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艺术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17:22:29

点击下载

作者:华阅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讲话艺术全集

领导讲话艺术全集试读:

前言

领导讲话贯穿于领导活动和领导过程之始终。领导讲话水平是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不管是哪一个行业或哪一个层级的领导,都是一个群体或团体行动的筹划者、指挥者、领路人和代言人。不论是下决策、作指示、安排工作、部署任务,还是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都需要通过讲话来完成。换句话说,要做一名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讲话水平。领导者立权立威的过程其实也是立言立行的过程。讲话作为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可以说是考验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评价领导水平的一把尺子。

领导口才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看古今中外一切业绩卓著的领导者,无一不是讲话的高手。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煽动力和组织力之所以撼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高超的讲话水平和讲话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西方有一位年迈的法老,谆谆告诫即将继承王位的儿子麦雷卡:“当一个雄辩的演讲家,你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讲比打仗更有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曾把演说、原子弹、金钱当作制衡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讲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该是何等重要。

领导经常抛头露面,成为各种场合和各种活动的焦点和中心,人们也希望能经常听听领导的意思和声音,看看领导的水平和表现,领导讲话在很多时候成了一种难以推脱和不可缺少的惯例。主持会议,工作报告,谈判,辩论,演讲,个别谈话,说服教育,宴会致辞,探望病人,接待宾客,调节纠纷,电话交谈,礼仪应酬,接受采访,涉外谈话,与会座谈等,各种场合都需要领导者超凡的口才表现。讲话艺术欠佳,讲话水平低劣,作为领导者就会在大庭广众前丢面子、掉链子。如果是普通群众,一两句话说漏了嘴,说跑了题,可能无关紧要和无关大体,但作为领导可不这么轻松和简单,搞不好会失责失职失身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会犯领导错误,甚至还要为此承担领导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领导讲话与一般人讲话在水平和要求上是不同的。

领导讲话并非单纯的口舌之技,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锦于心而秀于口”,心里没有路子,脚下难迈步子。思想乏味,语言也同样乏味。本书集各行业和各级领导者的讲话经验和讲话艺术于一体,从理论到实践,从语言规则到表达技巧,条分缕析,详加阐释,为各级领导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讲话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同时,本书还引用了众多领导者的讲话实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场指导性。编者2009年7月于北京第一章领导讲话艺术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

领导讲话水平,不仅对领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领导目标的顺利达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领导者个人树立合格和称职的领导形象也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水平

任何领导都是一个群体或团队的领导。这个群体或团队可以是几人或十几人,可以是几十或上百人,也可以是几百或几千人……领导者面对这个群体或团队,要经常发号召、下指示、作总结,为实现领导目标统一思想、理顺情绪、鼓舞士气、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而这一切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自始至终离不开领导的讲话。可以说,领导活动的顺逆成败,领导绩效的大小高低,与领导讲话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个领导者要想树立自己的成功形象,增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一 由讲话水平看领导的政治水平

社会离不开政治风云的洗礼。古今中外的执政者和有识之士,历来看重说话的重要作用。

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认为制造混乱可以借言语为媒介。孔子就明确指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刘向说得更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谈丛》)把说话当成百行之本,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纵观历史,横看现实,成功的政治家无不以自己高超的说话水平取胜。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导航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叱奸佞于朝堂,醒群众于街衢;化干戈为玉帛,挽狂澜于既倒。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这两个大国之后,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交涉,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近代爆发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头,挥泪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深刻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丧权辱国的卑劣行径,有力地挫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周恩来于12月24日到西安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谈判,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政治主张。至此,国内纷纷扬扬、动荡不定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公元前44年,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恺撒被布鲁特斯派刺杀身亡,名列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首的安东尼站在恺撒的尸身旁发表了《灾难,你已来临》的演说。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只是有话直说”、“不善言辞”、“又不善雄辩,所以不可能激励大家的情绪”,可是他的这一演说却煽动起人们为恺撒报仇的怒潮,从此造成共和国的长期混乱,直到覆灭。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驱使奴隶为自己卖命。为了粉碎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企图,林肯总统及时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隶们庄严宣告:“从1863年1月1日这一天起永远获得自由!”两天后,他又站在白宫讲台上向群众演讲,重申这一宣言。他深信,这可以“换取这个国家未来的幸福和繁荣昌盛”。果然,宣言发布之后,奴隶纷纷倒戈、逃亡,南北形势发生巨变,很快林肯领导的北方军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节节胜利,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1941年10月下旬德军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威严屹立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德军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反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讲话水平在政治风云中的巨大威力。二 由讲话水平看领导驾驭经济的水平

1998年3月,刚刚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就这么一句话,就对深受金融风暴困扰、一直动荡不安的亚洲经济形势起了很大的稳定作用。

1998年4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亚欧会议上,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于第一轮发言中谈到,日本经济遇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当天,日本东京交易所日经指数大幅度下降。两天后,桥本首相在第二轮发言中又谈到,日本经济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未到崩溃的边缘,现正在复苏,前景看好。当天,东京日经指数又大幅度上升。

鉴于“士不言通货财”的训诫,我国典籍中关于经济活动的内容甚少。但由于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不言又不行。因此,也有不少哲人有过些许促进经济发展、规范经济活动的言辞。如《国语·周语上》就提出:“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左传·昭公十年》则强调:“义,利之本也。”这实际是指出了经济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不讲利当然不行,但见利而忘义,一切向钱看,就有误了。就是反对人们讲经商营利的荀子,也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之之利也。”意思是说,不给百姓利益,而却要从百姓那里获取利益,不如给百姓利益而后再从百姓那里获取利益更为有利。管子讲得更明白些:“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些言辞,都是很有眼光的辩证见解,对我国历代的经济活动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作《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演讲,除详尽阐述苏区以农业生产为第一位的经济政策外,还强调了经济贸易的问题;具体还谈到市场营销中的市场占领、产销对路。这对当时重农轻商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引导。1942年,由于日寇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经济出现了极大困难。究竟怎样渡过难关,前景如何,党内外都有许多疑虑。为此,毛泽东于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讲话,要求全党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号召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实现生产自给,从而掀起轰轰烈烈的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1945年1月,毛泽东还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演讲,指出我们就要攻入城市、收复失地,过去的思想、方法已不适应,要学会做经济工作。于是一个讲经济、学经济的热潮在边区兴起,为以后夺取城市、收复失地,在思想上、实践上、干部上都做了准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他的每一次谈话,哪怕只言片语,都会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掀起巨大的波澜,甚至波及世界。如1982年10月14日在同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中,他言简意赅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992年初,他视察南方,沿途就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表了许多谈话,如解放生产力问题、市场经济问题、“三资”企业问题、“两手抓”问题、发展速度问题,等等。这对中国后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引进外资、高速发展经济、严厉打击经济犯罪都起了奠基的作用。

讲话水平在商贸谈判、产品推销、技术引进等经济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比比皆是。可以说,这类活动,凡是成功的,无不与高超的讲话水平有关。1923年5月,柯伦泰被任命为苏联驻挪威全权贸易代表。当时,苏联国内食品供应困难,柯伦泰奉命与挪威商人洽谈鲱鱼购买合同。挪威商人想利用苏联对食品的大量需求获取高额利润,因而索价很高。柯伦泰竭力讨价还价,无奈双方距离较大,谈判陷入僵局,她心急如焚。

这天,柯伦泰再次与挪威商人会晤。她以和解的姿态主动作出让步。她十分慷慨地说:“好吧,我同意你们提出的价格。如果我的政府不批准这个价格,我愿意用自己的薪水来支付差额。”

挪威商人被柯伦泰的态度惊呆了。

柯伦泰接着说:“不过,我的工资有限,这笔差额要分期支付一辈子。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这么决定吧!”

挪威商人从来没听过、见过这样的事,他们为柯伦泰全心全意为国效力的言语所感动,终于答应降低售价,签订协议。

凭着忠诚、才干和高超的讲话水平,柯伦泰也赢得了苏联人民的信任,第二年就被任命为驻挪威大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三 由讲话水平看领导的文化水平

讲话水平,对于领导来说,是一项极其宝贵的资源。

一个讲话水平高超的领导,他的口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许多因素造就的。

练好口才,应具备一定的素质。

而良好的素质,又是和知识的多寡紧密相关的。

可以说,领导优良口才的核心是知识,基础也是知识。

古时有位秀才,年年乡试都落第。他每次写文章,便像吃了苦药一般,抓耳挠腮,迟迟落不了笔。

妻子看到他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老大不忍,便说:“你们男人做文章,真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哪!”那秀才哭丧着脸回答说:“当然要难。你们是肚里有东西,我是肚里没有东西啊!”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知识贫乏,腹中空空,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同样,领导讲话也是如此,没有知识,没有内容,即使你口齿伶俐,也称不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你根本无法说服对方,至多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间常流传着山东大军阀韩复榘的许多笑话。据说有一次,这位韩大主席坐着小汽车来到齐鲁大学演讲,此公不学无术,却又想附庸风雅,请看他的演讲:

诸位、各位、在下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讲演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用说,没来的请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从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会六七国的英文。我来这里,真是鹤立鸡群了。所以兄弟今天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两三个纲目……”

一席演讲十来分钟,信口开河,满口雌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外行语言,难怪要招人哂笑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领导讲话与知识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点。1. 知识可以为你提供丰富多彩的话题

演讲中,要使对方感到你说的东西内容丰富,新颖有趣,那么,你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一般说来,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可能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知识面过于狭窄,对所议论的问题缺乏见地,是想开口却无话可说的原因。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说起自己特别熟悉的问题,容易打开话匣子。

所以,只有用丰富的知识——专业知识、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包括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等,把自己的头脑充实起来,你在演讲中才能才智横溢,左右逢源,流畅无阻。2. 知识为你的言语插上美丽的翅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口若悬河,吐珠泻玉,正是他知识丰富的外露。

在演讲场合,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往往可以有雅俗不同的多种说法。同样讲一句话,有的就显得笨拙生硬、粗俗呆滞,有的就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令听者拍案叫绝。这跟演讲者的知识涵养有很大关系。

知识是智慧的海洋,丰富的知识也是多彩语言的土壤。一个演讲者的口才是知识的结晶,这个结晶体的大小,取决于演讲者知识量的多少、知识面的宽窄、知识层的深浅、掌握知识的完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等等。3. 知识使你的讲话更深刻

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观点,知识丰富的人讲起来有理有据,论述充分,要比知识欠缺的人说得透彻深刻。

这是因为,他掌握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知识,旁征博引,阐述问题就深刻,当然,演讲也较容易获得成功。4. 知识使你的讲话更得体

一个领导者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在讲话时较准确地分析听众的心理状态,说出得体的话。一个人社会知识多了,他就懂得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在演讲中说话,就更得体和更有分寸。

所以,要成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

尤其在当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边缘科学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领导者既要学点社会科学,又要学点自然科学;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

具体地说,领导者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商业知识……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料、隐语、习俗,等等,都应该搜罗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

一个领导者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在演讲中,他就必定可以纵横捭阖,得心应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在演讲中,他的嘴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淙淙的“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知识。四 由讲话水平看领导的思想水平

一个人的思想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究竟怎么样,别人无从知晓;一个人要禁锢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别人才知道你,你才知道别人。交流的方式当然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则是口语。无怪民谚有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他指出,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美、正确。通过口语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另外,通过口语的工具作用,个人的喜、怒、哀、忧也可以得到排解、宣泄,既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又可增进友谊,消除人际间的隔阂。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各种思想主要是靠口语来表达的。通过这些表达,人们才知道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也是在他们的互相探讨、辩论中,我们才认识了各种学派的精髓。

齐国的淳于髠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邹忌当了相国,他很不服气,想来想去,便主动上门找邹忌交流思想:“我有个志向,愿在相国面前披露,不知可否?”“只管讲来,我洗耳恭听。”“儿离不开娘,妻离不开夫。”“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不敢离开君王一步。”“削棘木为车轴,再涂上一层猪油,特别滑溜而且坚固耐用。如果把它安在方眼里,那么就会运转不灵。”“承蒙您的教诲,我不敢不顺着人情去做事。”“弓干虽用胶胶住,有时也会脱节;众多的河流奔向海洋,最终要汇在一起。”“是的,我不敢不亲附万民。”“狐狸皮袄虽破,不能用黄狗皮去补漏洞。”“您说得很对,在择用贤才的时候,不能让那些不怎么样的人混在其间。”“车的辐条和车葫芦头如果分寸不合,就不能成为一辆车;琴瑟的弦如果不分粗细缓急,就不能奏出悦耳的音律。”“我恭敬承命,今后一定要修明法令来监督那些贪官污吏,使他们不得危害百姓。”淳于髠再也无话可说,再三拜谢而退。出来后他对人说:“我暗示相国五条微言大义,他都逐条应答如流,确是高才,我望尘莫及啊!”这次思想交流,除可看出他们彼此的说话水平外,对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淳于髠来说,通过交流,他从不服到服,到恭敬;对邹忌来说,通过交流,他知道了群众的意见,虚心采纳以施政,使齐国富强。

历朝历代留给我们那些耳熟能详的劝谏、讽喻之辞,有些虽还谈不上平等的思想交流,但对听者来说,能引起其思想的波动,交流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魏徵死谏唐太宗”、“钱唐死谏朱元璋”等。

列宁是一个善于接触群众,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人。苏联历史学家、党的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记载了这么一段: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列宁走进了草房……然后他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和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列宁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一方面了解了农民的要求、希望,另一方面把新经济政策传递给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第二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能力

领导的工作过程,大部分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讲话水平的高低,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说,讲话水平体现在领导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一 体现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组织协调工作,决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控制,哪个阶段都少不了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人不对物,而与人打交道的关键便是组织与协调组织,协调与被协调。

不管对于什么人,组织协调的原则总是大同小异的。你要领导别人吗?你必须善于听,让别人能充分、全面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和见解;你必须善于理解,让别人感到你是一位难得的“知音”,你理解了别人说出的东西,诸如利益、动机和受尊重的欲望;你必须善于组织和协调——要把你的目标、你的计划和你个人的打算很好地表述出来,又要说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和对方的要求协调起来,事情本身从本质上说是大家的,是互利的;你必须善于协调,使对方确实感到你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你的信念是纯洁的,他被你的信念和任务激励着——只有这样,你的讲话才能最充分地体现出你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没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是很难奏效的。由于被协调者的类型不同,组织协调时要点把握又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领导者细心琢磨,灵活掌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切忌不分对象,一副面孔,一个腔调,一套说辞。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书中不但描写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讲话水平。特别是“舌战群儒”中的说辞,更是脍炙人口。实际上,不论是舌战群儒,还是智激孙权和周瑜,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两国关系,达到共同抗曹的目的。当时的形势是东吴的大臣,文的要降,武的要战。吴主孙权犹疑不定,都督周瑜又不在建业。刘备新败,将寡兵微。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蜀汉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联吴抗曹。年轻的孔明身负重任,只身赴东吴。首先,他舌战群儒,以其雄辩口才,使东吴的文臣哑口无言,无由再言降曹。然后,他智激孙权和周瑜,坚定主帅抗曹的决心,并以巧妙的言辞,表明刘备抗曹的决心。至此,孙刘联合抗曹大局已定,孔明出使东吴的目的达到,才有赤壁大胜,天下三分的结局。二 体现洞察预见能力

正如《圣经》上所说:“缺乏预见,人们就危险了。”预见是一种吸引和召唤着人们前进的目标。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蓝图: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电脑巨子比尔·盖茨则一心想让计算机进入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家庭。如今,他们的预见都实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大说客”苏秦就很有洞察预见能力,他第一次出游失败回来,老母诟骂,妻不下机,嫂不为炊。他满面羞愧,于是发奋读书,“锥刺股”的故事被传为美谈。他认真研究其师鬼谷子的“揣摩”韬略,闭门一年,再出山时,针对六国不同的地理、历史和资源状况,揣摩六国国王不同的心理活动,分别游说,以利害动之,推行“合纵”战略,一举成功,“于是六王(会盟之时,经苏秦建议,六国国君均称王)合封苏秦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可谓神气已极,成功至极。

1898年,丘吉尔作为一名初级军官和战地记者参与了克泌纳勋爵征服苏丹的战争,当时丘吉尔洞察到英国主要的问题是供给问题,而供给渠道的建立要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深入到非洲的中部。丘吉尔在后来的演讲中指出:说起战争,人们脑海中就充满了战斗的场景……而往往忽视了那漫长的军品供应线……胜利是美丽的、色彩绚烂的鲜花,运输是鲜花的根茎。没有它,鲜花永远不会开放。人们不要忘记那错综复杂的供给问题。”在苏丹战役中,英国要为大量的机动部队提供给养,必须要在沙漠中修建一条铁路,沿尼罗河组织一条不间断的运载军需物资的内河船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丘吉尔就指出,任何一场新爆发的欧洲大战都将与以前的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因为现代武器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将把一国中更多的人卷进来,或者是充当劳动者,或者充当士兵。实际上,丘吉尔已经预示了随后所发生的战争将是“全面战争”。而以前的大多数战争往往由单一的战场决斗所决定。1915年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演讲时说:“过去的战争决定于事件本身,而不是决定于战争的趋势。在当今的战争中,战争趋势远比作战事件本身重要。”因此,当丘吉尔在1917年担任英国军需部长后,他给所有的大臣们传阅了一份备忘录,指出现代武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钢铁。

丘吉尔讲到:“这是一场钢铁战争,我们胜利的所有希望所依赖的基础是钢铁……钢铁不仅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挽救我们战士生命的最好方法。这是一场机器战,将军的才能在于能运用机械代替血肉之躯来实现战略目标。”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钢铁,丘吉尔又历数各种可供利用的钢铁资源,甚至包括伦敦公园的铁栏杆:

我推想单单海德公园的栏杆就有两万吨,而伦敦街道的铁栏杆就更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渐变化,可以看到战争的主要特征也在改变。1940年丘吉尔开始担任英联邦首相,这时他特别强调飞机生产,尤其是战斗机的生产。他认为即将到来的空中之战将决定英国是否能生存下去并继续战斗。1940年秋天,伦敦保卫战成功以后,丘吉尔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威胁英国舰队的潜水艇。德国潜水艇的攻击使从美国运出的重要战争物资损失很大。如果不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英国就很难保持继续作战的能力。丘吉尔决定优先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公开宣讲“大西洋战争”,然后成立了一个“大西洋战争委员会”,以定期讨论和组织对抗措施。

在英国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丘吉尔对苏联大使说,他的计划是“能再坚持6个星期”。他向有关大臣询问生产大量登陆艇的长远计划,因为没有它英国军队就不可能进入欧洲大陆。在德国入侵英国后不久,丘吉尔就着手建立移动式混凝土港口,它可以被拖过英吉利海峡,沉在淡水处,以建立一个人工港口,供英国船队登陆。

正是由于丘吉尔的洞察预见,才使英国上下知道他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集中精力防御什么。最终英国不仅瓦解了德国对本国的进攻,还成功地和盟军击败了法西斯的阴谋。三 体现影响感召能力

美国内战期间,总统林肯就通过演讲、著述和会谈向人们宣扬了他对美国未来的信念,他向人们标明了一个美国历史从没达到过的高度。当时的美国急需有人提出这个国家的前途如何,以及为联邦进行内战提出合理的理由。正是林肯完成了这一重任。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利用一切机会重申,向人们强调和提醒国家的立国之本。他的信念非常简单,那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尊重,和对正直、价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他的演讲体现出极大的影响感召能力,使得他的信念得到了人民的认同,这把他同普通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861年7月4日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林肯再次传达了他自己已深信不疑的坚定信念:“我们不仅要给人民以自由,更要给世界以希望。我们坚信每个人最终会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每个人都会获得平等的机会。”林肯心目中的这种信念就来自美国《独立宣言》:

这是一场人民的斗争,对联邦来说就是维护我们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是为了每个人的解放从每个人的肩膀上去掉虚伪的枷锁,为每个人扫清追求理想的道路,给每一个人以一个公平的开始和人生奋斗中公平的机会。

林肯为了让广大民众了解并接受“美国该往何处去”的目标,他不断地走出白宫,接近民众。他注意使每一句话都能让人们听到。在那个收音机、电视机等大众媒体都不存在的年代里,林肯正是靠自己体察下情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4年,即总统选举年,林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前线,慰问疲惫的将士,并鼓舞他们,告诉他们他没有忘记他们,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并号召他们不要忘记自己在为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战斗。他对第166俄亥俄军团作了如下的演讲:

不仅仅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未来,让我们子孙的子孙能够仍然拥有这个自由伟大的国家,这个为我们带来快乐的国家。我请求你们记住这一点,不是为我,而是为你们自己记住它。我只是偶然暂时居住在白宫这个大房子里。我深信你们的孩子也会来到这里,就像我从一个穷人家里来到这里。为了在这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勤劳、奋斗和智慧赢得一个公平、公开的机会,为了有平等的权利实现自己合理的人生追求,为了这些,我们应该战斗,这个国家值得我们去战斗。

在执政的四年里,林肯始终都在宣扬自己的信念。他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确,那就是,强调平等和自由(包括解放奴隶),“所有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解除“人生的枷锁”。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应该得到永远的维护。

这些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鼓舞人心的语言深深影响和感召了人民,尤其是那些来自穷人家庭的步兵战士。他们尊敬他,信任他,不管他走到哪里,他们都为他欢呼。联邦士兵与林肯总统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这在美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如此。这种深厚的联系开始于1861年初,那时林肯从白宫这座“象牙塔”里走了出来,亲自慰问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

美国北方联邦军队获得了最重要的战役——葛底斯堡大捷之后,林肯总统为阵亡将士们建立了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在公墓落成典礼上,林肯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从他这次演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的想法和目标都是他多年来对这个国家所抱持的坚定信念。

在听了当日主要致辞人爱德华·艾沃雷特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之后,林肯只用两分钟就再次提醒了人们内战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国本身意味着什么:

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座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她以自由为立国之本,并致力于这样的奋斗目标,即人人生来都具有平等的权利。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这场战争能够考验我们的国家,或任何一个具有同样立国之本的同样奋斗目标的国家,是否能够持久存在。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相聚在一起。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将这战场上的一块土地作为最后的安息之地献给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我们这样做是完全恰当的,也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在更广的意义上说,我们没有能力来奉献这块土地,我们没有能力来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圣。在这里战斗过的、仍然健在或已经牺牲的勇士们,已经使这块土地变得如此神圣,我们微不足道的能力不足以增加或减少它的圣洁了。世人也许不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勇士们在这里取得的崇高业绩。更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曾高尚地推进、却终于未竟的工作。我们应该献身于他们留给我们的伟大任务。这些值得尊敬的先烈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竭尽忠诚,鞠躬尽瘁,我们应当继承他们的遗志,为我们的事业奉献出更多的士志。在此我们下定决心,要努力使他们的鲜血不会白流,决心使我们的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在自由中获得新生。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林肯让美国人民知道了美国该往何处去,给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并且不断地宣传、重复提及这一目标。它影响感召着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去。林肯清楚地重申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并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他激起了人们的巨大力量,并使它得以释放。林肯明白,人们的意识一旦复活,将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和智慧,这对领导者实现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魅力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指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

魅力是一名领导者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一名领导者是否拥有魅力,并不在于权力有多大,地位多高,关键在于是否赢得人心。而领导者赢得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导者的讲话水平。

领导者讲话水平的高低,体现着领导者魅力的强弱。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 优化所有讲话细节

掌握一定的讲话方式是对一个领导的基本要求,也是讲话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所在。同样是领导,同样是讲话,有的人讲话分量重,有的人讲话却分量轻,这就是讲话方式所造成的差异。对一个领导者而言,讲话的方式十分重要。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言简意赅

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作为领导,讲话一定要言简意赅。会长话短说的领导,很容易得到下属的认可和喜爱。例如,某君写了很多封应征信,填了很多张申请表,一一寄出,均如石沉大海。不料得着一张回邮的明信片,仅有“某时面谈”简简单单几个字,他一定终身忘不了这张短短的回邮。2. 最后出场“重点置之于后”的心理因素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开会时,官阶越高的人越后到;舞台上角儿露脸,最后出场的角儿,便定是最重要、最顶尖的。其实说话也一样,越将重点放在后面,越能显出所说的话的重要性。3. 说出个性语言

一般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即口头禅,口头禅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一般来说以这些话来介绍自己,强调自己,能够使别人听来亲切自然,也能为自己树立一个独特的形象。4. 幽默风趣

幽默的话,易于记忆,又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自我标榜的商标,借此可以使人们记住你,并使你的话产生更大的力量。5. 句子短些

短句子说起来轻松,听起来省力,吸引力也强。如果一句话的含义过于复杂,听者费力,交流也就多了一层障碍。6. 通俗易懂

选择什么线索来整理说话内容,可以看需要而定。要注意通俗易懂,忌怪僻生异,并且吐字清晰,语速适当。7. 坚定自信

说话时要坚定而自信,眼睛正视对方,这样才显示出你是充满自信和颇具能力的。若讲话时眼睛不敢正视,握手软弱无力,会使人觉得你意志薄弱,容易支配。8. 姿态端正

开口说话时端正姿态,给听者留下一个好印象。与别人谈话时,身体略往前倾,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9. 手势有力

作强调时运用手势,但不可指着别人的脸晃动手指。讲话慢而清晰,语言简短,等于告诉对方:“我有能力控制一切。”10. 关注听众

注意对方的眼睛。研究显示,一个人紧张时,目光会游离不定,而且眨眼次数增加。为了了解听众情绪,要注意对方的小动作。一个人可以做到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但他的小动作会透露他的心情。例如你在谈话时发现对方的腿在轻轻晃动,这表明他对你的话不以为然。二 机智灵活产生魅力

机智是领导者最能产生魅力的源泉。语言的机智,是指领导者在交际中,自己或他人的语言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灵活、迅速、机敏又不失风度地用口才来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增强领导者的魅力。

周恩来全身上下都透着魅力之光,而他的讲话折射出的魅力,更是让人惊羡不已。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带有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那位美国记者听了,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1972年2月,周恩来陪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总理答道:“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五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愣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五个人吗?”尼克松听后,“啊”了一声,随即连连点头赞叹。

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设宴招待外宾,正当宾主围着工艺品般的佳肴赞不绝口时,突然,用笋片刻成的一个中国民族图案,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卐”,来宾大吃一惊,面面相觑,这时,周恩来神态自若,随即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转而他又爽朗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顿时,宾主哈哈大笑,一会儿就把这道菜吃个精光。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一个浑身泛着魅力光环的人,比如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完工作,都要跳进热气腾腾的浴缸洗澡,然后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步。

在访问美国期间,他正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他喊道。门开了,罗斯福出现在他的面前,见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就要退出。“进来!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叫道:“大不列颠的首相对合众国总统是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他逃走了。布尔人出价25英镑悬赏他。几年后,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出来,并对来访者讲述。“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英镑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黑暗日子里,禁酒联合会的女士们访问丘吉尔,一位爱非难人的女士说:“首相先生,根据可靠的权威人士透露,在这次战争中你喝掉的全部含有酒精的饮料和白兰地如果能流入这间房子的话,大概可以灌到这里。”

这是一间大房间,她把她的手举到她的头上比划着——那就是说大半间房间灌满白兰地和含有酒精的其他饮料。

丘吉尔看了看地板,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作出沉思的样子,然后说:“我亲爱的年轻女士,我们做得太少了……”他拿着她的手,看看量到什么地方,又看看距离天花板有多远,最后说:“我们尚有许多该做的。”

有一回,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时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我自己的头。”

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供应冷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在要取第二份烤鸡时,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而习惯称它为‘白肉’,把烧不白的鸡腿肉称为‘黑肉’。”丘吉尔为自己的言辞不当表示了歉意,可心里却认为这是咬文嚼字。

第二天,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来的漂亮的兰花,兰花上附有一张卡片,上写:“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在一次招待高官显贵们的宴会上,气氛热烈。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礼宾司的一名官员走到丘吉尔身旁,对他耳语说,他看见某先生把一只银制的盐缸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听了这话,丘吉尔当众将一只银制的胡椒粉缸塞进了口袋,好像无人看见一样。

宴会结束时,丘吉尔悄悄走到那位拿了盐缸的先生身旁,轻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都被别人看见了。哎,最好还是放回去吧,你说呢?”三 成熟稳定产生魅力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讲的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成熟稳定的能力,这也是一名成功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普京就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政治家。

就在晋京担任总理100天以后,俄罗斯关于普京的流言开始流传。而当时并不是普京干得不好的时候,恰恰是普京的支持力扶摇直上的时候。而在普京之前的几年间俄罗斯的总理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有的任期只有短短几个月。

俄罗斯《今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普京将被解职》。文中说:“俄罗斯总理人选总是变来变去,无非接班人的角色没有选好。这不,又轮到普京了,前天已正式通知了,总统亲自宣布他‘作为接班人的权力’如今已是一个大问题……”

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民主总理还是“军事总理”?》的文章,对普京的未来表示了担忧。文章认为,作为一个总理,他已经“到头了”。尽管普京的支持率目前仍在不断增加,但在全国的政治精英看来,普京上台不过是叶利钦心血来潮导致的“临时的偶然结果”。

俄罗斯《劳动报》刊登了俄罗斯政治评论家尼科诺夫一篇题为《叶利钦的举动高深莫测》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普京被解职的可能性。

几天之后,俄罗斯《独立报》总编辑列季亚科夫发表文章认为,普京执政头百天虽平安度过,但下一个百天仍将危机重重。即使不用考虑总统的“变幻无常,后者在总理的路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当流言纷传时,普京坦然面对。

他对采访他的俄罗斯《生意人报》观察家康·斯尔诺夫说:“怕就别做,做了就别怕。如果老想着会不会下台,就没时间工作了。我是俄罗斯政府第29任总理。这就意味着,不管我在位时间多长,我之后都将是第30任、第31任……至于本届政府能存在多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一个月里向好转方向迈出哪怕小小的重要一步,那么这一个月的存在时间已算是很多了。换言之,如果我们人民的生活在一年里都没有出现好转,没有变得更加稳定,没享受到更多的保障,那么即使存在一年也没有什么意义。”

普京是一个相当成熟稳定的政治家,当流言充斥各大报纸时,他还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因流言而紧张,或者放松工作,或者频频发表谈话。他的精力一点也没有分散,他一如既往,推进着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俄罗斯人民的印象中,普京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政客,而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实干家。在执政仅仅100天时间里,工资发放情况正在好转,拖欠的军饷数额正在减少……不仅俄罗斯人民认可他,叶利钦总统也从内心赞赏他。

普京不仅没有被解除职务,在不到两个月后,反而被叶利钦宣布为俄罗斯代总统。在迈向总统的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由此可见,遇大事件时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应对自如,可产生磨灭不掉的魅力。第二章衡量领导讲话艺术高低的标准

领导讲话是一种有着较高要求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一般人的演讲,一般人的争辩,既有其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标准。因此,领导者要提高讲话水平,不仅要学习讲话技巧,而且还要懂得领导讲话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话,才合乎领导讲话规则,才会使听众甘于听从领导的召唤。第一节权威性标准——让群众跟随你的旗帜

领导讲话的权威性标准,是领导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从理论上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 体现在领导意志上

我们知道,社会组织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这个组织系统是由许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要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就要使所有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这就是领导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领导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从广义上讲,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要实施这一意志,领导者讲话必须要有权威性。二 贯穿在领导活动中

社会活动是通过各种环节环环相扣而连接起来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主要环节就是各个组织。选用人才、收集信息、制定目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以及监督检查等,无不贯穿着领导者讲话的权威性。三 融合于原则和政策中

领导者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和社会产生大的影响。

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所以,领导讲话必须非常注意原则性和政策性。1. 讲究原则性

原则性是指领导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尺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地去阐述、说明、表现个人的思想观点。一是不能无原则地评价某些事情、某些人;二是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意思,一味地表现自己。坚持原则是保证各项领导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脱离原则,自行其是,就没了章法,任何事情非乱套不可。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是行动的先导。讲话不讲原则,必然导致行动的无原则性。通常我们说某领导讲话不讲原则,说话很随便,随意表态,经常发表一些与集体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等,都是不讲原则的表现。讲话不讲原则,会降低领导的威信,影响集体战斗力的发挥,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2. 讲究政策性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讲话往往是代表这个组织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目的、工作要求。讲话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讲话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上级的指示和精神相一致;二是讲话要按照组织意图去讲,保持一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感情用事;三是讲话要表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允许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都应讲得具体明确。群众常常把领导讲话作为行动的依据。

领导讲话的政策性在对外工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领导者在对外交往中的言谈举止,代表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尊严。对时事的评论,对双边关系的建议,对外谈话,对外声明等,都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地位和声誉。

1980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就香港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

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见面就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见到你很高兴。”

不料,邓小平却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接着,宾主双方在福建厅就坐。

对这次会谈,卫星进行了现场转播,全世界都注视着会谈的每一细节、每一句话,因为它将载入史册。人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撒切尔夫人向邓小平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既然问题再一次摊开,就必须回答。而这个回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信。邓小平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两句话:“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这17个字铿锵有力,大义磅礴,决不妥协,决不退让,将中华民族收回香港主权的鲜明立场昭之于世界。

尔后,邓小平坦诚地对撒切尔夫人说,香港问题很简单,我看一二年能解决。同时他向撒切尔夫人讲了中国政府的三点原则性意见,即:第一,主权不容讨论。香港本来就是我们的地方,但从现实出发,“香港问题”可以谈,而主权不能讨论。第二,希望在一二年内解决香港问题,否则到时候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自己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第三,与其今后解决,不如现在解决。假如香港出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那么我们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主权的日期。

这次会谈,邓小平的讲话显示了极强的权威性,显示了收回香港主权的坚定立场,更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第二节通俗性标准——让群众理解你的意思

领导讲话的通俗性,是指讲出的话不但要生动,而且说理要易懂,使人乐于接受。一 讲话要讲明白话

所谓明白话,就是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毛泽东讲话非常注意语言技巧。他讲话的鲜明特点是:简明通俗,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复杂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话讲得明白透彻。

例如,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解释什么是矛盾同一性时说: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这里毛泽东用鸡蛋、鸡子、石头等极为普通常见的词语,把非常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连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人也能听懂。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随同李宗仁夫妇从海外归来的程思远。交谈间,毛泽东问程思远:“你为什么取名叫思远呢?”程思远略略思考后说:“思远就是思得远,看到了未来。正因为思得远看得远,才回来跟毛主席和共产党走嘛!”毛泽东笑了笑又进一步问道:“你有别名吗?”“没有。”程说。“那好。”毛泽东马上说:“我来给你取个别名。”毛泽东想了一下说:“你姓程,名思远,字近之。思远是要看得远,近之,行动上要从现在做起。”程思远高兴地点了点头。毛泽东这席话使程思远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和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决心。

毛泽东的这种超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毛泽东那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的见面语。二 讲话要讲大众话

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话或演讲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中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和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经历了千百年的传诵,千锤百炼,凝结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它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到苏联访问,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在欢迎仪式上,苏联领导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语提醒:“言必信,行必果。”里根也送给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两位领导人都是讲话高手,巧妙地运用谚语进行磋商,收到了其他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歇后语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半截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解说,像谜底。在谈话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谈话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为说明某人工作开展缓慢,可说:“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没有能力办这件事,可说:“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为了说明办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说:“我办的这事真是‘公公背儿媳’——费力不讨好。”

毛泽东精通群众语言,讲话时善于运用这些精美的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地宣讲革命道理,所以,人民群众非常喜欢听他的讲话,爱读他的文章。例如: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瞎子摸鱼”,等等,听起来生动有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常言道:好东西不要多用。

如同生活中的调味品,用得恰到好处,则味道鲜美,如果过量,则会破坏一锅好菜。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也是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