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雪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02:28:3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你学雪橇

教你学雪橇试读:

前言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水上运动可分为水上竞技项目、船类竞技项目、滑水运动、潜水运动等四大项。水上竞技项目包括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四项;船类竞技项目包括划船运动、赛艇运动、皮划艇运动、帆板运动、摩托艇运动五项;滑水运动包括水橇、滑水板和冲浪等项;潜水运动是运动员借助于轻便的潜水装具,在水下进行竞赛的体育活动。潜水运动在室进行的有竞速潜泳、水下橄榄球、水下曲棍球三项;在自然水域中进行的有长距离蹼泳、水下定向、水中狩猎、水下摄影四项。

现代冰雪运动主要包括滑雪、滑冰、雪橇、冰球、冰壶等几大竞技项目,这项运动与水上运动一样,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

水上运动和冰雪运动都追求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赛时水平之高,动作难度之大,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享受,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这两项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光大体育精神的目的,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丛书,包括《教你学游泳》《教你学跳水》《教你学潜水·冲浪》《教你学花样游泳》《教你学帆船·帆板》《教你学水球》《教你学赛艇·皮划艇》《教你学龙舟·冬泳》《教你学滑冰》《教你学冰球·冰壶》《教你学滑雪》《教你学雪橇》共12册,本套丛书从水上及冰上运动的起源、规则讲起,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这两大项运动所包涵的各种竞技项目的技术、技巧、训练方法,损伤保护,饮食宜忌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学生进行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和观赏的最佳读物,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第一章 雪橇运动概述

雪橇运动的起源

雪橇是雪上运动器材。用木料或金属制成。种类繁多,一般有无舵、有舵、单橇、宽橇、骑式、卧式、连模、牵引、电动、风帆等类型。目前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只采用无舵雪橇(亦称“运动雪橇”或“单雪橇”)和有舵雪橇进行竞赛。

无舵雪橇为木制,底部滑板为全属。一对平行的滑板宽不超过45厘米。滑板前翅都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但不得装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单座重不超过20千克,双座重不超过22千克。

有舵雪橇用金属制成,前部是一对活的舵板,其上部与方向盘相接。并装有固定的流线型罩。尾下部安装刹车制动器。双人雪橇长270厘米,宽67厘米,包括人的体重不超过375千克。四人雪橇长380厘米,宽67厘米,包括人的体重不超过630千克。如重量不足,可携带其它加重物给予补足。

雪橇起源于北欧,又称北欧冰橇。

1883年2月12日,瑞士人皮特和澳大利亚人乔治联手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国际冰橇比赛”,他们用时9分15秒滑过在瑞士达沃斯4公里的赛道。随后这个运动在瑞士、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家迅速兴起。

1887年瑞士圣莫里茨地区的机械专家马蒂斯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赛冰橇。自20世纪50年代始,随着无舵雪橇的兴起,冰橇逐渐被淘汰。冰橇滑降时,运动员头在前,俯卧在冰橇上,利用安装在专用皮靴前部的防滑钉控制冰橇的运动方向或制动。仅在1928年和1948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现在的雪橇比赛中,选手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40公里或者更大,其离心力超越5G。

雪橇最初为木制,后发展成用金属制作。

1884年英国举行首次雪橇公开赛。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分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两种类型。

比赛时要求运动员乘坐木制或金属制的双橇滑板在专用的冰雪线路上高速滑降、回转。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而使雪橇起动。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姿势的改变,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到达终点时,运动员须在雪橇上,否则成绩无效。由于线路多为S形的弯道,加之速度极高,滑行过程惊险刺激。和雪橇相似的比赛项目还有雪车。

目前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只采用无舵雪橇(亦称“运动雪橇”或“单雪橇”)和有舵雪橇进行竞赛。冬季奥运上的有舵雪橇小项中的雪橇长度不得超过2.7米,宽度不得多于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在雪橇滑行时,雪橇的重量不得高于375公斤。

当中,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要滑行4次,分两天比赛,每次滑行两次,首轮的出发次序是以抽签决定。之后的出场名次是按上一轮成绩而定,最差的一组会先出发。在4轮完毕后,会以4次的滑行中到达终点的时间累积,得到最终的成绩,数字愈低,则为排名愈高。若出现相同时间,则会以任何一次最快时间完成的一队为优胜。

有舵雪橇运动

有舵雪橇又称为“长雪橇”,是一种以舵和方向盘控制的集体冬季运动项目,它的平均速度可达90公里至100公里,最高可达至120公里,而其雪橇是由金属所成。

有舵雪橇的历史

有舵雪橇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一说是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在当时,有英国人把平底的雪橇安装了车板,后来,新的雪橇安装了金属舵板和制动闸,成为了有可能是历史上首辆的有舵雪橇。另外的一个说法是起源19世纪末的瑞士,但后来证据了早在1880年左右,美国的纽约州就已经出现木制雪橇赛跑的纪录。

而有舵雪橇与跳台滑雪一样,都是于第一届冬季奥运中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现时,有舵雪橇在冬季奥运中设立三个小项,包括男子双人、男子四人及女子双人小项。在首两届的冬季奥运中只设男子四人小项,美国宁静湖冬季奥运中新增了男子双人小项,后来的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中,女子双人小项成为了并中一项有舵雪橇项目的小项之一,而美国的Vonetta Flowers成为了第一位赢得冬季奥运的非裔美国人。雪橇运动分为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有舵雪橇出现在18世纪80年代。当时,有个美国人达乌先达把两个单人雪橇用木板钉在一起,前面的用来控制转弯,雪橇从山上雪道滑下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就是有舵雪橇的前身。

无舵雪橇出现得较晚。随着雪橇运动的发展,1948年英国的滑雪者别出心裁地进行了单人雪橇的滑跑,直到1964年,无舵雪橇才基本定型。在第九届冬季奥运会上,这个项目被列入正式比赛,男女分别进行。雪橇运动从18世纪起,流传于北欧各国。1923年成立了世界雪橇运动联合会,至今已有几十个成员国。

从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开始,历届都把有舵雪橇列为正式项目。从1932年的第三届冬季奥运会开始,又增加了男子双人有舵雪橇比赛项目,由于场地条件等情况不完全一致,所以,这项运动没有世界纪录。

有舵雪橇与冬奥会

有舵雪橇于1924年成为了冬季奥运的正式项目后,只有1960年冬季奥运因场地关系而被列出比赛项目之外,几乎每届的冬季奥运都设有此项目,当中的小项有男子双人、男子四人及女子双人小项。

有舵雪橇的分类

1.双人赛。冬季奥运上的有舵雪橇小项中的雪橇长度不得超过2.7米,宽度不得多于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在雪橇滑行时,雪橇的重量不得高于375公斤。

当中,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要滑行4次,分两天比赛,每次滑行两次,首轮的出发次序是以抽签决定。之后的出场名次是按上一轮成绩而定,最差的一组会先出发。在4轮完毕后,会以4次的滑行中到达终点的时间累积,得到最终的成绩,数字愈低,则为排名愈高。若出现相同时间,则会以任何一次最快时间完成的一队为优胜。

2.四人有舵雪橇。四人赛所使用的雪橇最长的最高上限为3.8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是12毫米,在雪橇滑行时,雪橇的重量不得超于375公斤的重量。

当中,四人赛的运动员与双人赛的运动员相同,都是于一次比赛中要滑行4次,分两天比赛,每次滑行两次,首轮的出发的次序以抽签决定。之后的出场名次是按上一轮成绩而定,最差的一组会先出发。在4轮完毕后,会以4次的滑行中到达终点的时间累积,得到最终的成绩,数字愈低,则为排名愈高。若出现相同时间,则会以任何一次最快时间完成的一队为优胜。

项目规定

有舵雪橇服装包括比赛服,护肩、护肘、头盔和专用钉靴。靴钉为刷型并均匀分布于靴底。靴钉的长度不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

比赛规则规定:2人座有舵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长3.80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2人座有舵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4人座有舵雪橇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滑道全长1500米,平均坡度为4°30’,最大坡度为8°30’。弯道部分的半径必须在20米以上,滑道的护墙最少不得低于50厘米。比赛分双人座和四人座两项。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任何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

有舵雪橇的比赛场地

有舵雪橇的滑道是以混凝土或以木材所建成,宽度为1.4米,两侧均为护墙,护墙内侧高1.4米,外侧高2~7米。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为1500米,全程有最少15个弯道,最多为20个,弯道的半径最低下限为20米,其滑道的平均坡度为4°30’~8°30’,而起点至终点的高度差异是100~150米。

项目轶事

美国人伊根于1920年夏季奥运中赢得7拳击项目的金牌,后来于1932年的冬季奥运中夺得有舵雪橇项目的金牌,是20世纪中唯一一位曾于夏季奥运和升季奥运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由於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项目的器材较昂贵,在早期的冬季奥运中通常只有欧洲的发达国家参与,在奥地利冬季奥运中,东德赢得了所有小项的金牌。

无舵雪橇运动

无舵雪橇,也称平底雪橇、运动雪橇或短雪橇。雪橇运动项目之一。一种仰面躺在雪橇上,双脚在前,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的运动。雪橇为木制,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滑板不得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男、女单人项目比赛每队限报3人,每名运动员可滑行4次,以4次滑降时间总和计算名次,少者为胜。双人项目比赛时每队不得超过两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可滑行两次,以两次滑降时间总和评定名次,少者列前。

雪橇全长为70~140厘米,宽为34~38厘米,高为8~20厘米。雪橇为木制,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宽不超过45厘米。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滑板上部为支架。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软性,以利转弯,但不准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单座重量21~25公斤,双座25~30公斤。比赛分男子单座、男子双座、女子单座三项。比赛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使雪橇向前起动,滑行中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变换肩、腿姿势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选手可选择最理想的线路前进,以尽可能的减少比赛用时。到达终点时,运动员须坐在雪橇上,否则不予计算成绩。比赛中平均时速可达130公里(80英里),最快时速可达145公里(90英里)。单座滑4次,赛期为两天;双座滑2次,赛期为一天。比赛所用时间相加,均以时间少者为胜。成绩相等时,以各次滑降中成绩最好者为胜。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

据记载,早在1480年挪威就已出现无舵雪橇。1883年瑞士在达沃斯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无舵雪橇比赛。1889年德国成立无舵雪橇俱乐部。有男子单人、双人和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1957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正式成立,决定从第9届冬奥会开始进行无舵雪橇比赛,在非冬奥会年份,每年举行世界锦标赛、欧洲锦标赛及各种杯赛。无舵雪橇有男子单人、双人及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男子线路长1000米左右,女子线路长800米左右。1964年在第九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无舵雪橇滑道,以混凝土或木材为基础砌成槽状的滑道,与雪车和

俯式冰橇

比赛的比赛轨道相同,只是起点比另外两个项目更远一些。

2006年都灵冬奥会设男女单人和男子双人三枚金牌。

无舵雪橇的历史

无舵雪橇的存在历史比有舵雪橇早得多,它于8世纪初的奥斯陆就有类似雪橇的运输工具存在。而历史上首次正式的国际雪橇比赛是在1883年的瑞士,当时来自欧洲与澳大利亚的运动员要利用雪橇滑行4公里,最终的胜利者是一队澳大利亚组合赢得。后来于1913年,国际雪橇联合会成立。

而无舵雪橇在奥地利冬季奥运中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子单人、双人与女子单人小项,双人小项最近无分性别,但由于一直以来只有男性参加,因此久而久之成为了男子双人小项。在整个冬季奥运的无舵雪橇项目中,德国、意大利和苏联是该项目的大赢家,它们都夺得过半的无舵雪橇中的奖牌。

比赛场地

无舵雪橇的滑道以混凝土或木所建成,滑道宽1.3至1.5米,两侧的护墙要浇冰,男子比赛线路长度为1000至1400米,比赛线路长度为女子800至1200米,滑道内有11至18个弯道,弯道的半径8米,平均坡度为4至10度,男女没有分别,在滑道内,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异为70至130米。

无舵雪橇与冬奥会

无舵雪橇在奥地利冬季奥运中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至今已设有男子单人、男子双人与女子单人三个小项。比赛用的雪橇以木制,它的前部没有舵板,在后部也没有制动闸,只于底部有一对用以平行的金属滑板,宽34至38、高8至20、长70至140厘米。而由于雪橇没有方向盘,因此无舵雪橇比有舵雪橇更难操控。

在比赛展开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要借双手的力把雪橇于起点推动,到达终点后,运动员仍要在雪橇之上,否则成绩不会计算在内。

无舵雪橇的分类

1.男子、女子单人赛。单人赛的赛事中,所用的雪橇重量不可超于20公斤。当中,单人赛会进行两日的赛事,每日进行两次的滑行,首次的出发名次以抽签决定,及后的出场次序以成绩定断,在四次的滑行中所得时间会合计起来,所有时间最短的一队为优胜,如若成绩相同,则会以会以任何一次最快时间完成的一队为优胜。

2.双人赛。双人赛方面,雪橇重量的最高上限为22公斤,赛事为期一天,进行两次的滑行,赛事第一次的出发名次以抽签决定,之后的出场次序会以成绩决定,在两次的滑行中所得时间会合计起来,所有时间最短的一队为优胜,如若成绩相同,则会以会以任何一次最快时间完成的一队为优胜。

都灵冬奥会项目之无舵雪橇

无舵雪橇是世界上最早的冰上滑行运动器械。十九世纪末期,无舵雪橇在瑞士的小城圣莫里茨出现。1884年举行了第一次无舵雪橇的比赛,参赛者在公路上滑行,从圣莫里茨滑向塞勒里纳,胜利者获得一瓶香槟酒。1887年,无舵雪橇的比赛正式采用现在通用的俯卧姿势。1892年,无舵雪橇才正式得名,当时人们制造了一种主要由金属组成的无舵架雪橇,大家觉得它类似人类的骨骼形状,于是也叫它是骨架雪橇。1923年,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三年之后,有舵雪橇和骨架雪橇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该种雪橇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危险性巨大,在冬奥的发展历史始终不顺利,直到2002年冬奥会,无舵雪橇也不过才第3次成为奥运比赛项目,在1928年和1948年的冬奥会上,由于比赛都在圣莫里茨举行,也就是无舵雪橇的诞生地,该项赛事才享有参加的殊荣。

项目介绍

一种乘坐(卧)在雪橇上,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的运动。雪橇全长为70~140厘米,宽为34~38厘米,高为8~20厘米。雪橇为木制,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宽不超过45厘米。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滑板上部为支架。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软性,以利转弯,但不准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单座重量不准超过20公斤,双座不准超过22公斤。比赛分男子单座、男子双座、女子单座三项。比赛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使雪橇向前起动,滑行中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变换肩、腿姿势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到达终点时,运动员须坐在雪橇上,否则不予计算成绩。单座滑4次,赛期为两天;双座滑2次,赛期为一天。均以时间少者为胜。成绩相等时,以各次滑降中成绩最好者为胜。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

无舵雪橇比赛设施

以混凝土或木材为基础砌成槽状的滑道。道宽1.30~1.50米,滑道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男子1000~1400米,女子800~1200米。全程设11~18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为8米。滑道的平均坡度男女相同,为4°~10°。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为70~130米。

都灵冬奥会设男女单人和男子双人三枚金牌。中国未派选手参加。

雪车运动

雪车运动的由来

雪车,是一种集体乘坐雪橇,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运动。1924年在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雪车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车首覆有流线型罩。车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车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车尾装有制动器。

当前冬奥会比赛项目雪车,即指原来的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项目。原来的国际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联合会,现称为国际雪车联合会。以下沿用雪橇旧称介绍。

有舵雪橇也称“长雪橇”,为雪橇运动项目之一,是一种集体乘坐雪橇,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运动。1924年在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雪橇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橇首覆有流线型罩。橇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橇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板。橇尾装有制动器。

1883年英国人把平底雪橇装上了橇板。第二年举行了公开比赛,吸引了许多人参加。1890年,爱好者们又制成装有金属舵板和制动闸的雪橇,称有舵雪橇。

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问世。克雷斯特朗的滑道是自然雪道,因雪橇下滑速度不断增大,常常发生出辙、翻车等事故,因此人们逐渐想出在陡坡上多修转弯道的办法,以求减速,并把雪道表面冻成冰面,雪道两侧加护墙。在这样的雪道上滑降,平均时速可达90~100公里,最高可达120公里。

1903年第一条人工有舵雪橇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最初的雪橇乘员为5人,其中男子3人,女子2人,到20世纪初规则规定只允许男子参加,乘员人数由5人减到4人。

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于1923年11月。初期还包括无舵雪橇运动,直至1957年无舵雪橇运动才单独分出,另成立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女子比赛则开始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无舵雪车运动

无舵雪车也称“运动雪橇”或“单雪橇”。一种乘坐(卧)在雪橇上,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的运动。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滑板上部为支架。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软性,以利转弯,但不准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单座重量不准超过20公斤,双座不准超过22公斤。

比赛分男子单座、男子双座、女子单座三项。比赛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使雪橇向前起动,滑行中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变换肩、腿姿势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到达终点时,运动员须坐在雪橇上,否则不予计算成绩。单座滑4次,赛期为两天;双座滑2次,赛期为一天。均以时间少者为胜。成绩相等时,以各次滑降中成绩最好者为胜。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

无舵雪车运动的冰道最短不能短于1200米,上坡长度约占冰道总长度的12%,整个冰道时直时弯,使该项运动充满刺激。冰道的尾部是一个上坡,以便选手们停下。

无舵雪车最早流传于北欧。第一个比赛用车于1887年由瑞士圣莫里茨地区的机械专家马蒂斯设计制造。用两根滑铁和一个木结构并用铅块加重的橇架组成,滑铁固定在橇架的底部。20世纪初,橇架改用铁制,用直径1.5~2厘米的圆铁弯制焊接而成。整个冰橇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长不得超过70厘米,宽不得超过38厘米。比赛时对场地要求十分严格,线路设计必须符合北欧古代“十”字形字母。其长度为1214米。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为157米。全程设有10个转弯处。于1928年,1948年两次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1957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正式成立,决定从第9届冬奥会开始进行无舵雪橇比赛,在非冬奥会年份,每年举行世界锦标赛、欧洲锦标赛及各种杯赛。无舵雪橇有男子单人、双人及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男子线路长1000米左右,女子线路长800米左右。1964年在第九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无舵雪橇滑道无舵雪橇比赛设施。以混凝土或木材为基础砌成槽状的滑道。道宽1.30~1.50米,滑道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男子1000~1400米,女子800~1200米。全程设11~18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为8米。滑道的平均坡度男女相同,为4°~10°。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为70~130米。

钢架雪车运动

钢架雪车又称无舵雪车、俯式冰橇,是在传统的雪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运动项目。

钢架雪车在19世纪发源于瑞士山区的小城圣莫里茨,有可能是第一项滑溜项目。第一次的钢架雪车比赛在1884年举行,参赛者是在结冰的道路上举行比赛,从圣莫里茨滑到塞勒里那,获胜者得到一瓶香槟当做奖赏。1887年开始出现类似现在这种俯卧式的雪车姿势,1892年正式定名为Skeleton,因为这种雪车的造形类似人体的骨架,也称骨架雪车。

钢架雪车项目曾于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奥运会上进行过比赛,分为男、女各一项比赛。直到20年之后,圣莫里茨再度举办冬奥会,又把钢架雪车列入比赛项目。可是钢架雪车项目因危险性较高,因此1948年冬奥会之后,又被取消,从此中断了在奥会比赛项目的历史,直到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才又再度成为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前两届的比赛,只有男子组,盐湖城冬奥会加进了女子组的比赛。

钢架雪车器材

钢架雪车最初是以金属制作的,现在多为玻璃纤维和金属合成品,比赛中两轮必须使用同一辆雪车,如果在比赛中雪车损毁,可以借用雪车比赛,但必须报准后方可使用。雪车长度在80~120厘米,高度为8~20厘米。

男子比赛使用的钢架雪车,规定重量不得超过43公斤,雪车和选手加起来重量不得超过115公斤。如果雪车和选手加起来重量超过115公斤的话,雪车重量不得少于33公斤。

女子比赛中,雪车不得超过35公斤,雪车和选手加起来重量不得超过92公斤,如果雪车和选手加起来重量超过92公斤,那么雪车不得少于29公斤。

如果重量不足,可以在雪车上增加重物,但不得在选手身上放置重物。雪车与地面解除的雪板部分,必须以刚才制成,上面不能有任何涂装。在比赛前选手将雪车送到起点,经检查之后,到比赛时学和雪板温度与送去时的温差不得超多4度。

选手的雪靴最多可以用8支长钉,每个不得超过7厘米,所有参赛选手必须佩戴全罩式安全帽,以维护颈部以上的安全。

雪橇竞速

雪橇竞速是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之一。

197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残奥会上,首次使用专门竞速轮椅。1976年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残奥会上,设雪橇竞速项目,参赛者残疾范围限定在:盲人、截肢者,共有14个国际和地区的250名运动员参加该项目。该项目的比赛没有使用奥运场馆。

冰橇

冰橇是以雪橇为工具借助起滑后的惯性从山坡沿专门构筑的冰道快速滑降的一种冬季运动项目。

冰橇最早流传于北欧,所以又称北欧冰橇。19世纪在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兴起。第1个比赛用冰橇是1887年由瑞士圣莫里茨地区的机械专家马蒂斯设计制造。冰橇最初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两根滑铁和一个木质结构并用铅块加重的橇架组成。滑铁固定在橇架的底部,没有操舵装置。到20世纪初,橇架开始改用铁制,用直径1.5~2厘米的圆铁弯制焊接而成。根据当时规则的要求,整个冰橇的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长不得超过70厘米,宽不得超过38厘米。

冰橇同无舵雪橇的区别主要在于运动员身体在雪橇上的姿势。无舵雪橇滑降时,运动员仰卧在雪橇上,两脚在前,并通过身体姿势的变换,控制雪橇行驶的方向。而冰橇运动员则是俯卧在雪橇上,且头部在前,并利用安装在专用皮靴前部的防滑钉,控制雪橇运动的方向或制动。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穿戴保护装备,如护肘、护肩以及头盔等。

冰橇规则对场地的要求十分严格,线路的设计必须符合北欧古代“+”字形字母。因此,当时的冰橇场地只有圣莫里茨一处符合国际规则要求。这个场地线路长为1214米。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为157米。整个线路有10个转弯处。1928年和1948年冬奥会冰橇比赛就在这个线路上进行,冠军分别被美国运动员希顿和意大利运动员比比亚获得。

冰橇仅1928年和1948年列为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从如年代开始,随着无舵雪橇的兴起,冰橇逐渐被淘汰,目前已很少有国家开展这项运动。俯式冰橇

俯式冰橇是其中一项以雪橇为比赛工具的冬运动项目,它的最高速度可达至每小时130公里,在冬季奥运中设立男子和女子的个人赛事,直至现时,俯式冰橇于冬季奥运中只曾四次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

历史

俯式冰橇与无舵雪橇一样都是起源于北欧,历史上第一个的冰橇比赛是于1884年,3年后,瑞士出现了正式的冰橇。后来在1923年的法国,国际国际有舵雪橇和无橇雪橇联合会正式成立,并提意把有舵雪橇以及俯式冰橇列入第1届冬季奥运中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最终,只有有舵雪橇成为并中之一的比赛项目。

俯式冰橇后来于瑞士冬季奥运中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该届冬季奥运后,俯式冰橇要于20年后才再次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但因俯式冰橇的危险性高,因此俯式冰橇长时间被列出正式的比赛项目。及后,俯式冰橇在盐湖城冬季奥运中再三被加入比赛项目,2006年的冬季奥运中,俯式冰橇依然是比赛项目之一。

在2002年的冬季奥运前,俯式冰橇只设男子项目,后来女子个人赛才被加入冬季奥运的小项之列中。

奥运上的俯式冰橇

俯式冰橇所用的冰橇底部要以铅块加重的橇架和两根固定的“滑铁”而成,滑铁,橇架以铁制。运动员要在出发的信号亮起之后,以30秒内完成出发的动作。

1.男子个人赛:在男子个人俯式冰橇小项中,运动员需要比赛一天。当中,冰橇的总重量不得多于115公斤,长度由80至120厘米长、高度由8至20厘米。

在赛事之中,运动员需要卧于冰橇之上,头向前方,脚于后方,并于起点中以冰橇滑行1214米到达终点两次,最后把总成绩合计,以最少时间到达的运动员为胜利者。时间的计算准确至百分之一秒,若出现相同成绩,名次可以并列。

在第一次的出发次序,是以抽签决定,及后的第二次出发次序要按照第一次的成绩,首次比赛中,排名最先的20名运动员可晋级至第次的比赛中。在第二次的比赛中,成绩最差的运动员会先出发,成绩最好的运动员最后出发,运动员在到达终点后,不可离开冰橇上。

2.女子个人赛:女子个人赛与男子个人赛并没有重大的分别,在冰橇上,总重量不得多于92公斤。

在赛事中,与男子小项一样,运动员都需要比赛一天,于起点中以冰橇滑行1214米到达终点两次,最后把总成绩合计,以最少时间到达的运动员为胜利者。时间的计算准确至百分之一秒,如有成绩相同的情况,名次可以并列。

在第一次的滑行中的出场次序是以抽签而定,成绩最好的12位运动员可以晋身第二次的比赛,在第二次的滑行中是以首次比赛的成绩作标准,成绩最出色的运动员最后出场,而最差的则第一位出场,运动员在到达终点后,要在冰橇之上。

比赛场地

俯式冰橇的比赛场地的线路设计必须呈“十”字形,长度为1214米,起点和终点与之间的高度距离是157米。赛道中共设有10个转弯处,而它的上坡长度约占赛道总长度的12%。

服装

雪靴(最多有8支长钉,靴钉长度要在7厘米之内)、安全帽。

轶事

美国是俯式冰橇中的强者,在前后的3届冬季奥运中,美国就在4面的金牌中夺得3面。只余下的一面是由一位意大利运动员于瑞士冬季奥运中赢得。

1928年,当时19岁的美国运动员John Heaton在俯式冰橇男子个人项目中取得一面银牌,及后在1948年冬季奥运中成功“蝉联”银牌,当时他已经是39岁的高龄运动员。

狗拉雪橇

在国外的雪场,狗拉雪橇算是贵族娱乐。拉雪橇的一般都是纯种西伯利亚哈士奇、阿拉斯加雪橇犬或萨摩耶。

玩狗拉雪橇的规则:一部雪橇上两人。通常四只或六只强健的雪橇犬被套在雪橇前面,一人坐在铺鹿皮的椅子上,另一人站在后面雪橇的滑行板上。玩之前先把雪橇拴在树上,一旦松掉绳子狗儿便开始向前狂奔。狗不易被操纵,因此要保持雪橇的稳定或用钩子插入雪地以停止雪橇,一旦钩子缩回,狗会继续前进。通常雪橇最前面的雪橇犬,俗称“领头狗”的雪橇犬。领头狗的工作除了要使出最大力气拖拉雪橇,还要懂得激励其他雪橇犬成员。

队形有2-2-2-2;1-2-2-2;1-2-1-2-1-2;1-7;2-6。

在芬兰的霍萨地区公园玩狗拉雪橇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这里地形多样、天寒地冻,充满了惊险和刺激。31岁的管理部门主管法布里斯·勒贝尔说:“真实情况比我想像的还要美妙。在这里你不仅能领略滑雪的乐趣,还能体验驾乘的快感。”

第二章 雪橇运动装备

雪橇比赛器材

雪橇全长为70~140厘米,宽为34~38厘米,高为8~20厘米。雪橇为木制,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宽不超过45厘米。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滑板上部为支架。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软性,以利转弯,但不准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单座重量不准超过20公斤,双座不准超过22公斤。

阿拉斯加雪橇犬

阿拉斯加雪橇犬是最古老的雪橇犬之一。工作犬犬种标准图例它的名字来自爱斯基摩人的伊努伊特族的一个叫做马拉缪特的部落,这个部落生活在阿拉斯加西部一个叫做扣赞伯的岸边。在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之前,这一地区叫做Alashak或是Alyeska,翻译出来就是“广阔的土地”,这是发现这一地区的俄国人给它取的名字。其实早在这些俄国水兵到达这里之前,土著人就已经生活在阿拉斯加了。俄国人是在白令海峡航行时被风暴吹到这块西伯利亚北部的土地的。水兵们返回俄国之后,就把他们在这里印象深刻的事情告诉了其他的俄国人,这当然包括了这里的特色——阿拉斯加雪橇犬。

在现代犬展运动中,阿拉斯加雪橇犬被归属于犬类中的“尖嘴原始犬种”(FCI)或者“工作犬组”(工作犬)。

发展历史

1.早期。在最初北美移民的纪录上,可发现有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记载。此犬属匀称的体格和有顽强精神和忍耐力的犬种。马拉谬特人家庭和他们的狗(1915年)阿拉斯加雪橇犬喜欢户外运动,在使用雪橇的年代里马拉缪特族已拥有此强壮并能在北极雪地中旅行的犬种,还利用此犬猎捕北极熊、狼等动物,同时还用它担任守护驯鹿的工作。阿拉斯加雪橇犬以身强力壮及富忍耐力而闻名于世,在白人逐渐进入北极圈后,它们常被用来从事探险南北极的活动。

随着美洲的发现、阿拉斯加被征服,白人开始将北极圈内的犬和外来的犬杂交。就像他们在格陵兰岛和拉布拉多半岛西伯利亚和其他的极地地区所做的一样。最威胁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时期是1909~1918年,这个危机来自于人类的贪念。那个时候,阿拉斯加赌赛犬越来越流行,许多的赛手尝试将北极圈的犬和外来犬交配,以期发现体力更好、速度更快、更漂亮的犬,结果事与愿违。这一个时期后来被称为“北极雪橇犬的衰落时期”。

2.二十世纪初期的发展。由于和输入犬种的相互交配,原有的本土犬种被混入了各种外来犬的基因,传统意义上的纯种阿拉斯加雪橇犬几乎完全灭绝。

二十世纪前20年,随着狗拉雪橇竞速赛在北美的风靡,美国人意识到有必要重新拾回阿拉斯加雪橇犬这一本土的雪橇犬种,在1926年,美国的雪橇犬爱好者开始致力于以本土雪橇犬和哈士奇为基础、系统地选育纯种阿拉斯加雪橇犬。经过近十年的选育和发展,1935年,美国犬业俱乐部正式确认阿拉斯加雪橇犬为一个犬种。

3.现代的发展。在确认为一个犬种后,犬类繁育者们不断筛选完善,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最接近现在的雪橇犬爱好者们所认同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基本成型著名的阿拉斯加雪橇犬繁殖者Arthur,1994年,美国犬业俱乐部修订并通过了现行的阿拉斯加雪橇犬犬种繁育标准,该标准在1996年被世界畜犬联合会(FCI)认可并成为FCI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标准。

时至今日,为了让阿拉斯加雪橇犬继续在都市的生活中依旧可以“重操旧业”,让它们不要丢下拉车拉雪橇的技能,每年美国、英格兰等地都会举行狗拉车比赛。而这些狗狗们也不负众望,在每一次的表演和比赛中它们都仅需要两对狗狗互相配合就可以把一辆载着两个成年人的车拉得飞快,甚至经常因为在转弯的时候刹车不及而人仰车翻。

形态特征

1.体型规格。依据工作犬的描述,规格标准

阿拉斯加雪橇犬应具备的黄金体型为——雄犬肩高25英寸(63.5厘米)、体重85磅(39千克);雌犬肩高23英寸(58.4厘米)、体重75磅(34千克)。

一般雄性成犬肩高在22英寸(55.9厘米)~27英寸(68.6厘米)、雌性成犬肩高在21英寸(53.3厘米)~25英寸(63.5厘米)都是可接受的,同时,体重大于41千克或者小于34千克的个体很常见。

偶尔可见体重超过120磅(54千克)的雄性个体,也有特地选育身体规格特别巨大犬只的繁育者将这些被选育出来的大体态种群称作“巨型阿拉斯加雪橇犬”,尽管工作犬和FCI都未对阿拉斯加雪橇犬的体型规格上限做出具体规定,但由于对骨骼及身体发育方面的不利影响,这种个体对于纯种阿拉斯加雪橇犬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也不被工作犬的纯种犬标准所接受。

2.被毛。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被毛是一种“致密的富有极地特征的”双层被毛。赛场外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内层为丰厚的绒毛、外层为质地较硬的针状毛,总体上与哈士奇的被毛类似,但在某种程度上比哈士奇的被毛略显得粗糙。外层针状毛不能过长,也不能质地柔软,出现这种情况都被视为缺陷。

被毛常见的颜色是白色与烟灰色、黑色、紫貂色、红色、砂色等颜色的组合,白色以外的颜色无论深浅都是可以接受的。其面部的毛色花纹往往呈现十字带两点白色眉毛或全白色以及所有介于二者间的外观。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被毛颜色与哈士奇的被毛颜色无实质差异。

在一些地区的一些繁育者所特别选育的巨型种群中,亦出现与极地特征不尽相符的偏长的被毛。长毛个体不被工作犬和FCI所接受,尽管不符合纯种犬标准、也无法参赛,但在一些地区,长毛个体的外观也受到许多饲主的喜爱。

3.结构。在犬展中评价一只阿拉斯加雪橇犬是否优秀,主要是看其结构是否合乎作为一只雪橇狗拖曳重物的要求,而此外的评价要求则居于次要位置。所以,一只阿拉斯加雪橇犬需要具备强健的体格。

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腿必须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前后腿及脚在站立或运动时所表现出任何不足,都将被视为严重缺陷。

4.头部。头部宽且深,不显得粗糙或笨拙,与身体的比例恰当。表情柔和、充满友爱。眼睛在头部的位置略斜,眼睛的颜色为褐色,杏仁状,中等大小。眼睛的颜色越深越好。兰色的眼睛属于失格。耳朵的大小适中,但与头部相比显得略小一些。耳朵为三角形,耳尖稍圆。耳朵分的很开,位于脑袋外侧靠后的位置,与外眼角成一直线。当耳朵竖着的时候,就象是站在脑袋上一样。竖立的耳朵也许略向前倾,但当狗在工作时,有时耳朵也会折向脑袋。耳朵位置过高属于缺陷。

两耳间的脑袋宽,且略略隆起,从头顶向眼睛的方向渐渐变窄、变平,靠近面颊的部分变的比较平坦。两眼间有轻微的皱纹。脑袋的轮廓线和口吻的轮廓线象两条略向下折的,连在一起的直线。与脑袋相比,口吻显得长而大,宽度和深度是从与脑袋结合的位置向鼻镜的方向逐渐变小。除了红色被毛的狗以外,其他颜色的狗都应该是黑色的鼻镜、眼圈和嘴唇。红色被毛的狗允许是褐色的鼻镜、眼圈和嘴唇。带有浅色条纹的“雪鼻”都是被允许的。嘴唇紧密闭合。上下颚宽大,牙齿巨大。咬和为剪状咬和,上颚突出或下颚突出式咬和都属于缺陷。

5.阿拉斯加雪橇犬与哈士奇的区别。阿拉斯加雪橇犬与哈士奇(

西伯利亚雪橇犬

)快速奔跑中的阿拉斯加雪橇犬被认为是极为相似的两个犬种,它们都是原始犬,也同为工作犬,整体要求整齐,脚步轻快,动作优美。身体紧凑,有着很厚的被毛,耳朵直立,耳尖圆滑,耳壁厚,杏仁眼,中等大小。口吻既不显得长而尖,也不显得短而宽,止部清晰,背线平直,中等胸深,略略收腹。尾根不过高也不过低,尾巴上长着软毛,镰刀形曲线状翻卷在背后。四肢有力,骨架粗壮,肌肉结实,身体均称。脚趾和肉垫间有丰富的毛。肉垫紧密,厚实。当犬自然站立时,平行,笔直,肘部和膝关节都不能外翻或内翻。胸腔,脖子,耳朵不能过长。颜色有纯白,红到黑到蓝都有。但身体被不连续的颜色覆盖或有不均匀的色斑属于缺陷。

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1)身材。阿拉斯加雪橇犬属于大型犬,而哈士奇属于中型犬。

阿拉斯加雪橇犬比哈士奇的平均肩高一般高出10厘米左右,体重重10千克左右。(2)眼睛。阿拉斯加雪橇犬不可以接受蓝眼,哈士奇则允许有单眼或双眼为蓝色。(3)耳朵。阿拉斯加雪橇犬耳朵分的很开且向外后侧,哈士奇耳朵相距较近,位于头部较高的位置。

阿拉斯加雪橇犬耳朵过大,过高过近属缺陷,哈士奇耳朵分的过开,耳朵过大为缺陷。(4)尾巴。阿拉斯加雪橇犬在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向上翘,卷在背部上,特别是在工作的时候,在工作犬犬种标准的描述中,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尾巴被形容为“一根招展的大羽毛”。

哈士奇的尾巴不会打卷,往往是平直的,像一把“圆头刷子”,摇尾巴的时候也是朝正上方乃至斜上方摇动,而不是卷曲到背上摇动。(5)性格。性格方面一般认为阿拉斯加雪橇犬相对于哈士奇更加敦厚和稳重;相对的,大多数哈士奇比较神经质,对人类的热情程度常常到了十分夸张的程度。同时,哈士奇更具有原始犬种的特征、更加独立自主,亦更富有好奇心。

两种雪橇犬都被认为是不喜欢吠叫的犬种,即使偶尔发出叫声,这两种雪橇犬更多的是使用长嚎。但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吠叫指数相对会更高一些;哈士奇则几乎很难被人类听到它们发出阿拉斯加雪橇犬偶尔发出的夹杂狼嚎的“汪汪”声。

个性和气质

阿拉斯加雪橇犬忠实,能力强。是优秀的警备犬和工作犬,也是富有感情的家庭犬,并且酷爱户外运动,少年时期逐渐开始需要很大的运动量。

阿拉斯加雪橇犬非常友好,属于“朋友狗”,而不是“孤僻狗”。它是忠诚、深情的伙伴,给人的印象是高贵、成熟。和所有雪橇犬一样,阿拉斯加雪橇犬保持着对人类的极端友好,一只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雪橇犬,极易亲近人,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和其他雪橇犬一样,阿拉斯加雪橇犬一般被认为是绝不攻击人类的犬种。

由于是原始犬种,阿拉斯加雪橇犬身上具有与原始犬种相应的特征,例如独立、不过分依赖主人,许多阿拉斯加雪橇犬在形态举止上像狼。阿拉斯加雪橇犬不喜欢吠叫,而一旦它们想说什么时,更多时候是发出类似“woo woo”的嚎叫。

但又因为它们在现代经过了漫长的选育,与同样是原始犬种的哈士奇相比,阿拉斯加雪橇犬身上的野性更少了些,也更容易驯服了些。

基本常识

1.有活力、爱奔跑。阿拉斯加雪橇犬是最古老的北极雪橇犬之一。它们身体强壮、胸部厚实、肌肉丰富。它昂首站立的姿态显示了极大的勇气和活力。机警的眼神充满好奇。

这种犬头部宽,耳呈三角形,直立。吻部宽大,从根部向鼻尖部逐渐变细。吻部不显得长而尖锐,也不会显得短粗。为了抵抗极圈的寒风冷雪,得以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它们拥有双层的被毛,下层毛似羊毛,而上层毛则厚、粗、长。被毛有多种颜色,面部的斑块是明显的特征。尾部被毛丰厚。向背部卷曲,就像一面晃动的旗子。

由于它的祖先除了捕猎的功能外,主要是拉车拉雪橇出身,所以阿拉斯加雪橇犬具有健壮的四肢,并且骨骼发达,腿脚结实有力。

在漫长的拉车拉雪橇途中不可能常常得到休息的机会,所以它们都拥有宽厚、扩张力强的胸部。同时肩部厚实以适应它们的工作。在奔跑的时候,它们步伐稳定,平衡,并不费力。阿拉斯加雪橇犬并不是短跑的选手,但绝对要求是长跑的冠军。而一旦它们真的跑出了性子,即使身后的车子和雪橇已经翻了,可能他们还是会毫不回头的继续奔跑下去。

2.饲养要点。阿拉斯加雪橇犬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由于其源于寒带,因此不甚耐热,需要长期保持一个比较凉爽的环境。此犬的活动能力极强,因此其居住环境需要比较宽敞,更重要的是保证它充足的运动量。

阿拉斯加雪橇犬天生肠胃功能就较差,特别是幼犬,更加容易患肠胃方面的疾病,轻者无食欲,重者上吐下泻。很多疾病(如急或慢性胃炎、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过敏性肠炎以及病毒性肠炎等)都可引起肠胃方面的症状,因此当狗狗出现食欲差,没什么精神以及呕吐腹泻等肠胃道方面的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它的纪律性也相对较差,比较自由散漫,当它一出门后就会疯跑让你追不上它,把你的呼唤当成耳边风,同时它们有时也会做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来。比如刚刚还好好的走在你旁边,突然间会漫无目的的乱跑,因此当你带它外出特别是过马路或周围车流人流较大的地方时一定要记得牵狗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如车祸之类的意外,需要特别注意。

3.选购温馨提示。必须具备强健四肢在选购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时候除了要看看身体的指标是否已经得到了标准,还要注意观察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脾气是否急躁。对于这种刻苦耐劳的犬种来说,性情急躁是一个不能容忍的毛病。

同时,在观察该种犬的时候,还需要用心细看四肢的情况。一头好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必须具有强壮的四肢。无论是前肢或者是后肢的任何不健全都会毁了一只各项指标优秀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同时,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奔跑出现了任何的缺陷,也同样会让一只阿拉斯加雪橇犬沦为下品。所以在选购的时候,让犬只四处奔跑,仔细观察它们的四肢情况是最应当做的事情。反正对于这样的犬种而言,无论怎么让它们奔跑都不是过分的举动,即使让它们不歇气的跑上几个钟头,对于它们来说也仅仅是小菜一碟。

最后,如果前面说的都过关了,还要亲手抱一抱,以此来考察犬只骨骼的轻重,毕竟过轻或者过重,身体比例不协调都是致命的缺点。

4.阿拉斯加雪橇犬美容护理。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外毛是浓密粗糙的保护层;内毛厚实,有油性呈羊毛状。毛发中长、粗糙的保护层直立,厚重的绒毛环绕颈部,肩部至颈部的毛发逐渐增多,背部的毛发覆盖着臀部及后腿部。(1)毛发护理。必须从幼年定期梳理。(2)美容步骤。

①所需工具:刮刷、针式刷、粗齿梳、耙梳。

②美容要点:定期梳理腹部两侧的毛,使用蛋白毛发调节剂有助于美容和防止毛发断裂。

③步骤。

a.用针梳刷去死毛。

b.用脱毛梳清理脱落的内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