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23:20:55

点击下载

作者:方向东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

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

作者:方向东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ISBN:9787515805771

本书由北京鸿蒙诚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父母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序一 给青少年的一封信——你在为谁学习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

我们正处在人生最佳的学习年龄,不妨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们在为谁学习?我们真的懂学习吗?我们该怎样学习?想想自己埋于卷山、游历题海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家长,还是为了老师,抑或是为了考上一所重点高中或者重点大学?这些都不该是学习的初衷。我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只有学习能够让我们成长为一个足够优秀的人。比如考入较好的大学是我们现在为之奋斗的事情,但其真实目的是让我们拥有更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拥有成为社会精英的平台。进入理想的大学,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人生阶梯,是另一个更高的起点,但远远不是终点。

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关注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愿景和成绩的好坏,却很少关注过学习本身,其实,这便是痛苦的来源。被动的学习很难让人愉悦。那么,怎样的学习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在心头像一座愚公倾尽一生之力都搬不动的大山呢?答案很简单,自动自发的学习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而想要自动自发地学习,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明白学习能够给人充实感、丰富感与进步感。

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的叛逆之音,太多的学习无用论,我们作为一个处在最佳学习年纪的人,千万不能被这些充满功利思维的话语所影响。君不见,很多没有文化积累的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获得一定财富之后,都会选择一所名校去进修培训;君不见,社会上成人自考总是很火热。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知识对人的重要性,他们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知识的广博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格局与所能到达的生命高度。

谈到快乐自主的学习,说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高度,就绕不开哈佛大学与其千万师生。如果你不了解哈佛,不要紧,我来为你给这所名校做一个注解:这是一座被称为精英摇篮、精华缔造者的学校,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打下了基础,政治家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它是一所顶着无上荣光的世界级著名学府,是令所有人心生向往的学习殿堂。

然而在这样的顶级学府,里面的莘莘学子对于学习却从未懈怠过。哈佛大学在每一年的开学典礼上都要告诫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新生们这样一句话:踏入这里不是你们奋斗的终点,恰恰是另一段更漫长征途的起点。

是的,学习没有终点。

据传,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凌晨四点半,在这个本该是人睡觉的时间,哈佛校园却灯火通明,恍如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有很多学生正襟危坐,安静看书。强烈的学习气氛将摄制组笼罩,大家惊讶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因为大家仿佛看到,哈佛学子的求知之心照亮了黑暗,哈佛的精神璀璨发光。

谢娟采访一个在哈佛学习的北大女孩,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非常快,课后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这些阅读材料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学习压力十分之巨。

当然,这压力也是哈佛的荣耀来源。哈佛学子们肩负着哈佛的名声与荣耀,自动自发地学习,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苛。谢娟团队白天看见不少躺椅上睡着手握书卷的学生,没人对他们感到好奇,更没人发出动静惊扰他们,因为哈佛师生都明白,这些人是学得太累了,他们需要一小会儿的休息。

诚然,上述内容不一定尽实,但深夜挑灯、石椅卧睡的现象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曾说过,大部分国人对国外的教育认知很片面,以为国外的教育很好玩,很自由。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学习并不比在国内轻松,同样是很苦的。他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就经常学到半夜。而在美国上了大学之后,就与国内截然不同了,国内是上了大学,一下子全都放松了。而美国却加大学习的任务,让大学生们务必在四年里勤奋刻苦,以便走出社会后成为最好的人才。所有的精英教育必须是吃苦的,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

更何况,这些精英在不断的学习中已经懂得了知识的趣味性,他们的境界已经不一样了。学习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们在这种态度里淬炼着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才情与自己的理想。

哈佛大学的凌晨四点半,早已不再是一个时刻,它是所有成功人士对于学习的一种超脱的理念,它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血液,流淌在所有勤奋刻苦的人身上。

学习,是人生最忠实的信仰;学习,能让你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

序二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哈佛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实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对青少年充满着期待,教育问题更是成为了当今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什么才是顶尖的教育?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四个字——“哈佛大学”,这所享誉全球的王牌学府,这所位于美国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坎布里奇的古朴学府,这所400年来永远生机勃勃并源源不断为美国输送精英的高等学府。

哈佛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且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志气学子最高的梦想,正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说的:“真正的哈佛是一座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相信我们都会为哈佛学生这种“悬梁刺股”的精神感到敬畏和惊讶。“人的差异来自于业余时间。”在哈佛理念中,只要抓紧业余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便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比如,他们通过缩减用餐时间,而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一心一意地读书,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将很多时间浪费在吃饭和聊天上。

哈佛有大大小小88个图书馆,除一个图书馆是通宵开放以外,其他图书馆和哈佛学生的作息规律几乎同步,因为休息对于学习同样重要,疲劳战术是不会有高效的成果的。但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或是读着让他们激动的书,或是苦苦地思索一个问题,或是放逐激荡的灵魂……可以这样说,哈佛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图书馆,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味。

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成为了世界首富,从哈佛毕业的杰克·韦尔奇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CEO。哈佛大学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无数世界级学术领军人和商业巅峰人士……究竟是什么让哈佛成为世界精英的摇篮?为什么所有的意志、梦想、成就都能在哈佛兑现?

哈佛大学唯一的校训就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句话镌刻在每个哈佛人的心中,它保证了哈佛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传统中继往开来,不断创新。这也告诉我们,“哈佛模式”的内质是“授渔而非给鱼”,哈佛产出的不仅是学问、知识,还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的眼光。

哈佛大学有着自己的文化精髓,这些文化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图标,或者是一个伟岸的雕塑,抑或是一条标语……被学生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如沐春风,荡气回肠……这些都是哈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其精髓的青少年,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打开《哈佛凌晨四点半》,你就能收获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你能看到:哈佛学子勤奋、积极、向上、务实、珍惜的精神和理念。

因为你会知道:哈佛人真正的生命是精神和思想。哈佛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人多少知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人如何发现生活的意义,如何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探索世界、理解人生。正是这种优秀的思想精髓,才缔造了源源不断的精英。

我们真诚地告诉大家,这是一本极具思想启迪与励志意义的人生教科书,值得所有拥有梦想、渴望成功的人认真阅读。这里有哈佛人的精神和思想,有哈佛学子真实的故事,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在人生关键时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

如果我们也能够像哈佛人一样,把努力当成人生的信仰,把磨难当作成长的基石,坚信自己就是奇迹,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曾经给生命的那个积极的承诺,那么,我们就是未来的精英。

第一部分 让胜利成为习惯:哈佛人做最优秀的自己

“没有谁比我们更好,我们永远名列前茅。”哈佛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我们必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做最优秀的自己。只有认真地锻造、打磨才能创造一个完美的‘我’的传奇。”

哈佛信条 1 精英意识:优秀就是一种不断培养的精英意识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谁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来自于优秀的习惯和永远追求好中更好的精英意识。

强人哲学,培养自己的精英意识

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美国政治家、文学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

不知你是否看过这样的场景:在广阔的非洲草原上,一群羚羊在快速奔跑,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慢了,就可能葬身狮腹;后面的狮子也同样在拼命奔跑,因为它知道,如果慢了,就会被饿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谁快谁就赢,谁快谁生存”已经成为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法则。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这条法则的意义:面对竞争,你只有变得更强!

哈佛大学无疑是强人辈出之地: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以万计的企业家、无数的世界级学术领军人……这些就是哈佛在几百年间为世界造就的精英。为什么哈佛大学能够成为精英的摇篮?为什么从哈佛大学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出类拔萃?仔细观察这些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们似乎都有一种习惯,一种让自己更优秀的习惯:他们习惯性地勤奋、习惯性地投入、习惯性地专注……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说,如果你能够养成优秀的习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你能够坚持优秀的习惯,就能够成为精英。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就是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最优秀的精英之一。

罗斯福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富豪之家,但是父母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公子”来看待,而是不断培养他勤奋、坚持、刻苦、负责任的习惯,并且让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位置是留给他的。1900年,罗斯福考入了哈佛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讲的一番话深深地震撼了罗斯福,他说道:“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出能使这片土地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最自由的土地的精英,这需要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伟大的梦想,养成勤奋、务实、思考的优秀习惯,带着它们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于是,罗斯福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他开始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专业。在班上,他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只要有时间,他就泡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研究思考。除此之外,他也非常注重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演讲能力。在这卧虎藏龙的哈佛大学里,罗斯福要么凭借优秀的成绩,要么凭借出色的能力,他总能脱颖而出,总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这与他养成优秀的习惯是息息相关的。1910年,罗斯福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界。1913年,他当选为海军助理部长,1920年,38岁的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的候选人。可正在这时,一场无情的灾难突然袭来。1921年8月的一天,罗斯福突然发冷,浑身疼痛,原来他染上了当时非常可怕的脊髓灰质炎。这种疾病让他身体机能的控制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导致他下肢瘫痪。然而,即使终生残疾也并没有让罗斯福屈服,他一直在坚持不懈地锻炼,想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和乐观的态度来恢复行走和站立的能力。他每天都坚持阅读,把整部美国历史熟记于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除此之外,他还养成了谦虚、温和的好习惯,他学会了尊重和理解那些持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对饱受折磨、需要帮助的人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在休养期间,罗斯福每天都在坚持锻炼,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他常常拄着拐杖,走到海德公园村的车道尽头,他把腿部钢架涂成黑色,与他的袜子相配,这样,他看上去就和正常人一样。经过7年的养精蓄锐,罗斯福重新走上了政坛。1928年,在成功当选为纽约州长之后,罗斯福开始向总统的宝座冲刺。1932年11月8日,他以2280万票对1575万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对手,入主白宫。此后几年里,他坐在轮椅上,带领着美国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赢得战争,走向繁荣。后来,人们将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事件称为“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本人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激烈的斗争和艰苦的奋斗,成为精英的道路是艰苦崎岖的,准精英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优越的生活。罗斯福就是一位有“英雄风范”的精英,最终在创新与思想进步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无论是病痛的折磨,还是环境的艰苦,罗斯福始终没有忘记哈佛人的精神:坚持优秀的习惯,不断培养精英意识。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培养自己的精英意识。优秀的习惯是勤奋努力,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优秀的习惯是勇于承受,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脱;优秀的习惯是坚持不懈,别人可以放弃的理想自己不能放弃。

在学习上,习惯的重要性尤为明显。智商、学习条件和习惯是决定学习成绩的三个因素。现在,大家的智商和学习条件都差别不大,关键是要有优秀的习惯,有精英的意识。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归根到底,你能否有好的命运就在于你是否将优秀变成了一种习惯。

尝试一下吧,每天改变一点点,让我们习惯性地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习惯性地早睡早起,吃苦耐劳;习惯性地专注于每一件事情,坚定不移,乐此不疲,你就具备了成功者的品质。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精英意识能让优秀变成习惯,习惯优秀的你又怎么可能不成功?

“领袖”气质,哈佛生都要有点领导力

人生因为承担责任而充实。——哈佛大学毕业、美国第56届总统 巴拉克·奥巴马

或许你正在寒窗苦读,只为高考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或许你正在青春的道路上迷茫地行走着;或许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成绩优秀的人才,但这一切并不代表你是否成功。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消息?北京大学毕业的学子找不到工作,最后沦落到集市去钉皮鞋。或许你会说,这是现实的残酷。那为什么他的同班同学就可以飞黄腾达,成为行业的精英呢?能够进入中国最高学府读书,他的学识肯定是高人一等的,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他只顾学习,而忽略了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即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一种能使自己不断前进,而且还会带动身边其他人跟着你的步伐,朝着你的目标前进的气质和能力。

中国学生往往被灌入“成绩才是硬道理”的传统教育观念,这样不仅抹杀了我们创造求知的天性,而且让我们成为了盲目的追随者,所以常常会出现“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试问: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怎么可能不平庸?

有人说,这个世界,要么你领导别人,要么你就被别人领导。如果你想突破自己,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的领导能力是必需的!否则,你就会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连冒泡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吞没;你就会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一吹就淹没在无人知晓的底层。

哈佛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从开学第一天起,它就告诉全校学生——培养领导人就是哈佛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商界领导人和公司CEO是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很多政界和公共领域的领导人是哈佛法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出来的;很多教育界的学术带头人毕业于哈佛教育学院……这些都是成功的优秀人士,他们是一代又一代的领袖。

哈佛教授曾经说过:“具备领导才能就是要把别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鼓励人们大胆想象、尝试。领导者就是要把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有人认为,“领袖”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培养的。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就像哈佛商学院院长曾经说的:“领导能力是不可以‘teach’(教)的,不过却可以‘learn and develop’(学习和发展)的。”

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学习和发展“领袖”气质,培养自己的领导力。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呢?1. 情感智商:那指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此有效地影响他人的能力。2. 沟通交流:这不仅仅指口头交流能力,还包括行为示范的能力。

马丁·路德·金通过演讲感染人们,而印度领袖圣雄甘地则是行为

示范的典范。3. 组织能力:即组织信息、组织人员的能力。4. 判断力:即决定在什么情况下行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恰到好

处地处理任何事情的能力。5. 沟通力:即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获得他人理解和支持的能力。6. 创新力:即能突破陈规,想到别人不能想到的点子并且做出迅速

反应的能力。

只要你从上面几个方向充分认识自己,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从实践中吸取教训,然后不断总结,你就能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这样的话,一个“才能双全”的人交上的答卷折射出的并不仅仅是考试中耀眼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光芒四射的人生。

从不停止追求完美,永远做到最好

对进步孜孜以求的精神,是一个人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哈佛大学肄业、微软创始人 比尔·盖茨

如果你常看体育比赛,你会发现,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差距有时小到用肉眼都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相差仅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往往相差仅几厘米……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地之远。很多时候,世人的目光往往只会聚焦在第一名的身上。在他们眼里,只有冠军才是真正的成功者,第一名后面的,都是输家。

如果你没有这种“做到最好”的竞技意识,你可能会因为一分之差而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如果你今天满足于现状,明天将有千千万万的人超越你。如果你一直保持现状,十年后将会怎样?

哈佛的理念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当第一名,即在所有方面,在任何地方都成为第一。在学习成绩上得第一,在演讲比赛中争第一,在运动中当第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成为第一,这是哈佛的口号。在哈佛人的眼里,只有第一名才无愧于生活,才有资格享受生活的美好。

哈佛建校宗旨中说:“哈佛就是要培养出能使这片土地成为全世界最富有、最自由的土地的精英。”怎样才能成为精英?我们不知道哈佛大学的学生究竟克服过多少个困难,攀登过多少个高峰,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拥有着可怕的实力和非凡的气魄。“追求完美”是哈佛所提倡的,它强调永远都不能满足现状,将事情做到最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哈佛人却在朝着这个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力求把事情做到更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趋向完美。

一位哈佛学生这样回忆道:“刚进入学校时,曾经优秀的我在面对‘人人都是精英’时非常不适应。于是我开始怀疑并且陷入了自卑的境地。但是,我很快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很快,不,应该是超过从前。因为我知道:面对强者,我只有比他更强,才能够脱颖而出。”

优秀的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比如比尔·盖茨,这位创造微软帝国的商业巅峰人士。1973年,有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并与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听课,一起研究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对科莱特说:“我想退学了,因为我想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你愿意和我一起干吗?”听到这番话,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讶,他说道:“我们来哈佛是为了求学,怎么能开得起这个玩笑?”科莱特心想,就现在而言,教授只教了Bit系统的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其实他不知道,那位小伙子已经把大学里所有关于程序开发的知识学完了。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元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翁。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了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与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了全球。

在比尔·盖茨的字典里,永远没有“满足”这两个字,大学里的知识有限,他就毅然退学去追求更好的知识和研究,然后进入富豪排行榜,接着成为美国第二富翁,最后成了世界首富。他就是一个从不停止追求完美,永远要做到最好的人。

完美,或许只是我们心中一种虚幻的假想,或是一个目标、一种向往、一种追求。渴望完美,代表着我们有着伟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追求完美,可以让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有可能成为第一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完美是道路的终结,是极致也是死亡。然而,我们却需要永远渴望它和走向它,这是我们的倔强和伟大。因为完美,不完美的我们不到最后就不能停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优秀。

如何养成优秀的习惯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仰慕优秀、渴望优秀却总觉得优秀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培养了优秀的习惯,那么就可以成就一个全新的你。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1.列出“生命清单”,制订具体目标

约翰·戈达德在15岁的时候,将自己一生要完成的目标写在了一张纸上,并贴在了随处可见的地方。

这份目标清单被他称为“生命清单”,上面记下了127个具体的目标。44年后,他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其中106个目标,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

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规划人生的人,计划习惯就等于计划成功。所以,渴望成功的你现在就开始列出自己的“生命清单”吧!

2.开好头,不开坏头

优秀是一种习惯,懒惰也是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只要是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等到明天或者后天,而是从现在开始。比如,我打算学习奥数,好!现在就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它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自然而然就会去做它,好习惯就养成了。相反,坏事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对自己放纵了。

3.要坚持,不能松懈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是靠你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培养自己快速高效的习惯。比如,可以这样规定自己:早上提前10分钟起床,10分钟洗漱完毕,上课早到5分钟等,动作越明确、越细化,就会越好操作,越好坚持。遇到困难要坚持,千万不能松劲。比如阅读课外书籍,一天都不能间断。但有时累得不行怎么办?顶住,阅读一页也是阅读。这样,你会特别珍惜自己的成果,越来越不忍心放弃,于是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4.学会利用零散时间

只要每天都学会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每天利用饭前10分钟背10个单词,三年下来就是一万多个单词。有些事情你觉得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坚持做,积累起来,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5.凡事讲究方法,要少走或者不走弯路

如果你方法不对,就算你再努力、再坚持也是徒劳无功,反而还会打击你的自信心。所以,起点要对,养成一件事从开始就把它做正确的习惯,不要稀里糊涂、不假思索地就开始,这样可以让你少走弯路,缩短目标达成的时间。

6.不要找任何借口

不找借口对于养成好习惯非常有帮助。当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或者失败时,你是否总会说,今天是因为什么事耽误了,这个不是我能力范围内之类的话?其实,你这是在纵容自己,你是在为自己找客观原因,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会让你偷懒,会让你逃避,这样会永远不能让你变得更加优秀。要记得一句话:不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理由。

哈佛信条 2 梦想与愿景:没有什么能阻挡你,除了你自己

人生的精彩程度取决于抱负的高低,有了伟大的梦想,才能产生伟大的动力,才能收获伟大的成就。

梦想无域,天空都不是你的极限

成功开始于想法。——比尔·盖茨

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这样跟学生说:“作为年轻人,你们一定要敢于梦想,勇于梦想,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属于追梦的人。”无论是刚进校门的新生还是已经对哈佛大学如数家珍的老生,对这句话都情有独钟,因为它能立刻激起人的雄心壮志。

说到成功,我们往往只关注意志力、机遇等方面,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想象力。如果有穷人想象自己将来会是一个巨富,一定会被人当头棒喝:“醒醒吧,别做梦了!”如果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幻想自己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一定也会被同学们嘲笑:“就你那点水平,还是趴在桌上睡大觉吧!”正是因为人们对想象力的“歧视”,才导致了我们心中的梦想胎死腹中。

其实不然,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成功始于想法。”一个连想法都没有的人,连成功的道路都不知道是哪一条,还谈什么成功?这种想法可大可小,甚至可以是幻想。因为幻想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很多创造性领域里,做梦的能力要大于意志力。面对未来的路,我们要敢于做梦,勇于做梦。鲍比9岁的时候,在一本儿童杂志的背面发现了一则招聘明信片推销员的广告,他觉得能干这事,便恳求妈妈让他去叫人送来全套货物。妈妈答应了鲍比的这个要求,鲍比很快就收到了明信片。鲍比一拿到明信片,就信心十足地冲出家门,三个小时后,一张卡片都没有了,他回到家兴奋地大叫:“妈妈,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买我的卡片!”并得意地给妈妈看满兜的钱。12岁那年,父亲带鲍比去见齐格勒先生——他是一名演说家。坐在昏暗的礼堂里听着齐格勒先生的演说,仿佛处处洒满了阳光,每个人都被说得热情高涨,而鲍比更是胸怀澎湃。到了离开时,鲍比觉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他非常认真地对父亲说道:“爸爸,我也想让人们这样。”爸爸一时间没听明白鲍比的意思。“我也想当一个像齐格勒先生这样的动机演说者。”鲍比回答。鲍比认为自己能够做好,并且现在就做的想法让他激动不已。爸爸肯定了他的想法,他说:“这个世界是属于有梦想的人的。下一步,就看你自己的了!”受到爸爸的鼓励,鲍比开始鼓舞他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快,鲍比就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鲍比在一个拥有100家公司的财团做事,从一个销售培训者做到地区销售经理。他做得很出色,他也认为就应该这样生活下去了。可是一次地区销售会议又改变了他的这个想法。在那次会议上,公司的副总裁作了一次演说,他问:“如果一个神仙能满足你三个愿望,那么你将会希望得到什么?”他让与会者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问道:“为什么你们会需要神仙呢?”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鲍比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儿时的那个梦想,他要完成他的梦想——做一名动机演说者。鲍比现在已经有了毕业证书、成功的销售经验、无数的演讲经历,为一个拥有100家公司的财团做过销售培训和管理工作——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他为他的梦想做好了准备。他不需要神仙的帮助。其实,鲍比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他突然选择离开,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然而他的老板却肯定了他的想法,他非常诚恳地说:“勇往直前吧!你一定能够成功。”然而鲍比刚下定决心,就遭受了考验。在辞职的一个星期后,他的妻子也失业了。他们刚刚买了新房子,需要双方的工资来付清每个月的抵押贷款,但现在他们却一点收入也没有了。妻子鼓动鲍比回公司去,也知道他们仍想要他,可是鲍比知道,一旦回去就再也出不来了。鲍比和妻子商议了一下,决定继续前进,绝不做一个满口“如果”而只说不做的人,鲍比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刚开始,情形非常艰苦,妻子在和鲍比沟通之后,尽全力支持他,鼓励他,这使得鲍比更坚定了实现梦想的信心。鲍比发现了梦想不可思议的力量。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鲍比就收到了很多新客户的演讲邀请,鲍比成功了。

鲍比就是因为有着一个一个疯狂的想法,才获得了成功。世界很大,人生很短,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然,幻想不能是白想,想了就要用这个梦想激励自己。

著名作家朱秀海说过:“宇宙是很大的,我们的心比宇宙还大。”大多数哈佛人都是因为拥有梦想而成功的,他们说,强烈的梦想能让人的能力变得非常不可思议。

据说美国有个年轻人,喜欢下棋,看过棋王卡巴布兰加的棋艺后,就梦想着有朝一日击败棋王。可大家都说,卡巴布兰加是从来都没有败过的,叫他别做梦了。可是这个年轻人却从来没有放弃做梦,每天幻想着如何与棋王面对面对弈。奇迹发生了,一年后,在一年一度的比赛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击败了棋王,获得了冠军。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之所以有梦想的人比没有梦想的人成功几率大得多,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有那种强烈的幻想,人的精神就特别容易集中到一件事上,投入的精力多,自然就能把这件事情看得清楚明白,因此,能力增强自然也就不在话下。让青春吹动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吧!

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进步往往从幻想开始,人一生的进步也是如此。我们要敢于梦想,勇于梦想,更要善于去追梦。梦想是什么?是快乐?是悲伤?不,都不是。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跑线。梦想是风,行动是帆。梦想是鞭策你的马鞭,催促你完成它的“任务”。

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寻找吧!我们要相信,未来的舞台到底有多大,只有我们自己说了算。

找到最有意义的梦想,这比什么都重要

愿意追随自己的激情,不管它是否能带来名利;愿意质疑传统的价值观,重新思考成就的教条;蔑视所有代表名声、地位的传统标志,转而投身于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能帮助他人的事物,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事物。——巴拉克·奥巴马“哈佛大学”,这四个字在所有人心中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所世界一流学府是我们梦中的天堂。对此,哈佛大学对在校学生做了一个测试,以寻求他们来哈佛求学的真正目的。

下面是其调查结果:

12%的人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8%的人是为了拥有更高的权力;

20%的人是为了出人头地;

60%的人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

可见,更多来哈佛求学的人并不是为了表面的光鲜闪耀,而是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换句话说,他们找到了最合适自己的梦想,然后去实现,这些比金钱、权力更为重要。

在很久以前,一个才华横溢、能力杰出的学生拒绝了多所让他大有前途并且能够找到高薪工作的大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哈佛大学神学院。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是满分,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

不管是学习理科还是搞艺术,他都是前途无量、丰衣足食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在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神学院,因为学习这个可能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因此有人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前途和“钱途”通通都不要的傻子。

面对大家的质疑,他说道:“我现在还年轻,金钱总是可以挣到的,可以慢慢来。但是,对于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都是我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就觉得每活一天都不得安宁。因为这就是我的梦想,是我一辈子要追随的东西。我读书并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本能的需求不可否认,但如果你的梦想仅仅就是为了金钱和名誉,而不是你内心的渴望,人生还有何意义?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要仔细听听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道路,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在人生舞台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标,找到让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梦想,然后去努力实现,这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的终极梦想就是幸福

幸福感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哈佛大学教授 泰勒·本·沙哈尔

在哈佛大学年轻教师本·沙哈尔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可以听到他这样说:“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你以后是什么样的人,却是你送给上天的礼物。”这是他对幸福作出的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

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后拒绝了很多的高薪职业,仍然选择了在母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可谓是对哈佛大学不离不弃。

当人们问他原因时,他满脸微笑地说道:“从小,我就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在哈佛大学念书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的梦想是为了什么?最终不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幸福吗?这么多年一直在哈佛,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让我幸福和满足,所以我坚定地留下来了,并且完成了我最终的梦想。”

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梦想?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最远大的梦想。那什么才是最远大的梦想?哈佛告诉你,最好的梦想,就是那个能让你感到最快乐和最幸福的梦想。

为此,本·沙哈尔经常讲到“蒂姆的故事”,故事里面的人或许就是你的影子。童年时期,蒂姆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是自从上了小学,他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忙碌的生活。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他,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于是,蒂姆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学习,甚至产生了恐惧,后来越来越讨厌学习,下课和放学成了他每天的期盼。慢慢地,父母和老师的价值观影响了他,就算不喜欢学习,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就没有幸福的未来。于是蒂姆拼命地学习,深信只要考上了好大学,未来一切就好了。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过开心快乐的生活了。但好景不长,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自己未来不能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又绷紧了神经,成立社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大学4年没有喘过一口气,只是为了成绩和名誉。不出所料,毕业时蒂姆在波士顿一家商业咨询公司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是他没想到,高薪是用每周8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才能换来的。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他安慰自己:没关系,趁年轻多吃苦,才能快速升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拥有了公司、豪宅、名车,一切美好的物质都有了,可是他再也回不到童年那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他感到一点都不幸福,于是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并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快乐很短暂,心灵的厌倦和劳累又开始席卷而来。“忙碌奔波型”的生活让蒂姆感到疲惫和忧郁,“享乐主义型”的生活又让他感到厌倦。蒂姆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出路,只有听天由命。

实现了所有的梦想,蒂姆并不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蒂姆的梦想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说白了,是别人的梦想而不是自己的梦想。他自己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快乐、幸福的梦想,这样的人生其实也只是一种失败的人生。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他们常常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梦想,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导致了终生忙碌却不幸福的后果。

什么样的梦想才是好梦想?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曾这样说,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哈佛有句名言是“烙牛肉饼不会有损你的尊严”,比尔·盖茨也告诉人们“理想不分贵贱”,只要是你真正喜欢的,梦想就没有优劣之分。

热爱并能够满怀激情地为它努力,这就是你树立梦想的关键。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幸福,一种境界。

要知道,我们人生的最终梦想就是能够让自己幸福快乐地生活。

如何实现梦想

“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梦想,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真正相信,并去做。实现梦想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记住一句话:梦想是一种实践。

1.下定决心,对自己说:“我决定展开行动,追求梦想。”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一个决心达到目标的人更有力量。但是,在下决心之前,你必须要了解: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拥有什么?排除什么?追求什么?获得什么?

2.用笔实实在在地写下你的梦想

写下最近2~3年内的10个梦想,你希望并相信自己能够实现它,比如说:能够在作文竞赛中得奖;

期末考试获得班上前十名;

利用零花钱买十本课外书籍;

考上理想的大学;

给自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

3.不要猜忌或者拖延梦想

当你专注于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时,你必须先将你以前所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放在一边,切断你的后路,从现在开始只剩下你和你的梦想,你已经不能回头了。就像你刚抓着一根摇晃的蔓藤越过山谷一样,现在的你无路可退,你已经站在山谷的另一边,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你该如何完成你的梦想。

如果你开始猜忌你的梦想能否实现,那么你就会失去实现梦想的动力和信心。

还有就是不要拖延你的梦想。比如说,我明天再行动,过段时间再说吧等等。这样你就会形成一种懒惰心理,梦想便会越来越远。不如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4.选择三个梦想,最先实现

从十个上述清单中,选择三个你最迫切想实现的梦想。在心里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为之而奋斗、努力?

问自己:如何才能做到?

计划,安排好时间,然后去做。

5.不说不可能

在还没有操作之前,绝对不说不可能。因为事情只存在做与不做,我们要多想办法,如何才可能。

同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果没有自信,再简单的事情你也会说不可能。因为不信,所以,你根本不会去做。获得信心有很多策略,比如可以尝试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从中获取利益。

6.坚持,坚持,再坚持

不劳而获和一劳永逸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不仅要为梦想付出更多的行动和努力,最重要的是矢志不渝的奋斗,不要轻易放弃。

7.给自己足够的压力

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一定要按照计划实施,不能懒惰或者拖拉。如果你没有做今天这件事情,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给自己压力之后,你能够做到什么。给自己足够的压力,适当地逼一逼自己,看看能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不仅仅会使人发疯抓狂,而且还能逼迫你释放全部的能量。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做那些看起来最艰难的事情。

8.跨过生活的各种阻碍

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因素,阻碍着我们梦想的实现,让你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因素可能是你的同学、老师、父母,甚至就是你本人、你周遭的环境。

但是,我们要知道:“砖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阻挡那些其实没有那么想要这件东西的人,目的在于让我们有机会证明自己多么想要一件东西。”

哈佛信条 3 思考者卓越:能让人摆脱平庸的自由思考

“伟大的人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只有永不停息地思考,才能获得智慧、财富和力量。

比别人多想几步,就能比别人跑得更远

假如你说不出你想些什么,那么很快你就会说出你不考虑的东西。——美国哲学家 西奥多·帕克索

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教授们经常会向学生强调这样一句话:“永远比别人多想几步。”思考是人存在的表征,能够进行长远思考是人成材的前提。哈佛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就是善于思考,愿意花时间比别人多想几步的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样成为科学家的。”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没有能力做好,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到底该怎样去做。只要你养成了多看、多想、多换几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很多在你以前看来不可能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在各个行业都非常成功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教会了他们思考,哈佛人喜欢永不停息地思考以获得智慧、财富和力量。因为善于思考,他们的思维是全面的,是开放的,所以,当别人在说今天怎么办的时候,他们把明天或者后天甚至未来的事情都思考好了。要知道,你的思想决定着你的成就,你能想多远,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想法决定活法,成功于人的机会是平等的,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多想”,去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攻克成功路上的难关。哈佛教授经常给学生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出击德国的计划蓄谋已久。可是,“天公不作美”,准备实施的那一天万里无云,这样怎么隐蔽部队?难道要改变日期吗?所有人都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在这紧急的时刻,朱可夫元帅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并严肃地下了一道命令:一切按照原计划实施,但是将全军所有的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同时射向德军的阵地。进攻开始了,苏军140台探照灯全都射向了对方的阵地,照得德军睁不开眼,只能挨打,无法反击,就这样,苏军取得了胜利。苏军取得大胜,大家都表示不解:为什么在天气状况如此不利的情况下继续进攻德军还能毫不费力地取得胜利呢?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朱可夫元帅都表示胜券在握。因为对于这次布局,他考虑到几乎全部的情况,并针对每一种突发情况制订好了相应的措施。

朱可夫元帅能够取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比别人多想了几步。这也正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元帅而别人只能当士兵的关键。

一个普通人,眼光往往是在现在。而一个聪明的人,往往能把眼光放到更远的位置,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样,有时只要比平时多想一点,就会把事情处理得更加完美。比如,我们在解决一道难题时,普通的人会思考: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聪明的人会思考: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多想几步,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价值。深度思维与扩散性思维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会帮我们打开不可思议的机会之门。

大多数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表象之后再继续思考,并且眼光长远,别人看到一步,他们往往能看到两步甚至三步。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多思考,不管你看到什么,最好能在这个看到的表象之后再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你就能比别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收获更多的果实。聪明的你,如果不想平庸,那就永远比别人多想几步吧,这样你就能领跑人生的道路。

像成功者一样思考,便能复制他们的成功

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甚至几个世纪。——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 查理斯·艾略特

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那么优秀和成功,生活在万人瞩目的光环下,而自己只能躲在他们的阴影背后独自感伤?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成功?

其实,哈佛大学的教育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并且能为我们点亮前进的道路,树立远航的灯塔。

那些走在前面的成功者,他们的故事或许更充满着奋斗的辛酸与痛苦的努力。他们必定经过了黑夜的折磨才换来了光明。所以无论何时,你都应观察走在自己前面的人,寻找他们的光芒所在,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哈佛大学是造就精英的圣地,它经常为学生们指导人生的迷津,告诉学生:想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想成功,就要像成功者那样思考。

当你想走自己的道路却受到重重阻碍时,请像比尔·盖茨那样思考: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要称它为机遇。

当你因为受到歧视而感到愤怒时,请像奥巴马那样思考:如果我当选总统,就把白宫改造成黑宫。你要自信并且坚强,要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应该被重视。

当你因为金钱的缺乏而产生放弃梦想的想法时,请像贫民窟里走出的哈佛女孩莉兹那样思考: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当你在追随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请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思考: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

无数成功者已经为你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走过的路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迪。你所要做的,就是观察他们,看他们为何领先,然后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除此之外,哈佛大学经常邀请全世界最著名、最成功的人士来这里演讲,为莘莘学子提供思想上的沐浴和感化。如果能够真正观察成功人士的做法,思考总结他们的思想,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许多人就是以名人为榜样,走上了寻求理想的道路。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一直将林肯总统视为“偶像”,学习林肯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精神,像林肯一样思考人生道路,培养自己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勇气。卡耐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观察和领悟,写成了一本厚厚的《林肯传记》,书中洋溢着浓浓的崇拜之情。在卡耐基的成功课程中,他也曾多次提到林肯的故事,仿佛林肯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在林肯的影响下,卡耐基不断成长直到成功。比尔·盖茨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慈善家,因为他受到了约翰·D·洛克菲勒的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洛克菲勒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培养了3个国务卿、12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众多的科学家。洛克菲勒成立的庞大国际性基金会致力于消灭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他成为了比尔·盖茨的榜样。

其实,成功者的故事和思想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捷径。我们可以选定一个和自己经历相仿的人作为榜样,学习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符合实际的情况下模仿他成功的做法,这样可以避免无谓的失败。

我们要想成功,就要直接或间接地与成功者为伍,感受他们的世界观,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这一点,哈佛大学也为它的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美国一个机构调查后证明:一个人失败的原因,90%是因为这个人身边的亲友、伙伴、同事都是一些失败和消极的人,如果没有成功的思想来引导和激励我们,我们就会离成功更远甚至失败。

成功者之所以出类拔萃、高人一筹,肯定会有其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只要你能彻底感悟成功人士的思想,像他们一样思考并且分毫不差地学习他们的做法,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首富、下一个诺贝尔得奖者。

只想自己要的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法国文学家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哈佛教授训导学生们:“为了获得成功,要学会只关注自己想得到的事物,忽略那些不想得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持续的激情。”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思考,但不能胡思乱想。多想想对自己有用的、渴望得到的事物,抛开那些没有的、并不关注的事物,能够让我们集中精神,付出全部的激情为成功而奋斗。

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新总裁,他和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校友。凡是接触过鲍尔默的人,都会被他的激情感染。因为他想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做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失败,而其他再多客观的困难和阻碍,完全入不了他的心思。在微软,鲍尔默的这种想法和激情深刻地影响着微软员工,可以说,鲍尔默对微软的影响是不可取代的。在哈佛读书的时候,鲍尔默就是一个专注并富有激情的人。作为哈佛足球队的拉拉队队长,他总是有能力让全场的人都热血沸腾,因为他想的是“如何让足球运动现场生机勃勃而不是那天天气如何”。在微软,他把这种专注和激情用在了管理上,使微软的员工在开拓市场时更团结、更投入。因为他想的是:如何激发团队的斗志而不是怎样控制员工。鲍尔默可以使一些讨厌电脑的人心甘情愿去编写程序代码,无论鲍尔默走进哪个部门,这个部门的气氛就会急速升温,所有员工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拼命地为公司工作。鲍尔默想的是:要用自己的激情鼓舞员工,并且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工作付出。在微软,没有人比鲍尔默更有激情、更有煽动能力,因为他总是抱着一种不能失败的心态去工作和管理。他的演讲总是像沸腾的岩浆,点燃着每个人的工作激情。鲍尔默经常在会议上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他的眼睛放射着光芒。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一般的谈话,鲍尔默总习惯用一只攥紧的拳头不停地击打另一只,并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一个在微软做过多年产品推销的经理说:“鲍尔默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除非是死人,否则只要和他在一起,你就不可能不被他感染。”鲍尔默的思想和激情对员工们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却总能品尝出不一样的味道,然后保持新鲜感继续奋斗。鲍尔默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微软的全体员工,为盖茨撑起了一片天,从开始的20多名员工,壮大到现在的6万多名。

鲍尔默为什么会如此富有激情呢?因为他只想着自己要的,而非不要的,于是便专注于自己要的并付出全部的热情。这种思考能力正是哈佛精神塑造的。

哈佛大学在挑选学生时,总喜欢挑选那些有梦想、有激情的学生,并且教育他们要正确思考、规划自己的目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才可以让激情持续,让灵魂永远年轻。

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经常会思考很多问题,甚至有些是非常无厘头的事情,这会大大分散我们的精力,从而导致我们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或者失去热情和激情。

我们要知道,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不能缺乏激情,因为失去了它,你的斗志就被磨灭了。所以,让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胡乱思想都烟消云散吧,只想自己要的,从此,以不能失败的心态专注于一件你渴望的、对你有用的事情,那么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如何做个善于思考的人

哈佛教授约翰逊说:“我们必须时时进行思考。今天这个世界,总是让人感到陌生和压力,甚至有些恐惧。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战胜愚昧,在积极的思考中勇敢地走向未来。”思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缺少思考的人,其灵魂就很难被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其人生也不会有伟大的成就。

对于学习来说,思考尤为重要性。所谓“方法比知识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知识有尽而思考无穷,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学得更好、更快,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呢?

1.不盲从权威,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书本的知识要学,但不能一成不变地灌进脑袋里;专家的言论要听,但不能让他们的思想牵着我们走。我们要有一双批判的眼睛,将事情看得透彻些。对任何事物不轻信、不盲从、不武断、不屈服、不固定、不保守、不虚骄,用批判的态度去摸索和探究。这样才能分清这花花世界的是非。

2.三思而后行,学会未雨绸缪

在行动之前,要充分考虑事情的后果,分析其利弊,进行合理权衡。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要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要等到后果产生了才去思考,那都是徒劳的。

3.他人的意见要听,但决断是要靠自己思考

影响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心理就是从众心理,即服从大部分人的意见,别人怎样认为,你也怎样认为,这样容易人云亦云,最后让自己变成一个根本不会思考的人。

对此,我们要采取这样的措施:(1)做好思想准备,逆流而行,当你的思想和大众不一样时,不能随便放弃,而是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改变认识。别人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全面的,虽然说少数服从多数,但是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我们还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3)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对于别人没有思考到的想法,要敢于尝试着思考,打破常规,锻炼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

4.学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比如,关于“1+1等于几”的问题,一般不会思考的人直接会说“等于2”。但进一步思考,你就应该想到:你是从哪里知道1+1不等于2的?还有,你会想它为什么不等于2吗?进而你会想到,其他关于这些都已经成为所谓的“正确答案”的答案,究竟是正确的吗?

哈佛信条 4 疯狂与热爱: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疯狂的投入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将给你一把打开人生秘密的钥匙。

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对于我们来说,金钱、兴趣、幸福、荣誉、成功,哪一个最重要?或许很多人会犹豫不决,但是哈佛大学却坚定地告诉你:兴趣最重要。

哈佛大学的选课上就充分体现了从兴趣出发这一点。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说道:“在哈佛最难的事,不是考试,而是选课。”在哈佛大学,选课就是一门艺术,要求学生在树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哈佛新生刚进校园是不分科系的,注册之后,便开始7大类“核心教程”的学习,主要包括: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社会分析和科学。

大一修完了这些“核心课程”,到大二的时候,学生就要在40多种不同的课程分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攻方向”。为什么哈佛学生都觉得选课难呢?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所以往往在选课时彷徨不定。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幸福、成功、兴趣、荣誉5个标签。但是比尔·盖茨每次只会带一把钥匙进办公室,而把其他的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比尔·盖茨选择的是哪一把或者哪几把钥匙?一位刚移民美国的大陆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惊慌失措,因为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语文题目还是数学题目?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这道题目并不是你平时学习的书本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大陆学生没有答一个字,但却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因为老师觉得,他是一个诚实的学生,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后来,这道题通过E-mail被发回国内。这位学生在邮件中对同学说,现在我已知道盖茨带的只有一把钥匙,凡是能够正确回答的都得到了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赞赏,你们是否愿意测试一下,说不定从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同学们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说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该网页上发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比尔·盖茨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把钥匙是兴趣,因为在我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我们人生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兴趣是打开财富、幸福、荣誉和成功的钥匙。

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哈佛大学就经营电脑公司去了,他是及早发现自己兴趣,并决定发挥自己就长处的人。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的梦想、你的所爱,在追求、实现它的这条道路上,它便是你的精神使命,同时,这条路上就藏着你生命中的所有宝藏,痛苦或欢乐,磨练或勇气。

秘密是你早先不知道的,你最感兴趣的事,也许就是秘密的门,深刻挖掘后,你可以发现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的理想、自己的缺点、擅长的方面等。人生就是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通过最强的欲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并看清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听到内心的召唤,去追求自己的天命,从最感兴趣的事情下手,你将会看到你所有的人生秘密。

找准兴趣,你的人生才不会走弯路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英国文学家 威廉·莎士比亚

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和处事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他是否是一个有着旺盛的求知心和好奇心的人,他有没有矢志不渝的兴趣爱好,他是不是一个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多才多艺的学生。“学问必须要合乎自己的兴趣,这样你才能不走弯路,并且发挥最大潜能。”哈佛教授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可是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那要怎么做学问呢?”一些学生就自身问题提出了质疑。“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爱好,那就去找。一个人不能没有爱好,你必须对某种东西倾注你的热情。”哈佛教授这样教育学生。

其实,我们何尝又不是呢?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在选择学习、专业、职业、理想的道路上就像是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永远都飞不出一个屋子,因为走的都是弯路。

同样,这样的经历也曾发生在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毕晓普的身上,他在做学问之初,由于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而遭受了很多挫折。毕晓普没有上过科学课,他在一所只有两间教室的学校上到了初中毕业,就读的高中规模也很小,只有60多个学生,考上大学的更是屈指可数,但是唯独他成为了科学家。毕晓普是在教室里的钢琴声陪伴中长大的,他从小就想当一名音乐家,可是在忙碌的学业中放弃了这个梦想。毕晓普在大学就立志当一名历史学家,不久后,他又想当一名哲学家,后来又觉得当数学家或者小说家也不错,偶尔他又想当医生,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科学家,他甚至还不知道科学家是个什么样的职业。高中时期,毕晓普和班主任说:“我想从事学术研究。”老师说:“那你就上哈佛吧。”但是毕晓普当时并不知道哈佛大学的情况,更不了解各个学科的具体事项。就这样,毕晓普听了老师的意见,找到了哈佛的地址并申请上哈佛医学院。毕晓普被哈佛大学录取了,但是就在被录取后,毕晓普又开始犹豫不决:哈佛大学和宾州大学,到底要选哪一所学校啊?为此,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哈佛表明自己的选择状况艰难。后来,毕晓普的这封信被张贴在哈佛医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供大家取乐。因为害怕被笑话,毕晓普最终来到了哈佛大学,但当时他并不想当医生。第一年,毕晓普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被逼迫去学习,一点都不开心。第二年,他到麻省总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实习,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通过学习和思考,分子生物学研究让毕晓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在其核心的领域从事研究,而只能在外围寻找突破。第三年,毕晓普上了一门选修课,并跟随授课老师做实验。到了第四年,毕晓普被允许只修一门课(其他学生必须修八门)。哈佛毕业后,毕晓普先在麻省总医院当住院医师,后来他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为他正式转行成为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毕晓普的导师对他充满信心,让他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从此,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1989年,他与瓦尔莫斯一起因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最开始的时候,毕晓普没有明确的目标、稳定的志向,在学问的选择上犹豫不决,致使他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他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注入心血,最终获得了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果。

可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它能使你少走弯路,缩短获得成功的路程,并且让你发挥出空前的潜能。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是奥巴马的能源部长,也是哈佛校友,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曾经这样说:“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是超级的一根筋,我的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他就是找准了兴趣爱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成功源于兴趣,兴趣造就成功。所以,聪明的你,请问问自己:我的兴趣究竟是什么?要充分开阔视野,多做尝试,找准自己的兴趣,然后树立目标并为之付出心血。

痴迷于兴趣,是一种合法的“毒瘾”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日本著名教育家 木村久一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兴趣,将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将使你的生命更有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哈佛教学的理念也是要发觉兴趣,坚持兴趣。它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在某事上做出成就,就必须对它保持持续的兴趣,将精神集中到一点,痴迷于兴趣,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力量。1905年夏末的一天,一份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书引起了哈佛的注意:“父亲: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生。母亲:哈佛大学宿舍牛奶的送货员。志愿:进入医学院就学,但是付不起学费。公立学校毕业时,成绩并不优秀。但如准读医学,则学业必佳……”填写这份申请书的年轻人就是乔治·理查德·米诺特。1885年12月2日,米诺特在美国出生了,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米诺特读到中学就没有继续读了。可是,他有一个强烈的兴趣,那就是大自然。他喜欢研究蝴蝶和飞蛾,喜欢栽种花草,喜欢研究蜘蛛织网,他热爱着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的感染让他对医学和科学充满了兴趣,于是他立志要做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可是没有金钱,没有学历,他怎么能进入大学深造呢?于是,就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份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书。哈佛大学一直都在寻找的是有兴趣和毅力的学生,米诺特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哈佛大学,最终被破格试读,并且兼当图书馆管理员。这一份通知承载着米诺特沉甸甸的梦想,他发誓,一定要发愤图强,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让他获得了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的大好机会。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成绩优异,很快就被学校肯定并把他转为哈佛正式生。1908年,米诺特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1912年,他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米诺特专门研究各种实验,花费了大笔研究费用,而后来学校因为经费不足,他只好暂停研究去了一所公立医院。但是,这所医院却给他提供了有利条件,医生少,病人也少,周围也很安静,还有一间完备的医药实验室。米诺特潜心研究了好几年,一次次的小成果让他欣喜若狂,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十分快乐。1920年,在美国医药学会年会上,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惠普尔报告了“关于吃食肝脏是治疗贫血疾患最有效的方法”的初步研究结果,可是这份报告并没有什么轰动效应,只有米诺特将其视为珍宝,他终于找到了同道中人。米诺特指出:“在恶性贫血病人中,几乎常常发现胃中缺乏盐酸。”他还提出:“在肝中含有一种叫做红血球成熟因子的活性物质,在胃液中同样有这种物质。所以吃食肝脏能增强红血球的形成,改善贫血症状。”米诺特决心通过进一步实验来证明这一新的理论。1926年,米诺特在哈佛医学院结识了墨菲博士。他们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于是便集中研究肝的药理,尝试把牛肝当成药物给贫血患者吃,每天试验45个病例。许多病人在服药后,一周内病情明显减轻,两个月内红细胞数目也增加到了正常水平,苍白的脸色变得红润,恶心、腹胀、腹泻等症状也随之消失。得到了这个结果,他们欣喜若狂。但考虑到,如果每个病人每天需要服用大量的生肝,是一件不方便的事。于是,他们又进一步研测肝中的有效成分,从肝中提取这些成分。他们先制成了口服液,后又制成针剂,肝精注射液便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多年的努力,米诺特终于找到了治疗恶性贫血的有效新药,为解除贫血患者的痛苦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1930年,米诺特与墨菲博士一起获得了爱丁堡大学实践治疗学“卡梅尼奖”和“美国人类科学月刊金质奖章”,1934年,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但是他把全部奖金都捐给了哈佛医学院,并说道:“宇宙之间有着多少未知的事物,医药科学上也有着相等未知的事物。当这些未知变成新知,又由新知变成常识的时候,另一些未知事物又接踵而至。人类文明是这样进步着,医学也是如此进步着,所以学识是无止境的。而我对兴趣的投入和热爱也是无止境的。”

米诺特疯狂地痴迷于兴趣,无论多少年都相伴相随,最终,他实现了梦想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个在中学平淡无奇的学生为何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因为他知道,学识是永无止境的,知识的岛屿越大,好奇的海洋线便会越长。符合兴趣的学问能够推动一个人在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下去。

为什么周星驰能够从不知名的星仔成为影响华语电影甚至国际影坛的星爷?很简单,因为他对电影事业的兴趣和坚持。痴迷于兴趣,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痴迷于兴趣,可以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就像哈佛人所说的“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如何找到真正的兴趣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经过太多挫折,却麻木地生活着。像父母和老师的提线木偶一样,他们要求什么,你就做什么。久而久之,目标却越来越模糊,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不知道自己活着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生活和学习都没有乐趣,也不会有创造。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呢?

1.尝试不同的事,总有一种你喜欢的

找到那些你愿意干且比其他都关注的事情,比如弹钢琴、学习奥数、练习写作等各种不同的事情,如果你能情不自禁地坚持两周并且快乐地享受其中,那么这些方面可能就是你的兴趣所在。然后再确定这个是不是你的兴趣,这就需要你继续发展和坚持。如果毫无怨言,越学越快乐,遇到挫折也感到幸福,那么这就是你的兴趣。如果觉得可有可无,那么它就是你生活中的小插曲。

2.有时候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培养

有时候,你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而是你自己没有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你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远大的理想,你就会选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认认真真地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兴趣自然就有了!你只要肯花精力,天天学习,用心钻研就一定能做好,一旦做好,你就会喜欢上它,你就会越来越愿意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其实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是需要学习的。

3.仔细思考或者询问亲朋好友,探寻自己的关注点

如果你还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那么就采用这种方法吧,以下是一些你是否能确定兴趣的界定。(1)兴趣就是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过往,除了娱乐、学习、游戏以外,能让你坚持一两个小时仍然不能自拔,没有丝毫厌倦、忘记时间的事情。(2)兴趣就是一件事情,在你多年不碰之后再接触到,你还是有一样的激情和热情。(3)你可以不为名利,不计成败,只是这件事本身让你充满乐趣,并愿意花费时间去做的事就是兴趣。(4)看你对某事关注时间的长短,关注得越久就说明你越感兴趣。

第二部分 在哈佛,崇尚学习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如果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你还能做什么?你还怎样活出精彩的人生?哈佛人认为,学习是时代的第一选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学习,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哈佛信条 5 目标:有了方向,学习才不会脱轨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那么你哪里都去不了。”没有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你永远都看不到明天。

没有目标,你就永远走不出人生的荒野

渴望拥有,比真正拥有更可贵。——世界第一催眠大师 马修·史维

假如没有目标,人生将会怎样?是否会像沙漠里的独步者,苦苦寻觅也找不到绿洲?是否会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只小虾,任由海浪肆虐?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告诉学生们目标的重要性,特地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参加实验者被分成了三组,然后分别向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庄进发。

实验者连村庄的名字和路程都没有告诉第一组的人,所以他们只能被导游牵着鼻子走。刚走出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不迭;走到一半,大部分人变得愤怒,他们对导游抱怨道:“到底有多远啊?何时才是尽头啊?”有人甚至半途而废,打道回府了。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实验者告诉了第二组的人村庄的名字和路程,遗憾的是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一个有经验的人说道:“我们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他们又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觉得疲惫,出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还有很长的路程,这时,那位有经验的人说道:“快到了,快到了。”听到这话,他们感觉希望就在前方,于是重整旗鼓,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不久就到达了目的地。

实验者告诉了第三组的人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他们一开始就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边走边看里程碑,一路上少不了欢声笑语,他们用激情和目标化解了身体的疲劳,就这样,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于是,这位哈佛心理学家告诉了学生们:当你们为自己的行动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你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可见,目标就是人生的罗盘,没有目标,人生就是没有罗盘的船。目标是人生前进的灯塔,没有目标,人生只能在黑暗中胡乱行走。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会吸引数不胜数的游客。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封闭落后的地方,而且,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漠。据说并不是他们没有离开这贫穷落后之地的想法,而是他们尝试过无数次要走出去,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发现走出去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世世代代的人都走不出这片沙漠?肯·莱文不相信这个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按照比赛尔人的指向,从比赛尔村向北走,不出他所料,肯·莱文果然走了出去,而且只花了三天半的时间。肯·莱文感到非常纳闷: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他们为什么走不出来呢?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赛尔人,让他带路,然后一探究竟。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和两峰骆驼,但是备好的指南针等先进设备被肯·莱文藏起来了,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他们一直走啊走啊,转眼十天过去了,还没有走出去,在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赛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指南针也不认识北斗星。在这茫茫的大漠之中,他们不能辨别任何的方向,只能凭着感觉往前走,这样就走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而比赛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没有一个参照物,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走出沙漠的。肯·莱文在离开比赛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那个。肯·莱文告诉他:其实你白天可以充分休息,晚上行走就可以出沙漠了。阿古特尔不解地问:“通常不应该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吗?”肯·莱文回答道:“只要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肯·莱文的方法去做,三天之后果然走出了沙漠,于是他成为了比赛尔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因此被视为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人走在荒漠中,假如没有目标,就可能迷失,永远走不出这片荒漠。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因此,目标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当中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前进的动力就会变得无所事事,换句话说,没有目标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盏明灯,照亮你的生命;目标是一个路牌,在迷路时为你指引方向;目标是一方罗盘,给你引导人生的航向;目标是一根火把,它能燃烧你的潜能,助你飞向梦想的天空。

你一旦有了目标,有了追求的动力,就会不顾一切困难和阻挡,向自己锁定的目标走去,这样总能够走出人生的荒野,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

目标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动力,是滋润我们生活的阳光,还是我们的指南针。

有了它,我们就明确了自己,就能增加我们对事情的分析度,理智地处理好生活中、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既然目标能让我们事半功倍,那我们现在就开始锁定目标吧!

明确方向,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有非凡志向,才有非凡成就。——比尔·盖茨

梦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就是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它可以使你以最快的速度取得胜于常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成功。《斯特拉斯经典》中说过:“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只有目标正确,结果才会圆满。”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生活面前处处都会碰壁。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才会充实,日子才会过得快乐;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感,少走冤枉路。

然而,不一定有了目标就一定会成功,而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方向并且为之付出相当的奋斗和努力,才有可能成为命运的宠儿。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群智力、学历、能力、努力等各方面相当的同学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用来研究理想和目标对人生和行动的影响。其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

经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做这项调查的学者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3%有着长期清晰目标的人,25年的时间里,他们从不曾更改自己的目标,一直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地努力。25年后,他们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结果,他们都处在社会的顶层。

那10%具有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都大同小异,他们不断地实现一个个短期的目标,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结果,他们成为各个行业里面的中流砥柱,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那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都选择安稳地生活,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但是也没什么特殊的成就。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而那剩下的27%完全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就都有点不尽如人意了。因为他们从来不曾为一个目标努力过,所以过得相当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他们常常抱怨社会,抱怨他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

哈佛大学的这个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才能、机遇之外,还在于有没有为自己设定明确而又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同样的调查,美国耶鲁大学做过,卡耐基也做过,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从这些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长远而清晰的理想和目标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影响重大。十七世纪,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坐在意大利一座阴暗牢房里的墙根下不停地写着,他就是《太阳城》的作者康帕内拉,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监狱的酷刑,常常让他昏死过去,但他每次醒来的第一个信念总是:“我还活着,我能思想,我还能写。”因为他一直都有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写出一本自己满意的书籍。残酷的刑罚、艰苦的条件都没有摧垮过他,是理想和目标让他矢志不渝地坚持,让他不向严酷的境遇屈服。理想对他而言像一盏明灯,带领他越过黑暗的深渊,看到未来的光明。终于他在火刑场的烈焰吞没自己之前,完成了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巨著《太阳城》。

目标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都说它是人类心灵的火炬、人生的发动机。数百年来,勤奋好学的青年,在清晰方向的引领下,在顽强的奋斗中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把生活看作是在狂涛怒吼的大海上的浪遏飞舟,寻找人生的辉煌。

当然,目标是需要现实来提供基础的。要树立一个远大而清晰的目标,但是不能好高骛远,同时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制订你的人生目标,而且一生都只为这一个目标奋斗。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不能够因为一些困难和环境就放弃了追求的人生目标。

生活因为有了目标而变得精彩,日子因为有了目标而充满激情。目标就是你人生的方向。一生都为目标奋斗的人,没有理由不成功。

超越现实的目标,会让你摔得很惨

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的那种对未来切合实际的追求,将会带来更稳妥的成功。——哈佛大学毕业、美国第32任总统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有了目标,你就有了脱离困境的勇气,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而将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只能是你付出了千倍的努力却看不到一点回报。

有伟大的理想和目标固然是好,但如果大大地超出了你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个梦想你只能在梦中收获了。理想如果脱离了现实,那就叫做幻想。因为太高的目标往往会给人造成很大很重的压力,让人从而丧失了信心,进而怀疑起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暴自弃。因此,一个人制订的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哈佛大学这样教育学生:要想制订准确的目标,首先要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必须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认清实现目标的基础,分析目前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预测目标与基础之间的距离,判断凭自己的能力能否消除这种距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现实中,那些“好高骛远”的人最终都是摔得最惨的。无数的经历也证明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错估自己并制订目标是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就连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是深受其害,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1812年法俄战争之前,被称为“战神”的拿破仑带领军队极其有魄力和技巧,军队所向披靡,横扫欧洲大陆。于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拿破仑开始得意和骄傲,认为自己的能力远不止如此,于是他重新设定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重新划定欧洲政治地图,把征服俄国作为成功的最后目标。然而,这次目标的设立并不是拿破仑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的,而是仓促之举,结果就为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踏上了征服俄国的征程。但是,在幅员辽阔的俄国大地,拿破仑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不够,一再分散,加上给养不足和兵员大量减少,以及暴风雪无情地袭击等因素,让拿破仑的军队支撑不了,最后兵败俄罗斯。撤出俄国荒原时,拿破仑曾经的60万威武之师,只剩下2.7万名残兵败将。此后,法军一蹶不振,欧洲各国乘机建立反法同盟。三年后,在滑铁卢会战中,拿破仑被欧洲联军彻底击败。

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与对方的实力缺乏正确的分析,制订了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俄国幅员辽阔,兵力强盛,凭借拿破仑当时的实力想要征服它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多么的重要,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特别欣赏一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于是问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想要尽力帮他一回。“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赚到1000亿美元。”这个年轻人拍着胸脯说道。“能不能告诉我,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福特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个数目是他现有资产的十倍。“我只是想赚钱,我觉得只有赚足了1000亿美元才算成功。”小伙子想了想,轻描淡写地说。福特说:“一个人如果真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何况你这个目标也太遥远、太伟大了,我想我能帮你做的是其他更实际、更近一点的事情。”小伙子听后有些若有所失。后来的五年里,福特一直拒绝再见这个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看错人了,这个年轻人这么目空一切,这么极端,肯定不会有大出息的。有一天,小伙子突然登门拜访福特,他告诉福特自己想创办一所大学,需要800万美元的经费,他自己经过这五年的奋斗已经有了700万美元,希望福特能援助他另外100万美元。这一次,福特爽快地答应了他,此后还帮了他不少忙,他俩谁也没有再提起那1000亿美元的事。经过八年的奋斗,小伙子最终成功了,他的大学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人拥有远大的梦想是无可厚非的,但不等于远大到不切实际,无法实现。很多人的人生是忙碌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制订了非常清晰却好高骛远的目标,充满了干劲,但慢慢地发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最终让目标落空。其实,这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定的目标有问题——“假、大、空”的目标,往往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制订准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路千万条,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走不通,那很可能是因为那条路并不适合自己,“愚公移山”是个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固执。面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仍然不放弃,很可能就一生都徘徊在自卑之中,而让自己的潜能永远被淹没。

因此,在努力之前,首先要看看目标是否适当。如果人生的目标还不正确,那么错误的执着就是固执。所以在制订目标时,一定要以自己将长处发挥到极限能够达到的地方作为参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远大。就像要收获高粱不能种谷子一样,只有目标对了,才能结出你想要的果实。

学会化整为零,成功便指日可待

成功的人都是化整为零的高手。——哈佛大学励志训言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很美好、很远大的理想追求,但是很多人都会被现实所打败。这些人之所以选择临阵脱逃,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离他们太远。换句话来说,他们不是因为失败而半途而废,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而目标一时的难以实现往往就是造成这种倦怠的罪魁祸首。

当人生中有了大的目标之后,只要坚持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入手,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个细分小目标,最终你就会成功。

哈佛常常这样教育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学会“化整为零”。通俗点来讲,就是将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去努力,不要去想你做过的,也不要想你还没做的,尽力将自己现在的做好。这样,也许你会发现,你已经做过那么多,而此时,离你的理想,也不过是咫尺之遥。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

哈佛大学的朱成就是一个“化整为零”的成功者,她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确立一天的目标,一星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完成,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哈佛。朱成的父母曾经说过:“十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考上北大;六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被哈佛大学录取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三年前,我们更不会想到女儿会三进哈佛,并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于是,他们回忆起了这位“中国的哈佛榜样”的事迹。在我们家里,我们从来不和孩子谈“远大”的理想。因为这样,就容易让孩子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只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却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便没有任何意义。人生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孩子的理想也可能是随时在改变的,如果早早地画个框,孩子就会禁锢其中不得自拔。“远大”的理想离孩子太“远”了,孩子会感到遥不可及,与其这样,倒不如对孩子提出一个个近期目标,让她以务实的态度去实现。体育课上,女儿每次跑步都垫底,她感到非常难过。我对她说:孩子,别总拿自己跟第一名比较,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结果女儿真的跑到了倒数第二名。经过几年,女儿再也不会为跑步的名次发愁了。在学习中,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她的。第一次考试,女儿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游,她非常焦急,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但我还是这样一句话:下一次,你只要追前一名。你的起点本来就不差,只要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到六年级就是第一了。从此,孩子拥有了一份平常心,学习不急不躁,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追前一名容易做到,这样她就不会有太大压力,孩子觉得只需要多努力一把,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女儿一直坚持着超越前一名。每次实现目标后,她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为她感到骄傲。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朱成最开始进一个学校时,成绩并不是很起眼,但每次毕业时,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名。

朱成父母的做法就是“化整为零”,他们为女儿“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是非常清晰的,只需经过一些努力就能达到。日积月累下来,就有可能实现原来以为不可能的梦想。

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成大事,但如果目标过于远大,就会让人觉得非常疲惫,继而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甚至因为觉得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放弃追求。

但是任何一个大的目标都是由很多小目标所积累来的,如同一万块钱是由无数个一毛钱积累的一样。当你把目标分解,确立一天的目标,一星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当然,前提是要确立终极目标,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再难的目标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自然就有信心,有前进的动力了。

当你将每一个小目标都按时完成的时候,人生的大目标便指日可待,不信你试试看。

如何设定目标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遗憾的是,许多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那么,怎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呢?

1.跳出家长期望的束缚

有关调查表明,“考上好的大学”,成为了当前许多家长对学生的片面期望,这样我们就容易让自己的理想僵化甚至死亡。我们要跳出这个束缚,仔细探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理想和兴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优势区,这样我们才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想。

2.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

即使最大的兴趣不在于“考上好大学”,但是并不表示可以不用考上大学,可以不用倾听父母的嘱托,学习依然是我们目前这个阶段的主旋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近期目标。要知道,这个目标并不妨碍我们人生的大理想。

3.适当选择和放弃,抛开所有杂乱思想

彷徨不定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而在实现成长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时候,一些杂乱的理想可能会成为阻碍,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4.学会比较,尝试成功

通过和自己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在周围人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这对于树立理想是非常有益的。

每个人都喜欢并渴望着成功,因为成功可以增强信心,让人敢于接受难度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找到尽可能的一切机会让自己尝试成功,这还可以提高理想的层次。

5.理想可以远大,但必须矢志不渝

我们很多孩子的理想很远大,如“我要当伟大的科学家”、“我要成为世界级的歌手”等,但若问如何让自己实现这样的理想时,他们往往会默然,最多说“努力学习”等。再美好的理想,如若不付诸行动,也如痴人说梦。因此,一定要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

总之,一旦有了远大的理想,人生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人也就会充满活力。让我们憧憬着我们的憧憬,规划着我们的规划,大踏步走向未来吧。

哈佛信条 6 勤奋:勤奋是成功者最好的信仰

富兰克林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的。”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够尝到成功的滋味。要知道:所有的天才都是勤奋的结果。

今天不走,明天就算跑也可能“被甩”

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哈佛大学励志训言“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这是哈佛送给学子们的警句。哈佛告诫年青人,如果今天懒惰,明天再想赶上别人,那么就要跑着前进了。

青春就是要不停地奋斗和奔跑,你停步不前,而其他人都在不停赶路,如果开始他在你后面,那么当你停下之后再回头却已经看不到他了,这时需要你来追赶他了;如果开始他就在你前面,那么你停下来了和他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就有可能永远都看不到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需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别让一时的懈怠腐蚀了你的青春。

苏格兰著名散文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他每天都坚持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数年如一日,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情,他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

哈佛的教学理念就是这样,你一定要不停地奋斗和奔跑,不要浪费任何时间,更不要贪图一时玩乐而荒废青春。因此,在哈佛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查尔斯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在纽约一家软件公司做他最喜欢做的行政管理工作。后来他所在的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虽然我们不会随意裁人,但是倘若你们的法语太差导致交流障碍,那么,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得不请你离开了。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及格的人才能继续留下来工作。”会议结束后,很多人都奔向图书馆,这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要学法语了。只有查尔斯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是放弃这份工作了,毕竟,他拥有哈佛的学习背景和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经验,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原本被认为最没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查尔斯毕业来到这家公司后,觉得在工作中和法国人打交道的时候特别多,于是他便在业余时间学习法语,并且天天坚持,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收获。

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正如哈佛提醒人们的那句话:现在贪睡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要后悔。机遇与勤奋是孪生兄弟,上天只会把机遇留给勤奋的人,而机遇在勤奋的人面前才会长久地停留。努力是成功所必需的,你想要成功,现在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哈佛告诉人们,青春就要不停地奋斗,如果今天停下来休息,明天想赶上别人就要跑。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学习各种知识来获得各种技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就,就像每块奥运金牌后面都要付出汗水一样,都会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这个高人会聚的地方,就算是最厉害的人也不敢让自己放松下来。

一个哈佛博士研究生说:“除了星期六,我每天都要不停地学习。星期六要休息一天,这是我的学习原则。因为我需要休息一天来恢复体能。每个人都在学习和读书上投入很多时间,如果因为安排不合理而浪费时间,每个人都会觉得不安。”

成功是一段路程,而非终点,所以只要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坚持,便是成功。“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夜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这是哈佛图书馆墙壁上对学生们的警示,意思就是告诫学生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浪费今天,而是要不停地奔跑,否则明天你就会悔之晚矣。

超越自己,哪怕一点点

一个人若无超越环境之想,就做不出什么大事。——法国教育家、文学家 弗朗索瓦·拉伯雷

我们要想实现心中的理想,就要不断进步,要想进步,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要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就必须学会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要实现自我超越,一是要达到并超过极限,二是超越自我。

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彼得·圣吉说:“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地判断。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修炼时需要培养耐心、集中精力,对于学习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型组织。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不断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能够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我们常常会被固定的心智模式所困,并且将其深深地印刻在心里。我们心中的各种图像、假设、故事,经过日积月累和积淀,最后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很多人会抱着一种“我的水平就这样了”的态度去学习,觉得只要有超过自己水平范围内的事情就不可能完成。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停滞不前,不能超越自我,那他是不能干出什么大事的。

在哈佛大学,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哈佛音乐学院一个学钢琴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准备弹奏自己擅长的曲目。这时,哈佛教授将钢琴架上的乐谱换成了一份全新乐谱。“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着,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这位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这次授课,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拍拍学生的肩膀说道。“老师,可是我没有接触过这份乐谱啊,我不会啊。”学生胆怯地回答道。“没关系,老师相信你。”哈佛教授坚持让学生弹奏这份生疏的乐谱。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老师,这份乐谱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我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练好。”学生一脸无奈,觉得教授不能因材施教。“我保证,你每天坚持练习,不出一周你就能够熟练弹奏的。”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学生受到教授的熏陶,决定战胜自己,利用一切时间抓紧练习,并向手法纯熟的同学们请教,废寝忘食了一周后,终于初见成效了。第二周上课时,学生正准备让教授验收自己的成果,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着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高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极了。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为何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有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道。

哈佛教授就是通过心理暗示,不断让学生学会摆脱当前的环境,每天都超越一点点,最终学生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著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在教授的指导下,在自己的极限下,每天进步一点点。

白宫在评价马友友时形容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是在5岁时就超越了古典音乐界许多名人的“神童”,9岁即登上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曾16次获得“格莱美”大奖。他还担任了“丝绸之路”的艺术总监,该项目旨在推广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艺术及传统文化的研究。1976年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潜能的气氛中,然后不断超越自己。因为,在超越的同时我们的潜能被激发,常常能做出自己意料不到的事情来。今天我要悄悄告诉大家:你只要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你就会成功。这应该不会太难做到吧。

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

即使断了一根弦,其余的三根弦还是要继续演奏,这就是人生。——美国思想家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世上谁不贪图安逸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想成功,那么就不会有安逸的生活。好比温室里的花朵,虽然能够养尊处优,却只能被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如果我们选择了追求梦想,就要有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每一天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正确地估量自己的价值,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只有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下来的人,最终才能够看到最美的彩虹,收获梦想成真的喜悦,这样自己的生命才能过得精彩和有意义。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认为,自己追求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比如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生命,如果失去了生命,那生活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在短暂的生命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既然选择了歌唱就不能害怕跑调,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

哈佛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南希·史密斯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之所以无价,是因为它短暂但却绚烂,然而每个人一生能创造多少价值,这个取决于自己。”同样是追求梦想的道路,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淹没或者发光,就要看你对待挫折的态度。很久以前的美国纽约,有一位很有名的演说家,他的演讲方式既幽默又富有感染力,只要是听过他演讲的人,都一定会记住他。但是,在一次演讲中他却发生了一点小变动:演说家一改往日的演讲方式,仅仅用极其平淡的语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让在场的一些人很失望,只有那些听过他演讲的人还对他接下来的演讲满怀期待,而那些以前没有听过他演讲的人只是觉得他不过如此。就在这个演讲开始了一段时间之后,演说家从上衣口袋拿出来一张20美元的纸币,然后将纸币高高地举起来,向台下的听众大声地喊道:“你们哪位想要这张纸币?”在场的人听到这句话,都十分兴奋,几乎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看到这情况,演说家微笑着说道:“噢,看来有许多人都想要,然而我只能将纸币给你们其中的一个人,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情。”于是,演说家将手中的那张纸币揉成了一团,然后微笑着问台下的人:“那么,现在你们谁还想要这张纸币呢?”依然有很多人举着手,甚至想要的人并没有减少。演说家依然只是微笑,他将纸币放在地上,然后用脚狠狠地踩了几脚。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依然微笑地问台下的那些人相同的问题,但是这次却没有一个人举起手了。在场的观众都显得十分不解,他们根本没弄明白这位演说家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所以他们都静静地等待着演说家的叙述。此时,演说家弯下腰捡起了那张纸币,那张纸币的表面已经变得又脏又破,他拿出纸巾擦了擦纸币表面的灰尘,然后又举起了那张纸币,再次问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这次又有许多人举起了手。但是,演说家却说道:“各位在场的朋友,其实现在你们已经上了一场非常生动的哲学课。我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这20元的纸币,你们的反应也随之改变,其实你们的反应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每个人都会希望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一张崭新的20美元纸币,当它被揉成团、伤及自尊的时候依然会有人想得到它。但是当这张纸币被践踏时,它的价值就会在你们的心中大大降低,因为在你们看来,它已经没有争取的必要了,因为继续争取只会丧失自己的尊严。可是当我将它捡起来抚平擦干净之后,你们又在心中肯定了它的价值。”演说家说完停了一会儿。台下的人都沉默着,他们静静地望着台上,眼里满是惊喜和期待。演说家接着说道:“事实上,刚刚就算我怎么对待这20美元的纸币,拿到市场上去,它依然可以换到同等价值的商品。因为这张纸币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地降低,它的价值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由于我们的偏见改变了它的价值。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你也许会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会认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当我们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更加地自信,因为你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别人如何看待你,而完全取决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没有谁可以随意动摇你存在的价值。”演说家的一番精彩讲述将在场的所有人都感染了,没有谁再怀疑演说家的演讲实力了,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佩服的表情。此刻,台下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中,他们在思考演说家说的话。

同样是一张20美元的纸币,为什么观众的态度会有如此的转变?如果把这张纸币比喻成人生,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都喜欢一帆风顺的人生,却逃避和讨厌人生中的挫折。可是,没有谁的追梦道路是平坦安逸的,荆棘和磨难是常有的。

面对挫折时,我们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于是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无法理性地判断问题,最后甚至会采取逃避的手段。在这个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打拼着,而胜利只能属于那些经得起磨难的人,他们永远不会因为暂时的艰难困苦而止步不前,反而会将此当作一次考验,他们会迎难而上,越挫越勇。

生命虽然短暂,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只有在经过了无数艰难险阻的洗礼,体会人间百态之后,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见吃苦是成功的前提。无论一个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不应该放弃希望,因为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历尽磨难,仍然要坚持挑战挫折,真正使成功者出类拔萃的,是他们心甘情愿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不管路途多么崎岖。

如何把勤奋当成一种习惯

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用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但他们对努力和勤奋还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只是按照这个固定的模式,不会强迫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努力些,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一些。

如果和别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怎么能更加优秀呢?有的孩子甚至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天资过人,因而不愿意努力,结果成绩总是不上不下。没有勤奋,天才也会变得平庸;有了勤奋,平庸的人也可以变成天才。因此,我们一定要激励自己把努力作为人生最好的信仰。

1.将勤奋努力的名言作为人生信条,时时激励自己

不一定找那些最能震撼自己心灵的名言,因为老师和家长每天都在耳边强调,可能就不会对我们起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找的是最贴近现实,强调努力出成绩的名言。自己感动自己之后效果才会更佳。

2.用自己的欲望激励自己

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急切地想要达到的目标,可能那和学习无关,没关系,可以用欲望来激励自己。因为你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付出,必须得努力,只有行动才能出结果。

如果你用人生的理想来激励自己,或者用渴望出人头地的成功欲望来激励自己,那么你就会对努力有更深切的看法和体会。

3.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

研究表明,一件事坚持21天就可以成为习惯。所以,你只要用意念鼓励自己,在这21天的时间里每天都勤奋努力,这样你就可以形成勤奋的习惯了。一旦这一习惯形成,那么以后你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不会是退缩,而是想办法克服。

4.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制订的计划,我们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还要用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出类拔萃。

总之,对任何人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努力都是最有力的资本。

哈佛信条 7 务实:此时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拖延是成功的坟墓,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立即行动,脚踏实地,才能取得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

脚踏实地,梦想才不会变为妄想

自信地去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美国哲学家 亨利·戴维·梭罗

梦想是一支火把,它能将人所有的潜力都点亮;而妄想却是一片沼泽,它会让人在迷途中越陷越深。梦想和妄想其实就是一念之差,如果矢志不渝地努力,再伟大的梦想都能实现;如果怀疑和恐惧,再渺小的梦想也会落空。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进,梦想才不会变为妄想,而是变为现实。

在哈佛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直激励着哈佛学子们。许多年前,有一位贫穷的牧羊人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替别人放羊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就在这个时候,一群大雁欢鸣着从他们头顶飞过。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大雁要飞去哪里呢?”“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度过寒冷的冬天,然后等到春暖花开,它们再飞回来。”听到父亲的话,牧羊人的大儿子望着天空羡慕地说道:“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在天空上飞翔就好了,我要飞得比大雁还高,去天堂,看妈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