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国画历史演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5 17:30:27

点击下载

作者:方士华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画史:国画历史演变

画史:国画历史演变试读:

前言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中华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直接的源头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

中华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持续发展的古代经济、特色鲜明的书法绘画、美轮美奂的古典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匠心独运的国宝器物、辉煌灿烂的科技发明、得天独厚的壮丽河山,等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风华独具,自成一体,规模宏大,底蕴悠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传世价值。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继承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令人自豪的文化遗产,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中国文化百科》。本套书包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古老源流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远古的洪荒时代起,原始艺术的萌芽便在中华沃土中孕育发展了。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在神话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史皇作图”、“画嫘作画”及神农之臣白阜创画之说等。

从一些史前遗迹中,可以看到远古绘画艺术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以及各地的岩画,都是绘画艺术萌芽时期的典型作品,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伏羲画八卦始创图画

传说在那远古时代,有个大湖叫雷泽,雷神就居住在里面。那时当雷神不顺心时,雷泽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水灾就更厉害了。在雷泽两岸生活着风兖部落,部落女首领叫华胥氏。她年轻有为,率族人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华胥部落首领有个华胥姑娘,在一次雷泽发大水时,她就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但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人们的安危,华胥姑娘便嫁给了雷神。

一年后,华胥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叫“伏羲”。

伏羲长大后非常聪明,当时,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就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伏羲带领人们打猎归来,抬着猎物走到山坡,本来朗朗晴天,突然乌云四合,雷声大作。顿时暴雨倾盆。不多时,山洪便暴发了,猎物被冲走了,还冲走了许多人。这件事让伏羲十分难受。他怨恨自己没有能力保护人们,他心烦意乱,在困乏朦胧里就睡着了。

在蒙蒙眬眬里,伏羲恍恍惚惚看到了一条大河,只见湖水涛涛,浊浪滚滚,突然之间,巨浪中冲出一匹赤马,赤如火,驰如风,马背上还有三道白纹,呈三连画形。赤马飞奔上岸,绕着伏羲奔跑三圈以后,又直跳入河中不见了。

伏羲一惊,醒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伏羲遇到妹妹女娲,便将此事告知了她。

女娲说:“听人说,大河里有龙马,马色赤红,行走如飞,阳性之状,马背有三纹,形如‘三’,阳性之象;如今龙马绕哥哥三圈而复入水中,是要哥哥三思吧!”

伏羲听罢,觉得女娲说得有理,他思来想去,又困又乏,蒙眬中又睡着了。恍惚里,他又南行到了洛水,抬头一看,洛水清清,流水潺潺,其声如咽,其流婉转。

伏羲说:“天下有如此凄凉情景,与大河咆哮恰恰相反,可见世上万物的千变万化难以估量,简直不可预见啊!”

恰在这时,忽见洛水上游漂一物,形如一个大磨,墨黑墨黑,行如蜗牛,背上有三道青纹,青纹条条中间断裂,呈三断画。

伏羲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龟。大龟缓缓爬上岸,绕伏羲三圈以后,又慢慢爬回了洛水。伏羲吃了一惊,忽然醒来,原来还是一场梦呢!

伏羲又将此事告诉了女娲妹妹。

女娲说:“哥哥,听人说,传说洛水里有神龟,其大如磨,其色如墨,行如蜗牛,阴性之状;龟负三道断纹,其形三断画,阴性之象。神龟绕哥三圈,还是叫哥哥三思啊!”

伏羲觉得妹妹说得有理,他一思、二思、三思以后,他蒙蒙眬眬睡着了。恍惚里,一阵清风,伏羲如在云里雾里。他睁眼一看,只见绿水青山,苍松翠柏,云雾缭绕,鹤鸣鹿应,山岩间怪石林立,水帘之外嫩竹舒展。

在竹林间有一茅庵,缓缓走出一位老人,这老人鹤须白发,赤面嫩手,右手握一根拐杖,左手握一把蓍草,他见了伏羲说:“伏羲,我正要找你。”

伏羲打量老人,暗自奇怪。老人说道:“这是自然。”

伏羲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人知道我想什么吗?”

老人说:“知道,知道。”

伏羲心里说:“老人好厉害,我不信他知道?”

老人说:“应自然之变,顺自然之化,人类本应脱离蒙昧,文明开化。大河龙马现河图,洛水神龟现洛书,这是启迪人类的蒙昧,开发人类智慧的呀!”

伏羲十分高兴,连忙说道:“愿老人家指点迷津。”伏羲说罢,忙叩头拜谢。

老人含笑要伏羲落座,把拐杖放于一侧,举起左手的蓍草,他说:“宇宙之内,变易之数为五十,与我手中的蓍草数相同。要预测举事成败,必须向蓍草求问,这叫作‘卜’。”

伏羲点点头。老人又说道:“占卜之前一定要沐浴静心,祭天祭地,心诚意切。这样才能让精神气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之后,抽出一根蓍草藏而不用,为什么?以喻混元一角,无形无象。余下49根蓍草,一分为二。为什么?一束横置于上,以喻天;一束横置于下,以喻地。”

伏羲洗耳恭听,目不转睛。

老人一边说,一边演示。老人说道:“之后,从上束中抽出一竖置于上下两束之间。为什么?以喻人立于天地之间。以四根为一份,分数上束蓍草。为什么?以喻四时。”

伏羲不解,他问道:“为什么叫四时呢?”

老人说道:“说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由寒冷渐渐温暖,草木更生的时候,为春天;由温暖逐转盛暑,草木成长的时候,为夏天;由盛暑逐渐转凉爽,草木结果的时候,为秋天;由凉爽逐渐转为寒冷,草木枯衰的时候,为冬天。历四时而为一周,周而复始,又为寒冷而温暖,这就是四时变化,天地的常规,宇宙的大道哟!”

伏羲听后如拨云见日,心中豁然而开朗,心里暗暗说道,原来寒暖暑凉和天地宇宙息息相关。

老人又说道:“末份不论足不足四,竖置于上束之侧,为什么?以喻闰月。”

老人说道:“日有出入,月有圆缺。日一出一入为一日,月一圆一缺为一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春夏秋冬各三月,一周经历12个月,称为一年。年末应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春在年末后,所谓春始欲相接,三年左右闰一月。闰月,说的是一年之中增加一个月。”伏羲头一次听说历法,十分惊奇,一一记在心里。

接着,老人给伏羲阐述了变易之道、阴阳之道、八卦之象。伏羲问:“什么是八卦之象?”

老人说道:“三连画像,叫作‘乾卦’,刚健之象,象天;三断画像叫作‘坤卦’,柔弱之象,象地;下连画,中上断画像,叫作‘震卦’,威力之象,象雷;下断画,上中连画像,叫作‘巽卦’,吹动之象,象风;下断画、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坎卦’,湿润之象,象水;“下连画、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离卦’,燥热之象,象火;下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艮卦’,崇高之象,象山;下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兑卦‘,卑下之象,象泽。这八卦之象,是宇宙里变易的大道,两象重叠,可以预测天地万物的变化。”

伏羲虽然聪慧,但初识八卦,难以一一弄通弄懂。老人怕他记错,就让伏羲重复一遍,伏羲连背三遍牢牢记住了。

老人很高兴,对伏羲说:“大道一授,你要牢牢记住,细细琢磨,自测自用,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老人说罢,举手向伏羲头上敲击,伏羲一惊,顿时醒来,原来又是一梦。伏羲蒙眬消失,心清如水。他怕把所学八卦之象忘去,忙用木炭画于兽皮之上,嘴里还喃喃念道:“两象重叠,万事皆兆……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于是,一幅完整的最早的八卦图就这样诞生了。拓展阅读在陕西渭南合阳,相传是伏羲画八卦地方,由于此处是黄河与徐水夹角处形成的一道塬,因而叫“伏六”。伏六这地方住的是伏羲氏部落,靠着黄河和徐水,不但取水方便,还可以从河里打鱼。塬畔的沟涧里长满了各种各样野果子,人们不愁吃的。有一天,人们正在河边打鱼,有人一抬头,猛地看见从很远黄河波涛里钻出一匹马,马抖了抖身上的水,就沿黄河岸向南飞奔而来。离人们近了些,人们才看清这马不是一般的马,它身上一豁子红,一豁子黄。大家明白了,这是一匹龙马!人们欢呼着,最后捉住了这匹马。然后,人们请来了伏羲。伏羲端详了一会儿这匹五颜六色的马,好像悟出了什么,他高兴地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龙马呀!”后来,伏羲根据马身上各种颜色的不同位置,画出了八卦,这就是后来书上说的“河出图”的故事。

史皇作图助黄帝称雄

那是在远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生存着大大小小无数个部落,这些部落之间经常会有冲突。九黎族的蚩尤部落远远强胜过黄帝的华夏部落,双方爆发一冲突,黄帝部落明显不是蚩尤部落的对手,蚩尤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凶猛的杀伤力,让黄帝连连处于守势。原本称雄于黄河沿岸,而在河南境内获得发展的黄帝部落最后不得不退守到河北涿鹿一带。蚩尤率领的联盟部落由南向北,从东往西对黄帝部落形成了进攻之势。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此时的黄帝,如果选择硬碰硬,无异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要战胜蚩尤,必须总结战争得失,寻找别的办法。

在这个时候,黄帝最迫切需要的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而绘制一幅最原始的地图。而且这幅地图将决定部落是否出征或转移等,要有一张标注河流、地貌等实用情况的图形。

在黄帝手下有一批官员,有管算数、天文、历法、文字、作画的,仓颉是专管造字的,而史皇是专管作画的。黄帝叫来史皇,说明了需要一张用于打仗的图。

史皇姓侯冈,他与仓颉都是同时代人。仓颉造书,史皇制画。史皇当时画了许多鱼、龙、龟、鸟的形状,在当时非常有名。

史皇到实地经过多次观测考查后,终于完整地画出了当时作战所需的战场地形概貌图。史皇这幅图为黄帝部落的征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黄帝根据史皇画的图,打败蚩尤部落,成为最终霸主。于是在后来,源于伏羲氏的这支族群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部落的首领便是黄帝。

从此,人们把仓颉造字、史皇作画并称,充分说明了史皇作画的重要性。

黄帝大胜后,将威猛的蚩尤处决后,蚩尤是身首分离。黄帝为了让蚩尤败降的部族臣服和天下人敬畏,他又让史皇画了好大一幅蚩尤的像,并悬挂在军旗上,用以威震蚩尤旧族和其他部落。

强大的蚩尤部落在装备、勇气、战力等方面占尽优势的前提下,却大败给较弱的黄帝部落,这让黄帝充分认识到了绘画的重要性。

黄帝从此让史皇加紧作画,把整个山川地貌以及动物植物都画了下来。黄帝把史皇这些画挂在宫中,他天天看着这些画,好像就是看到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黄帝因此感到非常满意。史皇因此成为了我国上古时代作画的先驱人物。

从此,地图在日后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历代的军事战争中,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兵家首推的作战依据。从伏羲时期的八卦图形,到黄帝时期的山川地形图,这些都让我国的绘画有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和实用性的价值。

后来,黄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又让史皇为自己作了画像。史皇在为黄帝作画像时,特别突出了黄帝华丽的帝王衣服,因为那时华丽的衣服是尊贵显赫的象征,这就有了“黄帝画制服”的说法,从此也就有了人物肖像画。

史皇作地形图和肖像图,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融的世界,我国灿烂的绘画史就从这里浓墨重彩地开始了。拓展阅读传说虞舜有个妹妹叫系,她和象都是舜的后母所生。系不同于象,她对舜及两个嫂嫂娥皇、女英都十分尊敬、友爱。每当她的母亲、父亲和象对舜不好时,她都委婉地规劝。有几次,父母和弟弟密谋要害舜,系都秘密地告知了两个嫂嫂,舜才避免了几次灾祸,舜真是多亏了这样一位妹妹。系非常漂亮,她十分欣赏自己的美丽,她就经常对着湖水里自己的影子作画,她可谓是画了我国第一张美人图,因此后来就有了“舜妹螺氏绘影像”的说法,后世都推崇她为画祖。

史前岩画的出现与内涵

在史前社会,工具开始出现了,解放了双手的原始人,开始利用这个独有的条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而工具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我国古代的祖先已由早期的智人发展成为了较成熟的晚期智人,无论是生产劳动或祭祀等活动也发展得较为完备了,因而就出现了以工具作画的基础。

在这个时候,人们以石器为主,他们用石器打猎,以石洞为巢,所以,岩石就不断地被人类所使用,不但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人们就开始崇拜石头,以石头为图腾。

后来,人们就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用以描绘和记录自己的劳动与生活,以及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想象,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岩画。

随着岩画技术的发展,岩画呈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图像,也因此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绘画作品最早的代表,具有深刻的远古文化信息。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进行石刻,用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

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

内蒙古的岩画数量最多,具有红山文化区之称的赤峰地区是内蒙古地区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种人面像更具有特色。内蒙古阴山和宁夏贺兰山地区人面画像的岩画也有广泛的分布,它们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原始宗教一些重要题材和内容。

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最早的岩画之一。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它的南北草原广阔,气候条件宜人,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先人们在这里用长达1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千米的画廊。

阴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取材极为广泛,把它说成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史,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在阴山岩画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阴山岩画中有人们狩猎、放牧、舞蹈、战争等场景。有各种动物图像,有天体、文学,有车辆,原始数码等。其中有的画面,发挥了画者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有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写实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据推测,这个时期的人们之所以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全是因为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

北方还有一种著名的岩画叫贺兰山岩画,它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那时候的人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用以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贺兰山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这里岩画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

贺兰山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被誉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青海岩画共发现有15处,分别在海南、海西、海北和玉树等牧业区。青海岩画的族属当是古代的吐蕃。岩画根据内容和时代可分成两类: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其中动物岩画的年代约在6世纪末和7世纪初;宗教岩画最早可上溯至晚唐。动物岩画则以海西天峻县江河乡的卢山岩画和格尔木市郭勒木得乡的野牛沟岩画为代表;宗教岩画以玉树县巴塘乡的勒巴沟岩画为代表。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这里简直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珍藏了古老的先民图腾祭祀,凿石刻画,所创造的灿烂岩画,以很强的具象性,反映了狩猎时代的一个横断面。最为著名的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古代岩画和嘉峪关的黑山岩画,人们统称为祁连山岩画。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哈巴河县直至阿勒泰地区最东部的青河县,每处山上几乎都有岩画,因此被称为“阿勒泰山千里岩画长廊”。

阿勒泰山岩画是由一代代游牧民族不断补充而成的艺术巨作,分为岩刻和彩绘两种。内容多为狩猎,放牧、舞蹈、宗教活动及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

南方的岩画,以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为代表。将军崖岩画位于连云港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3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并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根据岩画、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的地形、地势来看,此地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

西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作品技法以红色涂画为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岩画,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内容以抽象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术。

另外,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加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

此外,广西左江岩画宽幅大约221米,高度大约40米。画面上的内容绝大多数画的都是人物,而且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同一种姿势:双手上举,双脚叉开,好像一个青蛙。

这些人形图案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千平方米的岩面,其中有少数人的形体高大,腰上悬挂着环首刀,也许是首领的造型,同时在周围还有一些动物、铜鼓、铜锣等。在这片岩画上可以辨认的图像共有1819个,让人们看了觉得很神秘却困惑不解。

福建的岩画,有福州九曲山岩画、华安岩画、东山峋嵝山岩画、漳浦岩画、南靖雅村岩画、仙脚印岩画、诏安龙山岩画、东门屿岩画等10多处。其中以华安县岩画、东山县峋嵝山岩画和漳浦县岩画富有代表性。

西藏自治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据粗略统计,西藏的岩画点已达60余处,计5000余幅画面,最早的岩画可能是距今6000年前后的遗存。在西藏岩画中,最富于高原岩画特色的是牦牛图案。

史前岩画是我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画匠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边界限制,也没有篇幅的要求、没有画派的束缚,岩面也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处理,所以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本色演出。拓展阅读从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之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关注报道过阴山岩画。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20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对阴山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前后历经10多年,拓描阴山岩画1500多幅,并于1986年出版了《阴山岩画》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阴山岩画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彩陶出现使绘画走向独立

在史前时期,除了远古的岩画之外,还有原始人在陶器上绘制的花纹。

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以及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产生,人们发明了烧陶。有的人觉得在陶上面绘一些纹饰,一方面可以方便找取,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美观。

于是,人们便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纹饰。原始陶器是使用黏土作为原料的,用手盘筑捏而成或者用轮制而成的陶坯,然后再用火烧成的器皿。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原料进行彩绘,再经过入窑烧制而成,烧制成型之后的陶器会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图案。于是人们将此器皿取名为彩陶。

彩陶的图案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象形的,最普遍的主题是生殖主题,在彩陶上有大量的对鱼、蛙、植物果实和花朵的描绘。

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至30岁,所以一个家族需要繁衍生存必须有大量的人口补充,于是生儿育女就成为了神秘而又急迫的头等大事。

鱼和蛙都是排卵的动物,生育能力很强,于是这样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就如同历朝以龙的形象是代表吉祥的含义一样。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于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各个朝代。

彩陶的制作方法称为彩绘,它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颜色红黑相间,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有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

该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则呈黑色半弧形。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这种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彩陶的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型马家窑文化陶器是在马家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容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链接,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在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了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最引人注目的是陶缸上绘制《鹳鸟石斧图》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幅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

整幅图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该图已经表现出了我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标志着我国史前的绘画艺术由装饰性的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庙底沟文化体现出了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甚至可以说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美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以及绘画技巧开始向更高阶段演进,绘画艺术的独立时代到来了。拓展阅读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描绘在彩陶上的图绘主要分为几何图案和带有写实倾向的人物、动物图像两类。彩陶画指的是后一类图像,这类图像虽然也是属于陶器上的装饰,但以其写实性描绘,体现出一定的构思、想象甚至是某种主题,因而与单纯的几何纹装饰图案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半山类型的彩陶延续了300多年后,发展到了马场时期,彩陶上的这种纹饰演变得更为离奇,代表怪物头部的圆圈要么变得更大,要么省略。最后,竟然连头部完全被省略掉了,四肢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的直角,有的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了,只剩下了肢爪。它的形象最终超越了它的最初模样,彩陶上的怪物开始出现两层肢爪、三层肢爪、甚至四层肢爪。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居然在精神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这般不同凡响的形象,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

渐入佳境

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绘画艺术,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隋唐两代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风俗的绘画有较大发展,以描写山川风景为主的山水画则开始脱离稚拙而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特别是到了大唐帝国的前期阶段,绘画进入巅峰时期,其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历代。在政权昌盛、社会富庶的基础上,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彩、百舸争流的局面。

早期漆画的出现与演变

绘画发展到了尧舜禹时代,尧舜时曾用木头做食器,当时已经有了削、锯、修的痕迹,并在上面涂有流漆,到了大禹的时代,人们又开始把漆器作为祭器。可见人们在这时已经开始发明了漆器,禹在后来便拥有了夏后氏的称号,而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后来从夏的建立,一直经过商、西周直至春秋、战国的这一时间段统称为先秦。

夏代,髹漆工艺比较简单,漆器用色不多,只有浅雕与漆绘两种。而到了商代,髹漆工艺比前代有所发展,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一般在红漆底上,用黑漆绘花纹或黑漆底上用红漆绘花纹,对比色运用较好,有明快之感。

在这一时期,漆器的漆液中不仅已开始掺和各色颜料,而且人们不仅大量用漆做装饰,有的还运用了浅雕、漆绘、镶嵌绿松石和蚌片以及贴金等相结合的技法。漆器纹饰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

人们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

而等到了西周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日渐精湛。西周的漆器上有了“蚌组花纹”,开始了有纹饰的漆器时代。

西周时期,漆器装饰艺术比之前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彩绘与镶嵌蚌泡或铜饰片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图案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西周时期。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主要以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战国时代,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它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以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绘画也可以根据审美需求不断花样翻新。

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显然从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的云雷、夔、凤、蟠螭、蟠虺等纹样脱胎演化而来。

尤其是云雷纹等自然气象纹,在战国漆器装饰纹样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常见的有纯用云气纹或转化为云形结构的龙、凤纹组成画面。这些纹饰萦回舒卷,相互勾连,飞舞灵动,给人以大气盘旋般的深邃感和生命机能的活跃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战国漆画以朱、黑两色为基调,继承了“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除朱、墨两色外,还使用了黄、蓝、绿、白、褐、金、银等10多种色彩。

在战国漆奁《狩猎图》中,绘有奔鹿、争食之鸟,以及弯弓射箭的猎人。画面生动有力,颇为真实。图上还画有树木,笔法婉秀多姿,饶有意趣。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细,而且讴歌大自然的老庄思想亦占有一席之地,这就为后来山水画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拓展阅读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在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5个世纪的空前繁荣。据记载,庄子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漆业的小官。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被国家列入重要的经济收入,并设专人管理。漆器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漆器品种又特别繁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易洗、体轻、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

建树非凡的两汉壁画

西汉统治者十分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西汉末年不仅宫殿都绘有壁画,贵族府邸内也有不少壁画。见于记载的有鲁恭王刘余灵光殿内图画,有天地、山神、海灵、古代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形象;广川王刘去的殿门上也绘有短衣大绔长剑的荆轲像。

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绘有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之类题材的壁画。两汉州郡也利用壁画图绘地方官吏的事迹,并“注其清浊进退”以示劝诫,还利用壁画来表彰属吏和进行政治宣传。

据《后汉书·刘传》记载,王莽在悬赏缉拿刘传期间,就曾下令“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当然,利用壁画伸张正义的事例也曾见于史籍记载。比如,东汉时延笃遭受党锢之祸而死,他的乡里人士便将他的形象画在屈原庙内,以示景仰秦汉时期壁画遗迹。

而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极力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

比如东汉明帝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28人是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最具战功的将领。

灵帝时亦曾于鸿都门学中图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汉末年不仅宫殿都绘有壁画,贵族府邸内也有不少壁画。

除壁画外,在宫殿的屏风上,贵族官僚的车马、舆服、器用上都可见到精美的绘画。汉代还出现一些可以移动观赏的绘画。这些作于木板或绢帛上的绘画被用来赠送,甚至可以买卖,当是后来广为流行的卷轴画之滥觞。

据记载,汉武帝晚年曾召黄门画者画周公辅成王故事以赐霍光,东汉光武帝在宴见臣下时,被身旁屏风上图画的烈女像所吸引而“数顾视之”,梁皇后“常以烈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西京杂记》上所载,羊胜所作的《屏风赋》,这样描述屏风的装饰:

饰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烈,颙颙昂昂。

可见即使是“古烈”题材,于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过艺术加工,也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用于宫室屋宇,也开始大量用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因为汉代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视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

这就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后汉书·赵岐传》记载,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汉代厚葬习俗,可以从汉代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两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有一汉代墓的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前室象征墓主前厅,南壁门两侧绘职掌守卫的“寺门卒”和“门亭长”,东西北三壁画墓主人生前衙寺内的门下诸吏、椽属和侍卫,如负责击鼓禀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狱的“仁恕椽”、维持治安的“贼曹”、登记功过管理罚赏升降的“门下功曹”、为墓主人车前护卫的兵卒“辟车伍佰”等。人物的刻画因职务和执掌的不同而在姿态、衣着上区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门下小吏,勇猛过人,有万夫莫挡之气势;举止斯文,神态悠悠的是“主簿”,表现出汉代典型的文职官员形象。

绘画的表现方法以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的形态特征。衣纹简洁却又合乎运动规律,用笔流畅有力。可以看出汉代绘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已在绘画语言的变化运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虽然汉代绘画在线的运用、形的描绘上还处在粗犷、拙朴的阶段,但整幅壁画已经反映出汉代艺术家描写生活、认识生活的艺术技巧,是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与绘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对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相适应,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家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知名者,西汉时有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东汉时有刘旦、杨鲁等。

据《西京杂记》所传,毛延寿“写人,好丑老少,必得其真”;阳望和樊育两人都“善布色”。与商周时期从事绘画的奴隶工匠相比,这些在宫廷中执役的画工不仅专业化程度更高,也有较多的发展各自特长的可能,这无疑会给绘画的广阔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据文献记载,上层社会中的一些文人士大夫,如张衡、蔡邕、刘褒等,也开始染指绘画,这意味着绘画日益受到重视和绘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拓展阅读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我国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唐代是我国壁画的兴盛时期,创作出了很多古今闻名的壁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