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奉献(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9:04:31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国奉献(下)

爱国奉献(下)试读:

前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6月史可法血染扬州

公元1644年,清世祖,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乘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皇崇祯在煤山吊死的混乱时机,大举南进。当年五月初,清军即占领了北京。

消息传到江南,明朝陪都南京的官员,此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大臣;另一派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代表的卖国官僚。马士英为了便于自己弄权,拥立荒淫的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建立了历史上称为弘光王朝的南明政权。

公元1645年,弘光二年三月,清军击溃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后,又大举南进,于4月17日对扬州采取了包围的攻势。

正直有为忠贞爱国的大臣史可法,被投降派马士英之流从南京排挤到扬州督师。当清军进逼扬州时,史可法立即发出紧急命令,要各镇派兵救援扬州。但是那些不顾国家安危的将官只谋私利,不顾大局,竟没有一个听命令而来的。史可法只能率领本城军民,构筑工事,做迎战准备。

4月18日扬州陷入了被清军层层包围的孤立无援的态势。

南下清军的统帅是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兄弟定国大将军豫王多铎。他为了不战而成大功,进而利用史可法的威望收服江南,就叫明朝降将李遇春,拿着招降书去劝诱史可法投降。

李遇春来到城下,见史可法威风凛凛站在敌楼上,怒目向着自己,先就气馁了三分。他不敢下马,双脚踩着镫子,拱手作揖道:“史督师在上,恕末将甲胄(zhòu)在身,不能全礼!”史可法嘲问道:“我是大明朝的督师,请问,你又是那一朝的‘末将’?”李遇春臊红了面皮,定了定神说:“督师忠义大名闻于华夏,都得不到朝廷信任,死又何益?还不如协助大清朝取天下……”“无耻!”史可法大怒,从腰间摘下宝雕弓、抽出狼牙箭,搭上弦,李遇春大惊失色,把马缰一提,抱头鼠窜而去。

多铎见劝降不济事,又强迫当地乡民拿着劝降书,进城去见史可法。史可法拆都不拆,弃之护城河里。

多铎不死心,又接二连三地写劝降书,史可法仍是一看也不看,连着五次,把劝降书扔进护城河。

扬州城中有一个总兵官和一个监军,在清军诱降下发生了动摇。第二天夜里跑到史可法住处,惴惴地说:“明朝大势已去,我们不如投降清军吧!”史可法微微冷笑,声严厉色地说:“我早已准备好死在扬州,要我投降休想!”那总兵和监军连夜溜出城门,投降了清军。

史可法对投降变节分子,十分鄙视,自己早已做好了一死的决心,并给母亲、妻子写好了遗书。

总兵和监军投降后,扬州城中军心发生动摇,史可法传令全体官兵,向大家讲话:“这几天军情紧急,扬州是江北的重镇,如有差失,南京很难保住。我切望将士们一致努力,不分昼夜,严密防守。倘有人造谣生事,惑乱人心,一定按军法治罪!”

史可法心中又急又难过。想到军心涣散,扬州难守,南京势急,国家危亡,不禁热泪夺眶而出,放声痛哭……

听着史可法痛切的哭声,将士们无不受感动,再也不能沉默,不约而同地喊道:“我们一定尽力守城!”

史可法拭去眼泪,向大家行礼致敬,当众下令,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迎战,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巡查;并宣布了临阵军令:“上阵如不利,退守城防;守城不利,展开巷战;巷战如不利,短兵相接;短接如不利,为国自尽!”

在史可法的指挥鼓舞下,壮烈的扬州保卫战开始了。

4月22日,清军开始攻城。明军出城交战失利,退守城内。清军用大炮轰射,把城墙上部打开了好些缺口。史可法命人用大沙袋堵住缺口,继续战斗。鏖战一整天,清军死伤了几千人。

清军自从一年前入关以来,所到之处,很少遇有像扬州军民这么坚强抵抗的,更没有一个封疆大吏和城池共过存亡。多铎对扬州军民和史可法恨到极点,连续三天攻城不克,于4月25日对扬州发动了疯狂的总攻击。

扬州各处城门,以西城受到的攻击最厉害,史可法就亲自在这里防守。清军集中大炮向城墙的西北角轰击,终于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大队清军士兵,就从这个缺口洪水一般涌进了扬州城。

史可法见扬州城已被攻破,悲愤不已,拔出宝剑朝脖子上抹去。在他身边的史德威等人,连忙抱住他的身子,夺下手中宝剑。史可法已为剑刃所伤,战袍溅满了鲜血。他严厉地对史德威说:“我命令你把我杀死!”史德威知道,史可法不愿被俘受辱,决心以死殉国,所以这么下命令;但他又怎忍心杀死敬爱的督师呢?他和几十个士兵一起,簇拥着史可法走下城墙,打算从东门逃出,再图后举。

这时,清军已进扬州中心,明军将士和百姓正同清军展开巷战,许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牺牲。史可法等还没走到东门,就有一队清兵迎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既然到了清兵面前,他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史可法在此!”清兵听了大吃一惊,上前捉住了他,送到多铎那里。

多铎见了史可法,不敢怠慢,恭敬地说:“前些天我曾三次致书给先生,都没得到回答,如今先生为明朝尽到了忠义,我想请先生替大清朝收拾江南。先生如能俯允,必当授以重任!”

史可法听了大怒,义正词严地斥道:“我是大明朝臣子,岂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我头可断,志不可屈,愿速速就死!”

多铎已知徒费口舌,终于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却又假惺惺地对史可法说:“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杀了你,成全你的名节吧!”“与扬州共存亡,是我早已决定的志愿,纵然劈尸万断,我也甘之如饴。但是扬州百万生灵,你们不可杀戮!”

就是在生命最后一刻,这位爱国先辈还拳拳怀念着祖国,深切眷恋着人民!

扬州城被攻破时,都督刘肇基带领残部四百来人和全城人民一起与清军巷战,直到矢尽力绝,没有一个投降的。多铎痛恨扬州人民英勇抵抗,下令屠城十天。在战斗中牺牲和屠刀下丧生的扬州人民,总计有八十万之多,这就是历史上称为“扬州十日”的惨酷事件。

史可法就义后,有人企图寻找他的遗体,但由于扬州经过大屠杀,城里大街小巷死尸狼藉,加上天气蒸热,尸体已腐烂不可辨认。第二年清明节,人们把史可法生前穿的衣袍,葬在扬州门外梅花岭,这就是现在还时时有人去那儿凭吊忠魂的史可法衣冠冢(zhǒng)。萨布素抗击沙俄侵略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率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满族将军,名叫萨布素,以其赫赫战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

萨布素是满洲镶黄旗人,随先人到吉林落户。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派内大臣率人到长白山瞻礼,来到吉林后,驻守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的将军巴海命令萨布素带领二百多名士兵给他们做向导。萨布素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带了三个月的粮食给养,跋山涉水,领着瞻礼队伍顺利到达长白山,完成了瞻礼的活动,圆满地回来了。由于萨布素在完成这次重要使命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才能,第二年被任命为宁古塔副都统。

当时,沙俄侵略者一直想侵入富饶的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他们几次派遣远征军,窜入我国黑龙江境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这些无人性的野蛮兽兵,居然吃中国人。仅1643年冬天,他们就在黑龙江吃了五十个中国人。这种禽兽不如的暴行,激起了我北方边境人民的强烈愤怒,自发起来进行保家卫国的斗争,曾给这些兽兵以有力的打击。但是,沙俄侵略者依仗自己的武力,仍然贼心不死,居然侵入黑龙江,强占了雅克萨城(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的黑龙江北岸),并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从这里出兵继续侵占掠夺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广袤土地。

鉴于沙俄侵略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清朝政府多次照会沙俄政府,要他们赶快悬崖勒马,停止侵略行为。但沙俄方面对此置若罔闻,继续蚕食我领土、掳掠我资财。当地人民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清朝政府派兵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派兵打击沙俄侵略者。于是,萨布素被委以重任,率兵反击侵略者。萨布素亲临雅克萨附近勘察该城形势,疏通了从乌苏里到黑龙江以及通往宁古塔的水陆交通线路,选定有利地形,在呼玛等地修筑木城,屯兵一千五百多,建造大炮战船,严守边防。后来,萨布素晋升为黑龙江将军,他进一步在驻防地区囤垦耕种,补充战备物资,随时准备打击进犯之敌,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献身精神。不久,一支沙俄侵略军从雅克萨开出,企图窜犯我黑龙江下游地带。萨布素马上带兵迎敌,通过激烈战斗,全俘侵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1685年萨布素统率几路兵马合力攻打雅克萨城。当地人民闻讯,主动支援攻城部队,达斡尔族有五百多人参加作战。6月份,大队人马开到雅克萨城下,萨布素命令城内沙俄军队赶快撤出雅克萨,可守城的沙俄将领托尔布津拒不从命。于是,萨布素率领清军先消灭了前来增援雅克萨的敌兵,然后集中炮火向该城猛烈轰击,使守城俄军伤亡严重,最后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在走投无路之际,托尔布津派使者向清军求和。清军同意他们投降,放他们退回尼布楚,并把雅克萨城炸毁轰平,胜利返回驻地。

清军走后不久,沙俄侵略者卷土重来,又占领了雅克萨,那个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也重返这里,指挥俄军又一次筑起土城,继续与我国为敌。

萨布素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再次发兵攻打雅克萨。他根据雅克萨靠江的地形特点,派兵在不靠江的三面挖掘战壕,筑起堡垒长围。又修造兵船开往雅克萨江面,形成四面包围之态势。然后从四面猛烈攻城,把守城的七百多俄国侵略军打死了六百多人,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也在这次战斗中丧了命。沙俄政府见侵略中国的企图无法得逞,只好接受清朝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派出使者到中国要求谈判议定边界,并请求清军不再围攻雅克萨城。清朝政府同意进行谈判,并下令解了雅克萨之围,让那一百多个没死的沙俄兵活着撤了回去。

当时,在中国西部的蒙古族部落准噶尔的首领噶尔丹,一再勾结沙俄发动叛乱,成为一大祸患。萨布素为了安边卫国,提出一系列防御叛乱的措施,得到清朝政府同意。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出征,要彻底平定噶尔丹的叛乱,解除边界威胁。他命令萨布素统率一部分兵力从东路出发,配合他的主力部队打击噶尔丹叛兵。在几路人马合力围歼下,噶尔丹的叛乱终于被基本平息,使西北边境重新安宁了。

萨布素不仅长于武功,而且重视教育。他首先倡导在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建立学校,招收各民族儿童入学,培养有知识的人才。他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爱国思想行为,一直受到广大军民的赞扬。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福建侯宫(今福州市)一个较贫寒的家庭。

林则徐26岁考中进士后,先后在北京和外省担任官吏。他体察民情,惩办贪官污吏,治理江河,兴修水利,“一时贤名满天下”。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派人去澳门了解西方国家的动态,购买西方的书报,组织人力进行翻译,编译出《四洲志》等书籍。因而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致使他成为鸦片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鸦片又叫大烟,可以作为药材少量使用,又是一种极容易上瘾的毒品。长期吸它,就会使人精神萎靡,骨瘦如柴。英国殖民者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以此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1838年贩运到中国的鸦片达四万多箱。鸦片的泛滥,无情地毒害人们的肌体,使大量的白银外流,在当时已成为一个威胁民族生存的严重问题。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之中。

目睹烟毒泛滥,林则徐忧心如焚。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章中,痛陈鸦片危害的严重性;“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应召到京后,向道光皇帝申述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和准备采取的措施。道光皇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和邓廷桢、关天培商定加强防务;号召揭发烟犯的贩毒情况;下令查封广州所有的烟馆;逮捕61名勾结洋人的重要烟贩;勒令外国商人三天内全部缴出所存鸦片,并写下“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林则徐毅然表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在英国驻中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的指使下,英国烟贩用搪塞手段敷衍,只肯交出一千多箱鸦片,并虚伪地表示不再进行鸦片交易,妄图蒙混过关。林则徐没有被英国侵略者这种狡猾的伎俩所欺骗,他已查出停泊在零丁洋面上22艘英国鸦片趸船,每艘囤集的鸦片都在一千箱以上。林则徐下令传讯拒不缴烟、还阻挠别人缴烟的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颠地在查理·义律的庇护下,连夜惊慌逃跑,在中途被愤怒的群众抓回来,义律见蒙混不成,竟以武力相威胁,命令零丁洋面的鸦片趸船开走,摆出战争的姿态。林则徐无所畏惧,果断地命令水师炮舰游弋沿海,截住了英国的鸦片趸船;派兵封锁洋人商馆,撤退商馆中受外商雇用的全部中国人员,断绝对外商的一切贸易和供应。外国商人蜷缩在商馆里,连饮水和食品都发生了困难。三天之后,义律终于低下了头,无可奈何地缴出所有鸦片。连同美国商人缴出的鸦片,共计两万箱又两千多袋,总重230多万斤,价值800多万两白银。

1839年6月3日,晴空万里,虎门海滩庄严热闹。林则徐登上虎门海滩的礼台、亲自主持销烟。两座十五丈见方的大池里,先后倒入海盐和鸦片,鸦片被盐卤泡透后,再抛下石灰。顿时,池水沸腾,烟雾翻卷,不久,通海的涵闸被打开,满池子被销毁的鸦片渣沫泻进了茫茫大海。成千上万围观的人群里,迸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呼声,远胜过虎门的海涛。

虎门销烟,历时23天,震惊中外,揭开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侵略斗争的帷幕。

1840年6月,恼羞成怒的英国侵略者出动军舰、运输船40多艘。士兵4000多人,陆续开到广州附近海面,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立即组织广州军民奋勇抵抗,他号召:“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水勇出其不意地烧毁敌舰、群众在外岛水源投放毒药,英军只能困守海上,不敢进犯内河,企图侵占广州的计划终于成为泡影。

英国侵略军见无隙可乘,便沿海北上,于1842年攻破吴淞、闯进长江、直逼南京。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者苟且偷安,屈膝求和,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竟归罪于林则徐,将他撤职查办,又充军到新疆。三年后才被赦回,并委以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林则徐因病逝世,终年65岁。

林则徐虎门销烟,书写下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壮丽篇章,它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关天培保卫虎门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爱国将领关天培,为了守好祖国的南大门——虎门要塞,顽强地同英国侵略军奋力拼杀,用生命谱写出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0年出生于一个行伍家庭。他年轻时喜欢阅读历史书和故事,钦佩为国捐躯的英雄。又见我国国防薄弱,于是,决心弃文习武、投笔从戎。他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本领,还苦读《孙子兵法》,研究军火制造。23岁那年考取武庠(当时的军事学校)生。以后因他办事认真,懂军事,多次被提升,1834年晋升为广东水师提督。

当时,广东沿海防务松懈,炮台年久失修,英国军舰公然闯入内河,直抵广州黄埔。关天培到任后,立即亲自到广州的天然屏障珠江口的虎门,检查防务,采取各种措施增强防守能力。他亲自在虎门测量海口的宽窄,水位的深浅,并试了大炮的射程,以确定炮位;添铸七八千斤的重炮40门,分配到各炮台使用;在通向内河的江面上设置一道道木排、暗桩和每条长约320丈的大铁链8条,以防止敌舰闯入内河;关天培整顿水师,增添了巡洋兵船和兵丁,亲自督促水师操练。在关天培的努力下,虎门的防务力量增强了,为后来的禁烟运动提供了坚强的军事后盾。

1839年初,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广东主持查禁鸦片走私。关天培成了林则徐的得力助手。虎门销烟后不久,英国侵略军就多次出动兵船,在广东沿海进行武装挑衅。1839年11月3日,关天培率水师船在穿鼻洋面巡视,遭到两艘英国兵船的袭击,不幸受伤,但他仍持腰刀挺立桅前,率领水师英勇还击。交战两小时,敌船被打得帆斜旗落,狼狈逃走。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40艘在广东海面集结,封锁珠江口。英国侵略军多次企图从这里攻入,但壁垒森严的虎门,使它胆战心惊、望而却步。

英国侵略者在广东不能得手,便沿海向北进犯。同年8月,英国兵舰开到天津,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进行威胁。腐败的清政府被英国的船坚炮利所吓倒,把战争起因归罪于禁烟。昏庸的道光皇帝撤职查办了林则徐,任命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

琦善到广州后,为了讨好侵略者,下令拆除了木排铁链和暗桩,裁减兵船三分之二,全部遣散了招募来的水勇,还允许英国人察看地形,探测内河,关天培多年经营的防御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求得侵略者退兵,琦善一一承诺了英方提出的条件,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841年1月,英军20余艘军舰乘虚向虎门发动突然进攻。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只有守军600多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奋起抵抗,最后全部牺牲。2月,英军又乘机进攻虎门。驻守虎门只有400将士,形势十分危急。关天培向琦善多次告急,请求派兵援助。琦善虽握有数万大军,却坐视不救,导致关天培孤军奋战。关天培冒着炮火,登上靖远炮台,大声激励将士,众官兵斗志昂扬,奋力炮击英军。15门大炮排列在炮台上,装足火药。当敌船靠近时,关天培一声令下,顿时,海水沸扬,敌舰有的被击沉,有的被击伤。登岸的敌人也纷纷被歼,尸体遍布滩头。26日下午两点多钟,南风大作,英军乘风开炮猛攻靖远炮台,弹片四溅,沙石乱飞,守军死伤大半。关天培负伤多处,仍镇定指挥,还代替牺牲的炮手,亲自燃放大炮。残余的守军齐心合力,沉着应战。但突然大雨倾盆,大炮火门透水、失去作用。战斗坚持到傍晚,炮台被围。英军在炮火掩护下攻上炮台。关天培身负重伤,血透衣甲。他挥舞佩刀,把冲上炮台的敌人劈了下去。忽然从背后飞来一发炮弹,弹片穿过了他的胸膛,因伤重力竭,壮烈牺牲。镇守虎门的400名将士也全部壮烈牺牲。洪秀全金田起义

19世纪中叶,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猝然暴发,以其磅礴的革命气势,席卷十八省,历时十四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的缔造者就是伟大的爱国者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出生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长得面宽额高,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洪秀全七岁进私塾念书,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自学一些历史、地理书籍。16岁因家贫辍学,在家随父兄种田。18岁那年,担任本村塾师。1828年至1838年间,洪秀全曾三次去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他出身低贱,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十年苦读,竟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取。这一沉重打击,使他那求取功名,为国建功立业的希望破灭了。他非常失望和痛苦。

洪秀全长期生活在广东农村,对封建统治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广大贫苦农民的疾苦,都有较深的了解;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的禁烟运动、天地会的反清武装斗争,对洪秀全的思想有很大影响。从个人的遭遇,联想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这一切,不能不激起洪秀全的反抗思想。他毅然抛弃了科举仕途的幻想,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一天,洪秀全偶然看到早年在广州一位传教士送的《劝世良言》。这是一部长达九万字的基督教布道书,当时被他漫不经心地放进书箱。这次看到,洪秀全认真地读起来,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他决定宣传《劝世良言》中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观点,作为向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势力斗争的武器,以实现“太平统一”的理想世界。1843年,洪秀全与洪仁玕、冯云山等人,成立了“拜上帝会”,创建了革命的组织。此后,他们四出联络,宣传革命宗旨,许多贫苦农民纷纷入会。洪秀全经过实践,认识到要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仅凭《劝世良言》的宗教教义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认真探索革命理论。洪秀全倾注全部心血,耗时两年多,相继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名篇,号召人们起来同封建王朝作斗争。这些著作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基础。

1847年,洪秀全去广西去找冯云山。冯云山积极活动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地区,已把拜上帝会的会员发展到数千人。洪秀全喜出望外。他与冯云山以紫荆山区为主要基地,大力宣传,把活动范围推向紫荆山区四周的州县,很快形成五大块基地。

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发生饥荒,天地会纷纷起义。“拜上帝会”的威望一天天上升,紫荆山区洋溢着反清的战斗气氛。革命时机也逐渐成熟。洪秀全当机立断,于1850年七月发布动员令,号召各地会员11月4日到桂平县金田村“团营”,也就是整编队伍,准备起义。几个月时间,先后聚集会员一万多人,洪秀全把会员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建成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当地的反动派极为恐慌,两次派清兵赶来清剿。洪秀全指挥会员两次大败清兵。

在1851年1月,洪秀全38岁生日这天,金田村里,战旗飘飘,刀枪闪闪。在会员的簇拥下,洪秀全身穿长袍,手按利剑,庄严宣告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就是轰动中外的金田起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革命主张深入人心,洪秀全振臂一呼,八方响应。金田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劳苦大众带来了希望,使黑暗的中国现出了一线曙光。邓世昌视死如归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4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憎恨外国侵略者,立志报国。

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舰长)。1880年和1887年,他先后两次被派赴英国,接带新舰回国,归途中,他不依靠洋员,自己监视和指挥行船,一路操演海战战术,每天变阵好多次,“时而操火险,时而操水险,时作备攻状,时作攻敌计。”各舰官兵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邓世昌所在的北洋海军舰队护送运兵船到大东沟(鸭绿江口)。任务完成后,17日上午、舰队正准备返航,突然发现远处黄海海面出现柱状薄烟,经了望发现是悬挂美国国旗的舰队,向北洋舰队疾驶而来。这个舰队渐渐靠近时,突然降下美国国旗、升起日本国旗,并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

战斗开始了。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海面象一锅开水一样沸腾起来。邓世昌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指挥着致远号军舰,冲锋陷阵,纵横海上。当日本吉野等四舰正驶到中国旗舰定远号前方,向定远号进逼时,为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开足马力,驶在定远号之前,迎战敌舰。致远号陷于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仍然毫不退缩,猛冲猛打。在激烈的战斗中,邓世昌发现敌先锋舰吉野号来回逞凶,横行无忌,认为只有击沉此舰,挫其锐气、方能取胜。于是,邓世昌便要求经远、济远等舰向他靠拢、集中火力、共同对付吉野号。但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只有经远号管带林永升马上指挥军舰靠拢,致远号和经远号两舰齐心协力、给吉野号以重创。但狡猾的吉野号司令官集中炮火,专攻经远号。经远号中炮起火,船身下沉,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致远号全体官兵目睹这悲壮场景,个个义愤填膺,海面上回荡着为牺牲的兄弟报仇的呼喊声。邓世昌命令各炮位一齐向吉野开火。不料,炮弹都不发火。原来,海军经费都被慈禧太后用于修建颐和园去了,炮弹里没有火药,里面装的全是沙土。水兵们只有拿起步枪向敌人射击。这时,在数艘敌舰的围攻下,致远号舰身受伤,甲板上着了火,已濒临绝境。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他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跨上舰桥,他紧握着舵轮,驾驶着已严重倾斜的致远号,象一条火龙,在弹雨中,迅速向吉野号撞去,致远号的水兵们在甲板上朝着祖国的方向,跪下告别,他们决心与吉野号同归于尽。中华健儿的爱国壮举,吓坏了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跳水逃命,吉野号上的日本司令官手足无措,急得团团乱转。眼看致远号就要撞上吉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致远号被日军的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舰身倾斜,军舰向海底沉去。在军舰将要完全沉没时,随从刘忠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慷慨地说:“事已至此,誓不独生,”说罢,邓世昌同全舰250名将士,护卫着军舰和舰旗,慷慨从容地沉没在万顷波涛之中。

邓世昌忠贞尽职,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壮举,永远激励着后人,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丁汝昌御外侮以身殉国

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人。清末海军将领,曾任北洋海军提督、总兵尚书等职。

丁汝昌天资聪慧,胸怀奇志。

1888年,北洋舰队成立,他被授予海军提督。1894年赏加尚书。

1894年7月,日本未经宣战,便向中国开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做为北洋海军提督、尚书的丁汝昌,积极主战。黄海战中,丁汝昌身先士卒,身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终于击退了日军舰队。威海之战中,丁汝昌亲自登舰指挥,不但迎头痛击袭来的日军舰船,还发炮支援南岸守军,击毙了日军陆军少将大寺安纯。威海之战前夕,日军海军中将伊东祐亨,深知丁汝昌的厉害,就写信劝他投降。丁汝昌将信撕得粉碎,投向大海,骂道:“见他妈鬼去吧!你错看了我丁某。头可断,志不可屈,国不可辱。今天只有一死,来尽忠臣之职!”他上书李鸿章道:“我一定要战斗到船尽没,人皆亡而后已!”并且叮嘱说:“我身已许国,万望勿以我为念!”敌军再次劝降,他仍严辞拒绝。于是,敌人勾结军中的民族败类,用武力威逼,他怒斥道:“你们想让我投降吗?除非是立即杀了我。我命不足惜!”后来,得知陆上援军已无望,丁汝昌召集了各舰管带和船员会议,发出最后号召:“同仇敌忾,与敌人决一死战。鼓足力量,拼死突围!”但是,遭到船员的反对。丁汝昌知大势已去,想派人用水雷炸沉北洋海军的主舰镇远号,没有人响应。事已至此,丁汝昌知道败局已无力挽回,于是,“速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以防有人盗印降敌。于1895年2月11日在刘公岛自杀殉国。

丁汝昌御外侮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光辉形象的写照。它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民族不可辱!北洋海军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世界反侵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徐骧五经转战抗敌寇

徐骧(?—1895),台湾苗栗人,台湾抗日义军领袖,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徐骧原是文秀才,但酷爱习武。他生在农村,与农民有深厚感情,同情农民疾苦。常用仅有的种田所得,周济贫苦的农民。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和附属岛屿,日军在台北登陆。台湾人民义愤填膺,奋起反抗,推举黑旗军刘永福为抗日领袖。

可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怎能扭转危急形势呢?徐骧挺身而出,召集乡民们说:“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词,感动了大家。会一散,各乡就选派了壮丁,组成民团,推举徐骧为团长。从此,徐骧同台湾人民五经转战抗日寇。

6月,刘永福派徐骧去援助新竹守将杨紫云。6月的竹林,枝繁叶茂。徐骧令义军身着竹叶装,头戴竹叶帽,潜于竹林中。敌人走进竹林,徐骧一声令下,杀声四起。敌出不意,锐气顿减。义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敌终告败,死伤无数,俘虏百余人。竹林战告捷。

8月,日军进犯大甲溪,徐骧和黑旗军守将吴彭年布好埋伏。日军刚渡过溪水,吴彭年伏兵发起攻击。日军见势,连忙后撤渡河。刚渡一半,徐骧伏兵喊杀着截了过来。日军大乱,纷纷溺水,死亡不计其数。溪水战告捷。

这时,徐骧的家乡苗栗已经沦陷,有人说:“赶快设法寻找家属吧!”他说:“国破家何在!台湾不沦陷,家属何愁找不着!家乡已沦陷,还谈什么寻家属!”

日军向彰化进犯。吴彭年、徐骧据守八卦山。敌人收买汉奸,从小路爬上山顶,黑旗军、义军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击毙敌人一千多人,少将山根信成当场毙命。山战告捷。

10月,日军又向台南嘉义进攻,徐骧和守将王德标挖掘了地道,装上地雷群,直达敌人营下。半夜时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营升天。炸死敌人七百多人,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重伤后殒命。地道战告捷。

日军不断增援,而黑旗军和义军粮饷弹药缺乏,处境越来越困难。徐骧和王德标退守曾文溪,动员了高山族壮士参战。日寇猛攻,王德标战死。徐骧身受重伤,仍指挥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震臂高喊:“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军民共战失败。

台湾,虽落入日军手中,但徐骧等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始终鼓舞着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寇连材爱国忧民

太监,即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门侍奉皇帝及其亲属的被阉的男子,由于得到一些皇帝的宠幸,历代的太监中出了不少揽权骄纵、欺上压下、胡作非为的奸臣,为大家所痛恨和唾弃。例如,明朝太监魏忠贤和清朝太监李莲英,由于做了许多坏事,一直被人们痛骂。但是,太监中也出现过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监寇连材,由于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反对慈禧太后的丧权辱国丑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称颂,实属鹤立鸡群,难能可贵。

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因与财主打官司,被财主买通官府倒打一耙,惨遭失败,在绝望之中含恨死去。这时寇连材刚二十三岁,家里生活已经难以维持。走投无路之际,跑到北京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为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生活是大大好转了。

当时光绪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里去当差,侍奉皇上,其实慈禧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寇连材从小就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的想法,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进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寇连材更加忧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和供自己享乐。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夹击的危急之中。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下决心向慈禧以死进谏。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惊醒了西太后。慈禧大怒,问他为什么哭,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吗?”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把他骂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中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都分给了小太监们。在二月十五日,把他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批评慈禧不顾京师特大水灾,擅自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致海防空虚引来日本人侵略;应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这些内容,充满忧国忧民之情,条条切中时弊。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慈禧看过奏折,立刻暴怒,把寇连材叫来责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他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慈禧还不相信,听他背一遍,寇连材果然从头至尾背了一遍。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直接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交刑部立即正法,别人求情也不听。

二月十七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寇连材神色镇静,整了整衣冠和襟领,朝宫殿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大刀小王五的爱国心

清代末年的中华民族爱国志士谭嗣同,在被拘的监牢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壮烈诗篇《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所说的“两昆仑”,一是指康有为,一是指大刀小王五。

提起大刀小王五,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城里有几家镖局,在镖局里当保镖的人,都是有武艺的人,他们受雇于钱势显赫的豪门贵族或巨富商贾之家,负责保护这些有钱有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刀小王五就是北京前门外顺兴镖局的掌柜。

大刀小王五是北京本地人,从小身世清苦。他原姓白,名正谊,字子宾。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弟二人,靠母亲做针线活苦度光阴。八岁那年,母亲也溘然长逝,只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沿街乞讨要一口饭吃。当时顺兴镖局的掌柜叫王五,见白正谊孤苦伶仃,与妻子商量后,收养了他,并改姓王。由于白正谊聪明能干,身手灵活,在王五指点下学习武艺进步很快,深得王五夫妇钟爱。白正谊19岁那年,王五夫妇招赘他做了自家女婿。不久,王五夫妇相继离开人世,白正谊接替王五,当上了顺兴镖局掌柜,人称小王五。因他善使大刀,又叫大刀小王五。

小王五虽是镖局的掌柜和镖客,主要为官府押运各省进贡的钱粮,但他从小有一副侠义心肠,对官场的昏庸腐朽十分不满,常与打劫官府钱财的绿林好汉里应外合,夺取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赈济平民。官厅衙门几次要拘捕他,都被他巧妙地逃脱;而他在江湖上的名声,反而越来越大。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而腐败的清朝政府却一味妥协投降。各地民众反帝反清的斗争如火如荼。面对帝国主义的弱肉强食和清政府的屈膝投降,小王五的爱国激情日益强烈。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想依靠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当时,小王五与谭嗣同过往甚密,常到谭嗣同的住所去看望他,并教他舞剑,希望在维新变法中助谭嗣同一臂之力。后来变法失败,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小王五获悉后劝谭嗣同东渡日本暂时躲避一时,并动情说:“您去日本,我当随从,决心保护你,别无所求。”

谭嗣同感谢小王五的一片赤诚,但他已下定决心为变法献身捐躯,悲愤的对小王五说:“谢谢你的盛意!不能离开祖国,为自己的安危着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现在中国还没听说为变法而流血的人,所以国家不可能富强昌盛。如果要流血,那就让我谭嗣同成为第一人吧。”

这响当当的话,使小王五非常感动。

谭嗣同被捕入狱后,小王五想方设法营救,但没有结果。小王五还打算通过劫狱的方法去救出谭嗣同,都被谭嗣同劝阻。1898年9月28日,反动的清政府将谭嗣同等六名爱国志士押往北京的菜市口斩头示众,小王五打算劫法场,终因清军人马众多,戒备森严,未能如愿。谭嗣同牺牲后,小王五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给夫人李闺的信由北京送到湖南家中,后来,小王五曾暗中联合一批有志之士为谭嗣同报仇雪恨,但未能实现。

谭嗣同的壮烈殉难,更激发了小王五的爱国精神,他仇恨在中国烧杀掳掠的帝国主义侵略强盗。1900年八国联军对北京洗劫,义和团的爱国斗争,更激励了小王五。他率领自己的手下和爱国志士,在北京城里和帝国主义展开了浴血战斗。1900年11月,他经过一家门前,看见侵略者在抢劫。只身一人与敌人展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为祖国尽了最后的爱国之心。陈天华万里寄血书

陈天华(1875—1905)是清末的反帝爱国斗争中的一员猛将,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他以其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著称于世,他的反帝爱国故事,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陈天华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下乐村一个穷塾师的家庭。他二岁时母亲就去世。因家庭贫寒,他幼年时替人放过牛,有时也提篮做点小买卖,借以糊口。只在空闲时间,他才能跟父亲读书识字。他学习很用功。乡间得书不易,偶尔借到一些书,总是爱不释手。他很喜欢当时民间流传的唱词、小说,还经常模仿着写一些民歌小调、故事,言词通俗,情节生动,受到乡邻的赞赏,称他为“神童”。陈天华少有大志,一次路过驿站,他挥毫在墙上题下“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跃然壁上。

陈天华21岁时,经人资助,进入资江书院就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求实学堂就学。在这里,陈天华对提倡新学的书刊,非常喜爱,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特别爱钻研西方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当时的中国,正值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之际。这些救亡图存,反帝爱国的斗争给陈天华以极大鼓舞。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相继失败,又使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1903年春,陈天华由新化求实学堂资助,去了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这年4月,沙皇俄国违反条约规定,拒不撤走其在1900年侵入东北三省的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长期霸占的要求。消息传来,留日中国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学习军事,练习体操,决心开赴东北,与沙俄侵略军决一死战。陈天华是拒俄义勇队的骨干,他积极参加集会、操练等活动,并怀着满腔愤恨写作宣传品。他咬破手指连写血书几十封,寄给国内许多学校,以唤起人们的觉醒。他在《敬告湖南人》的血书中,详细叙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亡国灭种的惨状和当前的民族危机,他指出:别人断我手足时,我不与之计较;直到断我头颈时再反抗,不就晚了吗?敦促人们及早起来反抗沙俄的侵略。他在血书中还指出:如果我们万众一心,舍死向前,恐怕外国人就是吃到嘴里也咽不下去。想借以树立起国人反侵略的信心。所有收到血书的人,无不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当年冬天,他回国发动群众,为大规模开展革命斗争准备力量,他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组织了华兴会,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了同仇会;准备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那天在湖南全省举行武装起义。不料被清政府察觉,起义遂告失败,他和黄兴、宋教仁又逃往日本。

陈天华在留日期间,以笔作刀枪、用写作来警世,他积极从事革命救亡宣传工作。他写了很多富于革命激情的政论文,尤其是以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的《猛回头》、《警世钟》,在当时的革命宣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革命志士就是受此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民报》的创刊,革命影响日益扩大。清政府企图扼杀海外的革命活动,曾多次串通日本政府驱逐留日中国学生中的革命党人。11月,日本文部省果然颁布了“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学生从事革命活动。八千多留日学生宣布罢课,抗议日本政府的迫害。陈天华坚决主张归国策划,反对忍辱留日的软弱态度,他在爱国思想的驱使下,断然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人们,1905年12月8日,他留下一封绝命书,在日本大森海湾,跳海自尽。

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和以身殉国的革命精神,曾唤醒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去挽救民族的生存,也激励着后人为祖国的昌盛而发愤图强。冯如为国争光

冯如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创始人。他精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高超的飞行本领,曾引起欧美国家的极大震动,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冯如,1883年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那年在舅父的帮助下,到美国做工谋生。他目睹发达的美国机器制造业,非常羡慕,决心学好机器制造技术,致力于发展祖国的机器制造业。他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购买有关机器制造的书籍,刻苦攻读,短短几年内冯如就掌握了机械制造的原理,通晓了36种机器制造和修理的方法,还发明和改进了一些机械如抽水机、打桩机和无线电收发机等。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冯如认为,兵器中最厉害的是飞机,中国反侵略战争离不开飞机。他决心倡导和开创中国的航空事业,建设强大的空军,形成空中的优势,以报效祖国。

1906年,冯如向旅美华侨筹集约一千美元资金,准备创办飞机制造公司。他在奥克兰租一间厂房,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碧三位华侨青年的帮助下,开始了飞机研制工作。冯如一次次试验,又一次次失败。在一次试飞中,当飞机上升到数丈高时,突然坠地,他险些丧生。冯如死里逃生,但矢志不改,“事不成,毋宁死。”在筹集的资金即将耗尽,双亲又来信催他回国的情况下,冯如坚定不移地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他千方百计地克服人们意想不到的困难,日以继夜地改进飞机的设计。

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09年9月21日,奥克兰市上空一架飞机在翱翔,许多行人都在驻足仰望。这就是26岁的冯如驾驶的自己制造的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它的航程是飞机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三倍多。这不能不引起西方世界的震惊,当时的《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以《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为题,报导了这次飞行。冯如以其杰出才华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冯如的成功,促进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在海外奔走的孙中山观摩了冯如的飞行表演,并给予高度赞扬和热情的勉励。冯如很快又制造出一架性能更佳的飞机,创造了当时航程20英里,时速65英里,高度700多英尺的世界纪录,把外国人远远地抛在后边,并在国际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得优等奖。

冯如断然拒绝了美国人的重金招聘,一心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1911年3月,身怀绝技的冯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携同公司的三位助手,带着两架自制的飞机和制造飞机的机器,回到了他日夜想念的祖国。

当时的中国,大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冯如同情革命,不愿为清政府效力。广州光复后,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担任中国最早的一支革命空军的领导工作。

1912年8月25日,为普及航空知识,唤起各界的重视,冯如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不幸飞机坠下,他身受重伤,因抢救不及时而牺牲。年仅29岁。弥留之际,冯如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嘱咐他的助手说:“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失去进取之心!”

冯如短暂的一生,是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国争光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