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10:28:12

点击下载

作者:周春姣,陈熳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周春姣,陈熳妮,李红毅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1

ISBN 978-7-5132-5590-5

Ⅰ.①中… Ⅱ.①周… ②陈… ③李… Ⅲ.①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护理-图解 Ⅳ.①R473.75-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97680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7.75 字数397千字

2019年11月第1版 2019年1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590-5

定价 8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 长 热 线 010-64405720

购 书 热 线 010-89535836

维 权 打 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 方 微 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编委会

主 审 林美珍 陈达灿 禤国维

主 编 周春姣 陈熳妮 李红毅

副主编 潘丽丽 陈信生 曾 丽 林丽君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思琦 王彩仁 卢敏芳 刘 明 刘丽贞 刘爱华 江秀梅

    杨玉娜 李朝英 何洁媛 沈玉珍 张晓灿 胡嘉怡 凌利琼

    黄翠薇 梁家芬 温素优 熊述清编写说明

皮肤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皮肤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一直深得民心。广东省中医院皮肤专科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解毒驱邪,以和为贵——使邪去而阴阳自和,重视外治解毒”的独特学术思想,誉享海内外。在传承皮肤科医学大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过程中,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护理学科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也不断成长,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结合皮肤病专科护理的发展,强调发扬中医传统、体现中医优势,总结形成了系列完整的、较为成熟的护理理念。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系列政策、纲要高度重视专科护理发展,明确提出了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并强调发扬中医传统、体现中医优势。本书作者通过多年专科临床护理实践,结合皮肤病专科护理的发展,特别是“三甲”医院的评审工作,对专科护理的考核与评估总结了一系列完整的、较为成熟的理念。基于目前国内缺乏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的专科著作,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组织相关专业专家编写了这本《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性病护理及图解》。

本书旨在为全体护理人员,特别是为年轻的护理界同仁提供一本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图文并茂、附加专科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科护理参考书。本书的特点是思路清晰,临床各种常见皮肤疾病均按照专科辨证施护原则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合护理常规与健康教育为一体,力求兼顾思维培养与实践指导。全书分为总论、各论、案例及皮肤专科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三部分,涵盖43个临床皮肤科常见病、43个临床护理思维导图,以及21项皮肤科专科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详细介绍。

由于时间有限,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仍不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衷心祝愿我们的护理事业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之花绚丽绽放。

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感谢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院长、卢传坚院长,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原大科主任范瑞强教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大科主任李红毅主任等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及图解》编委会2019年7月上 篇 总论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及皮肤护理学的发展第一节 中医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外科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既新兴又古老的学科。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战国前至秦汉时期

它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与劳动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虫兽及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金文、青铜铭等中就有关于中医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如“疕”“疥”等。至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皮肤病病名的记载逐渐增多,且有了皮肤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和方药治疗的记载,如“冻疮”“疣”等病名,“砭法”“灸法”等疗法。到汉代,也有许多有关皮肤性病的论述,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隐疹、浸淫疮等病,以及用黄连粉治疗浸淫疮的方法。从战国时期至后汉,各种论著的出现可以认为是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起源。二、晋、隋、唐、宋、元时期

随着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发展,有关皮肤病性病的论述也在不断增多,在这一时期,中医皮肤病性病学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例如,《肘后备急方》较系统地记述了多种皮肤病及治疗皮肤病的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皮肤性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更是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三、明清时期

此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与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实、完善和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雏形也因此形成。清代以前多达260余种的中医外科专著中几乎都包含有皮肤病的内容,这都是形成当今中医皮肤病学的基础。在性病方面,在众多的古籍和性病专著中记载了“疳”“杨梅疮”等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病证。这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皮肤性病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更是迅猛发展,全国多家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皮肤科,出版了许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学术专著,成立了各个皮肤性病学的学术组织,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承担了多个级别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枚瑰宝。几千年来,中医治病,医、药、护不分,所以中医护理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但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有关护理方面的记述散见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在中医临床中,护理的职责一般由医者、医者的助手及患者的家属所分担,呈现出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征。护理学与医学原本是“混沌”一体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护理学这门独立学科,但大量护理理论确实存在并广为运用。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典籍提出了许多具有护理含义的原则、规范。如《黄帝内经》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应也”“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等思想,至今对生活起居护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时期,无论在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临证护理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唐宋时期,“葱管导尿术”的出现标志着护理技术的渐臻成熟,在此时期许多著作还对临床各科的多种疾病提出了特殊调护方法。

明清时代,随着对医药认知程度的深入,中医学对疾病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亦逐步加深。这一时期的论述大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的传统特色。

直至近代,呈现的是西学东渐下的中医学。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思潮。至此中医护理学仍然融合与中医学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扶持下,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此时严格的医护分工制度开始出现,专门的护理学科开始建立,护理行业开始形成,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医护理技术骨干,为当代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中医护理学几乎还没有形成专著,直到1958年我国才第一次出版了《中医护理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各种护理高等院校的出现、国家各种制度的颁发实行、各种专著的形成等,以及中医护理管理、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科研的发展,使得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势不可挡、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的预防与护理一、皮肤性病的预防

随着社会与医疗技术的发展,“预防为主”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也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并主张在疾病发生前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多部古籍中均有记载。

皮肤病、性病和其他各科疾病一样,其发生、发展、转归均与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和直接引起皮肤性病的各种因素有关,而且和中枢神经活动情况、内脏器官、个体内在因素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而这些内在和外界的因素又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皮肤病性病同样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故积极做好各类皮肤病的预防工作,对减少、控制皮肤病的发生与传播,以至最终消灭某些皮肤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皮肤病的预防需要有整体观念,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应根据各个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病程特点及预后的不同情况,结合社会因素、技术条件、现实力量等多方面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及科学的研究,我们总结得出如下几点皮肤性病总的预防原则和措施。(一)做好宣传和普及皮肤病的预防知识的工作

每个皮肤性病工作者都具有向患者宣传皮肤性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的责任,通过宣传皮肤性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大众的防病意识,这对于防止某些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或减少其复发机会均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例如,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接触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等,同时告诫并鼓励患者如实告知病情、既往史等,并强调告知的重要性、必要性。(二)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皮肤所做最多的保护措施为清洁。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清洁的习惯要求,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对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尤以皮肤皱褶部位为重,如腋、肛周会阴部、趾指间,以及女性乳房下和婴幼儿颈部等。最好经常用温水洗涤或沐浴,尤其在夏季出汗过多或皮肤上尘埃、污垢附着过多时,更应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禁忌盲目使用各种市面上流通的洗护用品等。在选择洗护用品时,应首先了解自身皮肤所属性质,其次要了解各类洗护用品的性质、用法等,另外还得注意每次清洗持续的时间、水温的调节、清洁的频次及清洁后如何使用皮肤保护剂等问题。(三)注意皮肤病与饮食卫生和工作环境卫生的关系

皮肤病的发生与饮食因素有密切相关性。如饮水的卫生问题,我国很早就提倡饮水卫生、饮水消毒;又如食物种类的问题,有些人在食用牛肉后可发生荨麻疹、湿疹等。因此,有食物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及葱、蒜、辣椒、酒等刺激物。对因维生素缺乏所致的皮肤病(如癞皮病)应给予高维生素饮食,对于消耗性疾病(如银屑病)应给予高蛋白饮食,以加速疾病的痊愈。

工作环境方面,主要是如何预防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实际措施。这在我国古代已逐步开始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可能由于工作环境因素导致的皮肤病,应认真调查工作中接触的可能致病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研究发病与接触这些因素及生产过程的关系等,以找出病因,应避免反复接触致敏物质、有害物质,尤其是化学致癌物。必须接触时应注意皮肤的防护,以免诱发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肤病、皮肤癌等。(四)注意精神因素对皮肤病的影响

中医皮肤病病因学中,就提到引起皮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情志内伤,即平常所说的精神因素。当人体情绪过度抑制或兴奋时,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诱发皮肤病。因此,众多皮肤病与精神创伤、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情绪紧张、郁闷急躁、神经衰弱等密切相关,如斑秃、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生殖器疱疹等。故平时要保持平稳安定的情绪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预防某些皮肤病发生或加重。(五)调养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机体的抵抗力与发病的关系自古就有研究,古代医学家除认识到外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外,也观察到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有人生病,也有人不生病,有的人当时发病,也有的人过后发病,认为在人体体质衰弱、抗病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才容易得病。因此,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总之,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从事皮肤病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相信许多皮肤病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控制与预防。二、皮肤病性病的护理

中医学历来主张“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理。护理在皮肤性病的诊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有重要影响。皮肤病护理的任务和目的在于建立和健全适合于皮肤病临床特点的护理体系、内容及方法,不断改革和提高护理水平。在皮肤性病的中医皮肤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一般可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是指除内服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护理方法。具体而言,是指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患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皮肤病的治疗护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许多皮肤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可分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饮食指导是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辨证施膳。例如大疱性天疱疮患者其证型为心火脾湿型,饮食宜进食清热利湿解毒、泻心凉血、清脾除湿之品,如茯苓赤小豆瘦肉汤、生薏米冬瓜皮瘦肉汤等。另外,整体而言,皮肤病人一般要忌食辛辣、腥发动风之品及浓茶、咖啡等。过敏体质的患者注意避免食海鲜、牛肉、酒类等易致敏的食物;消耗性疾病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长期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病人,要限制钠盐等。

疾病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教育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日常皮肤护理、体位护理、生活能力锻炼、睡眠护理、用药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此活动贯穿着整个诊疗、护理过程,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这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 篇 各论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的护理第一节 单纯疱疹的护理表2-1 单纯疱疹的护理【概述】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交界处的局限性簇集性小水疱、反复发作为特征,为好发于皮肤黏膜交接处的疱疹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热疮”“热气疮”“剪口疮”“火燎疮”。【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单纯疱疹主要是由外感风热或湿热邪毒所致,客于肺胃二经,热毒蕴蒸而生或胃肠积热,肝经郁热。反复发作者易损伤气阴而导致气阴不足,虚热内扰。西医学则认为人是单纯疱疹病毒唯一自然宿主,病毒经呼吸道、口腔、眼、生殖器黏膜和破损皮肤进入人体,新生儿可经产道感染。当机体抵抗力减退时,如发热、受凉、日晒、情绪激动、胃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过度疲劳、月经、妊娠等即可促成本病发生。【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原发型和复发型。(一)原发型

原发型最常见于疱疹性口龈炎,多见于1~5岁的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特征是在舌、上腭、颊黏膜和口唇等处发生疼痛性水疱,水疱易破溃糜烂形成浅表溃疡,上覆以灰色伪膜,严重口腔损害伴有流涎、口臭及全身不适症状如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发热等症。新生儿疱疹是新生儿出生时由患有生殖器疱疹母亲的产道感染所致,表现为皮肤及眼结合膜疱疹。一般3~5天热退,损害一周左右结痂脱落,全病程约两周,严重者可全身播散或引起疱疹性脑膜炎。(二)复发型

复发型多见于成人,特征是好发于唇周、口周、鼻孔等处,也可见于口腔、面部及眼部,局部有灼痛感,随即出现簇状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面,1~2周后结痂而愈合,局部褐色色素沉着可慢慢消退。发病时可伴随局部淋巴结肿大,倦怠或低热,若累及眼可发生树枝状角膜炎、角膜溃疡。在生殖器的疱疹一般在外阴部,为多个丘疹、小水疱或脓疱,伴随尿道、阴道分泌物及双侧腹沟淋巴结炎,而导致瘙痒或疼痛,持续7~10天,经过损害结痂及愈合,可在3~4周消退。单纯疱疹易复发,自觉症状轻。【治疗】

中医学总的治法为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反复发作、气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清热,扶正祛邪。西医学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及发病部位,局部治疗以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全身治疗以减轻疼痛及提高人体免疫力为主。其目的在于减轻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轻传染性,预防和减少复发及并发症。【护理】(一)辨证施护1.肺胃风热型

口唇、鼻旁等处簇集性小水疱,灼热剧痒,口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施护原则为祛风清热解毒。(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涂:用三黄洗剂外加紫金锭或黄连膏外搽,可清热解毒。水疱破溃者可用黄连油或青黛油外搽,保护创面。

2)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3)艾灸:艾灸蜘蛛穴,可增强补接阳气而致抗病有力,调理气血、温经、回阳通络。(2)饮食指导:饮食宜进食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品,如丝瓜、苦瓜、雪梨、蝶菊茶蜜饮等,亦可食用槐花糕(鲜槐花、玄参、鲜茅根、玉米面、白糖等适量)。少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2.胃肠积热型

水疱发生在口周或唇黏膜部,伴口臭,纳差,脘腹胀闷不适,大便干或稀烂不畅,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辨证施护原则为清利肠胃积热。(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金银花或野菊花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利湿解毒。

2)针刺:用针刺病患神经根局部,调理脏腑。

3)耳穴压豆:耳压耳穴的肺、脾、三焦及相关部位,以维持疗效。

4)中药外涂:用三黄洗剂外加紫金锭或莫匹罗星、阿昔洛韦软膏外搽,可收敛,预防感染。水疱破溃者,可用黄连油或青黛油外搽,保护创面。

5)穴位按摩:按摩腹部穴位,可促排便,清热排毒。

6)铜砭刮痧:选取膀胱经、大肠经及胃肠背部折射区刮痧,可疏通经络,排毒清热。(2)饮食指导:宜进食清利肠胃积热之品,如山药大枣萝卜冬瓜炖鸭肉、豆蔻馒头等。3.冲任血热型

口周水疱在月经前后出现,伴有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口干胁痛,月经量多而鲜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施护原则为疏肝清热,调理冲任。(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金银花或野菊花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清热凉血。

2)中药外涂:用三黄洗剂外涂患处,勿将疱壁弄破,可消炎、清热。

3)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并敷于患处,可抑制渗出、消炎收敛。

4)针刺:依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可调和气血、通畅经络、扶正祛邪、止痛。(2)饮食指导:宜进食清肝利湿解毒之品,如枸杞木耳马齿苋薏仁菊花粥、无花果炖肉等。4.阴虚内热型

水疱反复发生,间歇发作。水疱簇集成群,破溃后糜烂,灼热瘙痒、疼痛,口渴咽干,心烦郁闷,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施护原则为养阴清热,解毒止痛。(1)中医特色技术

1)穴位注射:可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穴位注射,常用双侧足三里穴,可增强免疫力。

2)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减少渗出、止痒止痛。

3)火针: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疱内,可收敛疱液、通络活络、消炎止痛。

4)刺络拔罐:用皮肤针由后往前依次叩刺,已产生疼痛及疱疹处重叩,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区加拔火罐,可加取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疏通经络、清热泻火、行气活血、拔毒止痛。

5)艾灸:用艾炷灸最先发的疱疹,水疱较密集之处,可回阳通络、温经止痛、收敛疱液。(2)饮食指导:宜进食养阴清热、解毒止痛之品,如蛋类、鸭肉、百合粥、莲子粥等。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勤排尿;少食肥甘厚腻食品,忌食鱼腥虾蟹、羊肉等食物。(二)健康宣教

1.皮肤护理 注意皮肤清洁,可用温水洗浴,忌热水烫洗或摩擦患处。少用刺激性较大的洁肤、护肤产品。勤剪指甲,勿搔抓皮肤或撕脱皮损,应使痂皮自然脱落。

2.体位护理 取健侧卧位,防止摩擦及继发感染。

3.生活护理 避免寒、湿、风邪的侵入,保持病室通风良好,室温宜偏凉;注意床单位的干浄、整洁,每日更换宽松棉质衣服,注意个人卫生。

4.日常锻炼 根据病情,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外感,如慢跑、太极拳、散步等。

5.情志及睡眠护理 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怒,积极配合治疗;睡前温水沐足或予耳穴压豆、头部穴位按摩以调理脏腑、安神助眠。

6.特殊人群护理 患有生殖器疱疹孕妇,通过剖宫产术可预防新生儿感染。

7.消毒隔离方面 对于易感人群,应采取防护措施,以免被传染及传播病毒。第二节 带状疱疹的护理表2-2 带状疱疹的护理【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的特点为单侧性分布、排列呈带状的集簇性水疱和伴有疼痛。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人居多,一般愈后不再发病。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蛇串疮”“火带疮”。【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内因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经火毒蕴结;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在外兼染毒邪而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对本病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后,病毒激活,引起局部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其神经转移到所支配区域的皮肤而发病,使之产生水疱和疼痛。【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常先出现红斑丘疹,继而出现簇状水疱,自觉灼热疼痛。皮损沿外周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病程一般在2~3周。个别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病人皮损可呈泛发性并伴有大疱、血疱或坏死、溃疡。发生在面部的带状疱疹如累及膝状神经节,则影响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可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如果仅出现神经痛及丘疹性损害而不形成水疱者,称为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治疗】

本病总的中医学治法为利湿解毒,通络止痛。根据带状疱疹发病的不同阶段和发病部位的不同,一般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佐以通络止痛;中期清热解毒和通络止痛并重;后期以养阴清热化瘀止痛或健脾通络止痛为主。病在头面上部,加强清阳明胃热;病在胸腹中部,加强疏肝清热解毒;病在外阴、下肢,加强清利下焦肝胆湿热。西医学以抗病毒、消炎、止痛、防止局部继发感染为原则。【护理】(一)辨证施护1.肝经郁热型

水疱初起,基底鲜红,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施护原则为清肝利湿,解毒止痛,应以稳定情绪,心理疏导为主。(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清肝利湿解毒。

2)中药外涂:用三黄洗剂外涂患处,勿将疱壁弄破,可消炎、清热。

3)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抑制渗出、消炎收敛。

4)针刺:依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可调和气血、通畅经络、扶正祛邪、止痛。(2)饮食指导:宜进食清肝利湿解毒之品,忌食腥发之品,宜进食马齿苋煲粥、菊花茶、夏枯草茶等。2.湿毒火盛型

水疱多而胀大,灼热疼痛剧烈,或疱液混浊溃破,或伴有脓疱脓痂,或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苦,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辨证施护原则为清肝泻火、解毒止痛,应以解毒泻火为主。(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清肝泻火解毒。

2)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减少渗出、清洁保护、止痒止痛、促进吸收。

3)火针: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疱内,可收敛疱液、通络活络、消炎止痛。

4)刺络拔罐:用皮肤针由后往前依次叩刺,已产生疼痛及疱疹处重叩,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区加拔火罐,可疏通经络、清热泻火、行气活血、拔毒止痛。

5)艾灸:用艾炷灸最先发的疱疹首端,水疱较密集之处,可回阳通络、温经止痛、收敛疱液。(2)饮食指导:宜进食清肝泻火、解毒止痛之品,如竹蔗或红萝卜代茶饮。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勤排尿,少食煎烤油炸食品。忌食鱼腥虾蟹、鸡、羊肉等食物。3.气滞血瘀型

发病后期,水疱已干涸结痂,但疼痛不减或减而不止,遇风寒或活动后加剧,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辨证施护原则为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故应以调理气血为主。(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软化痂皮、洁净皮损、调理气血。

2)中药外涂:用金粟兰酊或膏剂外涂痂皮处,可软化痂皮、消炎、活血。

3)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4)梅花针加拔罐:用梅花针叩刺患处及周围皮肤,以周围皮肤轻度充血为度,用火罐吸附于叩刺过的皮肤上,可活血祛瘀泄毒、通经活络、调理脏腑。

5)刮痧:取阿是穴按刮痧疗法刮拭顺序进行刮痧,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6)艾灸:艾灸蜘蛛穴,可增强补接阳气而致抗病有力,调理气血、温经、回阳通络。(2)饮食指导:宜进食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品,如山楂、丝瓜等煎汤服,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明显者,忌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4.脾虚湿蕴型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渗水糜烂或化脓溃烂,疼痛略轻,口不渴,不思饮食,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施护原则为健脾利湿,应以调理饮食为主,同时保持皮肤干燥,减少因湿气内蕴导致的渗出液量,降低皮肤感染概率。(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利湿解毒。

2)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减少渗出、收敛干燥、清洁保护。

3)针刺:用针围刺病患神经根局部,可缓解疼痛。

4)耳穴压豆:按压耳穴的肺、脾、三焦及相关部位,以维持疗效。(2)饮食指导:宜进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山药瘦肉汤、薏米粥或扁豆薏米水等。忌食生冷之品。(二)健康宣教

1.皮肤护理 注意皮肤清洁,可用温水冲洗,忌揉搓,嘱勿使用刺激性沐浴物品及勿用热水烫洗皮肤。嘱患者勿搔抓皮肤或撕脱皮损,应使痂皮自然脱落。

2.体位护理 取健侧卧位,防止压迫水疱致创面与皮肤粘连,防止摩擦及继发感染。

3.生活护理 生活起居上避免寒、湿、风邪的侵入,保持病室内通风良好,室温宜偏凉。

4.日常锻炼 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适当增加活动量,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5.睡眠护理 予耳穴压豆法、头部穴位按摩以调理脏腑,安神助眠。

6.用药护理 做好药物的健康指导。可预防性注射减毒水痘病毒活疫苗,或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第三节 疣的护理表2-3 疣的护理【概述】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表皮良性赘生物,其特点是质地坚硬和表面粗糙的角化型丘疹。临床上常见的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其中寻常疣、跖疣属于中医学“千日疮”“疣目”“枯筋箭”的范畴,扁平疣属于“扁疾”的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疣多因外感风热,内动肝火,搏于肌肤所致,或因肝血不足,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滞血瘀而成。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发生和消退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且细胞免疫对病毒疣的防御起主要作用。疣主要由直接接触感染,但也可通过污染器物损伤皮肤黏膜而间接传染。疣的潜伏期为1~12个月不等,能自身接种扩散。【临床表现】

1.寻常疣 初起为小丘疹,渐增大呈黄豆或更大,表面角化粗糙、坚硬,呈黄色或淡黄色。自觉症状轻微,病程慢性,可多年不愈。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发生在甲周者称甲周疣,甲床下者称甲下疣。其特殊类型有丝状疣,好发于眼睑、颈部,为细软的丝状突起;指状疣,好发于头皮、趾间,为一簇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

2.扁平疣 好发于青少年颜面和手背,呈硬性扁平状丘疹,表面角化,粗糙不平,境界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常由搔抓而自体接种,皮疹沿串珠状排列。慢性经过,可自然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3.跖疣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皮损略高出皮肤,表面角化粗糙,压痛明显。剥去角层后,其下有疏松的角质软芯,边缘有散在的小黑头,此点与胼胝区别。有时损害可互相融合为一角质斑块称为镶嵌疣。【治疗】

中医学对疣的治疗以外治为主,部分皮疹多的病人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西医以局部治疗为主,可以采用冷冻、激光等方法去除疣体,全身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护理】(一)辨证施护1.肝经郁热型

皮疹初起,数目较多,心烦肋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施护原则为疏肝清热,解毒消疣。(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贴敷:将鸦胆子30g,剥去外壳取仁捣烂极碎。先将疣体常规消毒,刺破见血,将少许药涂在疣上,外用纱布固定,一周即可自行脱落。

2)中药涂擦:用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患处,具有点灼疣体的作用,可散结消疣。

3)中药外洗:选用大青叶、板蓝根、红条紫草、香附、郁金、赤芍、枯矾煎水微温外洗疣体,可清热、解毒。

4)耳针:用耳针留于双侧耳的“肺”和“皮质下”两穴,外贴胶布,早晚用手轻压留针处,7天为一个疗程,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5)冷冻:可用液氮进行局部冷冻疗法,达到消疣散结。

6)针刺:适用于寻常疣、拓疣疣体较大者。选母疣(最先出现或疣体最大的)局部消毒后用短银针于其平面中点垂直进针,至疣底后快速捻转,并加提插后迅速出针,可刺激体表穴位。

7)火针:将烧红至发白的针头在疣的中央迅速刺入,深达疣的根部,使其炭化;若疣体较大或呈密集状者,在周围加刺,直至整个疣体呈焦痂状。痂皮脱落,创面痊愈。(2)饮食指导:宜进食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之品,如马齿苋等煎水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同时保持大便通畅。2.气滞血瘀型

皮疹日久,病程较长,疣体较大,表面粗糙灰暗,质硬坚固,舌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滑。辨证施护原则为活血化瘀,消疣散结。(1)中医特色技术

1)艾灸:疣体常规消毒,将大艾绒置于疣上,点燃后任其燃烧至底部,可听到爆响声,睡前或起床后各灸一两次,2~3天用镊子或小刀拨动疣体,即可脱落。此法可行气血、温经、增强免疫力。

2)冷冻:可用液氮进行局部冷冻疗法,可消疣散结。另外还有激光、电灼等护理治疗。

3)中药外洗:木贼、香附、牡蛎、蜂房煎水擦洗患处,或用疣浸方泡洗患处,也可用复方乌梅酊外涂或30%补骨脂酊外涂,可温通经络、活血散瘀。

4)耳穴压豆:用王不留行籽留于双侧耳的“肺”和“皮质下”两穴,外贴胶布,早晚用手轻压,可调节脏腑。

5)穴位注射:取穴血海、风池、大骨空,每次选1~2个穴,采用10%川芎注射液,针刺得气后注射,隔日1次。此法可将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性能与穴位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

6)梅花针: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循头面部经络走行方向叩刺,正刺法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通过刺激全身经络,可调整气血和脏腑。(2)饮食指导:宜进食理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如川芎桃仁当归瘦肉汤、牡蛎粥等。饮食忌辛辣刺激、腥发之品。(二)健康宣教

1.心理护理 对患者应做到热情、周到,与患者交谈耐心细致,给予患者治疗的信心。

2.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共用毛巾,勤换衣物。免疫力低下者应增强抵抗力,加强身体锻炼。

3.疼痛护理 对应“疼痛等级”给予患者不同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指导患者疼痛不适时可按压合谷等穴位,缓解疼痛。

4.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勿用热水烫洗,尽量选择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搔抓患处。

5.术口护理 术后患者指导其注意保持创面干洁,避免搔抓,根据患者伤口情况,及时换药,记录患者皮肤情况。第三章 细菌性皮肤的护理第一节 脓疱疮的护理表3-1 脓疱疮的护理【概述】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为表皮角质层下脓疱。好发于口周及鼻周,具有接触传染性,能自身接种。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本病属中医学“黄水疮”“滴脓疮”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脓疱疮的病因多为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热脾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复感毒邪而发本病。西医学认为本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感染病菌后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的外毒素,使皮肤表皮层发生松解,形成大疱,内含脓液和病菌,破溃后疱内“黄水”流到皮肤各处均可发生自身接种传染。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皮肤外伤、瘙痒性皮肤病引起搔抓、空气中温湿度高均为感染本病之诱因。【临床表现】《医宗金鉴》中对脓疱病的描述为“此证初如粟米,或痒或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按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

1.大疱型脓疱病 大疱型脓疱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初起为粟粒大水疱,迅速增大到花生米大或更大些。开始水疱内容清澈,约一日后,疱液变浑,脓汁沉于疱底,浅层液体仍清亮,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是为本型的特征之一。疱破后成为糜烂面,其上有脓痂。其周围可发生新的水疱。以面部、四肢等易搔抓部位更常见,“黄水”干枯后形成黄痂,圆圈状,外观似“烟头烫伤样”。

2.脓痂型脓疱病 脓痂型脓疱病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疱易破而结成黄色厚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展。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外露部位。病理变化同大疱型。此型可伴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脓疱病属此型。【治疗】

本病总的中医学治法为清热解毒化湿,祛毒排脓。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发病部位的不同,一般轻症只需局部治疗,清洁、去痂,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及干燥为主;重症病人则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学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西医方面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留取脓液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以选用高效敏感的抗生素。【护理】(一)辨证施护1.暑热侵袭型

多在夏季发病,水疱白色,继而混浊变成脓液,疮壁易破糜烂,自觉瘙痒,抓后疱液渗出而出现新疹,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施护原则为清热解暑,祛毒化湿。(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以利湿解毒。

2)中药外涂: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勿将疱壁弄破,可消炎、清凉、止痒、收敛、干燥及保护皮肤。

3)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痰热清稀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减少渗出、清洁保护、清热解毒、促进吸收。

4)针刺:依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可调和气血、通畅经络、扶正祛邪。

5)耳穴压豆:按压耳穴的肺、脾、三焦及相关部位,以维持疗效。(2)饮食指导:宜进食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品,如苡仁粥、绿豆汤、荷叶或淡竹叶煎水代茶饮。忌食腥发之品。2.热毒熏蒸型

皮疹红斑,脓疱,糜烂,伴发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施护原则为清热解毒,利湿排脓。(1)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洗:用中药煎水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除秽物、洁净皮损,以清热泻火解毒。

2)中药湿敷:用纱布浸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患处,可减少渗出、清洁保护、止痒止痛、促进吸收。

3)火针: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疱内,可收敛疱液、通络活络、消炎止痛。

4)刺络拔罐:用皮肤针由后往前依次叩刺,已产生疼痛及疱疹处重叩,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区加拔火罐,可疏通经络、清热泻火、行气活血、拔毒排脓。(2)饮食指导:宜进食清热泻火、排脓解毒之品,如蒲公英煲粥,野菊花或竹蔗红萝卜煎水。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忌煎烤油炸食品,避免进食过硬食物,以免导致伤口裂开。(二)健康宣教

1.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并及时治疗痱子、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及各种皮肤损伤;对新生儿脓疱疮,可采用暴露干燥疗法。

2.体位护理 卧床休息可减少体内的正能量往外发散,取健侧卧位,防止压迫水疱致创面与皮肤粘连,防止摩擦及继发感染。

3.生活护理 隔离消毒婴儿室、托儿所、幼儿园,如发现患病儿童,应立即隔离,患儿衣被用具等应及时清洗消毒,以防止接触传播,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病室内通风良好,室温宜偏凉。

4.日常锻炼 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适当增加活动量,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5.睡眠护理 避免熬夜,予耳穴压豆法、头部穴位按摩以调理脏腑,安神助眠。

6.用药护理 全身用药应及时、合理、足量使用抗生素。局部用药,脓疱完整时,可外搽5%硫黄、1%樟脑炉甘石洗剂,一日多次;若脓疱较大,可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脓汁,用消毒棉花吸干后再搽上述洗剂;如脓疱已破溃、结痂,则宜用0.5%新霉素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液清洗或湿敷。清除痂皮,而后再外搽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第二节 毛囊炎的护理表3-2 毛囊炎的护理【概述】

毛囊炎是由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头部、项部。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自觉瘙痒或轻度疼痛。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毛囊炎的病因多是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所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邪所致。西医学认为,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也可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搔抓,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毛发的牵拉,皮肤的浸渍、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均可诱发毛囊炎。职业或某些治疗因素也有一定相关性,如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

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一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在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在小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