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05:35:0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

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试读:

前言

2009年浙江省相关部门发布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导全省的教师招聘考试,从此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开始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目前,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并没有在全省范围内统考,只有部分地区会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联考,使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依据考试说明命制的考题。除此之外,浙江省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举行招聘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多样,时间多集中在5~9月。综合浙江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情况来看,考试科目一般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公共科目的考查一般为教育基础知识,根据学段可分为中学、小学、幼儿园;专业知识的考查,其中幼儿园学段主要是考查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中学和小学学段则会以考生报考的学科来选定考查内容。

浙江省教师招聘的考试,除重视对各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帮助考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相关政策、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历年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考试真题,编写了这本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建议考生在使用本书时,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系统复习:

步骤一 研读备考指导,掌握考情变化

备考指导

考情分析

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科目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了解参与考核者对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为选拔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科目的考核内容涉及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共三大部分内容。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分析应用题等5种题型。下表是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试题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题型解读

(一)选择题选择题的设置意在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辨别能力,要求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再认的程度。选择题的选项在设计上迷惑性较强,稍有疏忽就会选错。以下是部分经典真题的解读:

【2016年浙江真题】2~5岁的幼儿词汇日渐丰富,但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发育性口齿不流利B.语言发育迟缓C.语言节奏障碍D.口吃真题分析: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故本题选D。本书伊始,编者统计了历年的考情和题型,并对重点题型和真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真题,把握真题,并针对每种题型提出了相应的

备考策略

步骤二 研读

考试说明

,把握重要考点

考试说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幼儿园)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本书提供了完整的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方便考生研读考试要求,熟悉考点变化,从而明确考查方向。

步骤三 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章 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众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树突。树突能接受刺激并将刺激传向细胞体。神经上有一条细长的分支,是轴突。它能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有的轴突外包有髓鞘,起保护和绝缘的作用。

本书在正文部分对考点进行了细致地梳理,语句力求精简;采用双色设计,对重要知识用下划线标注,重点难点突出;考题再现选用近年的浙江省考试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步骤四 课后巩固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牛刀小试一、单项选择题

1.大脑皮质的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熟的,( )岁时大脑皮质的发育基本接近成人。

A.3

B.5

C.7

D.8

2.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经常给儿童清除耵聍

B.睡前提醒幼儿排尿

C.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D.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

本书在每章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练习题,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备考指导

考情分析

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科目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了解参与考核者对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为选拔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科目的考核内容涉及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共三大部分内容。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分析应用题等5种题型。下表是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试题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题型解读(一)选择题

选择题的设置意在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辨别能力,要求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再认的程度。选择题的选项在设计上迷惑性较强,稍有疏忽就会选错。以下是部分经典真题的解读:【2016年浙江真题】2~5岁的幼儿词汇日渐丰富,但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发育性口齿不流利

B.语言发育迟缓

C.语言节奏障碍

D.口吃

真题分析: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故本题选D。【2016年浙江真题】幼儿园中幼儿生活用房的活动单元主要包括( )。

A.活动室、卧室、储藏室、卫生间

B.活动室、保健室、消毒室、音乐厅

C.活动室、卫生间、隔离室、厨房

D.活动室、卫生间、隔离室、音乐厅

真题分析:隔离室、保健室、消毒室、音乐厅不属于生活用房。故本题选A。【2016年浙江真题】幼儿理解能力发展的表现之一是( )。

A.从监控到自由

B.从对个别事物到事物的关系

C.从积极到消极

D.从单纯再造到创造性的出现、提高

真题分析:幼儿理解的发展有以下发展趋势: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故本题选B。【2016年浙江真题】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家庭教育

C.文化环境

D.生理成熟

真题分析:格赛尔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提出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这是格赛尔在处理遗传与学习二者关系时所取的基本出发点。显然,格赛尔认为,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格赛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就是这一观点很有力的佐证。故本题选D。

题型小结:在所有考试题型中,选择题难度相对较低。考生在备考时应夯实基础,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从而提高答题速度。具体复习步骤如下:第一,对照考试说明,全面掌握考试要点,熟记相关知识;第二,注重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题中;第三,真题练习、多做习题,不断强化理解与应用能力。另外,从历年真题来看,选择题重复考查的情况比较多,同一道题在不同的年份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一定要重视对真题的掌握。(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重在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再现能力,需要考生对相关概念有准确的记忆。【2016年浙江真题】依恋

真题分析: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2016年浙江真题】学前全纳教育

真题分析:学前全纳教育即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并辅以相应的个别化辅导与训练,是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

题型小结:考生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问的名词概念指的是什么,要注意类似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防止交叉混淆甚至张冠李戴;表述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文字要简练,只要把名词、概念解释清楚即可,无须展开叙述,更不要旁征博引,把解释性的话淹没在大段的叙述里。(三)简答题【2016年浙江真题】简述幼儿园的任务。

真题分析:本题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考查。在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的任务表述进行了调整,考生一定要注意两版《规程》的不同处。

幼儿园的任务: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2016年浙江真题】说说正确儿童观的内容。

真题分析:本题是对正确儿童观的考查,教材上的条目相对比较复杂,考生在作答简答题目的时候,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条目去作答,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内容进行精简和概括。(1)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儿童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4)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5)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6)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题型小结: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中简答题部分的难易程度一般,题量较小,考查范围和形式都比较固定。考生只要熟练掌握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记忆,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即可。简答题得高分必须突出两个字“简明”,将要点突出,无须做过多的拓展和引申。考生在备考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并识记各部分的考查重点。(四)论述题【2016年浙江真题】幼儿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具体,不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和总结相关内容,这是本题较容易的地方。从另一角度来说,本题要求考生对幼儿概念掌握的特点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如果记忆不准确就会丢分,这是本题较难的地方。

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幼儿对概念的掌握,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具体表现出的特点有:(1)处于前概念(日常概念)阶段,其中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2)概念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内涵不精确是指儿童概念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不恰当是指概念外延会失之过宽或过窄。(3)会自发撰造概念。【2015年浙江真题】幼儿园合理生活制度的意义及制定依据。

真题分析:针对本题的作答,考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思考的时候尽量全面。(1)生活制度的意义

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指科学地把幼儿每日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如入园、进餐、睡眠、游戏、户外活动、教育活动、离园等在时间和顺序上合理地固定下来,并形成一种制度。

幼儿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使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有规律性,劳逸结合、动静交替,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为保教人员顺利地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制定生活制度的依据

幼儿园在制定生活制度时,必须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既切合本园实际情况又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一般来说,在制定生活制度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幼儿的年龄特点;②婴幼儿生理活动的特点;③地区特点以及季节变化;④家长的需要。

题型小结: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五)分析应用题

分析应用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做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意见等。【2016年浙江真题】阅读下列材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难以查到出处的口号,正在成为家长、幼儿园、学校背后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推动着相当多的家庭加入择幼儿园、择小学、择初中的队伍中。不少幼儿园主动适应家长和小学的需要,干脆把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变成了学前班,不断进行习题和知识训练,学习的是上小学后的知识。“不这样,孩子进入不了好小学,幼儿园的名誉也会受影响。”同时也给小学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许多新生在入学前就学了不少数学、语文、英语知识,教师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讲课,“你讲什么他都会。”但不讲不行。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真题分析: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片面衔接;(2)小学化;(3)把幼小衔接作为特定时间的任务。

解决策略:(1)从多方面全面衔接。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2)避免小学化。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顺应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避免“小学化”也不能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强调游戏,强调避免“小学化”,不是要杜绝任何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是主张应该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要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

题型小结:考生在备考时应多读、多看、多思考,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并多加练习,以不变应万变。作答时应认真审题,捕捉题干信号,确定考点原理,然后根据案例要求深入思考,依据相关知识恰当分析,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最后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文字加工,做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语言流畅,书写无误,规范整洁,字数恰当。备考策略(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前,大家要对照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说明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真题可参照本书的配套试卷———《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对浙江省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的基本内容、考试情况、命题特点进行大致的了解,为更好地使用本书做好铺垫。另外,大家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两部分内容进行考情预览。(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从历年真题来看,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考生要牢记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大家可以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二是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浙江省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各个科目的模块分明,内容体系完备。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之后,要结合每章后的“牛刀小试”,进行适当的练习(本书的配套试卷也为大家提供了契合真题的预测试题,供大家参阅和查看),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考试说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幼儿园)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目标

通过《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科目的考核,了解参与考核者对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为选拔能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依据。三、考试内容及要求1.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展;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展。

考试要求:(1)理解幼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2)理解幼儿感觉器官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3)理解幼儿运动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4)理解幼儿循环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5)理解幼儿呼吸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6)理解幼儿消化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7)理解幼儿泌尿及内分泌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考试内容:

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的生物基础。

考试要求:(1)理解儿童期的年龄段及我国常用的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2)理解发展与发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转折期和危机期、关键期或印刻现象、敏感期或最佳期、神经可塑性、最近发展区、领域特殊性、生态系统观、毕生发展观、幼态延续等概念。(3)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4)理解遗传素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脑发育的表现。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考试要求:(1)掌握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理解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阶段及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表现。(3)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表现,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有现象。(4)理解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5)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判断、推理、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6)理解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及书面言语发生的准备。4.学前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考试要求:(1)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2)理解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发展以及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发展的表现。(3)掌握理解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策略。(4)理解早期亲子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5)理解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6)理解师幼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7)理解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考试要求:(1)理解婴儿气质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理解学前儿童气质表现的特点及教育适宜。(2)了解儿童性格的发展阶段。(3)理解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4)理解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自尊形成的影响因素。6.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的概述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公共产品等概念的含义;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学前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学前教育的双重任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质的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的含义及应用。

考试要求:(1)理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公共产品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3)理解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4)理解学前教育的经济价值。(5)理解学前教育的任务。(6)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7)掌握质的研究、行动研究的含义及其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7.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考试内容:

近代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现代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中国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指导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几项原则;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考试要求:(1)了解欧文的幼儿学校、麦克米伦姐妹的保育学校、奥柏林的编制学校、法国的母育学校和托儿所运动、德国的保育所和幼儿园、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和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日本第一所幼儿园、中国的湖北幼稚园和鼓楼幼稚园等各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理解英国的《普罗登报告》和《教育白皮书》、法国的《费里法案》、美国的“开端计划”、日本的《幼稚园令》、中国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和《幼稚园课程暂行规程》等各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领会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4)理解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等,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理论基本观点的含义及其应用。(5)理解指导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等项原则。8.学前教育中的儿童与教师

考试内容:

儿童观的含义;儿童观的发展演变;幼儿教师的类别与任务;幼儿教师的素养;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构建。

考试要求:(1)理解儿童观的含义。(2)理解儿童观的演变。(3)领会现代儿童观。(4)理解幼儿教师的任务与素养。(5)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6)理解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及其意义。(7)理解良好师幼关的内涵及其构建方法。(8)了解幼儿教师的类别与资格。9.学前教育制度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制度的含义及意义;影响学前教育制度的因素分析;我国当前主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方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考试要求:(1)理解学前教育制度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2)理解《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等我国当代主要的学前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理解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4)理解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特点。(5)理解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特点。(6)理解我国托幼机构管理的策略。(7)理解当代国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8)理解学前全纳教育的意义。10.学前教育目标

考试内容:

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含义;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特点;学前教育各层次目标制定的策略;当代国外学前教育的目标。

考试要求:(1)了解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含义。(2)了解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3)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理解我国学前教育总体目标的内容。(5)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及其意义。(6)理解我国学前教育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及具体活动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7)理解当代日本、美国等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及对我国的启示。(8)领会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危害。11.学前教育内容与实施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内容、幼儿园活动、游戏、幼儿园环境、保育、常规等概念的含义;学前教育内容的意义及其选择的范围和依据;学前教育内容实施的基本途径、过程与方法;幼儿园环境及其创设;幼儿园活动的类型;幼儿园保育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求;游戏与学前教育内容的实施。

考试要求:(1)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幼儿园活动、游戏、幼儿园环境、保育、常规等概念。(2)了解学前教育内容的意义及其选择的范围和依据。(3)理解我国学前教育内容的主要范围及意义。(4)理解保育活动、一日活动、游戏与教学等在实施学前教育内容中的作用。(5)理解幼儿园保育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点。(6)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意义及策略。(7)理解常规的重要性及养成策略。(8)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及要求。(9)理解游戏的价值、类型及实施要点。(10)理解幼儿园环境的意义及创设的原则、方法及策略。12.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的衔接

考试内容:

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小衔接、分离焦虑等概念;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意义与策略;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衔接的意义与策略;幼小衔接途径、意义与方法。

考试内容:(1)了解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小衔接、分离焦虑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学前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3)理解家幼衔接在解决幼儿“分离焦虑”中的作用。(4)理解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的主要策略。(5)理解学前教育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义和途径。(6)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策略。(7)理解我国当前家园合作、幼小衔接、幼儿园与社区合作中的矛盾与解决办法。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分析应用题等5种题型。

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要求写出核心解释;简答题只要求写明要点;论述题要求能写出论点,并进行适当的阐释;分析题能根据所提供的案例结合相关的理论做说明。

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适当,并以中等题为主。第一章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众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树突。树突能接受刺激并将刺激传向细胞体。神经上有一条细长的分支,是轴突。它能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有的轴突外包有髓鞘,起保护和绝缘的作用。(二)脊髓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干相连,下达腰椎。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从脊髓发出许多神经,通过椎间孔,分布于躯干、四肢和内脏,称为脊神经。来自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的刺激先传到脊髓,再传到人脑。如果脊髓受到横断损伤,损伤面以下的身体各部位将失去与脑的联系,发生感觉和运动障碍,称为截瘫。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如奶头放到新生儿嘴里,他就能吮吸并吞咽乳汁;膀胱贮满尿液,新生儿就要排尿等。无条件反射在脊髓及脑干参与下即可完成。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比如,妈妈每次给新生儿喂奶时,都抱成一定的姿势,大约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1天左右,当妈妈把新生儿抱成喂奶的“一定姿势”,奶头还没放到新生儿的嘴里时,新生儿便做出吸吮的动作。这就是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知识拓展

动物只能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刺激发生反应,形成条件反射,这种只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而人类除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信号发生反应,人类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三)脑1.大脑

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整个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脑重量增长迅速,出生时平均脑重370 g,占出生体重的10%~12%。成人平均脑重1500g,仅占体重的2%~3%。出生后第一年脑的发育特别迅速,6个月时脑重已达700 g左右,约为成人脑重的50%;1岁时脑重约900 g,为成人脑重的60%;4~6岁时脑重增加到1250g左右,接近成人脑重的85%~90%。

大脑皮层的形成从胎儿8周开始,主要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一层灰质。脑神经细胞于胎儿18周分裂增生,出生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数目增长的重要阶段,以后细胞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细胞体积的增大和功能的复杂化。

婴幼儿大脑皮层功能的发育较形态发育缓慢,出生时存在某些维持生命的生理功能的反射活动,以后随大脑及各感觉器官的发育,在先天性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后天的条件反射。年龄越小,大脑发育越不成熟,形成的条件反射少、速度慢,较不稳定。3~4个月后,婴儿大脑皮层有了鉴别功能,开始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2岁后的幼儿可逐渐利用第二信号系统形成条件反射。

新生儿期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外界的刺激易使其疲劳,从而降低其兴奋性,使其进入睡眠状态,故新生儿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觉。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皮层的逐渐发育,幼儿的睡眠时间渐渐缩短。但婴幼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兴奋与抑制过程很容易扩散。2.脑干

出生时中脑、脑桥、延髓已具备生理功能,保证胎儿出生时有较好的呼吸、血液循环等功能来维持生命。3.小脑

这是出生时神经系统发育较差的部分。小脑的功能主要与运动有关,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婴儿出生6个月时达到生长的高峰,以后逐渐减慢,2~3岁时小脑尚未发育完善,随意运动仍不准确;6岁时小脑发育达成人水平。

知识拓展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

1.对侧支配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将人体相反一侧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具有对侧支配的特点。

2.倒立分布且皮质区面积与功能相关

躯体不同部位在皮质的代表区呈倒立分布,即皮质感觉运动区最上部支配下肢与躯干,中部支配上肢,最下部支配头、面部。并且,皮质区的面积与功能相关,与运动及感觉的精细、准确程度成正比,不与肌肉大小一致。

3.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是生理上的需要。

4.动力定型

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5.优势原则

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有关。若有关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人们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理解力、创造力也会大大增强,思维非常活跃,从而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率。

6.镶嵌式活动原则

当人们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只有相应区域的大脑皮质在工作,与这项活动无关的区域则处于休息状态。随着工作性质的转换,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好比镶嵌在一块板上的许多小灯泡,忽闪、忽灭,闪闪发光。(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植物性神经通过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机体的营养、呼吸、循环、内分泌、排泄、生长及生殖等生理活动,并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幼儿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

大脑皮层发育极为迅速,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

脑的发育是否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为遗传基础,即发展的潜力;其二为个体生长环境中各种刺激的作用,丰富的、适度的刺激可促进脑细胞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优生提供了脑发育的良好潜力;优育给婴幼儿丰富的生活体验,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

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等。(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知识拓展

在神经系统中,脑的耗氧量最高,幼儿脑的耗氧量为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而成人则为20%。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从胎儿期就应提供充足的营养,为大脑发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动静交替,防止过度兴奋后产生疲劳;

3.教育活动过程中,注意为儿童选择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一类型的活动时间不宜太长;

4.培养学前儿童对事物探究的兴趣,发展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

5.有意识地让幼儿进行左侧肢体的锻炼,促进右脑机能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器官是机体接受环境中各种刺激的机构,它是个体认识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五种感觉器官。一、眼睛——视觉器官(一)眼睛的结构和功能1.眼球壁

眼球壁的最外层是巩膜和角膜,较厚、白色、坚韧的巩膜能保护眼球;巩膜前方是透明的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眼球壁中层后三分之二为脉络膜,有大量色素和血管,能防止光线散射并为眼球输送营养。脉络膜前缘是由睫状肌构成的睫状体,睫状体借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向前是环形的虹膜,虹膜含色素,决定“眼球”的颜色。虹膜中央是圆形的瞳孔。随着光线强弱的变化,瞳孔可改变大小,进而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强弱。

眼球壁最内层是视网膜,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形象。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能感觉强光和有色光;另一种是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使人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仍能看清物体的轮廓。

考题再现【2011年浙江真题】不同人种及个人之间眼睛颜色的差异是由于( )所含色素的不同决定的。A.虹膜B.巩膜C.脉络膜D.角膜【答案】A。2.眼球内的折光物质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状体。晶状体位于虹膜后方,形似双凸透镜,有弹性。晶状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而改变其凸度。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晶状体与角膜之间是房水。房水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并维持眼压。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是一个较大的空隙,填充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称玻璃体,它能支撑眼球并加强聚光效果。

若光线经过折光物质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大脑皮层不能收到清晰的信号,难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就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眼的附属部分主要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另外还有眉和睫毛。眼睑时开时闭,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保持角膜光泽,保护眼球。结膜是一层黏膜,薄而透明,覆盖在眼睑内面和巩膜上,容易发炎。泪器包括泪腺和鼻泪管,泪腺分泌泪液,鼻泪管使泪囊与鼻腔相通。眼外肌负责眼球的运动。图1-1 眼的结构(二)小儿眼睛的特点

1.5岁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

小儿眼球的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达到正常的视力。考题再现【2012年浙江真题】婴幼儿生理性远视一般发生在( )。A.3岁前B.5岁前C.7岁前D.10岁前【答案】B。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小儿晶状体的弹性好,调节范围广,使近在眼前的物体,也能因晶状体的凸度加大,成像在视网膜上,即便把图书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看,也不觉得眼睛累。但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习惯,尤其上小学以后,运用近视力的时间多了,就会使睫状肌疲劳,形成近视眼。3.发现小儿斜视要早治

当两眼向前平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称为斜视。

由于两眼黑眼珠的位置不匀称,看东西时就会出现双影。模糊的双影使人极不舒服,于是大脑皮质就抑制自斜眼传入的视觉冲动,只允许正常的那只眼睛看东西。日久,眼位不正的那只眼睛就会出现弱视。4.尽早发现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1.0者称为弱视。

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最佳治疗年龄在3~6岁,年龄大于7岁,治愈率明显下降。“常规遮盖法”被公认为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目力的作业(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考题再现【2016年浙江真题】名词解释:弱视(三)幼儿视觉器官的卫生保健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1)不在光线过强或暗的地方看书、画画。(2)看书写字时眼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的距离。(3)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4)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去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5)容易导致幼儿用眼时间过长的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因此要限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一般3~4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看完电视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

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要鲜艳,画面要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矫治视觉缺陷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幼儿出现某些特殊行为时,要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比如:两眼“黑眼珠”不对称;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看东西经常偏着头;经常混淆形状相近的图形;看图片只喜欢大的;手眼协调差等等。

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

6.预防眼外伤。

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若幼儿配戴矫治眼镜,应要求幼儿按医生的嘱咐去做。二、耳——听觉器官(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廓主要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收集声波,也是传统中医学进行耳针穴位疗法的部位。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由软骨构成,软骨外的皮肤上有耳毛和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鼓膜介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三块听小骨外连鼓膜,内与耳蜗相连,可以把鼓膜振动传到耳蜗。中耳的空隙叫鼓室,鼓室有通向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吞咽时,空气从咽部进入中耳,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相等,保证鼓膜正常振动,人们才能听到清晰的声音。

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耳蜗内有数千根听觉神经纤维末梢,并充满液体。声波使鼓膜振动并带动听小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内液体的振动,听神经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人体运动时,特别是头部位置改变时,位觉感受器将刺激传到大脑,形成位觉。(二)听觉器官的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由于耳廓皮下组织很少,血液循环差,易生冻疮。外耳道比较狭窄,皮下组织少,加之鼓膜和软骨膜发育尚不完全,皮肤与软骨膜及鼓膜相贴很紧,外耳道的损伤所引起的炎性肿胀往往会导致剧烈疼痛。

学前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的短,管腔宽,位置水平。这样,一方面鼻咽部的细菌容易沿咽喉管侵入鼓室,引发中耳炎;另一方面鼓室内的脓液也容易进入鼻咽腔。另外,婴幼儿鼓膜血管与硬脑膜血管相连,中耳的炎症可导致脑膜炎。但学前儿童基膜纤维的感受力比成人强,所以学前儿童的听觉较成人敏锐,故而对噪音也更敏感,若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将导致烦躁不安、听觉迟钝。

有一项研究表明,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声音的差别。实验过程是给43名婴儿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他们听风琴和口琴的演奏声、吹哨声、敲铅笔声,婴儿第一次听到一种特别的声音,往往会停止吃奶,直至声音停止再继续吃奶。一般而言,约在一个月左右时幼儿出现听觉集中现象,八九个月时,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三)幼儿听觉器官的卫生保健

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防止损伤外耳道,引起外耳道感染;若不慎损伤鼓膜,则会影响听力。若耵聍较多,发生阻塞,可请医生取出。一般,耵聍会自行脱落。

2.预防中耳炎。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个鼻孔擤另一个鼻孔,擤完再擤这一个,不要太用力,更不要按住两个鼻孔同时擤,以免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不要让幼儿躺着进食、喝水。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若在洗头、游泳时污水进入,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几下,将水控出。

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早发现其听觉异常。如:婴幼儿对突然的或过强的声音反应不敏感;与人交流时总盯着对方的嘴;听人说话喜欢侧着头,耳朵对着声源;不爱说话,或发音不清、说话声音很大;平时很乖、很安静,睡觉不怕吵;经常用手搔耳朵,说耳闷、耳内有响声等。三、味觉和嗅觉

幼儿很早就有了味觉和嗅觉。当他们闻到难闻的气味,尝到不好的味道时,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表情或姿势,如皱眉、哭泣、身子扭向一边等。据研究,出生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区分0.4%和0.2%的盐水与普通水。一般认为,味觉是儿童早期最发达的感觉,因为它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但事实上,婴儿的味觉并非很敏感,而是在以后的发展、学习中不断提高的。因此,教育者应该经常为幼儿提供发展味觉与嗅觉的机会。四、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幼儿用来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触觉相对于视、听觉发展较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形成了与触觉相关的运动觉,触觉感受性越来越精细。如让幼儿用手掂一块积木的重量,然后要他从许多不同重量的积木中拣出一块与它同样重的来,结果4岁幼儿的错误率达70%,而7岁儿童的错误率只有37%。因此,幼儿触觉是在不断地实践训练中发展起来的,教育者可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及在日常实践生活中促进幼儿触觉不断发展。

知识拓展

幼儿皮肤的特点:

1.保护功能差;

2.调节体温的功能差;

3.皮肤的渗透作用强;

4.感受刺激不敏锐。第三节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展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各系统的配合下,起着支撑身体、执行动作、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运动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一)骨

人体有206块骨。

骨骼,以脊柱为中心,支撑着身体。从正面看,一个人的躯干是挺直的,从侧面看脊柱有四道生理性弯曲。这些弯曲可以减轻运动时对脑的冲击力,保护脑组织;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

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薄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骨膜还有大量成骨细胞,可使骨长粗。骨膜内坚韧的结构就是骨质。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内,能制造造血细胞。

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能接受大脑的指令而收缩、舒张,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因此又称随意肌。面部的表情肌附着于皮肤,能自如活动,也属骨骼肌。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又称不随意肌。心肌只存在于心脏,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产生有节律地搏动。

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成年人肌肉约占体重的40%;年龄越小,肌肉所占体重比例越低,肌肉中水分越多。

肌肉呈红色,是因为伴随有大量血管。人称骨骼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因为肌肉收缩时能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力量来源于肌肉中蛋白质、葡萄糖等储备的能量。经常锻炼,可使肌肉丰满,能源储备充足,力量增强。(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如颅骨,骨与骨之间有骨缝,随年龄增长,骨缝逐渐骨化。

2.半直接连接。如椎骨,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物是橡胶样的软骨,使脊柱既能支撑身体,又有弹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间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尽管人体的关节有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二者相互嵌合,表面有软骨,可减少活动时产生的摩擦和震动。包围着关节面的纤维组织,叫关节囊,能保护关节,关节囊外有韧带,起固定关节的作用。关节囊与关节面之间的间隙,称关节腔,充满滑液,能润滑关节。

机体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也不同。如髋关节的关节窝很深,关节头呈球状,大部分嵌合在一起,因此牢固性很强而活动范围较小,使大腿的活动远不及上肢灵活,但能牢固支撑身体。上肢肩、肘、腕部关节因关节窝较浅,活动范围较大,能内伸外展、旋转自如,但牢固性较差,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脱臼。二、幼儿运动系统的发展特点(一)骨骼

1.幼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一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人一共有8块腕骨,但要到10岁左右,8块腕骨才全部钙化。所以小儿的手腕劲儿不大。不要让小儿提拎太重的东西,买玩具也要挑一挑,要适合小儿的手劲儿。考题再现【2013年浙江真题】儿童腕骨全部钙化约在( )。A.12岁作用B.10岁左右C.8岁左右D.6岁左右【答案】B。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新生儿的脊柱较平直,只有最下方的骶部有弯曲;3个月左右会抬头了,逐渐形成颈前曲;6个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后曲;1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时,形成腰前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婴幼儿时期,脊椎的生理性弯曲虽已出现,但未完全固定,一般在18~25岁之间,才能完全固定。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元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三)关节

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四)足弓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保持正确姿势,形成良好体态,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不良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等,使胸廓畸形,可严重影响幼儿的心肺发育,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体态不良的幼儿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性格的形成。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幼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机构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

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坐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二)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幼儿全身得到充分锻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