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02:55:30

点击下载

作者:廖金生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

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试读:

前言

2014年,就像历史长河中高高溅起的浪花,似乎没有哪一年的新闻传媒业比这一年更耀眼也更复杂,更动荡也更焦虑,更“我心澎湃”也更扼腕叹息。媒体融合指导意见出台、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澎湃新闻和界面诞生、《新闻晚报》等传统纸媒停刊、优秀媒体人走出与辞世、央视窝案、“新闻圣徒”的倒下……从年初到年尾,从理想初心到现实砥砺,变局与新生、改变与坚守、掌声与嘘声、彷徨与前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职业新闻人赵治国说:“中国传媒的2014,既在埋葬,也在孕育。正如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传媒业中的变局与重生,似乎昭示着媒体下一个革命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这未必是最坏的时代,毕竟危机旁边总是伴随着希望。“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依然如期举行,精品的深度报道依然是稀缺的、最富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博雅传媒副总裁郭光东甚至说:“深度报道不需要转型,更不需要深度转型。”但我们还是需要看到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变化、新态势。对于《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的编写,我们秉承对新闻的理念与“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确立的编写思路,以期使之更成熟、更完善。我们的编写历程也是对中国新闻传媒业、新闻传媒人的一次盘点、记忆与致敬。《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增设“年度媒体篇”板块,使本书体例上更加完整。全书共收录年度媒体1篇、年度报道14篇和年度记者9篇。全书在整体遵循原有编写体例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将原来“记者感言”改为“记者手记”,以期展示记者新闻采写报道的创作历程,并提供更为广阔的新闻背景;另设“相关链接”一项,列出所选年度新闻报道案例的其他同类新闻作品或年度记者的重大、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这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互文性”延伸阅读。

我们选择了澎湃新闻作为2014年度的“年度媒体”,不仅是因为澎湃新闻CEO邱兵的那篇豪情万丈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让我们坚信新闻理想与情怀的依然存在,更因为澎湃新闻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成为新媒体的样本。关于“年度报道”,我们的选编原则是年度“大新闻”“好新闻”。“大新闻”即新闻报道本身是大事件、产生大影响,“好新闻”即新闻文本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典范。《破壁者李克强》作为领导人改革施政报道,用“破壁者”(其姊妹报道还使用了“剪刀手”)这一别号展示了李克强总理的政治风采,开创了领导人报道的新思维;APEC峰会作为2014年最重要的政经议题,《中美媒体对APEC峰会报道的比较分析》选取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多层面地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新闻话语背后的报道倾向和意识形态;关于亚太自贸区的系列报道“亚太成长新思维”紧跟政治经济热点,视野宏大,采用多角度、多种报道形式,勾勒出亚太自贸区发展的蓝图;在2014年中国媒体反腐报道“新常态”中,财新网洋洋洒洒6万字的“压箱底”深度报道“周永康的红与黑”最具关注度和影响力,尽显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次燃起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热情,本次“环境调查报道”选编评议了《南方周末》之《中国环境病人》与《新京报》之《沙漠之殇》两篇优秀的深度报道。新媒体作为重要的深度报道平台,本次“年度报道”专设“新媒体报道”章节,选编了反映新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的《数据新闻的进击》、腾讯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活着》推出的《知青病人》、“澎湃新闻”多媒体产品《中国气候移民故事:35万人迁徙寻生机》这三篇原创报道。另外,在《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中我们还注重以下几个细节的选编:复杂性、矛盾性的新闻事件或人物,如《维权农妇和她的山寨“政府”》《一场审判 两个父亲——复旦投毒案背后的世界》;现代都市社会我们往往忽视的问题(《在北京,2000万种死法》《知青病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中国妈妈在美国:赴美产子的前世今生》)等。

年度记者作为擅长写“故事”、自身也有故事的人,他们是事实真相的挖掘者、社会正义的守望者与新闻理想的践行者。2014年度,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可爱、可敬的媒体人面孔。汤计,这个充满信念与情怀的新闻战线“老战士”,九年的坚持,终让“呼格案”真相大白;焦翔,这个无限接近真相与真理的80后战地记者,在战火硝烟中发出中国声音;还有在环境报道路上砥砺前行、干预现实的“骨灰级”记者陈杰,写出反腐力作的记者王和岩、高昱,为100名普通新疆人正名作传的库尔班江·赛买提,潜伏现场、发现真相的无名战士“卧底记者”……在所谓光鲜的背后,新闻记者却是一个工作强度大、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的职业。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人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悲恸惋惜,本次年度记者,我们追思了《南方都市报》的王钧、过国亮两位优秀记者,以表达我们的年度致敬。《2014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是编委会与各位作者集体智慧的成果。新闻记者朋友们热忱地为本书撰写了“记者手记”或允许本书使用他们在其他媒体公开发表的“记者手记”,使本书增色许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薛国林教授、刘家林教授、支庭荣教授、刘涛教授、麦尚文副教授等为本书的策划编写提供了许多思路与建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管办林少娴主任、暨南大学出版社史学英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感谢。编者2016年5月年度媒体篇澎湃新闻:移动互联时代的澎湃之路■商亚美

核心提示:澎湃新闻致力于做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2014年上线不到半年,便赢得了“跨界融合创新奖”“年度传媒之新媒体”等美誉,成为媒体融合转型之上海模式的代表。本文在关注传媒格局、媒体融合现状与趋势的大背景下,聚焦于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阐述其诞生发展的过程,探讨其在移动客户端、新闻内容生产、用户关系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澎湃新闻 移动新闻客户端 时政与思想【入选理由】

2014年末,上线不足半年的澎湃新闻获得了“跨界融合创新奖”“年度传媒之新媒体”等奖项。外界评价称: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张有理想、有力度、有情怀的原创paper,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在传统媒体的一片哀鸿声中,它高喊“我心澎湃如昨”,从纸上出发杀进新媒体,在上海祭起“时政+思想”的政经大旗。“上海观察”“界面”是它并驾齐驱的好兄弟,“一号专案”“打虎记”是它的硬招牌,“问答”和“跟踪”是它的交互平台。在自媒体蓝海里,它成了硬新闻的坚守者和纸媒的探路先锋。

澎湃新闻是媒体实践融合创新中的“黑马”,高举时政与思想的大旗,呼啸而来。在哀鸿遍野的纸媒中,坚守理想与情怀,“我心澎湃如昨”。2014年国家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议题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背靠上海报业集团这棵大树,澎湃新闻从传统纸媒出发,立志做一个原创的、互动的、严肃的、有思想和有价值观的,针对都市中高端人群的政经类新闻产品。天时地利具备,澎湃最终成为这一年媒体圈的现象级话题。一、2014年传媒格局

2014年全球报业深陷困境。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新闻媒体现状》,2014年美国报业广告收入持续下跌,总广告营业收入下降4%,日发行量下降19%。中国报纸则出现“断崖式”下滑,《201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2014年,报业广告年增长率在2010年得以短暂提升,2012年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广告经营额下降了7.5%,此后负增长态势逐年明显。2014年多家上市报业集团经营状况堪忧。南方报业集团广告业务收入下降13%,净利润0.79亿元,除去政府补贴,实际亏损0.47亿元;《河南日报》净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12%;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净利润3.13亿元,同比下降56%;南京报业集团净利润53万元,同比下降97%。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受众流失、发行量减少、广告收入下滑、人才出走等日益严峻的困境使报业濒临衰退;但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催生的新媒体产品,点燃了传媒业融合与转型的星星之火。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成立于2013年10月28日的上海报业集团,走在媒体融合的前列。其战略发展方向被概括为“三新一高”——新技术的运用、新媒体的发展、新领域的拓展、高水平服务保障。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做出战略部署,构筑新媒体平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新媒体项目:澎湃、上海观察、界面。表1 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三驾马车”二、“澎湃”而来

2014年是中国传媒产业走向媒介融合的关键一年:《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光明日报社成立“融媒体中心”、浙报集团推出“新闻+服务”的融合发展路径、华西都市报社启动“i战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中央编辑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澎湃新闻莫属。澎湃新闻于2013年提上议程,2014年初进行技术和内容团队筹备,此后从无到有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内测阶段

2014年6月10日,搜狐传媒报道《东早新媒体负责人否认澎湃新闻网页上线》。该报道称当天中午,有媒体报道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已经低调上线,但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负责人王国培否认了上线这一说法,他证实澎湃新闻目前还处在测试阶段。(二)悄然上线

2014年6月28日,搜狐传媒报道《东方早报澎湃新闻悄然上线》,确认已经能够搜索到澎湃新闻的页面。2014年7月8日,澎湃新闻《打虎记》栏目发表6000余字的报道《令政策的平陆往事》,全文通过“洪阳村令狐往事”“延安来的‘十三级干部’”“少年政策初长成”“正统到有些难以接近”“渐行渐远的故乡”等标题内容,对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事件进行了报道,其具有的时效性和深度使此文一出即在网络上得到迅速转载,其新闻源“澎湃新闻”强势进入人们的视线,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三)全面上线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发微博称:“澎湃新闻今天正式上线。我们是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客户端。中国人对时政信息的渴求从未像今天这么迫切,我们正为此而生,并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

这一天,澎湃新闻网页、WAP、App客户端等宣布全面上线。澎湃CEO邱兵为澎湃新闻上线写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微博。文中提到:“再后来,嘈杂的年代就来了。我们从理想主义来到了消费主义,来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暗夜里抬起头的时候,发现星空里写着,‘你正位于混沌的互联网时代’。……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这篇承载着媒体人情怀与理想的文艺式软文,以及“澎湃新闻”这个新媒体项目在短时间内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一经上线就被推荐为优秀新闻App。(四)发布版权声明

澎湃新闻于2014年7月23日发表声明,称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为具有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新闻网站,请各网站及客户端尊重澎湃新闻网版权,在转载澎湃新闻网稿件时清楚注明稿件来源为“澎湃新闻”。三、“澎湃”突围

澎湃新闻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以最活跃的时政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最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同时,澎湃新闻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澎湃新闻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一)媒体的互联网产品:移动客户端

随着移动阅读趋势的加剧,媒体争夺用户注意力的竞争也随之转移到移动客户端上。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纷纷围绕掌上阅读大做文章,移动客户端成了媒体的“标配”,新闻App发展成一片红海。表2 国内重要新闻客户端定位与特征

从表2不难看出,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第三方客户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客户端,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客户端等是目前新闻App中的三大主力军。作为个性化内容的聚合与传播平台,其背后是强大的采编团队、技术团队、运营团队等的支撑。新闻客户端市场群雄逐鹿,唯有创新才能绝处逢生。

移动客户端是澎湃新闻平台创新的重点,发展到现在共经历了1.0、2.0、3.0三个阶段。它在外观上采用瀑布流的阅览方式,简洁夺目;架构上撇开频道化设置,专注做垂直类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注重“共享开放型互动”,反映到功能设计上则有:①报料与评论;②新闻追问;③新闻跟踪;④分享和收藏;⑤问吧社区。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认为媒体融合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做互联网的媒体产品,在这个阶段,本质还是媒体,互联网是定语。第二步是我们再往前走,做媒体的互联网产品,本质是互联网。”由此看来,1.0时代的澎湃新闻是媒体产品,尚未摆脱传统媒体的思维束缚,仍以传者为中心,致力于生产和提供深度的原创新闻内容;2.0和3.0时代的澎湃新闻则具备了互联网产品的特性,优化了用户互动体验,探索从“做媒体”向“做产品”转型的道路。(二)差异化内容策略:专注时政与思想

澎湃新闻专注做时政与思想的垂直类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澎湃新闻希望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找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时政新闻是一盘大棋,鲜有媒体有魄力下好这盘棋。澎湃新闻自上线以来就以“时政+思想”独树一帜。澎湃新闻的时事栏目下有22个子栏目,有定位反腐报道的《打虎记》、专门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动向的《中南海》、主打法制报道的《一号专案》、主打食品安全报道的《知食分子》、主打港澳台报道的《港台来信》等。其中《舆论场》《一号专案》《打虎记》等是时事栏目的招牌。

2014年媒体的反腐报道层出不穷,澎湃新闻《打虎记》报道了“山西帮”“平陆令家”等,陆续推出《令政策的平陆往事》《令政策出平陆记》《李安泽江西往事》《山东“首虎”王敏往事》《“聪明人”杜善学:行车路线要问“大师”》《余刚1993年的“内心独白”》《揭秘芮成钢:早恋写检查,父母系文化名人》等深度报道。打响名气的《令政策的平陆往事》一文,立足于记者的深入采访,其内容在空间上覆盖了山西平陆令家旧址、延安、省城,时间上又追溯至春秋时代“令狐”姓的起源,细节上甚至具体到新闻人物的老同学聚会所赠礼物。从令政策的平陆往事到万庆良的政治迷途,从秘书余刚到主播芮成钢,澎湃新闻的这些原创报道和政治秘闻,在传统媒体的敏感领域内抢占新闻先机,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澎湃新闻对习近平新政的解读、对王岐山反腐的褒奖,也都写进了深度报道中,如《周永康一役凸显习近平布局内功之深厚》《周永康之后,王岐山的下一步棋是什么》等。

澎湃新闻同样非常重视政见与思想。在价值观混乱以及路线之争剧烈的当前,思想的争鸣弥足珍贵。思想栏目就是用来分享独到的观点的。其下设有《专栏》《社论》《思想市场》等13个子栏目。《专栏》用于呈现名家的专栏文章,有家长里短的八卦,也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国际政治经济观察,可以深度了解他们关注的话题,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澎湃新闻中,还有包括赵鼎新、张悦然、叶兆言、孙甘露、查道炯等各个领域的大家开设的个人言论栏目。澎湃新闻希望通过各家言论的交汇和碰撞,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三)用户关系经营:问答与跟踪

3.0之前,澎湃新闻在网页和客户端中均设置了“新闻追问”和“新闻跟踪”两个功能。打开客户端,通过页面向右滑动,用户可以进入“新闻追问”页面,既可以浏览精彩的追问与回答,也能主动提问等待回复;而“新闻跟踪”功能则通过跟踪按钮来实现,在每篇文章视图页的下方有一个“跟踪”按钮,点击即可关注某一事件或话题,届时系统会自动把最新的进展报道推送到跟踪中心以便用户查阅。3.0版本还推出精品问答栏目“问吧”,用户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获得其他用户以及记者和专业人士的解答。

上述功能设计使得用户可以真正读懂读透每一条新闻,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

新闻客户端的生产模式常见的有三种: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AAC(算法产生内容)。目前多数媒体App并未整合UGC及其他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以自己的记者采写的原创新闻为主,同时广泛使用外来的内容,即PGC+UGC的生产模式。为了扩大原创的内容源,澎湃新闻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与优秀的时政新闻生产团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二是通过“问答”和“跟踪”,力图使用户产生内容并转化为新闻源,用户的互动留言以及提问所反映出来的舆情,有时比新闻本身更有看点。

媒体做客户端,必须重视服务与用户体验,而App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用户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它建立起与用户的情感链接。从用户关系经营的角度来讲,追问与跟踪是一种有效的增加用户黏性的互动,有利于活跃用户,抢占更多的用户时间。四、“澎湃”几时

媒体融合与转型势在必行,但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可复制、可推广之路。澎湃新闻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探路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澎湃新闻上线不久因供稿量极大,曾有人质疑其原创能力可能不足。但随后来看,强大的采编队伍和开放的信源渠道为澎湃新闻的原创报道保驾护航。现如今原创报道这个核心竞争力正在遭遇侵权。“澎湃新闻日均发稿150篇左右,据监控统计,80%以上的稿件会被几大门户网站转载,且很多分布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首页区域。澎湃新闻记者有时花费数天甚至半个月采写的独家深度报道,可能澎湃新闻上当天评论才500条,而一些门户网站侵权转载后,评论数量达30万条。”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澎湃新闻从不缺席,爆料不断。但当前几乎是零规则的互联网秩序,使得澎湃新闻更像是给别人做嫁衣裳。自己用心做的蛋糕送进了别人嘴里,长此以往,蛋糕还做得动吗?

在盈利方面,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表示,目前澎湃主要还是以广告的属性来进行收入,即通过优质原创内容提高浏览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从本质上来看尚未摆脱“二次售卖”模式,如此就有了换汤不换药的隐忧。有学者认为,广告渠道增加使广告渠道市场由垄断竞争变成了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内容来源的增加使消息获得的成本降低,导致人们不再愿意为内容付费,这两个愈演愈烈的趋势使得传统媒体“二元产品市场”的商业模式受到质疑,在新的环境下,要么增强运营主体的掌控力,要么失去市场地位,要么再造或引入新的商业模式。砸重金创办的澎湃新闻,一方面要坚持原创高质量的硬新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整商业模式及对其的市场掌控力,否则很难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

也有人质疑,澎湃新闻有上海市党委做靠山,有财力雄厚的上海文广集团支撑,这样特殊的背景,为它提供了商业媒体为之艳羡的资源优势。但锋芒毕露之后,却在题材上逊于央媒,在财经报道方面逊于市场化的财新网等,在微信阅读量上逊于南方周末,最终颓势难挽。

不管澎湃新闻能否做成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标杆,但其对融合与转型的探索和尝试,对当前传媒格局下的媒体摆脱困境皆具有启发意义。2014年澎湃新闻制造的“澎湃现象”仍让人心生澎湃。【记者手记】澎湃新闻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

谨以这段文字和这个互联网产品献给我们恋恋不舍的20世纪80年代。

1990年是那种莫名其妙的年份,有时它是80年代的终结,有时它又作为90年代的开始。谁知道呢。我只记得1990年暑假复旦大学6号楼大概就住了我一个人,那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暑假,连空气里都嚼得出别离的味道。

那个夏天非常闷热,电台里每天都放着苏芮的新歌《风就是我的朋友》,可是,一直没有风。我在某一天想,大概这就是我的80年代的收尾画面了。

但是第二天那个叫GB的人出现了,他才是来压轴的。

GB也毕业了,他不是新闻系的,但因为很会写东西而被分配到家乡的省报。他滞留在宿舍的原因是为了送他那个叫小叶子的女朋友去美国留学。美丽而温柔的小叶子是上海女生,留着林青霞一样好看的头发。

至于同样留着长头发、每天哼着崔健歌曲的GB,我完全没有看出他是凭什么成为小叶子男朋友的。这家伙什么都没有,特别是钱,包括饭菜票。他每天躺在对门他老乡那张脏兮兮的床上,读着一本叫“北方的河”的书。

GB每天都来顺两根“高乐”烟去抽。有天下午又来偷了我两瓶汽水,说小叶子又来了,明天就去美国。

第二天下午GB那张脸肯定是流过很多眼泪的,不过GB说他俩已经约好在奥兰多迪斯尼乐园门口碰头,接头暗号是:“上帝保佑美国!”“毛主席万岁!”

GB还说,他把两个汽水瓶装上小石头,沉在复旦燕园的水底了,因为里面各放了一张他们写给对方的字条。“很多年后我们再捞出来看看这个夏天我们写的话,会不会很浪漫?”GB说这话的时候像个白痴一样。

然后我就说了句不知道是好话还是坏话的真话:“浪漫个屁,估计明天就被清洁工捞走扔掉了。要我说现在就应该捞出来看看她写了些啥。”

那天晚上GB回来的时候,拎了一札啤酒,据说小叶子临走时塞给他一张百元大钞。“来,喝酒。”我非常无耻地分享了小叶子的馈赠。我们一人干了一瓶,这哥们儿就喝高了,放声大哭起来。我还没有发问,他就掏出了一张纸条。“GB,亲爱的,再见了,也许,是永远不再见了。因为我们已经离开象牙塔了。我们相爱了四年,我无法确定我是爱着你,还是爱着我爱你的这些岁月。可以确定的是,我不爱一无所有。这些日子我觉得,我好需要钱啊,我甚至都不够钱买张去美国的机票。原谅我,没有勇气当面告诉你。但是,GB,你知道吗?我们真的已经离开象牙塔了。”

那个酷热的夏夜,感觉有一千九百九十只知了在我们窗口叫着,巨大的声浪里夹杂着一些无法辨别的诡异的声音,仿佛宣告着一个宁静的年代结束了,那些嘈杂的年代就要来临。

第二天我从宿醉中醒来时,对门那个长发男生已经走了。我的床头放着《北方的河》。在这本书里,夹着燕园水底的另一张纸条。“小叶子,亲爱的,我在你对面写这几行字,我生怕你偷看一眼我都会流出泪来。因为,我想,我是不会去美国的。你们都说,理想主义已经被埋葬在80年代了。可是,我去美国除了端盘子我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能用我学到的东西,为我的父母,为我的家人,为我的山山水水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你和我一定都会感到自豪的。我只拉过你的手,你还是完整的。相信我,你曾经爱过的是一个好人。”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我们的男女主人公,再后来,嘈杂的年代就来了。我们从理想主义来到了消费主义,来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暗夜里抬起头的时候,发现星空里写着,“你正位于混沌的互联网时代”。那个夏夜,回忆起来,纠缠着,像无数个世纪,而之后的24年,却短得像一个杂乱无章的夜晚。

GB,如果我没有记错,我们酩酊大醉的日子,就是今天,7月22日。其实我至今都不知道,燕园水最深的地方,到底有多深,你跳进水里捞出瓶子的时候,是多么滑稽的一幕。

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撰稿:澎湃新闻CEO邱兵;来源:澎湃新闻网)【相关链接】[1]李闻莺.令政策的平陆往事.(2014-07-08).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2830.[2]李闻莺,郭清媛.令政策出平陆记.(2014-07-09).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4291.[3]李闻莺,程真.揭秘芮成钢:早恋写检查,父母系文化名人.(2014-07-27).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8082.[4]郭清媛.“聪明人”杜善学:行车路线要问“大师”.(2014-07-27).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7392.[5]付珊.李安泽江西往事:通过商人接近苏荣妻子,开会时自称不会出事.(2014-09-06).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5663.[6]潘则福.白恩培治滇逻辑:只要对他有利益输送的人,他都可以重用.(2014-09-12).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6436.[7]陈竹沁,李闻莺.谷丽萍的政商“交际圈”:白恩培、李春城、谭力纷纷落马.(2014-12-24).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8287.[8]付珊.山东“首虎”王敏往事:年初曾赴京送礼,或此后被中纪委关注.(2014-12-29).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9761.【参考文献】[1]2014中国年度新锐榜.新周刊,2014(433).[2]裘新.今天的报业不是昨天的报纸.(2014-08-21).http://www.itgoodboy.com/pick/70485.html.[3]StateoftheNewsMedia2015.(2015-04-29).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4/29/newspapers-fact-sheet.[4]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余羽.报业上市公司年报:读数据,看亮点,谋发展报业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及2015年Q1业绩解析.传媒评论,2015(5).[6]邱兵.我心澎湃如昨.(2014-11-12).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7279.[7]栾轶玫.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生存.南方传媒研究,2014(51).[8]悦然.从澎湃新闻运营看媒体融合之道.(2015-04-28).http://www.chinaxwcb.com/2015-04/28/content_316141.htm.[9]支庭荣.互联网环境下报业“二次售卖”赢利模式再审视.现代传播,2015(5).年度报道篇第一章人物深度报道领导人报道的新型方法论——评析《博客天下》杂志之《破壁者李克强》■周鹏程

核心提示:甲午年末,《博客天下》杂志第35期封面文章《破壁者李克强》面世,成为《博客天下》杂志继《剪刀手李克强》后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又一力作,甫一面世旋即引发多家政府官方网站的转载。该篇报道共计一万两千字,全文分为“大中国的‘CEO' ”“市场经济的鼓手”“总理拥抱了最小的网商从业者”“‘最后一公里’,你们是传递快乐的人”“购物的目标跨越大海”五个部分,通过讲述若干个小故事,展现李克强是如何进一步打破横亘在海内外、区域界、城乡间的壁垒,以及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从而形象深刻地塑造和刻画出李克强的形象——“他很像是一个冷静而坚硬的破壁者、拆墙人”。

关键词:时政新闻领导人报道 李克强 新型方法论【入选理由】

在此前的时政报道中,有关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一直难以跳脱严肃、僵化的报道模式,而《破壁者李克强》一文则通过“破壁者”这一极具传播影响力的别号,准确归纳李克强的施政风格与施政个性,开创了领导人报道的新型方法论。作为该篇报道的姊妹篇《剪刀手李克强》《强的虹》也备受市场瞩目。诚如刺猬公社如此评价《破壁者李克强》:一组被政府官方网站转载的关于现任总理的市场化媒体报道,这些定语已经展现了报道的特色。这即使不是第一次,也是少有的。由此可见,《博客天下》杂志有关李克强的系列报道,尤其是《破壁者李克强》一文所具有的鲜明的报道特色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一、新闻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人因身份与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其相关新闻报道价值的重要性。因而,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是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对象。此外,又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身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金字塔的顶端,代表党、国家和人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决策,新闻媒体通过对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不仅可以了解作为新闻报道主体的本身,而且可以透过报道让普通民众充分了解新闻背后暗含的当前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关领导人的报道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有关领导人的报道在重要新闻媒体上一直以来都未曾缺席,甚至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新闻媒体在对领导人进行报道时往往循规蹈矩、四平八稳,而忽略了报道主体的个体差异性,新闻报道板式讲话,报道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感到枯燥无味,进而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使新闻媒体的价值难以实现,领导人的个人形象也无从塑造。

民众对于中国领导人个人形象的僵化认知其来有自。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典型人物报道惯性地将人物塑造为“扁形人物”,即人物性格单一、缺乏立体感和多面性。这种固化思维被嫁接到领导人报道上,反映到新闻作品中就是,领导人主要出现在会议、出访、接待来宾等重要场合中,给人的印象是严肃、严谨的,这无形中在国家领导人和民众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同时,国内的领导人报道常局限于新闻媒体人口中的一两篇简讯、短消息,即便是报道字数再多一点、篇幅再长一点,也仅仅只是简单地堆砌动态消息和案例,素材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点,不能形成互动,从而使之趋于简单化和平淡化。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新闻报道方式、长此以往的新闻操作模式不自觉地固化了领导人报道,人为地为我国领导人报道安上了“天花板”。

正是基于此,领导人报道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囿于报道领导人的相关动态消息,报道素材可以更丰富,角度可以更多样,高度可以更接地气,形象可以更立体,这才是领导人报道中的应有之义,如何更好地进行领导人报道仍有大片“处女地”需要探索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博客天下》杂志风靡一时的《破壁者李克强》一文为我国新闻媒体在领导人报道方面存在着广阔的改善空间和巨大的报道潜力做了完美的注脚。人物报道《破壁者李克强》是《博客天下》关于李克强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篇报道是《博客天下》于2014年12月25日发行的第35期的封面文章。

新一届领导人自履新以来其施政方针便备受关注,被冠以“习李新政”的称号。习近平在反腐方面壮士断腕的决心让人民群众击节叫好,而坐好国务院“头把交椅”的李克强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样引人注目。2013年6月底,外资机构巴克莱资本公司将李克强为中国制订的经济增长计划称为“克强经济学”,这不仅为李克强提出的一整套经济思路和经济政策走向戴上了光环,同时也为李克强本人形象增光添彩,其本人更是被称为“非常懂经济的总理”,有媒体如是报道:民间用“段子”表达对这位新任政府领导人的期待——李克强,就是“立刻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自履新以来,由于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出色表现,不少媒体均予以报道,《博客天下》有关李克强的系列报道则脱颖而出(包括《剪刀手李克强》《强的虹》《破壁者李克强》),其中,《破壁者李克强》尤为出色。《破壁者李克强》一文通过率先对领导人启用极具传播影响力的别号,并准确归纳其施政风格与施政个性,引领了领导人报道的新型方法论,在众多领导人报道中脱颖而出。刺猬公社给予《破壁者李克强》一文极高的评价:一组被政府官方网站转载的关于现任总理的市场化媒体报道,这些定语已经展现了报道的特色。这即使不是第一次,也是少有的。二、分析评价

一般说来,领导人在第一个任期的第二年往往尤其艰难,各国政府都差不多,中国也不例外。任期第一年过后,民众对于领导人的新鲜感慢慢消退,更多地将注意力着眼于考量政策本身。

2014年,是李克强就职国务院总理的第二年,因而岁末也成为审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其经济政策的绝佳时间点,这是基于此,《博客天下》的《破壁者李克强》一文应运而生。

新一届领导人履新之际,正是世界经济经历又一个“寒冬”之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以李克强为首的国务院如何为中国这艘驶入深化改革深水期的大船保驾护航,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和民生的逐步改善,成为新一届政府执政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聚焦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李克强总理选择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打破当前存在于中国社会内的各种壁垒障碍。《破壁者李克强》全文有五个小标题(即大中国的“CEO”;市场经济的鼓手;总理拥抱了最小的网商从业者;“最后一公里”,你们是传递快乐的人;购物的目标跨越大海),讲述了五个小故事,以故事切入,展现了以李克强为首的国务院是如何打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各种壁垒这一宏大命题,不仅将李克强刻画得有血有肉,同时也展现了当前党和政府在前行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及所做的努力。《破壁者李克强》是《博客天下》有关领导人李克强系列报道中极为出色的一篇,在民众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篇报道的出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故事写作强化报道可读性

为何《破壁者李克强》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这是因为该文跳脱出了此前有关领导人报道的“窠臼”。此前,由于记者在进行领导人报道时通常采用一种严肃刻板的笔触,造成领导人呈现的都是一副严肃的姿态,导致新闻的可读性不强,人物形象刻画得也不鲜明。这种严肃、刻板、僵化的报道模式让领导人报道停滞不前,缺乏吸引力。《破壁者李克强》一文是如何突破藩篱的呢?故事化写作是该文突围的一条绝佳路径。《破壁者李克强》不仅采用了给领导人取别号这一“大胆”的故事化形式来吸引受众,而且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也软化了严肃的领导人报道,大大增强了可读性。《破壁者李克强》全文有五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都由一至两个小报道构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不但有效地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同时也绝佳地展现了李克强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各方面努力。

首先,以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个小标题“总理拥抱了最小的网商从业者”为例,该部分开篇为:

批发商童志达是青岩刘村的网商中第一个迎接李克强的人,他在阿里巴巴开店,他的客户是淘宝店主们。

童志达卖得最好的是一款收纳袋。此前,童志达在毕业后经过了做生意—上班—做生意—上班的几个来回,最近5年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他不善于做零售,比起直接面对客户们,批发商更对他的胃口。

不难发现,该部分开篇便“张弓搭箭”,以讲故事的形式一清二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地点等信息。接下来,又以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淘宝村”电商童志达的故事,将李克强总理视察的具体情况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故事吸引人,且不留痕迹地刻画出李克强对于中国电商经济的关注,同时“管中窥豹”地勾勒出当下中国电商经济发展的轮廓。新闻流露出浓浓的“故事”味,可读性很强。

这种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本文中并非孤例,全文通篇均可见到。同样地,在第二个小标题“市场经济的鼓手”中,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领导人报道中讲好故事。

11月20日,李克强来到位于浙江金华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此前的义乌刚刚从“双十一”的忙碌中缓过劲儿来,这是中国商人近几年自己创造的一个节日,也是异乎寻常的销售奇迹。今年11月11日这一天,天猫平台的交易总额就超过了571亿元。

开篇简要地介绍了李克强视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背景。文中通过讲述发生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老客户、股东之一何海美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故事,展现了当下政府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的,以及总理李克强在这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正是这种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使该篇报道在众多领导人报道中脱颖而出。这种报道方式不仅一改此前领导人报道的刻板生硬,让领导人形象立刻鲜活起来,而且拉近了领导人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二)细节描写提升新闻生命力

故事化的写作方式离不开细节描写。

当前,我国有关领导人的报道多停留在动态消息、简讯等层面,由于这类新闻报道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极高,要求对单个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因而报道仅提供了基本的新闻要素,其“粗放性”显露无遗。然而,后期派生的深入报道则对记者写作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记者使用更加准确、翔实的细节来赋予新闻报道以生命力。《破壁者李克强》一文,记者在细节的捕捉、刻画和描写方面不遗余力,通过各种细节的描写将李克强关心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尽一切努力打破阻碍经济发展壁垒的感情,以一种极富有张力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使李克强“破壁者”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李克强每会见完一国领导人,各位随行部长就会围拢过来继续商讨工作。“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位随行人员这样说。

在结束中东欧之行后,李克强马不停蹄夜航10小时抵达曼谷。

……

李克强说:“如果有人来违规收费,你就拿国务院文件给他们看!”

……

李克强和身边的几位干部交换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

李克强在他的博士论文、曾经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曾提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城镇化。

以小标题“大中国的‘CEO'”中部分细节为例,这些细节化的描写并没有使用记者主观话语讲述总理李克强在这场破除贸易壁垒的“装备外交”中如何辛苦操劳,而是通过几个小细节,使李克强为破除贸易壁垒奔走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更加具有画面感,从而打动人心。

在“市场经济的鼓手”这一小标题中,记者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说明李克强是怎样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的,而是以一句话概括:“李克强说:‘如果有人来违规收费,你就拿国务院文件给他们看!'”语言简短有力,直击人心,彰显了李克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

这种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方式,一改此前领导人报道长篇累牍地使用政治术语的风格,运用客观存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将我国领导人亲民、务实的一面刻画出来,也使得李克强这一破壁者的形象在字里行间中显得更加饱满。无须多言,领导人报道中细节的描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必须具有运用报道视角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在《破壁者李克强》中,细节刻画的呈现手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精准的细节角度把握、具有“带入式”体验效果的细节呈现,使得报道具有了生命力,也使得报道具有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三)小角度切入展现人物形象

此前,领导人报道多是由缺少变化的政治术语堆砌而成,内容空泛且单调,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不仅与普通民众距离甚远,不接地气,同时缺少变化的措辞让不少人难以接受。因为领导人报道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稍有差池便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长此以往,以致记者在进行领导人报道时多采用较为保守、安全且省时省事的报道方式,因而,领导人报道形成千篇一律的态势。然而,《破壁者李克强》尝试从细微之处着眼,小角度切入以塑造领导人形象,形成与当前领导人报道截然不同的报道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报道开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李克强选择进一步打破海内外、区域界、城乡间的壁垒,同时被击碎的,还有陈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式。

该篇新闻报道从一开头便奠定了总理李克强的形象——一个打破海内外、区域界、城乡间的壁垒,击碎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的破壁者。为何李克强的形象是破壁者而非其他?《博客天下》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开始将视角逐步细分,从细微之处勾勒出总理李克强作为“破壁者”的形象。

报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详尽地讲述了总理李克强是如何在打破海内外、区域界、城乡间壁垒等时扮演一个破壁者角色的:通过“装备外交”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打破行业间壁垒、打破城乡间壁垒、打破海购的壁垒。

全文若干个事实均是李克强在任期间的活动,《破壁者李克强》一文通过这些事件之间的共性,逐步树立李克强的形象。三、结语《破壁者李克强》完全避免了此前固化的报道模式,素材更加丰富、报道角度更加新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它通过有机地整合各种丰富素材,使素材间发生化学反应般的勾连,全面地呈现了李克强的施政风格和施政个性,突出其打破各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壁垒的意图,使其“破壁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该篇报道在成功地刻画了领导人形象的同时,也透过各种小事件,以细微的视角映射出中国整个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小事件、大议题的报道风格颇具可读性。总而言之,《破壁者李克强》成为领导人报道的又一典范之作。【记者手记】

当你看到政府在松手割肉的时候,记得叫好。《博客天下》坚持做时政人物报道,尤其是领导人报道,这类报道不好做,有的同行明摆着看不起这类报道,“鹰犬”二字恨不得明明白白写在脸上。

我要说的是,一个领导人报道,尤其是正面报道,有没有忠于你的价值观。《博客天下》2014年做了三次李克强的封面,年初的《剪刀手李克强》、年中的《强的虹》和年底的《破壁者李克强》,除了中间的那篇总理夫人报道之外(程教授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女学者,会有读者喜欢这样的报道), “剪刀手”和“破壁者”说的都是他的政策。

我觉得出色的政治家应该有担当,不仅以出色的私德,比如管住儿女、生活简朴而闻名天下,而且应该有担当,能承受压力,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不让这个国家陷入各种陷阱,苦口婆心地阻止短视或者沽名钓誉的一切力量。

大多数的媒体对资本有一种天然的敌视态度,这几年在进步,过去甚至记者抬笔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潮沉渣泛起……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丑恶”,媒体人不能做一个咬牙切齿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更大的器量。

市场经济好不好,当然好,而且市场经济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早晚还有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进步。那给市场经济解开束缚、打破壁垒的人应不应该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下来,当然应该。《剪刀手李克强》是从李克强先生的过往里去寻找他的思想来源,《破壁者李克强》则是在他解放电商、放开各种海外购物(以前的人们受重商主义陈旧思维的影响和行业利益的考虑,很反对进口)的时节所做的一篇报道,而且他能够理解电商创造的这样一个世界,并乐于和这样的世界握手和点赞。仅仅在几年前,私营快递公司还被邮政系统百般刁难,从规定上看,信件不许邮寄,如果你用商业快递邮寄一张纸,就必须在上面压一本书或者一块砖。而现在,快递是多么大的一个产业,它并没有剥削或压迫出一群丐帮弟子,而是让很多从农村来的年轻人身穿整洁的制服,挣出了一份能在都市中存活甚至较高的薪酬。

对改革的措施要充满好意,正向的回馈会让肩负重担的人继续走下去,我的同事高诗朦在淘宝村里和采访对象聊天的时候,我脑子里还只有一个总理和电商的大概念,后来我突然想到了“破壁者”(对,我是三体的粉丝)这个意象,甚至希望插画师给总理画一幅手拿大锤的漫画,不过我们最终选择了那张充满忧思的侧脸照片。

还有人来信问我,说剪刀手、破壁者,是剪刀和石头了,还有布吗?

我真考虑过要不要做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报道,就叫《布局人》。

关于剪刀手和破壁者这两部曲,我很感激当时的两位老领导张伟和沈亚川(以他们离我而去为顺序),以及我的前同事高诗朦(希望她能在英国留学的岁月里多长知识和见识)。(撰稿:《破壁者李克强》记者 汤涌)【相关链接】[1]程瑛.李克强:大国新总理成长史.瞭望东方周刊,2013-03-15.[2]林珊珊,徐丽宪,赵佳月.青年李克强.南方人物周刊,2013-05-04.[3]仲文.独家策划:解读李克强.(2015-03-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15/c1024-20802902.html.【参考文献】[1]汤涌,高诗朦,汪再兴.破壁者李克强.博客天下,2014(35).[2]宋识径.李克强上任面对11大难题 被称“非常懂经济的总理”.新京报,2013-03-16.[3]王凯月.关于中美领导人报道的比较研究.新闻世界,2015(4).[4]杨棪,侯琰婕.我国媒体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的新突破.新闻传播,2013(8).[5]陈力丹,张勇锋.领导人报道回归新闻价值标准.青年记者,2013(1).把“人”字写大,把“人”字做足——以《毕业论文里的母亲》为例看《冰点特稿》报道中的人性构建█温婧

核心提示:2014年7月,《中国青年报》中《冰点特稿》的一篇题为“毕业论文里的母亲”的报道,凭借独特的选材、细腻的描述感动了不少读者,同时在微信圈中得到广泛传播。良好的传播效果取得与其处处彰显的人性关怀分不开,与其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分不开,与其具有的“冰点风格”分不开。这篇文章在保持“冰点”一贯的冰却温暖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字写大,把“人”字做足,不仅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即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来感染人,以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本文将从《毕业论文里的母亲》一文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入手,通过对文中的人物选择、人物变化、人物情感以及文章的展现手段,尝试解析该文是如何展现人性关怀,并最终把“人”字写大,把“人”字做足。

关键词:《毕业论文里的母亲》《冰点特稿》人性关怀 人物叙事情境【入选理由】

母亲,我们最熟悉的亲属之一,却很少有人仔细研究过母亲的人生轨迹,更鲜有人将她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毕业论文里的母亲》的作者蒋易澄却做到了。文中的母亲在时代潮流中颠簸,困惑、迷茫并最终发现自我。“母亲”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意象,我们可以被母亲感动,可以从一篇报道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亦可以看到“冰点”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在这个纸媒为生存而焦虑的时代,在这个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我们该坚守什么?媒体该坚守什么?新闻报道该坚持什么?“冰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性。把“人”字写大,把“人”字做足,人性是不变的力量。一、新闻背景《毕业论文里的母亲》一文刊登于2014年7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这篇文章起源于5月底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建斌的一条微博,他在微博中说“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居然写的是她的母亲”,并称“这样的论文,差点看得掉泪了!这是这个答辩季我看到的最鲜活的论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