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4个人生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21:08:07

点击下载

作者:张瑞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子》64个人生智慧

《老子》64个人生智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子》64个人生智慧作者:张瑞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57010096本书由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智慧0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析】

大道虚空而变幻莫测,它是博大无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的,它不仅深远无限而且更是崇高伟大的母性。天地万物从它那里诞生,所以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浩瀚无际的万物仿佛早已存在于这崇高伟大的母亲的怀抱之中,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

老子用“谷”来象征“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上看,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上看,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万物而生生不息。

老子所讲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有一位客人拜访侯子家,送上一只獐子。侯子问:“獐子可以驯化吗?”客人回答他说:“在太平盛世里,野兽都可以成群地出游,你难道不相信吗?为什么獐子不可以驯养呢?”侯子说:“对呀,我试试看吧。”

侯子为獐子造了间房子,开始驯养它。獐子的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低声呦呦地叫,叫过之后,就静静地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在想什么;一会儿又嗥嗥地大叫,显得很是悲凉。到了晚上,獐子不愿被囚禁在房子里,常常用头去撞门。如果有人走近去看它,它就惊恐万状地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地盯着来人。獐子虽然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与人很相似,但还是难以将它的野性驯化。

王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去对侯子说:“你显然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什么你不把它交给我驯养呢?”

侯子回答说:“你的院子里面有两条狗,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狗,小的也是韩之卢的后代,十分勇猛。如果獐子被两条恶狗吃掉了,那可怎么办呢?”

王子听了哈哈大笑,说道:“你不但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也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将会引着獐子去见那两条狗,然后逐渐让它们在一起吃食,逐渐让它们晚上同住一个地方,逐渐使它们成为好友,而且还要让它们的关系日益亲善。我既然驯养獐子,当然只会使它的生活更安定,怎么会去伤害它呢?”

侯子听了这话,觉得有点道理,但还是嘱咐说:“尽管如此,你还是派小童子看着点,用绳子把獐子拴起来,别让狗太接近它。”

王子听罢沉思了一会没有说话。就这样,獐子就让这位王子带回去了。

过了三天,王子派人过来带话给侯子说:“我已经不让童子看獐子了。我的那两条狗,看上去也很平静、安宁,不像是想侵犯獐子的样子。”

又过了三天,王子又派人告诉侯子说:“现在我已经把绳子解开了,我的那两条狗,也能与獐子和睦相处,很是亲热。虽然獐子还是存有戒心,但我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又过了三天,王子再派人送来消息:“獐子已经消除了戒心,与我的两条狗真的是亲密无间了。”

又过了三天,西旅氏狗却趁獐子熟睡的时候,咬住了它的喉咙,韩之卢狗也上去咬住它的两肋,獐子就这样被咬死了。

愚蠢的王子不顾及獐子和狗本是天敌,硬要逼它们相亲相爱,当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的。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规律蛮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真谛和生活的准绳,更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支点。东方圣哲深知“道”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他们强调“惟道是从”,甚至主张“从道不从君”;西方圣哲也声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头上星空和心中律令”的敬畏。

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径,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万物皆有属性,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可以使事情变得容易,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丰富多彩。

因此,老子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自然而然,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它是事物各自与客观外界方方面面长期磨合的结果,所以它们就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广泛、长期、顽强的适应性。而人们有意而为的行为,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可能有其明显的效能,但其后,它的副作用,它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就只能带来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才不会有偏差,才不会无价值,才不会违背大道的宗旨而受到惩罚。

我们只有认真地体会和了解自然,才能对人生有更明确的理念;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价值和尊严,了解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才能看清虚伪与真实,分清光明与黑暗;才能使我们满怀热情充满正义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祥和!

人生就像一场木偶剧,总是被无数根线操纵着: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求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束缚之外。

做人做事要有主见,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另外,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做到卷舒自如的适然境界。

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等时机成熟再做,这就需要安于现状等待时机的耐心,而不是心慌意乱。这也是人生卓越的奥妙所在。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几乎一致认为,巴西足球队定能荣获世界杯赛的冠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半决赛时,巴西队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结果没能将那个金灿灿的奖杯带回巴西。球员们比任何人都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国魂。他们懊丧至极,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们认为球迷们的辱骂、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难以避免的。

当飞机进入巴西领空之后,球员们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针毡。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巴西总统和两万多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和“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总统和球迷们都没有讲话,默默地目送球员们离开了机场。

四年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回国时,巴西足球队的专机一进入国境,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立即为之护航。当飞机降落在道加勒机场时,聚集在机场上的欢迎者多达3万人。从机场到首都广场将近20公里的道路两旁,自动聚集起来的人群超过了100万,这是多么宏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人群中也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

巴西的球迷充满生存智慧,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对既成事实要尊重,但不要执着;尊重是好好运用人生的价值,执着就会烦恼、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不好了,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未必发得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了,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地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老和尚领悟了“道”,以超然的心态告诫小和尚:不要刻意强求,试图做到顺其自然。小和尚听了老和尚的话,做了努力后静观草苗的发展,结果草真的长出来了,他的付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大道看似无为而有为,看似无形而有形,看似无眼而有眼,它时刻关注着世间万物的一举一动。不管我们的行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大道都看得一清二楚,会有所反应和评判,而且它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它的评判是公证不偏的。智慧02凡事不要做过头【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解析】

老子这里是说,道是用虚柔和谐的方式来作用于事物,其做法从不激烈、不极端,不盈满过甚。“盈”就是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何况人?“不盈”指不满,不太过。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我们要用道来使力做事,这样才不会太过。

从前有个人,天天想赚很多钱去享受人间的快乐,于是他努力工作,待人和善,终于凭努力与机遇钱越赚越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去享受山水、女人、地位,各种游乐的方式他都想玩遍。忽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陷入了空虚,丧失了一切兴趣,他睁大眼睛看着手中的钞票,感觉自己被卖了,而且是被贱卖。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被卖了,而是迷了。人是他自己,怎么会被卖了呢?即使卖一万次、被外物使用一万次,他还是他自己。人不怕被卖,就怕被改装。

这个人迷失在物欲中,原因很简单,凡事太过,好事就会变成坏事。钱是好东西,可以服务生命,但太多就要生出管理成本,用钱更会引出事端,十分麻烦。

凡事不可太过,应有度。这个度不是外物加于我身的规定制度,而是每个人自知之明的极限与临界点。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可能这就是他的极限,你让他翻十一万里恐怕就难了。

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不如此。所以《庄子》曾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有限认知的人不可能获得无限的知识。如果硬要用有限追求无限,那么注定失败。

这么看来,人生就一片灰暗吗?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知识是有限的,做事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干什么都注定不完美,注定不能尽兴。是这样吗?

其实也未必。婴儿吃奶,吃饱了就笑眯眯的不再吃了,多么完美的境界,他很尽兴啊。倒是喂奶的母亲还在一个劲儿地催:“多吃点啊,宝宝!”你看,完美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完美是可以实现,问题不在于完美能否实现,而在于能不能“止于至善”,不要自己画蛇添足,自己打破完美。

婴儿吃奶天性知足,吃饱了就不吃了。婴儿的母亲常常打破这种完美,让孩子吃太饱。

老子指出:凡事不能大过,过犹不及。完美是可以做到的,但要知道如何保持完美。

正因为什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能享受无限。为什么呢?因为有限让人知足,知足即完美。

不知足的人很糟糕,他们很难让自己满意。既然自己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天底下自然就没有让他满意的事了。

用有限追求无限,注定失败。

用无限追随无限,注定空虚。

用无限追求有限,你会成功。

用有限追求有限,你会成功。

所谓“知足即完美”就是追求止于有限,这样成功才会无限。喝一杯水好解渴,回味无穷,两杯就太饱,十杯准难受。就这么简单。

有个医生向苏格拉底诉苦,说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苏格拉底知道他是吃多了,就说:“我这里倒有治你这种病的良方。”那位医生忙问是什么方子,苏格拉底回答说:“不要再吃了。”

最简单的常识通常即自然之道,非常有效。

此外,知足也是一种感受,不在于拥有多少名利而在于个人感受如何,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人人皆同,但每个人对欲望的态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不知足的人,他们贪得无厌的行为既招致人们的厌恶又引起人们的羡慕,正是这样一些人既把世人统统裹挟到了一个欲望沸腾的世道里,又使世界变得富丽堂皇、流光溢彩,他们的作为破坏了自然界的均衡却呼唤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对此尚未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相反,世界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容易满足的人,他们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不得不自求满足,而是在透觑了得失之间的关系后所做出的自愿选择。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人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一个人在路旁摆了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见了便晓得人类的用意。

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最后,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猩猩之所以醉酒被擒,就在于它们的智慧还没有到达能够战胜自己欲望的程度。

其实,人也一样。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也必然失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因嗜好不当而铸成大错、酿成大祸的官员有多少?贪欲一旦不加控制,必然会吞噬人的心灵。

和珅这个大贪官,其实很有才能,他精通好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他是正红旗人,从一个生员出身,然后世袭,做到乾隆的侍卫,又做到户部侍郎,再做到军机处大臣,又再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再到一等公——一级一级上去,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晚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跟他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他到处都要捞一把,否则心理不平衡。据说,他捞了两千万两白银。折合成今天的数字,是12亿元人民币。

其实,今天的许多贪官开始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敢贪的,人家送他一条香烟,不敢拿,送他一个电动剃须刀,不敢拿。但是,到后来地位变化了,溜须拍马的人多了,地位升高了,心理就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如果用这些话教育这些贪官,应该说,能够挽救很多的人。

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兄弟俩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

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但他们从来都不抱怨,而是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生活中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二人生活得虽然艰苦,但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这一天,天上的神仙得知他们二人的情况,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这天清早,兄弟俩还未起床,神仙便来到了他们的梦中,对兄弟俩说:“在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去拾取,不过一路艰难险阻,你们可要小心!另外,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只能在太阳未出来之前拾取黄金,否则等到太阳出来了,你们就会被烧死。”神仙说完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心中很是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启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有时遇到毒蛇猛兽,有时遇到狼虫虎豹,有时狂风大作,有时电闪雷鸣。兄弟俩都能团结一致,最终斗败各种艰难险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们终于来到了太阳山。这时太阳还没有出来,“啊!漫山遍野的黄金,照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弟弟一脸的兴奋,显然没有了长途跋涉的困顿与疲惫。哥哥看到后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较大的金子装在了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全然不顾。这时他耳边又响起了神仙的警示:“太阳快出来了,赶快回去吧!”弟弟却说:“我好不容易见到这么多金子,你就让我一次捡个够吧!”说完他又忘我地捡了起来。

太阳出来了,太阳山的温度也渐渐地升高。弟弟看到了太阳,急忙背着金子往回走,可是金子太重了,他的步履有些蹒跚,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哥哥回到家之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作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知足常乐,做事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无尽的贪欲最终会毁掉自己。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义之财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很多时候我们不幸都在做白痴,做事老是贪多?结果消化不良,痛苦不堪。老子、苏格拉底,这两位东西方最有智慧的圣人向我们指出:凡事不能太过,不然你准难受。就这么简单。圣人最爱说常识,圣人以常识治常人。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的“冲”,指向上使力。“用”,指向目标进发。“冲”是围绕“用”的,如果不围绕“用”,就会一冲便散,什么也没有。火箭之所以不是烟花,就在于它不是为了冲而冲,不是为了升空而升空,而是为了达到某个运行轨道。

火箭与烟花都是“冲”,但火箭升空是向目标进发,烟花只是爆炸。老子指出:做事为了避免“一冲就散”,应预设目标、轨道,并有效提高冲力。所谓“道冲而用之”,就是说“冲”而为“用”服务,不能光凭冲动做事。

又要“冲”,并且要冲得远,又不能一冲就散,这就是“度”了。一冲就散就是老子讲的“盈”,溢出了,散掉了。

有“度”就可以避免“盈”。

我们用空盆接水,正好。

用半盆水再接水,要注意。

如果端一盆满满的水再去接水,那就是有病了。

非常不幸的是,人们往往都是在“满盆接水”,浪费了溢出的好水。所以最好用空盆接水,用空腹吃饭,空房子才好摆家具。如果已经有点家具了,就要注意协调。“道冲而用之”的“冲”又通“盅”,指空杯子,也是空杯好盛酒的意思。

同样地,事情做太过往往就摆不平。

老子指出:凡事必须有度,应以既有容量为限。智慧0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解析】

使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动作;使事物的势头减弱,是道的效用。天下万物都是从“有”生出来的,而“有”最终又是由“无”生出来的。

老子非常强调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内在矛盾。他认为正是由于万物自身存在着对立面,才引起万物常生常灭、自生自化的运动。由于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潜在的各种差异性得以展开为现实的多样性,就是大家天天耳闻目睹的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楼台亭阁、珍禽异兽等万事万物。“反”或矛盾无处不在:人有老与少,家有富与贫,国有治与乱,地有远与近,色有黑与白,水有浊与清……

与老子的思想类似,英国诗人布克莱在《天堂与地狱的联姻》中也说:“没有‘反’便没有‘动’,没有矛盾便没有发展:吸引与排斥、理性与能量、爱恋与憎恨,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的生存。”岂止是人,自然界也是如此。没有大地的四季更替,就没有树木花草的“一岁一枯荣”。“反者道之动”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万事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终而复始”、“否极泰来”,也就是那条家喻户晓的成语“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天上“日中则移,月盈则亏”,地上“花开则谢,叶绿则枯”,人间“乐极生悲,苦尽甘来”,事物“木强则折,物壮则老”,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英国有一个建筑承包商,专门从事大项建筑工程的生意,揽下生意后,他便把大工程划分成若干小工程,再分别承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由于他不仅能用较高的价格揽下生意,而且能很快地以最低价格把工程分包出去,所以赚了一大笔钱。同行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后来才发现了他所使用的经营“秘方”。

当从别人那里承揽生意时,他总是派出自己的心腹,假扮成与自己竞争的承包商。这些假承包商分别喊出极高的价格之后,他才站出来表示愿意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投标。发包商经过比较,当然就选择了他这位出价最低的投标商。其实,他所出的最低价往往是此类工程的最高价。

当他向外发包时,采取更为奇妙的办法。每次有投标者同他洽谈分包价格时,他开始总是迫使对方一再压价。在双方谈判处于僵持状态中,他的秘书便敲门进来,说是紧急电话需要马上去接,这时他显得很慌乱,竟然将手中的“机密材料”忘记在谈判桌上。谈判对方当然对这些材料非常感兴趣,便偷偷地翻看,才知道是所有的施工单位关于此项工程的“竞价单”。他们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慌了手脚,暗自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不然到手的生意就被别人抢走。等他重返谈判桌时,投标者便主动把投标价格压得很低,当然双方很快就成交了。其实,这些投标者偷看的“机密材料”都是他精心伪造的。

这位聪明的承包商在向别人承揽生意时,虚拟一些抬价者,在向其他人分包时,又虚拟出一些压价者。无论是抬高者,还是压价者,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运用这种无中生有的计谋,使他在建筑行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理查德·艾伦是美国的一位老资格政客,曾在尼克松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过职,后来因与基辛格争吵而辞职。里根当选总统后,他又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黑格是里根政府的国务卿,一向傲气十足,在政界树敌不少。艾伦和黑格的政见不同,加上黑格是艾伦的死对头、基辛格的密友,因此,艾伦一直想整垮黑格。

于是,艾伦利用工作之便,经常向报界散布一些有关黑格的谣言。当然,他不允许记者透露他的姓名,而是让记者写明这是“白宫权威人士”的消息。所以有一阵“黑格地位不稳”和“黑格可能辞职”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尤其令黑格气愤的是,1981年11月3日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里根总统有一个对下属官员不满的名单,其中的头一名就是黑格。这篇文章还称:“国务卿黑格的一只脚已踏在香蕉皮上,随时可能从内阁里滑出去。”

艾伦采取无中生有、暗箭伤人的办法,通过新闻界散布了大量的流言蜚语,使黑格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再加上其他打击接踵而至,黑格不久便向里根总统递交了辞呈。

万事万物都在蓬勃生长,达到顶点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看似无规律可循,其实这就是规律。万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返回它的本根。我们由此看出它们循环往复,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周围及自身发生的一切事情。智慧0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解析】

这段话着重说明了处理任何事物都是从容易到困难、从微末到庞大的规律,最后归结到每个人都必须重视困难,才会有效地应付困难。这些教导后来演变为“防患于未然”的格言,对中国人的行为处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在这里强调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努力解决,最后便没有困难了。“图难于其易”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这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万丈高楼,焚于火星。最难的事总是从最易处开始,最棘手的问题总是萌芽于最好处理的时候。等千里之堤决口之后,再去堵漏洞就难了,而在堤溃之前堵塞蚁穴却易如反掌;等到火势烧到了楼顶,再去叫消防队来灭火就晚了,而在火星刚成时将它灭掉却不费吹灰之力。

事物还没有露出明显破坏性倾向时,容易防患。坏事还处在萌芽阶段时,容易把它消除掉;危害还不严重时,容易找到补救的措施;灾祸还没有到来之前就要防备;事物还没有混乱之前就要把它理顺。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慎于开始,任何事情在开始时处理会事半功倍,也容易避免不幸的发生。灾祸临头了再躲已来不及,事物都成一团乱麻了就不可理清。

扁鹊是春秋时的名医,是各诸侯要人的座上宾。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两人站着谈了一会儿话,扁鹊就发现蔡桓公的身体有点不对劲,马上对他说:“君侯有病,目前还在表里,如不及时医治的话,恐怕会向深处恶化。”

桓公大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病。”那样子完全是一副金刚不坏的自信。

扁鹊出去以后,蔡桓公俏皮地说:“医生就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用这种方法来炫耀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说:“君侯的病已发展到皮肤下的肌肉了,如不马上治疗病情就会加深。”

一见面又是说病,桓公自然是老大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找蔡桓公说:“君侯的病已深入肠胃,如不马上着手医治,病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蔡桓公怪扁鹊太多事,把脸一沉不搭理他。

再过十天,扁鹊一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跑了。蔡桓公觉得十分纳闷,特地派人去问他何以逃跑,扁鹊说:“病在皮肤用热水烫烫,用外药敷敷就行;病在肌肉用金针和石针,也不难根治;病在肠胃喝几付清火退热的汤药,也可以慢慢把病治好;病情已恶化到了骨髓,这只有老天才能妙手回春,人力对它就无可奈何了。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他再找我也无能为力了。”

没过五天,蔡桓公就全身发热,高烧不退,疼痛难当,他再也俏皮不起来了,差人四处寻找扁鹊,而扁鹊此时已逃到秦国去了。

又挨过了五天,蔡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良医总不等到病入骨髓才治病,聪明人不会到大祸临头才提防。

老子的提示对日益沉迷的人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告诉人们,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芽时期,萌芽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他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对能瞻前而不能顾后的人类的提醒。

诚然,不能随意地把老子提出的一些事物规律视为科学,但老子所说的诸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有谁能否认是真理呢?

老子洞察了万物对生命的坚守从来都不是通过变换表面形式来故弄玄虚,而是真诚地顺从自然,就感到人类的许多行为确实是脱离自然界太远了。而且,人类犹如急行军,对生命质量的提高会有真实帮助吗?老子不认为人生应该如此度过。

老子在此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试图有所作为,自然比较少有失败;个人行为不偏执,自然比较少有失误。老子认为,一般的人做事情,因为不懂无为的道理,亦不能把一件事情从始到终地以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来进行,他们虽然永远在忙碌着,却总在事情眼看着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智慧0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析】

三十根辐条安在一个轴瓦上,靠着轴瓦当中的本来就有的那个空间,才造就了车子的用途。和泥制成器皿,靠着它当中本来就有的那个空间,才成就了器皿的用途。凿开门窗建成房屋,靠着四壁当中本来就有的那个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制造出来的东西(“有”)只是提供了一个条件,最后使用的仍是本来就有的那个空间(“无”)。

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

有了实物(“有”)才有利用价值;有了虚空(“无”)才能发挥种种功能、作用。

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就是说,车轮是空的,所以能转动起来。如果实心如菜板,也能转,但必不畅快。车轮是空心的,所以能转动。菜板实心,所以转动不灵。这实际上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切事物要留出空间才能发展。

苏格拉底在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会凝视空酒瓶。有回柏拉图忍不住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看着空酒瓶?”

苏格拉底说:“因为空酒瓶能装酒。”

柏拉图没明白过来。

苏格拉底说:“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

柏拉图大悟。

把“无”的东西硬当作是“有”,为它烦恼,也是相当愚蠢的。在西方哲人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苏格拉底用一个十分浅显的例子,向柏拉图说明一个与东方哲人老子如此相似的一个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的思想是相当简单,又是相当深邃的。

从前有两个穷人,因为欠下了外债,便商量好趁着天黑逃跑。逃跑途中坐在路边休息时,其中一个人说:“唉,你说,如果咱们这么走着走着忽然捡到一大笔钱的话应该怎么分呢?”

另外一个人说道:“如果捡到那么多钱的话,当然是每人分一半,你应该给我分一半。”

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说:“你想得倒是不错。那可不行。钱这东西,谁捡到了就是谁的,凭什么分给你一半?”

另外一个人生气了,叫道:“什么?咱们一起赶路,捡到了钱当然是一人一半了,难道你想独吞不成?想不到你居然是这种贪财之人,太不够朋友了!”他越说越激动。

提出问题的人也急了,嚷道:“你凭什么骂我呀?你算是什么东西?”

就这样两个人越吵越激动,越吵越生气,最后终于扭打起来了。

这时,正好有一个人从他们身边经过,看到这两个人大打出手,便过来劝解道:“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究竟为了什么打成这样呢?”

两个人中的一个人说道:“正好请你来评一评理,我们两个人一起出门,这个家伙捡了钱却不肯分给我,想要独吞。”另一个人也不示弱地说:“对,请你评一评理,我捡到的钱当然是我的,这个小子凭什么要分一半,太无耻了吧。”

劝架的人说:“你们都别激动,让我给你们调解调解。你们先告诉我,到底捡了多少钱呢?”

听了这个问题,那两个打架的人都傻了眼,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还没有捡到呢。”劝架的人闻言不禁哈哈大笑,说道:“你们为本来没有的东西打起来,这又何苦呢?”

话又说回来了,即使真的捡到了钱,也不必为这种本质为“无”的身外之物而烦恼吧。

世界上发生过很多为了夺取“有”的战争。比如争夺土地、争夺财富。土地和财富固然有用,然而人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有”是从何处来的?没错,是从“无”中来的。“无”相当于老子说的“玄牝”,也相当于佛家讲的“虚空”。所以这些“有”终将归虚空,那么,为了它而起争执,弄得两败俱伤,值得吗?智慧0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解析】

其意就是说: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他的信念一旦建立起来,就不可能再更改,永远不会动摇;而且,他会把信念牢牢抱在怀里,任谁也夺不走,骗不走,偷不走,永远也不会丧失。

人生于大道之中,与万物相融,但又高于万物之上,其原因在那里呢?就在于我们人类是有意识的,正因为有这种意识,我们才会有树立起信念的概念。然而一旦有了这种树立信念的概念,就会有毁掉信念的可能,如果没有这种树立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毁掉的概念,没有毁掉就是不可能毁掉,不可能毁掉的信念不就是永恒的信念吗?

只要我们能像老子说的那样,拥有一个善于树立信念的意识,拥有一颗坚定信念的心,就没有我们做不成的事!

只有将自己与别人比较,顺其自然,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缺少什么,应该如何去做!

古时候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来辅佐自己,并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枉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是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

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持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不只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有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

不管做多么平常的事情,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没有吃苦的准备是不行的!没有碰壁的过程是不行的!没有拼死的精神就更不行!那只会知难而退,自己给自己找托词、放大假的人,就只能是一事无成!

美国有位著名企业家叫查尔斯·施瓦布。他属下的一个工厂总是完不成定额。施瓦布试着换了好几任厂长,然而都不奏效。后来,他任命了一位自己十分欣赏的人做厂长,但是产量仍然没有见效。于是,施瓦布决定自己亲自处理这件事。

他来到工厂车间时,正值日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施瓦布问一个工人,“你们今天炼了几炉钢?”“六炉。”这个工人答道。

施瓦布在一块小黑板上写了一个“六”字,再巡视了一下工厂就回去了。

夜班工人上班了,看到黑板上出现一个“六”字,十分好奇,忙问门卫是什么意思。“施瓦布今天来过这里,”门卫说,“他问白班工人炼了多少,知道是六炉后,他就在黑板上写了这个数字。”

第二天早晨,施瓦布又来到工厂,特意看了看黑板,看到夜班工人把“六”换成了“七”,十分满意地离开了。

白班工人第二天早晨上班时都看到了“七”。一位爱激动的工人大声喊道:“这意思是说夜班工人比我们强,我们要让他们看看并不是那么回事。”

当他们交班时,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十”字。

就这样,两班工人竞争起来,这个工厂的产量很快超越了其他工厂。

如果他落后,那是人为意志的消沉,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消极的环境造成的。但人不容易服输的,必要时可以跟人比一比。竞争更易激发人的斗志,更易使人获得进步。

所以,时常鼓励自己超过他人,为自己加油,也是一种积极的方法。智慧0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解析】

天下万物都有起始,以此为天下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可以认识它所生出的万物;如果认识了万物,又守持着万物的根源,就终身都不会遭到危险。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至劳碌。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务,终身都无法解脱。能察见细微叫“明”,能坚守雌柔叫“强”。广泛运用以上的道理,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殃,这就叫做遵循常道。

老子认为我们应当学会站在自然大道的立场观看自己,让自己保持与大道一样的德性,塞住贪婪的孔目,闭住嗜欲的门径,坚守柔弱,这样就无灾无害了。

我们总是不能够从事物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总以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世界,也就对事物产生了片面性的认识,比较主观盲目,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这样也就给我们招来不少的灾祸。

有一句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这也就是说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我们的心中有许多的欲望和杂念干扰着我们,使我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束缚,从而也就无法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中去,也就无法使我们的心灵在清净无为的天空中获得自由翱翔的能力。结果导致我们的心灵总是被关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里,看到的也就是一小片天空而已,犹如井底之蛙,束缚了我们视线,听到的也是单调的音律,又怎能了解世界的全部,又怎能看清万物的起始呢?

老子教给我们一种认识的方法,要求我们学会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我们人类最大的毛病在于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不能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平日辛勤地耕种,生活还算过得去,只是如果有个额外的开销,经济就会变得很吃紧。

这天,主人有一位很久以前认识的朋友千里迢迢地来访,让主人十分高兴,虽然很少见面,但是交情还算不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主人特别要妻子煮一些下酒好菜,两人高兴谈论到天明。谁知道,客人这么一住下来,就连续住了很长一段日子,且似乎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

此时,家里的菜已经快要吃光了,偏偏正逢梅雨季节,户外的雨水从来没有停过,无法下山去买粮,真是糟糕。

妻子说:“你也想想办法啊!”

主人说:“他不走,我总不能请他自己离开吧!”

妻子说:“不管怎样,现在是没米下锅了、没菜可吃了,你再不想办法,我们三个人一起饿死好了!”

越说越气愤的妻子,说完之后,就拂袖而去,留下不知该如何的主人。

隔天,吃完饭后,主人陪着客人聊天,并看看窗外的景致,谈谈过去的日子。

这时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树上一只鸟正在躲雨,而且那只鸟的体形非常大,是以前都没有见过的鸟类。

于是,主人灵机一动,对着客人说:“你远道而来,这几天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富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客人:“别这么说,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不但你和嫂子款待周到,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感激不尽啊!”

主人:“你看到窗外树上有一只小鸟吗?”

客人:“看到了,怎么啦?”

主人:“我准备拿把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抓那只鸟来煮,晚上我们喝酒时,才有下酒菜呀,你觉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问:“当你砍树的时候,可能鸟儿早就飞掉了,你怎么抓住它呢?”

主人悻悻然地看着完全不解主人用心的客人,无力地回答:“不会的,在这个人世间,还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还不知道要飞呢!”

客人:“真的?有那么笨的呆鸟吗?那么,这种鸟一定让人伤透脑筋了吧?”

这位客人,就是一个只会看到自己的人,他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自然不会明白对方的意思了。倘若事关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这样糊里糊涂地只想到自己,而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事物,恐怕就不只是惹别人不高兴的问题了吧!智慧0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解析】

能认清别人叫做智,能认清自己才叫明。能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才叫强。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做下去的人有志。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长久,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永生。“知人者智”。老子首先着重强调了能够了解别人的智慧。人类的通病是往往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

从古代的“知人善任”成语而逐渐发展出了现代的心理分析学,这门新兴学科目前已成为盛行于全世界、专门了解别人的高深学问,也许我们可以给心理学以一定的学术地位,但并不等于说心理学真的能够了解别人。

我们知道,人类既然拥有比较相近的天文、地理等大自然背景,也当然会有许多共同的习性、规律、原则以及嗜好,但落实到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同的文明、文化已经把人类隔绝为地域性生物,国家、社会又把不同等级的人分裂为不同的群体——几乎没有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别人的思想。所以,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自知者明”。按照我们的普通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但总应该认识自己吧?其实却大不然。人类是群体生物,所以所有的人都不但希望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更希望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把持自己、管理自己。但事实上,每个人不但无法了解别人,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也不能了解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虽然智力方面并没有问题却始终不能获得事业成功的原因。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一种自己能够认可的成功。“胜人者有力”。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这一点为世人所公认。就人类社会的发展途径看,一般先天体质比较优越的人大多成为最早的民族英雄乃至领袖人物。后来,这一类型的人在所有动荡年代以及战争时期出尽了风头,而在缺少混乱的和平环境中,他们便大多沦为游走江湖的草莽英雄、驰骋于运动场上的运动家或港口码头上的体力劳动者;一般先天体质较弱的人则大多成为巫师、思想家或文化人,依靠贩卖头脑中的才智和谋略或披金挂紫而出人头地或占卜摇卦而潦倒终生。“自胜者强”。战胜别人,一个人只要凭理智或运气而选择对了行动的正确途径,至少在表面上尚不难做到。但战胜自己,则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伟人与平民一样——都是非常困难的。在大多数情形下,人们只要具有勇敢、坚强、果决和机智的特点,战胜别人并不十分困难,但战胜自己却并非容易。古往今来,不可胜数的伟大人物和杰出事业家,基本上都能够战胜对手,却最终毁败在自己手里。自己能够战胜自己,才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

出于对世人不能理解正确道理而屡屡步入歧途的深切忧虑,老子提出了矫正这种时代弊端的方法。

老子指出:“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一段话大意是,知道自己有不知道,是高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是毛病。因为能够把毛病看作是毛病,所以没有毛病。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知道病是病,所以没有毛病。老子在此比较温和地批评了那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正是这些人把一些病态的东西当作了自以为是的资本而四处卖弄、四处兜售、四处宣传、四处拨弄是非,致使大局日益不堪。

老子的告诫,对所有在虚伪知识界挣扎求索的人,对怀抱一些虚伪认识而努力要阐述真理的人,都是当头棒喝。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古希腊也有近似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人类永远也不会完成的任务,直到今天,人们还一再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才能真正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呢?

这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不前不后处中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

例如,有个朋友天性好动,喜欢蹦蹦跳跳,从小就想当一名跳高运动员,上初中一年级后,一次体育老师上体育课时都让大家跳高,这时他才发现自己不是跳高的料,爱蹦蹦跳跳并不等于有跳高才能,他的弹跳力和爆发力都不行。如果不到操场上去试跳几次,只在房间里空想当跳高明星,那他很可能长期还蒙在鼓里。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使自己对自我有正确认识,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有自知之明的人为人处世都有主见,听到别人吹捧不会飘飘然,受到别人的打击也不至于垂头丧气。

认识自我不是目的,认识自我是为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老子与我们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常常相反。“强”这个字眼一般是送给那些在激烈竞争中的胜利者,如拳王、击剑能手、摔跤大王。老子的看法是:“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能叫做有力,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真正的强者。”智慧0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心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解析】

要关闭什么,就意味着它原来是张开的;要削弱什么,就意味着原来它是强大的;要废止什么,就意味着它原来是兴盛的;要夺掉什么,就意味原本有过这个封赏。这就叫做细微的洞察力。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并不合算,实际上却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如果我们先给予对方恩惠,以后必会从对方身上收回几倍的回报。这看似糊涂,实则精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商场中,都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把认识这套策略的方法称为“微明”,即根据细微的征兆而发现事物的循环规律。其实,在当时列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之中,这套策略早已被各国君主、将相们运用得心应手,而手段之高超尤有过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同样,郑武公的故事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郑武公想攻打胡国。他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胡王,在讨得胡王欢心之后,他召集部下说“我想要扩张领土,应该先进攻哪个国家呢?”这时有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建议:“胡国是最佳目标。”郑武公闻言大怒:“胡国是兄弟之邦,怎么能够去攻打呢?”于是下令把关其思斩首。胡国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郑国逐渐放松了警惕,终于被郑军乘虚而入,轻易地占领。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欲取先给。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个去处可以不花一分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就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当局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回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得愈多愈好,因为到赌场来的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徒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得到最大好处的当然是赌场老板,但顾客心理上还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那些标榜“降价销售”“有奖销售”“买一赠一”的,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商战中以此取胜的很多。看似吃亏,实则赚大便宜。

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