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5 04:33:17

点击下载

作者:姚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试读:

序 绘本里的孩童之道

孩子,给予我们太多欢乐,给予我们太多体验,也赋予了我们庄严的责任。他们像我们的一幅作品,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他们像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成长的模样。孩子是不断长大的。虽然我们都很向往《彼得·潘》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居住的永无岛。但是,那毕竟只存在于浪漫的童话之中。

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孩童之道》,细腻地写出了孩子们微妙丰富的情感:

……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到温情,也可以读到哲理。

孩子们本来住在完全的乐土,永远也不知道哭泣。他们那可爱的笑脸,是如此的动人,引逗得妈妈们无比喜爱他们。然而,他们之所以要流泪,是因为他们哭泣时的某些小小细节,更能惹动妈妈无比的怜与爱,像一根纽带,将妈妈与孩子,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天使般的孩子,来到人间。我们要如何养育他们?看到孩子们日渐长高、长壮,变得越来越能言善辩之后,做爸爸妈妈的又会进一步思考教育孩子的诸多问题。

而在这诸多问题之中,孩子的品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就告诉我们:“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家孝顺父母,出外照顾他人,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具有博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如何教孩子学做人?有人说:“言传,身教。”有时,身教甚至会重于言传。但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养育6岁以前的幼儿,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给孩子看,也不太可能随时随地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很多道理还需依靠间接经验的传授。这个时候,以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自己从故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办法。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媒介、一个工具,它是如此的神奇,就像松居直先生比喻的一样,它像一颗颗爱与美、真与善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它,就是绘本。

绘本,亦称图画书,英文名为picture books,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的故事书,用孩子喜爱的图画语言,以及孩子能够理解的图画表现手法,向孩子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也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充满想象的世界。绘本即使没有文字,孩子们光看图画也能读懂很多故事,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人们常说:聪明,聪明,就是耳聪目明。没错,这里所说的聪明,绝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智力表现,而是更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人。大量的优秀绘本,正是以孩子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展示着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智慧,乃至生存智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多,也会面临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其带来的或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情感。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如何去应对各种局面,处理各种问题。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当如何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积极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人呢?

绘本中有快乐、勇敢、自信、团结、友爱、尊重、宽容、孝亲等积极而美好的性格品质表现,也有关于生气、不安、紧张、忧愁、胆怯、恐惧、孤独、寂寞、悲伤、痛苦等情绪情感的故事。这些丰富多样的画面、故事,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优良的性格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到家庭教育来看,爸爸妈妈要学会运用绘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让孩子通过阅读绘本,学习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特质。

可以说,绘本几乎涉及儿童的性格、情绪、习惯、意志、品质等各个方面,也常常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或许,绘本不能一一对应地给出最“药到病除”的方法,但它却能让我们不断更新着对孩子的认识,更新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与快乐。

智慧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们一定能悟出绘本中的孩童之道!

第一章 跟绘本学好性格

近年来,爸爸妈妈们越来越认识到,性格、个性、意志品质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养育孩子并不是让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就够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发现,良好的性格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孩子们的心理、行为都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良好性格的培养就越重要。

好性格是“幸福的种子”

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的。而对于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理解。但幸福所带给我们的快乐、勇气、动力、爱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并被人们执著追求的。想让孩子具备爱的能力,拥有“幸福力”,从小培养他的好性格至关重要。

在心理学上,个性也称作人格。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主要表现在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从好的方面来说,人对现实的态度包括:对生活的热爱、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和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等;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包括:举止端庄、态度温和、情感豪放、谈吐幽默等。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就构成了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

在性格的问题上,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了一个人在追求什么和拒绝什么,反映了这个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了一个人是怎么追求的,反映了这个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

1. 好性格有哪些

从态度上来看,孩子的好性格主要有以下三种:

好性格1:爱生活,爱自然。

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态度,带他们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然。

好性格2:爱父母,爱朋友。

让孩子懂得爱爸爸妈妈,孝顺长辈;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做个有情有义有朋友的孩子。

好性格3:爱自己,爱他人。

学会爱自己,建立起初步的自我意识;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会礼让和关爱,学会帮助他人,并从中享受快乐。

从行为上来看,孩子的好性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好性格1:不急不躁,不任性。

在行为处事上,形成端庄的举止、温和的态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好性格2:热情开朗,善表达。

培养开朗热情的性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好性格3:谈吐幽默,有魅力。

幽默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养成,使孩子变得讨人喜欢,也将会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那么,人的个性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根据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的观点,人的个性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多元的一定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并且,一个人个性的初步形成,从幼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2. 好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

儿童的认知活动带有很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受到性格情绪的影响和制约非常大。无论是感知、记忆,还是专注、想象、思维,这些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要素,都受到性格情绪的影响。

好性格能推动和组织孩子的认知活动。

比如,孩子一般来说较喜欢憨厚的熊猫、活泼的猴子等动物形象。所以,在很多经典绘本中,主角大都是可爱的熊、猴子、兔子、小老鼠、绵羊等。因为这些形象深受孩子们青睐,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另一方面,孩子一般不太喜欢犀牛、河马、鳄鱼等形象,这些动物不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不爱去观察它们。所以说,能够引起愉快情绪体验的人或物,孩子都很容易记住,并且记忆能保持很长的时间,还不容易混淆。【生活案例】

牛牛最喜欢穿的那双会闪闪发亮的运动鞋,是姥姥在他生日之前特意从老家寄给他的。牛牛每次穿着这双鞋见到别人都要炫耀一番,美滋滋地说:“看,我的鞋,这是我姥姥给我买的!”

奶奶给牛牛买了一双老北京布鞋,让他在家里穿,牛牛每次回家也总是会念叨:“奶奶买的那双布鞋呢?放哪儿去了?”

孩子喜欢某些事物,他们就会特别关注,留心去观察、记忆和辨别。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问孩子:“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吃了2个,还剩几个啊?”大部分2~4岁的孩子,并不乐意回答这个数学问题,还会说:“爸爸怎么吃那么多,应该一人吃一个才对嘛!”这明显是情绪在起作用,并且干扰到了孩子的计算、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

除了对思维活动的影响外,性格情绪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朱曼殊指出,儿童最初所说的话大多是一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达。根据一个0~13个月婴儿的语音追踪记录,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发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4个月的婴儿主要发单音节音,并在发音同时开始出现声调的变化,且往往与情绪相关,如高兴时发的[a]音,发怒时发的[a]音,需要得到满足或感觉舒适发的[a]音,都有声调和轻重的不同变化;第二阶段,4~11个月婴儿的发音进一步增加,可以发出一定的辅音和元音,7个半月的婴儿就会对着玩具娃娃或是镜中的自己说话,表现出了交流的欲望,这一时期的婴儿处于牙牙学语期;第三阶段,12~13个月时,婴儿已经能模仿成人发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发音与意义相联系,处于学说话的萌芽期。【生活案例】

在1岁7个月的时候,悦悦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了。每次用手挠挠大腿的时候,她会说“痒痒”。每次妈妈给她洗屁屁,不管水是冷的还是热的,她都会说“烫烫”。开始每当她说“烫烫”时,妈妈都会信以为真,把水加凉了。后来发现,水已经加得很凉了,小家伙还是会说“烫烫”,妈妈才知道上当了。尽管如此,妈妈还是每次都会尊重悦悦的感受,直到发现受骗为止,并且乐此不疲。

每次给悦悦喂可口的饭菜时,不管饭菜里有没有加辣椒,她都会说“辣辣”,还直吐着舌头,涨红着脸,做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吓得爸爸妈妈赶紧给她喝水。每次看到大人在穿衣服,不管天气如何,她都会上去一边帮大人扣衣服,一边说“冷”,而且还俨然一副无比关心的神态。

当孩子说“痒痒”、“烫烫”、“辣辣”、“冷”等与感觉相关的词语时,也会伴随着其相应情绪情感的体验。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语言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其实是不分的。【生活案例】

元元2岁2个月的时候,见到比他大的孩子会喊“哥哥”或“姐姐”。但是,当听到哥哥叫他“弟弟”的时候,他就会满脸的不以为然,还说:“我才是哥哥呢!”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对“哥哥”、“姐姐”的指称功能已有所认知。但从主观的情绪情感上来说,他则更愿意当“哥哥”,而不愿意做“弟弟”。所以,这也造成了其语言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的混乱。

有一次,奶奶试着用示范法让元元学习“你”字,但孩子总是理解不了。奶奶指着元元喜欢的维尼熊说:“这是你的维尼熊。”元元也模仿着说:“这是你的维尼熊。”这样重复了很多次,元元还是只会鹦鹉学舌地重复着奶奶的话,却并没有理解“你”字的指代意义。

后来,妈妈用了情绪激动法,元元便很快掌握了“你”、“我”等指代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一天,小姨来家里看元元,妈妈趁机问:“元元,这小汽车是谁送给你的啊?”那小汽车是元元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元元说:“是小姨送给你的。”小姨听后在旁边乐了,和妈妈相视一笑。妈妈立刻接着说:“哦,这是小姨送给我的啊!”随即拿起小汽车就要往外走。元元见状,激动地大声叫道:“那是我的!是小姨送给我的!”

从那以后,元元在说“你”、“我”两个字时,就会格外注意。偶尔说了“谁谁给你的”,也会立刻就纠正过来“是给我的”。慢慢地,他学会了说“小手枪是爷爷给我的”这样完整的句子。而且,为了强调某一事物,他还会改变语序。比如,当他说“里面元元排排坐”时,他想强调的是“他要坐在里面,而不要坐在外面”。

另外,孩子的不同性格情绪状态,包括快乐、痛苦、恐惧、愤怒、兴趣等,对其智力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比如,在外界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孩子的情绪状态可能在恐惧与兴趣之间浮动。而一旦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游离到兴趣一边时,就会激发孩子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再比如,孩子走到一个陌生的路口时,到底该往哪里走呢?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可能会选择继续往前走,以探个究竟。但当情绪状态游离到恐惧一边的时候,就可能引起逃避反应,孩子则会选择往回走,或者迅速离开这个陌生的环境。

因此,积极的性格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性格会破坏和干扰孩子的智力发展。

好性格是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性格的好坏,与人的情绪状态直接相关。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外部表征,也就是表情。我们说人类的语言除了有声的话语之外,还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无声的表达。当看到一个小学生从考场里兴奋地跑出来,满面笑容。他不用说话我们就知道,这次他一定考得很好。反之,一个孩子若是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地曳步挪出考场,我们就会知道他可能考得不太理想。表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低幼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占有着尤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不会说话的小婴儿自不必说了,他们几乎是完全凭借着面部表情、动作、姿势,以及发出“嗯嗯啊啊”的不同声音,来让大人了解他们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可能是饿了、渴了、冷了、不舒服了、无法翻身了、孤独了、看不到妈妈了,等等。通过爸爸妈妈的情感应答,孩子与父母进行着各种信息的交流。在孩子掌握语言之前,他们主要是以表情为交际工具的。即使是在初步掌握语言的幼儿期,表情也始终是孩子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社会性交往。【生活案例】

珠珠非常爱看爸爸上网打字,因为她很喜欢文字输入软件中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比如笑脸、哭脸、皱眉、生气、不满、难过,等等。于是,爸爸就把珠珠喜欢的表情都打印在纸上。每次珠珠看到这些表情就会很开心,她觉得这些“小人儿”的表情实在太生动形象了!

并且,珠珠自己的表情也渐渐变得非常丰富。高兴了,她的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线,还乐得大门牙也露了出来;生气了,她就会眉头紧皱,撅着小嘴,甚至还叉着小腰。

性格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奠基期,而且其形成受情绪情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在生命的头几年里,在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接触中,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不同方式和态度,使孩子逐渐形成了他们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情绪态度。比如,有的爸爸妈妈经常对孩子关心、抚爱,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就能使孩子在与父母共处的时候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斥责、忽视和冷漠,即使是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予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诸多不愉快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慢慢地,孩子反复体验的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较为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案例和研究都表明,父母、亲人的长期关注和抚爱,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的性格情绪特征;而长期缺乏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则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自信、不信任他人的性格情绪特征。

所以,基于性格培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做爸爸妈妈的,一定要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多加关注,并悉心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形成其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让孩子的心灵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郁和黑暗。

性格中的情绪情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并调控着孩子的行为,促使他们去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或者不去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比如,在愉快的情绪中,孩子就会更愿意去幼儿园。【生活案例】

由于东东的幼儿园改建装修,他被妈妈带回了爷爷奶奶家。一个愉快的假期过去了,东东的幼儿园仍然没有开学,可两位老人都已经有些疲惫不堪了。于是,爸爸妈妈商量着把东东送到楼下的私立幼儿园去托管一段时间。

已经上了一年幼儿园的东东,被妈妈带到私立幼儿园的门口时死活不肯进去。因为他曾跟妈妈说过:“妈妈,别的幼儿园我都不想上,我只想上我的婴2班(东东在原来的幼儿园上的是婴2班,也就是2~3岁孩子上的小小班)。”当时,妈妈也答应过他。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妈妈不得不把东东送到别的幼儿园、别的班里过集体生活。

经过妈妈的百般哄劝,东东总算是被老师带了进去。

这一天,东东妈妈过得也很煎熬,一直担心儿子在新环境里适应不了。

下班回家,一见到已经被奶奶接回家的东东,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在楼下的幼儿园玩得怎么样啊?”

没想到东东竟兴奋地回答:“很好!”

妈妈又接着问:“那明天你还要去吗?”

东东居然毫不迟疑地说:“要去!”

妈妈顿时觉得颇为意外和好奇。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东东今天在幼儿园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他觉得很开心。“老师说我喝水喝得比上一组的同学要快,喝得比他们还多,给我贴了一个笑脸。妈妈,你看!”说着,东东骄傲地直挺起贴着笑脸贴画的小胸脯。

孩子要是喜欢某个老师,就会特别听那个老师的话,老师让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也很愿意上那个老师的课,还会特别注意听讲,回答问题时也表现得非常踊跃积极;而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个老师说的话他就不会听,有时老师叫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上课也不专心,还会做一些淘气的小动作,或是整个人都恹恹的,情绪低落,完全提不起精神。

正如人们常说的:孩子是凭兴趣做事的。“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情绪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孩子因为一件事或大人的一句话,而产生兴奋、快乐、忧伤、恐惧、不安等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当孩子被某种情绪强烈刺激,或是长期为某种心情所影响,就会逐渐形成孩子这个阶段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再向外扩展,便构成了其性格的一部分。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形成积极、乐观、开朗、勇敢、自信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忧伤、愤怒、不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则很可能会慢慢地形成内向、悲观、压抑、怯懦、自卑等不良的性格特质。这种性格特质,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状态。

撒在绘本里的“幸福的种子”

人们常把孩子比作花朵,花朵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太阳,是温暖与光明的象征。而心灵的阳光则需要滋养,需要环境,原初的动力来自父母给予孩子的早期教育。3~6岁是孩子形成稳定个性的起始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最喜爱的精神食粮莫过于绘本。

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提出:“爱看图画书的小孩,是幸福的,每一棵参天的大树,都曾是一粒幸福的种子。”那些表达积极主题,表现良好性格,具有启发意义的绘本,无疑都是撒在孩子心里的一粒粒“幸福的种子”,滋养着孩子幸福茁壮地成长。

1. 爱父母,爱家人——播下一粒“爱的种子”

对于成人来说,读小说可以引发我们对小说主人公的喜爱或是憎恨之情,并能与作品的人物共同经历人生的波澜起伏、生老病死。于是,在这个充满文学想象的奇妙世界里,我们从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与宣泄。

而对于孩子来说,绘本也给予了他们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许多绘本是为孩子准备的,且大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母子之爱、父子之爱。

表现母子之爱、父子之爱的绘本,可以教会孩子爱父母,爱家人。

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便成了全家的中心。所以,孩子从小就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从小就习惯了索取和接受,却不知道要为别人着想,为别人付出。

所以,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因为大人并没有好好教过孩子,他们自然就不知道要如何去关爱他人。【生活案例】

元元从小就知道,有好东西要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后才轮到自己。因为在很多的绘本故事中都看到过,爸爸妈妈平时也常常给他讲这个道理,这让元元从小就懂得了关爱与分享。

有一次,爷爷带全家去希腊餐厅吃饭,上来的甜点是4种口味的奶酪冰激凌,分别用4个小杯子盛着。元元先拿着小杯子挨个儿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尝了一遍,毫不吝惜。到最后,留在小杯子里的奶酪冰激凌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孩子依然吃得很开心。【绘本故事】由日本绘本作家岩村和朗创作的“14只老鼠系列”,描绘的是今天在中国已经很少见的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里有10个孩子,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真可谓是三代同堂的“超级大家庭”啊!初看这个绘本时,爸爸妈妈和孩子可能都只是着迷于区分与辨认故事中的各个老鼠。《大搬家》里从二层阁楼探出头来的那个是老几啊?《过冬天》里又是哪几只小老鼠和爸爸在一起做帽子棋啊?……每次和孩子看一会儿故事,就得去封面、封底寻找“答案”,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这个系列绘本的一大特色就是,每本书的封面和封底上都画有故事的主人公——14只老鼠,并且还在每只老鼠的旁边标明了“老大”、“老二”等字样,以便于读者辨认各个家庭成员。在这个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10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个性鲜明,非常有特点。爷爷、奶奶自然是年长的智者形象。而且,爷爷是挖山药的高手,奶奶是做点心的大厨,都给孩子们以温柔敦厚的亲近感。即使是全家最具家长威严的爸爸,也是勤劳灵活的样子,妈妈就更是给人以任劳任怨的巧主妇形象了。当然,最可爱的还是10个孩子。要知道,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10这个数字是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喜欢的。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多,喜欢热闹而丰富的画面。所以对他们来说,10只老鼠,自然也不在话下。你看,老大总是很踏实稳重的样子,在弟弟妹妹出现危急的时候,他肯定会伸出援手,他还是爸爸的得力小助手呢!而且老大还有一个艺术特长,就是很爱吹竖笛。老二是个大哥哥的形象,和踏实的老大比,他更富有创意,从他把篮子挂在头上就可见一斑了。老三是个女孩,是个很懂事的大姐姐形象,总是穿着红色的衣服。老四也是个女孩,很听话很乖巧的样子,不同的是,她很爱美,总喜欢戴着太阳帽,衣服上也总带有小花的图案。老五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动作敏捷,头脑灵活,有点特立独行,有点大大咧咧,老七、老八都爱跟着他。老六嘛,是最糊涂的,胆子很小,还十分贪吃,运动神经也不发达,常紧紧跟在哥哥后面。他还有点小笨拙,经常不是摔了,就是被刺扎了,或是掉进河里了,一会儿又被果子砸到头了,完全是一副“小倒霉蛋”、“小冒失鬼”的模样。老七虽然是个女孩儿,却天性顽皮可爱,平时都喜欢跟哥哥们混在一起,十足一个假小子个性。但也是她发现了新家,并第一个就找到了窗口。老八则最是活泼机敏,不走寻常路,无论是爬高还是跨河都肯定有他一个。老九是最小的妹妹,每次出门都会带着她的老鼠洋娃娃,很乖,也很有爱心。还有一个小弟弟老十,虽然最小却非常乖巧懂事,动作神态都十分惹人喜爱。

其实,即使是在日本,现在恐怕也没有这么“庞大”的家庭了。

绘本里,岩村和朗更多的是用追忆的笔调,为孩子们展示了若干年前那些大家庭的一幅美好生活画面,看起来非常的温馨感人,甚至能触动我们这些曾在大家庭中生活过的成年人的某根神经。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个性鲜明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各自干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这个家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比如,在大搬家的过程中,连老十都拉着玩具小推车帮忙;在挖山药的浩大工程中,最小的妹妹老九也帮着一起拉山药;在《14只老鼠吃早餐》中,老十还参与了餐前擦桌子的劳动。绘本里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看到这些,你能不为之感动吗?虽然这个大家庭的生活是艰辛的,他们要自己动手找树洞,盖房子,为了准备早餐要自己去采果子,还要挖山药以储存过冬的粮食。但在这些辛苦劳作中,孩子们都参与其中,既获得了锻炼,理解了家人,也更加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当然,家的魅力不仅在于经营与付出,还在于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所以,我们会看到14只老鼠在一起赏月亮,一起去郊外野游,一起围坐在炉火前下棋,做雪橇,在雪地里尽情地狂欢。这一切,又是多么其乐融融,多么令人向往啊!

我们在和孩子一起阅读“14只老鼠”时,应经常提示孩子去认真地关注每一只老鼠,细心地感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还能学会关爱、谦让、勤劳、勇敢、快乐、合作、游戏,等等。

除了我所讲到的,书中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细节,等着我们带孩子一同去发现!【绘本故事】另一个关于爱的绘本,叫做《彩虹的尽头》。彩虹是大自然的杰作,当看到七色的彩虹跨越天边时,我们内心都会激动不已、浮想联翩。对于《彩虹的尽头》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两个好朋友——一只狐狸和一只獾,它们看到美丽的像宝石项链一样的彩虹都惊呆了,然后一心想去寻找彩虹尽头的宝贝。因为在它们的想象中,这么美丽的彩虹尽头一定有宝贝,而且那宝贝肯定不是金银的,就是其他能让它们变得富有的东西。狐狸和獾在追逐彩虹的过程中,遇到了松鼠,它把松果看作自己过冬的宝贝;遇到了鸭妈妈,它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宝贝;还遇到了兔爷爷,兔爷爷把回忆称作自己的宝贝。于是,两个好朋友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宝贝,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呢?在彩虹消失大雨来临的时候,两个小伙伴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它们的宝贝就是彼此,就是它们之间那亲密而深厚的友谊。

这是一个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的故事,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绚丽的彩虹也会引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并且,通过给孩子讲这个故事,还能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珍惜朋友,珍惜父母,珍惜自己。

2. 爱生活,爱自然——播下一粒“求真的种子”

表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绘本,可以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自然,热爱并保护动植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生活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今,我们能见到的都是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绿色的树木草地变得越来越珍贵,各种植物、昆虫等自然生物距离我们更加遥远。有时,连偶然闻到绿草的清香、泥土的芬芳,都能成为我们一天中的幸事。大自然,成了我们只有放假郊游时,才能偶尔接触到的地方。因此,我们对于自然的探索之心和热爱之情,变得越来越匮乏。

其实,大自然与人类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关、彼此共存的。随着地球暖化、粮食短缺等问题的日渐严重,“保护地球”、“爱护自然”已绝不仅仅是口号,而早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之身体力行的具体目标。当我们的孩子也懂得了自然的奥妙,并能从中体验到观察各种动植物的乐趣时,无形中“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让孩子由热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形成更为阳光健康的性格品质。【生活案例】

佳佳是个酷爱旅游和探险的小女孩,1岁半就靠自己的双手双脚“爬”上了峨眉山,2岁便和妈妈第一次去了西藏,3岁已经俨然是一个自然爱好者,学会了认识各种小动物,以及千姿百态的各类植物。

其实,佳佳交往的第一个自然界的小伙伴是蚂蚁,而且是在自家的阳台上认识的。妈妈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后来还养了一盆小蝌蚪。起初,妈妈买了一套蝌蚪变青蛙的木制拼图,但佳佳一直都不明白其所以然,直到妈妈真的在家里养了蝌蚪。佳佳每天都会跑去阳台观察小蝌蚪一点一点的变化,终于知道了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周末,爸爸妈妈带着佳佳来到郊外的小河边,把已经长成形的青蛙放生了。然后,他们又在草丛中找到了蚂蚁哥哥,发现了蜗牛爸爸,认出了田螺妈妈,还追逐了蝴蝶姐姐……

除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多接触和感受自然,我们还可以运用绘本在孩子的脑中,建立起画面形象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佳佳在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中,每当妈妈给她讲《小蝌蚪找妈妈》,她都会跑去阳台指着小蝌蚪说:“小贝贝”。这个时候,在孩子的头脑中,已经将真实的小蝌蚪与绘本中的小蝌蚪联系了起来。【绘本故事】虽然“14只老鼠系列”主要讲述的是大家庭的温馨故事,意在表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但是,在作者的细笔描绘下,这个系列绘本同时给孩子展示了一幅幅奇妙的自然画面。为了更真实地描绘出大自然,岩村和朗还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搬到距离东京约3小时车程的小镇——益子町居住,这样他就可以随时随地近距离观察和描绘各种动植物了。孩子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知道了独角仙、蜜蜂、螳螂、绿豆娘和瓢虫都是什么样子的;也能辨认出哪些是树莓,哪些是紫斑风铃,哪些是紫萁,哪些是棠棣花,哪些又是笔龙胆;还能区分出哪只是绿头蜻蜓,哪只是蓝头蜻蜓,哪只又是红头蜻蜓;并随可爱的小老鼠们一起体验了挖山药、种南瓜的全过程,感受了春天郊游、夏捕蜻蜓、秋夜赏月和冬日戏雪中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和生活乐趣。

在绘本中,还有很多都是以自然为主题的。读这样的绘本,一定要亲子共读,父母可以引导着孩子随故事的推进,一起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从而让孩子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和教益。【绘本故事】另一个日本作家的自然绘本——史东和子的《色拉和魔法店》堪称经典。青虫莫纳克在柳树村开店卖树叶色拉,由此跟蚂蚱跳跳、蜘蛛忙忙、蜗牛闪闪和蚂蚁一家结下真挚的友谊。后来莫纳克施展“魔法”(结蛹化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时,大家才明白了“色拉和魔法店”的真正含义。不久,为了参加莫纳克的婚礼,柳树村的居民们结伴前往遥远的蜀葵村。他们按照地图的指引,走过了苜蓿地,穿过了绣线菊隧道,还随着蓝色蘑菇的引导,顺利走出了黑暗的树根迷宫,最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渡过了小河……这是一个关于友谊、游戏、历险和昆虫生态,处处营造着惊喜、高潮迭起,又充满温暖情感的自然童话。它使绘本成为了引领孩子学习观察昆虫世界的最佳启蒙书,不愧是自然童话绘本中的经典之作。

平时,多给孩子讲一些这样充满知识趣味、美好情感的绘本故事,让他们在图画中学会探索和发现,在语言文字中得到滋养与感悟。孩子会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颗“幸福的种子”,让孩子在“爱的营养”滋润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 有情意,有朋友——播下一粒“善的种子”

除了亲情之外,随着孩子社会性交往的开始,以及社会角色的丰富,他们人生中爱的主题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友谊。特别是对于3~6岁和6~8岁,分别处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时期,交际工具和同伴交往在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3~7岁儿童在生活中已获得了许多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诸如语言、姿势、绘画、数字及其他相关符号。通过这些交际工具,儿童不仅能顺利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还能从中不断了解和完善自己。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可以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从而更加了解并完善自己的性格和行为。

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占有绝对核心的位置,若是几个“小霸王”、“小公主”在一起,该如何和谐相处呢?这也正是许多父母最头疼和着急的问题。出现矛盾冲突时,是用干瘪的语言给孩子讲道理,还是专横地把孩子们分开,甚至是斥责、体罚呢?其实,这些都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一些表现友爱主题的绘本,如“小象小猪系列”、《玛德琳》、《小蓝和小黄》、《月亮,生日快乐》、《小黑鱼》等,或许能带给我们和孩子一些启发。【绘本故事】“小象小猪系列”绘本,用浅白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简笔画、生动可爱的形象和简单好玩的故事,让孩子在笑声中理解友情,懂得尊重,学会沟通和交往。特别是这个系列绘本中《我的朋友难过了》,这本书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们解决孩子的交友难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小象和小猪,小象看起来很伤心,于是小猪就扮成牛仔、小丑,甚至扮机器人,来逗小象开心。当时小象被逗乐了,但是过一会儿,却变得更加难过了,为什么呢?因为小象正是在为没能和好朋友小猪一起分享快乐而难过。这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通常孩子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大都特别喜欢小猪打扮的小丑、牛仔和机器人,也会被简洁而夸张的画面逗得哈哈大笑。

这套书尤其适合2~4岁的低幼宝宝,因为小宝宝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对于那些年纪小又没耐心的孩子,很难长时间停留在一页,等大人慢慢说故事。而这个系列就非常适合这样的孩子,故事不长,情节相对简单,还有趣味,配上简笔画,显得稚拙单纯。不但表现了小伙伴之间纯洁的友情,还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绘本故事】一个发生在两个色块之间,表现单纯友谊的故事——《小蓝和小黄》。虽然小蓝和小黄的故事与插图都很简单,却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既有朋友之情——孩子们亲密无间的友情,又有亲子之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还有孩子们的焦虑之情,等等。小蓝和小黄是两个十分要好又贪玩的孩子。他们是邻居,住在街对面。绘本中用两个小的颜色点代表了两个小朋友,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爬山,一起过隧道……共同经历了一次神奇的冒险。两个好朋友在外面玩“疯”了,玩累了,终于想到回家,而这个时候他们因为开心地拥抱在一起,不知不觉变成了小绿。可是回到家,蓝爸爸、蓝妈妈不要小绿,说:“我们的孩子是蓝色的。”黄爸爸、黄妈妈也不要小绿,说:“我们的孩子是黄色的。”于是,小绿伤心地哭了,哭啊哭啊,流出好多好多眼泪,眼泪让他们又分别变成了小黄和小蓝。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黄色和蓝色在一起就能变成绿色啊!

充满想象力的色彩大师李欧·李奥尼,当时在旅途中,为了给两个孙子枯燥乏味的旅途增加点乐趣,不经意间用彩纸撕出来的形象,却成了永恒的经典。绘本用如此简单的色调,描绘出了两个小朋友之间发生的奇妙故事。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样一本简约到极致的书,有的爸爸妈妈或许会觉得,用这么抽象的两个色块来代表两个孩子,太不可思议了!担心孩子并不能理解,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抽象派高手。每次我和儿子一起画画时,都是他拿一个颜色,我拿一个颜色,然后开始画。有时一个点就表示一个人,有时一条线就代表一片天。我们边画边讲,总是能想象出许多新奇而有趣的故事。

低幼孩子看事物的角度是直观而简单的。利用两个小小的色块拟人化的描写,无论是形状上的简洁,还是色彩上的鲜明,都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因此,这个绘本中所表达的思想,也非常容易为孩子们所理解。

对于低幼孩子,纯粹说教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就算是图文并茂的理论讲解,也难以打动他们。那些具有“可模仿性”的形象,才是最为简单直接,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小蓝和小黄的故事,虽然讲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并没有以结论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孩子,而是用行为式的状态呈现在孩子面前。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将小蓝、小黄与自己联系起来,并会在他们今后的行为模式中,去模仿小蓝、小黄。自然,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教孩子学会互助分享和团结友善。

关于友爱的主题,还可以派生出更丰富多元的内涵,比如互助、分享、团结、博爱。【绘本故事】表现互助分享主题的绘本——《威廉先生的圣诞树》在新颖的叙述模式下,带我们进入了一段充满欢乐的圣诞时光。我们都见过圣诞树,但是应该没有见过这样的圣诞树:它可以分身裂变,一棵可以变两棵,两棵可以变四棵……你相信吗?故事的开始,威廉先生得到了一棵他所见过的最大的圣诞树,因为太过高大,细心的管家修剪掉多余的树梢,并将剪掉的树梢送给了侍女艾德莱小姐;艾德莱小姐用它装饰了自己的房间后,还是觉得有些大,便剪掉它的树冠;于是,提姆太太得到了一棵小小圣诞树……接下来,就有了后面一连串关于这棵圣诞树的幸福传递。小小的圣诞树,成了许多家庭心爱的宝贝,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然而,就在这个不断重复、不断延续的故事里,最初对他人馈赠的威廉先生却一个人在沙发上睡着了。在书的最后一页,我们只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并不知道,自己家那棵过大的圣诞树被剪下来的部分,给多少家庭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因为有了小小圣诞树的装点,连小老鼠的家都亮起了节日的彩灯,有了浓浓的团圆气氛,成了充满甜蜜的家。然而,拥有那棵最大圣诞树的威廉先生,却一个人在节日里沉沉睡去。可见,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快乐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圣诞树所赋予的,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所传递的那份幸福。这本看似简单的书,融合了浅浅的文字和有趣的图画,故事情节在6次重复中,不断地变化推进着。一棵神奇的圣诞树,绽放着新鲜的绿色;一次奇妙的旅程,传递着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个快乐分享的故事,也是孩子从小就应该懂得的道理。一个人的快乐是孤独的,懂得分享,才能让快乐上升到幸福。这又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小小的圣诞树在不经意间将爱心一段一段地传了下去。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大都被冰冷的钢筋水泥所阻隔。我们需要一种爱心的传递,将那份浓浓的爱意汇集成巨大的能量,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除了学会分享,我们的孩子更要懂得团结。【绘本故事】由阿尔克谢·托尔斯泰根据俄罗斯民间故事编写的《拔萝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是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拔萝卜》的情节十分简单,就是大家齐心协力拔一个特大萝卜的故事。一天,老爷爷种下一棵萝卜。萝卜长成了,又大又壮,一定很甜。老爷爷就去拔大萝卜,“嘿哟,嘿哟”,可是拔不动。于是,老爷爷叫来了老奶奶,老奶奶又叫来了小孙女,之后小孙女叫来了小狗,小狗叫来小猫,但是,这个大萝卜还是一动不动。最后,小猫叫来了小耗子,小耗子拽着小猫,小猫拽着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嘿哟,嘿哟”,萝卜终于拔出来了!“虽然这个故事有时也被用来教育孩子要团结互助,但它却不仅是为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专门提到了由日本人内田莉莎子译写,佐藤忠良配图的“儿童之友”版《拔萝卜》,并称它为“许多种《拔萝卜》中最好的一本”。松居直先生还提到:孩子的心情和这个故事的关系,在于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萝卜时的惊奇,对怎样把它拔出来的兴趣,老爷爷、老奶奶、小孙女一个接一个却仍然拔不出来的悬念,还有连小狗、小猫、小耗子最后都出场的幽默。这种幽默完全唤起了孩子的共鸣,也是这个故事成功的关键。同时,还有终于拔出萝卜的满足感。所以说,这个表面彰显团结的故事背后,其实还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这个绘本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首先,翻译的文字简单明了,话语不多却更能突出重点。使用了很多重复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更容易被孩子们喜欢和接受。

其次,绘画上采用水彩画,在人物造型上虽然沿用了俄罗斯的传统装束,但画风上具有明显的日式味道。并且,画面中的大片留白,人物动作、表情的精细,以及突破纸张限制的想象,都充分展示出了拔萝卜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松居直所说的“孩子的心情和这个故事的关系”。例如,色彩鲜艳、富于动感的画面,让孩子在翻阅时也同样能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初见大萝卜的喜悦,拔萝卜时的艰辛和努力,拔不动时的沮丧,以及最后大家一起终于拔出大萝卜来的雀跃与兴奋。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小老鼠上场后,转过身用细长的尾巴卷着小猫毛茸茸的尾巴拼命向前拉。让人觉得在这个队伍里,虽然每个成员都像人一样在齐心协力地合作着,但又不失动物本身的特色。不像以往的有些版本,小动物全拟人化地拉着前者的腰部,整齐划一地向后倒,反而失去了想象的空间。【生活案例】

宽宽拿到这个绘本前,恰好在幼儿园学过《拔萝卜》这首歌,而且老师还正在准备排练这个歌舞表演,来参加幼儿园新年的联欢活动。所以,一见到这个绘本,宽宽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每当妈妈用夸张、歌唱的语调来念“嗨哟,嗨哟,拔萝卜”的时候,他都会被妈妈逗得乐不可支。

更巧的是,前几天爸爸妈妈带宽宽去朋友家玩,朋友在郊外有一块菜地。爸爸偶然提议拔萝卜吃,于是一行6人(加上朋友一家三口,他们家有个年长宽宽一岁的小姐姐)便真的到菜地里去拔萝卜了。然后,在妈妈指挥下,4个大人和2个孩子就一人抱着一人的腰,演出了一幕现实版的“拔萝卜”。这下子,宽宽对这本书就更有好感和真实感了。回来后每次读到此书,他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在郊外菜地的那一幕,然后乐得笑倒在床上。

有一天晚上,宽宽又找出这个绘本来,让妈妈讲给他听。妈妈在讲到小孙女出场时,看到小孙女突发感慨:“这个小孙女也画得太大了,还像是个小孙女吗?”一旁的宽宽立即接嘴说:“我长再大也是你的儿子啊!所以,这个小孙女再大,也还是小孙女!”妈妈听后,觉得宽宽说得也很有道理。

读完整个绘本后,妈妈忽然想起有一个关于这个故事的笑话,于是问宽宽:“有人说,这么多人拔萝卜都没拔出来,小老鼠一来就拔出来了。应该一开始就让小老鼠来,那岂不是一下子便拔出来了吗?”宽宽马上反驳道:“不对,这是因为人多力量大!”看来,宽宽是真正读懂并理解了这个故事。

可见,要让孩子接受和喜欢一本书,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让他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与他们一起去探讨,引导孩子去思考相关的问题,能强化孩子对故事的真正主题内容的理解。【绘本故事】另一个关于团结的绘本,是由瑞士画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低幼图画书《月亮的味道》。故事讲述的是有一天,沐浴在皎洁月光下的动物们睁着好奇、探究的眼睛,盯着薄薄圆圆的月亮,突然很想知道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来吧,让我们带着孩子随动物们一起开始一段探究之旅吧!孩子对吃的都特别敏感,这个问题自然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专注地看图画,耐心地听故事。小海龟是第一个想去“吃螃蟹”的人,但他伸长了脖子,却怎么也够不着。怎么办呢?小海龟并没有灰心,继续想办法,于是就叫来了大象。然后大象踩到海龟的背上,伸长了鼻子,可还是够不到。接着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都一一赶来帮忙,却仍不行。最后,不起眼的小老鼠爬了上去,没等月亮反应过来,就“咔嚓”一声咬下了一片月亮,并分给了大家。终于,动物们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有意思的是,《拔萝卜》里最后是小老鼠迎来的成功,《月亮的味道》最终也是小老鼠立下的“功劳”!

这个绘本应该这样给孩子读。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妈妈,她们更愿意把这个绘本当作孩子认识动物的知识性读本,教孩子指认,这是什么动物,那是什么动物。其实,从动物的描绘来说,这个绘本并不算形象生动,更谈不上细腻逼真,反而有点儿剪贴画的感觉,远不如书店里其他的动物认读卡片。

那么,我们更应该看重这本书的什么呢?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它的趣味性和潜藏于其中的那种齐心合力精神。

从趣味性上来说,这个故事充满了童趣的想象,尤其符合小宝宝们用嘴巴探索世界的特点。有妈妈说,自己在给孩子讲这个绘本的时候,孩子一直念念不忘前不久吃过的薯片,于是他指着最后被老鼠一口咬下的那片月亮说:“薯片!”另外,一个动物叫来另一个动物,在一个接一个的简单重复中,也给孩子带来了不断的新鲜感和一种替换的乐趣。

从内涵上来说,这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探索、努力和协作的故事。因为任何一个动物,仅靠自己的力量,都是不可能尝到月亮的味道的。推及人类社会,其实也是一样,大多数的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为的结果。例如,高楼大厦不只是建筑设计师一个人的杰作,如果没有建筑工人们的汗水,设计师再精美的图纸也无法变成现实,只是废纸一堆而已。城市的美丽虽然不能没有规划者的合理规划,但也少不了环卫工人、绿化工人的辛劳付出。“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故事到这里好像是结束了,因为故事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大家都分到了一口月亮,大家的团结和辛苦终于有了结果。看看这些小动物们睡得多甜啊!特别是那只累坏了的小海龟,憨厚的样子真是可爱。再看看玩累了的月亮,此时也像个慈祥的母亲一样,温柔地看着这些淘气过后熟睡的孩子们……这是多甜美的一幅画面呀!可看着这一切的小鱼,此刻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为了摘月亮要那么费力地爬那么高。而小鱼永远也不会明白的是,真正的月亮的味道是什么,和同伴一起团结合作的味道又是什么。故事读到这里,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付出过艰辛和努力,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不过,关于“吃月亮”的问题,有些孩子也会有异常的阅读反应。【生活案例】“我不要月亮被吃掉!”

丁丁妈妈因为自己很喜欢这本书,就绘声绘色地讲给两岁的儿子听。丁丁开始反应还好,看见一个又一个的小动物,很兴奋。可是当妈妈得意洋洋、很夸张地读到最经典最高潮的“咔嚓”时,让她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丁丁很伤心很难过地带着哭腔说:“吃了,吃了!”妈妈一愣,不知道该作何反应,甚至内心产生了一种极大的负罪感。

后来,丁丁妈妈自己分析说,可能是孩子平时对月亮的感情太深了,经常对着图画书上的月亮,甚至指着窗外的月亮叫“婆婆、婆婆”。所以,他完全没办法接受自己喜欢的“婆婆”这么“咔嚓”一口就被吃掉了。

然而,丁丁妈妈也是一位执着的妈妈,第二天仍有点不太甘心,觉得这么好的一本书,要是就这样放弃了,真有些可惜。于是,她决定再尝试一次。这一次,她把月亮描述成了一块大大的饼干,终于没再发生头一天的尴尬局面。顺利地把故事讲完以后,丁丁还自己翻看着这本书。但是,当丁丁翻到其中一页,就是大家一个踩到一个背上去够月亮的那页,他突然指着最下面的小海龟,又一次很伤心很难过地带着哭腔说:“踩了,踩了!”这次妈妈彻底崩溃了,连她也开始有点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不把大象画到最下面,而非得把那只小海龟放在最下面呢?

讲述这个故事时,因为看到月亮被“吃”掉而表现出伤心难过的宝宝,可不止丁丁一个。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可以安慰宝宝,其实月亮还挂在天上呢,只不过它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是弯弯的。但通过这几次阅读的经历,丁丁妈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宝贝是个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类似的讲述分享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等待着妈妈和宝宝一同去发现。《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拥有一块舒服又整齐的草坪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能让别人也有机会分享一下,岂不是更好吗?可是在《鲁拉鲁先生的院子》中,鲁拉鲁先生总是用弹弓狠狠地把那些想来他的草坪上躺一躺的动物们打走。直到来了一只他不敢招惹的鳄鱼,鳄鱼要鲁拉鲁先生也躺一躺,感受一下有些痒痒刺刺却很舒服的草坪。从此以后,鲁拉鲁先生的庭院就成为大家都可以躺一躺的好地方。一开始,是草坪的整洁美观让鲁拉鲁先生很骄傲。而最后,让鲁拉鲁先生骄傲的是,他的草坪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舒适。

可见,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因为只有分享,才能让快乐加倍。这个道理,孩子从绘本中就可以明确感受到。

4. 有涵养,善表达——播下一粒“幽默的种子”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幽默可以化解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舒缓紧张的气氛,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给自己增加修养与魅力。甚至可以说,幽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艺术。

幽默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儿童幽默感的发展特点,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经研究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幽默感的发展大致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1岁孩子对脸部表情十分敏感。2岁孩子能从身体或物体的不协调中发现幽默。3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4岁孩子特别喜欢幽默角色的扮演,比如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5~6岁的孩子开始敏感于语言中的幽默成分,比如滑稽的押韵字。7岁的孩子喜欢听笑话,或者自己讲笑话。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幽默的理解和创造程度显著提高。

绘本作为一门融合了图画和语言的艺术,契合孩子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趣味,本质上具有谐趣和幽默的艺术风格。有研究者选取了130个绘本,在幼儿园进行了长期实验——给孩子念绘本故事。研究者从上千中外绘本里挑选出一些比较好、比较有趣味的绘本,念给3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听。再根据这些孩子专注和笑的程度,从中选出10本反应最热烈的,也就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绘本。结果发现,这10个绘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幽默搞笑。

孩子最喜欢读幽默好玩的书,对于幽默的内容,他们比较能够持久阅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幽默可以促进孩子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当孩子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幽默能够使他们潜意识里的焦虑和冲动得以抒发,淡化自己的消极情绪,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并学会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教孩子学会欣赏幽默。

按绘本研究和推广者周逸芬的说法,绘本中的幽默,首先是动作幽默。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中,当看到艾玛跌了一跤,孩子就会开心地笑起来,有的孩子还会站起来模仿大象的样子。又如《臭臭的比尔》中,当看见碧奇阿姨四处搜寻捕捉臭臭脏脏的比尔时,孩子大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孩子除了喜欢看这些动作幽默,也喜欢肢体动作引发的一些幽默。例如,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中,青蛙们连夜出动,疯狂地游荡在小镇上,特别是其中一些青蛙穿过晾着的床单、被罩时,有的青蛙钻进床单里出不来,而有的青蛙则威风凛凛地披着撕破了的床单当披风。当看到这些画面时,孩子们会非常兴奋,甚至模仿起青蛙来,随手拿起大人的衣服,或是床单、小被子披在自己身上。

对于习惯用感官和肢体来探索世界的3~6岁孩子来说,身体动作的幽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点,与我们成人更喜欢语言上的幽默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说,多给孩子讲一些风格幽默搞笑、趣味性强的绘本,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会欣赏幽默。【绘本故事】说到幽默绘本,首先要提的是丹尼尔·纳波的“布鲁姆博士系列”。丹尼尔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图画大师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的幽默家。他旷达的智慧、幽默的性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都在这套绘本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布鲁姆是一只大棕熊,这套绘本就是以他为中心,讲述了三个令人捧腹的故事。阅读之前,可千万不要被“博士”二字所欺骗。这个“博士”为了看足球赛,可以顺着电视的电线找到发电厂;因为贪吃蜂蜜,将金鱼缸扣在了头上;游泳的时候,竟然无意中扮演了怪兽一角,将曾经吓唬过他的钓鱼者吓得半死,等等。在看到他这些无厘头的搞怪之后,你就不难发现,这哪是什么“博士”啊,完全就是自己家里那个成天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小家伙嘛!

绘本中的布鲁姆博士卸去了那些沉重的东西,而采用了一种轻松搞笑的风格给孩子们讲故事。布鲁姆的三个故事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但其实这些奇怪又可爱的想法和做法,不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过的吗?“布鲁姆博士系列”孩子看了会哈哈大笑,而对于爸爸妈妈也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通过布鲁姆的故事,爸爸妈妈可以更了解孩子那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孩子最宝贵的“原始财富”!【绘本故事】“嘻哈农场系列”被誉为是有着“马克·吐温式的幽默”的儿童绘本,它讲述了4个搞笑而离奇的故事。这套绘本有着典型的美国式幽默:颠覆常理,恶作剧不断。狡猾的动物们常常把农场主不乐翁戏弄得气极败坏却又无技可施。孩子看后会觉得新鲜、好玩、可笑。而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一个又一个的转折,更能牢牢地吸引住他们。《咔嗒、咔嗒、哞》中的农场主不乐翁遇上了一个大麻烦,他的奶牛们迷上了打字。而不乐翁真正的麻烦,却是从他的奶牛们给他打字条开始的——奶牛要电热毯。这怎么可能呢?不乐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这又确实是真的。奶牛、母鸡们因为得不到电热毯,甚至都已经开始罢工了。最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这些动物们终于如愿地争取到了电热毯。《吱咕、吱咕、嘎》的故事依然围绕着农场主不乐翁展开。不乐翁要去度假了,于是叫来自己的老弟包包替他照顾农场。包包完全遵照哥哥留下的字条去做事。他给母鸡买来披萨饼,给小猪洗泡泡浴,让奶牛看电影……可他有没有听到那个吱咕、吱咕的声音?《呼噜、呼噜、哞》里鸭子和农场里的好朋友们齐心协力,要去拿到超级才艺大赢家的冠军,因为冠军的大奖是一架蹦床。奶牛想表演歌曲,绵羊也想表演歌曲,而小猪想表演舞蹈。鸭子呢?鸭子只想赢回蹦床而已,而他最后竟真的如愿以偿了。你听说过鸭子当总统吗?《鸭子当总统》的鸭子出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池塘里,它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奋斗,做过农场主,当过州长。现在,或许,还要做一做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当上总统的呢?

这个系列绘本的名称很符合孩子的喜好,孩子很爱叨念“咔嗒、咔嗒、哞”、“吱咕、吱咕、嘎”、“呼噜、呼噜、哞”。特别是低幼的孩子,对于拟声词大都非常敏感。绘本里不仅动物很滑稽可爱,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情节设置更是常常出人意料。例如,当不乐翁把电热毯交给奶牛之后,本以为这下就天下太平了,可没想到鸭子居然又用打字机提出了要跳水板的无理要求。看来,不乐翁有这群成日里跟他调皮捣蛋的动物们,他可真的是乐不起来了。

就这套书的幽默来说,有些内容孩子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和体会。所以,需要爸爸妈妈们在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运用一些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方法,把这种幽默读出来给孩子听,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这种幽默的快乐。当然,每个人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孩子学会表达幽默。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发现,人类的幽默感,三成来自天生,七成需要后天培养。所以说,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多帮助孩子发现幽默,创造幽默,运用幽默。【生活案例】

丫丫妈妈把“嘻哈农场系列”一买回家,丫丫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当看到动物们把不乐翁折腾得狼狈不堪的画面时,不识字的小姑娘也被逗得“咯咯”直乐。晚上,妈妈给她一口气讲完了4个故事,丫丫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在那之后的几天里,只要一回家,丫丫就会反反复复地翻看着那几本书。

有一天,妈妈正在忙手头的工作,天色黑了,就对丫丫说:“丫丫,你帮妈妈把电灯开一下,行吗?”没想到丫丫居然很夸张地敬个礼,并作立正状,然后来了句:“致礼,您的女儿!”妈妈先是一愣,继而母女俩就默契地哈哈大笑起来。

营造轻松的气氛,可以把幽默故事里的情节、动作和语言,化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很好地培养出孩子的幽默感。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除了常用的安抚手段外,也可以提及孩子喜欢的某个绘本故事中的形象,比如“宝宝,你瞧瞧!你哭得像被欺负得一头稻草、浑身是泥的不乐翁一样了,鸭子们该‘嘎嘎’叫啦”,这种幽默的语言,比起单调的哄逗孩子,不仅可以很快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孩子破涕为笑,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幽默的语言技巧,培养良好的心态。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能够尝试着说出一些有趣的语句、幽默的笑话,或是表演一些滑稽的动作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吝惜你们热情的掌声和积极的赞美。因为你们的鼓励,能使孩子的幽默感不断得到强化。

每个绘本都是一个性格模具

绘本里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也吸引着大人。这些故事,或是用文字,或是用图画,或是浅显直白,或是含蓄隽永,但都表达出了人间的真情、生活的真理。它们就像一缕阳光,洒满心中每一个角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它们就像一把火炬,驱走心底的恐惧与黑暗,给人以安慰和勇气。

1. 《你喜欢……》河马睡在床上吗——跟绘本学快乐

我们经常喜欢把童年比作“金色”的,因为童年给了我们很多快乐而美好的回忆。而童年里最主要的事情,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以玩为“事业”,以玩为“目标”。即使上了小学,爱玩的天性,恐怕也是很难泯灭的。有实验证明,小时候玩的潜能得到极大调动的孩子,长大了创造能力一般都会比较强,个性心理发展也相对更为健全。

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书籍也是一样,首先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乏味的叙述,他们更喜欢有趣味的东西。因此,写给孩子看的书,特别是绘本,较之于给大人看的书,总是洋溢着更浓郁的趣味性、欢愉性和游戏性。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作了这样一个划分:他把2~7岁的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其中2~4岁为前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已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复杂结构。但是,在整个2~7岁的学前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比如,你跟孩子说“人”时,孩子是不理解的,而你只要指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卡片,对他们说这些都是“人”,他们的思维中就能建立起抽象概念和直观表象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具体表象,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是无法进行的。

图画正是一个很好的具体表象,它们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也是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生动再现。这给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表象经验的幼儿阅读绘本,提供了理解的基础。画面生动、色彩艳丽、装帧精美的绘本,对于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的孩子,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情节复杂程度不同、造型和风格各异的各式各样绘本,也为孩子的早期阅读提供了多层次阅读的可能。

并且,在学前阶段,孩子与阅读绘本相关的心理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他们进行绘本阅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尚未开始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绘本阅读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也是很契合的。

有趣的绘本能激发孩子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很多优秀的经典绘本,都是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尤其符合了他们积极愉悦的情感需要。绘本阅读的重要价值也正体现在它能带给孩子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娱乐。这一点,我们从孩子看绘本时脸上兴奋的表情,以及从他们嘴里发出的各种配合画面的“音响效果”,就能充分体会到。【生活案例】

有一次,妈妈和6岁的儿子康康聊天,想了解一下孩子听故事时真正的心理活动。于是,妈妈问他:“大人可以听故事也可以不听故事,可是你们小孩子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听故事呢?你看,每天晚上妈妈不给你讲故事,你就不睡,是吧?”

康康想了想说:“因为故事好听啊!”

妈妈问:“怎么好听呢?”

他说:“好玩。”

妈妈继续问道:“怎么好玩呢?”

他说:“画好看,故事也好听。”

妈妈又问:“你最喜欢听哪些故事呢?”

康康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喜欢听《我的妈妈真麻烦》、《我的爸爸真麻烦》、《我的爷爷真麻烦》、《我的奶奶真麻烦》。”

妈妈听儿子这么一说,趁机问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故事好玩呢?”

康康就说:“《我的妈妈真麻烦》里面妈妈是个巫婆。妈妈帽子上的蛇很好玩,别人都是普通的帽子,妈妈帽子上有蛇和老鼠,还有很多植物呢!”

康康所说的绘本就是那套搞笑的芭贝·柯尔的“麻烦系列”。芭贝·柯尔被誉为绘本界的幽默女王,在她的“麻烦系列”中,全家人都有那么点儿超常:爷爷喜欢园艺,能种出超大的蔬菜瓜果;奶奶拥有外星人的超能力,经常在各种公众场合露一手;爸爸擅长制作各类机器人,最后售出所有机器人为全家赚了一大笔钱;妈妈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巫,有着许多诡异的本领,让小伙伴们大呼过瘾。

正是因为全家人的超常,也使故事中的很多细节,在视觉和思维上都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比如,康康觉得有趣的巫婆妈妈的帽子。我们平时戴的帽子都是棉织的,夏天常见小弟弟戴个棒球帽,小妹妹顶个太阳帽。可在这个故事里,妈妈戴的却是巫婆帽,上面还有一条蛇,孩子看到当然就觉得很好玩了。还有,《我的爸爸真麻烦》中,爸爸设计的机器人把小弟弟举到空中;《我的爷爷真麻烦》里,爷爷种出了超大的西红柿。这都是我们平时很少能看到的,对孩子来说就会觉得非常新奇好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阅读喜好和大人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更喜欢夸张新奇、充满童趣,有别于真实生活的故事。

有趣的绘本遵循孩子的思维逻辑。【绘本故事】还有一个绘本也很好玩——《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讲的是一只小兔子坐在土丘上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突然蹿出来一只狐狸!绘本的第二个画面,上下两幅画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上面的图中,有意不画出小野兔的头部,而狐狸却已经在他背后张开了利牙森森的大嘴准备吃兔肉大餐,一种紧张感立刻跃然纸上;再看下面的图,小野兔却及时回过了头叫道:“停!不许吃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狐狸的表情顿时变得愕然。其实,如果仔细看的话,这只狐狸的表情有点傻傻的,他应该是一只朴实的狐狸吧!否则的话,也不会发生后面有趣的故事了。于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游戏规则,使整个故事得以顺理成章地展开了。更有趣的是,狐狸居然愿意遵循这个游戏规则。他不但讲了故事,靠出色的嗅觉送迷路的小兔子回家,还唱了一首长长的长长的歌。后来,因为一路走来太累啦,他竟然唱着唱着睡着了。而当兔子的爸爸妈妈回来看到家里有一只正在熟睡的狐狸时,兔子爸爸举起大棒就要打,小兔子却阻止了他,说:“你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吗?”最后,兔子爸爸停下了手,兔子一家三口把昏睡中的狐狸拖出了洞穴,兔子一家还真的跟狐狸道了晚安。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却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开怀大笑。因为这个绘本的整个故事情节,用的是孩子独有的构造故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故事如果按成人的想法来编,依我们惯常的思维逻辑,很可能是小兔子想到这个主意后,当狐狸被骗到小兔子家时,兔妈妈和兔爸爸回来了,他们就一起把这只狐狸打死了,等等。

而这个故事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的结局。因为小兔子一句“这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然后兔子一家就用互道晚安的方式,一起费力地把狐狸拖了出去。虽然见到狐狸,兔子们会感到害怕,但他们还是遵循了事先约定的游戏规则,最终说到并做到了。故事读到这里,我想每个了解孩子的父母都已知道,你的孩子不希望有战争,他希望生活是和平美好的,所以他很愿意,也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尾。

这确实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绘本,有趣又不失真实,恰到好处的夸张而不乏可爱。我想,很多爸爸妈妈也都曾有过类似的亲子阅读体验,开心地和孩子一起沉浸在绘本那欢乐美好的世界里。

有趣的绘本值得表演和讨论。【生活案例】

日本绘本作家五味太郎的代表作《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是一个很适合低幼孩子阅读的绘本。乍一看这本书的封面,并没有太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元元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刚刚两岁。他在翻阅了几页之后,就被那用深棕色块描绘出的、稚拙可爱的鳄鱼给吸引住了,嘴里还发出“鳄鱼,鳄鱼”的声音。他当时对“鳄鱼”这个词也特别敏感。并且,因为喜欢那只总捂着牙的鳄鱼,自然也喜欢上了那个身穿鲜艳蓝色上衣的牙医。

元元妈妈先尝试着和儿子一起读书的题目:“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边读,一边指着相应的字。读完了几遍之后,元元高兴地大喊:“啊!怎么鳄鱼和牙医都叫怕怕呀?”等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这本书,元元又高兴地叫起来:“啊!牙医怎么要学鳄鱼说一样的话?”

后来,再讲这本书的时候,索性由妈妈读牙医的心情,元元读鳄鱼的心情,母子俩越读越开心。尤其是读到害怕的“啊”和“哎呀”等语气词的时候,元元更是兴奋不已,会做出双手抱臂的害怕样子,还咬着牙说:“怕怕,怕怕!”

讲完后,妈妈问元元:“为什么鳄鱼要谢谢牙医呢?”

元元说:“因为牙医给鳄鱼治好了牙!”

妈妈又问:“为什么牙医要谢谢鳄鱼呢?”

他想了一会儿说:“嗯,我不知道啊!”

爸爸在一旁插嘴:“谢谢鳄鱼没有吃掉他!”

妈妈反驳说:“我觉得是鳄鱼要付钱给医生,别人给你钱,你一般也是要说谢谢的呀!”

这个看似好玩的故事,拿到爸爸妈妈的手上,却并不好讲。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看似重复、波澜不惊的心理语言,要如何讲述给年幼的孩子呢?又要怎样才能巧妙地把鳄鱼和牙医之间那没有硝烟的心理较量给表现出来呢?与孩子一起,分角色表演和讨论绘本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到底为什么牙医要谢谢鳄鱼,恐怕此时的元元还理解不了。但至少这个故事让父母和孩子都体验到了亲子阅读的乐趣。其实,这也是一本快乐中略带讽刺意味的生活教育读本,有的爸爸妈妈甚至拿它来教育孩子“要记得刷牙啊!不然就得像鳄鱼一样,去找牙医拔牙了”。

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经典,或者说它的价值,首先在于语言的简单且具有重复性。对于低幼的宝宝来说,他们读到这样的书都会非常兴奋,就像很多孩子很喜欢的英文儿歌“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会兴奋地去重复他们最喜欢的“the doctor said,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另外,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尽管鳄鱼并不希望去看牙医,但他还是去了,牙医尽管不希望见到鳄鱼,也还是给他看病了。这里传递了一个非常好的信息: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尽管我们不喜欢,甚至害怕去做,可是我们又必须要去做,必须勇敢地去面对,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再者,鳄鱼为了明年不再去看牙医,就要每天认真刷牙;牙医为了明年不再看到鳄鱼,就要督促鳄鱼每天认真刷牙。书的最后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既然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应该想办法努力提前避免。所以,这个故事我觉得是可以经常给小宝宝讲一讲的。当然,我们更看重的,还是这本书的娱乐价值,孩子们从中得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绘本故事】广受孩子钟爱的英国绘本奇才约翰·伯宁罕,我们除了应该知道他的《和甘伯伯去游河》,还应该知道《你喜欢……》这样一本很独特的绘本。这个从英国夏山学校(Summerhill)走出的艺术天才,运用自己的画笔尽情狂欢,自由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初读这本书,我们就会被它怪异的文字和新奇的构思所深深吸引。看着这个绘本,你会觉得这应该是个和睡觉有关的故事,是梦境还是童话?扉页上的“你”正拉着被子躺在床上,偷偷地看床下穿着裤子的猪。这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全书其实是由一连串的问句构成的。“你喜欢你住的地方淹水、下雪,还是在丛林里?”配合这句问话中“你住的地方”、“淹水”、“下雪”、“在丛林里”有4幅新奇的小图分别与之相对应。每一幅小图都值得你饶有趣味地仔细观察一番,特别是表现“家在丛林里”那幅图,屋里屋外到处都是盘踞的动物,会令孩子感到欣喜万分,他们寻找着,辨认着,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你喜欢大象喝光你的洗澡水,老鹰抢走你的晚餐,小猪穿上你的衣服,还是河马睡在你的床上?你喜欢沾满果酱,淋得湿透,还是被一只狗拖着在泥地上跑?你喜欢在城堡里吃晚餐,在热气球上吃早餐,还是在船上喝茶?”这些都是看似很奇怪的问题,但也正是精彩高潮的开始。“你喜欢被强迫去吃蜘蛛羹、蚯蚓饺、毛虫糊,还是喝蜗牛汁?你喜欢为了200块钱跳进荨麻丛里,为了500块钱吞一只死青蛙,还是为了1000块钱在鬼屋里待整整一个晚上?你喜欢帮小仙女变魔法,小矮人挖宝藏,顽皮鬼搞恶作剧,老巫婆做羹汤,还是帮圣诞老人送礼物?”就在这一连串的发现、探索、嬉笑、惊异中,孩子们愉快地阅读着。全书采用第二人称问话的方式,似乎在和孩子谈论,你是喜欢这样,还是喜欢那样,而提的问题却都是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

这个绘本将孩子内心的渴望、调皮、恐惧、失落,等等,都在一张张明亮温馨的图片里表现了出来。孩子的思绪也跟着一幅幅图画天马行空,在想象的时空里恣意驰骋、无拘无束。最后,伯宁罕巧妙地将小读者们带回了温暖、舒适的小床上,在历经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际遇”之后,简单的一句“还是你喜欢就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让睡眠成了最动人的享受!

轻淡、生动而诙谐的图画是《你喜欢……》另一个吸引人的原因。伯宁罕带领孩子去想象的遭遇也许听来可怕,但他以轻柔的线条、明亮的中间色调、风趣的画法,不仅淡化了原本恶心的事物,相反还多了几分幽默的气氛,令人不禁莞尔。

在这离奇的妙想和突破常规的嬉戏中,孩子找到了阅读的乐趣,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引发了与父母的讨论、自我的思考和进一步的追问。类似具有快乐阅读效果的绘本,还有《母鸡萝丝去散步》、《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妞妞的鹿角》、《子儿,吐吐》等,都很值得爸爸妈妈带孩子一起开心阅读。

2. 《猜猜我有多爱你》——跟绘本学接受爱和表达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众多绘本故事中,最常见的有,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月下看猫头鹰》、《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你睡不着吗》、《雪人》、《我妈妈》、《我爸爸》等;表现祖孙之爱的主题,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的天使》等;表现爱情,以及传递朴素爱情观的作品,如《黑兔和白兔》、《活了100万次的猫》等;表现博爱主题的作品,如《你不能带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会飞的抱抱》,等等。

温柔的母爱,深沉的父爱。

在人类各种各样的爱中,最原始、最无私的爱,就是亲子之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有天然的血脉维系着,无法割舍。亲子之爱中,由于两性的差异,父爱和母爱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迥然不同。

我们常把母亲比作“大海”,因为母爱总是温柔、宽广而透明的,具有无限的包容度。母亲常常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进行着爱的传达。表现母爱的作品,多采用很合孩子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侧重“亲切温馨”。

绘本中有太多关于妈妈的故事,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坐在《妈妈的红沙发》上,启发宝宝说一说《给妈妈的悄悄话》,问候一下《妈妈,你好吗?》;有时候《我讨厌妈妈》,有时候又想《像妈妈一样》,有时候还会想《换个妈妈会怎样?》,或是去找个《临时妈妈》好像也不错,但《我妈妈》才是独一无二的!

不光人类有妈妈,动物们也有妈妈哦!Does a Mouse Have a Mommy?里的老鼠有妈妈吗?是的,当然有。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Too?里面的袋鼠有妈妈吗?是的,袋鼠也有妈妈。Is Your Mama a Llama?你的妈妈是驼羊吗?当然不是了。Mama,Where Are You?妈妈,你在哪儿?请你告诉他,我不是驼羊,我是一只小老鼠。你听过《蝴蝶妈妈的承诺》吗?我听过哦,有一天我趴在《妈妈心·妈妈树》下无意中听到的。而且《我爱妈妈》,就让宝宝和妈妈一起分享关于妈妈的绘本吧!

和母爱不同,父爱往往表现得深沉、睿智而严肃,虽同样无私,却更沉默含蓄,更像一座大山,让我们依靠,给我们力量。每个宝宝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爸爸》,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白天《爸爸和我》、《做游戏》、《看世界》,我也喜欢《和爸爸一起散步》;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去《月下看猫头鹰》,我会把《给爸爸的吻》留到睡觉前,还会调皮地问爸爸《猜猜我有多爱你》。男孩子都希望《我长大了》也《像爸爸一样》,虽然有时候《我的爸爸真麻烦》,但是我还是想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

当然小动物也有他们的爸爸,你见到过《一只想当爸爸的熊》吗?我见过。你听说过《狐狸爸爸鸭儿子》吗?没有?那就把爸爸也拉进睡前阅读的美好时光里,让爸爸抱着宝宝一起读绘本吧!

这些美好温馨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温情、关爱和依恋。例如,《逃家小兔》中的母与子展开了一场“爱的捉迷藏”,言语间无不透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呵护;《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栗色兔子面对小栗色兔子的问题“猜猜我有多爱你”,一次次用行动告诉孩子,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远比子女对父母的爱多得多。从这些温馨、质朴的亲子故事中,我们和孩子也体味到了浓浓的亲子之情。

相信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他不仅仅开始了身体的发育,同时也开始了精神的发育,而这个精神发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他的社会交往活动。父母无疑是孩子第一个社会交往的对象。父母每天规律、重复而又繁琐的照料和喂养孩子,也派生出了重要的心理意义——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父母是孩子与外界的第一任联络员,通过父母,孩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了起来。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将来和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整个人生,包括他看待世界的立场,以及对待他人的方式与态度。

用爱的绘本告诉孩子爱是什么。

其实,要讨论父母与子女之爱,不可避免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爱是什么?【绘本故事】绘本《黑兔和白兔》,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爱是什么”的问题。原书的名字最直接,英文原版绘本的名字是The Rabbit’s Wedding即《兔子的婚礼》,因为故事的最后黑兔和白兔结婚啦!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热流,也会被两只小兔子之间那种毛茸茸、暖酥酥的感情所打动。这个朴素而动人的故事,通过孩子的视角,以儿童的理解为基础,巧妙地向他们展现了爱情、婚礼和婚姻。不过,这只是故事的浅层意义,如果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未免也太辜负作者的一番苦心了。实际上,《黑兔和白兔》向我们展示的是爱的本质——无论这个爱发生在哪两个个体之间,爱都是永生的诺言。这个绘本故事告诉我们:给孩子的爱,必须是白兔对黑兔那种郑重的承诺。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像两只兔子那样契合的话,那么这个故事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益处,并帮助他拥有爱的能力。“爱你到永远”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幸福源泉。

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适合妈妈静静地捧着书,轻柔地讲给孩子听。虽然年幼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至少能让他感受到流淌于其中的那份温情与柔情。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妈妈还能适时地亲一亲孩子,告诉他你也很爱他,一生一世,孩子会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温暖的爱。

爱的绘本教孩子如何表达爱。

很多成年人都苦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特别是如何用语言和行动来准确地表达爱。是简单直接地说“我爱你”,还是含蓄隽永地展现文字的魅力;是仅仅挂在口头,还是付诸行动……而对于父母,除了要让孩子充分地感受爱、理解爱之外,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表达爱的能力。【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听着书名就觉得温馨无比。翻开精美的绘本,一只健壮的大兔子和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便跃然纸上。小兔子在睡觉前抓着大兔子的耳朵问:“猜猜我有多爱你?”真是个调皮而又惹人疼爱的小宝贝!大兔子故作姿态地说:“我想我猜不出来。”于是,乖巧的小兔子站在树桩上,使劲伸展开自己纤细的小胳膊说:“我爱你有这么多。”一旁的大兔子露出了一脸期待而幸福的神色。

翻开下一页,画面立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兔子使劲伸展它又大又长的胳膊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一旁的小兔子躲在树桩后疑惑地想:“是比我的多?长度不行,那我就来高度。”小兔子真是机灵,他踮着脚尖努力把小细胳膊往上举说:“我爱你,就和我举的一样高。”然后,大兔子像举重运动员一样,也举起了自己健壮的手臂。“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要是我的手臂可以和他一样,该多好啊!接下来,小兔子一会儿倒立,一会儿又是跳跃,一会儿用语言,总想方设法地证明着自己的爱最多。而大兔子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小兔子:他的爱更多更多……【生活案例】

佳佳也会经常和妈妈玩“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游戏。她或是用肢体比划,把手张得大大的,上蹿下跳,还来个前滚翻什么的;或是绞尽脑汁地用语言来表达。

有一次,妈妈出差回来,抱着佳佳问:“宝贝,你想妈妈吗?”

她毫不犹豫地大声说道:“想!”“怎么想啊?”当妈妈的总是想了解孩子更多一些。

突然,佳佳非常郑重其事地说:“我想你,从这里,跨过小河,到月亮上,再从月亮回到这里来。”

同样的爱,也发生在另一个绘本故事里,那就是《逃家小兔》。

虽然,一般我们都习惯于把那对栗色兔子比作父子,而《逃家小兔》的图画却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子。有一天,小兔子突发奇想,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永远都是我的小宝贝!”于是,小兔子想象着自己变成鱼,变成石头,变成一朵秘密花园里的番红花,变成鸟,变成船,变成马戏团的空中飞人,变成一个小男孩……兔妈妈也一次次地告诉他:“那我会变成渔夫,变成登山的人,变成园丁,变成树……最后变成用双手抓住你,把你抱在怀里的你的妈妈。”

母子间这有趣的对话,是一场“爱的捉迷藏”。母子的温情,流露字间。即使孩子走得再远,都有妈妈的一颗心牵系着。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妈妈永远都会“把你抱在怀里”。

3. 《我不知道我是谁》——跟绘本学正确认识自我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育儿体验:孩子在1~2岁的阶段里,通常比较乖,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让他说什么,他就乖乖地说什么,非常听话。但是一到了两岁半,甚至3岁以后,孩子就变得很爱说“不”,让他往东,他却偏往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了。自我意识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一种认识。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细心观察过宝宝行为的妈妈就会知道,孩子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9~10个月的宝宝虽然对镜子很感兴趣,但是对镜子里的自己却似乎视而不见;而到了1岁以后,宝宝便开始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了,时常会对着镜子亲吻、微笑,甚至还想到镜子里面去找那个“好朋友”;1岁半左右的时候,宝宝就会注意到,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面东西的对应关系。当宝宝1岁半或两岁之后,如果用口红在他鼻子上抹一个红点,大多数宝宝都会对着镜子抹掉不属于自己的那个红点。

用绘本告诉孩子“我是谁”。

宝宝上面的这些行为都表明,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很多优秀的绘本,也在试着向孩子传达“我是谁”的概念。这些绘本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外部世界。【绘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谁》的故事,发生在一只叫做达利B的兔子身上。达利B有着很多烦恼:他是谁?他应该住在哪里?他应该吃什么?他统统不知道!而最让他困惑的是,他为什么长了一双大脚,这双脚有什么用呢?当可怕的黄鼠狼洁西D出现在森林里时,达利B无意中打败了敌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大脚的威力。但是,刚从洁西D那儿听说自己是兔子的达利B,在伙伴们“你是一个英雄!”的欢呼声中又迷惑了,它似乎仍然没有搞清楚自己是谁。

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却科学地给我们呈现了很多动物的外形、栖息地,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达利B曾疑惑自己是一只猴子、一只树袋熊、一头豪猪,于是,绘本便将这三种动物画在了一个画面里,猴子和树袋熊在爬树,浑身长刺的豪猪在树下。通过阅读这个画面,孩子可以了解猴子、树袋熊和豪猪的外形特征,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猴子长长的、适合攀援的四肢,树袋熊那尖利的爪子,以及豪猪身上坚硬的刺。有的低幼孩子甚至会伸手去摸一摸豪猪身上的刺。这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探索和认知的欲望。

关于住在哪里的问题也一样,达利B怀疑自己是不是像蝙蝠一样住在山洞里,还是像鸟一样在树上做窝,或是如蜘蛛一般睡在网上。通过这个问题,孩子就从栖息环境的角度了解了另外三种动物。当然,如果我们和孩子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把这本书当做简单的动物习性认知书,那就肤浅了。

其实,这本看似简单滑稽的书,还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引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