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物语一:红墙黄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7 11:52:2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克群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古建筑物语一:红墙黄瓦

北京古建筑物语一:红墙黄瓦试读:

前言

我的建筑情结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清华大学里转悠。开始是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要说清华园,那真是个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又在外国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这简直就是个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小型实物建筑博物馆。

我家后面不远的地方住着建筑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我们称他为梁伯伯。梁伯伯下巴上有个挺大的痦子,我曾问过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两声,你就来啦。”我信以为真地踮起脚用手去按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海边避暑。这天我正坐在沙滩上写生,忽听脑袋上方一个和蔼的声音:“啊,你喜欢画画呀,画得还不错嘛。”抬头一看,是刚刚游泳上岸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问我高中毕业后想考什么大学,我说还没想过。梁伯伯说:“想不想学建筑呀?”我问:“建筑是学什么的?盖房子吗?”梁伯伯光着膀子坐在我的边上,连比带画地给我讲了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建筑是比工程多艺术,比艺术多工程。我说,那我将来就考建筑系吧。梁伯伯一听很是高兴,叫上刚从海里爬上来湿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张相。

1961年,我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建筑系,终于可以正式在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他的学生,我亲眼目睹了他对中国古建由衷的热爱。在放幻灯片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趴到当作幕布的白墙上,抚摩着画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词道:“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指头啊!”在他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古代匠人们的聪明睿智。

2002年春天,我基本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边的古代建筑先闹个明白。于是我边查阅资料,边看实物。从5月初到11月底,我跑遍了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庄。一听见谁谁说哪里有个古庙,马上驱车前往。朋友们都笑称我是“破庙迷”。后来因故到了美国,当了个大闲人,为了打发光阴,几易其稿,终于纂成了三本“北京古建筑物语”。其一,《红墙黄瓦》,说的是皇家建筑;其二,《晨钟暮鼓》,讲的是宗教建筑;其三,《八面来风》,叙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盖的建筑。

有人问我:“费了半天牛劲,你为什么呢?出版赚钱?写着过瘾?”

我说:“什么也不为,只为此生的这段建筑情结。”概说故宫

据说,世界公认的有四大古都,它们是:巴比伦、开罗、长安、君士坦丁堡;中国自己也有四大古都:西安(长安)、洛阳、南京、北京。前一组那四大古都,古则古矣。巴比伦建于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还没熬到公元呢,就在公元前539年让波斯人和马其顿一干人等给灭了。之后连年的战争,尤其是现代武器的使用,使得原来的房子几乎是一点影子都没了,还剩点儿古瓶子古罐子的,连卖带抢,也快给折腾没了。君士坦丁堡的命运也不大好,随着改朝换代,名字都改了。开罗还行,可埃及真正的古都孟菲斯也仅存遗址而已。唯有北京,不但建都的几朝都是统一的泱泱大国,而且基本没换地方,保持到今。更有一个别处少有的特点:这几个朝代的当朝皇上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汉和满等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乃至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北京具有了民族大掺和的特点和包容性极强的性格。北京城历史变迁图元大都平面略图

北京为什么颇得自辽、金以来历代皇帝的青睐呢?这得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三角形的华北大平原最北端,背山面海。古人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段话意思是说,建一个国都,要背山面水。千万别在高原上,不然会旱着,也别太靠水边,省得淹了。这说的简直就是北京嘛:燕山在背后、渤海在面前。况且这里地处北温带,冬天不太冷,四季分明气候平和,很适合人居住。

北京有多大岁数了呢?到2017年,北京已是3060多岁的老老老太爷了。

怎么这样精确呢?这可是历史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了,还得感谢考古学家呢。

北京的诞生要从周武王十一年灭纣算起。因为在这一年,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这事记载在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簋上。簋的身上刻着字,大意是说:“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所以命克做燕地的君侯,…”燕,就是北京最早的城市的名字。克,是太保的大儿子。那么,周武王十一年按公元算是哪一年呢?这里用上考古的了。出土的青铜器上记载,那年,天上有彗星出现,经查,这个扫帚星哈雷彗星每76年来跟地球打一声招呼。又看了一些古书,认定这一年是公元前1045年。3060多岁,就是这么来的。

太保是个官衔,此时的太保叫姬奭。可太保姬奭要在周朝廷上班侍奉周武王,没工夫管燕国的事,就让大儿子克去管理燕。克作为真正的第一代燕国的父母官,感到特荣耀,臭美之余,就把这件事刻在了他上台时铸造的青铜器上了。

那么,燕怎么就变成北京了呢?古代因为频繁地换君王,地名也就不断地改呀改。自西周至唐的1700余年间,北京作为北方重镇经过了13个朝代,名字也换过好几个,幽州、涿郡、范阳都是北京的曾用名。不过那会儿这里都是边远小县,不受重视。唐代时,这里有点地位了,叫幽州。而正经称“都”,应该是从辽国开始的。

公元938年,即五代十国期间,包括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北京及天津、河北、山西的部分区县)被那个臭名远扬的石敬瑭当作礼物送给了契丹人。于是北京成了辽国的陪都并改名南京。爱看金庸小说的都喜欢《天龙八部》里的乔峰,本姓萧,萧峰。萧大侠就是镇守辽南京城的。

公元1125年,金朝灭辽。1153年,海陵王把金朝首都迁到这里,扩大了规模并改称金中都。这一年,北京正式成为了一个大国的首都。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从草原来到中土大地,一下子就看上这块地方,1267年,把元朝的首都从草原迁到这里,在原金中都的东北边破土另建,并改名叫大都,开始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从“陪都”到“都”又到“大都”,与时俱进哪!

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把明朝的首都正式从南京搬了过来,并改大都为“北京”。咱们现在看见的北京城的大致模样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明王朝结束于景山脚下,同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灭了明朝后,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也迷上北京了,跟元朝一样,也把清政府从今天的沈阳迁到了北京。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话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北京成为了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

自项羽火烧咸阳宫以来(以前说是阿房宫,后有人说,阿房宫根本就没盖起来,那只是诗人杜牧嘴里的建筑而已,谁知道呢?),历代开国之君似乎都传染了一个坏毛病:一上台就非要将前朝的都城、宫室、陵墓等夷为平地不可,据说这样做可以断前朝的王气。几千年来修了烧,烧了修,也不知建了多少茬宫殿,以至于把中国原本茂密的森林都砍得差不多了!但是清朝却保留了明代的城墙、宫殿、陵墓以及一切城市建筑,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相当完整的明清北京城,真乃幸事!

千余年来北京城遗留下来大量不同类型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宫殿、祭坛、园囿、陵墓等供皇帝一家子及群臣享用的大型建筑群。当然,国内其他地区保存得更为古老的建筑还有的是,但却没有比它们等级更高、更完整、更巨大、更华丽的建筑组群。500余年来这些建筑倾全国的人力物力,踵事增华,在结构、材料、技术和工程质量方面都是最优等的。

您也许是个地道的北京人,或在北京长长短短住过的人,也可能仅仅是个旅游者。但我相信你一定曾为北京巍峨的城门、绚丽的皇宫、开阔的园林所倾倒。或者你对它还有些生疏,那么,就请跟着我的笔,把你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走上一走吧。妙应寺塔蓟门烟树碑北京鸟瞰首都,顾名思义是国家的大脑,也是这个国家的脸面,因此它的选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有四个: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战略位置、社会基础。以此作为考察条件,你会发现北京是很符合要求的。头一条,自然环境好,按我大哥的话说:“北京多好啊,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春秋天放风筝。”皇帝要是住得不舒服,他是决不愿意待在这里的。第二条也很重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得供应得上,其中供水是重中之重。而北京在古代是个富水的城市。你要能看见元代北京的水系图,会惊奇地发现,北京那密布的河流简直不亚于如今的江南。第三条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纵观北京,北面绵延起伏的大山是抵御日益强大的北方入侵者的天然屏障,东南广阔的平原又方便了和中原内地的联系,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第四条北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全国的精英都爱上这里来扎堆,扎不进去的,漂也得在这儿漂着!一个城市是凭什么来规划的呢,这在老祖宗写的《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早就给规定好了,这就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城市应该是方的,跟个象棋盘似的。每边长九里,每面城墙上开三座门。城里应有东西向、南北向的街各九条(看来象棋就是根据这个原则订的,也有九条直线呢)。街宽要是车子宽的九倍。祖庙在左,社稷坛在右,朝廷安排在城的前面,市场在后面。城里面还有个小圈圈,叫皇城,就像象棋里老将和士在里面转悠的那个小方块儿。象棋里炮的位置就是东单西单,而前面的一排兵卒,那就是城墙啊。所以建在北京的几朝国都虽然地理位置不完全相同,可形状、布局都差不多。在古代,城墙、城门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也是它不可缺少的防御设施。大到首都,小到县城甚至大一点的村子,没有没城墙的。城墙在今天看来挡不住什么,可是古时候还真有用呢。你看,诸葛亮往城门楼上一坐,又扇扇子又抚琴,不时地还喝口热茶,可那司马懿他站在城外转悠半天就是不敢进来。北京作为辽代的陪都,金、元、明、清四朝的首都,城市的设施建设更是完善之极。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远古时期北京地区的城镇和自辽以来的五个朝代在北京都是如何营建他们的都城的吧。远古时期北京地区的城镇

前面咱们说过,北京城是从“燕”开始的。据考证,燕国建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的董家林村。我特地去了那里。从那里的古燕国城墙遗迹看,该城平面为正方,按商代的尺计每边正好九里。城墙没有基础,由平地筑起。分城外平台、主墙和内附墙。城外有环城壕沟。主墙以红褐色硬土夯成,很是坚硬,我用手指头抠了抠,纹丝不动,倒是指甲差点儿劈了。城墙厚足有3米。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明清北京城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大概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安徽),不大喜欢在北方待着,遂立了南京为国都。但他的儿子朱棣在北京当了13年的燕王,对北方的山山水水乃至气候、人文环境都很熟悉,据说还爱吃羊肉串,因此始终钟情于北京。当然,从政治上考虑,他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从朱棣上台(公元1403年)伊始,他就打算迁都北京。经过十几年的筹划、备料、施工,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的城墙、主要建筑和皇宫都已建成,于是将国都正式迁了过来,只把老爸的坟留在了南京。

仔细看,除了我们熟悉的城门、各类祭坛之外,东城、西城各有一个“禄米仓”。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古时候发工资,不是给一堆纸票,也不是发银子,而是给粮食。白居易在他的诗《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就是生动的说明。不过我奇怪,他拿什么去拉这些粮食啊?总之,这俩仓就是领工资的地方。还有几个仓,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太平仓、太仓是元代留下来的,都是贮藏各类粮食用的,属皇家粮仓。明代北京城略图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整个城市在原来三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由四圈城墙组成。紫禁城居中,外包皇城,再外是内城,最外是外城,重重环绕,把皇帝一家子严严实实地围在最中间。内城加外城总面积约60.6平方公里。每圈城都是方方正正的,除了为象征“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内外城各缺一角外,没什么不规则的地方。因此,街道都横平竖直四平八稳且正南正北的。到了北京不容易迷路,皆出于此。

紫禁城又称故宫,是最里面的城。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约为72公顷。它是皇帝居住、办公的所在地。皇帝的一家老小也住在这里。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后因雷劈、火烧等原因多次重建和扩建,但前三殿、后两宫(清改为后三宫)、东西六宫仍是明代的格局。紫禁城的位置比元大都的宫城向南移了许多。这是因为原宫城中心已被毁并改造成了景山。这一来,整个内城也不得不向南移动了。

皇城是第二圈,它把皇宫、园囿及宫廷服务部门包了起来。这样皇上要想简单地活动一下胳膊腿,就不用兴师动众地出城了。皇城东西宽2500米,南北长2750米,几乎是个方块。砖砌的围墙刷成红色,顶覆黄琉璃瓦,显出帝王特有的典雅尊贵。城的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是天安门,其余三面为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除了天安门外,后三个城门现已不复存在,仅余地名而已。只有天安门依然健在,年年整修,并已成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了。

皇城的西南缺了个角,那里原来是元代留下来的庆寿寺。后来庆寿寺没了,缺角也补不上了。故宫午门

内城是第三圈,包在皇城外面。它的东西宽6672米,南北长5350米。城墙仅为夯土包砖,看来明代的汉人不如元代的蒙古人重视质量。四面墙开有九座城门,因有“四九城”之称。东面两门为东直门、朝阳门;南面即正面三个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面俩门:阜成门、西直门;北面也是两个门:德胜门、安定门。正阳门因为在皇城前面,俗称前门。记得有一种香烟,牌子就叫大前门。

别看明清北京城的城墙质量不如元大都,城门楼却辉煌得很。内城的各城门楼都是砖券门洞,上建两层重檐歇山屋顶油漆彩画的城门楼。城门楼是不设防的,看上去类似戏台,大约是供领导视察用的。但它却是真正的城门,也就是说,它是正骑在城墙上。

以前,城门外很热闹,很是平民化。大约因为不归皇上管吧。比如前门外,天桥、大栅栏等都在这里。

城门之外还有箭楼,那是防御用的,所以向外的“窗口”都是些小方洞,用来射箭。城门和箭楼之间用墙围起来,连墙带两个城门楼统一被叫做瓮城。老东北角楼

瓮城用于屯兵。要打仗了,守城门的士兵们就待在这里。为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这里还有两个必备的设施:关帝庙和观音庙,也有供真武大帝的。其目的一是要讲勇敢作战,二是关爱生命,不管是自己的还是老百姓的。

德胜门箭楼是雄极一时的北京城留下的两个箭楼之一。我的小家很长时间都住在德胜门外的六铺炕,所以对这个箭楼很有感情。还有一个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不过正阳门箭楼上被一个外国人心血来潮地加了个白色的装饰,弄得有点不伦不类。我觉得倒是也不难看。老前门大街老正阳门瓮城(左面是箭楼)老东直门瓮城(右面是箭楼)1916年的正阳门德胜门箭楼旧日的东单牌楼

城门外有一道深深的城壕,称为护城河。古时候跨河设有吊桥,后来老也不打仗了,人们嫌吊桥揪来放去的太麻烦,就给改成石桥了,有的桥外还设牌坊。内城的四角有曲尺形角楼,外城因为银根短缺,角楼也简单化了,就起了个二层小楼了事。发现了吧,跟故宫的角楼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内城与皇城之间的南部为主要衙署的办公室,其他几面多为高级住宅区。城内两条南北向大街与东西向大街的两个交叉路口各建四个牌坊,俗称东四牌楼、西四牌楼。而在它们与长安街交叉的两个路口则建有单座牌坊,俗称东单牌楼、西单牌楼。这些地方都是商业区,它们主要是为城里的达官贵人服务的。皇上要想微服私访,也可以在这类地区转悠转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