降火活血汤

组成:生地18克,桃仁、补肾脂、仙灵脾、女贞子、鳖甲、知母、黄柏各12克,当归、赤芍各9克。

用法:每日1剂,连服2周后,除继续服上方外,并加服西药乙菧酚0.5~1毫克/日,共20天,待月经来潮以后,可逐渐将乙菧酚减量至0.25毫克/日,共20天。如此反复周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本病达到排卵的时间一定需要2~7个月。

功效:滋阴降火,补肾活血。

主治: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

1985-1987年共治疗本病6例,结果2例妊娠(1例2次妊娠)已分娩,3例卵巢早衰者亦获得一定的疗效。

经验临床运用: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约占闭经患者的10%,一般不容易治愈。

经验体会: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是指妇女35岁前闭经。临床常表现出口干、烦躁、烘热、便秘、心悸、易感冒、舌红、脉细数等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证,故治疗本病当以滋阴补肾,泻火活血,同时配合使用雌激素以起促排卵作用。结果达到排卵的时间一般2~7个月,2例妊娠在治4个月时出现,其妊娠率也有明显提高。从治疗效果看,卵巢早衰的效果不及无反应卵巢综合征患者。(摘自《中医杂志》1989.(12):29)

19.侯文力

真武汤加味

组成:附子、肉苁蓉、茯苓、白术、桃仁、白芍各15克,干姜10克。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通经。

主治:肾阳虚闭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60例,痊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2.(2):46)

20.付瑞生

解郁通经汤

组成:云茯苓25克,炒白芍、丹参各20克,当归、炒白术、香附、郁金、陈皮各15克,川牛膝、泽兰、生甘草各10克。

加减:呕恶泛酸,加吴茱萸7克,黄连15克;心烦失眠,加夜交藤30克,炙远志20克;手足心热,加知母15克,黄柏10克。

功效:舒肝理气,养血和营,健脾和中,去瘀通络。

主治:肝郁闭经。

疗效:治疗24例,痊愈13例,占54%,总有效率79%。(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9.(6):21)

21.门玲

调经汤

组成:益母草25克,当归15克,黄芪12克,香附9克。

加减:气血两虚,加党参、阿胶;气滞血瘀,加枳壳、川芎;寒湿凝滞,加制附子、茯苓、白术。

功效:补血通脉。

主治:继发性闭经。

疗效:以本方治疗52例,痊愈41例,显效8例,无效3例。(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9.(2):48)

22.刘奉五

瓜石汤

组成:瓜蒌15克,石斛12克,生地、瞿麦、益母草、牛膝各12克,车前子、麦冬、玄参各9克,马尾连6克。

加减:胃热者,加黄芩、枇杷叶、大黄、生石膏;肝热者,加龙胆草、栀子、竹茹或芦荟、木通、桑叶、菊花;血热者,加旱莲草、藕节、白茅根;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木香、枳壳;血瘀者,加泽兰、红花、川芎、赤芍、桃仁;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白芍。

功效:养阴润燥,宽胸和胃,活血通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

疗效:以本方治疗116例,疗效满意。(摘自《陕西中医》1982.(4):13)。第一节 人流后创伤性闭经

又称“人流术后宫腔粘连综合征”,是指女人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或足月分娩后,造成宫腔广泛粘连而引起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继发不孕和再次妊娠引起流产等病症。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血滞闭经、不孕、痛经等。辨证论治

1.气虚不足型

症状: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周期性发作,小腹胀痛,伴有头晕心悸,面黄少华,饮食不香,舌质淡胖,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通络。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味。

用药:黄芪、党参各15克,当归、熟地、川楝子各12克,白术、桃仁、枳壳、白芍各9克,川芎、红花各6克。

2.血瘀内结型

症状:月经量少,渐至闭经,小腹部胀痛呈周期性发作,伴有胁肋及小腹胀痛而拒按,或平时常有腹痛隐隐,带下绵绵,舌质瘀暗,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化瘀理气,清热通络。

主方:银翘红酱解毒汤(上海中医学院经验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用药:红藤、忍冬藤各15克,桃仁、土茯苓、生地、败酱草、熟地各12克,丹参、赤芍各9克,川芎、红花、生甘草各6克。

3.肝肾虚亏型

症状:流产后,出现月经闭止,小腹隐痛,按之则舒,面色萎黄,头昏眼花,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白,脉沉细少力。

治法:调肝补肾,养血调经。

主方: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怀牛膝12克,党参、熟地、当归、山萸肉、怀山药、巴戟天各10克,阿胶(烊化)9克,甘草6克。

4.瘀浊交阻型

症状:人流后,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逐渐闭经,腹痛难忍呈周期性发作,舌质紫黯,苔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湿导浊。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10克,川牛膝、元胡、薏苡仁各12克,炒枳壳8克,桔梗、桂枝各6克,川芎3克。

5.寒凝子宫型

症状:人流后月经闭止,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背酸楚,小腹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暖宫散寒,和血调经。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用药:党参12克,当归、赤芍、白芍、阿胶(烊化)、杜仲各10克,丹皮、麦冬、制半夏各6克,吴茱萸、川芎、肉桂、炙甘草各5克。

6.肝郁气滞型

症状:人流术后,月经涩少或闭经,下腹发胀明显,矢气不通,抑郁寡欢,两乳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通经。

主方:选用马大正先生经验方。

用药:路路通、郁金、桃仁、赤芍、青皮、元胡各10克,川芎、红花、月季花、玫瑰花各6克。名医秘招荟

1.钱虹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牛膝、生地各12克,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各9克,川芎、桔梗各6克,甘草3克。

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熟地12克,牛膝、川芎、桃仁、红花用量减半;肝郁重者,加香附12克,郁金10克,青皮6克;少腹拒按,加桂枝6克;腰酸痛,加杜仲、桑寄生、续断各12克;纳呆不食,加白术、砂仁各12克,白扁豆30克;失眠,加合欢花15克,柏子仁、酸枣仁各12克。

功效:理气化痰,调补阴血。

主治:由人工流产和自然流产之清宫术所引起的闭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3例,治愈17例,显效1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摘自《陕西中医》)

2.刘秀红

复宫通经汤

组成:当归、益母草各20克,熟地、菟丝子、白芍、枸杞子、泽兰叶、仙灵脾、怀牛膝各15克,艾叶、红花、仙茅各10克,川芎12克。

用法:每天1剂,服20天后,用桃红四物汤5剂,停5天如未来月经,继用上方做周期治疗。

功效:益肾固冲,活血通经。

主治:人流后闭经。

疗效:治疗24例,治愈22例,无效2例。(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2.(3):66)

3.陶思亮

覆蜕二膜汤二方(1)覆膜汤:熟地、怀山、覆盆子、仙灵脾各15克,当归、山萸肉、白芍、菟丝子、五味子、鹿角胶、龟板胶、仙茅各12克,枸杞子10克,羌活4克,胎盘粉(冲服)、细辛各3克。(2)蜕膜汤:益母草45克,川芎、川牛膝、桃仁、蚕蜕各12克,丹参24克,穿山甲、炒香附各15克,藏红花5克,麝香0.25克(冲服)。

功效:补肾益精,填充血海。

主治:人工流产后继发性闭经。

治疗方法:从就诊的第1~20天服覆膜汤,每日或隔日1剂,第21~24天服蜕膜汤,每日1剂。两方共服25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停药后观察月经有无来潮,若月经来潮,则于行经第五天开始下一周期的治疗。若停药后一周,月经仍不来潮,也开始下一个周期的治疗,直至连续3个周期以上。

临床运用:以本法治疗43例,其中1个周期月经来潮者12例,2个周期者17例,3个周期者8例,4个周期者5例,无效者1例。

按语:人工流产后继发性闭经的调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直接损伤子宫内膜功能层,致使冲经气血失调而闭经。覆膜汤能够填补阴精以充血海,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为月经复潮奠定物质基础。蜕膜汤能兴奋子宫,扩张血管,能够迫使子宫内膜剥脱而月经来潮。(摘自《中医杂志》1988.2(6):61)第二节 席汉综合征

本病是由产后大出血,特别合并有较长时间的休克,导致垂体前叶组织缺氧、坏死,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而出现以闭经为主的一系列综合征者,称为席汉综合征。

本病一般属于“产后血崩”、“血枯闭经”、“干女痨”等范畴,多与产后阴血大伤,阳气亦衰密切相关,故治疗总以补肾温阳,补气养血为基本法则。辨证论治

1.肾阳虚衰型

症状:多为继发性闭经,子宫偏小,腰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不振,毛发脱落,性欲淡漠,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用药:菟丝子、黄芪各30克,熟地、鸡血藤、怀山药各15克,当归12克,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各10克,紫河车粉3克(分吞)。

2.肾阴亏损型

症状:继发性闭经,子宫偏小,腰痛,头晕头痛,口干,心烦耳鸣,睡眠困难,大便干结,舌偏红,苔薄,脉沉弦细数。

治法:益肾滋阴。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用药:鸡血藤30克,何首乌、怀牛膝、桑椹子、枸杞子、玄参各15克,生熟地、怀山药、山萸肉、女贞子、鳖甲、龟板(二味先煎)、柏子仁、太子参各10克,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肉桂2克。

3.气血双虚型

症状:继发性闭经,头晕目眩,健忘,心悸失眠,气短,倦怠无力,神情淡漠,形瘦萎黄,舌淡苔黄,脉细弱。

治法:气血双补。

主方: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黄芪30克,人参20克,仙灵脾15克,茯苓、当归、熟地、鹿角片(先煎)各12克,阿胶(烊化)、白术、紫河车粉(分吞)各9克,五味子、远志、陈皮各6克。名医秘招荟

1.徐永正

温阳益气汤(1)中药

制附子10克,党参、黄芪、当归、熟地、丹参、白芍、白术各12克,甘草5克。

如脉微欲绝者,加红参;夹有湿热者,加板蓝根、黄芩、黄柏;脱发者,加何首乌;年轻闭经者,加茺蔚子。病情稳定后以参芪六味丸方加减调治。(2)西药

强的松、甲状腺素等。

治疗方法: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并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入院后即保胎,供氧,补充热量及多种维生素,每日强的松10~30毫克口服,昏迷者用氢化可的松0.2克,每日静脉滴注,甲状腺素每日20~60毫克口服,年轻者可予短期人工周期治疗。同时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

功效:补肾温阳,气血双调。

主治:席汉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6例患者,均有产后大出血史,皮肤粗糙,全身毛发稀少,乳房萎缩,乳晕色淡。3例生育期者,子宫体缩小,阴道黏膜有萎缩,伴慢性炎症。2例神志昏迷,2例精神抑郁,2例有幻听、幻视及迫害妄想,4例颜面及下肢浮肿,2例体温36.5℃以下,2例40.1℃、40.5℃。

经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均有明显改善。2例原有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胸腔及心包积液吸收。血常规、基础代谢率、心电图等有关检查已恢复或接近正常,6例好转出院,出院后继以参芪六味丸(或十全大补丸)加减治疗。激素用量逐渐减少,4例以强的松每日5毫克、甲状腺素每日20毫克为维持量治疗,一年后2例停用激素,2例月经正常来潮。全部病例追访2~5年,现均能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摘自《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9):568)

2.朱良春

紫河车合剂

组成:制黄精、紫石英、怀山药、百合各15克,枸杞子、潞党参、仙灵脾各12克,肉苁蓉、锁阳、炙蜂房各10克,紫河车、甘草各5克。

功效:调理阴阳,培益气血,平调冲任。

主治:席汉综合征。

经验体会:本病为产后大出血所致,与祖国医学的“血枯经闭”相吻合,但治疗与一般闭经迴异。(摘自《中医杂志》1979.(11):35)

3.戴德英

温肾通经方

组成:肉苁蓉、巴戟天、川芎、白芍、阿胶(烊化)、鹿角片(先煎)各10克,黄芪、鸡血藤各20克,熟地15克,当归、泽兰叶各12克,磁石(先煎)30克,紫河车粉(分吞)6克。

化裁:如觉小腹胀痛,有行经之感,可改服桃红四物汤加仙灵脾、巴戟天、益母草、香附、王不留行;若服桃红四物汤后腹胀甚而经血不下,可再服温肾通经方。

功效:温肾,填精,通络。

主治:席汉综合征闭经。(摘自《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杨思澍主编)

4.王春林

八珍益母汤

组成:当归、川芎、茯苓、熟地各15克,红参、白术、益母草、肉桂、仙灵脾、甘草各10克。

功效:养血益精,滋补肝肾。

主治:席汉综合征。

疗效:以本方治疗7例,均按产后大出血肝肾阴亏,精液不足,冲任虚损辨治,选用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全部治愈。

通过临床实践说明,本方可能对恢复脑垂体前叶的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7.(1):22)第三节 服用镇静药后闭经

服用镇静药后闭经,是指女子服用镇静类药物,特别是服用吩噻嗪类镇静药物所引起月经甚少,逐渐闭经的病症。

心主神明,主血;肾主藏精;脑为髓海。如长期服用镇静药物后,致使心肾不交,心脑失调,脾虚痰盛,肝郁化火,导致冲任功能失常,经血不能下泻而致闭经。辨证论治

1.心肾不交型

症状:服镇静药后,渐闭经,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尖稍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调经。

主方:交泰丸(《韩氏医通》)加减。

用药:泽泻15克,丹参12克,山楂、石菖蒲、远志、茯苓、杜仲各9克,吴茱萸6克,肉桂、黄连各3克。

2.心脑失调型

症状:服镇静药后闭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或时时欲寐,神情迟钝,精神不振,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养心健脑调经。

主方: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用药:浮小麦45克,茯苓30克,鸡血藤15克,丹参、石菖蒲各12克,远志、香附各9克,陈皮6克,大枣8枚。

3.脾虚湿盛型

症状:服镇静药后闭经,神志呆滞,倦怠乏力,饮食不香,恶心多痰,大便不坚,舌稍嫩,苔薄腻,脉濡。

治法:健脾化痰调经。

主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用药:礞石(先煎)、怀山药、丹参、山楂各12克,竹茹、陈皮、茯苓、半夏各10克,枳壳、胆南星各8克,砂仁4克。

4.肝郁化火型

症状:服镇静药后闭经,心烦不安,口苦,夜寐困难,胸胁满闷,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活血。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丹参、丹皮各12克,炒栀子、赤芍、郁金、柴胡各10克,当归、香附、黄芩各8克,龙胆草5克。名医秘招荟

1.霍力华

加减消迟汤

组成:生石膏30~90克,生地、石斛、麦冬、磁石各30克,当归、桃仁、红花、牛膝各15克,酒制大黄10克。

加减:兴奋躁动、幻听、幻视,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克,石菖蒲15克,大黄10~15克(去酒制大黄);失眠多梦,加炒酸枣仁20~40克,丹参20克;胸胁胀满不舒,加郁金10~20克;口苦,加黄连10克或龙胆草10克;兼有迟发性运动障碍者,加鸡血藤、白芍各20~4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一般服药2~21剂。月经至后,可改服女金丹或复方丹参片继续调理。用本方治疗期间,继续服用西药的抗精神病药物。

功效:清热生津,养血通经。

主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闭经。

临床运用:本组20例系已婚或未婚中青年女性,因患不同类型精神病,分别服用过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泰尔登、棕榈酸安乐嗪等精神病药物,停经2个月至1年以上。经用上方治疗,15例有效,其中10例远程疗效亦佳,5例无效(多为停经时间过长,或未坚持服药,或因病情不稳定而加用西药用量的患者)。(摘自《中医杂志》1989.(4):20)

2.周小波

药物闭经方(1)肝郁气滞型:柴胡、丹参、赤芍、白芍各20克,龙胆草、黄芩各15克,当归、郁金、香附各10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调经。(2)阴虚火旺型:生石膏60~80克,知母、生地、玄参、丹参各20克,枸杞子、益母草、黄芩各15克,酒精6克。

功效:滋阴清热,养血通经。(3)脾虚湿盛型:礞石40~60克,怀山药、茯苓各20克,竹茹12克,半夏、陈皮各10克,胆南星、砂仁各6克。

功效:健脾祛湿,化痰通络。(4)肝肾阴虚型:生地、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当归各20克,杜仲、益母草、枸杞子、仙灵脾各15克,焦三仙10克。

功效: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用法: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主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闭经。

临床运用:以本法治疗30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摘自《北京中医》1987.(2):15)

3.胡文金

加味香草汤

组成:红糖、滑石、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鸡血藤18克,益母草、柏子仁各15克,当归、黄芩、川芎、泽兰各9克,蔻仁6克。

加减:燥热者,去蔻仁,加丹皮、炒栀子各9克以清热泻火;胃脘胀痛者,加山楂、大腹皮各15克,元胡9克以行气活血止痛;少腹痛甚者,加蒲黄9克,五灵脂15克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乳房胀者,加郁金、柴胡各9克以疏肝行气;伴头昏,带下,性欲低下者,去蔻仁、滑石、土茯苓、金银花,加党参、菟丝子各15克以益气补肾;腰痛者,加牛膝9克,续断12克以补肾通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经。

主治:治疗棉酚所致的闭经。

效果:治疗数例因过食粗制棉油而闭经者,皆获痊愈。(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3.(1):33)第四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延后、闭经、崩漏、不孕、癥瘕)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及卵巢间的相互调节功能异常,引起月经稀发、过少,甚至闭经,或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无排卵,不孕,多毛,肥胖及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等的综合征。

本病与精神因素、雄激素水平增高及遗传因素有关。其生理、病理变化为LH持续在高水平,高峰消失,排卵障碍,双侧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内含多数囊性扩张的卵泡,但不能发育成熟及排卵,卵巢内间质及卵泡膜细胞增生。在LH的持续刺激下,闭锁卵泡的卵泡膜细胞黄素化,分泌多量的雄激素,于是子宫内膜呈增殖变化。由于本病常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所以对于病程较长,治疗无效者,应加强随访、监测,尽早发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内膜癌,以免误诊。

西医治疗此病用药物促排卵,选克罗米芬或配合HCG,亦可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如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双侧卵巢楔形切除术。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肝肾亏损,或痰湿壅滞,或内伤七情等因素,以致精血亏虚,冲任匮乏,血海不充,或冲任胞脉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冲任不固,则崩漏不止;冲任失调,不能摄精成孕,故而不孕;痰湿或气滞血瘀,日久瘀血留聚而发为癥瘕。辨证论治

1.肾气虚弱型

症状:以月经初潮迟至,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稀,甚至闭经,或漏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婚久不孕为主症。兼有形体肥胖,多毛;或性欲淡漠,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无力。

治法:补肾气,益精血,调冲任。

主方:苁蓉菟丝子丸(《济阴纲目》)加减。

用药:菟丝子20克,肉苁蓉、枸杞子、桑寄生、熟地各15克,覆盆子、当归、紫河车各10克,焦艾叶6克。

加减:①脾气虚甚者,加党参、白术各15克,以健脾益气。

②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仙灵脾、鹿角胶(烊化)各8克,紫石英15克,以温补肾阳。

③卵巢增大明显者,加法半夏、胆南星、水蛭、皂角刺各10克,以祛痰,化瘀,散结。

2.肝肾阴虚型

症状:以月经初潮较迟,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或阴道出血淋漓不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舌燥为主症。兼有婚久不孕,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调理冲任。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用药:熟地、怀山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枸杞子、夏枯草各15克,山萸肉12克,丹皮、泽泻各10克。

加减:①肝气郁结者,加川楝子、郁金各12克,以疏肝行气。

②子宫发育不良者,加何首乌15克,龟板胶12克,鹿角胶10克(二胶均烊化),以补肾填精。

③卵巢增大明显者,加生牡蛎30克(先煎)、炙鳖甲(先煎)、海藻、昆布各15克,以软坚散结。

3.痰湿阻滞型

症状:以月经稀发,量少,甚或闭经,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带下量多质稠为主症。兼有婚久不孕,多毛,头眩头重,嗜睡乏力,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散结。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全书》)加减。

用药:茯苓15克,法半夏、苍术、陈皮、制香附、胆南星、枳壳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加减:①如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各15克,以健脾益气。

②如卵巢增大明显者加海藻、昆布各15克,石菖蒲12克,皂角刺、水蛭各10克,以软坚散结。

4.肝郁化火型

症状:以月经稀发,量少,甚或闭经,或月经先后无定期,或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胸胁乳房胀满,烦躁易怒为主症。兼有婚久不孕,毛发浓密,面部痤疮,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主方: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减。

用药:龙胆草、夏枯草、全瓜蒌、白芍、白术、茯苓各15克,丹皮、栀子各12克,川牛膝、柴胡、炒当归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①如卵巢增大明显者,去甘草,加昆布、海藻各15克,山慈姑12克,炙穿山甲、贝母各10克,以软坚散结。

②如大便秘结难下者,加大黄6克(后下),以清热泻火通便。

5.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延后,经行不畅,经来有血块而腹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或崩漏下血,或月经闭停,婚久不孕为主症。兼有胸胁胀痛,腹中癥瘕,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沉弦。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消癥。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当归、枳壳各12克,川芎、桃仁、赤芍、红花、五灵脂、制香附、乌药、三棱、莪术、水蛭、川牛膝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如气滞明显者,加柴胡、郁金各10克,木香6克,以疏肝行气。名医秘招荟

1.武保乡

化痰散结汤

组成:三棱、莪术、炮山甲、贝母、山慈姑各9克,夏枯草15克,皂角刺12克,胆南星6克。

加减:肾虚者,加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2克;血虚者,加熟地20克,当归12克;阴虚者,加玄参15克,栀子9克,龙胆草6克;E值偏低或宫颈黏液检查见黏液较少者,加泰舒滴丸每日4毫克;2T或PRL值偏高者,加白芍、甘草各12克,龙胆泻肝丸9克。

治疗方法:从月经周期第9天开始服上方,每日1剂,连服至基础体温上升后2天,宫颈黏液典型羊齿状结晶消失,椭圆体出现时,而改用“健黄体汤”(熟地、当归、白芍、甘草、菟丝子等)加减。如连续用药至月经周期第35天,仍未见排卵发生者,即用孕酮,撤药性出血后,即开始下一周期的治疗。

功效:化痰,祛瘀,散结。

主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73例,显效66例,好转4例,无效3例,排卵率为90.4%,服药后妊娠35例,妊娠率为56.1%。(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3.(1):11)

2.贺稚平

归芪调经汤

组成:当归、炙黄芪、菟丝子各30克,仙灵脾1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服3个月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

功效:补气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多囊性卵巢综合征出现的闭经,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或无明显症状体征者,对实证不适宜。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1例,平均疗程为3.5个月,结果:显效19例(61.3%),有效7例(22.6%),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为83.9%。(摘自《中医杂志》1984.(12):35)

3.王祖倩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6~9克,炒黄芩、焦栀子、泽泻、车前子(包)、当归各9克,木通3克,柴胡6克,生地6~12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或用龙胆泻肝丸,每日9克,分2次服。行经期间停药或服活血通络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

功效:清泻肝火。

主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病例20例,有效率达74.7%。(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16)

4.刘万象

加味固冲汤

组成:黄芪、白术、怀山药各20~50克,山萸肉30克,白芍、茜草、棕榈炭、海螵蛸各20克,五倍子15克,煅龙牡25克。

脉象热者,加生地30克;寒者,加干姜10克。

功效:益气固肾,收敛止血。

主治:多发性囊性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22例,结果治愈21例,无效1例,服药最少5剂,最多40剂。(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7.(2):28)

5.俞瑾

俞氏温补方

组成:熟地、黄精、仙灵脾、补骨脂、皂角刺、冰球子、贝母各12克。

加减:怕冷,加附子9克,肉桂3克;肝郁,加丹皮9克,炒栀子、当归各12克,柴胡、青皮各6克,去皂角刺、冰球子、贝母。

功效:温补肾阳,化痰软坚。

主治: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疗效:应用133例,排卵率82.7%,76例不孕中36例妊娠,并得到重复证实。(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175页)。

6.林至君

中药人工周期组方

本组为一周期序,分肾阳不足与肾阴不足之不同。(1)促卵泡汤

肾阳不足者:仙茅、仙灵脾、当归、怀山药、菟丝子、巴戟天、熟地、肉苁蓉各10克。

肾阴不足者:女贞子、旱莲草、丹参、怀山药、菟丝子、熟地、肉苁蓉、制何首乌。(2)促排卵汤

肾阳不足者:当归、丹参、茺蔚子、鸡血藤、桃仁、红花、续断各10克,香附6克,桂枝3克。

肾阴不足者:丹参、赤芍、泽兰、熟地、枸杞子各10克,薏苡仁15克,香附6克,桃仁、红花各4克。(3)促黄体汤

肾阳不足者:阿胶、龟胶、当归、熟地、制何首乌、菟丝子、续断各10克,香附6克,桂枝3克。

肾阴不足者:丹参、龟板、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制何首乌、肉苁蓉、菟丝子各10克。(4)活血调经汤

肾阳不足者:当归、熟地、丹参、赤芍、泽兰各10克,川芎4克,香附6克,茺蔚子15克。

肾阴不足者:丹参、赤芍、泽兰、熟地、茯苓、茺蔚子各10克,当归、香附各6克。

临床疗效:治疗27例,3个月内有排卵,3年内妊娠者24例(88.8%)。(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177页)第五章 催乳素分泌异常第一节 高催乳素血症(月经延后、闭经、乳泣、不孕症)

高催乳素血症是指非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体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增高所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的病症。常表现为卵巢黄体功能不足,或无排卵型月经,月经稀发,经量少,甚或闭经,不孕,溢乳及生殖器官萎缩,或有头痛,视力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肾功能不全等。

由于有垂体催乳素瘤、下丘脑或垂体其他肿瘤;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利血平、灭吐灵、雌激素类及组胺类等)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下丘脑泌乳素抑制因子(PIF)合成释放减少;或转运受阻,使垂体催乳素分泌增多;或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升高,也可使血中泌乳素增多,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出现高催乳素血症。

西医治疗主要是祛除病因,如药物引起者,停药后症状自然消失。对甲状腺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而对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者,抑制泌乳,促进排卵,以恢复正常的月经。常选溴隐亭、左旋多巴、维生素B、克罗米芬等药物。其他如垂体腺瘤或其6他颅内肿瘤,可行手术治疗或辅助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七情内伤,禀赋不足,痰湿壅滞,脾胃虚弱等因素所致。当疏泄失常,气血逆乱,或冲任胞脉气血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或经血化源不足,血海空虚,均可导致月经后期,甚者闭经。气血逆乱,不能在下化为月经,反随冲脉之气上逆于乳房,变为乳汁;或脾胃之气不固发为乳泣,气血不和,冲任失调,不能摄精成孕。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型

症状:以月经延后,量少,或闭经,精神忧郁或烦躁易怒为主症。兼有溢乳,乳房、胸胁、少腹胀痛,不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主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茯苓、炒白术、川牛膝各15克,炒麦芽50克,醋柴胡12克,当归、制香附、枳壳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肝郁日久,久而化热者,加丹皮、栀子各10克,以清肝泄热。

②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夏枯草、橘核各15克,以理气散结。

2.痰湿阻滞型

症状: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甚或月经闭停,带下量多,色白质稠为主症。兼有溢乳,形体肥胖,胸脘满闷,饮食不香,舌苔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全书》)加减。

用药:炒麦芽50克,制何首乌、菟丝子、鸡血藤各20克,熟地、怀山药、枸杞子、怀牛膝各15克,杜仲10克,山萸肉12克。

加减:①如阴虚内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者,熟地易生地,加地骨皮12克,丹皮10克,以养阴清热。

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加鹿角胶(烊化)、巴戟天各10克,以补精血,温肾阳。

③如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以疏肝行气。

3.脾胃气虚型

症状:以月经稀发,经量少,舌淡红,质稀薄,继而停闭,乳汁自溢,乳房柔软而无胀感为主症。兼有神倦乏力,面色无华,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

用药:炒麦芽50克,黄芪、白术各15克,当归12克,醋柴胡、芡实、怀牛膝各10克,人参、陈皮、炙甘草各6克。第二节 溢乳-闭经综合征

俗称“溢乳性闭经”,是指妇人在闭经的同时,伴有溢乳及生殖系统萎缩的病症,是一种非生理状态下乳房分泌乳汁和闭经同时存在的综合征。

本病的发生与高泌乳素血症有关,而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往往是月经稀发而渐至闭经。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上“闭经”和“溢乳”同时并存,以及不孕、性机能减退、血PRL增高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高PRL血症,闭经溢乳由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者,可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医对本病记载甚少,结合临床表现,一般可归类于“闭经”、“肝郁”、“月经过少”、“乳泣”、“不孕”等病范畴。常因肝郁化火,肝肾不足,脾胃虚弱,脾虚痰湿,阴虚胃燥等因素所致。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型

症状:月经稀发,渐至闭经,乳汁自溢,色黄或黄白,质稠,乳房乳头刺痛,头痛头昏,精神忧郁,或烦躁忿怒,口干口苦,夜寐不眠,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抑乳调经。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生牡蛎15~50克,生麦芽15~30克,钩藤(后下)、川牛膝各15克,当归、白芍、丹皮、栀子、泽泻各10克,青皮、陈皮、郁金各6克,川贝母5克。

2.肝肾不足型

症状:月经量少而渐至闭经,闭经时间长,乳汁自溢或挤之有乳,乳汁色黄质稀,头晕目眩,腰脊酸楚,带下甚少,阴部干燥,面色晦暗,五心烦热,午后或傍晚低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降火平肝。

主方:二甲地黄汤(《温病条辨》)加减。

用药:赤白芍各20克,炙鳖甲(先煎)、钩藤各15克,枸杞子12克,炙龟板、干地黄、怀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续断9克,生甘草6克。

3.脾胃虚弱型

症状:经闭较久,乳汁自溢或挤之有乳,色白质清稀,乳房无胀痛反应,头晕心慌,神疲乏力,饮食不香,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而软。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固肾。

主方:归脾丸(《济生方》)加减。

用药:炒麦芽30克,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茯苓各10克,煨木香、炒酸枣仁、桂圆肉各9克,陈皮、炙远志各6克,砂仁(后下)5克。

4.脾虚痰湿型

症状:形体肥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渐至闭经不孕;或有乳汁自溢;或乳汁挤压而出,质清稀或浓稠,胸闷腹胀,口中淡腻,饮食不香,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滑。

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主方: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合五味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用药:党参15克,制苍术、白术、茯苓、制香附、六曲各10克,陈皮、木香、白芥子各6克,制半夏、炙甘草各5克。

5.阴虚胃燥型

症状:经闭,乳头瘙痒而溢出浓稠乳汁,常伴有口干心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燥,活血通经。

主方:瓜石汤(《刘奉五妇科》)加减。

用药:全瓜蒌15克,生地、石斛、瞿麦、川牛膝各12克,玄参、麦冬、车前子、益母草各9克,黄连6克。名医秘招荟

1.包海燕

温阳化痰汤

组成:熟地、焦白术、川贝母、川芎、桃仁、炒麦芽各15克,皂角刺、仙灵脾、鹿角胶各10克,巴戟天、牛膝、枸杞子各9克。

加减:腰痛、足跟痛,加杜仲、续断、补骨脂;口干咽燥,加麦冬、知母;五心烦热,加知母,生地易熟地;服药期间有经前期征兆,加红花、益母草。

用法: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

功效:温补肾阳,滋阴清热,活血祛瘀。

主治:溢乳-闭经综合征。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25例,治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摘自《内蒙古中医药》1988.(1):15)

2.李秀珍

加味逍遥散

组成:麦芽60克,白芍15克,当归、柴胡、白术、茯苓、薄荷、香附、青皮各9克。

加减:月经先期,量多或淋漓不断,舌红苔黄者,加丹皮、栀子各9克;闭经,月经后期,量少,加泽兰叶15克,红花9克,当归改为15克。

用法:每日1剂,经期停止服药,闭经者连续服药,直至PRL值正常。服药30剂PRL值不降者为无效。

功效:行气解郁,活血通经。

主治:高泌乳素血症(闭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4例,降至正常值者49例,占90.74%,好转5例,全部有效。(摘自《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39)

3.邝安堃

生麦芽汤

组成:生麦芽100~200克。

用法:每日一次,连服1~3个月。

功效:回乳。

主治:溢乳症,产后回乳,溢乳闭经综合征。

临床疗效:治疗溢乳闭经综合征18例(8例证实垂体瘤)。(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180页)

4.俞瑾

清肝补肾汤

组成:生地18克,炒栀子、当归、黄精、仙灵脾、补骨脂各12克,丹皮、炮山甲各9克,柴胡、青皮各6克。

功效:清肝火,解肝郁。

主治: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而出现肝郁化火和泌乳素水平升高者。

临床疗效: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补肾治疗失败而血PRL水平高者,投以本方后,血PRL水平分别由>650nmol/L降为292.8nmol/L和337.5nmol/L,病人出现排卵现象。

按语:对溢乳闭经综合征,中医著作尚无记载,但按其临床表现可以作一探索。本病由于是血PRL水平增高而导致溢乳闭经,这与原来性腺轴功能或泌乳素对性腺轴影响情况相关,即中医“肾”的功能状态相关。本方和生麦芽汤配合使用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的基础。(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180页)第六章 痛经

痛经是指每逢行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痉挛性腹痛或腰部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病症。该病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多在经前1~2天或经期第1~2天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以阵发性绞痛或胀痛、坠痛,甚至可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及肛门等处疼痛的症状。

痛经分为原发、继发两类。本书只讨论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病因可能有下列三种:(1)在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了较多的前列腺素,使其在月经血中含量增高,作用于子宫肌层,使之收缩甚至引起痉挛而痛。(2)如子宫过度倾屈、子宫颈口或颈管狭窄、子宫畸形、宫腔粘连、膜样月经等,均使经血外流受阻,刺激子宫,使之收缩加强而痛。(3)每个妇人的痛阈和耐受性不同,在神经过敏者及对月经生理认识不足而产生恐惧心理的人,多会痛经。

西医治疗痛经多是对症治疗,以止痛、镇静、解痉为主。常用复方阿司匹林、消炎痛、氟灭酸、安定、氯丙嗪、阿托品、度冷丁、吗啡类药物治疗。此外尚可用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扩张宫颈,使经血流畅。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这虚实两类。前者或肝郁气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或因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或因湿热稽留于冲任、胞中,与经血相搏结,经血流通受阻,故而不通则痛。后者或因胞宫虚寒,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经行血海更虚,胞脉失于濡养而致不荣则痛。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少腹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为主症。兼有急躁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赤芍15克,当归、川芎、红花、元胡、五灵脂、丹皮、乌药、制香附各10克,桃仁、枳壳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如兼热,月经超前,色红气秽,口干心烦,舌质红者,加生地15克,黄连6克以清热止痛。

②若夹寒,小腹冷痛者,加吴茱萸、艾叶各8克以温经止痛。

③如肝郁化火,经期延长,口苦,苔黄者,加夏枯草15克,炒栀子10克,以清泻肝热。

2.寒湿凝滞型

症状:以经前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而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为主症。兼有大便溏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当归、赤芍各15克,炒小茴香、干姜、元胡、制乳没、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包)各10克,肉桂6克。

加减:如痛甚而厥,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加制附子、艾叶各10克,细辛3克,以温通阳气。

3.胞宫虚寒型

症状:以经期、经后小腹冷痛,痛连腰骶,喜温喜按,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薄为主症。兼有腰膝酸冷,小便频数、清长,色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暖宫,调血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用药:当归、党参、赤芍、续断各15克,吴茱萸、桂枝、制附片、艾叶、川芎、阿胶(烊化)、麦冬各10克。

加减:①如手足不温,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因其阴柔碍阻滞血。

②若小便频数明显者,加破故纸15克,益智仁10克,以温肾缩泉。

4.气血虚弱型

症状:以经期、经后小腹隐痛下坠或空痛,痛时喜揉喜按,经量少。经色淡,经质稀薄为主症。兼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无华,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主方: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党参、黄芪、鸡血藤各20克,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枸杞子各15克,川芎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

加减:①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者,加阿胶(烊化)、龙眼肉各10克,以养血安神。

②兼肾虚,腰腿酸软甚者,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各10克,以补肾。

③血虚有寒,小腹冷痛者,加阿胶(烊化)、艾叶、香附各10克,木香3克,以补血祛寒。

5.肝肾亏损型

症状:以经期、经后小腹隐痛,腰骶部酸痛,月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薄,头晕,耳鸣,潮热为主症。兼有健忘,怔忡,失眠,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补肾养肝,养血止痛。

主方: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紫石英20克,杜仲、当归、白芍、菟丝子、枸杞子、怀山药各15克,山萸肉、续断各12克,阿胶(烊化)、巴戟天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小腹两侧痛者,加小茴香6克,橘核12克,以调气止痛。

②两胁疼痛者,加郁金、川楝子各9克,以理气止痛。

③夜尿频数而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各10克,以温肾缩泉。

6.湿热下注型

症状:以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经来时低热起伏,带下黄稠为主症。兼有平时小腹时痛时止,经来疼痛加剧,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用药:生地、红藤各12克,当归、川芎、白芍、制香附、败酱草各10克,薏苡仁15克,桃仁、红花、莪术、元胡、丹皮各8克。名医秘方荟萃

1.张良英(1)痛经的病机:经期胞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从临床看,以实证居多,亦即寒、热、湿、瘀等阻碍气血运行而导致痛经。(2)痛经的轻重:腹痛虽重,经休息、热敷、热饮或服一般止痛药可减轻者,程度属轻,多为功能性失调所致,检查一般无生殖器官病变;若疼痛剧烈,甚痛致昏厥,每逢经期必须针药止痛者,程度为重,多提示有器质性病变存在,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肿瘤。(3)腹痛的属性:如绞痛、冷痛者,多属寒;灼热痛者,多属热病;胀痛、刺痛者,多属气滞血瘀;坠痛者,多属气虚不足;伴腰酸痛者,多属肾虚。(4)要注意痛时的兼证,为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主要包括月经的情况及全身症状、舌脉等。(摘自《云南中医药杂志》1999.20(6):1)

2.刘云鹏

临床所见,痛经多发生于未婚少女,且以寒凝血瘀为多。故温经散寒为治痛经之大法。如夹杂瘀证,应佐以活血,是为温阳化瘀法;如夹杂血虚,应佐以养血活血。

痛在经前、经期属实,痛在经后为虚,但既有疼痛必兼瘀滞,故痛在经前、经期则可大胆行气活血,气顺瘀去则疼痛自止。痛在经后必然疼痛绵绵,是血海不足,胞脉失养,气虚血滞无力流通之故,法应补中求通,使正气得复,瘀血得治则痛经自止。

总之,治痛经应虚中求实,实中求虚。平素注重调理。寒者宜温,虚者宜补,气结宜散,血瘀宜活。使正安邪去,痛经可愈。(摘自《妇科治验》刘云鹏著)

3.裘笑梅《景岳全书·妇人规》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据此,痛经临床当分虚、实两大类。(1)实证

气滞血瘀型: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气机不利,血运不畅,血滞胞脉而痛经。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裘老自拟调经定痛散(生地15克,当归、白芍、川楝子、木香、元胡、乌药各9克,川芎、乳香、没药(均去油)各5克)。宜在经行前3~5天开始服,经转第二天或经净后止。此乃裘老治疗气滞血瘀痛经之秘方,临床卓有疗效。

寒湿凝滞型:经期涉水淋雨,饮食生冷,寒邪滞于胞宫,血得寒则滞,经血运行不畅不通而作痛。治宜温经散寒,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肉桂、防风、细辛、当归、艾叶、川芎、干姜)。(2)虚证

气虚血少型:脾胃虚弱,化源不充,久病,多产,气血双亏,经行之后,血海愈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治宜补气养血,用胶艾八珍汤合圣愈汤。

脾肾虚寒型:素体脾肾阳虚,胞宫虚寒,血失温运,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温经补虚,方用温经汤、当归建中汤之类。

肝肾阴亏型:禀赋怯弱,久病,多产,房劳过度,精血亏损,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行作痛。治宜益肾养肝,方用调肝汤、一贯煎之类。中医治肝肾阴亏兼肝气郁结者,以一贯煎为主方,随证加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之品,每有良效。(3)对痛经的辨证,应掌握如下要点:

气滞为主者,胀甚于痛,常感时痛时止。

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多持续作痛。

实证为主者,经前或经行作痛,痛时拒按。

虚证为主者,经后作痛,痛时喜按。

寒证为主者,绞痛,得热痛减。

热证为主者,刺痛,得热痛增。(摘自《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4.哈荔田

治疗痛经,依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强调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1)温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寒,误食生冷,涉水淋雨,血因寒凝,瘀阻冲任,不通则痛,痛多剧烈;或因脾胃阳虚,寒从内生,拘急挛缩,抽引作痛,喜按。二者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以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或温经汤以温阳通经。(2)清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热,肝郁化热,血热气实,脉络不通,腹痛剧烈,多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清热通经。如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者痛经,则多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之六味或麦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女贞子、旱莲草、续断、寄生、杜仲以滋补肝肾,知母、生地、丹皮、地榆以清热凉血,丹参、刘寄奴以化瘀通经。如因痰湿壅盛,痰热互结而痛经,用温胆汤加川楝子、元胡以清热涤痰,行气活血。(3)行而通之

痛经之因气滞血瘀之实证者,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活血消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主要机理:①偏于气滞者,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以调气定痛;②偏于血瘀者,多用膈下逐瘀汤以行瘀定痛。

此外,临床也须兼顾,如夹寒,加吴茱萸、小茴香、乌药;夹热,加牡丹皮、生地、白芍。(4)补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虚者,多由气血亏虚,运行迟滞所引起。临床上,虚性痛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

气虚及血,治从心脾,兼予行气化瘀,用归脾汤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补气养血;刘寄奴、元胡、川楝子、乌药等行气活血。

血虚及气,治从肝肾,兼予活血行滞,用归、芍、杜仲、女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滋补肝肾,兼以刘寄奴、五灵脂、赤芍、元胡、香附等通瘀活血。

此外,痛经的服药方法,临床也宜讲究。一般经前或经期腹痛者,多在经前一周连续服药,以迎而夺之,见经后即停药;经后腹痛,宜在见经第一天起服药,经尽停服,继于养血之方,连服3~5剂。如此,连续治三个周期,才能巩固疗效。(摘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5.夏桂成

月经者,生殖之表象也,与肾有关,经水出诸肾。肾者,阴阳也。阴阳消长、转化的特点相对于月经分为四个时期。(1)行经期:重阳必阴,由阳转阴,称为转化期,由气血的活动,推动月经来潮。(2)经后期:阴长阳消,故称阴长期,为子宫血海奠定物质基础。(3)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生阴转阳,故称转化期,测量基础体温呈高温相。

多年临床观察,痛经的治本方法,在于调周补肾阳,重点掌握月经周期后半期的调治,即经间排卵期,或经前黄体期的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经间排卵期,气血活动顺畅,排出卵子,阳气始旺,这是生殖节律的变化,治疗上当滋阴助阳,调气活血,促进排卵顺利。用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白芍、怀山药、山萸肉、熟地、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先煎)各10克,红花6克)。主治功能性痛经、经间排卵期交替发作疼痛。(4)经前黄体期:是阳长至重时期,所以维持阳气的旺盛,非常重要。治疗上当以养血补阳,稍佐疏肝理气之品。方用毓麟珠加减。

治本之中的几个有关问题:(1)注意排除发育因素及器质性疾病。(2)不可忽视心理因素。(3)观察前列腺素的影响。(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5.(6):19)

6.梅九如

梅老根据临床经验,制定了治疗痛经的基本方(失笑散、白芍各15克,当归、香附、元胡、桃仁、茺蔚子、丹参各10克,川芎6克)。具有活血化瘀,调和冲任之功效,主治血瘀痛经。

梅老设立“活血化瘀”八法:(1)行气活血化瘀法:七情内伤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气滞血瘀,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理气药见效尤著。基本方中加乌药9克,炒柴胡6克,沉香3克。气郁痛甚加郁金、莪术各10克。(2)清热活血化瘀法:情志内伤,肝阳相火偏亢,热入血分,冲任失摄,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消兼施,于基本方中加炒大黄、牡丹皮、炒栀子各10克;如热甚者,加龙胆草、黄芩各10克。(3)温经活血化瘀法:贪凉饮冷,坐卧湿地,房事后感受寒冷之气,以致寒滞胞宫,血得寒则凝结不行,留聚为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血得温则行,其痛乃止。治在基本方中加官桂、干姜各5克,小茴香4克,吴茱萸3克。(4)止血活血化瘀法:冲任受损,血随气行,妄行无度,如崩中之症。治宜止血活血并用,通守兼顾,初期以基本方配伍止血药;后期宜多用活血药,少佐止血药。(5)益气活血化瘀法:中气不足,统摄无权,经行淋漓不尽,腹痛隐隐,经色淡,夹有血块。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法,在基本方中加黄芪30克,熟地15克,党参、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6)养血活血化瘀法:素体阴虚阳亢,血虚气滞,热灼胞络。治宜养阴凉血,理气化瘀,柔肝止痛,基本方加煅龙牡各30克,生地、旱莲草、阿胶各15克,女贞子10克。(7)利水活血化瘀法:用于气滞血瘀而引起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而浮肿,基本方中加黄芪20克,茯苓、车前子各15克,怀山药12克,白术、泽泻各10克。以益母草100克先煎,代水煎药。(8)祛风活血化瘀法:用于营卫不和,感受风寒,或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证。前者基本方中加苏叶10克,荆芥、防风各6克;后者基本方中珍珠母30克,夏枯草、白蒺藜、黄芩各10克,柴胡6克。(摘自《江苏中医》1999.20(11):4)

7.姚寓晨

辨治痛经,推崇补肾固督务本:

一般寒性痛经,属实者,予辛热与甘温并用,常选用肉桂、吴茱萸、干姜、仙灵脾、仙茅以温经散寒,温肾补督;属寒者,则重用气药与阳药的配伍,选用大队甘温,血肉有情之品,如炙黄芪、党参、紫河车、紫石英、鹿角片、当归以气中补阳,温肾壮督。

辨治痛经,侧重于调气和血治标:

紧扣寒热虚实四字。对于气寒血凝冷痛,治宜温气散寒暖宫,方选《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药用干姜、香附、仙灵脾、紫石英等;对于气热血壅灼痛,治宜清气和络凉宫,方选芩连四物汤加马鞭草、丹皮、丹参、川楝子等;对气滞血瘀胀痛,治宜行气活血畅宫,方选柴胡疏肝散加路路通、失笑散、莪术等;对于气虚血亏隐痛,治宜补气生血养宫,方选圣愈汤加补骨脂、菟丝子、香附、干姜。(摘自《新中医》1991.(4):7)

8.蔡小荪

痛经之证,一般皆以止痛为主。蔡老则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认为痛经病大多系经血排出障碍,瘀滞不畅引发疼痛。

蔡老以《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为原则,治以“通法”为主,以养血通络为大法;养血以四物汤温养,使血得温而行;通络以牛膝、香附、丹参、延胡索、红花理气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对痛经而言,兼证众多。如寒凝瘀滞者,加木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煨姜以温通;如肝郁气滞血瘀者,加乳香、台乌药、莪术、金铃子以行气活血;如宿瘀内结之膜样痛经者,以川牛膝、土牛膝、没药、失笑散为主,另加花蕊石、桂心、桃仁。

蔡老强调指出:痛经之证病虽在血分,但调血之法,皆当以调气为先导、为枢纽。故治痛经,常用香附、台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等以理气通达。(摘自《上海中医杂志》1999.(2):30)

9.王绵之

痛经常见病因为肝郁,肝郁可因情志不遂所致,亦可因脾虚生化无源而血虚,故临床上肝郁血虚常同时出现。王老多疏肝养血并用,常以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5):37)

10.孙文颖

痛经之病,症见瘀滞,血块多者,论其治法,当立足于行气活血破瘀之法。切不可虑其经量多而弃活血行瘀之药不用,反而妄投寒凉止血、酸敛收涩之品。若此,则痛经不惟不瘥,反致经水淋漓不尽,后患无穷。(摘自《新中医》1993.(6):6)

11.刘孟安

当归止痛汤

组成:当归30克,元胡、川芎、白芍各20克,甘草9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香附、乌药、五灵脂、桃仁;寒凝血瘀,加吴茱萸、桂枝、肉桂、五灵脂;血热夹瘀,加生地、丹皮;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生熟地;肾虚,加熟地、肉苁蓉、杜仲、巴戟天;头痛,加白芷、全蝎;乳房或乳头痛,加王不留行、麦芽。

治疗方法:每日1剂,于经前5天开始服,服至经净痛止,连服2~5个月经周期。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治疗86例,结果痊愈62例,占72.3%,好转18例,占20.9%,总有效率为93.2%。(摘自《中医杂志》1988.(5):30)

12.杨昔年

玄灵止痛汤

组成:醋炒五灵脂、延胡索、白芍各10~30克,当归、川芎、甘草各10~20克。

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寒凝血瘀型,加艾叶、吴茱萸各10~15克;血热夹瘀型,加丹皮、栀子、黄芩各10~20克;气血虚夹瘀滞型,加黄芪、党参、熟地各10~2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日服3~4次,每次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临床运用:本组110例,经治疗后,痊愈84例,治愈率为76.4%,有效率为91.8%。(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1):12)

13.孙宁铃温经止痛散

组成:丹参30克,肉桂、三棱、莪术、红花、当归、五灵脂、延胡索各12克,木香10克。

治疗方法:将上药制成冲剂,每剂药分成2小袋,每袋10克,于经前2天开始服用,每日2次,每次1袋冲服,持续至经末后3天停服,连服三个月经周期。

功效: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198例,经1~3个月经周期治疗,痊愈103例,占52.02%,好转70例,占35.35%,无效25例,占12.63%,总有效率87.37%。

按语:本方适用于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原发性痛经,血流速度加快及流态改变者。(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7):5)

14.袁耀先

加味芍药汤

组成:延胡索、白芍、香附各10克,甘草3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连服3剂,在月经前1天或有行经先兆时服。

功效: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主治:室女痛经。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16例,14例痊愈。(摘自《北京中医》1983.(1):33)

15.高开泉

金荞麦根汤

金荞麦根50克(鲜品则用70克)。

上药为1剂量,水煎分2次,每次约服200毫升,经前3~5天用药,连服2剂,服用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一般服3个疗程。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方经治30例,痊愈19例,占63%,好转9例,占30%。总有效率93%。(摘自《中医杂志》1990.(8):39)

16.汪明德

细辛汤汪氏自拟方

组成:细辛10~15克,制川乌10~12克,肉桂3~6克,当归15~30克,赤芍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失笑散(包)18克,广木香10克,全蝎3克。

月经量多加鹿衔草30克,腹胀加槟榔15克。

治疗方法:从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本方,每日1剂,至经期第3~4天停止,每月6~7剂。经后治疗,于月经后开始服用乌鸡白凤丸,每日3次,每次1丸,至下次经前3天接服汤剂。

功效:温经散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观察治疗51例,总有效率达100%。

按语:根据临床观察,诸多辛热药中,止痛之功当首推细辛。昔囿于“细辛不过钱”之说,一般医者用量每在3克以下,使其止痛作用往往不能发挥。其实细辛用于汤剂中,其量不必小于其他药物,如张仲景诸方中细辛剂量与麻、桂、姜等并无差异。现代也有人用动物实验及人体观察,大剂量细辛煎剂未发现毒副作用,而止痛效果却增加。(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7):17)

17.于荣

益肾通经汤

组成:怀山药10~2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0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各10克;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阿胶各15克;寒湿内盛,加肉桂、吴茱萸各9克,木通10克。

治疗方法:经前1周取上药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经后服肾气丸。

功效:养血活血,温经理气止痛。

主治:室女痛经。

效果:治疗88例,痊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摘自《四川中医》1988.(11):33)

18.杨承先

痛经饮

组成:益母草、炒白芍各30克,炒小茴香、醋延胡索、当归、炒川楝子各10克,川芎、台乌药各6克,甘草5克。

加减:经前痛,加青皮6克;经期痛,加炮姜6克;经后痛,加党参、熟地各15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经前3~5天服用,连服1~3个月经周期。

功效:行气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室女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治疗92例,服本方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有效率达100%。(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1):33)

19.江建南

痛经宁

组成:益母草15克,白芍12克,炒蒲黄、生蒲黄、五灵脂各10克,当归、川芎、桃仁各9克,红花6克,甘草3克。

加减:肝郁加柴胡9克,香附12克;寒湿盛加细辛3克,桂枝、吴茱萸各9克,熟地9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于行经前7天开始服至行经日止。可连服1~3个月经周期。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运用本方治疗50例原发性痛经,结果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6%。(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4):44)

20.陈爱莲

益气化瘀汤二方(1)行经期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益母草各12克,炒蒲黄、白芍各10克,五灵脂、当归、制香附、川芎各9克,三七粉(冲服)5克。

如下腹畏寒胀痛,加肉桂3克;乳房胀痛,加柴胡9克。(2)经间期方:菟丝子、党参各15克,何首乌、白芍各12克,肉苁蓉、熟地、杜仲、桃仁各10克,当归身、蒲黄各9克。

治疗方法:上方均水煎服,每日1剂,其经间期方于月经第15天开始服用,连服1周。功效:益气化瘀。

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共观察30例,痊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摘自《广西中医药》1993.(1):16)

21.李维华

化瘀消膜汤

组成:三棱、莪术、炒蒲黄、炒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香附、菟丝子各10克,当归、山楂、党参各15克,血竭(冲服)2克。

加减:兼有寒象者,加肉桂6克,仙灵脾、艾叶各10克;兼有热象者,加赤芍、黄芩各10克。

治疗方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服至下次行经即停。连续服用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消膜定痛。

主治:膜行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共治疗32例膜性痛经患者,结果24例痊愈,6例有效,2例无效。一般服用2个月经周期即获显效。(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2.(3):129)

22.徐斌超

化瘀散膜汤

组成:山楂20克,青皮、蒲黄、五灵脂各12克,血竭粉10克。

加减:偏热型,加红藤、制大黄;偏寒型,加小茴香、炮姜;至经期蒲黄宜炒,血竭粉易三七粉。

治疗方法:月经净止日起,每日1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全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治疗30例,全程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86.7%。(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34)

23.胡彭寿

化瘀止痛汤

组成:丹参9~15克,当归、泽兰叶、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棱、牛膝、失笑散(包)、制香附、益母草、延胡索各9克。

加减:怯冷畏寒明显者,加肉桂;有乳胀等肝气郁结症状者,酌加柴胡、橘叶。

治疗方法:经前3~4天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再服2~3剂。平时根据气滞血瘀和胞宫虚寒等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逍遥丸、四制香附丸、艾附暖宫丸等。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8例,全部治愈。其中8例不孕患者有5例怀孕。治疗3~4个月经周期痊愈者共21例,占75%。(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3.(3):11)

24.刘颖

活血痛经散

组成:当归7克,川芎4克,丹参9克,生蒲黄、台乌药各6克,五灵脂、香附、白芍、桃仁各5克,肉桂3克。

治疗方法:共研细末,10克为1包,于经前3~5天或经期服用,日服2次,每次1包。

功效:逐瘀,理气,通阳。

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用本方加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16例,显效9例,好转5例。(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6.(1):26)

25.刘稚超

痛必宁冲剂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党参、肉桂、黄芪、莪术、元胡、牛膝各等份。

上药制成冲剂,每袋10克。

治疗方法:①原发性痛经,经前2天开始服至月经第二天,每日3次,每次1袋10克,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②炎症继发性痛经,经前5天开始服至月经第二天,用法同前。

功效:补气调经,散寒祛瘀。

主治:原发性、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用本方治疗65例痛经病人,结果痊愈53例,占81.4%,总有效率为96.9%。(摘自《中医药学报》1991.(5):39)

26.谢春光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各等份。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药粉0.4克。

治疗方法:中度疼痛患者每次服6粒,重度疼痛每次8粒,均每日3次。

实证痛经(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和肝脾不和型)患者,在每次月经来潮前2天开始服药。

虚证痛经(气血虚弱型、肝肾阴虚型)患者于经净后第1天开始服药。

无论实证、虚证,均服药7天为1个疗程,共服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功效: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慢性附件炎)。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90例,结果痊愈48例,占53.3%,显效23例,占25.6%,有效12例,占13.3%,无效7例,占7.8%,总有效率为92.2%。(摘自《中医杂志》1989.(8):33)

27.聂玉英

痛经灵胶囊

组成:党参、黄芪、桂枝、川牛膝、白芍、甘草各10克,川芎、丹皮各6克,吴茱萸4克。

治疗方法:共研细末,过80目筛,装胶囊,每粒净重0.5克,每次服5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服药于经前1周开始至月经干净停药,此为1疗程。一般多在两个疗程内获愈。病愈后,应继用1个疗程。

功效:益气养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痛经(原发性、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60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0年。经治疗60例全部获效。(摘自《四川中医》1987.(7):37)

28.万仪辉

红兰花酒剂

组成:益母草60克,红花、当归各10克,川芎5克,黑胡椒7粒。

治疗方法:以上诸药,用白酒500毫升浸泡48小时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20毫升,服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84例,以少腹疼痛如刺,经色多紫黯或夹有血块为主症。服药1个疗程,经来疼痛消失者211例,占74.3%;服药2个疗程疼痛基本消失者66例,占23.24%;服3个疗程无效者7例,占2.46%。

经验体会:本方系《金匮要略》红兰花酒方加味而成,原方主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本方适宜用于血瘀气滞证患者,尤以血瘀为主之痛经者,本方制作简单,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满意,简便效验,值得推广。(摘自《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4):37)

29.王希浩

养血和血汤

组成: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香附12克,当归、川芎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型加蒲黄、血竭;阴虚血滞型,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楝子;肝肾亏虚型,加熟地、山萸肉、续断;便溏加土炒白术、茯苓;呕吐兼畏寒肢冷,加吴茱萸;口苦心烦加竹茹。

治疗方法:每日1剂,一般在经前7天开始服药,直至月经来潮。

功效:行气活血养血。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62例,结果痊愈31例,显效21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摘自《中医杂志》1988.(5):41)

30.李伯先

乌沉定经汤

组成:台乌药、砂仁、香附、延胡索、当归、柴胡、熟地、菟丝子各10克,白芍、茯苓、怀山药各15克,甘草、黑荆芥各6克,木香3克。

加减:行经心烦潮热者,加地骨皮、丹皮、栀子各10克;白带量多者,加白扁豆15克,车前子、生牡蛎、生龙骨各10克;行经胸闷气短,乳房胀痛者,加丹皮、栀子、枳壳各10克;并发头痛失眠,心悸怔忡者,加柏子仁、远志各1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于经前少腹胀痛时服2剂。连服1~3个月经周期。

功效:健脾补肾,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42例,经治疗205例痊愈,35例显效,2例无效。(摘自《国医论坛》1989.(6):26)

31.刘晓东

温脐化湿汤

组成:白术30克,莲子、巴戟天各18克,怀山药15克,白扁豆、茯苓各10克,白果6克。

加减:经前小腹冷痛,加桂枝、吴茱萸、台乌药;小腹胀痛,加香附、小茴香;腰痛甚加牛膝;经后腹痛加四物汤;舌质有瘀点者,加五灵脂、川芎。

治疗方法:每日1剂。于月经过后第10天开始服用,连服8剂停药,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3个疗程。

功效:祛寒利湿,行气活血。

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0例痛经,治愈38例,占76%,好转8例,占16%,总有效率为92%,无效4例均为继发性痛经,占继发性痛经的40%。(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5):24)

32.冯宗文

乌梅止痛汤

组成:乌梅、白芍各30克,炙甘草15克,当归、川芎、熟地、黄连、黄柏、桂枝、附片各9克,姜炭、细辛各6克。

加减:寒象偏重者,加川椒、艾叶各9克;热象明显者,加川楝子12克,酌减量或去桂枝、附片、细辛;倦怠,脉虚软者,加党参15克;经血有块,痛剧者,加蒲黄、五灵脂各9克,延胡索12克,去熟地;量少色黯者,加桃仁、红花各9克,乌梅减至15克,去熟地;经量多者,去桂枝、川芎;兼腹胀者,去熟地,加香附12克;腰胀痛,加乌药9克;腰酸痛,加续断、巴戟天各9克。

治疗方法:痛经时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痛止停服,下次经期开始,不论痛与不痛,再服1~3剂。

功效:温阳散寒,养血疏肝,清热止痛。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42例痛经,结果痊愈24例,占57.1%,显效1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6%。(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0.(3):18)

33.王星田

调经定痛汤

组成:当归20克,炒白芍、茯苓各15克,制香附、白术各12克,柴胡、枳壳、川芎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若痛而且泻,食少乏力,加陈皮10克,党参12克;舌红苔黄,心烦口渴者,加丹皮、栀子各10克;带下黄稠,苔腻,脉濡数者,加黄连6克,黄柏10克;耳鸣腰酸,脉细弱者,加山茱萸12克,巴戟天15克;小腹冷痛,温熨则舒,加熟附片9克,肉桂5克;痛而且胀,引连胁乳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0克;痛处固定,经色紫黯有血块,加五灵脂、蒲黄各10克;经后绵绵作痛,面色白,神疲倦怠,加熟地、黄芪各20克,益母草15克;痛如针刺,剧烈者,加桃仁12克,丹参20克,或在服汤药时冲服三七粉2克,每日2次。

治疗方法:每日1剂,疼痛剧烈时,每日2剂,煎成混合,昼夜3服,功效:疏肝理气化瘀,健脾养血调经。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痛经41例,结果痊愈13例,占31.7%,显效25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为100%。(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0.(1):21)

34.沈仲理

热性痛经方

组成: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赤芍、炒五灵脂、生地各12克,当归、川芎、金铃子各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于经行腹痛开始服。膜性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黄连、公丁香各5克,川贝母10克,肉桂3克,共研细末,每剂分成5包,每日一包,分两次化服,吐止即停),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次6克,日服2次。

功效:清热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偏热者。

临床运用:本方系上海名医沈仲理先生用以治疗热性痛经(经来腹痛剧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经验方,用之临床,颇有效验。寒性痛经不宜。(摘自《中医杂志》1989.(1):44)

35.孙济仁

三香调经止痛方

组成:制香附、延胡索、益母草各15克,白芍12克,广木香、当归、炒五灵脂各10克,白芷、川芎、炙甘草各6克。

加减:寒盛加生姜5片;肾虚加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各9~12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痛剧随时服。

功效: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7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5例,无效4例,痊愈和显效率为84.2%,总有效率为93%。(摘自《中医杂志》1985.(5):39)

36.吕峰

加味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克,红花、当归、生地各10克,牛膝9克,赤芍、枳壳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于经前2~3天开始服药,一般服5~6剂,持续3~4个月经周期。

功效:活血逐瘀,疏肝理气。

主治:瘀滞型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3例瘀滞型痛经,结果痊愈27例,占81.8%,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97%。(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7.(1):14)

37.江明旺

化瘀止痛膏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炒白芍、吴茱萸各100克,肉桂、细辛、川牛膝各30克,炙甘草50克,丹皮20克。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时取20克药末,加30度白酒(原白酒加开水稀释),少许凡士林调匀,经前3天敷于脐部,经至敷于关元穴,胶布固定,经净取下。痛甚者用热水袋加温。连敷1~3个月经周期。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膏治疗痛经80例,结果痊愈41例,好转39例。(摘自《陕西中医》1991.(12):536)

38.崔周燮

三味痛经膏

组成:五灵脂、郁金各250克,冰片10克。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瓶中备用。在月经前3~5天,选关元、中髎两穴,每穴取15克粉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摊于纱布块上,敷贴于穴位,外用胶布固定。月经来潮后2~3天无腹痛去掉膏药。

功效:舒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原发性及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3例痛经,结果治愈31例,好转2例,一般均在2~3个月经周期治愈,尤其对原发性痛经效果更明显。(摘自《吉林中医药》1992.(6):16)

39.施亚萍

活络发泡膏

组成:取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

治疗方法:用时取麦粒大小一团,置于2厘米×2厘米的胶布中心,贴于中极或关元穴。每月经前5天贴一次,月经始潮或觉腹痛贴第二次,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注意事项: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当时或稍后即出现水泡,常2~3天逐渐干瘪结痂。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痛经82例,结果显效5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1.24%。(摘自《北京中医》1991.(5):28)

40.许曼理

痛经外敷散

组成: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各50克,樟脑3克。

治疗方法:先将樟脑以外的各药分别研成细末,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共水煎2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研细末加樟脑备用。

经前3天取5克药粉,用黄酒数滴,拌成糨糊状,外敷脐中,用护伤膏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经行3天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至治愈或微痛为止。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外敷脐中以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60例痛经,结果治愈52例,占86.7%,有效6例,总有效率96.7%,一般用药1~2次即愈。(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25)

41.许仁和

痛经1号散

组成:全当归、川芎、制香附、赤芍、桃仁各9克,延胡索、肉桂各12克,琥珀末1.5克。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在经前1~2天或行经时取3克,用30%酒精调和,湿敷于脐部,外衬护创胶或纱布,胶布固定,日换一次,夏天可换2次,连续敷疗3~4次为1疗程。

功效:行气祛瘀调经。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治疗17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4例,有效率76.4%。(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34)

42.朱南孙

化膜汤

组成:蒲黄15克,五灵脂、山楂各12克,青皮5克,血竭粉3克。

加减:偏热者加红藤、制大黄;偏寒者加炮姜、小茴香。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功能性痛经中的膜性痛经。

疗效:治疗30例,痊愈13例,占43.3%,显效10例,占33.3%,有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86.6%。(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43.刘孟安

当归止痛汤

组成:当归30克,元胡、川芎、白芍各20克,甘草9克。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香附、台乌药、五灵脂、桃仁;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桃仁、五灵脂;血瘀夹热者,加生地、牡丹皮;气血亏虚者,加熟地、生地、党参、黄芪;肾虚者,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颈痛者,加白芷、全蝎;乳房胀痛者,加王不留行、麦芽。

用法:每日1剂,经前5天服至月经干净。

功效:行气理气,缓急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疗效:治疗86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62例,占72.1%,显效(症状基本消失)18例,占20.9%,无效(稍有好转或无改善)6例,占7%,总有效率为93%。(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刘孟安)

44.于荣

益肾通经汤

组成:怀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9~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功效:育肾疏肝,行血止痛。

主治:功能性痛经。

疗效:治疗88例,痊愈63例,占71.59%,好转21例,占23.86%,无效4例,占4.55%,总有效率为95.45%。(河南省遂平县医院于荣)

45.田立中

化瘀定痛汤

组成:气滞血瘀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寒凝血瘀者,加附片、干姜、肉桂、吴茱萸;血热夹瘀者,加牡丹皮、栀子、黄芩;气虚夹瘀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功效:行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疗效:治疗70例,痊愈34例(48.57%),好转31例(44.29%),无效5例(7.14%),总有效率为92.86%。(浙江医科大学附院妇女保健院田立中等)

46.陈尚志

痛经宁方

组成:炒当归、丹参、制香附、炒延胡索、炒金铃子各9克,红花6克,炙甘草5克。功效:行血调经,理气止痛。

主治:功能性痛经。

疗效:治疗118例,显效70例(59.3%);有效36例(30.5%);无效12例(10.2%),总有效率为89.8%。(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陈尚志)

47.杨承先

痛经饮

组成:益母草、炒白芍各30克,当归、炒川楝子、醋炒元胡、炒小茴香各10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加减:经前痛者,加青皮6克;行经期痛者,加炮姜;经净后痛者,加党参、熟地各15克。

功效:行气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功能性痛经中偏于气滞寒凝者。

疗效:治疗92例,并随访半年以上,服药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杨承先等)第七章 子宫内膜病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以生育龄30~40岁为多见。发病部位主要在盆腔,属中医的下焦。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同样受到性激素影响而出现周期性的增生、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盆腔内组织的粘连,结蒂组织增生,结节和包块形成。同时出现以痛经与癥瘕为主症的系列症状,如性交痛及肛门坠胀,月经失调,不孕,急性疼痛等症状。

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血行及淋巴播散等,其中以种植学说最受重视。近来发现,免疫因素、卵巢排卵异常和遗传因素等,均可能参与发病。

本病为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的内膜在女性激素作用下,出现增生、分泌等周期性变化,从而使病灶发生充血、渗血、出血及剥脱;腹腔液中巨噬细胞增多,前列腺素水平增高;常并存高催乳素血症,催乳素水平升高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发生内异症的诸多症状。

西医治疗内异症主要是对症疗法,常选用氟灭酸、布洛芬、芬必得、甲基睾丸素等药物。

激素治疗:①假孕疗法:常用孕、雌激素,如甲孕酮或甲地孕酮、三烯高诺酮(R2323,内美通)、避孕针1号、乙炔雌二醇等。②假绝经疗法:常用丹那唑、棉酚以及GnRH-a或LHRH-A等。此外,必要时可行保守性手术及根治性手术,并定期随访。

中医认为:引起痛经和癥瘕的基本病理为气血瘀阻,所以把内异症归类于中医血瘀证,具体地说是分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范畴。多因肝郁气滞,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湿热稽留,气虚血滞,肾虚肝郁等病因,导致气血不和,血液离经,瘀血形成,留结于下腹,瘀阻冲任、胞宫、胞脉、胞络,以致不通则痛;瘀积日久,形成癥瘕;阻碍两精结合,导致不孕;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可致经量增多,间期延长等。辨证论治

本病是由于离经之血稽留于组织和脏器内,形成瘀血。病变部位主要在盆腔范围内,实属中医下焦血瘀癥瘕,腑气受阻,属里、属实、属瘀,所以“化瘀通腑”为本病的基本治则。

1.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下腹结块,经前、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或延长,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胀痛为主症。兼有平素性情抑郁或烦躁易怒,肛门坠胀作痛,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腑。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丹参20克,川牛膝、桃仁各12克,柴胡、枳壳、制香附、川芎、三棱、莪术、水蛭、苏木各10克,延胡索、川楝子各8克,生大黄6克(后下),蜈蚣2条。

加减:若经前乳房胀痛明显或有结块者,加橘核或橘叶、荔枝核各10克,夏枯草15克,以理气散结,活络止痛。

2.寒凝血瘀型

症状:以下腹结块,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而拒按,喜按喜温,得热痛减,四肢厥冷,不孕为主症。兼有面色青白,月经量少,经行不畅或间期延长,经色紫黑夹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或沉涩。

治法:温经活血,化瘀调经。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赤芍、丹参各15克,炒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制没药、生蒲黄(包)、五灵脂(包)、三棱、莪术、水蛭各10克,吴茱萸3克。

加减:如经前、经期腹痛明显者,加台乌药10克,血竭粉3克(冲服),以温经活血止痛。

3.湿热瘀结型

症状:以经前、经期小腹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经色红或深红,质黏,平时带下量多而色黄质稠味秽为主症。兼有平时低热,下腹结块,婚久不孕,舌质暗红,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滑数而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主方:化瘀利湿汤(《现代中西医妇科》)加减。

用药:荔枝核、赤芍、车前草、生薏仁、败酱草、红藤、连翘各15克,丹皮、三棱、莪术、水蛭、川楝子各10克。

加减:①如经期月经量多者,加益母草15克,茜草炭、贯众炭各12克,去三棱、莪术、水蛭等破血之药。

②如经前、经期腹痛剧烈者,加元胡粉、血竭粉各3克(冲服),以行气活血止痛。

4.气虚血瘀型

症状:以经期小腹肛门坠痛,腹痛拒按,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下腹结块,倦怠乏力为主症。兼有气短懒言,饮食不香,舌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消癥。

主方:益气消癥汤(《现代中西医妇科》)加减。

用药:丹参20克,炙黄芪、党参、赤芍各15克,当归、三棱、莪术、制香附、水蛭各10克。

加减:①正值经期月经量多者,去三棱、莪术、水蛭,加白术15克,艾叶炭、升麻炭各6克,以升阳固冲止血。

②如经期、经后腹痛明显者,加元胡粉、血竭粉各3克(冲服),以行气活血止痛。

5.肾虚血瘀型

症状:以经期、经后,小腹、腰骶或少腹胀坠作痛,腹痛拒按,月经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下腹结块,久不孕为主症。兼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涩。

治法:补肾柔肝,化瘀散癥。

主方:补肾祛瘀汤(《现代中西医妇科》)加减。

用药:赤白芍、菟丝子、女贞子、熟地、枸杞子各15克,川牛膝12克,当归、柴胡、苏木、三棱、莪术、水蛭各10克。

加减:①腰痛明显者,加狗脊、续断、桑寄生各15克,以补肾强腰。

②痛经甚者,加元胡粉、血竭粉各3克(冲服),以行气活血止痛。

6.阳虚血瘀型

症状:以下腹结块,婚久不孕,在经期、经后,小腹及腰骶冷痛,喜温喜按,平素畏寒肢冷为主症。兼有月经量少,色黯淡,质稀薄,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而清长,带下量多而质稀清冷,舌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迟而无力。

治法:温阳活血,化瘀消癥。

主方:经验方。

用药:熟地、怀山药、仙茅、仙灵脾、丹参各15克,制香附、三棱、水蛭、巴戟天各10克。加减:如腹痛甚者,加细辛、血竭粉各3克(冲服),以温阳活血止痛。名医秘招荟萃

1.王子瑜

临床上,内异症的证型虽多,但总以血瘀为致病枢纽。瘀血形成之后,成为有形之实邪,停留于体内,瘀阻于冲任胞宫、胞脉、胞络,日久结块,形成癥瘕;因有瘀血,阻碍其气血变化,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在经前、经期出现剧烈腹痛。不能摄精成孕,新血妄行,致使经行紊乱,经期延长,经血量多。

据此,临床治疗以活血、逐瘀、消癥为其大法。取桃仁、三棱、莪术、水蛭、延胡索、木香、细辛等药制成水丸。根据血瘀为内异症的主要病机,采用活血逐瘀消癥法治疗,可起药专效高之功。(摘自《中国医药学报》1995.(1):57)

2.夏桂成

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属于中医的血癥(瘕)范畴。一般治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活血化瘀消癥,是目前常用的方法。曾经使用过验方脱膜散,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满意。二是抑制排卵,造成闭经,针对内膜异位症的特殊性而治。

临床经验:“补阳消癥汤”是夏老的临床验方,是由当归、赤白芍、怀山药、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蛇床子、紫石英、石打穿组成。该方以补阳药为主,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阳气以维持基础体温高温相水平而消散内异症。该方对控制症状和抑制内异症的发展还是有效的,但根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摘自夏桂成《中医临床妇科学》)

3.何嘉琳

何老治疗内异症,常结合西医学的理论,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认为活血化瘀药配合清湿热药能降低患者的血黏度,改善内异症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抑制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和出血,促进血肿包块的吸收。因此,补肾化瘀能使瘀阻消,胞脉通,胞宫和胞脉功能正常,疼痛消,或能有孕。

何老采用经前、经行、平时三阶段疗法:(1)经前期:经前1周,用补肾温通气血法。选用鹿角片、当归、川芎、姜黄、香附、郁金、三棱、莪术、红藤、蒲公英。(2)经行时:应防多防痛,用温经化瘀止痛法。选用当归、川芎、赤白芍、姜黄、三棱、莪术、失笑散、延胡索、茜草炭、乌贼骨、乳香、没药。(3)平时:应用补肾、清湿、破瘀、消癥法。选用鹿角片、炮山甲、菟丝子、仙灵脾、红藤、败酱草、三棱、莪术、猫爪草、半枝莲、当归、川芎、薏苡仁、茯苓皮。

三阶段之加减法:

经量多,有瘀块,加山楂炭、五灵脂、蒲黄炭。

痛甚,气滞血瘀,加蒲黄、五灵脂、制乳香、制没药。

寒湿凝滞,加葫芦巴、小茴香、姜黄。

久病脾肾阳虚便溏,加炙黄芪、炒补骨脂、煨诃子肉、广木香。

合并盆腔炎,选用丹皮、丹参、制大黄、红藤、败酱草。

混合性内异症,选用人参、夏枯草、皂角刺、海藻。

合并子宫肌瘤,须防经量多,选用猫爪草、山楂炭、半枝莲、茜草炭、乌贼骨。(摘自《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33)

4.李春英

内异症的病机多为虚实错杂,其中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李老临床常以补肾活血法贯穿治疗的始终,祛瘀则气血通畅;补肾养血,调理冲任以养胞宫。

补肾药常选巴戟天、鹿角霜、覆盆子、仙灵脾、仙茅、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桑寄生、熟地。

祛瘀药常选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

补肾活血的用药比例,应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及寒热虚实加以适当调整。临床证实,比单纯使用活血化瘀法效果为佳。

内异症之主症为进行性加剧之痛经,与一般的痛经有所不同。前者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痛期较长,且呈进行性加剧,多为经前少腹胀痛刺痛,临经时痉挛剧痛,甚则休克,经后持续掣痛坠痛,患者多呈经前恐惧感。而后者痛经多为经潮时呈阵发性疼痛,使用行气活血药后经畅,腹痛减轻或消失。

李老在治疗本病时,强调既要化瘀又要散结。如经前多以少腹逐瘀汤和活络效灵丹化裁。药用延胡索、丹参、香附、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小茴香以活血理气止痛而化瘀生新。

瘀血较重加苏木、三棱、莪术、失笑散以行气破血散结,改善微循环。

痛甚加血竭粉3克,三七粉6克冲服,或选地龙、土鳖虫、穿山甲以搜风剔络,活血定痛,化瘀散结。

5.蔡小荪

内异症致不孕率为22%~66%,对此类患者治疗分为三期。

第一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

治以育肾通络法:拟用孕1号方(熟地15克,茯苓、仙灵脾各12克,石楠叶、仙茅、路路通、川牛膝各10克,桂枝、公丁香各2.4克,主治内膜异位症致不孕)合内异2号方(花蕊石、震灵丹(包)各15克,牛膝、赤芍、熟军炭、丹参各12克,当归、香附各9克,生蒲黄10克,主治内异症致崩漏伴腹痛)、内异3号方(皂角刺、鬼箭羽各20克,石见穿15克,茯苓12克,桃仁、赤芍、丹皮各10克,桂枝4.5克,主治内异症致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

第二期(排卵期至经前3~7天):

治以育肾温煦法,拟用孕2号方(生、熟地各15克,茯苓、仙灵脾、旱莲草、怀牛膝各12克,石楠叶、鹿角霜、巴戟天、女贞子、肉苁蓉各10克,主治内异症致不孕)合内异3号方(鬼箭羽、皂角刺各20克,石见穿15克,茯苓12克,桃仁、赤芍、丹皮各10克,桂枝4.5克,主治内异症致留滞胞中,积瘀化热)。

第三期(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

治以化瘀调经止痛法,拟用内异1号方(失笑散、牛膝、赤芍各12克,当归、丹参、香附各9克,川芎、没药各6克,桂枝4.5克,血竭3克,主治内异症致血瘀痛经)。

以上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以慎防堕胎。

另有消癥治本法:

癥瘕是内异症患者共有的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之中,此为本病根本。蔡老按“血实宜决之”法则,于经净后以内异3号方以消癥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3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须长期坚持服药。(摘自丛春雨《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6.韩冰

瘀血内停是内异症发病的病理基础,癥瘕形成是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离经之血积聚,造成盆腔器官严重粘连,破坏了生殖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往往造成不孕。“血实宜决之”,该病的病机特点决定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才能解除痰瘀凝结,胶着相依之势,使血瘀积聚有形之物,缓以消融于无形之中。在用药上宜:(1)以大剂量辛烈窜透,通阳散寒的细辛作为经期用药,临床验证未见毒性反应,且止痛效果较佳。(2)以三棱、莪术为化瘀要药,取其破血行气消积之功。虽大剂量使用,未见血量增多之弊。(3)辅以丹参、桂枝、茯苓、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效果满意。(摘自《天津中医》1995.(6):8)

7.王大增

子宫内膜异位症归属于中医的“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范围内。辨证属里证、属实证、属血瘀证。在治疗上,一般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还应通理腑气以改善盆腔气血瘀滞,即采用“化瘀通腑法”。两者相辅相成,止痛疗效更好。

临床还采用单方验方治疗:(1)七厘散:内服每次1~1.5克,每日1~2次,用黄酒送服,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2)云南白药:内服每次0.5~1克,每日1~2次,有活血止血止痛作用。(3)大黄蛮虫丸:内服每次3~6克,每日1~2次,有破血消癥,逐瘀通经作用。(摘自乐秀珍《妇科名医诊治精华》)

8.江希萍

治疗内异症五法:(1)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适用于以气滞血瘀为主症者。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瘀血积阻下焦,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2)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适用于血瘀癥瘕为主症者。盆腔内结节粘连,附件可触及包块,基础体温多低温相偏高,高温相<12天,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减。(3)补肾养肝,活血调经法:适用于肝肾亏虚,瘀血阻滞下焦之证。子宫骶韧带及子宫后壁可触及痛性结节,基础体温多低温相偏高,方选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4)温肾益精,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病久及肾,瘀血凝结下焦之证。宫体后位,触及痛结节,基础体温单相或高温相呈爬坡,上升时间短,方选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5)化痰利湿,散瘀消癥法:适用于脾气运化不利,痰湿积聚,瘀血阻滞之证。子宫后壁可触及痛性结节,基础体温多高温相短或呈慢爬坡,方选苍附导痰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摘自《江苏中医》1999.20(1):6)

9.张丽蓉

内异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瘀,其基本病理产物为离经之血形成的瘀血。

临床表现为:(1)继发性和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痛在小腹部或腰骶部,或周期性直肠刺痛,肛门憋坠或性交疼痛。(2)月经不规则,经量或多或少。(3)约有50%的患者不孕。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体征、主症,结合可触及增大的子宫,或在后穹窿、子宫骶骨韧带有触痛明显的结节,或见单侧或双侧的巧克力囊肿。

诊治:临床治疗以破血散结,消癥止痛为基本大法。自拟“消结汤”。

组成:黄芪、怀山药、鸡内金、知母、三棱、莪术、水蛭、地龙、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

加减化裁:

气滞血瘀型:以消结汤为主,对于腹痛难忍,于经期加用全蝎、蜈蚣以增加散结止痛之效力;瘀血严重者,加失笑散以化瘀止痛。

寒凝血瘀型:以消结汤加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台乌药以散寒止痛;腰背痛甚者,加狗脊、续断、补骨脂。

热郁血瘀型:以消结汤加草河车、地锦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大便不畅或干燥者,加大黄(后下)以清热祛瘀。

气虚血瘀型:以消结汤重用黄芪,加党参补益中气,减少三棱、莪术的用量;大便溏者,加白术、泽泻、葛根以实大便。

在内服消结汤的同时,可配合外治法:

保留灌肠:以消结汤原方按上述辨证分型中之加减用药,将药煎至50~100毫升,每周灌肠2~3次。

在内服消结汤的同时,以七厘散或血竭粉于后穹窿上药,或与脐部上药,每周2次。

总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率达97%以上。(摘自《天津中医》2000.17(2):2)

10.王法昌

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瘀滞性痛经迴然有别。前者之痛经是经量愈多,夹块大下,则腹痛愈重;而后者之痛经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经血排出不畅所致,若瘀血或蜕膜排出,则腹痛明显减轻。

如经期感受寒湿之邪,或嗜食生冷,致经行少腹冷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用自拟“温少汤”(炒小茴香、台乌药、蒲黄、五灵脂、川芎、白芍、香附、清半夏各10克,肉桂3克)。

如素体虚弱,气虚不足,经量多,色淡红,腹痛下坠,喜按,舌边有齿痕,治宜补气养血,佐以活血祛瘀,方用圣愈汤加蒲黄15克,炒艾叶、桂枝、升麻、香附各10克。(摘自《山东中医杂志》1999.18(8):374)

11.司徒仪

莪棱合剂(三棱、莪术各6克,丹参、赤芍、浙贝母、鳖甲各15克,郁金、枳壳各12克,鸡内金、当归各10克,水蛭4.5克),月经干净2~3天始服,每日1剂,连续服至下次月经前一天,经期停服,3个月为1疗程。(摘自《中医杂志》1995.36(5):296)

12.马敏珠

内异症是属中医“癥瘕”,是沉疴难疗的腹中积聚病症,血瘀是产生本病的关键。方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恢复正常气血运行,对控制病灶扩大,有较好效果。若加用中药灌肠或加服激素,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1)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当归、生地、红花、赤芍、牛膝各9克,桔梗、枳壳、川芎、甘草各6克,柴胡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灌肠汤(红藤、皂角刺、蜂房、赤芍各12克,三棱、莪术各10克,桃仁6克)。

加减变化:寒凝血瘀型,加细辛、附子;气滞血瘀型,加川楝子、蒲黄、五灵脂;热郁血瘀型,加红藤、败酱草;气虚血瘀型,加黄芪、党参、木香;不孕者,加仙茅、仙灵脾。

临床运用:共观察83例,治愈41例(其中妊娠23例),显效27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4%。(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2):16)

13.邵公权

异位汤

组成:三棱、莪术、皂角刺、制香附、柴胡、当归各9克,蒲黄、五灵脂各12克,异位粉(地龙、虻虫、蛮虫、蜈蚣、水蛭各1.2克,研粉备用)6克。

加减:气虚血瘀者,去柴胡、香附,加党参、炙黄芪各12克,炙升麻9克;怕冷加桂枝6~9克,兼有阴道流血加川椒3克;便秘加大黄3~6克;经量多者,于经前去三棱、莪术,加丹参、刘寄奴各12克。少数患者,可合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肝气郁结型)。

疗效:治疗156例,显效89例(57.05%),有效39例(25%),无效(包括反复者)28例(17.95%),总有效率为82.05%。(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邵公权)

14.蔡小荪

内异方

组成:莪术、皂角刺、丹参各12克,炒当归、赤芍、制香附、川牛膝、炙山甲、海藻各9克,血竭、桂枝各3克,干漆4克。

加减:痛经剧烈者,去炙山甲、皂角刺、莪术、海藻、干漆,加延胡索9克,没药5克,失笑散(包)15克;月经过多者,去山甲、皂角刺、莪术、海藻、干漆、桂枝,川牛膝改为怀牛膝,丹参减为6克,加白芍、制大黄炭各9克,花蕊石15克,震灵丹(包)1.2克。此两加减方均于行经前2~3天起服用,连服7剂,经净后服用基本方;肝郁气滞者,加柴胡5克,川楝子、牡丹皮、台乌药各9克;肛门坠痛者,加槟榔9克,枳壳6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克;阴虚者,去桂枝,加生地12克,麦冬、女贞子各9克;肾虚者,加杜仲、狗脊、桑寄生各9克;寒凝者,加吴茱萸3克,炮姜5克;湿热者,加败酱草、鸭跖草各30克。

功效:行气破瘀,软坚消癥。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疗效:应用43例,显效13例(包括治愈不孕4例),占30.2%;有效25例,占58.2%;无效(包括反复者)5例,占11.6%。总有效率为88.4%。(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小荪)

15.刘德傅

内异消散方经前、经期、经后三方。(1)经前方:生蒲黄、五灵脂、丹参、川牛膝各12克,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各9克,刘寄奴15克,三七片(吞服)2片。月经前服5~7剂。(2)经期方:蒲黄炭、五灵脂、炒黄柏各12克,花蕊石30克,香附炭、炒乌药各9克,炒川芎、大黄炭各6克,炙黄芪15克,肉桂3克。月经期服3~7剂。(3)经后方:桂枝、桃仁各9克,赤芍、牡丹皮、昆布、三棱、莪术、王不留行、逍遥丸各12克,炙鳖甲、茯苓、锁阳、仙灵脾、土鳖虫各15克。经净后服5~7剂。

三方辨证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30克;阴虚者,经期方中去肉桂,加侧柏叶、地榆12克,经后方去桂枝、仙灵脾、锁阳,加玄参12克,麦冬、桑枝各9克;便秘加生大黄(后下)3克,瓜蒌仁15克;盆腔包块明显者,加花蕊石30克或皂角刺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温肾。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肛门坠痛,性交痛,不孕等症。

疗效:治疗60例,显效29例(48.33%),好转18例(30.0%),反复11例(18.33%),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为78.33%。(上海市瑞金医院刘德傅等)

16.田映碧

育肾化瘀汤

组成:巴戟天、菟丝子、党参、黄芪、牡丹皮、桃仁、赤芍、香附各9克,仙灵脾、续断、生蒲黄、茜草各12克,红花6克,乳香、没药各5克。

功效: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疗效:治疗42例,痊愈5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其中有10例不孕者,经治疗后有7例妊娠,占70%。(四川医学院田映碧等)

17.王祖倩

温宫散结方

组成:当归、赤芍、五灵脂、延胡索、桃仁、红花各9克,没药6~9克,生蒲黄12克,干姜、小茴香各5克,肉桂3克。

加减:经期量多腹痛,加花蕊石30克,血竭6~9克,口服七厘散0.75克或云南白药0.5克,每日2次;非行经期,加牡蛎30克,夏枯草、昆布、海藻各9克;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2克;瘀热证去肉桂、干姜、小茴香,加牡丹皮9克,红藤、败酱草各15克;恶心加吴茱萸5克。并可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16毫升。若病灶限于直肠窝者,可用上方煎汤作肛内滴注,或取汤液40毫升滴入电极板,作离子透入疗法。

功效:温经行血,祛瘀散结。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见有痛经剧烈,肛门坠痛等。

疗效:12例患者均以上方作住院治疗。其中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66.67%。(上海中医学院附院龙华医院王祖倩等)

18.许润三

克痛汤

组成:党参15克,赤芍、川芎各12克,三七粉2克(分吞)。

加减:经期加琥珀粉1克(分吞);经后加黄精10克;非行经期加三棱、莪术各10克。

用法:第一个月为每日1剂,一个月后改为隔日1剂。3个月为1疗程。

功效:化瘀定痛。

主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见痛经、肛坠、不孕、性交痛、妇检宫颈后壁有结节等)。疗效:治疗11例,痊愈4例,显效6例,好转1例。(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许润三)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癥瘕、痛经、月经期延长、经血量多)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叫“内异症”,而子宫内膜侵入、生长于子宫肌层的则称为“子宫腺肌病”。

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的认为多次分娩,过度刮宫,人工流产或炎症造成子宫肌壁损伤;有的说是过量雌激素刺激;有的说是淋巴及血流转移;还有子宫肌壁手术种植等学说。子宫内病灶多为弥漫性,子宫均匀增大,有时局限于子宫某一部位肌层,使之明显增生而形成子宫腺肌病。

西医治疗药物用睾丸素能缓解痛经。其根治只有行子宫切除术,但要根据年龄、卵巢情况及有否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情况而决定。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寒凝、气滞或气虚导致血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日久成癥;阻碍经血下行则经行腹痛;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则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年轻者多伴不孕症。辨证论治

1.气虚血瘀型

症状:以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淡质秽,经行时小腹坠痛,剧痛难忍,下腹扪有包块,倦怠乏力为主症。兼有饮食不香,大便溏薄,气短懒言,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缓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消癥。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党参、炙黄芪、全当归、赤芍各15克,桃仁12克,川芎、红花、三棱、莪术、制香附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如在月经期,去三棱、莪术,加益母草15克,延胡索、炮姜炭各10克,以增理气止痛,温阳止血之功。

2.寒凝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或多或少,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痛势剧烈,喜温喜按,块下痛减,腹(胞)中有结块为主症。兼有四肢厥冷,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散结。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桃仁12克,水蛭、三棱、莪术、制没药、延胡索、赤芍、川芎、全当归、桂枝、干姜、炒小茴香各10克。

加减:如在经期,月经过多者,去水蛭、莪术、三棱等破血之品,加仙鹤草15克,炮姜炭10克,以增温阳化瘀止血之功。

3.气滞血瘀型

症状:以月经量多,色黯红有块,经前、经期小腹胀痛难忍,腹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扪小腹有结块为主症。兼有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当归、赤芍各15克,桃仁12克,红花、川芎、延胡索、柴胡、炒五灵脂、三棱、莪术各10克,虻虫、炙甘草各6克。

加减:如在经期,或月经过多,去三棱、莪术、虻虫,加益母草15克,枳壳12克,三七粉3克(冲服),以祛瘀止血。名医秘招荟

1.菧兰娣

红藤口服液(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桃仁、牡丹皮、丹参、紫草、生牡蛎、生蒲黄、莪术、香附、元胡各9克)。以7帖剂量为1料,制成浓缩液500毫升(每毫升含生药1.52克)。每日2次,每次30毫升,口服,经期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30)

2.黄雪梅

内异消(菟丝子12克,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仙灵脾、肉苁蓉、地鳖虫、路路通各10克)。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摘自《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7(1):14)

3.张海峰

化瘀消痰软坚方(鳖甲、生牡蛎均先煎各30克,薏苡仁24克,夏枯草、丹参、焦山楂各15克,赤芍、枳壳、全瓜蒌各12克,桃仁、浙贝母、香附各10克)。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本方能使血行流畅而达到镇痛消癥散结之功效。(摘自《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1):8)

4.李祥云

补肾祛瘀方(熟地、怀山各15克,仙茅、仙灵脾各12克,鸡血藤、丹参、香附、三棱、莪术各9克)。(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31)

5.朱南孙

血竭散(血竭粉2克(吞服),蒲黄(包煎)15克,三棱、莪术、延胡索、川楝子、青皮、柴胡、生山楂各9克)。(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9.(9):386)第八章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月经前出现的生理、精神及行为方面的改变,严重的可影响生活和工作且逐渐加重,至行经前2~3天达到高峰,行经后明显消失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一种妇科病。

其发病因素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较孕激素相对增高,水钠潴留,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催乳素升高及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与组胺增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与经前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素体虚弱,或因七情所伤,饮食起居不当,劳累过度而损伤了机体的正常气血运行,造成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情况。以致经期来临,经血下注血海,全身阴血不足,冲脉盛实,血海满盈,如此上虚下盛,阴阳失调,所以在经前期出现一系列紧张证候。如盆腔下坠感,腰背疼痛,头痛,乳房胀痛,全身无力,疲劳,抑郁,精神过敏,无故哭泣或大怒,面浮肢肿等,月经来潮后症状消失。

结合临床表现,本病可归类于中医的“脏燥”、“经前乳胀”、“经行水肿”、“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病症范畴殙。名医秘招荟

1.唐吉父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产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青春期、更年期女性均可出现。唐氏观察到在不孕妇女中其发病率最高。(1)临床表现和症状

精神意识症状。如《金匮要略》记载有“女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神灵所作,数欠伸者,甘麦大枣汤主之”。而近代医家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精神症状及心脾不足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经前乳房胀痛或刺痛,或结而成块,或乳头高突,或乳晕增黑,甚至痛痒交作等症,随其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有的甚至与下次周期相连。(2)唐老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之病机,起源于肾,发展于肝,最后累及心脾。因此,其辨证论治与肝、肾、心、脾四脏功能的调整有密切关系。故临床上分为四型论治。

①阴虚肝旺,肝气横逆型

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经前情绪抑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乳房作胀,经行时,少腹胀痛,舌质淡苔黄,脉细弦而数。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方选逍遥散加减治之。

若乳房胀痛为主者,加用夏枯草、蜂房。

若情绪抑郁为主者,加用郁金、苏橹子。

若少腹胀痛为主者,加用川楝子、延胡索。

②肝气郁结,积郁化火型

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行之时,乳房胀大或刺痛,甚至累累结块,间或有青筋暴露,偶尔触及,痛彻心肺,舌质尖绛,苔黄而糙,脉细弦而数。治拟清解郁热,壮水制火,以济燎原之急,方选丹栀逍遥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若以乳房胀痛为主者,加用夏枯草、郁金、蜂房等。

③心肝火炽,痰蒙清窍型

临床表现为:情绪紧张,言多而语无伦次,夜寐多梦,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大便干结,甚至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舌边尖质红,苔白糙,脉细弦数。治当清泻心肝之火,佐以涤痰开窍之品,仿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合黄连温胆汤出入之。

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或礞石,使其痰热从下而夺。

若心火旺,则加用黄连、川贝母以清心涤痰。

若痰多,加用天竺黄、胆南星、白金丸以清化热痰。

若清窍被蒙,多言而语无伦次者,则加用石菖蒲、远志肉以化痰开窍。

④肝病及脾,水湿潴留型

临床表现为:每于月经前出现面目及足跗浮肿,甚至遍体皆浮肿,脘腹膨胀,大便溏泄,或泛泛恶心,频频嗳气,一俟月经来潮则诸证渐减而消失,舌质胖淡,苔薄白,脉濡大无力。治当以治肝先实脾或肝脾同治,拟选用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治之。

若遍体浮肿,加用猪苓、泽泻以行水消肿。若小便短少,加用河白草、车前子以利尿退肿。

若乳房胀痛,加用柴胡、夏枯草以疏肝开郁,化痰软坚。(摘自《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2.翁充辉

有的妇女在每次行经前后,常出现如头痛、头昏、烦躁、胸闷、乳房胀痛、四肢及面目浮肿、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但一般多于月经过后便逐渐消失,这便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月经前后紧张综合征。

中医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采取脏腑辨证,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血虚瘀阻、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亏六种证型。(1)肝郁气滞型:经前或行经时,乳房、乳头胀痛,少腹作痛。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当归、川楝子、路路通。(2)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量少色紫质稠,治宜化瘀活血,兼调冲任,选用少腹逐瘀汤。(3)血虚瘀阻型:经前、经期头晕目眩,心烦多怒,夜寐不安,乳房作胀,少腹胀痛,痛经,泛泛欲吐,白带增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弦数。治宜滋补肝血,兼调冲任,选用四物汤加减。(4)心脾两虚型:月经前后,心悸失眠,疲乏无力,面目浮肿,经水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小。治宜补养心脾,调和气血,方用归脾汤加减。(5)脾肾阳虚型:症见腰膝酸软,四肢倦怠,形寒怕冷,手足不温,经水色淡,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宜健脾温肾,方用健固汤加减。(6)肝肾阴亏型:肝与肾是互相滋生的,肾阴不足必然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也会促使肾阴亏损。症见腰酸耳鸣,眼花肢麻,头晕头痛,小腹及胸乳胀痛,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多,舌质光剥,舌边尖紫,脉小弦。治宜滋补肝肾,兼调冲任,方用左归丸。(摘自《妇科临证备要》)

3.裘笑梅

有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中医辨证有以下三型:(1)肝郁气滞型:临床症见经前情绪沉闷,抑郁寡欢,胸闷乳胀,或腹胁胀痛者,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或蒺麦散随证化裁。(2)肝郁化火型:临床症见经前烦躁易怒,甚至神志失常,舌红,脉弦数者,则以龙胆泻肝汤为主,甚或当归龙荟丸。(3)心脾两虚型:临床症见经行头痛,精神倦怠,失眠心悸,饮食不振,一般可用归脾汤化裁;若心悸怔忡,失眠较剧,则用二齿安神汤(灵磁石30克,紫贝齿、青龙齿、丹参各15克,辰砂12克,法半夏6克,九节菖蒲2.4克,琥珀末1.2~1.5克)。(摘自《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4.刘奉五

刘老临床体会,此类证候的发生,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肝郁乳络阻滞,则乳房发胀,肝气横逆犯脾,则可影响脾胃功能,或表现为脾虚水湿不化而浮肿。肝气郁久可以化火,或表现为肝阳上亢而致头痛,或热入血络则有便血,衄血,倒经等。若脾虚失运日久,气血化生无源,也可以出现气血两虚诸证。(摘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5.廖玎玲

人工周期方(1)促卵泡方:熟地、丹参、何首乌、茺蔚子、菟丝子、肉苁蓉各10克。

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肾阳虚,加仙茅6克,仙灵脾10克。(2)补肺滋肾方:黄芪、北沙参各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黄精、桑寄生、续断、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

偏肾阳虚者,加鹿角霜、肉苁蓉各10克,菟丝子12克;经前浮肿,加党参、茯苓、薏苡仁各12克,车前子10克。

治疗方法:卵泡期用促卵泡汤,每日1剂,连服7剂。月经后半期用补肺滋肾方,每日1剂,连服至经前1天。

功效:前者以补肾填精为主,后者重在益气滋肾。

主治:适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24例,结果显效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摘自《中医杂志》1990.(5):27)

6.黎济民

芪附四君汤

组成:党参、黄芪各30克,制附片15克,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加减:寒象明显者,或有表证者,加生姜、苏叶、麻黄、桂枝、防风;气滞明显者,加香附、木香、枳壳;有瘀者,加当归、川芎、丹参、白芍;有痰滞者,加半夏、陈皮;阳虚明显者,加仙灵脾、补骨脂;阴虚明显者,加熟地、何首乌、白芍;纳少便溏者,加山楂、神曲、谷芽、麦芽;失眠加酸枣仁;浮肿尿少者,加益母草、泽泻。

用法:每日1剂,在经前或经期服用3~5剂。

功效:扶阳益气。

主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临床运用:经本方治疗50例,结果痊愈31例,占62%,显效15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6%,服药2~36剂,平均为12剂。(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9.(2):6)

7.刘长江

加味柴胡汤

组成:柴胡20~30克,黄芩、党参、生姜、半夏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加减:乳房及胸胁痛,加川楝子10克,夏枯草、白芍各15克;烦躁发热,加人参、牡丹皮各10克,生地、栀子各15克;泄泻,加炒白术15克,薏苡仁20克;水肿,加茯苓20克,泽泻15克;心悸失眠,加远志15克,炒酸枣仁、当归各10克;恶心呕吐,去甘草、大枣,加竹茹、苏梗各10克;头晕头痛,加菊花10克,川芎15克;血瘀者,加丹参15克,鸡血藤10克;气虚,加黄芪15克;不孕者,加紫石英、女贞子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于出现本证前1~2天开始服药,服至月经来潮,连服5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利湿,养心安神,活血祛瘀。

主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67例,结果痊愈77例,显效57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41%。(摘自《北京中医》1987.(6):30)

8.唐吉父

唐氏疏解方系列(1)疏肝理气法:柴胡、当归、郁金、香附各9克,白芍、夏枯草、苏罗子、露蜂房、川楝子、王不留行各12克。(2)清肝解郁法:柴胡、当归、川芎、香附各9克,白芍、焦栀子、夏枯草、八月札各12克,炒牡丹皮、玫瑰花各6克。(3)涤痰宣窍法:黄连、制大黄各6克,枳实、姜半夏、远志各9克,礞石、南星、石菖蒲、钩藤(后下)、白金丸(包煎)各12克,水煎服。(4)健脾分运法:党参、朱茯苓、猪苓、白扁豆、泽泻、车前子(包煎)、夏枯草各12克,白术、当归、川芎、柴胡各9克。

辨证加减:经行前后头痛者,加潼蒺藜、白蒺藜、蔓荆子、土藁本;无故悲伤,甚则哭泣者,加浮小麦、炙甘草、大枣;心肝火炽,大便干结者,加当归龙荟丸。

功效:疏肝解郁,清泻心肝,健脾分运,涤痰宣窍,调理冲脉。

主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疗效:治疗73例,痊愈46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其中生育障碍者21例,有8例妊娠。(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唐吉父)

9.王文珠

妇宁方

组成:柴胡8克,薄荷6克,当归、广木香、牡丹皮、牛膝、香附、栀子、王不留行各10克,枳壳、白芍、郁金各12克。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经前乳胀。

疗效:治疗74例,50例近期治愈。(湖北武汉市中医院王文珠等)

10.杨培泉

经前癫狂汤

组成:三棱、莪术各10~20克,红花6~10克,桃仁10~24克,丹参10克,生大黄10~15克,大枣7枚,牛膝15克,甘草6克。

加减:神志恍惚,加白芥子、半夏各10克;心悸失眠,加枣仁12克,茯苓30克;情绪低沉,加佛手、合欢皮各10克;烦躁不安,加黄连6克;惊悸幻觉,加龙骨、牡蛎、磁石各30克。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宁神。

主治:经前癫狂,经前精神亢奋。

疗效:治疗40例,痊愈8例,显效24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江苏省苏州市广济医院杨培泉)第一节 经前痤疮

经前痤疮是指月经来潮前数天,面部出现痤疮,经净后逐渐消退,呈周期性发作的一种青春期妇女病。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湿热之体,或多食辛辣、油腻之品,脾运失健,肝脾湿热上熏于面部所致。由于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化火,火热上熏面部所致。由于肺经郁热,熏伤面部所致。辨证论治

1.肝脾实热型

症状:以经前面部痤疮,带下多,色白或黄为主症。兼有口干而腻,月经先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细。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用药:薏苡仁、车前子各15克,茵陈、地肤子、萆薢、泽泻各12克,龙胆草、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2.肝郁化火型

症状:以经前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急躁易怒为主症。兼有下腹胀满,月经量少不畅,舌质稍红,苔薄,脉弦细数。

治法:清火解郁。

主方: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减。

用药:合欢皮、茵陈各15克,连翘、生大黄、赤芍、丹皮、炒栀子各12克,柴胡、郁金各8克。

3.肺经郁热型

症状:以经前面部痤疮,燥咳无痰为主症。兼有口干咽痛,喜饮凉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肺泻热。

主方: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用药:地骨皮、桑白皮、枇杷叶各15克,黄芩、连翘、丹皮各12克,桔梗8克,生甘草6克。第二节 经前泄水

经前泄水是指每逢月经来潮前2~3天,从阴部先泄稀水3天左右,而后才来月经的一种妇科病。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或者忧思过度,劳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常,湿邪流注下焦,经期脾先失固,故致阴道流注清水。

症状:以每逢月经来潮前,阴道先泄水1~3天,水量多,色白清稀无臭为主症。数日后经行,经色淡红,平素带多,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饮食不香,舌淡,苔薄白,脉濡或沉缓。

治法:补脾化湿,温阳固肾。

主方: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白术30克,人参、巴戟天各15克,薏苡仁10克,茯苓9克。

加减:如有畏寒肢冷者,加肉豆蔻、芡实各12克,肉桂4克。第三节 经行感冒

经行感冒,是指每逢经期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月经过后仍如常人,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妇人病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细胞均可正常,血免疫测定IgM、IgG、IgA可有变化。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在经期中冲任二脉虚亏,腠理不密,外邪易乘虚侵入所致。辨证论治

1.营卫不和型

症状:以月经正常或失调,经行时微微发热,恶风畏寒为主症。兼有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扶正解表。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用药:太子参12克,桂枝、白芍、苏叶各9克,甘草3克,大枣10枚,生姜3片。

2.卫气不固型

症状:以月经正常或失调,经行发热头痛为主症。兼有恶风自汗,面色白,舌质淡,苔薄,脉浮虚软。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减。

用药: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太子参15克,生黄芪20克,白术、防风、荆芥、川芎各10克。第四节 经行发热

经行前后或经期,周期性出现以发热(或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为主的病症,均称经行发热,西医属经前紧张综合征。

中医认为:经行发热主因是:房劳多产,素体阴血不足,致肝肾阴亏。或劳倦思虑过度伤脾,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或阳盛之体,热伏冲任,而致血热内盛。或瘀血滞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调。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型

症状:以经期或经后,两颧潮热发红,手足心热,经行量少,色深红为主症。兼有头晕目涩,虚烦失眠,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肝益肾。

主方: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炙龟板20克,熟地15克,当归、丹皮、山萸肉、枸杞子、怀山药、茯苓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①如有头晕心悸者,加磁石15克,远志10克,以镇静安神。

②如骨蒸潮热者,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各9克,以清虚热。

③如多梦少寐者,加夜交藤15克,酸枣仁10克,以养血镇静。

④如阴虚内热甚者,加女贞子、麦冬各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0克,以养阴清热。

2.血热内盛型

症状: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出现身热、面赤,月经周期提前为主症。兼有口干喜冷饮,心烦易怒,月经量多,色紫红,质稠黏,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

主方:清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用药:生地、青蒿各15克,地骨皮、丹皮各12克,白芍、茯苓、黄柏、栀子各10克。

加减:①如兼见口舌生疮者,加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以清胃火。

②如烦渴者,加麦冬15克,玄参12克,以滋阴清热。

③如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者,加橘叶12克,柴胡10克,以疏肝理气。

④如月经过多者,加地榆15克,侧柏叶10克,以凉血止血。

⑤如大便燥结者,加玄参、枳实各15克,郁李仁、当归各10克,以润肠通便。

3.气血虚弱型

症状:以经期或经后自感低热,热势微微,动辄汗出为主症。兼有形寒喜暖,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缓。

治法:补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合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熟地、生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制何首乌各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大枣5枚,生姜3片。

加减:①若头晕心烦者,加牡丹皮、粉葛根各10克,以祛烦止晕。

②若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12克,五味子10克,以镇静安神。

③若腰酸腿软乏力者,加桑寄生10克,杜仲12克,以补肾壮腰健腿。

④若经量多,临圊如注者,加升麻炭、棕榈炭各10克,以固涩止血。

4.瘀热内阻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发热,或乍寒乍热,经色暗红或紫黯,有血块为主症。兼有少腹胀痛或刺痛而拒按,血块下后腹痛稍缓,舌质黯红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用药:生地、益母草、青蒿各15克,当归、赤芍、丹皮、莪术、丹参各12克,郁金、桃仁、红花、川芎、生甘草各10克。

加减:①若发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10克,以发散瘀热。

②若心烦不得眠者,加丹皮10克,夜交藤15克,以祛烦安眠。

③若腹痛甚者,加生蒲黄(包)、五灵脂各10克,以化瘀止痛。

④若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者,加车前子、郁李仁、瓜蒌仁各10克,以通便利溲。第五节 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是指妇人每于经期或经行前后三五天,头痛剧烈,或胀痛,或掣痛,伴有恶心呕吐,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的一种妇科病。其发病因素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较孕激素相对增高、水钠潴留、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催乳素升高及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与组胺)增加有关。

西医治疗经行头痛,多服用镇静剂,常选用苯巴比妥0.03克。1日3次,谷维素10~20毫克,1日3次。如血管性头痛,可予麦角胺咖啡因。其他疗法,可用WS-模拟气功治疗仪,局部照射风池、百会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柔恶刚,经前头痛者,多见瘀阻清空,不通则痛,冲气上逆;经行及经后头痛者,多见经血下注冲任,血虚肝旺,肾阴亏乏,水不涵木,或血不荣脑,清空失养,肝血损亏所致。辨证论治

1.血虚型

症状:以经行前后头痛(经后尤甚),呈空痛或隐痛,经量少,色淡红,面色萎黄为主症。兼见头晕目涩,心悸少寐,肌肤不润,毛发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

主方: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味。

用药:黄芪、枸杞子、白菊花、熟地、白芍各15克,当归、川芎各10克。

加减:如兼气虚,加茯苓、白术、党参、炙甘草各10克,以气血双补。

2.血虚肝旺型

症状:以经前数天整个头部呈空痛感,或似紧箍咒绷紧痛,且痛及眼眶、眉棱骨。经行量多色淡,经量越多则头痛越甚,而有头晕、目眩、耳鸣为主症。兼有畏光喜暗,喜静忌动,恶心呕吐,口干少津,心烦失眠,舌淡胖中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弦紧。

治法:养血柔肝。

主方: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用药:黑芝麻、黑稆豆、焦车前子、石楠叶、熟地、怀山药、白芍各12克,枸杞子、白菊花、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川芎各9克。

加减:①月经量少者,加制何首乌、鸡血藤各30克以补血。

②月经量多者,加乌贼骨30克,五味子8克以敛血。

③心烦易怒者,加栀子、合欢皮各10克以祛烦。

④口燥咽干者,加乌梅15克,麦冬12克以滋阴生津。

3.肝火上攻型

症状:以经前、经期头目胀痛,烦躁易怒为主症。兼有口苦咽干,胸胁胀痛,月经量多,色红质稠,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肝熄火,清热祛湿。

主方:天麻钩藤饮(《证治杂病新义》)加味。

用药:石决明(先煎)、夜交藤、益母草各30克,天麻(先煎)、钩藤(后下)、桑寄生各15克,黄芩、炒杜仲、白芍各12克,栀子、川牛膝各10克。

加减:①经量多者,去牛膝,加炒地榆30克,茜草12克,以凉血活血止血。

②头目胀痛甚者,加白芷12克,川芎10克,苦丁茶6克,以清火祛胀止痛。

③口苦咽干喜饮水者,加天花粉30克,玄参12克,以清热生津止渴。

④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各10克,以理气止痛。

⑤若肝火炽盛,头痛剧烈,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加龙胆草12克,以清泻肝火。

4.痰瘀阻络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头痛如锥刺,痛有定处,经行腹痛拒按,经质黏腻有血块为主症。兼有经行不畅,舌质紫黯,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涩或细弦滑。

治法:活血养血,化瘀止痛。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用药:赤芍15克,桃仁、白芷各12克,川芎、红花、当归、香附、葛根、白芥子、地龙各10克,麝香0.03克(冲服),大枣5枚,甘草6克,生姜3片,葱白3根(切碎)。

加减:①若兼气血细弱者,加黄芪、党参各10克,以益气生血。

②月经量多者,去当归、红花,加益母草30克,炒蒲黄20克,丹参15克,以调经止血。

③经血紫黯,排出不畅者,加川牛膝、茺蔚子各15克,以祛瘀通经。

④胸闷泛恶,或呕吐痰涎者,加姜竹茹15克,姜半夏12克,以化痰止呕。

⑤小腹胀痛者,加台乌药12克,延胡索10克,以理气止痛。名医秘招荟萃

1.沈仲理

经行头痛,有虚有实。

虚证多阴阳两虚,水不涵木(肾水不滋润肝木之意)所致。其痛在脑后,脑后为督脉所过,证属肝肾两亏,督脉经虚。治宜滋肾柔肝,熄风止痛。方用杞菊地黄丸改汤合石楠、白芷、苦丁茶汤。

实证多属肝阳偏亢,化风上扰癫顶所致。人之头者,诸阳之会也,惟风可到,则头脑为之疼痛,证属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治宜平肝潜阳,或清泻肝火,采用天麻钩藤饮;肝火偏亢,采用龙胆泻肝汤加苦丁茶,甚则羚羊角(水牛角代),山羊角亦佳。

虚证多痛在经后,而实证则多痛在经前或经期。

另有瘀血内阻之经行头痛,有于经前或经来时头痛,多见于偏头痛,痛如锥刺,舌边有瘀斑,脉弦紧。治宜活血化瘀,疏肝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白芷、蔓荆子。(摘自丛春雨《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2.班秀文

经行头痛,应分辨病因属外感(风寒与风热)与内伤(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脾气虚弱、肾阳虚衰)。(1)外感

①风寒证:当用辛温疏解之法,以荆防败毒散加当归、白芍、川芎、白芷治之。

②风热证:当用辛凉解表之法,以银翘解毒散(即人参败毒散加金银花、连翘)加当归、白芍治之。(2)内伤

①肝肾阴虚证:经中头痛绵绵,当用滋补肝肾之补阴法,以杞菊地黄丸加白蒺藜、当归、白芍治之。

②肝血不足证:经行错后,量少色淡,当用养血疏解之法,常用四物汤加白蒺藜、桑叶、山茱萸、女贞子治之。

③脾气虚弱证:经行前后不定,量少色淡,气血来源不足而经行头痛,治当补中益气止痛,以补中益气汤加桂圆肉、钩藤、藁本治之。

④肾阳虚衰证:经行头痛绵绵,身麻,治当温补肾阳,宜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角霜、天麻治之。

在治疗的全过程,无论实证或虚证,均当用当归、白芍、川芎之类理血药。由于经行头痛与月经周期有关,故治经不离血耳。(摘自《妇科奇难病论治》)

3.朱小南

每次临经头痛剧烈,痛苦几不能忍,急则治标。

第一阶段,以平肝潜阳为主,抑制其上扰之势,以缓解头痛,处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使偏亢的肝阳得以下降。

第二阶段,肝郁不舒,乳胀显著,采用疏肝化郁法,酌加平肝潜阳为辅,用合欢皮以入厥阴,香附、郁金、橘叶、橘核等疏通经络气滞,再用钩藤、石决明、青蒿、夏枯草等平肝潜阳,免其复燃。

第三阶段,调治肝部症状好转,但肾水亏损情况仍存,而以滋水养血,治其根本,故采用调补肝肾为主,用山萸肉、女贞子、熟地等滋补肾阴;当归、川芎、白芍调经养血;钩藤潜阳平肝;白术、茯苓健脾胃,益中宫。(摘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4.夏桂成

经行头痛。(1)首先要辨别头痛的部位

两侧头痛——肝经郁火。

前额头痛——气火风阳夹痰,血瘀。

后脑头痛——风湿,肾虚血瘀。

癫顶头痛——风火,血瘀证居多,少数阳虚血寒。(2)在治疗方面

①肝火头痛:治宜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钩藤、羚羊角为必用之品。对血压偏高,肝阳上亢者,尤当结合平肝潜阳,如珍珠母、牡蛎、石决明、罗布麻、白蒺藜必用。

②血瘀头痛:常与经行不畅或经行量少有关。除经期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外,主要还在于调经下行,结合运用菟怀汤、泽兰叶汤之类方药,或加入肉桂、艾叶以温运,务使月经通畅顺利以缓解头痛。

③治疗经行头痛,不能忽视调经。对月经偏少者,需用泽兰、丹参、茺蔚子、月季花、川牛膝以调经;月经量多者,需用炙龟甲、女贞子、旱莲草、大小蓟、茜草炭以固经摄血;月经干净之后,头痛缓解,亦当从滋水涵木论治,宜常服杞菊地黄丸;脾胃薄弱者,应兼顾脾胃。(摘自夏桂成主编《中医妇科学》)

5.王子瑜

王老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经行头痛为下列三种证型。(1)血瘀阻络证:其症状特点是,疼痛发作于经前,经行不爽则头痛加剧,经行通畅则头痛减轻。治疗重在祛瘀通络,选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以活血祛瘀。(2)肾亏肝旺证:其症状特点是,疼痛发作于经前,同时伴有腰骶酸痛,心情烦躁,两胁胀痛。治疗重在滋肾平肝潜阳,选用生地、枸杞子滋肾,地龙凉血通络,白芍、菊花、钩藤、珍珠母、羚羊角粉以平肝潜阳。(3)阴血亏虚证:其疼痛发作在经后,为空痛,经血量多,经后疼痛加剧,治疗重在养血滋阴柔肝,选用当归、枸杞子、生地、桑椹子。(摘自丛春雨《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6.刘国文

加味平胃散

组成:苍术20克,厚朴、陈皮、柴胡、代赭石、竹茹、菊花、牛膝各15克,当归18克,青皮15克,红花8克,细辛5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空腹顿服。

功效:舒肝理脾,和胃降逆,引血平冲。

主治:经期顽固性头痛、呕吐证。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愈1例24年经期顽固性头痛、呕吐史的患者。(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5.(5):48)第六节 经行眩晕

经行眩晕,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目眩晕,视物昏花,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的一种妇科病。

中医认为:营血不足,阴虚阳亢和脾虚痰湿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①由于素体血虚和精血化源不足,以致营血虚少,经行血虚更甚,血虚不能上荣。②由于素体阴虚,或劳欲过度,或久病热病之后,以致精血耗损,经行后其阴血益感不足,阴虚阳亢。③由于素体脾虚,运化失职,以致湿聚成痰,经行时冲气挟痰上扰清窍。故上述三因,均可导致经行眩晕。辨证论治

1.营血虚亏型

症状:以经期或经后,头目眩晕,经量少而色淡红,面色萎黄或白为主症。兼有心悸怔忡,睡眠不甜,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心益脾。

主方: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用药:黄芪20克,茯苓、龙眼肉各15克,白术、当归、酸枣仁、桑寄生、枸杞子各12克,人参8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心悸怔忡者,加丹参15克,柏子仁12克,朱砂0.3克。

②月经量少质稀薄者,加制首乌25克,桑椹子15克,女贞子12克。

2.阴虚阳亢型

症状:以经期或经后,头目眩晕,烦躁易怒,潮热盗汗为主症。兼有面目红赤,口干咽燥,经量多而色鲜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主方: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用药:代赭石(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枸杞子、钩藤(后下)女贞子、怀牛膝、生地、白芍、怀山药各15克,柏子仁12克。

加减:①头晕耳鸣者,加潼蒺藜12克,五味子8克。

②口干咽燥者,加麦冬、玄参各12克。

③五心烦热者,加白薇15克,地骨皮12克。

④腰膝酸软者,加续断30克,菟丝子15克。

⑤月经量多者,加旱莲草20克。

3.脾虚痰湿型

症状:以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为主症。兼有神疲嗜睡,身倦困重,饮食不香,带下色白质黏而绵绵不断,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温阳,化湿祛瘀。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味。

用药:薏苡仁20克,法半夏、茯苓、天麻(先煎)各15克,白术、白蒺藜、钩藤(后下)各12克,橘红、蔓荆子、大枣各10克,甘草、生姜各6克。

加减:①饮食不香者,加神曲10克,砂仁6克。

②恶心欲呕者,加代赭石30克,竹茹15克。

③月经量少者,加鸡血藤30克,当归、牛膝各12克。

④带下量多,质清稀者,加芡实20克,白果10克。第七节 经行昏厥

经行昏厥是指月经来潮时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伴有四肢逆冷,片刻即醒,经净后无后遗症的一种妇科病。

中医临床分为气厥和血厥两大类。(1)气厥中又分为气郁和气虚两型。

①气郁昏厥型:平素情绪紧张,气机不畅,经行时冲气较盛;或因恼怒、惊骇,以致气逆于上,壅塞心胸,蒙蔽清窍,而致昏厥者。

②气虚昏厥型:素体虚弱,正值经行又劳累过度,或遇悲恐之事,以致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而致昏厥者。(2)血厥中又分为血虚与血瘀两型。

①血虚昏厥型:经行量多如崩,以致气随血脱而昏厥者。

②血瘀昏厥型:素体肝旺,经行时又逢暴怒,以致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不利而昏厥者。

若昏厥与月经周期无关者,则不属本病范畴。辨证论治

1.气郁型

症状:以经行时受精神刺激而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为主症。兼有四肢厥冷,两手握固,经量少而不畅,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顺气开郁。

主方:五磨饮子(《医方考》)加味。

用药:川牛膝、丹参、红花、藿香、石菖蒲、枳壳、台乌药、槟榔各9克,广木香5克,沉香3克。

2.气虚型

症状:以经行时突然昏倒,气息微弱为主症。兼有面色苍白,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补气回阳。

主方: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加味。

用药:人参25克,附子(先煎)、炮姜各9克,炙甘草6克,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

加减:畏寒自汗者,加浮小麦30克,防风、白术各20克。

3.血虚型

症状:以经行量多如崩,突然昏厥为主症。兼有面色白,口唇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养血固脱。

主方: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加味。

用药:干地黄30克,仙鹤草20克,白芍16克,炒白术、当归、炒艾叶、阿胶(烊化)各10克,川芎、甘草、黑附片各6克。

4.血瘀型

症状:以经行量少,色黯紫,少腹剧痛,甚者昏厥不省人事,舌质瘀紫色为主症。兼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主方: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当归尾15克,山楂、香附、炒红花各8克,台乌药、青皮、泽泻各6克,广木香3克。

加减:①气滞甚者,加枳实、大腹皮、厚朴各8克。

②血瘀重者,加五灵脂、生蒲黄各10克。

③小腹冷痛甚者,加川牛膝12克,白芷8克,小茴香6克。第八节 经行抽搐

经行抽搐是指妇人在每次行经期间发生肢体抽搐不止,经净逐渐消失的一种妇科病。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血虚和风痰。①由于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每逢经行之时,其体内阴血更虚,无血养筋,筋动而抽搐。②或素有癫痫病史,或经期情志不舒,或经期过度劳累等因素,造成肝风挟痰上扰,壅闭经络,故而抽搐。辨证论治

1.血虚型

症状:以经行量多,色淡红,肢体麻木而抽搐为主症。兼有面少华色,神疲乏力,舌淡红,苔少,脉细弱无力。

治法:养血,和营,熄风。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味。

用药:鸡血藤、钩藤、黄芪各15克,桂枝、当归各12克,白芍、川芎各10克,白僵蚕7克,大枣5枚,生姜3片。

加减:①气虚肢体麻木者,加党参15克,升麻10克。

②经量过多者,加阿胶15克(烊化),煅牡蛎20克。

③经净后服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丸之类。

2.风痰型

症状:以经前常先感胸闷,头昏泛恶,继而肢体抽搐为主症。兼有抽止后头晕乏力肢软,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涤痰,镇心开窍。

主方:定痫丸(《医学心悟》)加减。

用药:丹参、麦冬各30克,天麻、川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各15克,陈皮、远志各10克,石菖蒲、僵蚕、胆南星、琥珀、全蝎各8克,朱砂、甘草各3克。

加减:胸闷尿黄,舌质红者,加黄芩、天花粉、栀子各9克。第九节 经行失眠

经行失眠是指妇人每逢经前或经期失眠,甚至通宵不寐,经期过后恢复正常者的一种妇科病。本病应与神经衰弱症相鉴别,神经衰弱之失眠与月经周期无关。

中医认为:经行失眠的病因病机系阴虚火旺,心脾不足与心肝火旺所致。①素体阴虚,思虑过度,或久病伤阴,导致肾阴亏损,经行时肾阴益亏,水不济火,造成阴虚火旺。②脾胃虚弱与劳心伤脾,以致脾虚化源不足,经行时气血益虚,心失所养。③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经行冲气挟火邪上冲,心肝火旺,扰乱神明。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失眠,心烦不安,头晕耳鸣为主症。兼有口干咽燥,颧红盗汗,月经先期,经量少,色红,质黏稠,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心安神。

主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

用药:生地、白芍各15克,黄芩、黄连、阿胶各12克,枣仁10克,鸡子黄1枚。

加减:兼阴虚阳亢,引起头痛失眠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各20克。

2.心脾两虚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失眠,或夜寐不安,心悸健忘为主症。兼有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不香,面色少华,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稀薄,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血,宁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用药:党参20克,黄芪15克,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大枣各12克,当归、木香各10克,炙远志、炙甘草各6克。

加减:①心悸怔忡甚者,加丹参、柏子仁各12克,以养血安神。

②如胸闷脘痞,舌苔厚腻者,加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以理气宽胸。

③月经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阿胶10克以涩血止血。

④月经量过少者,加制首乌30克,桑椹子15克,枸杞子12克,以滋阴养血。

3.心肝火盛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行时,烦躁难以入睡,心情暴怒,口苦咽干为主症。兼有头晕头痛头胀,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月经先期而量多,色鲜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肝泻火,清心安神。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用药:生地、朱茯苓各15克,炒枣仁、柏子仁、麦冬各12克,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白蒺藜各10克,龙胆草、炙远志各6克。

加减:①头晕头痛头胀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各20克。

②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甚者,加郁金、枳壳、香附各10克。

③月经过多者,加炒地榆、旱莲草各15克。

4.心肾不交型

症状:以经前及经期心烦失眠,心悸多梦为主症,兼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月经量多,经色红艳,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交通心肾。

主方:交泰丸(《韩氏医通》)加减。

用药:生地、麦冬、沙参各15克,茯神、白芍各12克,当归10克,黄连、炙远志、甘草各6克,肉桂(后下)2克。

加减:①头晕耳鸣者,加潼蒺藜12克,五味子6克。

②心悸怔忡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2克。

③腰脊酸软者,加菟丝子15克,怀牛膝12克。

④月经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第十节 经行癫狂(经行情志异常)

经行情志异常是指每次经行前后或经期中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等症,经净后情志渐复正常,呈周期性发作的一种妇科病,称为周期性精神病。西医归属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范畴。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痰火上扰和心血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①情志内伤,恚怒伤肝,致以肝气郁结,肝失条达,魂不守舍。②素有宿痰,情志郁结,致以郁而化火,痰火上扰神明。③素体阴虚,或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致以气虚不足,经行时阴血更虚,心神失养。④经行期间,气血瘀滞,上扰神明,致以神志异常。本病应与癫痫、脏燥作鉴别,后二者与月经周期无关。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型

症状:以经前及经期抑郁忧伤为主症,兼有情绪不宁,心烦易怒,胸胁闷胀,不思饮食,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

主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珍珠母、生龙齿各15克,柴胡、白芍、枳壳各12克,青皮、丹皮、栀子、香附、川芎各10克。

加减:①抑郁不乐者,加合欢皮、百合各12克,以疏肝解郁。

②胸胁胀痛者,加元胡、郁金各10克,以疏肝止痛。

③饮食不香者,加麦芽20克,生山楂12克,以健脾进食。

2.心血不足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出现精神恍惚,悲伤欲哭,或神志呆滞,面色少华,心悸怔忡为主症。兼有月经推迟,量少,色淡红,倦怠懒言,健忘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安神。

主方:养心汤(《证治准绳》)加味。

用药:龙骨35克,浮小麦30克,黄芪20克,茯苓12克,人参、当归、川芎、柏子仁各10克,五味子、炙远志、炙甘草各6克,肉桂2克。

加减:①月经量多者,加艾叶、阿胶各12克,以涩血止血。

②月经量少者,加制首乌、桑椹子各20克,以滋阴养血。

③精神恍惚者,加石膏、郁金各10克,以镇静安神。

④若心火旺盛者,加百合、生地各15克,黄连4克,以清心火。

3.痰蒙心窍型

症状:以经行前后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继而躁动不安,狂乱无知,平时带下量多而色黄质稠为主症。兼有面红目赤,心胸烦闷,饮食不香,或高声叫骂,或毁物伤人,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滑。

治法:清热涤痰。

主方: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加减。

用药:生铁落60克(先煎),丹参、连翘、钩藤(后下)各15克,朱茯神、天门冬、麦门冬各12克,浙贝母、橘红、石菖蒲、玄参各10克,胆南星、炙远志各6克。

加减:①头胀痛者,加菊花20克,蔓荆子12克,以祛胀止痛。

②口苦咽干者,去橘红,加天花粉、夏枯草各20克,以养阴清热生津。

③胸胁胀痛者,去天冬、玄参,加川楝子、郁金各10克,以宽胸止痛。

④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6克,以润燥通便。

4.瘀血上扰型

症状:以经行时狂躁不宁,下腹胀痛拒按为主症,兼有头痛如刺,经行涩少或有小血块,舌质黯,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攻下通便。

主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加味。

用药:生山楂50克,丹参30克,益母草15克,桃仁、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甘草各10克,木香8克,桂枝6克。名医秘招荟

周龙标

活血达营片

组成:莪术100克,大黄、赤芍各30克。

用法:以上剂量,为1日量,制成糖衣片分服。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少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26例。有4例在第一周期即控制,下月未再发作,7例在3~4个周期控制,一切如常人。随访5年中有4例已考取大学。(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11)第十一节 经行口糜

经行口糜是指妇人每值经前或经行之际,出现口舌生疮,舌边或口唇糜烂,疼痛,反复发作,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净后逐渐消失的一种病症。西医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本病应与白塞综合征鉴别。其鉴别要点是:经行口糜病常于经前复发,经后自愈;而白塞综合征,则口唇及舌部、咽部黏膜溃疡糜烂,经久不愈,且与月经周期无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阴虚,经行阴血愈虚,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而发口糜。或者嗜食辛辣,膏粱厚味,胃肠蕴热,经前冲脉盛实,冲气挟胃热上犯,以致口糜。辨证论治

1.虚火上炎型

症状:以经前及经期口舌糜烂破溃疼痛,五心烦热少寐为主症。兼有咽燥口干,月经量少,色深红,或经期超前,小溲少而色黄,舌质红嫩,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导热下行。

主方: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合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用药:沙参、麦冬各15克,生地、玄参、枸杞子、川楝子、黄连各10克,木通、竹叶、甘草各6克。

加减:①心烦少寐者,加柏子仁12克,炙远志6克,以祛烦安神。

②大便燥结者,加火麻仁12克,生大黄6克,以润燥通便。

③月经量少者,加制首乌30克,女贞子15克,以益气补血。

④小溲短赤者,加车前子15克,以利小便。

2.胃热熏蒸型

症状:以经前、经期口舌生疮糜烂破溃,口渴喜冷饮,口臭为主症。兼有消谷善饥,大便燥结,小溲短黄,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泻胃热。

主方:凉膈散(《和剂局方》)合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用药:淡竹叶、连翘各15克,栀子、生地、黄芩各12克,薄荷、升麻各10克,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8克,生甘草6克。

加减:①若舌苔黄腻者,加黄柏、苍术各10克,以清热燥湿。

②若口臭甚秽者,加藿香、佩兰各12克,以芳香化浊。

③若口渴喜饮者,加芦根30克,天花粉20克,以生津止渴。

④若消谷善饥者,加粉葛根15克,黄连6克,以清胃火。

⑤若小溲短黄者,加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以清利小便。

3.脾胃湿热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口舌生疮,或口唇周围疱疹,脘闷腹胀为主症。兼有大便溏泄而不畅不爽,小溲色黄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用药:滑石(布包)30克,茵陈、连翘、藿香各15克,射干、黄芩各12克,木通、石菖蒲、薄荷、浙贝母各10克,白豆蔻(后下)6克。

加减:①口唇周围疱疹多者,加蒲公英20克,蚤休12克,以清热解毒。

②脘闷腹胀者,加大腹皮12克,厚朴10克,以理气消胀。

③大便溏而不爽者,加木香10克,黄连6克,以理气实便。第十二节 经行音哑

古称“经行音喑”,是指在经前与经期中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经净后复常,周期复发是一种妇科病。

其病因病机:①由于素体阴虚,或久病伤津,或过食辛燥等因素,耗伤肺肾之阴,在经期经水下注,肾水不能上承,肺失濡润,故声门失扬。②由于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或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耗伤精血,经期阴血下注,肝肾之阴益亏,虚火灼肺少津,声门失扬。另外必须注意的是由咽喉疾病引起的音哑,其与月经周期无关,应加以鉴别。辨证论治

1.肺肾阴虚型

症状:以经行或经后音哑,两颧潮红,盗汗为主症。兼有咽喉干燥,虚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润肺。

主方: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味。

用药:百合、生地各15克,熟地、玄参、当归、白芍各10克,麦冬、贝母、桔梗、胖大海各6克,木蝴蝶4克,生甘草3克。

2.肝肾阴虚型

症状:以经行音哑,胁肋隐痛为主症。兼有咽燥少津,口苦口干,性急易怒,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养阴润燥,滋肾柔肝。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用药:生地18克,沙参、麦冬、玄参、枸杞子各10克,川楝子8克。第十三节 经行呕吐

经行呕吐是指在经前或经期中出现恶心呕吐,经净后呕吐自愈的一种妇科病。多由脾胃虚弱,痰饮内阻与肝胃不和所致。①由于脾胃细弱,或劳倦伤脾等因素,加上经期冲盛,冲脉之气上逆,逐使胃失和降而致呕吐。②由于素体肥胖,或过食肥甘,或脾虚湿盛,造成痰湿内盛,在经期中冲气挟痰上逆而犯胃,致使胃失和降而呕吐。③由于平素胃弱,恚怒伤肝,逐使肝木克脾土,在经期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而呕吐。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型

症状:以经行恶心呕吐食物残渣或呕吐清水脘腹胀闷为主症。兼有头晕肢软,怠惰思睡,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缓。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用药:人参10克(或党参25克),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各9克,广木香、砂仁各6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生姜3片为引。

2.肝胃不和型

症状:以月经来潮时,呕吐泛酸,两胁胀痛为主症。兼有口苦咽干,胸胁满闷,心烦急躁,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味。

用药:黄连15克,白芍12克,柴胡、枳壳各10克,吴茱萸5克,生姜3片。

3.痰饮内阻型

症状:以经来每进食后欲吐,呕吐痰涎为主症。兼有形体肥胖,头晕心悸,胸脘满闷、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止呕。

主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用药:茯苓20克,法半夏、桂枝、白术各15克,甘草6克。第十四节 经行风疹(经行隐疹,经行荨麻疹)

经行风疹是指在经行前后或经期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皮肤瘙痒,周身隐疹或周身起疹块,经净后逐渐消失的一种妇科病。

经行风疹归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西医治疗本病,常用扑尔敏、赛庚啶、氯雷他定等抗组胺类药。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①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物,血分蕴热所致。②素体阴血亏虚,经行阴血益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皮肤痒疹。辨证论治

1.血虚生风型

症状:以经前及经行时,周身皮肤干燥,突发斑疹块,色白成团,瘙痒难忍,夜间尤甚奇痒,面色无华为主症。兼有月经量少,色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养血祛风。

主方: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加减。

用药:制首乌30克,生地、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白蒺藜、荆芥、防风各12克,鸡血藤20克,川芎10克,蝉衣、甘草各6克。

加减:①肌肤干燥者,加桑椹子20克,桂圆肉12克,以滋养肌肤。

②夜间瘙痒,心烦、难眠者,加生龙牡30克,酸枣仁20克,夜交藤15克,以养血镇静安神。

③月经量少者,加枸杞子、丹参各15克,以活血补血。

2.风热化燥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周身皮肤突发风疹,呈团块状,色红焮热,瘙痒难忍,遇热或在被窝内红痒更甚为主症。兼有面红唇赤,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小溲色黄,月经量多色深红,质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主方:消风散(《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生地、煅石膏、白鲜皮各15克,丹皮、荆芥、防风、赤芍各12克,当归、知母、牛蒡子、胡麻仁各10克,蝉蜕8克。

加减:①口渴喜冷饮者,加天花粉、芦根各20克,以生津止渴。

②咽喉干痛者,加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以润咽止痛。

③心烦不安者,加紫草、栀子各10克,以祛烦安神。

④月经量多者,加炒地榆、侧柏炭各15克,以凉血止血。

⑤口苦,大便干结,肝郁化火明显者,加龙胆草10克,生大黄6克,以泻火通便。名医秘招荟萃

1.李爱华

经前瘙痒方(当归饮子加味)

组成:当归、白芍、生地、防风、牛蒡子各12克,川芎、白蒺藜、何首乌、薄荷各9克,荆芥、蝉蜕各10克,黄芪15克。

用法:于经前5~8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主治:经前瘙痒症。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17例,痊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摘自《河北中医》1990.(1):34)

2.班秀文

经行痒疹方

组成:蒲公英15克,野菊花12克,忍冬藤、生地各20克,赤芍、丹皮、紫草、防风、连翘、凌霄花、白鲜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散风解毒。

主治:经行痒疹。

效果:用治经行痒疹多获良效。(摘自《妇科奇难病论治》)第十五节 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是指妇人在经行前后或经期中反复出现面目、四肢浮肿,尤以手足、眼睑为多见,重者全身可见浮肿,经净后症状消失的一种妇科病。

西医将本病归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治疗时,常选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双氢克尿噻等;用于内分泌方面的治疗,可选用黄体酮、甲基睾丸素等。

中医认为脾肾虚亏和气滞是主要致病机制。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阳,经行时气血下注,脾气益虚,不能制水,水湿不运,泛滥肌肤,则面目浮肿。②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经行时精血下注胞宫,肾虚更加严重,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肢体浮肿。③七情郁结,肝失调达,以致气机郁滞,气滞则经行不畅,滞水而为浮肿。辨证论治

1.脾气虚衰型

症状:以每遇月经来潮时,则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饮食不香,大便溏薄为主症。兼有神疲乏力,脘腹闷胀,月经量少,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主方: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加味。

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皮各15克,大腹皮、车前子(包)、泽泻各10克,陈皮、生姜皮各6克。

加减:①若月经量甚少,色淡质稀者,加当归15克,何首乌12克,阿胶(烊化)10克,以益精养血。

②若脘腹胀闷甚者,加砂仁(后下)、木香各6克,以行气除满。

③若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怀山药15克,砂仁6克,以健脾消食。

2.肾阳不足型

症状:以经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主症。兼有大便溏薄,小溲短少,月经后期,色淡质稀,平素带下清稀,舌质淡,苔薄滑,脉沉细无力,尺脉尤弱。

治法:温肾,化气,行水。

主方:真武汤(《伤寒论》)加味。

用药:茯苓、白术、白芍各15克,黑附片(先煎)、泽泻、巴戟天、桑寄生各10克,生姜3片。

加减:①腰膝酸冷者,加仙茅12克以温补腰膝。

②小腹冷痛者,加台乌药10克,肉桂3克,以温经散寒。

③双下肢肿甚,小便短少者,加车前子(包)12克,木通6克,以利水消肿。

④月经色淡质稀者,加当归、枸杞子各12克,以补肾活血。

⑤带下量多而清稀如水者,加菟丝子15克,鹿角片(先煎)10克,以补肾涩带。

3.气滞湿阻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行肢体肿胀,按之凹陷,手起而复,胸胁胀满为主症。兼有情志抑郁,叹息不止,或经行腹痛,舌质黯,苔薄白,脉弦。

治法:行气化滞,除湿消肿。

主方: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加减。

用药:茯苓皮15克,乌药、延胡索、槟榔、陈皮各10克,木香、砂仁(后下)、香附各6克,甘草3克。

加减:若月经色黯红而有血块者,加当归12克,川芎10克,以活血调经。

4.血瘀壅阻型

症状:以经前或经期肢体肿胀,经血排出不畅,经色紫黯,夹有血块为主症。兼有小腹疼痛拒按,舌质黯,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消肿。

主方:八物汤(《医垒元戎》)加味。

用药:益母草30克,红泽兰、赤芍各15克,熟地12克,当归、川芎、炒川楝子、延胡索、槟榔、广木香各10克。

加减:①胸胁胀痛者,加炒香附、郁金各10克,以解郁调经。

②月经排出不畅者,加川牛膝15克,刘寄奴12克,以活血通经。

③经血黏稠夹块者,加丹参、蒲黄各15克,以化瘀活血。名医秘招荟

1.朱小南·医案选

盛女,23岁,未婚。

月经偏后,量少,色紫黑,经前有胸闷乳胀,食欲不振,并出现遍体浮肿,至经净后数日内逐渐消退,如此反复发作已3年余,小便颇为混浊,尿常规检查仍属正常。

此例乃因肾阳虚寒,制水无能,水泛甚而侮及脾土,引起肠胃不运,湿阻血滞,而导致经行浮肿。

辨证属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治拟温肾健脾,疏肝渗湿法。选小温经汤(《简易方》)。

方中以附子为君,壮命门之火以温运脾胃,相助三焦、膀胱之气化作用,排除水湿;配以当归,调经活血,使滞留经水得以流通;用怀山药补脾胃,白术、茯苓皮、黄芪、陈皮健脾利水而消退浮肿;复佐以香附调经开郁,路路通活络通经,枳壳理气宽中,以解除胸宇不宽,乳部作胀等气郁征象,乃属对症而治。(摘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2.夏桂成

历代文献将经行浮肿分为脾虚、肾虚、气滞三证。夏老认为:脾阳依靠肾阳蒸腾,脾虚肾虚可合二为一,故可将脾阳肾阳合并为脾肾阳虚。

气滞虽与肝有关,但此处是从血分论治,故应予气滞与血瘀合并,重点在血瘀。(摘自《中医妇科临床学》夏桂成主编)

3.班秀文

经行浮肿,与血有关,其治疗既要治水,又要治血,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临床所见,经行浮肿,有虚实之分,但临床所见平时倦怠乏力,带下量多而色白质稀,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淡,经将行时目胞及下肢微肿,脉虚缓,常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或五皮饮(《中藏经》)加当归、白芍治之(由于经行浮肿与血有关,故加入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水血并治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面目浮肿显著者,宜加入苏叶、荆芥以疏解;下肢肿甚,宜加木瓜、赤小豆,炒薏苡仁;体弱气虚,加黄芪、白术以益气行水。(摘自《妇科奇难病论治》)

4.哈荔田

前人谓“血为气之母”,血病气也病,血瘀气亦郁,气郁则水不行,水流四肢,泛滥肌肤,速发为经行浮肿之病。

经行浮肿,治则首重调经,使“经调则病除”。如因脾阳不振,水湿不行,下注胞脉,泛滥肌肤,证见食欲不振,白带量多,经行浮肿。脾阳既虚,久必及肾而致脾肾阳虚,冲任不调,故见月经先期,量多不止,治则温经散寒,健脾利湿,重在去病,使“病去则经自调”。(摘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集》)

5.程润泉

加味五皮饮

组成:益母草、黄芪各30克,桑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10克,桂枝3克。

加减:呕吐者,加半夏10克;大便溏泄者,加薏苡仁、白扁豆各15克;胸脘闷胀者,加厚朴、苍术各10克;咳嗽者,加五味子15克,细辛3克;腰胀冷痛者,加枸杞子、菟丝子各15克。

功效:补益脾肾,利水消肿。

主治:经行水肿。

效果:服2剂消肿者12例,服3剂消肿者9例,服4剂消肿者5例,服6剂消肿者4例。(摘自《四川中医》1988.(11):34)

6.喻峰

加减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0克,桂枝、木通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3克,大枣5枚,甘草5克。

加减:肿甚者加黄芪30克,泽泻12克;寒甚加制川乌10克;瘀血甚加甲珠10克;血虚甚加阿胶12克。

用法:于经前7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

功效:散寒通阳,活血利水。

主治:月经周期性水肿。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34例,治愈28例,治愈率为82%。(摘自《中医杂志》1988.(5):33)第十六节 经行身痛

经行身痛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全身肢体、肌肉疼痛,周期性反复发作,经净后疼痛逐渐消失的一种妇科病。

经行身痛属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表现。西医治疗,多用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中医认为血虚与寒凝是其主要病机。①若素体血虚,或久病大病失血未复,如遇经行阴血下注,阴血更益不足,以致筋脉失养而致全身肌肤疼痛。②若素有寒湿,留滞不去,经行之际,乘虚而发,以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全身肌肤筋脉疼痛。辨证论治

1.气血虚亏型

症状:以经行或经后肢体麻木疼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为主症。兼有心累气短,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调营,通络止痛。

主方:大营煎(《景岳全书》)加味。

用药:鸡血藤30克,当归、牛膝、枸杞子、黄芪各15克,续断20克,熟地、杜仲、何首乌、川芎、白芍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①心累心悸者,加丹参15克,柏子仁12克,以活血安神镇静。

②饮食不香者,加党参20克,白术12克,砂仁6克,以健脾胃而助消化。

③月经延后量少者,加制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以补肾养血。

2.寒凝血瘀型

症状:以经前与经期时,周身及其关节疼痛,遇寒痛甚,得热痛减为主症。兼有小腹冷痛喜按,月经量少不畅而有血块,经色黯红,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沉涩。

治法:养血活血,散寒止痛。

主方:趁痛散(《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用药:鸡血藤30克,黄芪25克,桑寄生15克,威灵仙、川牛膝、白术、独活、当归各12克,羌活、桑枝各10克,肉桂、细辛、炙甘草各6克。

加减:①周身关节疼痛,加五加皮15克,姜黄12克,以祛湿止痛。

②小腹冷痛者,加小茴香、艾叶各12克,以温里止痛。

③月经量少者,加制首乌30克,菟丝子15克,以补血益肾。第十七节 经行乳胀

经行乳房胀痛是指月经前或经期中出现乳房作胀,乳头胀痒、疼痛、触痛,或者胀痛不可近衣,胸胁胀闷,心烦易怒,或少腹胀痛的一种妇科病。西医归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治疗可服用溴隐亭2.5毫克,每日2次,由排卵期服至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肝脉布胸胁,乳头乃是肝经别支所络。若妇人素体阴虚,经行阴血益虚,乳络失于濡养,而致经行乳胀;或妇人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滞,经前冲脉充盈,两因相感,气滞乳络,故而经前乳房胀痛。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型

症状:以经前乳房胀痛,胸胁闷满,情志抑郁为主症。兼有嗳气不舒,或烦躁易怒,或经前少腹胀痛,经血排出不畅,或夹有细小血块,舌正常或黯色,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用药:白芍、枳壳、橘叶各12克,川芎、柴胡、青皮、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①若口苦口干,舌苔薄黄者,加夏枯草15克,栀子10克,以清热生津。

②若乳头刺痛甚至不能触衣者,加王不留行10克,以疏通乳络。

③若乳房胀痛有硬结者,加夏枯草12克,路路通15克,以软坚散结。

④若胸胁胀痛甚者,加姜黄10克,以消胀止痛。

⑤若小腹胀痛者,加延胡索10克,以理气止痛。

⑥若经血排出不畅、不爽者,加川牛膝15克,茺蔚子12克,以活血通经。

2.肝肾阴虚型

症状:以经行或经后两乳房作胀,或乳头痒痛,两目干涩,腰膝酸软为主症。兼有头晕耳鸣,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月经量少,舌体瘦小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活络止痛。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味。

用药:沙参、女贞子各20克,麦冬、熟地、枸杞子、丝瓜络各15克,当归、桑椹子、川楝子、橘叶、白芍各12克。

加减:①头晕耳鸣甚者,加杭菊花20克,山萸肉12克,五味子6克,以益肾补虚。

②两目干涩甚者,加黄精、潼蒺藜各15克,以养阴润目。

③口燥咽干甚者,加玉竹、石斛各15克,以滋阴润燥。

④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知母各12克,以清虚热。

⑤腰膝酸软甚者,加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以补肾壮腰膝。

⑥月经量少者,加制首乌、鸡血藤各30克,以滋补阴血。名医秘招荟萃

1.谷书云

解郁活血汤

组成:香附、瓜蒌、丹参各15克,怀山药、郁金、川芎、赤芍、柴胡各12克,桃仁、青皮各10克,橘叶、枳壳、红花各9克,生甘草6克。

加减:脾虚者,加党参、黄芪、苍术、砂仁、白术;血虚者,加当归、熟地、白芍;肾阴虚者,加知母、生地、山萸肉、旱莲草;肝火犯胃者,加栀子、丹皮、陈皮;肝阳上亢者,加牡蛎、阿胶、麦冬、生地;瘀血痰凝者,加当归、穿山甲、三棱、王不留行。

功效:解郁疏肝,调理冲任,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经前乳房胀痛。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0例,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果治愈44例,占88%,好转5例,为10%,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治疗本病时应注意服药方法:要在感到胸闷乳胀之日开始服药,到月经来潮前1~2日停服,连服3~6个月,否则虽有效但易复发。(摘自《山东中医杂志》1992.(6):27)

2.巢伯航

加味乳胀散

组成:王不留行15克,青皮、陈皮、橘叶各12克,枳实、郁金、香附各10克。

加减:经行先期,量多色红,属于血虚有热者,加荆芩四物汤;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属于胞宫寒冷者,加温经汤;经期腹痛者,加元胡、制乳没;胁痛者,加服逍遥散;血瘀症状显著者,加失笑散、丹参;乳房结块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白芥子;面浮肢肿者,加五苓散;肾阳不振者,加桑寄生、续断、菟丝子;肾阴亏损者,加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兼湿热者,加知柏地黄丸。

治疗方法:乳房胀痛出现时开始服药,每日1剂,症状消失则停服。下次经前如无症状出现,停药观察以防受孕。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26例,结果10例症状消失或受孕,15例好转。(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5.(6):10)

3.沈仲理

经期乳房乳头胀痛证。

临床表现:在经前,两侧乳房胀痛,甚则结块,兼有乳头痛或乳头作痒,经后消失,周而复始者。从经络的循行来看,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故治当以和胃通络,疏肝理气,则其痛自除。可用逍遥散为主方加减。

如见乳房肿胀甚者,加全瓜蒌、蒲公英、薜荔果、路路通;如乳头痛或刺痛不能近衣者,加丹皮、王不留行、地龙;乳头作痒者,加服龙胆泻肝丸有效。(摘自丛春雨主编《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4.胡青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