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传播艺术:当代广播新闻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18:11: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欣,李茂华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声音传播艺术:当代广播新闻研究

声音传播艺术:当代广播新闻研究试读:

绪论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把广播形象地比喻为“部落鼓”,寓意其深处蕴含着部落的号角声和悠远的鼓声那种响亮的声音。这是广播这种媒介的特性,它以人与人直接打交道的亲切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拨动心弦的共鸣箱。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坐在黑暗的屋子里听广播,在这种环境里话语可能会获得新的意义和异常的质感,它们的质感甚至比建筑物的质感还丰富,这样的质感在晚上最鲜明。由此可以想到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如果是在白天,或者在电视上发表,很可能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

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它让全世界开始意识到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它让位于迅速崛起的电视。网络传播时代,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其他各大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一部分广播听众已经流失到其他媒体,但与此同时,广播的移动收听及网上在线收听的传播差异性优势,又吸引着一部分城市人群、网民等不断回流到广播媒介。

美国是世界上广播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广播广告大约占各类媒介广告总额度的11%。按照覆盖范围来分,美国的广播电台可分为联播广播、地方性广播和点播广播。美国广播业通过自身的发展与调整,从类型、地域到时间段,为广告商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同时重视广播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形象塑造。

美国的广播电台追求节目定位与广告商诉求的做法值得我国广播电台借鉴,我国很多电台的传统做法是,首先通过节目吸引听众,然后再去寻找相应的广告主,这种运作策略的劣势在于只能被动地用听众群来吸引广告客户。而美国的广播电台的经营策略是,电台先瞄准大广告商在不同阶段的销售目标和产品诉求定位,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明确其人口学特征,然后通过恰当的节目类型聚合,培养广告商最感兴趣的这一部分人群,有的放矢地把广告时段出售给广告商。国内传统的产业运作方式的关键在于听众群的大小,在媒体激烈竞争、新媒体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单靠听众群体人数的多与少,广告能否赢利的确有很多制约性因素,而美国电台的经营策略和技巧在于听众群的人口学特征和广告主的诉求目标契合程度较高,相当于电台按照广告商的销售需要为其“量身定做”尽可能多的消费者。

美国广播产业的发达应归结于该产业中越来越多的媒介合并,大型广播公司为广告客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接触范围和更高的广告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有部分原因应归结于网络公司在广播广告上的增加。美国大多数媒介分析家认为,尽管有来自卫星电视和网络电台的竞争,只要经济保持稳健,广播将会继续表现出色。这是因为开车的听众继续增长,这部分听众往返的平均次数继续增加,广播节目制作的内容大部分由唱片公司免费提供,播出成本相对较低。美国绝大部分广播电台的节目都采用了格式化编排,把节目内容按照一至两小时的时钟式进行循环编排,内容设置流程化、固定化、均质化,建立在对听众的年龄、性别、种族和生活类型进行目标细分的基础之上。

与世界上广播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广播广告经营总额度徘徊在2%左右,数字的背后意味着我国广播媒介仍有较大的跃升和拓展空间。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广播传播迅速,应急性强,是唯一可以解放双眼的“非视觉媒体”。首先,广播的信息量大、服务性强、移动接收、伴随性强、音质优良、想象性强;其次,人们对感情交往的需求增多,广播可以方便沟通、交谈、倾听与陪伴;再次,社会讲究经济效益,广播的低成本、高回报令商家青睐。

如果说上述方面是广播媒介的轻骑兵优势,那么把不同类型的媒体放在同一个竞争系统内考察,广播媒体后发制人的优势则更明显。因为口述作为最方便的传播方式,关键在于能否更好地运用。电视不如广播之处在于,电视传播信息时要有画面配合;印刷媒体不如广播之处在于,新闻信息要变成文章必须经过精心布局,不仅要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叙述方式,还要注意文章间的搭配;网络不如广播之处在于,网络传播必然要受到接收设备的限制。

广播具有一种简单的信息链接利用方式,可以在重要新闻播完后介绍其他媒体对此的评论和报道。这样广播就可能处于一个权威、全面的位置上,其他媒体的报道都可以成为广播的信息来源。广播信息的覆盖面、占有量、立脚点、视角,都有可能超越其他媒体。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大众媒介都存在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劣势,广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把传播空间做足、做强、做大,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这是广播在媒介竞争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一、广播新闻的独特优势

新闻节目是发挥广播媒介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它除了具备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社会功能之外,还具备其独具特色的传播功能。(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是抗灾救援信息的整合平台,为党和各级政府部门抗灾救灾提供全面服务,引导与动员社会各界帮助受灾地区,有效引导舆论

广播新闻节目最显著、最有效、最难以替代的传播功能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对信息的同步播出,即时跟踪事件动态、整合信息。广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应急救援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1月18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全国新闻媒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第一家意识到灾情严重性的新闻媒体,也是报道最迅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媒体。

从1月21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破既定的节目编排方式,在覆盖全国的“中国之声”推出全天特别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全天直播到2月5日。同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点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以二分之一左右时长报道抗灾救灾工作的最新进展,春节期间重点报道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奔赴南方灾区考察抢险救灾、慰问灾区群众情况,及时全面报道国家各部委机构、各行业、各地的抢险救灾举措,结合广播特点,组织设计了一系列录音报道,展现各地加班加点保证煤电油运,保障市场供应,保持社会稳定的场面。《全球华语广播网》多次与地方电台并机播出,重点关注灾区的抗灾救灾工作。《国防时空》从1月23日开设专栏《军徽闪耀风雪同行》,集中报道奋战在抗灾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的事迹。

中央民人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天播出,按时钟编排,每一小时为一单元,滚动播出,特别节目逢整点、半点播出10分钟的抗灾救灾工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灾情动态、最新进展、天气预报、道路通行、机场航班等实用信息,以及其他的国内外重大新闻;重点新闻在全天滚动播出的同时不断进行改写,每一时段都会有所侧重,逢10~30分、40~60分为重点关注,以现场连线方式报道一线情况。

上述节目的影响力创下历史纪录,其间“中国之声”收听率飙升,听众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对该节目进行了报道;播出的稿件有3000条在中国广播网刊发,并成为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网等四大门户网站转载的重要原创信息源。(二)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配合,台网互动有效拓展广播的传播空间,提升广播新闻品牌影响

上述雨雪冰冻灾害事件中,中国广播网与“中国之声”台网互动,同步开辟《爱心守望风雪同行》专题,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新闻打造了二度传播的平台,有效延伸了广播的触角,弥补了广播节目稍纵即逝的不足。中国广播网《爱心守望风雪同行》专题共发图文稿件3600条,音频直播198小时,点播节目96段,共计97小时,图片419幅,共有1.05亿人次访问专题页面,点击率创新高,访问人数每天突破22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880万人访问,页面访问日均增长7.81%,页面访问PV值达到1900万次。

总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直播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的实践证明,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广播是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三)广播是服务性、情感性强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面对面交流”的模拟与还原,与受众的关系更为密切

广播的核心是声音,声音的核心是语言,国外传播学者对此的评论是,广播使人类进入了新的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是经过人不断提炼深化的逻辑思维,更加偏于理性,内涵更为深刻。口语传播更偏重感性思维,特别是现场语言,体现了口头语言的生命力。“‘新的口语传播’是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支持,使口语交流可以跨越时空,使广播成为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媒介。”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阳光热线》是国内第一家在早间黄金时段播出的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日,由河北省民主评议行风办公室与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阳光热线》节目每周一至周五7:30~7:50播出,20:10~20:30重播。周六为《阳光论坛》,周日为《阳光短信》。参加河北省行风民主评议的为51个省直部门,每次由1名厅级领导带领2~4名处级干部,轮流到直播间接听群众电话和阅读手机短信,解答政策咨询,受理听众投诉,使《阳光热线》成为河北省政府行政、施政、理政的平台,成为政府系统内实施监督的平台。《阳光热线》拓展了政府的行政空间与理政能力,增加了政府官员利用传媒和公众沟通的能力和手段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同时,听众通过节目可以了解51个部门和行业的职能、政策、规章、权限和责任,一个听众的咨询能满足一批听众的需求,做到“一人咨询,万人了然”。

兰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于1999年的《听众接待室》一直是兰州市民收听率较高的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该节目创办7年来,以“监督服务重结果”为宗旨,先后接到群众反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各种难心事约5.2万件次,解决问题率达60%,成为真正多方位为群众办实事的平台。节目直接通过广播与听众互动交流,体现出公开、公正、公平的服务宗旨,虽然有时解决的是一些生活小事,但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广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体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互交织的双重特点,实现了舆论监督效果的最大化。

未来,我国各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交通道路的繁忙,为广播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大量的移动听众群体。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日益加剧,为此广播媒介必须进一步增强伴随特性、服务移动受众、发挥快速优势、彰显预警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供情感疏导的传播功能。(四)广播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媒介,广告价格优势明显,广播产业的传播经济功能显著

广播的设备资金投入相对低廉,据业内人士估计,投入200万元左右的资金即可启动开办一个广播频率,并且能够在当年赢利。低投入、高回报不仅为广播产业,而且为广告客户带来较为丰厚的收益。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广告收入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超过了电视和报纸,并且在2004年达到24%的惊人增幅。“2003年绝大多数地区广播广告营业额明显增长,有些地区增幅较大。除个别一两个省外,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广告营业额都有明显增长。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湖南、湖北、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宁夏增长149.17%,新疆增长62.72%,内蒙古增长55.39%,湖北增长42.79%,北京增长38.98%,陕西增长33.82%。”

广播的广告客户对广播媒体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性强一些的广告公司开始针对客户做专业推介。广告客户对广播媒体认识的转变,使来自4A公司代理的客户数目逐渐增多,一些不再在广播媒体投放广告的大品牌也开始尝试投放广告。广播广告对电视广告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二者结合可以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目前,各省级广播电台中广告客户杂而小、医药广告仍然占据较大比例的不合理状况比较突出,我国广播产业还远远没有把广播的经营空间做强、做大。2004年我国广播广告仅占全国广告投放总量的4.8%,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美国为13.2%、法国为12%、墨西哥为13.7%、澳大利亚为9.2%。这表明我国广播产业在经营领域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开拓。

二、广播新闻的研究背景

关于广播新闻的研究,首先要着眼于广播不断发展变化的宏观媒介格局,从1920年美国人弗兰克·康德拉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至今,广播已经走过8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媒介子系统的一名老成员,在21世纪的媒介汇流时代,广播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来的传统面貌,又以令人惊异的创新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

作为我国广播界的标杆,2008年9月,中国广播网推出全球首家24小时直播的中文新闻网站,实现了台网一体的全媒体转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银河网络电台拥有近百个7×24小时播出的网络音频流,内容涵盖新闻、曲艺等,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在线,2008年最高访问量达到443万余人。以上仅是中国广播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跳跃式发展及显著变革的两个具体事例,管中窥豹,纵览广播媒介发展的全局,能够概括当今中国广播媒介变革创新的诸多方面。(一)对广播频率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分工,实行频率资源整合,避免内容同质,转向“窄播”是广播发展的趋势

广播频率是指广播电台独立使用至少一个无线电频率,以24小时为最大单位广播周期,依照一定的传播定位和相对稳定的节目编排框架,每天按顺序播出的一整套节目或服务内容。

广播“窄播”的核心是“目标受众群”和“专门内容”,这也是划分广播专业化的两种标准。广播专业化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广播内容专业化和广播受众专门化。无论是基于内容标准的内容专业化,还是对收听市场进行细分的受众专门化,广播分众化的特征俨然具有像“专卖店”一样吸引受众的显著标识,优势在于每个专业广播频率把自己的相关资源整合之后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性资源。

从省级电台的广播频率来看,各地拥有数量比较多的频率是新闻、经济、交通、音乐、文艺、生活、都市,也有诸如对外、农村、少儿、旅游、娱乐、体育以及女性、教育、戏曲、资讯、小说、外语和老年等数量较少的频率。就各类频率的普遍性而言,上述频率大致可分为四类:

共选类:新闻、交通、经济和音乐;

一般类:生活、文艺、都市和民族;

少数类:健康、农村、少儿、体育、对外、娱乐、旅游等;

探索类:教育、女性、戏曲、老年广播等。

广播走“窄播”化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广播的节目模式与专业化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所谓广播节目模式,其含义是指通过特定的传播内容和风格,针对广播听众群体采取的节目策略。不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我国广播发展的历史来看,广播的某些传播劣势特征决定了它在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中,更早地遭遇了生存的压力与尴尬,走专业化道路是其满足受众另外一种不同需要的一个做法。

以世界上广播媒介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视对广播产业产生了强烈影响,“地方电台成为广播网会员百分比从1947年的97%下降为1955年的50%,但是地方电台很快适应了这种变化,即通过专业化模式,即能够对某一特定部分的听众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一种节目内容来做到这一点”。

1955年,专业化最成功的尝试出现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那里的一家电台开始监督唱片和乐谱的销售,只播放唱片销售排行榜上的前40首歌曲,从此诞生了“最佳40首”(Top 40)模式。这种广播节目模式最早在1949年由托德·斯托茨(Todd Storz)提出,他想:“为什么收音机不能像自动电唱机一样,一遍一遍地播放人们最爱听的歌呢?”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最佳40首”节目模式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广播节目模式之一,并成功鼓舞了广播电台尝试其他的节目模式,到1964年美国广播从乡村到古典,又出现了摇滚、通俗、节奏布鲁斯等十几种不同的节目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播放音乐的调频电台一统天下。由于这些调频电台覆盖范围有限,加之更多的调频许可证可以被拿到,使大量调频电台以更有针对性的节目追求和更细分的听众群体,出现了广播节目风格的激变和形式的激增。一些主要的调频广播节目模式有成人当代音乐、最佳40首、成人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现代摇滚、轻柔成人音乐、老歌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与广播的迅速结合与普及,大众传播呈个性化、互动性,进一步促进了广播的“窄播”趋势。针对受众的性别、年龄、民族、语言开办节目的电台越来越多,如老年电台、妇女电台、成年人电台、青年电台等。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播是最便宜、简便实用的大众传播工具,开办多种民族语言节目或电台,既可满足少数民族听众对信息、娱乐、知识的需求,也可加强全国的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

其次,频率是广播传输的通道和空间,现代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可利用的频率资源日益丰富;此外,广播与报纸、电视相比是一种运转成本比较低廉的媒介,节目制作、播出环节比较简单、方便,广播广告的千人成本率与报纸、电视相比最低,广播播出费用也和电视、报纸相差甚远,所以广播集中优势传播资源,为特定听众群体服务或把某一个专业内容做足、做好是明智之举。

再次,广播传播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为听众提供信息、娱乐,“窄播”化广播更强调贴身性与个性化,给听众以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是“面对面交流”的模拟和还原,与受众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充分体现广播的特质。

从我国广播转向“窄播”发展的现状来分析,目前新闻频率当之无愧已成为我国各个层级广播电台的“第一频率”,从内容来看,包括“中国之声”在内的国内众多新闻频率属于新闻综合频率的范畴,这代表了我国广播频率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大数法则”,即力求争取更多数量听众的一种划分方法,这是我国广播媒介仍然处于宏观改革和调整进程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二)实施多媒体复合传播策略,电台不但可以办广播,还可以创办其他各类媒体

在多媒体复合传播方面,广播电台办报已经不是新鲜事,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家庭健康》付费电视频道,广播影视业开始打破电台和电视台之间的界限,第一次允许电台制作电视节目。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拥有自己的网站——“中国广播网”、自己的报纸——《中国广播电视报》、自己的杂志——Music。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播媒介已经实现了台网一体的立体化传播,中国广播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形成的台网一体合署办公机制,统一策划、统一采访、统一编辑、统一跟踪报道,保证了独家策划、统一采访、统一编辑、统一跟踪报道,保证了独家原创新闻第一时间落地。2008年,中国广播网成立网络发展部,开办中广视频频道,将广播“文字化”“可视化”,有效地进行了“台网互动”与“新旧媒体融合”的尝试。中国广播网推出的原创视频《下一站……奥运》在全国2000多家网站同步推广,并被百度置于电台联盟首页,它作为中国广播网视频的“试水节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契合了“以品牌节目推广网站”的发展思路。

中国广播网完成了2000万技术平台升级项目,网络出口带宽扩大到一个G,音频数据总量达到6TB,整体提升了网站的支撑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网上舆论主阵地和主力军的作用提供了保障,加强了台网互动技术平台的建设工作,打造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联动报道平台和广播演播室、网络演播室多点直播互动平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全国第四家手机电视集成运营牌照方,正式在中国移动网络上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运营主体是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控股的央广视讯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经过半年的运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手机电视频道在内容方面已经开通了影视、动漫、MV、女人、原创、财经、电台、文化、体育等11个点播频道内容,在中国移动WAP和客户端上的用户数和收入增长都非常明显,月环比增幅达到100%。(三)创新广播的网络社区论坛、博客、听友网友互动模式,通过议程设置、话题征集、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引导网上主流舆论

中国广播网开通多条渠道,通过加强台网合作、创新报道形式、强化策划评论、创新技术平台和互动模式等策略多方面铺设12原创之道,提高新闻生命力。在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中,中国广播网互动平台携手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通过在其首页、专题页面“挂栏”的方式,扩大“议程设置”话题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取得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宣传报道中,中广论坛开展了“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奖征文活动,围绕“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以及“我和广播的三十年故事”两个主题展开,累计访问量近6万次。(四)推出“管理频率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将财权、物权和人事权都下放,由频率总监统一调度

早在2004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就推出了播音主持“首席制”的新一轮人事改革,除了大幅度提高首席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收入、每月可额外获得的奖励之外,还放开了职称优先晋升、培训优先参与等多项“首席权”。首席制是采、编、播一线工作人员上升的一条新通道,不用放弃话筒进入管理岗位,做播音员一样可以晋升,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认可,这是对整体一线业务人员的鼓舞。(五)开始尝试更专业化的广告代理,通过广告代理的实施,使广播产业立足于专业化经营的稳固基础之上

目前,我国许多电台已经借鉴国外电台成熟的运营经验,使四种运营内容“频道运营、节目运营、广告运营、调查运营”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专业机构。

地方电台中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2004年的广告经营突破了2.5亿元,为了更稳妥地实行广告代理制,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将“内部代理”与“外部代理”结合起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内部代理”,就是在台内的经营部门成立代理公司,代理频率广告,这样做既尝试了广告代理制,又将广告经营权留在台内。(六)引入外界资本,在资源共享、合纵连横中扩展自己的平台

对于资金相对受限的广播媒体而言,如果想要在媒体市场中更有作为,最便捷的方法不是自己造船出海,而是借船出海。2004年9月,依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北京广播公司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共同组建了北京同步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其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内地营业额最高、广播经营资源最丰富、品牌最突出的专业化广播媒体经营机构。公司通过跨地域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操作经验输送到各地方电台,同时与凤凰卫视丰富的视频资源、良好的运行机制、卓越的国际化经验相结合,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形成多赢格局,共同做大、做强中国的广播市场。2004年11月25日,同步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启动第一个项目,成立陕西同步广告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租赁方式经营一个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提供的频率,将其作为主营业务,同时致力于为电台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成果和运作策略。

而在此前的2003年7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财经频率就已正式和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整合资源,共同推出“第一财经”多元媒体品牌。这种跨媒体合作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资源重组,降低节目生产成本,更有利于联手打造强势品牌,为广播的发展寻找一条新路。(七)打造广播产品链,开展“立体化”经营,在媒介市场竞争中拓展生存空间

这方面做得较成功的是江苏交通广播网,它的立体经营模式给广播的经营开阔了思路。江苏交通广播网发展出几个很有特色的广播下游产业链,比如说“交广汽车俱乐部”,收取会费,为会员提供诸如汽车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车类活动,包括集体自驾车旅游、汽车越野活动、汽车技巧赛、安全驾驶训练营等;还自办《车生活》杂志,服务于俱乐部会员。目前,交广汽车14俱乐部已有会员一万多人。

江苏交通广播网下属还有另外两家公司,分别是交广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和交广汽车美容有限公司。前者生产、经营江苏交通广播网自己创立的汽车用品品牌,目前已推出汽车润滑油、机械油等产品。江苏交通广播网还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为听众提供交通路况、救援、住宿、订票、二手车租赁、天气等有关出行的所有资讯,将广播信息盘活,产生后续价值。(八)利用各种资源策划营销事件和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组合来实现广播节目品牌推广和广告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活动引领”是近些年中国广播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各个广播电台纷纷推出“音乐风云榜”,将音乐台的线上产品与线下活动打通,将广播音乐与唱片产业链接。各家电台的经营新招层出不穷,主要体现为以活动造势。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借助“听众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活动吸引听众的“眼球”和“耳朵”。再比如,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牵头、(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和康辉国际旅行社联合举办的“听音乐、游香港”音乐之旅——到香港观摩第24届十大金曲颁奖典礼,组织了全国16个城市近1800名听众到香港观看演出,备受瞩目。(九)打造知名栏目,推广以个性主持人形象为核心的媒介品牌,利用品牌优势,进一步开发内容资源和听众资源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是这方面的代表,旗下已拥有8个品牌栏目工作室。在人员配备方面,工作室的负责人可自主招聘;在经营方面,工作室享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基本拥有栏目的广告经营自主权,可以全部或部分外包给广告公司;在工作室宣传包装方面,总台会给每个工作室10万元经费,用于工作室每年的包装和宣传活动;在激励措施方面,工作室的人员可以获得比其他非名牌栏目高出10%~20%的奖金。(十)提出“节目质量管理指标与考核办法”,将各类节目要素量化为具体的数量指标,对节目进行标准规范化管理

关于广播节目评价标准的建立是近些年中国广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把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功地引入广播界,运用产品质量管理理念指导节目的设计和运营,成为我国媒体实施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项创举。此举建立的“节目质量考评系统”将广播节目的运作视为一个生产链条,把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转变为节目研发—节目生产—节目质量监控—广告销售—听众服务—市场监测的新型模式,并且制定出一整套审核细则,对不同类别的节目分别采取明确、精细、科学的管理和核算办法。

总之,在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受众对媒介的消费习惯日益改变,以及媒介融合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广播所处的媒介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以上阐述的诸多创新变革方式都是我国广播媒介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媒介竞争,满足受众需求所作出的一系列调整的结果。今后,为应对新的挑战,取得长足发展,打造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广播媒介应把新闻节目作为以“内容为王”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对广播新闻节目的任何研究都理应在上述种种宏观背景之下展开。

三、广播新闻的研究问题

任何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中的不断总结与完善。透视广播新闻报道,从新闻的题材、角度、主题、材料的选择、表达形式、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总结广播新闻报道的经验,探讨广播新闻报道的规律,是研究广播新闻报道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广播新闻精品的定义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较好地做到舆论导向与宣传艺术的统一,做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广播新闻报道,一直是广播人孜孜以求、为之努力的目标,也是本书研究的主体。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16向,广播新闻节目中的精品对指导广播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堪称“导向中的导向”,其具体标准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突出时代精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创作格调;充分发挥广播的听觉传播特点和优势,感染力强,富于创新;具有较高的制作、表述水平。

广播新闻报道研究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一)宏观层面

广播新闻报道的核心在于创新,本书对广播新闻精品的研究在宏观层面的着眼点是:第一,同质创新,即广播新闻报道在广播媒介传统的价值创造模式范畴内,改善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体裁,改善媒介的经营管理,更有效地向受众报道,获得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第二,异质创新,即广播新闻报道超越原有的价值创造模式,突破广播媒介的常规传播理念和产业运作方式,满足受众和广告客户潜在的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需求。(二)微观层面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构成报道的诸多环节、要素,这是广播新闻报道研究的微观着眼点。广播新闻报道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内容:

1.新闻报道策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播界多年的实践证明,打造广播新闻精品重在策划。策划的过程就是对广播新闻报道进行精心筹划的过程,是为完成预期目标而产生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过程。本书对广播新闻精品的策划分析涉及策划动因、策划原则、策划思维、策划结构等方面。

2.新闻报道视角

任何新闻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存在很大差异,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报道最具有新闻价值,最能够拨动听众心弦,这是广播新闻精品研究必须解读的问题。

3.新闻报道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广播媒介的优势传播特征之一是时效性强,采访环节方便快捷,可以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但这种优势实际上并不容易掌握。其中的难点在于,广播录音采访要求记者的采访报道与录音一次完成或基本完成,因而要求记者进入现场前对采访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认真策划,一边采访一边录音则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灵活应变的现场报道能力、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在当今广播媒介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无数优秀的广播新闻记者以他们丰富的采访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也不断地融入新的内涵,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广播这一听觉传媒所独具的采访规律。

4.新闻报道音响

音响是广播媒介的特殊语言,它延伸了听众的“听觉”,真实记录并反映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广播新闻精品报道要想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叫醒”听众的耳朵,就要精选具体生动的典型音响和细节音响,在传真、传神、传情中带给听众真切、鲜活的收听感受,在听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中,通过音响吸引听众注意,进而产生对报道内容更多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哪些音响能充分体现新闻事件的典型性和细节性,这是广播新闻精品研究必须解读的问题。

5.新闻报道写作

广播新闻的写作要求是浅显通俗、具体形象、富有实感、短小精悍、活泼有趣、顺耳、顺口、顺畅。这些看似容易做到的要求,在广播语体的理论研究中,却存在“口头形式的书面语体”18“有备的谈话语体”“介于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之间的融合语体”等几种倾向的争论。广播话语的传播特点是要成功地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在听众个体的生活体验基础上,促使听众在头脑中描画或者构筑起对应事物的形象或者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完成一个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过程,丰富对当时捕捉到的声音意义的认知。因此,对广播新闻精品文本的研究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新闻报道编排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编排存在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环节的组合编排总是以某种结构方式存在的。编排方式有链接式、嵌入式和混合式,归纳起来,广播新闻报道环节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拼盘式的横向组合、递进式的纵向链接以及前两种结构方式的混合。如果突破上述结构的限定,就是报道形态的创新。

总之,在任何广播新闻精品个案的研究中,都不可能涉及以上六个方面的全部问题,把握精品个案中独具特色的成功之处,总结广播新闻报道的启示和规律,才能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四、广播新闻的研究方法

对广播新闻报道进行研究,要遵循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利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深入访谈等形式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本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盟军情报部门监听欧洲电台播放的流行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将德国电台与其他德国占领区欧洲电台播放的音乐节目相比较,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反攻的情况。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各岛屿基地的联系有详细的示意图,信息量的增加意味着涉及该基地的军事行动正在蓄谋之中。战后,内容分析常用于研究报纸和广播的宣传方法。从那时起,内容分析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原则是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本书的侧重点之一是描述广播新闻报道内容的特征,反映内容分析传统的、描述性的风格,查证媒介内容的特征。(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定性研究方法,着重于一种特定的情况、事件、节目或者现象,这使得个案研究成为一种研究现实、具体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描述性、启发性的特点,依据归纳和推理的过程推导理论研究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个案研究的结果往往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并不适合描述特定情景中某种现象的发生频率。

本书通过个案研究法探讨广播新闻名专栏、网络电台等新的传播理念以及新的报道、编排方式,通过对众多个案资料的综合分析,总结在多媒体融合竞争的趋势下广播新闻报道的经验和规律。第一章广播媒介的本体特征第一节广播传播方式

近些年来,关于“广播是弱势媒体吗”的争论曾经让人们感到迷惑,一方面,人们对北京、上海等文化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的显著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于是有些人发出“广播的第二春天”已经来临的感慨;另一方面,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范畴内,广播的广告经营额度依然最低,每年大约徘徊在2%左右,广播广告经营规模弱小已是不争的事实。正确审视广播媒介的传播特征是全面客观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前提。

在电传输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的共同制约下,广播形成了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而且相当稳定的传播方式。这些基本特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生性特征,它们是传输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相结合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是广播“与生俱来”的特点,一般都同时兼具某种优势和劣势;一类是派生性特征,它们是在广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为扬广播之长,抑广播之短所作的一系列自觉努力的结果。一、广播媒介技术简史

表1-1列出了广播媒介技术发展简史。表1-1 广播媒体技术演变年表二、广播传播方式特征(一)远距离

声音一旦插上电翅膀,它的传播速度每秒可达30万公里,传播范围与发射功率成正比,也就是说信息顷刻间就可以到达任何拥有接收设备的地方。对广播来说,远距离这一特征意味着优势与劣势同在。传输增强了声音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它的覆盖范围,但也使声音传播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丧失了除声音以外的其他辅助手段,又不具有面对面的直接反馈,难以随时改善表达,弥补缺陷。(二)线性

电传输或声音传播的流程都与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由广播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共同决定的,存在只能即时收听,不能或不易保存,不能倒检索,不利于再传播等弱点。线性传播的弱点多于长处,不以传播者或接受者的意志为转移。除了在认识和适应这一特征的前提下设法消除它的弱点,别无其他选择。(三)非实体

非实体传播方式意味着广播不受空间和其他传递条件的限制,能快捷、远距离地传播信息,为传受双方提供很大的方便。广播把信息送到受众的耳边,赋予受众丰富的听觉想象,但受众只能听到,不能看到或触摸到。(四)一对众

广播以线性传播、非实体的方式直接诉诸听觉,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时刻与听众的关注重点和心理期待保持一致,才能吸引听众持续收听。广播工作者需要自觉把握和恰当地体现广播这一特征,在广播节目中使用一切能够吸引听众的手段。例如广播新闻节目中大量的音响报道、服务类或者谈话类节目“一对一”的富于亲和力的传播风格、娱乐节目精彩纷呈的各类音效,都是吸引广播受众、提高节目影响力的基本手段。(五)多制式

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播从制播到传送的各个环节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如调幅、调频、立体声、数字压缩技术等。数字广播电台可以提供任何形式的多媒体节目服务,这是其与传统模拟广播技术最显著的差异。(六)接收机动性

收音机的小型化、数字化和多功能化使收听广播越来越个人化,如车载移动收听、手机、网上在线下载收听等,使广播成为接收机动性最强的现代媒介。

综上所述,远距离、线性、非实体、一对众属于广播的原生性特征,多制式和接收机动性属于派生性特征。原生性特征具有传播优势与劣势并存的两重性,优势特征是潜在的,只是提供某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劣势则相反,它是实在的,要是不加以克服,就必然导致某种传播障碍,从而也可能抑制优势的发挥,影响甚至削弱传播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广播媒介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派生性特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上,增强原生性特征的积极作用。第二节广播的各类符号构成

符号在人类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为语言符号,而以视觉、听觉等其他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如人的面部表情、动作、衣着以及声音的语音语调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拥有不同的传播符号系统,如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主要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静态符号来传递24信息,广播媒介运用有声语言、音乐以及音响等声音符号来传播信息,电视媒介则运用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等视听符号来传播信息。一、广播的语言符号

广播是听觉媒介,声音是构成广播媒介传播符号系统的唯一元素,是广播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其符号系统主要由有声语言、音乐与音响三部分构成。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广播中主要指人声语言。人声语言即广播中人物说话的言语部分,处于整个广播符号系统的核心地位,主要包括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播音语言、记者采录的现场语言等。主持人的播音语言是指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间里的口述语言;记者采录的现场语言是指在事件发生现场所录制的人声语言,包括记者自己的口播报道以及采访对象的语言等。

与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相比,声音是广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因此,在表情达意时广播需要将抽象的文字材料经由词汇、语法、语调重新塑造,转化为听觉材料呈现给听众。新闻、体育、娱乐、服务等信息都是通过人声语言传递给受众的,人声语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告知的作用。二、广播的非语言符号

广播的非语言符号由音乐、音响以及有声语言的非言语部分构成。与理性化的语言符号不同,非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主要诉诸受众的情感,其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用来弥补语言符号在情感表现上的不足。(一)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一门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种元素的律动组合,音乐将人类细腻多变的情感诉诸听众。通常情况下,音乐语言不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而是具有写意性。在情感表现力上,音乐语言往往比理性的有声语言更深邃,更有韵味,是广播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广播节目中音乐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音乐划分为标识音乐、间隔音乐、补充音乐、背景音乐等不同类型。(二)音响

音响是指除了有声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响,包括自然环境、动物、机器工具以及人的行为动作等发出的各种声响。与音乐的写意性不同,音响注重写实,例如海浪拍打堤岸的响声、清晨公鸡的鸣叫声、婴儿的啼哭声等,这些声响都是大自然或者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广播节目中的音响可以分为实况音响和音响效果两大类。

实况音响“是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自身的声音,实况音响必须确实是新闻事物、人物所发出的真实的声音,运用在报道中必须是能表现新闻主题、有助于表现事物形象特征、传达现场气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声音”。在广播节目中,运用实况音响往往能够真实地还原出事情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增强信息的真实感与可信性。例如,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记者现场采访的实况录音往往比主持人的语言表述更具说服力,在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的同时,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况音响的环境写实效果是任何文字、语言、音乐等符号所不具备的。

实况音响对于叙事也有一定的帮助。人类某些生活状态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声响,典型的实况音响可以代替言语来叙事。例如,公鸡的报鸣声意味着清晨的到来,汽车往来的马达声与鸣笛声意味着人们正身处喧闹的街头,电闪雷鸣的声音意味着大雨将至。除了具有叙事功能外,实况音响还增强了广播叙事的画面感与故事性,如听见火车的鸣笛声我们眼前会浮现出火车在铁轨上缓缓通过的画面,听见鸟鸣声我们会联想到茂密的森林、斑驳的光影。

实况音响还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包含背景环境中的空间信息与方位信息,体现了声音的全方位性。合理地运用实况音响可以帮助听众加强听觉的“景深感”,给人一种空间幻觉,如听众可以通过脚步声判断出人物距离的远近。(三)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是戏剧、电影或其他舞台演出常用的创作手段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专用的器具和技法,模拟或再现自然界各种真实存在的声响,如风声、雨声、枪炮声等,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与实况音响不同,音响效果不是真实的现场声音的再现,而是传播者制作出来或者转借过来的声音。它只具有真实感,不具备客观的真实性,主要起到强化节目的表现力、夸张人物的情感、渲染氛围等功效,被广泛地运用在文艺性广播节目、娱乐性广播节目以及广播剧中。(四)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

副语言是指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并伴随着语言的声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咳嗽声以及因惊恐而发出的喊叫声等;另一种是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语顿、音质、音高、停顿等。第一种属于音响范畴,第二种属于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

声音在本质上是一种波动,物体振动空气就形成了声波,声波传播出去,刺激人的听觉器官,使人对声音有了感知,这种感知就包括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音量、音调、音色。音量也称“响度”“声量”,体现声音的大小;“音调”也称“音高”,指声音的尖利或低沉,与“音调”高低有关;“音色”也称“音品”,指声音的悦耳或嘈杂。

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的不同组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常被作为强化说话人言语信息以及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增强了声音的感知性与表现力。例如,通过音色与音质的不同,听众可以判断出说话人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信息;音高与语调的不同能传达说话人的情感信息;停顿与静默往往用于表达特定的含义与情感。因此,同样的声音,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对喜爱的声音人们会百听不厌,对厌恶的声音则会拒之千里。

总之,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所谓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声音的各种特性为广播利用声音传达信息提供了基础,广播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节广播符号传播观

广播的传播符号只有声音符号,它是非影像的、非书面化的,广播的听众无法同电视观众那样可以看到画面,无法同文字读者那样可以反复阅读文字、图形或照片。与视觉或其他感觉器官相比,耳朵在人的感觉器官中不是最有优势的,因此,广播媒介从业人员应正确树立广播传播符号观,扬长避短,发挥广播符号传播的最大优势。一、简洁清晰的语言符号

广播媒介所使用的声音符号应当是听众熟悉的、一听就懂的语言或音响,而不能在语言上咬文嚼字、故弄玄虚,在音响上趋新猎奇、弄虚作假。广播内容要符合浅显通俗、具体形象、富有实感、短小精悍、活泼有趣、顺耳、顺口、顺畅的特点。(一)口语化要求

对广播稿进行修改,要注意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将书面语改为口头语,将文言词或半文言词改为口头语,避免使用同音不同义的词,将长句改为短句,同时避免使用,或者少用、不用生僻的成语、典故、隐语、行话或术语,不用或尽量少用倒装句,少用虚词、形容词、套话等,少用方言、土语。(二)通俗化要求

首先,广播稿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声音传播的特点限制了广播在有些领域的传播。例如,在哲学思考和数学计算领域,因为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回看,所以必须把它们形诸笔端;再如,在教人怎样烹饪、如何制作手工艺品等方面,不是靠简单的话语就能说清的,如果有可视的画面,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解释,也就一目了然了。再如,科技、医药和其他科学领域的节目,强调注重客观实际,有时候语言也很难解说,这部分节目都不太适合广播。

其次,语言要自然朴实、流畅、口语化。广播新闻报道贵在常“新”,经常面对新事物、新创造、新观念,怎样把这些新东西表达得让听众一听就懂,这是一个总会遇到而且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自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处理新事物与既有词汇、语法之间的矛盾,尽可能把反映新事物的新概念“解析”成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

再次,讲究口语结构,尽量使用顺叙叙述,少用或不用倒叙、插叙,重要的叙述有必要重复。二、不断确认节目的名称、符号

广播线性声音的传播限制,使其在听觉文本上呈现出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特征,而在其声音传播过程中则表现为不断进行节目的预告和回放。虽然电影或戏剧的内容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但内容的情节性使观众能够在一种结构性的情境中有规律地建构起接受的空间。电影或戏剧前后的勾连是有情感规律可循的,并与观众的情感经验相吻合,而广播往往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传播单元组成的,经历着文字意义上的不断变化。尽管电视与广播一样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节目内容的确认,但电视有影像的辅助、有分屏幕浏览和字幕功能,而广播除了各种类型的声音外,再没有其他辅助传播的介质了。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广播只有时刻与听众的关注重点和心理期待保持一致,才能吸引听众持续收听,广播工作者需要自觉把握和恰当地体现这一特征。在电台的节目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用来呼告电台的名称、节目内容,或确认主持人身份的,这类冗余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能加强有效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三、选择典型的声音符号

我们谈到广播的“可视性”并不是指在广播声音传播的基础上附加图像和文字符号,例如数字音频广播可以同时传输声音、文字和图像等,未来媒介的融合和更多新媒介的出现不可预见,这只能说明广播媒介传播具有多种可塑性和传播的潜能。我们探讨的是广播在只能传播声音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声音来唤醒视觉塑形的可能。例如,广播声音与视觉塑形之间的关系、广播话语的形象性开发、广播声音语境的现场氛围营造等。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利用广播声音符号的形象性,以及广播媒介的表达方式来强调广播的视觉性传播潜能。

人的眼睛可以同时观看复杂的场景,而耳朵却很难同时分辨混杂的声音。广播不需要对全部真实生活中的声音进行复制,只需要选择那些最容易唤起听众想象的、生动活泼的、具有指示性作用的声音就可以了。对于声音的表现,要在时间层面上依顺序呈现,最好不要在同一时间内有过多的声音。典型声音符号的运30用,起到的是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模拟,更多的是细节性的,重视对听众情感的调动作用。

广播善于运用动态的物体表现环境特有的氛围,电视、电影和舞台表演没有对运动物体的特别需要。只有场景中的物体发生运动时才会发出声音,反之则只能充当声音的反射物,所以当我们在广播中需要表明环境时,要选择那些容易发生运动的典型物体来表现声音。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一篇报道《上海外滩》,通过清晨的海关钟声,把听众头脑中的“景象”带进外滩景地,接着用晨练的人声作铺垫,引出特写的主角之一——清洁工。音响首先由远处的钟声至近处的人的噪声,引出扫帚在大街上“唰、唰、唰——”的声音,这一连串音响突出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清洁工的辛劳。然后又以上海外滩各种车辆发出的噪音引出交警,证明民警工作的辛劳,用清脆的鸟叫声表示清晨的到来,用轮船的汽笛声表示码头这一场景。四、借助产生通感的符号

广播的语言、音响和音乐能够把声音符号转化为嗅觉、味觉和视觉体验,为听众打开回忆和经验的世界之门,所以广播的使命之一在于开发这种唤醒综合感觉的声音的潜质,即“通感”。“通感”是唤醒人的综合感受的有效途径。通感本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是指借助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之间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沟通想象,达到对人物神态、事物性状、事件场面的生动全面的描写。广播是听觉艺术,它对物像、形象的感知是间接的,缺乏视觉的直接观察和实体把握。广播记者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听众内心的声源形象,才能使听众感受到美感,从一种感觉过渡或延伸到另外一种感觉。因为听觉与视觉之间往往存在交感、联觉、幻觉现象,耳朵“看不见”而“心灵”看得见,从而构建出没有画面出现的现场感。

正确认识和熟练掌握通感的作用和规律,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广播新闻创作中,有助于广播新闻体现出“电视的镜头”“报纸的图片”等效果,再现新闻场景,使听众如身临其境,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还可以通过听觉冲击力使听众获得形象逼真的感受,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

在《越打越响的“绿色牌”》这篇录音报道中,不仅采集了洽谈、询问、英语、汉语等各种音响,而且加入了对场景的描写:“走进哈洽会3号馆,一幅幅蓝天、碧水、青青草原、广袤黑土地和金黄色稻穗的彩色图片闯入人们的眼帘,仿佛一股纯净、自然、清新的风扑面而来,夹带着稻花的香味、黑土的气息,吸引光临哈洽会的各地客商久久地驻足、洽谈。”这段文字不长,却把听众带入了新闻现场,文字描述细节就像电视的镜头扫过,既有场面,又有感受,紧紧抓住了听众,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了“过耳不忘”的宣传效果。通感通过逼真的场景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描写,给听众带来直接、逼真、鲜活、形象的感受。五、激发受众内视的符号

广播依赖声音符号不仅仅可以唤起受众综合感受的体验,而且还具有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视觉功能——内视功能。内视功能依赖想象发生作用。电视媒介的视觉功能为受众提供了一种通常意义上的视觉消费,而广播的“内视功能”则在受众的心灵内部展开。广播作为一种声音媒介是非视觉的媒介,但有趣的是广播却善于利用声音刺激听众的视觉想象力,激发听众独一无二的内视能力,使受众陷入深层的情感记忆回视、理性思索以及内省的情境中。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利用现场环境音响、人物语言音响,可以让广播新闻更具有形象性,可以为听众提供更为宽泛的想象空32间,使得听众形成对事物的全方位认识。深圳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广播报告文学节目《大写的深圳人》,其音响的运用就起到了激发听众心灵内视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初的深圳,似乎还在半梦半醒之间。(出录音:公鸡报晓声、牛叫声、牛铃声,“小城故事多”的旋律……)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宁静,似乎古老而悠长的旋律总不会终结,只有夜晚,才显露出人们心中的焦躁和不安,外逃和反外逃,使边境线上弥漫着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