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06:38:1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口才

金口才试读:

前言

古希腊寓言中说道,舌头这东西的确是个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词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可见,说话大有学问。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清楚、动听,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描绘多少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真是善言健谈。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废话、蠢话。是的,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长舌头和头脑简单是亲家,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言可畏,舌头底下可以压死人。言语还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口才。另外,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

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自己的一生。《金口才》不仅教我们敢说,还教我们会说。《金口才》从如何走出口才“陷阱”作为切入点,告诉人们恐惧心理并非偶然,内心胆怯是可以克服的。发现自我的口语传播障碍,树立勇气和信心,如此,才能与陌生人“一见如故”。轻松打破僵局,说话铿锵有力,从此,告别当众发言就脸红心跳的日子。《金口才》讲普遍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突破现实难题,给你提供一种即学即用的口才方略,用以提高业绩,盘活交际,直到成就一生!刘烨2005年春于牛马阁

第一讲 如何走出口才“陷阱”

心乱如麻、内心胆怯、金口难开……为什么?想说又不敢说,更不会说,又是为什么?说了,又是“舌头总伤人”、“言多必失”……为什么?看来,要想在众人面前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先得从诊断自我的要害做起。

你为何胆怯说话

怯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怯场。不要以为别人比你强多少,脸皮还是厚的好。

善于言辞,无疑对每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羡慕,使人崇拜。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我们周围也确实有不少不善说话、沉默寡言之人。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孤僻,存在着对说话的胆怯心理。“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对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是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那并非某个人所特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状态不太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凡是人,都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有着不自信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自信心理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最大障碍。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次播音前,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那么,怯场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怯场时,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会怯场。”他会随之而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美国某年轻议员在向一位年老而富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心里老是扑通扑通跳,这是否正常?”年老的议员则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如此情况。”

台湾某名歌星也这样说过:“每当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此话表明了这位歌星对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他马马虎虎地行事,觉得凑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就可能不会怯场。

由此可见,说话胆怯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说话胆怯而烦恼的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恐惧心理为什么不是偶然的

早知道恐惧的原因这么简单,当初狂乱的心算是白跳了!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主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有些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是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用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但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无遗,那么从此以后,哪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脚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慌。

其实,只要我们看清造成自己紧张、恐惧的心理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人贻笑,实在可怜可鄙,而且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社会上的人或听众并不会对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这点,就不应该紧张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对于知识渊博、谈吐自如的演说家,大家却都寄厚望于他,会对他的演说作录音、记笔记,这样高度的关心和注意,理所当然会造成台上的人心中无比的压力。因此,那些被视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讲或致词前,自己的心经常是非常紧张的,只不过别人很难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却一点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但是就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还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着: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说话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说家在上台前,惟一想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不知不觉地尽力挽救,切不可因出错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脚。

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

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否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有些人一辈子都淹没在挫折、失败的洪流中,有些人则找到成功的开关,一飞冲天!

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曾有这样一名学生,每遇联欢活动轮到他站起来发言时,他总是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显得尴尬不堪。教师和同学问他缘故,他说:“以前上中学时,我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不想中间忘了词儿,导致了大失败。后来一站在众人前,我就想到那件事,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有许多陷于怯场而说不出话的人,就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每想起自己失败的惨状,要讲话的意志就消失了。他们往往害怕重蹈覆辙,不断地为往事所束缚,认为过去失败了,这回也定将失败,抱着自己过去失败的惨痛经历和灰暗的印象不放,逐渐对说话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失败乃成功之母。说话的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说话方面有过失败。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很小。若有人请他去作客,他总是先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讲完时,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于是他便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讲。人们在市场、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成千上万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经常看到他慷慨陈词的身影。最后,他终于成了一名杰出的世界级演说大师。

还有许多人的第一次演讲,紧张的心情比萧伯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糟。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点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中结束了讲话。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话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有人戏称他为“哑巴运动员”。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试着做公开演说时,舌头抵着上腭,竟不能说出一个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也说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赛跑的运动员。更有甚者,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犹斯瑞里的首相曾说,他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议院做一次演讲。

上面列举大量的事例,不外乎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成功者也曾经失败过。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后看,只是看到失败,那就只会畏缩不前。无论对谁来说,目标向前,塑造自己光彩、良好的形象,都十分重要。说话失败过的人,只有摆脱过去失败的阴影,藐视过去的自己,才能战胜失败,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那么,怎样才能忘却痛苦,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其一,把听众当作朋友或客人。不论是谁,与亲密的朋友说话都不会怯场;初次见面,一想到不了解这个人,就会拘束。所以,说话者应视每一位陌生人为旧友故知。日本有位当配角的滑稽演员,为了防止怯场,常在手心写一个“客”字,意为把观众当作自己熟悉的客人,别把他们当回事就行了。另一位日本歌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场,就自言自语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欢的!客人都很喜欢我!”这样一想,抗衡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镇定自若。

其二,脑子里要经常清楚浮现成功的情景。有的人一想起过去自己失败的情景,脑子里便闪现出“这一下又要失败啦!”“脚哆嗦起来了!”“话音异常啦!”等等信息,并导致说不出话来。所以,说话者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与初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在公众面前指点江山的潇洒英姿。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成功的经历,胸中就会鼓起“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并产生说话的动力。如果说话之前想象到听众对自己热烈喝彩的情景,则会倍增自己说话的勇气。

如何用高昂的情绪冲淡紧张

心跳加快,那是因为你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为题询问了300个人,调查人们究竟怕什么,结论的第一点就是:人最怕的是在众人面前讲话。事实也证明,在公众场所发言、上台演讲或上电视节目前,很多人都会感到胸中有一股压力,呼吸急促,脸部僵硬,十分紧张。

要消除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一种通过巧妙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来冲淡紧张、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

某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这种方法颇有体会。例如,这位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过一个“民歌大家唱”的节目,节目中经常邀请各地的人来到直播室,轮流唱三首乡土歌谣。大家在排练时都非常卖力,并不紧张,但等到排练结束,休息一个小时后,幕布垂下来了,参观的宾客渐渐增多,表演的人就开始紧张了。透过幕布,可以听到观众的吵闹声。等到开幕前的5分钟铃声响起,第一批上场的人就依规定集合在舞台左右两边。此时,一定有几个要表演的人,以颤抖的声音对节目主持人说:“我好紧张啊!真羡慕你,一点都不怕。”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节目主持人总会回答他说:“如果有人不会紧张,那他该去看医生了,因为他的神经可能有些问题。虽然我看起来很镇静,但实际上我也相当紧张呢!你们看,我的腿不是正在发抖吗?”“真的呀!跟我们一样嘛!”就在一阵笑声中,大家的紧张情绪被冲淡了。

可以断言,所有的演员、歌星、演说家,在即将上台或在录音之前,都会感到紧张。这并非主观臆断,其实许多名人都自己承认这种说法。“如果不紧张,就不是歌星了。因为每次上台前都必须认真地准备,说不,准是骗人的。”香港有位现代流行歌曲红星如此坦然地道出了她的心声。“我总是很紧张,台下的观众也跟我一样,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下去,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一位既讲相声又演小品的大牌演员也这样承认。“我好紧张啊!”许多广播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都不免这样诉说。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使心中很紧张,也绝不掩饰,反而把心中的压力状态开朗地暴露出来,这么一做,倒可以把紧张的心情一点点地排除。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情绪的方法,即如果我们遇到紧张心情出现,可以试着这样来自我安慰:“唉!刚好又开始紧张了。如果个人对于在众人面前亮相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与反应,那就完了。幸好,今天还是会紧张,心跳不停,真是好极了。”

如何杜绝口语传播障碍病

屁股对屁股,剧院变妓院,真是天大的笑话,可就是有人如此说。这难道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吗?

有一香港人因职务关系,经常必须以国语、英语发表演讲。他的讲词,大部分铿锵有力,震撼人心,使人肃然起敬,但有时因乡音太重的关系,也不易分辨。有一次许多台下听众突然听到他在演讲时说“屁股对屁股,肛门对肛门”,后来相互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说“people to people,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只是口音太重,被误听而成为有趣笑谈。

在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过程中,乡音太重、口齿不清、语意不明、认知差异或文化不同等等因素,都会产生“传播障碍”,甚至造成误解、冲突或笑话。一个年轻人很喜欢音乐与戏剧表演,有一天,他急着赶到“国家剧院”看话剧演出,就拦了一辆的士赶路,司机问他要去哪里?年轻人说:“去国家妓院,快一点,快来不及了!”司机看他那么急着赶到国家妓院,就兴致勃勃地问他:“妓院也有国家的哦?是不是公立的比较便宜?在哪里?我也要去!”

还有一新婚的“胡小姐”去办理户口手续,承办先生办好之后,将卷本交给她,而为了避免误拿,所以顺便问一下:“小姐,你姓胡吗?”胡小姐很娇羞地说:“不好意思说啦!”承办人员问:“怎么会呢?小姐,你是不是姓胡?”那小姐只好红着脸说:“很美满啦!”

原来承办先生将“姓胡”说成“幸福”了,以致“胡小姐”错会其意。

如何做到“出口不伤人”

祸从口出,说的一点不假,一些无心的话语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烦。那该怎么办呢?多积点口德吧!

您被耻笑过吗?

您被辱骂过吗?

您被全盘否定过吗?

其实,每个人都期待从他人的语言中获得肯定与赞美,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小慧是一位相当优秀的女孩,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兴,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时,小慧透过头纱,偷偷地斜瞄了一下帅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展开人生的新旅程。不料,婚后一个月,小慧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意,也不若婚前想象的那样如公主般美好。她过去习惯在上厕后,将卫生纸丢入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却坚持可以丢进马桶内冲掉。两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吵了一个半小时。最让小慧生气的是,每当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时,老公总是大男子主义地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小慧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两天。虽然小慧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带幽默,但是有时却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是看走眼了!”小慧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尽管事后老公解释说,那些话只是在朋友面前“开开玩笑”而已,但小慧总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别人”来开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对的”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你看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哎呀,你们女人不会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您看这句话——“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这不仅是“否定”,还是“双重否定”呢!难怪听者会怒气冲天、恨意满肚。不过这还算好,另外还有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你给我闭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变成“四重否定”了;若有人再加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没有人为你哭!”您看,这不是又变成“五重否定”了吗?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受人尊重”与“生理”、“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的语言认同、肯定、赞美中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如果常在言谈中“否定对手”,则会令对方难堪、生气,甚至产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但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竞赛。

下面这位王姓朋友,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为什么?还不是逞口舌之快,所以生活中就充满“恶言相向”的战争。王先生做小生意,赚钱不多,却喜欢买贵重的衣物、家具,王太太就常说:“你以为你是王永庆啊,也不看看自己一个月赚多少,有什么资格买这么贵的东西?”“是啊,我是不会赚钱,但还是养得起你这个吃闲饭的!”王先生也不甘示弱。夫妻偶尔出门逛街,王太太看上一件新款的套装时,先生当着女店员的面说:“这种衣服要身材高挑的人穿才好看,你又矮又胖,穿起来像穿布袋一样!”呵,王太太一听,气得转身就自己坐车回家。最叫王太太愤怒的一次是在百货公司要买化妆品时,自己的老公竟在其他顾客面前对她说:“你长这样子,用再好的化妆品也没用!”王太太忍着心中的“耻辱”与“悲愤”,回到家终于爆发了!“我命贱,我命苦,婚前一大堆男人追我,我瞎了眼才会嫁给你,哇……”王太太气得哭起来。“我才倒霉呢,娶个不会下蛋的老母鸡,每天没工作在家闲着,只会吃闲饭!”“不会生?搞不好是你自己有问题也不一定!”王太太越说越气,“对啦,我是不生啦,不然万一生个小孩长得像你这副‘猪样子’的德性,我不呕死才怪?”突然之间,王先生威武有力的巴掌像一阵旋风一样掴了过去,把太太一巴掌打倒在沙发上,并盛怒地说:“婚前看你伶牙俐齿,没想到婚后你说话竟然是这么尖酸刻薄,我看你是不想活了!”陆战队出身的王先生又顺脚踢她两下,未料王太太也抓住他的小腿,狠狠地咬他一口。不久,两人协议离婚。王太太感叹说:“原来以为他结实的臂膀,厚厚的胸膛,是我终身的依靠,没想到两人气起来口不择言,他就拳打脚踢,一手抓,一手揍,打起来好痛哦!嫁人最好不要嫁给太壮的男人!”王先生也回忆道:“唉,娶妻娶德,婚前要擦亮眼,聪明些,不要娶个说话尖酸刻薄,时时带刺来戳你的女人,否则你就倒一辈子霉!”

孙子曰:“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西方亦有谚语:“舌者,杀人之利器也。”可见,“祸从口出”,说的一点不假。那又该怎么办呢?多积点口德吧!

如何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

在古人“思然后言,人不厌其言”的名训之外,若能适时“给别人制造讲话的机会”,则一定更受欢迎。

常言道:“言多必失,谨出言,慢开口”;“会说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除此之外,倘若能适时“给别人制造讲话的机会”,则一定更受欢迎。怀着一颗兴奋的心,小张与同事们一起组团到外地做业务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飞机或小巴士,总是听到其公司的王副经理不断地高谈阔论,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许多团员私底下都相视而笑,无奈地摇头说:“这次碰上王副经理,完了,真够惨!”到了北京,拜会有关单位时,轮到王副经理做简报,只见他站在大众面前却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讲不出像样的业务简报。小张也曾与一公关公司女总经理洽谈业务。这女总经理长得蛮漂亮,业务亦是做得响当当,经常是海峡两岸跑,可是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小张虽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是如何蓬勃,小张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30分钟后,小张终于鼓起勇气对这女总经理说:“对不起,待会儿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多言是祸,少言是福”、“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但是许多人仍然有“话多”的毛病;出国旅行、婚丧喜庆、办公室内……都有“话多之士”,喧嚣嘈杂,令人厌恶。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指出简单的三原则,使人们的说话更“文雅”——“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让人觉得友善。”

话多的人,常求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话讲得太多,长了“声带结”,还到处求医呢!

如何杜绝“耻笑讥讽”的毛病

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被打得鼻青脸肿、被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起“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

您知道吗?一家三口灭门血案,竟是因为凶手受不了被他人耻笑、讥讽而大开杀戒。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台北县土城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生意人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辞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其实,因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在国外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注意的一点。总之,恶意的嘲讽与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但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游戏。

追问为何要止于私事

人们似乎常常“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以致陷入口舌场中、是非海里。有人说:“越少思想的人,说话越多”,好像有其道理。

有些人喜欢多管闲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爱追问到底,有时可能是基于善意的关怀,有时却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适度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长,则令人厌烦。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了,曹先生的答案一律是——“2008年,我大概就会结婚。”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然而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曹先生父母真的问他,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最近问他“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他烦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你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他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结不结婚呢?系里的学生对主任还没结婚,也颇为关心,虽然他们不敢直接问他“怎么还不结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来表达“关怀之意”。有一天,系里布告栏上出现一份大海报,上面写着“诚征师母一名”斗大字体,另外还有“师母”的待遇与条件:“一、月收入数十万,二、工作轻松,三、免经验,四、男女不拘!”

呵,“免经验”当然好啦,但竟强调“男女不拘”,难怪没有人来“应征”。

学生的调皮“创意”,令人觉得十分可爱、好玩又有趣,本来“口语传播系”的学生就应该活泼、敢表达;但是假如有人经常唠叨地问:“怎么还不结婚”,就叫人生厌。古人云:“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尤其是有关别人“结不结婚”的私事时,过分的关心、多言,总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所以西方人说:“与人交谈,犹如弹琴弦一般,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便要把弦按住,使它停止振动、发声。”

如何准备勇气和信心

建立必要的勇气,树立必要的自信心,是克服说话者胆怯心理的关键,是提高说话信心与魅力的第一步。

有的人在家里说话泰然自若,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可一到众人面前说话就期期艾艾,惶惶恐恐,好像连嘴巴也不听使唤,手也不知怎么放。其实不过换了个环境而已。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可谓世界著名演说家,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情况。下面是他的同时代人对他的一段回忆:“他好像是不知所措,很吃力地去使自己适合情景,在过分忧虑和过敏的感觉中挣扎片刻,因而更使他难堪了。这时,我很同情他,他开始讲话,声音尖锐难听,古怪的姿态,黄皱的面孔,疑虑的动作,好像一切都在与他为难似的,好在这仅仅是一会儿而已。不久,他镇定了,他的才能也开始了。”

这段回忆说明,初登讲坛的人总不免会有一个由恐惧到镇定的过程。

跟众人说话与跟家人说话有什么不同呢?无非是跟众人说话,场面大些,生人多些。面对这种场面,说话人内心往往会产生胆怯的心理,怕讲得不好被人耻笑,怕讲错了要负责任……诸如此类的压力,都会造成说话者的恐惧心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威根也是广受欢迎的演说家,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后也有一段如何克服恐惧的生命历程。多年后,他在写下这段经历时,提到他的高中时代,如何一想到要上台致词5分钟就寝食难安的情景:“随着那致命的一日步步逼近,我几乎吓病了。每次一想到这恐怖的事,我就头晕目眩,两颊发热,必须躲到教室的后面,把脸贴在冰凉的墙上,希望冷却那烫人的脸颊。一直到上大学,老毛病还是没改。有一次,我仔细地牢记了一篇演讲词的开端:‘亚当斯和杰佛逊不要重现。’当我面对台下一张张仰起的脸孔时,我的头又开始晕了,晕得我自己不知置身何处。我努力想要说出第一句话,结果说成‘亚当斯和杰佛逊已经去世’,然后我就说不下去了,所以我就低头一鞠躬,在掌声中沉重地回到我的座位。接着主席起立说:‘哦,艾伯特,我们很遗憾听到这个悲哀的消息,不过我想我们会节哀顺变的。’一语未终,可以想象全班的哄堂大笑,当时地底如果有个洞,我就会钻进去,一辈子再也不出来了。”

这些历史上的巨匠尚且如此,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希望自己一鸣惊人,从娘胎里掉下来就是演说家。鲁迅先生早就告诫我们:不论怎样的天才,生下来第一声仍然是哭,而不是一首诗。想想这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相反,那种从未对公众讲过话的人,一上场便镇定自若,谈吐自如,倒是令人奇怪不已,甚至难以置信。

既然我们承认,紧张、恐惧心理是初学说话者和演讲老手都会碰到的问题。那么,下一步就应该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克服它了。

怎样克服紧张、恐惧心理,罗马大将凯撒当年统帅雄师渡海踏上英国土地,使他的军队百战百胜的方法,值得借鉴。当时,凯撒命令全军站在杜弗海的悬崖上,俯瞰200英尺以下汹涌的巨浪。士兵们发现来时乘坐的船只已被大火烧毁,这正意味着完全断了退路,惟一求生的办法只有努力向前征服敌人,打败敌人。士兵们建立起了必胜的决心,结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凯撒的这次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军队最大限度地拿出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同样道理,要克服自己紧张、恐惧说话的不健康心理,也很需要这种勇气和自信心。

第二讲 如何与陌生人一见如故

一个人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陌生人说话的能力和方式。一个人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容不迫地和陌生人侃侃而谈,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如何与陌生人“一见如故”

尽量自然一点地说话,即使他不理睬你,你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耸耸肩走开。但通常的情况是,你越自然,陌生人就会感到你越熟悉,这不就达到“一见如故”的目的了吗?

许多人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与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却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这里,以到一个陌生人家去拜会为例。如果有条件,首先应当对拜会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对方一些情况,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当你走进陌生人住所时,你可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都可以推断主人的兴趣所在,甚至室内某些物品会牵引起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线索,不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侧面吗?当你抓到一些线索后,就不难找到开场白。如果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到欢迎的。应当注意的是,有些人你虽然不喜欢,但必须学会与他们谈话。当然,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做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缩小这种距离,使双方容易接近。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说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有一定年纪的,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纵深发展。

有人认为见面谈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则田里的稻苗旱死了。”而另一个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全给泡汤了。”

你不是也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分析两人的兴趣、性格吗?退一步说,光是敷衍性的话,在熟人中意义不大,但对与陌生人的交际还是有作用的。

如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要尽量避免,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在与人聚会时,常常会碰到请教姓名的事,“请问你尊姓大名。”你要牢牢记住对方的姓名,对方说出姓名之后,你应立即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当你碰到一个可能已经忘记了的人,你可以表示抱歉,“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您?”也可以说半句“您是——”,“我们好像——”,意思是想请对方主动补充回答,如果对方老练他会自然地接下去。

与陌生人搭话为何不宜话多

在与别人交谈之前,先想想你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选择一种最好的应对技巧。

初见陌生人往往会比较紧张,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所以常常会说个没完没了,不让别人有机会插嘴。要是你发现自己口若悬河时,就赶紧闭嘴。要想获得积极的光环效应,自己滔滔不绝和打断别人的谈话都不是办法,所以尽可能别这么做。俗话说:“言多必失。”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因言词不当,或出语过直,使谈话对象之间出现尴尬甚至不愉快的局面。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就在于要善于运用婉言。所谓婉言,即从善意出发,对非我观点的人和事物作出正确又不产生刺激效果的评述。生活当中所有非原则性问题,都可以用婉言表述。其效果既可消除怨怒,促进尊重,又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好气氛,还可以改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与人交谈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正面回答的话题,完全回避会让人觉得你“滑头”或缺乏主见……掌握一些应对技巧是相当重要的。(1)回避焦点法:即当你要回答好与坏时,你可以避开正面回答,而从侧面婉转说出你的意见。(2)褒贬倒置法:即把批评性的话以表扬长处的形式表达出来。(3)模糊主旨法: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当自己意见与他人不同且没有必要引起争论时,可以含糊其辞,一带而过。(4)扬长抑短法:闲谈之中,对周围的人宜褒扬莫贬低。(5)求同存异法:多找共同点,以其尽可能多的共鸣,同时也适当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使人际关系既亲切又有发展的余地。(6)转换生成法:在明显相异的观点、意见与气氛中,设身处地理解、谅解对方,由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7)自我批评法: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无须高姿态,由自我批评进而达到相互谅解直到沟通感情。(8)婉言期待法:对方的现状也许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婉言说出你的向往与期待,鼓励对方共同努力,争取达到理想境界。

快速“套近乎”有哪些诀窍

“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你不得不与陌生人交谈,又不想浪费生命,那么就不妨试试这16种诀窍。

快速“套近乎”往往让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彼此的陌生感,若想达到最佳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加深给对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和减肥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宠物等,即使自己不太了解别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这样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2)多说平常的语言。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作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3)避免否定对方的行为。初次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场合,对方往往不能冷静地听取意见、建议并加以判断,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同时,初次见面的对象有时也会恐惧他人提出细微的问题来否定其观点,因此,初见面应当尽量避免有否定对方的行为出现,这样才能造成紧密的人际关系。(4)了解对方所期待的评价。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加以改变,因此只能各自持有一种幻想中的形象,或期待中的盼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提拔的人期待实现的一天。(5)注意自己的表情。人的心灵深处的想法,都会形诸于外,在表情上显露无遗。一般人在到达约会场所时,往往只检查领带正不正、头发乱不乱等问题,却忽略了“表情”的重要性。如想留给初次见面的人一个好印象,不妨照照镜子,谨慎地检查一下自己的脸部表情是否和平常不一样,过分紧张的话,最好先对着镜中的自己傻笑一番。(6)留给对方无意识的动作。初次见面的场合中,如果有一方想结束话题,往往会有看手表等对方不易察觉的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你看到交谈的对方突然焦躁地看着手表,或者望着天空询问现在的时刻,就应该早结束话题,让对方明了你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人。你清楚并尊重他的想法,必能留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印象。(7)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任何人都有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定使他心喜,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他的关系也会融洽起来。(8)坐在对方的身边。面对面与陌生人谈话,确实很紧张,如果坐在对方的身边,自然会比较自在,既不用一直凝视对方,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紧张感,而且会很快亲近起来。(9)找机会接近对方的身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身体周围设定一个势力范围,一般只允许特别亲密的人侵入。如果你侵入了,就会产生与对方有亲密人际关系的错觉。比如,推销员往往一边说话一边若无其事地移动位置,直到坐在客户的身旁,好感顿生。因此,若想早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必须找机会去接近对方的势力范围。(10)以笑声支援对方。做个忠实的听众,适时的反应情绪,可以使对方摒弃陌生感、紧张感,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尤其要发挥笑的作用,即使对方说的笑话并不很好笑,也应以笑声支援,产生的效果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双方同时笑起来,无形之中产生了亲密友人一样的气氛。(11)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任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比如,同一故乡或同一母校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因同伴意识、同族意识而亲密地联结在一起,同乡会、校友会的产生正是如此。若是女性,也常因血型、爱好相同产生共鸣。(12)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13)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不论做任何事情,事先征求对方的意见,都是尊重对方的表示。在处理某一件事中,身份最高的人握有当时的选择权,将选择权让给对方,也就是尊重对方的表示。而且,不论是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决不会因此不高兴或不耐烦。(14)记住对方“特别的日子”。当你得知对方的结婚纪念日、生日时,要一一记下来,到了那天,打电话以示祝贺,虽然只是一个电话,给予对方的印象却很强烈。尤其是本人都常忘记的纪念日,一旦由他人提起,心中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15)选择让对方家人高兴的礼物。俗话说:“射将先射马”,馈赠礼物时,与其选择对方喜欢的礼物,倒不如选择其家人喜欢的礼物。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礼物给对方的妻子,她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而收到礼物的孩子们更会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你将得到全家人对你的欢迎。(16)直呼对方的名字。我们都习惯在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才只称呼名字。连名带姓地呼叫对方,表示不想与他人太过亲密的心理,所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可以缩短心理的距离,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与陌生人不敢开口

俗话说“沉默是金”“金口难开”,只有自己开口讲出的是金,你才能引出别人的“金”来。

社交中的沉默有两种,一种是对社交有益的沉默;一种是对社交有害的沉默。对前一种沉默我们应学会使用和理解,对后一种沉默则应努力避免和打破。虽说没有什么打破沉默的诀窍,但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社交习惯和心理,还是有些常用方法的。

打破沉默局面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实原因。如张三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愿说话,你却以为张三对你说话的主题没有兴趣,于是转换话题想打破对方的沉默状态,那肯定是难以奏效的。二是在打破沉默的过程中,不要给对方以压迫感。只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给双方带来语言沟通的热情和感受到社交的乐趣。

如,你的朋友第一次参加某社团的集体活动,会拘谨而沉默寡言,这时你可主动向他介绍有关的情况,并引见诸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你的朋友不知不觉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

打破沉默局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把架子放下来

如果是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了对方的沉默,则主要应从完善自己的个性着手,在社交场合中主动些、热情些、随和些。

如果是自己太自负,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培养谦虚谨慎的品德,多想想自己的短处,在社交场合中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并真诚地表示向对方学习。

如果是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应适可而止,并主动征求对方的看法和意见,让对方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作单方面的“说教”,而应让人觉得彼此在进行双向沟通,让对方产生你很重视他的观点的印象,引起他的交谈欲望,从而使谈话不致陷于沉默之中。(2)谈别人得意的事

如果对方流露出对此话题不感兴趣而不想开口的情绪,那最好是马上转移话题,选择对方乐于谈论的事情进行交谈,或故意创造机会让对方自己转移话题。

如果对方事先没有准备,对此话题有兴趣但又不知从何谈起,那么应以简明的、富有启发性的交谈来开阔对方的视野,活跃对方的思想,从而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消除沉默。

如果对方自我防卫的意识太重,不轻易开口,那么,就要努力创造非正式的交谈气氛,支持和鼓励对方无顾忌地坦率地交谈,不马上反驳对方的观点,对其一些合理的看法给予赞许,促其进入交谈。

如果对方过于谦让而造成了沉默,则要增强交谈的竞争气氛,用热烈、紧张而有趣的谈话激发沉默者进入交谈。(3)多谈共同点

如果是因为双方互不了解,不知谈什么得体,那么就应当主动作自我介绍,并使交谈涉及尽可能广泛的领域,从中发现双方的共同话题。

如果因双方过去曾经发生的摩擦或隔阂而造成了沉默,那么就应该高姿态,求大同存小异,或者干脆把过去的隔阂抛在脑后,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热情地与之攀谈,增强信任和友善的气氛。

如果是刚刚发生了争论而出现了沉默,那么就应当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些无分歧的问题;如果局势太僵,则可暗示在场的第三者出面积极调解,打破沉默。(4)找合适的地方说话

如果对方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他发表意见,那么可以换个环境,也许他就愿意敞开思想来。如果对方认为环境中的个别因素妨碍了交谈,在可能条件下,可以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使对方积极地参与交谈。

第三讲 如何快速打破僵局

与人交往时,难免会有僵局产生,如何轻松地打破僵局,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令很多人头痛的事。金口才喻理于事,把相关技巧加以阐述。

如何机智巧妙弥补失言

这一招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学会,不过,试一试又何妨呢?

话没说好,让人难堪,又必须立即改正,可以靠聪明和才智把话再加以补充说明或者再巧妙地阐释一下话的特定含义,使其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同志和一群外国记者谈话,说共产党一定会打败国民党,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因为有上帝的保佑。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同志的话到这就不再往下说了,不少记者一时大惑不解:共产党是不信上帝的呀?可现在……至此,谈话就要结束,可是如果就这样结束,肯定会给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造成不太好的影响,在会的周恩来同志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即巧妙地补上一句:“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四万万人民大众。”这一下使人们疑窦顿开,连连夸奖说得有理,说得妙。

周恩来总理的这一句妙语,化解了尴尬局面,消除了不好的影响,可以说是柳暗花明。

如何对平常问题,作不平常解释

“不平常”往往是钦佩与赞赏的孪生姊妹。因为惟有不平常的人才能做出不平常的举动,当然,不平常不等于不正常。

巧释法除了具有反驳的功能外,还能够帮助自己解脱窘境,请看下面的例子:某大学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什么?”一个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她恰好把三者说颠倒了,引起了哄堂大笑。这位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何为‘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这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好一个“新三纲”!她的话音刚落,大家为这位同学的应变能力热烈鼓掌。

这个女学生可能由于紧张,把“三纲”答错了,但是,她后来对自己“新三纲”的注释是非常巧妙的,使她不但摆脱了窘境,而且赢得了听众。

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情感升华法要求运用的人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别出心裁的见解,因而并非人人都能运用。

生活中,由于事物的复杂多变性和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及思想的深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感升华法则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当自己被尴尬的事情缠住后,尽力赋予这一事物以高尚的情感和积极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不仅能使自己从尴尬局面脱身,还能在形象塑造上添上光彩的一笔。60年代,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民僧众向陈毅赠献佛像,立时万众瞩目。陈毅高高兴兴地双手接过佛像,大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引得笑声如雷。

在上述那种外交场合,陈老总如果不接受佛像,势必要伤害对方的感情,影响双方的关系。但如果毫无表示的接受,就可能被人歪曲为信仰马列的共产党员不再坚持无神论的原则。陈老总高明之处在于改变了接受佛像这一行为的宗教色彩,同时还赋予其积极意义,十分洒脱地摆脱了窘境,显示了自己的高超的外交艺术。

如何利用模糊语言巧妙脱身

模糊语言的功能即“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你说怎样就怎样,多好!

在辩论和交际中,如果遇到窘境,可以利用模糊语言,机智而巧妙地摆脱出来。

不过,模糊语言虽然具有“委婉”的特点,但由于缺少准确性,也容易为人们带来许多麻烦。在一些场合需要我们仔细辨认,从而明确是非。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三个读书人上京赶考,路过一处高山,听说山上住着一位“半仙”,能推算出一个人的功名利禄,于是三人便上山求教。听了三人说明来意,“半仙”紧闭双眼,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三人不解其意,请示解释,“半仙”摇了摇头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三人无奈,只好下山而去。徒弟悄悄问“半仙”:“师父,你对三人只伸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傻瓜,这个窍门还不懂!他们一共三个人,将来如果有一个考中,那一个指头就代表考中的那一个;有两个考中,就表示有一个考不中;如果都没考中,这一个指头就表示一齐落榜了。”“半仙”的一个指头代表三种意思,可谓“模糊”。它之所以能够服人,并且得到一个“半仙”的绰号,也许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运用类似“找着丢不了,丢了找不着”的模糊语言。

可见,模糊语言具有双重功能,虽然它给我们明辨是非造成一定的障碍,而且一旦为论敌所运用,我们就很难辩驳。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特定场合,模糊语言用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也能够为我所用,令论敌陷入“迷魂阵”。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为模糊而模糊,故弄玄虚,那样会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混乱的泥坑之中。

如何因势利导

当你看完这则小故事时,难道不会拍案叫绝吗?难道不想向这位姓吴的老师鞠躬吗?

这种方法要求面对难堪,煞有介事,顺藤摸瓜,因势利导,用委婉含蓄的语言使难堪自然而然地消失。有位姓吴的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他给素有“少林俗家弟子”之称的“疯狂四班”上第一堂课。这一班全是男生,鬼点子特别多,专爱变着法子为难老师。一进教室,他就觉得气氛不正常,正想开始讲课时,忽然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吴××老师之墓”。对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个奇耻大辱。再看台下,有几个学生正挤眉弄眼,像是在嘲笑他。一定是他们干的!他气愤极了,但他没有发作,也没有退缩,而是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块“灵牌”,一本正经地放到黑板前又恭恭敬敬地在旁边竖起一支粉笔,然后转过身,轻轻地、缓缓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全体起立!”等大家都站起来,他又说:“让咱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吴××同志的不幸表示最衷心的哀悼。现在,我提议,全体默哀一分钟!”以往有好几个老师面对类似情况,不是在班上大发雷霆,便是夹起书本扭头就走。他的这一举动使同学们大吃一惊,个个面面相觑,不再挤眉弄眼和偷偷嗤笑。接下来,他又故作吃惊地问:“吴××是谁呀?”听了这话,同学们都睁大眼睛惶惑地望着他。他指指自己的鼻梁说:“吴××者,台上新任语文老师是也。他没想到你们这样敬重他,还给他立了‘灵牌’,他在九泉之下得到消息很快就起死回生了,现在他就站在你们面前给你们道谢!”说完,他还真的向全体学生深深鞠了一躬。这一下,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笑声是那么甜美,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歉意。他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摆脱了难堪。

试想,倘若这位吴老师采用以暴制暴的方法,还能换来同学们的歉意和敬意吗?显然不可能。

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由父亲变儿子却能赢得观众的掌声,这都是智慧的功劳。正所谓急中生智吧。

这里栈道借用作转机修栈道之说,当失误造成难堪时,将错就错,错中设下转机,暂时体面脱身,创造一个暗中纠正失误的机会从而使难堪得以解除。有个演员演“鲁肃”,上场时匆忙间忘了带胡子,他踏着锣鼓的节奏,走了过场,来到“周瑜”面前,“周瑜”大吃一惊,但他还是按原台词问了一句“你是何人?”“鲁肃”照例一摸胡子,糟了,没戴!但他并没有惊惶失措,而是灵机一动,把原词“我是鲁肃”改成了“我是鲁肃的儿子”,“周瑜”也将计就计,说:“大胆!你小小年纪想来诳我,这还了得,快快回去唤你父亲上来!”“鲁肃”心领神会道:“遵命!”就这样,他又从从容容地回去叫他的“父亲”上场了,其实他是回去戴胡子了。这样,他们赢得了台下本来要喝倒彩的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这一段中“我是鲁肃的儿子”,“快快回去唤你父亲上来”就是设下的转机,有了它,“鲁肃”才得以顺利地下台戴胡子。

急中生智,化困境为顺境,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最高境界。

如何侧面运用对方的思路

运用“顺水推舟法”时要注意的是;当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时,千万要考虑仔细,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顺水推舟,有时多费口舌还是必要的。只有当自己有十分的把握,能够利用对方的言语“漏洞”时,才可借机调侃嘲讽一番。

在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一时讲不清、说不明的。当对方利用这一类问题来设置圈套时,置之不理自然不行,但作详细的解释或过度的反应也会使自己被动。而顺水推舟法则是顺着对方的言语和思路,或作巧妙的闪避,或作荒谬的夸饰,在不正面反驳对方言语的同时,却迂回曲折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定了对方的发难。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这一提问针对蒙博托是否廉洁而来,是极其严肃、敏感和易动感情的问题,回答不妥,就会陷入尴尬。蒙博托听后长时间哈哈大笑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吗?”

蒙博托不从正面否定或解释说明入手,而是举了一个更大数字的例子,以此来表明记者提问的荒唐,间接地否定了提问。

如何以褒扬对方来缓解难堪

对于与自己为难的人,你要让他比你更感为难,你以后的日子才能太平。

这种方法对对方的发难先是默认并按照发难者的旨意付出些行动,只是到后来再用暗含陡然逆转意味的语言轻轻一点,顺理成章地在“褒扬”对方的幌子下使对方陷入跟自己相同甚至比自己更难堪的境地,从而使自己的难堪得以缓解或解脱。张乐平有一幅出名的漫画《三毛叫妈》,画的是一个贵妇人牵着条哈巴狗碰见了三毛,那妇人调笑三毛说只要三毛叫她的哈巴狗几声“爸”,她就给三毛三十块大洋。这真是极大的人格侮辱,可是聪明的三毛很快就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如数地叫了那狗几声“爸”,那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只好如数把大洋给了三毛,三毛接过钱,不无感激地说:“谢谢您,妈!”这一下,就使那原本高高在上的对方陷入了比自己更难堪的窘境,而自己的机智、幽默又得以显露出来。

三毛人虽小,却也是机灵透顶,不甘于受人侮辱,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回应对手,达到缓解难堪的目的。

第四讲 如何巧妙说“不”

很多时候,回答的选词只能是“Yes”或“No”,二者必选其一,很多人非常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说“不”并不难,拒绝有术,金口才说“不”好轻松!

如何用既定格式,拒绝细无声

在社交中,有时不冷不热真不失为拒绝别人的最好办法。

在日本,每年到了公司补员招考的时候,使各公司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发不录取通知。各公司考虑到,前来报考的人至少是对本公司信任,有好感,因而本公司要对报考者表示心意,不能冷淡对待。但是,不能录取就是不能录取,必须表白得很清楚,以避免对方抱有幻想。如果报考者抱着无法实现的希望,产生再试一次的心理,打电话来或直接前来要求面谈,那不就很糟糕吗?

因此,许多公司的人事部门,寄出去的不录取通知一般都是用印刷好的书信,内容都是老一套的话。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是有根据的。因为老一套的话,一方面很有礼貌地表示尊重对方,用礼貌的言词回报应征者的好意,另一方面却以公事公办的明确态度,紧紧封闭了报考者可能产生的任何期待或遐想的余地。

反之,有些不录取通知,或者冷冰冰的,给人以不快的感觉,或者热乎乎的,使对方产生亲密感,以致抱着期待的心理。比如:“此次本公司招收职员承蒙应征,非常感谢。经慎重审议,决定不能录用,非常遗憾,特此通知。敬祝健安。”“此次本公司征募考试,您不及格,特此通知。”“此次本公司招收职员,承立即前来应征,非常感谢。您的成绩相当好,不过,这次暂不予录用,很为惋惜。他日可能还有机会,务请见谅。”

上面三种不录取通知,措词不同,差异很大。第二种太冷淡,第三种用“成绩相当好”、“很为惋惜”、“可能还有机会”等感情化的词太多,容易引发对方再试一试的心理。第一种用了“慎重审议”、“非常遗憾”、“健安”等老一套的词语,既明白地拒绝了对方,又不致使对方不快或抱有幻想。这种方法,不限于用于发不录取通知,其实,在任何场合要说“不”时,同样也适用。

如何借用对方的逻辑,顺藤摸瓜

借用对方的逻辑,顺藤摸瓜看你往哪逃!

借用对方的逻辑,顺势而为,往往能水到渠成。有个公司要请一位专家接受一项任务,但是那位专家手头上有许多工作,如果按一般情形,他是不能接受的。不过,他又很熟悉那项工作,也很有兴趣,因此他拒绝接受的理由只用了两个字“太忙”。但没有想到公司的经办人员很厉害,他听完专家拒绝的理由之后,便客气地说道:“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拜托先生啊。”听了这句话,那位专家顿时哑口无言了。他想:是不是自己说的对这项工作有兴趣的话,被他们过分重视了,因此便再次强调说:“不,我虽然对这项工作有兴趣,但还有别的工作,我实在太忙……”不料,公司经办人员却这样回答说:“正因为先生很忙,所以我们才认为先生能很快把这项工作办好,能者多劳嘛!我们一向不去拜托那些并不忙碌的先生。”

这虽然是一种巧妙的恭维话,但却使那位专家失去了反驳的依据,结果终于不能不把任务接受下来。

这个说“是”的例子,其实,也适用于说“不”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电影公司“大映”的社长永田雅一,反对政府以战时体制为由,把原来的五家电影公司裁减为两家,他主张保留三家。他说:“政府承认营利法人”。因为是营利法人,所以三家公司比两家公司在经营上更为有利,更能促进相互进步。正因为现在是战时体制,国民如果没有适度的娱乐,也无从产生全民战争的热情。

这就是借用对方的逻辑,坚持反对意见的例子。

如何在爱莫能助时说“不”

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方如果聪明的话,他应懂得这一道理,否则即便拒绝他,也没什么好内疚的。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因为失恋而自杀。失过恋的人都能理解维特当时的心情,当然,并不是所有失恋的人都会自杀。失恋后的大多数人,尽管心灵受到了创伤,但不久这创伤是会平复的。在平复过程中,多半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幸亏没有和那样的女人结婚”,“她果真是高不可攀的”等等,用以安慰自己。但很明显,这时的任何理由,都不是怎么重要了。

这是心理学上所谓“合理化”的机能。它是防卫机能的一种,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它想吃葡萄,又吃不到,只好对自己说:“那葡萄太酸了。”这是典型的合理化的例子。所谓合理化,就是把自己的能力不足,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其他事物上,这样,即使失恋了,也可以防止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

利用这种合理化的机能,可以把对方遭到拒绝时的不愉快的感觉擦掉。

为此,要让前来拜访的对方,把话讲完。让对方感到他已把你逼到了尽头。这时,你既有必要表现出已被对方的热忱所打动,又必须保留作决定性答复的余地。经过几次交谈之后,说:“经过一番考虑,还是不便接受,实在对不起。”从而拒绝对方。

这种办法,使对方有一种满足感:我已尽力而为了。他不免会想:我这么努力了,我还有什么责任?并自然不会把责任推给拒绝的一方:“那位老兄不是不帮忙,是帮不了忙。”有了这种理由做借口,被拒绝后的不愉快,也就会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如同有些失恋的男人对女人永远有好感一样,你也可以在拒绝对方后仍让对方对你抱有好的印象。

如何表明尽力而为之意

如果你实在力不从心,干脆让对方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定要将我找?可能别人比我更适合你呢!

当你的亲友托你办事没有办成,或者你要拒绝他们什么要求的时候,你要设法让对方得到某种补偿,用以表示你的诚意。这种补偿,对对方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心理上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人际关系研究者德尔·卡内基介绍过这样的例子:他有一个朋友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一次为了拒绝朋友的演讲邀请,采用了下面的方法。首先,实话实说:“很遗憾,我的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紧接着,推荐别的演讲者,并说,“这位先生说不定是更适合的人选哩。”

这种拒绝的方法,至少有三个优点:

第一,说了“不”之后,马上给予“补偿”,使本来因被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失望的感觉得到补偿,把对方的关心引导到那个第三者身上去。这时,你如果能详细介绍有关那人的情况,效果会更好,比如推荐演讲代替者时,要将其姓名、通讯地址、联系人,以及他的专长等,逐一告诉对方。

第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拒绝,始终体现了协助的姿态,让对方了解了你的诚意。第三,这表示受托的一方确实因为忙,离不开,以致设法用补偿的方法来表示拒绝……因此说“不”的理由更加充分有力。

当然,如果还能设法使对方相信,经你补偿之后,他现在所获得的比原来要求获得的更为满意,那么,拒绝了原来的要求,反而可以使对方高兴。但要注意,倘若这时你是在推荐代替者,绝不可以过分自谦。这一点很重要。假如你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才是。”这话很容易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你一定要始终强调,你有心协助,但现在实在是分身无术,力不从心。

补偿的办法,当然不一定只此一种,还有很多其他方式。你由此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协助于人,而你却没有协助呢?

如何预先表明否定的自我态度

“老好人”好的往往是别人,而一个人绝不可能永远保持“老好人”的形象,所以,有时候啊,“酷”一点又何妨?

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觉得他好。其实,别人的评价,却因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同而有差别。比如,你对于张三来说是个冷淡的人,但在李四印象里你却是一个热情的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正如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吉尔所说的:“人们并不是终年都把自己的形象留给别人。站在舞台上和不站在舞台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舞台上,人们会意识到观众的眼光,很注意自己留给观众的印象。”不管品质如何,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却能给别人各种不同的形象。日本精神科医生奈田伊那田最近写的一本书《歪理学入门》,书中写他自己付出很多心血,为的是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形象——他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人。他举例说明,某杂志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被劫机者劫持的人质在精神上能支撑多长时间?他是这样回答的:“这个问题,有几十个小时吧。这实在很难回答。不过,你认为我知道?”“是的,所以我才打电话问你啊。”“有道理,有道理……这可叫人伤脑筋。”“为什么会伤脑筋?”“因为我担心,假如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一个不高明的精神科医生。”“不会。不过,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这种事吧?”“你看,你还是认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原来你真的不知道。”

把这种自我否定的形象应用到表示拒绝的场合时,你可能预先表现出你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只要给对方留下了你的否定性自我画像般的印象,也就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好,这就为说“不”创造了条件,最后,“不”也就比较容易说出口了。在不得不表示拒绝的场合,你如果给予别人肯定的自画像,这正是你非说“是”不可的第一步。奈田伊那田就是这样给予对方“歪理专家”的自画像,从而巧妙地击退了对方。

如何利用对方的下意识说“不”

“你母亲对你很失望,她在哭。”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竟能让一个罪恶滔天的人认了罪,这的确是真实的事情啊!

对于夫妻吵嘴总是逆来顺受的妻子,有一个绝妙的方法能使你简单地说出“不”来。那就是:“你母亲不是说过不能这样做吗?”抬出一位让对方不敢顶撞的第三者说“不”。据精神分析学的说法,每一个人的精神内部,都存在着超自我(Super ego)——能对自己的自我赋予禁止或向往的道德机能。比如,父母对儿女而言,是超自我的存在。当幼儿做错什么事时,双亲会责骂说“不行”。然而,随着幼儿的成长,即使未被直接责骂,“不行”也会经常以一种心理机能来支配他,所以,一旦被这种心理说了“不”,他就无力反抗了。在日本,曾因连续强奸、杀人的案件而轰动一时的大久保清,据说,他后来之所以招认,是由于警方一再提到了他的母亲:“你母亲对你很失望,她在哭。”就是“超自我”在起了作用。

除了上述双亲之外,还有良心等等。

如何借众人之口巧回绝

旁人都这么说,你可不能怪我了吧!

假定你的科长派你办一件事,你本想说“不”,但又很难开口。这时,你可以拜托两位同事,陪你一道去科长那里。

这种三人战术,决非倚众仗势,而是靠集体来掩饰自己,借用众人之口说出自己的“不”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战。

首先,让事先约定的赞成和反对的两位同事,在科长面前展开争论。当辩论几将结束时,你可以来一句“原来如此,那恐怕很难办了!”不着边际地投向反对者一方去。仅只如此,你就可以不必直接向科长说“不”,而表明了自己的“不”。

这样做等于是造成了这么一个印象:互相经过一番辩论,绞尽了脑汁,多数的结论是“不”,这样,包括科长在内的在座的全体成员,谁都不会感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感情。由于是三人关系,即使意见对立,也经常是二比一,“不”的意见本身也可以多数的方式表现出来,显得比较温和。

但如果仅是你和科长两个人面对面,事情的进展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俗话说:“两人旅行是不睦之本”,两人相处,意见的一致与不一致都会显得两相对立,而且集体的总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被忽略。

这种心理运用,其实就是基于心理学的集团行动理论。在心理学上,把两人的集体叫做diad(一对一),把三人的集体叫做triad(三合一),而在两人集体的情况下,看上去很少表明一致或不一致,实际这种关系不知什么时候会破裂。因此,彼此间的关系安定性极小。然而,在三人集团中,彼此的关系常会是二比一,即使对某一个意见表明了赞同与否,也是多数意见的形态,很少有“对立破坏了关系”的危险性,所以“安定度极高”。这三者的关系,不是“支配两者”或“介入两者中间”,就是“被两者支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先让两个人辩论,自己则装做“被两者支配”的样子。接着,“介入两者中间”去支持否定的一方,最后,以总的意见得出否定的结论,从而“支配两者”。

这种方法,不只限于三人集体,五人、七人的奇数集体也可以应用。让大家进行辩论,自己则逐渐加入反对者的一边。这样会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尊重全体成员的意见,只当越辩越深入时,你才转到反对者一方。并非你个人存心反对什么。

第五讲 如何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会说话就得学会赞美,千万别让“赞美”的花儿荒废旷野。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除了白痴之外,谁都视赞美为珍宝!

如何在赞美之前洞察人心

不要以为好话人人都会讲,“马屁”拍在马腿上的话,只会自讨没趣!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除去其中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消极因素,“看人说话”有其积极的意义,看什么人说什么样赞美的话,更会令我们在交往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1)什么样的山,你就唱什么样的歌

赞美别人,不单单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更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角色关系、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恭维、赞美对方。1889年,清廷任张之洞为湖北总督。新任伊始,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询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张之洞,不料席间谭继询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询说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这时位列末座的江夏知县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丞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俩人解了围,都抚掌大笑,并赏了陈树屏二十锭大银。

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这种赞赏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2)“拍马屁”别拍在马腿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关系不同,说话方式就不同,赞美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朋友可以真心诚意地夸他,对领导要含蓄适度地赞美,否则会认为是“拍马屁”,对爱人要甜言蜜语地称赞,对长辈要恭恭敬敬地讨好,对小孩可以和蔼可亲地夸奖他。

有一个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从小一起玩的苦朋友来向他求救。

一个见了朱元璋后说:“我王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某将军。”

朱元璋听后,心里十分高兴,就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另一位苦朋友听说此事以后,也想到朱元璋那里讨个一官半职。他见了朱元璋,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起来:“我王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煮熟,大家便抢了起来,结果罐子打破,撒了一地的豆子,汤泼在泥里。你只顾满地捡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叶子送到嘴里。叶子便在喉咙里,苦得厉害。幸亏我出了个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到肚里去……”朱元璋在大殿上听了这些不顾体面的话,不等说完就喊道:“推出去斩了!”两个穷朋友,叙述了同一件事,一个做了大官,一个丢了性命。归根到底是前者注意了角色关系,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前他们是一起玩耍的伙伴,但如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贫民,怎么能同日而语呢?在交流中我们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己与交谈对象是否存在关系。又要注意判断面对的几个交谈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要判断交谈对象如交谈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关系,只有准确、清楚地判断这些关系,才能使交谈进行通畅。(3)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来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福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也没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讲的确是真话,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跃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服务员的态度,常给顾客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