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青春:中医养生与文化内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7 15:36: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永葆青春:中医养生与文化内涵

永葆青春:中医养生与文化内涵试读: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上养心志精神养生

古谚说道:“善养生者,上养心志,中养情态,下养筋骨。”因此,养生最基本的方法是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老子创立道家养生之术■ 太上老君画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太上老君本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

老君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

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

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作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诞生一小儿。

这孩子一生下来走了9步,在步落之处,是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

玉女将他扶坐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

这个孩子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耳有三漏门,便称他为老子。天皇氏 又称成“鸠氏”,简称“天皇”,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的祖父,太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上古九皇之一。在远古神话时代,“皇”的原始意义是神祇,“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祇,但神性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

玉女生下老子不久要重返天庭,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真人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老子画像

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真人问道。太乙真人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养生之术。老子曾经问真人:“凡民无知,■ 老子授经图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

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老子得此言,便遵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至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周文王时期,老子被召为守藏史。武王、成王时期又为柱下史。昭王时期,去官归隐。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公元前284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关令尹喜知道后,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虔诚,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因这《五千真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道理,都可以作为中医养生的渊源,如他说道:“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养生疗疾的秘诀,而普通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时期诸子分家前的一部重要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生命对渐变的环境有着惊人的适应性和依赖性,容易迷失其中而最终导致灾难的道理。突如其来的挑战或灾难往往能使生命奋起反击,发挥出超常的潜力,而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容易使生命沉迷其中,放松警惕,丧失斗志。

老子还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老子论道图■ 《道德经》

疾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生也是一个铁杵磨成针的功夫,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毅力。人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躯体系统;另一个是精神系统。

老子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合一,养神为主。形是神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养生的基础。龟息 道教语,而龟息疗法是指借助乌龟冬眠呼吸方法,进行仿生呼吸的一种练功方式,称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据传,龟息功由潜心、潜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组成。

针对如何才能形神兼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子提出了几个答案。首先是粗茶淡饭,饮食养生。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真正的饮食之道,不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之中,而在粗茶淡饭之中。后世许多事实证明了素食的益处,老子养生思想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老子在具体实践中提出“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呼吸节奏的减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如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龟呼吸非常缓慢,而且是用腹式呼吸的。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也是龟得以长寿的原因。风水 “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老子认为,腹式呼吸对人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龟息之功能对腹部器官进行一种天然的按摩,促进其生命活动,激发其生命潜能。

老子还说过:“居善地,心善渊。”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所谓“吉祥地”,就是后世所说的风水宝地。其实,风水有一定科学根据,与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气象学有很大关联。风水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养生必须选择一块善地。

除了养形之法,《道德经》中还重点说明了养神之法。我国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养生先养神,神静身自正。”古人有“百病皆由心生”之说。这是非常深刻的观点。心病是一种更可怕的疾病,能杀人于无形。

老子说道:“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要保持素朴天然,减少私心欲望,这样掌握了绝顶的学问也不会有忧患。

轻微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过度。这正所谓欲壑难填。因此老子告诫人们: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足者常乐,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欲中。“……味无味。”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当能够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时候,便会发觉恬淡的滋味最有味。《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其次有圣人者,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道德经》■ 老子出游蜡像

圣人以恬淡愉悦的心境为追求,以自乐自得的心态为有功,形体就不会败坏,精神就不会耗散,因此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不再是梦。

老子在养神之道中重点要求“虚无寂静,心无杂念”,说明了“静”对生命的意义。他说:“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是说当人的心灵达到了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回到它们的本原,这就是静坐的功效。

老子认为,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只有心静下来了,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后天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本无可厚非,如果在一定波动范围内,对人的影响是有的,不过不大。但忧虑、恐惧、愤怒、憎恨、嫉妒,这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心身最为有害,要坚决去掉。

老子创立的道家在以静养生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让人在休息的时候,或晚上睡觉前,可以静坐或者静立、静卧,此时保持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心无杂念,然后调整呼吸,逐渐缓慢深长吐纳起来。■ 《道德经》碑刻

养生以静养为主,运动为辅,特别是老人和病人。因为运动只能疏通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不能增加气血,反而要消耗能量;静养则可养气血,补亏损。

老子还提出“柔弱平和,处下不争”的观点,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道家守柔、不争,以至天下莫能与争,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只有守柔、不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老子还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是说天道是至公无私的,没有亲疏,总是偏帮善人。孔子也曾说过:“仁者寿。”都是说明充满爱的善人长寿。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养生十分重要。古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是非常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人在爱着和被爱时,体内的免疫功能最强,以至于病毒无法入侵,爱的心理能促成生理的健康,促使精神更充实,心情更愉快,身体更健康。

宇宙的能量场就是爱,所以一个充满爱的善人就容易天人合一,与道合一。老子的《德道经》言德言道,只有有德之人,才能闻道悟道。

所以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所以养生必须要先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所以修德养神非常重要。

阅读链接

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至简至易,养形又养神,主张形神合一,养神为主。其实老子的养生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养生必须尊道贵德,即尊重自然规律,注重道法修养。反之,就会生病。而只有尊道贵德,才能实现百病全消,健康又长寿。孔子创立儒家精神养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正是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鲁国,即山东省的曲阜县。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10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说道:“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想来是吉祥之兆。”■ 孔子画像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5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麒麟 简称“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龙头,马身,鱼鳞。

首先表现在孔子心胸开阔以养性。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这其实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孔子雕像■ 孔子讲学图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人。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孔子思想的中心就是“仁”,他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道德修养,要乐观豁达,心胸坦荡,终日无私,宽厚待人,无忧无虑,处此状态,必能长寿。如果不讲文明,自私自利,不讲道德,整天财迷心窍,为非作歹,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可能神安意定、健康长寿?子路 名仲由,子路是其字,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孔子的“仁者寿”是流传千古的名言,即以仁为做人的道德基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待人坦诚,有无私奉献精神和正确人生观的人必能长寿;反之,心术不正,图谋不轨,巧取豪夺,慑于法律和道德,整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朝不保夕,岂能长寿?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选择有德行与才能的人出来任事,使老年人都有美好的晚年,中年人能实现抱负,青年人健康成长,残疾人有人照顾,男女各得其所;人们不计私利,诚实守信,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无盗贼作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天下太平。礼乐 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传统的“礼乐文化”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实现这一理想,孔子创建儒家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他曾带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不辞劳苦周游列国进行广泛宣讲。即使是年事已高,仍坚持著书立说,订礼乐,作春秋,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最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生乐观豁达,心胸坦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即使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也不气馁,能做到“哀而不伤”。■ 孔子讲学图■ 孔子周游列国

他带领弟子周游讲道时,虽屡遭围攻、讥讽,但仍不动摇泄气。一次走到陈、蔡两地之间,粮食断绝,跟随的弟子们都饿得走不动了,他却依然乐观地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孔子告诫世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即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什么事也不干,也难成才,有什么出息呢?他认为,应找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去做,又可活动脑筋。《韶》 舜帝时代的一种优美的乐曲,传说用箫吹奏这种乐曲时,声音优雅动听,连凤凰都会飞来朝仪。在孔子时代,韶乐几乎失传。所以,他在齐国偶然听到韶乐时,便深深陶醉其中,以至于此后3个月里,吃肉都不香了。

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多种谋生技艺,如赶车、骑射、行礼、作乐。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和驾车、打猎、射箭、钓鱼等。此外,他还特别喜欢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作曲。他认为,音乐可影响人的思维和情志,有益健康。他曾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从儒家许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如强调精神调摄方面,《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的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

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

注意身体护养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另外孔子还指出:“居无求安。”意即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则,容易使人变懒,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身体衰弱,对健康不利。他按照四时节令气候变化调节居处和增减衣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阅读链接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过千年,仍有其实用价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庄子发展道家精神养生■ 庄子画像

公元前369年的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一庄姓人家诞下一个男孩,其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为怀念西周时期的太平,因此为其取名“庄周”,后其刻苦好学,世人称为“庄子”。

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最终成为战国时期杰出哲学家,是道家继老子之后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庄子一生贫穷,但他不拘世俗、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即使住在陋巷以打草鞋、织草席为生,还是笑颜常开,他在战国时代能活到83岁算是高寿仙翁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有道。“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道家养生思想,并且总结起来可称之为“八字诀”。

首先是“少私”。庄子认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个人“私”字当头,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终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静默补病”的见地,就是说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遇事顺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宽慰,方“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少私才能长寿。

其次为了“寡欲”。庄子认为“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则必招祸染病。他提出少性欲就不会损精伤神,节食欲就不会劳气伤神,寡官欲就不会积虑伤心。

再次为“清静”。庄子主张“静中养生”,常劝人习以头空、心静、身松为要领的静坐功。他认为人若终日不得安谧,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 庄子塑像《养生主》《庄子》中的名篇,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说理的枯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耐人寻味。■ 《庄子》

他提倡人应当重视磨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绪激动中要不时创造静下来的机会。

最后是“乐观”。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乐观豁达,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之得以保生;而鸟儿关在笼中,羽毛会憔悴,意志消沉,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人如果禁锢于精神惆怅之中,必会忧愁相接,有损健康。

庄子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许多很深奥的养生哲理,写成通俗易懂的寓言或故事,让人们从故事中去领略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记载,有一个为梁惠王宰牛的屠夫庖丁,技艺高超,宰牛19年,总共杀了数千头牛,而那把宰牛的刀却仍像刚刚磨过似的那么锋利。

梁惠王问庖丁:“你的刀为什么不坏?”寓言 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谕、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是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庖丁回答:“若用刀来斫砍牛的大骨头或筋骨结合之处,那么刀很快就会损坏。我专门选择牛的筋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进刀,能做到‘游刃有余’。在我眼中,只看到牛的肌肉与筋骨之间的缝隙,知道哪里好进刀,哪里不好进刀,哪个地方刀子必须回避,所以我长期宰牛,刀刃也不受损伤。”

梁惠王听了,很有感慨地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即从庖丁解牛的事例中,领悟到深刻的养生哲理。《庄子·养生主》全文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诚然,人们无论处世办事,乃至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中,难免碰到种种复杂深重的矛盾或艰难险阻,尽管十分棘手,但只要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善于处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就不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损伤。■ 《庄子》■ 庄子梦蝶塑像《庄子·至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侯让人将它捕获,饲养于太庙之中,每天用美酒和牛肉喂养它,海鸟不饮不食悲伤不已,结果 “三日而死”。

书中指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者。”意思是说,饮酒食肉乃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符合鸟的要求,况且又把它关在笼子里,所以那鸟悲忧不食而死。下面接着指出,如果按照鸟的生活习惯,将它放回到山林湖海中,让它自由飞翔,啄食鱼虾或虫子,饮溪流之水,那鸟自然也就长得健壮而善于高飞了。惠施 (前390年~前317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这个寓言故事同样蕴含着很深的养生哲理,强调养生要顺其自然。说明单纯依靠优裕的衣食等条件并不能使人长寿,人们在养生方面至少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二是应当顺其自然,做到怡然自乐,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养生效果。《庄子·秋水》中也有一个故事:庄子正在濮水之上钓鱼,楚威王派两名使者前来劝说他到楚国去做官。

庄子问使者:“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3000年,现仍供奉在庙堂之上受人祭拜,请问这只乌龟是愿意死了留壳受人祭拜,还是希望活着在泥水地里爬行呢?”

使者说:“乌龟当然愿意活着,即使在泥水地里爬行。”

于是,庄子告诉使者:“你们回去吧,我愿意做那摇摆尾巴而在泥水地里爬行的活乌龟。”表明他不慕虚荣,不求高官厚禄,宁愿无拘无束地在家过着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怡然自得。

还有《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往吊丧,看见庄子在那里“鼓盆而歌”,于是很诧异地问道:“你非但不哭,反倒鼓盆而歌,这也太反常了吧?”

庄子说:“开始我也悲哀掉泪,后来一想,人死之后不过是重新回归大自然而已,我应当表示欢送呀,所以不哭。”

在2000多年以前,庄子对人的生死就能有如此洒脱而又高明的见解,能很达观地看待人的生死问题,委实是难能可贵。

阅读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清静无为”的清静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庄子·天道》记载:“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葛洪将道家养生发扬光大■ 葛洪画像

283年江苏句容一葛姓官宦葛僳家的夫人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葛洪”。

葛姓人官宦世家,葛洪先世为葛天氏,食封葛地,因以为姓。其祖父葛系,学无不涉,有经国之才。曾历任吴国的吏部尚书、大鸿胪、辅吴将军等显职,封寿县侯。其从祖葛玄,好神仙修炼之术,甚得孙权崇信。被吴人称之为“葛仙公”、“太极左仙翁”。其父葛僳,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晋时历任大中正、肥乡令、邵陵太守。

葛洪13岁时.其父死于邵陵太守任上,从此家道衰落,所以葛洪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躬执耕稼,养家糊口。

因无钱读私塾,葛洪便在农闲之时发愤读书,但由于一场火灾,先人留下的藏书全被烧光,葛洪便只好徒步行借,寻书问义,并将砍来的柴草卖后买纸买笔,抄书诵习,有时甚至纸的背面也被他写得满满的,以致别人都无法辨认他的字迹。

葛洪15岁时,便可以作诗、赋、杂文。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后又广泛涉猎其他儒家经典及《诸史百家之言》,据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了近万卷书。由于他只顾闭门读书,很少与闲人往来,所以常常是“巷无车马之迹,堂无异志之宾,庭可设雀罗,而几筵积尘”。《孝经》 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葛洪觉得自己也无意于政事,不是治民之器,所以便改从郑隐学道。■ 葛洪问道雕塑

郑隐共有50多个弟子,都充做仆役,一面劳作,一面读书。葛洪年少体弱,不堪劳作,只能为郑隐拂拭床几。磨墨执烛,抄写故书,最终得到了郑隐的信任,阅读了一大批其他弟子难得一见的道经。■ 《抱朴子 》

后来,郑隐又将金丹仙术及其口诀全部传授给了葛洪,同时还传授给他一些重要的仙经。

306年,葛洪的旧交稽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邀请葛洪任其参军,葛洪为了避乱,便应邀到了广州,后来稽含被害,葛洪便废居广州,潜心于《抱朴子》一书的写作。

葛洪在广州罗浮山隐居多年,服食养性,专心修道,并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学兼内外,明天文,通《河》、《洛》,授葛洪石宝《三皇文》,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葛洪。丹田 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有如“性命之根本”。

314年,葛洪返归到故里,不应征辞,专心著述,于建武中年完成了《抱朴子》一书。葛洪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篇和外篇、《神仙传》、《隐逸传》,此外他还著有《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等医学名著。

葛洪创立的金丹派神仙道教主张学道应当由浅入深、从易及难,先求养生后谋成仙,不可猝成。《微旨》记载:“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广知也,盖籍众术之共成长生也。”

在葛洪看来,不知众术,不能辟邪恶延命年,则会身遭祸害,根本谈不上成仙。他所指的方术主要有导引行气、还精补脑、服食药物等。

葛洪继承了老庄以及魏晋养生家以“无”为本的宗旨,强调修仙的人必须恬静无欲。《论仙》篇记载:“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而欲恬静无欲,则必须思神守一,这显然是对老子“守雌抱一”、庄子“守一”、“坐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但又超出了庄子守一养性的范围。

在葛洪这里,“一”的作用很大,《地真》一书中记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人身中的“一”有姓字服色,这个人格化的“一”也就是体内的真神,它在三丹田中,守“一”一方面可以卫身,另一方面又可以通神,所以人当思之不已、守之不失。

葛洪以外丹为长生成仙的最高途径,但也不忽视炼内丹的作用,所以在葛洪的仙术中仅次于金丹大药的就是宝精行气。《释滞》中记载:“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在《微旨》中也记载:“九丹金液,最是仙主。宝精爱气,最其急也。”■ 葛洪炼丹雕塑■ 古代炼丹画像砖

葛洪认为,服食金丹大药与宝精、行气两者之间既有轻重之别,又必须共同配合;服食金丹可以升仙,行气可以加速金丹的效果,而且兼有延年益寿、防病却恶之功效,而房中宝精则可以补救伤损,治病增年。

所以,葛洪主张把金丹大药与行气、宝精结合起来,以宝精行气作为大药金丹的重要辅助,以增强、巩固其效果。所谓行气,实际上就是气功,《至理》篇认为气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更是生命力的源泉,“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服气 即以调息行气为主的一类气功功法,又称为“食气”。服气功法可包括调气、淘气、咽气、行气、散气、委气、炼气、闭气等环节,又有导引、按摩、咽津等辅助手段。通过服气,既可养生却老,又可作为辟谷的配合方法。

对行气之法,葛洪在《释滞》篇中作了具体说明。即行气要在“生气之时”,也就是从半夜至日中的6个时辰,练习行气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吸吐要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都听不到,而且要多吸少吐,达到令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不动。

同时,尽量延长吸气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可在心中暗数至120,再微微吐出,逐渐练习到能数1000或更长。最后但可达到胎息,即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同婴儿在胞胎之中,如此则仙道可成。

葛洪提出行气应有一些禁忌,如饱食,不吃生菜肥汤之物,否则气强难闭,同时更要禁恚怒,以免气乱等。葛洪把气功与养生联系起来,提倡一种安静虚无。抱一不舍,修炼丹田元气的养生功法。

他还把导引术当作一种行血气、通关节的有效方法来提倡,并在古代辟谷、服气等气功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气功功法“龟息法”,将引导与吞气结合起来,通过模仿龟的伸颈俯仰动作,配以呼吸吐纳,锻炼身体,具有明显的效果。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气功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葛洪死前,曾给广州刺史邓岳修疏,说自己要远行寻师,马上就出发。邓岳急速前往告别,未等赶到,葛洪便像睡着一样死去了。

据说,葛洪死后脸上仍焕发着光泽,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待到他的朋友赶来时,葛洪的尸体却不见了,时人传说他已尸解得仙。

阅读链接

葛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死后不久,便上升到了可与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的地位。被后世教徒奉为祖师。

至今我国的一些名山胜地还保留着纪念他的建筑、碑刻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对葛洪及其《抱朴子·内篇》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嵇康体现精神养生哲学■ 嵇康画像

223年,正是三国时期,谯郡铚县嵇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婴,父亲为了让他能健康成长,就为他取名“嵇康”。

嵇康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立志求学而天资聪颖,他长大后喜读道家著作,容止出众,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为一代才子,但是他却不注重打扮。娶了曹操的曾孙女、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后,曾担任中散大夫。■ 嵇康养生著作

嵇康自小就受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一生对养生学有独到的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