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比黑猩猩聪明吗: 追踪高智商动物的另类行为和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7 11:01:10

点击下载

作者:(英)本·安布里奇(Ben Ambridge)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真比黑猩猩聪明吗: 追踪高智商动物的另类行为和心理

你真比黑猩猩聪明吗: 追踪高智商动物的另类行为和心理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你真比黑猩猩聪明吗?:追踪高智商动物的另类行为和心理/(英)本•安布里奇著;黄青萍,于夙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

ISBN 978-7-218-13330-0

Ⅰ.①你… Ⅱ.①本… ②黄… ③于… Ⅲ.①动物心理学-通俗读物 Ⅳ.①B843.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05271号Are You Smarter Than a Chimpanzee? Test Yourself Against the Amazing Minds of Animals by Ben AmbridgeCopyright © 2017 by Ben Ambridge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9 by 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This edition arranged with Profile Beaks Limited through Big Apple Agency, Inc, Labuan, Malaysia.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opyrights holder.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通过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中资出版社)授权广东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并独家发行。未经出版者书面许可,本书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节录或翻印。NI ZHEN BI HEIXINGXING CONGMING MA?你真比黑猩猩聪明吗?[英]本•安布里奇 著 黄青萍 于夙玉 译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出版人:肖风华策  划:中资海派执行策划:黄 河 桂 林责任编辑:李丹红特约编辑:韩周航 林树浩装帧设计:汪勋辽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地  址: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10号(邮政编码:510102)电  话:(020)83798714(总编室)传  真:(020)83780199网  址:http://www.gdpph.com印  刷:深圳市雅佳图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787mm×1092mm 1/32印  张:9字  数:201千字版  次: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定  价:45.0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020-83795749)联系调换。售书热线:(020)83790604 83791487 邮购:(020)83781421致中国读者信亲爱的中国读者:

非常感谢各。我很高兴,也很荣幸看到本书能像上一本书《心商》(Psy-Q)一样被翻译成中文。作为一名研究儿童如何学习不同语言的学者(欢迎浏览我的网站www.benambridge.com),我一直都希望看到这类作品,也乐于看到译者以其他语言转达我的观点。

中国读者可能会对本书的某些内容特别感兴趣。“鱼儿真神奇”一节表明了智力是可遗传的:假如父母善于记住地图上的路线,那他们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是这样的。这一节的研究对象是高体鳑鲏—产于中国的淡水鱼。“啄食顺序”一节对比了不同国家的人的社会支配倾向,结果显示英国人的社会支配倾向仅次于塞尔维亚人。最后,作为一本动物类书籍,假如没有提到中国著名的大使,广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大熊猫,那几乎是不完整的。通过本书,我们将看到大熊猫龙徽是如何通过观察独特的“熊猫眼”来辨认其他熊猫的。

再次感谢各位阅读本书,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拜访中国,亲自与你们分享我对动物心理学的爱。本•安布里奇(Ben Ambridge)前言我们真的如此与众不同吗?

你比黑猩猩、猫、蝙蝠和鸽子更聪明吗?

当然!毕竟你是智人,而猫、蝙蝠、猪、狗和青蛙等“只是动物”,你说对吗?

人类和动物截然不同,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以《圣经》(The Bible)为例,其在开篇赫然写道: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

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在地上爬行的一切

昆虫。”——《创世纪》(Genesis)第1章第26节

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宗教学者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也只有人类是独特的,拥有思想、意识和不朽的灵魂。如今,“人类例外论”已不再专属于宗教,世俗生活中的人们早已接受了这一观点。生物学家韦斯利·J.史密斯(Wesley J.Smith)就曾充满自豪地反问道:还有什么物种能够(像人类那样,至少“部分地”)控制自

然,而不是被自然控制?还有什么物种能够建立文明、记录历史、

创造艺术和音乐,甚至能进行抽象思考、使用语言交流、构思并

制造机器、利用科学与工程来提高生活质量,或在哲学和宗教层

面探索更深层的真理?

如此说来,“人类例外论”像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不过,我写本书的目的,则是想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将你和人类的动物近亲进行对比,然后鼓励你说出:“等等!我们真的如此与众不同吗?”

人类可能不会将动物世界称为“文明世界”,尽管包括黑猩猩和鸡在内的很多动物都具有明晰的社会等级,比如,连蚂蚁和蜜蜂都有投票权。在关于路线设计和解谜的测试中,在蚂蚁和蜜蜂的民主智慧面前,人类很难取胜。椋鸟的啼叫声也是一种“音乐”,这种“音乐”的构成与大多数传统的西方乐曲相同(通过后文的测试,你将在歌唱比赛中与椋鸟一较高下)。在运用逻辑推理来获取美食时,乌鸦、松鼠和箱龟(或许还有你)都展示出了“抽象思维”。动物是否能学会一门语言,这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我将会以教授动物日语来做出分析),但我们知道,许多动物(特别是狗)确实能学会大量词汇。尽管算不上“科学和工程学”,但使用工具无疑是大猩猩的一项本领。例如,大猩猩会把植物幼苗当作勺子来舀取蚂蚁,或把细枝条当作钓竿来诱捕白蚁。这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利手”现象(在相关测试中,你可以将自己与猫咪和树鼩进行对比)。

更广泛地来说,人类的能力、活动及其所关注的事,从选择漂亮的伴侣、阅读对方的表情到讨价还价、学会在领先时选择退出(鸽子、豚鼠和毛犰狳),几乎都可以用生物学家所说的“4F”进行概括,即战斗(Fighting)、逃跑(Fleeing)、喂养(Feeding)和交配(Fornicating)。

当然,我们并没有否认人类能做到许多动物无法完成的事情(所以请不要担心,你不会在所有测试中都被打败)。我只希望你会相信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所说的“这只是程度上、而非类别上的差别”——椋鸟歌唱、鹦鹉数数和鱼类洄游,这些能力与人类编写交响乐和发明谷歌地图的能力并无实质性差别。我们所做的事与动物并无二致,我们只是做得稍微好一点而已。

虽然部分测试可能看起来有些可笑(我真心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但它们都有着可靠的科学依据:那些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受到同行评议的文章。不过,为什么这群受人尊敬的科学家要探究人类与动物的异同呢?比如,对比人与狒狒、雏鸡的视觉敏感度,以及人与鸽子在竞猜游戏中表现出的异同。

答案是通过对比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逐步弄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能力、好恶,以及怪癖和心理盲点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的。正是通过对比法,达尔文才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达尔文使用对比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雀鸟)。与大家通常认为的相反,“进化”这一理念并不是达尔文发明的,确切地说,不是查尔斯·达尔文发明的。1794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在《动物法则》(Zoonomia)上指出:考虑到温血动物在构造上存在着的巨大相似性,它们在出生

前后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它们发生的许多改变只需极少的时

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已存在,我们是

否还可以认为,所有动物都起源于同一个生命体?

查尔斯·达尔文真正开创的,是一种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1)(至少普遍观念如此)。该理论认为,进化是具备有利性状的动物成功繁衍,而不具备有利性状的动物逐渐消亡的结果。在《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现前,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发表于1794年的《动物法则》、让-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发表于1809年的《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和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Chambers)发表于1844年的《自然创造史的痕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都表达了当时流行的观点“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或心智能力会加强,而不经常使用的器官或心智能力会逐步退化,这些改变也会传给下一代。事实上,直到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初被整合入孟德尔遗传学(即所谓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后,“用进废退”理念才被彻底摒弃,而《物种起源》只不过是将其赶进坟墓的第一个推手。

通过体验本书中的测试,了解这些测试背后的科学原理,你会知晓现代综合进化论在21世纪的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已被进化生物学、心理学和遗传学所证实。达尔文的观点是正确的:关于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同类的,我们都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员。(1)事实上,达尔文后来承认,这种理念由苏格兰果农帕特里克·马修(Patrick Matthew)首先提出,后者只是将这种理念写进了畅销书《海军的木材和树木》(On Naval Timber and Arboriculture)的附录中。——作者注第一部分 怪诞的选择01一杯昂贵的卡布奇诺

还有哪里能比一家惬意的咖啡店更适合坐下来,打开一本书,踏上动物王国的探索之旅的呢?但等等,你现在身处陌生城镇,似乎找不到熟悉的连锁店,只能转而寻找一家小咖啡屋。刚好,前面这条街上就有三家风格和气氛都很相似的咖啡屋。现在,你只需根据卡布奇诺(Cappuccino)的价格做出选择:● 1号咖啡屋为0.8美元;● 2号咖啡屋为1.8美元;● 3号咖啡屋为2.8美元。

你会选择哪家呢?答案

你看见过僧帽猴(Capuchin Monkey)吗?它们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由于面部和胸部呈浅棕色,其他部位呈黑棕色,因此看起来就像戴着一顶帽子。这种形象与方济嘉布遣会(Ordo Fratrum Minorum Capuccinorum)中穿着棕色修士袍,罩着风帽的修士(Capuchin)十分相似,因而,人们以此给它们命了名。当某种颜色与修士服很接近的棕色咖啡出现后,人们自然想到了同样的命名方法,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卡布奇诺。

说完了这些背景知识,现在让我们说回咖啡屋。你会选择哪家咖啡屋呢?应该不是最便宜的那家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最贵的那家(假设他们买得起)。但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价格通常是非常可靠的质量指标。

商品打折,即使是出于一些无伤大雅的理由,我们通常也会认为其品质下降了。研究发现,与花0.89美元购买饮料的A组参与者相比,那些支付1.89美元的B组参与者在后续的字谜测试中表现得更兴奋,(1)尽管A组参与者明确知道自己喝的是价值1.89美元的SoBe功能性饮料,而非厂家低价出清的次品。此外,在另一项针对止痛药价格和疗效的实验中,参与者表示,比起标明“大优惠”的止痛药,全价的止痛药效果更好。然而,实验中所谓的止痛药是没有任何药效的安慰剂。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僧帽猴吗?它们也参与到了类似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想调查这些人类的近亲是否会对价格做出同样的反应。首先,他们让僧帽猴品尝蓝色和橙色两种不同口味的冰块,对特定颜色或口味表现出强烈偏好的僧帽猴会被筛除,剩下的僧帽猴则被分为两组。然后,研究人员会通过代币交换的方式让A组僧帽猴认为蓝色冰块便宜,橙色冰块昂贵,B组相反。其具体做法为:僧帽猴每交一枚代币给研究人员,就会得到三颗“便宜”的冰块或一颗“昂贵”的冰块,具体取决于研究人员。最后,他们让僧帽猴在“自助餐厅”里随意享用冰块。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冰块换成酒,那么,人类一定会将价格和质量联系起来;而如果僧帽猴与人类有着同样的反应,那么它们一定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昂贵”的冰块,而对“便宜”的冰块不屑一顾。

然而,僧帽猴并没有偏爱价格较贵的那一种。此外,研究人员还采用了“不同形状”“不同品牌的同种谷物”和“不同等待时长”等变量,结果依然如此。僧帽猴虽然清楚商品价格的高低,但并不认为较贵的那种更好。它们会一边倒地选择便宜的那种,以有限的预算获取最多的商品。

你可能会问:“研究人员只是想从中取乐吗?这类研究并无意义吧?”不过,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些实验涉及比较心理学知识。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进行交互比较,是解释人类表现出某种特殊倾向的有效方法。通过前文的实验,我们能清楚地知道,人类会将价格和质量联系起来,尽管这样做没有多少意义。当然,进行实验的动物需要有与人类相当的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僧帽猴符合这两项条件,它们能理解价格差异,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购买决策。鉴于僧帽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研究人员进而推测,人类的购买倾向可能源于后天实践,而非先天本能。

造成实验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的市场消费经验。根据供求关系,人类通常认为,售价较高的商品,其质量也更好,即便其质量实际上与其他产品并无差别。以苹果公司为例,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或许就是因为其产品定价较高。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将“一分钱一分货”这种心理预期运用到所有情境,即便有时并不适用,例如前文的功能饮料实验。

如果某天清晨,你虽囊中羞涩,但又难以控制自己购买高价的卡布奇诺,那么,或许你可以想想僧帽猴会怎么做。(1)美国的一种功能性饮料,由百事可乐公司生产。——译者注02熊蜂的偏好

在人类与动物界的比拼中,猴子为动物界拔得头筹。然而,我们没有必要觉得丢脸,毕竟僧帽猴在进化树上与人类非常接近。现在,我们来对比你和人类最卑微、最生疏的亲戚——熊蜂的差异。请根据直觉,选出下面每组图片中你更喜欢的那幅。答案

你也许已经察觉到,这里探究的是对称性。总体来说,人们通常会有一种不易察觉,却很固执的偏好,即喜欢对称图形。无论是具象的物品(如左边的三组图片)还是抽象的图形(如右边的三组图片),这种选择偏好均十分适用。但这种偏好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是“后天学会”了偏爱对称物体,还是“天生”偏爱对称物体呢?

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答案:抚养一群小孩,并确保他们在做测试前看不到任何对称物体,以此来观察他们是否在测试中表现出对称偏好。但这显然有悖常理。即便该研究获得了高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将意味着受试儿童不能看到任何人的脸),这些可怜的孩子在研究结束后也会变得行为异常(视力发育受阻、心理发育异常),因此我们无从得知正常成长的儿童是如何养成对称偏好的。

既然人类研究行不通,那动物研究就是最好的替代方案了。在一项针对熊蜂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始终在阻止幼年熊蜂接触对称图案,直到它能采蜜为止。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也没有那么残忍。到了采蜜阶段,研究人员会提供对称的花朵或不对称的花朵(更常见的是,直接使用电脑生成的图片),观察熊蜂如何选择。结果显示,与成年人类(还有多种鸟类或鱼类)相同,熊蜂也具有对称偏好。这表明了对称偏好是天生的,而不是习得的。

为什么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会偏爱对称图形呢?

一种可能是,对称图形容易加工。比较前文的图片可以发现:你只需扫视上排的图片,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视觉信息);至于下排的图片,则需花费你更多的时间去仔细观察。视觉系统和其他大多数大脑系统一样,天生“懒惰”,因此,我们会偏爱对称图案。

另一种可能是,人类的对称偏好是进化的结果。对比那些本该对称的东西,例如人脸和产生花粉的花朵,不对称通常代表着劣势基因和劣势个体(劣势基因造就了劣势个体)。就人类而言,对称性与智力、运动能力和抗抑郁水平等有关;就花朵而言,对称性则意味着更多的花粉。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之所以进化出对称偏好,是因为其有助于我们找到基因优良的配偶,繁衍出优秀的后代。我们偏爱对称的人脸,因而也偏爱对称的抽象图案(如对称的鞋),后者是前者的进化残余。

那么,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是“易加工”,还是“进化性偏好”?我们至今仍不可知。不过,这项研究的最初结果似乎更支持后者。研究人员按性别分类研究结果,发现只有男性表现出了稳定的对称偏好,他们有63%的概率会选择对称图形,而女性则约为50%。这一结果显然不利于“易加工”理论,因为对于视觉加工这种基础的大脑机能,男性的大脑和女性的大脑不应该出现如此差异。此外,这种性别差异虽不是支持“进化性偏好”的强有力证据(在人脸研究中,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了对称偏好),但至少和该理论是统一的:无论处于哪种文化环境,男性在选择配偶时都会比女性更重视外貌。因此,男性更有可能将对“脸部对称”的偏爱应用到无生命物体上。03辨脸识“亲人”

现在,让我们继续谈论“脸部”。这次的主角从昆虫界的产蜜英雄变成了邪恶的罪犯。人们常说:“我虽然记不清对方的名字,但绝不会忘记长相。”但如果对方是一只胡蜂呢?

一只胡蜂企图蜇人,警方已将其逮捕归案。下面就是它的模样,请仔细观察,然后在下一页中把它找出来。答案

你找到了吗?希望你没有选中大熊猫“高高”,它只是个幌子。别着急,“高高”之后便会登场。答案就在本节末尾处。提示:最明(1)显的差异就是单眼周围的黑斑面积,四张图片从左到右,黑斑面积依次增加。

20世纪60年代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脊椎动物才能辨别其他个体。不过,最新证据表明,甲虫、淡水龙虾和寄居蟹中的部分成员也具备这种能力,虽然仍颇有争议。此外,许多简单的物种,如蟑螂和变形虫也能辨别自己的亲属。

在脸部识别方面,胡蜂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佼佼者。除了蜂群特有的气味之外,许多种类的胡蜂还能通过脸部来辨认熟悉的个体。最近,在观察胡蜂面对内部成员和外来者时的不同反应后,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胡蜂看到对方的长相,就会完全忽略气味所提供的信息。这也就是说,假如有面生的胡蜂靠近蜂巢,即便它携带着该蜂群特有的气味,也会受到攻击。

上图四只胡蜂都为雄性。现在,我冒昧地问一句:“你觉得上面哪只胡蜂最有吸引力?”巴西某研究小组发表过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雄性胡蜂的性感脸庞》(Sexy Faces in A Male Paper Wasp),他们发现,雌胡蜂深深着迷于长有大黑斑的雄胡蜂,且会主动远离或蜇咬黑斑较小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只需给不受待见的雄胡蜂涂上一点黑色颜料,其前途就会变得一片光明;而如果给那些风光的雄胡蜂涂上一点棕色颜料,它们便会备受冷落。虽然很多动物都存在性选择性状,例如孔雀的羽毛,但这种现象在昆虫界仍十分少见。这无疑是一项重大发现。

既然说到了性感的孔雀,那么……答案:C(1)一种结构简单的光感受器,只能感觉光的强弱,不能看到物像。——译者注04爱美之心,孔雀皆有之

你认为下面哪只雄孔雀更能吸引雌孔雀?答案

上面的那只雄孔雀长着更多的眼状羽毛。如果你注意到这一点,并选中了它,那么恭喜你答对了。或者说,你很有可能答对了。

雌孔雀是否偏爱长有更多眼状羽毛的雄孔雀,我们很难回答。2011年,在汇总了各方面数据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更多更美”,关键在于恰到好处。雌孔雀几乎不会和眼状羽毛少于144根的雄孔雀交配,不过,一旦雄孔雀的羽毛数达到了144这个神奇的数字,那么额外的羽毛就不会带来更多优势。一些不幸的雄孔雀在被“居心不良”的研究人员剪去部分眼状羽毛后,确实会在配对游戏中惨败。例如,原本长有169根羽毛的雄孔雀,在被剪去25根以上的羽毛后,就像前文下图中那位可怜的朋友一样,开启了悲剧“鸟生”。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人员带着剪刀出现之前,雄孔雀的部分羽毛也很可能会自然脱落。

为什么会出现144这个神奇数字呢?当然不是因为雌孔雀一根一根地数了雄孔雀身上的羽毛。原因可能是:在被剪去许多羽毛后,雄孔雀会显得有点儿奇怪,毕竟在自然环境下,它们的羽毛不会脱落如此之多。剪去25根羽毛,雄孔雀的体型和开屏的对称性都会大打折扣,而这似乎都是雌孔雀所在乎的地方。

我们不清楚雌孔雀是否关心眼状羽毛的“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会在乎“质量”。它们能否成功交配,关键在于雄孔雀的蓝绿色羽毛是否色彩斑斓。当雄孔雀漫步于林荫道上时,斑斓的羽毛看起来就像在不断地变换着颜色。

那么,雌孔雀为什么要关心雄孔雀的眼状羽毛呢?答案是“性选择”。继1859年的《物种起源》后,达尔文还于1871年发表了另一本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我们也许可以得出结论:鸟类的配对并非随机,雄鸟若能大

显魅力来取悦或吸引雌鸟,那它就能获得更大的交配机会。知道

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雄鸟会逐渐进化出各种装饰性特

征。任何动物都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在驯养鸟类时,会挑选出

自己认为漂亮的鸟儿来进行配对,以优化品种。雌鸟也会偏爱带

有装饰性特征的雄鸟,即便只是偶尔为之,也会使种群朝着这个

方向演变。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雄鸟的装饰性特征不断加强。

换言之,小部分雌孔雀对长有美丽羽毛的雄孔雀表现出了轻微的偏好,促使这群雄孔雀的基因及其编码美丽羽毛的基因更有机会遗传下去,而它们的竞争者则只能自认倒霉。

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关于鸟类美丽羽毛的解释上,它是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合理的一个理论。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05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来的?(1)

在《如此故事》(Just So Stories)一书中,英国小说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并未提及“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来的”。当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尚未问世,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进化理论:如果长颈鹿想吃乔木上端的叶子,就需要伸长脖子。久而久之,它的脖子越变越强壮、越变越长,并最终遗传给下一代。

伊拉兹马斯·达尔文发表于1794年的《动物法则》和罗伯特·钱伯斯发表于1844年的《自然创造史的痕迹》都阐述了上述进化理论——获得性遗传。该理论由法国生物学家让-巴普蒂斯特·拉马克(1744—1829)率先提出,故而也经常被称为“拉马克主义”。虽然这个直观的理论在如今看来显得非常天真,但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它比达尔文的观念要可信得多。达尔文认为,部分长颈鹿只是恰巧拥有了较长的脖子,并且更有机会与异性交配。这两种理论看起来都不太合理。确实,这让人难以置信。事实上,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仍有少数人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便现代基因科学已经直接描绘出了基因组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控制长颈鹿长出长脖子的不同基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016年的研究)。

为什么脖子较长的长颈鹿会有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更有可能把长脖子的基因传给后代呢?教科书是这样描述的:脖子较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更多的叶子,在交配机会出现前,其饿死的几率更小。然而,这未必正确。一方面,即使在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旱季,长颈鹿主要食用的仍是低矮灌木。它们若想够到食物,一般会弯下脖子而不是伸长脖子。另一方面,如果要够到高大的乔木,为什么长颈鹿脖子伸长的速度会比腿更快呢?想要长得更高,“长腿”是一种更“划算”的方法,因为将血液输送到远离心脏的大脑,既麻烦也耗费能量。

这类争辩引出了另一种假说——性选择假说。雄性长颈鹿在争夺配偶时,会甩动脖子来击打对手,而更长的脖子则意味着更大的力量。性选择假说大获认可,有些人甚至认为,“够到叶子”假说已完全站不住脚了。不过,研究人员发现,雄性长颈鹿的脖子并不比雌性长,这驳倒了性选择假说。也有研究支持“够到叶子”假说。该研究发现,长颈鹿虽然不会经常伸长脖子去食用高处的叶子,但如果这样做了,它们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都会含有更高的生物量(Biomass)(2)。这可能是因为高处的叶子更有营养。

与此同时,拉马克主义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准确来说,“表观遗传学”这一新兴领域让拉马克主义得以重生。事实证明,环境虽然改变不了我们的基因,却能改变那些控制基因启动与否的化学信号分子。这些变化可以遗传吗?对于植物和虫子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对哺乳动物而言,这些变化则很可能不会遗传:生殖细胞“重新编码”后,大多数化学信号分子会被重置,原有的信号分子不会进入传宗接代的媒介。因此,如果你在报纸上看到有文章声称环境使人类易患肥胖症和心脏病等,并描述它们是如何通过表观遗传传递给后代的,那么你可得警惕了——这和“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怎么来的”的(3)拉马克主义解释一样,不过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Tall Tale)。(1)讲述动物的故事。——译者注(2)指一条食物链可支持的生物总质量,一个动物或植物物种的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物种生物量,而群落中所有物种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群落生物量。——译者注(3)是“高+故事”,也指本章讲的是长颈鹿的故事。——译者注06鱼的故事

长颈鹿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现在,让我们来讲讲“鱼的故事”(1)(Fishy Tale)。下面我们来玩文字搜索游戏:请在下方的字母方阵中找出一个由8个字母组成、与动物心理学有关的词。根据你的表现,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以了解你的心理状态。

如果找到了这个词,那么恭喜你,现在请翻到第25页。

如果没有找到这个词,那可能是运气不好,现在请翻到第26页。(1)原意为“值得怀疑的故事”。——译者注07别急,这次是真鱼

这又是一个“鱼的故事”。很多鱼都能够记住简单的路线,这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予以解释。那么你呢?

这张地图上画着一条从利物浦市中心到码头的路线图。花1~2分钟记一下路线,然后翻到下一页,试着在空白地图上画出刚才记下的路线。

做完测试,你可能会和家人、朋友对比一下。有趣的是,研究结果一致显示,男性的表现要高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也较少依赖路标寻找路线。男女的表现虽然相差不算很大,但也具备显著性差(1)(2)异。苏格兰生物学家给高体鳑鲏设计了类似的空间学习实验,虽然比上述实验要简单得多,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性别差异。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但研究人员想研究的并不是性别差异,而是另外一个有趣得多的重要问题:智力可以遗传吗?换句话说,如果你很聪明,那你的孩子是否能有更大的几率变得聪明?虽然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了人类的智商是可以遗传的,如斯图尔特·里奇(Stuart Ritchie)的《智力:至关重要》(Intelligence: All That Matters),但许多人仍不支持这种论调,认为这类研究无法完全排除非基因元素的影响。

举例来说,高智商的父母更有可能给孩子营造有益于智力发展的环境:给孩子购买书籍、讲故事、寻找更好的学校、请家庭教师。高体鳑鲏可不会给孩子讲故事,也用不着考虑学区房的问题,因此它是研究智力遗传性的良好实验对象。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选择其交配对象,若实验对象是人,这种操作不仅难以实施,也有悖伦理道德。总而言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饲养一对“聪明”或“愚笨”的高体鳑鲏父母,看看其产下的孩子是否也“聪明”或“愚笨”,以此验证智力是否可遗传。“聪明”的高体鳑鲏父母真的能产下“聪明”的小鱼吗?没错!在空间学习实验中(即在简易迷宫中找到食物),那些表现出色的成年鱼的后代同样表现良好。此外,研究人员使用精密的DNA技术分析(3)了小尼莫(Nemo)的智力因素,发现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对它有着重大的影响。

那么,在自然环境下,智力又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呢?答案很简单——性选择,胡蜂的黑斑和孔雀的华丽羽毛也是如此。比起在空间学习实验中表现不佳的鱼,那些表现良好的鱼更有可能产下后代。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当然不是因为鱼偏爱聪明的伴侣,试想鱼难道会给自己的伴侣进行智商测试吗?对于高体鳑鲏,答案在于其独特的交配行为,这种交配行为与我们平时吃的河蚌息息相关。雌高体鳑鲏通过河蚌的“出”管,在其体内产卵;而雄高体鳑鲏则在河蚌“进”管的尾端射出精子,让精子被其吸进去。不同的雄高体鳑鲏会采取不一样的策略:体型较大的雄高体鳑鲏(“守卫者”)会同时守住雌高体鳑鲏和河蚌,待雌高体鳑鲏在河蚌体内产卵后,才将精子射进去;体型较小的雄高体鳑鲏(“游击队员”)则会找出有可能被注入卵子的河蚌,提前射进精子(精子在河蚌体内可以存活45分钟)。“守卫者”和“游击队员”的角色并非固定不变:如果身边的竞争者体型较小,雄高体鳑鲏就会采取守卫策略;反之则采取游击策略。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空间能力(通过迷宫实验测试)更胜一筹的雄高体鳑鲏产下后代的机会更大,因为它们更加擅长找到并记住可能被产卵的河蚌。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将雄高体鳑鲏先后放进装有不同体型的竞争对手的鱼缸中,让它们依次扮演游击队员和守护者的身份,由此发现,雄高体鳑鲏在扮演游击队员时展现出来的空间能力,有效地代表着其产下后代的几率。若说这个结论也适用于解释人类男性的空间能力,这显然有点牵强。难道男性还需记住生育能力更强的女性的住所吗?然而,有人认为,空间能力对狩猎活动至关重要,空间能力更强的男性祖先更能确保妻儿免于饿死。

好吧,我们希望这位男性祖先没有给自己的妻儿端上蘸有特殊鱼子酱的河蚌……(1)“显著性”这一概念请参考“数学天才亚历克斯”一节。——作者注(2)产于中国和日本的淡水鱼。——译者注(3)美国2003年卡通电影《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的主人公小丑鱼。——译者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