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23:54: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叶澜《教育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叶澜《教育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

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

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二)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2)两种最广义定义

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个特征。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人。

可见,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育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也是随着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教育者(1)定义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2)对象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2.受教育者(1)定义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2)对象

①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只要他是在向别人学习着。

②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人的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而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3)在教与学复合主体的内部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

①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以及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4.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1)复合主体论:坚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地位。(2)复合主体论的表现

①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呈复合形态。

②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呈复合形态。

③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3)复合主体论的优势

复合主体论更全面地反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且注意区别了教育内部两种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即作为教育复合活动中两个主体与活动对象的关系,以及作为在教与学不同性质的活动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反映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两大类活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教育内容

1.定义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教育内容的组成(1)从其涉及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2)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3)从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符号、精神、行为等。

3.学校教育内容的特征(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①教育内容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内容决定教育目的。学校、教师要培养怎样的人,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就必须选择相应的内容。

②教育目的的预定性

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和大量的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前就选择好的,并不是随机捕捉到的或偶然决定的。(2)学校教育内容不同于其他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中的客体

①学校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必然要考虑到两种价值标准,而不是只考虑其认识的价值。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教育内容,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为了把人类共创的和共有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重要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经验、智慧、能力、品德、信念和行为等等,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保证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②其他的社会实践

在其他社会实践中,完成实践任务本身是主要的,认识实践对象是活动的主要任务。(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必须顾及教与学两方面的可能与需要。

①教的活动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虽然对教育内容是已知的,但他还必须从教的角度,即从如何使学生掌握、运用并转化为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重新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

②学的活动

学生对教育内容是未知的或知之不多或不系统的。他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是为了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成长。(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教育内容与教育中两个主体的有不同相互关系。

①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把教育内容与学生都先作为认识对象来处理。两者构成复合客体;而后,又把学生作为实施对象,把内容作为中介,开展教的工作。

②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则把教学内容与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它们又构成了一组复合客体。

4.教育内容取得成效的保证(1)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

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精心选择和设计教育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事先选择、设计得好,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怎样教和掌握、研究教育过程的动态变化,研究教育对象上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根据自己教育对象的实际,不断丰富、修改教育内容,教育者负有提高教育内容质量的责任。(2)教师主体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好的教育内容能否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取决于教育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者认识教育内容的特点,掌握其内在价值,无论对于提高教育内容的质量还是提高运用教育内容的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内容的价值都是重要的。(四)教育物资

1.教育物资的定义

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2.教育物资的要素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资的要素。(1)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

①定义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是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场所与设施相比,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包括:

a.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b.反映了国家或人民、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c.反映了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2)教育媒体

①定义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②种类

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最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等等。

③条件

各种媒体的物质形式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称为教育媒体,只有为一定教育目的服务,在教育过程中供复合主体使用的媒体,才是教育媒体。

④作用

a.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成为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只有借助于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才可被不同的主体所操作,信息才有传递的可能。

b.教育媒体还对教育活动的范围、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的容量、来源,教育者的职能,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等产生影响。(3)教育辅助手段

①定义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②教育辅助手段与媒体的关系

教育辅助手段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它与教学媒体的材料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媒体,对辅助手段有不同的要求。

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系统的总体结构

从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分中可以看出,教育活动分为两大类: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两者的联系方式构成教育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

1.非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教育等。

2.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关系(1)教育整体结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非学校教育作补充与延续(如图1-1所示)。图1-1  近代以来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关系简图(2)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点。两类活动目的确定都与社会的需求有关,也都涉及到个体发展问题。在两类教育活动内部,都存在着两种职能的活动,即教育管理活动与教育实施活动,这两种职能的活动通过反馈相互作用,使教育活动内部成为可控制的系统。(二)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有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

1.教育系统总结构的四个层次(1)第一层次

①总任务

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②该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③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a.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这是在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中必须首先确定的。它对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起指导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即国家的教育制度,是指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校教育系统,也包括学校外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

c.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其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d.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根据社会当前和未来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并从当前学校教育系统和国家财经力量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教育系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为了使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总体策略与方案得到贯彻,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节,有关部门需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作视导、评估。(2)第二层次

①总任务

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同时还要求及时检查和评定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②研制学校教育工作总方案的步骤

a.明确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须承担的任务。

b.各级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成为学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还应该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上、下级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水平与要求,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3)第三层次

①总任务

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②教师在该层次上的活动的重要意义

a.国家、学校对教育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当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转化为对自己工作的自觉要求和行为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

b.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要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科学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c.就教师本身而言,这一层次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与成效。(4)第四层次

这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中由可能转向现实的实质性的一步,它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一复合主体承担的,其任务的完成要求师生共同努力。

①总任务

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②本层次的特征

这一层次的活动明显受制于上面各层次的活动,但本身又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这个层次上,学生直接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将由外部的、社会的存在,转化为学生内部的、个体的需求与成长,教师的工作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是前三个层次都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这个转化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却又十分复杂异常,必须加强这一层次的研究,以使教育目的从理想变为现实。

2.四个层次的关系

教育系统总结构的四个层次其相互联系,呈现出三个总趋势:(1)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2)在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3)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三)教育系统的功能

1.教育的两大功能

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人发展的两大基本功能。(1)影响社会发展

①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②教育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a.教育是同一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中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思想、科学、技术、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影响、交流的手段之一;

b.教育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更为明显,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

c.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带有国际性。

③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

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具有政治功利性。这类政治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因服务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不同,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2)影响个体发展

①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地位的改变必然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2.教育系统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的影响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发展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1.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1)教育

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4)教育物资

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而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3)在教与学复合主体的内部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通常,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①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以及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3.根据新中国第一个学校系统图,分析我国当时学制包含的级与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收3—7周岁幼儿,使其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展。(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其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其他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3)中等教育

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学校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外有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了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以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需要。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进行教育。

这一学制的特点是:

①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②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得以保证;

③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就业的需要;

④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

⑤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4.找出学校教育总系统中各层次的联系与区别。

答: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有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1)第一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②该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③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c.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2)第二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同时还要求及时检查和评定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②研制学校教育工作总方案的步骤如下:

a.明确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须承担的任务;

b.各级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成为学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还应该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上、下级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水平与要求,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3)第三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②教师在该层次上的活动的重要意义如下:

a.国家、学校对教育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当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转化为对自己工作的自觉要求和行为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

b.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要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科学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c.就教师本身而言,这一层次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与成效。(4)第四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②特征

这一层次的活动明显受制于上面各层次的活动,但本身又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这个层次上,学生直接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将由外部的、社会的存在,转化为学生内部的、个体的需求与成长,教师的工作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是前三个层次都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这个转化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却又十分复杂异常,必须加强这一层次的研究,以使教育目的从理想变为现实。(4)教育系统总结构的四个层次其相互联系,呈现出三个总趋势:

①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

②在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

③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5.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

答:教育即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①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正是在其社会性上。尽管在教育人时要考虑到人也是生物。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简言之,教育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②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的主要形式;

③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最强;

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且配备有专职人员,即教师来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

③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编)

2.1 复习笔记

一、古代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萌芽的产生(1)原始社会概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从原始人群、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世界范围计,约经历了三百万年,以中国范围计,也经历了一百七十万年。人类的教育正是从这个遥远的过去开始的。(2)教育产生的条件

①必要性

a.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

b.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

c.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d.人类在积累生产经验的同时也积累着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同样需要教育。

②可能性

a.原始人不但有意识,而且有了最初级的语言和学习的生理基础与心理需求;

b.有了物化形态的经验——简单的劳动工具;

c.有了集体行为方式形态的经验——传统。

这些使原始人之间(包括同代人之间与两代之人间)的交往、经验的积累与传递、意识的沟通有了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儿童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老人则成为教育工作的天然承担者。

②教育内容

随着原始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了,不仅包括生产经验,而且原始宗教、艺术和军事训练也逐渐成了教育的内容。(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必然出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没有专门从事教育(以此为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b.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②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a.原始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内容着重于对体力、顽强性和生产劳动的技能、与自然斗争的经验、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训练。

b.智力的开发只是实践的“副产品”,并没有被教育者意识到。

c.教育的方法也以看、模仿、做等掌握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

③教育的同一性

a.同一氏族中每个人受的教育基本上相同;

b.社会生产劳动的共同性和产品的公有,使社会还未产生阶级和随之而来的特权;

c.教育的未分化性也使教育只是作为人生过程中必须的训练,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种供享受的特殊的权利。(二)奴隶社会与教育

1.奴隶社会概况

奴隶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开创时期,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时期。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严格意义上讲的人类文明的开始。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是埃及,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欧洲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希腊,约在公元前8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约在公元前21世纪。

2.奴隶社会学校出现的原因(1)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使一部分人能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学校的出现是奴隶主为了培养为自己维护统治的人。(2)奴隶社会体脑的分工

奴隶社会体脑的分工使得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3)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

古埃及文字约产生在公元前两干五百年左右。从出土文物中看,我国夏朝已有不成熟的文字。到了商朝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还有文字记载的“典”与“册”。文字的出现,使人要掌握文化就需经过专门的学习。

3.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和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女才能进学校。从此时起,享受学校教育成为具有特权的标志之一,也成为谋取权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②在培养目标方面,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都呈现出阶级性。奴隶社会的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这些人都属统治阶层,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或维护者。(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奴隶社会中体脑分工与对立的状况,在学校教育中反映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和对立。自由劳动者和奴隶一开始就与学校无缘,他们正是当时社会中的直接生产者,而能进学校的却又是与直接生产过程无关的统治阶级的子女。(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①在奴隶社会初期,教育内容中出现过尚武的倾向

这除了与教育的阶级性相关外,还与原始社会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当时文化,尤其是知识性的文化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有关,在奴隶社会初期,教育内容也没有明确的分科。

②随着奴隶社会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内容也就日趋分化。

a.我国西周,有“六艺”之分(礼、乐、射、御、书、数);

b.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教育内容增加了以哲学思辩为主题的“易”和以历史为内容的“春秋”,教育的重心由以军事、体力的训练为重点转化为以知识,政治、伦理的内容为重点;

c.古希腊,学校教育中加强了文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性的内容;

d.罗马帝国后期,小学以学习简易的读、写为主,并出现了供小学用的文法书;

e.公元4世纪,文法、修辞、逻辑、音乐、体育、几何、算术等七门学科,已被确定为学校的课程。(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①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首先发展起来的专门教育机构是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和进行高等教育的大学或学院。中等教育在当时还未普遍、明确地成为学校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

②学校内部教育的组织制度不健全

没有年级和班级之分,教学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这些正是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的表现。(三)封建社会与教育

1.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1)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遭破坏

奴隶社会的教育和文化、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最初,随着奴隶制的灭亡,原有的适应奴隶社会需要的学校教育体系也受到极大的破坏,新的统治者要从掌握旧文化的人手中夺得权力,就要剥夺他的文化优势。(2)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建立

封建统治阶级政权初步巩固,需要有庞大的完善的国家机器和需要加强思想控制时,统治者又重新把目光转向教育,并按本阶级的需要对原有的文化教育传统进行改造。这是封建文化对奴隶文化改造的过程,也是奴隶社会教育向封建社会教育转化的过程。(3)封建社会教育的鼎盛时期

封建社会教育的鼎盛时期与社会的鼎盛时期基本一致。在我国出现在唐朝,在欧洲出现在13世纪,封建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机构体系和思想、内容、方法体系。

2.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特点。(1)等级性

封建社会学校的等级性在该社会的鼎盛期表现最鲜明。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中,中央政府一级的有六馆。六馆共分四级,每一级的入学资格都有严格规定,其区分的标志主要是祖、父辈官品的高低。(2)专制性

封建统治者较之奴隶主更需要精神枷锁。为了维护现有的等级,统治者必然要加强思想上的控制,思想上控制的加强又可维护统治者内部的等级秩序。(3)保守性

保守性是等级性和专制性的必然产物,维护现有秩序的、专制的统一必然是保守的、反对变革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心理上也趋向于保守、趋向于对现存环境的适应。

3.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扩大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规模和种类的扩大与增多,突出地表现在各级学校新类型的出现,以及相关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变化。(1)在初等教育方面,不仅规模扩大到村或镇,而且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在西欧逐渐出现了不同于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的商业学校和行会学校。(2)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始出现一些新型的、相对独立的进行中等教育的学校。其中部分带有专业性和职业性。(3)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在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中不仅有官学,还有私学,私学的发展对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私人办大学的国家。

二、近代社会与教育(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与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1)17~18世纪末,教育的启蒙时期。

此时是资产阶级教育家为改革封建社会的教育,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教育进行理论、舆论和思想准备的启蒙时期。在此时期,涌现了一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2)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步入摆脱教会对学校独霸局面的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还进行了教学内容世俗化的改造。宗教和神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比起中世纪来,是明显降低了。资产阶级使教育国家化,自资本主义社会起,教育普遍成为国家事业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19世纪下半叶起,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和速度加快的时期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和初步完善的时期。

至20世纪初,英、美、德、日、法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并建立了自幼儿园到大学研究院的学校教育体制。(4)20世纪初,教育改革运动时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影响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就是在欧洲称为新教育和在美国称为进步主义教育的运动。(5)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出现了与资产阶级教育性质完全不同的、由无产阶级为本阶级及其子女开办的学校。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逐渐隐蔽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校是由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学校具有阶级性,但是资产阶级却用法律上宣称的平等、民主掩盖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以金钱为限制的、保障资产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阶级学校,使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20世纪初,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由法律规定,带有强制性,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教育由法律变为现实大约都在19世纪的下半叶至20世纪初。(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学制的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出现了幼儿园

早期而有影响的幼儿学校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802年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正式把这种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的是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此后,在一批教育家的努力下,幼儿园逐渐推广,19世纪后半期,已推广到欧洲各国。

②实科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

a.第一所实科中学是德国人策姆勒在1708年创办的“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加强了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的教学。

b.自18世纪中期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办了这种学校。其中有些实科中学发展成后来的工科大学。高等学校中工科大学的独立设置也始于德国。

c.自19世纪60年代起,德同一批较出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高等工科大学。稍后英、美、法、日等国都建立起工科大学。

③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

a.出现

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中职业、技术学校的出现并在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标志着学校教育完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局面开始转变。

b.发端

工业化的进程要求通过学校不仅培养中级、高级的技术人员、专家、管理人员,而且要培养熟练的工人。19世纪下半叶是这一要求普遍显露的时期,也成为中等、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各国发端的时期。

④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出现

成人教育机构当时有两种类型:

a.由工人阶级自己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以英国为代表。这些讲习所是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办的,办学的宗旨在于学习知识与技术,探讨有关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问题,为自身利益服务。

b.由资产阶级政府或企业,慈善团体或各种协会为教育职工开办的成人教育机构与学校。这类学校除了对工人进行一些科学技术教育外,也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宣传。(4)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普通学校中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另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课程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缩小,教育的世俗化、民族化进一步落实。

3.非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学校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中心位置的确立和功能的扩大,资本主义社会中非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发生变化。

a.资本主义社会非学校教育在辅助学校教育方面的功能却日渐显明。如家庭教育功能的加强,各种社会文化、教育设施的增加,企业、生产单位对职工教育的注意等。

b.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起着群众教育的作用。

c.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地位、结构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逐渐居于核心地位,非学校教育处于辅助、补充、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围地位。(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教育

1.清末到“五四”运动前的教育(1)社会状况

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民主主义的资产者想走西方的道路,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买办阶级内外勾结,把中国推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封建社会经过了一阵阵分娩前的痛苦,却生出了一个时代的“怪胎”,它给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烙上了“怪胎”的印记。这个印记的总体特点是在帝国主义利益允许的范围内学习西方,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范围内保存封建主义的“国粹”。(2)教育的发展

①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兴学校

a.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由官方开办的新学校。该校主要培养外语人才,开始只开设英语,后增加了俄、日、德、法等国的语言,1866年后又增设了科学馆。

b.1865年上海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校和1866年福州建立的船政学校,是中国第一批工业实科学校。

c.1896年江西建立的蚕桑学校是第一所农业实科学校。

d.1895年第一所公立普通中学在天津诞生,命名为天津西学学堂。

e.1897年上海建立了公立的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和上院(大学)等四院。

f.近代的第一所幼儿园1903年建于武昌,称为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

③建立近代学制

a.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执行的近代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癸卯学制得以正式执行。这个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方针,把通儒院作为最高学府。但从初等教育阶段起就开设艺徒学堂,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也都设有进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

b.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对癸卯学制作了修改。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缩短了学习年限,把通儒院改为大学院,推迟了初级技术教育开始的年限。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军事体育、实用科学、道德教育、美育四育并进的教育方针。

2.1919~1949年的教育(1)社会状况

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的领土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势力。一种是以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另一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势力。两大势力在各条战线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在教育方面也表现出激烈的斗争。(2)教育的发展

①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对教育的改革

a.颁布新学制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在1922年颁布了新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该学制更接近于西方模式中的美国模式。把小学年限缩短为六年,中学年限增加到六年,加强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般定为四年。

b.课程变革

随1922年学制改革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取消了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等课程,并自初级中学起开设选修课,采用学分制,在高级中学中还另设职业指导课。

c.日趋法西斯化的教育

北伐战争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掌握政权后,政治日趋法西斯化,学校中也重现复古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内容,如尊孔读经等。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教育实际上成了加强法西斯统治和政治宣传的工具,带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

②中共领导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革命势力一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斗争。

a.在红色根据地开创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事业。其中最突出的是进行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对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大力加强革命干部的培训工作。

b.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进行提供了大量出色的干部人才,也为新中国建立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三、现代社会与教育(一)社会主义社会与教育

1.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1)对旧教育进行性质上改造的阶段

无产阶级在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起新的人民政权后的最初几年中,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扫清基地,在教育上开展了两步工作。第一步工作就是掌管教育事业的领导权,使教育事业成为人民的事业。进一步开展的是对旧学制、课程等一系列方面的改造,去除旧教育中有利于剥削阶级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反科学的内容,并着手清理、整顿和改造、充实教师队伍。(2)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

按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①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对自己教育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中,在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探究中,努力掌握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同时逐步提供和不断完善社会条件。

③社会主义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劳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建设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它是人类教育事业走向真正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人道化的起点。

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这种完全从劳动人民本身利益出发,为消灭剥削阶级压迫统治所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平等而作出的努力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集中表现在教育的人民性上。社会主义政权的人民性决定了教育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以后,不仅从制度上规定了不分民族、男女、阶级,人人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立即着手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在文化上被剥夺状态。(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的两大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

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宗旨。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灭剥削与压迫,缩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要求全社会的成员得到全面发展,而社会制度的性质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和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条件。(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就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形成人的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培养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课程中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改造了资产阶级的人文、社会学科,开设了宣传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努力使有关社会科学的课程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一致。

②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强调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科学的运用应为人类造福。

③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注重智育的因素,而且还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政治思想教育,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①在对人的要求上,学校与社会的大方向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强调学校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而且强调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国家在建设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②教育青少年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家庭结构较稳定,这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存在的原因(1)旧残余势力的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而出的,社会中还有着不少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余,旧残余的肃清、新思想和新人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功之事,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2)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建立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都不高,要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同样还须作出极大的努力,而生产力水平低和国家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必然影响教育的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健全性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的时间不长,制度本身还有不健全之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是全部正确的。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会出现政府在某一时期的教育决策中失误等情况。(二)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是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日益加强。现代生产的发展已经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都要靠人来创造和实现。教育的水平如何,能否适应现代生产和科学发展需要,成了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大问题。

2.教育由更多地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为未来社会服务

为了使教育适应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当前和长远需要,近三十年来各国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股浪潮,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模式。各国的课程改革使得60年代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年代。80年代后,各国又出现了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1)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由此而波及到整个西方世界。(2)1958年,苏联开展了以加强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激起了反响。(3)1983年,美国提出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4)1984年,日本成立了教育改革临时咨询委员会,苏共中央发表了教育改革的决定。(5)1985年,我国也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并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也在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三)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与直接化(1)近代社会使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每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从而使教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现代教育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它使教育不仅成为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学校教育的水平几乎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而各行各业内部也举办着各种形式的教育。

2.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和开放化(1)梯形化

近代学制的结构是宝塔形的钢性封闭结构。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提高,使中等专业教育蓬勃发展,宝塔的中层越来越粗壮,趋近于初等教育的宽度。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原宝塔式学制的塔尖被削去了,整个学制成了底角趋向于直角的梯形。(2)弹性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