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断舍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13:12:14

点击下载

作者:(日)山下英子,贾耀平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事断舍离

家事断舍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家事断舍离作者:【日】山下英子译者:贾耀平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9-01ISBN:9787540493417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

其实我以前也总为家务活发愁

大家好,我是山下英子。

请问,你喜欢做家务吗?是不是也很会做家务?

别看我在演说中或出的书里常常提起“断舍离和家务”,说实话,我以前也做不好家务活。与那些来参加断舍离讨论会的听众聊天,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家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收拾来收拾去,家务活总是没完没了。●总后悔“没有认真搞家务”。●有开销记账本却看不见省出来的钱。●一直想完成的家务活总是被各种事情拖延。●每天因为家务活忙里忙外,没休息好,有压力。

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烦恼。因为我曾经也有相同的感受——做家务,真辛苦!

在某些以昭和初期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剧中人物总是感叹:“家务活,简直就是重体力活!”

与昭和时代相比,如今人们依靠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耗费在家务上的精力和时间省去了一大半,家务也轻松了不少。但是,家务依然是繁重的体力作业——“不得不做”的心理压力和“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

如果这项繁重的作业能变得轻松、愉快,那么我们就会省去很多烦恼,生活也会多一点阳光。让家务事变得轻松有趣

其实,90%的家务是保养管理的作业。

断舍离告诉我们,保养管理作业是有很大价值的。我以前一直认为“制造新东西”才算是有价值的事,其实,制造新东西固然重要,对制造出来的新东西进行“维护管理”“保养管理”同样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因此,那些从事街道清扫工作的人更应该受到尊敬,他们并不是什么“扫大街的”。而那些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也应该昂首挺胸地为自己的辛劳感到骄傲,因为家务,也就是保养保全工作,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想借这本书打破“家务很辛苦但有价值,家务有价值但很辛苦”的死循环。

家务=有用=有趣

这本书不是什么提高家务技能的手册,也不是什么灵修指南。

它的主旨是“让家务更轻松有趣”。

它的目的是把各种让人们觉得家务是繁重枯燥的重体力活的“想当然”彻底“断舍离”。在这里,我简单归纳和总结一下什么是断舍离。●断——切断庞杂的物品来路。●舍——舍弃不需要的物品。●离——在反复的断与舍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其实,断舍离就是指对自己和物品关系进行刨根问底的训练。提到断舍离,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舍弃”上,其实有些东西可以通过断舍离,重新找回来。[1]物品本身附带“三间”——手间、时间、空间。

从下图可以看出,物品周身一定会附着维护管理所需要的“精力”“时间”“空间”。

要实现家务的轻松有趣,第一步就需要扔东西。所谓的“收纳”,只是在“移动”东西,并不实际减轻或减少维护管理物品所需要的精力、时间和空间。

人们总认为花精力的事情很麻烦。丢掉多余的杂物会节省很多精力(手间),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恢复空间。我们重拾“三间”,其实就是重新找回生活的从容感。

很多人晚上下班回到家,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勉强做家务,特别是那些还带着孩子的职场妈妈。那么,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整理好家务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包括那些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他们不会每天待在家整理家务,都希望白天摆脱家务,做点其他事情。

首先,我们把工作日期间晚上的家务活叫作“晚家务”,然后再来说如何实现晚家务的轻松和有趣。本书将在第二章介绍如何做好以“我回来喽”开始的晚家务。相对于晚家务,从早上起床到出门上班这段时间做的就叫“早家务”。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早起,所以也不会奢求大家早起做家务。本书将在第三章介绍一些做早家务的关键点。这些早上进行的“关键”家务活会让你下班回家做家务更轻松。

工作日的“早家务”“晚家务”之后,就是周六、周日的家务。本书将在第四章的“周末家务”进行介绍。“周末家务”的主旨是“不要让家务占领周末”。如果把平时拖延累积的家务全部放在周末去处理的话,那么本应该好好休息的周末就全部被家务填满了,不利于身心休息。第四章将着重介绍如何在周末做家务才有意义。“家事断舍离”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断舍离,抛掉以往想当然的固化思维,用更少的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家务,让身体和心灵都放松下来。同时,我也想通过断舍离,让我和我的学员们能逃开“家务烦恼的怪圈”。

让我们跟着这本书一起努力练习吧!——山下英子[1]手间:日文汉字,意思为精力,下同。第一章“家务常识”断舍离常识1“收纳”无法收拾好家“收纳”会让家务更辛苦

下面我们来一件一件验证,到底以前那些想当然的家务常识是否正确。

家务的第一误区不是其他,而是“收纳”。

很多人会觉得东西摆得乱七八糟的房间,只要一收纳起来,立刻变得整洁了很多。

很多人一般都会用收纳箱、收纳盒把乱七八糟的零碎物件分门别类地摆放好。

但是,我敢说,收纳并没有解决问题。下面介绍一个案例,你会发现收纳让家务变得异常辛苦。

我应杂志社的“断舍离before after”的策划而探访这户人家。

这是个七口之家。三十多岁的爸爸妈妈带着五个孩子,最小的只是个婴儿。爸爸妈妈很辛苦,很伟大。

要养活这个家庭,首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生活必需品的事情。五个孩子都嗷嗷待哺,而且还得准备很多换洗的衣物,另外还需要更新一下玩具和学习用具。

因此,这些日常用品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和收拾。这位好客爱下厨的妈妈总是在塞满食物的大冰箱和大餐桌之间,专注地炒菜煮饭。她灵巧地从摆满料理器具的架子上拿起煮饭锅和平底锅,收纳柜的门前地板上直接(问题点)放着一个特大号的调味料瓶(大问题点),所以柜子门打不开。

打开冰箱后,表面的食材能看见,但是最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看不出来。所以,食物总是买重。为了确保随时不缺食材,妈妈总是不停地买买买。名为衣柜的“垃圾堆放场”

各个房间都带有收纳柜,每个柜子都塞得满满的。那些塞不进溢出来的杂物怎么处理呢?

就“扔”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

这就是名为衣柜的“垃圾场”。另外,楼梯下面不到1.6平方米的地方,各种不用的玩具、妈妈的手工作品、爸爸的爱好物、野餐用具等塞得满满当当。

一般的厨房垃圾或是废纸什么的会在指定日按时扔掉,但是碰见稍微大一点的垃圾,就怕麻烦,不想扔。首先,因为大型垃圾的处理方式是特定的,不能随便乱扔;其次,还要和大型垃圾清洁工联系,请人处理,说不定还要花钱。所以总是把这些东西直接放在24小时随时方便扔东西的“垃圾堆放场”。

但是,问题是很多时候“垃圾堆放场”里不全是“垃圾”,还混埋着一些有用的必需品。那又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垃圾堆”里做挖掘作业了。

当她把杂物全部搬到柜子里后,客厅就显得宽敞了不少,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客厅收拾得真干净。也就是说不再是什么垃圾场客厅,再加上客厅的墙壁上、柜子里都放着精致的摆件和垂下摇摆的装饰品,甚至能称得上时尚整洁的客厅。但真相是:这些“时尚用具”全都布满灰尘。因为被放在不方便清洁打扫的地方,所以落满灰尘。而且这位妈妈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么多的东西一个一个拿起来清扫、擦拭、刷洗。

她没有意识到越想通过“收纳”来解决家务,越是让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物品附带有维护管理所需要的精力、时间和空间。接下来从“意识层面”认识一下物品的构成。“物品意识”为什么会“想扔却扔不掉”?

从图中我们会发现家里最多的东西是忘却物。“忘却物”即那些我们连其存在都不知道的、无法想起的杂物。人总是很难想起看不见的东西,我们总是被这些忘却物夺去空间,夺去时间和精力。“执念物”即那些我们虽然能意识到其存在,却无法丢弃和处理的东西。像一些往昔的纪念品、亲手制作的小东西等我们常说的“想扔,扔不掉”的杂物。通常,我们并非很珍惜和喜欢这些杂物,只不过随处搁在家里,不去想如何处理罢了。换句话说,这些杂物属于上图中的A区和B区范围,是“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需要“扔”的杂物。

而“需要·合适·愉快”的物品即有价值,被我们所需要,让我们心情愉悦舒适的东西。即上图的C区,是需要保留的物品范围。

这个区域的物品:

是我们“要花时间,想花时间”而不是“被迫花时间”的物品。

是我们“想腾出地方安放”的物品。

是我们“想花精力,想维护管理”而不是“被迫花精力”的物品。

对于不同区域的东西,我们内心发出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忘却物”和“执念物”是内心所排斥的。“需要·合适·愉快”的物品是内心所期待的。前者让我们心灵衰败枯萎,后者则让我们心灵充盈丰润。后者让人与物品建立一种舒适愉快的良好关系。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区域划分不是绝对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需要·合适·愉快”的东西会逐渐变成“忘却物”或者“执念物”。物品和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分类则满足的“标签化收纳术”

我曾经也尝试过“收纳术”。

第一件事就是买收纳箱。

有了收纳箱,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放在箱子里。其他的不说,首先这些乱七八糟的杂物从视野中消失了。

结果,它们不仅从视野中消失了,也逐渐从脑海里消失了。

换句话说,所谓收纳,好像是收拾之后就可以坐视不管,置之不理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收纳是种忘却物催化剂。需要的收纳箱越来越多,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多,家里也就显得越来越狭窄拥挤。

收纳术的老师还教我们如何贴标签把物品分门别类。包括建立收纳隔间,粘贴便利贴区分杂物类别,等等。这些工作无一不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一旦开始贴标签,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把“贴标签”当作第一目标。

杂志上展示的完美收纳空间中,有五颜六色的调味料瓶整齐排列的置物架,有犹如图书馆一般系统严谨地摆放书籍的书架,还有按大小功能等分门别类收好的文具柜子,等等。看见这些彩页时,想必有人会感叹“真是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呀”。“做不好”是肯定的,只有那些每天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收纳达人,才能长期保持这种“杂志彩页水准”。不是专家做不到,只有收纳专业的人才能做得这么专业。但是对非收纳专业、每天工作事务繁忙的我们来说,这种“收纳”标准过高过难。就好像强迫一个从来没练过慢跑的人去跑全程马拉松一样,不切实际。

我想说的是:收纳,需要时间。收纳,需要空间。收纳,需要精力。

购买东西容易,维护保养很难。不注重管理和保养,就容易成为灰尘的温床。

最简单的是,家里没有那些需要贴标签、需要管理保养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把用过的东西按照标签放回原处的想法也是有问题的。假如不存在什么多余过剩的杂物,其他东西放在哪里就会一目了然。这就是断舍离。

人是一种能多省事就想多省事的生物,也是一种万事想要蜻蜓点水就直接了事的生物。从人的这种“懒”心理出发,不得不说所谓的“收纳术”的想法太过天真。因为对付乱七八糟,整顿、收纳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整顿、收纳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杂物。●精简杂物。●精选杂物。

也就是对杂物进行断舍离。只保留精挑细选之后需要的适量的物品,即便是看起来杂乱无章,收拾起来也不费什么精力。需要断舍离的烦恼□ 给杂物贴标签分类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及时处理的无用品。□ 动不动就得重新收拾房间的压力。常识2不为家务事后悔从“严格认真”的传统标准中解放出来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见很多在做家务和培养孩子上做得堪称完美的超级主妇。

无论是烹饪、收拾家务,还是子女教育,只有耐心、认真、井井有条才是正解。媒体时不时地暗示人们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做,才能当好家庭主妇。

你是不是常常为自己“由于没有多花时间、多花精力而做不好家务”感到内疚和惭愧?

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要下功夫的地方偷懒,挤不出时间来整理东西。他们内心总是有一种“我不该把家务做成这样”的罪恶感和愧疚感。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来多偷点懒吧”!“偷懒”可能不好听,那我就换个词——省事。如果工作很忙的话,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和功夫。

因为,这本书的主旨是省事、简单、享受、有趣。

这本书想告诉那些对家务感到惭愧内疚的人,如今的时代并非什么都必须花时间、花精力的时代。

从前的家庭主妇还身处要身体力行,花精力、下功夫做家务的年代,有些家务即使有机械设备辅助,还是有需要人下功夫的地方。如今科技进步,家用电器花样百出,越来越多的家务活不需要人再花时间和精力。

但是,我们内心还隐隐残留着某种难以描述的感觉——身为家庭主妇、身为母亲还是身体力行的好。

可是,你到底在介意什么?别人的评价?家人的眼神?

最后,你自己做的家务活,居然变成了以“他人为标准”来评判。比如说“卡通便当”,最开始就是为了孩子开心而做的,渐渐地做便当的目的变了。就像圣诞节的小彩灯一样,五花八门的彩灯逐渐出现,最后谁也不知道圣诞彩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另一方面,那些认真做家务的人也有失落感。

他们认认真真地做家务,却没人赞扬夸奖,逐渐地做家务成了一种负担。“都是我在拼命做家务,竟然没有人夸夸我……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好……”他们心里会滋生一种“受害者意识”。不能为了“香喷喷的饭菜”而过于拼命“就感觉像是说不会做年夜大餐的自己很不够格一样……”

在厨房干脆利索地做家务的妈妈这么说。

可以说,即便在女性已经走入职场的现在,她们心中依然残存着对于家务事的保守“常识”。说不够格的其实是她们自己,那么到底她们对什么感到内疚和惭愧呢?[1]

当“食育”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我就预感做妈妈的负担又要加重了。既要家务活身体力行,又要保证全家团圆和睦。压力山大!妈妈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实践“食育”。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开始要求女性既要承担做妈妈的责任,又要担负起做爸爸的责任。在外面工作,回家依然要工作。这种社会氛围带来的无形压力,让每个妈妈感到某种内疚和惭愧感。整个时代都在剧烈地变化着,做妈妈的我们却依然墨守成规,被旧时代的思想观念束缚着脚步。

我在亚洲很多国家旅行时,对于当地的“饮食文化”尤为好奇和兴奋。在像泰国这样保留宫廷的国家,我深感其饮食水准之高,却又有开放的饮食文化,也就是对“饮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在日本,一说早餐,大家依然想到的是“妈妈用心做的早餐”,而在泰国,“大家去小摊儿吃早餐吧!”已经是常态了。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很羡慕。

三餐,就要在家吃,要女人每天早上、晚上亲手做出来。这种感觉不光在欧美,在亚洲各国都不怎么常见。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彻底“断舍离”这种“强迫观念”。

很多妈妈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而忙里忙外的,但是没什么心情做饭的时候,也不妨到外面去吃饭。

酒店、餐馆的早餐也很美味。虽然不能经常去旅游,但是也能在附近的早餐店里享受美味早餐。

周边的小吃店多一点就更好了。普通店铺的早饭认真地好好吃营养早餐确实没错,但偶尔也可以放松放松,吃个简单高兴的早餐。

日本的女性(男性)都在努力。日式料理文化确实是非常出色的文化。但是过于出色,过于讲究精致,标准过高,致使制作日式料理的人也过于辛苦。还有盛料理的器皿,形状各异,用途不同,收拾起来也颇费工夫。

希望大家记得:与世界流行的常识相比,有些事情实际上不需要多么高的标准。需要断舍离的烦恼□“好妈妈”“好主妇”的他人眼光。□“拼命”就等于“伟大”的自我满足意识。□必须亲自做家务的信条。[1]食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孩子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关于“饮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全的饮食生活。按照日本2005年7月15日颁布实施的《食育基本法》,以培养国民终身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为目的。常识3“家务集中做”的陷阱抛掉“满箱思维”

你是不是总是等脏衣服堆满篮子之后才放进洗衣机?

你是不是总是等垃圾袋塞满才想封口丢掉?

你是不是总是等××满了之后……才要……

我把这种情况叫作“满箱思维”。

人们总是莫名感觉“集中做家务才合理,才有效率”。

其实不然。

所谓的合理效率是指省力?省电?

都不是。我们俯瞰“满箱思维”“家务集中做”的做法,实际上一点都不合理,没有效率。原本因为忙碌没时间才打算集中做家务,但既然已经很忙碌了,怎么会挤出专门的时间去专门做家务呢?

假如在事先计划好的专门做家务的时间内,突然出现其他事情呢?如果只是挤出时间洗几个碗碟的小事情,优先做其他工作,推后洗碗碟的时间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堆了满满一洗碗池的碗筷,整个家务工作都被堵塞,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个场面简直让人无从下手。

有的人“每周只洗两回衣服”。可能独居的人感觉没必要每天都洗衣服。“把脏衣物集中起来洗”只需要每周麻烦两次,也能省不少电,看起来效率高,很合理。

但是,脏衣物没有及时清洗会让污垢越来越顽固。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衣服,只好搁到一边再买新的。所以积累了很多很多内衣内裤。集中清洗的内衣内裤数量多,晒衣服、收拾衣服也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稍稍一拖延,小作业就变成了大工程。

家务活是利用零碎时间做的工作。每天洗衣服叠衣服工作量很小,一旦拖上两三天,就成了大工程。

垃圾桶的问题也是一样。尤其是厨房的垃圾桶,如果不及时扔掉,时间久了就会发出难闻的臭味。一个垃圾袋也就几分钱,换个垃圾袋就能防止臭味散发,我觉得这几分钱花得非常值得。而不常换垃圾袋,只会形成“满箱之后再处理”的习惯。“集中做家务”也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这种负担来自“waiting(等待时间)”。比如每周只洗两次衣服,中间的两到三天就是等待时间。这段时间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嘀咕:“唉,还堆着脏衣服呢……”越来越多的负担逐渐累积起来,变成了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介意→_→不开心→_→烦恼

一开始稍微介意的事,最后居然滋长成压力甚至变成心病,想想就觉得恐怖。“提前做好饭菜”与“集中买东西”的风险

以前,“提前做好饭菜”的热潮风行一时,实际上提前做好饭菜会让家务更辛苦。把三餐饭菜提前做好放在冰箱、冰柜里随后再吃的想法,就是一种“集中做家务”的思维,错认为“提前做好,之后就能轻松很多”。实际上提前做好饭菜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也需要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有很多上班的妈妈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早上,我要5点起床,提前做好饭菜,加油!”这样的妈妈确实很努力地在做家务,但是当她们吐露出自己在加油准备饭菜时,就已经表明这件事得让她提着劲儿去做,也是个辛苦活。一定有一些妈妈觉得自己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就趁着周末提前准备,所以提前把一周的量都准备好。假如妈妈是开开心心准备的话,也没什么问题。可如果是“必须”“不得不”做的话,就很容易形成压力。而做饭这件事则变成了为“提前准备饭菜”而做饭了。“提前预备好”最大的风险是“用不完”(吃不完)。因为人每天的心境、心情是不一样的,想吃什么、想吃多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食物最讲究新鲜度。即便是放在冰箱里,过四五天,食物也会变得很不新鲜,给人很强的“剩饭”感。人们对“剩饭”自然有抵触感。

即便有些主妇提前准备半熟食材或半熟食物放在冰箱里,到时候可以按心情调换菜品,感觉也差不多。除非周遭特别不方便买东西,不然最佳的饮食依然是“当时买”“当时做”的饭菜。现在是物流非常便利的时代。“集中购买东西”也同样不好。

这个大前提是人无法管理太大量的物品。把食材塞进狭窄的冰箱、冰柜里,每天按适当的量拿进拿出,到最后把食材用得干干净净的人并不多。

食材料理专家能做到这一点,收纳专家也一样能做到。

如果有过“吃不完的东西只好扔掉”的经历,那就立刻停止“提前做好饭菜”的行为。想当然地能管理好食材食物和真有能力管理好食材食物是不一样的,该放弃的事情就要放弃。

这样就能让家务活立刻减量,让你变轻松很多。与生活习惯不协调的“大容量”“大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是昭和三十九年,森永制果的巧克力广告词。一种浓浓的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昭和氛围扑面而来。“二战”之后,类似冰箱和洗衣机的家用电器在日本普及。即便是少子化的现在,家用的冰箱、洗衣机的容量也逐年增大。大容量冰箱、大容量洗衣机这些流行产品的不断问世,就暗示着人们“为集中做家务加油”。“提前做好饭菜”和“集中购买东西”让东西把冰箱完全占领了。最后,对食材食物管理不够,仅仅在冰箱前部看得见的地方来回拿食物,对冰箱深处被搁置到过期的食物却视而不见。

这也是除了大容量冰箱等大容量家电,还出现了类似“掌上洗衣机”的家电用品的原因。(仅仅适用于洗衣服的领子之类的小型家电。)

听说近些年,百元店(这里指日元,100日元约合6.38元人民币)的洗衣板非常畅销,人们开始熟练地使用各种适合自己家庭使用的电器和器具。

还有些房地产开发者把“大容量收纳”作为广告词极力宣传,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这些收纳空间呢?在我看来,大容量收纳空间其实就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垃圾破烂收集场”。

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要及时地从家里扔到外面,适时地清理和处置。“集中做家务”转换为“分散做家务”

从上面可以看出,“集中做家务”看似合理,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集中做家务就需要集中做家务的大块或整块时间。但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没有整块或大块的时间。

做家务的铁则就是“分散做家务”。每次做一点,每次做一点,每次都会顺利地做完。不过这也有个先决条件,当东西过多过大时,就不能勉强“分散”进行,“分散”做就会变成很大量。

比如,脱下衣服后,把它放进衣柜里一分钟都花不了。但是我们嫌麻烦就随手把衣服扔在一边。当我们随手扔放的衣服达到60件时,原本可以不花1分钟就能整理的事情,结果却花了“1分钟×60件=1小时”。

卖衣服的商店里,店员常常仔细地一件一件地整理衣服放到购衣架上,在家肯定是做不到这个地步的。为了减少衣物量,转换成“分散做家务”就有必要进行“断舍离”。

提到“分散做家务”,我就想起自己的婆婆。我把这种做家务的方法叫作“山下美子式”家务法。

婆婆是个急性子,什么事情都要立马做。别人还在吃饭,她已经唰唰唰地开始洗碗筷了。嘴上说着“慢点吃饭”,手上已经闲不住开始做家务了。正做着饭发现没有酱油了,就马上出去买,且家里还一刻不停地转着洗衣机。

但是我还满腹牢骚:“一块儿做不是更好吗……”“洗碗筷什么的着什么急?”

现在看来,她这么做更能尽快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积压问题。

和她住一块儿时,刚刚开始会觉得合不来,因为跟不上她麻利的节奏。比如锅碗上粘着大米时,本来稍微用水泡一阵子就能直接洗下来,但是婆婆却拿刷子拼命地刷,她是那种不会拿时间来解决问题的人。当然,除了这种“浸泡”的家务,“山下美子式”的家务法是没错的,她其实就是采用了“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及时完成家务活的基本原则

做晚饭,让上小学的孩子吃饭,然后收拾碗筷。

再让放学回家的初中哥哥吃饭,然后收拾碗筷。

最后让下班回家的丈夫吃饭,然后收拾碗筷。

这三个场景基本上是所有日本家庭的日常。而家庭主妇的压力就来源于此,为了适应每一位家庭成员而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小碎片。自己连半小时的小块时间都没有,只有断断续续的几个5分钟、10分钟而已。在这种生活节奏里,所谓“整块时间集中做家务”的要求肯定会让主妇(主夫)们倍感压力。

家务活,讲究的是有了活就要及时完成。

时间,讲究的就是利用碎片时间。

既然负责了家务,就要有所觉悟——家务事就是家务事,有自己的特点。所谓“集中一下子收拾完”简直是幻想。只要看见有什么家务活,就马上去做。事情越少,收拾起来就越容易,感觉脏的地方就立马去擦掉。“断舍离”反复强调的就是减少物量——溺“物”之人的求生之道。

要处理的杂物的量和种类过多,导致很难进行优先顺序排序。如果一下处理5个东西,就变成了大作业。如果可以排优先顺序,就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有秩序地处理。

集中一块儿做家务,就会随手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向后拖延。本来一回只需要洗5个盘子,结果稍微拖一段时间,洗碗池就堆满了碗筷。

本来家务活一件一件做比较简单轻松,一下子做五六件,负担立刻就大起来,导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心情也被拖累。“集中做家务”所面对的困难要比想象的大得多。“分散做家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别人愿意帮把手。因为家务活被切割成分散的“小块”,相对来说做起来不困难,麻烦别人搭把手也很容易。

我把它叫作“碎片小请求”。

有个学员为了在二楼阳台上晒衣服,总是把洗好的衣服特地从一楼拿到二楼去晾干。后来她想到“为什么不在上二楼时顺带着把要晾的衣服带上去呢?”碰到要上楼的丈夫,她随口说“帮我把衣服晾上去吧”。随口一句话,就省去个小麻烦,家务活的压力负担也相应减少,而别人听到具体的请求也会及时行动。

做饭中途用完的酱油可以拜托别人“回家时顺路买回来”,这种“碎片小请求”也是夫妇之间的交流内容。需要断舍离的烦恼□“集中做家务更轻松”的想当然。□只看眼前利益的“节约思维”。□无法解决问题的精神压力。常识4不需要特意做菜单你确实吃着爱吃想吃的东西吗?

我有一个喜欢订购“安全自然食材”的朋友。她总是喜欢储备过量的食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觉得“不能过多地储备食材,必须全部用完”,最后听说她已经不再订购食材了。

这种转变在于她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按照自己想吃的美味料理准备食材”变成“手边的食材怎样才能做成美味料理”,她成了一个“吃货奴”。而以前的她是个“食材奴”,也就是“杂物奴”。

虽然一些人高调地说“集中做家务是行不通的”,但依然有一部分人落入“集中买东西”的陷阱。

因卖得比较便宜,所以要多买点。

鸡蛋用完之后再买鸡蛋。(然后,查看冰箱)

有这个蔬菜、那个蔬菜,就做道××菜吧。以“食材”为标准买东西的话“正优惠呢……不小心就买多了”,便宜是便宜,但做出来的饭菜毫无食欲,这样的食材囤了一大堆。越是这种难吃的食材就越难做到有效循环利用。本来冰箱里已经很多——又多买了很多——用不完剩下,“食材轴”的买东西方式很容易陷入这种日常陷阱中。

这个蔬菜放的时间有点长,赶快用掉吧。

也就是说“做什么料理”是以“有什么食材”为标准的——食材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的基本需求。即使食材再怎么安全安心、营养充分,却无法满足人“吃”的需求,就会出现“不匹配”。

重新回到人的需求原点。人有三大需求——食欲、睡眠欲、排泄欲(也包括性欲),这三个需求就是和生存密切相关的求生需求。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作为人的社会需求。

人的三大生理需求中的“排泄需求”也被社会所束缚,并不能随时随地排泄。一旦“厕所”停止运行,人就会便秘。而动物却没有被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排泄,不存在便秘现象。

食欲也一样。根本没什么食欲,却在进食。在不想吃饭的地方、不想吃饭的时间吃饭,只不过“因为到晌午了”,因为社会是这么约定俗成的。其实这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必须好好倾听和回应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至少在家时能做到:想吃的时候就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想扔出去的东西就立刻扔出去,想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

你可能会说,有家人在的时候不能这么随意吧。即便如此,请大家记得:在家这个私人空间里,我有“吃”的自由和“不吃”的自由。“12点吃午饭”不是死规定

私下说,其实我有时在家不吃饭。我知道有本书叫作《每周两天断食》,而我在生活中会把三餐间隔尽量拉开一点。如果晚上和朋友出去聚餐,我会注意吃的时候保证营养均衡。而在家就会随便吃点,比如吃点生鸡蛋拌饭、喝点发酵饮料等,甚至什么都不吃。

虽然不能因为在家不吃饭晚上就要尽情地吃喝玩乐,但是确实没有必要总是神经绷紧小心翼翼地过日子。我想强调的是“不那么严格遵守规矩也没关系”。过于严守规矩,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反而特别麻烦。“精致生活”是现在的流行语。精心整理空间,细致地品味美食本身就是非常值得赞美的。

但是这里的“精致”到底是以何人的评判作为标准呢?

很可能是他人眼中或世俗常识中的“精致”,而不是对自己的“精致”。我们既有生理需求,又有心灵层面的需求。我们首先要坦然面对这些需求,这才是所谓的“精致”。

重要的是不断磨炼和提高对自我需求的敏感度,将接收自我需求信号的传感指针锤炼得锃亮发光,而不是任它生锈发霉。

那么,你现在想吃什么东西?“fasting”即我磨炼自己对“吃”这件事敏感度的方法,意思是“断食”。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真正的断食”,而是加入自我理解的“断食”,也可以说是对“人应该认真严格地吃三餐”这个常识的断舍离。

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定“人不吃饭就没精神”。实际上,疲惫没精神的是我们的肠胃。

肠胃是极容易受到人的精神影响的器官。一个人,有没有压力从肠胃运作正常不正常就能看出来。现在的社会绝不是物资匮乏的时代,而是营养过剩的时代。“吃”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包括食材的采购、烹饪、用餐和餐后收拾碗筷等都要花时间。而且人吃完饭就想睡觉。因此,偶尔让肠胃放个假也是很重要的。“吃”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虽然我把自己“吃”的事拿出来做例子,但是“吃”不应该问他人,而应该问自己、问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对“你”好的,就肯定对“我”好。更何况,人是很容易喜新厌旧的,现在对我合适的东西,不一定将来也对我合适。

我百吃不厌的就是米饭。我也喜欢糙米,但我的身体不喜欢糙米。所谓“吃”,不仅要讲想吃不想吃,也要讲适合不适合。

所以,没必要规定自己必须“12点吃午饭”。虽然公司的午休时间规定可能是12~13点,不过,至少在私人时间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是你的自由。

一般来讲,早饭和午饭的间隔比较短,午饭和晚饭的间隔比较长。所以,下午2点吃午饭也没太大影响吧。另外,不吃午饭,“一日两餐”也是可行的。

在拉丁美洲,很多有午睡习惯的国家,人们不怎么拘泥于什么时间必须吃什么饭。那里的人吃完早饭、午饭,然后睡个午觉,傍晚5点左右开始在露台喝酒,等到晚上八九点才开始吃晚饭,然后接着喝酒……人生一路带着醉意酒香,令人羡慕,其实这也是一种活法。“列每周菜谱”的陷阱

你现在是否感到不用再对“吃”那么用力了?

作为对“吃”非常认真的“严格”派的典型做法就是“列每周菜谱”。这在我看来也是不好的。人们想吃的饭菜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好不容易列了一个每周菜谱,万一一周过后,全部不想吃了怎么办?

无论列菜谱的心情,还是买食材的心情,每天都是在变化的。

学校的食堂会把“每月菜谱”发给每个学生,这种菜谱是营养专家从孩子发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设计的菜谱,也就是“客观视角”。

而自己吃的东西、全家人吃的东西必须从“俯瞰视角”考虑。从“俯瞰视角”可以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家人对“吃”的需求和心情的变化。

因此,吃什么最好由“当日、当时、当场”来决定,最多把第二天的饭菜定好,不能再多了。

比如“今天超想吃肉,现在的鱼正肥美,看起来很好吃,今天就吃鱼吧”。即使选择失败也没关系,多尝试几次,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现在出门买东西吧!要磨炼自己对“吃”的敏感度!去菜市场逛逛也是一种乐趣。只要按照“美味”“想吃”的标准来选食材,“每次做饭前去买菜”的家务也就显得不那么麻烦了。需要断舍离的烦恼□以食材为标准做饭。□吃不想吃的食物。□别人口中的“正确、规矩的饮食生活”。常识5不“节约”“小节约”会消耗大能量

经常碰见主妇们拿着超市的促销传单从这家商店逛到那家商店。

她们的钱包里总是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积分卡,正在为“节约”而拼命。

但是,为节约奔跑的主妇们是否开心呢?

如果有人把节约当成兴趣,我自然无话可说。但是如果节约给自己带来了痛苦,那为什么不停止呢?

人们总会在各种地方强调节约,省钱、省水、省电……整个社会环境把“反对浪费·提倡节约”作为一种不容置喙的美德,还把“减少浪费”直接等同于“绿色环保”。

但是,我们所提倡的“小处节约”“小环保”其实是“大浪费”。因为我们为了减少浪费,需要“搞小发明、小创意”,需要“忍耐力”,需要“收纳技能”,需要“集中做家务”,等等。我们会发现为了节约,我们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精力。主妇们花尽心思“节约”后,可能省了1日元(大约6分钱)、10日元(大约6毛钱)、100日元(大约6块钱)。从费用和效果比来看,明显不合算。有人会把自己的劳动看作免费的、无偿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你自己既是资本又是成本,首先我们得树立这种成本意识。

如果经常在各方面抠搜节约,有时候会一下子浪费很多。比如说因为在各方面都缩手缩脚,使得精神上有压力,有时候会想给一直拼命的自己花个大钱,放松一下。我把这种循环叫作“捡芝麻丢西瓜定律”。

其实,凡事都讲“省”,总会让人有种烦闷不痛快之感。严重点说,越讲究“省”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强迫自己凡事都必须从“省”出发。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这种思维方式断舍离。

又有人会说:“既然如此,干脆不要讲什么节约,出去工作赚钱开源便好。”但现实是有些人无法外出工作,而且出去工作反而会出现多余的开支。工作中把一只长筒袜给弄破了,就等于当天一半的时薪泡汤了。捡芝麻丢西瓜定律隔壁的超市搞大促销,蹬着自行车奔向“成功的节约”。自己这么努力,买个大蛋糕犒劳自己吧。哎?!回家算算节约了多少钱,结果发现收支不但没有平衡,反而超支了!以后,不要被一时的“优惠”牵着鼻子走。

换句话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出现突发状况。因此,首先要把生活基础巧妙地进行“downsizing”。

所谓“downsizing”指的就是按照空间大小,对其中的杂物进行精减。杂物一旦减少,麻烦就会减少,时间和空间也多了出来,生活也会显得从容淡定。同时,家务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能分得出优先顺序。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出去工作,也可以待在家里,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为了记账而记账就毫无价值

就像“节约”没什么意义一样,家里的账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确切地说,仅仅为了记几个金额而记账的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仅仅在账簿上记下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很满足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记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之前,在一个资讯类节目中看到理财顾问给一位有两个高龄父母却没有兄弟姐妹的单身女性理财建议。这位单身女士既要照顾两位老人,又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心里非常不安。这位理财顾问给出了建议,大致的意思是“多少年之后住宅费得花多少钱,加上看护费,一共要花多少钱。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天攒多少钱”,顾问说完之后加了一句“这么看来,是不是心里没那么大压力了?”

这位女士点头说确实压力减轻了不少。“咦?!”我有点吃惊。因为即使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再怎么计划,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singularity(奇点)”这个词?现在已经迎来了比上一次产业革命更加剧烈、更加迅猛变化的时代。AI(人工智能)也很快要迎来能够自主改良升级自身系统的时刻,这个时刻就是奇点。也就是说,AI大范围地剥夺人们的工作机会的时代快要来临了。

在电视播放的资讯节目中我们时常能看到以AI为代表的高精尖的科技迅猛发展,超越了人们的预测和想象,也会看到很多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基于什么稳定因素来谈未来的人生计划。

刚刚我谈到列菜谱是不好的,其实主要是想说制定菜谱时人们往往没有考虑到“变化”的问题。因为,人的心情和周围的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记账簿也是一个道理。为了记账而记账,对节约没什么帮助。最关键的是要知道“我的欲求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会对记账不记账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的东西则保留或入手,不需要的东西则处理或无视。

在我看来,这才是深思熟虑之后记账簿应该发挥的作用。只有认清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节约不浪费。需要断舍离的烦恼□“拼命节约却不见效果”的小处“省”的习惯。□“只要记账就是节约”的想当然。□没有把“变化”考虑在内的“人生计划”。常识6不考虑做家务的活动路线优先考虑“步骤”,而非活动路线

在盖房子和装修时,人们普遍认为“能考虑到顺利完成家务的活动路线的布局”是最理想的。

厨房的活动路线一般是“从冰箱里拿出食物,放在菜板上切好,然后放在燃气上烹饪,之后从碗筷柜里拿出盘子和碗,最后盛好饭上桌”。这一连串动作所包含的设计思路就是“各个活动点要尽量紧凑,以便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思路适合面积比较大的海外家庭,而一般亚洲国家的家庭没必要用这种思路。

空间宽敞的话,即便没什么特定的活动路线,也能顺利地做家务。空间显得宽敞主要是因为没有多余的杂物。这些杂物包括自以为必需的家电或家具,还有些小器具、小挂件,等等。

首先认真地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是必需的吗?”

其实,与其把精力浪费到如何设计最省力的活动路线,倒不如多走几步路,这样也能锻炼身体。在宽敞的家里边做家务边运动,比起在家里无所事事却花大价钱去健身房要“节约”得多。

比起活动路线,我们先要考虑的是“步骤”,相当于“精力”。

人是一种越是花精力就越感到麻烦的生物。因此,要尽量考虑如何减少精力支出。

比如,厨房的柜子里放着的砂锅。因为不怎么用,所以特地搁在箱子里收好。假如某一天我们突然要用砂锅,现在我们来按照下图的步骤计算使用砂锅的“动作=精力”支出吧。

数一下用砂锅要做多少动作。装进箱子的砂锅即便只是“拿出、使用、收起”也需要八步。

不知道你是否感觉到仅仅为了用砂锅,我们花了多少精力。箱子是商家的包装,并不是家里放东西用的。箱子一般可以摞着放(既是长处也是短处),不知不觉间就堆了好几箱。

尤其是经常使用的餐具或工具,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动作计数”。整理成一打开抽屉就能一目了然的状态,一伸手就能拿得到。只有精简杂物量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开始的“小麻烦”换来以后的“大省事”“动作=精力”越是消耗得多,人就越感到麻烦。而且如果把本来当时要做的“动作”向后拖延,人就愈加感到头疼麻烦了。

如果这个动作只需要花一点小精力,那一开始就花掉这点小精力来处理这个“小麻烦”。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入口关卡处”就把所有可能产生的麻烦压缩到最小。

比如,买东西附带的袋子或箱子要立刻处理掉。像上面所说的砂锅箱子,还有大袋子里有分装成小袋子的酱汁之类的,也可以直接处理掉大袋子,放好小袋酱汁,用的时候可以少一个从大袋子里掏拿的动作。囤货的规整法则从袋子中取出来一卷一卷地拿出来易于储存,方便直接拿到厕所使用。花同样时间的话,那就提前顺手做完。

我会把商标撕下来之后再把瓶子放进冰箱。因为商标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的人如果看不见商标,那么连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话说回来,连里面装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东西千万不能塞进冰箱里面。因为处理瓶子时必须撕掉商标,所以一开始就把商标撕掉。

厕纸也同样。我们总是把厕纸连同袋子随手搁在地板上或架子上后就置之不理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处理这个“小麻烦”。如果从袋子里面取出来,一卷一卷地摆放好,就不需要乱丢在地上了,而且取用也方便。

还有的人买回来衣服,连标签都不摘掉就直接挂进衣柜里。还有的人从干洗店拿回衣服直接套着塑料防尘膜放进衣柜里。他们总想着“穿的时候摘掉也不迟”,但其实早上匆匆忙忙地赶着上班,哪里会顾得上摘掉标签。而且,干洗店的塑料膜如果不早点摘掉,会让衣服有潮味。需要断舍离的烦恼□想当然觉得“家务活动路线应该尽可能短”。□妨碍拿取的箱子、标签、包装。□自以为“必需品”的家具、家电。我们看到了很多不知何时成为“正确的家务常识”的例子,让大家偏偏选择辛苦的方式去做家务,偏偏为毫无价值的事情努力。撇开这些所谓的“家务常识”,你是否会感到心情轻松一点?下一章将进入晚家务、早家务、周末家务的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流程”和关键点吧。第二章从晚上6点开始的“晚家务”从“我回来喽”开始轻松灵活的家务安排“晚家务”守则

欢迎回来。

很多白天外出的人主要做家务的时间是在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回到家,无奈地看着一堆家务活,还要思考得从哪件家务事下手好,想想就觉得更累了。很多养孩子的爸爸妈妈特别希望能充分利用好“孩子睡觉前的繁忙时间”。

那么,我们就需要给家务活做个“流程”。

所谓“流程”,并不是“活动路线”,而是时间的安排、家务作业的安排。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下面是山下英子的“晚家务”安排。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公婆共同生活时,我家三口共同生活时,我一个人独居时……现在是只身一人去外地工作的状态。山下英子式的“晚家务”流程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