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7 20:40:52

点击下载

作者:黄杰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

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内容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内容。以方法理论+实际案例的方式,讲述大公司的产品运营人员是如何工作的。对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和实际工作案例的剖析,会对运营人员以启发。

本书适合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团队、创业团队,以及想要提升运营技能的读者学习参考。

推荐语

如果你有志于从事互联网运营,同时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加入巨头公司工作,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在大公司里运营是做什么和怎么做事情的。我认为它对大公司运营的方法论和经验的总结恰到好处,如果这也是你希望知道的,那么不妨考虑仔细研读一下这本书。——张亮,《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

运营是一门实操性特别强的工作,除了需要有连续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还需要形成自己固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并且不断总结和汲取经验,才能在运营领域获得足够多的粉丝支持。本书的作者在腾讯和OPPO供职多年,愿意把自己过往的大公司的经验和经历分享出来,呈现给读者一套体系化、流程化的规范和流程,无论是对广大运营从业者,还是我本人,都能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认可这本书!——类延昊,畅销书《运营笔记》作者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技术越来越趋于同质化,运营能力便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运营”这一职位的不规范,很多运营工作的展开都是依赖于运营人员自身的野蛮探索,加之运营工作的繁杂琐碎,往往使得运营人在展开工作时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而本书作者基于自己在腾讯多年的运营经验,结合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实际案例,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地总结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运营方法论。相信对想要入门运营、做好运营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曹成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 创始人兼CEO

关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书籍并不算少,但要么是大佬和名人的传记,以人生故事和商业洞见为主,要么是教科书式的总结,比较侧重理论解释和方法说明。所以在看到《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时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有大量的一线实操案例,以及许多对个人经验的思考和总结。我向来认为互联网领域是没有所谓标准化的学习路径和体系知识的,因此,对从第三方视角(比如媒体人)所谓大量观察后写出的内容常常无法苟同,相对来说,我会相信这本书里属于作者个人独特的体验会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有指导价值。——刘飞,《从点子到产品》作者、滴滴出行产品专家

这本书从内容、数据、活动、用户四个维度对运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书中不仅收集了大量的运营案例和分析,还介绍了很多可供实操的方法,我相信每个产品运营人员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宗良,腾讯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Jay之前是腾讯的产品经理,也有过创业公司的经历,他曾通过1个活动新增150万微信粉丝,《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这本书是他的实践经验与总结,推荐阅读。——贺嘉,TEDxZhuhai策展人、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

一直以来,我们把“增长黑客”这个词挂在嘴边,但现实中很难遇到这种全能的人才。在当下企业里我们能做的是这个大概念下的一部分:数据驱动运营、数据辅助运营。不看数据的产品运营像是蒙着眼睛走路,不光走得慢,而且走不好。《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这本书总结提炼了运营的方法论,并且详细解读了来自一线大公司丰富、真实的运营案例,很值得仔细研读。——路人甲,探探数据分析师、知乎大V

现在市面上的运营书籍,各类技巧层出不穷,可遗憾的是缺少大平台的方法论。大公司因为资源聚焦,往往有更多成熟的运营方式去学习,这恰恰是运营新生欠缺的内容。感谢Jay分享了自己在腾讯的项目经验,让我们见识到各种丰富的运营体系。——秦路,数据运营专家

序言

做产品运营一段时间后,我曾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迷茫期,而这种迷茫,相信正在看这段话的你也一定遇到过。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有琐碎的工作,比如每天到管理后台上下架操作,也有激动人心的项目,比如把一个产品/功能从零开始运营到上百万、上千万的用户量。但是,我们却越来越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点什么,似乎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过了,往后也只能套用以前的经验,做着重复的事情。

做活动运营的人,每个月、每个季度可能要策划一个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只是换个皮肤而已。

做用户运营的人,每天联系着一批产品的忠实用户,却不知道怎么进一步撬动用户的力量。

做数据运营的人,每天盯着那些枯燥乏味的数据,想要从中发现什么惊天秘密,但是并没有用。

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可以怎么样提高运营能力?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身处高手如林的“鹅厂”,在迷茫的时候,可以向许多高级产品经理和产品专家请教,解决了这个迷茫的问题。

解法的关键就在于——方法论。如果我们没有从工作中汲取营养,没有建立自己的“方法论”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其实都是一个“新人”。

在腾讯,每个晋升高级产品经理的人都需要通过答辩,得到产品委员会专家的认可。无一例外,每一位专家评委都会对准备答辩的人说一个“秘诀”:把你的方法论展现给我们看。对于当时正处于迷茫期的我而言,“方法论”这三个字无疑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是晦涩的哲学命题。

维基百科对“方法论”的定义是:一门学问采用的方法、规则与公理,一种特定的做法或一套做法。于是在此之后,我不断地请教认识和不认识的产品大牛们,不断地研究每个案例复盘,希望从中找到“方法论”的影子。

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研究、学习和参悟之后,我所理解的运营方法论是:一项运营工作背后所依据的本质原理和普遍方法。我们的日常工作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方法论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更好地做”。

方法论有什么用呢?它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整个产品体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难免会陷入到琐碎、重复的事情中,把方法论了然于胸,就能每时每刻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于是就会想方设法提高工作产出,把这一部分琐碎工作做好,以便进入到更具挑战性的下一阶段。简单举例,同样是做活动运营,我们就不会每个月上线重复的活动,而是用模板化的方法把常规工作固定下来,跳出重复工作,把精力放在探索更有效的刺激方案,从量的积累进化到质的飞跃。

第二,当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让我们快速做出合理的运营方案。面对陌生的任务,很多人都会担心:我一直是做xx工作的,这个新工作我应付不了呀。但是其实人性是相通的,世界无非基于一些本质性的原理在运转,方法论就能帮助我们把过往经历中更基础的经验运用到新任务中。比如,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最本质原理无非是“满足用户需求”,所以不管你是写文案的还是做功能策划的,只要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工作出色,就都可以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中,需要做的只是学习表层的“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到一个习惯,叫“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在做运营工作中,我们也应如此,把“方法论”时刻放在心中,一方面是在执行工作时,多想想前人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如何运用,另外一方面是在项目结束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毕竟他人的经验始终不是自己的,不能生搬硬套,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帮助以后的工作。

中国互联网2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技术驱动、产品驱动和运营驱动三个阶段,“运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业内约定俗成地认为:在技术和产品相似的情况下,能让一个公司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运营。

然而,当前行业对运营的知识体系还处在一片混沌的状态,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本书所谈的“方法论”,正是以此为切入口,结合一线大公司的实际运营案例,论述或总结一些切实有效的运营方法论,让新人可以快速入门,也让有经验者可以得到启发和进步。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运营杂谈”,聊聊运营在做什么、新人如何开始运营工作、如何成长和升级段位。

第二部分是“内容运营”,从内容生产、内容管理、内容推荐三个方面,聊聊如何搭建内容运营框架。

第三部分是“数据运营”,聊聊数据对运营的意义、成熟的数据运营体系是怎么样的、数据如何驱动精益运营。

第四部分是“活动推广”,从AARRR模型(获取用户、促进活跃、提高留存、获取收入、激发传播)探讨活动运营的方式,揭秘大公司内部是如何策划大型活动的。

第五部分是“用户运营”,聊聊不同产品阶段的用户运营策略有何不同、如何利用游戏化手段进行用户运营。

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其实也存在着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市场永远在变化,最真实有效的方法永远来自于最新的尝试,以前的经验似乎已经过时了。另外一方面,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更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来提高产品的成功率。

因此,更好的应对方法,也许就是更多地吸收以前的经验,然后基于此,做更多的创新尝试。希望本书能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也欢迎大家更多地讨论、分享,为从业者贡献更多的经验和见解。作者第1章运营:巨头竞争的新赛道1.1 产品运营在做什么

互联网环境下诞生的两大全新工种,一个是技术开发,另外一个则是产品经理。在腾讯内部,产品经理又分为两个细分类型: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史,这些工种先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运营时代业已到来

从1994年中国开通互联网接入服务以来,不过数十年的时间,整个世界已经被彻底颠覆,这要归功于无数的互联网从业者。根据时间的发展进行划分,我们可以把这段简短而重要的历史分为几个时代:技术驱动时代、产品驱动时代、运营驱动时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的驱动力量为技术开发、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下面一一细说。(1)技术驱动时代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崭露头角,一切都是新奇而未知的。虽然计算机面市已经数十年,但是在此之前所有计算机还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而进入90年代,改变世界的万维网(WWW)由Tim Berners-Lee编写完成,世界各地的程序员就像进入了一片新大陆,这块“蛮荒之地”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建设。

当一项技术刚刚问世的时候,你是不能要求它是否能方便使用的,因为此时关注的焦点是“有还是没有”,而不是“丑还是美”。就像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个人电脑只能通过DOS命令与机器进行交互,然后苹果和微软推出了采用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直观操作,这开启了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新纪元。图形界面的普及,使得个人电脑真正流行起来,普罗大众可以通过直观易用的界面操作享受到电脑带来的便利,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早期个人电脑

在互联网发展伊始,大家追求的也不是界面是否精美或者操作是否方便,所有人都还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连接魅力”中,探索着通过互联网的连接,电脑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比如说电子邮件(E-mail)是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体验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的连接,把信息随时免费、快速地发给世界上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这在当时的电报、电话时代是很震撼的。1987年9月,CANET(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随后,在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b/s的国际专线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电子邮件主要是点对点的连接,而BBS则是点和面的连接,更能体现互联网带来的连接服务。许多互联网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早期BBS的建设者或使用者,例如腾讯CEO马化腾是深圳Ponysoft站长,金山软件创始人求伯君是珠海西点站的站长,小米创始人雷军是北京西点站站长,网易创始人丁磊也在宁波搭建了自己的BBS站点。中国第一封E-mail

他们还像武林侠客一样,聚在一起定下了“江湖规则”(1996年),即《CFido的宗旨和基本原则》(CFido是全球FidoNet在中国的分支,FidoNet BBS网络在Internet普及之前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BBS网络)。

CFido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业余计算机网络。我们以自己有限的资金和其他条件建立BBS站点的基本想法是,以站长们的一腔热情、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种付出是无条件的,我们不要求任何回报。最终,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为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尽一份力量。我们每一个站长不但有对社会服务的行动,更有对社会的爱心和包容心。本着这种精神,我们愿意接受其他各种符合“Fido技术标准”的站点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为社会服务。

因此,在这个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代,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技术上面。E-mail没有界面和交互可言,但它代表着两台电脑的连接和信息传递;BBS的界面简陋、操作复杂,但它代表着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包括后来逐渐出现的各种概念,资讯门户带来了及时的新闻,搜索引擎帮助人们从海量信息中查找想要的东西,在线黄页让新进入互联网世界的人快速入门,电子商务让世界各地的小企业主更加便利地做生意,在线支付使人们摆脱了纸币的束缚……一切都是崭新的、惊喜的。它们从无到有,只要出现了新的功能和服务,就已经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了,没人会关注它们是否好用。(2)产品驱动时代

在技术驱动时代,企业追求的是“人无我有”,即掌握了一项领先的技术,开发出独家产品,就能掌握核心竞争力,比如说电子邮件系统,比如说企业CRM系统。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家企业在技术上面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出现了很多开源软件,或者第三方服务平台。搭建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已经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市面上可能随时出现无数的竞争对手,这个时候就要看产品的能力,即来到了“产品驱动时代”。

腾讯QQ打败ICQ,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体验制胜案例。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其用户量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

在那个“Copy to China”的年代,中国各地的企业、程序员纷纷开发了自己的“中文版ICQ”,包括台湾的CICQ、南京北极星公司的“网际精灵”等。马化腾等人也看到了ICQ的热潮,他们最开始是为了去参加广州电信的竞标,将软件起名为“OICQ”(后更名为QQ),中文名为“中文网络寻呼机”。竞标失败后,他们决定将OICQ继续“养”起来。

当时市面上已经充满了类似的产品,谁也没想到最终突围的是腾讯的OICQ,甚至打败了原版的ICQ,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腾讯帝国”。其原因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水土不服或者麻痹大意,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腾讯对OICQ做的一系列本土化改造,使得产品体验更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OICQ的产品体验改进包括以下几项重点改造。

●用户资料云端存储。在那个年代(90年代末期),美国的白领和中产家庭几乎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而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不及1%。ICQ把用户的联系人资料和聊天记录存储在电脑本地端,这在美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在中国,很多人上网的场所都是网吧,离开后资料也就丢失了。所以OICQ做的第一个改进就是把用户的资料存储在服务器上,不管用户在哪里登录,都能一直保存着资料,解决了用户最大的痛点需求。而基于此次改进,用户之间也可以发送离线消息了。

●减小软件体积。那时中国的联网速度也没法跟欧美国家相比,只能用电话拨号上网,速度只有十几Kb/s。ICQ的体积在5MB左右,网民下载就需要几十分钟。腾讯把OICQ的体积控制在220KB,几分钟就可以下载完成了。这项改进也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

●找陌生网友聊天。使用ICQ只能找已经添加了的好友聊天,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聊天的兴致必然下降。而OICQ则允许用户与陌生网友联系,释放了互联网真正的魅力,这项社交功能为OICQ带来了大量新用户,并且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个性化设置。在ICQ中,只能使用内置的系统图标作为用户头像,而OICQ则支持用户自己设置头像,展现自己的个性,增添社交的趣味性。在后续的产品演进中,个性化也是QICQ/QQ核心的功能之一,包括表情、聊天字体、QQ秀、界面皮肤等设置。QQ 2003版本

腾讯一直保持着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并及时改进产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种产品改进的方式,恰好体现了那个年代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特质。他们的产品是“借鉴”的,概念、产品、界面在一开始都是沿用美国的,但是在随后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本土化改造,不断地叠加了众多“微创新”,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用的产品,打败了国外的“前辈”。

我们所说的“产品策划”(产品经理),就是在做着这样的工作,他们像一个敏锐的心理学家,发现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基于优秀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茁壮成长。

在产品驱动时代,企业关注的是“人有我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机遇,各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变成了“买方市场”。他们不再满足于丑陋的交互界面和难用的功能,于是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时刻追踪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一个界面的改进,一项功能的优化,就足以领先市场好几个月的时间。

计算机图形界面技术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进步,为产品驱动时代提供了坚实后盾,而产品策划人员的出现,则充当了连接技术和用户需求的角色。“产品经理”一词被提出后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被誉为是“CEO的接班人”“改变世界的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产品体验领域一些基本的或领先的概念很快被广为传播,并用于各个产品的开发中。包括“真伪需求”“用户价值”“需求优先级”“极简原则”“版本迭代”“数据驱动”等概念,再也不是阳春白雪的大师级理念,而被所有产品经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带来的结果是,整体互联网产品体验急速提高。不过,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产品体验上已经难以拉开差距。即使你改进了一个功能,让产品变得很好用,但其他人能在一周之内就跟进这个优化。从用户角度而言,所有产品又变得同质化了,很难有一个产品大幅度领先于另外一个同级别的产品。

于是,对另外一股力量的需求呼之欲出,那就是——产品运营。(3)运营驱动时代

在产品驱动时代,企业做产品的逻辑是:把产品打磨得足够好用,自然就会有人来用了。

早期的确如此,不过这种想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当市场上出现无数个同类的产品,大家的界面、功能、交互等都一样的时候,可想而知,“产品好用”已经不够吸引用户了。这并不是臆测,而是真实出现的情况。

电子商务网站,国外的巨头有eBay、亚马逊,国内的模仿者有8848、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京东、卓越、当当、百度有啊、腾讯拍拍等。从用户视角来看,他们能够实现的功能、使用的体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笑到最后的是阿里巴巴,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命运、是运气,但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对运营领域的投入。对于商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做商家运营,稳稳地占据了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对于用户,源源不断地上线各种规则、活动,让“购物即淘宝”成为国民意识。比如说,每年举办的“双11”购物狂欢节。“运营”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产品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双11购物狂欢节

知乎,是近年来在内容服务领域出现的一个“独角兽公司”(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它的成功也体现了运营的力量。

早在2005年,百度就上线了旗下的“百度知道”,成为当时最大的中文问答社区。而知乎则是在时隔6年后的2011年才上线,不过经过短短数年的耕耘,知乎已经取代百度知道成为更受欢迎的中文问答平台。两者地位的反转,正是运营战胜产品的最好案例。

首先看百度知道,从功能使用角度,它显然是“好用”的。凭借百度搜索的流量入口,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回答者也能很便捷地为某个问题添加答案,你似乎无法挑剔它的产品体验。然而,百度知道的答案质量一直被广为诟病。许多运营上的致命错误,导致百度知道沦为一个良莠不齐的“水社区”。百度知道用积分激励用户,这就造成很多人为了积分搬运答案、信口胡诌、答非所问,不管哪一种行为对社区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此外,对内容的监管也是缺失的,既没有官方的审核,也没有用户的投票机制,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百度知道上充斥着“垃圾”问题和答案。

另一边,知乎看到了百度知道的弊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关注点就在于运营上,维护知乎的“认真、专业、友善”氛围。上线初期,知乎邀请KOL用户,比如李开复、张小龙、雷军、王兴、马化腾等行业大佬在社区参与问答互动,塑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采用邀请制,在社区早期保证用户的质量,打造社区文化的基础;在后来的高速发展期,为了抵御“内容水化”,推出各项措施保证内容质量,留住优质用户。知乎用用户投票机制和荣誉认证方式激励内容生产者;让编辑挑选优质问答内容通过《知乎日报》向潜在用户传播;投入大量人力做官方监管(如知乎小管家),淘汰劣质内容,遏制不良用户。

知乎所做的一切运营措施是希望用户知道:知乎是一个认真回答问题的地方。内容质量是支撑起知乎10亿美元估值的基石,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文知识第一平台。知乎问答社区

技术、产品、运营,这三股力量在互联网的舞台上轮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在说“运营时代”的时候,并不是说技术和产品变得不重要。它们同样重要,就像地基一样,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技术和产品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运营层面的竞争。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运营在企业发展中一直是作为一个配角、一个补充者,做着苦、累、脏活。而随着运营时代的到来,他们即将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对产品运营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吧。运营的职位划分

在分工明确的大企业内部,就像所有职能都有自己的细分,运营也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被划分为各种职位,包括内容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甚至会拆分为更加细化的产品功能运营、渠道运营、市场运营、会员运营、社区运营、商家运营等。

通过真实的招聘需求,我们可以直接了解他们分别需要做什么,对从业者的要求又是怎么样的。

■内容运营

什么样的产品能长时间黏住用户?社交、游戏、内容,当产品功能体验上的竞争告一段落,业界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内容上面,“内容”被誉为是下一个互联网入口,这就是今日头条现在如日中天的原因。用户正在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内容消费上,市场上甚至掀起了“付费内容”的大潮。

内容运营的职责,就是在产品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要么是自己生产的增量内容(知乎),要么是聚合了其他各个地方的存量内容(今日头条),然后通过合理的机制、完善的数据体系、先进的技术算法,把用户想要看的内容做得更优质,呈现在目标群体眼前。

基础一点的工作,可能是如何撰写一篇文章,如何写好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如何写出精彩的海报文案等。在互联网流行之前,他们存在于传媒和广告行业,职位名称为编辑、文案等。而更高阶的工作,就是制定合理的运营规则,一方面保证优质内容源源不断产生,另外一方面保证这些优质内容被推荐到对它感兴趣的用户眼前,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涉及大量的商务、技术、财务、品牌等的复杂工作。

下面是一份内容运营经理的招聘需求。规划、合作、数据、协调,这就是对一个高阶内容运营的核心要求。内容运营经理

工作职责:

●负责平台内各类内容的运营规划,制定阶段性内容内外部合作策略。

●负责产品合作,以及活动的策划、运营、上线,并通过数据效果分析优化相关方案。

●强目标导向,负责完成平台内容浏览量等数据指标。

●负责协调各合作团队的沟通和协作,推动跨团队项目的实施。

工作要求:

●对数字敏感,具备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思维逻辑清晰,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及驱动力,责任心强,有创造性。

●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执行推动能力强,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数据运营

互联网服务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因为它让信息高速流通,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而“数据”就是互联网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对虚拟世界最客观的反映。

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从整体而言哪些东西更受欢迎,哪个环节我们需要改进。掌握了数据,我们可以做到运筹帷幄。

数据运营的职责,就是把产品服务的运作用数据体现出来。下面一份是数据运营经理的招聘需求,其工作内容包括:提出数据采集需求,对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机会。数据运营经理

工作职责:

●负责数据的提取、处理及分析工作,负责运营数据需求整理与跟进,定期输出分析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提供用户增长、用户活跃和营收增长等业务发展建议,为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参与方案执行。

●针对运营问题进行深度诊断,发现业务运营问题,辅助制定运营策略,提升运营效率。

●挖掘数据背后的市场方向、规律、短板,为业务提供决策依据。

工作要求:

●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擅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业务规律。

●精通Excel(数据透视表、各种常用函数),熟悉SQL。

●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乐于接受挑战,保密意识强。

■活动运营

组织“活动”是最能体现“运营”存在感的工作,它通过人工干预来影响用户的一些行为,达到企业想要的目标。本书的后面部分,在讲“活动运营”时,笔者用了运营的一个经典模型——AARRR模型来说明活动运营对一个产品所起的作用,即: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推荐)。

在产品运营的各个阶段,活动可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个措施,它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用户、大幅度提高活跃度、获得更多的收入等,因此很多运营的工作都离不开“搞一个活动”。活动运营经理

工作职责:

●针对用户特征,制定运营活动策略并最终跟进执行完成。

●依行业特有时间点,策划大型促销和事件型营销活动,提升交易额和行业影响力。

●挖掘分析平台数据,能结合行业特征和平台方向,发起不同项目和有效的运营活动。

工作要求:

●优秀的执行力,有资源整合、组织策划、人际沟通和应变能力。

●良好的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对互联网营销新趋势的捕捉和实践能力。

●具备团队管理能力,对于横纵交叉业务能有清晰的理解和合理的分工,并能够做好内外协作。

■用户运营

抢占用户,抢夺流量,是互联网竞争一直以来的常态。宏观一点来说,用户运营的职责是让用户选择自家产品,并且保持着长久的关系,让用户获得想要的东西,让企业获得经营的收益。

下面是一则用户运营经理的招聘需求,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字:新/老用户、活跃度、忠诚度、口碑、影响力。这就是用户运营的常态,在本书后续的相关章节中会进一步探讨用户运营是怎么做的。用户运营经理

工作职责:

●总体规划客户端的用户运营策略和方向,制定计划,推动计划执行并最终达成目标。

●维护和发展新/老用户群体,带动活跃度和提升产品忠诚度。

●负责口碑营销,包括但不限于论坛、社交软件等推广方式,有效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塑造产品影响力,包装经典案例。

工作要求:

●拥有长线运营规划能力,从多个维度洞悉用户痛点,促成付费用户基数增长。

●认真负责,抗压能力强,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做事有韧性。

●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能快速熟悉某个特定群体。

除了这几个大的运营分类外,每家公司或每个产品都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划分出更加细分的运营职位,碍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再赘述。很多人从事第一份工作时,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刚好进入了某个细分领域,然后以此为突破点了解了更多行业内的信息。有的人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于是就在既定的领域钻研下去,有的人找到了更喜欢的方向,于是想办法转换到那个赛道上。

站在企业的角度,精细化的分工能保证整体效率的提高,这是大企业常用的“人海战术”,比如说写文案这件事,大企业可以投入好几个人只创作文案,而中小企业则没有那么好的资源配置,很多运营往往身兼数职,做着不同的工作。

而站在个人成长角度而言,精细化的分工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让人变成流水线上的一员,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因此也就很难获得突破。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成长,必须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去涉及其他领域的工作,完善自身的工作技能。“全栈”一词,最早用于技术领域,“全栈工程师”表示掌握各项技术的工程师,能够以一人之力开发出一个完整可用的产品。近年来,“全栈产品经理”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其表达的意思是掌握了策划、各项运营技能的产品经理,即具有完备知识技能的产品经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CEO接班人”。1.2 如何进入产品运营领域

如何开始自己的运营生涯,是跃跃欲试的新人们首先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不管背景如何,几乎所有进入运营领域的新人都需要经过面试这一关,所以在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产品运营的面试。

在找到一份工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准备的是——简历,它描述着过往的经历,并向招聘者展现未来的工作潜力。投完简历之后,就是静静等待面试机会了。典型的流程有4~5道程序。

群面是校园招聘才会有的一道环节,社招一般不会有。社招重点考察专业能力,面试官会考察应聘者的过往经历中是否能体现出岗位所需要的匹配能力。社招在专业面试上也可能会多1~2个环节,岗位越高级,面试的时候可能会被更多人审核。曾经笔者的一位同学通过社招应聘微信较为高阶的岗位,前前后后一共谈了7~8次,可想而知,这种级别的面试其实是双方相互选择的过程,彼此会深入聊很多东西。产品经理(策划/运营)面试流程群面

群面也叫“无领导小组讨论”,每个参加过校园招聘的同学估计都没少被“虐”过,不管什么公司、不管哪个行业,简历通过首轮筛选之后,都会被拉到酒店的一个房间进行群面。

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组面试者围绕着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团队成员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并做总结陈述。

讨论过程中无指定领导者,小组成员都是平等的,但一般来说会自发形成不同的角色:讨论领导者(有点矛盾,但记住是自发的)、时间记录者、总结陈述者、关键结论贡献者,等等。

每个角色并没有明显的优、劣势,关键还是在群面讨论中体现出自己的能力、素质。

那么群面重点考察什么能力呢?

答: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影响能力。群面考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影响能力(1)团队协作

面试者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愿意通过协作发挥每个队员的价值,共同实现团队目标。加分行为则是主动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征求他人的意见,尊重/赞扬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可以有效解决团队出现的分歧。

举个例子,团队讨论中一定有人很少发言,如果你主动问他的意见,则会给面试官留下很好的印象。再举个例子,当团队中两个人意见相冲突的时候,如果你重申团队共同目标,并且完美解决两人的争论,让他们重新回到轨道上,也能大大加分。

总之,让人感觉你是一个能够和他人一起把事情做好,甚至将来可以带领团队作战的人。(2)沟通能力

关键词:主动表达、逻辑清晰、以理服人、耐心倾听。其中逻辑和倾听是最重要的。相信参加过群面的人都会遇到一种人,他们以领导者自居,总是强势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肆意打断他人,却又不能逻辑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种人是反面教材,在群面中必“挂”无疑。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做一个谦谦君子,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接纳、尊重他人的观点。例如在表述意见时,可以说一下题目的背景、目标,你的总观点、论点论据1、论点论据2、论点论据3。

尤其是首次发言时,务必要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团队成员和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在后面的讨论中,自己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沟通能力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不仅仅在群面时,在后面说的专业面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3)影响能力

影响能力通俗来说指的是:团结友军、征服异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组讨论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两拨人相互对抗的局面。在这个时候,有影响能力的人就会得到价值的最大发挥。

出现意见分歧,首先应该认识到分歧的关键点,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做好妥协或者让对方妥协的论点论据。一般来说,我们都想让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有技巧地拉拢持相同意见的人,形成利益同盟,对意见不同的一拨人进行理性说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辩论赛,不需要分出个胜负,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够站在理性的立场,要么妥协,要么折中。达成团队的共赢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整个小组都会“挂”掉。专业初试

社招一般从这里起步,但不论是社招还是校招,都是围绕着应聘者的过往经历考察能力和潜力的。

初试考察的能力是:岗位匹配的特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行业融入。专业初试考察的能力(1)岗位匹配的特定能力

例如偏技术的岗位需要应聘者具备计算机编程相关背景,偏数据的岗位需要具备统计背景,偏广告的岗位需要具备商业背景。

在这里,面试官主要会让你讲述过往的经历并且追问细节,通过你的表达来考察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

陈述案例最好是用STAR原则,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

提前了解岗位要求,甚至面试官偏好,然后用STAR原则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这会让人感觉你很靠谱,只要没有大问题,过这道关卡也是十拿九稳了。(2)学习能力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职场中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往往是一个不错的竞争优势。

学习能力,一看学习意愿,二看智商。

学习意愿是指在工作之余、课程之外,是否能够主动深入或者广泛学习。例如你是做音乐产品的产品经理,那么你自己是否有意愿去学习乐理或者一门乐器?如果你是物理专业的,你是否有意愿去阅读跟物理无关的书籍等。

而说到智商就比较残酷了,有的人即使非常有学习意愿,但就是学习不好。那面试官就会考察你的悟性和方法,例如你是怎么进行学习的?自己研究还是跟老师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多久能够掌握?是否有提高效率的方法?

学习能力强的人,既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又要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在上面的群面中讲到了,在单独面试中,尤其要注意仔细聆听面试官的提问,快速领会问题的要点。如果有不清晰的地方,要及时追问,确认清楚。然后简练、切题、有逻辑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套用前面提到的STAR原则。

在面试中,如果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自然的肢体语言,则会给面试官留下非常好的印象。(4)行业融入

产品经理应该是热爱互联网的一批人,所以面试官会关注你对行业的关注度有多高。例如对近期发生的互联网热点事件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是否对市面上大多数产品有研究。

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场景是,面试官会问你的手机里装了什么App,最常用的是哪几个,是否有比较喜欢的小众App,对它们的产品体验如何。

面试者最好能对自己常用的几个App提出用户体验的框架性分析,例如功能、交互设计、运营策略,并且提出产品改进建议。专业复试

到了复试,面试官会更高级,一般是总监或者总经理级别。通过初试的人,岗位技能基本是过关的,所以复试更多的是考察被面视人的潜力和气质是否与岗位相符。

复试会重点考察:抗压能力、创新能力、事业心。专业复试考察的能力(1)抗压能力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大学社团的面试,其中有一个叫做“压力面试”的环节,就是学长、学姐“蹂躏”“萌新”,然后看“萌新”是否能够顶得住压力,并作出适宜的反应。例如会被问到:你同组的某某表现比你好多了,你这么“菜”为什么还要来面试?

问题很尖锐,但这也是出于考察的目的,看面试者在高压下是否能正常发挥。这种抗压能力在工作中很有用,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一番“浴血奋战”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所以,如果在面试中可以表现得临危不乱,那么也算是潜力巨大的未来之星。

当然,在社招面试中,不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面试官会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施加压力。当你描述一个项目的时候,面试官会不断地追问细节来考察面试者是否能一一接招,例如数据是多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跟竞品相比如何?(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是产品运营非常重要的素质,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是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兴趣的,敢于突破传统,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引入创新思想。

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经常会被问到,例如,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如何估算这个城市一年卖出多少个高尔夫球?请估算一天有多少人打车?等。

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想要看到的是你的思考过程,既可以用理性的方法组织回答,也可以大开脑洞,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3)事业心

所谓事业心,就是看面试者能否不断超越自我,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主动思考总结,不断优化。

宝洁公司在面试时有个很经典的问题:举例说明,你如何制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并且最终实现了它。

面对这种问题似乎没有提前准备的可能性,完全靠工作中的积累。HR面试

如果专业面试都通过了,那么基本上已经拿到offer了,不过还需要过最后一关——HR面试。虽说没有难度,但是HR具有一票否决权,也是不容轻视的。

HR面试时一般考察的是面试者的软实力是否符合公司文化,例如对性格、三观的考察,社招的话还会关注离开上一家公司的原因。

最后HR觉得可以后,会开始谈薪酬福利等事宜,双方没有太大分歧的话,offer也就可以确定了,只等最后的正式通知就可以了。1.3 产品运营人员早期如何快速成长多阅读

想要了解,甚至入门一个行业,最高效的方法不过两种:一是业内人士指导;二是阅读。

产品运营也是如此,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做一件事情,逐字逐句地跟你讲清楚一个个概念,比自己去阅读消化来得更快更好。但是这种“豪华”的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事实上也不太现实,工作中大家都很繁忙,除了有超强的利益驱动外,并不会有人手把手教导。

因此,阅读就是人人可得的最好方法,阅读前人经过思考总结后的智慧结晶,了解他们曾经做过的案例,不断地通过“概念—实践案例”来学习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阅读也不能囫囵吞枣,那么应该读什么呢?(1)阅读专业书籍

对于产品运营而言,所谓的专业书籍,是指那些有足够价值沉淀的书籍(或者未能成书的文章)。作者应该有相关的资质背书,案例应该经受了市场的考验。

比如说小米的黎万强写了一本《参与感》,讲述了小米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案例分析,概念总结。黎老师是小米创始元老,案例有小米的成功背书,再加上朴实但行云流水的文笔,这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以此为判断标准,才能甄别出砂砾中的黄金。好书也有两重境界,一是思想,二是干货。

价值最大的当然是能够高屋建瓴地传授产品思维的书籍,它们经久不衰,常常被人们提起,成为行业典范。例如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张小龙的“八小时演讲稿”,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等经典作品,手边常备一本,时常翻阅,每次看都有新感悟。

对入门产品运营帮助最快的书籍还有第二种——干货书籍。我们经常会在知乎、微信公号等平台看到经验分享文章,有足够积累的作者也会出书。

张亮的《从零开始做运营》、黄有璨的《运营之光》、王坚的《结网》等,都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实战经验。不仅言之有物,作者文笔也是了得,将读者拉到行业前线去了解互联网的运作。不管是刚入门的运营助理,还是入行多年的运营经理,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

总而言之,关于书籍选择,认定作者资历好、案例真实的作品,才能得到进步。(2)广泛阅读

对于广泛阅读,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为了职业发展,而是从书籍中去体会人生百态。作为一个洞察人性、发现需求的产品运营人,眼中仅仅看到身边的一亩三分地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状态。也许你一生都不会有太多精彩的经历,但是在浩瀚书海中就可以不断地在不同世界中自由切换,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说到生产力贡献,有时候偶尔一个灵感竟是来自于曾经阅读过的某一本书,那种美妙的体验实在是难以言表。例如当你读过蒋勋的《孤独六讲》,就会对人在孤独状态下的心境有更完整的认知,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加清楚如何缓解这种孤独感,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QQ音乐的弹幕,等等。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精力的话,请尽量多阅读吧。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以后的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做事

说完阅读之后,就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笔者的导师曾经给笔者的一个评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意思是:对于知识概念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却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应该是新人常见的毛病。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实践中去感悟书中的精神才能充分消化吸收。

这一节我们讲讲如何在实践中快速学习,一言以蔽之——要多做事。(1)了解公司的运作:架构、技术团队、关键人物

三五人的创业团队沟通基本靠吼,并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内部沟通还算是畅通无阻。但是,假如你在一个规模稍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了解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公司的架构是如何构成的?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权责是什么?

●技术团队的分工是怎么样的?产品从想法提出到正式上线分别要哪些团队配合?

●团队的关键人物是谁?要咨询一个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应该找谁?

如此种种,产品运营新人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去主动了解。好在大部分公司都配有导师制度,例如笔者的导师在笔者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会讲解上面这些问题,也会把笔者引荐给相关的同事。

了解公司的运作,是为了提高以后的工作效率,也让自己对团队之间的合作有最直接的认识。

如腾讯这种巨型企业,内部的结构更是错综复杂,也许一个数据便由好几个团队在负责,因此你要知道哪个数据应该找哪个团队,甚至知道是哪个人负责的。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各个部门、各个团队分别在做什么,假如公司内部有论坛、分享会等内宣渠道,就要多参与其中,不一定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权责就好。

以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找到相关团队了。例如两个产品运营都想要做图片自动识别功能,但自己团队来搭建该功能显然太费劲,而市面上肯定是有现成组件的。产品甲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样的API或SDK,在群里问来问去,团队内部也没人知道。产品乙上个月刚好听了一个内部分享会,是关于一个AI团队的研究分享,里面提到了图像识别,也提到了业内有哪些公司在做图像识别。那么乙很快就可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支持,或者找相关的公司支持。

可想而知,乙的工作能力会更加被团队和老板认可。(2)多和用户在一起

知道用户在想什么,识别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会在自己的博客写今天听了什么歌,有什么感触。歌曲是一个能够影响情绪的行为,也许突然飘来一首歌,会让人们想起和初恋情人的一件小事。所以说听歌往往会伴随着情感的表达,在每首歌下附上一个评论留言区就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网易云音乐正是凭着这个脍炙人口的功能赢得了良好口碑。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用户很多时候也不写感悟了,就是分享一段歌词,可能再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也许是他们不想写、不方便写,也许是写不出,但反正情感是通过歌词和图片来表达了。所以QQ音乐做了“歌词海报”,一段歌词配上一张好图片,胜过千万言语,这个功能也得到了许多赞誉。

多听用户在说什么,找到产品改进的方向。

如果能被用户骂,那还是一件好事,说明用户还是希望你变好的。但如果用户压根都不想反馈,直接弃用了,这才是一个失败透顶的产品。

手机QQ 4.0版本上线的时候,一天内收到了上万条差评,原因是这个版本取消了QQ一直以来都有的在线和隐身状态。手机QQ团队迫于压力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加上了隐身状态,紧急发布优化版本。手机QQ团队的初衷是希望取消隐身状态来提高沟通意愿,因为用户看到隐身就会减少留言的欲望,但是从舆论反应来看,用户似乎并不为这个功能买账,强烈要求保留QQ的传统。

多分析用户在做什么,验证工作成果。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通过数据来分析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行为。数据是最客观的,比如说你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也许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很多人说很喜欢,但是如果数据表现非常差,则证明大部分用户真的不喜欢你新做的这个功能。那就要反思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是需求把握得不好,还是实现方案有问题,甚至考虑一下新功能是否应该继续存在。(3)掌握沟通的技巧

对于设计人员,尊重他们的审美和专业能力。笔者曾经对所在团队中的一位设计师的多数作品都不太喜欢,有时候会在群里直接说不好看,于是经常引发一场“大战”。导师后来教笔者一个方法,就是根据自己想要的效果找一个案例给设计师看。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为了产品,最高效的沟通就是找一个别人的案例,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讲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当然,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牛的设计师,不仅能领会到你的意思,还能根据产品的现状发挥自己的创意,而且作品还很好看。

对于程序员,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领域,千万不要说:“这个很简单的,可以快速做。”“不就是改几行代码吗?”“这个明天要上线,快点做好!”诸如此类的话无异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标签。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学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东西,自己判断某个功能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复杂程度。多学习(1)学习技术世界的基本原理

首先来看数据库,只要掌握基本的SQL语法,就能拼凑出自己想要的条件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这些语法也不过是“select…from…where”等非常简单的几个语句,经过几天的学习就可以马上运用。

掌握SQL的好处,一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产品的运作更了解。首先是工作效率得到巨大提升,以前提完一个需求可能得等上一两天甚至一周才能拿到数据,如果自己提取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到需要的数据,而且可以随时改变提取的条件,不需要和其他人反复沟通。第二是从数据层面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有更本质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例如就使用知乎而言,用户回答问题,就会在数据库中产生一条记录:回答时间、内容、用户ID、问题ID、点赞人数、感谢人数、收藏人数等。当你从数据库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时,是不是对于知乎的底层运作更了解了呢?更加了解用户的一个行为会涉及哪些方面了。

更高层面的技术学习,那就是真正的编程了。从HTML、CSS到JavaScript,从前端到服务器通信再到后台程序,从数据库到大数据挖掘、智能推荐,从实用编程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技术的“康庄大道”上有无限的宝贵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2)了解商业市场的运作

德鲁克认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每一个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杨元庆也认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持久。

以音乐App为案例,用户有一个强烈的需求:音质要最好、下载要免费。按照我们常规的认知来说,这就是一个痛点需求呀。但是企业能满足这个需求吗?显然是不可以的,谁做谁倒闭。

所以产品运营要得到长远的提高,必须要了解商业市场的运作。仅仅看到产品设计原则、用户需求,那是井底之蛙。了解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资本能力,则是拓展视野的一个好方法。

所有企业都要回到商业轨道上。多输出

最后一点,多输出总结。往脑子里输入再多东西,始终也是舶来品,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后,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才能够说完全学习透了。就像笔者写这些文字一样,也是强迫自己输出的过程。要把自己走过的坑,在脑海里整理过之后,输出成文字,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工作中,我们完成一个案子后,要多做总结。

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晋升高级产品运营的人必须要参与授课,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人必须要有技术文章分享,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输出型的工作,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学习成长,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多少经验,梳理、总结就像是动物反刍,把经历慢慢消化成经验,并且通过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交流。1.4 产品运营的段位升级

当我们查看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时,可以看到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职业发展”。似乎每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把职员的成长划分为两条路径:管理通道和专业职级。通俗的理解可以是,一个是当管人的“老板”,而另外一个是做能力出众的“干活者”。作为天生具有无限欲望的人类,一成不变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以让我们朝着更高远的目标进发,不断挑战自己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巨头企业内部的职业晋升路径是非常清晰的,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所有人从零基础入门,然后在一个又一个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获得成长。设计这样一个管理机制,需要投入亿万成本进行为期数年的不断试验和改进,它带来的好处是让企业的数万员工有条不紊地成长,变成更有战斗力的职场人士。

纵观业内各大企业对产品运营人员晋升通道的设计,产品运营方向的成长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刚入门的助理产品运营、有一定经验的初级产品运营、能独当一面的高级产品运营和大师级别的产品运营专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