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灸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14:20:25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继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儿艾灸一学就会

小儿艾灸一学就会试读:

本书针对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和相关知识储备的家长,从小儿艾灸的文化探源、基本技巧、艾灸手法、准备事项和注意事项、小儿艾灸常用穴位到小儿最常见的28种疾病的辨证及艾灸手法,深入浅出地教给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和全部的爱为宝宝缓解病痛。本书还配有小儿经络穴位图和艾灸手法的彩图,让家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把小儿艾灸这种绿色疗法运用起来,让宝宝更加健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小儿艾灸一学就会/王继娟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3

ISBN 978-7-5180-4703-1

Ⅰ.①小… Ⅱ.①王… Ⅲ.①小儿疾病—艾灸 Ⅳ.①R245.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25499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策划编辑:刘文蕾 陈 伟 责任编辑:李妮娜

封面设计:吕凤英     责任校对:王明欣

责任印制:印刷厂印刷

201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13印张·190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4703-1

定价:59.8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010—88379203

网络服务

机 工 官 网:www.cmpbook.com

机 工 官 博:weibo.com/cmp1952

金  书  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推荐语

王继娟女士多年来一直深入灸法的学习,擅长小儿灸法的临床应用,有着几千个小儿灸法的案例,对于小儿灸法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被业界称为“艾妈妈”。

近些年来中医灸法又焕发了青春,各种灸法的技术如雨后之笋,但在重经济的大浪潮下,很多从事灸法健康行业的人背离了初衷。可贵的是继娟女士在灸界领域中,能安贫乐道,一心深入,此际她将宝贵的艾灸临床经验分享于众,让更多喜爱灸法的人受益,是值得赞叹发扬的,继娟女士是一名真正的灸匠。老艾(范长伟) 于北京灸草堂推荐序 愿每一个身心都有“艾”的呵护

中医是让人懂得生命规律的科学,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万物之灵的人与自然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关系,懂得更好地与万物相处,懂得更好地爱护自己,珍惜这个世界,珍惜自己。我从当年误打误撞地进了中医的门,时至中年,才逐渐领悟中医的好,感谢不自主的选择给了自己保障生命的智慧,让生活中多了很多温暖的支持和呵护。中医,这一来自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越来越让我着迷和信服,也希望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艾灸是中医日常保健最常用的好方法之一,《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历史上也有很多艾灸延年益寿的传奇故事。但是今天人们对艾灸的了解和应用还远远不够,我也一样,之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见身边的医生应用过,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亲身应用了,直到我见到王继娟老师,艾灸才在我面前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了。

我和“艾妈妈”王继娟老师相识,是一份惺惺相惜的美好缘分。这缘分带给我温暖的智慧,还有推动生命前行的力量。王老师把艾灸当作一种爱的滋养,艾条的温暖,具有补充能量的作用,以采集自然界的温暖来补充我们身体的能量。而王老师温润的性格、平和纯净的心境以及柔和有力的话语,自然就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滋养和疗愈的气质,而我相信这来自她10余年的艾灸实践和多年的修行之路。

艾的力量来自于生命对爱和温暖的渴望。人体气血运转不停,阴阳相辅相成。阳气是一身之本,就像每个人的生命存款一样,随着岁月不断消耗,如果有贪凉、饱食、熬夜等不良习惯则消耗更甚,而温暖的艾灸能神奇地补充人体的阳气。

但是艾灸需要专业的指导,不能打破人体自有的平衡,还要顺应天地阴阳之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质特征的人需要选择取用不同的穴位。身体的不同状态,尤其是有了疾病指征的时候,就更要遵循相应的治疗方案。王老师每每都会根据问诊来制定我们补泻的穴位搭配方案,这样的灸疗,才能使身体达到平衡之道。

艾灸更需要长久的坚持。生命有它的周期和规律,我们身体的状态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会是一天能够改变的,持之以恒的能量和温暖的补充,才会改变我们身体寒凉、瘀堵的状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地也有自己的阴阳之道。二十四个节气就是天地给我们与自然相应的节点,把握自然的节律,引导身体去呼应天地的变化,我们就会在大自然的周期中延展生命。

艾灸最适合调理孩子的身体。王老师说儿童治疗和调理以“扶阳为本”。儿童时期就像人一生中的春天。春天养生也就是养阳,因此,艾灸可以帮助儿童的阳气升发,以顺应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天地的自然规律。同理,治疗小儿疾病,亦需温养阳气,以宣发透邪为主要制法,而不是寒凉伤阳。王老师给孩子治疗的时候,不是压制症状,而是倾听孩子身体的声音。我们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的情绪和压力,还有来自饮食气候的积累,都会在孩子身体上反映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疏解和发散,不要使这些东西累积在幼小的身体里,让他们像春天一样生发成长,没有压力。

艾灸给我的感觉像人们发自内心的爱和缘于自然界的温暖。爱的最佳状态就是懂得,而艾的最高境界就是联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中医的心法和自然的规律去读懂我们自己和孩子,联结彼此的身体与内心。每一次艾灸都应是我们与孩子的生命的联结——关爱彼此,调理身体的不适,从更深的层面寻找生命的能量和出口。

祝愿每一个生命都有爱的温暖,每一个身心都有“艾”的呵护!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玲自序 成为有中医养生智慧的父母

小孩子们总是充满我们无法全然理解的活力和好奇,每一天都在兴致勃勃地体验和学习着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所拥有的专注、自在和灵活的创造力像源源不断的泉水,随时随地都在汩汩地流淌着,除非生了很难受的病,身体需要休息,否则他们才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我常常被这份蕴藏在他们小小身心里的造物主给予的无穷能量所震撼。

孩子选择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全然地信任我们,那么柔嫩、弱小地躺在我们的臂弯里,把自己完全交付给我们。在成为新手爸妈的喜悦背后,还有一条学习呵护、陪伴、养育、倾听、支持他们的路在等着我们开启。走这条路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父母不单会感受到身体上的疲累,还会体验到对孩子健康和安全的担心、焦虑所带来的精神负累。新手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像“打怪升级”一样,要面对很多自己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状况。但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自己孩提时代曾注意到的生活细节和乐趣,又一次向我们展开了它们丰富的内涵;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一次次被孩子激活;同时自己爱人爱己的能力,也因为要为家庭和孩子负责任而得到觉察和增强。

育儿的过程,是一个对新生命了解、尊重和支持的过程。光是了解就包含着好几个层面的意思,比如身体发育层面、情绪情感层面、精神能量层面……父母不只要提供住处和食物以及确保孩子的安全,还要及时了解他们在此时、此地需要什么。我们每一个生命都从弱小走来,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顾我们长大。在一生中,我们最渴望的就是体验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懂得和支持,得不到的时候甚至会用生病的方式来激发父母内在的觉醒,这部分我们和自己的孩子是完全一致的。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人和小朋友生病时的表现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身心仿佛都回到了两三岁,呻吟,同时向父母或者有耐心的照顾者奶声奶气地发脾气或者提出需求,他们渴望陪伴,渴望倾听,渴望理解和关心。所以,中医和西医都是更接近“爱和陪伴、懂得和帮助”的行业。“父母不知医,可谓不慈;儿女不知医,可谓不孝”,说的就是这份懂得和帮助。爱如果不在懂得的层面上,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滋养和支持。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次病痛,生病是伴随生命的影子。在中医的眼里,生病也是一个了解生命、了解身体、帮助身体各脏器更好运作的过程。中医的整体观和方法论认为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人体是可以自愈的,只要你掌握了健康之道,掌握了疾病和人体气血、能量的关系,你就可以帮助自己或者他人走上轻松的预防和自愈之道。孩子在出生六个月后,来自妈妈的抗体能量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懂得如何预防,如何帮助孩子缩短病程,早日康复,那么孩子来自先天的那部分能量就不会被过多地消耗在与病邪做斗争上,而是会更好地用于发育健康的体魄和创造生命的智慧上。

儿科自古被中医称为“哑科”,五六岁以下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或者照顾者能细心、精微地感受他们的状态,一方面能了解引起孩子生病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另一方面在孩子生病时能给予他更多的安全感、爱和陪伴。

孩子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父母或者照顾者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对待他们的态度。临床上我们发现,自身生命状态积极正向、情感情绪稳定的父母或者照顾者,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也比较关心和了解,也具备丰富的养育知识,更可贵的是他们也一直保持着平和、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能及时体察到孩子的需求,细心地观察孩子每次生病的原因和症状,总结经验,自己理性、客观、及时地处理或者找到医生帮助解决这些症状,孩子就会在养育者或者医生的帮助下早日康复。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养育,可以惠及三代人,孩子也会在父母或者照顾者这种稳定、清晰、慈爱的气场中继承对身体、生命的觉知。如果这样的父母能够花点时间和心力进一步学习中医知识,践行身心健康之道,那么平安、健康、喜悦和幸福就会长久地属于这个家庭。

中医最大的智慧在养生防病上,所以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这句话。在中医的多种疗法里,艾灸几千年来都是被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广泛用于防病保健、治病救人的方法。古代民间流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家中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这样的谚语,还有“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这样的医者语录。艾灸在医生手里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各种疾病,在愿意相信和勤于实践的人手里可以治愈困扰自己或者家人多年的慢性病,它的安全、高效使得很多被它治愈的人都变成了义务的艾灸传播者和推广人。

艾灸是一份温暖的治愈能量,可以平衡身体的阴阳,可以培补五脏的气血,蕴藏着太阳一样温暖、光明、洁净的德行。我在运用中医养生智慧让自己和家人越来越好的时候,以及帮助孩子们用暖暖的艾火调理的时候,常常能感受到艾草所具有的强大的疗愈能量和中医先辈对我们的拳拳爱心。愿更多追寻健康的人和渴望走上中医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早日连接到这份爱的能量和智慧,愿更多的孩子在爱和温暖的陪伴中茁壮成长。王继娟致谢

首先,感谢我自己。

我在小儿艾灸保健领域,十年来尽心尽力地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才有了这一本可以分享给大家的书。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亲近中医和自然疗法的爸爸妈妈,了解和学习中医保健育儿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助力大家轻松养育健康宝贝。我第一次写书,它不完美,但它真实记录着我十年来临床实践的一点点收获,也是我五年来做讲座分享给学员们的心得,现在它出版了,也许会有一些地方令人不满意,我选择放下对它的担心,期待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小儿艾灸保健这个事业,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从无人问津走到今天,越来越茁壮,也越来越被更多从事儿科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家庭所认识。我欣赏自己和我的同路人以及给予资金支持的股东,大家一起默默无闻耕耘多年,也欣慰这份为生病的孩子带来舒适、轻松、高效治愈的中医外治法能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感谢我的家人,在这十年里对我的爱、支持和滋养。特别是我的女儿,她来到我的生命中,激发了我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要走的路——支持更多妈妈和孩子的中医保健养生事业。虽然我把许多陪伴她的时间用在了事业上,用在了陪伴更多宝贝上,但是她和我都知道,我对她的爱从未减少,并且把这份爱扩展给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感谢我的师爷谢锡亮和老师范长伟、贺林、贺小靖,在你们的鼓励和教导之下,我才能从一个中医外治疗法养生保健的业余爱好者,成为临床为他人疗愈各种病痛的专业从业人员,最可贵的是,你们“医者父母心”的榜样,让我在从事这份爱与治愈的路上一直有信心、勇气和力量。

感谢亦师亦友的董玲老师,四年来我们相遇、相惜、相知。在教学和管理的百忙之中,在陪伴孩子和照顾自己的宝贵时间中,拨冗通读我文句粗糙的稿子,用懂得和爱写出这样好的推荐序。

感谢我的同事孙红老师和摄影任亦欢老师,是你们提供的专业帮助,才让这本书得以早日面市。

感谢本书的小模特三月,拍照时你只有一岁四个月,但你的配合和自在、舒展、活泼使得照片满溢着健康与活力,也让这本书充满了快乐和喜悦的力量。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和相关工作人员,你们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设计以及校对、付型,付出了大量的耐心和努力,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本书。

感谢十年来走进我们养生馆的每一位客人,你们感受到了艾灸疗法的魅力,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并且带他们来调理,这份信任、连接和爱的传递,让我在这个行业里每一天都收获着感动和美好。

感谢孙瑞雪教育机构、妈妈公社、上医网和其他幼儿园及培训机构,给予我们合作和推广小儿艾灸家庭保健的机会和帮助。

感谢那些我可能永远也见不到面的购买此书、实践此书方法、分享此书的读者,你们贡献的金钱和爱心,将会被更好地使用到推广中医育儿的事业中,令更多的孩子亲近和体验这种安全、温暖、舒适和轻松的治愈方式。王继娟第一章 小儿中医艾灸保健探源

唐·孙思邈《千金方》:治小儿遗尿方: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又灸大敦三壮,亦治尿血。五月五,是端阳粽子香,香厨房插艾叶,带香囊艾叶香,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桃枝插在大门上龙舟下水喜洋洋出门一望麦儿黄——民谣

艾草,自古以来,便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我们祖先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之一。三千年来,它是历代医家、养生家非常喜欢和重视的药食两用的植物,它还是古老的艾灸疗法的重要原料。古代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有人甚至说,它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这样一株遍地都生长的普通小草,从春天的山林溪畔、田间地头,怎么就成了我们生活中这么重要的药草呢?让我们来了解和亲近一下它吧。一、一株亲爱的小草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人在端午节这天,清早起来就去采摘新鲜的艾叶和菖蒲,用红绳系好,待打扫庭院后,把它们悬挂到门窗上以避邪驱病。这个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古代人还会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气。

在唐宋时期,无论帝王还是百姓之家,小孩出生三天都要邀请亲朋好友为婴儿祝福,用端午节当天采的艾草给小宝宝举行沐浴仪式,被称为“洗三”。据说,这样做一是可以洗掉婴儿“前世”带来的污垢晦气,祈福平安。二是可以用艾草的药性防蚊虫,除恶气。进入现代社会,“洗三”的仪式还在一些地区流行着,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就一直保有这个习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就给其洗一个艾水澡,并将少许艾绒敷在孩子的囟门和肚脐上,用来预防感冒、鼻塞、尿布疹和防止感染其他疾病。在湖北、四川和福建等地也有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时,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来消毒杀菌,温行气血,预防妇科疾病和产后虚弱。

作为一个盛产美食的国度,我国各地还有一些吃艾叶的习俗。在我国南方,人们习惯将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蒸熟做成青团,软糯可口又清香美味,是春天里的时令美食。北方人则习惯用新鲜的艾叶洗净拌上面粉蒸熟,蘸上芝麻酱做好的小料,滋味也是非常清香可口。鲜嫩的艾叶可以从三月吃到五月,这真是上天赐予春天美好的清香味道。

在我儿时记忆中的西北老家里,每当夏天傍晚蚊虫纷飞的时候,奶奶总会拿出一段上一年端午节采的艾叶,编成绳子,点着后挂在门口的土墙上,淡淡的烟雾,淡淡的清香,既驱蚊,又避邪。当我被蚊子咬的身上起小疙瘩时,奶奶会用晒干的艾叶煮的水给我擦洗,被温暖的艾叶水浸洗后,一觉醒来,病痛全部消失。三月艾草刚刚长过脚面的时候,妈妈会让我在放学的路上采些艾叶,洗干净后拌上面粉,蒸了当晚饭,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些儿时的乡间往事心里总是会有些欢喜,有些温暖。这是记忆中伴着淡淡艾叶清香的奶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艾草,就是这样轻轻地行走在我们的日子里,从古到今。“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是我国古代诗人对艾草的真情描写。通过这一株平凡而亲切的小草,我们感受着天空、太阳、大地、雨水、清风、先辈和母亲对我们的爱。二、一株常用的医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的诗句,描写了一对在采集艾草中相恋的人,真切质朴、情意绵绵的思念。

恋爱的事情我们不用好奇,我们好奇这个姑娘采集艾草来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西汉毛亨《诗经训诂传》注释的“艾所以疗疾”中找到答案。据考证,姑娘采艾是用于灸治疾病。治病疗疾,这才是这棵小草最主要的作用。

艾在古代被称为“冰台”“医草”“灸草”“香艾”,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艾草灸治疾病。《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艾叶的疗效与用法。《庄子》中记载“丘所谓无病而自灸”,由此可见,艾草在当时已经成为常用的治病药物。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父亲李言闻对艾草都非常钟爱。李言闻专门为艾叶立传,他在《蕲艾传》中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宜以此夹入袜内。”

艾草在众多的中草药中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历代医家总结艾草内服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止痛、安胎、温胃、止痢,外用除湿止痒的功效,它被古人称为“百草之王”。现代医学临床上主要用艾草治疗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月经不调、痛经、心腹冷痛、泄泻久痢、带下、过敏性休克、咳喘、痰多、湿疹、痈疡、疥癣等。内服以治疗妇科疾患为主,外用以灸治疾病为主。

艾草还是一味安胎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女性朋友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将艾草与他药配伍口服可以治疗宫寒不孕、月经量大、妊娠期出血等症状。孕育生命,女子需要宫胞温暖,才能为受精卵着床、胎儿正常发育生长提供环境。清代妇科名家傅青主将女子宫寒比喻为“冰寒之地,不生草木”,所以,想要生一个健康宝宝,女子要提前用艾叶这样一味安全的药来暖胞宫、温脐腹、调经血。

那位从《诗经》中款款走来的采艾姑娘,她踏着清晨的露水,走在无限的春光里,生活得淳朴而自然。今天,生活在都市中的女子,远离山林、平原、溪水,远离大地母亲的怀抱,像男人一样为生活奔波,消耗了恬静、温柔、内敛的女性能量,很多女子手脚冰凉,脏腑湿寒,丹田气弱,想要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变得很艰难。

数千年来,这株医草用它的芬芳,用它的天赋之爱,润泽着我们现代人干涸的情怀。愿大家不要忘记这味重要的“女人草”,愿更多的女子能手执香艾,闻一缕淡淡的艾香,为自己找回生命本真的能量。三、一种神奇的艾灸疗法

当新鲜的艾叶被采摘后,经过反复晾晒、杵碎、筛选,除去杂质和粗梗之后,化身为土黄色的像棉花一样柔软的细艾绒,才能去完成其此生最重要的使命——灸疗。古人认为艾草是纯阳之草,它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对人的身体有温补益气、祛除寒湿、回阳固脱、行气活血等神奇的效果。

艾灸疗法就是通过点燃的艾草,把艾草的药力和热力通过经络穴位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认为,艾灸是从北方产生的,因为北方气候寒冷,人们游牧生活,居住在野外,吃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容易生胀满的疾病,治疗这种病,适合用艾火灸灼。

艾灸是古人用火来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它被很多医家和养生家所钟爱,因为它既可以用来治病又可以用来强身健体。古代医家认为,艾灸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元阳,各个朝代都有一些医学大家,虽然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却偏爱灸法。

东汉时期,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很多病人就获得痊愈。

晋代养生家、医家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女灸法家。她曾用广东罗浮山上采来的红脚艾为人灸治脸上的疣瘤,“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一生在广东采药,为当地百姓灸治疾病,鲍姑死后,岭南的人们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来纪念她。葛洪也许深受她的影响,在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他们夫妻为中医做出的贡献,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那些用心精微的人。2016年,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还要感谢一位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先导者……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唐代医圣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他非常重视灸法,他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是说,要随身带些精制的艾绒,方便随时防病和养生保健。他还说:“学者不得专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明确地肯定了灸法治疗疾病的巨大作用。

在灸法的历代传承里,像华佗、鲍姑、孙思邈这样重视灸法,喜爱灸法的医学家还有很多,唐、宋、元、明、清和近代都有。在唐宋时期,灸法非常流行,当时民间还有专门的灸师,为人施灸治病。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遣虐鬼》这首诗中写道:“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宋代画家李唐有一幅名画《宋代艾灸图》,画中描绘了一位医生为人施灸的情景,这幅画现在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唐宋时期,在民间则流传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样的谚语(注:“三里”指足三里穴)。

我们从2009年开始推广小儿艾灸家庭保健到现在,调理了很多虚弱儿童,一些患有严重的湿疹、疳积、鼻炎、哮喘的儿童,都在坚持艾灸半年到两年的过程中得到痊愈。每一天,我们的灸馆里都充满了孩子的欢声笑语,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深切感受着古老的艾灸疗法平凡而又神奇的魅力。四、艾叶是古代防瘟疫的功臣

艾叶烟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用这种方法预防瘟疫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人发现燃烧艾叶产生的艾烟可以消灭空气中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病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些病气就是一些流行性的细菌和病毒。

古时候,每当季节交替之时,天气变化剧烈,往往是人体特别容易患病的时候,也是瘟疫流行的时候,一个部落或者村庄,常有很多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人们往往认为是中了邪气。但人们发现,在每次灾祸发生时总是有一些人能安然无恙。他们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观察,终于发现悬挂艾叶和熏艾烟是可以免受邪气侵害的,慢慢就有了“艾叶辟邪”的认识。后来各地的人们也有了在春夏之交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的做法,直到结合道家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在每年的五月五日悬挂艾叶的习俗。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流行开来,到唐宋时期,就有了在端午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的多种用艾习俗了。干艾叶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每一种因地域而产生的流行性疾病,在当地往往能找到克制它的药物,艾草就是古代人们使用的医治当地瘟疫的天然良药。古代人们在年复一年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不同的年份,各种农作物的收成是不一样的,不同年份,人们患的流行疾病也是不同的。比如在艾草的丰收年,常常会发生重大的疫情。在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中记载黄帝问巫医师旷:“吾欲占岁苦乐善恶,可知否?师旷对曰:岁欲病,病草先生,病草者,艾也。”

关于艾灸治疗瘟疫,古代的医籍中有几处记载。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瘴气疫疠瘟毒诸方“断温病,令人不相染著,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记载了去南方的吴、蜀之地,在身上常常用艾施灸,可以预防传染上瘟疫、毒气等疾病。《艾叶》一书的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全喜教授研究认为,艾叶对我国古代预防传染病的大面积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还认为在欧洲导致超过百万甚至千万人死亡的各种瘟疫(包括流感等)大流行,却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端午节挂艾叶、熏艾烟、洗艾澡的习俗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医院用艾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可以减少医源性细菌的传播,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可以代替大多数杀菌力较强、毒副作用也强的化学灭菌剂。尤其在新生儿病室,使用化学消毒剂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医院儿科病室用艾叶烟熏可以对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理想。家庭消毒杀菌一般以艾叶每月烟熏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烟熏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预防各种流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现代人聚集在城市里,加上交通极其方便,人群的流动也为传染病的快速爆发提供了便利,所以预防瘟疫,依然是大众要学习的重要知识。

今天的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古代艾灸保健治病的传统和端午节文化,让更多的民众懂艾、用艾;另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艾叶,让它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源远流长的小儿艾灸保健文化

孩子健康成长永远是父母心中最大的愿望。小儿脏腑柔嫩,免疫系统脆弱,很容易受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感染疾病。所以小儿保健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艾灸一直是小儿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历代的医学文献中多有记载。

灸法起源于远古。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著作,其中都有对艾灸的介绍。《黄帝内经》一书中还记载了灸疗的起源和各种灸法及其治疗各种病症的知识。《华佗神方》相传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所著,书里记载了小儿脐风的艾灸治疗方法。“本症发生,必在儿生七日之内,其候面赤喘哑,脐上起青筋一条,自脐而上冲心口。宜乘其未达心口时,急以艾绒在此筋头上烧之,此筋即缩下寸许,再以缩下之筋上烧之,则其筋自消,而疾亦告痊。”

从魏晋到唐代、宋代,灸法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灸法专著,很多书里都有了小儿灸法的记载。

唐代医圣孙思邈用几十年心血写成《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内容广博,对唐代以前的医药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是唐代医药学中最重要的一本临床百科全书。书中非常重视儿科,记载了用于小儿的灸法40例,涉及治疗小儿惊痫、瘟虐、囟门下陷、脱肛、尿血、疳湿疮、四五岁不语等十几种疾病。书中还提到了小儿脐风的预防灸法:“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这是最早用灸法保健预防小儿疾病的记载。

唐代王焘的灸法专著《外台秘要》有许多儿科的内容,书中认为灸法简便易行,小儿容易接受,同时书中转录了《备急千金要方》中小儿痫病的诊断和治疗,认为出现痫病等重症,汤药的效果不如灸法,此时要抓住时机急救。书中还对新生儿的灸量做了规定“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岁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北宋时期灸法被广泛应用,当时北宋医官吴复珪精选各家灸治小儿的病方,编成《小儿明堂灸经》一卷,对宋代以后小儿病的治疗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书中记载了临床验证神奇有效的七十几个穴位和各种小儿疾病的灸治方法,并附有40余幅腧穴图。这一本书被目前研究认为是最早的小儿科疾病灸法的专辑,内容丰富翔实,对现在的儿科临床依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书中记载“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等。

南宋太医窦材家里四代都是医生,窦材医术高超,被称为“扁鹊再生”,他将自己四十年的医术心得辑录成《扁鹊心书》。他治病非常重视用灸法,认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他重视人体的阳气,认为医生治病要以“保扶阳气”为根本,尤其重视对脾肾阳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保护。他的扶阳固本思想在今天的临床中也非常有指导意义。现代人喜好凉食冷饮最伤脾阳,夏季吹空调睡觉易伤肾阳,而小儿皮肤细嫩,五脏薄弱,稚阴稚阳之体最容易被寒邪所伤,所以治疗小儿病也要重视保护他们的脾肾阳气,以免伤害其先天和后天之根本。

南宋针灸家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对艾灸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也非常详细,如“小儿水气,四肢尽肿及腹大,灸水分三壮”,书里还详细记载了小儿脐肿、龟胸、眼病、舌病、牙龈病、流鼻血、头痛、咽喉病等疾病的灸治方法。

从元代、明代到清代,灸法非常发达,当时的很多名医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记载了小儿疾病使用艾灸治疗的方法,可见在当时儿科使用艾灸是很普遍的。元代名医罗天益的《卫生宝鉴》、明代名医李梃的《医学入门》、明末名医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明代针灸专著《针灸聚英》、清代医家吴亦鼎的《神灸经纶》、清代的儿科专著《原幼心书》《幼幼集成》《厘正按摩要术》全都有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

灸法从唐代传到日本后,受到朝廷和百姓的重视,传承一直没有断代。民国期间,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专程到日本考察,他目睹日本人在儿童时就普遍灸身柱穴,以促进大脑发育和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他还在日本公共浴室中看到多数日本人身上都有艾灸疤痕,感叹日本得益于灸法的人群之广泛。用艾灸进行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古代日本民间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一般人普遍实行养生灸。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儿童期灸身柱穴,十七八岁灸风门穴,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穴,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穴。

近代对儿童艾灸保健有影响的是日本针灸名家代田文志,他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40多所国民学校为身体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1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他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代田文志先生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穴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

我国当代灸法家谢锡亮也非常提倡给孩子实施身柱保健灸,他说:“由于身柱灸对于小儿各病都有明显疗效,所以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般家庭常识,应大力推广。”2009年,我跟随恩师范长伟去山西侯马给师爷谢老祝寿,85岁的老人家已经推广、传播灸法30多年,他鼓励我说:“艾灸疗法非常安全,在妇女和儿童保健上大有可为,你一定要坚持去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身心能量透支,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重视健康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共识,中医绿色养生理念又开始回归大众的视线。艾灸这一古老的疗法在沉寂多年后终于又兴盛了起来。

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广州等地举办了很多次讲座,让很多妈妈了解到艾灸的家庭保健功效。她们有一些是因为孩子的身体从小就虚弱,动辄发烧、咳嗽、腹泻等,跑医院成了家常便饭,辗转几年,孩子依然是症状不断,全家人的身心都跟着孩子紧张劳累。当她们了解到艾灸后,慢慢地开始在家里给孩子施灸,不用打针,不用吃药,生病的症状连续施灸三五次就没有了,而且孩子的食欲和睡眠都比没做保健灸前好了很多,自己也信心大增,从学习艾灸走上了系统学习中医养生文化的道路。还有一些妈妈是因为孩子得了类似脑瘫、自闭症、耳聋、重度疳积、重度牛皮癣、重度湿疹等很难医治的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快要倾家荡产了,孩子也在奔波就医的过程中劳累疲惫。自从这些妈妈认识了艾灸的好处,开始天天给孩子施灸,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好,她们自己也在给孩子施灸的过程中收获了内心的安宁和放松,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

古代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确真实不虚啊。第二章 用艾灸养育一个阳气充足的宝宝

宋·窦材《扁鹊心书》:小儿吐泻,脉沉细,手足冷者,灸脐下一百五十壮。

中医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阴阳五行的方法论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疗法。关于生命的诞生,《素问·宝命全形论》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依赖天与地的能量。地球上有我们需要的水和氧气还有一切的能源,而太阳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能量的来源,有了太阳,才有光和热,人类才能维持生命。而古人采集艾叶用艾火来治疗疾病,就是用艾火燃烧产生像太阳一样的温暖之气来补充人体的阳气。

丰富的临床实践,使我发现艾灸是调理现代小儿疾病特别有效的方法,孩子越小效果越显著,这使我对古代发明灸法治病的祖先充满了敬仰和信任。临床实践多了,古代的医书读多了,才明白古人发明温暖的灸法,用点燃的艾草来调治疾病,是因为艾灸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而这个阳气是人体健康的关键。《黄帝内经》上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一是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人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二是说“阳化气,阴成形”,意思是“阳化为无形的能量,阴积淀成为有形的物质”,人的身体就是阴,是有形的躯壳,但这个躯壳自身是不能运动变化、没有生机的,能够推动身体机能运动的就是阳,而这个阳就像阳光一样,像火一样,是动力,是能量。有了这个能量,人体才有生机,眼睛才能看,耳朵才能听,大脑才能思考,脾胃才能运化,饮食才能化为气血,身体才能温暖……明代大医张介宾说得更好理解,他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说的是阳气是人一身的温暖之气,没有阳,人体就不能活命,五脏五官也就失去了作用。

中医认为阳气在人体中主要有三个作用:一要抵御外邪,二要温养全身脏腑和组织器官,三要气化推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健康的人体就是阳气在全身周流,温暖全身,通过升降出入的运动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人体阳气充足就不受疾病的入侵;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或虚弱,就容易生病;而如果阳气耗尽,人就会死亡。“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养生必须养阳气。

养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就是养一个阳气充足的宝宝。生命在诞生之初,父母的心肾阳气充足,才能保障孩子先天精气神的正常发育。先天阳气缺少的宝宝,严重的一般是发育迟缓,头发焦黄,智力障碍,某些脏器发育不全;比较多见的是容易感冒,畏寒怕冷,面色青黄晦黯,缺少活力。古人和今人都特别重视生儿育女这件事,现代遗传学也证明了父母的精气是宝宝的先天之本,父母身体都很好,所生育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所以如果打算生育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戒断不良嗜好,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调和情志、节制欲望、举止合规、行为良善,给孩子一个阳气比较充足的先天环境。

中医认为出生没多久的宝宝脏腑娇嫩,是形气未充的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筋骨皮毛都处于稚嫩的状态,脏腑的功能也没有发育完善,一切都在生长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等到恒牙生出来后,他们的身体才能达到“阴气足而阳气充”的状态。一个小宝宝长成大人,除了需要父母提供的先天阳气之外,还需要从天地自然和饮食中获取后天阳气,一点一点地充实滋养起来,所以小宝宝要多晒太阳,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尽情嬉戏于大自然中,从太阳中获得天的阳气;要吃长在地上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获得大地的阳气;生病了更要放慢节奏,充分休养,补充身体受损的阳气。一、孩子不同阶段的养生及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儿童期就是人类的春天,是我们身体比较关键的时期,是为今后的体质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此时就要重视养护小儿的阳气。这一时期,孩子的机体无论是在生理、形体、病理还是在传变、辨证治疗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特点越显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小孩子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小孩的饮食、穿衣、生活起居习惯、情绪状态等全依赖父母。中医儿科临床注重养调结合,无论是调病症还是调体质,父母能做的都是要把重点放在对孩子精气神的养护上。北宋儿科名医陈文中在他的著作《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到:“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在我看来,如果按照年龄划分,儿童时期的养生大致分为3个阶段:(1)胎儿期。这时的孩子依于母体,长于子宫,健康直接受外界和母体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养生主要依赖胎教,各种养生要求都针对母亲,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2)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孩子已离开母体,吃母乳或者奶粉。身体正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受外邪侵袭,生病则传变迅速,易热、易寒,同时生长发育迅速。所以这个阶段要悉心照顾,全程陪伴,保证他们的各种生理、心理、情感发育需求;多到大自然中适应寒温、多见风日;家庭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应孩子发育的节奏;家庭氛围要温暖、和谐,父母对待孩子要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幼儿身心发育结实、平和,能量稳定。(3)学龄时期。这时期孩子身心情志已具备独立意识,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怀。这段时期的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养生方面倡导杂食不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父母应多鼓励和倾听、欣赏和支持孩子,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父母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对社会有益的文体活动,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建立其和谐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三重关系。

针对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小儿养生有以下八个方面,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留心,让孩子从父母自己对待健康的行为形态、思想智慧中获得对生命的重视和爱护。

1 重视生育,胎养胎教,充实先天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到:“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根据中医学理论,女人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龄为“三七”至“四七”,是指21~28岁,男人为“三八”至“四八”,是指24~32岁,此时男人、女人体内肾阳肾阴的能量最旺盛。古代非常重视受孕时天地自然之气和夫妻双方的精气神是否平顺,这个部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也非常重要,很多有先天疾患或者出生缺陷的孩子都和这部分有关系。生养健康聪慧的孩子,首先来自父母清明的生育意识,其次是夫妻各自谨慎细致的孕前生活,男子戒烟、戒酒、戒辛辣、不要劳累,女子戒寒凉饮食、戒七情过度。另外怀孕后准妈妈的情志、起居、饮食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先天体质。元代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谈到妊娠期间胚胎及胎儿经脉的发展及孕妇应注意的事项,可做参考:(妊娠)一月,足厥阴肝养血,不可纵欲,疲极筋力,冒触邪风。(妊娠)二月,足少阳胆合于肝,不可惊动。(妊娠)三月,手心主右肾养精,不可纵欲悲哀,触冒寒冷。(妊娠)四月,手少阳三焦合肾,不可劳役。(妊娠)五月,足太阴脾养肉,不可妄思、饥饿,触冒卑湿。(妊娠)六月,足阳明胃合脾,不得杂食。(妊娠)七月,手太阴肺养皮毛,不可忧郁、叫呼。(妊娠)八月,手阳明太阳合肺以养气,勿食燥物。(妊娠)九月,足少阴肾养骨,不可怀恐、房劳。(妊娠)十月,足太阳膀胱合肾,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使儿脉缕皆成,六腑调畅,与母分气,神气各全,俟时而生。

2 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养护肾阳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3个时辰,就是从晚上21:00到凌晨3:00,这6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对孩子来说,肾阳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根本,这个时间睡觉,阳气回到肾中,肾阳得到补充才可以生骨长髓。早上阳气生发,5:00到7:00是大肠经当令的时间,此时阳气在上化为清气养五官五窍,在下推动脏腑运化排出浊气,这个过程是“清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肺主清气的输布,大肠主浊物的排出。人体要在5:00早起活动肢体,让阳气推陈出新,不然清气不升则阳气郁而化为虚火,导致中上焦火气淤滞;浊气不降则化为浊酸腐蚀肝肾,导致下焦阳气受损。

3 温暖饮食,家常便饭,远离寒凉

现代很多家庭受西方营养学的影响喜欢吃生冷水果,加上冰箱的普及,父母吃凉食,喝冷饮,孩子也如此喂养,这些都会严重损害小儿稚嫩的脾胃阳气。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是一片虚寒状态,冷饮凉食导致脾阳受损,孩子会出现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小儿脏气清灵,脾胃薄弱,适合清淡的家常便饭。如果孩子经常随父母外出就餐,甜腻厚味,辛辣鲜咸不加节制,如此饮食导致身体无法运化,就会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黏滞,瘀滞在脾胃和肠道中阻碍阳气的运行,使得中焦阳郁阳虚,阳气不能升达和输布,不能发挥卫外和气化的功能,日久会产生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哮喘、疳积、鼻炎、过敏等病象。

4 远离空调冷风,避免夏月伤寒《黄帝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认为风邪为百病之长。因为风邪侵犯会导致体表阳气虚损,接着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尤其是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体阳气。冬季外界寒风凛凛、水冰地坼,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棉裤,风寒邪气并不容易侵犯人体,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等同于门户大开,这时如果一直吹电扇或待在空调房,风寒邪气就会直接侵入人体肌肤、筋脉、骨节,如果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五脏六腑,导致人体生病。孩子肌肤薄脆、卫气不固,所以夏季吹空调对孩子的伤害尤其厉害,尤其是发烧中的孩子,在出汗后吹空调,极易导致高热惊厥和急性心肌炎。

5 虚弱儿童,合理运动,避免伤肾

现代人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身体不适或是生病时往往认为是缺乏运动所致,于是开始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地运动,很多人抱持这样的观点,督促体弱的孩子跑步、爬山、游泳,殊不知很多时候因为不懂身体与运动的原理,反而伤害了体弱孩子的健康之本。人体的气血总量在不同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它有自己的分配规律,按照生存的需要,气血首先要确保脏腑器官的需求,然后才是四肢百骸。脏腑是气血生成和储藏的源头,只有脏腑健康,功能相互协调,才会有足够的气血储存,以供人体日常所用。孩子的脏腑正在生长中,他们的气血首先要供应脏腑进行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免疫防御、神经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等重要工作。所以,过多的肢体运动会让四肢抢夺有限的脏腑气血。体质健康、气血充足的孩子自然会爱笑爱动、蹦蹦跳跳、爬高蹿低,每天精力充沛;但气血虚弱的孩子,乏力胆怯,声低气弱,长时间运动后气血宣通耗散,导致五脏六腑内部的气血供应更加不足,夜里就会出现生长痛、惊跳、哭叫、烦躁。临床上脾虚瘦弱、慢性哮喘、长期尿床、慢性中耳炎、紫癜、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肾炎的儿童,在运动上一定要做到适当适量,以免伤到孩子的脾肾。孩子像小树一样,要先长树根、树干,再长枝叶。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6 放慢节奏,尊重规律,顾护神气

日常生活中,老人和儿童因为精力、体力、神气的不足,所以他们的节奏是要放慢的,工作、学习、娱乐、运动的时间都不能安排得太过紧张。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所以带着孩子也很难慢下来,这种快节奏会导致很多孩子的阳气提前透支,慢慢地影响着精神和生理的发育壮大。《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一日和一年中生、长、化、收、藏,有着特定的节奏和规律,一日之中如果不能顺应阳气的节奏,及时放松身心收藏休息,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一方面,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会造成孩子气血双虚、午后潮热、免疫力低下、入睡困难、失眠,甚至神经衰弱等。所以,养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天地日月之道和孩子的生理之道,为人父母不能放任自己的习惯而不尊重规律。

7 节制欲望,知足养正,陪伴支持

古人说“万事劳其形,百忧扰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皆是阳”,《老子》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意思是要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不让其过早地消亡。《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得百岁而动作不衰。”现代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在刺激家长,让他们把养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培养孩子心智正常发育的过程变成了让孩子满足大人的荣耀、面子和缓解自己生存焦虑的事儿。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需要的不多,他们本自俱足智慧和能量,但这些要慢慢发展而不能拔苗助长,重要的是父母要觉察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激励自己去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想成为的人,接纳、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节奏和规律,爱护、陪伴、支持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8 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勿伤正气

现在,急需父母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生素、激素和清火药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凉,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到孩子的远期健康。有些家长和医生认为孩子为“纯阳之体”,动不动就说孩子“上火”了,不辨体质的虚实,不辨真假寒热,经常给孩子服用清火药、凉茶,一些儿科医生也滥用苦寒清热的中药,导致大量人为的小儿阳虚体质。小儿外感病大部分是风寒引起的,有极少部分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而慢性病主要为阳虚证,或者阳虚为主要矛盾。所以,清代名医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代李可老中医也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当前滥用清热药的原因一方面为医生的辨证不精,另一方面则是用清热药比较“安全”,误用清热养阴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就会损伤孩子的阳气,导致小病变成大病,生命力暗弱。二、宋代儿科名医的养子十法

中医能延续千年而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不单单会治病,它更重视养生及调护。北宋儿科名医陈文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于调治小儿惊风、痘疹,在他的著作《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了“养子十法”。宋代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都不够全面。陈文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了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孩子的衣着、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现在对于父母依然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1 背要暖

孩子的衣着要适应各个季节及各种活动,既要保暖又不宜穿着过多,在护理小孩子时,尤其要注意其背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部为诸阳经所运行之处,有许多腧穴都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肺俞穴若受风寒侵袭,就会损伤肺经,出现咳嗽、喷嚏、流鼻涕、发热、呕吐等感冒症状。所以,如果孩子玩耍时后背出汗多,一定要及时擦去汗液并更换内衣,以防受凉,引发感冒。

2 肚要暖

俗话说,“肚无热肚”。人的腹部是胃肠等消化器官所在地,胃肠的功能是腐熟水谷,消化食物。胃肠温暖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若受冷则消化腐熟食物的功能受损,容易导致肠鸣、腹痛、腹泻等疾病,也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及生长发育。

3 足要暖

双足为阳明胃经之所止,足阳明胃经从脚到头,所以俗语:“寒从脚下起”。一旦受寒就容易导致经络不通,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也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若长期脚凉不温,容易导致孩子尿频、尿床等症状。

4 头要凉

人体头部为6条阳经汇聚之处,所以头面部不容易着凉,头若过热,则容易神志昏沉,燥热出汗。但头部是人体最容易受风的地方,因此夏季坐卧要避开风口、穿堂风和空调直吹处,在秋冬及风大的春季给孩子戴的帽子要适宜、透气,以免捂得过热。

5 心胸要凉

前胸部位是人体心脏和肺脏所在区域,血液循环旺盛。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为阳中之阳,所以在暖气房或睡觉时前胸不宜捂得太厚。

6 勿令见非常之物

因为孩子的脏腑娇嫩,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情志还没有发育完善,神气未定,容易受到外界惊吓而引起发热及抽搐。所以不要让小儿看到一些恐怖的电视、电影画面,也不要被猫、狗等动物吓到。

7 脾胃要暖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暖,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小儿脾胃喜温燥而恶湿寒,给小儿用药时要多用温性的药物,少用寒凉的药物。

8 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孩子哭闹时特别容易把空气吸入腹内,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呕逆、吐奶等不适,因此最好在孩子安静时再喂奶。

9 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朱砂都是寒凉的东西,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其性凉,易伤人体阳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